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Research Frontier June 2013, Volume 3, Issue 2, PP.69-76
Status and Advances of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Keqin Sun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keqins@cugb.edu.cn
Abstract As of June 2012, 962 proper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been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y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of UNESCO, including 745 cultural, 188 natural and 29 mixed properties in 153 States Parties composed of 190 members that have ratified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up to September 2012. China holds 43 properties covering 30 cultural, 9 natural and 4 mixed properties. While as of December 2012, 259 masterpieces have been inscribed on 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by UNESCO. The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is crucial to the protection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gives an outline of developing trend of world heritage and summarizes status and advances of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World Heritage; Universities;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Status; Advances
中国高校世界遗产教育现状与进展 孙克勤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要:截至 2012 年 7 月,全球共有 962 项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 745 项文化遗产、188 项自然遗
摘
产和 29 项混合遗产,分布在 153 个缔约国中。截至 2012 年 9 月,已经有 190 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中 国已有 43 项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 30 项、自然遗产 9 项和混合 遗产 4 项。截至 2012 年 12 月,全球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 259 项。世界遗产 教育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已经成为大学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概括了世界遗产发展趋势并总结了中 国高校世界遗产教育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世界遗产;高校;世界遗产教育;现状;进展
引言 1972 年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公约),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标准作了明确 规定,同时还确定了实施《公约》的指导方针。这个《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制定和实施 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国际准则和文件。截至 2012 年 6 月 24 日至 7 月 6 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 第 36 届世界遗产大会,全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的世界遗产有 962 项,其中文化遗产 745 项、自然遗产 188 项和混合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9 项,分布在 153 个缔约国中。截至 2012 年 12 月,已经有 190 个国家加入本公约,成为缔约国。世界遗产大会每年召开一次,截止至 2011 年已召开了 35 届。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开始逐步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教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金“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09YJA630150)。
- 69 www.erfrontier.org
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作了进一步划分,即物质遗产(Tangible Heritage)和非物质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 截至 2012 年 12 月,全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 达 259 项;此外,还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 项和被认为最能体现公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计划、项目和活动 10 项。
1
世界遗产发展趋势 世界遗产发展趋势与进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公约 1972 年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自《遗产公约》诞生和世界遗产组织成立以来,其 意义在于成功地保护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为人类文明史保留下众多的弥足珍贵的财富,促 进了世界遗产地的科学研究与文化交流,推动了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2)遗产名录 197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共 12 项世界遗产,到目前已有 936 项。《世 界遗产名录》诞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世界遗产保护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新时期。世界遗产数量前 10 位的国家 (表 1)。 表 1 世界遗产数量前 10 位的国家 国家 意大利 西班牙 中国 法国 德国 墨西哥 印度 英国 俄罗斯 美国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遗产数量 47 项 44 项 43 项 38 项 37 项 31 项 29 项 28 项 25 项 21 项
遗产类型 文化遗产(44 项)、自然遗产(3 项) 文化遗产(39 项)、自然遗产(3 项)、混合遗产(2) 文化遗产(30 项)、自然遗产(9 项)、混合遗产(4) 文化遗产(35 项)、自然遗产(2 项)、混合遗产(1) 文化遗产(34 项)、自然遗产(3 项) 文化遗产(27 项)、自然遗产(4 项) 文化遗产(23 项)、自然遗产(6 项) 文化遗产(23 项)、自然遗产(4 项)、混合遗产(1) 文化遗产(16 项)、自然遗产(9 项) 文化遗产(8 项)、 自然遗产(12 项)、混合遗产(1)
资料来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址 http://whc.unesco.org/en/list 整理
(3)全球战略 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发布了“全球战略”(Global Strategy)(Global Strategy for a Representative, Balanced and Credible World Heritage List),旨在建立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平衡的、可信的《世界遗产名录》。 它的目标是保证这个名录反映具有突出普遍的价值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多样性。2005年2月,《执行世 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明 确提出构建具有代表性、平衡性、可信性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全球战略。 (4)申遗趋势 世界遗产的平衡性发展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世界遗产委员会大力提倡、鼓励遗产种类的丰富多样化 以及保证其平衡性。平衡性包括地区平衡、国家遗产增长数量的平衡、遗产种类的平衡。在世界文化遗产中, 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廊道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线性文化遗产、跨国项目等成为国际世界遗产领域 提倡并重点支持的项目,此外,近现代遗产等逐渐进入世界遗产的视野之中,成为新的趋势,跨区域捆绑型 世界遗产申报方式是突破瓶颈的创新手段。申遗战略认识上的多元化,具体体现在扩展申遗、联合申遗、跨 国申遗等。 (5)遗产保护 2007年,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Arabian Oryx Sanctuary) - 70 www.erfrontier.org
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2009年,在第33界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德国的德累斯顿易北河谷 (Dresden Elbe Valley)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从此,改变了《世界遗产名录》只增不减的状况,彰显 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决心和力度。全球的世界遗产保护正在向多元化、科技化和综合 化发展。
2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育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重视世界遗产教育问题,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教育计划”第 27
条中明确提出 :“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 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 1 和 2 条中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 “事实上,一项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并不是结果,而是一系列保护活动的开始。如何唤起全人类对保 护自身遗产的热情和共识,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多国家也因此将加强遗产保护教育摆在了更加重 要的位置。”世界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象征,开展世界遗产教学是为了加强公众对遗产保护的教 育,增进对世界遗产知识的认识,开发世界遗产教育资源,提高社会公众的基本素质,探究人类智慧与文明, 为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对公众进行世界遗产教育,正在逐渐成为今天学校教育 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壮观的名山奇峰、 纵横交错的河流,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资源丰富。 我国于 1985 年加入《公约》成为缔约国后,1987 年拥有了第一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 5 项,即: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混合遗产 1 项,即泰山。截至 2011 年 6 月, 我国已有 41 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 29 项,自然遗产 8 项,混合遗产 4 项。 截至 2011 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音乐等 29 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麦西来甫、中国帆船水密舱壁制作技 艺、中国木版活字印刷术、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7 个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成 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和非 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这些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是世界遗产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开展世界遗产教育是 为了增进公众对世界遗产知识的认识,加强公众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意识,更好地保护好世界遗产。世界遗产 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科学、教育、文化、美学、旅游等方面,利用世界遗产进行科学考察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 是其价值的真正体现[1]。 在学校开设“世界遗产课程”,普及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知识,启动相应的教育机制是认识和保护世界 遗产的重要途径[2]。贺云翱认为,对中国的大学来说,“世界遗产教育”是个崭新的课题,因为“世界遗产” 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其本身就是一门新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关其课程设置、学科及学术 资源整合、教材编写、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还都处于探索之中[3]。李志超论述了文 化遗产学的意义以及大学设立相应学科的必要性[4]。人才培养与开发是一项增强遗产管理能力的长期措施[5]。 高等院校对于遗产保护的责任和作用受到了关注。近年学术界就师资、教学对象和方法、学科和教材建设, 以及国际合作、市场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对如何实现世界遗产的教育功能取得了比较完整的 认识[6]。此外,我国的高等院校相关科研人员为世界遗产的申报、保护和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10年来,世界遗产教育在高校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2.1 开设“世界遗产”相关课程 近 10 年来,在我国许多大学开设了“世界遗产”相关课程。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大学是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 - 71 www.erfrontier.org
南京人口学院、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 湖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山东经济学院、云 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江西财经大学、临沂师范学院、集美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
2.2 出版“世界遗产”相关教材 近 10 年来,高等院校教师出版了相关世界教材,如《世界遗产概论》、《世界遗产》、《世界文化与 自然遗产概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精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世界遗产学》、 《遗产保护与开发》、《世界遗产教程》[7-15],为世界遗产教学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2.3 设立遗产保护的专门研究机构 许多大学还相继设立了遗产保护的专门研究机构(表 2)。“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和研究中心”于 2008 年在北京、上海和苏州三地同步挂牌。 表 2 中国部分大学遗产研究机构 高等院校 北京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 中山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乐山师范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西北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黄山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 山西师范大学 徐州工程学院 井冈山大学 山西大学 武汉大学
成立时间 1988 年 2002 年 2002 年 2002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3 年 2003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6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09 年 2009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0 年 2010 年
遗产研究机构 世界遗产研究中心 世界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 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 世界遗产研究所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 数字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4 招收遗产保护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近年来,许多大学也在开始招收与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本文仅就 2009 各高校招收遗产保护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情况进行了统计(表 3 至表 5)。 表 3 2009 年我国高等院校招收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一览表 学校 北京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院系 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园林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 地理学 地理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人类学 中国少数民族史
- 72 www.erfrontier.org
研究方向 风景区规划与世界遗产研究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 自然与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 民族文化遗产
表 3 2009 年我国高等院校招收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一览表(续) 学校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山东大学 河南大学 郑州大学 山西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美术学院 贵州大学 贵州民族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延安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院系 专业 研究方向 人文学院 美术学 文化遗产理论与管理研究 文学院 民俗学 文化遗产学 设计艺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 文化遗产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设计与遗产保护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 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 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规划 历史学院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文学院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学院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文化遗产研究 建筑研究所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建筑研究所 城市规划与设计 建筑遗产保护与规划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 建筑学院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 建筑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 大遗产保护 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 文化遗产保护 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遗产保护 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历史文化学院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学院 专门史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历史学院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音乐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学 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历史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文化遗产研究 艺术学研究所 艺术学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建筑学院 建筑遗产保护与管理 建筑遗产保护与管理 建筑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人文学院 旅游管理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文物学 文化遗产理论和管理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设计、社区规划与历史遗产保护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 城乡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 设计学院 设计艺术学 城市人文遗产保护 人文学院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人类文化遗产 历史学系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人类学系 人类学 文化遗产与管理 人类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 建筑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文化与遗产保护 城市设计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设计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技术科学 遗产保护技术与材料 历史文化学院 区域文化史 文化遗产 研究生部 艺术学 文化遗产学研究 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 人文地理 文化地理与遗产学 民族文化学院 民族学 民族文化遗产研究 社会历史学院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建筑系 建筑历史与理论 历史建筑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专门史 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研究 人文社科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 文化遗产与陕北历史研究 人文学院 民族学 文化遗产保护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各高等院校“2009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整理 - 73 www.erfrontier.org
表 4 2009 年我国高等院校招收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一览表 学校
院系
专业
研究方向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文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科学技术史 民俗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 山东大学 西北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东南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文博学院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历史学系 建筑学院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城规学院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城市设计学院
生态地质学 生态旅游与景观地质学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遗产保护研究 建筑历史与理论 文化遗产保护 专门史 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文化遗产管理 地理学 自然遗产评价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文化遗产研究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 文物学 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设计、社区规划与历史遗产保护 建筑历史与理论 城乡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 建筑遗产保护与管理 近代建筑保护理论与方法 文学人类学 文化遗产与人类学 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文化遗产开发与管理研究 旅游管理 文化遗产与景区管理 建筑学 旧城改造与历史遗产保护 建筑学 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 民族学 民族文化与民族遗产 城市系统工程 历史遗产保护 民族学 民族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规划与设计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规划
建筑学院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学 文化遗产研究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各高等院校“2009 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整理 表 5 2009 年我国高等院校招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一览表 学校 中央美术学院 天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山东艺术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武汉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院系
专业
人文学院 建筑学院 艺术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音乐学院 人类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社会学系 西南民族研究院 文学院
美术学 建筑环境艺术 设计艺术学 艺术学 民俗学 民俗学 音乐学 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民俗学 民族学 民俗学
研究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 无形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批评 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俗与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建设 民俗文化遗产 戏曲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各高等院校“2009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整理
据中国戏曲学院公布的 2012 年本科招生简章,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昆曲等列在其中。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于 2012 年 2 月 22 日成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开展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标志着中国将通过这一中心推动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 - 74 www.erfrontier.org
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的非遗保护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2.5 拓宽国内外学术交流 近 10 年来,为了彰显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化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各相关高校不断拓展国内外世界遗产领 域的学术交流活动。2004 年 11 月 1 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了“世界文化遗产亚洲学术研讨会”。 2005 年 12 月 3 日,“保护与管理:世界遗产论坛”在成都四川大学开幕。“2006 世界遗产国际高层学术研讨会” 于 2006 年 6 月 8 日至 10 日,在同济大学举行。会议由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 会和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共同组织。作为一次世界级的高层学术盛会,此次会议引起了各方 面的高度重视,共有近百名从事遗产保护的官员和专家出席会议,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 产中心、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全委会、中国国家文物局及中国建设部的官员与学者等。2010 年 5 月 23 日,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 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是在发展中国家建 立的第一个遗产保护领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也是唯一一个建在知名大学并以其为依托的此类机 构,是提高亚太地区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强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对高校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和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2011 年 12 月 26 日至 28 日“亚洲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中日双边国际研讨会暨技 术交流会”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通过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和学者在文物数字化及其展示、分析、修复与保 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有利于推动文物的数字化及其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并为今 后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奠定了基础。此外,其他一些高等院校也都相继开展各种有关世界遗产保护、 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术交流活动。
2.6 世界遗产地已成为教学基地 世界遗产不仅可以大大推动旅游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将世界遗产教育做为多学科交 叉的教学和科研基地[16]。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作为中国首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 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是多所高等院校,如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的实习基地。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集地球演 化、生态、生物多样性等为一体,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已被一些高校作为地质学、生态学、生物学的 教学和科研基地。贵州省第一个“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教学科研基地”在荔波县成立。贵州师范大学 与荔波县政府合作建立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荔波教学科研基地。基地将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 人员培训和科学研究等方式,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保护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共同进步。世界遗产 地中国丹霞的丹霞山已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多所高校共建了科普教育和实 习基地,发挥丹霞山世界遗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功能。从 2009 年起,苏州中心与苏大艺术学院合作,在基 础专业课程中增设“世界遗产”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用遗产保护的国际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苏州本土 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中,并结合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实地考察,扩展学生对世界遗产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我国许多世界遗产地都已作为高校师生开展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3
结论 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战略正在向多元化、科学化和综合化发展。遗产资源具有文化性、科学性、历史性、
美学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价值。近 10 年来,我国高校的世界遗产教育尽管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仍存 在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失衡、教学体系不健全、课程普及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教材建设滞后、遗产教育 研究薄弱等[17]。高等院校应发挥其教学和科研优势,逐渐完善世界遗产学科教学和科研体系,培养更多优秀 的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人才,通过教学和科研促进世界遗产学科发展。 - 75 www.erfrontier.org
REFERENCES [1]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3): 36-40.
[2]
孙克勤. 世界遗产的教学与实践[J]. 教育与现代化, 2009, (1): 24 - 29.
[3]
贺云翱. 关于中国世界遗产教育问题的思考[J]. 世界遗产, 2007, (1): 32 - 35.
[4]
李志超. 文化遗产学的基本概念及大学责任[J]. 教育与现代化, 2007, (3): 7-10.
[5]
罗佳明. 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6]
尹国蔚. 近十年我国世界遗产教育教学研究述评[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 (6): 96-99.
[7]
刘红婴, 王健民. 世界遗产概论[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8]
晁华山. 世界遗产[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9]
孙克勤.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5.
[10] 郭万平.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11] 左学德, 吴玲. 世界遗产精选[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6. [12] 王文章主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13] 孙克勤. 世界遗产学[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14] 孙克勤主编. 遗产保护与开发[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15] 刘新静主编. 世界遗产教程[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16] 孙克勤. 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教育的探讨[J]. 中国地质教育, 2004, (4): 99 -103. [17]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 教育进展, 2011, 1(1): 29 - 33.
【作者简介】 孙克勤(1955—),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球科学、世界遗产、旅游管 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Email: keqins@cugb.edu.cn
- 76 www.erfronti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