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驛站 No. 3 (2015)

Page 1

澳洲華人神學研究中心

No. 3 (2015)

約翰福音中的死亡、復活和生命 拉撒路的死和復活在約翰福音中的神學意義 鄭海靜(墨爾本神學院 2010 年畢業班同學)

約翰精密而富有創意的佈局,使約翰福音成為較獨特的書卷。它擁有神學式序言, 循序漸進的敘述,向讀者見證耶穌的身份。祂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信祂的 人,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20 : 31)。其中,約翰也特別藉拉撒路死和復活的神 迹,將事情發展推向高潮,且將耶穌的事奉轉向順服上帝走上十字架的行程。為 此,拉撒路的神迹在書卷中也扮演了承上啓下的重要角色。

引言

路的死和復活、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交 談等。所以,一些學者質疑約翰福音記述

約翰福音是一卷較獨特的福音書,所以它 深受學者們的關注。它的獨特之處,在於 作者所記載的事件及順序,跟符類福音有 較大的不同。例如,一些符類福音中出現 的神蹟或耶穌的教導:平靜風浪、治好被 污鬼所附的人,撒種的比喻、光和鹽的教 導等等,在約翰福音中都沒有提及。然 而,約翰却記載了獨有的題材,譬如拉撒

的真實性。但是,學者們也不該忽略,約 翰福音與符類福音的相似之處。比如耶穌 餵飽五千人、耶穌榮耀進聖城等,這些都 是四卷福音書共同的資料。因此,有學者 認為,約翰福音的文學架構並不是根據事 件歷史時間的先後順序編排,乃是依據主 題的要求而重新組合資料編輯的。1 換句話 講,約翰福音成為正典中的一卷,它必定


有其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研究約翰福音獨有的優勢,就在於作者約 翰直接告訴讀者他的寫作目的:「要叫你 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 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約 20 : 30)所以,瞭解約翰福音最好 的角度不外乎從作者的目的出發,戴上作 者所提供的閱讀鏡片,才能真正明白約翰 福音的意義。這篇文章,就是從約翰的目 的:「信」、「基督」、「神的兒子」、 以及「得生命」,這四個方面來看拉撒路 的死和復活。約翰是怎樣運用這個神迹見 證耶穌的身份。 由於文章篇幅有數字的限制,筆者基本上 贊同和合本 2 的翻譯,故不再重複經文的 翻譯。然而會將持不同看法的翻譯經文如 下列出。

15 節,「因我不在那裏,我為你們的緣故 而喜樂,為要叫你們相信。但我們現在往 他那裏去。」目的子句「ινα」這裏是插入 的解釋,是解釋耶穌不在那裏的目的。3 「ινα」後面跟著「πιστευσητε」(相信) 使用了過去主動語氣假設語氣,表示好讓 門徒可以開始相信。「不在那裏」是後期 希臘文的用法,這裏用過去式直說語氣第 一人稱「ημην」,代替間述中句的第三人 稱「ημιν」。4 下半節「去」是現在式主動 語態表意志的語氣。就是表明,耶穌清楚 明瞭整個事件的發展,同時祂更是按照上 帝旨意而行。 19 節,「有好些猶太人來看馬大和馬利 亞,要為她們的兄弟安慰她們」。敬虔的 猶太人在親屬的家人過世時,有義務立刻 去拜訪喪家並安慰他們。在近親過世第一 周是哀悼期,家人會待在屋裏而親友來拜

2

12 節, 門徒說:「主啊,他若睡了,就

訪。5 這節「馬大和馬利亞」的原文有年

有救了。」原文σωθησεται 是「救」的意

代較早,分量較重的文本例如,D

思,使用了未來式被動語態直說語氣,它

‫א‬B C L W 33. al 的古抄本支持。也有

是第一類條件句的結束句。這裏使用未來

文獻 D

式是耶穌和門徒們還沒有到伯大尼,他們

二種讀法「馬大和馬利亞周圍的婦人」。

將要去。約翰用未來式,幫助讀者們回到

而支持在「馬利亞」前省略定冠詞的古抄

那個時刻,就像是自己親身經歷在故事

本只有一本文獻 D。從外證支持的文獻來

中。和合本翻譯「好了」並不能清楚表明

看,早期亞歷山太抄本與拜占庭或其他抄

門徒所指,拉撒路被醫治的强烈意味。從

本相比較,第一種讀法的文獻較可靠。6

側面顯示,門徒們對耶穌的信心仍然需要

從內證來看,首先專有名詞在一個定冠詞

成長。他們相信耶穌有能力醫治,却還未

下的作用,被視為一個整體。7 也就是

認識祂能够使死人復活,祂是賜人生命的

說,定冠詞「την」在這裏的用法,是把馬

神。

大和馬利亞姐妹看為一個整體。其次,從

66,75vid

*

45vid

A C 3 ΘΨ 0250ƒ 1.13 等支持第


上下文來理解,猶太人來看馬大和馬利

是距離耶路撒冷東邊,大約三公里的一個

亞,要比猶太人來看馬大馬利亞和其周圍

村莊,它不同於約旦河外的伯大尼(約

的婦人相比較而言。馬大和馬利亞被視為

1 : 28)。11 在村莊有位叫拉撒路的人病

一個整體會更合理。因此,無論外證還是

了,他的名字意思為「上帝已幫助」。12

內證,都應采用第一種讀法。

馬大和馬利亞是他的姐姐們。約翰補充馬

25 節,「我是復活和生命,信我的人雖然 死了,也必復活。」「εγω ειμι」是現在式 第一人稱單數。耶穌向人宣告祂的身份,

利亞就是用香膏抹耶穌的那位婦人。這顯 示馬利亞已經是讀者們很熟悉的人,她膏 耶穌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事。不過,馬利 亞膏耶穌的事件是發生在第十二章,可以

暗示祂的神性。

說約翰在這裏是作個鋪墊。第 3 節倆姐妹 33 節,「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

打發人去告訴耶穌:「主啊,你所愛的人

的猶太人也哭,就靈裏悲嘆和憂愁。」

病了。」從傳訴之人的話中可以反映出祂

「ενεβριμησατο」(激動)第一簡單過去

與拉撒路的關係很密切,祂愛拉撒路。耶

式關身形主動意直說語氣,這個有「ενε」

穌聽後對門徒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

强調語氣和「βριμαομαι」(馬因憤怒而斯

為了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也因此得榮

斯噴出鼻息)複合而成一個字。這個字表

耀。」讀者們隨後就發現拉撒路確實死

8

達出非常不悅的情緒。 這個字顯示出勃

了。因此耶穌所講的,並不是指拉撒路不

然大怒的情緒,只翻譯為悲傷、痛苦的不

死,而是表示這個「死」不是結局。耶穌

9

快情緒是不合理的。 「εταραξεν」(激

指明拉撒路的死是要彰顯出神的榮耀,這

動)第一簡單過去式主動語態直說語氣。

榮耀也會使神兒子得榮耀。因為拉撒路的

這裏的「靈裏」不牽涉到聖靈的意思,而

事件揭露了耶穌與上帝的關係(11 : 41),

10

是等同於耶穌心裏。 換句話說,耶穌內

耶穌將從父而來的生命賜給拉撒路(11 :

心極其憤怒和激動,遠超過悲傷的情緒。

25-26)。13 簡單而言,拉撒路的復活,顯

整個拉撒路死和復活的事件可以被分成四

明神賜人生命的大能。耶穌能够使拉撒路

個部分。拉撒路的死(11 : 1-16);耶穌

復活,就見證祂是神的兒子。所以,拉撒

是復活與生命(11 : 17-27);耶穌的憤

路的復活不僅使上帝得榮耀,同時耶穌也

怒與極度悲傷(11 : 28-37);以及耶穌

得榮耀。這也是與序言「我們也見過

使拉撒路復活(11 : 38-44)。

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相

第 1-3 節是事件的開始。事情發生

回 應 ( 1 : 14 ) 。

在伯大尼村莊。伯大尼

3


第 5 節,耶穌素來愛他們一家。「愛」

用它來隱喻死其實很普遍(伯 14 : 11-

(ηγαπα)指最高超的愛,愛是意志和行為

12 ;但 12 : 2);第三,讀者們知道事

的實質。14 第 6 節,耶穌在所居的地方多

情的結局,而門徒們却沒有這個優勢

住了兩天。這兩天的時間對拉撒路來說是

等。 17 換句話說,這誤解不一定是約翰設

很關鍵的(17 節)。這節中有連接詞「所

計的。第 13 節是約翰自己的解釋。第 14

以」(ως),這是承接了前節的內容,告

節,耶穌就明明告訴門徒,拉撒路死了。

訴讀者耶穌因為愛他們,所以才做了這樣

這裏的動詞用現在式,表達作者要使讀者

的决定。換句話講,拉撒路的死,不僅要

能够身臨其境,進入故事情境中。第 15

榮耀神和神的兒子,同時也是為了這一家

節耶穌這一番話,是因為要是耶穌在伯大

人的益處。兩天過後耶穌决定上猶太去,

尼,拉撒路就不會死。這樣門徒會失去增

門徒對耶穌說:「猶太人想要拿石頭打

長信心的機會。第 16 節,多馬對門徒

你,難道現在你還要去猶太?」因為在前

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這反映

面幾章,猶太人對耶穌的仇恨情緒已經逐

出門徒不成熟的獻身和勇氣。18 因為顯

步高漲(7 : 43-44 ; 8 : 59 ; 10 : 31-

然,他還不明白耶穌所說的話。

33)。然而,耶穌却用在光中行走的象喻 回答他們(9-10 節)。15 約翰在此使用雙 關語的手法。一方面,「光」表示白天和 黑夜。猶太人將一天分為白天十二個小 時,黑夜十二個小時。在白天個人做自己 的工,到晚上就停止作工。另一方面,指 出耶穌就是世界的光(8 : 12 ; 9 : 5)。 人看見這世界的「光」,在這光中行走的 就不會跌倒。耶穌仍然與他們同在,直到 白天的日子滿了。時候到了,耶穌離開他 們黑暗就使他們不能從事這樣的工作。16

在墳墓裏已經四天。「四天」(17、39 節)是關鍵的數字。因為猶太人認為人死 後,靈魂會圍繞在屍體旁三天,等待復活 的機會,到第四天後才會離開。19 也就是 說,約翰告訴讀者拉撒路確切已死,已經 沒有活過來的可能。這就反駁那些不信拉 撒路復活之人的辯詞。換句話說,拉撒路 的復活,正是證明耶穌是賜生命的主。第 18-19 節,伯大尼離耶路撒冷大約六里 路,許多猶太人從耶路撒冷來看馬大和馬

第 11-12 節耶穌告訴門徒:「拉撒路睡

利亞。這意味著耶穌行神迹時,有不少見

了,我們去叫醒他。」門徒說:「他若睡

證人在場。

了,就有救了。」顯然門徒誤會耶穌所說 的「睡」。有學者認為,這是約翰特意設 計的。卡森認為不儘然:首先,十三節中 的「睡」曾在希臘文獻中出現過。其次,

4

第二段,耶穌到了伯大尼,就知道拉撒路

第 20 節當馬大聽見耶穌來了,就出來迎 接。馬大見到耶穌說:「主啊,你若早 來,我兄弟必不死……你無論向神求什 麽,神必賜給你。」 馬大的話顯示對耶穌


的信心。馬大相信耶穌能救拉撒路免死

然而馬大的信心仍然需要成長(40 節)。

亡,盡管馬大第一句話泄露出失望情

第 28 節馬大暗暗地叫馬利亞到耶穌面

緒。 20 可是,馬大並沒有埋怨,而是信心

前,顯然馬大的意圖並沒有如願。當馬

的表達。21 換句話說,雖然馬大為失去親

利亞從屋裏出去後,與她一起的猶太人

人心裏傷痛,但她仍然相信耶穌有能力醫

也跟著出來。馬利亞一見到耶穌就俯伏

治拉撒路。她更相信無論耶穌向神求什

跪在耶穌脚前,哭著重複馬大說過的首

麽,神必賜給祂。耶穌看到馬大的信心

句話(32 節)。可見她們對耶穌都是

說:「你的兄弟必要復活。」馬大欣然接

有信心的。但是,她們的認識和信心,

受耶穌的話。因為猶太人有末日復活的觀

都只停留在耶穌有能力,而還沒有認識

念(賽 2 : 2 ;彌 4 : 1)。然而,耶穌

耶穌就是神,是賜給人生命的主。馬利

指的復活是眼前就會發生的事,並非馬大

亞的哭「klaivousan」含有哀號、嚎啕

所想的。第 25-26 節耶穌將話題轉移到自

聲的意思,表達出內心極其的傷痛。耶穌

己身上,宣告「我是復活和生命;信我的

見他們嚎啕哭號,心裏就憤怒激動。也許

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相信我的人

因為他們的悲痛好像沒有指望的人一般

必永遠不死。」這裏的「我是」,與舊約

(帖前 4 : 13),對復活的信心坦蕩無

耶和華啓示自己時,使用同樣的字眼。這

存。24 換句話說,他們曾經都聽過看過耶

就是說,耶穌告訴馬大祂就是神,這也揭

穌行的神迹,像水變酒、醫治患病的、瞎

露耶穌的神性。耶穌的話有三層意思:首

眼和瘸腿的、喂飽五千人,也親耳聽過耶

先,耶穌能行死人復活的神迹;其次,耶

穌的見證。可是,到如今還不明白耶穌就

穌提及末日的復活;第三,耶穌能够超越 死亡賜新生命。22 因此耶穌所代表的生命 有强烈的末世含義。當耶穌展現生命的時 候,耶穌就為末世揭開了序幕。也就是 說,無數人所盼望的末世生命,在耶穌來 到的那個時刻就已經進入世界。23 正如約 翰的宣告:「生命在他裏頭」(1 : 4)。 馬大對耶穌信心的回答是肯定的,她相信 耶穌是基督、神的兒子、是要臨到世界的 彌賽亞(27 節)。馬大的相信正符合約翰 的目的(20 : 30-31 節),

是神,更不曉得耶穌能賜給拉撒路生命。 他們的悲痛嚎哭如同沒有指望的人,耶穌 對於他們的遲鈍和不信,怎不憤怒。最 後,他們領耶穌去拉撒路的墳墓。 第 35 節,約翰只用四個字的經節表達深 刻涵義:耶穌哭「εδακρυσεν」了。原文 描寫耶穌的哭,與馬利亞及衆人的哭不 同。這個「哭」具有流淚的含義,使用過 去不定式表示耶穌哭了起來。25 耶穌在拉 撒路的墳墓前 哭,

5


第 41 節當他們把石頭挪開,耶穌就舉目 顯然耶穌不是為了拉撒路而哭,因為祂知 道拉撒路將要復活。倒不如說,耶穌是被 周圍的慟哭、死亡,而觸動內心的憤怒和 憂愁以致哭了。因為耶穌來為要征服黑 暗、罪、和死亡,可周圍人的回應,却是 不信。如莫洛尼(Moloney)指出耶穌哭 了,是因祂為愛無條件將自己交出去,就 像一位好牧人(10 : 11),凡相信他的 人能得到生命。可是他們不明白也不願意 接受祂。26 第 36-37 節約翰使用“情境反 諷”27 的手法,敘述周圍人對耶穌的回 應。猶太人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 切。」其中也有人說:「他既然開了瞎子

者們曉得,耶穌禱告的目的是為了身邊的 人,使他們能够相信耶穌是神所差來的 (41-42 節)。卡森也指出耶穌的禱告有 幾層含義:首先,耶穌稱上帝為父。這顯 明耶穌與上帝是父子的關係;其次,這禱 告假定了,耶穌已經為拉撒路的生命禱 告,現在祂就只有為了父的回答而感謝; 最後,耶穌要見證與父之間的關係,同時 也證明祂不是單靠自己行事,而是順服父 的旨意(5 : 19)。29 換句話說,耶穌的 禱告見證了,祂是神的兒子,並且祂依靠 上帝旨意而行。

的眼睛,豈不能叫這人不死嗎?」這些人

第 43 節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大聲地呼

覺得他們的議論都是正確的,然而只有讀

叫:「拉撒路出來。」「δευρο」表示地

者將他們的盲目議論和事情真相盡收眼

點的副詞,用作命令語,意思是:到這

底。為此耶穌是為他們的不信和頑梗的心

裏來!

而憤怒流淚。

但手脚都裹著佈,臉上還包著手巾。猶太

第四段,耶穌又心裏悲嘆來到墳墓前。猶 太人的墳墓是一個洞,在洞口會用一塊石 頭擋住洞口,為了防止動物破壞。28 耶穌 叫人把墳墓口的石頭移開。這時馬大提醒 耶穌,拉撒路的屍體必定發臭了。好像馬 大完全忘記耶穌之前同她的對話。可見, 馬大的信心還不足。耶穌告訴她:「我不 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 嗎?」(40 節)耶穌直接指明信心的重要

6

望天禱告天父。耶穌的禱告,很清楚讓讀

30

拉撒路聽到耶穌的命令就出來,

人用很長的布把死人整個都包裹起來,將 四肢直直的綁著,連下巴也綁得很緊,讓 嘴巴可以密合,臉上的手巾會留一塊空 缺。31 拉撒路雖然裹得很結實,但一聽見 耶穌的命令就從墳墓裏出來。這也正應驗 耶穌的話:「死人要聽見神兒子的聲音, 聽見的人就要活了。」(5 : 25)為此, 拉撒路的復活驗證耶穌是神的兒子,祂是 神所差來的。

性,只要對祂有信心,就必能看見神的榮

歸納以上的敘述,拉撒路死和復活讓讀者

耀。可見,信心是使人看見神榮耀的關

看到:耶穌是神所差來的基督(27、42

鍵。

節);祂與上帝之間父子的關係,祂就是


神的兒子(4 節);耶穌是復活和生命,

擺在耶穌受苦之前,就成為耶穌受死復活

祂是賜人生命的主(25-26 節);而且凡相

的前奏。換句話說,拉撒路的死和復活在

信祂的必能看見神的榮耀(40 節)。拉撒

這裏起到鋪墊的作用。拉撒路死和復活即

路死和復活的敘述向讀者所展示的四個方

承繼第一至十章敘述的內容,將故事情節

面:「信」、「基督」、「神的兒子」、

推向高潮,同時也巧妙地引入耶穌的受死

以及「得生命」,這正與約翰寫書的目的

和復活。顯然它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由

相吻合(20 : 31)。換句話說,拉撒路的

此可見,拉撒路死和復活是約翰精心的佈

死和復活成為强有力的見證,也達到了作

局,它見證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是

者寫作的目的。

賜人生命的主。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從文學架構來看,拉撒路的死和復活,被

總結

佈局在約翰福音第 11 章是有它獨特的意 義。單從敘事發展動態而言,猶太人對耶 穌的仇恨隨著耶穌所行的神迹,逐漸推向 高潮。而拉撒路復活之後,猶太人對耶穌 的仇恨就達到最頂峰。這也就是說,拉撒 路的故事並沒有停止在拉撒路走出墳墓的 那一刻,然而它推至事情進展到宗教領袖 企圖要殺害耶穌(11 : 45-57)。約翰再 一次使用反諷手法來表達,因為耶穌賜人 生命,反而這導致人要奪取祂的生命。32 換句話說,拉撒路的復活是加速耶穌受害 的催化劑。 不過,拉撒路事件之後,約翰就開始把焦 點轉移到耶穌的受死、復活和升天。第十 二章自然成為耶穌受死的序幕。但是耶穌 的死並不是終結,因為耶穌是生命和復活 的主,祂超越死亡。因此拉撒路的復活被

綜合而論,無論是拉撒路事件中表達的四 個重點:「信」、「基督」、「神的兒 子」、以及「得生命」;還是其事件承上 啓下的文學結構。不能否認的是,整個書 卷是經過約翰精心地佈局編輯。高深的序 言,耶穌宣教的神迹,並耶穌受死復活的 敘述,都是環環相扣相呼應,這都在向人 見證耶穌,祂就是基督,是神兒子,凡相 信祂的必因祂的名得生命。

註釋: 1. Raymond E.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i-xii) (New York: Doubleday,1966), 428429. 2. Chinese Union Version (with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上海: National TSPM & CCC, 1989). 3. Cleon L. Rogers, The New Linguistic and Exegetical Key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8), 209. 4.

詹正義編∶《卷三:約翰福音》,活泉新約

7


希臘文解經,潘秋松譯(香港∶美國活泉出版

19.

Bruce J. Malina, Richard L. Rohrbaugh, Socialscience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John (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Publishers,1998),199.

20.

Andeas J. Kostenberger, John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4),334.

21.

B.F.Westcott,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7),168.

22.

David Mark Ball, ‘I Am’ in John’s Gospel— Literary Function, Background and Theological Implications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6), 107.

23.

曾思瀚、吳瑩宜∶《歷史常新的生命故事∶約

社,1998),374-375。 5.

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劉良淑譯(臺 北∶校園書房,2006),321。

6.

Bruce M. Metzger,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3rd Edition (London & New York: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71), 233.

7.

Daniel B. 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An Exegetical Syntax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6), 277.

8.

詹正義編∶《卷三:約翰福音》,383。

9.

百基∶《約翰福音(卷下)》,黃愈軒、黎桀

翰福音人物研究》(香港∶基道出版社, 2006),85。

丞譯(香港∶漢語聖經協會有限公司, 24.

D.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1), 415.

George R. Beasley-Murray, John (WBC, Waco: Word books, 1987),193.

25.

淩納格∶《新約希臘文精華》,羅桀思譯(香

R. Earle, “Bethany,”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9), 463-464.

26.

2009),26。 10.

11.

12.

Leon Morris, Reflections on the Gospel of John, Vol3: The True Vine John11-16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8), 403.

13.

Richard Bauckham and Carl Mosser, eds., The Gospel of John and Christian Theolog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8),236.

14.

Gerhard Kittel, and Gerhard Friedrich, eds.,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Vol. I,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Geoffrey W. Bromile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5), 44-45.

15.

Francis J. Moloney, Signs and Shadows: Reading John5-12 (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1996), 158.

16.

D.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409.

17.

同上。

18.

卡森∶《約翰福音注釋》,潘秋松譯(South

港∶角石出版有限公司,1996),332。

27.

Francis J. Moloney, Signs and Shadows: Reading John 5-12,168. 梁工∶《聖經敘事藝術研究》(北京∶商務印 書館出版,2006),309。

28.

Alan Millard, Discoveries from Bible Times: Archaeological Treasures Throw Light on the Bible (Oxford: Lion Publishing, 1985), 281.

29.

D. 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418.

30.

淩納格∶《新約希臘文精華》,332。

31.

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322。

32.

曾思瀚、吳瑩宜∶《歷史常新的生命故事∶約 翰福音人物研究》,85。

Pasadena ∶美國麥種傳道會,2007),635。

主編:陳廷忠 出版:澳洲華人神學研究中心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Melbourne School of Theology A: 5 Burwood Highway, Wantirna VIC 3152, PO Box 6257 Vermont South VIC 3133 Australia T: 03 9881 7850 F: 03 9800 0121 E: Info.chinese@mst.edu.au W: mst.edu.au August, 201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