1722
平 均 律 第 一 冊
2022 1930
1430
鋼 琴 獨 奏
楊千瑩
J. S. Bach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寫在前面 --關於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 1722 年,巴赫出版了平均律鍵盤曲集,成為三百年來最重要的鋼琴教材,被稱為 「鍵盤舊約」。對所有學鋼琴的人來說,這套曲集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歷久彌
新的旋律,引人入勝的名家演繹各顯千秋;陌生的是為了理解這些 300 年前的複 音音樂,我們得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面對我們已不太熟知的音型語彙、交錯層
疊的卡農樂句,每個聲部逐一分析的枯燥與乏味… 到底巴赫在這些曲集裡面,除
了如萬花筒般展示其高深莫測的作曲技法之外,他想要表達什麼重要的訊息?而 這些訊息是如此歷久彌新,到了 300 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享受於其中的解謎之 樂!
一、「調性」與「情緒」的聯結 巴赫在 1722 年初版時,在頁首印上幾句話:「這套曲集包含十二個大調和小調前
奏曲與賦格曲,學習中的青年學生得以從中獲益,亦能供在鍵盤上已臻專精的演 奏者們鑑賞自娛」。 「十二平均律」曲集原文為德文的“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其中的 Wohltemperierte (Well-Tempered),看 起 來指的是當
時代鍵盤的「改良調律法」,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Wohl-temperierte 原意是「良
好的(適宜的)情緒」。根據主導巴洛克時期音樂風格的「情緒理論」 (Doctrine of Affections),每一首音樂作品皆有一對應的「情緒」。巴赫的這套作品,賦予
每一個調性相對應的「情緒」,有系列展現「調性」與「情緒」的關聯性,從而影響 了後世 300 年來,調性音樂的發展方向。
其中有幾個調性與情緒的關聯是十分顯而易見的:例如 C 大調「中庸」 ;c 小調「悲
劇」 ;E 大調「天堂」 ;G 大調「喜悅」 ;g 小調「受難」。而另外有一些不常用的調性, 例如降 b 小調、升 C 大調等等,巴赫也賦予它們非常合宜的情緒特色,順利地讓 彈奏者及聽眾理解這些音樂所代表的氣氛與感情。
2
二、巴赫的「音型語彙」與圖像意義 從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音樂家們會用「音型語彙」 (Rhetorical Figures) 來傳
達音樂中特定的訊息及意義。 「音型語彙」指的是用特定的音程、節奏或音型,來代表
某種特定的「語氣」。基本的例如上行音階,代表「心情飛揚」、 「昇華」、 「復活」;下
行音階代表「痛苦」、 「死亡」 ;有些音程有特定的意義,例如下行二度音程代表「嘆息」
(Suspiratio)、 下行減七度代表「倒下」 ;往上跳進的兩個音代表「宣告」 (Exclamatio)、 下行的半音階(Passus Duriusculus)代表「邁向死亡」等等。
在平均律曲集當中,巴赫嫻熟運用音型語彙的寫作技法令人驚奇,除了音程或和聲上 圖 1 |巴赫的手稿
的使用之外,我們甚至在樂譜上,可以用視覺直觀的「形狀」,來理解這些音型的象徵 意義。
研 究巴 赫 的 音 樂 學 者,同 時 也 是 人 道 醫 師史懷 哲 博 士(Dr. 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確立了巴赫在音樂上的中心思想,即是「音樂」與「圖像」的聯結。從聖
詠曲、清唱劇中,巴赫賦予某些音型,特定的宗教意象。例如以上下起伏的快速音群,
代表「飛翔的天使」;上下交錯的跳躍音程,代表「朝聖者的步伐」。有一個巴赫專屬,
意義深刻的音型-「十架音型」。首先,巴赫的姓氏 B-A-C-H 可以用樂譜畫成一個十 字架(圖 1, 巴赫的手稿)。以此四音構成的「十架音型」,代表巴赫音樂裡最極致感人
的「耶穌受難」之意。每當此音型出現的時候,我們彷彿聽到巴赫以嚴肅、悲壯的語氣, 唱出 Crucifixus (十架之意)。在升 c 小調的賦格中,我們可以清楚聽到這個「十架 音型」的主題。另外幾個跟十架相關的音型,是以「交叉」 (Cross)的形狀為象徵,如 f 3
小調賦格曲的主題,兩個音往上行,接著兩個音往下行,形成一個交叉的十字。
J. S. Bach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圖 2 |黃金比例
三、音樂與「數字」、「比例」的關聯 對數字的崇拜與符號化起源已久,而將音樂與數字、比例結合在一起的思想,可追 溯至古希臘時期。到了文藝復興,在建築和藝術上,引用所謂的「黃金比例」,相當
於 1: 1.6—約等於 2: 3(圖 2, 黃金比例)。音樂上的黃金比例,如同文藝復興時
期的藝術家一般,也是巴赫關注的重點。仔細分析所有平均律曲集的每一首曲子,
幾乎都可以看到在幾個重要的時間點,音樂達到「新的段落」,或是「新的高點」。 例如,在 C 大調前奏曲中,我們看到其中 2/3 的地方,音樂進入了 V 級和弦的持 續低音(Pedal Point);在降 b 小調賦格曲中,2/3 的地方音樂呈現第一次密集
的「疊句段落」 (Stretto)。巴赫音樂中的比例關係使用地如此精煉,讓聆聽者在 音樂行進的過程中,順著時間的流逝,感受到符合黃金比例的空間感;彷彿進入了 一個三度空間,在正確的時間點進入新的象限、集中向上延伸、並在最後的尾奏, 收斂於一個制高點。
最後,介紹巴赫音樂裡最重要的一個符號-數字,巴赫對數字有特殊的「執迷」。
根據路德教派對於聖經中,數字的傳統詮釋:1 為聖父、2 為聖子、3 為聖靈(或三
位一體)、4 為天使、6 為完美(因上帝 6 天創造世界)、7 為安息(有完成之意), 還有「受難」數字 5、9、13,象徵「耶穌之死」。數字 14 為巴赫的簽名,因為字母 B
(2)+A(1)+C(3)+H(8)= 14,亦象徵著 2 倍的數字 7,代表巴赫本身。在平均
律曲集裡面,有好幾首賦格曲的主題,皆是以 14 個音所構成(C 大調、升 F 大調、 升 g 小調、B 大調),或是主題出現 14 次,從這些作品之中,可以感受到巴赫對這 些曲子的重視和珍愛,可以想見平均律曲集對於作曲家自身的重要意義。 4
Program 曲目
1. 中庸與神聖 Neutral and Sacred
前奏曲與賦格曲 C 大調- c 小調-降 E 大調-降 e/ 升 d 小調
Preludes and Fugues in C major—c minor—E flat major— e flat/d sharp minor
2. 上帝的意旨 The Will of God
前奏曲與賦格曲 升 C 大調-升 c 小調- E 大調- e 小調
Preludes and Fugues in C sharp major—c sharp minor— E major—e minor
3. 四種情緒- The Four Temperaments 前奏曲與賦格曲 D 大調- d 小調- F 大調- f 小調
Preludes and Fugues in D major—d minor—F major—f minor
中場休息 Intermission
4. 水的意象- The Image of Water
前奏曲與賦格曲 升 F 大調-升 f 小調- A 大調- a 小調
Preludes and Fugues in F sharp major-- f sharp minor-- A major-- a minor
5. 聖誕・受難- Christmas. Passion
前奏曲與賦格曲 G 大調- g 小調-降 B 大調-降 b 小調
Preludes and Fugues in G major-- g minor-- B flat major-- b flat minor
6. 復活・十架- Resurrection. Crucifixion 前奏曲與賦格曲 降 A 大調-升 g 小調- B 大調- b 小調
5
Preludes and Fugues in A flat major-- g sharp minor-- B flat major-- b flat minor
J. S. Bach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鋼琴家 /
楊千瑩
Inna, Chien-ying Yang
留俄 鋼 琴 家楊 千瑩,為 國內優 秀且活 躍 的 鋼 琴演 奏家。國 立台北 藝 術 大學 音 樂 系 畢,進 入 俄 羅 斯 國 立 莫 斯 科 音 樂 學 院(Moscow State Tchaikovsky Conservatory)就 讀。師 事 俄 國 傳 奇 鋼 琴 家 Yakov Flier 門 生 Yury
Hayrapetyan。另 跟 隨 名 指 揮 家 Alexander Rudin 學 習 室 內 樂,及 Yulia
Kogan 學習聲樂伴奏。 2007 年自俄羅斯國立莫斯科音樂學院研究班最高分畢業, 獲鋼琴演奏藝術博士。
2005 年得到台北國際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曾參加以色列 Tel-Hai International piano festival、芬 蘭 Suolati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等 國 際 音 樂
節,期 間 接 受 Br uce Br ubaker,John O’Conor,Dina Yoffe,Emanuel Krasovsky,Alon Goldstein 等教授指導,獲得 Tel-hai 音樂節紀念者首獎。 2007 年參加赫爾辛基國際鋼琴大賽,赫爾辛基日報樂評讚其為「觸鍵輕巧優雅、 音色圓潤豐滿」。
回國之後,展開忙碌的演出行程,2010 年應邀參加「台北國際蕭邦音樂節」,於國 家音樂廳演出第一號鋼琴奏鳴曲、 《唐喬望尼主題變奏曲》臺灣首演。2011 年一
月與嘉義大學弦樂團協奏演出台灣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小協奏曲」、2011 年九
月與長榮交響樂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鋼琴協奏曲、2014 年四月與春之聲 交響樂團演出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十月與嘉義大學管弦樂團演出貝多芬三重 協奏曲。
灌錄的唱片有「楊千瑩 / 蕭邦」、 「黃金年代」鋼琴獨奏專輯,與大提琴家呂超倫
演奏出版的「春・朝日和」演奏專輯, 「七步調」爵士演奏專輯、 「遺忘的森林」有
聲童話繪本、雙鋼琴演奏專輯「艾緦的密・謐」等。現任國立嘉義大學音樂學系專 任副教授,並兼任教於各級音樂班。
6
畫家 /
巴梅莉
Maria Barban
巴梅莉,1996 出生於台灣,台北,現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
主修繪畫。創作核心圍繞著人性與社會。藝術家透過 90 後年輕世代的眼球觀察、
捕捉並闡述當代社會中的各種既短暫且快速的怪誕、群聚現象、熱潮與簇擁。資 本主義影響這個社會已超過一個世紀,透過消費行為製造出一後天的環境,然而
對人類而言卻成為一種先天的自然。人類社會不再正視全球社會處於何種造作的 狀態,而轉將自己的眼界限縮到個人身上,成為一個個透過消費行為而成為資本
主義的載體,我們跟隨著社會腳步,積極的想前往「烏托邦」這個看似越來越進步, 越來越自由的理想國度,卻在途中變得越來越造作。藝術家卻採取消極無為作為
一種對抗的步伐,將全球資本主義的各種荒誕現象風格化成暈染、致幻、萎麋、 浪漫、泡沫的姿態,呈現屬於年輕世代的幻滅。幻滅與幻生作為一體兩面,渾囤的 藝術則是為了向未來世界清楚提問,滯緩的態度則是為了反思進化,利用藝術作
為提取物,研磨成粉末,再摻上一點點迷幻,帶出總體年輕世代的困頓與對世界的 解讀與指涉。
7
J. S. Bach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樂曲解說 Program Note
8
1. 中庸與神聖
Neutral and Sacred
圖3
C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46
Prelude and Fugue in C major, BWV 846
復活 Resurrection 前奏與賦格-巴赫在平均律曲集中,用這兩個基本的概念,來組成 24 首完整的作品 (12 首大調+ 12 首小調)。前奏曲(Prelude)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序奏、一個開端。 而賦格(Fugue)做為文藝復興以降,格式最嚴謹的對位曲式,在巴赫的音樂裡,經 常做為「終曲」、 「完結」 (Finale)的概念。一首前奏曲加一首賦格曲,就是用最精 簡的方式,來傳達「有始有終」的概念。
這首曲子是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中的第一首曲子,也是最多人演奏,最多人喜愛 的一首。C 大調音階的組成,全部都是白鍵,也象徵著「中庸」, 「平衡」、 「自然」的
一種情緒。巴赫利用看起來很單純的分解和弦組成全曲,簡單的音樂蘊含著無窮的
韻味。這首曲子看起來簡單,但檢視它的比例,我們會聽到在 1/3 處音樂第一次轉 調,1/2 處第二次轉調,靠近 2/3 的黃金分割點,開始出現的 V 級持續低音(pedal
point),一直延伸到曲子的終結。集「中庸」、 「自然」、 「完美」於一身,巴赫平均律 第一首前奏曲,為我們展開美學與數學最完美的體現。
C 大調的賦格曲,是一首非常特別的作品。巴赫處處留下了自己的「簽名」,也就是
14 這個數字。此曲的主題由 14 個音構成,當曲子進行到 14 小節時,曲子進入一個新 段落,主題在四個聲部以完整的疊句方式呈現,而這個段落總共持續了 14 個小節,
完整的主題出現了 14 次!最後以一段上行的音階,象徵「昇天」、 「復活」。 (圖 3, 樂譜) 9
J. S. Bach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c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47
Prelude and Fugue in c minor, BWV 847
神的憤怒 God’s Anger 前奏曲如同觸技曲(Toccata)一般,以 16 分音符展現彈奏者的快速技巧。左右手分
別奏出高低音域的旋律線,中間則是激動快速的「迴旋音型」 (Circulatio),夾雜和 聲中的不諧和音,精準傳達出「憤怒」的情緒。全曲在 2/3 處開始 G 音的持續低音, 速度加快。右手奏出大量快速的迴旋音型動機,左手加入快速的脈動,一路衝向最後
五小節的尾奏。這時速度再次丕變,以歌劇般的朗誦(Recitativo)風格,讓整個前 奏曲增添極佳的戲劇效果。
c 小調的調號為三個降記號、賦格曲有三個聲部、主題以三個♬♪節奏所構成,巴赫
把數字 3 做為一個符號放在此曲中的意圖,相當明顯,此為「三位一體」的象徵。♬♪ 的節奏動機,史懷哲博士將其取名為「快樂」 (Joy)的音型。然而在此曲中,快速的小
調,搭配連續出現的♬♪音型,比較符合「堅決」、 「憤怒」的情緒;再加上三位一體的 象徵符碼,我把它解釋為「神的憤怒」。
降 E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52
Prelude and Fugue in E flat major, BWV 852
三位一體 Trinity 三個降記號的降 E 大調,傳統上被賦予「三位一體」的相關意義-符合「喜樂」、 「祥
和」、 「正義」、 「神聖」等正面情緒。在這一首前奏曲中,更以「三個段落」的曲式結構,
來強化「三位一體」的關聯。第一段為平靜和緩的序奏, 第二段為一段 Ricercar 曲式, 以一短小的主題為基礎,透過其他聲部的模仿,主題連綿不斷地發展。此段落進行到
第 9 小節,也是全曲 1/2 之處,下一段的賦格主題,在最低音聲部浮現出來。第三段
落為「雙主題賦格曲」 (double fugue),低音聲部的主題為連續四度上行的音型, 象徵「天使」,而高音聲部的快速音階忽高忽低行進,象徵「飛翔」。第三段落在進入 到 2/3 處,隨著四度音型不斷地爬升至最高音域,全曲進入天堂般的高潮段落,充滿 喜樂的象徵。
與前奏曲的複雜結構比起來,賦格曲相對簡單。延續前奏曲「飛翔的天使」音型,聽
者彷彿看到天堂般的歡樂情景。此曲主題與路得教會的聖詠曲「上主從天而降」 (Von Himmel Noch, da Komm Ich’ Her)有所關聯,由上而下的四音動機,也象徵著 迎接主「從天而降」的喜悅。
10
降 e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53
Prelude and Fugue in e flat minor, BWV 853
哀悼基督 Lamentation of Christ 這 首曲子前奏曲悲 戚的曲調,讓 許 多演奏家 稱 其 為「珍 珠 般 的 眼淚 」。降 e 小調 陰鬱、壓抑的色彩在此曲中展露無遺。前奏曲為緩慢的三拍子,類似薩拉邦德舞曲
(Sarabande)的風格, 更像是一首哀傷的歌劇詠唱調(Aria)。旋律以上行六度的「呼
喊音型」,減七度音程是「痛苦」的象徵,讓聽者感受到無限的悲傷。曲子進入 1/2 處, 我們聽到一連串的減五度下行音型,象徵「死亡的痛苦」。而第 26 小節,正是此曲的
2/3 處,奏出了一個降 F 和弦,是此調性的拿坡里和弦(Neapolitan chord),作為 全曲最揪心的制高點。
賦格曲的主題與巴赫的聖詠前奏曲「從煩惱的深淵我向祢哭訴」 (Aus tiefer Not
schrei ich zu dir)十分相似。 從歌詞到音樂皆哀嘆耶穌基督的死亡, 以及信徒們「撫
屍痛哭」的情景。此曲的主題為 13 個音所組成,數字 13 象徵死亡的不祥意涵;而賦 格曲中最複雜的「疊句」段落,在此曲中共出現 9 段,數字 9 為「耶穌之死」的象徵(聖 經記載耶穌在「第九個小時」死亡)。隨著不斷出現的「疊句段落」,曲子的織度和變 化越發豐厚。到第 61 小節,也是全曲 2/3 處,主題以「增值」 (慢兩倍的速度),搭配
另外兩個聲部的主題依序出現,我們彷彿看到一個圖像-眾人將耶穌的屍體放下,橫
躺著的身體(增值而緩慢的主題),和在其上方痛哭的信徒們(正常速度的主題,以 多次疊句出現)。顯現了巴赫將音樂「形象化」的手法。 11
J. S. Bach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2. 上帝的意旨
The Will of God
升 C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48
Prelude and Fugue in C sharp major, BWV 848
三位一體 Trinity 升 C 大調音階的每一個音皆有升記號, 它的調律複雜, 很難演奏,是非常少用的調性。 升記號(sharps),由字義引申為「昇天」、 「昇華」之義,所以常用調性裡面四個升記 號的 E 大調,時常被用於「天堂」的象徵。巴赫在面對這個很多升記號的升 C 大調, 似乎也有類似的想法。此曲以栩栩如生的快速和弦音型,象徵「飛翔」、 「昇天」等充
滿靈性的喜悅。前奏曲是快速的三拍子,音樂如蝴蝶振翅般舞動,是一首非常特別的 歡躍舞曲。
接續著前奏曲「喜悅」的情緒,賦格曲的主題出現許多六度音程的大跳,此為「跳躍」 音型(Saltus)。而從各段連接句中,我們聽到大量的三和弦(Triads),以連續的三 次一一出現,此為神聖的「三位一體」象徵。在前奏曲和賦格曲中,結尾的終止式前皆 出現下屬和弦的延續長音,在和聲上是「教會終止」,顯現神聖的意涵。
12
圖4
圖5
圖6
升 c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49
Prelude and Fugue in c sharp minor, BWV 849
耶穌之死--客西馬尼的禱告 Death of Jesus——Jesus Prays in Gethsemane 此曲與降 e 小調的情緒相似,是平均律曲集上半冊中最具張力的情感重心。尤其升 c 小調賦格曲為五個聲部,以數字 5 象徵耶穌之死(象徵「聖五殤」)。前奏曲以緩慢的 6 拍子奏出,主題音型以下行為主,也是死亡的象徵,表現痛苦的情緒。 “我的父,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祢的意旨成全”
-馬太福音 26:42
(圖 4~6,樂譜)賦格曲的第一個主題為巴赫著名的「十架音型」,這個音型與巴赫
的名字 B-A-C-H 有關,由不諧和的雙重半音組成, 下上兩個相對的方向,以形狀表現
「畫十字」的動作。升 c 小調的主題總共出現了 14 次,由此可知「十架」、 「耶穌受難」 是巴赫本人最受感動的篇章。曲子進行到 1/3 處,第 36 小節開始我們聽到第二個主
題「命運的迴旋」 (此為聖經中「杯」的隱喻),這是一個相當長的八分音符對旋律,
不停地繞著圈圈,象徵「命運之輪」。第三個主題取材自巴赫清唱劇 BWV 144 中的 合唱曲-「上帝的旨意終將成就」 (Was mein Gott will, das g’scheh allzeit)
的曲調。這三個主題合在一起,具體地用音樂的象徵語言,講出了馬太福音 26:42 的 經文。
13
J. S. Bach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圖7
E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54
Prelude and Fugue in E major, BWV 854
聖誕祝福 Christmas Blessings 四個升記號的 E 大調,是常用調性裡面最多升記號的調性,聽起來明亮且愉悅,
一直以來皆為「天堂」的象徵。前奏曲以和緩的三連音構成,帶有安詳的氣氛。搖
曳的和緩節奏, 和諧的音程, 聽起來像是令人安心的搖籃曲。 此曲描寫的正是聖誕, 嬰孩降生的美好時刻。其他相似音型的曲子,如 E 大調創意曲、平均律第二冊的 B 大調前奏曲,亦有相似的情緒意義。
(圖 7, 樂譜)賦格曲則是歡騰熱烈的氣氛,開頭是上行二度的宣告音型,緊接著
是一串快速的 16 分音符, 彷彿眾人聽聞聖嬰降生的「好消息」, 快樂地奔跑、喧騰, 傳遞這個開心的訊息。此曲為三聲部,由於快速音型的穿插,在展技的部分,也有 可觀之處。
e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55
Prelude and Fugue in e minor, BWV 855
十架的預言 Prophecy of the Cross 巴赫在 e 小調的應用上,有許多種不同的情緒類型。有些哀傷、有些激動、有些描
寫受難的痛苦。前奏曲分成兩部分,第一段篇幅較長,左手的伴奏以平靜的波浪般
迴旋音型,奏出綿綿不絕的壓抑情緒。右手則分為高音聲部的歌唱性旋律,以及 中間的短促和弦,聽起來像是啜泣般的感覺。到了全曲 2/3 處,速度忽然變快,伴 奏的平緩波浪加速後聽起來像風雨般的嘈雜聲,情緒也從悠悠的哀傷,轉變而成
緊張、不安的感覺。接下來的賦格曲依此趨勢,步入全曲的高潮,以激動的快速音 群貫穿全曲。
e 小調下行半音階,搭配相當快速的 16 分音符,賦格曲的主題透露出濃濃的不安
與緊張。此曲是平均律曲集裡唯一的二聲部賦格,由於聲部比較單純,巴赫使用 卡農的手法,讓兩個聲部如同追逐般地互相競爭。在主題中,我們聽到象徵死亡的 半音下行音階,以及兩個小型的十架音型(相反方向的四音動機),此即為「十架
預言」的象徵,在一連串的 16 分音符之後,以一個聽起來很堅定的上行六度做一 個「宣告」音型,顯示「十架的預言」一定會實現。 14
3. 四種情緒
——The Four Temperaments
D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50
Prelude and Fugue in D major, BWV 850
讚美・喜樂 Joy of Praise D 大調的調性特色-輕快、喜悅、充滿明亮的氣氛。在此首前奏曲中也會聽到這 樣子的情緒。右手以快速 16 分音符奏出輕快的音群,活躍的大跳忽下忽上,如蝴
蝶般翩翩飛舞。另一方面,這樣的音群類似波浪,搭配左手跳躍的短促低音,也象 徵神蹟的展現-如耶穌行走在水上,在輕巧的步態下透露從容的喜樂。
賦格曲如同巴赫著名的清唱劇 Magnificat in D major, BWV 243,四個聲部
時常奏出齊奏的和弦, 像一首合唱曲。 由最低音聲部奏出雄渾的主題, 平緩的速度、 附點的節奏,此為法式組曲的音樂特色,呈現莊嚴、神聖的情感表現。
d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51
Prelude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851
憤怒・蛇的誘惑 God’s Anger. Temptation of the Snake d 小調在巴赫的音樂中,時常都充滿著濃烈的情緒張力。此曲令人聯想到半音階 幻 想 曲 與 賦 格(The Chromatic Fantasy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903)。連綿不絕的三連音群,苦惱而重覆的迴旋音型,以此象徵「蛇」的意象。此
曲在 2/3 的黃金比例處,開始了很長的 D 音延續低音,並以象徵「憤怒」、 「痛苦」 的連續減三和弦放在最後,將整個曲子停在情緒最高點!
賦格曲的主題有兩個音型語彙, 代表「憤怒」的情緒-分別是「迴旋音型」和「震音」 (trill)。此曲的主題有 12 個音,三個聲部,皆為「神聖」的象徵,整曲以強烈的 旋律正反對位,比擬「神的憤怒」! 15
J. S. Bach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F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56
Prelude and Fugue in F major, BWV 856
快樂・舞蹈 Rejoice of Dance F 大調傳統上即是「快樂」、 「純樸」的調性,節奏上以 3/8 拍、12/8 拍等複拍子,
呈現基格舞曲(Gigue)的風格,使此曲瀰漫著一股歡快、鄉村舞曲的感覺。俄國 鋼琴家諾辛娜(Vera Nosina)在其研究巴赫平均律的著作「巴赫音樂中的象徵
意義」 中, 賦予每一首曲子相對應的宗教寓意, 而這首聽起來快活且純真的 F 大調, 描寫「耶穌和彼得捕魚」的故事。也就是耶穌引導門徒捕魚,從兩手空空到收穫滿
滿,教導眾門徒要充滿信心。前奏曲中明顯地應用象徵水的「波浪音型」,以及充 滿節奏感的三拍子象徵小船的律動。
賦格曲中,巴赫更進一步以三拍子舞曲節奏,主題引發「快樂」的情緒。全曲主題
出現 14 次,第 14 次的主題更出現了類似 B-A-C-H 四音的變奏,巴赫再次將自己 的簽名鑲入曲中,個人化的喜樂之情溢於言表!
16
圖8
圖9
f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57
Prelude and Fugue in f minor, BWV 857
痛苦・聖母悼歌 Stabat Mater 在諾辛娜的書中,將此曲命名為「聖母悼歌」,此為一闕描述聖母瑪利亞作為一位
母親,哀悼耶穌基督釘上十架的經文,充滿悲傷、憐憫的情緒。巴赫時常用 f 小調,
表現 「深沉的悲傷」 「受難」 、 「哀悼」 、 等情緒。 前奏曲中流動的 16 分音符, 象徵 「流淚」 的音型,旋律線條唱出上行六度、下行減七度,與降 e 小調前奏曲十分相似。在全 曲 2/3 處,右手的旋律再現,而左手搭配的 VI 級七和弦,以強烈的不協和音程, 將曲子的情緒營造出極致的悲劇性!
(圖 8-9, 樂譜)在 F 小調賦格曲中,巴赫運用了三種不同的音型象徵「十字架」, 下行的半音階象徵「痛苦的死亡」,尖銳的增四度音程象徵「被刺傷」,全曲有許
許多多的象徵意義,都指向同一個代表-「耶穌之死」。從賦格主題中,我們可以
看到 B-A-C-H 四音的重組,代表影射巴赫自身的十架音型,還有方向相反的四音
主題(E-F-B-A)、以及對題中相互交叉的 16 分音符,象徵「交叉的十字架」。另外, 在對題中,一再出現的♬♪節奏,以緩慢的速度呈現,代表「不安」、 「不祥的預告」, 與降 b 小調的前奏曲非常相似。另外,此曲的第一段落(Exposition I)為 15 小 節(3 × 5),全曲 f 小調的主調主題,一共出現五次。這個 5 的數字符碼,代表耶
穌受難「聖五殤」的寓意。作為平均律曲集第一冊前半段的結尾(第 12 首),我們 看到巴赫使用了非常精緻化的手法,頻繁運用音型象徵,意圖傳達的重要意義。 17
J. S. Bach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4. 水的意象
The Image of Water 平均律曲集中,同音的大小調在和聲上有很強的共通性,可被視為一組。在第一冊
中,同組大小調的情緒分別為「神聖」-「憤怒」的對照,除了第一組 CM-cm 之外, F#M-f#m、AM-am 也傳達出相似的情緒。因此,我將三度上行的 F#-A 這兩組
調性放在一起演出。另外,F# 大調、f# 小調、A 大調、a 小調這幾首曲子,都有與 水相關的音型動機,放在一起聆聽,有特別的趣味。
圖 10
升 F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58
Prelude and Fugue in F sharp major, BWV 858
喜悅新生 The Baptism 升 F 大調在「改良式調律法」臻於完善之前,是非常少用的調性。而除了兩冊平均
律曲集外,巴赫並沒有寫任何升 F 大調的曲子。巴赫在面對這個充滿新鮮感的, 升記號最多的調性有些有趣的想像。首先,作為後半冊的第一首,我們看到它跟第 一首 C 大調的關聯性-前奏曲都以分散和弦組成,速度平緩,符合中庸、神聖的
情緒。賦格曲同樣由 14 個音構成,為巴赫的簽名數字。此曲的調性轉折相當有趣, 由升 F 大調開始,經過升 C 大調、升 d 小調、升 a 小調、B 大調、回到升 F 大調, 正好符合前奏曲最後兩小節的低音進行。 (圖 10, 樂譜)
賦格曲的主題由 14 個音組成,巴赫在這裡也把自己的名字鑲嵌在這首令人心情 愉悅的曲子當中。主題完整出現 7 次,以數字象徵上帝創造的神聖性。在這首賦
格曲中,除了它的調性架構與前奏曲相似之外,曲中有一個如潺潺流水般的音型, 聽起來如同溪流中的小小波浪,展現出喜悅的心情、對自然的禮讚。此曲在諾辛 娜的書中被分類在「聖誕」之中,取其喜悅之意。結合以上所述「水的音型」,我把
它賦予「新生」的意義,除了象徵生命的起始,也代表信徒受「洗禮」之後,進入全 新的生命。
18
巴梅莉的畫 Laying Mirror 41 × 31.5cm Oil on canvas 2021(私人收藏)
升 f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59
Prelude and Fugue in f sharp minor, BWV 859
抬起十架 Christ Carrying the Cross (圖 11, 樂譜)升 f 小調的前奏曲和賦格曲,在情緒上有很大的區別。前奏曲以 快速的音群表現憤怒的情緒,而賦格曲則以緩慢的速度表現深沉的悲傷。賦格
曲的主題以上行三個音、緩慢而掛留的節奏象徵蹣跚的步伐、最後以一個十架
音型來收尾,象徵耶穌行走在「苦路」上,抬著沉重的十架,緩慢而受盡折磨地
邁向受難之路。出現在對題中緩緩向下連續的下行二度音程,為「流淚」的象徵。 同樣是以兩個音構成的流水音型,在升 F 大調上是潺潺的小溪,在升 f 小調則
變成了緩緩流淚的樣貌。接在流淚音型之後的,是我們在升 c 小調賦格曲中聽
到的「上帝意旨成就」的曲調。這些音型圖像一再出現, 充滿寓意。在數字符碼上, 此曲應用了數字 9,象徵耶穌在「第 9 個小時」死亡。 「抬起十架」的主題一共出 現 9 次,在全曲 9/10 的比例處,第 9 次的主題響起,另外的三個聲部此起彼落 地奏出「流淚」音型,具體描繪出在耶穌死去的時分,信徒們俯伏而哭,泣不成聲 的畫面。
19
圖 11
J. S. Bach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A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64
Prelude and Fugue in A major, BWV 864
天使箴言 Angelic Blessing A 大調前奏曲的音型,與升 f 小調十分相近,升 f 小調展現「憤怒」的情緒,A 大
調則為「神聖」的感覺。三個升記號的調性,為「三位一體」的象徵。在此前奏曲中, 我們看到三個升記號、三個聲部、三個主題交織,十分清楚地展示了數字 3 的神 聖意義-聖靈、三位一體。此曲優美的旋律和聲,如同天堂的樂聲般令人嚮往。
在賦格曲中,也有神聖數字的應用。三個聲部,三個段落,主題以 7+7 音的模式呈 現,總長 54 小節,也是(3+3)× 3 × 3 的完美數字。主題以許多的四度跳躍式的 音型所組成,數字 4 也是天使的象徵,在第二段出現的快速音群,為「天使飛翔」 的意象。而第三段回到主調 A 大調,三個聲部如合唱團般一齊奏出,象徵充滿信 心的聖詠曲。
a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65
Prelude and Fugue in a minor, BWV 865
約旦河洗禮 Christ Our Lord Came to the Jordan 巴赫 為管風 琴所做 的聖詠前奏曲「耶穌於約旦河洗 禮 」 (Christ unser Herr
zum Jordan kam),BWV 685 中,用了與此賦格曲的主題非常相似的曲調,而 這個曲調取材自路得教會的聖詩曲集,同名清唱劇 BWV 7。根據經文的詞意,大
量運用了「水之意象」的音型象徵,描繪出耶穌基督在約旦河的汩汩波浪中,堅定
受洗的情景。前奏曲很明顯地是「河水」的描繪,以跳躍的 16 分音符、波浪音型、 快速顫音、三拍子的律動感,讓聽者感受到河水拍打的節拍韻律。
賦格曲的主題除了暗示「耶穌於約旦河洗禮」的意義之外,以相對快速的節拍夾 雜尖銳的下行減七度音程,讓人感受到堅決的意志、奮起的情緒。此曲結構也相 當複雜,四個聲部的主題以卡農的形式交疊出現。這首曲子包含信心和激動的情
緒,巴赫也將自己的簽名放在其中。完整的主題一共出現 14 次,反向主題的倒影 也出現 14 次,似乎代表巴赫自身對信仰的堅定宣示。全曲分成四段,第一段為正
向主題 4 次,加上倒影主題 4 次。第二段正向主題以卡農交疊出現 2+2 次,第三 段倒影卡農 2+2 次。最複雜的第四段,二個正向主題以不同音相疊的卡農,加上
二個倒影主題相疊的卡農,把四個聲部的主題交叉糾纏在一起,接著曲子進入減 七和弦的高潮,最後的結尾段,我們聽到如同管風琴的持續低音,還有高聳入雲的 和弦,具體地呈現比例完美的教堂式音響。 20
5. 聖誕・受難
Christmas. Passion
巴梅莉的畫 Eros’s Egg 1 53 × 41cm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2021(私人收藏)
G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60
Prelude and Fugue in G major, BWV 860
節慶歡愉 Festive 此曲以快速的三連音群組成,充滿炫技的風格。和諧輕快的 G 大調和聲,符合此 調性「快樂」的情緒。左手的低音以跳躍音型呈現,象徵大而自信的步伐,又如純 樸的鄉村舞蹈鄉般,以純然的「歡樂」、 「喜悅」貫穿全曲。從曲子的 2/3 處,左手 也開始快速的跑動,雙手以小樂句交疊,緊湊地將全曲帶到最後四小節的高潮。
在前奏曲的華麗炫目後,僅停留一個呼吸繼續彈奏 6/8 拍的賦格曲,派對還沒結 束,全新的舞曲才正要開始。賦格曲以跳音加上旋轉的音型,讓人聯想到古老的
圓舞曲,歡騰、熱鬧的鄉村舞曲風格。此曲主題三次出現之後,第二段呈式部的三 次主題皆為倒影,一正一反製造出形式上的平衡效果。數字密碼是 7,主題完整出
現 7 次之後,音樂進入新的高度,從低音聲部傳出雄渾有力快速跑動的音群。這 個 32 分音符的節奏,被暱稱為「哈利路亞」節奏。最後四小節的持續低音如同管 風琴持續地響起,配合高音的「哈利路亞」節奏,傳達出歡樂的頌讚。 21
J. S. Bach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g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61
Prelude and Fugue in g minor, BWV 861
聖母訪親 The Visitation of the Blessed Mary 諾辛娜的書中,將此曲命名為「聖母訪親」。此段聖經故事是描述聖母瑪利亞和施 洗者約翰的母親以利沙伯,兩人在孕中相見,由於先知已預言她們腹裡的孩子將
是懷有大使命的人,她們彼此關懷,彼此祝福,也彼此憐憫。前奏曲以綿延的長震
音,持續且重覆的低音平緩進行,傳達出「哀傷」的情緒。g 小調是「悲傷」、 「痛苦」 的情緒,令人聯想到死亡的悲哀。從曲子的 1/2 處開始,我們聽見♬♪節奏交織成
一個又一個「命運的迴旋」音型。這些節奏、音型和整體的氣氛,不但與接下來的 賦格曲聯結,更暗示此曲與象徵耶穌受難的降 b 小調前奏曲,很深的關聯性。
賦格曲承襲前奏曲的哀傷情緒,以「十架音型」和「命運的迴旋」構成主題。緊接 著出現的對題,把這兩個音型交換次序來呈現,巧妙地在音樂的畫面上構成了平
衡,也暗示著十字架的交叉形狀。數字 13 為不祥的象徵,而在主題出現 13 次之
後,全曲在最後七小節處進入高潮,三個主題以疊句的方式從最高聲部依序往下, 象徵「倒下」、 「死亡」,此結構與降 b 小調非常相似,在此處也象徵著「先知預言 的不安感覺」。
圖 12
降 B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66
Prelude and Fugue in B flat major, BWV 866
聖誕・天使報佳音 The Good Tidings of the Angels (圖 12, 樂譜)前奏曲開頭以非常快速的 32 分音符分散和弦,奏出「天使飛翔」
的象徵音型。 這首前奏曲最特別的地方是, 前半段疾如閃電, 展現高超的快速技巧, 曲子從 1/2 處風格轉變,忽然停在宏亮的和弦當中,接著以即興的手法,帶出一段
幻想曲風的自由段落。這首前奏曲以「天使飛翔」、 「宏亮的號角聲」,具象地表現 出了聖誕夜時,牧羊人看到天空亮如白晝,天使出現「報佳音」的情景。
此首賦格曲帶有降 B 大調特有的質樸、歡快的特性。三個聲部分為主題、對題 1、 對題 2 三個旋律,在不同的聲部交錯地出現。利用「跳躍」、 「重覆音」、 「舞蹈般 的迴旋」、 「喜悅的步伐」等特殊音型,表現出歡欣鼓舞的情緒。 22
降 b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67
Prelude and Fugue in b flat minor, BWV 867
耶穌之死 Death of Jesus 此曲是平均律曲集中, 最令人感動, 也最值得討論的一首。 由於其音樂的風格鮮明、 和聲巧妙的變化賦予聽者情緒上深層的感動。五聲部的賦格曲結構複雜,堪稱典 範之作。前奏曲的低音聲部以持續的重複音,緩慢低沉地奏出,史懷哲博士稱其
為「時間流逝」的象徵。由於調性是不尋常的降 b 小調,象徵死亡,因此這個低音 也可以解釋為「生命(血液)緩慢地流逝」-有「邁向死亡」之意。我們聽到徐徐的
♬♪音型,在這裡象徵「不安」,如同「跳動的脈搏」引發沉重的緊張感。在曲子的 第 9 小節處,我們先是聽到低音有連續五個重覆的降 B 音,到了曲子的最後聽到 九個重複的降 B 音-數字 5 和 9 在巴赫音樂裡皆象徵「耶穌之死」,因為耶穌被
釘十架的「聖五殤」,以及聖經描述耶穌在「第 9 個小時」死亡。平均律曲集中,數 首象徵耶穌之死的曲子裡,都有這幾個數字的象徵。
賦格曲是五個聲部,也是「聖五殤」之象徵。主題為「十架音型」,上行的小九度音 程,同樣帶出「耶穌之死」的數字象徵。此曲共有 75 小節,此為 3 × 5 × 5 之數, 可以看出「神聖」和「五殤」的比擬。曲子行進到 1/2 處,調性轉至降 D 大調,以平 靜的三聲部彈奏 9 個小節,數字 9 = 3 × 3 為「三位一體」的象徵。而全曲最後 9
小節,也是耶穌於「第 9 個小時」死亡之時,曲子進入一個十分動人的高潮。五個
聲部的主題, 緊密的疊句由最高聲部依序往下行, 此為耶穌「倒下」「 、死亡」的象徵, 以緊湊的聲部,激烈的和聲,讓人久久沉浸在哀悼(Lamentation)的情緒當中, 無法自拔。
23
J. S. Bach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I
6. 復活・十架
Resurrection. Crucifixion 降 A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62
Prelude and Fugue in A flat major, BWV 862
聖誕崇拜 Christmas Worship 在諾辛娜的分類中,此曲被分在「聖誕」的類型。降 A 大調代表英雄般的氣質,前奏
曲的開頭,我們聽到喜悅的音型♬♪,充滿節奏及和諧的大三和弦,如同號角的吹奏, 以音型和節奏象徵「天使報佳音」,表現「神聖」、 「喜樂」的情緒。
賦格曲的主題第一拍為休止符,如同歌唱時的呼吸,接下來以八分音符奏出 I-IV-I
的和絃,此為教堂的聖詠曲,充滿平靜喜樂的「讚美詩」。接續在前奏曲的「天使報佳 音」之後,這段音樂彷彿是來自各地的信徒,行至耶穌降生之地齊來崇拜。
升 g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63 巴梅莉的畫 Diving Deep 140 × 140cm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2020
Prelude and Fugue in g sharp minor, BWV 863
上主話語 The Last Words of Jesus 前奏曲以纏繞的 16 分音符奏出不安的情緒,主題的九個音在三個聲部中交織環繞, 彷彿苦惱糾纏的心情。在這裡巴赫運用如同創意曲(Sinfonia)的作曲手法,以單一 主題作發展,有時呈現相反方向的倒影。
賦 格曲的主 題取自巴赫的清唱劇 BWV 126「主啊!用你的 話拯 救我們」 (Erhalt
uns, Herr, bei deinem Wort)。由於主題象徵「主的話語」,諾辛娜的書中將此 曲命名為「十架七言」-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說的最後七句話。接在這首清唱劇的 主題之後,是一個十架音型和象徵啜泣的音型,這是描寫在十架旁的人們,看著耶穌
受難,流露悲傷的情緒。此曲亦是巴赫的簽名之作,除了主題為 14 個音之外,全曲 41 個小節,此為巴赫的姓名數字。
B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68
Prelude and Fugue in B major, BWV 868
復活升天 Resurrection B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與升 g 小調的賦格主題十分相似,只是升 g 小調的情緒基調
是悲傷,而 B 大調的是神聖。在常用調性之中,四個升記號的 E 大調,象徵「天堂」的
氣息,而 B 大調五個升記號的調性,巴赫賦予它相似的情緒基調,加上和緩的上行音 階,描述的是耶穌復活的情景。 24
賦格曲的主題與升 g 小調同樣地,也是 14 個音的巴赫簽名!全曲以和諧的音程、上
下擺動的快速音群象徵天使的飛翔和接引。曲子行進到 1/2 處,我們聽到來自最高聲
部的主題,以倒影方式唱出,象徵來自天堂的歌聲。整首曲子籠罩在平靜、祥和、喜樂 的氣氛當中。
b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69
Prelude and Fugue in b minor, BWV 869
耶穌之死(各各他山) Death of Jesus—Golgotha Hill 這首前奏曲有兩個特別之處,第一,在平均律第一冊中,它是唯一的一首 A-B 兩段體; 這種體裁在平均律第一冊中很少用到,但第二冊曲集中,就用的相當多了。第二,它是 少數巴赫自己寫下速度指示的一首-前奏曲為行板 Andante,賦格為緩板 Largo。
兩段皆以八分音符為節奏單位,因此我會用二倍的速度來演奏,讓它們在節拍上有所 連結。
前奏曲聽起來如同巴洛克時期「三重奏鳴曲」 (Trio Sonata)的形式,兩個高音聲部
交替奏出纏繞的旋律,低音聲部則如同大提琴的斷奏,以八分音符的節奏製造行進 般的動態。此曲圍繞著「悲傷」的情緒,兩個高音聲部主題構成卡農形式。第二段音
樂與巴赫的 b 小調彌撒的「垂憐經」 (Kyrie)有異曲同工之妙, 意指「上主, 憐憫我們」。 在全曲 1/2 處,第 23 小節聽到一個「命運的迴旋」音型,由於此動機會在之後的賦
格大大展開,在這裡有一種「暗示」的作用。在這個「命運的迴旋」之後,緊接著在 27
小節,聽到「上帝的旨意成就」音型。這些音型在前面的升 c 小調賦格曲中一再出現, 由此可見此曲的音樂象徵,與升 c 小調相同,是在講「耶穌之死」。
(圖 13, 樂譜)賦格曲利用「三個十架」的音型象徵,具象地呈現了耶穌在各各它山, 被釘上十字架的情景。此賦格曲是第一冊平均律曲集中最長的一首,結構相當複雜,
但情緒也相當豐富。此曲也是巴赫簽名之作,主題完整出現 14 次。十架音型的應用除
了在主題有三次呈現之外,在連接句中大量應用 16 分音符,交叉的四音動機,來象徵
「血流十架」。 另外, 全曲出現三次「命運的迴旋」音型, 與前奏曲出現的動機前後呼應, 以單純的模進樂句,分別以不同的調性呈現,成就動人的樂章。
圖 13
25
主辦|斐亞文化藝術 贊助|高雄市文化局
特別感謝|師大附中校友高爾夫球隊
宣傳協力|史坦威鋼琴中心、新匯流藝術講堂
影音團隊|禾立多媒體、Tony Classical Music 許銘顯錄音、好奇影音資訊 平面設計|鄭秀芳
合作藝術家|巴梅莉 Maria Barban 製譜協助|許立憫
1722
平 均 律 第 一 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