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懂】國文學測18週

Page 1


7

奏議類

高雄女中 劉淑霞老師

主題重點整理 一、文體流變 釋名

古代臣子向君王論政言事的上行公文。 1. 戰國時通稱「上書」。 2. 秦代改稱「奏」。

異稱

3. 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功能各異。 4. 魏晉至隋唐有「疏、狀、策、封事」等異名。 5. 宋代俗稱為「劄子」。 6. 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功能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對策:應詔陳言。

策 進策:探事獻說。 進策

〈教戰守策〉(宋代蘇軾)

〈陳情表〉(晉代李密)、〈出師表〉(蜀漢諸葛亮)

〈諫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徵)

〈諫逐客書〉(秦代李斯)

名篇

二、名篇比較 篇名

諫逐客書

作者

秦代 李斯

對象

秦始皇

背景

篇旨

因韓國遣水工鄭國(人名)

以「利害」論逐客之得失,使

來間,事被察覺,故秦王逐

秦王取消逐客令。

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途 中上此書,請求廢逐客令。 建興五年,諸葛亮駐軍漢中, 勸後主尊賢納諫。以「親賢臣,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

準備北伐曹魏,出師前上書

遠小人」勉主;以「討漢賊,

後主,勸其尊賢納諫以復興

復舊都」自誓。

漢室。

69


7

晉代

陳情表

李密

諫太宗十

唐代

思疏

魏徵

武帝

太宗

晉武帝詔徵李密為太子洗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

馬,李密以祖母年事已高,

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武帝

乏人奉養,難以應命,上表

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

懇辭。

膳,密得終養。

魏徵任諫議大夫時,於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

貞觀年間上此疏,諫太宗不

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宜耽於物慾,大興苑囿。

三、作家整理 作家

生平事蹟 1. 戰國楚上蔡人,曾任郡小吏。與韓非同事荀子,學成後西入秦。 2. 秦併天下,初為廷尉,後任丞相。

李斯

3. 因趙高讒毀,李斯被誣謀反,腰斬於咸陽,夷三族。 4. 文章瑰麗排比,氣勢奔放。魯迅評:「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5. 地位:駢文初祖,漢賦先聲。 6. 工書法,以小篆名世,作〈倉頡篇〉。 1. 字孔明,人稱臥龍先生,諡忠武,世稱諸葛武侯。

諸葛亮

2. 好〈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隱居隆中,躬耕自食。 3. 聯吳抗魏,曾南征叛軍(七擒七縱孟獲),六出祁山伐魏。 4. 評論:「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 1. 字令伯。 2. 父早逝,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

李密

3. 博通五經,尤長於《春秋左氏傳》。 4. 曾任蜀漢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屢次徵召,均為侍奉祖母而辭不赴命。 5. 迨祖母過世,始出仕。為官清慎,政教嚴明。 1. 字玄成。 2. 少家貧,隋末曾出家為道士。後隨李密歸唐。

魏徵

3. 太宗即位,擢為諫議大夫。以敢於犯顏直諫著稱,封鄭國公。 4. 歿後,太宗思之不已,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70


奏議類

主題挑戰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54 分)

一、單選題(占 30 分) 1.

下列各組「 」內的字,讀音完全相同的選項是: A「繆」公求士/山川相「繆」/未雨綢「繆」 B 責臣「逋」慢/吐「哺」待賢/「餔」糟歠醨 C 同心「戮」力/余為「僇」人/「蓼」蓼者莪 D 中道崩「殂」/人為刀「俎」/「狙」公賦芧。

2.

下列文句「 」內詞語的運用,最適當的選項是: A 真知灼見者能「動見觀瞻」,故能避免橫禍突生 B 文臣「運籌帷幄」,武將縱橫馳騁,自然盛世可期 C 在位者須「事必躬親」,若是大權旁落,怎對得起國家 D 治國者須積德義,只訴諸嚴刑峻法,乃「知白守黑」之道。

3.

閱讀下文,依序選出最適合填入□內的選項: 昔玉人獻寶,楚王□之;□□竭忠,胡亥極刑。是以□□佯狂,□□避世,恐遭此 患也。……臣聞□□剖心,子胥鴟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願大王孰察,少加憐焉。

4.

A 賞/趙高/箕子/孔丘/比干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B 賞/韓非/老聃/莊子/比干

C 誅/趙高/比干/老聃/荊軻

D 誅/李斯/箕子/接輿/比干。

下列文句,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適當的選項: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甲、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乙、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丙、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丁、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戊、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5.

受下賞。 A 丙丁甲戊乙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B 甲乙丙丁戊

C 戊乙丙丁甲

D 乙丁甲丙戊。

秦國百年經營,卻崩坍於一旦。各派學者對此現象解讀各異,判斷下列四人所代表的學 派依序是: 甲生:嬴政不施仁義,埋下秦亡的遠因。 乙生:秦法嚴苛,違逆人性,必然導致毀滅。

71


7

丙生:始皇死後,未依法制傳位,加速秦之敗亡。 丁生:秦帝不能善待眾民,窮兵黷武,是秦亡主因。

6.

A 墨家、法家、儒家、道家

B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C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 儒家、名家、墨家、法家。

使用「題辭」,必須考量相應的社交場合,以免貽笑大方。下列四種情形,何者使用正 確? A 李密祖母百歲華誕,晉武帝特賜「福壽全歸」金匾 B 周瑜迎娶江東小喬,諸葛亮致贈「琴瑟重調」喜帳 C 韓非榮升韓國丞相,李斯賀以書經「肯堂肯構」之典 D 賢臣魏徵新居落成,唐太宗親臨祝賀,祝其「竹苞松茂」。

7.

下列有關姚鼐對「奏議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奏議類者,蓋唐、虞、三代聖賢陳說其君之辭,《尚書》具之矣。周衰,列國臣子 為國謀者,誼忠而辭美,皆本謨誥之遺,學者多誦之。其載《春秋》內外傳者不錄,錄 自戰國以下。漢以來有表、奏、疏、議、上書、封事之異名,其實一類。惟對策雖亦臣 下告君之辭,而其體少別,故置之下編。兩蘇應制舉時所進《時務策》,又以附對策之後。 (〈古文辭類纂序〉) A 奏議類文章盛於唐、虞、三代,衰頹於周朝末年 B《尚書》、《春秋》皆是史書,但前者收錄奏議文,後者則否 C 自漢代以降,奏議類文章雖然實質相近,但名稱各異 D 姚鼐認為「對策」亦臣下敬告君王之辭,故歸入奏議類。

8.

古人言談、行文常使用「謙詞」,以示自我謙抑。下列文句「 」內的詞語,屬於謙詞 的選項是: A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B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 C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D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

9.

《韓非子.說難》:「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下列文句,何者最 能探得君王心曲,達成勸諫目的? A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B 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C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D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72


奏議類

10-11 題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 10-11 題。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 臣伐賊,才弱敵彊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 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 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 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 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 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諸葛亮〈後出師表〉)

10. 根據上文所敘,選出作者對當時三國情勢的分析: A 劉備堅持伐魏滅吳,一統天下 B 曹魏、蜀漢交戰經年,各有勝負 C 東吳違盟、曹丕稱帝皆在孔明預料之中 D「安內攘外,先北伐後南征」是孔明的戰略。 11. 諸葛亮寫作此文的背景為何? A 聯吳制魏 B 南征孟獲 C 北伐曹魏 D 征討東吳。 12-13 題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 12-13 題: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 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 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 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凰上擊 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 魚朝發崑崙之墟,暴鬐於碣石,暮宿於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 (宋玉〈對楚王問〉)

73


7

12. 細繹宋玉此番話中深意,□中當填入哪一組詞語? A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B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C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D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13. 宋玉以「蕃籬之鷃、尺澤之鯢」為例,勸勉世人何種生活哲理? A 欣賞他人,看重自己 B 實事求是,按部就班 C 虛心求教,不恥下問 D 突破侷限,拓展見聞。 14-15 題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 14-15 題: 魏初奏疏承續漢風,以平實為主,不尚華麗。曹丕將「奏議宜雅」與「詩賦欲麗」 分列,可資佐證。整體言之,曹魏奏議多論時政,如王朗〈諫文帝遊獵疏〉、王肅〈諫 征蜀疏〉、陳群〈明帝蒞政上疏〉等,皆言之有物,文風質樸。魏朝奏議之浮華文風始 於曹丕上書讓禪,先是群臣輪番請以代漢,曹丕下令逐一辭之;接著,獻帝冊詔魏王禪 代天下,群臣又輪番奏請,曹丕又先後十次下令辭禪代、讓璽授,同時三度上書讓禪。 曹丕此場政治大秀下足工夫,可謂繁文縟節,虛詞連篇,完全背離其父遺訓,為魏代公 牘文開啟浮華勢頭。 (改寫自〈淺談三國奏議文略論〉) 14. 依據上文,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曹丕、王朗等人的奏議文皆以平實為主 B 曹丕與曹植雖為兄弟,詩文風格卻迥然有別 C 曹丕認為「奏議」與「詩賦」的寫作風格不同 D 曹魏奏議文浮華之風肇始於曹丕上書讓禪曹操為帝。 15. 關於上文主要論點的敘述,最適當的選項是: A 分析魏晉奏議文風格轉變的關鍵 B 探討魏沿襲漢代奏議文風的始末 C 比較漢代、魏晉奏議文風的異同 D 提出漢魏六朝奏議文風的新事證。

74


奏議類

二、多選題(占 24 分) 16.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 拿到獎學金後,他馬上興高彩烈地去配了一幅眼鏡 B 為了推廣業務,他風塵撲撲,不畏辛勞地拜訪客戶 C 他一番發人深醒的言論,實在有著發聾震聵的效果 D 他記取前車之鑑、再接再厲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E 在不景氣的年代,年青人更應該發奮圖強才能成功。 17. 下列各組文句,「 」內字詞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B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他二人「狼狽」為奸,橫行鄉里 C 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覺悶甚 D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對於張老的評論,他只是頷首卻未置「可否」 E 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紅十字會寒冬送暖,貧戶十分「感激」。 18. 詞類活用是漢語語法的特性之一。如杜甫「訪舊半為鬼」的「舊」字即是。下列「 」 中詞性用法,何者與「舊」字相同? A 親賢臣,「遠」小人 B 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C 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D 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E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19. 《論語》:「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反映至聖對 於「出仕」或「退隱」的取捨態度。下列文句,亦可看出「仕」或「隱」態度的是: A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B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 C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D 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E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20. 為了避免文句單調,以同義詞語取代形式整齊句中的某些詞語,叫作抽換詞面。如「吾 無糧,我無食,安得而至焉?」即以「我」取代「吾」,以「食」取代「糧」。下列屬 於此種用法的選項是: A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B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 C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D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 E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75


7

21. 「東門黃犬」乃秦朝宰相李斯,因趙高誣以謀反罪名,臨刑腰斬時懊悔之典。下列成語 典故與人物事蹟的配對,何者正確? A 徙木立信——唐代魏徵

B 奇貨可居——秦代李斯

C 髀肉復生——蜀漢劉備

D 牛角掛書——晉代李密

E 馬耳東風——蜀漢諸葛亮。 22. 有關〈諫逐客書〉、〈出師表〉、〈陳情表〉、〈諫太宗十思疏〉四篇文章之比較,下 列何者正確? A 四者成功的關鍵,皆善於剖析利害 B 四者皆完成於作者因罪被貶謫之際 C 前兩篇文章皆舉前朝或當代史實為佐證 D 後兩篇文章各標舉「孝」與「德」,符合儒家思想 E「書、表、疏」的體裁雖異,但四篇皆為上行公文。 23. 下列文句,具有二者間高低優劣比較意義的選項是: A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B 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 C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D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E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共三大題,占 54 分)

一、翻譯(占 9 分) 請將下列文言文譯為語體文,並注意新式標點的正確使用: 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 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至難知也。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此之政, 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 (賈誼〈陳政事疏〉)

76


奏議類

二、文章分析(占 18 分) 閱讀框內文章之後,回答問題: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 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 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 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時群臣識見不遠,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 闡聖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嘗恨焉。伏惟睿聖文武皇帝陛下,神聖英武,數千百年 以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別立寺觀。臣當時以為 高祖之志,必行於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臣雖至愚, 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 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苟見陛 下如此,將謂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 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唯恐後時,老幼奔波,棄其業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韓愈〈諫迎佛骨表〉) 1 作者上此封奏議文的動機為何?(占 4 分) 2 作者於文中採取了何種寫作策略?(占 7 分) 3 何以皇帝看完奏章後,將作者遠貶嶺南?(占 7 分) 答案必須標明 123 分列書寫。1、2、3 合計文長限 200 字~ 250 字。

三、引導寫作(占 27 分) 李斯見楚之廁鼠、倉鼠而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西遊事秦,一 路平步青雲,最終爭到了什麼?被趙高誣陷謀反,腰斬前歎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 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這兩聲歎息可讓你悟出「完美」的真諦?缺陷也是一種美,因其體現了真實與個性。白 璧往往微瑕,關雲長「敗走麥城」與「過關斬將」同樣熠熠於史冊。對此,你的感受為何? 請以「生活中的缺憾」為方向,自擬標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

77


7

試題資訊表 1 2 3 4 5 6 7 8 9 0 q w e r t y u i o p a s d 短 中 長 表達

表達

表達

閱讀理解

作品

成語

修辭

閱讀理解

詞性

詞語

字形

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

詞語

閱讀理解

國學常識

國學常識

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

成語

字音

目標 自我檢核

歷屆試題—古文三十篇非選擇題 96 指考:語譯 請將下列文言文譯為語體文,並注意新式標點的正確使用: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 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 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李斯〈諫逐客書〉)

98 學測:語譯 請將框線內的文言文譯為語體文,並注意新式標點的正確使用。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 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諸葛亮〈出師表〉)

78


8

史傳類

嘉義高中 包玉玲老師

主題重點整理 一、史傳文章重點摘要 史傳文章 鄭伯克段於鄢

故事背景

人物表現

出處

記春秋初年鄭國的一次內 1. 武姜:昏昧偏心→對莊公「不

(敘記類的古文/ 亂,鄭莊公與其弟共叔段

慈」

兄弟相爭,好像兩 發生權位之爭,最後在鄢 2. 共叔段:狂妄無知→對君「不 國國君交戰,所以 打敗共叔段,並將他趕出

義」、對兄「不恭」

《左傳》

用「克」字,由此 鄭國。因其母姜氏暗助其 3. 鄭莊公:陰沉奸狠,以靜制動、 隱公元年 可見《春秋》筆法 弟,莊公遂絕情地囚禁姜

養弟之禍,最後再趕盡殺絕→

嚴謹,一字即寫褒 氏,後因潁考叔獻計,才

對母「不孝」、對弟「不友」

貶之意)

恢復母子親情。

4. 潁考叔:敏妙獻策、推孝及人

晉、秦聯兵圍鄭,鄭大夫 1. 燭之武:能言善辯(專對之才) 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冒險擔任說客,說 2. 晉文公:顧全大局

《左傳》

動秦穆公退兵,因而化解 3. 佚之狐:善於識人

僖公三十年

鄭國危機。 馮諼客孟嘗君 (全文善用層遞 與先抑後揚的手 法)

4. 鄭文公:身段柔軟

馮 諼 成 為 孟 嘗 君 門 下 食 1. 馮諼:先因「無能」受到輕視, 客,藉由彈鋏而歌引起注

最後卻以高瞻遠矚的謀略,鞏

目,進而為孟嘗君市義,

固了孟嘗君的政治地位。(筆

巧營三窟的經過。

法:先抑後揚)

《戰國策. 齊策》

2. 孟嘗君:胸懷大度 秦末,劉邦捷足先登攻入 1. 雄主:項羽和劉邦

鴻門宴

咸 陽。 項 羽 原 想 殲 滅 劉 邦,卻因聽信項伯之言, 不用范增之計,以致鴻門 一會,錯失良機。

1  劉邦:能屈能伸、隨機應變 2  項 羽:為人不忍、不能當機 《史記.項 立斷

羽本紀》

2. 謀臣:范增和張良 3. 武將:項莊和樊噲

左忠毅公軼事(軼 記敘左忠毅公賞識提拔史可 1. 左光斗:識人之明,公忠體國 事,史傳沒有記載 法,史可法冒死探監、忠勤 2. 史可法:知恩圖報,忠勤任事 的事)

愛國、報答師恩的事蹟。

《方望溪先 生全集》

79


8

二、重要史學著作簡介 史書 尚書(書經)

春秋 左傳 (春秋內傳) 國語 (春秋外傳)

作者 集 體 創 作, 孔 子 所編 孔子 左丘明

事與政事

記言體

以 魯 史 為 中 心, 旁 及 同 時代諸國之事 記 史事 闡釋微 言大義 的 春秋

編年體 編年體

(被歸為經部)

左丘明

首創編年體(被歸為經 部而非史部) 漢之馬、班,唐之韓、 柳,皆受其沾溉 「國別史」之祖

事(周、魯、齊、晉、鄭、 國別史 楚、吳、越八國史事)

人之作 3. 北宋曾鞏校訂

1. 司馬遷作《史記》,

上起戰國,下至楚漢之起 (記東周、西周、齊、秦、

多採其說

楚、趙、魏、韓、燕、宋、 國別史 衛、中山十二國事,多記

史記 司馬遷(私撰)

史公書》)

2. 蘇洵擅長論辯之作, 多得力於此書

載戰國策士遊說之言) 1. 第 一 本 的 正 史( 紀

起自黃帝,迄於漢武:

(漢人稱《太

重要性 1. 中國最早的一部史書

記 堯以 下至秦 穆公間 史

記 載春 秋時代 諸國之 史

長、事語、長 2. 劉向編、定名 書、修書)

體例

2. 散文之祖

戰 國 策( 國 1. 非一時一地一 策、國事、短

內容

1. 本紀:記帝王

傳 體 )( 我 國 共 有

2. 世家:記諸侯

二十五本正史)

3. 列傳:記人物

紀傳體

2. 《史記》、《漢書》、

4. 表:依時記事

正 史

《後漢書》、《三國

5. 書:詳制度

通 史

志》,被稱為「四史」。 3. 魯迅評之:「史家之 絕 唱, 無 韻 之《 離 騷》。」

1. 起自高祖,迄於王莽

文詞受辭賦影響,辭采

之誅 漢書

班彪、班固、 馬續、班昭

2. 體例多依《史記》, 惟差異有二:

排比華麗 紀傳體 斷代史

1 世家併於列傳 2 改「書」為「志」 司 馬 光 奉 詔 與 劉 上起戰國,下迄五代(是 資治通鑑

攽、 劉 恕、 范 祖 一 部 有 意 接 續《 左 傳 》 禹等修撰

臺灣通史

80

連橫

的編年通史) 起自隋代,終於割讓

編年體 通 史

宋神宗以其書「鑑於往 事,有資治道」賜名「資 治通鑑」

紀傳體

第一部體例完備的紀傳

通 史

體臺灣通史


史傳類

三、春秋與「三傳」的比較 作者

春秋

孔子

左傳

左丘明

公羊傳

公羊高

穀梁傳

穀梁赤

體例

今古文經

特色 微言大義,寓褒貶。(斷爛朝報、流水帳簿)

編年體

書名

古文經(孔壁古文)

長於敘事(善敘戰爭)

今文經(隸書)

《公羊傳》、《穀梁傳》都長於訓詁、義例

四、人物題詠 馮諼 孟嘗君

1. 門下三千各自矜,頻彈劍客獨無能。田文不厭無能客,三窟全身果有憑。 2. 始知下客不可輕,能使主人功業成。借問高車與珠履,何如卑賤一書生。 下客常才不足珍,誰為狗盜脫強秦?秦關若待雞鳴出,笑殺臨淄土偶人。 1.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

2.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3. 雲旗廟貌拜行人,功罪千秋問鬼神。劍舞鴻門能赦漢;船沉巨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無謀主;韓信原來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獨為靈均。

虞姬

1. 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 2. 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 1.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

2. 縱酒疏狂不治生,中陽有土不歸耕;偶因亂世成功業,更向翁前與仲爭。 3. 心腸不硬事難成,人欲烹翁向索羹;所斬白蛇曾附母,原來隆準是龍生。 4. 乘運應須宅八荒,男兒安在戀池隍。君王自起新豐日,項羽何曾在故鄉。 1. 一擊車中膽氣豪,祖龍社稷已驚搖;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民間鐵未銷?

張良

2. 不握兵權只坐籌,苦辭萬戶乞封留。縱令不早尋仙去,天子終無賜醢謀。 3. 笑賭乾坤看兩龍,淮陰目動即雌雄。興亡大計無尋處,卻在先生一躡中。

司馬遷 左光斗

史可法

剛直不阿,留得正氣衝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鐵鑄肺肝忠貫日;賦齊衡固字如珠。

註 上聯指明代御史左光斗;下聯指著有〈三都賦〉的西晉文學家左思。 1. 萬點梅花,盡是孤臣血淚╱一抔故土,還留勝國衣冠。 2. 死即可見左光斗,生不願作洪承疇。東風吹上梅花嶺,還剩幾分明月影?

81


8

主題挑戰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54 分)

一、單選題(占 30 分) 1.

下列各組「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 「鯫」生/荒「陬」/諮「諏」善道 B 廊「廡」/荒「蕪」/「憮」然不樂 C 安「寘」/喧「闐」/「瞋」目切齒 D 薦「酹」/「捋」虎鬚/假途滅「虢」。

2.

下列文句中,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 金門縣莒光樓近日展出一枚前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長官的勳章,不料竟然不冀而飛 B 根據報導,印度現年一百三十七歲的人睿哈畢比.米彥,行動雖然緩慢,但是精神瞿鑠 C 天網恢恢、殊而不漏,多行不義必自避,歷史上此類事例不勝玫舉,在史料中也有大 量記載 D 在生活中要豁達寬容些,凡事不要斤斤計較、睚眥必報,善於克制忍讓,才能夠拓寬 人生的道路。

3.

古代漢語有一種用來表示「認為某(人、事、物)是……的」的意動用法,例如《戰國策. 齊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句中的「美我」即是「以我為美」(認為我是美的) 之意。下列文句「 」內文字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A〈鴻門宴〉: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B〈馮諼客孟嘗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C〈燭之武退秦師〉: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D〈左忠毅公軼事〉: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

4.

左光斗因上書彈劾魏忠賢的罪狀,而被陷害,在東廠監獄受盡酷刑,慘死獄中。崇禎元 年,魏忠賢被誅後,左光斗方得以昭雪。若史可法要為左光斗另撰一幅輓聯,最恰當的 選項是: A 梓里共瞻師道立,我徒悵望哲人萎 B 手足悲值風雨夕,國家憂慟脊令原 C 回首前塵忝居父執,傷心舊夢敬輓幽魂 D 當年硯共芸窗冰雪聰明推第一,此日歸真返璞精魂縹緲欲招三。

5.

在言談書寫中讚美對方,除了能讓受話的對方有好印象,也有助於達成交際目的。下列 敘述,敘說者選用「讚美對方」技巧的選項是: A 左光斗召史可法拜見夫人時說:「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B 張良對項羽說:「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 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82


史傳類

C 燭之武對秦穆公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煩以執事」 D 孟嘗君對馮諼說:「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 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6.

甲、徐市樓船竟不還,祖龍旋已葬驪山。瓊田倘致長生草,眼見諸侯盡入關。 乙、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帳猶聞怨楚歌。學敵萬人成底事,不思一個范增多。 丙、不握兵權只坐籌,苦辭萬戶乞封留。縱令不早尋仙去,天子終無賜醢謀。 上述三首詩所描寫的對象依序是: A 徐福/范增/李白 B 嬴政/劉邦/蕭何 C 徐福/張良/蕭何 D 嬴政/項羽/張良。

7.

下列是一段古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 甲、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 乙、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 丙、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 丁、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 戊、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 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A 戊甲丙乙丁

(劉向〈戰國策序〉)

B 丙甲乙戊丁 C 乙丁丙甲戊 D 戊丁丙甲乙。

8.

下列引文,在言談中表現出斥責對方語氣的選項是: A 項羽聽聞沛公已破咸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B 潁考叔對鄭莊公說:「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C 燭之武對秦伯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D 左光斗對史可法說:「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 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

9.

作者敘事寫人時,常藉由動作的描繪,讓讀者體會言外之意。關於下列文句「 」內 動作描繪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 〈鴻門宴〉: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漠然不應」――項王 看不懂范增的暗示,所以無法回應 B 〈左忠毅公軼事〉:廡下一生(史可法)伏案臥,文方成草。「公(左光斗)閱畢, 即解貂覆生」,為掩戶――以左光斗毫不猶豫地解下貂裘相贈,暗示左光斗家境優 渥,出手大方

83


8

C 〈燭之武退秦師〉: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晉君)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君之所知也――藉早上才渡過黃河,晚上就立刻築牆設防,來凸顯晉君背信忘德之 快速 D 〈馮諼客孟嘗君〉: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 往聘孟嘗君」――以梁王將原本的上將軍任命為宰相,可見梁王打算往聘孟嘗君來 擔任上將軍,讓他執掌兵權。 10-11 題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 10-11 題: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 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 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10. 下列各組文句,「 」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 士「以」故歸之/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B 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 C 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D 宜可以「南面」而制秦/亞父「南嚮」坐――亞父者,范增也。 11. 依據上文來看,下列敘述,不當的選項是: A 王安石認為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之徒的領袖,而非能得賢士之君子 B 依王安石的分析,以齊國之富強,只要有一個馮諼相佐,就足以對抗強秦,稱霸天下 C 因為孟嘗君門下都是雞鳴狗盜之流,所以王安石認為孟嘗君沒有識人之明 D 真正的賢才不會前來投效孟嘗君,是因為不願落入「牛驥同一皁」的下場。 12-13 題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 12-13 題: 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 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 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 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 12. 依據上文來看,下列文句「 」的字義不正確的選項是: A「干」七十餘君:求見之意 B「興」於魯:振興之意 C 而「次」春秋:編纂之意

84

D 人事「浹」:周全之意。


史傳類

13. 根據上述《史記》文字,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據上下文意,司馬遷認為《左氏春秋》無法闡釋《春秋》的旨意 B 文中「論史記舊聞」的「史記」泛指古代史書;「孔子史記」則指《春秋》 C 「人人異端」的「異端」,意同《論語》中孔子所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異端」 D 文中「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可用以說明孔子「述而不作」 的觀念。 14-15 題為題組 閱讀下文後回答 14-15 題: 史遷卓識,不以成敗論高低,他為項羽寫「本紀」,並置於〈高祖本紀〉之前。筆 力扛鼎、悲歌慷慨,是《史記》中最出色的文章。〈高祖本紀〉引神鬼之說頗多,不怕 死的韓信也直指劉邦「陛下殆天授,非人力也」!但〈項羽本紀〉從頭到尾,沒有異兆、 沒有祥瑞,沒有白蛇、赤蛇……只有一個「人」!他身長八尺,高視闊步,縱橫馳騁, 從登場到結束,舞臺上下左右的聚光燈全打在他一人身上,他是主角中的主角,沒有任 何配角搶他的戲,分他的光!只見他「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烏騅絕塵,一日千里; 斬將搴旗,目無餘子;咸陽一炬,宮殿成灰!也見他為天下百姓早息戰禍,單挑劉邦, 嚇倒樓蘭;鴻門宴上,渾忘敵我,不理范增舉玦的暗示,不管項莊舞劍的意圖,只知盛 讚吃生豕肩樊噲的勇力!戰場上殺人無算,卻偏為部下士卒的疾病,「涕泣分食飲」, 平時待人接物更是「恭敬慈愛,言語嘔嘔」;平生不聽人言,卻會為外黃一個十三歲小 兒的勸說,就饒了一城性命……這點點滴滴片羽吉光,千載而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然而,史遷〈項羽本紀〉最精采的部分仍在最後,從垓下之圍、夜飲悲歌,到烏江不渡、 割頭贈友,這終篇的樂章真是眾音競響,激越昂揚,為項羽悲劇英雄的畫像點了睛!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就在四面楚歌、八方風雨 之際,司馬遷讓項羽的女主角出場!一帳之外,金戈鐵馬,殺氣干雲,帳內卻有如此悽 惻纏綿的場景。子長的如椽巨筆,實已臻及縱橫揮灑,無不如意之化境。項王的深情, 借一闋悲歌,流露無遺。面臨生死旦暮的困境,他擔心的不是自己,是至愛的虞姬。而 虞姬在舞袖蹁躚之際,毅然引刀自決,讓項王沒有後顧之憂,可以放心突圍而去,更是 出人意表之舉。史遷寫虞姬之死,用的是曲筆,項王此時的淚水,真足以鑠石熔金,震 動九天十地!一個強者,一旦洩漏人性軟弱的一面,其震撼人心的巨力,實難抵禦。在 如此巨力之前,凡人不由得會畏懼震怖,心魂無主,此所以當時帳中諸將皆泣,「莫能 仰視」。項羽、虞姬生死不移之至情,實在已足糞土王侯。相形之下,劉邦暮年和戚夫 人相對而泣的場面,位面如螢火之對皎日了!

(節錄方瑜〈項羽──超級巨星〉)

85


8

14. 根據上文來看,下列選項中,何者最有可能是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帳內的那一闋悲歌? A 太(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B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C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D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 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15. 依據上文來看,下列敘述最適當的選項是: A 作者認為,司馬遷將項羽塑造成悲劇英雄的形象,正表現出他不以成敗論高低的卓越 史識 B「他是主角中的主角,沒有任何配角搶他的戲」,寫出了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 C「面臨生死旦暮的困境,他擔心的不是自己,是至愛的虞姬」,寫出了英雄的悲劇正 在於英雄難過美人關 D「項羽、虞姬生死不移之至情,實在已足糞土王侯」,與「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 見之」,其中的「糞土」與「衣冠」均是由名詞轉變為動詞用法。

二、多選題(占 24 分) 16. 在詞語中,故意插入數目字、虛字、特定字、同義或異義字來拉長文句,有鑲字、嵌字、 增字、配字四種方式,叫作「鑲嵌」。下列文句,何者使用鑲嵌修辭? A 長鋏歸來乎!出無車 B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C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D(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E 項王、項伯東嚮坐,亞父南嚮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嚮坐,張良西嚮侍。 17. 甲 為中國最古的史書,也是最早的散文,其文字詰屈聱牙,不容易懂。較晚的 乙 , 則為有系統的編年體史書,文字簡鍊平淺,前人竟有譏為斷爛朝報者,其文字技巧與史 事編排,比起 甲 ,有顯著的進步。後來出現的 丙 、 丁 、 戊 諸書,不僅 為記載豐贍的歷史,也是優秀的散文作品,成為後世寫作散文的典範。 丙 的作者, 雖有爭論,大概可確定為歷史家,採取 乙 的大綱,再參考當時的史籍,因此內容有 合經者,有不合經者。其文字雖失之浮誇,文勝乎質,但其敘事簡潔,對話傳神,人物 刻畫,精微生動,可說是當時最優美的散文作品。此外, 丁 首開國別史之體例,相 傳與 丙 出於同一作者,但兩者在體例、文風以及內容方面都有區別,說出於同一作 者,很難令人相信。書中以記言為主,與 丙 偏重記事不同。另外,表現縱橫捭闔之 術的 戊 也值得我們注意,其體制與 丁 相同,其語言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敘事 生動而具體,富於波瀾。 上文 中,依序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86

A 甲:《史記》

B 乙:《資治通鑑》

C 丙:《左傳》

D 丁:《國語》

E 戊:《戰國策》。


史傳類

18. 下列有關文化知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資治通鑑》為司馬光所撰,以人物傳記為主,屬於「紀傳體」 B《左傳》以魯史為中心,編年記事,清代《四庫全書》故列於史部 C〈左忠毅公軼事〉中的「軼事」又稱「逸事」,多屬史傳沒有記載且不為人知之事 D 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東漢班固著《漢書》,並稱史家雙璧,前者為通史,後者屬 斷代史 E《臺灣通史》起自隋代,終於割讓,是研究臺灣歷史的重要典籍。 19. 教完〈鄭伯克段於鄢〉、〈馮諼客孟嘗君〉、〈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左忠 毅公軼事〉等課之後,老師要求同學掌握課文中詞語的原意練習造句。下列符合要求的 選項是: A 學校有個吉他社,每天放學後,社員便窩在社辦彈彈唱唱,真是「其樂融融」 B 話說「狡兔有三窟」,大明星至少要擁有三處豪宅,才不會被狗仔隊掌握行蹤,這才 能高枕無憂 C 每得到一次好處,便會食髓知味,不斷地故技重施,人性的貪婪正如無底洞,真是「何 厭之有」啊 D 看著旗槍社的同學甩槍舞劍,企圖在成果發表會上展現最佳英姿,可真謂「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 E 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種植的玫瑰被一群小頑童摘折踐踏,小玉的頭髮上指,「目光如炬」 地瞪視著這群頑童。 20. 下列各組文句,「 」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B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C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D 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屨,背筐,手 長鑱,「為」除不潔者 E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若「舍」鄭以為東道 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21. 下列各選項「 」內的文句,是對其前面的文句進行補充說明的是: A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B 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 足」 C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 出入與非常也」 D 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 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 E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 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87


8

22. 關於下引兩首元曲,選項中的敘述,何者錯誤? 甲、楚霸王,漢高皇,龍爭虎鬥幾戰場。爭弱爭強,天喪天亡,成敗豈尋常?一個福相 催先到咸陽,一個命將衰自刎烏江。江山空寂寞,宮殿久荒涼。君試詳,都一枕夢 黃粱。

(馬謙齋〈塞兒令.楚漢遺事〉)

乙、登樓北望思王粲,高臥東山憶謝安,悶來長鋏為誰彈?當年射虎,將軍何在?冷凄 凄霜凌古岸。

(張可久〈賣花聲.客況〉)

A 甲之「一個福相催先到咸陽」指的是漢高祖劉邦;「一個命將衰自刎烏江」指的是項羽 B 甲之「都一枕夢黃粱」,用「南柯一夢」的典故 C 乙之「冷凄凄霜凌古岸」正是以景寓情,表達繁華富貴終究一場空的感慨 D 乙提到的人物,依序是:王粲、謝安、馮諼、李廣 E 甲乙兩詩都以對比的手法來表達「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歷史現實。 23. 下列文句「 」內的兩個字,是由動詞並列組成一個詞組的選項是: A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B 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 C 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D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E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窺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僕不得近。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共三大題,占 54 分)

一、簡答題(占 9 分) 閱讀框線內〈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一段文字後,試說明燭之武運用了哪些遊說技巧使秦 穆公退兵?答案必須條列式書寫。文長限 200 字~ 250 字。 (燭之武)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 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 利晉,惟君圖之!」

88


史傳類

二、文章分析(占 18 分) 閱讀框內兩段文章之後,請分析兩篇文中的異同: (甲)初,馮驩聞孟嘗君好客,躡蹻而見之。孟嘗君曰:「先生遠辱,何以教文也?」 馮驩曰:「聞君好士,以貧身歸於君。」孟嘗君置傳舍十日,孟嘗君問傳舍長曰:「客 何所為?」答曰:「馮先生甚貧,猶有一劍耳,又蒯緱。彈其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 食無魚』。」孟嘗君遷之幸舍,食有魚矣。五日,又問傳舍長。答曰:「客復彈劍而歌曰: 『長鋏歸來乎,出無輿』。」孟嘗君遷之代舍,出入乘輿車矣。五日,孟嘗君復問傳舍長。 舍長答曰:「先生又嘗彈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孟嘗君不悅。 (《史記.孟嘗君列傳》) 註 蒯緱:以草繩纏結劍柄 (乙)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 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 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 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 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 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戰國策.齊策》)

1 結合兩段文章的內容,試歸納在孟嘗君門下,上客、中客、下客所受到的待遇如何。(6 分) 2 有一個文評家說:「別讓真相破壞了一個好故事。」你認為,兩段文章何者是「真相」? 何者是「好故事」?試說明理由。(12 分) 答案必須標明 12 分列書寫。1、2 合計文長限 300 字~ 350 字。

三、引導寫作(占 27 分) 文天祥〈正氣歌〉最後四句:「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說明前賢的風骨正是正氣存在的具體證明,也是支撐文天祥在幽囚虜廷時能夠忠貞自期的信 念。中外古今的歷史中,偉大人物的出現,或許正是因著某種信念使他們挺過種種難關,例 如:范仲淹依憑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信念而成為「天下第一流人物」, 蘇東坡依憑著「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的灑脫超然,走過了一路風風雨雨的貶謫歲月。在 你的人生旅途中,或許也會面臨考驗,甚至遭遇難以堪受的困難,請以你的親身體驗,以「人 生的信念」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文體不拘,文長不限。

89


8

試題資訊表 1 2 3 4 5 6 7 8 9 0 q w e r t y u i o p a s d 短 中 長 表達

表達

表達

文法結構

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

字義

成語

作品

作品

修辭

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

字義

閱讀理解

字義

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

國學常識

閱讀理解

國學常識

文法結構

字形

字音

目標 自我檢核

歷屆試題—古文三十篇非選擇題 101 指考:文章解讀 閱讀框內甲、乙兩段文章之後,請解釋:燭之武為了達到「言資悅懌」的遊說目的,如 何掌握「時利」、「義貞」這兩個重要原則?並分 1「時利」、2「義貞」,依序回答。1、 2 合計文長約 200—250 字(約 9—11 行)。 甲、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的「說」,並不是指今人所謂「說明文」的「說」,而是 指先秦時代縱橫家對君主所進行的「遊說」。他讚美「燭武行而紓鄭」(燭之武出 面說服秦伯,解除了鄭國的危難);認為「說」要「言資悅懌」(說的話要讓聽者 欣然接納),要能隨機應變,解決問題,所以必須針對實際情況,分析利弊,講究 方法,切合事宜,掌握「時利」(有利時勢)和「義貞」(持理正大)這兩個重要 原則,才能博取君主的認同,以達到遊說的目的。(改寫自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 乙、(燭之武)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 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 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 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90


羅傑斯所言――「幸運女神只眷顧持續努力的人」。

能破蛹而出,才能真正拋開束縛,自在翱翔。今天是

正因成功的人願意努力學習,奮發向上,苦人所不能

由無數個昨天織就,然而懊惱昨天的所作所為無濟於

苦,忍人所不能忍,在韜光養晦中培養實力,因此掌

事,人永遠也不可能拋棄自己,因此自暴自棄於事無

握更多的優勢與契機,終究得以展現自我生命璀璨的

補。是你的,千山萬水也會回到身邊;不是你的,千

光彩。然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不能驕矜自

年萬載也不會為你駐留。鬆開緊握的拳頭,走入人

滿於目前的成就,反而須持續砥礪自強、努力不懈,

群,放手過往的陰霾,展望未來,陽光才會為你綻放。

方能一窺學問殿堂的奧祕,讚歎世界的遼闊,登上成

現今許多父母總放不下孩子,忘記「生而不有,

功的巔峰。

二、參考答案 1 蘇轍並非否定古書之價值,而是不能饜足於先賢 古訓,想更上一層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 則殆,學思並重後,應融會貫通自身經歷和先人 言論,相得益彰,才能活用知識。否則縱使博覽 群書,不知學以致用,也不過是兩腳書櫥。蘇轍 的用意是期許自己不要被古書所桎梏,盡信書, 不如無書,學習的態度應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而非一味人云亦云,這樣就喪失做學問的本心, 而淪為俗流了。 2 蘇轍認為長居家鄉、讀古人書,不足以拓展其胸 襟,故離家遠遊,增長見聞。訪前朝京畿,遙想 秦、漢故都之富庶繁華;登終南一覽眾山小,而

為而不恃」,以愛為名實施各種專制的干預,引起孩 子強烈的反彈,於是造成家庭的破裂以及無數悲劇的 發生,令人唏噓。五欲六塵中有太多誘惑及包袱讓人 難以捨卻,樣樣都赤裸裸地揭示芸芸眾生在俗世載浮 載沉的無奈和不甘。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人總是要在傷痕累累,心靈無力負荷 後,方明白適時的「放手」並非等於無能,而是寬大 胸懷的呈現,和對自我的仁慈寬容。 葉子的離開,不論是風的牽引,或者是樹的不挽 留,都是瀟灑的放手,因為只有放開過往和心魔,人 才有對自己的自主,而不會被其他俗世事務所擾。要 牢記自私的獨占往往會導致一生終難抹滅的傷口,也 許放開手時難免承受傷痛,但痛過才知要反省、要修 正,才能精益求精、超越自我。

體會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遠大理想;見「黃 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返」的壯闊,悠然 神往千古風流人物的風采氣度;瞻仰天子宮闕, 莊嚴華堂象徵九五至尊的威嚴,乃知何謂「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為之肅然起敬;再聆聽文壇 領袖歐陽脩的見識議論,為其博學和人品折服, 並與賢士交遊往來,由此「激發其志氣」。

三、參考範文【放手】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執著,倉倉皇皇於世俗,汲 汲營營於名利,緊緊攥住每一樣欲掌控的事物或情

7

答案 一、單選題 1.C

2.B

3.D

4.A

5.C

6.D

7.C

8.D

9.A

10.B

11.C

12.B

13.D

14.C

15.A

二、多選題 16.D

17.C

18.DE

19.DE

20.CD

21.C

22.CDE

23.BD

感,在束縛他人的同時,也囚禁了自己的心,忘記紅 塵如網,疏而不漏,往往逃不了也躲不過因果的循 環,終究自困自苦。唯有適時的放手,才能擁抱人生 的真諦。 繁華落盡甫能見真淳,一直認為人不論是在最初 抑或最後,都需放開過去的悔恨憤懣,走出原點,才

25


解析

陛下若看不清真相,那就很嚴重了!齊威王說: 「說得好。」就發布命令:「當官的、當差的、當

第壹部分:選擇題

老百姓的,能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得上等獎賞;

一、單選題

呈上書信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賞;能在公共場所說

1. A ㄇㄨ ˋ /ㄌㄧㄠ ˊ /ㄇㄡ ˊ B ㄅㄨ/

壞話傳到我耳中的,得下等獎賞。」

ㄅㄨ ˇ /ㄅㄨ C 皆ㄌㄨ ˋ D ㄘㄨ ˊ / ㄗㄨ ˇ /ㄐㄩ。 2. A 動見觀瞻:指一舉一動都受人注意。應改為「洞

5. 甲:儒家重「仁義」;乙:道家講求自然人性; 丙:法家崇尚法制;丁:墨家倡導「兼愛、非攻、 尚儉」。

燭機先」:預先察知事情的發展、徵兆 B 運籌

6. A 對年高而有福者死亡的題辭 B 賀人再婚之詞

帷幄:語出《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帳

C 比喻子能承繼父業 D 苞,茂盛。竹苞松茂指

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全句指

竹子繁盛茂密,松葉歷冬不凋。語出《詩經》。

在帳幕中謀劃策略,掌控千里之外的作戰形勢,

比喻堅固繁盛。今多用為祝賀新居落成的吉詞。

並取得利戰果 C 事必躬親:凡事一定自己親自

7. A 周朝末年的奏議文亦頗可觀 B 兩者均收錄,

去做。應改為「分層負責」 D 知白守黑:雖知

惟《古文辭類纂》不錄載《春秋》內外傳的奏議

光明的可貴,而寧以塵暗自守。語出《老子》第

文 D 因其體少別,不置於奏議類,置之下編。

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比

【題幹語譯】奏議類的文章,就是堯舜夏商周的

喻不自炫燿。應改為「捨本逐末」:不求事物的

聖賢向君王陳說意見的文辭,這些都詳細記錄在

根本大端而只重視微末小節。

《尚書》裡。周室衰微,各國臣子為國家劃謀定

3. 文中皆「忠而見疑」之例,故:1「玉人獻寶」

策,他們的奏議義理忠誠,文辭優美,都是依據

宜接「楚王誅之」;2 趙高誣李斯父子謀反,陷

《尚書》的〈皋陶謨〉、〈康王之誥〉等篇所留

李斯於冤獄,二世不察,腰斬李斯於咸陽市,夷

下的精神,學者大多已誦習。所以記載在《春秋》

三族;3 箕子為商紂王叔父,因諫紂王而被囚禁;

內外傳的文章,本書就不收錄,只收錄戰國以後

4 接輿為春秋楚隱士。據史籍記載,箕子、接輿

的作品。漢以來有表、奏、疏、議、上書、封事

都曾佯狂;5 比干亦商紂王叔父,因紂王荒淫,

等不同的名稱,其實是同一類作品。只是對策雖

極力勸諫,被紂王剖心而死。

然也是臣下上告君王的文辭,但是兩者體裁稍有

【題幹語譯】從前卞和獻寶,楚王砍掉他的腳;

差別,所以對策放在下編。蘇軾、蘇轍當年應皇

李斯盡忠,秦二世處他以極刑。因此箕子裝瘋,

帝選拔人才時所呈進的《時務策》,也把它附在

接輿隱居,是怕遭受這類禍害啊。……臣聽說比

對策之後。

干被開膛剖心,伍子胥死後被裹在馬皮囊裡扔進 錢塘江,臣原先不相信,今天才清楚了。希望大 王深思明察,稍加憐惜。 4. 此段諫言善用層遞修辭,第一層言王之蔽,由近 及遠: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第二層

26

8. A 指進退兩難 B 敬詞 C 喻距離遙遠 D 謙 稱自己才能低劣。 9. 李斯因掌握了秦王欲「跨海內、制諸侯」之心, 剖析「逐客之害」與「用客之利」,遂使秦王廢 逐客令。

言王改蔽之法:王曰善→王下令→賞之別。

【10-11 題組語譯】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並存,

【題幹語譯】現在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

帝王之業不能苟且偷安於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

座城邑,陛下的後宮嬪妃、左右親信,沒有一個

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

不偏愛陛下;滿朝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陛下;

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

齊國人民,沒有一個不有求於陛下。從這點看來,

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


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

一樣了解天地的高大!鯤魚早上從崑崙山腳下出發,

不猶疑。

中午在渤海邊的碣石山上曬脊背,夜晚在孟諸過夜;

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食無滋味。想到要

那一尺來深水塘裡的小鯢魚,豈能和牠一樣測知江海

去北伐,應該先南征。所以五月裡渡過瀘水,深入不

的廣闊!」

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

12. 本文旨在說明曲高和寡,聖賢寂寞的道理。

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可能侷促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

13. 「蕃籬之鷃、尺澤之鯢」皆因侷處於小處而無法

以冒著危險,來執行先帝的遺願。可是爭議者說這不 是上策。目前敵人恰好在西面疲於對付邊縣的叛亂, 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 困時發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啊!……

「料天地之高、量江海之大」。 14. A 曹魏奏議文浮華風氣始於曹丕 B 文中未提及 D 曹丕自己讓禪為魏文帝。 15. 本文說明魏初奏議文秉承漢代餘緒,以平實為主,

最難於判斷的,是戰事。當初先帝兵敗於楚地,這時

不尚華麗。但魏晉文風崇尚新變華美,因此曹魏

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平定了。但是,後來

奏議文浮華之風肇始於曹丕上書讓禪。

先帝在東面與孫吳聯合,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 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估計錯誤,看來復 興漢室的大業快要成功了。但是,後來孫吳又違背盟 約,關羽戰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 就此稱帝。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料。臣下 只有竭盡全力,直到自己死去為止。至於伐魏興漢究 竟是成功還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就不是臣下 的智力所能預見的了。 10. A 堅持伐魏,復興漢室 C「凡事如是,難可逆 見」可見孔明並無法預料 D 先南征後北伐。 11. 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均為欲北伐曹魏而呈後 主的上書。 【12-13 題組語譯】楚襄王問宋玉說:「先生也許有 不檢點的行為吧?為什麼士人百姓都那麼不稱讚你 呢?」宋玉回答說:「嗯,是的,有這種情形。希望 大王寬恕我的罪過,允許我把話說完。有個人在都城 裡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裡跟著 他唱的有幾千人;後來他唱〈陽阿〉、〈薤露〉,都 城裡跟著他唱的有幾百人;等到唱〈陽春〉、〈白 雪〉的時候,都城裡跟著他唱的不過幾十人;最後引 其聲而為商音,壓低其聲而為羽音,夾雜運用流動的 徵聲時,都城裡跟著他唱和的不過幾個人罷了。這樣 看來,歌曲愈是高雅,唱和的人也就愈少。所以鳥類 中有鳳凰,魚類中有鯤魚。鳳凰展翅上飛九千里,穿 越雲霓,背負著蒼天,兩隻腳攪亂浮雲,翱翔在那極 高遠的天上;那跳躍在籬笆下面的小鷃雀,豈能和牠

二、多選題 16. A 彩→采,幅→副 B 撲撲→僕僕 C 醒→省 E 青→輕,奮→憤。 17. A 不能走路。語出李密〈陳情表〉/不能推行。 語出《論語.公冶長》 B 情勢窘迫,進退兩難。 語出李密〈陳情表〉/喻彼此勾結,相倚為惡 C 迫近、接近。語出李密〈陳情表〉/迫近、接 近。語出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D 指才能的優 劣。語出李斯〈諫逐客書〉/沒表示贊成或不贊 成 E 感動激發。語出諸葛亮〈出師表〉/真心 感謝。 18. 題幹:形容詞作名詞用。A 形容詞轉作動詞用, 遠離 B 名詞轉作動詞用,纏繞 C 名詞轉作動 詞用,豎立 D 形容詞轉作名詞用,知人之明 E 形容詞轉作名詞用,重要位置。 19. A 勸諫君王須知適可而止以安定民生 B 指陳秦 王取人之非 C 寫晉武帝對李密寵命優渥 D 寫 李密志在出仕為官 E 寫諸葛亮欲隱於亂世。 20. A 舅奪母志,婉曲 B 排偶、類疊 C「察」、 「舉」抽換詞面 D「拔」、「并」、「收」、「取」 抽換詞面 E 映襯。 21. A 商鞅變法時,募民徙木,而予金以示信的故事 B 呂不韋典故:子楚,秦諸庶孽孫,質於諸侯, 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 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C 漢末,劉

27


備寄住荊州多年,因見自己久不騎馬,大腿上的

雙眼,自己摸索到海邊,撒網捕魚,養家活口,如斯

肉已經長了出來,於是發言感歎 D 唐代李密貧

二十年!

寒,乘牛掛書於角上,邊行邊讀書 E 比喻對事 情漠不關心。與諸葛亮無關。

這個人說起話來是個大嗓門。他的大嗓門,使我 很安心,起碼不必小心翼翼地提防話裡傷到他什麼。

22. A 後三篇未剖析利害 B 皆非因罪被謫。

當他大聲地告訴我,他怎樣去抓明眼漁夫都抓不到的

23. A 指帝王多能有好的開始,卻少能善終 B「無

一些比較名貴的魚,並且說要表演給我看,語氣裡充

故動民(即教民戰守)」優於「一旦之危」 C

滿了自信。這時候,我幾乎忘了眼前這人是個瞎子。

表明討賊之決心 D「色樂珠玉」重於「人民」

當有不懷好意的人故意弄壞他的漁網時,他說:

E 交代其進退兩難的處境。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 一、參考答案 大凡人類智慧的作用,只能看清已發生的事情,

「不要緊啦!網破了,還可以補好。」嘴角還帶著微 微的笑容。 有人自恃眼明兼手快,搶走他的魚時,他說:「不 要緊啦!我還可以抓更多更好的魚。」大嗓門依然, 聽不出怨懟的意思。

卻不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禮的作用能在事故發生

他就是這樣,凡事都說「不要緊啦!」「不要緊」

之前加以預防,而法的作用只能在事故發生之後才加

可以寬宥別人,「不要緊」也可以安慰自己。同時,

以禁止,因此法所起的作用顯而易見,而禮所起的作

他也堅信「天公疼憨人」這句臺灣俗諺。也許就是「不

用卻是難以讓人知曉的啊!至於用獎賞來鼓勵好人,

要緊」哲學,加上對老天爺的信賴,二十年來,他的

用刑罰來懲治壞人,先王用這一套治政,如金石般堅

生存條件比一般常人差太多了,卻一樣的活得自信而

固,用這一套政令,如四季運行無失,用公平的法令

樂觀。

施政,好像天地一樣無私,難道反而不採用嗎?

二、參考答案 1 本文是韓愈上表朝廷,言佛法之非,諫止唐憲宗 迎佛骨。 2 文章反覆說明「佛不足事」,並列舉大量史事作 證明,有很強的說服力。第一段舉前朝的反面事 例,言事佛之非;第二段舉高祖的正面事例,讚 廢佛之智。第三段明褒暗貶,敘述迎佛骨不是一 件小事,是有關風俗的大事。 3 本文雖處處為憲宗護短,但憲宗的短處卻愈加顯 明。如謂「必知陛下不惑於佛」、「安有聖明若此, 而肯信此等事哉」,這實是「以矛攻盾,幾逼憲 宗無可置對」。莫怪乎憲宗看了以後,勃然大怒, 將處韓愈以極法,幸虧群臣求情,才免於一死, 貶為潮州刺史。

三、參考範文【美麗的「不要緊」!】 我曾遇過一位美麗的盲人。 他住在臺灣南端的一個小漁村。每天,以雙腳為

28

初次見到他,不免會想,上帝在造這個人的時 候,一定心情不好,才會做出這麼一張粗製濫造的臉 孔:深凹的眼眶裡,壓根兒沒有眼珠子,鼻樑塌陷, 輕微兔唇,左頰上還有一道深深的疤痕,整張臉綜合 起來,實在怵目驚心。然而愈和他交談,愈能感受到 他內心的平和美好,和小漁村清朗湛藍的天空一樣, 讓人愉悅歡喜。 幸福是什麼?是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 看法。正因為月亮有圓有缺,才使世間風景更加豐 富。殘缺美如同愈嚼愈有味的橄欖。倘若把現實想像 得過於單純美好,稍遇挫折便會一蹶不振。古詩說: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沉舟」、「病 樹」的美學意義,在於向世人昭示「千帆過」、「萬 木春」的光明前景。但願你我都能在不完美中追求完 善,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在把握現實中創造未來,在 對缺憾的超越中擁抱新生活。


歷屆試題—古文三十篇非選擇題 96 指考:語譯 【解題關鍵】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必須記得「先逐 字翻譯,再意譯增補」的原則,務必把所有文言字詞 轉換成白話文,再修飾字句使文章通順。 【範文】 所以泰山不推辭小小的土壤,才能成就它的偉大;河 海不挑選小小的水流,才能成就它的深廣;君王不拒 絕群眾,才能顯揚他的美德。也因此統一天下無分地

8

答案 一、單選題 1.A

2.D

3.B

4.A

5.A

6.D

7.B

8.D

9.C

10.A

11.B

12.B

13.B

14.C

15.D

二、多選題

域,集結眾民無分國家,四季充實美好,得到鬼神的

16.AB

17.CDE

18.CDE

19.ACE

賜福,這就是古時五帝三王無敵於天下的原因。現在

20.BE

21.ABDE

22.BE

23.BCE

君王您竟然拋棄百姓來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來成就諸 侯,使天下的士人都退縮停駐,不敢走向西方的秦 國,這就叫作借武器給敵人而送食糧給盜匪。

解析

98 學測:語譯

第壹部分:選擇題

【解題關鍵 】 語譯題目,沒譯出來的或譯錯的都要

一、單選題

扣分,所以要先逐字翻譯,再增句、順句,千萬不要

1. A 皆ㄗㄡ B ㄨ ˇ /ㄨ ˊ /ㄨ ˇ C ㄓ ˋ /

天馬行空地意譯,導致譯錯、譯漏。

ㄊㄧㄢ ˊ /ㄔㄣ。喧闐:形容聲音大得震天 D

【範文】

ㄌㄟ ˋ /ㄌㄜ ˋ /ㄍㄨㄛ ˊ。薦酹:用酒食祭

皇宮裡、丞相府中,都是屬於同一個行政體系,

祀鬼神;假途滅虢:春秋時,晉國向虞國借路,

對盡責建功的官員加以升遷、獎賞,對怠惰失職的官

以攻打虢國。滅虢之後,回師途中,亦滅虞國。

員則加以降職、懲罰,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如果有

見《左傳.僖公五年》。後代指以向對方借路為

作惡犯法的,或盡忠行善的人,就應該交給主管的官

名,而行滅亡對方之實的計謀。

員去判定功罪,加以賞罰,顯示陛下您公平、英明的 治理;不應該存有偏私的心,使得宮內和宮外執法的 標準不一致。

2. A 冀→翼 B 睿→瑞;瞿→矍 C 殊→疏;避 →斃;玫→枚。 3. A 活之:救了他一命。「活」為使動用法,使…… 活。【語譯】我們在秦朝的時候有往來,項伯殺 人犯法,我救了他一命 B「不羞」:不以此事 為羞。「羞」為意動用法。【語譯】多承先生不 介意,竟有意為我到薛地收債嗎 C 闕秦:損害 秦國的利益。「闕」為一般動詞。【語譯】已經 往東向鄭國開拓封疆,又想要擴張西方的疆界。 如果不損害秦國,又將從何處獲得土地呢 D 從 數騎:帶領幾個騎馬的侍從。「從」為使動用法, 使……跟隨。【語譯】有一天,風雪交加,天氣 嚴寒,左公帶著幾個騎馬的侍從,暗地裡出訪, 走進一間古寺裡。

29


4. 左光斗和史可法為師生關係 A 由「師道」一詞

再接「雖……亦……」,順序為「丙甲乙」。

判讀為哀輓老師。「梓里」是故鄉之意。「哲人

【題幹語譯】戰國時代,國君德行淺薄,替他們

其萎」指智慧卓越的賢人即將死亡,後用來哀悼

謀畫策略的人,不得不根據當時的情勢時局來加

已故的賢者 B 由「手足」一詞判讀為哀輓兄弟。

以規劃。所以他們的謀略,只能扶助危急、撐持

「脊令」是一種水鳥。飛翔時相互共鳴、共擺尾。

傾亡的局勢。雖然無法施行教化、化除戰爭,也

當脊令失去居處而棲止於高原,便鳴叫尋其同類。

算是一時救助危急的情勢了。他們都是傑出的人

「脊令在原」比喻兄弟有急難 C「父執」一詞

才,能夠衡量當時國君所能施行的能力,替國君

泛指年齡相當於父親這一輩的人。故此聯應是長

策畫出奇異的智謀,因而能化解滅亡危機,爭取

輩對晚輩的哀輓 D 由「硯共芸窗」一詞判讀為

國家安全存續的空間,有值得欣喜之處,也有值

哀輓同學。「芸窗」是書齋之意。

得觀察學習之處。

5. A 意謂「史可法很優秀」,有讚美之意。【語譯】

8. A 命令語氣。【語譯】項羽聽聞劉邦已率先進入

我幾個兒子都庸碌平凡,將來能繼承我的志向事

咸陽的消息,大怒,吩咐道:「明天一早犒勞軍

業的,只有這個學生了。語出方苞〈左忠毅公軼

隊大吃一頓,替我擊破劉邦的軍隊!」語出〈鴻

事〉 B 無讚美之意。【語譯】沛公不能再喝酒

門宴〉 B 請求語氣。「小人」是自謙詞。【語

了,無法當面告辭。他叫我奉上一對白璧,再拜

譯】潁考叔對鄭莊公說:「小人有母親,小人的

送給大王您;一對玉斗,再拜送給大將軍您。語

食物她全都嚐過了,沒有嚐過君王賞賜的肉羹,

出〈鴻門宴〉 C 這是示弱,無讚美之意。【語

希望帶回去送給她。」語出〈鄭伯克段於鄢〉

譯】秦、晉兩國圍攻鄭國,我們鄭國早已知道要

C 屬於分析的口吻。【語譯】燭之武對秦穆公說:

亡國了!如果滅亡鄭國,對您是有好處的,那就

「越過別國以鄭國為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

冒昧地請您來攻打我們吧!語出〈燭之武退秦師〉

為何要滅亡鄭國來增強晉國的力量?鄰國力量壯

D 無讚美之意。【語譯】我為了一些瑣事勞累不

大,是削弱您的力量啊!」語出〈燭之武退秦師〉

堪,心煩意亂,生性又懦弱愚昧,忙於國家大事,

D 屬於斥責對方的語氣。【語譯】左光斗對史可

因此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介意,竟然有意替我到

法說:「蠢材!這是什麼地方?而你竟敢前來!

薛地收債嗎?語出〈馮諼客孟嘗君〉

國家大事已敗壞到無法收拾的地步了,我是已經

6. ( 甲 ) 詠秦始皇。言徐福求仙船不回來也好,否則

完了,而你又不珍惜有用之身,不明救國救民的

求得仙方,秦始皇真的長生了,眼見劉、項大軍

大義,天下大事又有誰能支撐呢!」語出方苞〈左

紛紛入關,心裡該是多麼鬱結;( 乙 ) 詠項羽。當

忠毅公軼事〉。

八千江東子弟丟下武器,軍心渙散之時,西楚霸

9. A 面對前來謝罪的劉邦,如此恭順,殺他豈不是

王帳中仍傳出怨恨時不利兮的歌聲。也不想想,

不義?所以項羽舉棋不定,無法下定決心,才會

至今這種下場,還不是因為當年有「學萬人敵」

「漠然不應」。【語譯】范增頻頻向項羽使眼色,

的豪情,以致態度輕率,剛愎自用,不聽范增的

還舉起所佩帶的玉玦示意了三次,項羽卻無任何

建議,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致埋下禍殃;( 丙 )

反應 B 表現左光斗惜才、愛才之心。【語譯】

詠張良。張良只是文官,不掌兵權,只替高祖劉

廂房內,有位書生趴伏在桌上睡著了,文章剛打

邦運籌帷幄,漢軍勝利後,張良功成身退,辭謝

完草稿。左公看完文章後,就脫下貂皮外袍蓋在

了萬戶侯的封賞,只求封為留侯。即使他不去尋

書生身上,並替他關上了門 C【語譯】況且您

仙求道,劉邦也沒有殺害他的意圖。

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他答應將焦、瑕兩地送給

7. 「轉危為安」與「運亡為存」為排比句型,故丁

您,誰知他早上剛渡過黃河,晚上就築牆來防備

置最末。依語法,「不得不……」後接「故……」

秦國了,這是您所知道的啊 D 梁王空出上位,

30


又將原本的宰相任命為上將軍,可見梁王打算往

闡釋其旨意 C「人人異端」的「異端」意為不

聘孟嘗君來擔任相職。【語譯】於是梁王把相位

同見解;「攻乎異端」的「異端」,意指儒家以

空出來,把原來的宰相調為上將軍,派使者帶黃

外的其他學說,如楊、墨 D「述而不作」是只

金千斤,車子一百輛,去聘請孟嘗君。

傳承而不創新,指孔子對禮樂制度的態度;而「為

【10-11 題組語譯】世人都稱讚孟嘗君能羅致人才,

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反映

人才因此而投靠他門下,他也藉由人才之力,從虎豹

的是孔子的「正名」思想,也就是「君君,臣臣,

般凶惡的秦國手中逃脫。唉!孟嘗君只不過是那班會

父父,子子」。

學雞叫、學狗爬進他人家中偷竊之徒的領袖罷了。哪

14. 由「(烏)騅」、「虞兮」即可判斷。A【語譯】

談得上是羅致人才呢?不然的話,憑著齊國強大的實

泰山要崩頹了,梁柱要摧毀了,偉大的人也要凋

力,只要得到一個真正的人才,就應該可以君臨天下

零枯萎了。語出《史記.孔子世家》 B【語譯】

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的力量嗎?正因為雞鳴

當大風吹起時,所有的雲霧陰霾,都將被吹開消

狗盜之輩出入他的家門,所以真正的人才就不來了。

散。而今四方已平定,我也總算回到故鄉來。如

10. A 因/因。【語譯】晉文公、秦穆公圍攻鄭國,

何能有英猛的勇士可以守衛著我們的國土啊。語

因為鄭國曾經對晉文公不禮貌,而且對晉國懷有

出劉邦〈大風歌〉 C【語譯】我的力氣大到可

貳心,歸附於楚國。語出〈燭之武退秦師〉 B

以把整座山拔起,氣勢超越世上每個人。由於時

終,最後/獄卒。【語譯】史公拿了五十兩銀子,

機不利於我,烏騅這匹名馬也不再前進了,烏騅

哭著向獄卒商量。語出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這匹名馬不再前進啊!我能拿牠怎麼辦呢?虞姬

C 只是/特別。【語譯】況且微臣的孤單困苦,

啊虞姬啊!我又能拿你怎麼辦呢。語出項羽〈垓

特別嚴重。語出李密〈陳情表〉 D 借指「稱霸」

下歌〉 D【語譯】我們登上西山,採集薇草作

/面向南而坐。【語譯】亞父面向南方坐,亞父,

為食物。(武王伐紂)以暴力制衡暴力,卻沒人

就是范增。語出〈鴻門宴〉。

知道這是錯的啊!神農氏、虞和夏都不在這世上

11. B「馮諼」改為「賢士」。文中未提及馮諼。

了,我們該去哪呢?可歎啊可歎啊!我們的命運

【12-13 題組語譯】孔子為了發揚王道思想,求見

真是太不幸了!語出《史記.伯夷列傳》。

七十多個國君,卻沒有人重用他。所以孔子往西方到

15. A 司馬遷為項羽寫「本紀」,表現出他不以成敗

周王朝考察,反覆研討歷史紀錄、舊有的傳聞,採用

論高低的卓越史識(因「本紀」記帝王,但項羽

魯國歷史,而編纂《春秋》。從魯隱公寫起,直到哀

最終未登九五之尊) B 寫出其「睥睨群雄」的

公獲麟為止,簡約辭文,去除煩瑣,制定義法。因而

光芒萬丈 C 寫出項羽對虞姬的深情,與生死不

王道全備,人事周全。七十二弟子,以口耳相傳來解

渝的至情。項羽的悲劇在於其性格,不在於其愛

說書中的要旨大義,為的是孔子因有所褒貶而隱諱

情 D「糞土」:動詞,輕賤。「衣冠」:動詞,

其辭,無法明白寫出來。魯國的君子左丘明,擔心

指穿好衣服,戴好帽子。語出〈馮諼客孟嘗君〉。

七十二弟子每個人看法不同,各自堅持自己的見解, 失了孔子的本意,因此根據孔子所編定的史籍(即 《春秋》),充分探討、推衍書中的記載,寫成《左 氏春秋》。 12. B 採用之意。 13. A 左丘明作《左氏春秋》的動機是「懼弟子人人 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正是為了闡釋《春秋》 的旨意;相對的,「弟子人人異端」,才是無法

二、多選題 16. A 偏義「歸」,回去。【語譯】長劍回去吧!出 門沒車子坐!語出〈馮諼客孟嘗君〉 B「上」、 「下」是故意插入特定字來拉長文句的「鑲字」。 【語譯】我對上恐怕辜負了朝廷,對下恐怕愧對 我的老師。語出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C 句中 的數字為實數,幾分之幾的意思。【語譯】先王

31


規定的制度:大的都邑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

伯克段於鄢〉/通「捨」。【語譯】您如果肯放

中邑,不超過五分之一;小邑,不超過九分之一。

過鄭國而把鄭國作為東道的主人,以後秦國使者

語出〈鄭伯克段於鄢〉 D 燭之武委婉抱怨不受

經過,鄭國可供給所缺乏的物品,如此對您也沒

重用的不滿,是婉曲修辭。【語譯】燭之武推辭說:

有什麼害處。語出〈燭之武退秦師〉。

「臣年輕力壯時,還比不上別人;如今老了,不

21. A「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正是補充說明與

能有什麼作為了。」語出〈燭之武退秦師〉 E

「與鄭人盟」的協防措施。【語譯】秦穆公聽了

句中的「東」、「南」、「北」、「西」實指方向。

很高興,就和鄭國訂下盟約,派遣杞子、逢孫、

【語譯】項羽、項伯面向東方坐;亞父面向南方坐,

楊孫三人為鄭國防守,然後撤軍回國。語出〈燭

亞父,就是范增;劉邦面向北方坐;張良面向西

之武退秦師〉 B「貪而不知足」正是補充說明

方坐末席陪著。語出〈鴻門宴〉。

「左右皆惡之」的原因。【語譯】後來過沒多久,

17. A 甲:《尚書》 B 乙:《春秋》。

他又敲著劍,唱道:「長劍回去吧!在此無法養

18. A《資治通鑑》意在接續《左傳》以編年繫事為

家!」左右的人都討厭他,認為他貪心不知足。

主,屬於「編年體」B《左傳》屬經部。

語出〈馮諼客孟嘗君〉 C「遣將守關者,備他

19. A 快樂的心情是多麼舒暢啊 B 狡兔有三處洞

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是解釋守關的原因,而「秋

穴,才不過免於一死而已 C 哪有滿足的時候呢

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是說明入關後

D 項莊拔劍起舞,一直在沛公身上打主意 E 目

的等待措施,後者並非用以補充說明前者。【語

光明亮如同火炬,形容怒目注視的樣子。

譯】我進了函谷關以後,一切都不敢動,登記官

20. A 堅持。【語譯】梁使往返三次,孟嘗君堅辭,

吏百姓戶口,封存府庫財物,專等著將軍來接收。

不肯前往任職。語出〈馮諼客孟嘗君〉/當然。

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

【語譯】劉邦沉默了半晌,說:「當然不如了,

賊出入,以及意外事故。語出〈鴻門宴〉 D「自

只是事已至此,可怎麼辦才好」 B 懷有二心。

坐幄幕外、背倚健卒」正是補充說明史可法「輒

【語譯】後來,大叔強令西、北的邊區叛離莊公

數月不就寢」的情形。【語譯】每當需要警戒的

而歸屬自己。語出〈鄭伯克段於鄢〉/懷有二心。

時候,往往幾個月不上床睡覺,叫將士們輪流休

【語譯】晉文公、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

息,而自己坐在帳幕外,選擇健壯的士兵十人,

經對晉文公不禮貌,而且對晉國懷有貳心,歸附

叫士兵兩人蹲坐,背部倚靠他們,每過一更,就

於楚國。語出〈燭之武退秦師〉 C 憑藉、依靠。

讓士兵輪流替代。語出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語譯】憑藉別人的力量再去擊敗他,是不仁厚

E 後者正是補充解釋「鄭伯克段於鄢」的義例。

的。語出〈燭之武退秦師〉/趁機、就,副詞。

【語譯】《春秋》上記載說:「鄭伯克段於鄢。」

【語譯】你進去敬酒,敬完酒,就請求舞劍助興,

大叔段爭奪權位,不守弟道,所以不說「弟」字;

看準機會就把座位上的劉邦刺死。語出〈鴻門宴〉

兄弟交戰像兩君對敵,所以用「克」字;稱莊公

D 作為。【語譯】大王和沛公飲酒,軍中沒什麼

為「鄭伯」,寫其爵位而不稱兄,是譏刺他對弟

可以作為娛樂,請讓我舞劍吧。語出〈鴻門宴〉

弟有失教誨;認為這是莊公的本意,而不說共叔

/通「偽」,偽裝。【語譯】有一天,叫史公換

段「出奔(逃亡)」,實在難以下筆啊。語出〈鄭

上破衣草鞋,揹著竹筐,手裡拿著長柄鏟子,偽

伯克段於鄢〉。

32

裝成掃除垃圾的人。語出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2. B 用的是「黃粱一夢」的典故。「黃粱一夢」典

E 通「捨」。【語譯】潁考叔當時是潁谷的守邊

出唐代沈既濟〈枕中記〉,「南柯一夢」典出唐代

官員,聽到此事,就進獻貢物給莊公,莊公賞賜

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惟二者含義相同,皆用以

他吃飯,吃飯的時候,他放下肉不吃。語出〈鄭

比喻榮華富貴有如夢幻 E 兩首詩均無此用意。


【題幹語譯】 甲:西楚霸王項羽和漢高祖劉邦,二人龍爭虎鬥, 歷經無數的戰場廝殺。四年中爭來爭去,有時楚 強,有時漢強,最後老天總會決定要誰滅亡,成 功失敗其實有天理,哪裡是尋常的事呢?一個是 福氣到來,先進了咸陽,最後稱了帝;另一個是 氣數已盡,終於在烏江兵敗自殺。不管如何,到 頭來,偌大的大漢江山依舊寂寞;再宏偉的長樂 宮、未央宮也早成廢墟。請你仔細想想,不管成 功或失敗,還不都是夢一場。 乙:登上高樓北望中原,我想起了當年不得志的 王粲;賦閒家居,我又想起了當年隱居於東山的 謝安;心思苦悶,就想起了當年寄食孟嘗君門下 的馮諼,他彈鋏而歌有人賞識,我又向誰去彈呢? 再想想那能射虎、能用兵的李廣,如今又在哪裡? 只剩下冷冷清清的霸陵河岸,亙古如斯。(引文 中的「霜凌」應作「霸陵」) 23. A「如廁」,上廁所。如,往,動詞。「廁」,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 一、參考答案 1. 採低姿態削除防備:一開始就卑躬屈膝地「敢以 煩執事」來「亡鄭」,使秦穆公不由得相信鄭國 已放棄抵抗了。 2. 替對方剖析利害:燭之武表明,從秦的立場來看, 「亡鄭」有害,「舍鄭」有利。「亡鄭」徒然增 加晉的實力,晉的強大反使秦國遭受威脅;而「舍 鄭」卻可讓鄭有機會報恩,成為提供秦國物資的 中繼站。結論是:保留鄭國有利於秦。 3. 挑撥離間進行分化:先將「晉惠公」的背信忘德 栽贓到「晉文公」;再推論晉日後勢必攻秦,多 麼危言聳聽。 4. 尊重對方的判斷:至於秦穆公是否要亡鄭來「闕 秦以利晉」,那就「惟君圖之」,留待秦的判斷。

二、參考答案 1 上客:居住在代舍,出入有輿車乘坐

古時廁所一定是在屋外的邊上,是地方名詞。【語

中客:居住在幸舍,飲食有魚

譯】坐沒多久,劉邦起身上廁所,趁機招呼樊噲

下客:居住在傳舍,飲食粗劣

一起出來。語出〈鴻門宴〉 B「拊愛」,安撫

2 我認為:甲段文章是「真相」;乙段文章則是「好

愛護,動詞與動詞並列。【語譯】您現在只有這

故事」。

小小的薛地,卻不把人民當作子女般撫愛,還藉

馮諼這個人,無好無能卻恬不知恥地索求無度,

著他們謀取利益。語出〈馮諼客孟嘗君〉 C「滋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他那匪夷所思的行為

蔓」,滋長蔓延,動詞與動詞並列。【語譯】姜

――三次彈鋏而歌,都讓人覺得他不過是個食髓

氏哪裡會滿足呢?不如及早妥當地處理,不要讓

知味的無賴而已!當然,為了爭取賢才能士為我

他滋長蔓延、擴張勢力;如果蔓延擴張後,就很

所用,表現出「禮賢下士」是「招賢納士」的必

難對付了。語出〈鄭伯克段於鄢〉 D「陪鄰」,

要手段,孟嘗君當然也深諳此道。只是,人的忍

增加鄰國的土地。陪,增加,動詞。鄰,指晉國,

耐是有限的,當馮諼提出「食無魚」、「出無車」,

名詞。【語譯】越過晉國而以遠地的鄭國作為邊

兩段文章中的孟嘗君都能容忍並順應他。但當馮

鄙,您知道是很難治理的。那又何必滅鄭國而來

諼最後提出「無以為家」――這已超出「上客」

擴張晉國的疆域呢?晉國國力增強了,秦國的國

的禮遇了,這時,一連串得寸進尺的要求就變得

力也就削弱了。語出〈燭之武退秦師〉 E「防

令人無法忍耐了,所以《史記》的孟嘗君會有「不

伺」,防範探察,動詞與動詞並列。【語譯】等

悅」的反應,這才是合乎人性的「真相」。相形

到左公被關進東廠監獄,史公早晚在監獄門外探

之下,《戰國策》的孟嘗君則「使人給其食用」,

望。那些橫行無道的宦官,防範探察極為嚴密,

更能凸顯其容人的雅量,也為後文留下伏筆,成

即使是家僕也不能接近。語出方苞〈左忠毅公軼

功地創造出「士為知己者死」的「好故事」。

事〉。

33


三、參考範文【人生的信念】 那一年,正是青春叛逆的國二,奔流橫溢的少女

歷屆試題—古文三十篇非選擇題 101 指考:文章解讀

愁懷一直找不到宣洩的出口,只能躲在羅曼史的虛擬

【解題關鍵】

愛情中尋找溫柔的呵護。卻在此時,孟子那句「天將

《文心雕龍.論說》:「凡說之樞要,必使時利而義

降大任於斯人也」竟然鏗鏘有力地撞擊我的心,成為

貞」,簡單說,就是時機有利而義理正確,也就是掌

我的信念,像一座海上的燈塔,在茫茫未知的人生旅

握有利的時機情勢,隨機應變,在對的時候說出對的

途中,指引著奮鬥的方向。

話。《文心雕龍.論說》:「說者,悅也;兌為口舌,

從懂事以來,我就發現,我的家和「甜蜜的家庭」

故言資悅懌」,簡單說,「說」是為了讓對方喜悅,

不太一樣,幸福、美滿、和諧這些詞彙好像都不太適

要說得動聽,幫對方解決問題。《左傳.燭之武退秦

合用來形容我的家。父親自尊心極高,而他所經營的

師》完全符合這些需求,站在秦伯立場,化危機為轉

西裝店又兩次遭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他深受打擊,

機;一切為秦伯的政治利益著想。這是燭之武說動秦

因而遁入酒鄉成為「酒中仙」。在他沉迷於「花間一

伯的原因。

壺酒」的歲月時,母親常常必須央三託四才能借得生

【範文】

活費用,我便常常跟著要擔心學校會不會突然要催繳

1 「時利」原則,就是「隨機應變」原則。當時的

班費、午餐費、活動費什麼的。雪上加霜的是,「飛

時勢,是「鄭既知亡矣」,燭之武巧妙引用從前

揚跋扈」的父親一回到家,便像刺蝟般盡情發洩他對

晉國忘恩負義於秦的故事,把今日「亡鄭」的危

命運的怨恨,一根一根的刺,一次又一次扎進了家人

機,牽連到未來晉國將會「闕秦」的危機,如此

的心中。傷痕累累的家人只能各自療傷――母親終日

一來,目前鄭國的存亡,就是未來秦國的存亡,

向親戚朋友哭訴;哥哥整日在外遊蕩以躲避家中的風

這是燭之武巧用危機化為轉機的高招。

暴;而我只能躲在羅曼史尋找麻痺痛苦的嗎啡,當麻

2 「義貞」原則,就是「義理正確」原則,勸說時

醉失效的更多時候,我就像屈原,憤怒地向天問:「為

的「正確」,就是為對方考量的正確。燭之武一

什麼我會遭遇這一切?」

句「鄭既知亡矣」之後,就完全站在秦國立場打

終於,老天聽到我的質問了,他派孟子來啟示

算,歸結出「亡鄭有利於晉而無益於秦」、「不

我,他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亡鄭有利於秦」、「亡鄭有害於秦」的結論,分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

析利弊,句句動聽。

相信,這一切是上天的安排,為的是要淬煉我的心

9

志,增強我的挫折容忍力,我又怎能自暴自棄,辜負

答案

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依稀記得,當年老師 在講解這段課文時,聲音溫柔而慈悲,像一泓沁涼的 清泉,滋潤了我孤寂而不平的心。在那一刻,我真的

上天的美意呢?

一、單選題

在以後的每一次困境中,每當我遭逢挫折不順之

1.D

2.B

3.B

4.C

5.B

時,我就比較願意用正面態度去面對困難、挑戰,因

6.C

7.A

8.B

9.D

10.B

為,我深信,熬煉過後對我的人生必定有所裨益,將

11.D

12.C

13.B

14.D

15.B

來再面對逆境,我會比別人更有能力去突破,這樣的

二、多選題

我,也一定能成功做出一番大事,這就是支撐我一路

16.ABDE 17.BD

18.ABE

19.ABCD

20.CE

22.E

23.AC

走來的――人生的信念。

34

21.BC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