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ute read

回歸務農,返鄉青年對農村的期望

「在台北賺五萬跟在農村賺三萬,扣掉開銷後其實差不多。會決定留在農村,只是選擇了這樣的生活型態。」青年決定返鄉務農,期望的農村是什麼樣子,未來又打算怎麼走呢?

改善農村現況

Advertisement

老一輩農夫總會覺得田荒著也是浪費,所以去耕種,但卻總是賠錢。農村不能沒有產業,土地就是要有農作物種植。農村的下一代要如何從中突破,將土地做最有效的運用?每個農村,不管是在世界各地或是台灣,其實都面臨相似的狀況--人口老化、年輕人口外移、經濟效益較差、交通不便及環境較落後等。農村未來的發展或轉型,需要青年的投入,但比起農夫,現階段更缺少的其實是將農村產業發揚光大的角色,例如將產品結合觀光提升知名度,能有效地販賣農產品的行銷人才。

青年回流,如何融入

目前能夠在農村留下來的青年,大部分都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農家第二代,由於生長背景,他們較能夠適應農耕生活,且不需要考慮房租與地租,也不用重新學習種植技術,故較能「成功回流」。其實一個外地人想要投入農村,困難的不是種植技術,因為現代科技化的發展,已經能把老一輩的經驗累積且數據化,讓所有人都能夠快速地入門、調整和改善。

青年要回流,並且能夠繼續待在農村,最重要的是必須對農村有一定的接受度,鄉下和都市,沒有好或不好,只是生活型態不一樣,不論是作息、活動或便利性,都相差甚遠。生活習慣也帶給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一個習慣於都市生活的人,要如何適應並融入農村生活,是一門課題。是否留下來務農,還是要看每個人的選擇。

文化與經驗傳承

語言代表著文化,是一個族群對於一件事情的共同定義,故語言的傳承也可視為文化傳承。無負擔農場是位於新竹縣峨眉鄉的客家庄,返鄉青年大多都會說客語,「有時候跟在老農身邊學這些,不只是在學習種菜,更是在學跟他們溝通的語言。這些日常對話看來稀鬆平常,但你如果不會,怎麼能夠融入並跟他們溝通?」

保存農村的樣貌

耕作與收成是漫長的過程,沒辦法及時獲利,故長期的規劃和時間掌控都是很重要的。返鄉的青年們目前想做的事情,是能夠讓農村維持原來的樣貌,例如把水泥敲掉,鋪回石子做成魚梯,讓河邊的生態可以回復,讓大自然能夠重新達到平衡,甚至是再回去個幾年,並盡量保持那個狀態二、三十年持續下去。若附近的生態都能回到原始的樣貌,那農村就會很不一樣了。

This article is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