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學會 動態
《 慢 走, 澳 門 ︰ 環 境 劇 場 20 年 》 文 集 +「 行 街 睇 戲 」 澳 門 環 境 劇 場 文 件 展 《慢走,澳門︰環境劇場 20 年》文集 出版日期:2013 年 11 月。 「環境劇場」近二十年來是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獨特現象,從劇場創作者因應 表演場地不足而作的權宜之計,漸漸變成了一種於他城無法重現,與城市魅 力、歷史氛圍相結合的劇場創作與現象,從 1993 年曉角話劇研進社在友誼廣 場演出《大話西遊》至 2012 年澳門城市藝穗節,澳門環境劇場已走進第二個 十年,本書將疏爬出澳門環境劇場之興起與流變,特色與局限,以及曾出現之 種種獨立事例,同時結集 28 篇劇場評論、創作人、演出者、製作人的私密訪談, 結合演出劇照,風景照片,設計精美的演出地圖、地方文化歷史說明與註釋透 視近二十年來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
單及中性,整個劇場只有中後方有着一塊從天花連接着地面的一塊白布。事實 上,獨腳戲已經比一般的對手戲有難度,若連可幫助演員的道具及佈景也是這 麼單調的,真替演員辛苦。《Nice to meet you》的導演莫家豪,明顯地沒有 好好運用舞台的空間,導致整個演出未能豐富的視覺效果。因為當劇本是較為 平淡時,更需要靠舞台空間或其他媒介去幫助演出,讓觀眾及演員更容易投入。 相反地,莫家豪自編自導自演的獨腳戲《不夢》,劇情同樣離奇,不易明白, 但卻聰明地利用了簡單的舞台設計去令演出增加層次感,讓觀眾看得津津樂 道。
《純》於西門同志酒吧 Commander D. 中上演,內容以同志生活為背景,嘗試 探討同志生活與資本主義之關聯,進而批判。初進酒吧,直接被其中的環境與 音樂所限制,而滿不自在的感覺更被演員上前寒暄而放大,同時酒保也在服務 觀眾送上含酒精飲料,瞬間演出所指的「交友」與「消費」不說自明。可惜正 式演出卻只將重點落在同志的私人生活中,與資本主義之間的聯繫不深。環境 亦沒有被利用,只當作為演出背景。 而《早》則於樂樹集咖啡店的 4 樓演出,演出主要是說有關青年對生命的困惑。 走進演出空間的樓梯間便看到牆上眾多兒童塗鴉,而演出空間只有四面白牆、 當中兩面大窗戶、一塊黑板、配以窗外的藍天白雲,瞬時中性的空間對應演出 「早晨」的感覺尤其特出。演出中,演員們更利用便利貼、膠帶、粉筆將空間「改 造」,而燈光及音響的控制亦由演員於過程中進行,毫不突兀。演出過後看到 場中便利貼及黑板中個人情感文字剛好與樓梯間的塗鴉對照,雖然演出主體並 不突出,但在環境空間運用與演出間的連接卻是凸顯創作團隊的心思。 台北藝穗節的確讓演出走進社區生活空間中,讓觀眾及團隊在觀、演中帶來新 體驗。而走出劇場,演出與環境、甚至社區生活之間的關係也值得於探索。在 臺北藝穗小冊子中亦可看到不同演出區域的微旅行特色介紹,而今次旅程最大 的個人體驗卻是在文山劇場中觀賞演出後,走進一街之隔的景美市場中。坐進 小店吃著蚵仔煎、魚丸湯;聽著店內播放著台視的台語歌唱節目,嗅著一陣陣 店外炸臭豆腐味道;與之前充滿台灣特色的實驗小劇場演出相結合,仿佛我仍 在劇場中,而名為生活。
認識鯨魚 文/清
周先生與舞者們◎ 2011 年由周書毅成立的「周先生與舞者們」,開啟「舞蹈旅行計畫」,原作遠 征倫敦、紐約比賽、演出,深受好評。回到台灣,以舞蹈在城市溝通的意念, 2011 年起從劇場移師到戶外,不搭臺不架燈,讓跳舞自然又意外出現在生活空 間。該作品也將於參加香港「台灣周」演出後,跨海來到澳門城市藝穗節擔任 開幕演出,澳門觀眾要密切留意囉! http://www.chou.org.tw
從流行文化勾起我們的集體記憶 -談《SMAP X SMAP》
「環境劇場比室內劇場遇到的技術問題多多,觀眾量,收入與成本並不化算, 為何還要「攞苦黎辛」?我自己也問過自己多次,是創作所堅持的態度嗎?是 潛在有種征服某個地方的榮耀感嗎?是虛無的藝術追求嗎?」 ── 許國權:<序:環境劇場 . 哭笑難分>
《SMAP X SMAP》這個演出好像時光機般帶我回到了我所熟悉的 90 年代,由於 網絡的迅速發展,受全球化及日本流行文化影響甚深的港、澳、台地區,日劇、 日本的流行音樂、歌手、綜藝節目、卡通動漫甚至電玩遊戲充斥了我們的日常 生活,這種影響從演出一開場觀眾對日本動漫《灌籃高手》的片段及主題曲如 此雀躍的歡呼聲就可略知一二。導演王嘉明準確地抓住了某一代人(70、80 年 代出生的人)的集體記憶作為情感聯繫,嘗試找出與當代對話的可能。
「於是,我不得不重新思量:那麼,對於那些完全不認識澳門歷史民生的遊客 觀眾與客席創作人來說呢?我們/他們在澳門的環境/環境劇場中,到底看 見些什麼?又看不見些什麼? 還是,澳門的環境/環境劇場為遊客觀眾與客 席創作人提供的,其實只是另一種更為複雜與精巧的「逆反幻象」(reverse hallucination)? 澳門環境劇場發展至今二十年,或許是時候停下來,好好 想一下這些令人困惱的問題。」 ── 小西:<序:環境劇場的「逆反幻象」>
整個舞台由一片綠色的大背幕加上多組裝有輪子的佈景台車組成,全劇透過台 車在舞台上的進出,佈景的即時裝拆,再由現場的攝影師拍攝並加上特效後直 接投影在舞台上方的兩片大投影幕上。這種看似即時性的演出設計令觀眾有如 親臨拍攝現場看別人拍戲一樣,導演利用了這個有如攝影棚般的佈景設計以及 隨拍隨拆的佈景概念,應對了 90 年代我們的生活都被一大堆的日本影視文化 所影響。在攝影棚內每個人的目標都是用最短的時間把佈景弄好,把戲拍完, 這種講求效率,經濟效益的即食消費文化充斥著我們這一代入的價值觀。
「行街睇戲」澳門環境劇場文件展 展期:2013 年 11 月 3 日 -16 日 10:00-19:00 地點:澳門南灣舊法院大樓 查詢:28351572 / macautheatre@gmail.com
02
升評 運動
升 評 運 動 2013: 海 外 挑 戰 台 北 站: 台 北 藝 術 節、 台 北 藝 穗 節 前言 「升評運動 2013」新銳劇評培訓計劃的學員,經寫作指導老師陳國慧、吳思鋒 甄選,挑選出梁倩瑜、黃愛國、潘淑盈、張楚誠等學員,組織成青年劇評隊, 於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十五日赴台灣觀賞第十五屆台灣藝術節多個演出,並參 與第六屆台北藝穗節之「看戲大隊」活動,擔任駐節劇評人,一連兩周觀看近 三十部演出及撰寫劇評,並出席九月九日由主辦單位舉行之座談活動,與台灣 藝評人、製作人及觀衆交流。
開房間,純哈拉 ~ 看戲心得大報雷 由資深戲精 Jimmy Blanca 主持,澳門新銳劇評團與談,對談過程就在溫泉會 館的房間舉行,凸顯臺北藝穗節對演出空間的開拓精神,連座談會的舉辦地點 也不放過。會上澳台雙方互相交流好看到爆點的,踩到雷的,說到嘴角全沫! 想知道各新銳劇評人的看戲心得,可看看他們今期寫的報告文章。 9 月 9 日 20:00 水都溫泉會館 ( 北投區光明路 283 號 ) http://www.taipeifringe.org/Content/News.aspx?id=1045&CurPage=1 相關劇評已於「升評運動 2013」fb 專頁中轉載,對劇評有興趣的朋友,敬請 點閱以下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Criticsproject
淺談台北藝穗節觀賞節目場地的空 間使用 文/梁倩瑜 回想起去年首次參與台北藝穗節看戲大隊,藝穗節開拓劇場以外空間的可能性 特質,對於不熟悉台北的我,遊走在各類型的表演場地,進入城市裡各個民生 的空間,已是很戲劇化的過程。本年再次參與,對場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後, 更著重注意場地空間與演出之間的關係。 在觀賞的表演中,《危城 ‧ 吶喊》所使用的場地紙場 1918- 祕境,無疑是本 次藝穗節特色的場地之一。場地原是在 1918 年日本商人發起籌組「台灣製紙 株式會社」後,隔年所興建的台灣首座機械紙板廠,經歷了二次大戰、戰後重 建與經營權轉移的歷史,昔日的老紙廠現改建成藝文空間。歷史本身已賦予它 多重層次的故事內涵,加上內裡已荒廢的原建築結構與佈滿籐蔓植物的景觀, 單是坐在裡面,聽見周遭一切自然與人為的聲響,已能與環境形成觀演關係。 面對如此具有個性的場地,《危城 ‧ 吶喊》中演出者的能量未能與其對衡, 如果那是一場反觀人內在和自然環境的矛盾與衝突的話,那現在呈現的效果只 是人的運作被自然所吞蝕,剩下是斷續的畫面,而非連貫的舞動。 咖啡館與台北藝文生活息息相關,這次觀看了三部在不同的咖啡館裡上演的作 品:《Presence in The Groove》、《魔法外套》與《在你之內 1.0》。《Presence in The Groove》的演出場地是 Canopy 婆娑,運用了咖啡館中部樑柱包圍的空 間以及角落可進出的小房間,基本上沒作任何包裹或遮擋,保留咖啡廳的內部 結構及擺設,包括在旁的吧台,只設少量座位觀眾席,大部份的觀眾像是以觀 看街頭表演的方式站着觀看,然而咖啡館別緻的居家氣氛以及演出缺乏連貫的 節奏,難以讓站看的觀眾投入氣氛當中,柱位也阻擋了不少場景的視線,環境 反而令作品失分不少;《魔法外套》則使用了蔡明亮咖啡走廊,配合作品半虛 半實的故事內容,創作者把長型的咖啡走廊改造成靈活的舞台空間,重設了整 個場地的色調及擺設,分成走廊、幕前、幕後、門後四個部份,把觀眾席安排 在原本的火車車廂座椅和前方的地上,雖然作品在主題上與咖啡廳沒有共通的 部份,但能看到創作者對環境空間結構的活用,營造出一個與觀眾誠意分享的 舞台;相較於前兩部作品,《在你之內 1.0》在作品意念上強調了「環境劇場」 的概念,噪音咖啡廳現場的音樂裝置有助於演出在音樂部份的發揮,場地以黑 色為主調的佈置也有黑盒劇場的氣氛,可惜的是除了開場時演員們分散在館內 不同的角落,以及使用了少量有關咖啡的道具外,基本上都是發生在場地空出 的四方空間裡,未能看出人與環境存在特定的關係,而咖啡館現有的佈置和設 備(如招貼、擺設和電燈等),反而影響了演出畫面的佈局。 另外,去年我已觀賞過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的作品《漁夫和他的靈 魂》,那時創作者安排了觀眾先後進入室內的兩個空間,一個是長型漆黑的序 幕空間,另一個是佈滿漁網的鏡框式舞臺,在座談會上導演表示曾想運用藝廊 落地玻璃窗的結構來營造魚缸的感覺,可惜演出時因天雨打消了念頭。相較去 年同一地點的作品,本年的創作在場地運用上顯得較為單一,都只是使用了內 裡長型的空間:《十九號房》講述五十年代中女性受家庭與社會壓迫下的生存 狀態,探討她們對個人自處空間的渴求,演出採用了南海藝廊內部具私密感的 空間特點,演區和投影均安排在長型空間的一端,形成較典型的觀演舞台,演 員從觀眾席後方的門三次進出,觀眾的焦點始終只能集中在近距離的舞台中, 然而演員的表現力及投入度卻不足以駕馭五十分鐘的演出,使作品缺乏感染 力;《陳玉蘭》則把觀眾席設於演區的中心部份,演出圍繞觀眾席進行,可是 舞台的設計與內容並沒有找到契合之處,觀眾間互相遮擋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演員的走位和間場受制於場景位置的安排。 在場地運用上最具驚喜的,反而是在牯嶺街小劇場的劇場演出,《我睡去》用 現場跟拍演員的方法把小劇場後台各個位置的影像,在舞台上作立體的呈現, 這有助一人分飾多角的演員進行角色的轉換,也擴大了整個演出的空間;《2013
年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山地話》更是刻意模糊觀演的界線,觀眾可以在場地 裡自由移動,創作者原意是希望讓觀眾置身於演出的語境裡,親身感受壓迫帶 來的心靈恐慌,可是作品在內容的推進上欠缺力度,未能有效地帶領觀眾保持 對空間自主的好奇心,尤其是在結尾部份,不少觀眾已退到牆邊靠着站,演員 和觀眾的距離被拉遠。 走出傳統的舞台,各類型的環境可為演出帶來新的衝擊,暫時在我觀看的台北 藝穗節的作品裡,創作者都基本上只是運用了環境裡空間的元素,而非處理作 品與環境存在的關係。
在演出方面,導演王嘉明能夠從微觀的生活鎖事出發,由我們從電視機所接收 到的日本流行文化說起,把一系列經典日劇片段例如《東京長假》、《庶務二 課》、《灌籃高手》、《高校教師》、《情書》等片段以及裡面的人物角色串 聯起來,創作了這個演出。透過角色的互相交錯去呈現故事,並在第三話的《鄉 民開講》中以日本連續劇《高校教師》的師生戀劇情作為討論對象,探討當代 人的價值觀,是一個很有效的討論,但這種討論只佔去整個演出的十一分之一, 篇幅極少,反而惡搞及整人部分佔據著演出的大多數。在這些惡搞的片段中, 演員不止要演戲,還要用倒帶、拷貝、變奏等攝錄技巧來把故事推倒從來,用 浮誇的肢體語言來營造被拍攝的喜感,大量惡搞的劇情,除了好笑以外未能引 起觀眾更多的思考。而且,同一種形式的梗一直玩三小時的確會讓觀眾覺得很 疲累。 在語言方面,以日語、台語、國語為主再配以少量的廣東話及英文等,為演出 增添了不少趣味的同時亦不禁令人反思,在語言中的身份認同問題。當角色一 直在日語,台語,廣東話,英文間周旋的時候,我不禁思考他們到底是什麼人 ? 突顯在多重文化影響下的台灣,由於這種開放、包容的態度令他們把別人的文 化消化得如此好,從角色流利地轉換語言,把別人的語言講到好像自己的語言 一樣便可看出。 總括而言,這是一個用懷舊包裝的演出,以某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作為情感聯繫 的消費對象。 人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懷念過去,我想是從意識到慢慢失去的一刻開始。 觀演場次:2013 年 9 月 7 日 地點:台北中山堂
14:30
澳、台、馬表演團隊交流 場地加分,演出失色 -- 2013 台北藝穗節小觀察 文/潘淑盈 第二次觀賞台北藝穗節,打開今年的節目簡介,跟去年一樣繁花似錦。可惜本 年可以看戲的天數沒有往年多,所以能夠欣賞的節目亦相對較少。這次一共看 了五個藝穗節的節目,包括:《危城 ‧ 吶喊》、《早安,天花板》、《陳玉蘭》、 《卡米地不羈夜》以及《我睡去》。其中《陳玉蘭》及《我睡去》是依演出內 容選擇,而《危城 ‧ 吶喊》、《早安,天花板》、《卡米地不羈夜》是因為場 地而選擇的。因為台北藝穗節的特色之一,就是主辦方每年都會發掘或者積極 保留一些他們認為有意思的演出地點,所以這次希望主要談有關這次依場地而 選的演出。 士林的舊紙場的幽深壯偉、樹樂集二樓落地大玻璃窗所帶來的大都會城巿感、 金朝代大歌廳的炫目華麗,讓觀眾一進表演場地已經為之驚艷,打開了觀眾對 演出的期待。《危城 ‧ 吶喊》選擇士林舊紙場這個地點對於編、導及演員都是 一個不小的挑戰。要面對蚊蟲、雨天外,還有演區後面的流浪狗吠叫聲隨時加 入演出,所以演出能順利進行,值得鼓掌。可是整個演出其實分為形體及戲劇 演出,兩者既不相關,除了服裝外演出內容亦未對所在環境有可以在舞台上見 到的互動,如果永遠都靠節目單和演後座談才能闡釋到創作者的心情,給我帶 來「還有演出必要嗎?」這個疑問。《早安,天花板》選擇在位於捷運站附近、 以及大馬路交界、視野寬廣的樹集樂二樓進行表演,演出由一群年青的學生擔 綱,車來車往、下午三點的秋天陽光,整體氣氛相宜,內容主要以數個戲劇遊 戲為主軸拼砌而成,努力營造大城巿的忙碌和那個僅有和煦晨光早晨的悠閒, 可惜整體內容較單薄,可以說演出地點為他們大大加分,但若更換演出地點就 未必成立。 而在金朝代大歌廳所表演的《卡米地不羈夜》是這次觀看經驗中令人最扼腕的。 他們演出內容為黃色脫口秀,而表演場地就在紅包場,環境與表演內容本來就 很搭配,而且大歌廳並沒有因為藝穗節的演出而暫定營業,脫口秀與經驗歌手 的演出梅花間竹地進行。一方面可以讓平時根本不會有機會到紅包場的觀眾帶 來目不暇給的演出,但另一方面,表演者不知道是低估了專業歌手大姐大哥們 的實力,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脫口秀威力,因為前者的氣勢太強大,以及他們與 現場觀眾、老闆的互動,把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歌手身上,同時亦令脫口秀的 吸引力大減。 與去年相較,特別是剛好看到演出團隊都了解到,單純場地選擇已經可以為自 己的演出加分不少--包括吸引觀眾購票以及表演時的視覺效果。可惜這次剛 好看到的少數演出都尚未有好好掌握到表演場地,好好發揮,甚至是讓原來的 演出更失色,又或者說,有了不同強烈性格的場地,雖然容易吸引觀眾甚至是 陌生觀眾群的目光,但反而讓表演單位依賴了場地的獨突性,而忽略或輕視了 演出優劣仍是建基於整個演出的所有構思、細節和他們最想告訴觀眾的,到底 是甚麼。
為增進澳門青年劇評人對當地劇場團體的了解,「升評運動」導師之一吳思鋒 組織了一次台灣、澳門、馬來西亞劇場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聚會,聚會於 71 園 區林文中舞團辦公室中舉行,馬來西亞「平台計畫」、台灣林文中舞團、周先 生與舞者們、狂想劇場,澳門足跡、澳門劇場文化學會等六個表演藝術團體代 表,於會上介紹團體的發展方向和重要作品。(劇照由平台計劃、林文中舞團、 周先生與舞者們、狂想劇場提供)
71 園區◎ 位於台灣新北投的 71 園區,為台北市藝響空間網之一,由小學舊校舍整修而 成,2010 年正式開放使用。目前有 14 個藝文團隊進駐,橫跨舞蹈、現代戲劇、 音樂、漫才搞笑等類型,區內設有排練室開放藝文團體申請臨時租用。駐區藝 文團隊於 6 月至 8 月期間,舉辦「2013 藝起來 FUN 系列活動」,邀請社區居民, 「動動身體,看看表演,聽聽導聆」,分享藝術的樂趣。 https://www.facebook.com/ArtSapce71
文/潘淑盈
狂想劇場◎ 2006 年成立的狂想劇場,以狂想為名,提供青年人創作發表的空間,並與社會 連結,辯證與反思生活,凝聚台灣劇場界新的創作力量。近年,狂想劇場著力 搬演本地新創作的劇本,最近更將第 14 屆台北文學獎舞台劇本首獎《寄居》 搬上舞台,希冀透過劇場的媒介,帶領觀眾關注生活中的顯而易見的議題,並 與之對話。 https://www.facebook.com/FantasyTheatre
經導師甄選後,成功進入「海外挑戰」B 組(澳門.香港)的新銳劇評人包括: 梁偉鍵、李卓盈、李嘉敏、潘淑盈、梁倩瑜 澳門、香港、台灣新銳劇評人奔跑港澳各個奇異的演出空間,小劇場、環境劇 場、公共空間展演挑戰觀劇習慣,每週看戲每週對談,各抒己見,不求同只求 異。B 組 澳門城市藝穗節 V.S. 香港藝穗民化節 香港藝穗民化節:11 月 1 日至 12 月 1 日 http://www.pplsfringe.com/index.php/zh/ 澳門城市藝穗節:11 月 9 日至 11 月 24 日 http://www.macaufringe.gov.mo/ 合作單位:澳門劇場文化學會、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台灣每週 看戲俱樂部
及 時 短 評: 夢 劇 社「獨演小劇場」
單挑自己後重新出發 文/小樹 《22》用上了很多其他的東西,例如小丑、人體模型、節目主持人、綠貓等, 來併湊角色的自我對話,同時戲中有不少勞累的情景,表達由「0」到「2」, 即由自己本身分裂到摻雜了要迎合別人而做的角色的艱苦歷程,現在數個片段 的併貼略為零碎,較為深刻是綠貓的片段,佈景中燈膽比喻其他人/貓的設計 見心思,亦有助更立體地呈現故事。創作者運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現《下一 個十年》家人和朋友離世的故事。演出者對於多個角色的演繹分明利落,穿插 的說故事技巧和節奏也掌握得不俗。戲末段(應該是)創作者送給離世友人的 一首歌本來演繹有點突兀,但倘若連 貫戲的整體這點心意又顯得尚可接受。
成長路上,五味雜陳 文/芊妤 由莫群莊擔任編導及演員的《22》,以誇張的手法報導貓的離開自己,時而以 第一身,時而第三身的敍述,也許在描寫莫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時自嘲,同時又 敲問存在意義,同化不同化、合群離群的妥協及掙扎。莫在是次演出中,顯得 有點緊張,呼吸有點急促。當臨近劇終,她躺在地上深呼吸,這個呼吸沒有真 正的放鬆,而是為了承接上一個緊張而生。 楊彬的編導演出品《下一個十年》, 光看劇名,還以為跟本澳回歸有關,後來才發現是談及死亡這回事。故事場景 有由麵包車司機造成的意外現場、公公的喪禮、主角朋友肥仔的墓前、婚禮後 的房間、外婆的大排筵席……。劇本撰寫得細膩動人,如在公公喪禮中,子跟 母說:「媽,我可否要一粒糖?(我頭先咪俾左好多糖你食,仲要?)我想留 一粒俾公公。」每個單元,沒有冗贅的描述,郤能在精簡地交代不同身份,去 體味死亡的味道。當然,這顆糖果不是甜味。
為提升大衆對劇場評論的關注、提升劇場評論的水平、提升評論者的主動性, 今年澳門劇場文化學會發起「升評運動 2013」,由二月份起,舉辦為期一年的 劇評培訓及推廣活動。繼二月份與小城實驗劇團合作後,學會與夢劇社合作, 邀請澳門劇評人觀賞《獨演小劇場》系列演出,撰寫評論,篇幅所限這裡刊出 每篇評論的摘要,讀者可於網站內閱讀全文。http://reviews-macautheatre. blogspot.com/
■《Nice to Meet You》、《不夢》劇評
文/清
個人混亂思緒中的自我探索 文/ Cola
「平台計劃」成立於 2005 年,成員融合表演藝術、建築、文學以及新媒體藝 術的跨界團隊,屬馬來西亞的中文劇場。今年十月,「平台計劃」將參與關渡 藝術節,演出《動物農莊》一劇,呼應現實生活中馬來西亞民怨不斷、光怪陸 離的政治民生異像。 http://pentasproject.org/
創作者在宣傳單所說《22》將會是一趟自我探索的旅程,這種自身的探索的取 材往往來於自己,故很容易被自身情感所牽引而令情緒一發不可收拾,亦很容 易會跌入自我沈溺的狀態,就正如這次的創作者在演出中情緒長期處於一個比 較高的狀態,亦可能由於自身條件的限制,特別是運氣、咬字方面都很吃力, 使說台詞都變成了很用力的喊叫,長期過高的情緒及用力的聲線蓋過了要表達 的創作本身,亦令觀眾無法放鬆出來思考。若可在發聲運氣及情緒掌握方面多 下苦功,就可把這種自我探索透過劇場演出更好地表達給觀眾,使演出更有層 次,增加可觀性及感染力。
對於面對死亡的自我覺醒 出走台北,藝穗微旅行
走進情緒的盒子
文/張楚誠
文/梁倩瑜
此行觀賞第 6 屆台北藝穗節的時間不多,短短七天共看 7 個演出及參加了數個 藝穗活動,行程豐富而獲益甚多。 有關藝穗節的節目,從小冊子上可知演出團 隊多達 109 個團隊及 410 場次。藝穗節的特點之一在於演出場地,除了一般小 劇場及排練場外,亦有咖啡室、酒吧、藝廊、旅館等,共 28 個。演出類型及場 地種類之多,的確讓我這個藝穗新手得了選擇困難症。而這次選擇的演出主要 以環境及內容為首要條件。 當中最特別的場景可算是紙場 1918- 秘境!原址為士林舊紙廠,原被廢棄的石 屎空間中,生長著多棵矮小的樹木,而空間在 2010 年被再用,以台灣雲杉和塑 料桶為材料在不改變舊紙廠建築主要結構的原則下架起平台與獨特建築。而演 出《危城.吶喊》正以社會環境及人的聯繫為創作起源,於紙場秘境上演。雖 然演出本身環境之間關聯甚大,觀眾被放罝在空間中,與四周一片敗瓦及原生 植物同在。植物在此艱難環境生長之生命力正好與《危》主題相呼應。可是《危》 也被這種獨特的環境下被比下去,沒法將觀眾集中注意力於演出中,而成為配 角。 由於台北藝穗節演出大多於非劇場空間進行,環境能否成為演出的一部份便成 了團隊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我所觀看的演出當中,也有將環境元素與演出相聯 運用於演出中,其中以《純交友》和《早安.天花板》印象最為深刻。
林文中舞團◎ 2008 年成立起,藝術總監林文中以「做最純粹也最根本的動作研究,即重新回 到舞蹈創作的基本面──對動作、身體與律動的探討與呈現,持久而細膩地累 積具有特色的新動作風格與新身體美學」作為初衷與自我期許。最新作品《小. 結》從身體的內在意識出發,展演對生命本質的扣問及思考。 http://WCdance.org
儘管《Nice to Meet You》中演員的肢體訓練和多角扮演的技巧還有提高的空 間,然而故事在內容上是有驚喜的,具備讓人向深處再挖掘的可能,這是可喜 的地方,不過大頭佛鮮明的視覺形象搶奪了戲在故事上的重點,但如果捨去大 頭佛作為道具,演員的演繹功力似乎不能帶出角色的層次感,故在表現的方式 上還是值得商榷的;《不夢》中哈姆雷特虛實的處理經過了創作者用心的構思, 從演繹的方式來說,多種演繹技巧和多媒體的運用使場景間具有張力,觀眾是 期待看到下一幕的變化的,然而,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也像是跟角色一樣陷 入了困惑的狀況中動彈不得,並沒有找到出口,直到角色回到現實中時,觀眾 最終也被拋回散場了的劇場內,置於一個沒有互相理解的位置,我不禁發問: 這是創作者所預期的嗎?不過我確實感覺疲累了,可能觀演雙方都過份認真 了。
獨腳戲的難度 文/謐言 是次演出共上演兩套獨腳戲,故需共用同一個劇場空間,不知主辦單位是否為 了省略轉景的時間還是預算的所限,兩戲的舞台設計幾乎是一樣的,屬於較簡
《金龍》的德國著名編劇羅蘭•希梅芬尼曾在受訪時說,紀錄式的揭露在劇場 中的效果也做不過電影或電視。所以,他覺得自己只能用一種看起來很不寫實 的技法,像個災難童話一般的寫作方式來處理(註)。如此編劇把簡單的黑市 移民故事線剪碎,變成四十八場景,五位演繹十七個角色,在中式泰式越式 料理快餐店的大樓上下穿梭。演者扮演性別錯置,年齡相反的角色,務求令觀 眾冷眼觀察幾個最刻板人物。是次導演陳炳釗也抓緊這份不寫實的冷峻,他選 擇以諧謔式手法,借華人玉身刻意扮演歐洲人模仿東方文化,讓觀眾繞一個大 圈回望自身,以最不煽情的舞台呈現人被拋擲於如臭渠一樣的亂世下的陣陣荒 涼。 演出最必然要討論的,可說是亞洲人如何處理劇本原以歐洲人角度謔亞洲難民 處境,因為原初演出不論戲裡戲外,從來所謂「全球化」的觀察起點僅在歐美, 亞洲人只是被觀察者,而不是論述/權力者。那麼亞洲人演繹劇本時,該如何 處理那些被定型的東方主義?有評論批評這份東方主義回到亞洲,亞洲觀會感 到不真實。然而當看到陳炳釗這次選擇不回避這份矮化東方人的味道,甚至刻 意在歐洲角色上加插德語台詞,又特意誇張幾個疑似中國人角色的動作時,可 見當亞洲人演繹這些原本設定由歐洲人飾演的東方人角色,最終回來的地方, 一定不是所謂「演回」亞洲角色,而是一個更不倫不類,比東方主義更充滿謊 言的世界。再者,我想如果演出失去了原來以歐洲本位的全球化作焦點,整個 劇作基本上只是普通倫理親情話劇。評論人說的違和感正是劇本的焦點所在, 至少陳炳釗表現如是,他以亞洲導演的身份將之劇烈化,遙相與德國編劇對話。 就如劇中蛀牙男死後回到的中國,最終只是一場夢幻,他所描述故鄉是一片錦 繡河山,對熟知國情的香港觀眾來說(或歐美觀眾仍相信),是何等無稽及虛 假,以致其反差迫使觀眾透徹了解意象的種種虛偽,及對蛀牙男有更深刻及實 在的憐惜,繼而深一層次會遙比自身,面對當下後殖民香港處境更是歸無可歸, 甚是悲涼。 其次,就如編劇所言,刻板演繹是必需的︰五位演者要迅速轉換多個角色,零 碎而交錯的劇情令角色必須以最典型的方式被呈現,以加劇上述的違和感。例 如我認為五位演者中演出最自然流暢的演員鄭綺釵,一個輕快的碎步進入少女 角色,再來大開大合的動作又回到扮演男老廚師,三秒不及一個躬身便成為雜 貨店男老闆,當中沒可能有深刻內化演繹,但爽快而富節奏感,不寫實的誇張 表情,呈現是一個又一個,以望遠鏡觀看街上平凡而平面的市民,其所指向的 也可以是你或我。然而,我認為所謂的刻板不純然因為我們看到演員刻意不入 戲,而導致角色典型化所致,反而,因為演員必需用盡全力(或遊戲)把角色 的情感放到最大,觀眾所接收的是超過人與人溝通應有交流的份量,如此,當 演員在說話時不時叫出「稍停」,觀眾必須過份閱讀角色在微小狀態下的細緻 情感或思想,就像觀看電影中的超慢動作一樣,我們不可能在慢鏡中感受情緒, 卻將焦點放在角色表達情緒時其臉部肌肉及血管扭動的細微變化。這個在劇場 上並不是新鮮的手法,如同角色抽離出來並描述自身的行為或陳述冗長的個人 想法等,但陳炳釗卻將之變成演出的主體。這和布萊希特間離效果不同,其不 單要在真實之下呈現突兀,而是把真實放到最大,以超真實(Hyper-realism) 的角度,把多重高清的瞬間凝固,連荒謬也嘲諷。 最終陳炳釗把握住希梅芬尼最要呈現的,關於錯置與錯配而生出來的種種荒 謬,而不甘只做一場悲慘故事。然而在此基調之下,演出最大的敗筆便最後當 牙痛男遙想姊姊是否過得很好時,舞台上竟畫蛇添足讓蟋蟀姊姊躺在背後梯階 上的燈區!這一清楚向觀眾指明二人關係的舉動,可說破壞了一直以來角色之 間微妙的疏離而親近的感覺,令觀眾失去玩味二人曖昧的多重可能之餘,更因 為關係變得實在,使角色不再平面及刻板,減弱他們隱喻為任何人的意象。但 我認為這個敗筆是導演給予香港普遍觀眾的溫馨提示。原因是來到 21 世紀不 論創作方式或一般觀眾對戲劇的理解,仍以「話劇」思維為多的香港,我想這 非關乎前進或落後,而是缺乏藝術教育及文化傾向的結果,比對亞洲幾個表演 藝術發展蓬勃的城市,其情況實屬罕見。要普遍香港觀眾接受不常出現在劇場 的夾演夾敍方式已很困難,更妄論去品嚐新文本當中的趣味。最後這手「親情 牌」可觸動不少觀眾,藉以憐惜姊弟遙遠而親近的距離,滿足地感傷一場。只 是對熟知當下劇場的觀眾來說,便不是滋味。
*註:引錄自《主場新聞》︰《新文本戲劇節 2013:羅蘭 ‧ 希梅芬尼說《金龍》》 中轉述希梅芬尼在《金龍》得 Theater Heute 年度最佳劇作受訪時的說話。
若《22》是一次的自瀆行為,相信沒有多少觀眾會在今次的演出中獲得快感吧? 故事主要展現一個想要堅守自我、但在現實社會裡卻無法維持自我的女子,她 內心的掙扎歷程。女子反覆的問「點解唔得」,從嬉笑至憤怒,從不明所以至 無可奈何,完全體現了當下年青人對現實社會的困惑與不滿。莊莊在戲裡作出 了控訴,她高聲的吶喊、肆意地痛哭,觀眾不難感受到她曾困擾的過去;以自 身最熟悉的題材作為演出的創作藍本,特別是獨腳戲而言是司空見慣的,卻稍 嫌莊莊在痛苦掙扎、反覆質問(社會)為何不能讓她做回自己此等眾所皆知的 事實時,對於觀眾而言有可意義? 創作者編寫的這個故事的主要目的何在? 她想要在事實的再呈現裡表達甚麼?
平台計劃◎
文/肥力
觀演場次︰ 2013 年 9 月 6 日 20:0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劇照攝影:張志偉)
未開始的旅程
文/ Cola 故事一開始創作者用了一直重覆的交通意外結果來堆疊劇情,由青蛙的死、老 鼠的死、狗的死到人的死來引出長輩的離去,亦從這位司機對於撞死不同生命 後的反應來反映人看待不同生命的價值觀。整個演出圍繞著創作者的對於親友 離世的感覺,從而探討死亡在創作者的情感路上留下了什麼痕跡。他沒有呼天 搶地的喊叫,只有淡淡然的哀愁,他反覆思考著面對死亡的反應對嗎?故事結 構完整,以家人的離世開始,以好友的離世作結,前後首尾呼應,突出創作者 的探索主題。此外,創作者聰明地利用各種劇場元素如空間、燈光及道具來轉 換角色,使整個演出更具可觀性。
除上述情況,更多的演員沒有把角色住在裡面,只是把唸對白的動作完成而已, 角色欠缺說服力。女高中生與父親的關係,父親由反對女兒到贊同,之間似乎 就是一句對白交代,父親說完,便隨即離開。這些「說完就走」的情況貫穿全 場,令觀眾難以感受當下演員的心理變化。另一例子,於劇終時,像校長的隨 從多於女高中生的班主任,在眾人一面反對女高生的時候,竟然從台後走出來, 說出「夠啦,做人要直正」之類的說話,同樣地,班主任的心理變化沒有表現 出來,令觀者看得莫名其妙,更討厭的在劇終把所謂的「中心思想」說出來, 此舉是扼殺觀眾的想像空間,同時亦顯得導演欠缺自信。
整體來說,叫這個演出作演出,不如說是演員剛掉本的時段較為合適,劇目的 宣傳照拍得不錯,卻令人大失所望,期望業界在演出前做足準備,這是作為觀 眾最基本的要求吧!
關於劇情乃至其他延伸討論,因太多評論提及,在此不說。
夢劇社主辦的「獨演小劇場」2013,以「獨步舞台,單挑自己」口號,邀請四 位本地戲劇專業的劇場活躍青年參與製作,分別創作四齣獨角戲劇目。節目第 一場之演出包括莫家豪的《不夢》及龔嘉敏《Nice to Meet You》,第二場之 演出包括莫群莊《22》及楊彬《下一個十年》。(劇照由 夢劇社 提供)
導演在編排演員亮相時,當中以擔演家長會代表的最突出。她一上來便是說了 一口不流利的國語,觀眾見狀失笑,而演員則倍感自豪,邊說,她的嘴角便向 上彎。這個笑意令觀者不惑,家長會代表的出現,是一種比校方更強權的姿態, 是向學生宣示社會現實,要學生識時務的作用。看見這個角色,沒有為事件增 加「嚴重性」,導演刻意讓某些演員特別起來,卻帶來反效果,更像鬧劇。
此外,在嘈音的處理上,亦明顯看見導演的疏忽,觀賞當日,我坐在第二排, 女高中生所穿的有踭鞋,由始至終的腳踏聲造成了嘈音。如果嘈音是有意義的 存在,觀眾會理解,如果只是為了美觀,作為導演,在入台時應該處理這問題, 以免阻礙觀眾欣賞。
陳述故事與探索生命
■《22》、《下一個十年》劇評
升 評 預 告 海 外 挑 戰: 香 港 站
金龍 - 以長距離 鏡頭遙望自身
“Nice to meet you”是西方社交禮儀中,陌生人初次結識的寒喧說話,然而 觀眾可曾想過,會跟至親的家人也來上一句“Nice to meet you”? 龔嘉敏自編自演的獨腳戲《Nice to meet you》是一段意識流甚重的年少自白, 龔試圖從第三者的視角,切入多段如幻似虛的關係,而這些也許存在或不存在 現實之中的人物角色,透過她們的對話,最終結集成龔想要表達那段埋藏於內 心的遺憾 : 與似是熟悉而陌生的父親,說上一句充滿愛的問好。
上半部份《nice to meet you》主要講述關於表演者的成長過程。表演者分飾 自己以及與戴上大頭佛後的同學,大頭佛同學像是她內心中理想的道德模範, 她過著讓自己羡慕的生活:爸爸帶著她四處旅行。整個演出的呈現有濃烈的青 少年劇場氣息,傾向用直接地向觀眾講述自己的故事。 下半部分的《不夢》,以經典對白 to be or not to be 開場,這句對白,加 上故事描述主角是飾演哈姆雷特,這樣的與經典對話,一開始就在揭示這是一 個關於糾結的演出而且是一個悲劇。不斷重覆的對白、動作,鋪排層次分明, 是澳門劇場少有的關於深層自我意識探討的作品。
文/黃愛國
03
太快,快得有時聽不進耳,這些都是演員在排練時需注意的地方。
演前 觀後
*此文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協助統籌,該會由專業藝評人組成, 網址:www.iatc.com.hk
枯牆
觀演場次:2013 年 9 月 6 日 20:00 地點:文化中心小劇院(劇照提供:葛多藝術會)
不論是演員、錄像,以及偶戲也相當恰到好處。女人站在表演區中央,站得有 兩個人的高度,穿上一件白色長裙,如婚紗,女人不會走動,卻表現一副痛心 狀態。此時,錄像在她的長裙上,由一艘渡輪至澳門娛樂場的五光十色,女子 從黑暗中一躍而下,為故事拉開一個具懸念的序幕。 及後一群黑衣人出場,說了很多二元對立的字眼,高、矮、貧、富;正常、不 正常……女兒從群眾中亮相,說起她不喜歡穿裙子,說起母親在家庭中扮演服 從不能抗命的角色,說起母親的自殺過程。女兒像天生出來便仇恨父親。父親 出場,由於迷信而經常向妻子惡言相向,甚至拈花惹草,對家庭漠不關心。
我從事新聞業廿多年,曾在管理層提出開發文化版,但現實情況是文化版不能 賺錢。香港曾經有像樣的文化雜誌,但不能持久。政府是需要長期資助,不是 一、兩次的資助。說到尾就是政府沒有承擔,因為沒有一個決策局去負責…… 一些事情要去到白熱化才有人討論,藝評如是,政治如是。評論最重要的是公 眾的參與性,而不是評論人的論點。 李海燕:香港主流價值觀有好大影響力,不論是教育問題,還是「我想看戲, 但又要供樓」,都是價值觀問題。現在大家談論的是輿論之中演變的事,其實 市民都覺得評論與他們無關。如果我們超越不了,就難以走下一步。 作為藝術家、評論人、觀眾,我們在三個角色之中是否恰如其份?作為舞評人, 我常問自己甚麼是評論,我覺得不應只抱著以批評為目標,而在引發討論,評 論應該引起更多評論,才能發揮功能。 現在人人都有個平台發言,我們有否盡自己的責任說話?寫藝評是要有承擔 的。寫藝評不是比藝術家、觀眾高級,評論終歸是橋樑,而置自己於高處是很 危險的。缺乏對話的評論亦不能發揮應有之作用。
這又回到價值觀問題。香港的藝術環境這樣,的確不利於評論。如《文化現場》 最後沒有政府資助,惟有靠賣書。免費的時候很受落,但收廿五元就沒人買了。 洪思行:作為一個剛寫藝評的新人,最緊要就是機會。當有藝評獎時,我沒怎 樣考慮就參加了,獎金的多少、評審的組成等,這些我都不會考慮,這個機會 是不可錯過的。 現時最大的藝評困境是批評的被動,好像今天的座談會都是被動的。作為藝評 人不應該只是單一評論個別作品,而應該是具備能力去批評整個現象、生態, 去領導討論。不是有事情發生才去評論。值得討論的事情,沒事發生也應該被 提出。這亦涉及藝評與媒體之間的關係,媒體都會先著重讀者的興趣。
建立香 ─從藝 波思考 質、 生 置與推
港藝 評獎 藝評 態、 廣策
評 風 本 位 略
藝評雜誌方面,我覺得它們不夠深入,內容詳盡與否、專題的連續性等問題, 都是蜻蜓點水多。這與文化氛圍有關,絕對需要長時間透過教育和培訓,去滲 入、改變。 張秉權:今晚的討論很豐富。非常謝謝﹗無論是藝評應怎樣設獎、藝評公共性、 藝評的現實處境以至政府的責任、藝評人的堅持等,都值得我們繼續探討下去。
04
劇場 耳邊風
徵、徵、徵 文/劉 fefe 除了每年向政府申請活動資助外,澳門近年出現大大小小的徵集活動,為藝團 帶來更多機會。演出以外,周邊的配套也一樣要「徵」,當中更有被視為「荒」 的劇本創作,又有多少團體或個人願意接受挑戰呢?如各位讀者有任何小道消 息,歡迎熱郵至 macautheatre@gmail.com 報料。
座談會(摘錄) 日期:2013 年 4 月 10 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 7 時 30 分至 10 時 30 分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低層地庫何鴻章排練室 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下稱 IATC) 場地支援:香港藝術中心 主持:張秉權(資深演藝文化工作者,現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主席) 嘉賓(筆畫序):曲飛(資深劇評人、101arts.net 藝術新聞網創辦人兼新聞 總監)、李海燕(舞評人、香港文化監察主席)、周凡夫(資深文化藝術評論人、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創會專業成員及副主席)、洪思行(樂評人、 本地無伴奏音樂組合「CM Singers」和「Zense」的成員)、鄭政恆(影評人、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鄧正健(劇評人、文學雜誌《字花》編輯委員會 成員)、盧偉力(戲劇藝術工作者、藝評人、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影電視 系副教授)
◎第九屆華文戲劇節(杭州 ‧2014) 兩年一度於中港台澳輪替舉辦的華文戲劇節,將於明年四月中下旬在中國杭州 舉行,澳門代理單位華文戲劇學會分別於 9 月及 10 月公開徵集演出劇目及論 文。向來著重學術研討的華文戲劇節,今年將以「戲劇與傳媒」為主題,下分 「戲劇和傳媒關係研究」、「戲劇與舞台多媒體研究」、「傳媒時代的戲劇研 究或戲劇與媒介社會」、「數字戲劇與戲劇互聯網」四個分題。澳門向來較少 戲劇相關之研究,在這個主題下,又將產生多少篇本澳論文? 更多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octi/?fref=ts
◎第 25 屆澳門藝術節 徵集演出 上一期《劇場.閱讀》號外版面『「對話」怎麼說?--藝評人談「第 24 屆 澳門藝術節」(摘要)』,藝評人提出各自對本年度藝術節主題「對話」的觀點, 當中不泛值得思考的問題。藝術節明年再次舉辦,徵集之節目以「凸顯本地濃 厚地域文化底蘊和悠久歷史人文精神」,優先考慮以本澳文本為出發點及兒童 劇作品。明年藝術節結束,又是一次檢驗主題與節目的實際。 更多資訊:http://www.icm.gov.mo/cn/News/NewsDetail.aspx?id=11040
整理:張慧妍、陳國慧 張秉權:我們會先談是否需要藝評獎,和這次風波對藝評界以至社會帶來甚麼 啟示;之後會分析藝評的公共性、藝評與社會的關係;最後談藝評的現實處境、 藝評的危機與契機。 周凡夫:怎樣設獎是很重要的問題,要真的幫助藝評本身。藝評訓練不一定要 把藝評看成一個專業,但其專業性的要求卻很高。如果藝評包括電影和視覺藝 術,這些藝術和其評論的定義,其實是很不一樣的,如舞台的特性與視覺藝術 或電影的最大差異,就是其不可複製的「一次性」,所以寫演藝評論與電影評 論已是不盡相同的事。做藝評是要累積經驗的,若設立獎項,先要思考藝評的 特質。寫藝評有如跑馬拉松,所以設獎就要考慮如何鼓勵那些願意堅持寫的評 論人,以培養藝評的風氣與水平。 其實藝評人的身分對整個人生是有很大幫助的,這活動影響一個人的質素,怎 樣看自己,又怎樣看世界、社會……回歸藝評的本質,社會強調鼓勵大家參加 藝評活動的原因並不單單是食飯或藝術發展的問題,而是每個人參與藝評的態 度。 鄭政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每年的重要項目有二,一是學會大獎,二就是出版 年度回顧,正如 IATC 有戲劇年鑑作為紀錄。 頒獎的基本原則是公開性。如學會大獎,我們會花一天時間討論而且一定有文 字紀錄,過程中並沒有黑箱作業、主觀意願、裙帶關係、利益輸送等。獎項是 要面向大眾的,頒獎不是一場表演,而是要告訴大眾何謂好、何謂不好,這亦 是評論人重要的責任。這是歷史文化記憶很重要的一環,我們要告訴社會大眾 甚麼藝術遺產是我們要珍惜重視的,甚麼值得繼續研究。 我們亦辦過電影評論比賽,評判班底的組成很重要,不可以被某類聲音主導, 評審應該是多元的、具開放性的。藝評當中是有公共性的,特別劇評、舞評、 樂評等是有別於影評的,它們有其即時性,要把握機會與公眾溝通,考慮即時 對話的可能,要不就會失去了理想的讀者群。 周凡夫:說起即時性,九十年代初香港電台曾找樂評人現場點評。
一個家庭的故事,從不同演員詮釋,被剪得支離破碎,卻能把故事說得清晰及 深刻。演員們皆能投入角色,在偶戲及空間運用上做得很好。時而給我一個錯 覺,到底我是否在看電影?
曲飛:中學教育改制後有些學校已開設戲劇科,但似乎教材的內容就並不全面 地包括評論。香港某些藝團在現實運作上亦有推動戲劇教育、戲劇欣賞,但不 足的是一些戲劇教育工作者教年輕人怎樣演戲,而不是教他們「看戲」或如何 分析,這是一個基礎上的錯誤,以致教育仍在一個淺層的位置。
受資助者一年要做多個節目,又要有一定數量的觀眾,這個情況之下,如果被 藝評人在公開平台批評,可能下次討論資助時就會受影響。這種制度會影響藝 術家接受建議的量度。
文/芊妤
留意到《枯牆》,源於作品取材劉以鬯先生的詩作《不是詩的詩》,雖然沒有 看過上述作品,但看過他的《對倒》,他的雙線並行及意識流手法把故事寫得 引人入勝。把劉的作品結合劇場,應該會有看頭吧!
政治是值得討論的,但社會在公共層面上只集中討論某些面向,而擱置其他範 疇,社會會怎樣?藝術評論是關乎判斷力,如果在藝術評論風氣好的環境下, 大家可用藝評的判斷方式去判斷社會、文化、政治,這會有更完整的判斷力。
張秉權:八十年代劇評人梁文道和家書,都試過在演後於劇場即時派發印了評 論的單張。
◎劇本荒不荒 ? 友人創作繼今年年初首次舉辦本地文本創作計劃《第一稿》,為吸引編劇們投 稿,他們邀請香港著名劇作家潘惠森帶領參加者,透過「文本指導」和「試演」 的實戰機會,以每晚一場、每場一位作家的形式,發表他們的最新劇本作品。 明年初友人將再次舉辦第二屆文本展演,並已於十月初完成徵集,這次徵集更 加堆一項「優異劇本將成為友人公演 2014/2015 公演劇目之一」。劇作能被搬 上舞台演出的確是件吸引的事!但又有多少能上台面的新作? 更多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44348355594071/
◎藝術在社區資助計劃 近年,愈來愈多藝術及社區工作者致力透過以社區為中心的藝術活動/行動, 與市民,以至社區內的區民一起發掘、發現、呈現社區自身擁有的文化累積與 厚度。文化局於明年推出「藝術在社區資助計劃」,以「凝聚社區居民,拉近 藝術與社區的距離」為目的。屆時將選出十個項目,並提供每個項目二十五萬 的最高上限資助。常說「將藝術帶進社區」、「提升社區的文化氣息」,或許 可從本刊今年 4 月號『「落區有術」藝術與社區港澳經驗談───摘要』一文 中得到一些啟示。 更多資訊:http://www.icm.gov.mo/ 《劇場.閱讀》2013 年 4 月號
劇場 SMS::::::::::::::::::::::: 《
身
寫
自
然
》2013.10.4-5 17:45
主 辦 單 位: 足 跡 / 演 出 場 地: 何 東 圖 書 館 / 票 價: 免 費
《 一 路 向 西 灣 》2013.10.12-13 20:00 主 辦: 澳 門 文 化 產 業 推 廣 協 會, 聯 興 藝 文 社 區 / 演 出 地 點: 聯 興 藝 文 社 區 六 樓 影 藝 展 廳 / 票 價: 免 費
《OFF | SITE. 在 場 ─ 環 境 創 作 及 演 出 》 2013.10.19-20 10:00-12:00;20:30-22:30 主 辦: 梳 打 埠 實 驗 工 場 藝 術 協 會 / 集 合 地 點: 白 鴿 巢 前 地 / 票 價:100
那天,我坐在觀眾席的第一排一張矮椅子上,視覺上我總是仰望觀賞。當演員 走得很近觀眾席,我便會忽略演員的動作,卻留意到群眾操控偶戲的動態或一 個空的空間,這種「前矇後清」的視覺效果,頓時為故事增加一種看不見的生 命力。在臨近劇終時,演父親的坐在表演場地的半圓窗上,此窗的高度,有如 教堂上的十字架,而這劇寓意他已到了一道內奈橋,這種空間處理,簡易鮮明 的交代情景,這是導演及燈光設計的功勞吧! 翻看場刊,似乎很多新手,而這個演出整體來說,一點都不幼嫩,有新鮮感得 來,亦處理得很成熟,期待他們日後的演出。 觀演場次:2013 年 9 月 8 日 地點:牛房倉庫
20:00
自選題
文/芊妤
《自選題》是談及一個女高中生在期末考試作文選擇了自選題,作文內容是揭 露全班同學按校方提供的資料作弊,以及觀考員的視若無睹的狀況。結果引起 校方大怒,並要求那名女高中生出示病歷證明及重考該次的作文考試。女高中 生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論校長、父母、家長及同學的勸喻,亦堅持自己的原則。 故事屬線性語言邏輯,所以更多的焦點落在演員身上。觀看當日的演員演出, 感覺演員準備不足,不是個別,而是整體。有演員不熟稔對白,如演校長的, 在指責女高生時,利用拍枱的方式表示威嚴。在拍枱後,該是說一些怒不可遏 的說話,最終,我看到的是演員在想了一下台詞,然後把這些具強權的說話吐 出來。對於一般正劇,時間控制顯得尤為重要,慢了片刻,不能一氣呵成,在 營造角色的性格特徵時,必然產生負面影響。另,有演員咬字不清,加上語速
盧偉力:歐洲浪漫主義興起時,有些評論人看過表演後就會即時寫評論,然後 印做單張在劇場門前派,所以那種即時與觀眾溝通的需要跟藝評工作是有著關 係的。最震撼的是當一個劇完結,就能立即引起整個城市的話題。因為當時大 眾的娛樂或論述焦點就是劇場和音樂廳,所以每一城市都有「City Hall」和 其節目。
《 一 屋 大 人 迫 爆 房 》2013.10.25-27 20:00 主 辦 單 位: 小 城 實 驗 劇 團 / 演 出 場 地: 自 家 劇 場 / 票 價:100
《她遇上他》2013.10.26-27 20:00
其 中 一 個 較 著 名 的 City Hall 負 責 人 就 是 歌 德, 他 聘 請 了 萊 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當 戲 劇 指 導, 負 責 為 一 星 期 的 演 出 寫 劇 目、 導 賞, 作 小 型 的 印 刷 經 營。 後 來 這 些 文 章 輯 錄 成 的《 漢 堡 劇 評 》(Hamburgische Dramaturgie)更影響整個世界後來的論述,甚至思潮,所以劇評的公共性是 毋庸置疑的。
主 辦 單 位: 曉 角 話 劇 研 進 社 / 演 出 場 地: 曉 角 實 驗 室 / 票 價:80
為何劇評可以有這種公共性呢?因為它是觀念形態、審美活動;它還是論述的 行為。即使在一個沒有印刷的地方,口頭相傳都可以有評論活動存在。甚至沒 有劇場演出,仍然可以有評論。
《
鄧正健:劇評的公共性在實踐上又怎樣呢?我在獎項公布後兩三天發表過文章, 看到兩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人在 Facebook 留言,第二就是罵我為何要放 過賈選凝。社會好像突然關心劇評起來,事實上又不然。原來在社會上談公共 性,可能要問,我們身處的社會,大眾究竟關心甚麼?我們又如何令不關心的 人去關心?其實現在仍有類似的即時藝評活動,我也參與不少演後座談會,另 外網上都有不少即時的回應。其實劇場有很多觀眾,他們都很有想法,卻不敢 面對分析性的問題,他們不太熱衷於將戲劇作為討論的對象。Facebook 上的討 論大多集中於社會、政治,對藝術上的討論就不太有興趣。其中一個常見的論 點就是,藝術欣賞是個人的事。我估計這與藝術置於個人生活的位置有關。去 劇場在個人生活的意義是甚麼呢?他們不打算通過藝術活動去提升個人,或因 應藝術作品去回應社會問題。
《 金 光 大 道 之 On Fire S.H.E.》 2013.11.8-9 20:00 /2013.11.9 15:00 主辦單位:曉角話劇研進社 / 演出場地:澳門文化小劇院 / 票價:120,100
蝴
蝶
君
》2013.11.8-10 20:00
主 辦 單 位: 小 城 實 驗 劇 團 / 演 出 場 地: 自 家 劇 場 / 票 價:100
《 謀 殺 現 場 》2013.11.29-12.1 20:00 主 辦 單 位: 澳 門 文 化 中 心 / 演 出 場 地: 澳 門 文 化 小 劇 院 / 票 價:120
《 美 麗 新 世 界 》2013.12.20-21 20:00 主 辦 單 位: 卓 劇 場 / 演 出 地 點: 曉 角 實 驗 室 / 票 價:100
《 夢 幻 愛 程 》2013.12.23-24 20:00 主 辦 單 位: 澳 門 文 化 中 心 / 演 出 場 地: 澳 門 文 化 小 劇 院 / 票 價: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