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reenland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 along the grand canal in yang

Page 1

Frontie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June 2013, Volume 2, Issue 2, PP.6-10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reenland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 along the Grand Canal in Yangzhou Dasheng Zhao 1, Xiaodi He 2, Mei Xu 3#, Lei Cao 3, Fan Yang 3 1. Yangzhou City Afforest Office,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China 2.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China 3. Yangzhou City Afforest Maintain Office, Yangzhou Jiangsu 225003, China #

Email: he8068@163.com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est along the Grand Canal in Yangzhou city has embodied the special local ecological landscape view, as well outlined the features of thi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gion characterized with abundant water and large plant cover.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rees in greenbelt have prevention, intercept and absorption effect on mote in air, with desir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the multiple layered forest, owing to its dust detention effect superior to that of trees in garden, lawn more than 20%, and 10.7%,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its noise reduction effect less than 7 dB and 4 dB, separately, compared to cement garden road and lawn, and its pronounced inhibitory function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the amount of bacteria inside the trees is decreased by 10.08-99.71% compared to that outside the woodlands 15 m; and even less 23.59-99.78% than that in the street without woodlands. Keywords: Grand Canal Scenic Belt; Ecological Greenland; Environmental Effect

*

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绿地建设及环境效应研究 赵大胜1,何小弟2,徐梅3,曹磊3,杨帆3 1.扬州市城市绿化办公室,江苏 扬州 225009 2.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3.扬州市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处,江苏 扬州 225003 摘

要: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的绿地建设类型、绿地树种配置和绿地建设模式,体现了“水、绿、古、文、秀”的地域生

态景观特色,为生态城市绿地建设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定量评价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绿地树木对空气微尘有着显著的阻 挡、截留和吸滞作用,复层林地模式生态环境效应优良:滞尘效应优于园路近20个百分点、优于草坪10.7个百分点;减噪 效果可较硬质园路区降低噪音约7dB,可较草坪区降低噪音约4dB;抑菌功能显著,林内空气细菌含量比距林地15m处减 少10.08-99.71%,比无林地的街道对照少23.59-99.78%。 关键词:古运河风光带;生态绿地;环境效应

引言 城市绿地建设的宗旨是要改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将有利于人体健康放在第一 位。构建生态绿地模式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障市民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城市绿化材料选择 时要对不同植物组合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彰显城市绿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目的[1]。 *

基金项目: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BK2010038) -6http://www.ivypub.org/fes


古运河扬州段总长度29.3 km,沿岸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瓜洲古渡、全国四大名刹之一的高旻寺、盛唐 海上丝绸之路的渡口扬子津、鉴真东渡码头宝塔湾、伊斯兰宗教名胜普哈丁墓以及新老运河的分水岭茱萸湾 等,风土人情独特。

1 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绿地规划 黄金坝至宝塔湾的城区段称扬州南运河,全长13.5km,两岸各50m控制建设,计划用地面积约45ha,是扬 州古运河风光带建设的精华所在。规划点·线·面有机统一的绿地建设方案,凸显悠久的历史风貌;设计乔、 冠、草结合的复层绿地模式,打造绮丽的生态滨河风光,是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环境林建设的指导思想[2]。

1.1

绿地规划宗旨 本着“优化生态配置,改善人居质量,体现古城特色,保障生产生活,促进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宗旨,

以植物造景为主,突出生态环境林建设的技术指标与要求,营造集生态保健、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绿地生态景观。

1.2

绿地规划目标

1.2.1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扬州古运河沿岸整治以增加绿量、改善环境为主要目标,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形成乔、灌、地被、 花草相结合的高低错落、丰满的生态绿地景观,为扬州城市环境建设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绿洲,为扬 州市居民提供一个便捷舒适的休闲、健身、观光、游憩场所。 1.2.2 展现历史文化内涵 古运河是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一条重要的视觉观光走廊,沿河分布有多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古迹, 具有很高的人文景观价值。滨水绿地建设按照“古”为线索、“园”为框架、“绿”为基础、“景”为特色 的要求,充分利用这条“历史文脉”,营造体现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生态景观,提升扬州历史文化内涵的整 体形象。

1.3

绿地树种规划

1.3.1 挖掘乡土树种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根据扬州地区植物分布的自然属性,以具乡土特色的落叶类乔木为主,以常绿类乔木及花灌木为辅,充 分运用乔、灌、地被树种有机结合的生态群落栽植结构。树种选配,以梧桐、国槐、无患子、水杉、石榴、 大叶女贞、瓜子黄杨等为基调树种,以枫杨、榉树、白玉兰、桃花、广玉兰、香樟等为骨干树种。强化市树 (银杏、垂柳) 、市花(琼花、芍药)的表现力度,展现绿扬城廓的特色意境;优化春花类树种的选择选配, 加强“烟花三月”的特色文化环境氛围渲染。 1.3.2 遵循生态景观理论,体现物种多样原则 积极引种适于本区栽植的彩叶类、显花类、常绿阔叶类等具优良观赏性状的树种,有红枫、紫叶矮樱、 二乔玉兰、紫玉兰、樱花、香橼等,以丰富生态绿地景观的树种构成。地势低洼的局部区段,植物选择以耐 水湿花木为主,有池杉、柳杉、垂柳、慈孝竹、荷花、鸢尾、菖蒲、芦竹等,展示湿地生态景观的特色魅力。

1.4

滨水绿地配置模式

1.4.1 生态环保型 充分利用植物吸收CO2、放出O2的光合作用功能,植株叶片吸附空间尘埃的形态结构功能,有效发挥多 种树木吸收有毒气体的特殊生理功能,改善环境空气质量[3]。在交通流量较大区段,多植枝繁叶茂的乔灌木 -7http://www.ivypub.org/fes


树种,强化绿地植被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消音减噪等生态环保效应。骨干树种配置:梧桐、刺槐、国 槐、栾树、垂柳、落羽杉、池杉;小片绿地块状混交:林内配置海桐、冬青、黄杨、杜鹃等灌木;地被覆盖: 狗牙根、结缕草、三叶草、麦冬、葱兰等。 依据某些树种分泌植物杀菌素的生物特性,构建保健功能明显、景观层次优美的生态植被绿地[3]。在居 民活动密集区,成片栽植松、柏、樟、臭椿、合欢、女贞、广玉兰、夹竹桃等树种,减少空气中的有害细菌 密度;加大复层立体绿化,营造空气清新、洁净的生态保健环境林;绿地群落中,上木覆盖率70%-80%,下 木覆盖率40%-50%;地被植物覆盖95%以上的地表,形成林荫型生态保健绿地。 1.4.2 生态景观型 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生态学规律,应用植物生态位互补、互惠共生的生态学原理,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 体现古运河风光带生态环境林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风韵。优化植物景观构成,突出表现绿地植物形体美、色彩 美、韵律美和季相动态美等要素,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景色,满足观光、休闲、游憩需要[5]。植物配植 以群落组合式为主,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相互衬映,主要树种有:市树——垂柳、银杏,市花——琼花、 芍药,以及碧桃、梅花、紫薇、玉兰、桂花、杜鹃、红花檵木、三角枫、鸡爪槭、枫香、乌桕、无患子、梧 桐、国槐、马褂木、枇杷、水杉、池杉、圆柏、真柏、罗汉松及观赏竹等。

2 绿地树种的选择配置 2.1

绿地树种构成 古运河风光带绿地建成区共有树种88种,分属43科、67属。其中:垂柳(市树)、银杏(市树) 、琼花(市

花) 、碧桃、桂花、蜡梅、侧柏、女贞、槐树、榆树、青桐、无患子、乌桕、柿树等乡土树种有52种,占59.01%; 棕榈、雪松、龙柏、香樟、香橼、广玉兰、法国冬青、金叶女贞、云南黄馨、水杉、栾树等外来树种为36种, 占40.91%。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为1.44:1,绿地树种的生态适应性结构基本合理,既考虑到乡土树种适应 性强、生长健壮的生态优势,满足生态绿地建设的环境调节需求;又考虑到外来树种对丰富物种多样性的贡 献,具有提高生态绿地景观建设水准的积极意义。 为提高古运河风光带的绿地景观水准,特别是丰富冬季景观的视觉效果,在绿地树种结构中有意识的加强 了常绿树种的引进和栽植:黑松、罗汉松、枇杷、夹竹桃、石楠、海桐、枸骨、南天竹、狭叶十大功劳、孝顺 竹、刚竹等常绿树种34种,占38.64 %;二球悬铃木、喜树、枫香、鹅掌楸、白玉兰、紫薇、三角枫、五角枫、 鸡爪槭、紫叶桃、紫叶小檗、火棘、红瑞木等落叶树种54种,占61.36%。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为0.63:1。

2.2

绿地树种配置 沿河步道,采用扬州水上园林的经典模式,三步一桃、五步一柳,一路花柳相间、延绵不绝。通过树种

的合理配置,形成古运河风光带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整体布局;行道树绿化,栽植1-2排杂交马褂木与香樟, 形成高大挺拔的落叶与常绿阔叶树复层配置结构,下层配植多年生草花,以增强时节的视觉效应。以乔、灌、 地被、草地的复层人工植被结构作为植物造景的主旋律,矫正一味“以草代木”的错误倾向。根据突出生态 保健功能、兼顾景观质量的要求,绿地模式建设结构中的乔木树种占70%、花灌木20%、地被耐荫植物10%。 绿地上层乔木覆盖率达70%~80%,下层花灌木覆盖率达40%~50%,地被、草本植物覆盖其地表,达到“黄 土不露天”的基本要求,以提高绿地的复层生态效果[3]。绿地树种结构中,乔木类53种、占60.23 %,灌木类 35种、占39.77 %,乔、灌木比为1.5:1。

3 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3.1

绿地树种的生态效应监测 选取模式内的硬质园路、草坪及三种复层林分计5个样点,在150cm高度分别对噪音和空气含尘量指标进 -8http://www.ivypub.org/fes


行取样分析。每测定数据3次重复。噪音测定,采用HS5633数字声级计;空气含尘量测定,采用TH---40E恒 流粉尘采样器,取样时间为30 min,设定流量为30l/min。 为减少测试数据的实验误差,对各项指标进行定时、定位和定人测定。每周测试三次,分别在周一、周 三、周五进行,持续时间一个月。测试分两个时段进行,上午从8:00开始,下午从2:00开始;每次测定,各 样点均按相同时序进行。 测试数据,用DPSv.2.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表明,林地生态环境效应与样地模式的植物群落配置模 式密切相关;其中,复层配置林分区对草坪区呈5%显著差异水平、对硬质园路区呈1%极显著差异水平。 3.1.1 林地滞尘效应评价 绿地树木对空气微尘有着显著的阻挡、截留和吸滞作用[4,5]。样地大气含尘量测试数据表明,槐树×(海 桐+瓜子黄杨)林分值约为硬质园路值的1/3,香橼×(夹竹桃+云南黄馨)林分值约为硬质园路值的1/2;进一 步以硬质园路为CK换算出的滞尘比率(%)值评价,复层林分的滞尘效应优于园路近20个百分点、优于草坪10.7 个百分点;槐树×(海桐+瓜子黄杨)林分模式的空气滞尘效应优于香橼×(夹竹桃+云南黄馨)林分结构。 表1林地模式的滞尘效应分析 样地模式

滞尘量

滞尘效应(%)

滞尘比率 2

(TSP/mg/m )

(%)

与A1比值

与A2比值

A1林边硬质园路(CK)

1.580

-

-

+78.33

A2林边草坪地被

0.886

56.08

-43.92

-

A3香橼×(夹竹桃+云南黄馨)

0.716

45.32

-54.68

-19.19

由于不同树种的抗污染能力与生理特性差异,其滞尘能力相差很大;一般情况下,泡桐、大叶女贞、红 叶李等阔冠、密枝树种叶量较多,其滞尘能力也强。故从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考虑,应优先选择叶形大、叶 面积粗糙、树冠稠密等具有较强滞尘能力的树种进行绿化,以增强净化空气污染的环保功能。 3.1.2 林地减噪效应评价 林带减弱噪音的效应与林分组成结构有关,一般以阔叶林减噪效果最显著,叶片大而质硬并重叠排列的 树种减噪效果较好,低分枝、矮树冠乔木的减噪作用要比高分枝、高树冠的乔木明显[6]。样地测定数据表明: 林地群落可较硬质园路区降低噪音约7dB,可较草坪区降低噪音约4dB。 表2 林地模式的减噪效应分析 样地模式

3.2

测定值

差异水平 5%

1% -

与A1比值

与A2比值

dB(%)

dB(%)

(-)

A1林边硬质园路(CK)

75.946

a

A

A2林边草坪地被

71.250

b

B

-4.70 (-8.18)

A4枇杷×法国冬青×(腊梅+迎春)

68.943

bc

BC

-7.00 (-9.22)

+4.7 (+6.60) -

(-)

-2.3 (-3.24)

林地树种的抑菌效应分析 用接种皿采集1.5-1.8m层空气,测定样地树种群落及其不同距离位置空气中的细菌、真菌(霉菌)含量,

与距离植物群落15m处和无林的空旷地比较,进行抑菌效应分析。同时,提取样地树木的叶挥发物进行菌种 接种试验,测定抗菌活性,分析树种的抗菌、抑菌功能[7]。 以雪松、侧柏、香樟、桂花、水杉、合欢为主的群落对细菌有明显抑菌作用:林内空气细菌含量比距林 -9http://www.ivypub.org/fes


地15m处减少10.08-99.71%,比无林地的街道对照少23.59-99.78%。但供试树种群落大多对霉菌一般无明显抑 菌作用,仅桂花林内空气霉菌含量比距林分群落5m和15m处分别减少23.59和40.66%;侧柏林地空气霉菌含量 比无林地减少24.73%。 表3 林地树种的抑菌效应分析 8:30-9:00 林地群落

细菌含量 9

3

抑菌效应

(10 /cm )

(%)

栾树

1.3791

-78.53

丁香

1.2350

琼花

16:30-17:00 方差分析

细菌含量 9

3

抑菌效应

(10 /cm )

(%)

0.6956

-40.40

-78.98

0.3754

-67.83

0.3324

-94.34

0.4009

-65.65

硬质园路(CK)

5.8754

-

1.1672

-

夹竹桃

0.7991

-58.34

1.1223

-57.14

枇杷

0.9148

-52.30

1.1624

-57.90

香橼×夹竹桃

1.1062

-42030

0.9715

-62.90

硬质园路(CK)

1.9178

-

2.6186

-

36.1979**

24.5238**

方差分析

22.7175**

13.9844**

注: F0.01 =4.0662,F0.05 =7.5910

4 小结 生态绿地建设还是现代人追求游憩休闲环境的主要载体,并可结合多种科普、文化、健身、社区联谊、 游乐等活动的进行,进一步民展示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8]。1998年,扬州市政府在实施京杭运河“三改二” 工程中巧妙地将工程建设与城市绿地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对古运河城区段进行全面综合整治,建设滨河生态 绿地、营造水岸风光带。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环境林建设,2000年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重大专 项“中国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2008年城区段西岸的生态绿地建设基本完成,初步构成了“点、线、 面”有机组合的滨河生态风光带,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景观宜人,较好地发挥了生态观光、生态保健和生 态环保功能,被市民誉为扬州古城的“小外滩”;同年被扬州市民投票推举为扬州市城市环境建设新十大景 点之一,据初步统计,每日前往晨练的市民达600-800人,夏、秋季晚间休闲的人流量达1000-1600人,全年 前往观光、游憩、锻炼逾40万人次。

REFERENCES [1]

苏泳娴, 黄光庆, 陈修治, 等. 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1. 23:

[2]

李晓储, 何小弟, 黄利斌, 等. 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绿化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1(3): 71-75

[3]

王晓明, 李贞, 蒋昕, 等.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效应的定量评估[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 2005.04

[4]

江胜利, 金荷仙, 许小连. 园林植物滞尘功能研究概述[J]. 林业科技开发, 2011.06

[5]

罗英, 何小弟, 李晓储, 等. 生态景观型城市绿地的滞尘效应分析[J]. 林业实用技术, 2009. 5: 58-61

[6]

郑思俊, 夏檑, 张庆费. 城市绿地群落降噪效应研究[J]. 上海建设科技, 2006. 04

[7]

罗英, 李晓储, 黄利斌, 等. 城市街道绿地不同配置模式植物群落的抑菌功能[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9. 26(4): 859-864

[8]

吴志萍, 王成. 城市绿地与人体健康[J]. 世界林业研究, 2007, 20(2): 32-37

【作者简介】 1

3#

要从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

要从事城市绿化养护与管理。Email: he8068@163.com

赵大胜(1980-),男,江苏扬州人,本科,园林工程师,主

徐梅(1968-),女,江苏泰州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

- 10 http://www.ivypub.org/fes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