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城市

Page 1

106-1 規劃與設計史 第四組 王昱文、劉學墉、陳怡蓁

韌性城市不任性


什麼是「韌性」 Resilience


指的是一個系統在面對變動、衝擊之下自我修復的能力。 生態的

天然災害

社會的

經濟衰退、恐怖攻擊

那麼,城市如何韌性


韌性城市 面對衝擊

容受力

恢復力

足以承受

快速重組

兼備

為什麼城市得要韌性 不能任性嗎


面對自然環境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 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 任何自然系統都有原始的「理想狀態」, 所有天災都被視為是一種「干擾」, 人類的善意介入可確保系統維持理想狀態。 Equilibrium paradigm

推翻 傳統生態學 排除干擾 的生態觀 系統在遇到擾動後, 不見得會如預設回到理想狀態; 而即使從擾動中恢復, 穩定的狀況也可能與過去不同。 (Holling, 1973)

傳統理性主義規劃

Non-equilibrium paradigm

面對一個 生態不平衡 的 韌性 社會

動態環境中的自然治理


必須認清人所身處的社會是複雜系統, 而且環境始終是動態的, 所以不可能維持在人類心中的理想狀態。

舉例來說, 並非要城市不淹水, 而是使城市不怕水淹!

城市得在一個不斷變動的環境中存續

韌性 那怎麼樣才算夠任性 王子公主病


2

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 (Holling, 1973)

生態韌性 ecological

生態系統吸收擾動後仍繼續存在的能力, 通過在系統中引入較小的擾動, 來應對大規模不確定的擾動。 (李宗義、林宗弘,2013)

社會韌性 social

不同社會群體面對風險之後, 透過集體社會行動及地方知識的運用, 以緩衝、吸收或承受風險的負面效果。

在空間層次整合成

都市韌性


2

都市韌性也分為兩種 (Foster, 2006) 依據時間軸

準備

表現型韌性

2

performance resilience

3 風險發生前的預防

評估

回應

1

準備型韌性

preparation resilience

風險發生後的減緩

4

恢復 如何落實於城市規劃


看看他們就知道了 http://www.100resilientcities.org

100 Resilient Cities

盤點韌性都市: 都市裡的個人、社群、企業、制度與系統, 都有能力在都市慢性的壓力(chronic stresses) 以及劇烈的衝擊(acute shocks)中生存、調整與成長。 http://www.rotterdamclimateinitiative.nl

荷蘭鹿特丹市

面對海平面上升的水患威脅,不再與水爭地。 強調跨部會整合,以知識為氣候(Knowledge for climate) 和與水共生(Living with water)兩個計畫, 提出整合環境安全、生活品質,與城市競爭力的策略。


荷蘭鹿特丹市 從與水爭地

從淹水議題, 延伸至社會安全,環境與空氣品質, 以及緊急事故對應等面向。

到與水共生 更進一步延伸 都市空間設計

結合防洪系統的水廣場: 由三個大小不一的水盆組成。

Waterplein Benthemplein

倍恩特姆廣場

平時作為市民休閒遊憩的場所, 但遇到大雨時, 雨水可經由排水溝收集起來, 加上附近建築物屋頂收集, 雨水總量可達170萬公升, 降低都市洪泛的機會。 http://www.urbanisten.nl/wp/?portfolio=waterplein-benthemplein photo credit to De Urbanisten

那臺灣的城市韌性嗎


臺灣尚未具體落實韌性城市概念 臺北市的 社子島 嘗試採納 淡水河、基隆河交會沖積而成

面對本身地理環境的限制, 強調環境永續的共生關係, 轉變過去以堤防治水的概念, 還地於河、維持低度開發。

photo credit to 臺北市都發局

想像一個 維持低度開發 、 與水共生 的社子島 全面斬除式更新、蓋堤防

但是尚未實踐且仍在討論爭議中 需要更多的關注與討論


BUT 韌性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 應該不是喔


面對天然災害

目前韌性城市的概念大多應用於氣候變遷 而較少涉及大規模或可能造成長久性破壞的災害 隕石撞地球(?

核能災害

韌性只是增加可能 但不是萬能 生存可能


城市韌性不任性


參考書目 李宗義、林宗弘,2013,〈社會韌性與災後重建:汶川地震中的國家與地方社會〉。《東亞研究》44:2,頁1-38。 官大偉(2015)〈原住民生態知識與當代災害管理:以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之泰雅族部落為例〉。 《地理學報》76期,頁97-132。 100 Resilient Cities. 取自http://www.100resilientcities.org。 Foster, Kathryn. 2006. A Case Stud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Regional Resilience. In: FOSTER, K. A. (e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Planning, Fort Worth. Texas. C. S. Holling. 1973.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Vol. 4 (1973), pp. 1-23. P.Lu,2016年5月11日。〈韌性,城市不任性 II : 理論發展與空間規劃上的應用〉。 取自眼底城事,https://eyesonplace.net/2016/05/11/2201/。 張芸翠,2015年4月19日。〈三個願望一次滿足的鹿特丹水廣場〉。 取自荷事生非,https://www.oranjeexpress.com/2015/04/19/三個願望一次滿足的鹿特丹水廣場/ 廖桂賢,2009年12月22日。〈韌性理論(上):像蟑螂一樣的生態系統〉。 取自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50429。 廖桂賢,2009年12月22日。〈韌性理論(下):氣候變遷下的水患治理新觀念〉。 取自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5043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