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APR 2019
契刊
基督復活 ISSUE 33 《春季刊》 TFiL Newsletter
本期提要 Inside this issue 本期主題︱復活節朝聖之旅—認識耶路撒冷聖墓教堂、 光鹽會客室—談聖墓教堂 查經筆記︱耶穌為何而來? 契友分享︱大衛王與約押元帥的恩怨糾葛 懷念肢體︱懷念已逝主內肢體 藝術走廊︱提非埃羅現代美術藝廊四月特展 團契佈告︱週六、週五、關懷、財務簡報 photo by 于美
TAIWANESE FELLOWSHIP 2008 倫敦光鹽團契創立
2010 倫敦光鹽契刊創刊
《本期主編 : 心潔|美編:于美》
Welcome to Taiwanese Fellowship! We hope to bring you the latest news of our fellowship and enrich your life in UK. 倫敦光鹽團契刊是向上帝表達感恩的嘗試 , 也是你我分享心情的平台。不論是生活上的【感恩心情】、【信仰見證】, 或團契活動的【隨筆 札記】、【照片圖說】, 都歡迎您踴躍投稿 ! 來稿請寄 : tfil.media@gmail.com
主編的話 2
主編的話 多馬的確信
◆ by 心潔
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時,心想,這畫家筆下的使徒多馬,實在也有 點俗氣。看他叉腰皺眉全神貫注的神情,不僅明明指頭已經碰到耶穌 身體了,似乎還得再向內挖深一下,確認耶穌真的復活了 ! 率直得一點都 不客氣。後方抓著多馬手腕的使徒,不知是否內心搖頭想著:「兄弟,你也 夠了吧!」 整 理 本 期 專 題 內 容 時, 發 現 縱 使是基督徒,對於千年朝聖地的聖 墓教堂,也不免存在著懷疑。部份 朝聖者不斷提出新問題:「耶穌真 的是在這裡受釘復活嗎?怎麼跟想 像的不一樣?」「這個石板明明是 十九世紀才放上的,為什麼大家要 跪在這裡親吻祈禱?」「既然空墳 墓是得救的記號,為什麼要跑得老 遠和一堆人排隊看聖墓?」「聖週 六在聖墓教堂點燃的聖火,真的是 聖靈親自點燃的嗎?」這些質疑, 加上另一群對觸摸抱持恭敬渴慕態 Caravaggio: Doubting Thomas(1600-01)
度 的 信 徒, 兩 種 不 同 程 度 的 置 身 性,我想起了使徒多馬。或許如同
多馬,我們太多專注討論質疑,因而忽略了耶穌對每個人完全的敞開、顯明、與接納,以及遇見復 活基督後,多馬的確信 ( 很遺憾大家記得他的懷疑,多於確信。就連不少畫作,都給他下了「懷疑的 多馬」為標題 ) 他在懷疑之中萌生的信心,如同我們各人的信仰旅程。我們,正走在朝聖者之路上。 據說,多馬成了火熱的傳道者,成為唯一足跡越過羅馬帝國之外的使徒,最終在印度傳福音時被刺 殺殉道。 今年的大齋節期,契友們也在查經當中,領受許多不同的感動。感謝 Linda 費時整理查經筆記, 讓在世界不同角落的光鹽契友,能一同思考基督的虛己道成肉身,以及于美姊在協助團契美編之際, 不惜分享參觀聖墓教堂的心得。聖墓教堂舊城區外,即是大衛城與王子押沙龍之墓,透過泱哥的武 林風筆觸,帶各位出城去,一窺王與元帥的恩怨情仇,激發大家對舊約記敘更多的興趣。在這春暖 花開的季節,讓我們一同彼此慶賀—「基督復活了!」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本期主題
復活節朝聖之旅 —認識耶路撒冷聖墓教堂
3
◆ by 契刊組
今年復活節,光鹽契刊帶大家一同來認識,位於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 ( 又名復活教 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or 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Anastasis)。 在這個耶穌基督受釘與復活的地方,兩千多年來,吸引了世界各地前來的朝聖者,步上耶穌 走過的苦路,到此默想主基督對我們的救恩:祂在十架上的死,戰勝了死亡;祂的復活,為 我們帶來了永恆的生命。旅行,使人看見或思考世界的另一面,學習獨立甚至追求自我夢想 實現;然而,一趟預備心的朝聖之旅,不僅幫助我們更瞭解聖經記載的史地,也學習謙卑打 開心門,聆聽神對我們生命旅程的呼召與帶領。 相較於一些雄偉富有特色,甚至金碧輝煌的大教堂,聖墓教堂由約 30 個小聖堂聚集拼湊 而成,佈局上看似雜亂欠缺規畫。在東正教會 (Eastern Orthodox Church)、天主教會 (Roman Catholic Church)、亞美尼亞使徒教會 (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 三個 教會宗派的管理下,與其它教會來共同使用 ( 參註 1)。130 年前來到聖地的新教教會,則無 使用權。這裡,亦是東正教會耶路撒冷宗主教之座堂。各宗派對於彼此在不同聖堂的使用權, 相當警戒且高度敏感。不論是點燃教堂的一根蠟燭,或是移動聖堂內的一張椅子,神職人員 稍有不慎,爭端一觸即發。至今,部份聖堂因為修繕權的僵持爭論,導致年久失修。1852 年, 當時統治聖地的鄂圖曼帝國,為平息爭端,要求各教 會宗派簽訂維持現狀協議 (Status Quo)。教堂大門 口上方,有一個不能被移動的木梯,原是亞美尼亞教 會修士,在教堂遭穆斯林關閉的時期,用來爬出教堂 窗口,接過信徒遞送食物之用。但簽訂協議後,這張 屬於亞美尼亞教會的梯子,成為 160 年來,各宗派不 能改變現狀的象徵。 西元 135 年,羅馬皇帝哈德良 (Hadrian),在聖 墓之上建神廟,試圖抹去耶路撒冷基督徒對於聖墓位 置的記憶。312 年,君士坦丁大帝出兵爭戰前夕, 在夢中見十架聖號異象,並在米爾維安橋之役 (the Battle of Milvian Bridge) 凱旋而歸,開始歸向基 督,313 年使基督教合法化,下令去除所有異教神像。 在鏟除過程中,發現聖墓埋於神廟之下。君士坦丁大 帝的母親,虔誠的皇太后海蓮娜在西元 326 年造訪 教堂大門口上方,有一個不能被移動的木梯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本期主題 4
聖地後,決心尋找基督受難的地點,早期教會 傳統,相信海蓮娜找出了基督受釘的十架,西 元 335 年君士坦丁大帝在此建造聖墓教堂。現 今的聖墓教堂,建造於歷代數個教堂的遺址之 上 ( 註 2)。西元 638 年,穆斯林占領了聖地, 西元 1009 年教堂被穆斯林領袖哈金 (Fatimid caliph al-Hakim) 下令燒毀,縱使教堂被毀, 朝聖者不減反增。他們多在港口買好驢子,啟 程後途經穆斯林掌控的關口,一路危險四伏, 旅伴被搶劫綁架,客死異鄉並非罕見。1099 年十字軍奪回聖地控制權,重建了聖墓教堂。 1187 年,穆斯林領袖薩拉丁 (Saladin),從十字軍手中攻取耶路撒冷後,把聖墓教堂的鑰 匙交予了侯賽尼 (Husseini) 家族,託負其保管教堂鑰匙的任務;由努賽貝 (Nusseibehs) 家族擔任守門人,每日爬梯子開關教堂。至今這兩個穆斯林家族的後代,仍持守數世紀以 來,每日早晚在基督教會神職人員的陪同下,為聖墓教堂開關門的傳統。 至於教堂是否為基督受難復活的確切地點,信徒間仍有爭議。部份觀點認為,根據記 載,基督乃是在耶路撒冷城外受釘安葬,加上猶太人對於律法上的潔淨要求,墓地通常安 置於城外,因此,受難地點應是城外的 Gordon’s Calvary,且安葬於花園塚 (Garden Tomb,參註 3),而非現今位於城內的聖墓教堂,有些新教徒傾向此觀點。無論如何,相 較於聖墓教堂內的擁擠陰暗,花園塚的美麗清幽,成為了新教徒熱門的朝聖據點。而支持 傳統論者,則指出耶路撒冷城在歷經戰亂後,城牆已多次毀壞,重新劃定擴張邊界,古時 聖墓教堂的位置處於舊城牆外,此處才是基督受難安葬之地。考古資料則顯示,在基督的 時代,這裡原本是城外一個棄置的採石場,內有一個花園。至今,教堂內的各各他,和包 圍著基督石墓的小聖堂 (the aedicule),向來是最多朝聖者佇足祈禱的地方。 現 代 朝 聖 者, 若 由 從 基 督 升 天 的 橄 欖 山 下 山, 可 步 行 耶 穌 走 過 的 十 四 站 苦 路 (Via Dolorosa),由第十站基督被兵丁戲弄開始,即進入聖墓教堂內的各各他。各各他地 勢 較 高, 原 意 為 骷 髏 地 (The place of the skull, 太 27:33), 亞 蘭 文 稱 為 各 各 他 (Golgotha),也就是拉丁文所稱的加略山 (Calvary)。各各他聖堂 (the Chapel of the Calvary),紀念主基督在此受釘。祭壇下有個銀碟標記,據信即為十架被豎起之地,許 多信徒恭敬跪在此處,觸摸銀碟下那曾插上十架的石頭。這裡也是裝飾最豐富的聖堂,屬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本期主題
5
東正教會。此堂下方即是亞當聖堂 (Chapel of Adam),朝聖者可見帶有裂縫的岩石,這岩石 就是各各他山的頂部。猶太人認為亞當的頭骨, 被挪亞之子閃 (Shem) 埋葬於耶路撒冷附近。 初代教會教父與信徒認為,基督於亞當的埋葬地 附近受難。基督斷氣後,地震造成石裂,主的血 流入了縫間,滲入了埋於十架之下的亞當頭骨, 洗淨赦免了人類的罪。相較於探討亞當頭骨的口 傳,我們藉此思想主基督帶來的復活:「殿裡 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已睡聖徒的身體,多有 起來的。到耶穌復活以後,他們從墳墓裡出來,進了聖城,向許多人顯現。」( 太 27:5153) 因此,在許多教會畫作中,繪出亞當的頭骨於十字架的血流之下,如使徒保羅在哥林 多前書 15 章 45 節所說:「第一個人亞當成了有生命的人,最後的亞當成了賜生命的靈。」 教堂內的傅油石 (the Stone of the Anointing/Unction),亦是許多朝聖者佇足的地 方。傅油石乃紀念基督身體自十架取下,門徒亞利馬太的約瑟,以及尼哥底母,共同在此 以細麻布加上沒藥與沉香,來包裹耶穌,預備主的埋葬 ( 約 19:38-42)。這兩人皆是猶太 公會的議士,約瑟為人善良公義,暗地成了耶穌的門徒,最後放膽向彼拉多領取耶穌的身 體;尼哥底母則是法利賽人,曾在夜裡暗地見耶穌,與主討論何為重生,後亦在猶太官長 面前,質問尚未聽耶穌口供遂立即定罪的行為。由於時間已逼近安息日,按律法不可在期 間處理屍體,兩人迅速地敷裹耶穌的身體,之後將主的身軀,放在約瑟原本給自己預備的 新石墓中。據傳石板之下,就是基督身體被包裹準備安葬的位置。從十三世紀末,許多基 督徒在此祈禱親吻石板,表示對基督的敬愛。現今的傅油石板,於 1810 年放上。 當朝聖者來到苦路最末站,即為基督安葬和復活的聖墓 (the aedicule)。這個原本安 葬耶穌的石墓,小聖堂包圍了聖墓並建造其上,歷經毀壞後已興建多次,目前的聖堂,在 一場大火後於 1808 年重建。由於聖墓結構古老不穩定,加上燭燻、濕氣及地震的毀壞 (AD1927),1940 年在外牆上加上了鐵架支撐。聖堂窄小,僅可容納四人,需耐心排隊俯 身彎腰進入。聖墓內又分為兩個小室。天使小堂,是天使告知婦女們基督復活的所在 --「不 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他的 地方。」( 可 16:5-6) 裡面有塊天使之石,相傳是原本封住墓門的大石塊殘骸。再進入則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本期主題 6
聖墓教堂傅油石旁的馬賽克壁畫
是墓室,其中有塊大理石板,下方曾經是安放耶穌遺體的地方,為防止朝聖者竊取岩石殘 部,大理石板於 14 世紀覆蓋其上。2016 年三個駐守聖墓的宗派,在多年彼此緊張的關係 後,合作同意維修聖墓,考古團隊也打開了自西元 1515 年以來,不曾再開啟探勘的聖墓。 對一些修士而言,2017 年完工的心情是充滿感動的,不僅見證了「在人所不能的,在神凡 事都能。」彼此在歷史中的傷痕,也在尋求合一中看見醫治,也盼望透過聖墓教堂錯綜複 雜的歷史、政治、宗派立場之狀態,能為置身異己社群之中的基督徒,帶來實踐和平共處 的啟發。空墳墓,成為見證基督復活戰勝死亡的榮耀。「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 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 羅 6:4) 每年復活節,東正教會在聖週六中午,進行由西元四世紀以來,由聖墓傳遞復活聖火的 傳統 (Holy Fire Ceremony)。聖墓教堂人擠人,內部一片黑暗,群眾手持蠟燭,等待耶 路撒冷宗主教獨自進入關閉的聖墓祈禱,當主教拿著點燃的蠟燭出來,激動的群眾蜂湧而 上搶著分享點燭,教堂的各個角落,瞬間充滿火舌般的光亮。聖火亦專機運送至希臘、保 加利亞、塞爾維亞等東正教會國家,點亮國內所有的教堂,民眾與路人分享燭光並帶回家 中,與親人團聚,領受基督真光的祝福。 主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約 8:12)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本期主題
7
上的父。」( 太 5:16) 聖墓教堂尚有更多本文介紹不完的小堂,每認識一個紀念小堂,彷 彿也更貼近那些圍繞在耶穌身旁的小人物。聖經中對他們的著墨不多,但從簡短的文字描 繪中,我們相信,他們的生命被基督的救恩而碰觸,因而得著生命的光。如同富有的義人 亞利馬太的約瑟、尋求真理的法利賽教師尼哥底母、替耶穌背十架的古利奈人西門、遇見 天使懼怕又驚喜的婦女們、見著了復活耶穌,卻在哭泣中認不出主的抹大拉馬利亞、在十 架下目睹基督斷氣,經歷地震後敬畏宣告:「這真是神的兒子 !」的羅馬百夫長。復活基 督所帶來的生命改變,不僅發生於使徒的世代,救恩亦在我們的世代進行中。當信徒在朝 聖之旅中,深刻地被道成肉身的基督所碰觸,19 世紀美國宣教師 William Thomson, 在聖地旅行後,寫下這樣一段話,呈現了看待朝聖之旅的不同角度 :“There is no need to search for a site that the providence of God has rendered it impossible to discover. It is far better to rest contented with the fact that somewhere, near the walls of this very limited platform of the Holy City, the Son of Man was lifted up.“that whosoever believeth in him should not perish, but have eternal life.”It is himself that men must believe in, not his sepulchre. It is not on Golgotha we must look for salvation, but to the precious blood of the Lamb of God that taketh away the sins of the world.”對於信仰中可見與不可見; 可觸摸與不可觸摸的,我們可能是那個固執,欲將指頭探入復活耶穌肋旁的多馬;也可能 是那個在絕望中,確信觸摸耶穌衣裳血漏必得醫治的婦人。當我們思想基督的死裡復活, 也是你我信心旅程的挑戰。在那些信心不足的時刻,求主憐憫加添 !
註 1: 六 個 在 聖 墓 教 堂 有 使 用 權 的 宗 派, 包 括 東 正 教 會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天 主 教 會 (Roman Catholic Church)、亞美尼亞使徒教會 (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科普特正教會 (Coptic Orthodox Church)、敘利亞 正教會 (Syriac Orthodox Church)、衣索比亞正教會 (Ethiopian Orthodox Church)。天主教會自 14 世紀起,由 方濟會 (Franciscan) 修士駐守聖地。每個主日,各宗派於不同聖堂,依其教會曆及禮儀舉行崇拜。 註 2: 聖墓教堂經多次毀壞後,分別重建於西元 626, c. 1050, c.1130, 1310, 及 1810。 註 3: Gordon’s Calvary,由英國將軍戈登 (Charles Gorden, 1833-1885) 於 1863 年發現此岩丘,加上其形狀似人的 頭骨,戈登開始倡導此地為基督受難復活之地,也挑戰了 1600 年來的教會觀點。戈登曾參與英軍攻打中國之鴉片 戰爭 (1860),北京條約後由其劃定英法租界,協助清朝平定太平天國之亂,被同治皇帝授予最高提督頭銜,又名「中 國的戈登」(Chinese Gordon)。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8
本期主題
光鹽會客室 —談聖墓教堂 ◆ by 契刊組 認識聖墓教堂的歷史與現況後,很榮幸邀請到于美姊,透 過契刊與大家再次相聚。會成為本次會客室的受訪者,也是因為 于美姊先前已走訪了一趟聖地,讓我們一同來聽聽她的分享。 小編 : 不知于美姊,看到聖墓教堂外觀的第一印象如何 ? 內部有哪些裝飾令妳印象深刻 ? 于美:在前往聖墓教堂前,先走了苦路的第一到第九站,標註了耶穌被宣判死刑、背上十字 架、戴上了荆棘冠冕、被鞭打及耶穌三次的跌倒等地方,沿途穿過市集,人來人往,領 隊特別交代要看好自己隨身物品,以防遭竊。我一面走在窄巷中,看著販賣琳瑯滿目、 顏色鮮亮的各種傳統食品、香料、服飾、餐具、紀念品的小店,一面想像當時耶穌就在 這喧鬧的市集中,背負傷痛,一步一步辛苦向前。可能有人還忙著整理貨品;有人忙 著採買物品;有人可能以為又來了一位 即將處死的刑犯,而跟著人群看熱鬧。 但有多少人看見,這背十字架的耶穌, 正要為你我完成救贖的偉大計劃?當走 完第九站,接著映入眼簾的,就是第十 到十四站的聖墓教堂。它擠在一群建築 中,顏色單純、不華麗,而且大門不起 眼,古老斑痕 處處。但這個 基督徒的朝聖 之地,來自各 處的信徒與遊 客絡繹不絕。 聖堂裡面的精 緻裝飾,及富 有歲月的一石 圓頂的光束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本期主題
9
photo by 于美
一磚,都令我感到驚嘆!其中,從教堂圓 頂上射入的一道光束,照進稍暗的聖堂內, 如同耶穌的光照,射進每個黑暗的心底, 促使我想一直抬頭,讓那道光照在我臉上, 也思想著圓頂周圍的十二條光芒圖騰,代表 著十二位門徒的跟隨。
小編:妳提及了在旅程中感受的光照,讓我想起 去年在希臘渡過復活節的回憶。對我而 言,那是個被觸動卻無法言說的過程,一 直存留在我心深處。當我第一次踏入雅典 山上的小教會,置身於被聖像畫包圍的教 堂,看著四周人恭敬地站著崇拜 ( 如同常 人不會擅自在君王前坐下 )、謙卑點燭祈禱
從苦路第九站眺望聖墓教堂
並親吻聖像 ( 就像小孩和至親打招呼般自然 ),加上聽不懂希臘語,看著四周人慶祝 復活節,在教堂製造聲響大摔盤子,突然感到不知所措,自己就像是非基督徒第一 次進入教堂一樣。那天下午豪雨,崇拜結束後,有個不會說英語的女士,比手劃腳 邀請我們留下來喝杯咖啡;下山時一位會友,主動分了點大齋期吃的麵包給我們帶 著吃;有個阿公還熱心詢問,需不需要他開車帶我們下山。縱使只是旅程中短暫的 交會,但我在返英的路程上,衷心懇求神,因著他們接待陌生客旅的愛心而賜福他 們。不知于美姊在參觀以東方教會為主的聖墓教堂時,是否也因為不同的語言和崇 拜禮儀,而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于美:聖墓教堂是由天主教、東正教等六個宗派所共管,不同的小 教堂分屬不同宗派,所以聖堂內舉行不同的儀式。當中那些 講究各種象徵的擺設、耶穌受難的壁畫、雕像、吊掛的裝飾 品、燒香的味道,加上擁擠排隊的人,對於習慣新教教會簡 約崇拜風格的我,留心自己需以心靈與誠實敬拜神,比起豐 富的觸覺、聽覺、嗅覺、視覺,我更在意內在的心,也渴慕 觸碰到真實的神。所以,在聖墓教堂內,我大多站在一個比 較沒人的角落,感受堂內氣氛,靜靜地觀察人們,思想耶穌 可能曾在此地所發生的事。
傅油石板與朝聖者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本期主題
10
小編 : 那麼,妳是否有排隊進入基督復活的復活小堂 ? 其他朝 聖者的反應,是否也引發妳不同的感受 ? 于美:因為冗長的排隊人群,我並沒有進入復活小堂。但看到其 他朝聖者耐心排隊,只為了幾秒能摸到聖物的行動,這倒 讓我反省自己,要像他們一樣耐心地等候神,存愛慕的心 前往與神相約。
小編:親自走過聖墓教堂與其他朝聖地後,妳覺得自己從前對 於基督受難復活場景的想像,是否和親自在以色列眼見 後,有很大的出入? 妳是否會推薦光鹽契友,親自走趟
朝聖者等候觸摸各各他岩石
朝聖之旅 ? 于美:小時候,從主日學老師說故事中,聽到耶穌騎著可愛的驢 駒進入耶路撒冷,之後就被釘十字架,為我們而死,三日 後復活升天。每年的受難與復活節期,透過牧師講道、戲 劇或「耶穌傳」影片,來紀念思想耶穌所說所做。有一年 在高雄壽山中會的聯合受難禮拜中,青年部受託演一場受 難記,由我飾演耶穌。為了要逼真些,我背了一個比我身 高還高的圓木十字架,被鞭打跌在地上爬一段路。從第一 次排演,就雙膝破皮瘀青到正式演完。心想,耶穌所受的 痛比我大好幾倍,我只是體驗了一點點。而來到聖墓教堂, 親臨到耶穌可能受難的地點時,看到許多的信徒用手觸摸
復活小堂一景
矗立十架的岩石、用嘴親吻傅油石板、屈膝俯伏在地,甚至有信徒流淚痛哭。從小聽老 師說故事、長大後透過多元媒介的呈現、信息的傳講、研讀式的查經,用各種不同角度, 體會耶穌受難與復活的故事。而當我身處聖墓教堂,雖不擅於以肢體表達內心的崇敬, 但因為空間的距離拉近到現場,讓我感到猶如耶穌就在眼前,使我內心深刻的撼動。
去過以色列的人總說:「一生之中一定要去一次以色列。」在還沒去之前,我會說, 我不是要去朝聖,不是摸到聖物才算達到目的。但去過之後,換成我,也會開始跟別 人說:「一生之中去一趟以色列,會更幫助你了解聖經背景。」因為以色列的氣候、人 文、地理都與我們所熟悉的生活環境截然不同。抵達以色列時,導遊的第一句話說: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本期主題
11
“Welcome to the Holy Land.” 接著說,要記得多喝水。前面那句話,讓我預 備心,要進入耶穌曾經待過、行過許多神蹟的神聖之境;後面這句,又突然察覺我 們活在世上,在三十八度高溫乾燥的氣候,不隨時補充水份的話,是真會中暑的。 這兩種交雜的心情,就像我心嚮往與神連結的美好,但我仍活在有形體的肉身之中。 有軟弱、有需要,每天都要靠神攻克己身。旅途中所看到的是物質的世界,好多遺址、 教堂、物品,經過時間催化,色澤慢慢褪去,或是受到幾次戰爭的破壞而殘缺。雖 透過人手所作的藝術,來表達神的榮耀,已讓我佩服不已,但祂的榮耀必定大過這 些藝術、自然、和宇宙。我體會了耶穌成為肉身的樣式,忍受溫差大的環境與人同住, 透過受苦與受難來告訴我們,祂愛我們至深,這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穫。當我在離境 的飛機緩緩上升時,已經開始想念以色列的迷人之處了。還沒有去過的光鹽契友們, 超推以色列聖地之旅!
小編:今年妳是否有規劃自己大齋期 ( 預苦期 ) 的靈修內容 ? 有什麼事,是妳想放下自我, 學習在小事上捨己的 ? 于美:2018 年夏天,我從英國回到台灣,開始有新事務、新朋友、新工作、新環境。但過 去的事物所給予我的操練,或曾有過的挫敗,卻可讓我更快的適應新環境。如果說, 耶穌受難是在人眼中的一種挫敗,但祂卻以這種挫敗方式,反轉為得勝,而且復活, 成為初熟果子的第一人,祂走過的路徑,就足以讓我作為跟隨的確據。祂從死裡復 活,使我也能盼望耶穌,賜給我復活的新身。有次牧師在講道中問大家,我們怎樣 為基督而死?真是大哉問啊!當我還在思索時,牧師請我們翻到羅馬書 12 章 9-16 節,讀到關於聖徒的品行,當中如此說:「愛,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
近。愛弟兄,要相親相愛;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殷勤,不可懶惰。要靈裏火熱; 常常服侍主。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聖徒有缺乏,要 供給;異鄉客,要殷勤款待。要祝福迫害你們的,要祝福,不可詛咒。要與喜樂 的人同樂;要與哀哭的人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心高氣傲,倒要俯就卑微的人。 不要自以為聰明。」(和合本修訂版)我真是無奈自問,我做沒幾樣。所以,今年 我將這段經文,當作是我預苦期靈修的內容,學習怎樣為基督而死,而後重生。
小編:謝謝于美姊和我們分享這麼多!契刊組也在結束此專題的時刻,祝福大家每次的 旅程,能在萬事萬物上遇見主耶穌,也使那些與你我交會的人們,從我們身上看 見祂的同在。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12
查經筆記
耶穌為何而來? ◆ by Linda 今年第一次週六聚會時,契友們一起討論上半年週六的聚會內容,大家決定在大齋節期時 (Lent), 將聚會主題圍繞在復活節。很開心嘉成為此設計了一系列的主題,共分成四次。第一次的主題是:耶 穌 -- 赦罪的主(可 2:1-12)耶穌為何而來? 我當時參加以信帶的小組。查經開始前,大家先各自寫下心中所想,認為主耶穌為何而來?答案歸 為兩類:與神重新建立關係,和為我們贖罪。我們也開始在白板上紀錄我們的答案,接著從查考馬可 福音開始,我們陸續看了聖經中十三處,有關主耶穌為何而來的相關經文,並且熱烈討論。 第一個有趣的討論,是在馬可福音 2 章 1 至 12 節中,主耶穌把「醫治」跟「赦罪」連在一起。當 場問大家,哪裡還有類似將兩者相連的經文?大家都想不起來,有可能是聖經讀不夠熟的緣故(真慚 愧!不過也藉此問問各位讀者)。 接下來,對於耶穌為何而來?我們開始看主耶穌自己怎麼說,天使怎麼說,保羅怎麼說,約翰又怎 麼說。白板上出現更多的答案 --「招罪人悔改」、「得永生」、「主動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彰 顯神的榮耀」、「使人不住在黑暗裡」、「顯明神的信實應許」、「釋放恐懼死亡的人,搭救被試探 的人」等等,...。 這些經文大家其實都很熟悉,但從未這樣放在一起看,大家覺得主耶穌來到世間的目的,真的非常 豐富。接續再討論,哪段經文讓你最感動?每人的答案,已與開始時完全不同。雖然大家對全部經文 都有感觸,但在思考最感動的原因時,各自的答案,已比起初的直覺回答,更加來得深刻。 有人對主耶穌來搭救被試探的人最有感動;有人對祂的醫治最感動;有人對祂來使人不住在黑暗裡, 並帶來永生最感動,因為能見到過世的親人。我則對主耶穌主動來尋找我們,拯救失喪的人最有感動。 如果說,失喪的人是走到偏路或不知路的人,那麼主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身為基督徒的我, 似乎沒有失喪啊?然而,現在有了新的理解,我是一個驕傲的人,多年來經常在自己的驕傲上絆倒。 知道主耶穌主動的尋找我,拯救我,對我來說是莫大的安慰。因我很渴望在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能與 神同行。 這次查經,讓我再次看到神的全知、憐憫與愛。祂不但創造了我們,也透過不同的話語,在生命不 同歷程中,不間斷地與我們對話,讓我們得以時刻與神同行。讓我們來看這十三處經文: 1. 法利賽人質疑耶穌與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耶穌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加 5:31-32) 2. 耶穌告訴尼哥德母:「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 得永生。」(約 3:16) 3. 耶穌進耶利哥城看到稅吏撒該,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加 19:5)耶穌說: 「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4. 耶穌治好生來瞎眼的人後,再度遇見他。耶穌向他顯示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說:「我為審判到這 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約 9:39) 5. 面對雅各與約翰母親的請求時,耶穌把門徒叫來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佣人 ;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查經筆記
13
誰 願 為 首, 就 必 作 你 們 的 僕 人。 正 如 人 子 來, 不 是 要 受 人 的 服 事, 乃 是 要 服 事 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 20:27-28) 6. 耶穌進耶路撒冷,在會堂大聲說:「信我 的,不是信我,乃是信那差我來的。人看 見我,就是看見那差我來的。人看見我, 就是看見那差我來的。我到世上來,乃是 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裡。若有人 聽見我的話不遵守,我不審判他。我來本 不是要審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約 12:44-47) 7. 耶穌誕生時,天使告訴在野地的牧羊人說: 「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 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加 2:10-11) 8. 保羅在加拉太書中,論因信稱義時說:「及至時候滿足,上帝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 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加 4:4-5) 9. 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中說:「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因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 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 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 (提前 2:4-6) 10. 保羅在羅馬書中,說明因信稱義的結果時,他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現在我們既靠著他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他免去上帝的忿怒。」 (羅 5:8-9) 11. 保羅在羅馬書中又說:「基督是為上帝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要證實所應許列祖的話,並叫 外邦人因他的憐憫榮耀上帝。」(羅 15:8-9) 12. 保羅在希伯來書中說:「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 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成為奴僕的人。他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 能搭救被試探的人。」(希 2:14-15,18) 13. 約翰在約翰一書中說:「我們知道,我們是屬上帝的,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我們也知道, 上帝的兒子已經來到,且將智慧賜給我們,使我們認識那位真實的,我們也在那位真實的裡面, 就是在他兒子耶穌基督裡面。」(約一 5:19-20) 耶穌為何而來?看完這些經文後,再默想哪一處讓你最有感動,相信這會是一個很棒的查經過程 喔!祝福大家在復活節期裡,都有來自神的平安。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14
契友分享
大衛王與約押元帥的恩怨糾葛 ◆ by 夏泱 ( 光鹽返臺契友 ) 作為以色列國族史的「撒母耳記下」,講述大衛家的崛起、掌權以及跌宕起伏的經過。大衛和其 家族,以及與神的關係,牽涉以色列國族的命運興衰。因此,聖經記敘者對於大衛生平的書寫,不 但慎重,亦給予他許多稱許。年輕時的大衛,勇敢、良善、多才多藝、敬畏神。但年老後,對子弟 下屬關係處理的疏失、統治日久形成的懶散,甚至墮落到了奪妻殺人的地步,記敘者卻也不加隱匿。 大衛與部下烏利亞之妻拔示巴有染。後來拔示巴懷了身孕,想要掩蓋醜行的大衛,從戰場上召回 烏利亞,希望他能回家與妻子同房,以圖魚目混珠。但是律己甚嚴的烏利亞,卻堅持與戰場上的夥 伴同甘共苦,不願貪圖一時的享受,所以不願回家。於是,大衛設下了毒計,指示元帥約押,派烏 利亞至前線與亞捫人爭戰,謀害了他。( 撒下 11) 因著這樁奪妻殺人的罪行,先知拿單受命前來, 傳達神的旨意:「你既藐視我,娶了赫人烏利亞的妻為妻,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這就是 之後大衛家族亂象的起源:大衛的長子暗嫩,姦污了異母妹妹他瑪,以致另一位兒子,他瑪的同母 胞兄押沙龍,藉著「剪羊毛活動」殺死暗嫩,為妹妹報仇。( 撒下 13) 大衛對子女有著非常深的親情, 但在這個家庭悲劇中,出於溺愛和放縱,因而沒有對犯錯的兒子們嚴惩,以至罪惡和混亂的因子, 繼續在家庭內部潛伏擴大。最終,押沙龍的叛變,可被視為大衛家族動亂的高峰。事態嚴重到大衛 如同喪家之犬般,距離被徹底消滅,也只剩下最後一步。當中貫穿了大衛家族史的關鍵人物,就是 大衛的外甥約押。 約押與大衛的恩怨糾葛,由此說起。掃羅王死後,其將軍押尼珥取得重權,擁立了前王之子伊施 波設為王。押尼珥舉止囂張,甚至與掃羅的妃嬪有染,連伊施波設都懼怕他。他打發人去見大衛, 建議彼此訂立密約,又去聯絡以色列的眾長老,使以色列人都歸服大衛。然而,就在押尼珥與大衛 取得初步合作,眼看以色列分裂的狀態即將結束,而政權也將盡歸大衛家之時,大衛的元帥約押, 為替自己的胞弟亞撒黑報仇,竟然追殺了押尼珥。(撒下 2&3)大衛在盛怒之下,對約押發出了 嚴厲的咒詛:「願留他血的罪歸到約押頭上、和他父的全家。又願約押家不斷有患漏症的、長大痲 瘋的、架柺而行的、被刀殺死的、缺乏飲食的。」 儘管約押破壞了大衛和以色列的大事,但約押與兄弟亞比篩,仍然受到大衛的重用。( 註:約押、 亞撒黑、亞比篩為三兄弟 ) 在許多征戰行動上,大衛仍非常倚重約押,一同對抗亞捫人和亞蘭人, 他甚至參與了大衛謀害烏利亞的行動。恐怕在共謀後,他們的交情還更上一層樓了。然而,在此之 後,約押卻也表現出一定的明智,而不再是過去那個血氣殺仇的青年了。就在王子押沙龍殺死兄長 暗嫩,出逃到舅父基述王那裡三年後,約押安排了巧計,雇用了明智的婦女求王斷案,上呈與押沙 龍處境相似的假案件,使押沙龍被大衛接納,令父子兩人終能公開和解。( 撒下 14)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契友分享
15
"Leaf from the Morgan Picture Bible" by Unknown, about 1250. Northern France.
大衛生平最重大的危機,莫過於逆子押沙龍的叛變。在戰事最吃緊的階段,大衛還特意招來三 位軍隊統將:約押、亞比篩和以太三人。王囑咐他們說:「你們要為我的緣故,寬待那少年人押 沙龍。」就在兩軍交鋒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轉折:押沙龍偶然遇見大衛的僕人,他騎著騾 子,從大橡樹密枝底下經過。頭髮被樹枝繞住,就懸掛起來,所騎的騾子便離他去了。有人看見, 告訴約押說:「我看見押沙龍掛在橡樹上了。」約押對報信的人說:「你既看見他,為甚麼不將 他打落在地上呢?你若打死他,我就賞你十舍客勒銀子、一條帶子。」那人回說:「我就是得你 一千舍客勒銀子,也不敢伸手害王的兒子。因為我們聽見王囑咐說,不可害那少年人押沙龍。我 若妄為害了他的性命,就是你自己也必與我為敵。」約押便手拿三桿短槍,趁押沙龍在橡樹上還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16
契友分享
活著,就刺透他的心。給約押拿兵器的十個少年人,遂圍繞押沙龍,將他殺死。( 撒下 18) 押沙龍因為意外,頭髮被纏在橡樹枝上,身體也被懸掛起來。對以面貌俊美為傲的押沙龍而言, 恐怕是既滑稽又諷刺的。《聖經》裡以極罕見的文字,細述了押沙龍的容貌:「以色列全地之中, 無人像押沙龍那樣俊美、得人的稱讚。從腳底到頭頂,毫無瑕疵。他的頭髮甚重,每到年底剪髮 一次。所剪下來的,按王的平稱一稱,重二百舍客勒。押沙龍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名 叫他瑪,是個容貌俊美的女子。」(撒下 14)這種可謂無與倫比的稱讚,不僅記敘者對押沙龍帶 著某種偏愛,連頭髮豐姿華美也用重量來形容,甚至就連女兒也一併誇進去了。 大衛明明叮囑過約押等人,一定要寬待押沙龍,連士兵尚且了解狀況,而不敢為了獎賞向押沙 龍動手,難道約押會不明白殺死王子的嚴重性?難道他能做的,只是急忙將押沙龍殺死,以提早 結束戰事嗎?在尚有十個少年人隨行的情況下,生擒押沙龍似乎也是可辦到的事,他們卻共同圍 繞押沙龍,並殺死了他。 從經文上看來,約押殺死押沙龍似乎是沒有懸念的,約押是否有什麼 非殺押沙龍不可的理由呢?或許,數年前押沙龍因著殺暗嫩, 而遠走他國的時候,是約押雇用了婦女,用計請王斷案, 而促成了大衛和押沙龍的父子和解。也就是說,如 果不是因為那次的和解事件,就不會有這次的 子叛父事件。那麼,約押有可能在這次的 內亂過程中,承受來自軍隊和國民的巨 大壓力。無論是約押對押沙龍產生了 恩將仇報的怨恨,還是考慮萬一大 衛原諒了押沙龍,約押本人可能 面臨的政治變數,藉由戰場混 亂、刀劍無眼的說詞,對押 沙龍痛下殺手,似乎也是理 解約押行為的合理推測。 押沙龍死後,由後續情 況 可 看 出, 約 押 殺 死 押 沙龍的動機並不單純。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契友分享
17
亞希瑪斯說:「容我跑 去,將耶和華向仇敵給王 報仇的信息,報與王知。」 約押對他說:「你今日不可去 報信,改日可以報信,因為今日 王的兒子死了。」約押對古示人說: 「你去將你所看見的告訴王。」古示人就 跑去了。亞希瑪斯又對約押說:「無論怎樣,求 你容我隨著古示人跑去。」約押說:「你報這信息,既 不得賞賜,何必要跑去呢?」他回答說:「無論怎樣,我要跑去。」 約押說:「你跑去罷!」亞希瑪斯就從平原往前跑,跑過古示人去了。(撒下 18)當亞希瑪斯想 去報戰士的喜訊,約押阻止他的理由是,將不會得到賞賜。這無疑是一種非常冷酷的心態,因為 他已能預見大衛的悲傷,卻還能冷靜的預判有無賞賜的事。與此相對照的,則是大衛等待戰事消 息的焦急。最終,大衛還是得知了噩耗。王問古示人說:「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古示人 回答:「願我主我王的仇敵,和一切興起要殺害你的人,都與那少年人一樣。」古示的報信者, 因為沒被提醒消息需有所保留,便直接傳達了押沙龍的死訊。 接下來的描述是令人動容的,就像任何一個喪子之父的痛苦反應一樣。大衛上城門去哀哭,一 面走、一面蒙臉哭號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 我兒,我兒!」此時的大衛,已經是個萬分愁苦悲傷的老人了。對照於冷靜的政治盤算,大衛哀 慟兒子的舉動,顯然也將帶來極高的政治風險。眾民聽說王為兒子憂愁,原先得勝的歡樂,卻變 成悲哀。人們暗暗的進城,就如敗陣逃跑慚愧的民一般。(撒下 19)這時,只要有人往地上一摔 盾牌或刀劍,大聲抱怨道:「搞什麼鬼!全是你家的事,搞得整個以色列烏煙瘴氣,讓大家跟著 送命流血,結果反倒落了不是,老子不 – 玩 – 了!」或者有人站到土墩上,喊道:「各位夥伴們, 我們為了大衛出生入死,結果呢?他倒好,反過來怪罪我們。我們還要跟隨這種王嗎?」諸如這 種喧嘩,立時都能引發軍隊的巨大變異。然而,約押元帥在此時,竟發揮了穩定大局的關鍵作用。 他對王說:「你今日使你一切僕人臉面慚愧了,他們救了你,和你兒女妻妾的性命。你卻愛那恨 你的人,恨那愛你的人。你今日明明的不以將帥僕人為念,若押沙龍活著,我們都死亡,你就喜 悅了。現在你當出去,安慰你僕人的心。我指著耶和華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無一人與你同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18
契友分享
在一處。」於是王起來,坐在城門口。眾民聽說了,就都到王面前。約押竟敢當面指責大衛,同 時也暗示王,自己和一群夥伴從大衛年少東躲西竄,一路相挺至今,見證了大衛禍福升沈的始末, 豈是全無份量?於是,大衛強忍悲傷,到城門口去慰勞眾人,才穩定住軍民之心。 之後,大衛為了收攏人心,反以押沙龍的元帥亞瑪撒,取代約押為元帥。這時大衛可能已經查 明,約押殺死押沙龍的實況。也許是對約押懷恨在心;也許是對約押的抗命產生顧忌。此時,精 明的約押,竟在亞瑪撒平定由便雅憫人示巴所引發的內亂中,用計鏟除了亞瑪撒。當亞瑪撒前來 迎接約押及眾勇士,約押穿著戰衣,腰束佩刀的帶子,刀在鞘內。約押向前行,刀從鞘內掉出來。 他左手拾起刀來,對亞瑪撒說:「我兄弟,你好啊!」就用右手抓住亞瑪撒的鬍子,要與他親嘴。 亞瑪撒沒有防備約押手裏的刀,約押用刀刺入他的肚腹,亞瑪撒的腸子流在地上,就死了。( 撒 下 20)約押對待亞瑪撒,又像殺押尼珥般使出陰招,假裝是刀掉了出來,所以合理地舉刀在手, 而不令亞瑪撒防備,於是順勢一刀殺了他。可見約押不僅想對亞瑪撒下手,甚至是以一種非常不 屑的態度,就連事後確認亞瑪撒之死的動作,連理都懶得去理。 晚年的大衛,四子雅多尼雅廣收人心,設法取得政權,但還有一群在政壇上舉足輕重的人士, 不願歸附他。眼看雅多尼雅的聲勢越來越大,先知拿單和所羅門的母親拔示巴商議,協助所羅門 接續大衛,以取得以色列王位。這回,約押選擇參與雅多尼雅的政治集團,直到大衛臨終之時, 特意給兒子所羅門留下了關於約押的遺命,以他擅殺兩位元帥—押尼珥及亞瑪撒的理由,要求所 羅門追究約押的罪行,不容其善終:「你要照你的智慧行,不容他白頭安然下陰間。」只是,在 大衛心中,恐怕更令他忿恨百倍的,是約押私自殺害押沙龍的事。只不過,即使面對所羅門,大 衛也不能以當年和押沙龍的交戰,問罪於約押,因為那時忠心於大衛,參與殺害押沙龍的人士若 還在世,也許將感到不安。此外,大衛在世之時,還能容得下約押,甚至重用他,未嘗不是感念 他對自己多年的功勞? 約押最後的身影是,有人告訴所羅門王,約押逃到耶和華的帳幕,現今在祭壇的旁邊。王就差 遣比拿雅,說:「你去將他殺死!」比拿雅來到帳幕,對約押說:「王吩咐說,你出來罷!」他答說: 「我不出去,我要死在這裏。」比拿雅就去回覆王。 王說:「你可以照著他的話行,殺死他,將 他葬埋,好叫約押流無辜人血的罪,不歸我和我的父家了。」( 列上 2: 28-34) 堂堂的約押元帥, 一生殺敵用兵如此英勇;但在面對自己的死亡時,卻只能膽怯地躲進帳幕,牢抓著祭壇的角不敢 離開。約押的性格,一方面是快意恩仇;另一方面卻是工於心計。只是,再周密的政治盤算,想 藉押寶於大衛最有實力的兒子雅多尼雅,圖謀終身的安寧,卻終究還是落了空。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契友分享
19
就大衛與約押的軍事武功而言,不可不謂相當。甚至約押出謀劃策的本領,還勝過大衛。然而, 大衛與其家族蒙受祝福的緣故,乃因大衛總是以神的心意為念,儘管大衛也曾有過重大的失誤和罪 行。在一生的升沈起伏過程中,他總是定睛在神身上,那些眾多的詩歌,都表明了他對神的心跡, 以至於在最嚴重的軍事和政治挫敗時,也不致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但約押一生的恩仇和富貴榮華, 全係一己之身的能力才幹和深謀遠慮。在各種政治變化和戰鬥征伐,與時推移的過程中,儘管他的 功勳彪炳,卻也埋下了許多罪惡和過犯。而對這些罪過的追究,最終還是追上了他,令這位元帥的 一生,所有成就和功業全成為泡影。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20
紀念肢體
紀念已逝主內肢體
關於 Bella Reed 與我們的故事 ◆ by Rachel 參加了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奶奶的追思禮拜。 笨拙地跟著 1920 年代流行歌曲的旋律,唱著奶奶喜歡的歌,不禁紅了眼眶……。 96 年的生命裡,她經歷過無數的生離死別,而最後在自己走的時候,卻堅持選了一首 “We will meet again” 要大家唱! “Despite all the hardships she faced, she never lost her faith in God nor her concern for others.” 她 66 歲後參加的劇團導演這樣形容她, 如果能這樣被記得,應該 就沒有遺憾了吧! Hope to meet you for the first time some sunny day
◆ by Linda 以信跟我是在 Lumen 認識 Bella 的。她總是在主日禮拜後,跟大家喝茶時,以午餐要吃 什麼三明治作為結束。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她很會跳舞,得過舞蹈比賽的獎,也很會畫 畫。之後,又知道她曾演過舞台劇,還去了澳洲表演 Tempest。 她回天家之後,教友們很懷念她,決定要為她辦一場追思禮拜,好叫她精彩的人生不至被 遺忘了。在我寫下這些字句的同時,我非常感謝神的恩典,讓我們有機會認識 Bella,這個 以仁慈待人的長輩。Bella 是在一次大戰後出生的,早年的生活非常辛苦。她的第一個假期, 就是走二至三小時的路,到海邊吃三明治玩耍,然後再走二至三小時的路回家。她的人生不 總是順遂,但她沒有失去愛人的能力。我們愛,是因為神先愛我們。看到 Bella 對別人的仁 慈,就看到來自主耶穌愛的力量與榮美。 在她的追思禮拜上,我分享了一個關於她的小故事,相信大家可以想像她年輕時頑皮 的一面。2009 年以信跟我在 Lumen 結婚,教友們也都非常開心,為我們舉辦祝福禮 拜,Bella 也參加了我們的婚禮。還坐在最前排呢 ! 就在 Maggie Hindley 牧師說:"If anyone has reason for these two not to wed, speak now or forever hold your peace.”這時,Bella 高高地舉起手耶! Maggie:Shut up! Bella, what do you want? Bella: I want Charles for myself. Me:I am sorry Bella, but Charles is taken..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紀念肢體
21
事 後 以 信 說:「 還 好 Bella 是 86 歲。 如 果 她 只 有 26 歲, 那 我 就 麻 煩 了!」 我 同 事 說:“Linda, this has never happened in any other weddings I attended before.” ( 我也這樣相信…。) 後來她住在安養中心,我們帶著 Piero 定期去看望她。Bella 很喜歡小孩,對小孩 很有一套。 Piero 才 4 歲,但會跟我們說: 「要去看 Bella 阿媽嗎?」四歲的小孩會 主動要求去安養院看她,可以想見她多會 逗孩子們開心。 可愛的 Bella。我們會一直記得她的!
紀念已逝主內肢體
最好的生日禮物
◆ by Amanda
自從媽媽回天家後,我常很思念她。想到這幾年來她生日,我總不曾在她身邊幫她慶祝生 日,都是托姊姊幫我包紅包給她。兩年前,我特地買飛機票回臺,想陪她過 80 歲的生日, 可惜,神並沒有成全我的心意,反而讓我陪著爸爸,一起幫媽媽製作追思禮拜影片和紀念手 冊。這麼久以來,我幾乎沒有住過宜蘭五結爸媽家,那年,我和爸爸在一起生活將近一個月 的時間,也因為那些日子的陪伴,爸爸至今都會不斷地感謝我,為媽媽撰寫那麼棒的一生故 事,他每次逢人就說,阿梅每天都蹲坐在茶几的電腦前,幫媽媽做影片,寫東西。我聽了實 在覺得很慚愧,我只有做到這一點點!有人說,當女人變成媽媽,生活就會以孩子為主。不 過,我媽總是要我們把最好的留給爸爸。雖然她這一生常給我爸添麻煩(我這樣說她,相信 她一定不會介意的,因為我媽就是這樣好的人)。她還在世時,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爸,因 為我爸是一個不會獨自生活,又內向的人。然而這兩年,我相信送給媽媽最好的生日禮物, 不再只是吃頓飯和包個紅包,而是兄弟姊妹們把爸爸當作寶貝般愛他、寵他和陪伴他!媽媽 我想對妳說:「希望妳滿意這樣的禮物,妳可以放心了!也希望妳喜歡爸爸和姊姊一起畫的 作品,爸爸畫的鳥仔讓我好驚艷喔!」我想妳一定會說:「真的耶!」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22
藝術走廊
提非埃羅現代美術藝廊 (TFiL Modern Art Gallery)
四月特展
隸屬於光鹽契刊之 -- 提非埃羅現代藝廊 (TFiL Modern Art Gallery),不定期於光鹽契刊展出精 選畫作。本期駐廊小畫家皮耶羅 (Piero),開春先以童心筆觸,和大家分享十架上的主耶穌:
小畫家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對於這次的創作, 他說:「主耶穌死在十架上,天使好傷心,大家都圍 在旁邊。」至於畫中的數字有何象徵,歡迎大家在光 鹽聚會結束後,與小畫家做進一步深入的討論交流。
本次特展,也為大家展出「光鹽初春大賞」得 獎作品 — 由 Amanda 女士手繪之「賞賜」。由 本刊得知獲得 2019 年光鹽初春大賞,在驚訝之 餘,畫家本人向本刊侃侃而談,大方分享其創作 心路歷程: 「十架上的主耶穌」(2019) by Piero( 五歲 )
「2018 年,我心想要如何呈現一朵有故事的 花,突然想起媽媽曾經遞給我一朵花的畫面。不 過那時繪畫要使用的顏料是壓克力,而不是水彩, 而壓克力該如何呈現,但又不致太厚重是個挑戰! 於是,我決定把重點放在花的鋪陳。而媽媽的部 份,則簡單使用淡色調及少許的線條,讓她的身 影,沒有太多細節只是輕輕的說個故事(雖然畫 完後,總是要流下思念的眼淚)。畫完後,好想 再從媽媽手中得到花,雖然此景不在,但,我們 皆是活在神豐盛的恩典之中!」 「賞賜」由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根據瞭解, 除了其雅緻的配色,亦因與本期專題相互呼應所 致。在懷念已逝親友的當下,我們知道,因著基 督的復活,我們不再懼怕令人分離的死亡,並深 信我們會在神的愛中再次相見。
「賞賜」(2018) by Amanda
歡迎各位光鹽大小朋友,提供個人藝術創作分享展出。詳情請洽:提非埃羅現代美術藝廊 契刊展覽空間有限,與海內外團契好朋友分享要快 !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團契佈告
23
週六預告 * 5 月 11 日聚會改為 5 月 19 日 lumen 聯合禮拜。 * 6 月 8 日 聚會完有端午活動,歡迎大家留下參加。當日查經暫停。 *廣邀下半年度週六同工! 意者請洽 召集人 Linda、週六同工謝晴。
週五預告 * 5 月 03 日 宣教與人生:由鐘淑惠牧師分享海外宣教之心路歷程 * 5 月 10 日 電影夜:經典信仰電影欣賞 * 5 月 31 日 Tamar:由契友張若萱 (Rachel) 分享 All Souls, Langham Place ( 倫敦萬靈堂 ) 的 Tamar 事工,內容為如何服事倫敦的性工作者 * 6 月 14 日 翻譯與溝通:由契友專業譯者林凱雄分享翻譯軼事及工作心得 * 6 月 28 日 V&A 博物館夜遊:由契友郭唐菱帶領大家欣賞經典博物館收藏
關懷事工 *五月底迎接新來乍到的陳郁分牧師,團契將在 6 月底為牧師舉辦一場歡迎禮拜。9 月份將由 URC 與團契合辦一場正式的就職禮拜。 *契友異動:嘉成與謝晴全家,喬遷至牛津。Cynthia Huang 前往新加坡工作,感謝她過去擔 任會計同工的服事。芷妘即將回台灣。 *肢體代禱:為所有在學契友的學業與生活有神的幫助。工作中的契友,事業家庭受祝福。為 現任同工的身體健壯,靈魂興盛,在神的保守中委身服事。
財務簡報 2019 年 1 月 1 日- 4 月 9 日累計奉獻收入 2019 年 1 月 1 日- 4 月 9 日累計支出 收支累計淨餘額 ( 截至 2019 年 4 月 9 日 )
£716.00 £1,018.00 £6,737.49
說明:2019 年度 1-4 月累計對 Lumen 教會奉獻£176.20 作為場地使用費。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 33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24
團契佈告
倫敦光鹽團契契刊 第三十三期| Taiwanese Fellowship in London Newsletter Issue33
《選任 & 常任同工》 Linda、謝晴、唐菱、Irene 輪值主席 : Linda
《近期出席人數與奉獻》 日期
13.OCT( 迎新 ) 27.OCT 10.NOV 18.NOV
禮拜出席 72 人 奉獻金額
N/A
24 人
25 人
£83.32 £55.74
禮拜 / 查經
8.DEC
19.JAN
2.FEB
17.FEB
3.MAR 16.MAR 30.MAR
16 人
38 人
20 人
55 人
11 人
15 人
16 人
17 人
N/A
£74.4
£42
£112.41 N/A
£80
£78
£72.2
隔週 週六
3:15 pm 禱告會 ︱ 3:30 pm 禮拜 ︱ 5:00 pm 查經 聚會日期與內容,我們將會以電子信通知,未曾收到者,請聯繫週六同工 tfilsat.ministry@gmail.com
《週五聚會》 TFiL-Lumen Friday Night
隔週 週五
聚會日期與內容,我們將會以電子信通知,未曾收到者,請聯繫週五同工 tfil.friday@gmail.com
倫敦光鹽團契 台北分會 高雄分會
聯絡人 James chia-jen.chang@kclalumni.net 聯絡人 Tina
heykuo16@gmail.com
Lumen URC (United Reformed Church) 88 Tavistock Place London WC1H 9RS
Blog
E-mail: taiwanese.fellowship@gmail.com
More TFiL information: taiwanese-fellowship.blogspot.co.uk
More TFiL issues: "londontaiwanesefellowship"
More TFiL Videos: "TaiwaneseFellow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