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n |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Page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 碩士論文

幻彩疊紋— 微形圖像元素表現疊紋效果之數位藝術創作 Fantastic and Colorful Moiré Patterns – Digital Art Creations of the Moiré Effect by Using Micrographic Elements

研究生:陳國烈 指導教授:藺德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一O二 年 六 月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Fantastic and Colorful Moiré Patterns – Digital Art Creations of the Moiré Effect by Using Micrographic Elements 幻彩疊紋— 微形圖像元素表現疊紋效果之數位藝術創作

Student : Kuo-Lieh Chen Advisor : Professor Te Ling

June, 2013


幻彩疊紋— 微形圖像元素表現疊紋效果之數位藝術創作 Fantastic and Colorful Moiré Patterns – Digital Art Creations of the Moiré Effect by Using Micrographic Elements by Kuo-Lieh Chen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美 術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of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The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July, 2013 Thesis Supervisor: Professor Te Ling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幻彩疊紋--微形圖像元素表現疊紋效果之數位藝術創作

學生:陳國烈

指導教授:藺德教授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 摘

疊紋公認為是歐普藝術的一種表現方式,本創作論文主要描述研究者以極細微之 點紋與線紋光柵完成彩色疊紋之數位藝術創作,用以區隔傳統粗線紋光柵之疊紋藝術, 而以紅、綠、藍三色光柵所產生的彩色疊紋更變化出豐富色彩與迷幻效果。創作成品除 靜態的彩色疊紋圖像之外,也將疊紋之形成過程製成電腦動畫,並藉由不同媒材,如圖 紙與透明膠片之噴墨列印,以及大型螢幕之投影,做公開展示與播放,多元呈現疊紋圖 像之藝術表現性。 本文除呈現所創作的疊紋作品之外,對作品的製作過程與發現也同時做了詳盡的 敘述,研究結果幫助我們了解藉由疊紋作品之藝術創作、製作技術與不同呈現方式,讓 我們認識疊紋之美。最後,研究者提出多項建議,如其他圖像元素光柵的疊紋創作、數 位版畫與傳統版畫的結合,以及文創商品之開發應用等,對疊紋藝術創作有興趣的人士 作為後續發展之參考。

關鍵詞:疊紋、光柵、歐普藝術

i


Fantastic and Colorful Moiré Patterns – Digital Art Creations of the Moiré Effect by Using Micrographic Elements Student:Kuo-lieh Chen

Advisors:Professor Te Ling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Moiré patterns are considered to be one type of painting within the Optical Arts field. This study mainly describes the digital art creations of colorful Moiré patterns by using very tiny dots and line gratings to make a distinct performance of Moiré effects by using traditional thicker grating. Meanwhile, the effect of Moiré patterns with red, green and blue gratings has generated more colorful and fantastic effects. The creation works of this study contains plain colorful Moiré patterns and Moiré patterns animation. The research also serves to explore different methods of enhancing Moiré art by utilizing various media such as ink jet printing on paper and transparent film as well as large-scaled monitor projecting in public. The study not only displays creative Moiré pattern designs but also describ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findings in detail. This research contributed to understanding how art creation,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displays of Moiré works help us to know the beauty of Moiré patterns. And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researching Moiré patterns created by other methods, such as by using different graphic elements, a combination of digital printmaking and traditional printmak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Key Words: Moiré Pattern, Grating, Op Art

ii


「人生有夢,築夢最美」。在教師生涯 30 年之後,為了豐富個人的退休生活以及追 求對藝術的喜好,有了回到學校當學生的夢想,而且是當需要厚實藝術根基的美術系學 生。老天眷顧我,給了我機會,以 59 高齡讓我當上了美術系碩士班的新鮮人,並展開 為期三年的美術學習與創作生涯。從創作方向的摸索到研究主題的確立,均得到系裡教 授的殷切指導,終於有了今日的成果。可能是年齡稍長的關係,教授們均待我如兄長, 讓為生者備感親切,無時無刻感恩在心。 人因學習而長大,學習是快樂的,然創作卻是辛苦的,帶有研究性質的創作更是辛 苦。本項研究創作得以順利完成,第一要感謝的是內人,在第三年的主題創作過程中, 若無她無怨無悔的包容與協助,很難畢竟其功。第二要感謝的還是家人,我兒晁偉,碰 巧他正在美國求學,藉地利之便幫老爸蒐集文獻與圖書,貢獻良多。 無可諱言的,一件事情的成功除了需要主事者自身的努力之外,來自於週邊的配合 與協助也是必要,感謝指導教授藺德老師在過去三年來的不斷給予研究方向及創作細節 的指導,方能一一克服技術上的難題,感謝口試委員陳懷恩博士與陳昌郎教授分別在論 文內涵與技術形成方面的指導,使畢業製作得以順利完成。對於系(所)主任及其他教授、 職員、研究生的相關協助,一併在此致上感謝之意。 還要感謝好友謝美惠、林俊男兩位老師在後端創作技術上的協助,好友王妙僅老師 與美籍人士 Diana Watson 給予英文上的指導,以及眾多好友們的精神鼓勵,終促使研究 者得以順利完成創作。 最後,研究者以此畢業製作成果「幻彩疊紋」與我的家人、朋友共同分享,謝謝你 們。

iii


錄

頁次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謝誌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創作架構與方法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疊紋的發現 ………………………………………………………………… 7 第二節 疊紋產生的原理……………………………………………………………… 9 第三節 疊紋與歐普藝術 …………………………………………………………… 15 一、何謂「歐普藝術」? …………………………………………………15 二、知名歐普藝術家及其作品 ……………………………………………16 1.瓦沙雷利(V.Vasarely) ………………………………………………16 2.萊莉(B.Riley) ……………………………………………………… 17 3.索托(J. R. Soto) ……………………………………………………… 17 第四節 1960年代迄今與疊紋藝術創作之相關論述與作品 ……………………… 18 第五節 當代疊紋藝術家及其作品分析 …………………………………………… 26 一、威爾丁(Ludwig Wilding) …………………………………………… 26 二、尼可萊(Carsten Nicolai) ……………………………………………28 三、蘇瓦茲沃德(Christian Schwarzwald) ………………………………33 第六節 當代藝術家之數位疊紋作品賞析……………………………………………34 第三章 創作研究…………………………………………………………………………38 第一節 創作原理 ……………………………………………………………………38 一、設計元素 ………………………………………………………………38 二、視覺元素與混色原理 …………………………………………………38 三、設計理論 ………………………………………………………………41 四、創作疊紋的相關設計原理 ……………………………………………45 第二節 創作流程規劃…………………………………………………………………46 第三節 創作元素設計…………………………………………………………………47 iv


第四節

基本微形圖像光柵之製作 …………………………………………………49 一、微形點紋光柵 ……………………………………………………… 49 二、微形平行直線紋光柵 ………………………………………………50 三、微形曲線紋光柵 ………………………………………………………51 四、微形同心圓線紋光柵 …………………………………………………51 第五節 單色疊紋創作實驗 …………………………………………………………52 一、點紋與點紋重疊 ………………………………………………………54 二、線紋與線紋重疊 ………………………………………………………55 三、曲線紋與曲線紋重疊 …………………………………………………56 四、同心圓紋與同心圓紋重疊 ……………………………………………57 第六節 疊紋創作實驗發現 …………………………………………………………58 第四章 創作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創作技術的形成 …………………………………………………………59 第二節 創作成果介紹 ……………………………………………………………61 一、平面圖紙列印作品 …………………………………………………61 二、動畫與靜態圖檔連續播放……………………………………………81 (一)直線平移「補間動畫影格」製作……………………………………81 (二)迴轉平移「補間動畫影格」製作……………………………………83 (三)旋轉「補間動畫影格」製作…………………………………………84 (四)縮放「補間動畫影格」製作…………………………………………85 三、透明膠片 ……………………………………………………………86 第三節 創作心得與討論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創作結論 ……………………………………………………………… 89 一、在主題創作方面………………………………………………………89 二、在技術製作方面………………………………………………………90 三、在成品展示方面………………………………………………………90 第二節 建議…………………………………………………………………………90 參考文獻 ………………………………………………………………………………92

v


錄

頁次 表 1.1.1 疊紋技術的應用 ………………………………………………………………… 2 表 2.2.1 兩片光柵間隔角度不同所產生之疊紋差異…………………………………… 10 表 2.2.2 歐斯特設計的 16 種可產生疊紋的基本光柵圖案………………………………11 表 2.2.3 阿密德羅不規則排列點紋重疊之疊紋研究圖例 ………………………………14 表 2.2.4 阿密德羅不規則排列線紋重疊之疊紋研究圖例 ………………………………14 表 2.5.1 尼可萊《Unidisplay》四景…………………………………………………………32 表 2.5.2 蘇瓦茲沃德疊紋《Moiré》特展畫作四幅…………………………………………34 表 2.6.1 CVADRAT 網站不知名藝術家疊紋作品四幅……………………………………37 表 3.1.1 尼可萊《Moiré Index》書中插圖 4 款……………………………………………46 表 3.5.1 透視變形疊紋依單邊放大比例不同之差異性比較 …………………………53 表 3.5.2 點紋與點紋重疊之疊紋作品四例 ……………………………………………54 表 3.5.3 線紋與線紋重疊之疊紋作品四例 ……………………………………………55 表 3.5.4 曲線紋與曲線紋重疊之疊紋作品四例 ………………………………………56 表 3.5.5 同心圓紋與同心紋重疊之疊紋作品四例 ……………………………………57 圖

錄

頁次 圖 1.1.1 彩色印刷的放大網點圖像 ………………………………………………………1 圖 1.1.2 令人視覺不悅之網花--錯網 ………………………………………………………1 圖 1.1.3 掃描之錯網花紋 …………………………………………………………………2 圖 2.1.1 絲綢上的疊紋 ……………………………………………………………………7 圖 2.1.2 西裝表面上的美麗疊紋 …………………………………………………………7 圖 2.1.3 鸚鵡羽毛上的疊紋 ………………………………………………………………8 圖 2.1.4 河面水波顯現的疊紋 ……………………………………………………………8 圖 2.1.5 出現在數位相機拍攝影像上之疊紋 ……………………………………………8 圖 2.2.1 疊紋的形成圖例……………………………………………………………………9 圖 2.2.2 疊紋產生的原理……………………………………………………………………9 圖 2.2.3 疊紋與遮蔽理論圖示 ……………………………………………………………10 圖 2.2.4 輻射光柵不同角度重疊之疊紋 …………………………………………………12 圖 2.2.5 輻射光柵不同距離重疊之疊紋 …………………………………………………12 圖 2.2.6 歐斯特疊紋應用於雜誌封面設計 ………………………………………………12 圖 2.2.7 歐斯特疊紋應用於通訊器材設計 ………………………………………………12 圖 2.2.8 網狀光柵 …………………………………………………………………………13 圖 2.2.9 網點光柵 …………………………………………………………………………13 圖 2.3.1 瓦沙雷利《VEGA-Os(1956)》 ……………………………………………………16 圖 2.3.2 瓦沙雷利《ME-TA(1965)》 ……………………………………………………16 圖 2.3.3 瓦沙雷利《Untitled》 ……………………………………………………………16 vi


圖 2.3.4 瓦沙雷利《Untitled》 ……………………………………………………………16 圖 2.3.5 萊莉《Fall (1963)》 ………………………………………………………………17 圖 2.3.6 萊莉《Blaze (1962 )》 ……………………………………………………………17 圖 2.3.7 萊莉《Hesitate (1964)》 ………………………………………………………… 17 圖 2.3.8 萊莉《Cantus Firmus (1973 )》 …………………………………………………17 圖 2.3.9 索托《Helen Verdi, 1976》 ………………………………………………………18 圖 2.3.10 索托《Circle Mauve on Diamond, 1977》 ……………………………………18 圖 2.3.11 索托《Oval light blue, 1997》……………………………………………………18 圖 2.3.12 索托《Circle siena, 1998》………………………………………………………18 圖 2.4.1 歐斯特「雙同心等距圓疊紋」……………………………………………………19 圖 2.4.2 高崎宏 「人體等高線圖」 ………………………………………………………19 圖 2.4.3 宮木英幸《文鎮》 ………………………………………………………………20 圖 2.4.4 疊紋的紋距與交角的關係 ……………………………………………………20 圖 2.4.5 鈴木紳介「等距離同心圓與夫瑞奈帶板同心圓錯置重疊的疊紋」 …………20 圖 2.4.6 Kolomyjec’s Moiré ……………………………………………………………21 圖 2.4.7 尼可拉斯華特《鏡像》 ………………………………………………………21 圖 2.4.8 A. Asundi「以電腦產生的疊紋圖像」…………………………………………21 圖 2.4.9 阿密德羅《The Theory of the Moiré Phenomenon,Vol. I & Vol. II》 …22 圖 2.4.10 由 3 張直線條圖層依不同角度重疊後之疊紋圖像 …………………………22 圖 2.4.11 邱謙評之歐普藝術作品創作 …………………………………………………22 圖 2.4.12 瓦沙雷利《Moiré Wave》 ……………………………………………………23 圖2.4.13 模擬莫爾條紋的運動圖標設置………………………………………………23 圖 2.4.14 光柵射線經轉角後的干涉條紋…………………………………………………23 圖 2.4.15 干涉條紋經改變轉角後再疊加所得到的莫爾條紋……………………………24 圖 2.4.16 底層曲線相對於另一圖層以水平軸之鏡射重疊………………………………24 圖 2.4.17 索托《Cruz cobalto limon》………………………………………………………24 圖 2.4.18 傑夫‧湯普森用電腦軟體產生的疊紋 ……………………………………25 圖 2.4.19 楊智傑《探討平面圖像物理性動態轉換的視覺文法》之疊紋插圖 ………25 圖 2.5.1 威爾丁 …………………………………………………………………………26 圖 2.5.2 威爾丁《立體疊紋(1975)》 ……………………………………………………27 圖 2.5.3 威爾丁《疊紋結構圖像(2004)》 ………………………………………………27 圖 2.5.4 威爾丁《疊紋結構圖像 No.2401(2004)》 ………………………………………27 圖 2.5.5 威爾丁《疊紋結構圖像 No.2404(2004)》 ………………………………………27 圖 2.5.6 威爾丁《疊紋結構圖像 No.2405(2004)》 ………………………………………27 圖 2.5.7 威爾丁《Stereoscopic Object (1982)》 …………………………………………27 圖 2.5.8 威爾丁《疊紋結構圖像 No.2804(2004)》 ………………………………………27 圖 2.5.9 威爾丁《Untitled(1973)》 ………………………………………………………27 圖 2.5.10 尼可萊 …………………………………………………………………………28 vii


圖 2.5.11 尼可萊《Moiré Index》一書之封面………………………………………………29 圖 2.5.12 尼可萊 2010 年在紐約 Pace 畫廊的《Moiré》特展 …………………………29 圖 2.5.13 尼可萊《Moiré L9》 ……………………………………………………………30 圖 2.5.14 尼可萊《Moiré S5》 …………………………………………………………30 圖 2.5.15 尼可萊《Moiré film》 ………………………………………………………30 圖 2.5.16 尼可萊《Moiré glass》 ………………………………………………………30 圖 2.5.17 尼可萊《Moiré rota》 …………………………………………………………31 圖 2.5.18 尼可萊《Moiré schatten》 ……………………………………………………31 圖 2.5.19 尼可萊《Moiré Tape》 …………………………………………………………31 圖 2.5.20 尼可萊《Fades》 ,2006 …………………………………………………………32 圖 2.5.21 蘇瓦茲沃德 ……………………………………………………………………33 圖 2.6.1 依瑞克斯(Jacob Yerex)《Orchestration of Effect》 ……………………………34 圖 2.6.2 依瑞克斯(Jacob Yerex)《Ascent》 ………………………………………………34 圖 2.6.3 奈蘭德(Paul Nylander)的疊紋作品 1 ……………………………………………35 圖 2.6.4 奈蘭德(Paul Nylander)的疊紋作品 2 ……………………………………………35 圖 2.6.5 芬斯特拉(Koert Fenstra)《face 3》………………………………………………35 圖 2.6.6 芬斯特拉(Koert Fenstra)《Moiré 6》 ……………………………………………35 圖 2.6.7 凱歐(Greg Keogh)的疊紋作品 …………………………………………………35 圖 2.6.8 史托提尼薩寶(Luis Stortini Sabor)的疊紋藝術作品 …………………………36 圖 2.6.9 夏波尼歐(Evan Sharboneau)的疊紋藝術作品 …………………………………36 圖 2.6.10 魯斯蘭(Gilmanshin Ruslan)的疊紋藝術作品 …………………………………36 圖 2.6.11 安妮西莫娃(Nataliia Anisimova)的疊紋藝術作品 ……………………………37 圖 3.1.1 可見光譜色彩分佈 ………………………………………………………………39 圖 3.1.2 白色光束的色散 …………………………………………………………………39 圖 3.1.3 加色法圖示 ………………………………………………………………………40 圖 3.1.4 減色法圖示 ………………………………………………………………………40 圖 3.1.5 Photoshop 軟體的檢色器 ………………………………………………………40 圖 3.1.6 Eileen Uchima《Op Art》 ………………………………………………………41 圖 3.1.7 Gilbert Hsiao《Hypnotic Frames》 ……………………………………………41 圖 3.1.8 Marco Braun《Op Art 4》………………………………………………………41 圖 3.1.9 Y. Messen-Jaschin《Broadway》…………………………………………………41 圖 3.1.10 卡拉勃路希(Aldo Calabresi)設計的維他命 B12 雜誌廣告 …………………42 圖 3.1.11 格利納尼(Franco Grignani)設計的海報 …………………………………42 圖 3.1.12 格利納尼(Franco Grignani)立體文字作品《grignani》 ……………………43 圖 3.1.13 阿魯瓦尼(G. Alvani)設計的印刷雜誌 Linea Graphica 封面 ………………43 圖 3.1.14 大智浩設計的自由曲線對稱圖形 ……………………………………………43 圖 3.1.15 渡邊貞雄(Kunio Yamanaka)《Return to Square》 …………………………44 圖 3.1.16 安奴斯凱維奇(Richard Anusziewicz)《Intrinsic Harmony》 ………………44 viii


圖 3.1.17 萊莉(B.Riley)《Movement in Squares》 ………………………………………44 圖 3.1.18 瓦沙雷利《Tlinko》 …………………………………………………………45 圖 3.1.19 艾雪《Metaphorphose》…………………………………………………………45 圖 3.3.1 粗點紋 …………………………………………………………………………47 圖 3.3.2 粗線紋 …………………………………………………………………………47 圖 3.3.3 微形點紋 ………………………………………………………………………48 圖 3.3.4 微形線紋 ………………………………………………………………………48 圖 3.3.5 微形點紋光柵 …………………………………………………………………48 圖 3.3.6 微形平行直線紋光柵 …………………………………………………………48 圖 3.3.7 微形曲線紋光柵 ………………………………………………………………48 圖 3.3.8 微形同心圓線紋光柵 …………………………………………………………48 圖 3.4.1 微形點元素光柵之製作 ………………………………………………………50 圖 3.4.2 微形平行直線紋光柵之製作 …………………………………………………50 圖 3.4.3 微形曲線紋光柵之製作 ………………………………………………………51 圖 3.4.4 微形同心圓線紋光柵之製作 …………………………………………………52 圖 4.2.1 作品《宇宙之初》…………………………………………………………………62 圖 4.2.2 作品《迷惘》………………………………………………………………………64 圖 4.2.3 作品《紙風車》……………………………………………………………………66 圖 4.2.4 作品《透視鏡》……………………………………………………………………68 圖 4.2.5 作品《彩結》………………………………………………………………………70 圖 4.2.6 作品《暗夜明燈》…………………………………………………………………72 圖 4.2.7 作品《旭日》………………………………………………………………………74 圖 4.2.8 作品《七彩水舞》…………………………………………………………………76 圖 4.2.9 作品《無題》………………………………………………………………………78 圖 4.2.10 作品《對稱之美》(a)、(b) ……………………………………………………80 圖 4.2.11 動畫疊紋牆面投影播放 ………………………………………………………81 圖 4.2.12 靜態疊紋大型螢幕播放 ………………………………………………………81 圖 4.2.13 直線平移播放初始畫面…………………………………………………………82 圖 4.2.14 直線平移播放結束畫面…………………………………………………………82 圖 4.2.15 迴轉平移動畫影格圖例 1………………………………………………………83 圖 4.2.16 迴轉平移動畫影格圖例 2………………………………………………………83 圖 4.2.17 旋轉動畫影格圖例 1……………………………………………………………84 圖 4.2.18 旋轉動畫影格圖例 2……………………………………………………………84 圖 4.2.19 縮放動畫影格圖例 1……………………………………………………………85 圖 4.2.20 縮放動畫影格圖例 2……………………………………………………………85 圖 4.2.21 透明膠片的疊紋展示圖例 1……………………………………………………86 圖 4.2.22 透明膠片的疊紋展示圖例 2……………………………………………………86

ix


第 一 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在 1970 年剛接觸印刷行業時,當時的彩色印刷必須透過照相分色技術來完 成青色(Cyan)、洋紅色(Magenta)、黃色(Yellow)和黑色(Black)等四個色版的製作,分色 的過程包括了「網點照相」這項作業,分色師傅必須把彩色照片攝製成網點陰片,並將 四個色版的網點角度分別配置成青色 75゜、洋紅色 105゜、黃色 90゜和黑色 45゜,除 黃色版外(註:因黃色油墨明度最高),其餘三個色版的網點角度均互相間隔 30゜,經由 這種角度配置,印刷時即能表現出完美的影像複製,圖 1.1.1 顯示出彩色印刷的放大網 點圖像,它就是由青、洋紅、黃、黑四個色版依上述角度重疊而成。若色版間的網點角 度配置不當,印刷時就會在圖像上產生規則性的惱人花紋(如圖 1.1.2),師傅即會用台語 稱這種惱人花紋為「網仔花」 ,或直接以日語發音為「摩阿雷」 。後來經進一步探討,得 知這種俗稱「網花」的干擾花紋,在國內印刷學術上稱為「錯網」,在香港稱「撞網」, 在中國大陸稱「龜紋」,其原始語彙為法文「Moiré」,日語音譯為モアレ。

圖 1.1.1 彩色印刷的放大網點圖像 圖片來源:http://thedaydreamfactory.blogspot.tw/2010/08/z-moire.html。

圖 1.1.2 令人視覺不悅之網花—錯網 圖片來源:http://www.brainnew.com.tw/Article/ra2001/ra_113001.htm。 另外研究者也發現,現今資訊工業發達,很多人都有使用掃描機的經驗,當掃描 原件為圖書、報紙、雜誌上的圖片時,掃描程式會提問: 「是否要去除網花?」 ,原因是 這些圖片均是已具有網點的印刷品,這些網點會與掃描機的 CCD 感光元件產生干擾, 1


若不去考慮「去除網花」這個動作,則掃描後的影像會產生跟印刷上相同的「錯網」現 象(如圖 1.1.3)。

圖 1.1.3 掃描之錯網花紋 圖片來源:http://users.ecs.soton.ac.uk/km/imaging/course/moire-slide.html。 在印刷上被稱為「錯網」的干擾花紋Moiré,其實是一種光的干涉現象,在物理學 界、工程界、醫學界與藝術界早有另一個專有名詞來稱呼Moiré,那就是「疊紋」,在中 國大陸則以「莫爾條紋」稱之,「疊紋」是研究者在本篇創作論述的最主要關鍵字。在 過去一百年來,科學界已有多位研究者利用疊紋效應開發出多種技術應用在不同領域上 並獲致豐碩成果(表1.1.1)(吳文和,2012)。 表1.1.1 疊紋技術的應用 提出時間

作者

應 用 領 域

1874

Lord Rayleigh

量測物體的形變量

1949

Dose Landwehr

陰影疊纹(ShadowMoiré)

1956

Guild

物體表面的等高線

1970

Takasaki

生醫檢測、疊紋拓墣法分析

1975

Khetan

投射疊紋法(Projection Moiré)

1977

G.L.Rogers

加密及解密

1977

Ldesawa

CCD(電荷耦合元件)

1979

Fu-pen Chiang

疊紋法對物體表面的應變進行分析

1985

Voloshin

將疊纹量測技術與電腦結合

1991

Sullivan

影像處理的演算法

1993

Liao、Voloshin

電腦做全場域的疊紋影像分析

1995

中央大學光電

在中醫脈搏量測

1997

Wang、Hassell

提高陰影疊紋法

1998

Hala Kamal

疊纹放大分析

1999

Amidror、Hersch

防偽技術

2000

Polsk、Sutherlin

相位移法

2006

張冀青等

數位全像加密之應用

2011

吳文和等

立體印刷之應用

資料來源:吳文和,2012。 2


綜合以上的描述, 「疊紋」顧名思義就是重疊的紋路,也就是將日常生活中所見的 花紋,不論是點狀花紋或線狀花紋,加以重疊,此時會因重疊角度或物件疏密的變異性 而產生全然不可預期的迷幻花紋,這就是疊紋。這種被稱為疊紋的干擾花紋若發生在印 刷上,會造成視覺上的不悅,所以在印刷與掃描過程中,吾人均努力追求如何免除「錯 網」的發生,意即避免產生「疊紋」。 然而無可諱言的,疊紋所產生的效應在物理學上是一種光的干涉現象,在科學上 有其特殊用途。又因其干涉條紋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性,已被許多藝術家挪為藝術創作 之用,意即藝術家們以疊紋作為藝術創作的工具。 1960 年代興起的歐普藝術(Optical Art)已開始有疊紋意涵的作品出現,如瓦沙雷利 (Victor Vasarely)與萊莉(Bridget Riley)的作品。半世紀以來,也有多位藝術家投入疊紋藝 術的創作領域,如威爾丁(Ludwig Wilding,資料來源:Ro Gallery 網站)、尼可萊(Carsten Nicolai,資料來源:Nicolai, 《Moiré Index》 ,2010)與蘇瓦茲沃德(Christian Schwarzwald, 資料來源:蘇瓦茲沃德官網)。 在資訊工業發達之前,前輩藝術家們必須以人工重複繪製線畫來產生疊紋,過程 極為辛苦。現今藉由功能強大的繪圖和影像處理軟體,藝術家可以很容易在電腦螢幕上 產生數位平行線紋或點紋,並進行影像之重疊,進而創作出既美麗又奇幻之疊紋藝術作 品。人們只要擁有細密平行直線、平行曲線或網點等之透明膠片,將之互相重疊即會顯 現疊紋。 印刷上被視為惱人的疊紋,在藝術表現上卻顯現其特點,猶如一刀之兩刃,若干 藝術家兼或有從事疊紋藝創作,然有關純疊紋藝術之學術論述卻少之又少,研究者基於 上述這兩個理念,興起以疊紋從事藝術創作的念頭,投入疊紋藝術之研究創作行列。

第二節 研究目的 見諸早期的歐普藝術大師的作品均以手繪方式或柵欄狀之裝置藝術取得類似疊紋 的圖像,而如威爾丁、尼可萊、蘇瓦茲沃德等當代的藝術家或仍以手繪完成疊紋創作, 這均是繁複且辛苦的過程。1960 年代之後,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以點線光柵模擬疊紋 的製作已易如反掌,如歐斯特(Gerald Oster)、加布里廉(Emin Gabrielyan)於科學上的應 用,或如威爾丁、芬斯特拉(Koert Fenstra)的藝術創作,均證明以電腦產生疊紋是可行的, 甚至發展出「電腦輔助疊紋方法(CAMM)」之應用 (A. Asundi,1993)。 然觀諸前輩及現有之疊紋創作,其平行線紋之線畫密度均較低,肉眼即可觀測並 分辨。研究者的學習背景是印刷工程,所接觸的印刷圖片均係由 150LPI(Line Per Inch) 甚至更高的網點印刷而成,肉眼無法觀測其存在,必須使用高倍率的放大鏡才能看到構 成圖像的網點。基於這項專業背景,研究者之研究目的有三:

3


1.利用電腦製作肉眼無法看到的微形點、線光柵,以此工具來產生疊紋。 2.將光柵設定成紅(Red)、綠(Green)、藍(Blue)三個顏色,並以 RGB 三色光柵相互 重疊,用以創作彩色疊紋藝術作品。 3. 除將疊紋作品列印在大型圖紙與透明膠片之外,亦將疊紋形成的過程與成品製 成電腦動畫,並配合現有光電器材以不同顯示方式呈現疊紋藝術之美。 在追隨前輩疊紋藝術家的創作軌跡中,研究者期望藉由上述的研究目的建立獨特 的疊紋藝術表現性,跳脫前輩藝術家既有的疊紋藝術風格,並以此區隔與前輩藝術家疊 紋作品的差異性。

第三節 研究創作架構與方法 本項研究創作之整體架構與流程說明如下: 1.發覺研究動機 2.確定研究方向 3.訂定創作主題 4.確立研究目的 5.進行資料收集(圖書館、網際網路) 6.文獻閱讀與整理分析 7.學理探討(疊紋原理、藝術思潮、設計原理) 8.當代科技與藝術學者利用電腦模擬疊紋效果之成果介紹 9.當代疊紋藝術家介紹與其作品分析 10.研究者進行實驗創作研究(電腦軟體操作、光影器材實驗) 11.成果展示(圖紙列印展示、電腦螢幕展示、光影器材投射展示) 12.創作檢討。 而有關本項疊紋藝術的研究創作方法,除了必要的資料收集和文獻探討之外,將 採行實驗研究法進行多方面的創作研究。 在資料收集方面,充分利用圖書館與網際網路資源,收集國內外疊紋相關的論文、 期刊、專業圖書與網路資訊進行閱讀與分析。中文方面包括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資料,外 文方面將以英、日文為主。 在文獻探討方面,將包括文獻閱讀與相關作品分析兩部分,除探究疊紋的發現與 產生的原理、疊紋在科學上的應用、疊紋跟歐普藝術、設計原理的關係外,還包括介紹 4


當代電腦與藝術研究學者如何以電腦軟體模擬疊紋效應之成果,最後介紹疊紋藝術先驅 及其作品分析。 在實驗創作研究方面,係以實驗研究法來模擬疊紋效果,利用電腦軟體先行設計 微形點紋與微形線紋元素,所使用的器材係以個人電腦安裝繪圖軟體(Illustrator)與影像 處理軟體(Photoshop)來製作產生疊紋之數位光柵,再進行一系列之交叉重疊實驗,藉以 觀察疊紋產生之狀態,並擷取富含藝術之美的疊紋,以此作為本項創作研究之作品。 而作品之最終呈現方式,除列印輸出紙張、透明膠片成為平面展示作品之外,並 進一步以動畫軟體來做疊紋之動態合成,期望透過現有的科技光電投影暨顯示設備,以 動畫方式呈現疊紋藝術之美。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產生疊紋的方式有很多種,本項創作之研究範圍與限制將作如下之界定: 1.本項創作之數位光柵將以微形點紋與微形線紋呈現,光柵密度為每公分 50 線(約 127LPI),肉眼難以觀測點紋與線紋之具體形象。創作研究並不包含阿密德羅(Isaac Amidror)所提不規則點、線條光柵之重疊。 2.微形點紋以 3 號圓點(註:即印刷上的 30%網點)為基礎並做可能之點紋衍生。 3.微形線紋同樣以 30%面積之平行直線紋、平行曲線紋與同心圓線紋為基礎並做可 能之線紋衍生。 4.本項創作研究之色彩形成係以紅(Red)、綠(Green)、藍(Blue)三原色為基本色彩元 素,將形成疊紋之光柵分別賦予 R、G、B,然後將三層光柵重疊使之產生有色彩 變化之疊紋。 5.以點紋與點紋重疊、點紋與線紋重疊、線紋與線紋重疊等交叉重疊方式觀察疊紋 產生的情形並研究其差異性。 6.本項創作研究將不做任何以數學方程式來產生疊紋效果之研究,純粹在軟體中改 變其變形參數或僅以手指觸控滑鼠隨機產生疊紋,並由研究者主觀認定該疊紋為 最終之作品圖像。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疊紋(Moiré Pattern) 1.物理學中指一組直線或曲線疊加到另一組之上而產生的幾何圖樣,這一名稱來源 於法文詞「水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87) 2.絲綢、棉布或合成纖維等紡織品表面所呈現的波浪紋或水流紋。(Wikipedia,2013) 5


3.把兩片具有光澤的編織絲綢互相壓黏在一起,當布料展開時,肋排狀的絲綢線條 會因重疊而產生疊紋。(G. Oster and Y. Nishijima,1963) 二、光柵(Grating) 1.研究者在本文的研究創作中提到疊紋是由兩張光柵重疊產生,光柵(Grating),其實 是一個物理學的專有名詞,它的全名應是「繞射光柵」(Diffraction Grating),繞 射光柵是一種光學裝置,其表面被許多平行線組成的規則性圖形所覆蓋,而且通 常被平行線分散開來的距離和光的波長尺度大約相同。當光束通過此表面,光線 偏折即是繞射的結果,這與光的波動性質有關。繞射光的角度與光的波長有關。 最簡單的繞射光柵會是一種類似黑色線條圖樣的幻燈片。然而,在實際的情況 下,多數的光柵表面可以看到紋路或線條而不是那些黑線,入射光通過光柵可以 穿透或是反射。(國科會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2010)。 2.歐斯特(G. Oster,1964)直接稱呼這種可產生疊紋的線紋圖案為「光柵」並開發出 16 種光柵圖案。 3.光柵被認為是疊紋之母。(胡錦標,1975)。 4.光柵亦有「柵格」的不同中文翻譯, 「柵線」則指光柵之黑色線紋。(張憲忠,2001)。 三、網點(Halftone Dot) 1.本文的研究動機來自於彩色印刷時因顏色的「網點」角度配置不當而引起惱人的 「錯網」花紋, 「網點」是印刷學術的專有名詞,英文稱之為 Halftone Dot 或 Screen Dot。傳統的印刷技術因為油墨是附著在「有」跟「沒有」的印版承載體上,無 法將屬於連續階調(Continuous Tone)的圖片直接完成印刷,必透過半色調(Halftone) 的加網技術製成有規律排列但大小不一的「點」 ,此稱為「網點」 。(Patrica Barnes Mintz,1981) 2.胡錦標認為「網點」亦可成為光柵的一種,稱「網點光柵」 ,也可以用來產生疊紋。 (胡錦標,1975) 四、圖層(Layer) 研究者在本文的研究創作中,係使用 Photoshop 軟體來製作微形圖像元素,使成為 一種點紋或線紋光柵,而疊紋的產生必須經由兩張光柵重疊產生,而本文係採 RGB 三 色光柵重疊產生疊紋。Photoshop 軟體中有「圖層」(Layer)機制(Adobe 網站,2011),方 便操作者做多張圖像的重疊,每一張圖像可以各擁有一個圖層,方便操作者個別進行影 像處理。本文中,研究者在製作疊紋的過程當中,所提到的層、圖層、色層,均指 Photoshop 軟體中 Layer 的機制。

6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第一節 疊紋的發現 依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廖瑞銘主編,1987)的描述,Moiré Pattern(註:原書翻譯為 「疊柵圖樣」)是物理學中指一組直線或曲線疊加到另一組之上而產生的幾何圖樣,這 一名稱來源於法文詞「水紋」。而維基百科(Wikipedia)對Moiré更進一步解釋為「絲綢、 棉布或合成纖維等紡織品表面所呈現的波浪紋或水流紋。(Wikipedia,2013)」網站顯示 「疊紋」的完整英文用語為「Moiré Pattern」,而一般均簡化為「Moiré」。 早年法國紡織廠的織布工人,應是發現了出現在絲綢上的水波奇幻圖案,而用了 Moiré這個字來描述這種現象。歐斯特與西島安則(G. Oster and Y. Nishijima,1963)在 《Moiré Pattern》一文中就舉例說明「把兩片具有光澤的編織絲綢互相壓黏在一起,當 布料展開時,肋排狀的絲綢線條會因重疊而產生疊紋」(圖2.1.1)。

圖2.1.1 絲綢上的疊紋 圖片來源:G. Oster,Y. Nishijima,《Moiré Pattern》,頁54。 探討疊紋與陰影藝術(Moiré and shadow art)的部落格網站也貼出了一張照片,顯示 一位穿著西裝的男士其西裝表面閃爍著美麗的疊紋(圖2.1.2),這都同時說明了紡織品因 有規則的經緯絲線,造就了產生疊紋的可能性。

圖2.1.2 西裝表面上的美麗疊紋 圖片來源:http://moire-shadow.blogspot.tw/2008/05/georges-moir.html。 7


自然界中,疊紋效應除出現在紡織品上,也出現在其他事物上,如鳥類的羽毛(圖 2.1.3)與河面的水波(圖2.1.4)。

圖2.1.3 鸚鵡羽毛上的疊紋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Moire_on_parrot_feathers.jpg。

圖2.1.4 河面水波顯現的疊紋 圖片來源:http://www.deviantart.com/morelikethis/330549970#/d30eu0q。 目前數位相機已廣為流行,因數位相機也是採用 CCD 感光元件,若拍攝的目標物 含有規則性的平行線條,則拍攝的數位影像很容易在該平行線的區域出現疊紋(圖 2.1.5),這是科技產品與天然景物偶然結合的一種效應,屬攝影設備設計上的一種缺失, 數位相機製造商均努力研究如何消除這種不必要的疊紋效應。

圖 2.1.5 出現在數位相機拍攝影像上之疊紋, 圖片來源:http://www.whatdigitalcamera.com/equipment/reviews/digitalslr/129313/2/nikon-d800e-review.html。 8


第二節 疊紋產生的原理 美國學者歐斯特(Gerald Oster,1918-1993)與日籍學者西島安則(Y. Nishijima)在 1963年合寫了一篇文章《Moiré Patterns》,發表在美國科學人(Science American)期刊上, 內容闡述疊紋係來自於週期性的規則線條重疊,疊紋的基本屬性研究可以檢測很多科學 事務的難題。文章中用了很多插圖說明疊紋的成因與現象,如圖2.2.1,這篇文章在往後 的數十年間,廣被引用於探討疊紋在科學上的各種應用。

圖2.2.1 疊紋的形成圖例 圖片來源:G. Oster,Y. Nishijima,《Moiré Pattern》,頁57。 胡錦標在《疊紋—奇妙的圖案》(科學月刊,1975)一文中也提到:「任何兩組間距 極小的光柵,或者一片光柵與任何細密條紋組成的圖案疊合一起就能產生疊紋。」「光 柵」即研究者在本論文中所謂的「平行線紋」,我們可以依這個簡單原理試做出簡易的 疊紋效果出來,如圖2.2.2。

圖2.2.2 疊紋產生的原理(兩片光柵間隔5゜)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製。 進一步的我們把其中一張的光柵變換不同角度,則所產生的疊紋圖像也會跟著不 一樣,如表2.2.1所示。

9


表2.2.1 兩片光柵間隔角度不同所產生之疊紋差異

說明

(a) 兩片光柵間隔 10゜

(b) 兩片光柵間隔 15゜

(c) 兩片光柵間隔 20゜

(d) 兩片光柵間隔 25゜

說明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製 這就是疊紋產生的最簡單說法,它是一種遮蔽理論(Obstruction Theory)(彭賜光, 1990),原因是光柵本身具有白(透光)與黑(不透光)兩部份,當兩片光柵重疊在一起時, 若角度互異或密度不同,重疊區域會因白線與白線重疊而產生最亮處,黑線與黑線重疊 因互相遮蔽而產生最暗處,最亮處與最暗處又會依新規則排列產生新的紋路(如圖 2.2.4),這就是疊紋。

圖2.2.4 疊紋與遮蔽理論圖示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製。 如此簡單可以產生疊紋效應的原理,最早被拿來做為在科學上的應用,是在1874 年由英國物理學家瑞利(Lord Rayleigh)提出,他以疊紋圖案為手段,評鑑光柵線紋間隔 的均勻性,從而開創了疊紋量測技術這門學科。(蘇大圖,1996)

10


因為有了疊紋在科學上的應用,有更多科學家投入人造光柵的研究,歐斯特(Gerald Oster) 進一步於 1964 年在其所著《The Science of MOIRÉ Patterns》一書中,整理出 8 種可以產生疊紋的基本光柵圖案,有: (a)粗紋光柵(Coarse grating)。 (b)細紋光柵(65-line grating)。 (c)對數光柵(Logarithmic scale grating)。 (d)輻射光柵(Radical lines)。 (e)同心等距圓光柵(Equispaced circles)。 (f)夫瑞奈環狀板光柵(Fresnel zone plate)。 (g)球形投影光柵(Sphere Projection)。 (h)圓柱投影光柵(Cylinder Projection)。 為求更複雜的疊紋變化效果,歐斯特於 1965 年再度設計另 8 款人造光柵,有: (i)粗線正弦光柵(Coarse Sine’s)。 (j)細線正弦光柵(65-Line Sine’s)。 (k)透視正方形光柵(Perspective Squares)。 (l)中度粗細光柵(Medium Grating)。 (m)高斯氏光柵(Gaussian Grating )。 (n)收歛圓光柵(Converging Circles)。 (o)橢圓形環狀光柵(Elliptical Zone Plate)。 (p)對數螺旋光柵(30-Line Logarithmic Spiral)。 這 16 種可產生疊紋的基本光柵圖案,如表 2.2.2 所示。 表 2.2.2 歐斯特設計的 16 種可產生疊紋的基本光柵圖案 光 柵 圖

名稱

(a)粗紋光柵

(b)細紋光柵

(c)對數光柵

(d)輻射光柵

(e)同心等距圓光柵

(f)夫瑞奈環狀板光柵

(g)球形投影光柵

(h)圓柱投影光柵

光 柵 圖

名稱

11


光 柵 圖

名稱

(i)粗線正弦光柵

(j)細線正弦光柵

(k)透視正方形光柵

(l)中度粗細光柵

光 柵 圖

名稱

(m)高斯氏光柵

(n)收歛圓光柵

(o)橢圓形環狀光柵

(p)對數螺旋光柵

資料來源:http://www.herocomm.com/Details/MoireStory.htm。 這些特殊光柵的不同組合所產生的疊紋可以用來解釋數學、幾何和物理上的某些 現象。但本文之創作研究並不探討疊紋在科學上的應用,而是在藝術上的表現,上述歐 斯特的人造光柵名稱雖充滿了數學、物理等科學特性,但卻可作為創作疊紋藝術之重要 參考工具。歐斯特在其書中(G. Oster,1964)就舉例將 2 片輻射光柵做不同角度與距離的 錯置重疊,可產生如下兩圖的不同疊紋圖像(圖 2.2.4、2.2.5)。

圖 2.2.4 輻射光柵不同角度重疊

圖 2.2.5 輻射光柵不同距離重疊

圖片來源: http://www.herocomm.com/Details/DetailsIm ages/TSOMP-15.jpg

圖片來源: http://www.herocomm.com/Details/DetailsIm ages/TSOMP-15.jpg

由於歐斯特的疊紋圖像新潮、絢麗,屢被應用於商品上,如 1965 年 6 月號 Vogue 雜誌封面(圖 2.2.6)與 Hero Comm 的通訊器材(圖 2.2.7)。

12


圖 2.2.6 歐斯特疊紋應用於雜誌封面設計

圖 2.2.7 歐斯特疊紋應用於通訊器材設計

圖片來源: http://www.djmisc.com/2007/12/pow.html

圖片來源: http://www.herocomm.com/BeginHere/CollectorsCorner.htm

前述歐斯特所製作可產生疊紋效果的 16 種光柵(表 2.2.2)均是以「線」為元素的構 成圖形,並不包含以「點」為元素的圖形,然以「點」為圖形元素的規則平面相互重疊 確實會產生疊紋,就如同印刷上的「錯網」。胡錦標在《疊紋—奇妙的圖案》一文中就 增列了第 17 種光柵,稱「網狀光柵」 ,如圖 2.2.8。事實上胡文中的「網狀光柵」是以黑 底白色小圓點方式呈現,我們亦可將它做成白底黑色小圓點,如圖 2.2.9,不論是白點或 黑點,均是以「點」為元素的基本圖形,我們都可稱呼它為「網點光柵」,因為它確實 是經過放大的印刷網點。

圖 2.2.8 網狀光柵

圖 2.2.9 網點光柵

圖片來源: http://210.60.224.4/ct/content/1975/0004006 4/images/0010g.gif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製

有別於規則性排列之點紋與線條重疊會產生疊紋效果之原理,瑞士科學家阿密德 羅(Isaac Amidror)延伸有關疊紋的研究,他實驗發現,兩層完全相同的不規則排列點紋 (Random dots) ,如表2.2.3之(a)圖,在經過為微小角度的旋轉重疊後也會產生疊紋(b), 會呈現以圖像中心為圓心的旋轉圖,但若是正反兩面重疊就不會產生疊紋(c),而(d)圖則 是規則性排列之點紋所產生之疊紋(I. Amidror,2003),事實上此圖所顯示的圖像,亦即 是印刷上的「錯網」。 13


表 2.2.3 阿密德羅不規則排列點紋重疊之疊紋研究圖例

編號

(a)

(b)

(c)

(d)

編號

資料來源:I. Amidror, 《Glass patterns in the superposition of random line gratings》 ,2003,頁 206。

阿密德羅也實驗了以不規則線條光柵之重疊效果,雖仍會產生疊紋,但顯然疊紋 形狀比較混雜,如表 2.2.4 之(a)圖,不若規則線條光柵之重疊疊紋,如表之(b)圖,後者 強烈顯示出規則性之疊紋排列。(I. Amidror,2003) 表 2.2.4 阿密德羅不規則排列線紋重疊之疊紋研究圖例

編號

(a)

(b)

資料來源:I. Amidror, 《Glass patterns in the superposition of random line gratings》 ,2003,頁 207。

由以上的原理可以得知,只要有光柵就可以產生疊紋,所以「光柵」又被稱為「疊 紋之母」。(胡錦標,1975)

14


第三節 疊紋與歐普藝術 早在 1965 年,因撰寫《Moiré Patterns》一文而聲名大噪的美國學者歐斯特(Gerald Oster)又在應用光學期刊「APPLIED OPTICS」上發表了一篇名為《Optical Art》的文章, 文章論及可應用於歐普藝術的四項技法中即包括了「疊紋」技術(G. Oster,1965)。而流 動的疊紋可能是構成光學藝術的基礎,所謂光學藝術(OP 藝術) ,通常都是利用一些原 始的幾何圖形來引起視覺的刺激作用,歐普畫派如能把疊紋、偏光彈性(photoelasticity) 及全像攝影術引進,一定可以大放異彩(胡錦標,1975)。有許多的歐普藝術家及他們的 作品與視覺心理學有密切的關係,如「遠近矛盾」、「前進後退」、「圖地反轉」、「錯 視」、「補色殘像」、「Moiré (水絹紋,英文為 WaterSilk)」(註:此即本文所指的疊紋) 等「視知覺」的問題。(黃琡雅,2004) 以上三位學者都說明了疊紋與歐普藝術有絕對的關連性,他們認為疊紋藝術作品 是屬於歐普藝術的創作領域,那麼甚麼又是「歐普藝術」?

一、何謂「歐普藝術」? 「歐普藝術」來自於英文「Optical Art」,亦可簡稱「Op Art」。歐普藝術是精心 計算的「視覺的藝術」,使用明亮的色彩,造成刺眼的顫動效果,達到視覺上的亢奮(教 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它是一種抽象藝術的形式,經由圖像和色彩的精密組合或 互相矛盾的圖像融合、重疊,因而產生圖像移動的錯覺(Oxford Dictionaries網站,2013)。 維基百科在「歐普藝術」 的說明中提到,歐普藝術是西方二十世紀興起的藝術思 潮 , 正 式使用這一名稱是在 1965 年,那時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眼睛的反應(The Responsive Eye)畫展,展覽會上陳列出大量經過精心設計,按一定規律排列而成的波紋 或幾何形畫面,造成視知覺的運動感和閃爍感,使視神經在與畫面圖形的接觸中產生眩 暈的光效應現象和視覺的幻覺。(維基百科,2013) 維基百科進一步描述歐普藝術所要傳達的觀念有三:(維基百科,2013) 1、用嚴謹的科學設計亦可啟動視覺神經,通過視覺作用喚起並組合成視覺現象, 達到與傳統繪畫同樣動人的藝術體驗。 2、摒棄主題,代之以精確謹嚴的幾何圖形。其中很多作品被心理學家選作視知 覺實驗的測試資料。 3、歐普藝術的作品實際是靜止不動的,卻會在視網膜上造成移動的幻覺,甚至 有時令人眼花撩亂。

15


二、知名歐普藝術家及其作品 早 期 知 名 歐 普 藝 術 家 約 有 十 數 人 , 研 究 者 舉 其 中 瓦 沙 雷 利 (V. Vasarely , 1908~1996)、萊莉(B. Riley,1931~ )與索托(J. R. Soto,1923~ )等三人為代表來介紹,因 其部分作品已隱約具有疊紋之意涵。

1. 瓦沙雷利(V. Vasarely) 瓦沙雷利是出生於匈牙利的法國畫家,被尊稱為「歐普藝術之父」,他運用一系 列非常豐富的色譜,包括灰、紅、藍、綠、黃和紫,每種都有十二至十五級的深淺色調, 也採用金色與銀色,瓦沙雷利只用兩種顏色即能完成大幅的精彩繪畫作品,他的色彩排 列系統使他發揮出無限的可能性。他的許多別具匠心的造形繪畫,就像密碼一般,使我 們認識到眼見的遠不如繪畫中實存的豐富多彩(吳礽喻,2011) 。 以下四圖是瓦沙雷利的代表性作品,其中圖 2.3.3、 2.3.4 已明顯有疊紋的影像出 現。

圖 2.3.1《VEGA-Os(1956)》(195x130cm) 圖片來源:

圖 2.3.2《ME-TA(1965)》(60 x 48 cm) 圖片來源: http://www.bach-cantatas.com/Memo/Memo-1580.htm

http://www.friendsofart.net/en/art/victor-vasarely/vega-os

圖 2.3.3 Untitled (50.2 x 49.5 cm)

圖 2.3.4 Untitled (33.5 x 33.5 cm)

圖片來源: http://www.masterworksfineart.com/inventory/3817

圖片來源: http://www.masterworksfineart.com/inventory/3654

16


2. 萊莉(B. Riley) 萊莉是英國傑出女畫家,其作品是錯綜複雜的設計,各圖像以及圖像之間的關係, 乃在於配合一種預先決定好數學程式,並運用色彩對比分明的造形變化,藉由一些扭曲 或錯移的手法,把原本平面的畫面變成具有高低起伏或是深度變化的圖案(王藍亭, 2011)。以下四圖是萊莉的代表性作品,其作品雖與疊紋無關,但規律性密集排列的點 或線可視為一種光柵,是創作疊紋的最佳工具。

圖 2.3.5《Fall (1963)》(141x141cm)

圖 2.3.6《Blaze (1962 )》(109x109cm)

圖片來源: http://www.tate.org.uk/art/artworks/riley-fall-t00616

圖片來源: http://www.op-art.co.uk/op-art-gallery/bridget-riley/blaze-1

圖 2.3.7《Hesitate (1964)》(106.7 x 112.4 cm ) 圖 2.3.8《Cantus Firmus (1973)》 (240.3×216cm) 圖片來源: http://www.tate.org.uk/art/artworks/riley-hesitate-t0 4132

圖片來源: http://www.tate.org.uk/art/artworks/riley-cantus-firm us-t01868

3. 索托(J. R. Soto) 索托是出生於委內瑞拉的藝術家,長年旅居法國,在歐普藝術領域當中,他被稱 為動感藝術(Kinetic Art)大師。他的藝術特色是在種種的不平衡中營造平衡,但平衡中卻 又不平衡地醞釀出動感。而描繪在作品背板上的直線更是不容一絲歪斜,與用尼龍線重 疊吊掛在前方歪斜得很有道理的無數鐵線,在靜止中像毛刺般向左右散開,交錯中形成 一件件近乎完美的結構體,在結構中我們看到由光影虛構成形的幻象,接續而來的則是 久視後的暈眩感,人們看到的是藝術予人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感覺──靜止中的動感(無名

17


小站,2000)。公元 2000 年,高雄市立美術館曾經辦理「索托回顧展」,展出索托的 43 件作品(國立中山大學西灣 BBS,2000)。 以下四圖是索托的代表性作品,屬大型手繪外加鐵線裝飾之立體作品,鐵線與背 板的平行直線構成了疊紋。(資料來源:J. R. Soto 官方網站)

圖 2.3.9《Helen Verdi, 1976》(60x60cm) 圖片來源: http://www.jr-soto.com/oeuvre032_uk.html

圖 2.3.10《Circle Mauve on Diamond, 1977》 (102 x 102 x 28 cm) 圖片來源: http://www.jr-soto.com/oeuvre034_uk.html

圖 2.3.11《Oval light blue, 1997》(102x102x20cm) 圖片來源: http://www.jr-soto.com/oeuvre065_uk.html

圖 2.3.12《Circle siena, 1998》(102x102x17cm) 圖片來源: http://www.jr-soto.com/oeuvre066_uk.html

第四節 1960 年代迄今與疊紋藝術創作之相關論述與作品 歐普藝術思潮興起之後,有許多科學家與藝術家紛紛投入這種與「光效應」和「視 覺現象」的相關研究與創作,新一代藝術家並進一步引申為設計表現之應用。國內外不 乏藝術與設計研究者為文闡述疊紋之藝術表現性以及歐普藝術應用於海報設計、商業設 計、廣告設計、服裝設計、建築設計等設計產業之可行性,而文章中均會提到以光柵為 工具來作為疊紋藝術的一種創作表現方法。以下依年代先後逐一報導: 18


1965 年,美國學者歐斯特(Gerald Oster)撰文《Optical Art》,文章論及可應用於歐 普藝術的四項技法中即包括了「疊紋」技術,並介紹了自己的疊紋作品,如圖 2.4.1。(G. Oster,1965)

圖 2.4.1 歐斯特「雙同心等距圓疊紋」 圖片來源:G. Oster,《Optical Art》,1965,頁 1364。

1970 年,日本學者高崎宏(H. Takasaki)提出《Moiré Topography》(疊紋等高線量測 法),其中以 陰影疊 紋法(Shadow free illumination)所製成的投射成品( 圖 2.4.2) (H. Takasaki,1970),有另一位日本學者坂根嚴夫(Itsuo Sakane)將它稱為「人體等高線圖」, 可被視為歐普藝術的表現。(坂根嚴夫,1973)

圖 2.4.2 高崎宏「人體等高線圖」 圖片來源:H. Takasaki, 《Moiré Topography》,1970,頁 1470。

1973 年,日本學者坂根嚴夫在其著作《美の座標》(1973 年,Misuzu 書房出版)一 書中有疊紋的專題介紹,並舉藝術家宮木英幸夫妻的作品,一個以透明壓克力樹脂做成 的六面體「文鎮」(圖 2.4.3),各個面均印上同心圓----為例,說明因同心圓以不同角度重 疊所產生的干涉現象,稱之為疊紋。(坂根嚴夫,1973) 19


圖 2.4.3 宮木英幸《文鎮》 圖片來源:坂根嚴夫, 《美の座標》 ,1973,頁 23。

1975年,國內學者胡錦標在科學月刊第64~66期發表《疊紋──奇妙的圖案》,闡 述兩片透光的細密圖案相疊合,可以產生一組新的圖樣,這種圖樣與數學、物理、工程 量度、視覺心理及等高線測繪等都有微妙的關係。文中舉許多圖例說明疊紋的成因,例 如圖2.4.4,把兩片粗線光柵疊合一起,疊紋的紋距會隨交角減小而增大,當交角等於零 時,指兩組線平行重疊,疊紋的紋距就會變成無限大,意味著我們無法在圖上找到疊紋 的痕跡。(胡錦標,1975)

圖 2.4.4 疊紋的紋距與交角的關係 圖片來源:http://210.60.224.4/ct/content/1975/00060066/images/0035b.jpg。

1975 年,一位當年還是日本東京教育大學構成科學系就讀的學生鈴木紳介,以等 距離同心圓與夫瑞奈帶板同心圓(Fresnel zone plate)錯置重疊做出疊紋圖像。(圖 2.4.5) (王秀雄,1975)

圖 2.4.5 鈴木紳介「等距離同心圓與夫瑞奈帶板同心圓錯置重疊的疊紋」 圖片來源:大智浩,《美術設計的基礎》,王秀雄譯,1975,頁 215。 20


1975 年,美國電腦藝術家柯羅麥傑(William Kolomyjec)寫了一篇文章《The Appeal of Computer Graphics》介紹自己的電腦繪圖作品,其中有一張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 「Kolomyjec’s Moiré」 (圖 2.4.6)。(W. Kolomyjec,1975)

圖 2.4.6

Kolomyjec’s Moiré

圖片來源:W. Kolomyjec,《The Appeal of Computer Graphics》,1975,Figure 7。

1982 年,坂根嚴夫在另一本著作《新‧遊びの博物誌》中亦講述「疊紋幻想的效 果」,介紹了尼可拉斯華特以錯置條紋所產生的疊紋作品《鏡像》(圖 2.4.7)。(坂根嚴夫, 1982)

圖 2.4.7 尼可拉斯華特《鏡像》 圖片來源:坂根嚴夫, 《新‧遊びの博物誌》 ,1982,頁 75。

1993 年,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學教授安順泰(Anand Asundi)從事「電腦輔助疊紋方法 (Computer Aided Moiré Methods,簡稱 CAMM)」的研究,利用電腦的多功能性快速操控 光柵,可作為所有疊紋方法的基礎。研究證實「電腦輔助疊紋方法(CAMM)」可應用於 疊紋教學,並製作平面疊紋(in-plane moiré)、陰影疊紋、投影疊紋與反射疊紋。圖 2.4.8 顯示為以電腦產生的疊紋圖像。(A. Asundi,1993)

圖 2.4.8 A. Asundi「以電腦產生的疊紋圖像」 圖片來源:http://www.ntu.edu.sg/home/masundi/optical-methods/moire/camm.html。

21


2000 年,瑞士科學家兼發明家阿密德羅(Isaac Amidror)出版了一套疊紋叢書《The Theory of the Moiré Phenomenon,Vol. I & Vol. II》,如圖 2.4.9(a)、(b),第一冊內容詳 述規則性或重複性圖案圖層之間如何產生疊紋圖案,第二冊則介紹不規則圖案的疊紋 效應。圖 2.4.10 為其第一冊插圖之一,說明由 3 張直線條圖層依不同角度重疊後之疊紋 圖像。(EPFL 網站,2010)

(a)Vol. I (b) Vol. II 圖 2.4.9 阿密德羅《The Theory of the Moiré Phenomenon》 圖片來源:http://lspwww.epfl.ch//books/moire/index.html。

圖 2.4.10 由 3 張直線條圖層依不同角度重疊後之疊紋圖像 圖片來源:http://lspwww.epfl.ch/books/moire/f2_8h.pdf。

2003年,邱謙評《歐普藝術其靜動變化對視知覺之影響》之研究中,以單純之圓 形重複性線條造型,運用實驗所得之結論,以造形重疊、位移,加上色彩的變化做整體 構成(圖2.4.11),相較於靜態歐普藝術作品,在未失歐普精神的前提下,呈現出 更強烈的 視覺效應(邱謙評,2003)。該文僅提及此圖為一種歐普藝術作品之創作,實則已是一張 疊紋作品。

圖 2.4.11 邱謙評之歐普藝術作品創作 圖片來源:邱謙評,《歐普藝術其靜動變化對視知覺之影響》,造形藝術學刊,2003,頁407。 22


2004年,黃琡雅《維克多‧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 1929 年-1992 年藝術作品 之造形應用研究》文中指出,瓦沙雷利的構圖原理包括了疊紋,他善用數列表現,他的 作品大都以平面的繪畫為主,使得造形變化具有數列的漸變效果。他利用「波紋模型」 技巧,把平行線、曲線相互重疊,在人們視感上,使畫面呈現出實際上下存在的陰影和 波紋(黃琡雅,2004)。圖2.4.12為瓦沙雷利的疊紋雕塑作品。

圖2.4.12瓦沙雷利《Moiré Wave》(高19cm,立方體10cm) 圖片來源:http://www.icollector.com/Victor-Vasarely-Moire-Wave-Sculpture_i9209619。

2004年,陳代武《「莫爾條紋」動感片的計算機模擬》(註:「莫爾條紋」即本文 所指的「疊紋」)一文中指出,為了克服用傳統方法模擬「莫爾條紋」動感片的不足, 探索出在計算機模擬「莫爾條紋」動感片的新方法,闡述在Authorware和Flash中模擬莫 爾條紋的設計原理,並給出了具體實現方法。例如對運動圖標進行設置(圖2.4.13),使「動 片(a)」相對於「定片(b)」發生移動,就會形成向上方向移動的波紋(c)。(陳代武,2004)

(a) 動片 (b) 定片 (c) 移動的波紋 圖2.4.13 模擬莫爾條紋的運動圖標設置 圖片來源:陳代武,《「莫爾條紋」動感片的計算機模擬》,零陵學院學報,第 25 卷第 3 期,2004,頁 70。

2007年,徐斌《莫爾條紋生成方法的實驗研究》分別利用了雙光柵疊加和雙干涉 條紋疊加的方法來取得莫爾條紋,並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發現雙干涉條紋疊加方法有 更強的實用性。圖2.4.14為光柵射線經轉角後的干涉條紋,其間距變窄了,圖2.4.15 是 干涉條紋經改變轉角後再疊加所得到的莫爾條紋,其紋路改變明顯變大。(徐斌,2007)

圖2.4.14 光柵射線經轉角後的干涉條紋 圖片來源:徐斌,「莫爾條紋生成方法的實驗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學報,第 79 期,2007,頁 54。

23


圖 2.4.15 干涉條紋經改變轉角後再疊加所得到的莫爾條紋 圖片來源:徐斌,「莫爾條紋生成方法的實驗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學報,第 79 期,2007,頁 54。

2007 年,瑞典科學家加布里亷 (Emin Gabrielyan)撰文《The basics of line moiré patterns and optical speedup》,介紹一組計算曲線疊紋的公式,可以用最簡單的形式計 算光學加速和疊紋週期。作者同時兼顧了線性移動和旋轉的考慮,而所有的週期都跟圖 層(layers)與疊紋帶(moiré bands)的移動軸相關。文中,加布里亷用了很多插圖來驗證該 不同公式所運算出的各種成果,如圖 2.4.16。(Gabrielyan,2007)

圖 2.4.16 底層曲線相對於另一圖層以水平軸之鏡射重疊。 圖片來源:Emin Gabrielyan,《The basics of line moiré patterns and optical speedup》,頁7。

2008 年,張國揚《光柵原理於商業設計之應用創作研究》於「視知覺形成原理與 疊紋」的說明中指出「在視知覺與光柵原理所產生的視覺效果,最簡單的就是柵線 (Gratings)」,又說「透過光柵片的直線波紋和切割成條紋狀的圖形合併,則產生視知覺 的錯覺,呈現多層面的不同變化圖形」 。文中舉索托(J.R.Soto)1975 年的作品《Cruz cobalto limon》(圖 2.4.17)為例,說明索托運用鐵線相互重疊,產生錯網的現象。(張國揚,2008)

圖 2.4.17 索托《Cruz cobalto limon》 圖片來源:張國揚,《光柵原理於商業設計之應用創作研究》,2008,頁 10。 24


2010 年,鄭亞茹《計算機模擬 Moiré 條紋現象》 ,本篇文章係研究利用計算機圖像 技術產生週期性條紋方法,用以模擬光柵疊加實現 Moiré 條紋現象,並考察 Moiré 條紋 的空間放大作用,研究一塊光柵相對另一塊平移時產生的 Moiré 條紋移動過程,以及計 算 Moiré 條紋在平移過程中探測器的輸出變化關係.。研究發現利用 Moiré 條紋進行位移 測量的物理規律能夠直觀顯示 Moiré 條紋之形成,而且參數設定非常自由,有利於學生 深刻理解 Moiré 條紋現象。(鄭亞茹,2010) 2011 年 , 美 國 藝 術 學 者 傑 夫 ‧ 湯 普 森 (Jeff Thompson) 在 他 個 人 部 落 格 撰 文 《Software-generated moire patterns》介紹以電腦軟體產生疊紋,並輔以圖片做說明(圖 2.4.18)。(Jeff Thompson 網站,2011)

圖 2.4.18 傑夫‧湯普森用電腦軟體產生的疊紋 圖片來源:http://www.jeffreythompson.org/blog/2011/05/13/software-generated-moire-patterns/。

2011年,楊智傑《探討平面圖像物理性動態轉換的視覺文法》之研究中,就提到 疊紋原理(Moiré)是可用於「光學原理所產生的視覺錯視應用」的一種方法,並說明Moiré 所產生的波紋狀是由於光波會因間隔、粗細、重疊密度等因素而產生的干涉條紋現象(圖 2.4.19)。文中並進一步介紹圖形構成的方法,包括了重疊、變換、旋轉與分割等四種表 現形式。(楊智傑,2011)

圖 2.4.19 楊智傑《探討平面圖像物理性動態轉換的視覺文法》之疊紋插圖 圖片來源:楊智傑,《探討平面圖像物理性動態轉換的視覺文法》 ,2011,頁 157。

25


第五節

當代疊紋藝術家及其作品分析

一、威爾丁(Ludwig Wilding)

圖 2.5.1 威爾丁 圖片來源:http://www.donaukurier.de/_/tools/picview.html?_CMELEM=1602172。

威爾丁(Ludwig Wilding,1927-2010)是一位德國藝術家(如圖 2.5.1),他的作品主要 表現在歐普藝術與動力藝術(Kinetic Art)方面。威爾丁透過黑與白的設計,創造出會移動 的圖案 ,使作 品呈 現三度 空間的 結構,也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有立體感的藝術(The stereoscopic art)。威爾丁一生受邀參展,包括個展,達 37 次之多,重要的參展年代與地 點有 1953 年在 Leverkusen 美術館、1958 年在法蘭克福 Zimmergallery 畫廊、1965 年在 紐約現代美術館之《The Responsive Eye》(反應之眼)展覽、2004 年在倫敦 Hayward 畫 廊之《Eye, Lies, and Illusions》(眼睛、謊言與錯覺)展覽、2007 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哥侖 布美術館之《Optic Nerve: Perceptual Art of the 1960s》(視覺神經:1960 年代的感知藝術) 展覽。 威爾丁的作品充滿立體感,而這種立體深度(The stereoscopic Depth)可在平面上透 過曲線來達成,且反方向的深度經常會在同一作品上合併出現。曲線的空間頻率與立體 深度互有關係,若前景的空間頻率,指光柵線條,與背景空間頻率在角度上有差異,就 產生了疊紋。威爾丁就是充分利用了這個原理,但他的立體感藝術作品並未僅侷限在立 體干涉圖案,也不僅僅是二度空間的疊紋,他已被檢視出廣泛利用不同空間感知(包括 空間錯覺、失真圖像、透視矛盾、碎形、動態疊紋以及表觀運動等)的所有現象表現在 他的作品上。(資料來源:Ro Gallery 網站) 2010 年威爾丁以 82 歲高齡過世,藝術界公認他是歐洲歐普藝術界最重要的代表之 一(Minus Space 網站,2010),文獻上並無相關資料顯示威爾丁是人類藝術史上真正以疊 紋效應創作藝術的第一位藝術家,但他絕對可被尊為疊紋藝術的先驅。以下是威爾丁充 滿疊紋效果的藝術作品介紹:

26


圖 2.5.2 立體疊紋(1975) 圖片來源: http://www.minusspace.com/2010/01/ludwigwilding-in-memoriam-1927-2010/

圖 2.5.3 疊紋結構圖像(2004) 圖片來源: http://www.galerie-wosimsky.de/wilding.htm

圖 2.5.4 疊紋結構圖像 No.2401(2004) 圖片來源: http://www.galerie-wosimsky.de/wilding.htm

圖 2.5.5 疊紋結構圖像 No.2404(2004) 圖片來源: http://www.galerie-wosimsky.de/wilding.htm

圖 2.5.6 疊紋結構圖像 No.2405(2004) 圖片來源: http://www.galerie-wosimsky.de/wilding.htm

圖 2.5.7 Stereoscopic Object (1982) 圖片來源: http://www.galerie-wosimsky.de/wilding.htm

圖 2.5.8 疊紋結構圖像 No.2804(2004) 圖片來源: http://www.galerie-wosimsky.de/wilding.htm

圖 2.5.9Untitled(1973) 圖片來源: http://www.icollector.comLudwig-Wildi ng-untitled-from-9x5-Konkret-Portfolio

27


二、尼可萊(Carsten Nicolai)

圖 2.5.10 尼可萊 圖片來源:http://vimeo.com/50856005。 尼可萊(Carsten Nicolai)是德國知名當代藝術家(如圖 2.5.10),現居住在柏林,專攻 光影視覺藝術與電子音樂。這位藝術家 1965 年出生於德國卡爾馬克斯城(Karl Marks Stadt),1985-90 年間在德雷斯頓(Dresden)學習景觀設計,1992 年與友人在開姆尼茲 (Chennitz)聯合創立 VOXXX 文化暨交流中心,1994 年創立音樂品牌 noton.archiv für ton und nichtton ,1999 年與 Raster Music 合併稱 raster-noton。另外,尼可萊也以 noto 或 alva noto 的別名發行一系列的電子音樂唱片。(百度空間網站,2010) 尼可萊的作品包括了平面視覺的繪畫、光影的立體視覺裝置藝術並融合了個人創 作的電子音樂,作品屢被邀請在世界各大城市展出。他的霧光裝置作品《幻景》(The Fades) (如圖 2.5.20) 在 2009 年也曾受邀來台,於第四屆台北國際數位藝術節中展出。(光怪網 站,2009) 尼可萊作品的創意性與獨特性也深受國際藝術界的肯定,1990 年在德國法蘭克福 獲頒 Jürgen Ponto Award,2000 年在德國德雷斯頓(Dresden)獲頒 Philip Morris Graphic Award,同一年他的作品《20’ to 2000》在奧地利林茲(Linz)電子藝術節獲頒金尼卡獎 (Golden Nica Award),2001 年與 Marko Peljhan 共同創作的作品《Pollar》再度在林茲電 子藝術節獲頒金尼卡獎,2003 年被美國洛杉磯 Villa Aurora 聘為駐村藝術家,2007 年被 義大利羅馬 Villa Massimo 聘為訪問藝術家,同一年獲瑞士頒授蘇黎世獎(Zurich Prize), 2012 年在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ZKM, Karlsruhe)獲頒 Giga Hertz Award。(尼 可萊官網) 身為德國的知名當代藝術家,尼可萊在 1990 年代初期即開始從事結合藝術與科學 的創作,經過多年的研究,他在 2010 年出版了一本有關疊紋的書,書名《Moiré Index》, 如圖 2.5.11,內容介紹如何變換直線光柵或曲線光柵的比例、角度和錯置來產生不同圖 像的疊紋。由於他對圖像基本結構做了系統化的分析並將數據形象化,這本《Moiré Index》對設計師、視覺藝術家、建築師、數學家以及任何對圖像研究有興趣的人士而言, 絕對是一本重要的參考書。(DG Design Network 網站,2010)

28


圖 2.5.11 尼可萊《Moiré Index》一書之封面 圖片來源:研究者翻拍自《Moiré Index》。 同一年,尼可萊也在紐約 Pace 畫廊(The Pace Gallery)舉辦了一個名為疊紋《Moiré》 的特展,如圖 2.5.12,策展單位在展出說明中提到: 「在印刷過程中不被需要的疊紋邊際 效應,尼可萊卻用以強調它在科學與藝術層面兩者的潛在表現性。」尼可萊解釋說: 「疊 紋現象在人類的感知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的這件事情上提出了重要的質疑,我們 經由視覺、聽覺、感覺等等所感受的真實,會是真實的物件嗎?當這個物件藉由加減其 中重要元素的改變,我們是否會給予錯誤的解讀?經由疊紋的光學效應所完成的光柵重 疊作品與光學透鏡所產生的扭曲或放大現象類似,都可以使二度空間的構成圖像給人有 三度空間的印象。」(Artnet 網站,2010)

圖 2.5.12 尼可萊 2010 年在紐約 Pace 畫廊的《Moiré》特展 圖片來源:http://www.carstennicolai.de/?c=news。 疊紋《Moiré》特展的展出內容包括了: 1.手繪疊紋藝術《Moiré drawing》 ,這是一系列的手繪疊紋作品,每幅作品尺寸均 為 49.5x70.2cm,以原子筆手工畫出重疊的線條,使產生疊紋。(圖 2.5.13、圖 2.5.14)。 2.點線疊紋錄像藝術《Moiré film》,作者用移動的黑白「點」與「線」製作了一 段 13 分又 10 秒的影片在電視機上播放,觀眾可以看到不同的疊紋(圖 2.5.15)。 3. 玻 璃 疊 紋 裝 置 藝 術 《 Moiré glass 》, 這 是 一 件 大 型 的 玻 璃 疊 紋 裝 置 作 品 (207.3x341.9x296.2cm),作者用了六片分別以網版印刷印出不同線條圖案的玻 璃,每一片均共同與作品中心的金屬圓柱垂直,當轉動玻璃板時,玻璃板上的 線條圖案因互相重疊而產生疊紋(圖 2.5.16)。 29


4. 迴 轉 光 影 疊 紋 藝 術 《 Moiré rota 》, 這 是 兩 件 可 以 迴 轉 的 圓 柱 裝 置 (215.3x198.1x198.1cm),裝置連結細繩,繩的尾端綁住一顆 LED 燈,細繩迴轉 時,LED 燈會創造出環繞圓柱的光環,因觀測時的視覺重疊,會產生連續變 化的光影疊紋(圖 2.5.17)。 5.投影疊紋裝置藝術《Moiré schatten》 ,作者製作了一個牆面大小的長方形透明真 空塑膠箱,上面編織有黑色細繩,外部投以強光,箱內交替充氣與抽氣,由此 時會因箱面位置的落差,黑色細繩與其陰影即會產生疊紋(圖 2.5.18)。 6.磁帶疊紋藝術《Moiré Tape》,這是使用磁帶(Magnetic tape) 以輻射狀黏貼在牆 面上的裝置作品 (297.8x701x17.8cm),磁帶共貼有兩層,因裝置厚度的視覺落 差,兩層磁帶互相從疊後即在牆面上產生疊紋。(圖 2.5.19)。

圖 2.5.13《Moiré L9》 圖片來源: http://ibidprojects.com/spieltrieb/

圖 2.5.14《Moiré S5》 圖片來源: http://ibidprojects.com/spieltrieb/

圖 2.5.15《Moiré film》 圖片來源:http://disquiet.com/2010/08/01/carsten-nicolai-moire-pace/。

圖 2.5.16《Moiré glass》 圖片來源:http://disquiet.com/2010/08/01/carsten-nicolai-moire-pace/。

30


圖 2.5.17《Moiré rota》 圖片來源:http://disquiet.com/2010/08/01/carsten-nicolai-moire-pace/。 動態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LFZMiIYTRN8。

圖 2.5.18《Moiré schatten》(左:正面圖,右:側面圖) 圖片來源:http://www.carstennicolai.de/?c=works&w=moire_schatten。

圖 2.5.19《Moiré Tape》(左:正面圖,右:側面圖) 圖片來源:http://www.carstennicolai.de/?c=works&w=moire_tape。

以下為尼可萊創作之其它光影裝置藝術作品: 1. 《Fades》(幻景)。 《Fades》,如圖 2.5.20,是為特定環境而做的裝置作品,一道迷霧般的光投射在 空間中,線性移動的投射光不斷的改變形狀與聲音,交織成一片奇妙場景。主要的視覺 效果並非投射在牆上的影像本身,而是表現在環境中的三度空間光影變化。相似於聲音 的本質,本作品創建了一種視覺語言,讓觀賞者跳脫了常理的思考與理解。(光怪網站, 2009) 31


圖 2.5.20《Fades》,2006 圖片來源:http://www.carstennicolai.de/?c=works&w=fades。 動態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s5dhWTXStcY。

2.《Unidisplay》 《Unidisplay》,是尼可萊 2012 年在義大利米蘭 Hangar Bicocca 的展出作品,這是 一件 50 公尺長的視聽裝置藝術牆,牆面的圖像可以不斷地增加並移動,使觀眾產生一 種空間定向障礙的感覺。這件作品是以一系列帶有不同視覺效果的模組為基礎,這些圖 像通過色彩的光學錯覺、閃光的效果、極細微的運動以及相互補充可以干擾觀眾的感 知,觀眾會隨著觀看時間的延長而產生秩序、意象以及圖像形式的改變,如表 2.5.1 所 顯示之圖例。(資料來源:新浪網站,2012) 表 2.5.1 尼可萊《Unidisplay》四景

編號

(a)

(b)

(c)

(d)

編號

資料來源:http://www.derivative.ca/Events/2012/unidisplay/。 動態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XuLd3OGLeFs。 32


三、蘇瓦茲沃德(Christian Schwarzwald)

圖 2.5.21 蘇瓦茲沃德 圖片來源:http://www.bmukk.gv.at/kunst/in_between_kuenstler.xml#toc3-id50。

蘇瓦茲沃德(圖 2.5.21)是奧地利當代藝術家,1971 年生於薩爾茲堡(Salzburg),畢業 於維也納美術學院與雅典美術學院,現居住在柏林。 1990 年代開始,蘇瓦茲沃德的作品開始在藝術界展露頭角,並屢獲獎助金前往巴 黎、羅馬、布達佩斯、墨西哥市與北京等地之藝術村擔任駐村藝術家。1993 年獲維也納 美術學院頒發「繪畫金獎(Golden Fügerpreis Award)」,1999 年獲奧地利奧芬巴哈國際賽 納 菲 爾 德 基 金 會 (International Senefelder Foundation) 頒 發 「 國 際 賽 納 菲 爾 德 獎 (International Senefelder Award)」 ,2001 年與 Ulrike Lienbacher 以及 Renner 共同獲得薩 爾茲堡「大區域藝術獎(Large regional art prize」),2005 年獲維也納「國際史特拉貝格 藝術獎(International Art Award Strabag)」。(蘇瓦茲沃德官網) 蘇瓦茲沃德專攻大型繪畫,畫作多屬牆面的大尺寸作品。2011 年他在柏林 U37 藝術 空間舉辦了一項疊紋《Moiré》特展,展出其手繪的大型裝置繪畫作品。展覽說明中提 到: 「疊紋是兩個光柵在某個角度重疊後產生的干涉圖像,蘇瓦茲沃德利用了這種現象, 以炭筆和壓克力顏料在紙面上創作出複雜的圖形,他不滿足於小幅、方便攜帶、容易銷 售的畫作,進而在畫廊的牆面與特定位置完成大尺寸的裝置繪畫,這些畫作只維持在展 期中呈現,展後即撕毀消滅,所以只有到展場參觀的民眾有機會看到這種疊紋裝置。 (BerlinArtLink 網站,2011)」德國藝術評論家貢納爾‧呂周(Gunnar Lützow)針對這項特展 就說: 「蘇瓦茲沃德又捲土重來了,他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這種屬性。」(Platoon 網站, 2011) 表 2.2.5 中之四圖為蘇瓦茲沃德的疊紋《Moiré》特展部份畫作,作品並無個別的畫 作名稱。

33


表 2.5.2 蘇瓦茲沃德疊紋《Moiré》特展畫作四幅

編號

(a)

(b)

編號

(c)

(d) 資料來源:http://www.berlinartlink.com/2011/10/14/moire。 http://www.austrosinoartsprogram.org/blog/christian-schwarzwald。

第六節

當代藝術家之數位疊紋作品賞析

很多當代年輕藝術家、攝影師、電腦玩家在從事數位藝術創作的同時,也會兼做 疊紋藝術創作,這些創作及其疊紋作品都可以在網路上看到。國外有若干販售藝術品的 畫廊,如 CVADRAT,其網站有公告一些疊紋作品,但並未刊登創作者,無從進一步查 證藝術家的資料,研究者仍挑選若干圖例,一併在此介紹。 1.加拿大畫家依瑞克斯(Jacob Yerex,個人官網) 的疊紋作品(圖2.6.1、圖2.6.2)。

圖 2.6.1《Orchestration of Effect》

圖 2.6.2《Ascent》

圖片來源:http://www.winwenger.com/consc.htm。

圖片來源:http://www.winwenger.com/consc.htm。

34


2.美國視覺藝術家奈蘭德(Paul Nylander),他以機械工程學習背景,利用數學程式做 出多種系列的數位藝術作品,包括疊紋(圖 2.6.3、圖 2.6.4),其中圖 2.6.4 在原文中 有註明該孟德伯子集(Mandelbrot Set)圖形亦是從疊紋程式中產生。

圖 2.6.3 奈蘭德的疊紋作品 1

圖 2.6.4 奈蘭德的疊紋作品 2

圖片來源:http://bugman123.com/Math/index.html。 圖片來源:http://bugman123.com/Math/index.html。

3.荷蘭數位藝術家芬斯特拉(Koert Fenstra)利用光干涉技法創作了一組疊紋作品(圖 2.6.5、圖 2.6.6),2010 年參加由數學藝術藝廊(Mathematical Art Galleries)所舉行年 度網站線上展覽。

圖 2.6.5《Orchestration of Effect》 圖片來源: http://www.winwenger.com/consc.htm

圖 2.6.6《Ascent》 圖片來源: http://www.winwenger.com/consc.htm

4.澳洲電腦玩家凱歐(Greg Keogh)在其個人網站「Nancy Street Network」發表曾利用 數學軟體產生疊紋作品(圖 2.6.7)。

圖 2.6.7 凱歐的疊紋作品 圖片來源:http://www.orthogonal.com.au/hobby/mm/images/index.htm。

35


5.西班牙數位藝術家史托提尼薩寶(Luis Stortini Sabor)的疊紋藝術作品(圖 2.6.8)。

圖 2.6.8 史托提尼薩寶的疊紋作品 圖片來源:http://www.bigstockphoto.com/zh/search/?q=moire&contributor=Luis+Stortini+Sabor+aka+CVADRAT。

6.美國攝影師夏波尼歐(Evan Sharboneau)的疊紋藝術作品(圖 2.6.9)。

圖 2.6.9 夏波尼歐的疊紋作品 圖片來源:http://www.123rf.com/photo_6114549_square-illustration-of-a-black-and-white-moire-pattern.html。

7.俄國攝影師魯斯蘭(Gilmanshin Ruslan)的疊紋藝術作品(圖 2.6.10)。

圖 2.6.10 魯斯蘭的疊紋作品 圖片來源:http://cn.depositphotos.com/1182229/stock-photo-Seamless-moire-pattern.html。

36


8.俄國攝影師安妮西莫娃(Nataliia Anisimova)的疊紋藝術作品(圖 2.6.11)。

圖 2.6.11 安妮西莫娃的疊紋作品 圖片來源:http://cn.depositphotos.com/18610063/stock-photo-Moire-pattern.html。

9.CVADRAT 網站不知名藝術家的疊紋藝術作品(表 2.6.1)。 表 2.6.1 CVADRAT 網站不知名藝術家疊紋作品四幅

編號

(a)

(b)

(c)

(d)

編號

資料來源:http://www.cvadrat.com/galleristgather.php?gallery=OP%20ART%20STYLE%20GALLERY %20%23%2011&dir=imagebank/opartstyle/gallery11&infodir=imagebank/opartstyle。

37


第 三 章

創 作 研 究

第一節 創作原理 疊紋的產生,依賴「點」與「線」兩種基本圖像元素,再用「重疊」的方法,以 點疊點、點疊線、線疊線等交錯重疊,並輔以縮放、平移、旋轉等技法,便可以做出變 化多端的疊紋圖像。吾人均知「點」與「線」為設計基本元素,而造形重疊、平移、旋 轉、鏡射、比例變化等技法則為圖像構成的基本原則(呂靜修,1996)。本文之創作研究 仍必須遵循設計之基本原理來進行圖像創作,而前輩藝術家與設計大師所撰述的基本美 學原理原則,也確實提供了研究者在創作時相當大的助益。

一、設計元素 康丁斯基在 1926 年寫了一本《點線面》的書,並以「繪畫元素分析論」為副標題, 書中闡述點、線、面三種繪畫基本元素的定義、產生與構成之觀念與應用。康丁斯基在 書的前言中提到「這本書特別處理兩個基本元素,它們是繪畫作品開始就必備的,沒有 它們就沒有作品。(吳瑪悧,1996)」康丁斯基所說的兩個基本元素指的就是「點」與「線」 , 這句話強調了「點」與「線」兩種基本元素在繪畫與設計領域的重要性。 大智浩在其所著《美術設計的基礎》一書中闡述「設計要素」包括了點、線、形、 明暗、大小、物肌等七種,其中「線」之構成包括了直線與曲線,「形」之形成包括了 自由曲線形、直線形與偶然形(王秀雄,1975)。大智浩所謂設計要素中的「形」 ,指的應 是其他學者所謂的「面」。瓦許雷澤(C. Wallschlaeger)也在其所著《設計基礎》一書中, 提出了造形的視覺元素包括了點、線、面和造形等四種的說法,並進一步將點、線、面 解釋為造形產生器。(呂靜修,1996) 以上的論述可以說明有了點、線、面三種繪畫基本元素並加以應用,即可以產生 一個圖像。

二、視覺元素與混色原理 李美蓉在《視覺藝術概論》(李美蓉,2000)一書中寫道:「藝術的視覺元素,包括 線條、色彩、光線、形狀、量塊、質感、動感與空間等」,除了提到「線條是視覺元素 中最虛幻、最基本的,也是人類最易認識的元素。」之外,又說「色彩是所有元素中, 最能引起人的情緒反應作用的元素。」 研究者在進行疊紋創作時除了必須利用點紋與線紋來做成光柵之外,也進一步將 黑色點紋與線紋光柵分別置換成紅(Red)、綠(Green)、藍(Blue)三個顏色,使產生有色彩 變化之疊紋。因為色彩有重疊,就有了色彩的混合現象,色彩學理論的混色(Color mixture) 38


理論包括了加色法原理(Additive Color Method)與減色法原理(Subtractive Color Theory) 兩種。(林書堯,1972) 研究者會選擇 R、G、B 的理由是因為 R、G、B 三色是光的加色法(Additive Color Theory)三原色,科學家分析自然界所存在的光線,發現「光」是呈現「色彩」的主要因 子,無光即無色,有光才有色彩(李美蓉,2000)。而吾人每日所接觸的可見光,其光譜 波長是存在於 400~700nm 之間(圖 3.1.1),當白色光束經三菱鏡色散後會出現紅、橙、黃、 綠、青、藍、紫等七彩(圖 3.1.2),科學家進一步分析發現,紅光、綠光、藍光三色光是 合成白色光的原色(Primary Color)( Wikipedia,2013),故定義 R、G、B 三色是加色法三 原色。研究者期望藉由 R、G、B 三色光柵重疊後所形成的疊紋具有多彩、絢麗、迷幻 的效果。研究者因為是利用電腦來從事疊紋創作,不論是 R、G、B 三色光柵或重疊後 產生的疊紋均在電腦螢幕上顯現,而電腦螢幕所呈現圖像的顯色方式就是利用光的加色 法原理。(Gilly Weinstein,1997)

圖 3.1.1 可見光譜色彩分佈 圖片來源:http://nextgenlite.com/tag/visible-light-spectrum/。

圖 3.1.2 白色光束的色散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Visible_spectrum。 對應於光的加色法原理,另一種色彩的表現方式就是顏料的減色法原理。同樣一 張疊紋圖像,在電腦螢幕上看,它是由加色法顯現,若改以圖紙列印,印表機必須用青 色(Cyan)、洋紅色(Magenta)、黃色(Yellow)與黑色(Black)等四色墨水匣來噴印,墨水顏 料的載體是白紙,必須透過光線照射的反光方能看到色彩。當印表機在白紙印上黃色墨 39


水時,原先白紙所反射的 400~700nm 波長,因為黃色顏料會吸收藍色光,只能反色紅 色光與綠色光,故顯現出黃色的結果,這就是減色法,而 C(青)、M(洋紅)、Y(黃)就構 成了減色法中的色料三原色。印刷廠從事彩色印刷的行為與藝術家進行油畫、水彩的藝 術創作,其色彩表現方式均屬顏料的減色法原理。(Gilly Weinstein,1997) 圖 3.1.3 與圖 3.1.4 顯現出加色法與減色法原理的基本差異性,加色法的 RGB 指的 是色光,在一個暗黑的空間中會混合成白色,減色法的 YMC 指的是顏料,在白紙上會 混合成黑色。

圖 3.1.3 加色法圖示

圖 3.1.4 減色法圖示

圖片來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Additive_color

圖片來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btractive_color

研究者創作疊紋所採用的 Photoshop 軟體,其檢色器提供了 HSB、Lab、RGB 與 CMYK 等四種色彩模型供操作者選擇色彩(圖 3.1.5) (Adobe 網站,2011)。其中 HSB 係 依色彩的色相(Hue)、彩度(Saturation)與明度(Brightness)所定義的色彩,Lab 是國際照明 協會(CIE)在 1976 年所制定的色彩空間模型,CMYK 則是以彩色印刷的油墨或彩色印表 機的各色墨水匣、碳粉所占有的含色比例。研究者創作疊紋所選用的檢色器是 RGB 色 彩模式,這即是典型的加色法混色原理 RGB,各含有 0~255 共 256 色階的色彩,0 代表 無色(指黑色),255 指該色最飽和的色彩。

圖 3.1.5 Photoshop 軟體的檢色器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螢幕翻拍。 40


以下四圖分別為藝術家們利用彩色元素創作的歐普藝術作品。

圖 3.1.6 Eileen Uchima《Op Art》

圖 3.1.7 Gilbert Hsiao《Hypnotic Frames》

圖片來源: http://eileenuchima.com/gallery.html

圖片來源:http://dossier37.tumblr.com/post/ 8084506413/gilberthsiao

圖 3.1.8 Marco Braun《Op Art 4》 圖 3.1.9 Y. Messen-Jaschin《Broadway》 圖片來源: http://www.op-art.co.uk/op-art-galler y/your-op-art/op-art-4-marco-braun

圖片來源: http://www.abstract-art.com/abstraction/l3 _more_artists/ma15a_messenjaschn.htm

三、設計理論 單純觀看以規律排列的點與線所形成的圖像(如圖 2.2.11、圖 2.2.5a),或許會覺得 單調無趣,而要產生一幅吸引人甚至令人感動的作品,則必須透過必要的設計理論與技 法來達成。坊間圖書或不同設計大師們對使用於點線面的「設計理論」名稱用法互異, 但內容則雷同,如: 大智浩在《美術設計的基礎》一書中採「設計理論」之說法,闡述設計理論包括 有反覆、調和、漸移、對稱、對比、統一、韻律、平衡、比例、漸增漸減與歐普藝術, 共 11 種。(王秀雄,1975) 瓦許雷澤(Charles Wallschlaeger)在《設計基礎(下)》一書中,採「視覺構成原則」 的說法,闡述視覺構成原則包括平衡、重複、調和、韻律、多樣化、對比、主客之分, 共 7 種。(呂靜修,1996) 41


李美蓉在其所著《視覺藝術概論》一書,採「設計的原理」的說法,她將設計的 原理歸納為統一與變化、律動、平衡、比例與大小、強調、對比等 6 種。(李美蓉,2000) 陸克斯(Nicholas Roukes)更在其所著《設計的表現形式》一書中,列舉了包括遞減、 反覆、集中、遞增、漸移、移情、活化、重疊、比例、替代、分割、簡化、變形、裝飾、 矛盾、諷刺、虛構、類推、混合、質變、象徵、意識化與想像,共 23 種表現形式,作 者將表現形式比喻為彈珠台,用以激發創意,因為遊戲本身的概念就是創造力的來源。 (呂靜修,1995) 以下多圖即為名家們依據上述設計理論所繪製之作品。 1.卡拉勃路希(Aldo Calabresi)設計的維他命 B12 雜誌廣告(圖 3.1.10),點從圓形漸 變成橢圓,造成有空間的感覺。(王秀雄,1975)

圖 3.1.10 卡拉勃路希設計的維他命 B12 雜誌廣告 圖片來源:大智浩,《美術設計的基礎》,王秀雄譯,1975,頁 37。 2.義大利設計師格利納尼(Franco Grignani,1908-1999)於 1966 年為 Alfieri & Lacroix 服裝雜誌所設計的海報(圖 3.1.11),利用「點」的大小漸變,產生黑與白間的光 影漸層對應。

圖 3.1.11 格利納尼所設計的海報 圖片來源:http://aqua-velvet.com/2010/05/franco-grignani-for-alfieri-lacroix-milano-italy/。 42


3.同樣是格利納尼 2001 年的作品《grignani》(圖 3.1.12),在平行的直線條間做簡 單的線段「錯置平移」,再加上陰影,即產生了作者名字,而且有立體文字的效果。

圖 3.1.12 格利納尼立體文字作品《grignani》 圖片來源:http://adbrio.wordpress.com/。 4.阿魯瓦尼(G. Alvani)設計,印刷雜誌 Linea Graphica 封面(圖 3.1.13),兩個漸增漸 減線條之垂直交叉重疊。(王秀雄,1975)

圖 3.1.13 阿魯瓦尼設計的印刷雜誌封面 圖片來源:大智浩,《美術設計的基礎》,王秀雄譯,1975,頁 214。 5.大智浩設計,兼具律動感的自由曲線對稱圖形(圖 3.1.14)。(王秀雄,1975)

圖 3.1.14 大智浩設計的自由曲線對稱圖形 圖片來源:大智浩,《美術設計的基礎》,王秀雄譯,1975,頁 196。 6.渡邊貞雄(Kunio Yamanaka)設計,作品名稱《Return to Square》(回歸到方塊),圖 3.1.15,採反覆與質變的表現形式,由中心方塊向外擴散漸變至人形頭,再變回方塊。(呂 靜修,1995) 43


圖 3.1.15 渡邊貞雄《Return to Square》 圖片來源:陸克斯(Nicholas Roukes),設計的表現形式(呂靜修譯),六合出版社,1995,頁 91。

7.安奴斯凱維奇(Richard Anusziewicz)1965 年的作品《Intrinsic Harmony》(內在的和 諧),圖 3.1.16,是一個放射狀線條的變化組合圖形,採反覆、對稱的表現形式,構成一 個調和的畫面。

圖 3.1.16 安奴斯凱維奇《Intrinsic Harmony》 圖片來源:http://www.answers.com/topic/op-art。

8.萊莉(B.Riley)1961 年的作品《Movement in Squares》(移動的方塊),圖 3.1.17,這是 漸變與律動感之表現形式,畫家將正方形的方塊做水平方向的漸增漸減,產生了圖像的 流動感。

圖 3.1.17 萊莉《Movement in Squares》 圖片來源:http://www.op-art.co.uk/op-art-gallery/bridget-riley/movement-in-squares。 44


9.瓦沙雷利的作品《Tlinko》 ,圖 3.1.18,這是一種「統一中的變化」表現形式。此 圖顯示的是方形的數列組合,其數字組織的變化造成了視覺的連結性,並產生了動態的 振幅感。(呂靜修,1995)

圖 3.1.18 瓦沙雷利《Tlinko》 圖片來源:陸克斯(Nicholas Roukes),設計的表現形式(呂靜修譯),六合出版社,1995,頁 41。

10.艾雪(M.C. Escher)的作品《Metaphorphose》(質變),圖 3.1.19,此圖僅作品局部, 原作品高 19 公分,長 400 公分。這是採「連續與排列的變化」表現形式,是圖形的漸 變,也構成如作品名稱相同的質變。(呂靜修,1995)

圖 3.1.19 艾雪《Metaphorphose》 圖片來源:陸克斯(Nicholas Roukes),設計的表現形式(呂靜修譯),六合出版社,1995,頁 184、185。

四、創作疊紋的相關設計原理 綜合以上的理論闡述,研究者確信疊紋的產生必須依循如下的設計理論來創作: 1.產生疊紋的必要元件是由「點」與「線」所構成的「平面」 。 2.單獨的一個「點」或由「點」所構成的一條「線」 或單獨的一條「線」 ,無 法在重疊的過程中產生疊紋。 3.不論是由「點」或「線」 所構成的平面,「點」的組成或「線」的組成必須是 規則性排列,如等距離排列或等差級數排列。本文之創作研究並不考慮阿密德 羅(Isaac Amidror)所提不規則點、線條光柵之重疊。 45


4.產生疊紋的必要表現形式是「重疊」 ,它必須是由兩個相似或相近的「點」平面 圖或「線」平面圖重疊而成。 5.兩圖重疊過程中可以藉由設計理論中的旋轉、漸增漸減、反覆、漸移、平移、 錯置、比例、分割、簡化、變形等種種技法來創作疊紋圖像,如表 3.1.1 之圖 示。(C. Nicolai,2010) 表 3.1.1 尼可萊《Moiré Index》書中插圖 4 款

說明

(a) 旋轉

(b) 比例

(c) 扭曲

(d) 平移

說明

資料來源:Carsten Nicolai,《Moiré Index》,Gestalten,2010, 圖 MI-CLG-001、圖 MI-CLG-002、圖 MI-CLG-092、圖 MI-RG-023

第二節

創作流程規劃

延續本論文第一章第三節「研究創作架構」之說明,為追求疊紋藝術之創作成果, 研究者必須藉由電腦軟體與光影器材進行一系列之實驗研究。以下為研究者所訂定之創 作流程: 1.個人電腦安裝可以模擬製作疊紋之繪圖軟體、影像處理軟體與動畫軟體。 2.製作微形點紋與微形線紋之數位光柵。 3.將前述之數位光柵分別賦予 R、G、B 之色彩。並依繪圖軟體所提供的縮放、旋轉、 傾斜、扭曲、透視、彎曲、扭轉等變形功能來變化其光柵內涵。 4.以點紋與點紋重疊、點紋與線紋重疊、線紋與線紋重疊等交叉重疊方式製作疊紋, 46


三張數位光柵重疊時因光柵內涵互異,一經重疊即產生疊紋,研究者再依主觀認 定篩選最終之疊紋作品圖像並隨即存檔。 5.選定適合以海報方式做平面靜態展示之圖檔,以大圖輸出機輸出對開或四開圖紙並 裝框,以做為展出之用。 6.製作疊紋動態圖檔並借用電腦大螢幕或單槍投影機於展出時執行疊紋藝術作品之 動態合成與顯示。 7.將微形數位光柵委託專業廠商製成透明膠片,並進一步利用燈箱和光電投影器材於 展出時做多元性的疊紋藝術作品動態合成與顯示,或直接將疊紋作品列印在透明 膠片上,再置放於燈箱上做靜態投光展示。

第三節

創作元素設計

此處所謂的創作元素,指的就是本論文標題所標示的「微形圖像元素」(Micro Graphic Elements),研究者將以此來製造疊紋效果圖形,並進行後續之數位藝術創作。 前文指出「光柵為疊紋之母」 ,要產生疊紋效果之圖形需要先有光柵,研究者之創 作元素即是一種光柵,然研究者所界定之創作元素屬微形圖像元素,是一種微形光柵, 是肉眼看不見的微形點紋光柵與微形線紋光柵。本項創作之微形點紋與微形線紋光柵密 度達每公分 50 線,微形點紋為 30%面積之小圓點,此即印刷上的 3 號點。微形線紋包 括平行直線紋、平行曲線紋與同心圓線紋,黑線與白線之寬度比為 3:7。以下圖片均為 研究者在電腦上利用軟體自行製作完成。 圖 3.3.1、3.3.2 顯示為密度僅 1 公分 10 線之粗點紋、線紋光柵,圖 3.3.3、3.3.4 則 顯示為密度達 1 公分 50 線之高密度微形點紋、線紋光柵,兩者之差異為前者肉眼可見, 後者肉眼不可見。

圖 3.3.1 粗點紋

圖 3.3.2 粗線紋

47


圖 3.3.3 微形點紋

圖 3.3.4 微形線紋

研究者之基本創作元素分別為微形點紋光柵(圖 3.3.5)、微形平行直線紋光柵(圖 3.3.6)、微形曲線紋光柵(圖 3.3.7)與微形同心圓線紋光柵(圖 3.3.8)等四種,如下圖所示, 創作過程中將進一步衍生它種點紋與線紋圖樣並進行創作。

圖 3.3.5 微形點紋光柵

圖 3.3.6 微形平行直線紋光柵

圖 3.3.7 微形曲線紋光柵

圖 3.3.8 微形同心圓線紋光柵

48


第四節

基本微形圖像光柵之製作

為了要製作出前述圖 3.3.5~圖 3.3.8 等四張微形圖像光柵,研究者利用了 Adobe 公 司 CS4 之 Illustrator 與 Photoshop 軟體來完成,以下分別記錄了該四種基本微形圖像光 柵之製作經過。 製作好的微形圖像光柵,因為都是由微形圖像元素構成,電腦螢幕上在原尺寸模 式下只能看到一片灰色圖像,分不清何者為點、何者為線,為此,研究者在 Photoshop 軟體中將圖像做高倍率放大,再利用鍵盤上 PrintScreen 功能做成圖檔,以方便檢視。 又研究者將此四種微形圖像光柵之物件尺寸均設定為 24x24 公分,因物件若超過 這個尺寸,有部分 Photoshop 之濾鏡功能無法操作,若物件尺寸一定要大於 24x24 公分, 如 30x30 公分,則只能在「編輯/變形」項下求圖形之變化。

一、微形點紋光柵 1.打開 Illustrator 軟體。 2.新增文件,命名:點元素,工作區數量:1,文件尺寸設定寬:240mm、高:240mm, 出血均為 0mm。在「進階」選項,色彩模式選「RGB」 ,點陣特效選「高(300ppi)」, 按「確定」,進入工作區。 3.上方功能表選黑色四角線框,「筆畫」選 0.4pt,不透明度:100%。 4.左側繪圖功能表選「線段工具」,一手按住 Shift 鍵,一手在工作區內畫出一隨意 水平直線。工作區上方會出現 X、Y 座標和物件尺寸,設定直線 X 座標:120mm、 Y 座標:0mm,寬:240mm、高:0mm,在工作區之最下方畫出一條水平直線。 5.在下拉式功能表上之「視窗」叫出「筆畫」之設定選項。點選「虛線」,虛線值: 0pt,間隔:0.54,再點選虛線對話框右上方之「圓端點」與「圓角」之小圖示, 該水平直線即變成圓點虛線。 6.將該圓點虛線複製,並貼在工作區的最上方,即 X 座標:120mm、Y 座標:240mm。 7.用游標分別選取上、下兩圓點虛線。 8.在上方下拉式功能表之「物件」 ,依序點選漸變、漸變選項之「間距」選指定距離 並設定為 0.2mm。 9.再次從下拉式功能表之「物件」 ,點選「製作」 ,即完成微形點元素之製作並存檔。 10.選取該微形點元素物件,按 Ctrl+c 複製。 11.開啟 Photoshop 軟體,新增檔案,命名:點元素,設定物件尺寸 24X24 公分,解 析度:1200dpi,色彩模式選「灰階」。 12.貼上,選智慧型物件。 13.存檔,副檔名選 jpeg,影像品質選 6,完成微形點元素光柵之製作。(圖 3.4.1)。 49


圖 3.4.1 微形點元素光柵之製作

二、微形平行直線紋光柵 1.打開 Illustrator 軟體。 2.新增文件,命名:線元素,工作區數量:1,文件尺寸設定寬:240mm、高:240mm, 出血均為 0mm。在「進階」選項,色彩模式選「RGB」 ,點陣特效選「高(300ppi)」, 按「確定」,進入工作區。 3.上方功能表選黑色四角線框,「筆畫」選 0.25pt,不透明度:100%。 4.左側繪圖功能表選「線段工具」,一手按住 Shift 鍵,一手在工作區內畫出一隨意 水平直線。工作區上方會出現 X、Y 座標和物件尺寸,設定直線 X 座標:120mm、 Y 座標:0mm,寬:240mm、高:0mm,在工作區之最下方畫出一條水平直線。 5.將該水平直線複製,並貼在工作區的最上方,即 X 座標:120mm、Y 座標:240mm。 6.用游標分別選取上、下兩水平直線。 7.在上方下拉式功能表之「物件」 ,依序點選漸變、漸變選項之「間距」選指定距離 並設定為 0.2mm。 8.再次從下拉式功能表之「物件」,點選「製作」,即完成同心圓之製作並存檔。 9.選取該同心圓物件,按 Ctrl+c 複製。 10.開啟 Photoshop 軟體,新增檔案,命名:線元素,設定物件尺寸 24X24 公分,解 析度:1200dpi,色彩模式選「灰階」。 11.貼上,選智慧型物件。 12.存檔,副檔名選 jpeg,影像品質選 6,完成微形平行直線紋光柵。(圖 3.4.2)

圖 3.4.2 微形平行直線紋光柵之製作 50


三、微形曲線紋光柵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舊檔,叫出「線元素」之圖檔。 3.在下拉式功能表之「影像」,點選「版面尺寸」,設定新尺寸為寬:24 公分,高: 16 公分,按「確定」。 4.重新執行「影像/版面尺寸」 ,設定新尺寸為寬:24 公分,高:24 公分,按「確定」, 原有平行直線之上下方各產生一留白區域。 5.利用左側魔術棒工具選取上下方之留白區域,在下拉式功能表之「選取」 ,點選「反 轉」,改選取平行直線之圖像。 6.在下拉式功能表之「編輯」,點選「變形/彎曲」,然後在下拉式功能表之下方左側 會出現「彎曲」之對話框,在「自訂」項下,點選「標幟」,彎曲值輸入 25,按 Enter,將平行直線變成曲線。 7.執行「影像/影像旋轉」,將圖像順時針旋轉 90 度。 8.另存新檔,檔名:曲線元素,副檔名選 jpeg,影像品質選 6,完成微形曲線紋光柵 之製作。(圖 3.4.3)

圖 3.4.3 微形曲線紋光柵之製作

四、微形同心圓線紋光柵 1.打開 Illustrator 軟體。 2.新增文件,命名:同心圓,工作區數量:1,文件尺寸設定寬:240mm、高:240mm, 出血均為 0mm。在「進階」選項,色彩模式選「RGB」 ,點陣特效選「高(300ppi)」, 按「確定」,進入工作區。 3.上方功能表選黑色四角線框,「筆畫」選 0.25p,不透明度:100%。 4.左側繪圖功能表選「橢圓形工具」,一手按住 Shift 鍵,一手在工作區內畫出一隨 意圓形。工作區上方會出現 X、Y 座標和物件尺寸,設定圓心 X 座標:120mm、 Y 座標:120mm,寬:240mm、高:240mm,畫出同心圓之最外層大圓。 5.重複上述動作畫一隨意圓形,圓心座標仍為 X:120mm、Y:120mm,但物件尺 寸之寬改為:0.5mm、高:0.5mm,畫出同心圓之最內層小圓。 51


6.用游標分別選取內、外兩圓。 7.在上方下拉式功能表之「物件」 ,依序點選漸變、漸變選項之「間距」選指定距離 並設定為 0.25mm。 8.再次從下拉式功能表之「物件」,點選「製作」,即完成同心圓之製作並存檔。 9.選取該同心圓物件,按 Ctrl+c 複製。 10.開啟 Photoshop 軟體,新增檔案,命名:同心圓,設定物件尺寸 24X24 公分,解 析度:1200dpi,色彩模式選「灰階」。 11.貼上,選智慧型物件。 12.存檔,副檔名選 jpeg,影像品質選 6,完成微形同心圓線紋光柵。(圖 3.4.4)

圖 3.4.4 微形同心圓線紋光柵之製作

第五節

單色疊紋創作實驗

在正式以 RGB 三色從事彩色疊紋製作之前,研究者先行以黑色微形圖像光柵做疊 紋之創作實驗。研究者在文獻探討過程中有注意到前輩學者的疊紋產生理論,把兩片光 柵疊合一起,疊紋的紋距會隨交角減小而增大,當交角等於零時,此即兩組線平行,疊 紋的紋距就會變成無限大,意味著我們無法在圖上找到疊紋的痕跡(胡錦標,1975) 。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兩張完全相同的光柵且相互平行重疊,不會產生疊紋,其中 一張若有角度變化,即產生疊紋,但角度變化的多與少,亦會影響到疊紋的疏密。光柵 交角小,疊紋紋距大,亦即疊紋較疏,反之光柵交角大,疊紋紋距小,亦即疊紋較密。 觀察疊紋藝術家尼可萊的著作《Moiré Index》,其所製作的疊紋圖,兩張光柵之對照旋 轉量只有 2 度,比例變化量為 97%與 103%。因此在疊紋創作過程中,研究者經多次嘗 試後發現,其中一張光柵所行使的參數變化,如旋轉、比例、透視、扭曲等之強度微量 即可,且物件尺寸越大,參數變化量就要更小,若太大,疊紋密度太高,反喪失美感。 研究者以下表 a、b 兩圖做實驗,說明參數變化量的多寡如何影響疊紋的表現。兩 圖均以微形平行直線紋光柵為元素,利用 Photoshop 軟體中的編輯/變形/透視功能將其中 一張光柵做單邊放大,放大比例互異,觀者可立即看出其差異性(表 3.5.1)。 52


表 3.5.1 透視變形疊紋依單邊放大比例不同之差異性比較

編號

(a) 單邊放大 101%

(b) 單邊放大 105%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製

在技術層面上,疊紋製作的詳細過程,研究者以表 3.5.2 之圖(a)為例,按操作步驟 逐一記錄,其他疊紋可比照類推,不再重複說明。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舊檔,叫出「點元素」之圖檔。 3.先確認影像模式為灰階,因為這僅是黑色疊紋之實驗創作,並確認左側功能圖示 之前景色為黑,背景色為白。 4.在下拉式功能表之「視窗」,分別點選「圖層」與「步驟紀錄」。 5.在圖層表單上,執行背景之圖層複製,並將複製圖層更名為 1。 6.用游標點選背景圖層,使成工作圖層。 7.在下拉式功能表之「編輯」 ,點選「填滿」 ,填滿背景色,使背景圖層顯示為白色。 8.用游標點選圖層 1,使成工作圖層。 9.在下拉式功能表之「選取」,點選「顏色範圍」,選取「亮部」,按「確定」。 10.按鍵盤上的 Delete 鍵,執行選取區域之圖像刪除。此時只留黑色圓點,白色底已 不見,變成透明。隨後執行「選取」功能表之「取消選取」。 11.在圖層表單上,執行圖層 1 之複製,並將複製圖層更名為 2。 12.用游標點選圖層 2,使成工作圖層。 13.在下拉式功能表之「編輯」 ,點選「變形/旋轉」 ,在旋轉角度值之框內輸入 1,然 後按 Enter 鍵兩次。 14.用游標在圖層表單上點選每一圖層,使所有圖層均成顯示圖層。 15.游標停留在圖層表單上,按右鍵,執行「合併可見圖層」,此時即可看到工作區 呈現規則性的疊紋圖像。 16.另存新檔,檔名:點疊紋 1,完成一種點紋與點紋重疊之疊紋製作。 以下是研究者分別以點紋與點紋重疊、線紋與線紋重疊、曲線紋與曲線紋重疊、 同心圓紋與同心圓紋重疊等四種方式做不同參數變化的黑色疊紋創作實驗成果。 53


一、 點紋與點紋重疊

表 3.5.2 點紋與點紋重疊之疊紋作品四例

說明

(a) 旋轉 1 度

(b) 比例 99%

(c) 透視 102%

(d) 扭曲 2 度

說明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製

54


二、線紋與線紋重疊

表 3.5.3 線紋與線紋重疊之疊紋作品四例

說明

(a) 旋轉 1゜

(b) 單邊傾斜 101%

(c) 螺旋狀彎曲 1゜

(d)內縮外擴 1゜

說明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製

55


三、曲線紋與曲線紋重疊

表 3.5.4 曲線紋與曲線紋重疊之疊紋作品四例

說明

(a) 旋轉 0.5゜

(b) 比例 99.5%

(c) 扭轉 1゜

(d) 內縮外擴 1゜

說明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製

56


四、同心圓紋與同心圓紋重疊

表 3.5.5 同心圓紋與同心紋重疊之疊紋作品四例

說明

(a) 平移 0.2mm

(b) 透視 100.8%

(c) 比例 99%

(d) 波形彎曲 1゜

說明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製

57


第六節

疊紋創作實驗發現

研究者在進行上述一連串的創作實驗之後,有若干學理上的發現: 1.產生疊紋的兩張光柵,其中一張的參數變化量微量即可,且光柵物件越大,參數變 化量要越小,否則疊紋太密,反喪失美感。 2.疊紋因為是利用電腦將兩張光柵合併重疊產生,操作者無法預知會產生何種疊紋圖 像。但實驗次數多了之後,可逐漸找出何種圖像元素經由何種變形重疊會產生何 種疊紋圖像的規則性,但只能大略判斷,無法精準預測。 3.參數變化若採用的是「編輯」中的縮放、旋轉、透視等變形功能,以及「濾鏡」中 的內縮外擴、扭轉、魚眼等扭曲功能,會產生較具幾何圖形的疊紋圖案;若採用 的是「編輯」中的傾斜、扭曲、彎曲等變形功能,則可產生較不規則的疊紋圖案。 4.微形圖像光柵中的「點」,因屬於四方連續的圖像元素,所產生的疊紋也會有四方 連續或四方彼此對稱的圖像。 5.微形圖像光柵中的「平行直線」,因屬於二方連續的圖像元素,容易產生左右或上 下對稱的疊紋圖像。 6.微形圖像光柵中的「曲線」,因仍具有「線」的屬性,只是由平行直線變成有彎曲 弧度的線,因此仍會有產生左右或上下對稱疊紋圖像的可能性。但經由曲線光柵 所產生的對稱疊紋圖像與經由平行直線光柵產生的對稱疊紋圖像,在圖像內容與 形態上有顯著差異。 7.微形圖像光柵中的「同心圓」,因是由很多環繞 360 度的圓弧線組成,它具有完整 的圖像結構,依光柵重疊的位置差異性,會有內外擴散、左右或上下對稱、或四 方彼此對稱的疊紋產生。 8.前述「點」紋為四方連續圖像元素,「平行直線」紋則為二方連續圖像元素,點紋 與平行直線紋重疊後之疊紋並無特殊性,與平行直線紋和平行直線紋重疊之效果 相近,且因重疊時其中之一的線紋變為點紋,使疊紋之黑白對比更弱。

58


第四章

第一節

創作成果與討論

創作技術的形成

有了黑色疊紋創作實驗的基礎經驗,在進行紅(R)、綠(G)、藍(B)三色微形圖像元 素光柵的彩色疊紋創作就比較駕輕就熟。在導入彩色光柵的技術過程中,創作者必須利 用 Photoshop 軟體將原有微形圖像元素光柵的影像模式從「灰階」轉換「RGB」模式, 然後在圖層表單上分別建立 R、G、B 的微形圖像元素光柵,然後再進行後續的彩色疊 紋創作。創作者在設定微形圖像元素光柵之 R、G、B 色彩時,係採用 Photoshop 檢色器 中的 RGB 模式,並選擇各色 0~255 色階之 255 最高階為該色之色彩。 因為這是 RGB 三色光柵的重疊,所以光柵會有三張,創作者分別採下列四種方式 做疊紋創作: 1.一張不變,兩張做不同強度之變形,強度指的是參數變化量。 2.一張不變,一張做變形,另一張做色彩圖地反轉。 3.三張均做不同強度之變形。 4.兩張做不同強度之變形,第三張單純為背景色,包含漸層色。 創作者在本文之創作研究作品,依展出方式之不同,包括了以下三種,大型平面 圖紙、電腦動畫與透明膠片,其中前兩者為主要作品,後者為輔助作品。 在大型平面圖紙的創作過程中,其創作技術的形成主要是依據第三章第四節「基 本微形圖像光柵之製作」 ,即不論是何種微形圖像光柵,解析度均設定在 1200dpi,光柵 之物件邊長或直徑則分有 24 公分和 30 公分兩種,主要區分在於,30 公分長之光柵其所 作出之疊紋,當應用於超大尺寸之輸出時,擁有較寬裕之列印能力;而 24 公分長之光 柵,經實驗測試,在 Photoshop 軟體中有較多的「濾鏡」功能可以操作。 而為何光柵圖像要做到 1200dpi 解析度?創作者最初以 300dpi 為基礎試做微形圖 像光柵時,無法做出每毫米(mm) 5 條細線或點紋的光柵圖像,經再次以 600dpi 與 1200dpi 做實驗時,方成功做出 1200dpi 之基本微形圖像光柵。 在動畫的作品部分,微形圖像元素光柵的製作比起平面圖紙作品有很大的差異 性,動畫因為純粹是在電腦螢幕上播放,所以不需考慮列印問題。但是在技術形成上則 有若干限制,如: 1.在 Photoshop 軟體的「視窗/動畫」功能中,所有圖像僅能具有 72dpi 的解析度, 59


無法做出如 1200dpi 的精細微形點紋與線紋。經實驗,研究者在這種條件下只 能做出每公分 14 條的光柵,但因成品是動畫,觀者並不做近距離觀看,且是動 態疊紋,光柵粗細並不影響動態疊紋的播放效果。 2.Photoshop 軟體主要的功能是從事平面影像處理,它的「動畫」僅是 CS4 版本的 附加輔助功能,所以物件不能太大,否則無法完成製作,研究者經多次實驗, 最終將物件大小設定在邊長或直徑 10 至 15 公分之間。 3.「動畫」功能中有一個步驟,稱「補間動畫影格」 ,這補間影格的數量不能太多, 否則無法存檔,研究者經多次實驗,最終將物件全部之補間影格數量設定在 20 格之內。 4.「動畫」功能中之「補間動畫影格」僅能從事直線移動之補間,若要處理旋轉影 格補間,只能逐格自行手動補間。例如光柵影像若要每次旋轉 1 度共轉轉 5 度, 就要每旋轉 1 度就做一次補間,共作 5 次。光柵圖像之放大或縮小補間,方法 亦同。 5.做好之動態疊紋圖檔依軟體規格自動儲存為.gif 之副檔名。 6.做好之動態疊紋圖檔最終可置入 Office 軟體中之 PowerPoint 播放。 在透明膠片列印部分,原先計畫係在透明膠片上個別列印 RGB 點紋與線紋光柵, 一張膠片只列印單獨一色,一組三張膠片分別是 RGB 的色彩,三張重疊後使其產生彩 色疊紋,然嘗試多次之後,疊紋效果不彰。經請教印刷學者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 系陳昌郎教授,得知係因彩色噴墨墨水無法在膠片上形成足夠色彩濃度之故,現階段可 行方法,除非改以黑白軟片輸出黑色膠片做黑色疊紋,不然只能以完成之彩色疊紋作品 在透明膠片列印,再配合燈箱透光展出。研究者因論文題目係採 RGB 彩色光柵創作疊 紋,因此必須捨棄前者,選擇後者。

60


第二節

創作成果介紹

一、平面圖紙列印作品 (一)作品《宇宙之初》 創作理念:宇宙之初,一片渾沌,漆黑的空間出現七彩雜光,以同心圓之方式由 中心往外逐漸擴散,形成圈圈相圍的景象。 創作素材:微形同心圓線紋光柵 原始圖像光柵規格:大小 30x30 公分,解析度 1200dpi。 作品尺寸:52x52 公分,以 A1 圖紙輸出。 列印圖紙:Epson Presentation Matte Paper 創作過程: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同心圓圖檔。 3.影像模式選 RGB。 4.複製圖層。 5.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6.游標點同心圓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7.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8.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色層排列由上至下為 RBG。 9.R 層做 100.3%放大,再做圖地反轉。 10.B 層做 100.5%放大。 11.G 層做 100.2%放大。 12.G 層圈選內側 28 公分直徑之圓,調整亮部色階為 220。 13.合併可見圖層。 14.圈選內側 9 公分直徑之圓,調整藍色暗部色階為 20。 15.調整影像尺寸為 42x42 公分,解析度調降為 600dpi。 16.調整版面尺寸為 52x52 公分。 17.圈選內側 42 公分直徑之圓,反轉選取範圍,填入黑色。 18.存檔,檔名:同心圓疊紋_001,副檔名:jpg,品質:6。 19.列印輸出。

61


圖 4.2.1 陳國烈《宇宙之初》,52x52 公分。

62


(二)作品《迷惘》 創作理念:乍看是一片由白柱框砌而成的紫紅磚牆,紫紅框內隱約透出白光,白 柱框與框內白點由中心往外擴散時卻逐漸消逝,白柱反增添綠意,帶 來一片迷惘。 創作素材:微形點紋光柵 原始圖像光柵規格:大小 24x24 公分,解析度 1200dpi。 作品尺寸:52x52 公分,以 A1 圖紙輸出。 列印圖紙:Epson Presentation Matte Paper 創作過程: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微形點紋圖檔。 3.影像模式選 RGB。 4.複製圖層。 5.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6.游標點微形點紋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7.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8.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色層排列由上至下為 BGR。 9.B 層做 101.7%放大。 10.G 層做 100.9%放大。 11.R 層做 100.2%放大。 12.合併可見圖層。 13.調整暗部色階為 20,調整亮部色階為 220。 14.調整影像尺寸為 52x52 公分,解析度調降為 400dpi。 15.存檔,檔名:點疊紋_001,副檔名:jpg,品質:6。 16.列印輸出。

63


圖 4.2.2 陳國烈《迷惘》,52x52 公分。

64


(三)作品《紙風車》 創作理念:天空飄來一只紙風車,兒時童玩--紙捲風車,疊紋增添風在飄、風車在 轉的韻味。 創作素材:微形曲線紋光柵 原始圖像光柵規格:大小 30x30 公分,解析度 1200dpi。 作品尺寸:52x52 公分,以 A1 圖紙輸出。 列印圖紙:Epson Presentation Matte Paper 吊掛方向:圖紙旋轉 45 度,使風車葉片成上下與左右擺置。 創作過程: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依第三章第四節第三小節「微形曲線紋光柵」之製作方法製作一個 50x50 公 分之曲線紋,然後由中心擷取 30x30 公分之完整四方形區塊為本項作品之原 始圖像光柵圖檔。 3.影像模式選 RGB。 4.複製圖層。 5.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6.游標點同心圓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7.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8.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色層排列由上至下為 GRB。 9.B 層做圖地反轉。 10.游標點選 G 層,進入「編輯」功能項下之「變形/彎曲」模式,游標移至﹝0,0﹞ 座標點,按游標左鍵抓取該端點之小四方格,將之移至﹝15,15﹞座標點,即 圖像之中心點,再次將游標移至﹝30,30﹞座標點,按游標左鍵抓取該端點之 小四方格,再將之移至中心﹝15,15﹞座標點,然後按 Enter 鍵兩次。 11.游標點選 R 層,進入「編輯」功能項下之「變形/彎曲」模式,游標移至﹝0,30﹞ 座標點,按游標左鍵抓取該端點之小四方格,將之移至﹝15,15﹞座標點,即 圖像之中心點,再次將游標移至﹝30,0﹞座標點,按游標左鍵抓取該端點之 小四方格,再將之移至中心﹝15,15﹞座標點,然後按 Enter 鍵兩次。 12.合併可見圖層。 13.調整影像尺寸為 52x52 公分,解析度調降為 600dpi。 14.存檔,檔名:曲線疊紋_001_紙風車,副檔名:jpg,品質:6。 15.列印輸出。

65


圖 4.2.3 陳國烈《紙風車》,52x52 公分。

66


(四)作品《透視鏡》 創作理念:藍、白、紅三條模糊色帶,由遠密近疏往中心圍出的白色橢圓,竟似 一只會看穿宇宙的巨大透視鏡。 創作素材:微形平行直線紋光柵 原始圖像光柵規格:大小 30x30 公分,解析度 1200dpi。 作品尺寸:52x52 公分,以 A1 圖紙輸出。 列印圖紙:Epson Presentation Matte Paper 創作過程: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微形平行直線紋圖檔。 3.影像模式選 RGB。 4.確認平行直線呈水平方向。 5.複製圖層。 6.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7.游標點微形點紋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8.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9.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色層排列由上至下為 GBR。 10.游標點選 G 層,進入「編輯」功能項下之「變形/彎曲」模式,游標移至﹝30,0﹞ 座標點,按游標左鍵抓取該端點之小四方格,將之往右上方移至 ﹝30.2,-0.2﹞,再次將游標移至﹝0,30﹞座標點,按游標左鍵抓取該端點之 小四方格,再將之往左下方移至﹝-0.2,30.2﹞,然後按 Enter 鍵兩次。 11.游標點選 B 層,進入「編輯」功能項下之「變形/彎曲」模式,游標移至﹝0,0﹞ 座標點,按游標左鍵抓取該端點之小四方格,將之往左上方移至 ﹝-0.2,-0.2﹞,再次將游標移至﹝30,30﹞座標點,按游標左鍵抓取該端點之 小四方格,再將之往右下方移至﹝30.2,30.2﹞,然後按 Enter 鍵兩次。 12.R 層不變。 13.合併可見圖層。 14.調整影像尺寸為 52x52 公分,解析度調降為 600dpi。 15.調整暗部色階為 20,調整亮部色階為 220。 16.存檔,檔名:線疊紋_001_透視鏡,副檔名:jpg,品質:6。 17.列印輸出。

67


圖 4.2.4 陳國烈《透視鏡》,52x52 公分。

68


(五)作品《彩結》 創作理念:綠色背景中,出現一只閃閃發亮的紫色緞帶彩結,宛如為某一高級禮 品做出完美的包裝。 創作素材:微形同心圓線紋光柵 原始圖像光柵規格:大小 30x30 公分,解析度 1200dpi。 作品尺寸:52x52 公分,以 A1 圖紙輸出。 列印圖紙:Epson Presentation Matte Paper 創作過程: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同心圓圖檔。 3.影像模式選 RGB。 4.複製圖層。 5.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6.游標點同心圓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7.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8.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色層排列由上至下為 BGR。 9.B 層進入「編輯」功能項下之「變形/透視」模式,利用游標將上部做 100.2% 之放大。 10.G 層不變。 11.R 層進入「編輯」功能項下之「變形/彎曲/標幟」模式,設定變化值為-0.2%。 12.合併可見圖層。 13.調整影像尺寸為 52x52 公分,解析度調降為 600dpi。 14.調整暗部色階為 30,調整亮部色階為 180。 15.存檔,檔名:同心圓疊紋_001_彩結,副檔名:jpg,品質:6。 16.列印輸出。

69


圖 4.2.5 陳國烈《彩結》,52x52 公分。

70


(六)作品《暗夜明燈》 創作理念:暗夜大地,一盞明燈,照亮了街角,給了溫暖,也給了希望。 創作素材:微形同心圓線紋光柵 原始圖像光柵規格:大小 30x30 公分,解析度 1200dpi。 作品尺寸:52x52 公分,以 A1 圖紙輸出。 列印圖紙:Epson Presentation Matte Paper 創作過程: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同心圓圖檔。 3.影像模式選 RGB。 4.複製圖層。 5.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6.游標點同心圓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7.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8.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色層排列由上至下為 GBR。 9.G 層做 100.%放大,再做圖地反轉。 10.B 層做 100.5%放大。 11.R 層做 100.3%放大。 12.G 層圖像垂直往上平移 0.2mm。 13.合併可見圖層。 14.剪取圖內精華疊紋區域 16x16 公分。 15.調整影像尺寸為 52x52 公分,解析度調降為 350dpi。 16.調整暗部色階為 30。 17.存檔,檔名:同心圓疊紋_002_暗夜明燈,副檔名:jpg,品質:6。 18.列印輸出。

71


圖 4.2.6 陳國烈《暗夜明燈》,52x52 公分。

72


(七)作品《旭日》

創作理念:旭日東昇,白日、金光相互映照於海平面,形成完美的複製。 創作素材:微形平行直線紋光柵 原始圖像光柵規格:大小 24x24 公分,解析度 1200dpi。 作品尺寸:52x52 公分,以 A1 圖紙輸出。 列印圖紙:Epson Presentation Matte Paper 創作過程: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微形平行直線紋圖檔。 3.影像模式選 RGB。 4.確認平行直線呈水平方向。 5.複製圖層。 6.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7.游標點微形點紋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8.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9.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色層排列由上至下為 GBR。 10.游標點選 G 層,進入「編輯」功能項下之「變形/彎曲/螺旋狀」模式,輸入 彎曲值 1.0,然後按 Enter 鍵兩次。 11.B 層做圖地反轉。 12.R 層做紅色週邊至白色中心的漸層。 13.合併可見圖層。 14.調整影像尺寸為 52x52 公分,解析度調降為 600dpi。 15.調整亮部色階為 180。 16.存檔,檔名:線疊紋_002_旭日,副檔名:jpg,品質:6。 17.列印輸出。

73


圖 4.2.7 陳國烈《旭日》,52x52 公分。

74


(八)作品《七彩水舞》

創作理念:白色水柱在七彩燈光投注下隨音樂旋律擺動,舞出了絢麗之美。 創作素材:微形曲線紋光柵 原始圖像光柵規格:大小 30x30 公分,解析度 1200dpi。 作品尺寸:52x52 公分,以 A1 圖紙輸出。 列印圖紙:Epson Presentation Matte Paper 創作過程: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微形曲線紋光柵圖檔。 3.影像模式選 RGB。 4.複製圖層。 5.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6.游標點同心圓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7.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8.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色層排列由上至下為 RBG。 9.游標點選 R 層,進進入「編輯」功能項下之「變形/透視」模式,利用游標將 上部做 W=100.3%,H=-0.1 度之放大。 10.B 層不變。 11.游標點選 G 層,進進入「編輯」功能項下之「變形/透視」模式,利用游標將 右側做 H=100.3%,V=-0.1 度之放大。 12.合併可見圖層。 13.調整影像尺寸為 52x52 公分,解析度調降為 600dpi。 14.存檔,檔名:曲線疊紋_002_七彩水舞,副檔名:jpg,品質:6。 15.列印輸出。

75


圖 4.2.8 陳國烈《七彩水舞》,52x52 公分。

76


(九)作品《無題》 創作理念:不以軟體的任何數據做變形操控,只用游標在變形模式下一滑,圖形 偶然現身。 創作素材:微形曲線紋光柵 原始圖像光柵規格:大小 30x30 公分,解析度 1200dpi。 作品尺寸:52x52 公分,以 A1 圖紙輸出。 列印圖紙:Epson Presentation Matte Paper 創作過程: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微形曲線紋光柵圖檔。 3.影像模式選 RGB。 4.複製圖層。 5.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6.游標點同心圓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7.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8.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色層排列由上至下為 BRG。 9.游標點選 B 層,進進入「編輯」功能項下之「變形/旋轉」模式,全體圖像做 0.1 度的旋轉。 10.游標點選 R 層,進進入「編輯」功能項下之「變形/彎曲」模式,利用游標在 圖像中間處,微量移動。 11.G 層不變。 12.合併可見圖層。 13.調整影像尺寸為 52x52 公分,解析度調降為 600dpi。 14.存檔,檔名:曲線疊紋_003_無題,副檔名:jpg,品質:6。 15.列印輸出。

77


圖 4.2.9 陳國烈《無題》,52x52 公分。

78


(十)作品《對稱之美》 創作理念:由點紋所構成的四方連續與彼此對稱的疊紋,在拆解後重新組合,仍 然具有對稱之美。 創作素材:微形點紋光柵 原始圖像光柵規格:大小 30x30 公分,解析度 1200dpi。 作品尺寸:60x60 公分,由四個 30x30 公分的獨立作品以「田」字型組合,以 A1 圖紙輸出。 列印圖紙:Epson Presentation Matte Paper 創作過程: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微形點紋圖檔。 3.影像模式選 RGB。 4.複製圖層。 5.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6.游標點微形點紋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7.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8.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色層排列由上至下為 RGB。 9.R 層不變。 10.G 層進入「編輯」功能項下之「變形/彎曲/膨脹」模式,變化值 1.0。 11.B 層進入「編輯」功能項下之「變形/彎曲/魚眼」模式,變化值 1.0。 12.合併可見圖層。 13.調整暗部色階為 20,調整亮部色階為 220。 14.調整影像尺寸為 60x60 公分,解析度調降為 600dpi。 15.存檔,檔名:點疊紋_003_對稱之美,副檔名:jpg,品質:6。如圖 4.2.10 (a)。 16.將此一疊紋影像以「田」字型分割成四個圖像,檔案分別以-1、-2、-3、-4 儲存,再將四個對角彼此互換,重新組合。存檔,檔名:點疊紋_003_對稱之 美 2,副檔名:jpg,品質:6。如圖 4.2.10 (b)。 17.列印時,將四個獨立檔案分別列印成四張圖紙。 18.四張圖紙分別裱框,可任採圖 4.2.10 (a)或(b)方式懸掛。

79


(a)

(b) 圖 4.2.10 陳國烈《對稱之美》,60x60 公分。 80


二、動畫與靜態圖檔連續播放 創作者在本文的疊紋藝術創作研究中,除了平面的圖紙列印之外,有一項很重要 的創作內容就是動態疊紋的創作。因為平面圖紙的列印僅是將已經創作完成的疊紋印 出,並公開陳列展示,作品是平面的,是靜態的,觀者僅能觀賞疊紋之美。然動態疊紋 則有全然不一樣的展示效果,透過大型電腦螢幕或牆面投影播放,RGB 光柵在電腦軟 體的操控下可以逐格進行變化重疊,猶如播放電影一樣,觀者可以看到毫無圖像的微形 圖像光柵,在重疊過程中如何演變出七彩、迷幻的疊紋。動態疊紋的展示有助於觀者認 識疊紋的形成原理。 這是一支長度 8 分鐘的動態疊紋短片(圖 4.2.11),主要是以 Photoshop CS4 軟體中 的動畫功能完成 60 種動態疊紋的製作,每一疊紋物件長度為 8 秒鐘,播放軟體是採用 Office 軟體中的 PowerPoint。除此之外,創作者在創作疊紋的過程中亦已累積百張以上 之靜態疊紋圖片,特地挑選 60 張有代表性的精細疊紋作品,以 PowerPoint 軟體逐張連 續在大型螢幕上播放(圖 4.2.12)。

圖 4.2.11 動畫疊紋牆面投影播放

圖 4.2.12 靜態疊紋大型螢幕播放

創作者為求能高度展現疊紋的動態特效,從軟體的動畫功能中體驗出以下四種的 動態疊紋製作方式。雖然 Photoshop 的動畫功能並非很強大,在製作技術上又有若干限 制,此詳載於本章第一節,但已可完成基本的動態疊紋製作。要完成動畫製作,有一關 鍵性技術要會操作,就是「補間動畫影格」的製作。以下即是創作者所體驗的四種「補 間動畫影格」的製作過程介紹。

(一)直線平移「補間動畫影格」製作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81


2.開啟微形點紋圖檔,物件解析度 72dpi,邊長 24 公分。 3.影像模式選 RGB。 4.複製圖層。 5.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6.游標點微形點紋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7.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8.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 9.將 RGB 三個圖層物件,做選擇性的變形。 10.由下拉式功能表的「視窗」打開「動畫」功能,螢幕下方會出現一個動畫影格 的作業區並呈現螢幕上的圖層物件分布狀態影格。 11.由下拉式功能表的「影像」打開「版面尺寸」功能,調整版面尺寸為高 24 公分, 寬 72 公分。 12.將 RGB 三個圖層物件,做左中右排列,本圖例為 G、R、B。(圖 4.2.13) 13.游標點擊「複製選取的影格」小圖示,此時會在最左側影格的右邊出現一個相 同的影格。游標點擊此一新增影格,使成工作區。 14.游標點擊圖層表單的 B 層,游標回到主畫面按住 B 層物件逐漸往中央移動完成 重疊。 15.游標點擊「補間動畫影格」小圖示,輸入補間影格數 5,此時會在兩影格之間 插入 5 格的連續移動影格。 16.游標再次在最右邊影格點擊「複製選取的影格」小圖示,並點擊此一新增影格。 17.游標點擊圖層表單的 G 層,游標回到主畫面按住 G 層物件逐漸往中央移動完成 重疊。(圖 4.2.14) 18.游標點擊「補間動畫影格」小圖示,輸入補間影格數 5,此時會在兩影格之間 再插入 5 格的連續移動影格。 19.設定每兩格移動時間為 0.2 秒,重複執行 3 次。 20.按最底下播放鍵,執行動畫播放。 21.存檔,選擇「儲存為網頁與裝置用」。

圖 4.2.13 直線平移播放初始畫面

圖 4.2.14 直線平移播放結束畫面

82


(二)迴轉平移「補間動畫影格」製作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微形點紋圖檔,物件解析度 72dpi,邊長 13.7 公分。 3.影像模式選 RGB。 4.複製圖層。 5.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6.游標點微形點紋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7.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8.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 9.將 RGB 三個圖層物件,做選擇性的變形。 10.由下拉式功能表的「視窗」打開「動畫」功能,螢幕下方會出現一個動畫影格 的作業區並呈現螢幕上的圖層物件分布狀態影格。 11.由下拉式功能表的「影像」打開「版面尺寸」功能,調整版面尺寸為高 14.5 公 分,寬 14.5 公分。 12.將 RGB 三個圖層物件,置放於正中央彼此重疊,並選擇其中之 G 圖層往下拉, 觸及版面底線。操作者可將圖形構思為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 西北共 8 個方位,目前 G 層物件係在南方,動畫影格的第一格就呈現目前的狀 態。(圖 4.2.15) 13.游標點擊圖層表單的 G 層,並連續複製 7 次,共產生 8 層 G 圖層,圖層賦予編 號 1~8。 14.游標點擊「複製選取的影格」小圖示,也相同連續複製 7 次,共產生 8 格影格。 15.游標先點擊第 2 影格,再點選圖層 2 並將 G 層物件移至西南方位。 16.游標先點擊第 3 影格,再點選圖層 3 並將 G 層物件移至西方位。重複上述動作, 使物件走完 8 個方位,最後是第 8 影格對應圖層 8。圖 4.2.16 係 G 圖層在東北 位置。 17.設定每兩格移動時間為 0.2 秒,永遠重複執行。 18.按最底下播放鍵,執行動畫播放。 19.存檔,選擇「儲存為網頁與裝置用」。

圖 4.2.15 迴轉平移動畫影格圖例 1

圖 4.2.16 迴轉平移動畫影格圖例 2 83


(三)旋轉「補間動畫影格」製作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微形點紋圖檔,物件解析度 72dpi,邊長 11.4 公分。 3.影像模式選 RGB。 4.複製圖層。 5.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6.游標點微形點紋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7.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8.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 9.將 RGB 三個圖層物件,做選擇性的變形。 10.由下拉式功能表的「視窗」打開「動畫」功能,螢幕下方會出現一個動畫影格 的作業區並呈現螢幕上的圖層物件分布狀態影格。 11.游標點擊圖層表單的 B 層,並連續複製 6 次,共產生 7 層 B 圖層,圖層賦予編 號 1~7。 12.游標點擊「複製選取的影格」小圖示,但必須連續複製 11 次,共產生 12 格影 格。 13.游標先點擊第 1 影格,再點選圖層 1 並將 B 層物件旋傳-3゜。(圖 4.2.17) 14.游標先點擊第 2 影格,再點選圖層 2 並將 B 層物件旋傳-2゜。重複上述動作, 使物件分別旋轉-1゜(圖 4.2.18)、0゜、1゜、2゜、3゜,此時是第 7 影格對應圖 層 7。 15.游標先點擊第 8 影格,再點選圖層 6,依次第 9、10、11、12 影格對應圖層 5、 4、3、2。 16.設定每兩格移動時間為 0.2 秒,永遠重複執行。 17.按最底下播放鍵,執行動畫播放。 18.存檔,選擇「儲存為網頁與裝置用」。

圖 4.2.17 旋轉動畫影格圖例 1

圖 4.2.18 旋轉動畫影格圖例 2

84


(四)縮放「補間動畫影格」製作 1.打開 Photoshop 軟體。 2.開啟微形點紋圖檔,物件解析度 72dpi,邊長 10 公分。 3.影像模式選 RGB。 4.複製圖層。 5.將下層的背景圖層,填滿白色。 6.游標點微形點紋圖層,選取白色範圍,刪除白色使呈透明。 7.複製該圖層兩次,共形成三個圖層。 8.將此三圖層的黑色分別置換成 RGB。 9.將 RGB 三個圖層物件,做選擇性的變形,本圖例 R 不變,G 圖地反轉。 10.由下拉式功能表的「視窗」打開「動畫」功能,螢幕下方會出現一個動畫影格 的作業區並呈現螢幕上的圖層物件分布狀態影格。 11.游標點擊圖層表單的 B 層,並連續複製 4 次,共產生 5 層 B 圖層,圖層賦予編 號 1~5。 12.游標點擊「複製選取的影格」小圖示,也相同連續複製 4 次,共產生 5 格影格。 13.游標先點擊第 2 影格,再點選圖層 2 並將 B 層做 99%縮小。(圖 4.2.19) 14.游標先點擊第 3 影格,再點選圖層 3 並將 B 層做 98%縮小。重複上述動作,使 物件做 97%(圖 4.2.20)、96%縮小,最後是第 5 影格對應圖層 5。 15.設定每兩格移動時間為 0.2 秒,永遠重複執行。 16.按最底下播放鍵,執行動畫播放。 17.存檔,選擇「儲存為網頁與裝置用」。

圖 4.2.19 縮放動畫影格圖例 1

圖 4.2.20 縮放動畫影格圖例 2

85


三、透明膠片 這是創作者為增加多元性媒材展示方式所試作的媒體材料,疊紋的顯示除以平面 圖紙與電腦動畫展示之外,將彩色疊紋噴在透明膠片上,然後置放在燈箱上,藉由燈箱 的照明,亦可呈現疊紋之美,而且這種疊紋光影是透射的,有異於觀看平面圖紙的作品, 其疊紋影像是反射的。觀看透明膠片的疊紋,疊紋效果更加強烈。 研究者最終採用坊間可購置的 A4 規格彩色噴墨專用透明膠片,做為可顯示透明疊 紋的材料,並採用 Epson Stylus C59 彩色噴墨印表機列印。將選定的疊紋圖檔在 Photoshop 開啟後,調整影像尺寸為 18x18 公分,解析度調降為 300dpi,並以該印表機最高品質 5760x1440dpi 完成列印。列印後,以黑色紙板挖空圖心,罩住疊紋膠片的圖形外圍,再 置放於燈箱上做輔助性的疊紋展示。 (圖 4.2.21、圖 4.2.22)

圖 4.2.21 透明膠片的疊紋展示圖例 1

第三節

圖 4.2.22 透明膠片的疊紋展示圖例 2

創作心得與討論

創作者在歷經微形圖像元素之光柵製作、單色雙層光柵之疊紋創作實驗,以及一 系列的 RGB 彩色疊紋、動畫疊紋創作之後,獲得了若干心得,除登載於第三章第六節 「疊紋創作實驗發現」之外,其餘創作心得亦彙整如下: 1.創作者所製作的 RGB 微形圖像元素光柵,在螢幕上觀看時只能看出其單張光柵之 色彩,無法預知重疊後之疊紋及其色彩,必須等合併圖層後才能看到顯現之疊紋 圖像。 2.當藉由合併可見圖層顯現疊紋圖像時,創作者目視螢幕上的疊紋會立即做出判斷, 決定該疊紋圖像是要採用還是不採用,若要採用,則立即存檔,若不採用則放棄, 或進行變形參數的調整,以取得最佳的疊紋圖像。 86


3.創作者在創作疊紋的過程中,視最終疊紋圖像美感之必要性,會很主觀的依設計原 理進行圖形修飾,如: (1)目視螢幕所呈現的疊紋,利用 Photoshop 軟體所提供的色階來調整某色或整體的 濃淡,或刪除不必要的色層等方法,來強化整體疊紋圖像的最終表現。 (2)只剪取螢幕所呈現疊紋的精華區域,以強化主題訴求。 (3)將螢幕所呈現的疊紋拆解,並重新組合,以增加疊紋的趣味性。 4.因為光柵有三張,產生的疊紋會更加複雜且不可預測,對創作者而言有利也有弊, 優點是疊紋圖像的多樣化,缺點是圖像太過複雜,反不具美的訴求。 5.因為光柵有 RGB 三色,RGB 是光的三原色,是加色法的三原色,在電腦螢幕的重 疊過程中,會因重疊而產生其他色彩,造就出奇幻的彩色疊紋。 6.雖然三張光柵圖像在 Photoshop 圖層中分別獨立存在, 「圖」指的是點紋或線紋,係 用顏色代表,「地」則刪除,使呈透明,每一張代表一個色層。圖層係上下排列, 當所有圖層均呈「顯示」狀態時,雖然「地」是透明,但螢幕只顯示最上層的圖 層,操作者必須執行「合併可見圖層」的動作才能顯現疊紋圖像。 7.也因為三張光柵的三個色層係依次上下排列,當變換 RGB 色序時,如由上至下為 RGB、RBG、GBR、GRB、BRG、BGR,最終顯現的疊紋,其圖像與色彩都會有 差異,在圖像方面無從預測,在色彩方面則會偏向最上層的色彩,意即最上層的 色彩最濃烈,最下層最薄弱。 8.會有上述「上層色彩濃、下層色彩弱」的現象,研究者發現是因光柵圖係採「不透 明度 100%」做重疊,若使「圖」具有透明度,例如將不透明度調整為 80%,將使 疊紋的產生增加變數,研究者在本項創作研究中並不考慮。 9.分別是 RGB 色層的三張光柵在重疊後因有上層色彩濃、下層色彩弱的結果,研究 者發現若將最下層的光柵做成「圖地反轉」,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發生。所謂「圖 地反轉」是指將原先光柵的點紋或線紋刪除,使成透明,而將原先呈透明的「地」 填色,反變成光柵圖像。 10.在「編輯」功能之「變形/彎曲」模式項下,利用游標移動圖像中的任意一個位置 都會產生強烈的疊紋變換效果,由於無規則性,疊紋的產生無從預測。 11.同樣在「編輯」功能之「變形/彎曲」模式項下,利用游標移動圖像四個端點的小 四方格,使彎曲跨越捲曲面,如作品《紙風車》 ,跨越部分之色彩會因色層重疊而 獲得加強,提高了圖像的視覺效果。 12.當進行變形參數的調整時,記得無論如何都要先將基本黑色微形圖像光柵置換成 RGB,再做變形,如果是黑色微形圖像光柵先行變形再做顏色轉換,會造成變形 之圖像光柵無法全數完成色彩置換,留下些微餘邊,對整體疊紋圖像造成干擾與 破壞。 13.當疊紋圖像確定要採用時,若發覺圖像之色調對比不夠大,可以經由 Photoshop 軟 體中的「編輯/調整/色階」功能來提高圖像的反差。色階左側係圖像暗部的調整區 段,黑色拉桿往右邊拉,可加強暗部的表現;色階右側係圖像亮部的調整區段, 白色拉桿往左邊拉,可加強光部的表現,中間區段則是灰色調整區段,灰色拉桿 87


往左右兩邊移動,可調整中間灰色區段的反差表現效果。 14.因為螢幕與墨水的顯色系統不同,螢幕採 RGB 模式,墨水係 CMYK 模式,螢幕 上看到的彩色疊紋,當列印在圖紙上會因色系不同而略有差異,也比較無法顯現 如螢幕上所看到迷幻效果。 15.彩色疊紋在電腦上創作完成之後,為了列印較大尺寸的圖紙,適度調降圖像解析 度並不影響列印品質,例如 30x30 公分之物件檔案,圖像解析度 1200dpi,當列印 至 60x60 公分之圖紙時,圖像解析度調降為 600dpi,列印圖紙上的點紋與線紋仍 清晰可見,若調降至 300dpi 方有影響點紋與線紋的清晰度。但調降至稍低解析度, 如 300dpi,點紋與線紋雖會呈現稍為的模糊,卻有助於大畫面的朦朧表現與圖像 對比的增強。這是以背光板投射影像的電腦螢幕與大尺寸的圖紙圖像在視覺上的 最大落差,也就是在螢幕上僅能呈現 25x25 公分疊紋完成圖,當印成 52x52 公分 大張圖紙時,疊紋效果會有差異性,必須在解析度與反差上略作調整,方能吻合 原先期望的疊紋效果,而且這種調整非一蹴可幾,往往需多次嘗試方能成功。 16.動畫疊紋製作時,受 Photoshop 軟體動畫功能之限制,只能製作 72dpi 低解析度的 點紋與線紋光柵,創作者經多次實驗,以 72dpi 畫素所能製作最細密的點紋是如西 洋棋盤狀之小四方形網格,不能製作如圖 2.2.9 之小圓形點紋,平行直線紋則係一 黑一白之條狀線紋,其精細度約只有每公分 14 條,與原先微形圖像元素光柵每公 分 50 條線紋之設計有明顯差距。不過因為是動態疊紋,疊紋之合成過程是瞬間在 螢幕顯現,低解析度之點紋和線紋光柵在視覺上並不顯著,且觀者之眼睛會聚焦 在疊紋圖像之合成變化,而非僅注視光柵。 17.創作者以 72dpi 畫素製作動畫疊紋所需之曲線紋與同心圓紋時,遭遇到技術上的困 擾,因為最小畫素係以方形呈現,要製作有弧度的曲線,線紋密度要更低,如同 心圓紋只能呈現每公分 10 條線紋之密度,且曲線紋依著弧度的轉彎會出現階梯狀 之圖像,使同心圓之線紋變得很粗糙。但既使如此,仍不影響曲線與同心圓之動 態疊紋合成製作。 18.製作動畫物件時,動畫軟體可提供製作者播放速度與播放的次數選擇,創作者經 多次嘗試,考量合適的疊紋合成觀看過程,選擇每格畫面 0.2 秒的播放速度,並重 複連續撥放。

88


第五章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創作結論

在研究者的學習過程當中,經歷了長達一年對研究創作主題的醞釀,並與指導教 授多次討論與修正,終於確立了以「疊紋」為藝術的創作主軸。接著在後續的一年,經 緊鑼密鼓的多次創作實驗,也終於鎖定了以 RGB 三色的微形圖像元素來創作疊紋。 以「微形圖像元素」來創作疊紋藝術,主要是與前輩疊紋藝術家以可見粗線紋光 柵從事疊紋藝術創作做區隔,而以 RGB 三色光柵做疊紋,主要是追求混色的多彩疊紋 效果。 在從事疊紋藝術的創作過程當中,研究者終於體會出本項創作「幻彩疊紋—微形 圖像表現疊紋效果的數位藝術創作」終究只是一項疊紋藝術的研究創作,而非是純粹的 藝術創作,研究者的的本項創作可說是以研究為主,以創作為輔,本項創作的完成,並 非是疊紋藝術創作的結束,而是一系列疊紋藝術創作的開始。 研究者在完成本項創作研究之後,依下列三方面做出創作結論:

一、在主題創作方面 1.研究者在不同元素光柵的重疊過程中,無法預知疊紋的圖形與色彩,故無法預設 創作主題,在該主題下做系列創作。又,研究者以點、直線、同心圓創作的數 位疊紋藝術作品具有強烈的幾何造型,作品完全符合歐普藝術所要傳達的觀念 --「摒棄主題,代之以精確謹嚴的幾何圖形」。 2.研究者的若干疊紋作品,如作品《迷惘》 ,在近距離目視疊紋圖像時,會有失焦、 眼花現象,符合歐普藝術所要傳達的另一觀念--「歐普藝術的作品實際是靜止不 動的,卻會在視網膜上造成移動的幻覺,甚至有時令人眼花撩亂。」 3.研究者以「曲線」圖像元素創作的疊紋不具幾何造型,反而有強烈的藝術表現性, 如作品《無題》、《七彩水舞》,符合歐普藝術所要傳達的首要觀念--「用嚴謹的 科學設計亦可啟動視覺神經,通過視覺作用喚起並組合成視覺現象,達到與傳 統繪畫同樣動人的藝術體驗。」 4.綜合上述三項要點,證明疊紋藝術創作是歐普藝術的表現方法之一。 5.由於微形圖像元素光柵的重疊,無法預知疊紋的圖形與色彩,必須在多次嘗試之 後方能得知何種線紋光柵在何種變形條件下會產生哪一類型的疊紋圖案,研究 者在掌握此一結果之後才能朝那一方向去追求同一類型之疊紋作品,如作品《宇 宙之初》即是同心圓比例變化的疊紋圖像。 89


二、在技術製作方面 1.由於研究者係以 1200dpi 超高解析度的像素製作 30 公分邊長或直徑的 RGB 三色 微形圖像光柵,故每一物件的檔案都非常龐大,單以 RGB 三色光柵的 Photoshop PSD 檔即高達 1.8 Giga Byte,若無運算能力高強的電腦硬體,執行疊紋操作, 速度會非常緩慢。 2.Illustrator 軟體可以很方便製作點紋、線紋與同心圓光柵。而曲線之波浪紋,研 究者反而是在 Photoshop 之「標幟」功能中找到最方便的製作途徑。 3.Photoshop 軟體的變形與圖層功能,可以提供很便捷的疊紋操作。 4. Photoshop 軟體的「動畫」功能,能提供基本的動態疊紋效果,Flash 軟體則提供 了更強大的動態疊紋製作功能。 5.彩色疊紋完成製作後,在螢幕上觀其效果,其對比性會比較強烈,疊紋效果較為 顯著,若改以圖紙列印,對比很明顯變弱,疊紋效果較差。研究者實驗結果, 需大幅度調低解析度,例如由 1200dpi 降為 300dpi,再調整其色階,使圖像對 比加大,最後再行噴墨列印,可改善疊紋的顯現效果。

三、在成品展示方面 1.研究者的微形圖像疊紋適合列印成大型圖紙,作成牆面吊掛展示。 2.研究者的 RGB 三色光柵的重疊非常適合製作動態疊紋的合成過程顯示,比起單 一黑色的雙層光柵重疊更具幻彩效果。動態疊紋的合成顯示,若以單槍投影在 大型牆面上,更具有震撼性之視覺效果。 3.研究者實驗製作單獨 RGB 光柵列印透明膠片,因濃度不足,無法有效顯現疊紋, 亦只能以完成之疊紋作品直接列印透明膠片展示。 4.列印在透明膠片之彩色疊紋作品,則可呈現為一種櫥窗藝術。 5.研究者的成品之一的平面圖紙列印,亦可被視為一種數位版畫的形式。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在前文中有提到: 「本項創作的完成,並非是疊紋藝術創作的結束,而是一 系列疊紋藝術創作的開始。」對於數位疊紋藝術創作,針對本文研究未涵蓋的部分提出 下列建議,供研究者本身及對疊紋創作有興趣的人士做進一步的後續發展。 1.微形圖像元素光柵創作出的疊紋有其細緻之美,有別於粗紋光柵的粗曠疊紋,粗 紋光柵之疊紋創作,應有尚未被開發的領域。例如輻射光柵,研究者未採用輻 射光柵的理由,是因輻射光柵的外圍末端越來越稀鬆,為可見線紋,有違微形 90


圖像元素的原始設計。 2.回歸到黑色二層光柵的疊紋創作,因黑白對比強烈,藝術表現性更具效果。 3.結合現代列印科技,選定被印材質後,重複列印光柵,使形成疊紋,即在被印材 質上做兩層或三層之光柵列印,而非在電腦上形成疊紋後再列印於圖紙上。 4.結合電腦列印與網版印刷技術,在被印材質上分別用列印與網印的方法完成光柵 的重疊,使形成疊紋,這會是數位與傳統版畫的結合。 5.微形圖像元素光柵只能靠密着方式產生疊紋,粗紋光柵則可因不同距離的錯置, 產生變異性的疊紋,可發展出疊紋的裝置藝術作品。 6.將疊紋作品近一步重疊在既有的攝影或繪畫作品上(如圖 2.2.8),形成另類風格的 藝術作品,亦是一種疊紋效果的衍生應用。 7.疊紋因為是由精細之點紋與點紋光柵重疊、線紋與線紋光柵重疊而成,可考慮發 展成為商品之防偽科技。 8.疊紋之底層以漸層色彩呈現,應可發展出進一步的疊紋效果。 9.由點紋所構成的四方連續疊紋,很適合製成磁磚圖樣,可做這類型商品的專題研 究。 10.從文化創意的立場,發展疊紋在產業的應用。

9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大智浩,《美術設計的基礎》(王秀雄譯),大陸書店,1975,頁 12~13、37、196、214、 215。 瓦許雷澤(Charles Wallschlaeger),《設計基礎》(呂靜修譯),六合出版社,1996,頁 80、 304。 吳礽喻, 《 歐 普 藝 術 之 父 - - 瓦 沙 雷 》,藝術家出版社,2011。 李美蓉,《視覺藝術概論》,雄獅圖書公司,2000,頁 96~105。 坂根嚴夫,《美の座標》,Misuzu 書房,1973,頁 22~23、80~82、168~170。 坂根嚴夫, 《新‧遊びの博物誌》,朝日新聞社,1982,頁 75。 林書堯,《色彩學概論》,三民書局,增訂五版,1972,頁 135。 康丁斯基, 《點線面》(吳瑪悧譯),藝術家出版社,1996,頁 16。 陸克斯(Nicholas Roukes),《設計的表現形式》(呂靜修譯),六合出版社,1995,頁 13、 41、91、184。 廖瑞銘主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丹青圖書公司,1987,卷 4,頁 305。 蘇大圖,《光學測試技術》,北京理工大學,1996,頁 194。

二、英文書目 Carsten Nicolai, 《Moiré Index》 ,Gestalten,2010,圖 MI-CLG-001、圖 MI-CLG-002、圖 MI-CLG-092、圖 MI-RG-023 Gerald Oster,《The Science of MOIRÉ Patterns》,1964,頁 8~9、15。 Gerald Oster,《The Science of MOIRÉ Patterns》,1965,Series (B) Kit。 Isaac Amidror, 《The Theory of the Moiré Phenomenon,Vol. I & Vol. II》 ,Springer Verlag, 2000。(取自 http://lspwww.epfl.ch//books/moire/index.html) Patrica Barnes Mintz, 《Dictionary of Graphic arts Terms》 ,Van Nostrand Reinhold,1981, 頁 68。

三、中文論文 吳文和, 《運用微光學元件及疊紋技術應用於光學加密與立體成像之研究》 ,2012,頁 65。 張國揚,《光柵原理於商業設計之應用創作研究》,2008,頁 10~11。 彭賜光, 《液晶投影顯示器 X cube 機構與 R-G-B 三組 LCD 之校準研究》 ,1990,頁 35。

92


四、中文期刊 王藍亭,《歐普藝術與視覺圖像之動態錯覺感知研究》,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期,2011, 頁72~73。 邱謙評,《歐普藝術其靜動變化對視知覺之影響》,造形藝術學刊,2003,頁407~409。 胡錦標,《疊紋—奇妙的圖案(上、中、下)》,科學月刊,第 64~66 期,1975。 徐斌,《莫爾條紋生成方法的實驗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學報,第 79 期,2007, 頁 52~54。 張憲忠,《影像雲紋法在醫學中的應用》,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第18卷第1期, 2001,頁63~67。 陳代武,《「莫爾條紋」動感片的計算機模擬》,零陵學院學報,第 25 卷第 3 期,2004, 頁 69~70。 黃琡雅,《維克多‧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 1929 年-1992 年藝術作品之造形應用研 究》,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一卷第一期,2004,頁56、61。 楊智傑, 《探討平面圖像物理性動態轉換的視覺文法》 ,崑山科技大學第七屆國際視覺傳 達設計研討會論文,2011,頁 157~159。

五、英文期刊 A. Asundi(安順泰),《Computer aided moiré methods》,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OPT LASER ENG,vol. 18,no. 3,1993,頁 213-238。 Emin Gabrielyan,《The basics of line moiré patterns and optical speedup》,Switzernet Sàrl, Scientific Park of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頁1、4、7。 G. Oster and Y. Nishijima,《Moiré Pattern》,Science American,1963,頁 54、57。 G. Oster, 《Optical Art》 ,Vol. 4,No.11,APPLIED OPTICS,November 1965,頁 1359~1369。 H. Takasaki,《Moiré Topography》,Vol. 9,No.6,APPLIED OPTICS,June 1970,頁 1470。 Isaac Amidror,《Glass patterns in the superposition of random line gratings》,Journal of Optics A : Pure and Applied Optics,2003,頁 205~215。 William Kolomyjec,《The Appeal of Computer Graphics》 East Lansing,Michigan,1975。

六、網路 Moiré pattern,2013,Wikipedia,2013.06.01,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ir%C3%A9_pattern〉 Photoshop 圖層基礎概念,2011.01.01,Adobe 網站,2013.03.29, 〈http://help.adobe.com/zh_TW/photoshop/cs/using/WSfd1234e1c4b69f30ea53e410010 31ab64-78e3a.html〉 93


Photoshop 檢色器概觀,2011.01.01,Adobe 網站,2013.03.29, 〈http://helpx.adobe.com/tw/photoshop/topics/image-basics.html〉 加色法,無日期,Wikipedia,2013.03.29,〈http://en.wikipedia.org/wiki/Additive_color〉 尼可萊《Fades》,2009.11.06,光怪網站,2013.02.18, 〈http://dac.tw/daf09/works/artists/artist01.html〉 尼可萊《Moiré Index》簡介,2010.11.12,DG Design Network 網站,2013.02.18, 〈http://www.dgdesignnetwork.com.au/dgdn/briefingroom/the-moire-index/〉 尼可萊《Moiré》疊紋特展展出說明,2010.05.20,Artnet 網站,2013.02.18, 〈http://www.artnet.com/galleries/exhibitions.asp?gid=826&cid=197424〉 尼可萊《Unidisplay》簡介,2012.10.05,新浪網站,2013.02.1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282950102e4m3.html〉 尼可萊作品與得獎經歷,無日期,尼可萊官網,2012.09.20, 〈http://www.carstennicolai.de〉 尼可萊簡歷,2010.05.22,百度空間網站,2012.09.20, 〈http://hi.baidu.com/iiquniopchegpre/item/2b57d3b53144b04abb0e1276〉 依瑞克斯簡歷,無日期,個人官網,2013.02.25〈http://www.jacobyerex.com/bio〉 威爾丁追悼文,2010.01.16,Minus Space 網站,2012.08.25, 〈http://www.minusspace.com/2010/01/ludwig-wilding-in-memoriam-1927-2010〉 威爾丁簡歷,無日期,Ro Gallery 網站,2012.08.15, 〈http://rogallery.com/Wilding_Ludwig/wilding-biography.html〉 威爾丁疊紋作品,2004.08.21,Galerie Wosimsky 網站,2012.08.15, 〈http://www.galerie-wosimsky.de/wilding.htm〉 胡錦標,《疊紋—奇妙的圖案》,2010.10.30,科學月刊雜誌社網站,2012.08.25, (上) http://210.60.224.4/ct/content/1975/00040064/0003.htm (中) http://210.60.224.4/ct/content/1975/00050065/0008.htm (下) http://210.60.224.4/ct/content/1975/00060066/0007.htm 索托回顧展,2000.05.04,國立中山大學西灣 BBS,2013.02.20, 〈http://bbs3.nsysu.edu.tw/txtVersion/boards/cec-to/M.957447285.A.html〉 索托疊紋作品,無日期,J. R. Soto 官方網站,2013.02.20, 〈http://www.jr-soto.com/fset_intro.html〉 索托--動感藝術大師,2000 年 5 月,無名小站,2013.02.20, 〈http://www.wretch.cc/blog/kellyfish/8306983〉 減色法,無日期,Wikipedia,2013.03.29,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btractive_color〉 歐斯特設計的 16 種基本光柵圖案,2010.04.12,Hero Comm 網站,2013.02.18, 〈http://www.herocomm.com/Details/MoireStory.htm〉 歐普藝術(Op Art),2013,Oxford Dictionaries 網站,2013.02.19, 〈http://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op-art?q=op+art〉 歐普藝術,2013.03.08,中文維基百科,2013.03.29, 〈http://zh.wikipedia.org/wiki/歐普藝 術〉 94


歐普藝術,無日期,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2013.02.19, 〈http://content.edu.tw/junior/art/tc_wc/History/west/ch11/c317.htm〉 繞射光柵,2010.01.01,國科會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2013.04.06, 〈http://case.ntu.edu.tw/hs/wordpress/?p=1211〉 蘇瓦茲沃德《Moiré》展覽之媒體評論,2011.09.06,Platoon 網站,2013.03.07, 〈http://www.platoon.org/dates/berlin-moire-by-christian-schwarzwald〉 蘇瓦茲沃德《Moiré》展覽說明與作品,2011.10.14,BerlinArtLink 網站,2013.03.07, 〈http://www.berlinartlink.com/2011/10/14/moire〉 蘇瓦茲沃德簡歷與作品,無日期,蘇瓦茲沃德官網,2013.03.07, 〈http://www.christianschwarzwald.net/index.php?lang=en〉

9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