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啟動天地互通的聖殿敬拜(附研習本)_導論

Page 1

導論 A 歷代志下的神學信息 B 波斯帝國與猶大被虜群體 與歷代志的寫作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1


2

歷代志下

1

曾 有 學 者 說 , 歷 代 志 是 聖 經 研 究 的「 灰 姑 娘 」( Cinderella), 地 位 長 期 被 學 術 界 忽 略 。 因 為 人 們 總 是 喜 歡 認 為 申 典 歷 史 ( Deuteronomistic 2

( LXX) History)所 表 述 的 歷 史 敘 事, 才 是 真 正 的 歷 史;加 上《 七 十 士 譯 本 》 為 歷 代 志 上 下 命 名 為「 補 遺 內 容 」( Paraleipomenon),無 疑 視 歷 代 志 為 次等歷史,所記載的內容只是申典歷史遺漏的事。情況便如灰姑娘一樣, 被 兩 位 姊 姊 及 繼 母 遺 棄,扼 殺 了 她 得 到 王 子 寵 愛 的 機 會。除 非 有 神 蹟 出 現, 否則歷代志的研究將會一直處於次等局面。 然而,神蹟已經出現,近來學術界對歷代志投入了相當多關注,不少 博士論文、專題討論、文章及釋經書紛紛面世。一方面是人們研究第二聖 殿 及 波 斯 帝 國 時 期( 公 元 前 538 年 至 333 年 )的 興 趣 增 加,另 一 方 面 是 人 們對歷代志的觀感開始轉變,由原本次要的歷史,轉為能獨立存在、有獨 特 神 學 取 向 的 歷 史 作 品,這 種 轉 變 是 眾 多 學 者 研 究 的 成 果。如 李 思 敬 所 說, 3

雖然不是舊約「人氣最高」的書卷, 但在學術界,以至華人教會,歷代 志的人氣正急速上升,成為新晉學者的熱門研究對象及耕耘的土壤。 本 釋 經 書 承 接《 歷 代 志 上:預 備 天 地 同 步 的 聖 殿 敬 拜 》( 以 下 簡 稱《 歷 代志上》)的方法論,主要說明歷代志下的神學信息及寫作目的,藉著與 4

平 行 經 文 列 王 紀 比 較 , 顯 示 「 歷 代 志 作 者 」 ( the Chronicler) 在 既 有 的 1

Louis C. Jonker, 1 & 2 Chronicles, UBCS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s, 2013), 1.

2

申典歷史主要是指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及列王紀上下(也可能包括申命 記 )。關 於 這 方 面 的 研 究,可 參 Martin Noth, The Deuteronomistic History, JSOTSS 15 (Sheffield: JSOT Press, 1981)。

3

李 思 敬 :〈 李 序 〉, 高 銘 謙 :《 歷 代 志 上 : 預 備 天 地 同 步 的 聖 殿 敬 拜 》, 明 道 研 經 叢 書 13( 香 港 : 明 道 社 , 2016) , 頁 xiv。

4

「 歷 代 志 作 者 」就 是 歷 代 志 上 下 的 作 者,為 了 清 晰 及 一 致 起 見,筆 者 將 會 用「 他 」來 描 述「 歷 代 志 作 者 」。傳 統 認 為 以 斯 拉 便 是 歷 代 志 上 下 的 作 者( Babylonian Talmud, Babra Bathra, 15a) , 可 參 William Foxwell Albright, “The Date and Personality of the Chronicler,” JBL 40 (1921): 104–23。 但 是 , 學 術 界 認 為 情 況 並 非 這 樣 簡 單 , 學 者 們 普 遍 認 為 歷 代 志 上 下 來 自 多 層 編 修 而 成,但 就 這 方 面 的 研 究 仍 未 達 致 任 何 共 識,詳 情 可 參 H.G.M. Williamson, 1 and 2 Chronicles, NCB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2), 17; R.J. Coggins, The First and Second Books of the Chronicles, CBC (Cambridge: CUP, 1976), 3–4; Philip R. Davies, Scribes and Schools: The Canonization of the Hebrew Scriptures (London: SPCK, 1998), 131; Roddy L. Braun, 1 Chronicles, WBC 14 (Waco, TX: Word Books, 1986), xxxi–xxxii; Gary N. Knoppers, “Hierodules, Priests, or Janitors? The Levites in Chronicl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Israelite Priesthood,” JBL 118 (1999): 49–72; Kyung-Jin Min, The Levitical Authorship of Ezra-Nehemiah, JSOTSS 409 (London: T&T Clark, 2004), 65–70; William Johnstone, Chronicles and Exodus: An Ana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JSOTSS 275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8),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2


導論

3

5

列 王 紀 藍 本 ( Vorlage) 上 作 出 改 動 。 這 些 改 動 反 映 了 「 歷 代 志 作 者 」 的 用意與神學取向,幫助我們了解他的寫作目的。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 此本書會續用這個方法,來說明歷代志下的神學信息。

A

歷代志下的神學信息 歷代志上以大衛預備建造聖殿,並大衛交託建殿的任務予所羅門作結

(代上二十二~二十九章),大衛語重心長,以兩次演說(代上二十二及 二十八章)吩咐所羅門在建殿的任務上要遵守耶和華的話,並且把藉著神 的 靈 所 領 受 的 聖 殿 樣 式 交 託 給 所 羅 門( 代 上 二 十 八 11~ 19)。這 樣 式 便 是 天上聖所的樣式,日後當所羅門按照天上聖所的樣式來建造地上的聖殿, 便等於讓後來的敬拜者在地上的聖殿經驗在地若天的敬拜。因此,筆者把 歷代志上釋經書命名為《歷代志上:預備天地同步的聖殿敬拜》,目的是 說明歷代志上的主題便是大衛預備好一切有利建殿的條件,按照他所領受 的天上聖所的樣式來建造地上的聖殿,所以這個將會建造的殿反映天上聖 所的樣式,為敬拜者帶來天地同步的敬拜。

A1 啟動天地互通的聖殿禮 本 書 取 名 為 《 歷 代 志 下 : 啟 動 天 地 互 通 的 聖 殿 敬 拜 》, 這 名 字 包 括 兩 個聖殿敬拜的主要元素:啟動與天地互通。歷代志上以大衛去世作結(代 上 二 十 九 28~ 30), 代 表 大 衛 預 備 建 殿 的 主 題 已 告 一 段 落 。 歷 代 志 下 以 所 羅 門 登 基 開 始( 一 1),描 述 他 延 續 了 大 衛 建 殿 的 方 向 與 心 志,努 力 按 照 天 上 聖 所 的 樣 式( 代 上 二 十 八 11~ 19)來 建 造 地 上 的 殿 宇,並 如 何 啟 動 聖 殿 的 禮 祭( 七 章 )。仔 細 了 解 經 文 便 會 發 現 第 七 章 所 描 述 的 啟 動 禮,主 要 涉 及 天 與 地 互 通,成 為 聖 殿 敬 拜 的 開 始,也 是 大 衛 預 備 建 殿 時 期 望 達 到 的 目 的 。

69, 146; Gerhard von Rad, Das Geschichtsbild Des Chronistischen Werkes, BWANT 54 (Stuttgart: W. Kohlhammer, 1930); A. Labahn, “Antitheocratic Tendencies in Chronicles,” in Yahwism After the Exile: Perspectives on Israelite Religion in the Persian Era, ed. Rainer Albertz and Bob Becking, STAR 5 (Assen: Royal Van Gorcum, 2003), 115–35。 5

關於歷代志作者所採用的藍本,可參高銘謙:《歷代志上》,頁 6–7;高銘謙:〈歷代志與 撒母耳—列王紀之間的文本互涉〉,《建道學刊》,第 43 期(2015 年 1 月),頁 1–11。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3


4

歷代志下

A1.1 聖殿的啟動 「 啟 動 禮 」 ( ‫ )חנכת‬這 字 出 現 在 七 章 9 節 , 其 動 詞 「 啟 動 」 ( ‫ )חנך‬則 在 七 章 5 節 出 現 ,《 和 合 本 》把 這 兩 個 字 翻 譯 為 行 奉 獻 之 禮 ( 七 5)及 行

奉 獻 壇 的 禮( 七 9),讀 者 便 以 為 此 字 主 要 的 意 思 是 奉 獻( dedication)。 6

若 果 認 真 查 考 字 義 , 便 明 白 這 字 解 作「 啟 動 」( inauguration), 一 來 所 羅 門 的 啟 動 禮 沒 有 任 何 奉 獻 聖 殿 的 禮 儀 , 二 來 根 據 米 爾 格 朗 ( Jacob Milgrom)的分析,此字主要描述首次運用祭壇、聖所及聖殿(民七 88),

7

這樣,歷代志作者在第七章描述的重點便是聖殿的啟動禮。或者有人會質 疑 , 第 七 章 的 啟 動 禮 並 非 歷 代 志 的 焦 點 , 因 為 「 啟 動 禮 」 ( ‫ )חנכת‬與 「 啟 動 」( ‫)חנך‬這 兩 個 字 只 見 於 第 七 章,未 能 在 歷 代 志 其 他 地 方 找 到 ,故 就 常 用 字 的 角 度 來 看 , 「 啟 動 禮 」 ( ‫ )חנכת‬與 「 啟 動 」 ( ‫ )חנך‬似 乎 並 不 重 要 。 然而,筆者認為第七章的啟動禮是重點,因為啟動聖殿的敬拜是整卷歷代 志上一直鋪陳的目的:昔日大衛兩次運送約櫃,期望藉此尋求神,並為約 櫃尋得安息之所(代上十三~十六章);之後他領受神的應許之約(大衛 之約),這約指出大衛家必永遠在神的聖殿事奉(代上十七章);他攻打 東西南北,把所獲得的戰利品分別為聖歸入府庫,留作為日後建殿用(代 上十八~二十章);他雖然在數點人數的事上犯錯,卻因為認罪而明瞭阿 珥楠的禾場才是日後建殿的選址,因為這地正正就是天地互通之地(代上 二 十 一 章 );最 後 他 領 受 天 上 聖 所 的 樣 式( 代 上 二 十 八 11~ 19),主 動 設 立祭司與利未人的班次(代上二十三~二十七章),並且呼籲全百姓奉獻 金銀建殿(代上二十九章)。由此可見,差不多整卷歷代志上都是為了建 殿而預備,在所羅門即位後,成功建造聖殿(三~四章),又為聖殿獻上 禱告(六章),種種鋪陳可見歷代志作者用了相當多篇幅描述聖殿的建立 與預備。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聖殿的敬拜及禮祭的啟動是全書的重點所 在,也是整卷歷代志的高潮(七章)。再者,研究歷代志的權威學者威廉 森( Hugh Williamson)曾 這 樣 說:「 有 一 點 是 所 有 歷 代 志 的 解 經 家 必 然 同 8

意的,就是聖殿對作者來說非常重要。」 因此,第七章的聖殿敬拜的啟 6

“ ‫חנך‬,” TDOT, V:19–21.

7

Jacob Milgrom, Leviticus 1-16, AB 3 (New York: Doubleday, 1991), 592.

8

“One of the few points about which all commentators on Chronicles are agreed is that the temple was of central significance to its author.” H.G.M. Williamson, “The Temple in the Books of Chronicles,” in Studies in Persian Period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4


導論

5

動禮並非意外加插的情節,而是佔據歷代志作者的思想和他核心關注的事 件。這種詮釋得到學者們的共識和支持,在歷代志作者的文學鋪陳上也顯 得合情合理。 另外,「啟動」的觀念不斷成為歷代志下列王的挑戰,人的罪惡與外 敵 入 侵 常 常 成 為 聖 殿 禮 祭 的 衝 擊,最 明 顯 的 例 子 便 是 亞 哈 斯「 干 犯 」( ‫)מעל‬ 耶 和 華( 二 十 八 19、 22)。 亞 哈 斯 行 耶 和 華 在 以 色 列 人 面 前 所 驅 逐 的 外

邦 人 那 可 憎 的 事( 二 十 八 3),包 括 用 火 焚 燒 他 的 兒 女 ,違 反 了 不 可 把 兒 女 獻 給 摩 洛 的 禁 令 ( 利 二 十 2~ 5) ; 叛 教 , 祭 祀 攻 擊 他 的 大 馬 士 革 之 神 ( 二 十 八 23) ; 又 以 污 穢 之 物 ( ‫ )הטמאה‬玷 污 聖 殿 ( 二 十 九 5) ; 最 後 , 更 封 鎖 耶 和 華 殿 的 門( 二 十 八 24),表 示 停 止 了 聖 殿 的 敬 拜,以 色 列 民 不 能 在 聖 殿 如 常 獻 祭 , 不 能 與 天 上 的 神 接 軌 。 根 據 克 勞 溫 斯 ( Jonathan Klawans) 的 研 究 , 偶 像 敬 拜 是 利 未 記 列 出 的 三 種 嚴 重 罪 惡 中 的 一 種 , 道 德 不 潔 的 罪 污 染 了 土 地( 利 十 八 25)及 神 的 聖 所( 利 二 十 3), 最 終 會 導 9

致 被 虜 ( 利 十 八 28) , 也 影 響 了 神 的 同 在 。 亞 哈 斯 在 歷 代 志 所 鋪 陳 的 歷 史框架下,是首位停止聖殿敬拜的猶大王,等於停止了所羅門王所啟動的 恆常禮祭。

10

根據祭司傳統,耶和華於聖所的同在保障了以色列民的福祉,不潔不 但威脅聖所的神聖,而且威脅神的同在,

11

不 潔 ( impurity ) 與 玷 污

( defilement) 也 攻 擊 和 破 壞 了 神 聖 與 凡 俗 的 界 限 , 帶 來 混 亂 。

12

就這點

FAT 38 (Tübingen: Mohr Siebeck, 2004), 150. 9

Jonathan Klawans, Impurity and Sin in Ancient Judaism (Oxford: OUP, 2000), 26– 27。禮 祭 上 的 不 潔 不 會 污 染 土 地,道 德 上 的 不 潔 卻 會:Adolf Büchler, Studies in Sin and Atonement in the Rabbinic Literature of the First Century, JCP 11 (London: OUP, 1928), 212–69。有 學 者 視 禮 祭 上 的 不 潔 與 道 德 上 的 不 潔 相 同:Jacob Neusner, The Idea of Purity in Ancient Judaism, SJLA 1 (Leiden: Brill, 1973)。 但 是 , 筆 者 支 持 克 勞 溫 斯 及 比 希 勒 ( Adolf Büchler ) 的 觀 點 , 二 者 是 分 開 的 。 關 於 這 方 面 的 研 究 概 略 , 可 參 Klawans, Impurity and Sin, 3–20。

10

亦 參 Jonathan Klawans, Purity, Sacrifice, and the Temple: Symbolism and Supersessionism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Judaism (New York: OUP, 2006), 71。

11

亦 參 Baurch A. Levine, In the Presence of the Lord: A Study of Cult and Some Cultic Terms in Ancient Israel, SJLA 5 (Leiden: Brill, 1974), 76–77;Milgrom, Leviticus 1-16, 258–59; Neusner, The Idea of Purity, 13–14, 25。

12

Frank H. Gorman, The Ideology of Ritual: Space, Time and Status in the Priestly Theology, JSOTSS 91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0), 79–81; Philip Peter Jenson, Graded Holiness: A Key to the Priestly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JSOTSS 106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5


6

歷代志下

來看,歷代志作者承接了祭司傳統對於不潔與玷污的理解,把亞哈斯王描 繪為威脅祭司傳統的君王,是要鋪陳希西家王的出現(二十九~三十二 章),當我們看歷代志作者筆下的希西家王時,便會發現跟列王紀的記述 不 一 樣。在 列 王 紀 的 版 本,這 位 敬 虔 的 君 王 登 基 之 後 第 一 件 做 的 是 廢 去 邱

壇,毀 壞 柱 像,砍 下 木 偶 ( 王 下 十 八 4),這 是 根 據 申 命 記 的 教 導 而 來 的 宗教改革,是任何敬虔君王會做的事情。歷代志的版本,重建聖殿的禮祭 卻成為希西家王登基後第一件做的事情,視潔淨與重建聖殿為登基後的首 要 任 務 。 元 年 正 月 , 開 了 耶 和 華 殿 的 門 , 重 新 修 理 ( 二 十 九 3) ,

13

立 刻 召 集 祭 司 與 利 未 人 ( 二 十 九 4) , 鼓 勵 他 們 務 要 潔 淨 及 聖 化 聖 殿 , 讓 他 可 以 重 新 啟 動 聖 殿 的 敬 拜 , 這 事 件 被 稱 為 「 聖 殿 的 重 啟 」 ( the reinauguration of the Temple) 。 這樣,希西家王重啟了聖殿的敬拜(二十九章),與所羅門王啟動聖 殿 的 敬 拜( 七 章 )的 關 注 類 同,不 但 說 明 了 歷 代 志 作 者 一 向 關 注 聖 殿 禮 祭 , 也說明他何等重視啟動聖殿敬拜。因此,筆者把本書命名為《歷代志下: 啟動天地互通的聖殿敬拜》,並非只是為了迎合讀者的口味,而是為了如 實反映歷代志下的中心神學思想,即歷代志作者對於啟動及重啟聖殿禮祭 的神學到底是怎樣的呢?

A1.2 天地互通的聖殿神學 筆者認為,「天地互通」的元素便是所羅門及希西家啟動聖殿敬拜時 期望達到的目的。筆者嘗試分析「天地互通」這觀念能否從經文用字及句 子表達得到支持,這些句子的用法包括: 1. 「 天 」( ‫ )השמים‬與 「 地 」( ‫ )הארץ‬這 兩 個 字 在 某 句 子 中 並 列 。 可 從 觀 察 「 從 天 上 」 ( ‫מן־השמים‬或 ‫)מהשמים‬

14

這表達來尋找那些描述天與地之

間的來往。 2. 以 上 的 表 達 必 須 座 落 在 聖 殿 禮 祭 的 場 景 中 。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2), 40–55. 13

正 月 應 該 是 指 猶 大 曆 法 的 第 一 個 月( 尼 散 月 ), 而 不 是 希 西 家 登 基 的 第 一 個 月 : Edward Lewis Curtis and Albert Alonzo Madsen,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Books of Chronicles, ICC (Edinburgh: T&T Clark, 1910), 463; Sara Japhet, I & II Chronicles: A Commentary, OTL (London: SCM Press, 1993), 922。

14

介 詞 「 從 」 ( ‫ )מן‬可 解 作 離 開 的 動 向 (motion away from): GKC §119v-z。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6


導論

7

首 先,「 天 」( ‫)השמים‬與「 地 」( ‫)הארץ‬並 列 在 歷 代 志 出 現 了 八 次( 代 上 十 六 31,二 十 一 16,二 十 九 11;二 12,六 14、18,七 14,三 十 六 23), 每 次 出 現 都 與 天 地 互 通 的 觀 念 有 關 。 歷 代 志 上 十 六 章 31 節 描 述 天 地 敬 拜 的 場 景 , 天 與 地 都 喜 樂 , 歌 頌 耶 和 華 作 王 ; 歷 代 志 上 二 十 一 章 16 節 描 述 天使站在天與地之間,場景是大衛數點人數,最後卻為聖殿尋得天地互通 的選址,從而標示聖殿為天地互通之地;

15

歷 代 志 上 二 十 九 章 11 節 是 大

衛的禱告,內容顯示耶和華擁有天與地,成為預備建殿的神學基礎;二章 12 節 記 述 希 蘭 宣 認 耶 和 華 是 創 造 天 地 的 主,背 景 是 說 明 希 蘭 讚 揚 大 衛 有 一 位 滿 有 智 慧 的 兒 子 能 以 建 殿 ; 六 章 14、 18 節 是 所 羅 門 的 禱 告 , 主 要 是 啟 動 聖 殿 禮 祭 ; 七 章 14 節 是 耶 和 華 對 所 羅 門 禱 告 的 回 應 , 應 許 任 何 神 的 子 民若能自卑、禱告、尋求祂的面及轉離惡行,祂便會赦免及醫治,從聖殿 的 場 景 來 理 解 這 個 應 許 , 當 中 含 有 天 地 互 通 的 觀 念 ; 最 後 , 三 十 六 章 23 節 是 波 斯 王 古 列 的 詔 書 , 當 中 提 及 神 是「 天 上 的 神 」( ‫)אלהי השמים‬, 祂 賜 給 古 列「 所 有 地 上 的 國 度 」( ‫。)כל ממלכות הארץ‬所 有「 天 」( ‫)השמים‬與「 地 」 ( ‫ )הארץ‬的 描 述 都 涉 及 耶 和 華 在 全 地 作 王 的 觀 念 , 更 涉 及 聖 殿 禮 祭 、 啟 動 式重建的場景。或許有人認為這種並列太概括,未必能說明「天地互通」 的 觀 念 。 然 而 , 當 我 們 嘗 試 把 「 天 」( ‫ )השמים‬與 「 地 」( ‫ )הארץ‬的 字 眼 這 樣並列,並從文學的場景及敘事的發展來看時,便會明白聖殿敬拜以及耶 和華在天地作王的觀念便是用字背後的場景,在這樣的場景下,「天地互 通」的觀念尤其突出。 「 天 」 ( ‫ )השמים‬與 「 地 」 ( ‫ )הארץ‬並 列 在 三 十 六 章 23 節 尤 其 重 要 ,

「 耶 和 華 天 上 的 神〔 ‫אלהי‬ 因 為 這 是 整 卷 歷 代 志 的 結 尾:波 斯 王 古 列 如 此 說: ‫ 〕השמים‬已 將 天 下 萬 國 〔 原 文 作「 所 有 地 上 的 國 度 」( ‫ 〕)כל ממלכות הארץ‬賜 給 我,又 囑 咐 我 在 猶 大 的 耶 路 撒 冷 為 他 建 造 殿 宇。你 們 中 間 凡 作 他 子 民 的 , 可 以 上 去 , 願 耶 和 華 他 的 神 與 他 同 在 。 」 便 茲 維 ( Ehud Ben Zvi) 對於這個結束句有以下的看法: 整卷歷代志以古列作結,亦即是以一位外邦、非大衛後代的君王 作結。這位君王在登基第一年便下令重建聖殿(我們可以與希西 家 王 重 開 聖 殿 〔 二 十 九 3〕 作 比 較 ) 。 這 樣 , 經 文 由 前 大 衛 時 期

15

就 這 方 面 的 論 述 , 可 參 高 銘 謙 : 《 歷 代 志 上 》 , 頁 14–16。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7


8

歷代志下

的負面描述,到後大衛時期變成正面描述,亦即是掃羅王的失敗 造 就 大 衛 的 興 起,最 終 來 到 全 書 的 高 潮,那 就 是 大 衛 籌 建 聖 殿( 代 上二十二~二十九章)。但猶大王國卻導致聖殿最終被毀,最後 來到古列王。讀者讀畢全書,經驗建殿的高潮,並以重建聖殿 告 終。

16

由便茲維的看法,可見這句總結句重申了全書的重點:掃羅的被棄帶 來大衛預備建殿的高潮,當中涉及希西家王重新啟動聖殿,最終並由古列 王下詔重新啟動及建造第二聖殿。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啟動、重啟及 重 建 聖 殿 佔 據 了 整 卷 歷 代 志。古 列 要 求 重 建 第 二 聖 殿,在 文 學 的 角 度 看 來, 17

是 仿 傚 大 衛 預 備 建 殿; 再 者,這 總 結 句 以「 天 」( ‫)השמים‬與「 地 」( ‫)הארץ‬ 並列作結,說明重建聖殿並非古列個人的意思,他只是轉述天上的神的意 思,因為耶和華把地上所有列國都歸給古列。天上的神與地上的列國互動 成為重建聖殿的場景所在,也是歷代志作者故意刻畫的圖畫。 便茲維特別提及大衛預備建殿以及希西家重啟聖殿的禮祭,使我們想 起本書一直以來對於所羅門啟動聖殿敬拜及希西家重啟聖殿禮祭的論述, 正如筆者所說,大衛預備建殿,原是為了所羅門的啟動禮,他們的預備及 管治也可視為一個整體。這樣,啟動、重啟及重建聖殿的主題非常突出。 不過,到底所羅門啟動聖殿敬拜與希西家重啟聖殿禮祭是否涉及「天地互 通」的元素呢? 所 羅 門 為 聖 殿 進 行 啟 動 禮 之 前 , 向 神 發 出 一 段 較 長 的 禱 告 ( 六 12~ 16

“The main body of the book [Chronicles], and the book as whole, concludes with Cyrus, a foreign, non-Davidic king who orders the rebuilding of the temple in his first year (cf. Hezekiah’s re-opening of the temple in 2 Chron. 29.3). Thus the text moves from negatively portrayed pre-Davidic to positively portrayed post-Davidic times. The Saulide failed experiment led to the ascendance to David, and eventually to the climax of the book in David’s provisions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temple (1 Chronicles 22-29); monarchic Judah lead to the eventual destruction of the temple, which, in turn, led to Cyrus. As the readers read the book, they move from the process that culminated in the building of the temple to that leading to its rebuilding.” Ehud Ben Zvi,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ology in the Book of Chronicles (London/Oakville, CT: Equinox Publishing Ltd., 2006), 29.

17

同 上 書 , 頁 32。 亦 參 William Riley, King and Cultus in Chronicles: Worship and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JSOTSS 160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154–55。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8


導論

9

42),禱 文 的 內 容 同 時 記 載 於 列 王 紀 上 八 章 22 至 53 節。基 本 上,歷 代 志 作者忠於列王紀上的版本,因此兩個文本之間的出入不多。但仔細比較兩 段平行經文,便會發現歷代志作者把列王紀版本中多個「那天上」 ( ‫)השמים‬

18

19

改 為「 從 那 天 上 」( ‫ מן־השמים‬或 ‫ ( )מהשמים‬六 21、 23、 25、 20

30、33、35、39), 由 於「 從 」( ‫) מן‬這 個 介 詞 可 解 作 離 開 的 動 向( motion away from) ,

21

所以歷代志作者這樣的改動強調了天地之間互通,讓讀

者明白所羅門在聖殿的禱告,神是「從那天上」垂聽,而不只是在「那天 上」垂聽,在「那天上」垂聽強調耶和華的居所在天上,而「從那天上」 垂聽則強調天與地之間的互動。因此,所羅門在天地互通的聖殿場景獻上 禱告,期望自己以及百姓的禱告能蒙神從天上垂聽,也代表聖殿是一所天 地互通的窗戶,禱告得到垂聽的地方。 當 所 羅 門 禱 告 完 畢 , 便 立 刻 有 火 從 天 上 降 下 來 ( 七 1) , 讓 我 們 想 起 大衛數點人數之後,神便降下災害,後來大衛認罪、悔改及獻祭,神便在 阿 珥 楠 的 禾 場 上 從 天 上 降 火 燒 盡 燔 祭( 代 上 二 十 一 26)。這 次 降 火 的 經 驗 確 立 了 阿 珥 楠 禾 場 便 是 日 後 建 殿 的 選 址( 代 上 二 十 一 31),也 和 應 了 所 羅 門 禱 告 完 畢 後 便 有 火 從 天 而 降 的 經 驗 ( 七 1) , 因 此 , 整 個 預 備 建 殿 的 敘 事( 代 上 二 十 一 章 ~ 代 下 六 章 ),以 火 從 天 降 來 開 始( 代 上 二 十 一 26)和 結 束 ( 七 1) ,

22

詳情在下表列明: 表一:以火從天降作為首尾呼應

經文

事件

代上二十一章

代上二十二~二十九章 代下一~二章

18

《和》常譯為在天上。

19

《和》常譯為從天上。

20

大衛數點人數犯罪,最終反而確立了聖殿的選址。

耶和華就應允他,使火從天降在燔祭壇上(26 節)。 大衛把建殿的任務與天上聖所的樣式交託給所 羅門,並為聖殿的禮祭預備祭司與利未人的班次。 所羅門預備建殿。

除 了 一 個 例 外 : 王 上 八 30 的「 向 那 天 上 」( ‫)אל־השמים‬改 為 六 21 的「 從 那 天 上 」( ‫מן־‬

‫。 )השמים‬ 21

GKC §119v-z.

22

亦 參 Williamson, Chronicles, 150。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9


10

歷代志下

代下三~四章

所羅門建殿。

代下五~六章

所羅門運約櫃入殿,並奉上禱告。 所羅門為聖殿舉行啟動禮。

代下七章

所 羅 門 祈 禱 已 畢,就 有 火 從 天 上 降 下 來、燒 盡 燔祭和別的祭(1 節)。

由上表可見,歷代志作者用從天而降的火作為首尾呼應的文學手法。 這 火 確 立 了 聖 殿 的 選 址( 代 上 二 十 一 26),也 啟 動 了 聖 殿 的 敬 拜( 七 1), 為何這火能啟動聖殿的禮祭?首先,歷代志作者採用了祭司傳統中關於聖 火的神學,利未記的律法,規定祭司必須讓燔祭壇上的火常常燒著(利六 9、 12、 13) , 這 火 就 是 聖 火 , 是 摩 西 與 亞 倫 啟 動 會 幕 禮 祭 與 獻 祭 時 , 由 耶 和 華 面 前 出 來 的 聖 火( 利 九 22~ 24),只 有 聖 火 被 燃 點,燔 祭 壇 上 的 祭 物 才 可 被 聖 化 與 焚 燒,由 人 間 凡 俗 的 領 域 進 入 神 聖 的 領 域,

23

別的火不能

使祭物聖化而轉到神聖的領域,難怪聖火降下是啟動聖所獻祭系統的關 鍵。若果沒有這火,就算擁有多麼偉大的聖殿,百姓也無法把所獻呈的祭 物轉化到神聖的領域。歷代志作者採用了祭司傳統中關於聖火的神學,即 是 採 用 了 聖 火 啟 動 禮 祭 的 功 能,把 聖 火 神 學 用 於 所 羅 門 聖 殿 的 啟 動 禮 祭( 列 王紀版本的啟動禮沒有描述聖火降下)。不同的是,歷代志作者故意把聖 火賜下作為啟動禮的場面,連結到天地互通,以從天而降的火作為首尾呼 應 的 文 學 手 法,目 的 是 定 義 所 啟 動 的 聖 殿 敬 拜 就 是 天 地 互 通 的 敬 拜。因 此, 聖殿禮祭能夠啟動,不是因為任何人為因素,也不是因為個人敬虔,而是 因為神的恩典,賜下聖火來焚燒人獻上的禮物,祭物才可轉化為香氣達到 天 上 的 居 所 —— 神 垂 聽 禱 告 及 接 納 獻 祭 的 地 方 。 希 西 家 重 啟 聖 殿 的 禮 祭( 二 十 九 章 ),首 先 吩 咐 祭 司 與 利 未 人 潔 淨 聖化

25

24

污 穢 的 聖 殿( 二 十 九 16~ 19),整 個 行 動 用 了 十 六 天( 二 十 九 17),

23

Edmund Ronald Leach,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The Logic by Which Symbols Are Connecte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se of Structuralist Analysis in Social Anthropology (Cambridge: CUP, 1976), 81–93.

24

「 潔 淨 」( ‫)טהר‬一 字 出 現 在 二 十 九 15、 16、 18, 是 Piel 形 式 , 卻 是 使 役 的( factitive) 用 法 , 描 述 使 某 些 東 西 潔 淨 的 動 作 : Jay Sklar, Sin, Impurity, Sacrifice, Atonement : The Priestly Conceptions, HBM 2 (Sheffield: Sheffield Phoenix Press, 2005), 107。

25

「 聖 化 」 ( ‫ )קדש‬一 字 出 現 在 二 十 九 15、 17。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10


導論

11

經 文 刻 意 描 述 第 八 天 的 事 情,就 是 耶 和 華 的 殿 的 潔 淨 與 成 聖( 二 十 九 17),

耶 和 華 的 殿 正 是 聖 殿 最 高 的 地 方 , 高 一 百 二 十 肘 ( 三 4) , 是 一 個 直 立 柱 狀的建築物,象徵聖殿是通往天上的地方。

26

歷代志作者在十六天的潔淨

行 動 中,刻 意 突 出 祭 司 與 利 未 人 於 第 八 天 潔 淨 耶 和 華 的 殿 ,目 的 就 是 說 明 通往天上的神學佔據了希西家重啟聖殿的中心位置(就時間而言,第八天 是十六天行動的中心)。再者,根據米爾格朗對祭司傳統的研究,「八」 這個數字主要連結啟動禮及潔淨的象徵意義,

27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歷

代志作者跟隨了祭司傳統啟動會幕敬拜的模式,重啟聖殿禮祭。「八」的 象徵意義,加上象徵通往天上的建築物,幫助我們明白經文的重點便是重 啟天地互通的敬拜場所。最後,當希西家完成聖殿啟動禮之後,主張在二 月 守 逾 越 節 ( 三 十 2) , 這 個 節 期 的 禮 祭 呈 現 百 姓 喜 樂 的 敬 拜 , 最 後 他 們

的 禱 告 達 到 天 上 的 聖 所 ( 三 十 27) , 歷 代 志 作 者 以 此 結 束 , 有 力 地 說 明 禱告達到天上的神學便是他心目中論述的終點,強調了天地互通的禱告與 聖殿敬拜。 總結來說,筆者分析了所羅門聖殿的啟動禮(七章)、希西家重啟聖 殿( 二 十 九 ~ 三 十 章 ),以 及 古 列 下 詔 以 色 列 民 重 建 第 二 聖 殿( 三 十 六 22 ~ 23) , 讓 讀 者 明 白 歷 代 志 下 以 這 三 件 事 來 定 義 聖 殿 的 敬 拜 神 學 , 啟 動 、 重啟及重建聖殿那種天地互通的敬拜是歷代志下的神學重點。這結論不但 得到文學結構與用字上的支持,也符合歷代志作者修改列王紀版本的意 向,整 體 一 致。因 此,筆 者 定 本 書 的 名 字 為《 啟 動 天 地 互 通 的 聖 殿 敬 拜 》。

A2 從天上垂聽的祈禱神學 歷 代 志 下 最 重 要 的 一 節 應 該 是 七 章 14 節 : 這 稱 為 我 名 下 的 子 民,若

是 自 卑、禱 告,尋 求 我 的 面,轉 離 他 們 的 惡 行,我 必 從 天 上 垂 聽,赦 免 他 們 的 罪,醫 治 他 們 的 地 。其 所 以 成 為 全 書 的 鑰 節,並 非 因 為 常 常 被 人 引 用及唸頌,而是因為其所反映的祈禱神學及報應觀,主導了猶大列王的興 衰,成為詮釋歷代志下的關鍵。因此,筆者將重點討論這一節所座落的神 學場景,讓讀者更明白歷代志下的重點。 26

高 銘 謙 : 《 歷 代 志 上 》 , 頁 17–19, 筆 者 曾 詳 盡 論 述 耶 和 華 的 殿 是 通 往 天 上 的 神 學 象 徵 。 列 王 紀 沒 有 描 述 「 耶 和 華 的 殿 廊 」 有 多 高 , 只 說 聖 殿 高 三 十 肘 ( 王 上 六 2) 。

27

Milgrom, Leviticus 1-16, 594.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11


12

歷代志下

A2.1 大衛之約與聖殿 要 了 解 七 章 14 節 , 必 須 由 歷 代 志 版 本 的 「 大 衛 之 約 」 開 始 說 起 。 正 如筆者在上一本釋經書指出,歷代志版本的「大衛之約」(代上十七章) 有別於撒母耳記下版本的大衛之約(撒下七章),前者強調「大衛之約」 與聖殿的關係與應許,後者則強調「大衛之約」對大衛王朝及大衛後代的 應許。可藉著比較平行經文的不同之處來說明: 表 二 : 代 上 十 七 14 與 撒 下 七 16 的 對 照 表

28

代 上 十 七 14

撒 下 七 16

但 我 要 使 他 站 立 在 我 的 殿 宇 ( ‫)בית‬

但 你 的 家 ( ‫ )בית‬及 你 的 國 ( ‫)מלכות‬

及 在 我 的 國 ( ‫ )מלכות‬直 到 永 遠 , 他

將被確立直到永遠在你面前 ,你

的王位也正在被堅立直到永遠。

的王位正在被堅立直到永遠。

29

從 上 表 可 見,「 但 你 的 家( ‫)בית‬及 你 的 國( ‫)מלכות‬將 被 確 立 直 到 永 遠 在 你 面 前 」( 撒 下 七 16),「 你 」是 指 大 衛,表 示 神 應 許 大 衛 的 家 及 大 衛 的國必會永遠被確立,因此在撒母耳記下,「大衛之約」的應許對象是大 衛 王 朝,指 出 大 衛 王 朝 必 會 永 遠 被 確 立。「 我 要 使 他 站 立 在 我 的 殿 宇( ‫)בית‬ 及 在 我 的 國( ‫)מלכות‬直 到 永 遠 」( 代 上 十 七 14),「 我 」是 指「 耶 和 華 」, 表示大衛的後代必永遠在神的家及神的國站立。這樣改動起碼有兩個意 義 : ( 1) 「 大 衛 之 約 」 整 個 焦 點 由 大 衛 的 家 及 大 衛 的 國 ( 撒 下 七 16) , 轉 移 到 神 的 家 及 神 的 國( 代 上 十 七 14);由 人 的 國 轉 為 神 的 國,由 人 的 家 轉 為 神 的 殿 ; ( 2) 動 詞 由 「 確 立 」 ( 撒 下 七 16) 轉 為 「 站 立 」 ( 代 上 十 七 14) , 「 站 立 」 ( ‫ )עמד‬有 「 侍 立 」 以 及 「 預 備 自 己 在 服 侍 的 狀 態 」 的 意思,換言之是把大衛子孫放在神的殿及神的國中,擔當事奉的角色,是 禮祭的傾向。兩個版本對「大衛之約」的理解不同,撒母耳記的版本是大 衛王朝的應許,強調人國的永恆;而歷代志的版本則是大衛子孫在聖殿供 職的應許,強調聖殿及神國的永恆。

30

28

此 對 照 表 取 自 高 銘 謙 : 《 歷 代 志 上 》 , 頁 289。

29

LXX 及 一 些 抄 本 作 「 在 我 面 前 」 , 相 信 是 經 過 修 改 及 協 調 的 版 本 , MT「 在 你 面 前 」 比 較可取。

30

本 段 文 字 取 自 高 銘 謙 : 《 歷 代 志 上 》 , 頁 289–90。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12


導論

13

歷 代 志 上 十 七 章 13 節 指 出 「 大 衛 之 約 」 其 中 一 個 重 點 , 就 是 耶 和 華 對「 大 衛 之 約 」的「 委 身 / 堅 貞 」( ‫)חסד‬

31

不 會 改 變, 代 表 耶 和 華 必 會 履

行應許,讓大衛家在祂的殿中事奉直到永遠。一方面說明神對盟約的「委 身 / 堅 貞 」( ‫)חסד‬,成 為 日 後 大 衛 後 代 依 賴 的 確 據;另 一 方 面 說 明「 大 衛 之約」的內容與聖殿的禮祭和敬拜關係密切。歷代志版本的聖殿有強烈的 盟約神學觀念,因而成為「大衛之約」實踐的具體內容。那就是說,大衛 的 後 代 必 在 聖 殿 事 奉 直 到 永 遠,而 神 也 會 以 祂 的「 委 身 / 堅 貞 」( ‫)חסד‬來 履行曾許下的諾言。

A2.2 大衛之約與聖殿禱告神學 正 如 筆 者 在 A1 部 分 所 言,歷 代 志 版 本 的 所 羅 門 禱 告( 六 12~ 42)把 列 王 紀 版 本 中 本 來 眾 多 的「 那 天 上 」( ‫)השמים‬改 為「 從 那 天 上 」( ‫מן־השמים‬ 或 ‫ )מהשמים‬, 以 增 加 禱 告 的 互 通 性 , 說 明 聖 殿 是 天 地 互 通 的 禱 告 之 處 。 這 種 天 地 互 通 的 禱 告,定 義 了 聖 殿 是 天 地 互 通 的 敬 拜 場 所,也 是 禱 告 的 中 心。 在 所 羅 門 禱 告 的 尾 段( 六 41~ 42),歷 代 志 作 者 刪 去 列 王 紀 版 本 中 所 羅 門 禱 告 原 本 的 結 尾( 王 上 八 50~ 51、53),卻 加 上 詩 篇 一 三 二 篇 8 至 10 節 , 並用以賽亞書五十五章 3 節作結,以下表來說明: 表 三 : 代 下 六 42、 詩 一 三 二 10 與 賽 五 十 五 3 的 對 照 表

32

代 下 六 42

詩 一 三 二 10

賽五十五 3

耶和華神啊!求你不

為了你僕人大衛的緣

我必與你們立永遠的

要轉離開你受膏者的

故,求你不要轉離你受

約,就是那曾被應許大

面,求你記念你僕人大

膏者的面。

衛 的 堅 貞( ‫。)לחסדי דויד‬

衛 的 堅 貞( ‫。)לחסדי דויד‬ 由 上 表 可 見,歷 代 志 作 者 在 所 羅 門 禱 告 的 結 尾( 六 41~ 42),不 但 引 用 了 詩 篇 一 三 二 篇 8 至 10 節 , 最 後 更 引 用 了 以 賽 亞 書 五 十 五 章 3 節 所 描 述「 大 衛 的 堅 貞 」( ‫。)לחסדי דויד‬

33

當 中「 堅 貞 」一 字 正 是 大 衛 之 約 中「 委

31

《和》:慈愛。

32

表中譯文由筆者自譯。

33

學 者 們 爭 議「 大 衛 的 堅 貞 」( ‫)לחסדי דויד‬這 句 子 到 底 是 主 語 屬 格( subjective genitive) 還 是 受 語 屬 格( objective genitive), 前 者 以 大 衛 作 主 語 , 說 明 這 是 從 大 衛 本 人 而 來 的 「 堅 貞 」, 亦 即 是 他 對 神 的 委 身( 參 三 十 二 32, 三 十 五 26), 支 持 這 觀 點 的 學 者 包 括 :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13


14

歷代志下

身 / 堅 貞 」( ‫)חסד‬一 字,而 以 賽 亞 書 五 十 五 章 3 節 的 引 文 也 把「 大 衛 的 堅 貞 」 ( ‫ )לחסדי דויד‬等 同 永 遠 的 約 的 應 許 , 表 示 這 不 是 指 大 衛 向 神 忠 誠 , 而 是耶和華向大衛所賜的堅貞,也就是神對自己曾許下的諾言不會落空。由 於所羅門的禱告所針對的對象是聖殿,期望神答應他的禱告,把聖殿定義 為天地互通的殿,亦即是祈禱及蒙赦免的殿。在歷代志的版本,所羅門的 禱 告 以 「 大 衛 的 堅 貞 」 ( ‫ )לחסדי דויד‬作 結 , 代 表 以 「 大 衛 之 約 」 作 為 禱 告 的結束,把聖殿的主題(所羅門禱告一貫的主題)與「大衛之約」連結。 因此,所羅門的禱告建基於「大衛之約」的應許,也建基於神賜給大衛的 「 委 身 / 堅 貞 」 ( ‫ )חסד‬, 為 聖 殿 的 禱 告 神 學 注 入 了 盟 約 的 元 素 。 當 所 羅 門 以 「 大 衛 的 堅 貞 」 ( ‫ )לחסדי דויד‬為 禱 告 作 結 ( 六 41~ 42) , 耶 和 華 立 刻 有 兩 個 回 應:( 1)從 天 而 降 的 火 啟 動 聖 殿 的 獻 祭 敬 拜 系 統( 七 1) ; ( 2) 向 所 羅 門 顯 現 , 針 對 他 禱 告 的 內 容 作 出 回 應 ( 七 12~ 22) 。 就 第( 1)個 回 應 而 言,所 羅 門 以「 大 衛 的 堅 貞 」( ‫)לחסדי דויד‬期 待 神 回 應 , 而 神 以 從 天 而 降 的 火 來 回 應,說 明「 大 衛 之 約 」就 是 啟 動 聖 殿 敬 拜 之 根 本 , 也 是 天 地 互 通 元 素 的 根 據 ( A1 已 詳 細 解 釋 ) 。 現 在 集 中 處 理 第 ( 2) 個 回 應 , 所 羅 門 用 「 大 衛 的 堅 貞 」 ( ‫)לחסדי דויד‬ 來結束禱告,於是神向他顯現來回應他的祈禱。耶和華的回應可以說是具 體 化 了 「 大 衛 之 約 」 在 聖 殿 場 景 的 應 許 , 凱 利 ( Brian E. Kelly) 就 應 許 的 內 容 ( 七 12~ 16) 鋪 陳 了 一 個 扇 形 結 構 :

34

Pancratius Comelis Beentjes,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Book of Chronicles (Boston: Brill, 2008), 174;Japhet, Chronicles, 605;Raymond B. Dillard, 2 Chronicles, WBC 15 (Waco, TX: Word Books, 1987), 51; William Johnstone, 1 and 2 Chronicles, vol. 1, JSOTSS 253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7), 352。 後 者 以 大 衛 作 為 受 語 , 說 明 這 是 耶 和 華 賜 給 大 衛 的「 堅 貞 」,亦 即 是 耶 和 華 與 大 衛 所 立 的 約,支 持 這 觀 點 的 學 者 包 括 : Williamson, Chronicles, 221; Curtis and Madsen, Chronicles, 345; Howard N. Wallace, “What Chronicles Has to Say about Psalms,” in The Chronicler as Author, ed. Matt Patrick Graham and Steven L. McKenzie, JSOTSS 263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9), 271n16; Ralph W. Klein, 2 Chronicles: A Commentary, Hermeneia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12), 99–100 。 也 有 學 者 認 為 兩 者 皆 是 : Peter R. Ackroyd, I & II Chronicles, Ezra, Nehemiah, TBC (London: SCM Press, 1973), 114; Katharine Doob Sakenfeld, The Meaning of Hesed in the Hebrew Bible: A New Inquiry, HSM 17 (Missoula, MT: Scholars Press, 1978), 157–58。 筆 者 傾 向 支 持 威 廉 森 的 看 法 , 支 持 受 語 屬 格 的 解 釋 : H.G.M. Williamson, “‘The Sure Mercies of David’: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Genitive?” JSS 23 (1978): 31–49。 34

Brian E. Kelly, Retribution and Eschatology in Chronicles, JSOTSS 211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6), 51.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14


導論

15

表 四 : 七 12~ 16 的 扇 形 結 構 ( A)

( B)

( C)

( B’)

我 已 聽 了 你 的 禱 告 〔 ‫〕שמעתי את־תפלתך‬, 也 選 擇 〔 ‫ 〕בחרתי‬這 地 方 〔 ‫ 〕במקום הזה‬作 為 祭 祀 我 的 殿 宇 〔 ‫ ( 〕לבית זבח‬七 12) 。 我 若 使 天〔 ‫)השמים‬閉 塞 不 下 雨,或 使 蝗 蟲 吃 這 地〔 ‫〕לאכול הארץ‬ 的 出 產 , 或 使 瘟 疫 流 行 在 我 民 中 〔 ‫ ( 〕בעמי‬七 13) , 這 稱 為 我 名 下 的 子 民,若 是 自 卑〔 ‫、〕ויכנעו עמי‬禱 告〔 ‫〕ויתפללו‬, 尋 求〔 ‫〕ויבקשו‬我 的 面,轉 離〔 ‫〕וישבו‬他 們 的 惡 行( 七 14a), 我 必 從 天 上 垂 聽 〔 ‫〕אשמע מן־השמים‬, 赦 免 〔 ‫ 〕ואסלח‬他 們 的 罪 , 醫 治 他 們 的 地 〔 ‫ ( 〕וארפא את־ארצם‬七 14b) 。 我 必 睜 眼 看 、 側 耳 聽 在 此 處 所 獻 的 禱 告 〔 ‫。〕לתפלת המקום הזה‬

( A’)

現 在 我 已 選 擇 這 殿 , 分 別 為 聖 〔 ‫〕בחרתי והקדשתי את־הבית‬, 使 我 的 名 永 在 其 中,我 的 眼、我 的 心 也 必 常 在 那 裡( 七 15~ 16)。

七 章 12 至 16 節 記 載 了 耶 和 華 對 所 羅 門 禱 告 的 回 應,這 回 應 具 體 化 了 「大衛之約」的內容,讓「大衛之約」化身為在聖殿的禱告蒙垂聽得赦免 的 應 許,神 也 會 以 祂 的「 委 身 / 堅 貞 」( ‫ )חסד‬確 保 這 應 許 不 會 落 空 。 由 表 四 可 見,( A-A’)主 要 說 明 耶 和 華 已 揀 選 這 聖 殿 為 垂 聽 禱 告 的 殿;( B-B’) 重 複 出 現 的 字 眼 有 「 天 」( ‫ )השמים‬與 「 地 」( ‫)הארץ‬, 指 出 聖 殿 是 天 地 互 通 的 地 方,( B)描 述 的 是 咒 詛 的 情 景,而( B’)則 是 醫 治 及 赦 免 的 情 景 , 因 而 突 出 了( C)作 為 結 構 的 中 心,而( C)的 四 個 動 詞( 自 卑、禱 告、尋 求 及 轉 離 )便 是 化 咒 詛( B)為 祝 福( B’)的 關 鍵,

35

當以色列民看見天不

下雨,地的出產受蝗蟲入侵,便明白這是因為自己的罪惡而帶來的咒詛, 應該立刻到聖殿自卑、禱告、尋求神的面與悔改。這樣,居住在天上的神 便從天上垂聽,而百姓就能按照神的應許獲得赦免與醫治。 這 四 個 動 詞 以「 尋 求 」( ‫דרש‬或 ‫)בקש‬最 重 要。正 如 筆 者 在《 歷 代 志 上 》 36

曾說,「尋求」與大衛第二次成功運送約櫃大有關係, 「尋求」就是按 照律法而行的行為。

37

大衛對所羅門說的臨別贈言也提出「尋求」神的條

件 句 : 你 若 尋 求 他, 他 必 使 你 尋 見 ;你 若 離 棄 他 ,他 必 永 遠 丟 棄 你 ( 代 35

同上。

36

高 銘 謙 : 《 歷 代 志 上 》 , 頁 273–74。

37

同 上 書 , 頁 274。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15


16

歷代志下

上 二 十 八 9) , 「 尋 求 」 ( ‫דרש‬或 ‫ )בקש‬便 得 到 尋 見 , 而 「 離 棄 」 ( ‫ )עזב‬便 遭到神離棄。既然「尋求」就是按照律法而行的行為,「離棄」便是對神 的律法與命令不感興趣,這條件句成為大衛吩咐的核心,要求所羅門成為 一 位「 尋 求 」( ‫דרש‬或 ‫)בקש‬神 的 君 王。另 外,這 條 件 句 在「 大 衛 之 約 」( 代 上 二 十 八 3~ 7)之 後,而 這 盟 約 說 明 神 應 許 揀 選 大 衛 的 兒 子 所 羅 門 成 為 建 殿的君王,所羅門的責任便是恆久遵行神的誡命。既然「尋求」就是按照 律 法 而 行 的 行 為 , 這 條 件 句 ( 代 上 二 十 八 9) 便 等 於 清 楚 指 示 君 王 如 何 履 行「大衛之約」的條款與要求,具體實踐「大衛之約」,與這裡的四個動 詞 ( 七 14) 擁 有 一 致 的 邏 輯 : ( 1) 兩 者 都 是 與 聖 殿 或 建 殿 的 場 景 有 關 ; ( 2) 兩 者 都 是 說 明 尋 求 神 帶 來 祝 福 ; ( 3) 兩 者 都 是 應 許 的 條 件 句 。

A2.3 從聖殿禱告神學來看歷代志下 這種因果報應或逆轉惡運的禱告神學對解讀歷代志下非常重要,所羅 門 之 後 的 列 王 很 多 都 經 驗 過 這 個 禱 告 應 許( 七 12~ 16)是 真 實 的。基 本 上, 可 以 藉 著 自 卑 ( ‫ 、 )כנע‬禱 告 ( ‫ 、 )פלל‬尋 求 ( ‫ )בקש‬及 轉 離 ( ‫ )שוב‬這 四 個 動 詞 的 出 現 , 來 解 讀 列 王 興 衰 背 後 的 神 學 原 因 。 當 中 以 尋 求 ( ‫דרש‬或 ‫)בקש‬ 這動詞最重要,以下列出出現四個動詞的一些例子: 1. 百 姓 連 同 利 未 人 定 意「 尋 求 」( ‫)בקש‬耶 和 華 而 來 到 耶 路 撒 冷,羅 波 安 的 國 便 強 盛 三 年( 十 一 16~ 17)。後 來,羅 波 安 因 為 犯 罪 而 要 面 對 耶 和 華 的 烈 怒,遭 受 攻 擊,但 他「 自 卑 」( ‫)כנע‬及「 回 轉 」( ‫ ()שוב‬十 二 6~ 12) , 所 以 耶 和 華 沒 有 完 全 消 滅 他 。 但 是 整 體 而 言 , 羅 波 安 行 惡 , 沒 有 定 意 「 尋 求 」 ( ‫ )דרש‬耶 和 華 ( 十 二 14) 。 2. 亞 撒 登 基 時 定 意「 尋 求 」( ‫)דרש‬耶 和 華,行 神 的 律 法,所 以 神 賜 下 四 境 平 安 ( 十 四 3~ 6)。後 來,先 知 亞 撒 利 雅 向 亞 撒 王 發 出 先 知 講 論 , 鼓 勵 他「 尋 求 」( ‫)דרש‬耶 和 華,也 提 到 以 色 列 民 遭 難 的 時 候,若 果 能 「 轉 向 」 ( ‫ )שוב‬神 , 「 尋 求 」 ( ‫ )בקש‬耶 和 華 , 祂 就 會 被 尋 見 ( 十 五 2~ 4) 。 當 百 姓 按 照 先 知 的 吩 咐 , 「 尋 求 」 ( ‫ )בקש‬耶 和 華 , 祂 就 被 他 們 尋 見 ( 十 五 15) 。 3. 約 沙 法 登 基 時 便「 尋 求 」( ‫)דרש‬耶 和 華,遵 行 誡 命,所 以 大 有 尊 榮 資 財( 十 七 3~ 5)。 他 又 帶 領 百 姓「 轉 向 」( ‫)שוב‬耶 和 華( 十 九 4),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16


導論

17

面 對 三 國 聯 軍 , 約 沙 法 與 百 姓 來 到 聖 殿 「 尋 求 」 ( ‫דרש‬及 ‫ )בקש‬耶 和 華 的 幫 助 ( 二 十 3~ 4) , 結 果 得 勝 仇 敵 ( 二 十 21) 。

38

4. 當 亞 瑪 謝 與 百 姓「 尋 求 」( ‫)דרש‬以 東 的 神,他 們 便 被 交 在 敵 人 手 裡( 二 十 五 15~ 20) 。 5. 烏 西 雅 「 尋 求 」 ( ‫ )דרש‬神 , 祂 便 讓 他 亨 通 ( 二 十 六 5) 。 6. 希 西 家 寫 信 給 北 面 眾 支 派,期 望 他 們 可 以「 轉 向 」( ‫)שוב‬耶 和 華,到 耶 路 撒 冷 守 逾 越 節 ( 三 十 6~ 9) , 當 中 的 確 有 人 「 自 卑 」 ( ‫ )כנע‬來 到 耶 路 撒 冷( 三 十 11)。守 逾 越 節 時,希 西 家 向 神「 禱 告 」( ‫)פלל‬, 求 神 潔 淨 凡 立 定 心 志「 尋 求 」( ‫)דרש‬祂 的 人,神 便 垂 聽 了 他 的 禱 告 , 醫 治 百 姓( 三 十 18~ 20)。其 後 的 經 文 記 述 凡 希 西 家 所 行 的 都「 尋 求 」 ( ‫ )דרש‬神 , 因 此 無 不 亨 通 ( 三 十 一 21) 。 由 以 上 的 例 子 可 見 , 七 章 14 節 與 歷 代 志 上 二 十 八 章 9 節 強 調 的 四 個 動 詞: 自 卑 ( ‫ 、)כנע‬禱 告 ( ‫ 、)פלל‬尋 求 ( ‫)בקש‬及 轉 離 ( ‫)שוב‬常 常 出 現 , 而出現的地方都是作者編寫歷代志所用的藍本列王紀沒有的,可見這些用 字是歷代志作者刻意加上的,目的是指出若果猶大列王尋求神及悔改回 轉,便可以戰勝敵人,得到醫治、亨通、平安、財富及赦免。歷代志作者 以 七 章 14 節 的 應 許 來 編 寫 歷 史 , 不 以 冷 冰 冰 的 教 條 來 說 明 道 理 , 而 用 有 血有肉的歷史指出這個禱告神學是經得起歷史驗證的。最終目的是說明耶 和華已揀選聖殿為垂聽禱告的地方,只要真誠的敬拜者來到聖殿自卑 ( ‫ 、)כנע‬禱 告 ( ‫ 、)פלל‬尋 求 ( ‫)בקש‬及 轉 離 ( ‫)שוב‬,神 便 會 按 著「 大 衛 之 約」的應許,賜下醫治及赦免,帶出逆轉惡運的禱告神學及聖殿敬拜觀。 不過,千萬不要誤會,這不是機械式的禱告神學,不是只要來到聖殿 禱 告,神 便 有 義 務 赦 免。就 這 一 點,賈 費 特( Sara Japhet)曾 說 明 歷 代 志 的因果報應觀並非機械方程式,主要原因是當人犯罪,神並沒有立刻加以 懲罰,而是先派遣先知發出警告,讓人有悔改的機會,

39

說明了因果報應

並非沒有考慮人悔改的心。事實上,神對人的任何應許都是恩典,不能用 一兩個屬靈方程式來規限神一定要賜福,而是在謙卑禱告的過程中,等候

38

亦參二十二 9 對約沙法王的評語。

39

Sara Japhet, The Ideology of the Book of Chronicles and Its Place in Biblical Thought (Winona Lake, IN: Eisenbrauns, 2009), 138–49.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17


18

歷代志下

神 在 某 獨 特 處 境 中 出 於 恩 典 的 回 應 。 再 者 , 克 萊 因 ( Ralph W. Klein) 指 出 歷 代 志 有 些 個 案 的 結 局 也 不 一 定 依 據 七 章 14 節 的 因 果 報 應 觀 , 有 些 敬 虔 的 人 卻 遭 遇 惡 運 , 例 如 耶 何 耶 大 的 兒 子 撒 迦 利 亞 被 殺 ( 二 十 四 20~ 21) 及 先 見 哈 拿 尼 被 囚 在 監 裡( 十 六 10),一 些 好 君 王 經 歷 戰 爭( 亞 撒、約 沙 法及希西家)等等,

40

說 明 七 章 14 節 的 因 果 報 應 觀 並 非 一 種 機 械 的 屬 靈

方 程 式 。 否 則 , 人 就 可 以 利 用 自 卑 ( ‫ 、)כנע‬禱 告 ( ‫ 、)פלל‬尋 求 ( ‫ )בקש‬及

轉 離 ( ‫ )שוב‬作 為 手 段 , 操 控 神 的 回 應 了 。

B

波斯帝國與猶大被虜群體與歷代志的寫作 《 歷 代 志 上 》已 論 述 成 書 日 期 及 背 景,大 約 在 公 元 前 400 年,亦 即 是

被虜後波斯帝國末期成書,

41

但沒有從波斯帝國的背景來看歷代志的寫

作。因此,本段特別簡介波斯帝國與猶大被虜群體的背景,讓我們更了解 歷代志的寫作目的與其他作者所身處的世界。 溫 伯 格( Joel Weinberg)曾 對 猶 大 被 虜 歸 回 的 群 體 進 行 研 究,提 出 了 在 學 術 界 有 影 響 力 的 「 聖 殿 公 民 群 體 」 ( the citizen-temple community) 的模式,「聖殿公民群體」是指第二聖殿時期合一的信仰群體,成員在波 斯帝國年間成立了這個合一及集體自主管理的群體。

42

溫伯格認為這群體

在 猶 大 省( 耶 赫〔 Yehud〕)冒 起,處 於「 前 希 臘 化 主 義 」( pre-Hellenism) 43

的 文 化, 這 時 期 的 文 化 造 就 了「 聖 殿 公 民 群 體 」在 波 斯 帝 國 各 地 冒 起。

44

亦即是說,不同地區供奉不同神明,而神明殿宇的管理者自然組成類似管 理耶路撒冷聖殿的公民群體。波斯帝國政府慢慢容許不同地區高度自主及 擁有自治權,而地區的管治中心便是聖殿,包括猶大省的耶路撒冷聖殿。 到底這種情況如何形成?「前希臘化主義」的文化有何特徵?

40

Klein, 2 Chronicles, 11–12.

41

高 銘 謙 : 《 歷 代 志 上 》 , 頁 8–10。

42

Joel Weinberg, The Citizen-Temple Community, trans. Daniel L. Smith-Christopher, JSOTSS 151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2), 26.

43

同 上 書 , 頁 17–33。

44

也 可 參 看 Joseph Blenkinsopp, “Temple and Society in Achaemenid Judah,” in Second Temple Studies, ed. Philip R. Davies, vol. 1, JSOTSS 117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1), 26–34。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18


導論

19

B1 利未人與文士的興起 「 前 希 臘 化 主 義 」 的 第 一 個 文 化 特 徵 便 是 「 世 界 級 帝 國 」 ( world empires)的 興 起,包 括 亞 述、巴 比 倫 及 波 斯。由 於 波 斯 帝 國 的 版 圖 很 大 , 波 斯 王 必 須 倚 賴「 總 督 管 轄 區 」( satrapy)的 系 統 來 支 持 中 央 的 管 治,這 種「總督管轄區」的系統代表權力下放,容許不同地區的本土人士高度自 治。所以猶大省的管治人員是本土地區的代表,他們一方面要得到地區群 體認同,另一方面也要得到中央信任,而在這種兩面的關係中,他們需要 用不同語言聯繫溝通,因而促成文士階層的冒起,他們須學習不同語言, 既要了解本土語言,也要了解中央的舊波斯語( old Persian)及亞蘭文,

45

這種多語的行政書寫要求,成為地方管治群體所任用的文士的重要任務。 在猶大省,利未人就是精通語言和禮祭的人,在波斯帝國的「總督管 轄 區 」系 統 自 然 擔 任 文 士 的 角 色,一 方 面 主 理 耶 路 撒 冷 聖 殿 的 禮 祭 及 敬 拜, 另一方面負責與中央波斯及不同省份的聯繫及行政工作,成為「聖殿公民 群體」的骨幹成員,

46

這樣便解釋了為何歷代志作者高度重視利未人。在

歷 代 志 , 利 未 人 是 文 士 ( 代 上 二 十 四 6) 、 歌 頌 者 ( 代 上 二 十 五 章 ) 、 守 護 者( 代 上 二 十 六 1~ 19)及 行 政 人 員( 代 上 二 十 六 20~ 32)。這 種 多 元 功能的輪廓,某程度上不但反映第一聖殿年代事奉人員的種類,更反映第 二聖殿年代的利未人文化。畢竟歷代志作者屬於第二聖殿時期的人,而他 所編寫的歷史卻屬於第一聖殿時期,所以文本中及文本背後的世界,或多 或少有所重疊。無論歷代志作者筆下的利未人是否反映歷史事實,

47

都不

45

Amélie Kuhrt, The Ancient Near East: C. 3000-330 B.C, vol. 2 (London: Routledge, 1995), 649–50; Erhard S. Gerstenberger, Israel in the Persian Period : The Fifth and Fourth Centuries B.C.E., trans. Siegfried S. Schatzmann, SBLBE 8 (Atlanta: SBL, 2011), 55.

46

Lester L. Grabbe, A History of the Jews and Judaism in the Second Temple Period, vol. I, Yehud: A History of the Persian Province of Judah (London: T&T Clark, 2004), 151–55; Davies, Scribes and Schools, 132–33; Labahn, “Antitheocratic,” 115–35.

47

支 持 這 是 歷 史 事 實 的 學 者 : William Foxwell Albright, Archaeology and the Religion of Israel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56), 126 ; Sigmund Mowinckel, The Psalms in Israel’s Worship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4), 2:79-103。 反 對 的 學 者 認 為 歷 代 志 所 描 述 的 利 未 人 , 是 第 二 聖 殿 年 代 的 利 未 群 體 的 投 射 : Adam Cleghorn Welch, The Work of the Chronicler: Its Purpose and Its Date (London: OUP, 1939), 63; Charles Cutler Torrey, The Composition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Ezra-Nehemiah, BZAW 2 (Giessen: Ricker, 1896), 52;Robert Henry Pfeiffer,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London: A&C Black, 1948), 799。 筆 者 卻 認 為 歷 代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19


20

歷代志下

能否定作者對利未人的描述使第二聖殿年代利未人獨特及崇高的地位變得 合理,這樣大致是為了對群眾進行政治宣傳的需要,也是一種神學教導, 一方面用來遊說猶大群體利未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藉此教導聖殿神學與 利未人角色的關係,畢竟神學與政治在當時的社會是很難分割的。

B2 集體遷徙與多元文化對歷代志神學的影響 「 世 界 級 帝 國 」的 興 起,促 進 了 不 同 民 族 的 交 流,也 增 加 了 集 體 遷 徙 的機會,令文化交流混合變成常態。

48

對猶大群體而言,由於約雅斤王與

臣民被虜巴比倫,而有更多機會學習巴比倫文化,彼此交流。

49

後來他們

的後代由巴比倫歸回故土,把與不同民族交流所得的智慧帶回耶路撒冷重 建聖殿。在被虜歸回時期,猶大人的身分建立得非常快速。在以斯拉記及 尼希米記,常常顯出猶大人的排他性,如所羅巴伯拒絕讓猶大的敵人一同 參 與 建 殿 ( 拉 四 1~ 3), 以 斯 拉 要 求 猶 大 人 休 去 外 邦 妻 子 ( 拉 十 章 ) 等 , 這些做法不但反映了律法的要求,更加是身分認同的行動。故此,猶大群 體 (「 聖 殿 公 民 群 體 」) 編 寫 類 似 歷 代 志 的 作 品 時 , 會 更 傾 向 引 用 猶 大 內 部 的古老傳統,而不是抄襲古近東的外邦傳統。

50

不過,引用內部傳統的做

法某程度上也受到古近東外邦環境的影響,值得留心的是,這種影響並非 直 接 的 文 學 引 用( direct literary dependence), 而 是 提 供 環 境 動 機 , 支 持 在古近東外邦中耶路撒冷聖殿的重要性。

51

這樣便能夠解釋為何歷代志作

者喜歡引用舊約更古老的來源與傳統,也能解釋為何歷代志用希伯來文而 不是用其他文字來寫,更加能解釋為何歷代志如此重視聖殿。筆者認為這 一切都是源於猶大民族身分的確立,在過程中他們對神觀及聖殿觀有更多 反思,所以在寫作歷代志時建構出天地互通的聖殿觀與所涉及的祈禱神學。

志 作 者 所 宣 稱 的 都 是 歷 史 事 實 , 詳 情 可 參 高 銘 謙 : 《 歷 代 志 上 》 , 頁 10–12。 48

Weinberg, Citizen-Temple, 22.

49

Ming Him Ko, The Levite Singers in Chronicles and Their Stabilising Role, LHB/OTS 657 (New York: Bloomsbury T&T Clark, 2017), 64–85.

50

關 於 歷 代 志 作 者 如 何 引 用 舊 約 的 早 期 傳 統 , 可 參 D.A. Carson, Barnabas Lindars, and H.G.M. Williamson, eds., It Is Written: Scripture Citing Scripture: Essays in Honour of Barnabas Lindars, SSF (Cambridge: CUP, 1988) ; Michael A. Fishbane,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n Ancient Israel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

51

可 參 Ko, The Levite Singers in Chronicles and Their Stabilising Role, 98–102。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20


導論

21

在多元文化場景中,波斯帝國實在很難在各地區硬推自己的文化,所 以 採 取 懷 柔 政 策,不 但 容 許 地 區 自 治,更 以 人 力 財 力 支 持 地 方 聖 殿 的 發 展, 《 塞 魯 士 圓 柱 》 ( The Cyrus Cylinder) 便 是 其 中 一 項 有 力 的 證 據 。 《 塞 魯士圓柱》是柱體狀的泥版,記載古列如何熱心支持巴比倫城守護神瑪爾 杜 克( Marduk)的 禮 祭,使 古 列 大 帝 合 理 地 相 信 自 己 比 巴 比 倫 王,是 更 理 想的人選管治巴比倫城。支持眾多地區的禮祭這種做法與以斯拉記記載波 斯 王 支 持 猶 大 人 歸 回,重 建 聖 殿 的 禮 祭 與 律 法( 拉 一 1~ 4,六 3~ 12)也 算吻合,反映波斯帝國對地方禮祭及聖殿的包容及支持。

52

不過,猶大的

「聖殿公民群體」不但從政治及社會因素來理解高度自治及中央支持,更 相信這種寬鬆政治環境的背後其實是耶和華的作為。猶大人相信耶和華是 全 帝 國 及 全 地 的 主,是 祂 吩 咐 古 列 王 下 詔 讓 他 們 歸 回 耶 路 撒 冷 重 建 聖 殿( 拉 一 1~ 4; 三 十 六 22~ 23) , 所 以 多 元 文 化 的 背 景 及 集 體 遷 徙 ( 包 括 被 虜 歸回),背後都是神的作為,這種神是全地主宰的神觀主導了歷代志作者 的思想,在書中多處說明這位神是天上的神,也是在全地作王的主(代上 十 六 8~ 36; 六 12~ 42, 三 十 六 22~ 23) 。

52

Rainer Albertz, Israel in Exile: Th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Sixth Century B.C.E., trans. David Green (Atlanta: SBL, 2003), 114–16。 亦 參 Amélie Kuhrt, “The Cyrus Cylinder and Achaemenid Imperial Policy,” JSOT 25 (1983): 83–97 ; Weinberg, Citizen-Temple, 110–15; Jon L. Berquist, Judaism in Persia’s Shadow : A Social and Historical Approach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5), 24–29。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和外傳

《歷代志下》研經本

Size: 149 x 229 mm

Page 2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