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期龙新周刊(目录修改过后)

Page 1

让新闻视野深一度

刊号:XK-2013-001

2013 年 9 月 30 日

第 26 期

秦城监狱里的高官们 他们正在或曾在监狱服刑,回望被羁押前生活,或辉煌,或平稳, 或一呼百应,或门庭若市。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带来的欲望,财富赋予的奢靡,让他们 在扰乱规则的路上越走越远,唯一的游戏规则让秩序重新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看守所,又称秦城监狱,“文革”期间,“高 级犯人”增多,“牛鬼蛇神”无处关押,建国后关押过诸多高官。


慎则祸之不及 贪则灾之所起


社 评

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紧抓“文字” 本刊评论员 / 马振国

随着高等教育正在迈向大众,大学

的文字功底,多少有些滑稽,然而将这

满智慧的脑袋?笔者相信,几乎所有的

生的素质也出现大幅度滑坡。很多刚刚

种滑稽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中,似乎一

人,都会选择后者,毕竟大家很早就听

走出校园的新闻学子,总是因为一段话

点也不奇怪。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改

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故事。

写的不通顺,或者文章的谋篇布局不合

变着传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这样

技术与充满智慧的大脑相比,明显前者

理,被编辑毙稿或者成为老记者的“重

一来,新闻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一些变化。

是“鱼”而后者则是“渔”。

点关注”对象。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有志于新闻事业的

学生写不好东西,是因为他们在大学没

学生,去学习这些科学技术则显得非常

引人瞩目的文字是作者对某个问题

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新闻专业学生同

的有必要。只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文

思考的结晶。新闻专业本身应该归属于

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他们在学校也为

字”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这二者并

社会科学,因此新闻的文字也应该反映

自己的理想流下过汗水;而同样他们不

非鱼与熊掌的关系,远没有沦入有你无

出作者对社会的看法与思考。作为新闻

能展现出自己作为文字工作者所具备的

我,有我无你的境地。

专业的学生,为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学

基本技能,也摆脱不了在学校所受的一 些影响。

习关系到传媒类的科学技术自然是一件 大学教育应该是益智教育而不是传

大好事。只不过,科学技术与文字性的

授技能。大学教育,它的成功与否,不

东西相比,后者才是新闻学子应该始终

在于它教的学生从事了多么高端的职业,

坚持掌握的东西。虽然科学技术与文字

园那天起,便要忙着参加各种补习班、

而在于它所教的学生,在自己所选择的

性的东西都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但

学习班。只不过,这些忙碌的奔波,又

行业能否成为一个佼佼者。大学生对职

是后者更能清晰的反映人的抽象思维,

有多少能摆脱功利的追求?一个学生从

业的选择,更多只取决于他目前所掌握

更能清晰的描绘出人类的思想。

进校园那天起,他接受教育的目的已经

的技能;大学生能否成为自己所选择行

被锁定为上重点中学,读重点大学,从

业的佼佼者,则完全取决于他有没有成

事优越的工作。人有追求是一件好事,

为佼佼者的思维。

在中国,学生确实辛苦,从进幼儿

但追求太过功利,在为之而奋斗的过程

人类最引以为傲的地方,便是人类 懂得思维,人类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新 闻专业要抓住的东西,是怎样更好服务

之中必然会陷于浮躁的情绪漩涡,落入

当然,一所大学既能交给学生较强

于人类的思维活动而非技术本身。反观

难以自拔的境地。因为,功利的追求总

的生存技能,又能让学生的脑子里充满

之,技术变革最终不能服务于人类的思

需要最直观的成绩作为支撑。长此以往,

智慧,那是再好不过了。但是事实上,

维活动,也必将被新闻本身所抛弃。

人的追求会变的现实,也会显得短视。

我们总会陷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 二难选择之中,那么,此时我们是选择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没有过硬

拥有一项技能呢,还是选择拥有一个充


Contents

目 录 社评 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紧抓“文字”

1

微互动 一个死囚家庭的生存纪录

5

东方 以房养老”多年梦想能否照进现实

6

自杀背后的黑手:心灵的迷茫

8

网上网下

我国儿童阅读挑战多

9

西方 折翼的天使 ——记那些被命运摧残的“娃娃新娘”

10

有关“安乐死”的是是非非

12

时光胶囊

14

过去未来

那些年国外获奖的影片

17


Contents

封面故事 本是“红二代”,何为阶下囚

18

刘志军 : 农民部长的官场沉浮

20

江青:从演员到“导演”

21

陈伯达 : 哲学家的曲折一生

22

《龙新周刊》 主办单位:西南科技大学龙新通 讯社 指导老师:龙伟

刘海明

媒体顾问:吴伟 主

编:李潇雄

编务总监:陈志林

小社会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春晚?

24

红瑶村 世界长发第一村

26

者:杜信

尹杜娟 李霞

李海霞

汤勤

范巧

杨霜

黄星

李建明 斯容 王哲 曹海容 王琴 吴秀华 邹蓉

肖淑娟 陈曦

李佳

王珊

欧欢欢

李倩 李坤珍

赵一菲 文字编辑:范巧

专栏

牛童

贺瑶

付久焱 陈莎 陈秋霖 王泽儒 当官的风险

27

杀手们

28

美术编辑:韩煜

张栋栋 张凤姣

祁智 地 址: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 学新闻教研室 邮 编:621010 网

址: http://www.longxin.

swust.edu.cn/index.php


4


微互动

VOICE

微评论

@ 丛治国:夏俊峰已经被执行死刑,家 人维系了四年的希望瞬间崩塌,对于未 来,家人茫然无措,还在等待法院执行 死刑的通知。夏俊峰的姐姐说,我们是 社会的最底层,也就活该承担这样的结 果。 @ 杜导斌:当局通过夏俊峰案告诉民众, 强权可以肆意凌辱,民众不能奋起反抗。 如此纵容强权的结果不会是稳定,只会 是手握强权者将更加肆无忌惮,从而将 激起更多的夏俊峰。蔑视法理,践踏正 义的靠蛮力支撑的体制,不可能长治久 安。

NEWS

微新闻

2009 年 5 月 16 日,夏俊峰和妻子在 马路上摆摊被沈阳市城管执法人员查处。 在勤务室接受处罚时,夏俊峰与执法人 员发生争执,用随身携带的切肠刀刺死 城管队员两名,重伤一人。2011 年 5 月 9 日,夏俊峰刺死城管案终审宣判,辽宁 省高级法院作出刑事裁定,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夏俊峰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 起诉,判处死刑。2013 年 9 月 25 日,经 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夏俊峰在辽宁省沈 阳市被依法执行注射死刑。夏俊峰案尘 埃落定,一个人被执行死刑,两个人被杀。

@ 山风:个人有无冤屈没人管,反抗势 必受制裁;组织有无错误没人反思,权 威受到挑衅就得维护。夏俊峰今日被执 行死刑,城管工作还将继续,恶性案件 并不会因此消亡。 @ 安崇民:人文情感,生命关怀;对夏 俊峰该有,对被夏俊峰无辜杀害两位也 当有;如此才叫生而平等、尊重生命。 中国现行法律一如美国等国一样、没有 废除死刑,夏俊峰一案走完据实依法审 理、审判、核准死刑严格法律程序,法 律这道底线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可 逾越的。这,不依犯罪者辩护者意志为 转移;必须尊重。

VOICE

微评论

@ 博联社马晓霖:【三条人命】夏俊峰 杀两城管,他本人因此伏法,不仅换不 回那两条失去的生命,又搭车进一命。 此案是三个家庭的悲剧,更大层面上却 是社会治理与文明建设的悲剧与成本。 承担综合执法职能的城管扮演着政府管 理的基层前锋,与城市边缘人群频繁摩 擦,屡酿悲剧,整体说谁对谁错太过笼统, 激化对立而于事无补。 @ 金娅丽:我国目下如果继续借助城管 来对城市进行管理,那么,就需要进一 步完善城管管理制度。防卫行为无法分 解开来,当事人在当时脑子里没有时间 概念。何况人都是情绪动物,一旦被情 绪控制,行为就会失控。从心理学应激 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夏俊峰当时心理可 能恐惧加愤慨到了极点,以致理智混乱, 无法控制自己。

@ 會飝的魚:中国在伤害杀人上有两种 定罪,故意和过失。夏捅了人家多少刀 的作案情节是关键。城管虽然人人骂他 死有余辜,可是也是罪不该死,夏判死 刑可以说是多方利益权衡的结果。

5


Eastward 东方

东 方 如今,社会上关于以房养老、自杀的话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到底争议点在哪儿呢;人生, 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儿童也不例外。小小的孩子不能出去玩耍,要更好的促进其成长, 只有多靠阅读了,但是现在网上阅读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又有哪些呢?

“以房养老”多年梦想能否照进现实 记者 / 牛童

9 月 13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 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7000 多字的文件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养老的 政策措施以及计划任务。不过其中引发 最多关注的只有一句话“鼓励和支持保 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也就是 俗称的“以房养老”模式,把自己完全 拥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之后 由该机构每月支付养老金给本人。这种 新颖的养老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大关注。

“以房养老”已是陈年课题 其实,“以房养老”这一模式并不 是今年才计划实施的新鲜举措,而是已 经尘封多年,近日又被重新拉出来的陈 年课题。早在 2003 年,时任中房集团董 事长的孟晓苏就给国务院写了关于建立 “反向抵押贷款”寿险服务的建议信。 他是国内最早提出“以房养老”方案的人。 2006 年,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建设部科 学技术司司长的赖明建议成立课题组对 “以房养老”方案进行调研,选择大城 市做试点,等到运作成熟后向全国推广。 之后的几年,几个大城市便展开了 试点。比如,南京汤山“温泉留园”, 该园规定“拥有本市 60 平方米以上产权 房、年届六旬以上的孤残老人,自愿将 其房产抵押,经公证后入住老年公寓, 终身免交一切费用,而其房屋产权将在 老人逝世后归养老院所有”。在南京之 后,上海的做法是,“65 岁以上的老年 人,可以将自己的产权房与市公积金管 理中心进行房屋买卖交易,交易完成后, 老人可一次性收取房款。房屋将由公积 金管理中心再返租给老人,租期由双方 约定,租金与市场价等同,老人可按租 期年限将租金一次性付与公积金管理中 心,其他费用均由公积金管理中心交付”。 而新疆,相较于以上两个城市,其推行

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却因为少有人响应 而最终停滞,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在阻 碍着“以房养老”前进的步伐呢?

“以房养老”水土不服

的做法少了一些限制,主要是房屋产权 不发生任何变化,最终仍归原产权人所 有并且最终享有财产分配权;其次是老 年人不需要与子女分开居住,不受房屋 的出租或者抵押的影响可以随意支配所 有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对个人 年龄进行限制。 虽然当年这些试点城市推行的做法

我国的“以房养老”模式主要是借 鉴国外的成功案例,美国在 2005 年就通 过了有关“以房养老”项目的法案。在 美国,该项目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住房 及城市发展部(HUD)和联邦住房管理局 (FHA)主导,负责保险项目,而负责放 款的是各大银行、抵押贷款公司和其他 私营金融机构。由于是政府主导,也就 是有政府为贷款提供担保,这样一来, 金融机构就无需担心最后贷款无法收回 的情况。美国对于该项目的年龄限制是 62 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或夫妇,申请条件 是“没有积欠联邦政府任何债务,并拥 有已经还清按揭或所欠按揭数额不多的 自住房”,对于用来抵押的房屋没有限制。 申请人在世期间享有对抵押住房的所有


Eastward 东方 过 去 几 年 的“ 以 房 养老”试点在中国举步 维艰,为何政府还要在 今年再次提起这个方案, 该模式在我国是否有其 实施的必要性呢?

“以房养老”,多 一个选择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 沛近日在接受央视记者 专 访 时 明 确 指 出,“ 以 房养老”是诸多养老服 务产品中的一个选项, 是自愿的、自主选择的 行为,而政府仍然会承 担基本养老责任,不会 也不可能被其他服务替 代。 这 就 意 味 着, 那 些 不支持或不需要“以房 权,去世后房屋收归 HUD,并由其出售房 屋清偿债务。盈余部分提供给老人的子 女,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另外在老人 去世后,子女有权在支付了银行付出的 贷款和利息后,继承产权。 对比美国的做法,中国过去试点的 “以房养老”模式虽然在大体的推行方 式上与其一样,但是有很多细节的做法 与美国存在明显不同。中国的实际国情 与美国有较大不同,“以房养老”模式 在中国水土不服。 中国过去试点的模式主要是由金融 机构操作,政府没有相关担保行为,因 此该模式实际上是一个市场行为,而不 是政府行为。既然是市场行为,金融机 构自然会首要考虑自身的利益问题。在 我国,房价问题一直存在着颇多争议, 未来房价会如何变动,谁都说不准,如 果等到老人过世后,房价比原来降了, 那么金融机构将很难收回已经支付的成 本。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金融机构不得 不担忧的,那就是我国推行的住宅用地 70 年使用权限这一政策。虽然 2007 年出 台的《物权法》规定“土地使用权期间 届满自动续期”。但是关于这个“自动 续期”,法律并没有给出明确解释,如 果期满后是有偿续期,那么金融机构的 最终收益也将有所折损。面对有可能亏 损的风险,而且得不到政府的分担或补 偿,那么金融机构当然宁愿选择对“以 房养老”这一项目敬而远之。没有承担者, “以房养老”自然迈不开步。 除了承担者甚少之外,没有申请者 响应更是阻碍“以房养老”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在跟这种新型养老模 式较着劲。“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使得有子女 的老人们完全不会考虑将自己的房子做 其他处理,把房子留给子女似乎是中国

父母的一项特殊义务。这就是“养儿防老” 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又一大症状。 该模式之所以在国外能流行,一个很大 的原因是,国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 国,规定如果要留房产给子女,要缴纳 高额的遗产税,与其这样,“以房养老” 这一选择当然更好。 另一方面,一些孤寡老人或者丁克

家庭不用考虑把房子留给子女,但是另 外一个传统观念“居者有其屋”,仍然 会影响他们的选择。拥有一套属于自己 的房子这一观念,在中国人心中,尤其 是这一代老人心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 位。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很多老人奋 斗了大半辈子就为了买套房子,可是到 老了之后却要将自己的奋斗成果转交到 金融机构手里,虽然这一结果并不会让 他们吃亏,但是这一做法让他们在情感 上很难接受。

养老”的老人,完全可以选择其他养老 方式,他们的选择不应该是影响“以房 养老”模式进行的因素。过去试点的不 成功,主要是没有找准试点人群。根据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 60 岁以上老 人 1.78 亿,占总人口的 13.3%,大中城 市空巢家庭达 70%。因此,对于空巢老人 来说,“以房养老”的推行还是很有必 要的,可以让没有子女依靠的他们,依 靠自己的房子来改善自己的晚年生活。 作为中国“以房养老”的首个提倡 者,孟晓苏近日在自己的微博中,多方 面的向大家阐释着“以房养老”的好处。 其中他举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上 海七旬老人杨招娣没有亲生儿女,丈夫 死后被子女离弃并把钱财卷光,老人将 子女告上法庭。她除有低保还有套小居 房改房。老人如何养老?若租房养老月 租 1 千 5 加低保够住养老院;若反向抵 押每月 1.5 万元并终生住房,再租出可 多得 1 千 5,但房子不能传子女。老人该 如何选择呢?”。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 对于没有子女照顾自己的老人来说,“以 房养老”可以让这些老人既能拿到更加 充裕的养老金,也能继续住在自己的家 中安享晚年,这的确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至于其他阻碍“以房养老”模式进 行的因素,还需要政府不断地去完善政 策与措施。政府在回应中也提到具体操 作办法和实施计划,有望明年一季度出 台。该模式未来能否顺利实施,是否会 像过去一样以失败告终,还需等待现实 来检验。


Eastward 东方

自杀背后的黑手:心灵的迷茫 记者 / 斯容 赵一菲 记者在学生自杀原因的调查资料中 发现,专家的意见都很相似。学生自杀 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四个。第一,家长、 老师的期望过高,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 大。第二,渴望友谊和爱情,但往往会 不如人意,使自己受伤。第三,父母与 孩子关系紧张,让孩子感到孤独无助, 想要离开父母。第四,在成长环境中养 成的性格过于脆弱,又长时间得不到关 注,最后就会忍受不住,选择死亡。

国人心理,现状仍是担忧

9 月 15 日,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城市 学院在新生入校之际,要求他们签订一 份《学生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协 议书中明确写着:“学生本人对自杀、 自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这份被人 们称为“自杀免责书”的协议,瞬间引 起了公众的热议。

温馨提示还是推卸责任 针对“自杀免责书”,校方解释为: 旨在打造家长、学生、学校协同配合培 养学生的工作格局。该协议参照了其他 高校的普遍做法,已沿袭了 10 年之久。 学校极力强调重在宣传教育,并不想借 此推卸自己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尽管校方一直对外宣称这只是一种 温馨提示,但大多数人表示还是不能接 受学校的这种做法。据新华网统计,在 将近 9000 人参加的网络投票中,有八成 的人不赞同这种做法。他们认为协议中 的“与校方无关”、“责任自负”这些 冰冷的字眼怎么能和温馨扯上关系呢。 明明就是在推卸责任。更有网友调侃: “真 是奇葩的学校啊!”同时,网友在校方 的道歉声明中也发现了端倪,校方辩解 说:“该协议参照了其他高校的普遍做 法。”但具体是哪些高校并没有详细介绍。 这让大部分人觉得学校是在推脱过错。 不过,仍然有一小部分人表示自己 能够理解学校制定这种协议的无奈。云 南信息报投稿人刘昌海老师就在文章中 表示:“自杀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 自杀也是屡见不鲜。”他还发表评论说: “相信高校让学生签协议的本意,不是 为了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赞同 这种做法的网友也觉得校方主要目的是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不能轻 易放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 责。还有人认为学校只是为了在补偿谈 判中能主动一些,才寄希望于一纸协定 的,这是一种无奈的做法。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根据法律规定, 学生自杀、自伤事故对于高校民事责任 认定时,要看学校是否存在过错。意思 就是说:如果学生自杀,校方完全无过 错,那么就不用承担责任。相反,如果 学生是因为校方过错而引起的,如老师 辱骂、殴打学生(等行为)致使其自杀的, 就要承担一定的侵权责任。由此看出, 东莞理工城市学院让学生签订的这份《学 生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并不具备法 律效力。

学生自杀,心理问题不能忽视 学生自杀事件屡见不鲜,那么究竟 是什么导致学生自杀呢?就这个问题, 记者采访了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咨询室的 张文老师,她认为:“学生自杀的主要 原因不外乎学业压力与人际关系不和谐, 无法合理情绪管理和心理存在障碍的状 况也是有的。”张文老师还提出:“学 生自杀也与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人格特点 有关。” 西南科技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四 的学生董欢也从学生的角度给出了看法: “我认为他们自杀是一种对自己、对家 庭不负责任的表现。他们之所以自杀是 因为不敢正视自己的生活和就业压力。” 另外,董欢还给出了自己的分析:“自 杀学生主要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太低了, 而且,这么多学生自杀难免让人想到会 是跟风的现象。”

8

据网络资料显示,目前我国 13 亿人 口中有各种精神和心理障碍的患者多达 1600 多万,1.5 亿青少年中受情绪和压 力困扰的就有 3000 万人。中国大概有 1.9 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或心理治疗。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 作的人员还不足 3000 人,全国 1000 所 大专院校中只有 30% 建立了心理咨询机 构;在 67 万所中小学里只有少数学校配 备了兼职心理咨询人员,专业人员少之 又少。 现状如此堪忧,解决方法的建立迫 在眉睫。为此,政府在 2002 年 7 月,正 式启动心理咨询室国家职业资格项目。 并下达相关文件,强调——要突出心理 健康教育,进一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 育咨询员资格认证和培训工作,加强中 小学校心理咨询室(辅导室)的规范建 设。各市可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网站,设 立网上心理咨询室,通过电话或网络向 学生提供咨询辅导。努力培养学生良好 心理品德。有条件的市可建青少年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为了响应政府的号 召,三级甲等医院都被要求设立心理科, 中小学也被要求设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 咨询师。 尽管政府加强了心理咨询方面的建 设,但仍然有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不愿意 接受治疗 , 据专家分析,其原因如下: 一是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大的 联系。中国人都推崇“朝阳精神”,在 遇到困难时,往往欣赏“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在这种教育下, 就会很难接受别人看不起自己。因此, 不到无法忍受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找心 理咨询师。 二是中国人非常的好面子,不愿意 把自己得病的事告诉别人。在中国人的 观念里,身体有病是不光彩的,心理有 病更是羞耻的。 三是每个人都不愿意向陌生人透露 自己的隐私。但接受心理咨询就意味着 要对心理咨询师敞开心扉,这会使人产 生一种恐惧,从而抗拒心理治疗。 因为心理问题而自杀的悲剧还在不 断上演,要想彻底的解决问题,还需各 方共同努力。


Eastward 东方

网上网下

我国儿童阅读挑战多 记者 / 李佳

9 月 13 日,新华社电,中央宣传部、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在日前发表了 《关于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的 通知》,表示将坚决打击低俗不良少儿 出版物,净化少儿出版市场,并且一口 气查处了 5 家出版单位的 6 种儿童图书。 政府为何一下猛抓儿童读物,原因 是由来已久。2011 年初,以《宫锁心玉》 为代表的穿越剧引发一阵“穿越热”。 此后,“小学生幻想穿越”的相关新闻 频频见诸报端,有的甚至严重到了想像 小说中的女主角一样“车祸穿越”,如 西安两名小学女生在留下一封“想回到 清朝拍电影”的遗书后,就跳河自杀。 对于此次中宣部等部门大规模整顿儿童 阅读市场,官方、民间有着不同说法。 《人 民日报》认为这对于维护少儿出版的健 康发展、保护少年儿童的阅读权益具有 重要意义。

网络阅读无限制 利弊仍是未知数 网络的“双刃剑”性质早已人尽皆 知,其利弊与轻重却仍然存在争议。就 拿注册账号来说,我国各大视频网站、 原创文学网站的注册条件大都十分简单, 往往只需一个 QQ 号。譬如着重于女性 读者的原创阅读网站“潇湘书院”、“红 袖添香”,甚至连象征式的年龄填写都 不用。这些网站的内容也是参差不齐, 记者打开“潇湘书院”的页面,满目皆 是《染上惹火甜妻》、《冷血杀手穿越》、 《总裁,XXX》一类的书名,其内容也 多涉及穿越架空、男女情爱。 由于网站写手的年龄、阅历不同, 小说的内容、文笔也是参差不齐。从曲 折感人到庸俗无味、从励志向上到颓废 拜金,甚至还有不少被网友吐槽为“杰 克苏”、“玛丽苏”(写手在热门作品 中虚构出来的完美男、女主角)的文章。 此外,这些网站的阅读群体年龄跨度极 大,据百度百科介绍,“潇湘书院”中 多为 15~40 岁的女性。但在“潇湘书院 贴吧”当中,也活跃着不少小学女生。 在这一类小说贴吧当中,被讨论或 转载最多的就是有关“校园言情”和“穿 越”的文章,还有不少“求文”帖子,

标明“求虐恋情深的小说”“架空穿越 无所谓,只要文笔好就行”等要求,甚 至有人开贴“跪求 XX 的小说”。 如今,网络文学中踊跃出了诸如桐 华、顾漫、匪我思存这样的言情小说名家, 受到众多年轻群体的追捧,而在地铁、 公交车上也随处可见有人拿着手机看小 说,部分粉丝还公开表示这些小说对他 们的文笔提高有很大帮助。对此,曾获 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的作家池沫树说道: “总体看来,网络小说弊大于利,关键 不在于写作,而是一些不良元素会影响 孩子的一生。还是建议多读国内和世界 经典作品,在提升内涵、培养孩子的健 全人格上更有好处。”

繁荣之中藏隐患 “反低俗”能 否拯救“同质化” 儿童作家杨红樱、“童话大王”郑 渊洁自“中国作家富豪榜”开榜以来, 一直位居前十。其中杨红樱在 2001 年高 居榜首,郑渊洁更是在 09 年、12 年分别 打败当年的话题人物郭敬明、莫言登上 首位。 在第 28 届全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 邬书林说道:“2013 年全国上报少儿图 书选题 4.7 万种,占全国上报图书总量的 20.9%...... 除专业少儿出版社外,其他出 版社也纷纷进入少儿出版领域,少儿出 版成为我国当前出版市场竞争最为激烈 的出版板块。” 《中国文化报》刊登道,飞速发展 的互联网阅读对于少儿出版并没有其对 报业、周刊一类的纸媒影响那样大,家 长们对于孩子的阅读还是很舍得花钱的。 以上信息无一不向我们显示同一个 事实:儿童文学形势的一片大好。,不过, 繁华之中却也深藏忧患,我国儿童文学 研究会副会长王泉根在接受《中国青年 报》时曾说道,虽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 儿童文学出版大国,但许多出版社争抢 一流作家的情况经常出现,导致重复出 版现象比较严重,且同质化、平庸化问 题严重。 《中国文化报》中曾提到,国内少 儿畅销书排名前 15 名中,老作家占了半 数,杨红樱、曹文轩、沈石溪、伍美珍 甚至被戏称为儿童文学界“四大天王”。 就在这些名家的书被无数家长、儿童追 捧时,各大书店上架了许多与其封面、 内容大同小异的图书。像杨红樱的《淘 气包马小跳》和《笑猫日记》在获得巨 大成功后,市面上就出现了不少跟风之 作——男孩就是淘气活泼的“马小跳”, 女孩就是善良娇气的“路曼曼”,甚至 还有挂着《马小跳》名头的盗版。 针对这一现状 9 月 16 日,包括中国

9

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人民教育出版 社、少儿百科知识报在内的 68 家出版社 和报刊社在北京成立少儿出版界反低俗 联盟,并表示“我们的小读者是需要培 育的小树苗,不是摇钱树”。 但反低俗联盟的成立,并不是叫好 声一片。华裔儿童文学评论家王若文就 在微博中称“这是一个笑话”,她写到: “在出版界唯销量论英雄、作者没底线 地追名逐利的今天,出版单位成立反低 俗联盟形同贼喊捉贼。”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抵制上述现象,就得像天津社科院社会 学研究员关颖在博文中表示的一样—— 童年阅读重在父母引导。出版社在抵御 低俗之风的同时,家长仍需保持头脑清 醒。

“洋”盛“中”衰 问题来自多方面 若说国内儿童文学是在质疑声中前 进,那国外儿童作品就是在赞誉与钞票 中一路高歌。2010 年公布的“在中国最 赚钱外国作家富豪榜”上,J·K·罗琳的《哈 利·波特》以十年赚得 9550 万版税的绝 对优势居于榜首,但让众人跌破眼镜的 是,最近一期的“中国作家富豪榜”中, 郑渊洁才以 2600 万成为历年版税最高者。 对比才显现出儿童文学界的“洋” 盛“中”衰。对于外国儿童文学的“嚣张”, 业内存在多种说法。一是我国儿童作家 稿酬低,儿童文学作家纷纷转向成人书 籍创作;二是我国对青年作家培养不够, 只顾争夺一流作家版权“阵地”;三是 我国儿童文学尚属于三级学科(我国学 科建设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不在 国家重点建设的一、二级学科范围内。 就这一问题,儿童文学研究者王泉 根曾提到:“教育部直属的 7 所师范大学, 现在全国只有北师大开设有儿童文学专 业,配有儿童文学教师。有的师范大学 竟然从没开过儿童文学课。”儿童作家 池沫树则表示:“国外宣传、推广上的 成熟是我国所不能及的。像日本动画走 向世界,关键原因还是产业发展成熟和 作品质量过硬,能出一些代表性作家, 在国际产生影响力。” 除了《哈里·波特》系列这样商业 性质浓厚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豆瓣、亚 马逊的少儿文学推荐单上,我们可以看 到的多是《猜猜我有多爱你》、《窗边 的小豆豆》一类已深受好评的外国作品, 或《小王子》、《安徒生童话》这样畅 销不衰的经典,中国能排到前十的也不 过一、两部“四大天王”的代表作。 如何改变现状,池沫树也提到:“这 不仅是儿童文学问题,是整个中国文学 问题。我国儿童文学创作非常薄弱,没 有让人安于写作的氛围,整体有两条道 路:一条是商业包装,书店很多儿童文 学作品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甚至连文 学作品都称不上,价值观严重扭曲,但 却大卖。二是走向官本位,教条主义, 比如很多获得国家级奖的儿童文学,读 来如同嚼蜡,没有开阔的视野和儿童本 心的想象力。”


Occident 西方

西 方 编前语: 生活从不会按照大家所想象的进行。譬如:死亡,平凡而又神秘。面对死亡,我们总会 有不同程度的畏惧。近来,安乐死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顶峰。选择死亡是否能成为合乎道德法律? 在世界的那些角落,“娃娃新娘”又面对着怎样的命运?“时光胶囊”和国外的电影评定又 是怎么回事呢?

折翼的天使 ——记那些被命运摧残的“娃娃新娘” 记者 / 曹海容

9 月 10 日,英国媒体报道,也门一位 8 岁的女孩嫁给了一名 40 岁的男子,在洞房之后,女孩子宫破裂,血流不止,即使送到 医院也无力回天。 此事一出,引发多家媒体及人权运动者的强烈抗议。在当地 以及国外的很多博客上,都在强烈地谴责“新郎”,并为“新娘” 祈祷。科威特报刊《Al Watan》报道:也门积极分子催促当地警 方逮捕那名“野蛮的新郎”和女孩的家人,将他们送去法院让法 律来主持公道,这个案件将会有助于终止贫困地区幼龄女孩早婚 的习俗。也有来自中国的网友“单寒星的玫瑰”表示:这些人真 是愚昧无知,真不配当父母。

“儿童新娘”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 也门社会事务部在 2010 年的一项报告显示:在也门,超 过四分之一的女性在 15 岁以前结婚,这些不满法定年龄的“儿 童新娘”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 1998 年在印度中央邦进行的调查显示,将近 14% 的女童在 10 - 14 岁期间结婚,有 40% 的新娘是未成年少女。联合国儿 童基金会今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印度 20 岁至 24 岁女性中 约有 45% 在未满 18 岁时结婚。五月被誉为印度的结婚旺季, 在这个时候,印度的很多地方都会为 10 岁左右的女孩举办婚礼。


Occident 西方 早在 2006 年英国《每日邮报》就曾报道过一个发生在印 度的不幸的“儿童新娘”事件。当时只有 11 岁的简格丽嫁给 了比自己大 20 岁的货车司机,她的丈夫经常酗酒,在婚后的 第三天便因车祸去世。但当初两人结婚时并没有办手续,因而 也得不到任何赔偿。 在非洲,未满 18 岁就已为人妇的比例为 42%,在尼日利亚 北部的凯比省,女童结婚的平均年龄为 11 岁,而全国的平均 结婚年龄是 17 岁。该国有 46% 的女性在满 18 岁以前结婚。 有数据显示,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这个 比例为 29%。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 天全球有大约 3.9 万名不满 18 岁的年轻女孩步入婚姻。目 前全球共有 5750 万“娃 娃新娘”。有分析人士 警告称,按现有趋势 发展下去,“娃娃 新娘”的人数在 2020 年会攀升到 1.4 亿,其中有 1850 万人未满 15 岁。

复杂的社会 原因成其最 深刻的根源 《南都网》曾 报道过一个来自埃 塞俄比亚南部,现年 15 岁名叫 Dhaki 的女 孩,在她 13 岁的时候嫁 给了比自己大 11 岁的丈夫。 同样发生于这片沙漠,三毛的 纪实散文《娃娃新娘》与此事如 出一辙。“在沙哈拉威的风俗,聘礼 是父母嫁女儿时很大的一笔收入。过去沙 漠中没有钱币,女方所索取的聘礼是用羊群、骆驼、 布匹、奴隶、面粉、糖、茶叶……来算的。现在文明些了,他 们开出来的单子仍是这些东西,不过是用钞票来代替了。那个 新郎给了岳父二十万西币”(二十万西币合台币十三万多,相 当于三万人民币,这还只是在九几年。)贫穷人家嫁女对这个 家族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据专家分析:“儿童新娘”这一陋习存在于非洲大多是为 家庭收入做考虑。在于印度又有其相反的一面,印度自古流行 嫁妆制,姑娘出嫁时,娘家必须陪送大量钱财,按规矩,女方 年龄越小,男方索要的嫁妆就越少,因而在贫困家庭看来,让 自家孩子尽早结婚,是相当划算的事。此外,父母将女儿早早 嫁出去后,就可以省掉一笔女儿上学费用。这些复杂的社会原 因,其中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经济落后和生活贫困。 除了经济落后的原因,在这些早婚现象严重的地区,伊斯 兰教信仰者众多。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认为父母有权决定自 己的孩子几岁结婚,更有一种“儿女是属于父母私有财产”的 倾向。而在印度,延续了几千年的童婚制度对于当地来说已经 是一个老传统。 其实,在这些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限制童婚。 2011 年 12 月,“人权观察”组织敦促也门政府禁止 18 岁以下 女孩结婚,当时也门女孩的法定结婚年龄为 15 岁,政府也实 施了进一步减少“娃娃新娘”现象的措施。《中国日报》也曾 报道过:“但随着也门发生政治动乱,这个问题被束之高阁。 据联合国 1 月发布的报告称,当地 2400 万人口中有 1050 万人

缺粮少食,1300 万人得不到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政府忙 于内乱,又何暇顾及早婚问题?” 在印度,法律规定女孩到 18 岁、男孩到 21 岁才能结婚,但 流传千年的童婚制度让这一法规形同废纸,非法的童婚依旧盛行。 很多执法机构对此事采取“不理会”的态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印度负责人说:“连警察也是陋习的一部分,他们有的自己也举 行过童婚。他们不能逮捕自己的家人。”同样,也门 8 岁新娘的 死亡,英国记者报道:“当地一名安全官员否认发生过任何此类 事件。但是,当地两名居民承认确有其事,还说当地部落首领曾 试图掩盖此事,警告了报道此事的当地记者。”

每年有 10 万名年轻母亲和 100 万名 婴儿死亡 除了也门 8 岁新娘的死亡,《广州 日报》称:“也门当地的人权组织 宣称,2010 年,一名 13 岁的也门 女孩在包办婚姻的 5 天后身亡, 死因同样是内脏破裂。2012 年, 也门一名 12 岁的‘娃娃新娘’ 在分娩时挣扎了 3 天后死去。” 印度曾做过一份人口统计:“在 过去几年中,至少有 30 万年 龄在 15 岁以下的少女妈妈怀 孕生子,她们都是童婚受害者。 由于她们的身体还没有发育完 全,再加上营养失调,印度少女 的分娩经常会引发致命的后果, 即使出生,先天畸形及低体重儿 发生率也较高。据悉,每年有 10 万 名年轻母亲和 100 万名婴儿死亡。” 有医学专家称:“女孩在发育未成熟的 时候就分娩,由于盆骨太小必须破腹产, 而落后地区好多没有这个条件。除此之外还 会导致性病的传播,其中就包括艾滋病。非洲是 艾滋病的高发区,也是艾滋病低龄化的前沿阵地,这 多少和童婚现象有关。” 但值得欣慰的是,这里也有敢于反抗社会主流,追逐梦想的 女孩。2007 年,同样来自也门的 8 岁姑娘诺珠.阿里嫁给了一名 28 岁的男子。婚后,阿里经常遭到丈夫的毒打,2008 年,她不 堪家庭暴力,找到律师莎塔 • 纳赛尔为自己申诉离婚。此事在当 地引起媒体的竞相报道,阿里得到了舆论的广泛支持,并最终胜 诉。 2009 年 2 月,阿里推出了她的新书《我十岁,离婚》。英国 《每日邮报》说:“这本自传预计将成为畅销书,英国的出版商 都在排队争取它的版权。阿里的经历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美 国国务卿希拉里 • 克林顿和前国务卿康多莉扎 • 赖斯等人都提到 过她的悲惨遭遇。” 阿里曾经说过:“我想回到学校学习,成为一名律师,帮助 像我一样的女孩。” 也门全国委员会统计:“女童婚姻导致她 们过早辍学,是造成也门女性文盲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在 当地校长恩贾拉 • 阿马特的支持下,阿里重返学校,正在向她的 梦想一步步靠近。 其实,这些早婚现象已经引起该地区以及国际社会的注意。 2011 年 12 月,“人权观察”组织敦促各地政府禁止 18 岁以下女 孩结婚,也门的女孩法定结婚年龄为 15 岁,印度女孩为 18 岁, 男孩则为 21 岁。越来越多的“儿童新娘”被媒体曝光后,童婚 也遭到诸多的舆论谴责。虽然前路坎坷,但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 这世界,正向文明一步步迈进。


Occident 西方

有关“安乐死”的是是非非 记者 / 范巧

近来,各界一直争论的有关“安乐死”是否合法的讨论,又一度引发热议。澳大利亚“新 快网”9 月 16 日报道,尽管澳大利亚目前仍将“安乐死”视为非法,不少澳人却仍然冒 着违法的风险从中国买入“安乐死”药物。另有媒体 9 月 26 日报道称,曾经一度反对使 用“安乐死”的史蒂芬 - 霍金教授公开表示支持对身患绝症的人实施“安乐死”。

神秘的“安乐死” 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 对死亡的观念不断改变。从最开始的畏 惧死亡到逐渐意识到死亡的平常,再到 现在,逐渐理解并接受自然法则,甚至 积极主动地接受死亡,如“安乐死”。 “安乐死”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 “幸福”的死亡。在现代,“安乐死” 按行为分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 动安乐死”,另一种是“被动安乐死”。 前者是指患者患不可挽救的重症或生命 已处于末期,应当事人要求,主动对其 施以医疗手段,如给予致死安眠药,主 动帮助病人死亡;后者是指患者在生命 不可挽回的最后阶段,应病人要求,不 再对其主动治疗,而是撤除一切治疗手 段和药物,让其自然死亡。

常用的三种方法是注射氰化物、口 服安眠药以及注射凝血剂。 “安乐死”并不少见,但其合法性备 受质疑。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对“安 乐死”有明确的规定。

有关“安乐死”的争议 按我国《刑法》,当事人提出“安 乐死”,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满足其请求, 是“帮助自杀”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 “助 人死亡”的动机也许是善意的,但是旁 人只有救治帮扶义务,并没有结束对方 生命的权力,基于这点,所以“安乐死” 一直没有被法律确定下来。“安乐死” 从出现至今,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敏 感话题,其合法化被世界各国学者所质 疑,支持和反对双方一直相持不下。 支持“安乐死”一方认为,“安

乐死”从法律层面上讲是非犯罪化的。 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往往是在病人 主动请求下,按严格条件和程序对其实 施,其直接目的仅是解除绝症病人不堪 忍受之痛苦,行为人对病人没有任何的 仇恨之心,仅是怜悯和同情。而病人这 时处于痛不欲生急切想要减免这种痛苦 的状态,死亡是他们所希望的。行为人 在主观上并无罪过,所以实施“安乐死” 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而持反对意 见的一方则认为“安乐死”从法律上看 具有杀人的动机、行为、后果,形式上 与谋杀的界线难以划清楚,如果以法律 形式确认下来,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 用以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 从宪法上看,《宪法》规定公民人 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个人 有权选择生存的方式,在特定条件下也 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支持者


Occident 西方

认为“安乐死”是个人的选择,没有侵 犯生存权的疑义。而反对者一方的观点 是,生命权是完整的价值体系,并不是 单纯的享受权利,由于生命权是人的尊 严的基础和一切权利的出发点,个人主 观的生命权同时具有社会共同体价值秩 序的性质。因此,反对者认为从宪法学 意义上讲,生命权并不属于“自我决定 权”,从而认为“安乐死”有违宪法。 在医学层面上,医生所扮演的角色 就是救死扶伤的“高人”。救死扶伤, 就包括拯救病人的生命,减轻病人的伤 痛。基于这点,反对者一方认为如果法 律允许医生给病人“安乐死”,这严重 影响了医生的传统形象,会削弱医生救 死扶伤的斗志。而支持者一方则认为,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 人体的许多功能都可以用人工的方法维 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许多不治之 症变得相当拖沓,不断折磨着病人,这 种痛苦不可能在死亡到来前解除。在医 学伦理实践中,对“安乐死”的反对与 支持,主要反映了救死扶伤与减轻痛苦 这两种医学伦理原则之间的矛盾。 从道德伦理上来说,生命神圣论否 认“安乐死”具有伦理价值,认为人的 生命“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得违 背神的意愿而随意结束生命,包括自己 的生命和任何他人的生命,即“人活着 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义务”。由于 受西方的宗教传统影响,生命神圣论的 观点颇为流行。相反的是,生命质量论 则肯定“安乐死”具有伦理价值,突出 强调了人权和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性, 认为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一方面人必 须保证最低限度的生命质量才有必要继 续存活;另一方面人具有社会价值,当 社会价值被破坏时,人的生命质量就失 去了意 义,人有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自由。 就社会公正而言,“安乐死”的支 持者认为社会的人财物等资源十分 有限。将大量资源用于救治那些患有不 可治愈病症的人,或者用于维持那

些植物人以及重残儿童的生命,实质上 是一种对医疗资源的浪费,破坏了社会 公正。而允许患有不可治愈病症或植物 人等的“安乐死”则能使一部分医疗资 源被节省下来,从而用于更需要医疗救 助的人。反对“安乐死“的人则认为, 虽然社会的人财物等资源非常有限,但 如果以“节约资源”为名对患有不可治 愈病症者或植物人实施“安乐死”,则 可能导致对人的功利化理解。而且每个 人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因而每个人理 当享受基本的生存权利,以“节约资源” 为名使不可治愈者或植物人安乐死强制 性地剥夺了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恰恰 破坏了社会公正。 “安乐死”使人无痛苦地死去的做法, 是一个长期争论的伦理学、法学、社会 学与人类学的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涉及了不 同的人或群体,包括“安乐死者”本人、 医务人员、安乐死者亲属及其他需要医 疗救助者。由于各方的社会身份、社会 角色、责任和义务的不同,由于各方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导致不 同的人或群体具有不同的“安乐死”观念。

被允许“安乐死”的一些国家 人们对“安乐死”的关注非同一般,

各国立法对“安乐死”的态度也诸多迥异, 不同历史阶段对“安乐死”的态度也有 所发展。“安乐死”经历了一个最初为 人们所默认到为社会所禁止再到逐渐为 社会所认同的过程。 美国俄勒冈州的法律允许间接或消 极“安乐死”,俄勒冈州是世界上第一 个承认“安乐死”合法的地方。荷兰是 全球第一个允许“安乐死”的国家,“安 乐死”政策在 2002 年 2 月生效,法律保 护严守某些条件而协助“安乐死”的医生。 瑞士的法律允许间接或消极“安乐死”。 比利时在 2002 年 9 月实施条件严厉 的合法化“安乐死”。丹麦自 1992 年起, 末期病人或严重意外的受害者,获准在 “医疗意愿书”中指定疗法,而医生必 须尊重其意愿。 法国在 2004 年 11 月议员立法允许 无望治愈的病人享有“死亡权”。德国 规定施用致死药品等于谋杀,最长监刑 是五年,但法律容忍“被动安乐死”。 在匈牙利,协助自杀是罪行,违令者最 长坐牢五年。瑞典规定在非常特殊的情 况下,医生可以拔掉维生管。 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议会 1996 年 5 月 25 日通过了《晚期病人权利法》,从而 使“安乐死”在该地区合法化,但就澳 大利亚全国而言,至今仍无安乐死的国 家立法。哥伦比亚则于 1997 年立法确认 “安乐死”是临终病人的一项权利。罗 马 尼 亚 总 统 伯 塞 斯 库 于 2013 年 9 月 25 日签署总统令,批准议会通过的关于对 流浪狗实施“安乐死”的法律。 话又说回到中国,由于“安乐死” 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道德、伦理、法律、 医学等诸多方面,我国至今尚未为之立 法。在中国的“安乐死”讨论中,人们 总觉得活着比死了好,很多人不愿意接 受,也不敢接受“安乐死”。“社会的 立法需求现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 尽管社会上一些人士呼吁安乐死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陈泽 宪说,“从我国的一些伦理道德观念, 以及现行的一些法律障碍来看,都不具 备实施安乐死的条件。”


Occident 西方

时光胶囊

过去未来

记者 / 杨霜

据《每日电讯》报道,近日乔布斯的“时光胶囊”在国家地 理频道《挖掘者》栏目和阿斯彭历史协会的努力下,被挖掘出来了。 这则新闻报道出后,各大媒体都转发报道了此消息。乔布斯的“时 光胶囊”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好奇。“时光胶囊”也由此成为人们 讨论的重要话题。

时光胶囊的存在 “时光胶囊”来自西方的一种古老的 习俗,“时光胶囊”也称为“时光舱”。 西方人在发生重大活动或重要的建筑奠 基之前都会埋入一些物品,如报纸,这 是为了给未来的人们发送一些信息。后 来人们慢慢地把这个概念扩大,把人类 一些知识和成就也埋在地下,很多年后 再由后人挖掘出,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 播。第一个“时光胶囊”是在 1938 年 9 月 23 日埋入纽约弗拉兴草坪下 15 米的 花岗岩东内的一个鱼雷状的容器,并且 人们决定在 6939 年打开它。 “时光胶囊”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用 来纪念某些重大活动人类发明之类的, 它还有多种用途。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时 光胶囊”,它就像一个给未来自己的邮 递包裹,在你自己规定的时间开启。这 个包裹不一定是给你自己的,也可以给 你的朋友、亲人等。现在“时光胶囊” 不仅仅是给未来的一个包裹,也可以是 给未来录制一段视频。在微电影《时光 胶囊:对话 20 年前的自己》中,主人公 杰瑞米在 20 年前为未来的自己录了一段 视频,送给 20 年后的自己,这也是“时 光胶囊”的一种。 每个人都会幻想自己的未来是怎么 样的,用“时光胶囊”把未来和现在联 系在一起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样我们 可以在若干年后看到当初自己的模样, 仿佛就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就像杰瑞米 看到视频后,回想起自己的儿时的梦想。

时间在流逝,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很 多人都没有时间去回想自己的过去,一 个来自很多年前的“时光胶囊”就可以 让人们看到过去,让忙碌的人们停下来 想想自己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这些年 都历经了什么。

“时光胶囊”的发展 从第一代“时光胶囊”到最近发现 的乔布斯的“时光胶囊”,“时光胶囊” 已经走过了 75 年的历程,它的形式在不 断的变化着,“时光胶囊”里面的藏品 也在不断的变化中。著名的世界物理学 家爱因斯坦也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时 光胶囊”。美国总统罗斯福在 1938 年 8 月的一天打电话让他给 5000 后的人类写 一封信,作为 1939 开幕的纽约世博会的 礼物,爱因斯坦接受了罗斯福的请求, 于是属于他的“时光胶囊”就产生了。 1938 年 9 月 23 日爱因斯坦的“时光胶囊”

正 式 完 成, 他 的“ 时 光 胶 囊” 完 成 了 1939 年世博会的一个精神奠基,里面的 物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爱因斯坦 的“时光胶囊”中有他用墨水盒纸写成 的给后人的《致后人书》,还有电动剃 须刀、电话等 35 件日常用品,人造纤维 等 75 种纺织品,以及各种书籍、杂志、 图片和缩微胶片。而在西屋电气公司于 1965 年 10 月 16 日 埋 下 的“ 时 光 舱 ” 中,里面包含了信用卡、避孕药、塑料 心脏瓣膜等物品,展现了人类生活的变 化。最受关注的乔布斯的“时光胶囊” 里中出现了鼠标,也就是是用乔布斯女 儿的名字命名的第一代商业电脑的专用 鼠标 -- 丽莎鼠标。还有乔布斯为了犒劳 挖掘者的六罐啤酒。 据统计,在当今世界上有埋藏着 1 万到 1.5 万个“时间胶囊”,但是由于 盗窃等各种原因 , 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 “时光胶囊”已经找不到了。比如美国 独立 200 周年纪念时间胶囊、麻省理工 学院回旋加速器时光胶囊等至今还没有 被找到。“时光胶囊”可以很好地记载 一段历史,但是由于它是埋在地下,世 界又在不断的改变,若干年后人们就很 难找到当初埋藏它 的确切地点。 “时光胶囊”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 追捧,商家当然不 会错过这个商机。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 销售“时光胶囊”, 想拥有一个“时光 胶囊”也很容易办 到。你有“时光胶 囊”吗?


Occident 西方



Occident 西方

那些年国外获奖的影片 记者 / 王琴

电影是一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是我 们每个人心中如梦一般美好的记忆。一 部电影在经过选择剧本、投入资金、演 员拍摄、后期制作等繁琐的过程之后, 才会完整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而能够 在电影节上得奖自然是每一个演员和导 演的夙愿,因为那是一种认可,一种人 生的荣誉。 近年来,国际电影节进行得如火如荼, 深受广大影迷的追捧。奥斯卡奖可谓是 电影界的“巅峰之奖”,“小金人”作为 美国的文化现象,已经深入到世界的每 一个角落。今年 2 月,奥斯卡颁奖典礼 在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成功举行。在此 次颁奖典礼上,美国导演本 • 阿弗莱克 重回“老本行”中,凭借其中东题材的 影片《逃离德黑兰》成功拿下 2013 年奥 斯卡最佳影片奖。《逃离黑德兰》是一 部典型的美式主旋律电影。它讲述了美 国中情局特工在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 大使馆备战的背景下,成功将 6 名美国 外交官带离德黑兰的故事。歌颂了美国 特工奉献和爱国的伟大精神,同时又表 达了美国的自我价值观——对生命和人 权的尊重。这部电影实际上是根据 1979 年的伊朗人质事件改编的,情节并非虚 构。 纵观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大多 数都是反映了真实社会,反映了人物心 中最美好的情感或是从侧面看待某个历 史事件,并得出一些不为人知却又是事 实的真理。就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讲的是印度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以及 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状 态;像《午夜牛郎》是达斯丁 • 霍夫曼 的成名作,讲述了在美国社会变迁的环 境下,小人物的无赖与生命的挣扎。除 此之外,奥斯卡奖也非常注重当时的主 流。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在 08 年 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拿奖的。09 年的《拆 弹部队》,正好赶上伊拉克战争的尾声, 代表了时代的胜利。还有 05 年李安的《断 背山》和 08 年《米克尔》的提名,是奥 斯卡的大胆变革,是艺术大爱的胜利。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奥斯卡 奖的商业味也变的更加浓厚。奥斯卡在

顿奇事》的 13 项提名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定程度上和柏林、戛纳,威尼斯电影 节不一样,不是纯粹的以电影好坏作为 评价标准,商业气息占有很大的比重。 就像著名导演马丁 • 斯科西斯曾说过的: “奥斯卡是大亨们玩的游戏。”当然, 对最佳电影最直观的定义就是:优秀的 剧本、恰当的配乐、演员的准确演绎、 充满深度的文化艺术内涵,还有剪辑摄 影等等。一般学院派的作品,在奥斯卡 上提名都是一大串,08 年《本杰 明 • 巴

除了奥斯卡这个巅峰圣堂,还有很多 电影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在刚结束的 第 63 届柏林电影节上,波兰女性导演玛 高扎塔 • 施莫夫兹卡的《之名》获得本 届最佳影片的殊荣。《之名》是围绕“基 督教内同性恋”这一电影禁忌的话题而 展开的,主人公以其对宗教的信仰对决 同性欲望。然而导演并不认为她的此部 作品带有锋芒和反对同性恋的意图,在 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事实上,我觉 得人们可能会惊讶于电影的柔和与宁静。 它不是一部带有攻击性的作品,它只是 讲述了个人的内心挣扎。它不是要触怒 谁,而是要人们接受爱。同时评审团也 认为该片“展现了精致画面与严肃主题 的融合,反思宗教与欲望、神性与人性 的对抗冲突,是一部拥有情感厚度的佳 作。”电影中的摄像格外优美,如静谧 的日落、湛蓝的天空和起伏不定的树木, 仿佛有一种宗教“创世界”的美感,让 观众特别的震撼与感动。这就是好电影 的魅力,打动观众,征服观众,让观众 身临其境,在心灵上与观众进行对话。 说起好的电影,在这里我还想提一个 国家——印度。过去,人们对印度电影 的印象是蹦蹦跳跳、唱唱闹闹的歌舞场 景,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甚至 反感。而如今在刚结束的法国戛纳电影 节上,刚诞辰 100 年的印度电影以其与 时俱进的新面貌展现在全世界面前。电 影中的配乐不再传统化,而且明显融合 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味道,世界流行的街 舞大部分取代传统的民间舞蹈。在内容 与类型上也有巨大的创新,呈现多元国 际化发展的新面貌,国际电影人也纷纷 开始关注印度电影的未来发展情况。此 外,印度电影中对本国文化现象与现实 社会困境也受到印度和国际大众的热捧。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电影市场和第 三大电影生产国,国产电影在国际市场 却频频遇到”出国难“的尴尬问题,值 得反思。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封面故事 编前按:他们正在或曾在秦城监狱服刑,回望被羁押前生活,或辉煌,或平稳,或一呼百应, 或门庭若市。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带来的欲望,财富赋予的奢靡,让他们在扰乱规则的路上 越走越远,唯一的游戏规则让秩序重新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看守所,又称秦城监狱,“文革”期间,“高级犯人”增多, “牛鬼蛇神”无处关押,建国后关押过的诸多高官。

本是“红二代”,何为阶下囚 记者 / 马俊婷

最近因涉嫌犯罪问题而“大红大紫” 的薄熙来,他的长达几十年的政治生涯 以“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落 下帷幕。这个曾经的政治明星已经退场, 但他在中国政坛里留下的功与过还值得 细细思考。

红色背景,动荡年代 1949 年 7 月,薄熙来出生于北京。他 的父亲薄一波是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和党 经济工作的领导人,时任中央财政经济 委员会副主任。母亲胡明也曾在多个国 家重要机关担任任职人员。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显赫的红色家庭, 然而恰恰因为父母都是高干的原因,“文 革”运动中的薄熙来受尽了磨难。父亲 薄一波成了“黑帮”、“叛徒”,惨遭 摧残、迫害,在监狱里有的时候不给饭吃, 甚至连一口水也不给喝,还要饱尝铁条 和木棍的抽打,脊椎骨被打坏了,痛得 直不起腰来。1967 年 10 月 14 日,母亲 胡明被野蛮地押上火车,在途中不知何 故死亡。失去父母照看的薄熙来兄弟几 个终日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用一辆破平 板三轮劳动干活。 1967 年 12 月下旬,18 岁的薄熙来被 投入了监狱,此时的薄熙来高中都没毕 业。随后,薄熙来进“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参加劳动。1972 年,薄熙来从“学习班” 毕业后进入北京市第二工业局五金机修 厂当工人,足足做了七年。 “文革”结束后, 薄一波和亲属子女被平反。

事业迎来光明,爱情再遇佳人 “文革”结束后,高考恢复。薄熙来

从小聪颖好学,尽管已近而立,但他明 晓高考是改变他人生路的转折点。 薄熙来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 史专业本科绝不是完全依靠智力因素, 这其后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每天白 天干活,哪怕是休息的间隙也是两眼盯 着书本,晚上所有的疲惫积攒一身仍然 挑灯夜战。夜深人静了,似乎连树枝都 停止了摆动,闷热的屋里没有风扇,薄 熙来与油灯、书本为伴,在破烂斑驳的 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蚊虫被他桌前微 弱的灯光吸引过来,在薄熙来汗涔涔的 胳膊上叮出一个个的包,而他却似乎毫 无察觉。 本科毕业后,薄熙来又进入中国社

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攻读硕 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31 岁的薄熙来 加入中国共产党,没过几年就被任命为 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中央办公厅干部, 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首次得到重用还是在薄熙来 35 岁的 时候。薄熙来下到辽宁省,任金县县委 副书记、书记。那时的薄熙来怎么说也 是北大高材生,而他任职的金县却是个 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滞后的农村。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薄熙来想要施展才干 的满腔热情,他最常做的事就是和当地 农民蹲在荒凉的海滩上,兴致勃勃地策 划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即便是几十年 都的现在,金县那些年近耄耋的老人说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起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仍是赞不 绝口。 就在同年,还在北大学习的谷开来到 辽宁大连金县考察一个环境课题,遇到 了这个在她今后人生中占重要位置的男 人薄熙来。 谷开来的出身和经历与薄熙来有几分 相似,她也是出生于红色家庭,她的父 亲是中共开国少将谷景生将军,母亲不 仅是北宋文豪范仲淹的后代,还是一名 14 岁就参加中共革命的老干部。尤其是 文革期间谷开来干过泥瓦匠、在副食店 操刀卖肉,当过琵琶独奏演员,和四个 姐姐不分昼夜地干活、改造,以养活自己, 这段经历更是让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 晚。 从此,荒海滩上的身影就变成了两个 人,如果从那里经过,就会时而踌躇满 志的讨论声,时而轻松明快的笑声。荒 海滩似乎也温情了起来。 就在同年,还在北大学习的谷开来到 辽宁大连金县考察一个环境课题,遇到 了这个在她今后人生中占重要位置的男 人薄熙来。 谷开来的出身和经历与薄熙来有几分 相似,她也是出生于红色家庭,她的父 亲是中共开国少将谷景生将军,母亲不 仅是北宋文豪范仲淹的后代,还是一名 14 岁就参加中共革命的老干部。尤其是 文革期间谷开来干过泥瓦匠、在副食店 操刀卖肉,当过琵琶独奏演员,和四个 姐姐不分昼夜地干活、改造,以养活自己, 这段经历更是让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 晚。 从此,荒海滩上的身影就变成了两个 人,如果从那里经过,就会时而踌躇满 志的讨论声,时而轻松明快的笑声。荒 海滩似乎也温情了起来。 据谷开来回忆,当时薄熙来住在县委 一个像是永远也扫不干净的小脏屋子里, 用放在桌子下的一个破纸箱里的小苹果 招待她和同行教授,然后就开始大谈他 的理想。此时在谷开来眼前的这个人好 像发着光,“率真、热情,象个才华横 溢的诗人,生来就属于某种事业的,而 不是属于家庭”。尽管薄熙来比自己年 长 11 岁、有过婚史,但谷开来感觉薄熙 来是一个可以信赖和依托的男人。在乡 下那段短暂的共处的日子里,两个人对 对方已经不仅仅是好感和欣赏。没多久, 谷开来就毅然放弃美国一所大学的奖学 金,与薄熙来喜结良缘。次年,两人唯 一的儿子薄瓜瓜出生。

仕途高峰的背后暗藏隐患,小聪 明无智慧走上糊涂道路 薄熙来与大连的缘分是绵长的。 1988 年到 2000 年,从 39 岁到 51 岁,薄 熙来生命中长达 12 年的时间,生活在辽

宁大连,先后任大连市金州区委书记、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委书记、大连市委 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大连市委常委兼副 市长、大连市委副书记兼代市长、大连 市委副书记兼市长、辽宁省委常委兼大 连市委书记。在薄熙来任职期间,大连 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前 40 余年 的总和,完成大型城市引水工程、星海 广场等多项重点基础工程。 在薄熙来执政大连时期,大连市是新 一轮中国城市改造运动的典范,在城市 建设、环境改善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 其变化的速度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地方, 经常迎来前来各省市参观、学习、取经 的代表团。不得不说,这是薄熙来的杰 作和贡献。 薄熙来在新世纪来临之初,任辽宁省 委副书记兼代理副省长、省长。他的仕 途似乎越走越开阔,前途一片大好。薄 熙来潇洒的外表,流利的外语,自如优 雅的谈吐举止以及他过去在大连创下的 丰功伟绩让国家和人民对他充满信任和 期望。 在辽宁任职的四年里,薄熙来找准“辽 老大”衰落的病因,为辽宁在中国经济 中重新定了位,带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公 务人员。一句“辽宁好日子要来了”的 话语振奋人心,“让辽宁绿起来 让人民 富起来”更是让百姓感动。然而谁曾可想, “好领导”薄熙来在担任辽宁省长期间 贪污 500 万,在前段时间的庭审才被指控。 2007 年,正值重庆升格为直辖市的第 10 年,此时重庆的前景似乎更加灿烂—— 施政名人薄熙来来到了重庆任重庆市委 书记。薄熙来在重庆任职的五年里,创 造了开天辟地、令人称赞的“薄熙来新政” 与“重庆模式”, 确实存在很多可圈可 点的地方。说到薄熙来和重庆,人们也

许就会联想到“唱红打黑”和“五个重庆” 建设,简单来说,就是“红色”和“共富”, 这也是薄熙来的高明之处。 一手符合中央的时代要求,一手满足底 层民众对共同富裕的渴望。薄熙来某种 程度上也响应了这个时代的呼声。但有 人说他太锋芒毕露,所谓成也“重庆模 式”,败也“重庆模式”,薄熙来太过聪明, 但那不是智慧,自创的“唱红”动作让 很多人回想起“文革”时期;而打黑得 罪的权贵资本更是不在少数,整饬干部 队伍更是使养尊处优的官员心生怨恨。 践踏法治,钳制言论,薄熙来固执、专权、 张扬的性格把体制专断发挥到了极致。

天堂与地狱之间只隔法律一道门 自 2012 年 3 月 15 日,中共中央决定 薄熙来不再担任重庆市委书记以来,薄 熙来案一直备受全国人民关注。 2013 年 9 月 22 日,这个事件终于画上了句号: 薄熙来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依 法判处刑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 政治权利终身。 法庭上的薄熙来风光不再,似乎这长 达数月的调查审判让他老了十岁。也许 他会后悔自己用人不善,最终的导火索 竟是爱将王立军。回想当年重庆打黑的 高峰时期,人人传赞王立军“铁腕治警” 和薄熙来“善于用人”,两人成了伯乐 良驹的翻版。左边是妻子谷开来的“谋杀” 案,右边是手下王立军的反水“叛逃”案, 这一一指向政治明星薄熙来的凄惨下场。 站在我们的角度,谷开来案、王立军案 只是薄熙来案的突破口。我们不能否认 薄熙来却有能耐,但聪明与智慧又是两 码事。权位越高,薄熙来的野心就越大, 演的戏也越入越深。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刘志军 : 农民部长的官场沉浮 记者 / 黄星

出生农民,没有任何背景,从养路 工一直做到铁道部长,被称作“火车头 上的部长”、“中国高铁之父”,在中 国高铁发展史上画下了自己那浓墨重彩 的一笔。最后他却因为贪污受贿,滥用 职权被判处死缓,成为自新中国成立以 来被判犯有腐败罪名的最高级别官员。 他就是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 2011 年,刘志军被停职调查,被调 查期间,因为其前铁道部部长的特殊身 份,刘志军一直被关押在有着中国第一 监狱之称的秦城监狱。经过两年的调查, 2013 年,法院以受贿、滥用职权等罪名 判处刘志军死缓。从那以后,除了保外 就医等特殊情况以外,刘志军会在秦城 监狱度过他的余生。

从养路工到铁道部长 1956 年,刘志军出生在湖北鄂州市 的一个小村庄,没有人能够想到,50 年 之后他能够成为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小 时候家里非常穷,穷到父母当年卖了房 子才供他读到初中。 19 岁那年,刘志军进入了铁路系统, 身份是武汉铁路分局武昌工务段的养路 工人,他当时的工作就是每天沿着铁路 线来回检查螺丝钉。在随后的几年里, 这位养路工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完 成了从武汉铁路局团委干事到党委副书 记再到武汉铁路分局团委书记的“三级 跳”。 1981 年是刘志军仕途青云直上真正 的开始。这一年,他迎娶了时任武汉铁 路分局黄局长的侄女黄立平,和局长攀 上关系的刘志军 1988 年就升至武汉铁路 分局党委书记,这时刘志军的官场的地 位早已超过了帮助他的黄局长。也许觉 得黄局长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在当选 武汉铁路分局局长之后,刘志军选择了 与相貌平平的妻子离婚。

但是,这并不是刘志军的最后一次 离婚。在与黄立平离婚后不久,刘志军 再一次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一次与刘 志军结婚的女人,是某军区司令官的女 儿。通过岳父的帮助,乘龙快婿刘志军 再一次顺利地升官了。1993 年,刘志军 升任沈阳铁路局局长、党委副书记。官 做得越来越大,刘志军也有了自己的人 脉网。羽翼渐丰的他再一次选择了离婚, 和司令的女儿分道扬镳。 或许刘志军觉得自己的仕途已经不 需要别人的帮助,他的第三次婚姻的女 主角不是高官的女儿,而是一名比自己 小了十岁的护士。在第三任妻子眼里, 刘志军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只要 不出差不加班,他每晚都会回家过夜”, 妻子口中的丈夫和坊间流传的那个和多 名女性搞不正当关系,两次抛弃妻子的 刘志军仿佛不是同一个人。第三任妻子 也陪刘志军从局长升到铁道部长,最终 也见证了刘志军从部长沦为阶下囚。

“刘跨越”和“刘疯子” “纵观世界有铁路的 125 个国家,没 有一个国家做得到。”在谈到中国铁路

的 6 次提速时,刘志军自豪的告诉采访 他的央视记者张泉灵。这时是 2009 年, 升任铁道部部长已有六年的刘志军正在 央视一档名为《共和国部长访谈录》的 节目上接受采访。这时的他,容光焕发, 有条不紊的回答着记者的问题,说话铿 锵有力,时不时还露出笑容。 在节目的尾声刘志军说:“到 2012 年,一个现代化铁路网将初具规模,瓶 颈制约将初步缓解,一票难求,一车难 求的局面将大为改观。”但是,刘志军 没有在他任职时看到这个局面。两年以 后,这位铁道部部长被停职调查。 在刘志军近 8 年的铁道部长任期里 有两个绰号。“刘跨越”和“刘疯子”。 得“刘跨越”之称,是因为刘志军 一直强调,中国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此刘志军还专门召开过“铁路跨越式 发展研讨会”,从多个方面解释跨越式 发展的内涵。 刘志军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在中国高 铁的发展上体现的很明显。在刘志军担 任铁道部长期间,中国的高铁的数量不 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高铁运营里 程越来越长、在建规模越来越大、动车 速度越来越快。刘志军因此也有了“中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国高铁之父”的称谓。 刘志军对高铁的贡献有多大,我们可 以从两个细节看出来。一个就是,在被 审时,刘志军的辩护人就要求法院考虑 刘志军对高铁的突出贡献。另一个就是, 有网友专门发帖称,“骂刘志军的人, 你们坐高铁时想到了什么?” 成也萧何败萧何,刘志军一定没有想 到自己最为倚仗的高铁也会给自己带来 麻烦。2011 年的甬温线特大重特大交通 事故,刘志军被判负主要责任。刘志军 贪腐的金钱大多也是在高铁招标时获得, 被指控贪污的 6400 万,和高铁有关系的 就有 4000 万。 “刘疯子”,是对刘志军办事风格的 描述。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苦干, 实干,拼命干,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 机遇期,没有点拼命精神是不行的。” 刘志军是怎么拼命干的,从刘志军 “ 火 车 头 上 的 部 长” 称 谓 中 我 们 可 知 一二。叫他“火车头上的部长”是因为 每一次火车提速和新线路的开通,刘志 军都要亲自站在机车头上督阵。“新线 路开通后,刘敢坐到司机的位置上,一 出问题他最先倒霉,所以哪个施工单位 都不敢乱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 刘志军自己还说过,在青藏铁路建设时

期,他每年都要去 10 次,在建成之后, 他每年还要去两次。 霸道,强硬。这是刘志军的做事风 格。“想用你时你就升,不想用你时你 就滚,有时三更半夜把你喊来开会骂一 顿,让你摸不着北。”一位和刘志军相 识 20 多年的老铁路人在接受财经网记者 采访时这样形容刘志军的霸道。这不难 理解,如果不是强硬,刘志军也不可能 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来大力发展高铁。

一夜沦为阶下囚 刘志军沦为阶下囚,用他自己的话 来说是因为“放松了思想上的警惕”。 仔细观察他的仕途,他走到今天绝不仅 仅是“放松了思想上的警惕”这么简单。 2006 年刘志祥被捕后就有人说这是 刘志军下台的前兆。刘志祥是刘志军的 胞弟,在刘志军的帮助下,他数年内从 一个普通的铁道工人做到了火车司机、 人事干部、纪委书记、副站长,直至武 汉铁路分局副局长、汉口火车站站长。 这位在刘志军被捕前被称为“铁路第一 贪”的人物因为故意伤害、贪污受贿等 罪被判处死缓。刘志祥一案,也从侧面

显示出刘志军在铁道部内部的独断、任 人唯亲、缺乏制约与监督机制的内部管 理制度,这使得刘志军在贪污腐败的道 路上越走越远。 2011 年 2 月,在担任铁道部长的第 8 年,刘志军从铁道部大院被带走调查。 5 个月后,发生了甬温线特大重特大交通 事故,这场造成 40 人死亡的惨烈高铁事 故无疑坚定了调查组彻查刘志军的决心。 2013 年,在刘志军被调查的第二年, 他最终因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的罪名, 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没收全 部个人财产。 自此,刘志军正式开始了他在秦城 监狱的服刑生活。

江青:从演员到“导演” 记者 / 吴秀华 江青成为了青岛大学图书管理员,这就使她能 和著名文艺评论家梁实秋先生相识。虽然不是 师生,但馆长和管理员的上下级关系使他们有 很多相处的机会,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梁先 生的艺术造诣、为人处世之道都对江青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她的文艺理论大部分是形成于这 个时期。

一袭长袖黑色布拉吉,优雅的背影,浓密的 黑发,高傲的神情,白皙的脸庞,秦城监狱内 64 岁的的江青仍然风韵犹存。当她在秦城监 狱度过了两年的悠闲时光后,1980 年 11 月的 一个冬日,审判室里等待她的是历史的审判。 “你是江青吗?”无声的回答,貌似无所谓的 一个点头,眼前这个年过六旬的妇人神情依旧 不失严谨。拿到起诉 书副本,摘下眼镜,动 作迟缓地签上名字,此时的江青俨然一个木讷 的囚徒。昔日“文化大革命”中翻云覆雨的她, 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情境。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江青用她的一生写下了命运的悲喜 剧。

青葱的艺术岁月 先贤有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诸城位 于山东,历史悠久,风景独好。一个充满文化 底蕴的地方,它的人民也将拥有不一样的文化 特质,出生于此的李进孩(江青原名)从小就 喜欢戏剧。苗条的身姿、姣好的面容再加上杰 出的戏剧才华,使她在 15 岁时就已经崭露头 角,初出茅庐的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山东 省立实验剧院。“那个时候的江青,长着一双 大大的眼睛,恬静随和,拥有年轻人的梦想与 冲劲儿”,江青的同乡王召建老人这样描述她。

然而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人民生活

状况不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为继,花钱买

□ 年轻时的江青 票进剧院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无比奢侈的事,这 就让艺术的发展举步维艰。现实的残酷使得一 些很有艺术天分的年轻人,也不得不在理想的 面前低头,但是江青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悲 惨的童年,母亲不幸的遭遇都无法磨蚀她对戏 剧的热爱。在剧院学习了一年多,她废寝忘食, 表现出众,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剧院停办了, 茫茫人海,她又将何去何从?如果说很多人生 不逢时,那么相形之下,江青是幸运的,著名 戏剧家赵太侔先生看重她的才华,经他推荐,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江青的沉淀终于迎

来了她艺术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1935 年 6 月 27 日,对于江青来说是意义非凡。当夜幕降临, 各种娱乐场所内霓虹环绕,莺歌燕舞,纸醉金 迷,整个上海沉溺在黑夜的狂欢中,此时,金 门大剧院外正悬挂着《娜拉》首演的巨幅海报。 画面上一个身着白色连衣裙的女子,双目含羞, 淡淡的妆容使她散发出一股欧式美女的优雅韵 味。这样的形象很符合娜拉初期未经世故,懵 懵懂懂的少女气质,一如刚刚涉足话剧界的江 青,怀揣着对生活的美好设想,希望能够点染 精彩的人生。剧中的娜拉为了救丈夫,瞒着他 借了一笔钱,为了不让父亲烦恼,她又冒名签 了字,牺牲和忍辱负重都没能使她走进幸福的 城堡,不讲究人情的法律逼得娜拉无路可走。 回头看这两个她生命中最爱的男人却一直将她 视作玩偶,命运之神给娜拉开了一个玩笑,她 最后鼓起勇气逃离了生活的囚笼。 这样的角色,对江青来说是一个挑战,加 之初来乍到就和名角儿赵丹同台,压力和动力 急剧酝酿。面对观众的质疑,江青将角色诠释 得淋漓尽致,在她的演绎之下,娜拉善良坚强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之余还透露出一股叛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形 成了一些冲突,这种冲突使观众从娜拉身上看 到了一丝希望。这次演出的成功为她以后的星 路历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话剧《雷雨》、 电影《王老五》都给她的人生画上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江青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在影视界 一跃成为了一线明星。

□ 荧幕上的江青

婚姻的几次彩排 在艺术上江青的造诣获得了观众的肯定, 而她对现实生活中角色的诠释却反响平平。窈 窕淑女,君子好逑,美丽聪慧的她早在 1931 年就和济南富家子弟裴明伦结婚了。虽然裴明 伦只是一个中学生,但是裴家家境富足,他又 是家中独子,和江青的清苦境遇相比,当然是 一个不错的依靠。于是江青在与家人商量之后 决定和这位追求者见面,大明湖畔风景优美, 江青看到来人眉清目秀,体态端庄,好感油然 而生。正处于情感萌芽的青春期,江青的少女

情节被裴明伦的狂热追求所打动,二人双双坠 入爱河。 但是好景不长,他们的婚姻仅仅维持了一 个月,这年七月二人便分道扬镳。同年江青到 青岛大学,和师母俞珊的弟弟俞启威相恋。两 人在赵家相识,俞启威是青岛大学的高材生, 相貌英俊,儒雅不凡,有着深刻的政治理想, 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望。除此之外他还有强 大的家庭背景作支撑,父辈和祖辈中不乏高官 和学术人才,条件优越。这样的少年才俊当然 引来许多名媛的追求,但是俞启威更喜欢江青 身上的勇敢和坚强。家境贫寒,小小年纪只身 出门闯荡,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身上时时散发出 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气息,这是很多名媛们所 不具备的,正是这种气质吸引了俞启威。作为 热血青年,俞启威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当 九一八事变爆发,抗日浪潮席卷全国,他带着 江青投入了革命事业,这也是江青踏入政坛的 第一步。 既俞启威之后,江青和她的第三任丈夫唐 纳相遇了。1935 年是江青得意的一年,事业 爱情双丰收,在这年里,她主演的《玩偶之家》 取得了成功,并且和当时上海滩有名的记者唐 纳相爱。其实两人在之前就通过同学相识了, 但是一开始江青还不出名,而唐纳早已是上海 各大报社的宠儿,两人相见的机会自然不多。 后来江青以蓝苹之名一夜走红后,唐纳对这个 青涩的女演员进行了跟踪报道,这个报道开启 了他们爱情的大门。但是后来的种种,江青对 旧爱的幻想,以及对于唐纳的抛弃,使唐纳两 次为了江青自杀,二人的幸福在女方的不忠与 背叛下成为泡影。 经历了三次婚姻的她,依旧没有停止,第 二年七月,她和联合影片公司的导演章泯同居, 而后她又趁着到延安的机会,成为军委办公室 档案秘书,并很快和毛泽东结婚。到此为止, 江青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先后和五个人相恋, 她的婚姻变化之快令人叹为观止。而无一例外 的是这些人都是条件很不错的青年才俊,从地 方富家子弟到著名导演,到最后的中共领导人, 地位如台阶般,一级更比一极高,所幸她的婚

□江青与俞启威

陈伯达 : 哲学家的曲折一生 记者 / 李坤珍 1970 年 10 月 18 日,秦城监狱又迎来了一 位毛泽东手下的“一支笔”重量级的“客人”—— 陈伯达。 陈伯达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有才的政论员, 著名的理论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 他一生写了许多政论性文章,到现在北京大学 等图书馆还有 50 多种书籍保存,另外还八十

年代判刑后,他还写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文章 给中央。 1904 年,陈伯达降生于福建泉州,原名陈 建相。1927 年,陈伯达由国民党转入中国共 产党,1973 年被开除党籍,1976 年 9 月,作 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被铺入 狱。1981 年 1 月 25 日被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判

姻终于在毛泽东这里正式上演。近日网友在网 上调侃其为“用身体打天下”,当然这一说法 有失公允,但倘若她还年轻,还能认识更有名 望的人,那江青还会继续更迭她的婚姻么?

文革的幕后“导演” 当她涉足政坛后,更是春风得意,在新中 国成立之后,她先后担任过全国电影指导委员 会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的职务。 由于江青的特殊身份,使她能够在职权范围之 外命令许多人,而她的影响力也不仅仅局限于 她所担任的职务。 和所有的导演一样,想要拍摄一部伟大的 作品,特别是像文革这样全民参与,以新中国 为大背景,囊括一切正直官员的“电影”,一 定要惊世骇俗。作为这部巨著的导演,江青很 早就开始谋划了,1965 年她就借助新编历史剧 《海瑞罢官》,开始为文化大革命制造舆论。 宏大的电影必须有一个好的“制片人”也就是 投资方,作为后盾,为此她选中了毛泽东的“准 接班人”林彪。她看中的是林彪的潜力,这笔 投资将不仅仅是几十万或几百万,而是世界东 方一个刚刚崛起的国家,只要获得他的支持, 江青就可以将整个中国作为拍摄场,将所有中 国人当成免费群演,肆意践踏、破坏。 为了获得林彪的许可,1966 年江青从上海 辗转到苏州,以探病为幌子,提出召开部队文 艺工作座谈会,这个提议和林彪的野心一拍即 合,文化大革命由此开始了。遭受了三年自然 灾害后,江青觉得中国似乎还没有走到灭亡的 地步,还在苟延残喘,那么何不给它一刀,来 个了断呢,文革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 草。十年的停滞,十年的倒退,就像人生一样, 机会只有那么几次,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今后花上几年,甚至是几十年都无法超越。 “电 影”在哀鸿遍野中结束,悲剧留给人的印象总 比喜剧来得刻骨铭心,她的目的达到了,完成 了空前的历史巨作,这就是江青要的结局。 文革后,“四人帮”下台,江青被关进了 秦城监狱,据当年的管理员说:“刚来时,她 又哭又闹,时间久了就变得安静了”。她在沉默, 在思考,她的迫害是否和她的童年经历相关, 我们无从得知,但她就此沉寂了多年。“这是 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1991 年 5 月 13 日 她在《人民日报》上写道。回首二十五年前的 同一天,文革开始了,在她的心里,文革依旧 是伟大的,是值得纪念的。两天后,这位长期 入住秦城监狱的“第一夫人”用手帕结成的绳 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回溯她的一生,一个演 员,一个导演,不仅演绎了自己人生,也执导 了中国的一段历史。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处有期徒刑十八年。 很多地方都认为陈伯达是在 1976 年被铺, 其实早在 1970 年陈伯达就被拘捕,只是直到 1976 年才补办了逮捕手续。1970 年在庐山召 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全 党不要上“号称懂得马克思,而实际上根本不 懂马克思”那样一些人的当,并发动了一场名 为“批陈整风”的运动。陈伯达一生的政治生 涯就此结束。

早期奋斗 1927 年 4 月下旬,陈伯达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组织安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出版科科 长,随后不久,又被通知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 学习。三年后学成归来,被王明派往天津,到 中共顺直 ( 即河北 ) 省委宣传部工作,任务是 负责出版、编辑《北方红旗》。1936 年春, 刘少奇以中央代表的身份改组北方局,提名陈 伯达任宣传部部长。自此,32 岁的陈伯达因 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长,而在党内开始 获得了一定的“关注”。 1938 年 5 月 5 日开始陈伯达任职延安的马 列学院,讲授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历史和哲学。 一次毛泽东开会,在院长兼时任中共中央总书 记的张闻天介绍下,毛泽东第一次认识了陈伯 达。而毛泽东真正注意到陈伯达是在一次讨论 孙中山思想的座谈会上,当时陈伯达的发言获 得毛泽东的青睐。当天傍晚,毛泽东还派人通 知陈伯达到机关合作社食堂吃晚饭,到了才知 道,主席当时是在宴请一位美国记者,在这次 食堂聚餐中,对古代哲学很有兴趣的毛泽东得 知陈伯达在北平中国大学开过先秦诸子课,于 是两人就以相见恨晚之势相谈甚欢。这一天, 成了陈伯达人生的转折点。 在毛泽东的提议下,陈伯达开始在延安举 办中国古代哲学讲座还成为了“新哲学会”的 领头人。1939 年陈伯达写了《墨子哲学思想》 并请求毛泽东指正,一来一往,借助古代哲学 的讨论,两人的关系也日渐密切。在毛泽东的 青睐下,陈伯达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1939 年, 陈伯达被毛泽东调到自己身边做副秘书长并完 成《抗战中的军事》、《抗战中的政治》、《抗 战中的教育》、《抗战中的经济》四个课题。 1966 年 8 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陈 伯达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跃而成为 中共第五号人物。几个月后,陶铸被打倒,陈 伯达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仅次于毛泽东、林彪、 周恩来的中共第四号人物。 在次期间,陈伯达成为毛泽东手下的“一 支笔”完成了《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 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著有 《毛泽东论中国革命》等书,并协助毛泽东起 草过一些党的文件。 1971 年 9 月 13 日凌晨,一架编号为“256” 的三叉戟飞机,由中国境内越过中蒙边界是坠 机了,这就是林彪一家逃跑所乘坐的飞机。也 是在这个凌晨,已经被软禁了 10 个月的陈伯 达被带进了秦城监狱。

“难缠”的陈伯达 刚进入秦城监狱的时候,陈伯达的“居住” 条件很差,睡的就只有地上的草垫子,那时候 陈伯达就经常想自杀的事,他常常说的话是“这 样活着干什么,还不如死了算了。”这件事在 陈伯达自己的回忆录里也有提及。 由于他曾经是毛泽东五大秘书陈伯达、胡乔 木、叶子龙、田家英、江青之首,加之他当时 已是 67 岁的老人,党组织强调要绝对保证他 的安全以利于保存“活证据”。所以陈伯达那 时在整个秦城监狱都算是个特殊的人。然而

他时不时在监狱撞墙,自杀。 这让监狱上下各个头疼。因此 1975 年 4 月 26 日,何殿奎被调 到 204 监 区, 升 任 科 长, 专 门 负责管理这位“心眼太鬼”的 头号难缠人物——曾任中央文 革小组组长的陈伯达。 何殿奎离休前是秦城监狱监 管处的处长,在秦城监狱及其 前身功德林监狱担任监管员近 40 年。在来到秦城监狱后,他 首先搬到陈伯达旁边的监房, 近距离观察一周后,他发现陈 伯达的自杀寻死只是在做戏而 已。于是一天在他又要上演撞 墙戏码的时候,何殿奎对前来拦住陈伯达的炮 兵说:“别管他,我今天倒要看看你陈伯达撞 个头破血流!”陈伯达不吭声了。 1976 年,陈伯达又在监狱里折腾说他腿不 能走了,天天爬着上厕所。何殿奎知道他是假 装的,就让医生告诉他如果他再不起来锻炼, 那么他的腿就真的永远也站不起来了。陈伯达 被吓着了,就问能不能拄个拐棍。 “只要还活着,问题是可以说清楚的。因 此,心情慢慢地平静下来,断了自杀的念头。” 这是后来陈伯达在回忆录里说的话:“生活特 别优待,每天都有大夫来看,吃得很好,甚至 比在家里吃得要好。我的性命能到今天,经常 感谢秦城管理的同志。”因为近监狱不久后, 陈伯达被转移到三楼上,再也不用睡草垫子。 他在秦城监狱过的日子,竟比家里还舒服。有 专门的炊事员为他掌勺,还不时前来征求他对 伙食的意见,在秦城监狱里,像他这样的待遇, 是颇为罕见的。 陈伯达在回忆时说或许是他在监狱门口的 那句话被往上报告了吧。他在回忆手稿中写道: 当逮捕到监狱时,在狱门口不愿进去,我大声 说道:“我在阜平做过一件好事儿。”陈伯达 在被压入监狱是却提到这个河北小县城是因为 这件只有他和毛泽东才知道的“好事儿”。这 件事就是在 1948 年春天,国民党飞机轰炸阜 平,陈伯达听到飞机响,赶紧跑到毛泽东那里, 要毛泽东快走,毛泽东刚刚离开,敌机扔下的 炸弹,准确地命中了院子,爆炸了。由于毛泽 东的关照,陈伯达在秦城监狱中一直享受着颇 为优越的监狱条件直到毛泽东去世。

陈伯达的晚年生活 1978 年,陈伯达因病被送入公安部下属的 北京复兴医院诊疗。在 1979 年 12 月,时隔九年, 他儿子陈晓农第一次见到了陈伯达。1981 年 7 月 15 日,中共中央派出两人前往公安部所 属北京复兴医院的犯人病房,向正在那里住院 的陈伯达口头传达中央精神,陈伯达就在此时 透露了自己希望保外 就医的意思。当时在 中央主政的邓小平、 胡耀邦,了解到毛泽 东对陈伯达的态度, 认为毛泽东这样处理 是对的。于是,他们 对陈伯达继续采取了 毛泽东实行的优待政 策,不仅保持了对陈 伯达同以前一样好的 生活待遇,而且,判 决之后的第二年,即 1981 年 8 月,陈伯达 就获准保外就医。 陈伯达在获准保 外就医后,政府把他

安排在一座新楼顶层的一套三居室的房子里, 还把在石家庄工作的陈晓农一家调来与陈伯达 一起生活。晚年的陈伯达生活简单而朴实,陈 伯达的卧室大约有十几平米,地上铺着地毯, 两个大书柜里放满了书。 晚年的陈伯达几乎足不出户,而是在家专 心读书,他煅炼身体的惟一方法就是练书法。 他还订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北 京晚报》等报纸,看电视新闻节目关注国内外 实事。 保外就医后,党和政府还曾经请他做一些 研究工作。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胡耀邦曾经 提出:陈伯达学问好,研究能力强,应当发挥 他的这个专长,安排他为中央做一点研究工作。 我们现在的改革和建设,遇到很多问题,需要 研究,让陈伯达搞一点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 我们可以参考。胡耀邦让曾经和陈伯达一起工 作过的邓力群去征求陈伯达的意见,然后陈伯 达愉快的接受了这个任务。 从那以后,陈伯达开始关注国内外的重大问 题,读的书也偏向新近出版的政治理论书籍, 思考也偏向显示问题,此后,他每天起床,吃 过饭后,便读书,研究资料,写作。他像一架 机器一样,又转了起来。陈伯达过去就有思考 问题严密、下笔慎重、文笔老到的特点。 《试论一下日本的“生产率运动”》、《试 说社会主义农业的若干问题》、《美日两国垄 断资本的角逐和两国的“精神危机”》、《关 于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点滴》、《评美国人的 两本书——“大趋势”和“第三次浪潮”》、 《农业合作化的若干材料》、《“电子学革命” 的公开战秘密战》、《黑格尔反对绝对……》 等等都是陈伯达晚年的研究成果。 1988 年 10 月,陈伯达刑满释放。1989 年 9 月 17 日傍晚,北京骤降暴雨。翌日,气温剧降。 9 月 20 日中午,85 岁的陈伯达在吃饭时突然 头一歪碰到墙上,20 分钟后医生赶到,经诊 断陈伯达因天气骤凉,死于心肌梗塞。 1991 年 2 月,陈晓农夫妇讲陈伯达的骨灰从北京八 宝山护送回福建惠安老家,陈伯达的生命在经 过 85 个春秋之后再次回归这里。

□秦城监狱


Sociation 小社会

小社会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春晚? 记者 / 肖淑娟

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脚步刚刚 迈出,中国人的文娱活动还相当单调: 磁带刚刚流行,翻来覆去听得最多的也 就是邓丽君的歌;黑白电视机尚未完全 普及,电视节目也相当少;大陆很多流 行文化都非本土出产,而是港台地区的 产物。一些电视工作者对文艺发展的现 状很不满意,在他们看来,当时的电视 文艺节目缺少和观众进行互动的环节, 缺少打动人心的感染力。电视工作者们 一 直 在 寻 求 电 视 文 艺 的 某 种 突 破。 而 1983 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 会可以说是春晚节目组做出突破的一个 大胆尝试。 以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1983 年的春 晚是一台“土”到掉渣的晚会。四位主

持人没有一位是专业出身,舞台简陋, 衔接松散,男女比例失调,穿着土气, 制作粗糙。甚至连伴奏带都没有准备齐 全,还需要一位灯光师临时骑自行车回 家去取。但就是这样的一台晚会,开创 了现场直播、观众点播互动、设立晚会 主持人的先例,成就了很多在日后家喻

户晓的明星。更重要的是,它在那一夜 给人们带来的欢声笑语和温馨亲切,让 人至今记忆犹新,主持人们在每个茶座 之间串场,和观众进行亲近的互动,表 演者们所表演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观 众打电话来点播的节目,并且节目组还 请来港台地区的同胞和大家一起欢度除 夕。这一年之后,每一年的除夕,全家 一起看春晚逐渐成为了一个习惯。“过 年”,开始不仅仅包含着团圆、聚会, 也意味着“全家一起看春晚”。 可就是这道每一年团圆时刻的“硬 菜”,在如今拥有了最大的 1 号演播厅、 华丽的布景和灯效、高科技调度手段后, 却因为其八股化、商业化、政治化而似 乎正在渐渐走向“没落”。


Sociation 小社会

2011 年,安徽、广东等多家卫视相 关负责人明确表示,除夕不会转播央视 春晚。虽然这些卫视对外宣称的理由是 转播费的问题,但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 是,对于春晚,民众的关注度和热情已 经大大减退,远不如从前。不仅如此, 春晚所受的诟病也越来越多,诸如明星 为上春晚而付出各种代价、 假唱、找托儿、广告植入 过度、导演受贿等“重重 黑幕”被不断曝光。2003 年,曾经 7 次参与执导春 晚的导演赵安因受贿罪被 判处 10 年有期徒刑,早在 1996 年“歌神”张学友就 因春晚为保证演出效果而 要求假唱拒绝剧组邀请, 以及几乎每年春晚都会遭 到的假唱怀疑,让春晚的 信誉降至低谷。观众由茶 座形式到“排排坐”在无 形中也把舞台和观众的距 离拉开了,亲切感大大降 低。尽管导演哈文曾称蛇 年春晚的收视率“高得吓 人”,但不可否认的事实 是,这道观众曾经年年翘 首盼望的“精神年夜饭” ,正在渐渐变“馊”,“不好看”是对 它最直接的评价。 八九十年代的春晚,几乎每一届都 会令一些明星一夜爆红,使一些歌曲在 接下来的一年中流行于大街小巷。而回 看近几年的春晚,除了少数歌曲通过在 春晚表演传唱度得到提高以外,大多数 的歌曲在人们耳中变成了“左耳进右耳 出”的作品。其实,一个文艺晚会类的 节目,能够坚持办三十几年,期间形式、 名称没有任何极大的改变,这本身已经 算是电视节目发展的一个奇迹。但是随 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娱乐活动 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不再像三十几年

前那么被动,电视放什么就看什么, 对这道“年夜饭”的要求当然也在提 高和变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恐 怕是很多人对于现今春晚的感觉,毕 竟这么多年来,在那一天的同一时间 坐在电视机前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很难更改。但是“很难”并不意味着“不

华丽作风,通过平实幽默的表达,来向 全国观众恭贺新春。而具体的改变将是 如何?在新书《不省心》中,冯小刚透 露了此次春晚改变的一个方向,“从清 朝开始,我们的民族在色彩上就失去了 调性,开始喜欢披红挂绿,镶金带银, 认为这些颜色代表富贵吉祥。从庙会到 春晚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四 种颜色。过去咱们汉族可 没这么不着调,东方美学 也不是这景象。咱能自信 点儿,素点儿,雅致点儿 吗?不是把所有鲜艳的色 儿都堆一块儿就代表美 了”。从色彩入手,这样 的改变也许能让春晚不再 那么“俗”,能吹入一股 清 新 的 风。 在 央 视 2014 年节目资源推介会上,当 被问及有关春晚的工作情 况时,冯导也坦言:“难” 上加“难”。正所谓众口 难调,不过冯导表示“聋 子不怕雷,我就导一回”。 “请在座各位负责审查的 领导,能够高抬贵手、网 开一面”,在冯小刚看来,

能”,如果央视端上的还是那道油腻腻 无法下嘴的所谓“大餐”,这家餐馆迟 早会门可罗雀。 作为国内较有分量的媒体,央视对这 样的现象不可能视而不见。为了“拯救” 这个有三十年历史的老牌节目,2014 年 马年春晚,央视节目组聘请了冯小刚担 任总导演,赵本山担任副导演和语言节 目总监。“贺岁王”和“小品王”的搭 档引起极大关注,而“他们到底能不能 挽救春晚”成为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此次春晚选节目的 方针是“真诚、温暖、振奋、好玩”。 由此看来,冯导是要摒弃前导演哈文的

审查太严了,创作者就不 会投入全部心血写作品,这对把春晚办 得快乐是一个障碍。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春晚呢?“把春晚 办得快乐”,一句话道出办春晚的初衷, 也说出了观众的心声。顿顿都吃满汉全 席,恐怕没有谁能吃得消。其实,最合 百姓口味的,还是那些普普通通,却又 必不可少的家常菜。


Sociation 小社会

红瑶村 世界长发第一村 长发过腰及地 整理编 / 陈莎

近日,一句“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 娶我可好”语体在网络上一炮而红。骤 然间,网友纷纷发挥创意进行造句:“待 我长发及腰,秋风为你上膘”、“待我 长发及腰,拿来拖地可好”……继“陈鸥” 体渐去之势,“待我长发及腰”体开始 火爆。随之与其相呼应的长发图片,占 满荧屏,白大褂,黑长发,网友又吐槽, 表示受不了。 其实,女人披着比身体还长的长发, 并非网络呈现的那么恐怖,相反,对于 一个对头发情有独钟的红瑶族来说,长 发可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福气。 “雄伟多姿的龙脊梯田,古朴的吊脚 大楼,清澈见底的河水,一群身着红色 民族服装的瑶族长发女子,站在觥筹交 错的田坎上,梳理着自己一米多长的头 发”,这是今年农历六月六龙脊红瑶晒 衣节长发梳妆比赛的画面。 红瑶是瑶族的一支,主要生活在广 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红瑶女性有世代相 传的蓄发、梳妆习俗及护发秘方。其中 龙胜的黄洛瑶寨共有 60 多户人家,300 多名红瑶同胞,头发长度在 1.4 米以上 的女性就有 60 多名,其中最长的头发长 达 2.1 米,因此,黄洛瑶寨创造了 1 项 世界纪录———被评为“吉尼斯群体长 发之最”,又叫“长发村”,龙脊梯田 景区从此又添 1 个“世界一绝”,黄洛 瑶寨也被外界誉为“天下长发第一村”。

红瑶妇女以长发为美,女子个个都是 长发,这并不意味着,红瑶女子从来不 会剪发。红瑶小女孩从出生到 3 岁时才 剪一次头发,直到 18 岁出嫁时再剪一次, 从此以后就再也不剪头发了。她们将那 时剪下的头发扎成一捆,在结婚生育儿 女后就和头上的头发一起扎成髻盘在头 上,看起来像是围了一圈厚厚的头巾。 2007 年,央视第 7 频道《乡土》栏目, 系列报道了红瑶寨长发村的长发传奇, 特别报道了上文提到拥有最长发 2.1m 的 潘宝华,头发比她的身高还要长,在她 的发髻上,除了从有发根长出来的头发, 还有两把剪掉过的头发。“一把是 18 岁 的时候剪掉的,一把是平时梳头脱落一 根一根积累起来的,我们一生的头发都 不能丢掉,要盘在头上。因为我们的头 发象征着长命和财富。”潘宝华说。瑶 族人相信,女子的长发能够给家人带来 长寿、财富和好运,越长的头发就代表 愈多的财富。在古代,头发在社会生活 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认为头发与人的 命运息息相关,在他们看来,头发离开 人体后,将影响人们的心情、健康,乃 至寿命。此外,头发处置发展成为一种 民俗,头发的处置方式甚至与“孝”道 联系在了一起。子曰:“身体发肤,受 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果 不慎使自己的头发受到了毁伤,那就是 对父母的不孝,会遭到世人的唾弃,并

受到惩罚。不知道,瑶族人的头发观念 是否沿袭了古时候头发观影响。 在我们身边,绝大多数人的头发长到 肩部或腰部时会出现枯萎和分叉现象。 但红瑶女子的长发乌黑发亮、不开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们有独一无二的 护发秘密。在广西龙胜,红瑶的每家每 户火塘旁都有 1 个陶罐,里面装的就是 红瑶妇女们贮存起来的淘米水,经过火 塘的烘烤发酵,淘米水就成了红瑶女子 们独特的护发佳品。她们每隔几天梳洗 一番,每次梳洗,首先让长发在秘制的“淘 米水”中充分吸收营养,再用山泉水洗净, 然后梳理晾干,这就是红瑶长发村女子 保养长发的秘密。而在每个瑶寨的前后, 都有几处清澈的山泉,这里就成了红瑶 妇女们的天然“梳妆台”了。近些年, 红瑶村与村外的联系加强,很多传统习 俗也在逐渐地改变着。红瑶女的头发是 非常神圣的,只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可 以看到;如果一个男子不小心看到了一 个女子的头发,他会被迫作为这家的女 婿,和他们一起生活三年。不过,这个 传统在 1987 年的时候被废除了。 在黄洛村,65 岁的潘桂英有着一头黑 亮的秀发长达 1.7 米,她们家共有 16 口 人,大儿媳潘秀琼和二儿媳潘红妹的头 发都有 1 米多长。小儿媳潘秀芳在县城 工作,现在已经不留长发了;而她 3 个 女儿中,除 1 个嫁给了壮族人没有留长 发外,嫁在本村的两个女儿都留长发, 其中大女儿潘继连头发和她一样长,也 是 1.7 米。潘桂英说,村里的红瑶女一 旦到城里参加工作或是与外族人通婚, 一般就不再保留长发的习惯,但她们多 数都会把剪下来的头发保存起来留在纪 念。


Special column 专栏

专 栏

当官的风险 刘海明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害观念,让 人们习惯于对每个行业的风险进行评估。 看多了战争影片的人,直觉告诉他们, 军人是最危险的职业。和平年代,军人 职业的风险大大降低,警察职业的风险 领先了。也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再没有 比当老师更具风险的了,课堂的一句话、 一个举止失误,可能毁掉你在学生心目 中的形象。 其实,每个行业都有风险。不过, 从公务员招考火爆来看,这个年头,再 没有比当官更安逸的事情。不妨让我们 闭上眼睛想想,一朝权力在握,可以挥 斥方遒,人生得意正当时。当了官,物 质回报也纷至沓来,求你办事的,大抵 没有空手来的。有的时候,还能享受秀 色可餐的美女自愿伺候在左右。当官的 种种滋味,想必只有当官的人最清楚。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免费 的好处。就像我们呼吸大自然的空气, 必须付出自己的热量一样。免费的空气, 不过是没有让你花钱直接购买罢了。不 论是谁,当了官,和没有当官之前没啥 区别,还是先前的那个自己。要说不同, 无非是你掌握了一点权力。权力这东西, 从来不是私有物品,那是社会成员彼此 让渡出来的,最终混合成相应的某种公 共权力。既然权力不是官员的私有物品, 行使权力的时候就是消费公共利益。当 官若只是换取个人好处,你享受的是超 额利益。这些利益,不论是金钱财物还 是字画珠宝,不仅不会免费,还注定是 高价消费品。官员不牺牲公共利益,不 大可能换来个人的超额享乐。 擅自使用公共权力既然属于超额享 乐,必然伴随风险。历朝历代,贪官没 有不风光过的,结局没有善终的。善恶

终有报应时,这并非迷信,而是一种因 果关系。可见,当官者不为公众谋取利益, 只图个人享乐,这个官当的,风险老大 了。所以,在大学校园每每听到考取公 务员的学生受到“尊重”甚至是讨好献 媚的声音,总有种不祥的感觉。准公务 员就被献媚所包围,过早体验当官之乐, 岂不是有点危险?人的福分不可能没有 穷尽,提前透支福分,到头来不喝西北 风就要有牢狱之灾呀。 当官要化险为夷,需要讨好自己的 服务对象。世界上本没有官,只不过社 会事务需要人来打理,才有了各类社会 组织,包括政府。政府规模大了,需要 有责任人,于是才有了被称作“官”的 群体。可见,官并非什么稀罕物,只是 责任人的代名词。甭管你当的官是主动

争取来的,还是被迫担任的,服务和负责, 就是官的本质。责任即风险。当官没风 险,那是童话,千万别信。要消除风险, 需要当官的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 亮别人。蜡烛讲究奉献,官员的风险只 有变成同音词“奉献”,才可以把麻烦 拒之千里,留下的是良好的口碑。这样, 当官只有尽责不够的风险。这样的风险 即便成为现实,也只是个人能力和认知 水平的问题。这是可以原谅型的“风险”, 与前面所讲的不可原谅型的滥用权力为 个人享乐提供便利的风险,不可同日而 语。 时下,新闻里官员落马的新闻多了, 以至于一些官员感慨现在的官难当,风 险太大。其实,稍微留意一下官员落马 的原因,除了贪钱贪色之外,好像并无 几起决策失误而落 马 的 案 例。 这 表 明,多行不义,才 是官员最大的“扫 帚星”。至于有人 说服务型官员会遭 逆淘汰,不过是给 自己找个台阶下罢 了。受民众拥护的 官员,要是遭到逆 淘汰,舆论能保持 沉默吗? 无欲则刚。无 欲 只 官, 也 最 安 康。问题是,树欲 静而风不止,就看 个人能否把持好自 己了。


Special column 专栏

杀手们 郭序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但是这句 话放在电影里也许就不那么适用了。就 拿犯罪题材的电影来说,如果一位杀手 长的凶神恶煞,然后还满口脏话,观众 一定巴不得让他早死早超生,可是如果 他长了一张天使般的面孔,言谈极有魅 力,即使干的是最无耻的勾当,那么也 另当别论了。“一个坏蛋死了,我为什 么却如此悲伤”大概就是形容这种感受 吧!电影史上最能代表后一种类型的作 品肯定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拍摄于 1967 年的影片《独行杀手》。片中阿兰·德 龙扮演了一个英俊、冷酷、不苟言笑的 雇佣杀手,在梅尔维尔阴冷色调的电影 中却散发出无限的光辉来。 从《独行杀手》的原片名《武士》, 观众很容易发现梅尔维尔是以一个“日 本武士”的理想模型来塑造他的主人公 的。在日本传统的浪人形象里,孤独的 个体不得不从事某些非法行为以维持生 活(或者说荣誉)。但有趣的是,他们 往往性格闷骚,表情深沉,讲原则,重 情义,真是存在主义生存法则的典范。 儿女情长早就和他们没了关系,爱上一 个女人就预示着悲剧的到来。 《独行杀手》 高明之处就在于梅尔维尔将一个日本浪 人形象用黑色电影的包装风格呈现于现 代巴黎的繁华与落寞之上。惜墨如金的 杰夫与梅尔维尔极简主义的拍摄风格加 上流畅的剪辑让《独行杀手》在评论界 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延续了梅尔维尔一贯 的优良票房纪录。 提到《独行杀手》就不得不说勒纳 1958 年的经典黑色电影《合约谋杀案》。 从剧情到拍摄风格两部电影均有诸多共 同之处。在《独行杀手》开篇,在杰夫 的小房间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或者完 全忽略)躺在床上的杰夫,这个定调镜 头一下把观众拉入到幽灵般的沉郁气氛 中。当杰夫从床上起身,影片接着出现 了他对着镜子整理风衣与宽沿帽的镜头, 他将开始执行一桩任务。德龙形象上的 一丝不苟让观众立马对主人公建立了好 感,梅尔维尔用开场的两个镜头就说了 他在整部电影中想说的东西了。接下来

主人公怎样一步步深陷命运的 漩涡,观众又怎样一次次为主 人公提心吊胆的剧情就顺利展 开了。 《合约谋杀案》作为黑色 电影其宿命感更强。片中第一 个镜头是主角克劳德对着镜子 整 理 西 装 和 打 领 带, 他 要 去 接一个重要工作。《合约谋杀 案》中的克劳德同样英俊,少 言寡语(对比执行任务时的两个助手), 也对打扮很在意。在影片开始不久我们 就见识了他性格中固执的一面,为了等 一个电话,他长时间呆在旅馆的房间里, 忍受着无聊与寂寞。两位主角不仅外貌 出众,他们的“专业技能”更是了得。 冷静、精于算计、看重承诺,在做 出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时又有极强的赎罪 意识。作为拍摄于 50 年代末期的黑色电 影,《合约谋杀案》中依然保留着早期 黑色电影的一些标志性元素。在二战后 男性主体地位丧失的恐惧中诞生的黑色 电影,男主角虽然具有破坏的能力,但 命运却总是被宿命(女人)左右,克劳 德的任务多次因为女人而失败,他因为 雇主未提前告知他目标是女人而感到愤 怒的情节说明了这一点。但 50 年代末期 男性已经重新回归社会的核心地位,他 们开始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力量来维护自 身的叙事中心地位。《合约谋杀案》中 克劳德不同于早期黑色电影中的男主角 般软弱、毫无原则,反而被刻画为一个 有智慧善谋略的英雄形象,这是角色塑 造上的明显改变。早期黑色电影中的男 主人公对道德原则不管不顾,成为了可 悲又可怜的杀人犯,可是克劳德讲究原 则,不用枪杀人(一次逾越规则的尝试 让他内心饱受煎熬),最后下手时的犹 豫更是良心觉醒的象征。在与女主人公 的对比中更能看出这种改变。《合约谋 杀案》的女主角,一个钢琴演奏家,《独 行杀手》与其设置完全一样。这个女演 奏家在出庭前十分紧张,以至于歇斯底 里,不停地抱怨、担忧,而克劳德在执

行任务前还想着去钓鱼、潜水,即便是 在任务多次失败后,他仍然能冷静思考 下一步的对策。《独行杀手》中的杰夫 也被梅尔维尔塑造成一个有良心的潇洒 杀手。他的计划周密、小心翼翼,与警 察巧妙周旋无时不在散发出神秘主义的 气质。我们早就知道他不可能出卖背叛 别人,他才是那个被出卖与背叛的人, 所以最后杰夫那把没装子弹的手枪与《合 约谋杀案》中克劳德那颤抖的双手握住 的领带就更像是救赎他们生命的十字架。 两位杀手最后都没有完成目标(女 性),勒纳也许是想表达对女性的恐惧 仍然存在,梅尔维尔则是对男士杀手迷 人形象的神话。《独行杀手》与《合约 谋杀案》中的对白使用都极其慎重,观 众甚至能完全忽略掉台词的存在,因为 我们的注意力早已被主人公的行动所吸 引。在《独行杀手》里杰夫发现家中安 有窃听器、《合约谋杀案》中克劳德孤 注一掷执行他的最后一次任务等精彩场 景里,人物的行动被一种神圣的力量指 引,又被一种幽暗和宿命的色调包裹。 死亡传递出的忧伤是两部电影结尾表达 出的共同情绪,这种情绪借由之后的吴 宇森、贾木许等人的杀手电影为观众所 熟悉。原本残酷、冷血的罪犯成为了我 们这个世界中最孤独又最有力量、最具 魅力的人,成为了这个庸俗社会里最饱 含诗意的生命体。可悲的是,他们的诗 意始终被悲观主义所束缚,这朵悲观主 义的花朵最终凋零也宣告了杀手们在与 寂寞内心的战争中败下阵来,成为了道 德祭坛上的又一个牺牲品。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