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ute read

實踐英文,同時也屬於攝影、旅行與口譯:語言中心英文老師 Yvonne 專訪

「攝影,是為了抓住平凡、瞬間的美感。」

旅行:出走的同時,也是種對英文的實踐

Advertisement

走進綜二館的同時,倘若放慢匆匆腳步,便會發現牆面不同於原先的想像,展示著些許攝影作品,原來這是語言中心的兩位老師的微型攝影聯展。

照片裡,躺在青翠草地上的孩童圍成一圈,用力地笑著。這是語言中心的英文老師黃嘉瑜(Yvonne),9 月在台北信義新光三越攝影聯展的作品,展出的內容是今年夏天去青藏高原所拍攝的。Yvonne 說:「旅行起初傾向於便利、舒適的大城市,旅伴多是親近的朋友;最近幾次,發現想去一些從沒想過的地方,走出舒適圈,像是多明尼加、青藏高原,和接下來的越南、未來的冰島。」天蒼蒼、野茫茫的青藏高原上,生活的客觀條件不若台灣,但這裡的人們卻是無憂無慮,物慾不高,他們的笑容,都是發自內心的。

對 Yvonne 來說,「旅行,一來是出走,二來也是種對英文的實踐。」因為利用寒暑假的空檔旅行,暫時離開學校和工作,去其他地方走走,回來又是充飽電的自己。此外,每個學期都與不同的學生相遇,面對新的學習對象和課題,才讓風象星座的 Yvonne,在清大待了十五年。有很多課堂上實際分享的例子,都是旅行時的親身經歷。「想藉此告訴學生,英文作為『語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實踐,又該如何活用所學的知識。身為老師該做的引導是:讓學生在腦海裡,有畫面、產生連結,自然能學會和記住。」

然而,在清大教書的十五年裡,也並非一路順遂,「大約在第十至十二年的時候,有點遇到了撞牆期,想過辭職的可能。」那時的語言中心主任是外語系林慧芬教授,給了 Yvonne 一星期的休假,讓她專心去做自己喜歡的口譯。當口譯案結束時,搭檔曾問 Yvonne,「既然膩了,要不要乾脆辭職,專職當口譯員?」不到十秒的思考,Yvonne 便回絕了這項提議。因為身為口譯員的成就感、快樂,只屬於自己,她更想要的是影響學生,想把這份對英文的喜愛傳遞下去。「現在回想起來,會很感謝那一星期的時光,專心從事口譯,才釐清了一些想法,決定繼續留在清大教書,履行我的社會責任。」

口譯:全方面的整合

「曾當過『口譯員』的身分,一直以來,都是我在清大英語教學的優勢和定位。同時,也是一路走來不曾改變的初衷。我想用口譯員的高度來要求學生嚴謹使用英文,以實務的角度活用一路學過的許多詞彙和知識。」先前 Yvonne 接過一個與攝影相關的口譯案,「口譯是專業、攝影是興趣、語言是工具,當三者合一,即便只是一星期的工作,花了先前兩個月的時間準備,雖然很累,但非常開心!」

Yvonne 過往在美國國務院當隨行口譯員時,身為替美國工作的台灣人,卻是面對中國官方客戶,這之中難免碰上兩岸敏感議題。「該如何得體表達心中見解,又不失專業,是身為口譯員時常會遇上口譯之外的挑戰與課題。」對 Yvonne 來說,口譯不再侷限於英文能力,更是種全方面的整合,像是該如何結合專業、口語表達、自信、盡業的態度……等。

當第一年的學生如今在美國國務院擔任同步口譯員時,Yvonne 也曾質疑過自己,學生不斷前進的同時,自己是不是還停留在原地。「其實,並非如此。在語言中心當英文必修的老師,其社會責任是遠超乎想像的,能影響的學生也是始料未及的。」

This article is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