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ku102小設計_快報00

Page 1

N

5

NCKU ARCH

THESIS DESIGN 2014 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103學年 小設計快報

ay

M

6

10/2

April

Novem

ber mb

Jan

uary

y Feb

ruar

00

ec e

EXPRESS

D

er

rch

Ma


2013-2014 成大建築系五年級上學期第一次設計題目

(一) 前言 在我們目前所生活的實質環境中,「居住」是一個重要的建築議題,也是一個影響社會結構穩定 與否的關鍵議題。例如,在亞洲華人集居所在的城市如香港、台北都會區、中國大陸的北京、上 海…等一、二線城市,都呈現了一種「不平衡」的都市及社會發展現況,嚴重影響社會正常及穩 定發展。「都市」(Urbanism) 因此成為 1960 年以來,全球建築、都市及社會發展的重點所在, 而「密度」(density, 指的是人口居住密度) 及「強度」(intensity, 指的是土地使用強度) 成為近 年來全球都市研究及實務發展上的重要課題,以台北市為例,當 1968 台北市合併鄰近鄉鎮如北 投、士林、內湖、南港、景美、木柵等區為台灣第一個直轄市都會,當時派駐在台的聯合國顧問 即曾建議為避免土地不當使用及防止土地投機買賣應儘快實施「土地分區使用管制計畫」(強度) , 但台北市一直到 1984 才開始實施容積及分區使用管制,而從 1968 合併升格之始的「半城半鄉」 的台北市(猶如今日的合併後的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 ,到今日全面「都市化」, 形成一個人口僅佔台灣約 1/10 的台北市,但卻享有因普設各項公共設施及高額公共運輸系統投 資所帶來的具普世價值意義的「便利性」,成為都會區內影響集居品質及進一步改變住宅型態並 形成地產炒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僅形成各都會區社會不平衡發展,也扭曲了「便利」無階級性 的公共利益價值所在,同時也是目前除台北市之外的「四都」 ,應從中吸取經驗及反省的活案例。 我們可以從上述的都市發展分析進一步看到普遍存在於台灣都市化地區的住宅區目前的狀況, 「住三」(容積 225, 建蔽率 40) 是都市區域內最典型,數量及比例地最大的住宅使用分區,其所 長期衍生成熟的住宅型態為 4-6 層,低層連棟,一組梯間服務兩户,一般每户面積大約 32-36 坪, 即一般稱之為「三房(三間臥房) 兩廳(客廳餐廳各一) 雙衛(兩套衛浴間) 」,這種住宅型態及格 局不僅反應了台灣家庭生活的典範,也反應了長期維持台灣社會穩定多數的「中產階級」的生活 型態。然而,在近十餘年來的都市房地產發展歷程中,這一類的住宅分區及住宅型態,在使用分 區及基本法規不改變的情況下,「住三」所代表的居住環境品質已漸產生質變,例如,由原來的 一組梯間兩户 6 層的住宅(約 35 坪) ,改建為一組梯間 8-12 層/户的使用(每户約 60-70 坪) ,不 僅失去了住宅型態的特色,也因此改變或壓縮了社會中產階層存在的空間,即有中產階級面臨了 更大的生活壓力,也使得新的中產階級可能無從產生的危機,中產階級可能往都會區外相對適宜 的地點尋求居住的可能,更使得都會區內開始產生甚至成為「仕紳化」階層的集居之地,「便利 性」成為一種對都會生活的反諷而不再是實質性的生活內涵,少了中產階級的都會區也可能因此 形成都會中心區的空洞化,香港與上海正是這個觀點下值得關注的城市。 (二) 設計題目假說 讓我們來想像一個配合都市發展需求所提出的居住使用需求假說: 在「便利性」程度最高的台北市,一條最具特色的道路--中山北路(是台北市南北向的重要道路, 也是台北市都市紋理上區分新舊市區的重要道路,也是淡水河最大的腹地界綫,也是自日治時期 以來林蔭化最成功的道路,中山北路圓山飯店前身是日人治台最高精神象徵的「台灣神社」所在) 三段上,目前仍為工業區使用的某工業公司,有意將已不事工業生產的用地變更為商、住使用, 依目前變更使用的程序及慣例,尤其從變更前後的土地及開發價值所形成的巨大財富及因土地使 用強度改變及密度增高所帶來的環境品質衝擊,通常會為尋求可適變更方案而有所恊調。


經政府及業主恊商結果,以鄰近地區生治環境的豐富選擇及便利性的現狀考量,決定將面臨中山 北路唯一路線公園(如圖) 邊,目前仍為該公司使用之辦公大樓做全棟結構體保留,並變更大樓 所著落土地為住宅使用(如圖),擬計劃做一實驗性住宅使用,比照「住三」分區使用允許項目之 使用規定,在為節省購地及建造成本之前題下,保留該大樓結構體,以立體化的「住三」居住環 境品質為目標,重新於該原工業大樓內,「置入」以每户 30 坪為主 20 坪(均含陽台之實坪, 不 含走道梯間等公設,陽台需要與否視設計需要可自行決定)為輔,且至少均為二間卧房使用的居 住單元,提供為都市區內單身及已婚家庭之使用,並發展出搭配二種居住單元具鄰里居民互相照 顧的樓層或垂直使用的公共設施空間結合,如公園綠地、育嬰托兒/老人照顧中心、簡易公衛設 施、健康運動休閒設施、供集會使用之小型社區中心、及其他生活性便利商業設施如便利商店等, 均請自行適量配置,至於停車需求則暫不考慮設置。 在所保留結構體的樓地版面積中,為因應生活物理環境之需,應保留至少 25%之面積為「挑空」 (如何適當配置挑空面積請自行考量),其餘 75%之樓地版面積中,生活所需之基本公共設施空間 (如上所述) 、商業設施及梯間走道等所需之總面積(A)與住宅所需之總面積(B)之比值約為 A:B=45 ~40:55 ~60 之間,由設計者自行決定。

參考資料 1.

DOMINO , Le Corbusier , 1914

2.

香港九龍寨城(已拆除)

3.

High Rise Of Homes, SITE , 1982



2014 THESIS DESIGN

CONTENTS

指導老師 吳光庭 黃明威 曾 瑋 古爵誌 林洲民 陳柏年

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102 級

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A1 A2 A3 A4 A5 A6 A7

王家平 陳鈺雯 王昕俞 鄧少禹 林雅蓓 鄭筑云 蔡宗翰

評圖老師

B1 B2 B3 B4 B5 B6 B7

許栢皓 林芷安 高詩涵 王乙涵 江玫恩 邱鈺淇 吳珮瑜

C1 C2 C3 C4 C5 C6 C7

賴弘翌 艾 克 伍世心 侯吉甲 金廷謙 吳日濂 莊帛軒

D1 D2 D3 D4 D5

姜森鐘 徐泓楷 林志鴻 張筱玫 莊子瑩

E1 E2 E3 E4 E5

林承佑 曾彥芳 李庭均 林軒弘 朱世權

薛丞倫 老師 蔡元良 老師 黃聲遠 老師 龔書章 老師 郭旭原 老師

F1 葛


A1

大同世界

王家平 吳光庭老師指導

以工業設計為主題的創意住宅基地

將跟大同公司有建教合作的大同大學工設系加入 Program, 創造學生與一般族群的混居型態。 增加設計創意被看見的機會。 >>program - 一般住宅單元 (72 戶 ) - 學生宿舍 (80 人 ) - 工作平台 / 展示平台 - 工業設計產品主題商城 - 居民公設 ( 托育場所 , 工作平台 )


一般住宅單元

學生宿舍單元


House ING A2 Fold House can be fold for all 陳鈺雯 吳光庭老師指導

議題 代謝 物體維持生命的化學反應總稱,使得生物體能夠生長與繁殖 保持結構,並且對環境做出反應 生物體不斷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的過程 分為 分解代謝 : 對大分子分解已獲得能量 合成代謝 : 利用能量來合成細胞中的各個組分

㭼庫 ⁛䴙倂句䘬ẋ嫅 徸㯜勱侴⯭炻⚈䁢⣏冒䃞䘬䲣䴙㇨ẍ㰢⭂⺢䭱䈑䘬惵伖炻 㚱㨇ˣ枮ㅱ冒䃞䓇攟䘬炻㇧⯳⢾⯙㗗冒䃞䑘⠫炻㇨ẍ㇧⫸⎗ẍ嶇⣏冒䃞㚱㚨⣏ 慷䘬㍍妠冯⽒䑘 悥ⶪ普⎰ỷ⬭䘬ẋ嫅 Ṣ⎋⣏慷⡆≈炻ἧỷ⬭攳⥳⼨✪䚜⎹䘬䓇攟炻ẍ㎃⍾㭷ᾳṢ悥傥ṓ㚱冒䃞䑘⠫ 侴ᶵ㗗ᶨᾳỶ䞖侴㑩㒈䘬䑘⠫

⁛䴙倂句

╖⃫

⯢⹎

䨢攻

ẋ嫅㓰䌯

ỷ⬭

䠶ˣ⮷ ⻰⿏

䚜㍍㍍妠 䑘⠫

⣏冒䃞

䑘⠫

㯜㲍䇮ℏ 䘬䨢攻

䭉忻攻 㦻㜧

䳸㥳 㨇傥

㨇≽⿏ 悥ⶪ普⎰ ỷ⬭

⺢䭱䈑

ⶐ⣏ ╖ᶨ


╖⃫ń ╖⃫Ń ╖⃫ł 轉動,滑動牆到確切的位置 轉動,滑動牆 動牆 動牆 牆到 牆到確切 到確切 切的 的位置

放入單元(3m*8m*2個) 立家具 家具

取出購件/立骨架/上屋頂 件/立 /立骨架 骨架/上屋頂 屋頂

放二樓 2

1

3

2 1 立牆/鋪陽台 陽台 台

完成


A3

王昕俞 吳光庭老師指導

牆的住宅 從牆面討論住宅中環境與機能的關係

柯比意在薩伏伊別墅中,解放了牆壁,在往後的 日子人們開始對牆面有不同以往的嘗試。 然而,在人類不斷追求安全與隱私的過程中,牆 的使用反而越趨僵化,人類活動與牆之間也逐漸 失去關聯,而我們對於牆面的想像,也只剩下混 凝土牆玻璃帷幕等少數幾種。 牆,界定空間。空間,提供機能。 不同的機能,需要不同的空間,不同的空間,需 要不同的牆面來支持。 從厚重到輕薄可拆,從實到虛,牆有無數種,當 機能遇到了適當的牆,人與環境的關係,甚至是 行為模式,是否會因此改變 ?


從住宅單元的牆面開始討論, 從單元內到外走廊也是從私密 到公共的過程,牆面反映了這 樣的趨勢,甚至可以為使用者 提供 " 方向性 "。

使用者的數量與生活習慣不 同,所需要的空間條件也不一 樣,固定的生活核心與可變化 的隔間選擇,為不同的住戶提 供適合的生活方式。

除了住宅單元,大樓還有許多 公用的空間,這些空間提供了 固定的機能,特殊的牆面給予 了人類對於活動或生活的想 像。


A4

鄧少禹 吳光庭老師指導

聚場 打破高層社區中單元或個人為單位的繭居行為

設計議題 。現代的高層住宅型態本就較難產生良好的社區凝聚力,基地位於步調快速的 台北商業帶,居住族群為學生及 繁忙的上班族。再加上網際網路與智慧型 手機的發達 ,虛擬的連繫取代了現實的交流,與近在咫尺的人反倒日漸疏離….

基地的角色 。為精緻型商業帶 ( 飯店、精品 ) 與休閒型商圈 ( 小吃、市場雜貨 ) 的中繼站 。位於商業帶末端,為商業區與都市休閒區的交界點 。面中山北路沿街公共性最強亦最完整的開放綠地,舒緩步調緊湊的中山北路

居住族群 。單元 A – 上班族家庭、頂客族 。單元 B – 學生 ( 長榮大學 )、單身上班族 。A+B 合併單元 – 三代同堂家庭、客用單元


設計策略

1. 地面層商業區透過公園連 接鄰近商圈,提供不同於 周邊取向的商業機能

2. 思考不同使用族群的生 活,尋找活動的交集點並 置入不同向度的公共空間 進行串聯

3. 為各種用族群定義活動的 開放性,使單元內 / 單元 間的公共空間彈性變化, 單元內外的公共空間產生 連結

交流路徑

地面層商圈

單元置入


A5 Streetscape 林雅蓓 吳光庭老師指導

高密度城市中居住和街道生活的關係

街道生活 街道生活是構成台北常民生活最重要的因素, 如何在垂直化高密度的集合住宅中創造不同層 次的街道生活是我所關注的。

領域漸層 居住 , 商業/騎樓/街道 個人 都市 建築作為個人和都市的界面,創造介於個人和 都市之間的各種可能性。

private

public

private



A6

鄭筑云 吳光庭老師指導

漫步回家的路 集合住宅水平向上的漫遊路徑

迅速的垂直移動是現代普遍的都市居 住型態,方便快速的空間轉換打破傳統的 生活模式,鄰里間的冷漠感隨之產生。 基地旁有一塊綠地,藉由公園的公共 開放性引入動線,打開回家的路,經由緩 慢的垂直上升,穿過鄰居家門口的院子, 散步回家。

居住 公共

半公共



A7

蔡宗翰 吳光庭老師指導

共享生活 分享、共用、以及都市中的高度

集中共用的機能,創造都市中高層的戶外空間。

提高地面層的高度至公共的尺度,創造都市中公共空間的連續帶。

30 坪小家庭

宿舍、雙人

不同的戶型圍繞不同機能的公共空間,透過機能之間的關係架構不同的居 住型態。

底層則透過親子圖書館與開放空間在機能與空間上的交錯共用,增加地面 層的活動。

貫通的空間連通大同公司內外,地面層成為都市中的景點。 連接中山路的綠廊與鄰近的公園,將開放空間延伸進基地的範圍內。

透過不同樓層樓板的調整,使大樓中的居民能充分共享自然中的陽光與空 氣,也在調整的過程中創造不同類型的生活型態。

在都市中,隨著高度的變化,陽光、空氣、聲音等居住環境也隨之改變, 希望在不同的高度創造不同的居住型態,打破現有將集合住宅視為生活封 裝箱的觀念。

1F plan

7F plan

14F plan


Progress 1

Concept 1 Concept 2 Concept 3

Progress 2

Progress 3

progress modal


B1 Vertical Figure Ground 許栢皓 黃明威老師指導

混居 & 集合 ,

社會住宅

台北市的房價商品化、高房價

兩種族群面臨自身居住定位問題 --- 大學生 & 低收家庭

利用工業區退出都市的機會, 將兩者置入

混居 & 高層化

藉由 Figure Ground, 置入建 將都市之中虛實的關係置入建 築中

平面向度的 & 垂直向度的 Figure Ground



B2

林芷安 黃明威老師指導

流動住居 鄰里交會的街巷空間



B3

高詩涵 黃明威老師指導

隔而不絕 思考現居實際需求並予以回應。 引 從題目文本發想,對象為中產階級小家庭,思考其生活模式與可能需求。 而關於都市中之居住,想法為,能讓自我認知屬於某個群體,卻又不必面對過多的外人。 互動並非必要,而是選擇。 對象 小家庭 --- 因家庭人數、生活模式、或實際收支之區別,相異的空間需求在有限資源下又能保有最 佳彈性使用,為設計之思考要點。 大學生 --- 基地向北靠近大同大學,”大學生合租”在此塊基地上亦能回應相對的需求。 基地 基地與中山北路間隔著一公園綠地,為面對都市的緩衝地帶。但原為工廠之建築其巨大量體與開窗 系統的限制,塑造其如一堵牆,也因其退居在後,使基地成為都市中的靜僻地區,至夜晚更甚成為 陰暗角落。

Program 01_ 小家庭 / 撫有子女之家戶 多為對內之生活模式,單元間之公共地 帶之縮減。 02_ 小家庭 / 頂客族(或撫有一子女) 單元間之公共地帶有預留小型的未定義 空間,集體或個人之活動都有可能發 生。 03_ 大學生租屋 單元間之公共空間為最大,回應大學生 生活模式的群聚需求。

3F plan 社區大廳 一樓為安全管制與出入口,二樓為連通 三棟住戶群之開放空間,為社區對內之 大廳。 其通透感使外界亦能感知此社區空間。

社區托兒所 思考家庭組成與需求,配置對內營業之 托兒育嬰空間。

2F plan 地面層 延續騎樓文化,並設置沿街店面。 店面量體間穿插空隙,使地面層亦能感 知到後方綠意,活動、空氣、綠意為連 續且通透的。

1F plan


System

SYSTEM

根據不同的對象,配有不同的空間配置,並回應至建築物之個性上。 整體 從一分為三個量體,中間交互穿插戶外廊道,將三組社區群體獨立 化,共有的戶外綠帶使之間亦保有連結,回應概念「屬於群體,卻又 不必面對過多之他人」。 綠帶、陽台,為單元面對都市面之重要元素。植栽為綠帶之延伸、陽 台為單元生活對都市的打開姿態。 戶外連結陽台 / 植栽

個群組配置不同空間 program 獨立陽台 衛浴系統 房與房之間的衛浴系統,單元與單元間的私人陽台連接。

私人陽台 / 植栽

社區托兒所

沿街店面

都市綠地

10

plan scale 20m

20

SITE plan scale 40m

5

10

SITE plan

N


B4

王乙涵 黃明威老師指導

生活在途中 都市中住宅路徑空間的新體驗

䏥✏䤥㛪ḔƏạ滅∗滅䙫䩡敺䧢⊼Ə伡ḶḲ敺䙫䩡敺ㄆ䟌凮檻樾Ə巖⽸ᷱ䙫䩡敺⑳䒗⡪㘖墒⿤䕌䙫䊧ㄲ ₶㘖ïẋ态ⷌ⅞孱⿒ 怆⺍⢺丕ṭ⑏恔㙖剙 昴ἵṭㇸῸ⯴巄曉䙫ㄆ䟌 Ą⿒怆ą䙫䔆㴢㭌媦Ə孺ạ⏑㳏ヶ䛕䙫Ə䄈㲼䕀⾪怵䧲Ḕ䙫檻樾 䶙暂䶙巖≜怇䄈巄曉偖乒Ə㨈䲱ṭ巄曉䙫㥩⿜Ə巖⽸檻樾㵯⤘ṭ 墒噂㓓曢⬷⋽ṭ üü

! ㇸ䙫㥩⿜㘖旃㖣ą䧢⊼䙫巖⽸ą ペ奨喰䔘ἶ⭬䩡敺Ḕ䙫巖⽸䙫憴⠸Ə⯮巖⽸䩡敺㴢⋽ƏὭ≜怇⅘⤁㴢⊼Ə䔉䔆ᷴᷧ㨊䙫ἶ⭬䔆㴢檻樾˛㈧Ọ 懄⯴巖⽸䙫㎉姵ㇸ⎽ṭἶ⭬Ḕᷰ䨕䧢⊼巖⽸ 㥩⿜

⟡✗⣽惏ʿ⻡䮰㜓檻

⻡䮰䉐⅌⏊ʿἶ⭬▕K

ἶ⭬▕Kⅎ惏䙫㈦敺ʿ㈦敺

㥩⿜ ④ㆰ∴㖠䙫⯶⅓⛹Ə≜怇ἵⱋ廪⤁⌱㈝⣽䶇✗Əḍ⯮⅓⛹䙫䉠『檻䏥∗❩䛛䪲檻䙫ἶ⭬ḔƏḍ凮䧢⊼巖⽸䛟䴷⏯ ㇽ娘⯮Ὥ惤ⷩ䶇⋽⏖ỌỌ➵ⷩḔ䙫⯶⅓⛹ὃ䂡䙣㕊滅Ə⯮䶇哺⻝怙⑏恔⻡䮰䉐ᷴ㖞⏸⣽哺⻝



B5

層家

江玫恩 黃明威老師指導

都市中的安養住宅與敦親休閒旅館

環境架構研究對象

人 人

大環境與小環境與人

基地觀察

System of Wall define 小環境與大環境的層次架構 都市→建築→室內

Openings of Wall define 可見 / 不可見的關係

Program of Wall define 光 / 聲音 / 水 / 儲藏 ...


露天浴場

ISSUE 都市高齡者的住宅產生活動的可能性 中山北路一帶,有許多居民居住時間長達十年以上,生活在都 市叢林中,對都市的依賴使他們難以離開,但生活卻漸漸與都 市脫節,子女許多搬出後,生活圈逐漸萎縮,於是思考高齡者 居住環境如何引入活動?及環境如何拉近高齡者與都市的關 係。

敦親旅店

小家庭

安養住宅

終身學習中心

STATEMENT 具有 " 團圓 " 特質的都市高齡者住宅 公園 樹梢咖啡館

透過大環境中的小環境建構高齡者與都市的關係 引入旅館及學習機構等機能,提高住宅公共空間的活動性及彈 性。


B6

邱鈺淇 黃明威老師指導

種子計畫 22 號 親子與鄰里關係的新媒介

分析與族群設定 _ 分析發現基地是許多小學學區的 交集處,得出的特定族群是擁有 小學學齡兒童的核心家庭,或是 未來即將生子的年輕夫妻。

公共空間意義 _ 以新空共空間作為結點 , 強化 社區網絡 , 居民感情交流的基 礎能正面支持幼兒公共空間


媒介 _ 公共菜圃

1_ 種子圖書館 幼苗培植場 2_ 菜圃 骨幹與旋梯 居民互動的主要空間 3_ 收成處裡 流理臺 / 儲藏室 / 冰箱 交誼空間 4_ 公共廚房 緊臨菜圃 同層鄰里的主要交流空間 5_ 廚餘與培養土 底層 / 戶外

1 2 3 4 5 兒童玩耍 / 集中照護空間


B7

二次性

吳珮瑜 黃明威老師指導

台灣現代生活形態重現在舊建築的可能性 我嘗試在這個案子中,重新去定 義“生活圈”這件事。人對自己 的家有多少營造的自由度?空間 量的大小是否一使用者需求可以 有二次營造的可能性?台灣最常 見 的 擴 建 違 建 行 為, 其 實 是 人 們渴求空間的表現,在這種情形 下,公共領域翰私人領域的界線 常常是模糊不清的。

配置圖

”混居“正是台灣最常見的居住 形態。這個案子在機能配置和建 築設計上也嘗試去呼應這一個特 點。一樓二樓保有都市空間的公 共性,三樓以上則為住戶私人空 間,又以三層樓為一迷你社區, 企圖讓不同社會族群的人混居在 一起,共享適度的開放空間。 族群: A. 三代同堂的家庭 B. 單身或獨居老人 C. 學生宿舍 D.SOHO 族

幾何分析

空間量: 4 單元 2 單元 1 單元 3 單元

A

B

C

C- C’

剖面

A- A’

B-

平面


針對改建大同公司舊廠房為住宅 的都市更新案子,空間與營造方 式的“經濟性”需考量的一點。 因此我在保留原有柱樑與樓板的 前提下,進一步置入模矩化的住 宅單元。 此外,尊重單元與結構間的關係, 適度顯露原有結構系統,並企圖 整合新的住宅單元,有如骨頭和 肉之間的關係。

新機能與舊建築的關係: a. 單元 vs. 街道: 正立面的單元韻律呼應街道的公共性,背立面多以挑空 和半戶外平台作為社區空間 b. 單元 vs. 建築: 以五角型的單元模矩進行配置,讓採光與開放性最大 化 c. 單元 vs. 單元: 以緊密方式配置呼應經濟性,彼此間的錯位展現豐富的 立面表情,並且提供深遮蔭的陽台空間,彌補高層住宅 戶外空間不足的缺憾 d. 單元內部: 空間量根據模矩化隔間而決定,提供不同類型的居住空 間給都市形形色色的族群


C1 Living Together 賴弘翌 曾 瑋老師指導



C2

艾克 曾瑋老師指導

穴居 住宅中的孔隙與公共空間

都市中的高樓與集合住宅就像一道厚牆 封閉了住戶與自然的關係 也切斷了建築與開放空間的連結

洞穴 被挖去的空間成為光與風的穿廊 成為居民或是都市人的生活廣場

在這個案子我創造了很多孔隙 在中庭剖面斜切的角度 用減法思考,試圖打破這道巨牆

同時在更小尺度的單元內部 洞穴成為深陽台 全家人共享的開放空間 家庭生活不再是方盒裡的隔間

PROGRAM: 四樓以下是公共空間與商業空間 四五樓是一個都市平台 及一個新的地面層 開放給所有人使用 八,九,十樓挖出一個大洞 形成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間 有托兒,公共廚房等等機能使用

為配合量體的切割 平面單元富有很大的彈性 可以伸縮深度與空間 每戶玄關進入及陽台 讓採光與通風最大化 同時也保有極大的隱私性



C3

伍世心 曾瑋老師指導

雨之家 使雨水被意識、而改變領域環境之居住設計

雨水做為雨牆對於領域性的畫分


雨水對空間之影響 垂直性 水平性

我希望能創造一個曖昧的居住空間 , 我讓雨水成為秩序的依據


C4

侯吉甲 曾 瑋老師指導

混居 對於集合住宅商品化、單一化之反思

暭⏯ἶ⭬䙫┭⒨⋽Əἶ⭬ㇷ䂡ṭᷧ䨕⤎憶䔆䔉䙫䔉䉐Ə Ⱜἶ▕K▕ᷧƏ㘖ῲ憴奭⟭䟳䙫怵䧲˛ ἶ⭬䙫ⅎ惏嬂㰩ὦ䔏㔯䍮Ə ⛅⮝䙫㭞䧲⏑≐ᷲ曢㢖˚嵗怺Əἶ⭬ⅎ惏˛ ἶ㈝Ḳ敺㱹㛰ẋ㴨䙫⏖僤Ə俳㈧嫩䙫˥⅓⅘娔㖤˦Ṇ⏑㘖ϸẂ㕟⬾Ə俳ᷴ㘖䩡敺˛ ㇸ婴䂡惤ⷩ㘖⤁㨊『䙫Ə惤ⷩḔ䙫Ⱜἶ俬Ṇㆰ婙僤㛰⤁㨊䙫Ⱜἶ䩡敺⏖Ọ恟㒮˛ 俳㛛憴奨䙫ƏⰬἶỌ⣽ƏⰬ㯸Ḳ敺㛰吾ẋ㴨䙫⏖僤˛ ✏ㇸ䙫ἶ⭬ḲḔƏㇸ敲⦲䕱䟳ᷴ⏳䨕⏗䁊䙫ἶ⭬桅❲ƏỌ⎱ᷴ⏳䙫⅓⅘䩡敺˛ ⾅㛧⹼ᷲ䙫惤ⷩ敲㔥❲䙫⅓⅘䩡敺⛅ㆰ惤ⷩ䩡敺Ə ∗ᷱⱋ⛅㭟惰㜸怀䨕⅓䦨䔳䷁㨈䲱䙫Ⱜἶ䒗⡪Ə ḙ偖嵞ᷴ⏳䙫Ⱜἶ旃ᾩƏ⛅ㆰㇸ⯴㖣㷞Ⱜ䙫ペ₶˛



C5

金廷謙 曾 瑋老師指導

支持之牆 重塑住宅居住空間與支持空間之關係

1. 城市觀察 城市的基礎建設與生活空間脫節

2. 住宅關係建立 城市 [ 基礎建設→生活空間 ] 住宅 [ 管道空間→起居空間 ]

管道空間與起居空間的脫節→以管道空間為主體討論與起居空間關係

設施層

住宅

不再內做管道間將管道拉到外牆

3. 獨立擁有的設施系統

住宅本身物理需求與設施層交互空 間產生活動

以兩層為一個單位 各自擁有各自的設施系統 由這樣的一套單元不斷堆疊形成整棟集合住宅 →設施獨立化

4. 彈性化 可動性 建築內部隔間牆都可以做改變打掉 保持內部彈性及可變性



C7 WALL Infrustructure/Facilitate/Life span 莊帛軒 曾瑋老師指導

50cm ⭞℟㩫⫸ 100cm ⃚啷䨢攻 150cm ᾳṢⶍἄ䨢攻 200cm ⹩㇨ 300cm 再㇧ 400cm ⭊⺛

100cm

150cm 120cm 90cm 60cm 30cm 0

living room

studio


old couple

fix window married couple

married couple with a baby

water hole power hole

install point

married couple with parents

married couple with a child

120c 60cm 30cm 0

bathroom

balcony

kitchen

the structure of the joint wall

couple

married couple


D5

姜森鐘 林洲民老師指導

宅,漫 讓樓梯成為家的美好風景

目的 : 讓所有人都能夠舒服的從樓梯 漫遊回家 中山北路的空間性質: 虛張 漫畫的精神:時間軸關係組構 誇飾性的陳述 拼貼 漫畫定義 : 角色 作畫 故事 空間轉化 : 活動 組構 宣言 基地與住宅的體察 : 樓梯的不適空間

概念模型發展過程

每戶人家都有一戶動人的 故事 , 將一個住宅單元誇 大成公共尺度的規模後 , 藉著樓梯串連成一串 , 形 成風景宜人的垂直住宅


主要平面

沉澱之家 (2~4F)

放映之家 (5~8F)

放映之家 (5~8F)

向雲之家 (11F)

閣之家 (12~14F)

向雲之家 (11F)

放映之家 (5~8F)

沉澱之家 (2~4F)

閣之家 (12~14F)

剖面


D2

徐泓楷 林洲民老師指導

⮠䨴

100%

檿⺍

100%

⮭⺍

100%

緊 解放都市的密度

-25%

75%

75% +50%

150%

150%

-50%

50%

在都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都市人 口越來越密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 越緊繃。在基地大小不變的狀況下,拉 伸建物高度,容積保持不變,降低密 度,讓人與人之間保持舒適的距離,就 如同回到郊區的生活環境。

敞⏸∽杉 __ 公共空間的考量 一般集合住宅必須搭 10 層以上電梯才能到 達開放空間,利用降低密度以後留下來的空 間,置入綠地、開放空間;維持著台灣早期 舊公寓 4~5 層樓即可到達開放空間的品質。

䟔⏸∽杉 __ 物理環境的考量 利用留下來的縫隙做通風、採光 讓建築物內部也能夠呼吸。


⯶丒暀 __ 景觀、小角落 單元與單元之間存在著一些小縫 隙,藉由一些景觀的設計、家具的 擺設,讓人在小角落產生互動。

⣽䈭恕晤 __ 都市景觀的考量 為了維持都市立面景觀的一致性, 使用雙層牆系統,將充滿縫隙的空 間包覆在內。 外牆遮陽使用垂直遮陽板(東西曬 因素),遮陽板上的顏色延續著舊 大同公司的立面分割邏輯以及綠色 色系,維持中山北路的綠色景觀。

▕K __ 生活的考量 陽台向外,居室緊鄰陽台,廁所 廚房靠中庭,採用天窗通風。每 家二樓皆有露台,做為曬衣或者 休閒使用。

遮陽板如同推窗一樣,是可以推開 來獲得更多的陽光與通風量,並且 隨著遮陽的變動,立面上也會隨之 產生顏色分布的變化,回應著都市 密度的改動。


D3

林志鴻 林洲民老師指導

岩.宅 都市叢林前的原始宣言

十八世紀後 . 人類快速發展 . 主要城市高層住宅建 築因人口高密度集中瘋狂似的相應而起 . 在解決 供人居住單一機能為大前提下所留下一棟棟公式 化的混凝建築 . 每天生活在這種以機能為一的建 築 . 缺少了情感上的交流 . 無疑將人跟自然環境的 連結漸漸折斷 .

本設計以湘西沙石岩壁畫為發想 . 把建築看成一 個巨型璧石 . 通過材料的粗糙感 . 建築內部洞庭的 拉開 . 斜面牆壁的空間形造 . 令建築內也有他的風 景 . 又以裂縫為概念把建築內跟都市外界連接 . 都 市將出現不一樣的語彙 .



D4 TREE HOUSE 張筱玫 林洲民老師指導

Return home, return to nature.

樹屋,一段回家的歷程 當我們在繁忙的日子當中努力的生存著 回到家中 面對的能不能不只是林立的水泥磚牆? 是否 不再只是一扇門就區隔了家和外頭 由下而上的路徑 也能夠遇見許多人 熟悉的、陌生的、或是即將認識的

公共

公共 ↑ ↓

↑ ↓

有限制的公共 共享的私有 ↑ ↓

私有

私有

讓回家的過程當中, 有更多事件發生的可能?


野餐 ? 運動? 認識陌生人?

找回與周遭的關係 與鄰里的 與自然的?


D5 移動空間 Choose your scenery!! 莊子瑩 林洲民老師指導

過去的居住生活,是非常豐富的。 最懷念的是騎樓裡發生的大小事。 禮拜一、五,等待垃圾車的時間,祖母跟鄰居的婆婆們會 把垃圾先拿到騎樓,大家搬出小椅子一邊聊天一邊等垃圾 車:每個禮拜三、六晚上,一個個小攤子就在騎樓開始就 位,在客廳看電視時,窗外就可以看到熱鬧的夜市景象; 禮拜四來賣豆花的婆婆跟祖母很熟,他會直接騎到家門 口,這時祖母就會在騎樓擺上木桌椅,一起吃個豆花。 與外界互動如此親密,現在高層住宅已經找不到了。

隨著都市發展,土地高密度化,居住空間往上 移,導致居住空間離街道空間、公共空間越來越 遠。每天回到家的路徑,就是穿過一道又一道 門,經過長長的走道、長長的樓梯,與擦肩而過 的鄰居打個招呼,回到家後關上門,便是一成不 變的風景。都市生活的熱度與活力被水平切割在 下層,單一的回家路徑使住家成為路徑的終點。 現在的高層建築相較傳統的街屋有個極大的差 異,就是在於『騎樓空間』的缺乏。騎樓代表的 是一個公共空間與居住空間之間的過度帶,容許 都市中許多的事情在此發生,除了從街道往騎樓 看是一個個的框景,從住家內往窗外騎樓看,也 是多變的風景。 設計的目的正是在於帶回過去由騎樓所扮演的 「次公共空間」,藉由操作『可移動的公共空 間』,與住家單元接壤,使得多變的公共空間會 在窗外發生。回到家打開門,不再是一成不變的 風景,而可能是一場小型音樂會在窗外演奏、一 個讀書會在窗外上演、一群人在健身器材上跑 步,這些不預期發生的事情,將會成為走出房子 的誘因,使得回家路徑也因此改變。 家不再路徑的終點,更是下一個路徑的起點。 置入的『可移動的公共空間』就像是改變電路板 的迴路系統,使電路往下一個方向出發,而在過 程中增加與外界的互動,找回都市生活中失去的 親密度。


高層建築 回家路徑

公共空間

進入公寓

垂直核

次公共空間

進入電梯

進入走道

私密空間

高層建築使回家路途變為單 一路徑,住家與外界的接觸 太少。使得人一進家門就不 想出門。

進入住家 路徑的終點

移動公共

移動空間 回家路徑

公共空間

進入公寓

垂直核

進入電梯

次公共空間

進入走道

私密空間

進入住家 路徑的終點

次公共空間


E1

林承佑 古爵誌老師指導

土地即景 思考土地價值與都市風景

對於土地的使用,人們給予土地個期望 的使用價值,但對於不同的土地使用轉換, 產生出的差異,即為這次對於設計的發想開 始。 面對公園的基地,現為工業區的建蔽容 積使用,當轉換為住宅時,應當有怎樣的風 情,面對這樣的都市。 若土地原本的性質與對面的公園一樣, 是否有個舒適的風景,消失在這個都市裡。 思考在低層部將原本的土地還給在地面 行走的人們。

對於密度的降低,若原本的樓板與構造 物為基礎,一個個的盒子取出,將部分的樓 板下推成樓梯與平台,或是將樓板去除。改 變成具有三面通風採光的住宅單元。 將這樣的單元因密度而做堆疊,但也用 旋轉創造出不同的方向面向都市,三層為一 組的族群可以將外部樓梯串連,形成群組中 的連結,共同的住宅風景。

對於這樣的住宅單元,面向同一個的外 景,應對的室內空間機能會因單元的旋轉而 有所不同,因此相同的空間由內看外可以有 不同的風情;由外看近住宅的內景,也會有 不同的住宅風情。這樣的不同情景,創造出 這個土地的新風情。


在住宅層叫高第單元,原本以品字型的 排列,其中北面的單元漸向西移動,創造出 較寬闊的景色朝向東北面,面向台北市的陽 明山群與圓山,面對中山北路的軸線延伸, 提供專有的景色。

在住宅層較低的單元,以品字型排列為 主,提供三戶共同擁有三面採光通風的居住 品質,不同形狀的單元堆疊錯位,型成不同 的露台與平台。

由此挖起的土地,填入人們砌起的建築 容器,形成目前的都市風情。 因此設計而觀察思考這樣的土地可以有 甚麼不同的風情,運用土地創造出土地即景 的想像。


E2

曾彥芳 古爵誌老師指導

身居 居住的身體思考

由中山北路的身體經驗思考大同廠辦轉作居住空間的設計方法。 中山北路自日至時期以來作為城市重要的軸線,重要政府機關、商辦大樓、國際級精品店、飯店隨著時間 的推移逐步形成今日的中山北路地景,儘管一片樹林列於整條路上,然而非人體尺度的巨大建築量體、車 輛橫行的寬闊的馬路,麻痺著最原始的身體感官,猶如中山北路的過往歷史,被忽視的身體感知。 中山北路的巷弄穿梭,因為生活狀態各異形成多樣的陽台鐵窗景觀,由生活需求而見的各式違建風貌,影 響行走時視線的移動帶動身體的移動,盆栽在馬路上形塑生活的景觀同時有改變行走的方向,私領域的擴 張建構出更有活力的城市空間。

。容納身體的空隙 _ 生活的密度

。斜向與高度變化的身體運動

。領域的擴張與身體感知的擾動

。居民活動的連橋重新作為建築的橋梁

。圓弧角的身體運動容納與多向性

。舊有的垂直水平與新的空間運動 空間的辨認


中山北路的身體思考 權力的城市軸線。 日治初期,因台北城地理與京都的相似,作為日本神社表參道 的空間複製,路的端點坐落著台灣神社,以信仰精神上的的空 間建構,象徵著日本統治台灣的神聖參道。而位於大正町的中 山北路一段的條通巷弄,發展為日本官員與商人的聚居之地。 戰後的國道。 國民政府來台後,中山北路亦成為去日本化的重點,重要的政 府機構如總統府等林立於中山北路的頭,而端點,取代了原來 的日本神社,是一座中國北方樣式的圓山飯店,與士林官邸。 原來條通居住的日本官員也變成了從大陸來的國民政府官員。 冷戰時期美軍的慾望街道。 為服務當時大量來台的美國士兵,各種服務美軍需求的美式產 業如咖啡廳、酒吧 、性服務業等聚集在中山北路的街上,而當時許多駐台大使館 亦設立於此,中山北路七段天母一帶,則提供類似美國郊區住 宅的美軍宿舍區。 日本人的旅遊之道。 日本經濟復甦,1964 年起開放國民出國旅遊,航空公司的促銷 方案、公司的商務旅行、以及獎勵員工前往台灣等東南亞地區 進行 " 性旅遊 " 使得昔日充滿日本文化的大正町成為熱門的旅 遊勝地。服務日本觀光客的日式酒吧、卡拉 ok 與提供女體服務。 蔡瑞月舞蹈社。 作為台灣現代舞之母,開創台灣的舞蹈歷史,因國民政府的高 壓統治被視為異端分子而飽受慎體自由的束縛與之後精神上的 監視。 康樂里的拆除。 位在台北市晶華酒店對面康樂里社區,由於被視為混亂醜陋的 地區,被政府以暴力的方式驅逐,整片的社區成了一片公園。 殖民符號所形塑的集體城市空間記憶形塑了中山北路街道地景 變遷,權力與慾望交織與中山北路,在這條路上是權力者伸張 權力符號的城市空間,經歷時代的變遷,權力地景在此疊加, 而在權力的種種慾望驅使下亦造成了慾望下被控制與操弄的群 體。 在殖民論述中,殖民行為經常被比喻為”開墾處女地”以一展 一國之”雄風”。 今日的中山北路是為時代變遷下,權力與慾望所構成的都市空 間結構,而構成此結構除了各種被複製、強化與再生的權力符 號,更包涵了其中被欲望所操弄控制的身體。


(

李庭均 古爵誌老師指導

Cat&Dog Residetial 越來越多現代人養寵物互相陪伴,為了寵 物設計的住宅也因此產生。

人狗貓的身體比例如此不同,行為模式更是差異甚大,在住宅內部加入專 為貓狗設計的生活空間;公共空間則加入人與貓狗互動更多的可能性,實 踐動物共生的住宅。

中山北路印象 _ 一樓暫停 中山北路上種滿了楓香,為行人提供涼爽遮蔭的同時也遮蔽了一樓以 上的視野,人們的空間體驗停留在二維空間。彷彿時間凝滯了上方的 空間。



E4

林軒弘 古爵誌老師指導

出來橋 回家的路上 , 公共到私人空間的更多聯繫

探索 從中山北路逛大街開始 , 我們各自探索 , 找尋有趣的線索! 而我發現了有趣的東西是 : 1. 中山北路上的地下道出現的頻率極高! 2. 在公共地下道發現了很多私人活動! (唱歌 , 吃午餐 , 看書 ... 等) 3. 面對中山北路 , 建築物大多高聳表情單一 但往向內望 , 發現因許多立面違建 , 民居 建築物開始出現對話!

思考 1. 在公共空間但較為都市負空間出現私人活動 道路與道路間的地橋 , 不僅有連接功能 , 還有 可能造成活動的發生 , 試想從外面到回家的 路徑是否有相似之處 , 也能在進家門前讓更多 的活動發生? 2. 在私領域(家)往公領域(天空)擴張 在往外擴張的過程中 , 碰觸到了公共空間 , 接 觸到了街道 , 試想從家裡出去到戶外陽台是 否有相似之處 , 也能在到半戶外空間後看到 更多的鄰居活動?


設計 1. 樓梯是橋! 在道路中 , 地橋作為連接道路兩旁之用 在住宅中 , 樓梯作為連接垂直空間之用 透過電梯系統到高層的路徑不再只是通往家 而是先經過平臺 , 橋 , 再回家 2. 平臺是橋! 透過平臺上的活動與住宅單元的進退伸縮 成為視野上的橋 , 因平臺上的活動連結 單元內的住戶 , 進而吸引而出 3. 陽台是橋! 違建樣態住宅單元 , 造成更多 具有領域性相望 , 相會 , 交流 陽台也能創造出更多公共空間的私密性 或是私密空間的公共性

活動 1. 出來瞧! 因為不同住宅空間都有往內往外往上往下 看的可能性 , 你可能會看到鄰居在外面的 公共陽台喝茶 , 或是看到隔壁的小孩在 書房讀書 2. 出來橋! 住戶單元之間 , 利用平臺 , 樓梯 , 空橋作為連接 , 回家路徑會經過 , 出門也會經過 , 而經過時能 發現鄰居活動或美麗風景 , 使這些橋空間更加有趣 3. 出來喬! 在陽台 , 或是在家中 , 能看到鄰居就在外面 的公共平臺聊天 , 打桌球!出門吧 , 出門與 他們一起玩耍吧!


大街上一排排的楓香樹相似一道道純粹線條,空間與時 間交織于那綫條間,人物不斷流動,事件不斷替換,從 未停歇。這裡經歷過日治時期、美援時期、黨政時期, 越戰度假村、日人來台買春、菲勞進駐、現代與後現代 的衝激與重建。然而,歷史的綫索從未中斷,從四十公 尺寬的大街尺度到老舊街屋的一磚一瓦,走在偶爾凹凸 的水泥方磚上,依然可以片刻感受時空回流。透過楓葉 的一絲絲日光,加上午後的微風,吵襍的車流聲頓時消 匿,挂滿廣告看板的建築立面會被忽略,享受著自己每 個步伐與眼前美麗的,細微的事物。當夜降臨,霓虹燈 替代了白天的光與影,櫥窗后的婚紗模特依然安靜屹立 著,而巷弄背後又有多少的已知與未知,楓香樹下故事 不斷編織著……

朱世權 古爵誌老師指導

楓香樹下的斑斕交錯 Space Interweaving under Those Sweet Gum Trees

E5 斑斕 Space Interweaving

以中山北路為出發點,透過記錄觀察再作拼貼轉化,拼貼上開始出現一條一條的縫,由這些既定的楓香樹, 兩旁新的舊的街屋或高樓,一層層的被界定。這一條條的縫就像是巷弄背後訴說的故事,人與人之間在這裡 交流,買賣,散步等。希望將這樣的層級關係及縫的概念延伸至設計裏,讓居住不再停止于四方盒子裏,而 開始出現在這些縫隙中,與鄰家小孩在這裡玩耍,媽媽們煮飯時互相聊天,不時還有辦桌一起聚餐。在這些 縫隙中,光線及空氣間接的透入,居住空間開始產生更斑斕的活動。



F1

綠角

葛晏 陳柏年老師指導

大同工業區改造之集合住宅 +0

+16

再⭌

基地位置

再⭌ ⭊⺛ ⺂㇧

再⭌

再⭌

再⭌ +0

+16

⭊⺛ ⺂㇧

概念 +0

+16

再⭌

再⭌ ⭊⺛ ⺂㇧

原初

鄰里

再⭌

再⭌

再⭌ +0

去皮

加光

填充

加綠

+16

⭊⺛ ⺂㇧

點綠

東側立面

剖面


dn

dn

dn

dn

6F

dn

dn

dn

dn

5F

dn

dn

dn

dn

4F

dn

dn

dn

dn

3F

dn

2F

dn

dn

dn

✫⛦⚆㓞⋨

dn

樓層平面

dn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