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候 HOW ARE YOU
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103學年 --- 畢業設計快報
M ay
April
Novem
ber
11/19 mb
uary
y ruar Feb
Jan
EXPRESS
01
ec e
NCKU ARCH
THESIS DESIGN 2014
D
er
rch
Ma
I'm FIVE : )
成功大學 / 建築學系 / 102 級 A1 A2 A3 A4 A5 A6 A7
王家平 陳鈺雯 王昕俞 鄧少禹 林雅蓓 鄭筑云 蔡宗翰
B1 B2 B3 B4 B5 B6 B7
許栢皓 林芷安 高詩涵 王乙涵 江玫恩 邱鈺淇 吳珮瑜
C1 C2 C3 C4 C5 C6 C7
賴弘翌 艾 克 伍世心 侯吉甲 金廷謙 吳日濂 莊帛軒
D1 D2 D3 D4 D5
姜森鐘 徐泓楷 林志鴻 張筱玫 莊子瑩
E1 E2 E3 E4 E5
林承佑 曾彥芳 李庭均 林軒弘 朱世權
F1 葛
指導老師 吳光庭 黃明威 曾 瑋 古爵誌 林洲民 陳柏年
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2014 THESIS DESIGN
CONTENTS
晏
A1
王家平 吳光庭老師指導
農業都市 具有高糧食自給率的未來都市
關鍵字 / 食品安全、糧食自給率、未來都市、自給自足 基地 / _ Program/
( 住 宅/工 業/公 共 設 施 ) + ( 農 業 ) = 未 來 都 市
設計說明 / 在全球貿易興盛的環境下,台灣將資源全力發展經濟,土地利用的優先順序也以經濟為首要考量。競爭力低又取代性高的農業從 70 年 代開始不斷被新都市計畫取代;試圖提出一套設計策略,平衡都市發展需求和糧食自給率,提升國土安全和國民健康。
歷年糧食自給率 120
100
80
60
40
2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0
縣市耕地面積變動表 ( 公頃 ) 民國 78 年 -90 年
2003
台南市安南區都市擴張
2009
2012
2012
A2
築。自宅
陳鈺雯 吳光庭老師指導
從真實的構築中學習
關鍵字 / 築、真實、記錄 基地 / 高雄市杉林區 Program/
住宅
設計說明 / 爸媽買了一塊農地,期盼退休後能享田園之樂,透過畢業設計,我要將這構築的故事記錄下來,以一棟會隨大自然與時間改變的合居 最小住宅,真實的與這個社會、環境對話,透過真實的構築去不斷的修改設計
基地
program
⭊⺛ ↢ℍ ᷣ天
梸⺛ 梇㛸
⺂ ⭊ 再 㚠 厄䯫 䛤掉 梇嬄İ㗪揀 ⸲⠲İ㡱塓İ㜽柕⸲⠲İ㡱塓İ㜽柕 㚠㩫 㱁䘤İ㢭⫸İ㉙㜽 㢭⫸İ⣏㟴⫸ 䩗 㟴⫸İ⛸⠲ 㟴⫸İ⛸⠲İ㚠㩫 ↛⫸ 暄娴⟙䳁İ㚠 梸℟㩫 ⅘䭙㳩墉⎘İ䒎㕗䆸 堋㩫İ㍃堋㝞İ 䇔㡗 ⿍㓹䭙İ塩䷓䭙İ㊯䓚↨İ㊾俛☐ 惺㜗İ勞℟İ┉℟ 堳⫸İ㱦㜧İ↨⫸İ拳掇 橼慵妰 㑚䇴İ㟴忲İ㡳䚌 㯜㝄 拳℟ ㇳ㨇⃭暣☐ 枛枧İ㈽⼙㨇İ䇮朊İ湍桐 ⌉⺷䆸 ᾅ歖䙺 ✫⛦㠞 ✫⛦㠞 㯜⢢İ㯜㜗 ✫⛦㠞 䚠㨇 婧␛ ⣏㟴⫸ ⊾⥅⎘
姕⁁ 䅰 暣桐
暣䅰 㳩䎮冢忚㯜 㳩䎮冢↢㯜
㤕ᷣ
⋲㇞⢾
暣䅰
暣䅰
㴜⭌ 彚℟İ⃚䈑⭌ 干⹓ ⮷婒 㮃ⶦİ堋㚵 暐朳İ掇⫸İ揖↨ 搘⋁İㇳ㨇İ拊⊭ 楔㠞 䈁儷䈁⇟ ⛇İ䧖⫸İ剿İ㼮㯜☐干 堃䓇䳁 䚍㲿䓐⑩ 䙮⫸ 楔㠞⇟ 掉⫸ ⺂检➮偍 㶭㻼∹ 伖䈑㝞 㡗⫸ ✫⛦㠞 咖咔柕 㲿ㇳ⎘ ⏡桐㨇
楔㠞忚㯜 咖咔柕忚㯜 㲿ㇳ⎘ 咖咔柕㌺㯜 楔㠞㌺㯜 ⣒春傥䅙㯜☐ 㲿ㇳ⎘㌺㯜 ⋲㇞⢾
䌬斄 ⭞ḳ 搘⋁İ朳⫸İ暐堋İ暐⁀堋㚵İ㌫℟İ⟹先堳 掉⫸ 㲿堋㨇 朳㩫 㚔堋㝞 堋ⷥ㝞 ㇻ㌫䓐℟
㯜
節氣與作物
坡度分析
25m
10m
坡度 > 30,可建築
視野分析
路徑一
路徑二
風花圖
夏天
冬天
A3
王昕俞 吳光庭老師指導
螢火河畔 城市中的生態復育
關鍵字 / 城市沖積腹地、河流、生態 基地 / 花蓮市美崙溪畔 Program/
復育基地
設計說明 / 一條河流,源於中央山脈,蜿蜒流過花蓮市區,注入太平洋。一座山丘,坐落在花蓮市中心,是城市中難得的一片森林。在河流與森 林交會的地方,幾個有理想的人,一間小房子,復育著螢火蟲。河流、森林、都市有著不可思議的關係。
印象 / 問題 / 生活
河流 / 森林 / 城市
幾年前的颱風,破壞了復育螢火蟲的基地, 螢火蟲的復育計畫被迫終止,花蓮市區的螢 火蟲日益減少,因為螢火蟲而串聯起來的人 、河流與森林的關係從此斷裂。
A4
鄧少禹 吳光庭老師指導
城中之城 批判抗拒都市的商場型態並引入台南城市性
關鍵字 / 百貨公司、建築與都市關係、台南城市性 基地 / 台南新天地 Program/
大型購物商場
設計說明 / 百貨公司或購物中心是資本主義現代都市的典型產物,然而在過於簡化的現代概念下,這樣的建築形態被大量複製在都市中,似乎不 需要與環境有任何關係。在具有獨特城市性並且步調有別於高密度都市的台南市,百貨公司似乎成了異形般的存在。
百貨公司空間意象
台南空間意象
1
2
3
4 台南城市發展與商業重心轉移
新天地街廓與周邊的斷裂
新天地正對面是相當大的中 華電信,西門路上面對大街 廓的沿街面除了一間小規模 超市外幾乎沒有商業行為, 西門路向西則開始有較多的 店家,但較多是手機及電信 相關商店,以及一些診所及 遊藝場等等
合意路靠近西門路段多為公 寓式建築,除舊腳踏車店外 幾乎沒有商店,建築屋相對 低矮與老舊,新天地對合意 路側有一開放廣場目前正在 施工,斜對面也有一社區公 園。
樹林街被新天地與學校兩個 體系夾在中間,行人較少僅 有行車,活動較冷靜。
永福路靠近合意路交口處為 台電大樓,其餘多為鐵皮屋 及常街屋,商業活動較鬆散
A5
林雅蓓 吳光庭老師指導
日照地景 以材料和構築方式回應環境變動的建築型態
關鍵字 / 回應環境變動、時間性、材料 基地 / 年日照時數 2000-2500hr 的台灣西南沿海岸 Program/
_
設計說明 / 建築應是作為人和環境互動的介面和場域,環境是不斷變動的狀態,固定的建築該如何回應環境的變動是我所關注的。 以日照作為環境變動的主要操作對象,透過當地的材料/物質為媒介結合在地經驗設計出能回應日照變化及各種環境變動的構築型態。
Foreword / 當建築越舒適,人的身體和感知就越怠惰。建築做為人的第二層皮膚,卻逐漸失去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 我希望透過建築能讓人重新意識到自己身處的環境狀態。環境(自然/非自然)是一個不斷變動的狀態, 固定的建築要如何回應環境中的變動狀態? 概念模型/環境擾動實驗 環境變動因子:溫度 材料:蠟、水 >>邊界狀態隨環境變動而互動、改變
低溫
高溫
Process / / 尋找環境中具有時間性的變動因子,觀察分析其運作系統。(從中尋找建築切入點) 環境中的變動因子 ( 具時間性 ):
和環境有關的在地產業:曬鹽產業
日照程度 當地人的生活週期 風量 觀光客週期 潮汐 海水濃度 雨量
曬鹽的過程=(海水+土壤+季風+陽光)X人 人類開闢鹽田引入海水,季風和陽光使水分蒸發,鹽於是結晶析出。 曬鹽的過程是一連串人與自然互動的過程。
選取範圍/ 年日照時數 2000-2500hr
取樣:台南、七股
日照程度
風量
雨量
自然環境變動 因子與曬鹽產 業的關係
Next / // 透過材料和構築實驗結合在地經驗 (local knowledge),設計出可以回應環境中變動因子的構築原型。 /// 以前述實驗和經驗的結果為基礎,在設定的基地中表現此構築原型如何回應環境變動。
A6
鄭筑云 吳光庭老師指導
復刻舊鐵道 高架鐵路下釋放出的公共空間與兩旁都市景象對望
關鍵字 / 鐵路、高架、建築背面、都市線性發展 基地 / 預計 台中市紅線鐵路頭家厝站以北街廓 Program/
舊鐵道場域再利用
設計說明 / 台中縣市合併後,期望劃破以往城鄉的界線,促進都市均衡發展。近幾年計畫的鐵路高架化已進入施工階段,藉由台鐵捷運化串聯南 北向的都市發展;鐵路被抬高後,既有的鐵路公共空間與鐵道兩旁的土地使用將面對一個新的關係,打破東西向的斷層。
泰安 后里
豐原 豐南 潭子 頭家厝 松竹 太原 精武 台中 五權 大慶
烏日 高鐵站 彰化
鐵路高架化後, 平面鐵路將失去原本運輸流通的機能。
鐵路 高鐵 橘線 綠線 藍線
高架鐵路將改變天際線,限制了下方空地的 垂直高度,也圍塑出無形的聯繫。
頭家厝站 高架 快速道路
A7
蔡宗翰 吳光庭老師指導
台北市青年住宅 在台北的生活與居住提案
關鍵字 / 台北市、青年、住宅 基地 / _ Program/
住宅
設計說明 / 大都會環境中,擁有絕佳的工作機會、社會複雜度與資訊密度,但台北的高房價廣為人知。以政府的角度,尋找提供初入社會的青年
1908
1949
19 7 石 9 油 危 機 、 物 價 上 漲
19 4 國 9 民 政 府 遷 台 、 大 量 19 興 建 51 眷 韓 村 戰 時 開 期 打 、 美 援 台 灣
們在台北穩定生活的住宅型態。
1954
1975
日治時期低價出租住宅
125,534 戶 1. 災難重建住宅 (26.5%) 2. 一般住宅 (44.7%) 3. 整建住宅 (10.2%) 4. 平價住宅 (8.4%) 5. 公教住宅 (6.2%) 6. 投資住宅 (4%) 1957 興建國民住宅貸款條例
大量興建眷村 違章住宅時期
1959 辦理小康計劃 興建整建住宅
1976 國民住宅條例
共 11000 戶 佔住宅總量 0.12% 南機場一、二、三期 南機場三號、十三號基地 西園路一期 華江整宅 水源路一 ~ 五期整宅 信維整宅 吳興接一、二期 興隆整宅 斯文里一、二、三期 蘭洲整宅 撫遠街 劍潭一、二期
1989
19 9 亞 7 洲 金 融 危 機 、 大 量 餘 屋 20 滯 00 銷 民 進 黨 執 政 、 第 一 次 20 政 04 黨 國 輪 宅 替 處 改 制 為 都 市 20 更 08 新 國 處 民 黨 執 20 政 0 、 台 9 第 北 二 市 次 國 政 際 黨 花 輪 卉 替 博 覽 會
19 9 第 0 二 次 石 油 危 機
1981
1999
2008
2013
408782 戶 佔住宅總量 5% 台北好好看 停止興建國宅 國宅興建計畫復活 現有國宅出租 青年安心成家專案 1996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
1959 公布都市更新條例
共 1,506 戶 2009 文林苑事件
台北市國宅分布
B1
消逝的事件
許栢皓 黃明威老師指導
關鍵字 / 宜蘭、故事、情感 基地 / 宜蘭的某處 Program/
_
設計說明 / 經歷六個月的實習,對於宜蘭有說不出的情感。宜蘭過去若有如此多的動人事件,絢爛發生、而又消逝不見。那現在是否還有很多當 代獨有但正在消逝的風景,徒留在後人的記憶中?
宜蘭有如此多消逝的風景,真的錯過了嗎? 即使是現在還有很多當代獨有但正在消逝的風景,留在後人的記憶中?
沿海低地與可預期的淹水,是否有紀念當代事件的建築?
廟宇,與土地連接最親密的空間 試想水利系統的崩壞+祭祀空間=??
B2
林芷安 黃明威老師指導
Riverbank 硬性建築與軟性河堤空間的介面
關鍵字 / 介面 . 洪水 . 防波堤 基地 / 台泥鼓山廠 Program/
住宅
設計說明 / 堤岸介面 _ 隨著都市發展堤岸空間已脫離了日常生活空間,藉由建立系統將水和都市生活空間產生連結, 運用一連串的處理系統,使生活用水與河道產生關西,系統因應淹水狀態 . 漲退潮的狀態界定不同的空間性質。
都市發展初期以農漁業,聚落沿河岸發展
都市發展藉由航運發展街市道路
都市化 人與河川之間的介面 過去以河運 . 養殖業 . 農業 . 漁業生活發展出的聚落,水道與生活關西緊密,人居密度低 . 土 地未經大量開發,因此保留軟性的綠帶空間,調和水域跟氣候 隨著都市發展,土地不斷開發,水域空間被不透水層包圍,人的生活與河道環境是托開的 不透水層與建築密度,使的雨水逕流無法宣洩,也不斷的發生淹水災害
介面
綠帶 --> 水泥 . 不透水層 --> 具孔隙鋪面
都市化後,與河道空間托開
Plants Water purifier Living space (toilet) Recreation space
將基地的水道空間重新界定,以軟性的鋪面與硬性的建築,使聚落構築在河堤 上。
以防波堤建立系統空間,用來控制水流防止淤泥及保護堤岸的侵蝕 材質可能 : 竹 . 石 . 網 . 水泥 . 木材 利用消波塊的堆疊產生生活使用空間 而堆疊出的孔隙作汙水淨化處理, 使生活空間與水結合使用 也藉由潮差而進到消波塊內的水,被運用到生活空間中。
基地位於高雄愛河支流鼓山運河,長年遭受洪 水災害,由於山區逕流至都市不透水層,使洪 水無法宣洩,台泥鼓山廠已停廠,藉由重新設 計人與水岸間的介面,改善環境。
B3
高詩涵 黃明威老師指導
流逝憶往 討論衰敗後的重建,關於空間、關於記憶、關於人…。
關鍵字 / 眷村、破敗空間再利用、代謝、記憶、情緒釋放。 基地 / 澎湖:篤行十村 / 高雄左營:復興新村 / 屏東:大鵬七村、凌雲三村。 ----------- 討論基地的可能性階段。 Program/
追憶空間
設計說明 / 眷村族群於台灣的角色定位、建築聚落於都市發展下的衰敗…利用眷村作為設計的錨定點,討論不同尺度下的代謝(都市空間、聚落 狀態、人的世代…)去做一個進程,讓人能回憶過往、追思連結,一個討論人的情緒如何釋放的設計。
共和新村 篤行十村
military base Zhongzheng Road
Second Fishing Port
Nowadays
First Fishing Port
Makung Port
Penghu - Makung
▲ 篤行十村
▼ 大鵬七村 / 凌雲三村
台灣最早建立之眷村。現已鮮少人居住,聚落因地形呈現層層向下的狀態,建築物 正面皆面海,無其他建物遮蔽,設計有機會從眷村出發,向海岸發展此「進程」。 海,回應「眷村世代的根源」意象。
因應屏東機場的建立而生。基地區位介於市中心與郊區之間:東臨屏東市中心、西 面河岸植披與高屏溪。側向發展的可能性大。 從已開始拆除之大鵬七村為設計出發,向西側河岸發展「進程」、東側凌雲三村在 未來回應都市計畫而面臨拆除之命運,活動的空間發展可能隨之向東蔓延,消逝的 同時亦在創造重建。
三面環海,發展性大。 不同於網狀街道系統,蜿蜒、爬坡是此基地一大特色。 建材也回應當地文化,以砂石混用珊瑚礁岩,取代磚牆構成。
網狀街道系統,擁有次序和規律性。 兩村狀況相對而言有盛衰之別,設計有可能配合其發展狀況而成長。
大鵬七村 大鵬七村
凌雲三村 凌雲三村
Gaoping River
慈恩十二村
Low Density
大鵬新村
Tsoying Naval Air Station
合群新村
being demolished
復興新村
建業新村
復興新村
自治新村
Ban-Ping Mountain
Zuoying Harbor Naval Base
創造新村
明德新村
自立新村
海光二村
Kaohsiung MRT Zuoying Station Taiwan High Speed Rail Zuoying Station
Taiwan Railway Administration New Zuoying Station
崇實新村
Lotus Pond
自勉新村
Gueishan Mountain 東自助新村 勝利新村
西自助新村
勵志新村
海光三村
Taiwan Railway Administration Zuoying Station
果茂三村
眷村為特殊時空之下的歷史產物,位於左營區便有23個村,佔了全高雄的1/3以上,故眷村為左營具有特色與代表性 的聚落景觀。而近年伴隨都市發展規劃,使眷村聚落為回應都市發展而不得做出妥協與退讓。改變眷村,亦改變其 與都市間的關係:由完整而封閉轉變為開放甚至消逝。 而現況左營存在著眷村群體的各個盛衰階段,期望與都市、聚落、甚至至家庭單位,去嘗試討論事物的世代代謝。
Shou Shan Mountain
Kaoxiung - Zuoying
▲ 復興新村 政府已預定規劃拆除。左營為高雄地區最多眷村坐落區域。目前此區存在著眷村各個盛衰狀態的聚落:已改建為國 宅、拆除中、保存良好區域…。 靠海區域皆為軍事用地,造就左營區域的圍塑性。 眷村分佈亦能成為一個軸帶,討論眷村在都市中的盛行與衰亡。 近大眾運輸系統,與都市對話的可能性較其他兩者大。 復興新村位於郊區地段,右側臨半屏山,可向下望盡蓮花潭與都市紋理,為向上發展進程的可能。
大同新村
崇禮新村
Ping-Tung Railway Station
PingTung Airport
Liukuaicuo Railway Station
崇大新村
厚生里眷村
Pingtung City High Density
B4
第五立面
王乙涵 黃明威老師指導
關鍵字 / 機能共構、混合使用、彈性空間、屋頂 基地 / 台北 Program/
___
設計說明 / 混合使用、機能共構的空間特性是台北的特點,它創造了多層次的生活體驗。要維持、強化這個城市個性,需要可彈性使用的空間去 配合。我想取建築的一種元素來分析,去思考如何利用此元素特性,來創造彈性空間,之後可藉由此特點,進一步去改造基地,或是 創造新的建築體。
屋頂演變 人類抵擋風雨的遮蔽物 牆面和屋頂連為一體>>>>>>>由地上結構物支撐的屋頂
傳統建築的屋頂在建築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是作為代表地 位、空間機能的主要形象,充滿裝飾性元素。
巢、穴居、半穴居 帳篷、原始棚屋
坡屋頂
屋頂從形式上(人類抵擋風雨的遮蔽物)的改變>>>>與功能、經濟、結構相關 屋頂視覺特徵被大大弱化,隱身在建築量體頂部 戰後平屋頂世界普及
19世紀中葉出現平屋頂 1922柯比意 建築五項原則 馬賽公寓 將托兒所和幼稚園設置頂層 屋頂上設有游泳池、屋頂花園、200米跑道和健身房
屋頂密封技術尚未成熟 滲漏現象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出現 立方體建築大量出現 平屋頂世界普及,取代過去坡屋頂、穹頂、拱頂
19世紀中葉出現平
20 建
20世紀 綠建築發展>生態屋頂 多 功能性屋頂
研究對象 - 屋頂 原因一 我想研究“屋頂”這項建築元素,因為傳統東方建築 ( 日本建築 ) 以柱承重,牆面不是主要結構體,有時會以舖面、屋頂的形 式來形塑空間,再用家具類的陳設分隔。不僅空間使用更加靈活有彈性,也與自然的關係更加密切。 原因二 都市建築密度大,屋頂作為建築的制高點和第五立面,成為城市的天際線的重要組成元素,或許能藉由對屋頂形式的想像, 改變台北的城市景觀,或是再利用建築上方的閒置空間, 發覺屋頂上的可能性。 研究方向 建築物若是拿掉頂上的屋頂,只剩下柱子和牆面立在地面上,似乎就變得不是建築物,而是一些分散的裝置。對於“建築” 來說,屋頂有很大的一部份定義了空間,我想去研究是否可以用屋頂不同的形狀、材質、高度、功能….. 去界定不同場域。 最後設計有兩種方向,其一、將設計放入一個既有的建築物中,藉由頂層的再造和拆除行為,讓其空間能置入另一種機能, 變得更有彈性。其二、藉由對屋頂特性的新想像,創造都市中具有彈性的空間,讓人與自然有更多接觸。
平屋頂
未來-屋頂作為城市中的閒置空 間,也是人與天空間的介面,有 機會被賦予更多機能,去改變都 市生活體驗。
0世紀90年代 建築師開始強調屋頂 建築師開始從空間上去討論屋頂型態
多功能性屋頂 牆面和屋頂的區分再度不明確 1984斯圖加特國立美術館 將屋頂看作城市公共場所,屋頂上融入坡 道、露臺、庭院,成為城市的一部份 1992台夫特科技大學圖書館 舖有草坪的緩坡扮演屋頂和牆面,兩者間區分不 明顯
屋頂和牆面沒有被單獨考慮, 是一整體的形式考量 雕塑式的建築出現
B5
江玫恩 黃明威老師指導
老人城市 從都市老人的生活文本尋找都市機能被彌補的可能
關鍵字 / 老人行為、都市機能彈性、構法 基地 / 台南 Program/
_
設計說明 / 透過紀錄分析都市中老人的行為如何形成在都市機能/空間上,尋找老人生活對於都市生活的價值,建立系統彌補都市機能不足,創 造具老人生活「特質」的空間,並更進一步探討構法的可能性。
Site_ 台南城市存在較顯著的家庭倫理關係 , 都市提供給老人的空間較多元 , 故以台 南市中心區為老人城市的研究對象。
Statement_ 老人生活 老年生活象徵著一種休閒生活的型態 , 而老人的活動往往具有某種慢 速及群體性的特質 , 研究老人對於都市生活的主動行為 , 以了解都市 缺乏的機能並與以彌補 彈性 老人對於都市空間使用上的自主性高 , 同時又有被照顧的需要 , 都市 的空間機能將拓展成具有更多公共性的空間 . 都市空間如基礎設施 , 商空 , 公共空間等 , 透過空間的彈性 , 提供更多機會使老年人活動延 伸至都市 , 或邀請都市人進入此活動
Observation_
觀察老人參與活動主動性較高的空間: 1 公園 巴克禮 東區 2 日照中心 建平日照中心 安平區 3 廟埕 大天后宮 中西區 4 市場 東菜市 中西區 5 游泳池 水都(市立) 南區 6 古蹟 赤崁樓 中西區
感性 在探討空間彈性的同時 , 空間所傳遞的情感也會影響老人的使用與感 受 , 反映在材料及物理環境
7 志工服務中心 8 廢棄用地 9 理髮廳 10 水療設施 11 社區教室
觀察一 巴克禮公園觀察方向 _ 老人與基礎設施的關係 與老人有關主動參與的活動 老人在空間中創造出的價值
觀察結果 _ Hanging 私人物件與公共物件的關係 Grouping 族群分類關係 Belonging 私有物與活動的關係
Hanging
Sharing 公共物件的分享
Grouping 都市生活提案
Site 選擇 _ 台南鄰近老人活動的地區
Program 產生 _ 透過觀察後的結果產生幾種元 素 , 建構一種 System EX. Hanging System Sharing System Belonging System
構法產生 _
Belongings
具有區域性特徵 , 具有”彈性 , 亮度 , 有機”特質的空間
Methology_
Sharing
"Made In Tokyo" 觀察都市中建築的複 合性機能 , 分析其組合 方式及區位
B6
邱鈺淇 黃明威老師指導
後院小學 小學校園與社區互動
關鍵字 / 小學、兒童、圍牆、社區 基地 / 台南忠義國小 Program/
都市綜合小學校
設計說明 / 觀察小孩活動,發現小學與鄰近社區空間上的設計目標不同,造成小孩 ( 親子 ) 活動的斷裂。 試圖研究能混合社區和學校兒童各種機能需求的綜合小學校。(100 字以內 )
交通的剪斷 _ 小學校園在公園化的政策下,邊 界已逐漸虛化。但是整個都市空 間卻沒有變得更小孩友善化。
層次 _ 校園空間是水平層次 都市空間是垂直層次
小學圍牆變化 _ 配合政策與時代對小學在社區中定位的改變
舊式校園圍牆
近年校園圍牆
思考方向 _ 舊都市的紋理混雜,在安全和財產的顧慮下,小學便使用阻隔 性高的高圍牆界定校園與都市;如今在好的都市規劃下,小學 圍牆已逐漸降低、消失,使得社區的活動容易滲透進來,那麼 相對的整個都市應要有因應的某種空間改變,來讓兒童的活動 更容易滲透進社區裡?
B7
吳珮瑜 黃明威老師指導
阿禮部落種子計劃 部落原地重建與避難系統提案
關鍵字 / 部落重建、環境變遷、能源自給 基地 / 屏東縣霧臺鄉阿禮部落 Program/
對台灣深山部落居住系統(含產業 / 住宅 / 構築工法與材料 / 村莊發展)提出新的構想
設計說明 / 山地民居維生系統 Prototype 發展與活化部落,必要設施置入,空間可彈性調整使用。上部落基礎設施與公共空間整理。
村民在四年前的八八風災發生過後遷到山 下長野百合永久屋生活,乾季約有五個人 會回到山上生活,雨季剩民宿主人在山上, 山上房屋保存尚良好,基地無土石流威脅, 唯台 24 線常因雨季而不通行。搬下山的居 民偶爾會回山上種田,目前有屏科大森林系 產業組陳美惠教授協助發展生態產業。 水源頭離田裡 2 公里,就在部落旁邊的野溪 上游,落差有 2 百公尺吧。自古便是供養族 人的水源地。在供應水電正常的阿禮部落, 也透過外界的協助與幫忙,在部落安裝太陽 能電板,當自然災害發生遇到斷電的問題 時,太陽能的電力可提供每戶人家約 4 到 5 天的電力使用。並讓目前居住在部落的族人 遇到停電時,可作為備災之用的電力設備。 阿禮部落雖以「遷村型」的方式集體遷居 到山下的長治百合部落園區,但部落仍有 4 戶族人決定不申請永久屋選擇回原鄉居住。 但又因為阿禮部落屬遷村型之狀況,因此造 成「沒有申請永久屋」的族人也都被劃在特 定區域內。處於「特殊的狀況」的阿禮部落 族人在爭取避難屋的過程,面臨哪些特殊情 況,使得想要爭取一個「合法的避難屋」, 在部落其他族人都入住「永久屋」後,少 數幾戶想要回山上生活而不申請「永久屋」 的族人 為了顧及汛期時期的安危以及山下穩定的 生活,阿禮留居戶也共同集資在山下購買搭 建避難屋的預定地,為未來不確定的汛期 生活做準備。重建會一再表示,避難屋(經 濟問題)兩年後還是會拆除,兩年後若是要 避難,就是分散到各營區去避難,例如像現 在的隘寮營區,將來避難的方式會是用這樣 的方式安排。台 24 線其實是唇齒相依的, 這些資源是互補的,我們希望將來整個台 24 線都能夠進入這樣一個產業概念來努力。
C1 Fill The Gap! 賴弘翌 曾 瑋老師指導
填縫計畫
關鍵字 / Gap、Temporary、Institutionalize、Time 基地 / Urban Gaps Program/
_
設計說明 / 都市中,充斥著等待被開發的空地,如養地的停車場,如換取容積獎勵的小公園,這些縫隙般土地填充著城市。郊外土地,隨著休耕 與作物的時序變化,有著時間軸上土地利用的縫隙。 Fill the gap, 試圖重新思考縫隙的可能性。
Observation:
Experiment: Imagine City 未來,假設當金錢交易體系崩毀,資源交換又 再度回到以物易物的狀態,城市會如何運作 ? 創造一具高低差的城市,資源在高地處擁有較 多的自然資源,而低地平坦處,為人造的資源, 城市因為交換物資的需求,建構了各種便捷的 運輸網絡同時也被這些巨大的構造物所切割, 空間中則因此殘留了許多的孔隙,以及模糊的 邊界。平地以充滿著孔隙的高牆作為界定,而 活動則發生在這些模糊的場域,通往山地上運 輸網絡的路徑則更成為各項機能發生的可能 地。城市的事件與活動,重新被交換資源方式 而被創造與定義,縫隙與路徑成為了活動發生 的場域。
觀察兩張圖片開始,得到 1. 縫隙 Gap 2. 機構化 Institutionalize 3. 時序性 Timeline 4. 邊界 Edge 5. 交換 Exchange 等關鍵字,作為建構一想像城市 的切入點。
Issue: 都市中,充斥著等待被開發的空地,如養地的停車場,如換取容積獎勵的小公園,這些縫隙般土地填充著城市。郊外土 地,隨著休耕與作物的時序變化,有著時間軸上土地利用的縫隙。 Fill the gap, 試圖重新思考縫隙的可能性。 Key Word;Gap、Temporary、Institutionalize、Time
Space Research: 1.Solid & Void_ 藉由閱讀妹島和世的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重新觀看空間縫隙、路徑與機能的關係。 2. Reverse serve and be served spaces_ 擴大路徑空間,被服務空間翻轉到路徑上。 3. Create new excahge system_ 創造新的路徑與交換系統 ( 二樓樓板與一層頂部步道 )。
C4
侯吉甲 曾 瑋老師指導
時序 ‧ 交換 ‧ 建構 時序與交換產生的介面變換與構成
關鍵字 / 時間性、交換、介面 基地 / 假想 Program/
_
設計說明 / 從市場的時序性、交替之中,看見變動因子與基地有趣的關係。在一個虛構的基地之中,透過這種關係進行設計發想。
街道市集 開市時,介面擴張到街道上, 收市後,所有的物品被收回紅線之內。
// 傳統市場 / 時間 在不同的時間點,市場買菜的族群也不同, 凌晨的批發商,早上的買菜族,中午有上班族,之後開始收市。 商品也有不同的時間狀態,蔬菜類的商品有不同菜季之分,而肉類的商品則是全 年都有。賣蔥油餅的可能周三不來,隔壁賣鞋的每天都在。
/ 交換 市場中許多不同的物資在交換,流動。 客人用金錢與商家交換商品。商家之間也會進行交換,例如換零錢。 市場中商品、活動形成的介面每天與收市之後回歸都市整齊的介面交替著。 我覺得還有一種商家之間的交換行為市有趣的。市場的攤販面積都不大,有些設 施要被共用、或是借用的,買衣服要試穿卻沒有更衣室,老闆就會帶著你去別家 店裡借用更衣室,看似造成了他人的麻煩,但其實增加了他們的曝光率。
// 時間、交換都是菜市場中的變動因素, 這些因素開始讓使用者有著不同的空間體驗。
// 基地 原本幾乎不被使用的窄巷空間 透過一個物品的介入 界定出新的使用可能
雖然魚塭、高爾夫球場、住宅都在彼此的周圍 似乎卻看不見彼此的任何關連 它們之間的介面 僅是作交通使用的馬路而已
山地與平地有著不同的物裡環境, 能生產彼此所缺乏的物產, 建構出交流的介面。
C3
伍世心 曾 瑋老師指導
人與土地 創造人與土地的再連結
關鍵字 / 人與土地、分解、再連結 基地 / _ Program/
_
設計說明 / 我得到的照片中唯有風力發電機無法在其運轉的時候與土地產生關係 , 而我所批判的是難道這樣的物件就利用了土地的資源 , 當其達到 使用年限後又直接離開土地嗎 ? 因此我想要創造某種機制將原本與土地沒有關係的物件分解並與土地重新取得連結。
我所得到的基地照片裡原本是自然的元素都被人造物所包覆 , 而這些人造物與當地的人、物又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此外我所得到的另一張照片自然物從裸露的土地中冒出 , 因此我們試著建構人造物被掘開 , 自然有可能從中生長
基地意象
基地建構
物件被拆除後重新回到土地上
C7 WALLS Unit/Flexibility/Extensibility/Liquidity 莊帛軒 曾瑋老師指導
關鍵字 / 人體尺度、複層、彈性 基地 / 虛擬基地 ( 沿海邊的小漁村 ) Program/
穩定地層結構
設計說明 / 人造基礎建設造成土地破壞,龜裂形成一道垂直的裂縫空間,人類開始意識到真正原始的自然生態被層層的人造物覆蓋,決定 設法維持這些裂縫空間,同時逐層分類處理人造廢棄物,還給植物生長空間,希望有一天自然生態能重回地表。
C5
金廷謙 曾 瑋老師指導
Unknown 建築的非永恆性
關鍵字 / 角色轉換、時間性、活動、災後重建 基地 / _ Program/
_
設計說明 / 一種構架 具有時間性有不同種使用的可能 對於所有物質的時間性生命歷程結束之後被再次重新組構的可能
以身分轉變 改善現今高架橋與周遭脫離之問題 加入時間性與建築生命討論建築拆與再建構中不同身分的活動可能
高架橋的下方置入一種構件 平常是居民漁獲捕撈後的轉運站 災時成為第二道的堤防 災後高架橋的角色因此而發生轉變變成重建的基礎 新生的城鎮隨舊的高架橋為軸線發展 利用高架橋的優勢 : 巨大結構不易毀損 高度 ? 高架橋因事件而產生角色的轉變 --> 不再只是高架橋而已
C2
艾克 曾瑋老師指導
階層之牆 以牆為出發 , 重構貧民窟與上流階層對話
關鍵字 / 牆、對立與平衡、流動 基地 / 假想基地 Program/
_
設計說明 / 希望在這封閉的都市邊界,創造一種可同時容納衝突觀點的牆 (ex: 隔閡卻又抓緊 ),對於兩種不同階級的人群產生新的關係,互相認知 的關係
1.假想之基地 step1 : 隨機的照片與故事 與金廷謙隨機選擇兩張照片 建立兩張照片之間的關係 進而建構出一假想之基地 作為設計介入的演練 幫助我們在下一階段中依此基地特質 找尋一個真實的基地 step2 : 建構城市 我們一兩張照片建構的城市 是一個資源分配不均的環境 巨大的城市形成自我封閉的空間 周遭城市依著巨型的高速道路不斷運輸資源 隨著都市港口的興建完成 資源流動在周遭城鎮停止 高架道路 , 港口 , 工業區逐漸沒落 大量城鄉城鄉移民湧入城市邊界 形成明顯的貧富差距與生活隔閡 step3 : 設計介入 我選擇的基地位於城市邊界 鄰近都會公園與垃圾山 排邊則有高架的環狀道路 此區同時也是城鄉移民的社與城中社區的邊界 step4 : 牆 建築元素中界定空間的原點 讓我感興趣的是這條線上同時代表著 區隔與拉緊的腳色 我想在畢業設計中探討依到強的可能性 牆除了實質物理的空間外 是否有可能同時存在更多非物質的價值 ?
[ Collage ] 李奧尼亞 (Leonia),一個每天重新塑造自己風貌的城市,要估計它的富裕,不 是去瞧每天製造買進了多少東西,而是看丟掉了多少東西,以便可以讓新的東 西進駐,居民的熱情到底是在享受新奇與不同的物品,或亦是在驅散清掃自身 重複不斷的不潔,才獲得歡樂?然而運到城外的垃圾圍繞著城市,隨著製造物 品的精良純熟技術,更難腐化。城市每天更新,昨日的垃圾堆積在前天的垃圾, 上也堆積在過去的日子與歲月的垃圾上,直至一次大災難的來臨,才能削平污 穢,將一個總是穿著新衣的城市抹除,不留一絲痕跡。當廢棄物壓迫城市,無 法解決時,城市只有走向滅亡。 連綿的城市 - 看不見的城市 , Italo Calvino
D1
姜森鐘 林洲民老師指導
聯合風景劇場 形與義依存的大地輪廓線
關鍵字 / 輪廓線、風景、漫畫 基地 / 台南 Program/
劇場
設計說明 / 輪廓線與被抽離的風景重新勾勒出新的空間型態 , 使得不同時間軸的風景藉著設計的操作被串聯在一起 , 形成新的生活經驗
差異 , 造成流動 輪廓 : 不存在的邊界
意義與形依存的
這不是菸斗
封閉知覺
慶典 [ 仁德 ]
漫畫定義
框架 面,塗黑 表現風格 有無輪廓 故事
高台 [ 開元 ]
D2
徐泓楷 林洲民老師指導
_____ 夢想的工業城鎮
關鍵字 / 大理石、產業活動、工業區再生 基地 / 花蓮縣吉安鄉 光華工業區 Program/
工業城鎮
設計說明 / 奇萊平原孕育著許多故事,她的記憶不斷的被抹去、複寫上不同的人對她的看法。中華民國政府對她沒有任何想法,任她發展,任她 產生質變。就像大理石一樣,每一次的質變,都是期待在被開採的那一刻,展現出最美麗的紋路。
現在
歷史 大理石由沉積岩經過高溫高壓 以後,產生質變,形成紋理鮮 傳說 明的樣貌。 目前工業區就像一片沉積岩, 等待著質變形成美麗的紋路。 聚落與稻田
=
道路與工廠
稻田與工廠
東華大學、稻田、魚塭
西瓜田、採石
疏濬砂石場
聚落、工廠、稻田
壽豐鄉
木瓜溪
木瓜溪畔
中華紙漿廠
=
台灣土地開發在花蓮光華樂活創意園區所進行的工業區更新 發展工程,將打造全台灣第一座文化創意整合新天地,結合全台 最大藝術村、代表客家原鄉風格的土樓建築、以及樂活住宅、休 閒旅館等多功能複合園區,將使本區成為台灣最耀眼的文化、藝 術、育成及觀光重鎮,未來花蓮洄瀾灣亦將成為亞洲四大文化觀 光的指標性地區。
= 光華工業區
=
工廠、倉庫、稻田、商店、小吃店
透天住宅、賣場、商店、小吃店 花蓮市郊
花蓮港
D3
林志鴻 林洲民老師指導
2 3 世紀空中住宅 建築 . 自然 . 人性的調停關係
關鍵字 / 垂直發展、空中城市、第三介面、回歸自然 基地 / 澳門筷子基區 ( 高密度住宅 區 ) Program/
高層住宅建築的新型態
設計說明 / 住宅群往高空發展 . 空中跟地面之間存在著第三空間 ( 原地面層機能 ). 地面層還於自然 ( 草木回歸 . 原始的生活環境 )
3H D4 Emergancy healing+heart+hospital 張筱玫 林洲民老師指導
關鍵字 /
Psychotherapy
基地 / 台北市松山區健康路、三民路、健康路 325 巷及三民路 62 巷間兩街廓 Program/
心理治療專門場所
設計說明 / 透過專門心理治療場所的設計提升心理治療的服務資源及其積極正向的形象。同時作為心理治療的教育基地以培育更多此方面的專業 人員,促進社會心理健康系統的建立。
broken object - factory - fixed object
physical illness -
current
- healthy
medical
醫院 + 教學 醫院 : 公共空間 醫療機能空間 ( 接待及等待、候診、心理諮商空間、心理治療空間、急診、住院 ) 教學:行政空間 實習空間 研究室 圖書室 特殊實驗室
mental illness
-
mental illness
-
system
?
- not entire healthy
- entire healthy
location *in the city *near the day and night treatment centers *notbuiling next to the noisy and bust area *build in places where have all civic services and utilities *the chosen ground for design of these centers should be chosen big so it will be suitable to future development and be apart from surrounding traffic. *adjustment of psychotherapy centers with green spaces
39.60
若以台灣《心理健康法》建議值為表準, 松山區總人口數約 21 萬人計 (2013), 松山區心理類醫事人力應為 21 人。
3.16
16.77
5.03
台灣《心理健康法》建議值
1
5.38
0.29
2.31 0.26 醫師
中醫師 牙醫師
藥師
護理師
0.03
臨床 諮商 心理師 心理師
台灣每一萬人口各類醫事人力比
美國
台灣
每一萬人口心理類醫事人力比
Barries with Natural D5 Concealing The novel landscape strategy of livestock industry in Belper 莊子瑩 林洲民老師指導
關鍵字 / Livestock industry/ Instinctive behavior/ Landscape/ Education/ Tourism/ Industrial cycle 基地 / Belper, UK Program/
Cowshed/ Milking room/ Research center/ Hostel (20 rooms )
設計說明 / 藉由 Ha-ha(看不見的邊界)與光影 ( 無形的邊界 ) 的使用,企圖讓牧場設計”從柵欄中解放”,創造出無邊界的中性空間,形塑觀光 客和牛群和諧相處的現代化農場;同時藉牛跟人反向運動的本性,使人流移動對牛群的行進產生良性影響。
酪農業作為高經濟產值的畜牧業,曾為許多國家農業 發展的重心之一。 以英國為例,BELPER 區過去為英國酪農業重鎮,至 今仍保有許多重要的牧場建築。後因現代化畜牧業的 轉型,導致舊有牧場被淘汰,但如今高經濟效益的現 代牧場被視為非人道的畜牧型態,開始令我思考是否 有”更貼近牛群本性”的畜牧方式。 國去既有的許多荒廢牧場,如何在人力成本極高的現 在重新被利用,發展出”不用使用太多人力”便可運 行的畜牧方式成為我的重點。
Proposal 藉由 Ha-ha(看不見的邊界)與光影 ( 無形的邊界 ) 的 使用,企圖讓牧場設計”從柵欄中解放”,創造出無 邊界的中性空間,形塑觀光客和牛群和諧相處的現代 化農場;同時藉牛跟人反向運動的本性,使人流移動 對牛群的行進產生良性影響。 Strategy 1/ 光的柵欄:牛群在移動中無形的邊界 用光當柵欄可以解放不彈性 (inflexible) 的空間分割, 創造出一種彈性使用的空間區隔。使得觀光客還有牛 群身處同一個中性空間 (Neutral space)。彼此沒有空 間中的邊界。 2/ Ha-ha:牛與人領域看不見的邊界 在新型的農場建築設計中,最重要的是對於 Ha-ha(看 不見的邊界)的使用與轉換。我們也企圖讓牧場設計” 從柵欄中解放”,用看不見的邊界取代柵欄區分人跟 牛的領域,並且使觀光客近距離的接觸而不干擾現代 化農場運作中牛群。 3/ 牛的攻擊圈:牛的移動與人的行為相反 在沒有人的情況下,牛會依照一個規律的模式進行一 天的移動。但觀光客的置入,因 " 牛會往人的反向移 動的本性 ",使牛會因躲避人群而影響現代農場運作。 控制反向的變因,重新規劃觀光客、工作者、牛群的 行為動線,以創造對牧場良性影響。
If
⤐ℰ /LJKW DQG VKDGRZ
✗⡠ +D KD LQYLVLEOH ERXQGDU\
ạ⎴ 2SSRQHQW EHKDYLRU
?
E1
原鄉風情
林承佑 古爵誌老師指導
記憶中的草山篇幅
關鍵字 / 原鄉、生活感知、時序 基地 / 陽明山 ( 大屯火山區 ),台北市 Program/
_
設計說明 / 在外地求學的遊子,偶能勾起心頭上的念頭,便是回憶起家鄉的情景。原鄉代表的不只是出生地台北市,更是指在草山山腰,童年居 住記憶的十多年風情。擷取居於草山的內容,轉化成原鄉新篇章,日常與四季山景,畫成風情新畫幅。
小觀音山
大屯山
觀音山
圳
管
水緩,農圳、排溝、淺溏。
水從何而來,一覺從水管蔓延。
落花瓣瓣,細石顆粒挑水波趣。
家戶們的意識並行纏繞,
水寒,無人擾動水夢漣漪。
汲取同是泉水的記憶。
暮
疾
晚炊,天色漸暗,
秋日登高,
風起芒動,
遠山、近郊、芒浪綿延,
炊煙漸南移。
關渡平原台北一片綠肺。
A5
曾彥芳 古爵誌老師指導
建築的身體思考 以舞蹈探索空間設計的可能性
關鍵字 / 舞蹈、身體感知、空間 基地 / _ Program/
_
設計說明 / 在舞蹈中,空間因動作思考而被清楚定義,空間在舞蹈裡是具象化並且可感知的。由傳統建築設計教育養成,習以點線面視覺上的空 間造型美感的訓練反思 , 是否「身體」可作為設計思考的出發點,因此我想以舞蹈與身體的舞動作為思考建築空間設計的媒介。
舞蹈空間學 認識空間為舞蹈教育與創作的基礎。因為 " 空間 " 是舞蹈產生的條件,藉由空間中方向、方位、平面、路 線與範圍的空間認知,進而駕馭空間運動的能力。 " 二十面體 " 是舞蹈空間學中以人體為中心,動作可及的空間範圍。
現代舞史中的身體感知發展 即興舞
現代舞
後現代舞
以接觸即興做為空間設計的探索 " 接觸即興 " 是一種從身體的接觸點出發開始探索身體舞動的即興 技巧。為兩人以上的即興,舞者藉由接觸感受彼此的重量及重心 或是空間的轉換,讓參與者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一種開放狀態, 當他和別人身體任何一部分接觸時,能自然的產生互動或 " 自動 " 若將空間視為他者,以接觸即興的技巧,誘發身體的即興舞動, 藉由即興舞動,動作回歸身體自然的產出,而身體重心的轉換同 時,身體座標不斷變換,使人在空間中意識到身體的存在。
接觸即興
以 " 彈性布 " 作為身體舞動紀錄
以 " 圖紙 " 作為身體舞動紀錄
以 " 螢光棒 " 作為身體舞動紀錄
E3
李庭均 古爵誌老師指導
狗居 流浪狗並非來自野生的世界,人的城市就是狗的城市
關鍵字 / 流浪狗、城市、狗媽媽、動物行為模式設計 基地 / 台南市 Program/
狗居
設計說明 / 在城市中築起符合流浪狗自然習性的狗居,讓他們與城市自然共存,討論城市與狗共存、以及如何用狗的行為模式設計狗居的可能性
狗在城市裡的安居之地 生活需求條件 1.充足食物 2.遮風避雨空曠隱蔽處 3.自然環境 > 讓狗回歸自然習性
食 (30分鐘左右,白天) 1.人固定餵食處(不限定餐廳附 近) 2.翻垃圾,靠近餐館
骯髒臭味
休息 (14-15小時,晚上) 空曠 較無人出沒的地方
可能帶來疾病
會咬傷人的
社群活動 (9-10小時,白天, 會和人有互動的時間) � �%�
交配現象的不雅
台灣獨有的社會現象_狗媽媽(狗爸為極少數) 1.台灣各地皆有 2.非動保團體,為個人 3.沒有固定身分,社會各行各業皆有
時間邊緣化 _ 半夜 空間邊緣化 _ 無人注意之處 性別化邊緣對待 狗媽媽餵養時大聲咆哮的通常是男性,狗爸餵食時則無人反對
將流浪犬和城市共存的議題杰和狗媽媽現象
流浪狗的心理需求_與人的親密互動
也許在城市裡能有一個地方,是人和狗能同時在那裡找到慰藉, 彼此陪伴的場所。
E4
都市的連與斷 基隆路高架橋和羅斯福路交叉為範圍的都市介面
林軒弘 古爵誌老師指導
關鍵字 / 都市、邊界、移動 基地 / 羅斯福路四段 - 基隆路高架道路 - 羅斯福路五段 Program/
_
設計說明 / 在家鄉附近 , 台北市的最南端 , 公館商圈由於南接高架橋 , 西接新店溪(河濱公園), 福和橋 , 東南方有蟾蜍山 , 形成一塊具有豐富紋理 的地方 , 但卻又因為發展時間背景不同 , 造成許多不連續的介面產生 , 例如高架橋的南北 , 羅斯福路與汀州路 , 商圈與綠山藍水
往台北車站
汀州路三段 羅斯福路上 看到遠方山
道路旁貨運 車時常出現
汀州路與羅斯福路 店面型態很不一樣
往信義區
基隆路三段 ( 高架橋 ) 視線不及 後山的田園
往永和
高架橋切割 活動與人流
汀州路四段 往文山區 停車空間 打斷人行空間
學校與道路 被圍牆分割
羅斯福路五段
北
羅斯福路與汀州路雖然平行 但其上的街道感受 , 活動種類迥異 又因高架橋切割南北不同表情
汀州路上攤販自由 讓人有排隊的可能
街屋一樓為商業空間 常常阻隔騎樓以及室內商店
基隆路高架道路 實實在在阻隔南北 人行 , 活動 , 建築型態
擁擠的街屋與街屋中 夾著綠帶吸引人群
擁擠的停車空間 以及學校圍牆 壓縮行人空間
面對商圈的大馬路上 時段性出現一排貨運車 為人行空間增加層次
開放綠地以及 適當整理圍牆 讓人行空間更舒適
蟾蜍山後的住宅空間 是走在羅斯福路上 感知 , 感受不到的事
南
E5
朱世權 古爵誌老師指導
之間 ANTARA
關鍵字 / 之間、灰階、神、傳統、自然、都市、種族、界線、共生 基地 / 吉隆坡 , 馬來西亞 Program/
_
設計說明 / 19 世紀後 , 吉隆坡市中心留下的是一種混亂場域 , 民族與政治的演化進而產生一塊塊具象徵性的分裂土地 , 形成一個絢麗卻無法連結的 都市 , 回溯這塊赤土的傳統與歷史 , 去重思人與人 , 建築 , 自然和神之間的關係 , 再回到最小尺度試著去界定或連結都市裡各種之間關係 .
Animism
Traditions
Kuala Lumpur: A Labyrinth with cluster of Ethnics
From Super-Structure to Micro-System
F1
實驗電影中心
葛晏 陳柏年老師指導
關鍵字 / 實驗、影像、非主流 基地 / 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 120 號 B1( 舊延平戲院 ) Program/
拍攝 / 後製 / 放映 / 收藏 / 交流
設計說明 / 現在拍攝器材的易取得性與影像傳播的管道越來越多,期望透過動態影像傳遞個人想法的人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隨著科技進步, 電影的後製作業越來越重要,故欲建築一個能提供創造空間給對影像有想法的人亦能同時讓民眾了解幕後製作的流程。
基地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