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ku102畢業設計_快報03

Page 1

問候 HELLO WORLD

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103學年 --- 畢業設計快報

M ay

April

3/29.30

rch

Feb

ruar

y

Ma

NCKU ARCH

THESIS DESIGN 2014

EXPRESS

03



成功大學 / 建築學系 / 102 級

A1 A2 A3 A4 A5 A6 A7

王家平 陳鈺雯 王昕俞 鄧少禹 林雅蓓 鄭筑云 蔡宗翰

B1 B2 B3 B4 B5 B6 B7

許栢皓 林芷安 高詩涵 王乙涵 江玫恩 邱鈺淇 吳珮瑜

C1 C2 C3 C4 C5 C6 C7

賴弘翌 艾 克 伍世心 侯吉甲 金廷謙 莊帛軒 吳日濂

D1 D2 D3 D4 D5

姜森鐘 徐泓楷 林志鴻 張筱玫 莊子瑩

E1 E2 E3 E4 E5

林承佑 曾彥芳 李庭均 林軒弘 朱世權

F1 葛

指導老師 吳光庭 黃明威 曾 瑋 古爵誌 林洲民 陳柏年

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2014 THESIS DESIGN

CONTENTS


A1

王家平 吳光庭老師指導

生存載體 在都市中尋找生產糧食的可能性。

關鍵字 / 糧食自給率、土地開發、未來生活、自給自足 基地 / 桃園航空城 Program/

( 住 宅/商 業/公 共 設 施 ) + ( 農 業 ) = 未 來 都 市

設計說明 / 聯合國預估,在 2050 年全球將有 80% 的人口生活在都市;這個人類製造的巨大載體中。平衡生活品質、產業發展和糧食生產是設計 的核心;如何在 20 萬人口居住的前提下保有相同生產價值與創造核心產業是這階段努力的目標。

計畫區內原農業使用面積:1938 公頃; 其中 1287 公頃為特定農業區 在計畫書裡,特定農業使用區為 6.22 公頃

以 埤 塘 為 中 心, 規 劃 12 個 半 徑 700 公 尺 的 生 活 圈。

原計畫書土地使用比例


機場 60 分貝線限制

件 住宅區與農業結合

捷運結合水耕產業 四條河川及 24 座埤塘

國道 2 號 ( 連結機場 ) 及主要既有道路

新使用分區


A2

陳鈺雯 吳光庭老師指導

築自宅 永久改變的自然與臨時不變的建築

關鍵字 / 環境、構築、永久與臨時 基地 / 高雄杉林區 Program/

住宅

設計說明 / 以永久性、臨時性辯證建築與自然的關係,我思考住宅的建築過程,並記錄我設計的過程,這是一個永久處於施工狀態的建築

友人家 上坡到家

過粗坑一號橋 快到朋友家

一片稻田、椰林

見月眉橋不過,右轉 過月眉橋,友人家

高雄杉林區 回家路徑

農地上,從事的事件就是種植, 除了種菜、種樹, 還需要有能遮風避雨的房子,用來支持種植的事件。

看到土地公廟轉入巷道

我所思考的是這支持農業的房子也會是一個生命體, 種在這塊土地上。 一旦將建築當作一個生命體, 他會順應所在的環境, 並且應為所處的環境不同發展出不同型態的生命

太陽軌跡 友人家

月光山

冬季風花圖

月光山

基地

基地 月眉橋 豬舍

道路 地貌模擬

冬天

N

墓 粗坑一號橋

土地公

N

w

春秋天 夏天 使用分區: 山坡地保育區

美濃 美濃

1000

1500

) 2000

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了解這塊土地 了解種植

小巷 3M單行道

甲仙

(MM

2009 20 010 2011 2012

台181,10M雙向道 量 降水

農地農用

逐月降雨量

0

夏季風花圖

面積: (8522+825+293)/3 =3213平方公尺

500

使用地類別: 農牧用地

2500

人與自然的關係

溫室

用一模矩系統,在規則下因應自然做改變 不變

人造建築物加入大自然

不變

永久的假設工程

旗山 山

溪流


設計過程

建造過程


A3

王昕俞 吳光庭老師指導

凝視列車 當火車觀光文化傳承互相依存

關鍵字 / 火車、觀光、文化載體 基地 / 金崙 Program/

車廂、文化園區

設計說明 / 觀光,從踏上載具的時刻開始,直到被載具送回起點。一個連串的過程,除了滿足凝視者的需求外,能為被凝視者帶來甚麼改變 ? 觀光不再是對環境消耗的過程,而是反同質化反效能主義的一種手段。

[ 大武山區 ] 排灣族人的起源 排灣族聖山

[ 野溪溫泉 ] 金崙溪流域遍布著溫 泉湧泉點

[ 小米農地 ] 排灣族主食 每年兩個祭典標定了小米季節的開 始與結束

[ 毛蟹洄游 ] 季節性現象 每年一個祭典標定了毛蟹洄游的季 節

[ 金崙聚落 ] 排灣族領地的北緣 生活作息與土地的脈動緊緊相連 觀光業開始發展

[ 金崙車站 ] 濱海車站,聚落的大門


[ 聚落 ] 活的文化園區,被凝視者的生活 傳統 / 經驗技藝 / 緩慢 / 時序循環 以信仰與生活為重心的脈絡 祭場,是聚落與傳統文化的精神象徵

[ 載具 ] 移動聚落,屬於凝視者 科技 / 系統 / 快速 / 資源循環 創造對比性,引發反向的凝視 第二載具的切換,快與線性 / 慢與網狀

[ 空間 ] 作物 . 信仰 . 生活隨著時序年復一年的循環著 空間與機能也會跟得這樣的律動而變化著


A4

鄧少禹 吳光庭老師指導

肉慾 • 肉籲 充滿變動與不確定的空間喚醒集體意識

關鍵字 / 海安路、肉品市場、擾動 基地 / 台南市 / 海安路 Program/

肉品處理市場

設計說明 / 將兩種同樣不被感受到的傷痕疊合在一起,在海安路地下工程在這隱藏在城市之下充滿了汙穢秘密的空間,塑造一個肉品處理與販售 的新形態。

關於屠宰 - 人類集體無意識的 行為 當我們面對人類生命的消逝時,我們 報以同情,關懷, 甚至是畏懼的,我 們似乎嚴肅且嚴謹的在彰顯生命的神 聖性然而同樣是生命,但人類對其價 值的衡量卻存在著多重標準。當生命 被放在一條生產線上討論,被量化成 紙上的數據,或被端上餐桌,生命似 乎不再那麼神聖,也不會在我們心裡 留下痕跡。起初人類食用動物是為了 生存所做的一種”選擇”,然而在人 類文化如此強勢的現在,食肉已然成 為一種”享受”,更甚是淡化為一種” 習慣”,鮮少有人思考過,人類這種 集體且無意識的行為下所犧牲的這些 生命,是否亦具有神聖性,而當我們食 用他們的肉體已延續我們生命的同時, 是否該有所感知 ?

在城市空間中回應 在充滿了食的慾望,被稱為美食之都 的台南尋找舞台喚醒人對牲畜生命的 感知,鎖定在美食小吃的重鎮中西區, 同樣具備 " 無感知的傷痕 " 特性的海安 路地下工程作為基地,在這隱藏在城 市之下充滿了汙穢秘密的空間,塑造 一個肉品處理與販售的新形態。

開放與封閉 肉品處理的作業空間採封閉式,輸送 空間則具有視覺穿透性,樂四櫥窗的 形式。


與無感知狀態的對抗 - 變動的空間概念 迴轉的市場 回應到海安路拓寬前所給的現代化的願景,創造現代化且具展示 性的新消費型態,肉品沿著的主生產線流動,進行各級的處理, 在肉品的不同處理狀態下,分流出不同的消費迴圈,便使之介入 基地周邊的傳統市場及觀光景點,餐廳燒烤等等部分。 變動的使用方式 基地兩側的使用具有時間的斷層,在基地上創造一個隨著時間改 變使用狀態的男性空間,連結時間的斷層。 變動的空間量 創造具生長可能的空間形式,使肉品處理的空間量可隨需求變 動,同時改變使用者在其中活動的型態。

保留原有地下結構 挖開既有的地下空間,但保留梁柱系 統,作為輔助結構,在原有的框架下 置入新空間


A5

林雅蓓 吳光庭老師指導

感知地景 以感官經驗重新建構的居住、生活、生產地景

關鍵字 / phenomenon、enhance、環境感知、動態地景 基地 / 台南 / 七股 Program/

居住、生活、生產的小型聚落

設計說明 / 感知是對於環境細微變化的感受,是人和環境溝通的媒介。人類本能的會依循著對陽光、風和溫度等身體的感受在環境中尋找、建造 感覺舒服的空間,透過不同環境因子密度的分布,建構一個居住、生活和生產的場域,重新定義人之於這塊土地和環境的關係。

Preface

建築是怎麼開始的呢?

Prototype A 4 m/s

在建築開始以前,人類便會本能的依循著對陽光、風和溫度等的身體感受 在環境中尋找、建造感覺舒服的空間;直到現在,人們仍然為了在不同的 時間創造舒服的空間感受而努力著,然而這樣的討論往往伴隨著對環境的 負擔,這個案子試圖以不同環境因子密度的分布為依據,構築一個居住、 生活和生產的場域,重新定義人和這塊土地、這個環境之間的關係,以感 知形塑生活的地景。

3 m/s 2 m/s 1 m/s 0 m/s 1 m/s

Site

七股一望無際的水平地景看似平靜, 在微觀下卻是充滿動態的生命力,並隨著時間不斷變化……

從環境涵構中捕捉各種自然現象的片斷,三種具時間性的變動因子 : 風、陽光、水(潮汐、雨水)

WIND

LIGHT


PROTOTYPE A

2.5 m/s 1.m/s

2m/s

1.5 m/s 2 m/s

1 .5m/s

2 m/s 1.5 m/s

2 m/s 2.5 m/s 3 m/s

樹的陰影、風的變化,生活的地景隨著環境一起變動,成為定義生活秩序的新依據。

WATER


A6

鄭筑云 吳光庭老師指導

漁業展覽館 河岸不夜城,劃破夜晚的寧靜

關鍵字 / 漁業產業鏈、觀光 / 魚市場、勞動者、都市蔓延 基地 / 安平漁港 Program/

漁業展覽館

設計說明 / 漁業產業鏈中,上游勞動者與都市消費者在時間及空間上形成的斷層,都市裡寂靜沉睡的黑夜裡,港口邊凌晨的漁市場熱鬧蓬勃,上 游漁業勞工們、魚販處理新鮮魚貨,趁著天還沒亮將魚貨運送到都市中大大小小的超市、市場,餵養都市人的胃。

觀察魚市場

產業鏈中,消費者享受精緻化商品的同時,在認知上往往片段地或甚至是斷裂式的忽略這些 商品是怎麼來的?又是哪些人哪些時間做了什麼事情?

安平觀光失去在地性

安平從前是個小漁村,港口邊為漁業運作建設許多設施,漸漸地漁業不如以往 蓬勃,漁業色彩也漸漸黯淡。近年來安平的觀光集中在古蹟及商業街,且試圖 將港口邊設施南遷改建人文美術館等,失去安平獨有的水岸空間及漁業紋理。

活魚存儲

海事學校

海巡署

加油站、加冰站 活魚存儲

海巡署

批發魚市場

造船廠


[移軸] 外籍漁工 生活場域 | 以船為家 / 受管制 日常設施 | 船上無浴廁 / 冬天洗冷水澡 生活補給 | 魚市場內雜貨店 交通工具 | 腳踏車代步 文化交流 | 同族群熟悉 / 分享家鄉菜 海上人生 淺規則 | 法律死角 漁業生態 | 生態浩劫 / 推廣永續漁業 生活作息 | 日落而出 日出而息 / 社交圈轉變 約定俗成 | 討海禁忌 / 吃魚不可翻面 / 灶具象徵船上核心 / 忌八人出海 ( 八仙過海 ) / 尊敬海裡往生者 / 出海忌洗頭

設計手法

-整合補給站(加油站、加冰站)遷移至原定觀光漁市的基地 -以觀光遊憩的功能使都市人認識漁業產業鏈的運作,置入觀光漁市的機能形成一連串的產業 關係。 -魚市場:以人與水在空間上的關係著手。 -觀光魚市:魚的生命價值藉由空間轉換,從生命失去變為商品,最後成為餐桌上的一道佳餚。 利用空間界定魚在產業鏈中各個環節逐漸邁向死亡的儀式。


A7

蔡宗翰 吳光庭老師指導

台北青年住宅 青年生活想像與都市空間重建

關鍵字 / 青年住宅、台北古亭、都市更新 基地 / 台北市古亭市場 Program/

青年住宅、高層住宅、辦公室、商場、公共空間

設計說明 / 以自我的角度出發,建立適合青年居住、就業、生活的空間,提出新的生活構圖想像,以及對都市空間的觀察與改善。

都市量體研究 :


複層都市 : 藉由都市更新的手法將青年住宅置 入現有都市環境,改善現有社會結 構、居住福利與都市環境。

複層 :

垂直動線 :

為了舒緩都市地面層所承受的機能 負擔,創造複層的都市平面,分別 服務不同的區域。

垂直向的動線分別服務不同的使用 族群,區分管理區域。

水平動線 :

量體 :

為了在高層實現都市的水平使用機 能,各層分別置入貫穿各層機能的 迴圈,增加空間的使用效率與質量。

配合不同的機能與所處高度,對量 體進行分割與切削。

基地 :

公共空間 :

連接都市的地面層商業帶,並根據 基地狀況設置不同機能的入口。

配合公共運輸轉運的需要設置捷運 的出口大廳、青年住宅門廳與街道 旁的開放空間。

住宅 :

商場空間 :

將原有居民的生活空間抬升至都市 的頂層,並創造高層的開放空間, 曾家居住的品質,流動性質較高的 青年生活及工作空間則置於都市地 面層。

中間層的量體做為出租用的商場, 方便服務都市以及住宅的居民。


B1

許栢皓 黃明威老師指導

開漳渡神 氣候變遷之下水與信仰聚落的另一種新型態關係

關鍵字 / 海平面上升,傳統信仰,遶境 基地 / 宜蘭壯圍 Program/

祭祀空間、廟會空間

設計說明 / 水之於信仰:先民們舉著神明,乘著船,渡海來台,入蘭開墾;辛勤耕耘,在神明之前喃喃祝禱,將惡水變成千畝良田;在氣候劇變之下, 和水依存的信仰生活將不復存在。在即將淹沒的壯圍,我想重新刻畫民間信仰和水的關係。

押後隊伍/ 護駕武轎 押後隊伍/ 隨香隊伍 護駕武轎 隨香隊伍

神明鑾轎隊伍/ 護駕武轎 神明鑾轎隊 轎前鑼 伍/ 小火令旗 護駕武轎 神明鑾轎

轎前鑼 小火令旗 神明鑾轎

當世紀末之時,氣候變遷之下,海平面上升四公尺,壯圍大部 分土地將被淹沒。 屆時,壯圍的居民只能往內陸遷徙,但當地的開漳聖王信仰卻 不會消失,一種新的祭典模式被建立: 新廟出發/起駕 ( 轉換載具 ) 抵達各分廟/停駕 ( 遊街/酬神演戲 ) 抵達祖廟 ( 永鎮廟 ) /入廟 ( 遊街 ) /淨海儀式,過火儀式/酬 神演戲 返回內陸/入港 ( 轉換載具)

選擇五座開漳聖王廟作為遶 境的據點,依其舊時的紋理, 設計停留時的記憶點。

藝閣隊伍/ 藝閣隊伍/ 陣頭 藝閣 陣頭 炮車 藝閣

炮車

淨路煞氣隊伍/ 駕前武轎 淨路煞氣隊伍/ 頭旗 駕前武轎 執事牌 頭旗 炮車 執事牌 炮車

開路隊伍/

開路隊伍/ 報馬仔 開路鑼 報馬仔 黑令旗 開路鑼 開路鼓 黑令旗 彩牌旗 開路鼓 火令旗 官將首 彩牌旗 火令旗 官將首


第一站/壯六鎮安廟 稻作平原上的中心

第二站/東港鎮安宮 堤防上的散步 / 眺望

第三站/後埤振安宮 廟後的大淺灘

第四站/新社振安廟 台二線旁的寧靜

第五站/永鎮永鎮廟 大廟的昔日榮光


B2

都市水 _ 場 都市中水的狀態感知

林芷安 黃明威老師指導

關鍵字 / 根 . 異質 . 交會 基地 / 中都濕地旁 ( 愛河中游 ) Program/

社區淨水活動展覽空間

設計說明 / 都市中的水已被資源管線化,被隱藏我們所看不到的空間中,透過翻開地下的管路,成為都市中新的空間經驗

隨著工業化 . 城市化發展,愛河自淨的速度趕不上污染的速度,成了一條都市 中的臭水溝。政策上在支流及中上游採截流的方式,將汙水送到外海的汙水處 理廠淨化 . 放流,雖然愛河得到立即性的淨化,但在沒有淡水注入的情況下, 卻使的海水侵入了愛河,造成土壤鹽化問題,及雨季時中上游放流造成季節性 的愛河汙染問題。

鼓山截流站的汙水

高雄汙水區

海洋放流管 3 公里處

高坪汙水區 基地現況 汙水 雜排水 雨水

公共下水道

汙水處理廠

雨水下水道(愛河)

臨海汙水區

設計 雜排水

淨化

回收使用

淨化

雨水

淨化

共生系統

汙水

下水道

汙水處理廠


早期鹹淡水分界位於中正橋

1986年完成下游支流及中上游的汙水截流, 愛河90%為海水,達治平橋

若愛河在沒有淡水注入的情況下, 潮汐最遠可達龍心橋, 水深15CM,無法行船

2006年,在寶珠溝旁興建截水閘門, 取代治平閘門

O2 好氧區 厭氧區

根區效應產生的同質性與異質性 都市中的異質空間 _ 生態 同質空間 _ 人工

根區效應 在淨水流程中,植物將氧氣傳到根部,形成根部周邊的好 氧區,及其他部分的厭氧區,同時進行同化 . 異化 . 硝化 及脫硝等化學作用


B3

離聚 送別、相聚,承載不同情緒的路徑塑造。

高詩涵 黃明威老師指導

關鍵字 / 古禮、序列、路徑、告別、記憶、情緒釋放。 基地 / 台北 / 北投。 Program/

殯儀(冰藏、化妝、停棺、禮聽、火葬)、墓園、浴場。

設計說明 / 以古禮作為設計依據,嘗試創造一空間序列讓人經驗各個儀禮中的精神,運用自然地景的特色並加以轉化。藉由第一次、與再次體驗 路徑的不同,去重新詮釋人與人之間的告別與紀念方式。

40 20

site plan scale 80m first trip second

point G

point F

point E

point B

point C

point D

point A

section 01

section 02

section 03

section 04

section 05

A 冰存室 / 化妝間 回應儀禮:沐浴 / 襲與殮 / 入棺 位於最接近溪澗的低處,欲引用水源、流逝等意象,結合在此空間中進行活動時的氛圍。 B 停棺間 回應儀禮:殯以待葬(內) 這是一段親人與逝者朝夕相處的時間,配至於溪澗的另一端,使其獨立不受打擾,並且參考 基地的日照陰影變化,於此處可看望另一端山頭早晚的山色變化,感受時間的逐漸逝去。 C 通橋 回應儀禮:殯以待葬(內→外) 與停棺間相連,塑造親人送離逝者的這條路徑之儀式性,並且可作為溪谷廊道的入口意象。 D 禮廳 / 接待處 回應儀禮:殯以待葬(外) 最高處,擁有遼闊視野以及可回望來時經歷的路程。廣大而平緩的腹地可供參與告別式之眾 多人群相聚、陪伴的空間。也是對外接待的大眾空間。 A point 冰存室 化妝間

draft

01

E 火葬場 回應儀禮:下葬 位於河道的末端點,可結合此地景特色去塑造空間的精神性。且因著地勢的走向,其隱藏於 山勢之後,只有送行的家屬會經驗此空間,前往墓園、行走於溪谷廊道的人們視線不會看到 其存在於此。 F 公眾澡堂 / 墓園 回應儀禮:祭 / 齋戒 延著溪澗逆流而上,位於路徑的端點。為每年的歸來會先經歷一神聖性的廊道、再進入此區, 與逝者、以及親人的相聚時刻。


DEVELOPMENT 從一開始,將所有機能配置於基地上,了解所需空間量並加以組合, 由全面地攤開而線性、整體組合並收斂、再到分配結合 program 並且分散的點配 置、最後找到基地上可利用、並且能予以強化的地形特色,去塑造我想要詮釋的古 禮與離別。 空間量也是不斷地在收斂、越趨於少量而細膩化的走向。 最後選擇以草案 04 作為發展原形,更深入基地去了解其特色,進入設計。

draft

01

B

C

A

section 01

C B

section 02

G

E

draft

D

02

section 03

E G

section 04

E

section 05

draft

SECTION 先思考要送別親人時,所要經歷的時段、程序、以及儀式的順序。 以溪澗為設計整體的主軸。對應「自然」、「流逝」、「逝者」…等聯想意義。

03

回應先前了解的古禮精神,此段時間會是一步步、讓親人與逝者在距離、情感上逐 漸遠離的一段過程。故配合古禮、對應現代所需之機能,在此基地之中尋找各個點 適合的位置。 與溪澗的流向逆行,家屬們在每個階段由低處往高處移動,是逐漸與溪谷遠離的一 段過程。並且順著山勢走向,路徑上每個經歷的點,能看見的、和未能被看清的, 也是設計著重點之一。

draft

04

sunlight/ ex. winter

在之後的設計中,也會根據季節性的地景不同、去配合時節、儀禮的詮釋,作為設計手法的參考依據之一。

Development 1/600 models


B4

記憶載體 城市集體記憶空間再造

王乙涵 黃明威老師指導

關鍵字 / CINEMATIC URBAN EXPERIENCE、路徑、重述集體記憶、老城更新、機能共構、舊建築物保存 基地 / 新北市 永和 Program/

商業、運動、閱覽、展演

設計說明 / 老戲院一家一家接著倒閉,象徵過去生活核心的消逝,面對舊城未來的都市計畫,新的城市公共空間如何能重述過去的集體記憶,並 乘載新的休閒機能 ? 未來的生活空間將以複合、交錯、重疊的方式結合,包容新與舊的記憶,並呈現永和的在地紋理。

台北市 特定專用區1%

綠地休憩空間2%

新北市

其它2%

特定專用區4%

其它5%

總面積 住宅區29%

人口

住宅區30%

住宅區58%

公共設施 用地47%

公共設施 用地57%

5.7138Km2 229,062人

公共設施用地26% 商業區3%

商業區7% 工業區11%

工業區3%

文教區6% 行政區1%

9,753人/Km2

人口密度

商業區9%

1,926人/Km2

人口密度

永和

50,000

樹林

40,000

蘆洲

30,000 20,000 10,000

土城

40,568人/Km2

人口密度

板橋

中和

三重 新莊

0.51平方公尺

永和區的居民平均每人可使用公園綠地面積 每人

0.3475平方公尺有綠地的面積

實際開發使用綠地面積 每人



B5

江玫恩 黃明威老師指導

Fellowship Boundaries 團契介面

關鍵字 / 基督徒團契、大學城、空間介面 基地 / 台南大學路與育樂街之間 原救國團舊址 Program/

教堂 / 宿舍/書店 / 外食空間

設計說明 / 從大學城中找到都市的 " 房間 ",並尋找"房間"中"分享性"的特質。而團契強調的是群體活潑的關係,就是一種不斷分享的狀態。 從房間 (rooms) 到都市 (city) 之間就是團契 (fellowship) 發生的所在。這個提案將探討聚會空間如何形成團契介面連結於都市。

04

03

02 BL LURRing 05

01


08

介面 between 學校 社區 育樂街 基督徒

A

C

Boundaries

B

06

07


B6

邱鈺淇 黃明威老師指導

共生校園 在市集街道裡上課的都市小學

關鍵字 / 小學、市場、社區 基地 / 高雄市鼓山區九如國小 Program/

都市綜合小學校

設計說明 / 高雄中山 / 九如國小即將併校並遷至美術館成立新小學。嘗試在不遷併校的前提下,將九如國小重新定義成社區學習中心,引入市場, 讓物流、生鮮食、營養午餐與教學複合成一體。

小學校社的空間型態隨時間傾向更自 由化,但 " 教育 " 卻未曾真正從圍牆裡 頭解放出來。

基地面臨遷校問題,然而大部分的學區學生卻來自學校周遭,因此 想讓學校維持原址,但打開校園與社區混合共生。


引入華德福教育體系統,強調手做與記憶同等重要;而針對 兒童心智年齡發展不同階段,分成幼稚園、中低年級、高年 級等三大簇群。 研究華德福的課表,做出相對應不同時序性的教育空間。


B7

吳珮瑜 黃明威老師指導

居。山林 部落在地重建與自力造屋

關鍵字 / 環境變遷、資源效率、共居 基地 / 屏東縣霧臺鄉阿禮部落 Program/

發展山地居住系統原型,村落維生系統重整。

設計說明 / 從大尺度到小尺度,對台灣深山部落民居提出新構想。此外,以災後的上部落為基地,探討原鄉在地重建模式的可能性。

山地居住系統 / 四戶共居模式

家屋構築

構造細部


生活場景剖面

坡地剖面

大屋頂剖面

維生系統 / 水源+熱源


C1

賴弘翌 曾 瑋老師指導

都市浮島 2000 找回遺失的尺度

關鍵字 / 都市設計、剖面、棲居 基地 / 台北竹圍至紅樹林捷運沿線 Program/ 複合機能 設計說明 / 提出一個剖面都市設計提案,有別於平面操作的都市計畫,與消極的面對基礎設施,要在高密度都市發展後,重新從剖面觀看都市, 並建構遺失的棲居關係!


觀點 Perspective

想像的台灣都市剖面、都市邊界的 照片拼貼,我想要重新建構一種新 的觀看都市與設計都市的方式

Urban research_Imagination of Taiwan city sections & Collage

河海交會的先天條件,滋養了這個百年漁村,但城市與海洋間的矛 盾位置,河口人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文明造就了城市光鮮的樣貌, 卻混淆了河口人對河流的想像…

基地 Site

河口人 Fishermen in the City, 2005

議題 Issue

Abstract sectional reading Design

未來,在被基礎設施切割都市的兩側,許 多”尺度”消失不見了…

找回遺失的尺度

新北市府於 2011 年修訂變更《土 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專案通盤檢 討》,允許放寬山坡地建物高度, 100 公尺以下量體將不受限制,原 多住一、住二用地,最高僅能蓋到 7 層樓的土地,透過容積轉移,以 及政府開放限高,將可興建超高住 宅大樓。

Generation diagram 基礎設施沿線研究

都市浮島 - 兩側串聯

浮島平台 - 線性流動性公園設計

將平面都市設計轉為剖面思考

浮島開洞 - 地面層通風採光

量體分布兩側


C2

艾克 曾瑋老師指導

塑膠花園 在超現實場景中重塑新定義人與自然生態的邊界

關鍵字 / 虛與實/真實與虛假/超現實/垃圾掩埋/生態保護/展示 基地 / 台北:關渡濕地公園 Program/

溼地公園遊客中心與展覽設施

設計說明 / 都市邊緣聚集各種發展的廢棄物,垃圾掩埋,廢土場,工業區,同時與自然環境產生不和諧的狀態,但隨都市人生活型態改變這些邊 緣地景反而成為觀光與教學場所,我希望創造一種真實於虛假的展示,重新描述人與自然間荒謬的關係,同時實質解決土地汙染問題

[塑膠花園] 花園是人類的小世界 看似自然其實全然人工 強力嚴謹的控管著一方自然; 塑膠花是一種仿製品的展示 凍結住自然瞬息萬變的一瞬間 有時贗品更勝真實,比真實更真實

[SITE] 台北/現今關渡濕地公園與其周遭土地 [PROGRAM] 自然公園旅客與展示空間,展覽休閒設施 [ARGUMENT] 關於土地:都市邊緣垃圾掩埋,廢土場,工 業區,更多的是深埋於土地中不被看見的不被 提起的,卻一直在影響著環境 關於展示:自然與人工被二元觀點的切割 在觀賞自然時人們不斷以觀光教學之名破壞, 在保育時全然的溫室栽培,我想要打破的是這 樣現有的關係,以仿製最為我的手段 [STRATEGY] 1.虛: 開挖清除濕地公園北側的非法垃圾掩埋 藉由開挖整頓濕地公園與周遭產業用地 2.重新閱讀: 保留基地內現有的基礎設施與材料 結合挖除後再處裡的垃圾成為建材 藉由重新閱讀,賦予新的功能 3.九個場景: 交錯真實與仿製的自然產生新的展覽方式 仿製品是真實自然的救贖的機會 運用九種場景,九種超現實的體驗 藉以敘述人與環境種種荒謬的關係 同時實質解決自然與土地現有的困境


斷裂 場域 鏡射 畫框 交換 尺度 偽裝 顛倒 身分


C3

時間地景

伍世心 曾 瑋老師指導

操作一隨時間改變之邊界

關鍵字 / 邊界 時間 不變性 基地 / 關渡平原 Program/

濕地與陸地之間的邊界

設計說明 / 我希望這個邊界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邊界,同時也把基地上的繁雜的活動 ( 已發生與未來將發生 ),包括農業、臨時性工業、開發 ... 訂 定不同的時間座標將這些活動整合。

time line 彚㤕Ṣ⎋侩⊾

彚㤕Ṣ⎋ⅳ暞㬮䚉

攳䘤⺢姕⬴ㆸ

攳䘤⺢姕攳⥳

⮯惘性Ṣⶍ䈑㶭昌(⺊揝㡬伖)炻 悐↮䧖㢵勱㛔㢵䈑梲⛘

㹤⛘⺢姕

⺢姕↮昼彚㤕䓐⛘冯㉮昌⟜⛘ ᷳ攻䘬↮昼䇮

⺢姕㽽⛘冯⣏⹎嶗ᷳ攻䘬⍂䇮 ⼊ㆸ⻟䁰旣昼

ⳑ⟴⛇䇮冯 ⍇㚱➢⛘⼊ㆸ䨑⭂⬱〗奺 㕘㳣≽⟜➇⺢䩳

⛇䇮攳⥳ⳑ⟴

㕘䘬怲䓴⺢䩳炻⼊ㆸᶨ徜⚰✳(loop) 䶂⿏℔⚺

Ṣἧ䓐⍇㚱Ṣ埴忻炻 塓㉮昌⟜⛘ㆸ䁢冐㗪⿏ 㳣≽⟜㇨(㫉㔯⊾䫱)

0

㹤⛘⺢姕⬴ㆸ

10

statement 大度路乘載關渡開發的各種 強烈干擾 ( 工程車輛之噪音、廢氣等 等 ) 勢必會影響濕地公園的敏感生態 環境。因此我用一強烈厚牆作為最初 的 buffer,這道牆以關渡上的堆積廢 土作為材料而建設,作為防護的同時 也標誌出大台北的建設與關渡之間的 關係。 而我希望這個邊界是一個隨 時間變化的邊界,同時也把基地上的 繁雜的活動 ( 已發生與未來將發生 ), 包括農業、臨時性工業、開發 ... 訂定 不同的時間座標將這些活動整合,並 隨時間有所變動。 在這之中我以空間標定出不 變 ( 人的通道、結構牆 ) 等標誌出基 地中各種變化。 最後這道厚牆會漸漸崩毀, 同化在溼地環境中,成為候鳥棲地, 成為人與自然環境的新活動場域。

䟜⎋㬍忻⺞Ỡ炻忚ℍ㕘㳣≽⟜➇

䟜⎋忋㍍怲䓴冯ℏ悐(㽽⛘)

怠㑯䟜⎋忋㍍怲䓴冯ℏ悐(㽽⛘

15

texture mapping

20

30


過程

p

phase1

phase2

phase3

phase4


C4

侯吉甲 曾 瑋老師指導

Trace the Trace 時間痕跡的探索

關鍵字 / 痕跡、展示、碎片重組 基地 / 圓山 Program/

旅店

設計說明 / 許多被視為權力象徵的空間曾被置放於圓山一帶,其地貌受到統治者多次的改動、覆寫,並留下了許多時代的痕跡。將這些痕跡視為 台北城市博物館聚落的展品,想像一種新的體驗方式。

T R A C E / U R B A N S C A L E


T R A C E / S I T E S C A L E


C5

金廷謙 曾 瑋老師指導

時代標本 以河川加蓋城市剩餘空間找回消失活動及歷史痕跡

關鍵字 / 痕跡、保存、街道展示 基地 / 磺港溪舊北投加蓋段 Program/

澡堂、城市博物館

設計說明 / 以河川加蓋城市剩餘空間找回消失活動及歷史痕跡

保存 什麼值得保存 ? 該怎麼被保存 ?

北投快速仕紳化的過程 原本居民的生活空間受到排擠 眷村快速地被取代成溫泉旅店 高樓大廈 一條流經舊北投區的磺港溪 在整治無效後加蓋成了巨大棺材 面對這兩種人文與自然的保留 該如何取捨與進行 ?


挑選 活動的保存 物質的保存

那些歷史所遺留下來的事物是值得被保存的 分為 物質面 活動面 族群面 三個向度來討論

物質的改變

活動面向的改變

type1 : 眷村舊房子 ( 磚構造、鐵皮搭接 ) 1949~1970 type2 : 舊式平頂建築 (RC 磚造、RC 構造 ) 1970~1990 type3 : 新式平頂建築 (RC 鋼構、RC 鋼骨 ) 1990~2014

浴場

男女湯

溫泉飯店

大旅店套房

time 2000

1990

1980

展示

1970

1960

如何展示歷史 如何tag活動

城市 過去 現在 未來

以時間序列的方式陳列展品 自由閱讀的方式 移置即將消逝的活動到固化的河川上

1950 舊北投

新北投

area


C6 WALLS real/materials/srtructure 莊帛軒 曾瑋老師指導

關鍵字 / 真實 / 材料 / 構造關係 基地 / 松山文創園區 - 北向製菸廠 Program/

建築畢業展

設計說明 / 共同壁的演進與材料之轉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以更輕巧、組裝更簡易的材料建構一道牆,改變原本厚重阻隔的特性,與內部空間產生另一層關係。

materials


both-side relationship

figure/ground


D1

漫化之所

姜森鐘 林洲民老師指導

城市閱讀地景

關鍵字 / 框架、路徑 基地 / 台南市舊地方法院旁 Program/

推廣 , 商業 , 育成

設計說明 / 藉著漫畫所感受到的生活感動,體現在建築設計中。利用基地的文化與商業資源,以及產業鏈的結合, 描述一個結合推廣 , 商業以及育成的綜合公共場域 , 使地景成為公共的閱讀 , 漫活場所

文學 創作,研究,收集

教育,推廣

作家工作室 討論室

作家教室 演講廳

咖啡廳

展覽空間

圖像 商業 企劃室(編輯社) 書店

創作,研究,收集

教育,推廣

畫家工作室 討論室

漫畫家教室 演講廳

咖啡廳

展覽空間

音樂 商業 企劃室(編輯社) 漫畫店

創作,研究,收集

音樂教室 劇場

咖啡廳

展覽空間

資料庫

資料庫

資料庫

寢室

寢室

寢室

盥洗室

錄音室 樂器室

動畫 創作,研究,收集

教育,推廣

動畫工作室 討論室

電腦教室 放映室

咖啡廳

展覽空間

資料庫

個人視聽室

模型 商業 企劃室(編輯社) 影音店 電影院

創作,研究,收集

教育,推廣

模型工作室 討論室

模型教室 演講廳

咖啡廳

展覽空間

資料庫

教育,推廣

作家工作室 討論室

商業 企劃室(編輯社) 書店

服飾 商業 企劃室(編輯社) 模型店

創作,研究,收集

教育,推廣

服裝工作室 討論室

紡織教室 演講廳

咖啡廳 布料區

展覽空間 伸展台

商業 企劃室(編輯社) 服飾店 服飾出租店

寢室

寢室 3D攝影棚 盥洗室

產業結構

漫畫系統

產業運作

網絡動線研究

配置發展 平面策略


商業推廣 商業與展覽結合

育成環境 教育空間研究


D2

徐泓楷 Nikar Kacaw 林洲民老師指導

回到生活的起點

關鍵字 / 水、田埂、竹筏、石材廢料 基地 / 花蓮縣吉安鄉 光華工業區 Program/

產業地景

設計說明 / 台開來到這片工業區,改變使用類型為醫療觀光產業,邀請國際知名事務所 BIG 設計觀光飯店,規劃了開心農場,興建了客家土樓, 花蓮是什麼 ? 我認為花蓮說的是一種生活,一種與環境共生的生產態度。

現在 20130831 由花蓮印象開始 20131031 由工業城鎮開始 20131117 第一次草評,提出大理石紋理的概念

20140111 期末草評,土地使用分區,提出中央商業帶公園

20140217 延續設計,改變商業帶公園為水景公園

20140315 回到起點


分析

1

農村生活

3

2

指認花蓮生活 祭典文化

石材加工

在元素之間找到背後共通的特性

田埂

4

水圳、海洋、水切

從花蓮印象中挑選元素 竹筏

石料

置入基地

水道系統

目標

1

延續

與傳承文化

3

維繫地方

生產力

2

與自然環境

共生

策略

1 3

維持縱谷的低密度分布

無所不在水道系統

2 4

完整的基礎設施、教育、工作

模糊與周圍環境的絕對關係

5

農村生活型態

6

臨時地景

7

聚集停留的節點

8

資源回收利用系統

9

生態友善


D3

林志鴻 林洲民老師指導

情迷都市 建築與都市的再架構

關鍵字 / 高層建築 . 空中都市 . 建築 . 人 . 自然的交融關係 . 基地 / 澳門佑漢住宅區 Program/

未來高層建築型態與新型都市空間的混合性

設計說明 / 生活往高空發展 . 空中建築跟地面之間漸漸出現第三層的活動空間 . 地面層還於自然 .



D4 Of City, Of Home, Of Heart 張筱玫 林洲民老師指導

心理治療及教學研究中心

關鍵字 / 患者及非患者的共享空間、造街、都市治療 基地 / 台北市松山區健康路、三民路、健康路 325 巷及三民路 62 巷間兩街廓 Program/

心理治療專門場所 ( 門診 / 日間治療 / 住院 )

設計說明 / 建立患者與一般民眾的共享空間,打破過去心理治療空間形式的單一性及封閉性,同時保有私密性及公共性。讓患者能自在地走入治 療空間,並且此空間對於社區也有正面的影響。

家,舒適區的想像空間 患者的核 非患者的核 ( 親友/家屬 )

→候診空間 / 看診空間 →候診空間

向心性、有凝聚性的核

威權性、發散性的核

不規則、有機、低制約感

優點

教條規範的聯想

缺點

冗長的不安定空間

冗長的不安定空間 管理的便利性


病室 • 與陌生人共享的空間 • 陌生人的進入權 • 低度空間自主性 • 均質 • 管制

空間的改變與延伸 實質空間的延伸 材質的改變

──────────────────────→

家 • 私人所有權 • 空間自主性 • 獨一 • 跳脫教條的


D5 知識速食店 Urban Tutoring Center: Reuse of Lao Song School 莊子瑩 林洲民老師指導

關鍵字 / Typology/ Educational building/ Urban context/ Tourism/ Flow 基地 / Wanhua District, Taipei Program/

Tutoring center/ Tutor dormitory/ Market/ Social center/ Community Library

設計說明 / 在老化市區置入新的教育機構,以都市中豐裕的人力資本提供最新的知識技術,成為新教育型態的知識速食店。像吃速食般學習知識, 講求快速便捷,使學習各行知識成為生活般簡單的事。依照實際的社會需求所開的課程,使學生可以提早接觸各行業的真實面,以彌 補現存教育體制的問題。且以人作為帶動空間流動的分子,使外部活動及人流進入,縫補內部與外部的都市裂縫。

CURRENT EDUCATIONAL STRUCTURE School, as representional dimensions of powers. Space, as tools to control people.

過去,學校作為公權力在城市中的實質展現,其教育與空間結 構都被作為控制人民的工具。 國家藉由學校機構培養訓練有素的統一社會人,由上而下的階 層教育體制規定統一教條,藉由課程及教材將人進行分類,篩 選對國家有用的人力;並以 Jeremy Bentham 的環形監獄模型 (Panopticon) 為原形產生台灣學校的標準類型,在國民政府時 期被廣泛的建設。這種由空間中心可最高效率掌控所有隔間情 況的空間類型,使得由上而下的教育體系被更有效的運作,學 生被限制在控制範圍內,不到特定時間不可與外界接觸,使得 學校在都市中成為延基地線退縮完整且封閉的異質空間。 但傳統的教育體系中,由上而下的學校體制及經篩選後依層級 劃分的教育內容,已無法適應快速變化資訊爆炸的現代都市。 過去由上而下階層性傳遞的命令,使得這些既定教條與社會產 生脫節,經過長時間手續編定的教材無法與當代最新的技術知 識結合。且在高發展的都市,知識間沒有優劣的層級性,所有 的知識都有被使用的需求及需要學習的族群,人民需要的教育 不再是一味的吸收資訊,而是針對不同時間所許而選擇對自己 有用的。 Site Situation 萬華,古名艋舺,作為台北最初發展的兩個區域,相較大稻埕 的經濟中心,海港的萬華從清代首座學府學海書院及台北第一 座公學校老松國小可得知期作為教育中心的意義。但隨日治時 期台北城建立、台北政治中心東移,萬華淪為沒落的老城區。 萬華區跟周邊的反差、新與舊,沒落的萬華區是整個台灣少子 化的投射。萬華區的基礎教育學校不停面臨廢併校,學校建築 成為一個個即將變成空地的都市空間,但都有典型的包覆式學 校建築。老松國小的學生數銳減,從一萬一千人到五百人,正 是典例。 台北作為首都 (capital city),政經中心的吸引力導致大量人口 從其他城市遷往台北,使得台北除了是政治中心也是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 及知識最充足的地區。大都市擁有一些特質: 分秒必爭、資訊多元及國際化。這些特質為新的教育機構提供 了彌補現有教育體制的可能性。老松國小成為新補習中心的示 範基地,教導最新的資訊,接受最多面的觀點。 Proposal 教室的概念是這個設計挑戰的中心。在過去既有的紀律性框架 內,各種不同的活動改變空間的特性。教室從學生被限制的領 域轉為老師展示教學內容的空間,為使新型的教育空間成為社 區的催化劑,放棄傳統學校的隱居狀態,積極地參與城市活 動,並促進各種規模的社會互動。此外,中庭空間被穿透成為 邀請市民進入的捷徑及市集,公共設施被嵌入空間中,以縫補 內部與外部的都市裂縫。

Panopticon: Jeremy Bentham’s model prison

Discipline and Education Hierarchy(obedience and conformity)


Change of Lao Song elementary school

Typical Module of classrooms

Old Photos: Flag Raising Ceremony of 10000 students


E1

林承佑 古爵誌老師指導

原鄉風情 草山境

關鍵字 / 原鄉、生活感知、時序 基地 / 陽明山 ( 大屯火山區 ) 美軍宿舍群,台北市 Program/

_

設計說明 / 在外地求學的遊子,偶能勾起心頭上的念頭,便是回憶起家鄉的情景。原鄉代表的不只是出生地台北市,更是指在草山山腰,童年居 住記憶的十多年風情。擷取居於草山的內容,試推論其因,由景觀與建築的方式了解。


小觀音山

大屯山

觀音山

高度 陽明山與都市

聚落 順應地貌而生成

陽明山為大屯火山群俗稱,環繞台北市

依山勢而築的散村聚落 頂湖聚落

竹子山列 七星磺嘴山列 頂山山列 五指山列

在兩山之間的山麓緩地 前山公園

都市型聚落 高度不超過海拔100公尺

在台地之上的平緩南面 山仔后聚落

山中聚落 高度在海拔100到500公尺間 自然景點 高度在海拔500公尺以上

指認 陽明山 依不同的高度,在陽明山裡成為特定皆可指認的元素

都市看陽明山

視角以上的山頭 大屯山 小觀音山 七星山 磺嘴山

淡水河 基隆河

觀者相近高度的指認物 中國文化大學 紗帽山

關渡平原

低於觀者的指認物 都市與近郊

淡水捷運線 近郊 北投 新北投 石牌 天母 士林 大屯火山群

陽明山近看都市 紗帽山 鳳凰谷 貴子坑住宅區 奇岩社區 陽明山第一公墓 榮總 天母社區 內雙溪外雙溪社區

陽明山遠眺都市 近山 北投 石牌 天母 士林 淡水捷運線 關渡平原 基隆河 淡水河 觀音山


E2

曾彥芳 古爵誌老師指導

都市身體劇場 舞蹈的身體地景

關鍵字 / 廣場 軸線 身體 舞蹈 日常 行為 流動 劇場 地景 基地 / 中正紀念堂 Program/

休憩亭 廁所 舞蹈空間 運動場 遊戲場

設計說明 / 以舞蹈劇場的形式作為映照廣場空間的媒介,在形而上的空間實現常民的身體論述

儀式性的軸線紀念廣場

舞蹈身體劇場


睡覺

運動

戀愛

照相

閱讀 遊戲場 吹泡泡

鴿子


E3

李庭均 古爵誌老師指導

Animl Shelter 流浪動物收容系統再造,棄籠化。

關鍵字 / 動物福利、流浪動物收容所、狗場如果你有的話 ! 基地 / 台南郊區農田,介於 20 分鐘與市區連接的交通便利與孤立性 Program/

健康、隔離犬舍、開放式狗公園 ( 去籠化 )、志工駐所、教育認養區、獸醫院 ( 結合老、傷殘與幼犬區 )、火葬場墓園、辦公室、停車場。

設計說明 / 藉由研究動物行為模式,再造收容所,強調去籠化與再教育融入家庭的可能性;滿足動物自然習性並再教育後,與人互動良好的情況下, 希望能促進認養的可能性。

獸道的概念 利用獸道來串連各個單元犬舍 (50 隻 ), 進而和周遭的綠籬融合形成收容所的邊 界範圍。

收容所基地配置

收容所剖面


針對自然與犬舍的結合,利用斜 屋頂達到遮陽與排水的效用。

人與狗的空間尺度截然不同,此處著墨於人居住空 間底下常有的地基常是犬隻聚集的地點,藉此做狗 居與人居的融合設計,將收容所改造成家一般的環 境,讓狗可以適應在認養的過程,也增加認養人對 狗在居家環境中的想像。


E4

林軒弘 古爵誌 老師指導

舊憶新存 建築系學生與舊有構造紋理共存駐村計畫

關鍵字 / 山城 , 構造記憶 , 建築系學生 基地 / 羅斯福路四段 119 巷 , 蟾蜍山腳下 , 台北公館圓環東南側 Program/

空屋再利用 , 現有結構改造 , 分期分區計畫 , 系所遷入

設計說明 / 台科大由 39 戶空屋開始 , 成為台科大建築系進入社區的破口 , 再藉由分期分區的現況改造 , 將台科大建築系遷入 , 以一種散村紓緩的空 間使用模式與現存集中垂直的教育系統對話 , 一個學校與環境永續生存的建築系校園

歷史沿革 清領 - 日治 ~~1895

重要的軍事防守要塞以及貿易古道

日治時期 1895~1945

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 , 日式宿舍

國民政府遷臺

39 戶合法眷村 - 煥民新村

1945~1955 民國

眷村呼朋引伴來此自立營造屋

1955~2000 近期 2000~~

土地權由國防部轉交給台科大

基地現況 後山因軍事基地保護 森林生態系完整 違建戶約 70 戶 有住戶 國防部眷舍宿舍 39 戶 無住戶 , 現為空屋

農業試驗所宿舍 11 戶 有住戶


從 39 戶國防部空屋眷舍開始的 ... 台科大建築系進駐使用計畫 第一期 0~3 年

煥民新村 39 戶改造 , 修復 , 拆除

實構築工作坊 台科建築 x 營建工程系 x 民眾參與的 寓教於學的一比一設計參與 保留蟾蜍山構造紋理 學生從東側停車場區進入的破口 保留拆除之間的紋理性及合理性 第二期 3-5 年

基礎工程建設 ( 為之後設計做準備 )

排水灌溉系統 ( 水生活的再現 ) 持續往上層空間改造的小工廠 廁所 ( 未來簇群定性 ) 垂直動線位置 ( 主要動線 ) 公共空間及私密空間關係確立 日式宿舍改造成會議空間 , 通識教室 第三期 5-15 年

第一期

第二期

水與綠 , 里山校園的打造

水路依循主要垂直動線 中層主要的里山生活綠區打造 圖書館與中層綠帶和諧使用 實作工廠與學生的教育互動 第四期 15-20 年

台科大建築系校園

第三期

建築系校園打造 觀光 , 外人參與學習的可能 山與水與人與活動結合的可能 與建築系所結合的設計空間 ( 建築實驗室 , 建築實境教場 ) 觀景 , 優閒散步校園動線 第五期 20 年~

第四期 改造後整體規劃

更貼近於山林的氣氛 , 空間 對外 , 對觀光客的服務系統 ( 店面 , 展覽 , 教學空間 ) 最初蟾蜍山構造紋理記憶的保存要一直都在 活動對應空間本質 第五期


E5

朱世權 古爵誌老師指導

關鍵字 / 基地 / Program/

神蛇智人 馬來西亞文化失序下對自然秩序的再度維繫

Library、Culture、Mythology Kuala Lumpur, Malaysia ( 吉隆坡,馬來西亞 ) Hidden Library

設計說明 / 一直以來,我試圖探索家鄉那多重複雜文化生成背後的鑰匙,而一切線索將我引領至那恆河流域古老的神話,不斷地解構我舊有價值 的建構。再重新去思考如今那已失序的狀態,藉由神話這面鏡子,去對應現象,去引領讀者,重新認知,重新幻想。

--------Site Description-------A Malay Primary School, A Chinese Primary School, An Indian Primary School, An Open University, An Elevated LRT Line, with A LRT Station, An Overpass, A Railway, and A River, all in Disorder.

-----The Essence of Library-----


Order

------Culture------

------Library------

------Mythology------

[Culture]---------[Phenomenon]------[Disorder]

A way of Life that expressed by each Identity, Races, Society or Nation

[Library]---------[Vessel]----------[Medium]

The Nature

Mythology

Urbanisation

Multi-Culture

A Public Place that interpre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Knowledge

[Mythology]-------[Key]-------------[Nature of Order]

The Ancient Supernatural Stories that give Multi-Interpretations

Disorder

The Ancient Knowledge

---------Man & Nature---------

Creation & Destruction

神蛇智人 晦暗中 一座神秘的圖書館 封印於此的蛇妖 嘶鸣著來自冥界的秘密

--------Past & Future--------

--------The Ultimate--------


F1

葛晏 陳柏年老師指導

倚城凝睇 舊建築改造之實驗電影場

關鍵字 / 電影、模矩、移動、社區廣場 基地 / 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 120 號 ( 舊延平戲院 ) Program/

電影製作場地 ( 拍攝 / 後製 / 放映 / 收藏 / 交流 )

設計說明 / 現在拍攝器材的易取得性與影像傳播的管道越來越多,期望透過動態影像傳遞個人想法的人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隨著科技進步, 電影的後製作業越來越重要,故欲建築一個能提供創造空間給對影像有想法的人亦能同時讓民眾了解幕後製作的流程。

LOCATION


METHOD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