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驛站 No. 5 (2018)

Page 1

澳洲華人神學研究中心

No. 5 (2018)

英國清教徒與德國敬虔主義者對今日華人教會的啟迪 高璐揚(墨爾本神學院 2018 年度在校同學)

一、引言 本文將先以英國清教徒運動爲基準,將德國敬虔主 義運動與其作出比較並闡述兩運動之間的異同,再歸納 英國清教徒與德國敬虔主義者在神學教義和生活上的異

同,然後對敬虔派「教義」和「經驗」的失衡作出反 思,最後應用於今日的華人教會。 二、英國清教徒運動與德國敬虔主義運動的異同 要研究英國清教徒與德國敬虔主義者的異同,就不 得不從兩個運動的歷史淵源入手。兩者出現於不同的年 代和國家,不同的人本著不同的理念在各自的教會發起 了他們認為必須施行的「二次」改革。基於這些不同

清教徒運動早期的領導人是卡特賴特,他極力反對 脫離英國教會,並十分願意等待政府作相應的改革。然 而,他對英國教會由主教制改為長老制的倡議還是很快 遭到了反對,他本人也因此陷入了流浪和受逼迫的困苦 生活。3 與歷史上大多數革新運動不同的是,清教徒運動 最重要的領袖 — 愛德華滋出現於該運動結束時,即所 有英國清教徒都放棄英國教會,歸向其它宗派之時。4 從對基督新教發展的影響來看,除經荷蘭前往新英 格蘭的清教徒分離派分子之外,在英國的清教徒最終分 散於多個宗派中:有些仍舊留在英國國教中,期待內部 革新;有些「分離派」成為公理宗主義者,有些則成為 長老會、浸信會信徒。5

點,自然就產生了對後世不同的影響。然而,兩個運動 在不同中也不乏相同。

雖然清教徒運動在十七世紀就淡出歷史舞台,然而 清教神學著作對後世的影響卻從未停止過。代表人物有

(一)英國清教徒運動

前文提到的愛德華滋(18 世紀)、萊爾主教(19 世紀中

雖然英國的改教運動在 1563 年以「伊莉莎白決議

期),還有英國的司布真、鐘馬田等。 6 不可否認,清

案」的頒布劃上了句號,然而這個句號卻並不圓滿—隨

教神學在理性和傳統的協調出眾不僅影響了這些偉人,

著加爾文思想影響的臨到,英國教會這政治性高於宗教

也影響著今天的教會。 7

性的改革似乎很難站立得穩。1 於是,在英國教會內部, 認為改革不徹底的復原派教徒希望在禮拜儀式、行政制 度和教義上得到進一步的改革。這些人被稱為「清教

(二)德國敬虔主義運動 雖然德國敬虔主義運動與英國清教徒運動在時間跨

徒」。 簡單來說,清教徒運動是要繼續「未完成的改

度上有所重疊(因清教徒運動持續了近兩個世紀),但

革」。

兩者最初產生的時間相差約有一百年,當時的歷史背景

2

不完全相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