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線上試閱

Page 1



目 錄

緒 論

·····································································································································

1

一、文化學視野的開啟 ··························································································· 1 二、文化比較與「心」的意涵

············································································

4

三、本書架構與內容概述 ···················································································· 14

第一章 唐君毅文化理論探微—《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 論心的型態 ·································································································

23

一、引言:文化理論的必要與困難 ································································· 23 二、當代新儒家的文化理論模型 ······································································ 26 三、唐君毅的學思歷程 ························································································· 32 四、道德理性的體悟 ······························································································ 35 五、心之型態特性的提出與心之性情 ···························································· 38 六、小結:唐君毅文化理論的成績 ································································· 51

第二章 《論語》中孔子所體現的「心之無對性」 ······················

55

一、引言:孔子在文化史的定位問題 ···························································· 55 二、生存問題中之無對性:回應貧富問題的兩種方式

··························

62


三、生死問題中之無對性:生命意義的了悟 ·············································· 69 四、人際中「無我」之無對性 I:「孝」的諸面向及意義 ··················· 85 五、人際中「無我」之無對性 II:「無我」的三個層次 ······················ 91 六、人與自然的和諧:仁知與山水 ································································· 96 七、人的崇高性:體證天道天命與「祭神如神在」 ····························· 101 八、人格型態中之無對性:終始在學與心之在其自己

························

108

九、小結:以自證慧而成共命慧 ···································································· 119

第三章 分論 I:法家與儒家「人與國家」論述型態的差異 一、引言:從韓非的學脈談起

········································································

123 123

二、韓非對儒家的批判 ······················································································· 126 三、韓非對「國家與人」的構想 ···································································· 132 四、先秦儒家關於「人與國家」的體認 ····················································· 141 五、小結:心之無對性與對設性施用之比較 I ········································· 153

第四章 《孟子》中孟子所體現的「心之無對性」 ····················

157

一、引言:另一個貫通孟子思想主軸的嘗試 ············································ 157 二、生命方向與行為原則之無對性:闢楊、墨與義利之辨 ··············· 159 三、立國型態之無對性:王霸論 ···································································· 171 四、行善動力之無對性:性善論 ···································································· 175 五、工夫論與人的無限性:知言養氣 ·························································· 184 六、餘論:《孟子》中「善」與「萬物」的意義 ·································· 189


第五章 分論 II:「人性論」論述原則之批判與訾應 —從《孟子》「天下之言性」章的異解談起 ········· 一、引言:從一個未決章句看「人性論路向」的分歧

························

195

195

二、「天下之言性」章異疏會詮 ···································································· 197 三、後世釋孟子「性善」義辨謬 ···································································· 218 四、小結:心之無對性與對設性施用之比較 II ······································· 236

綜 論

·································································································································

一、心之譯詞與「欲」的問題

········································································

239 244

二、另一個語詞對譯與交鋒的案例:「性」 ············································ 246 三、一個主題式差異的案例:生死問題 ····················································· 247 四、心之無對性與群體的客觀性問題 ·························································· 250 五、從「中庸」論崇高性與超越性問題 ····················································· 255 六、「學」與「孝」、「仁」的提出 ·························································· 258

後 記

··············································································································

263

徵引書目 ·········································································································· 265 索 引 ··············································································································· 279



緒 論

一、文化學視野的開啟 高中時期讀了鄭德坤先生(1907-2001)《中國文化人類學》, 1

是筆者最重要的啟蒙書。 彼時也先後讀了未知名出版社的《胡適 選集》與文星版的《子水文存》。對胡適(1891-1962)筆下「老英 雄」之說頗生懷疑。原因很簡單,即使是已消失的古老文明,其過 往也不會只是爛汙與糟粕;更何況當時中國並未消失,只是衰頹、 潛退。但當時所讀胡適的文化論述,關於中國之部正巧均屬此類。 若然亦無妨,那麼他也應類比地說出西方文明的衰頹與爛汙才是。 事實又不然。而其所言中國文化的優點,或屬常識或勉強道來,既 無血色,也無榮光。這是為何鄭德坤的論述會吸引當時的我,而且 乍見一點光,即:向來所傾心的文史至少可以如何發展。而同樣足 2

為對照的是毛子水(1893-1988)〈進大學國文系的旨趣〉。 此前已 在報刊讀過不少毛子水談《論語》單章的短文,論述方式非常一致: 先解釋此單章之意,最後會有相同的結尾,意略云:若是此意,則

1 鄭德坤,《中國文化人類學 — 中國文化對於人類的貢獻》 (臺北:國史研究室, 1973 年)。鄭先生乃劍橋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所教授。據出版前言,原為 1968 年在

新加坡南洋大學之演講稿。書分八章,論中華民族之起源與構成,物產之利用,科 學技術之發明,語言文字之統一,「天下一家」理想的追求,中庸的人文思想。 2 毛子水,〈進大學國文系的旨趣〉,《子水文存》 (臺北:文星書店,1963 年),頁 151-155。


2 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原文當如何,遂逕改所論《論語》章句為全文之結。對其理路頗不 以為然。原因也很簡單,若是毛氏以為當改定文句以從己說,那麼 《論語》原文定是別樣意義,此一;再者,他的論式顯然有誤,偶 一為之可視為無心之失,各篇均然就是思理之大謬,此二。因讀鄭 氏書而有志於中哲的研究之故,〈進大學國文系的旨趣〉的標題也 吸引我的注意。然而此文的主要論點有四:通曉我國語言文字的用 法、熟習思辨的方法、練習閱讀古書的技能、預備做一個較好的寫 作家。提出思辨的方法,固是對中文系學科的高明眼光,但是他自 己《論語》詮釋的文章卻恰不能證明這點。其餘論點之平凡,若說 因文章隱性的言說對象乃專就一般人所致,此辯亦非。因為知識分 子當其面對大眾時,正有其興詩立禮成樂的責任,故民可既當盡力 使由,不可亦當勉力使知,豈可先假定大眾不可受教而自降言說之 格?再將其說與鄭德坤的文化論述一相對照,顯見毛氏心中全不知 「文化」為何物。這個問題,可參看本書第三章所設虛概念和實概念 的分析架構。 既讀鄭先生書,自會尋向上去,接下來讀的是三民文庫系列, 如 錢 穆 先 生(1895-1990)《 中 國 史 學 名 著 》, 方 東 美 先 生(18991976)《哲學三慧》,唐君毅先生( 1909-1978)《青年與學問》,牟

宗三先生(1909-1995)《生命的學問》。此後歷程無需縷述,唯需 特言筆者彼時之所得,在當代文化理論之爭持與判別中,首出的主 題應是「心」。如錢穆《靈魂與心》中對似乎是同一對象的細密分 判, 允 為 錢 穆 畢 生 志 業 的 一 縮 影; 梁 漱 溟(1893-1988) 談 直 覺 與 理智的各有勝出與交互作用,以論文化性格的根本差異;唐君毅泛 論文化之諸著作,大抵以中華人文、人文精神、精神價值等為名, 其所謂道德理性與人文精神,皆有特殊意義,即一種心的型態,而 非一般性概念。對比於此,如反人文、次人文、超人文等也都是心


緒 論 3

3

的存在樣式。尤其在〈中國先哲的人心觀〉一文, 更將中國文化的 心之特性,與他文明所不共者分為涵蓋性、虛靈性、主宰性、無對 性四者,而以無對性為首出。然當時筆者對此唯有知識,不能確持 其義。真正讓這些所謂當代新儒家的義蘊真正開啟,還待譚家哲先 生。初時與學長從譚先生學康德,譚先生反覆提問:「康德第一批 判 中 所 言 的 Subject 究 為 何 型 態?」 質 言 之, 此 Subject 雖 譯 為「 主 體」然此主體實不為「主」,乃必依憑著「 Object 」而呈現。故此 「主體」實非高階狀態,以其乃在一依待對設的關係中表現。當時 才恍然,原來一概念不宜只就其表面之語義來理解,而必置回其體 系中得解;更且於此體系得解之際,又必入乎其內,以明構結之型 態,方能出乎其外以見此型態之義位。再者,即使名為「主體」, 原來亦有「主實非主」的可能。後來復有數次機緣,此意方逐漸成 熟,才充分了悟新儒家與譚先生所言之意。先是譚先生談中、希、 印 文 明 之 性 格, 與 我 昔 日之 得 於 方 東 美 又 大 有 別。 當 然 也 仍 沿 此 「心、物」關係為分析架構而論。如「理性」之為西方論心之極詣, 實乃「心、物」對設下之狀態。中國論「心」則不爾。是則「無對 4

性」作為文化型態的重要對照,又得一證。 唯至此時猶是影響。繼 於思索儒、法之辨「人與國家」時略有所見;再於筆者碩士論文將 完成的最後階段,更加明白錢、唐、譚諸先生所說的意義,因為在 莊子(約 369-286 B.C.E.)論夢與西方大量夢論之間最大的差異,即 在夢與不夢之辨。而以不夢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夢」論義蘊,正是 心之無對性的展現。在夢論之後,復因重讀《史記.伯夷列傳》, 終於明白其中純粹植根於儒家之通義,更加確定義利之辨確與「心

3 唐君毅,〈中國先哲的人心觀〉,《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 (臺北:正中書局,1984

年)。 4 此意可參見第一章引勞思光論重智、重德之異一段引文。


4 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5

之無對性」相輝映。 凡此種種,正見此意通貫於中國文史哲的種種 論述之中,而以此為主要的文化比較論題,則是當代新儒家的睿見 與共識。然而「心之無對性」雖早已屢經當代新儒家指點,然而義 理未經深闡,亦尚未成為學界共識,故需再加深研。筆者的初步嘗 6

試,有〈《禮記》及鄭注論性淺釋〉一文,乃順新儒家與譚先生所啟 發的思路,就漢儒如何由「性」言人的存在結構與文明創建而撰。 然而終是偶發一言,不能成系統。因此,如何「接著講」以發明其 意,使「心的型態」成一確定的文化理論,則成古典新詮及回應當 代這兩重目標的重要課題。

二、文化比較與「心」的意涵 承前節,本書主題原是綜合古典新詮與回應當代議題,而置於 文化比較的背景為論域。前文既評胡適討論方式的缺失,是以用三 個案例先簡述或反襯筆者所設想或理解的文化比較。 第 一, 在 南 博( Hiroshi Minami, 1914-2001) 所 著 的《 日 本 人 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中談及一個文化比較的潛規則:必擇其心 7

目中與自己文化等位或更高位的體系作為參照系。 這確實是一個 自覺或不自覺的運作方式。但這也是必然的。因為這若是一個隱然 帶有藉此自尊自重的研究,那麼隨意取樣或藉卑揚己,說來意義盡 失。然而也正因此,姑不論「等位、高位」究如何判定,在此潛規

5 請參看拙著,〈《史記》論「個體與歷史」舉隅—〈伯夷列傳〉決疑〉,《第五屆漢 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5 年),頁 49-79。 6 徐聖心,〈《禮記》及鄭注論性淺釋〉,《中國文學研究》第 11 期(1997 年 5 月),頁 23-38。 7 〔日〕南博著,邱琡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臺北:立緒文化,2003

年)。


緒 論 5

則下有兩個問題非常難以解決:一是文化翻譯的問題;二是博學範 圍的問題。文化翻譯,我們用以代稱包括對文化他者的理解。彭淮 棟論譯事之難時,即說譯事乃對另一文化體或翻譯對象的真實理 8

解。 有此真實理解,才有「翻譯」的可能。然而深知詮釋、翻譯 難題者,都知道我們要了解另一種語文、文化,以至使「譯事」完 成,都有正反(即可能與不可能)兩種主張。這就是難題之一。「博 學」是一無窮擴張的狀態,所以反而不可能以範圍的全面涵蓋來完 成,只能以例證來解決。請續看下例。 第 二, 鈴 木 大 拙(D. T. Suzuki, 1870-1966) 曾 以 松 尾 芭 蕉 (Bashō Matsuo, 1644-1694)徘句與但尼生(A. Tennyson, 1809-1892) 詩句為例,暢言其中意態的差異。其中舉出詩人芭蕉與薺花偶遇的 喜悅歎美:「倘細細看

薺花正開著

就在籬下哪!」表達詩人如何

在微小事物直觀偉大,渾與自然同體,遂有延伸沉入宇宙最深淵的 神聖之愛,以此為禪的經驗和東方詩人的典型。至於但尼生:「牆 上的花

我把你從裂縫中拔下; —

帶花,

小小的花,如果我能了解你是什麼,

花,

我就能夠知道神是什麼,

握在掌中,拿到此處,連根 一切一切,連根帶

人是什麼。」則代表與自然疏離

的西方人。異於芭蕉的渾然忘卻物我,但尼生是有意地以花株為其 對象;而連根帶花地拔下,雖看似保存其「生命全體」,但也同時使 對象脫離其整體處境與原生處,也意味著死亡;想由此達至對神、 人的理解,又是在此對設關係中的智力分析了。這麼說,雖只解兩 9

首詩,其實飽含文化比較的意味。 因為不會只有但尼生將花摘下。

8 陳琡分,〈《浮士德博士》譯者彭淮棟:當你要翻譯,你必須很謙虛〉,【博客來閱 讀生活誌.譯界人生】,2015-07-22,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3852,最後檢索 日 2021/01/28。 9 〔日〕鈴木大拙、〔美〕佛洛姆合著,孟祥森譯,《禪與心理分析》(臺北:志文出版 社,1987 年),頁 17-23。芭蕉徘句由筆者重譯。


6 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若要說「東方」的直觀意趣,那麼中國民謠也有這樣的詩句「好一 朵美麗的茉莉花,……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雖不是 保存全體,也不細細研究分析,也不由此達至對神、對人的了解, 但與但尼生大概就是百步與五十步的距離而已。若是這樣,我們可 以說鈴木的比較是無意義的嗎?端賴我們採取什麼觀點。一般情形 下,都可舉出反例。比如本書以心之無對性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但 又以韓非(280-233 B.C.E.)作為此特色的反證。正見一文化體發展 繁複時,必有諸多歧向異樣的表現。因此,關鍵乃在每一論述者所 設想的「代表性例證」如何擇取。 第三,近來文化研究、文化比較成一重要論域之後,有一種特 別類型的書籍,即「文化或文學研究關鍵詞」,筆者所知有三種, 著者分別如次:一是 Raymond Williams ,二是廖炳惠,三是葉舒憲、 彭兆榮、納日碧力戈合著。三者的進路雖不同,或為文化與社會, 或關於文學與藝術,或是人類學,唯皆與廣義文化研究密切相關, 但極有意思的是,三本書不約而同的都未設本節下一段所要討論如 10

mind 、 soul 、 spirit 等關鍵詞。 換言之,文化研究的難題,不僅事象

有「代表性例證如何擇取」的問題,即使主題也不免於選擇。是以 「心」的主題並非「勢所必然」的選擇。由此以觀,本書通過新儒家 共識而前進的文化性格重探,在今日也仍是一頗新的論域。 那麼本書所言的「心」究何所指?我們自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比 較項,而且論述有時可就關鍵詞發端,有時卻不能膠著於關鍵詞。 時或名心而此心非吾所謂之心;時或不名心而實寓心之勝義。凡此 皆使比較與參照更形困難。就以當代新儒家常用三方對照的中國、

10 甚 至 以 現 象 學 為 基 礎 而 撰 的 哲 學 人 類 學 專 著, 如 W. A. Luijpen,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1960),mind、soul、spirit 等 也 都 不見於索引詞條;比較接近或相關的只有 conscience、consciousness。


緒 論 7

西方、印度組合為例,若要有合宜的比較,依理只應集中在兩組對 照:希臘尤其柏拉圖(Platon, 427-347 B.C.E.)的靈魂學說,及釋迦 牟尼初立「識蘊」的理論。唯前一義將在第一章討論,而後一義尚 11

未有較深入的定論。 因此緒論另行其他的考索;且因同時涉及文化 翻譯,因此我們從錢新祖的討論方式開始: 這種「有機體式的思考方式」,在我們傳統哲學的語言裡, 可 以 找 到 很 明 顯 的 跡 象。 …… 中 國 人 往 往 用 同 一 個「 心 」 字,來指洋人所謂的 mind and heart。……mind ,是指我們認 知思考的器官,……而所謂的 heart,是指我們感受的器官, 所 牽 涉 到 的 feeling , 是 emotion 。 …… 中 國 傳 統 哲 學 裡 …… mind 跟 heart 之間的關係,也往往是相依相通,在存在上是一

體的,是一種有機式的關係。

12

可注意之處,文中採取文化比較的通說,並未指向特定的學說;再 者,錢氏說法出於哲學語詞對譯的敏銳回應,比起生硬地以單詞翻 譯 更 高 明。 但 若 依 此 說, 那 麼 中 國 的「 心 」 就 是 西 方 式 言 心 兩 向 度 的 綜 合 體。 如 此 雖 已 是 推 舉 中 國 言「 心 」 自 具 勝 義, 並 以 機 體 式作為兩向度的互依互通協同運作,然而卻仍只是涵義豐儉的差 別,而不是「心之型態」的差別。我們談「型態」還包括「心行法 13

式」及「心自身的姿態或位置」。 之所以包含兩者,是心原是不斷

11 或說原始佛教只有六識,此明顯與後來的發展有深淺之別。見〔日〕村上專精著, 釋印海譯,《佛教唯心論概論》(臺北: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年),頁 13。又如

「阿賴耶」之名,或說已見《增壹阿含經》,但與後來之義也大有別。關於此識立義 的變化,可參看陳一標,《賴耶緣起與三性思想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哲學所博 士論文,李志夫先生指導,2000 年)。 12 錢新祖,《中國思想史講義》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年),頁 36-38。 13 所以在較新的翻譯法中,反而以音譯方式表現難以對譯的情形,如安樂哲。這做法

一如不翻「般若」。


8 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活動,不論思惟與制行;而由此心之表現,又可以觀察其姿態及趨 向。凡此諸義則恐非轉譯成「mind and heart」可以表示。更且,若 從整體文化來說,「 mind 」和「 heart」這兩個詞,在布魯格( Walter Brugger )編著的《西洋哲學辭典》都付之闕如。表示根本都算不上 14

西 哲 的 正 式 主 題。 與 漢 語「 心 」 相 關 的 辭 條 另 有:Consciousness (意識)、 Soul(心靈、靈魂、魂)、 Spirit(精神)等,尤以後兩者 與本書所要討論的最接近。關於 Consciousness,或可據後文論「識」 所辨相參。以下先據布魯格之說為準,說明另兩個概念。先就 Soul 而言,從譯名三詞與正文可知與本書主題相關。條目分舉幾個不同 立場的理解,如經驗心理學僅以此指心理過程或個人可意識到的主 觀 心 理 事 實; 或 以 為 僅 指 非 理 性 的 經 驗。 其 餘 辨 義 會 在 第 一 章 參 酌錢穆的比較時,將略申其義。而布魯格所下的橋引句也很重要: 「人的高級活動堪稱為靈性或精神性,可參考精神( Spirit)及不死 性。」以下即順此再對 Spirit 做一說明: 西洋哲學傳統意義的精神則係非物質、單純而實體性的存有 物,能藉自我意識並藉對自己的自由抉擇擁有自己,而且能 領悟及實現超感覺的價值。……向整個存有界開放,其認識 能力廣及漫無限制的整個真理領域,因此意志也可施諸無限 廣泛的任何價值。

15

14 或 將 有 人 舉 吉 爾 伯 特. 萊 爾(Gilbert Ryle) 豈 不 有 The Concept of Mind 的 專 論? (〔英〕吉爾伯特.萊爾著,劉建榮譯,《心的概念》〔臺北:桂冠,1993 年〕)但是 此書內容全是與 mind 有關的分項,如意志、情感、感覺、理智等,卻無一專門統攝

的論法。這當然也與萊爾的立場有關。既否定心的實體性,同時也試圖取消心物問 題、身心問題及哲學基本問題。因此就結論而言,此書更是對 mind 的忽視與瓦解, 尤見對「心」的相關問題與概念之不重視。 15 〔 德 〕 布 魯 格 編 著, 項 退 結 編 譯,《 西 洋 哲 學 辭 典 》( 臺 北: 國 立 編 譯 館,1976 年),頁 350-351。


緒 論 9

若以此義為準,精神既對比於物質,同時超越於感覺。一方面是單 純 實 體, 同 時 顯 然 是 個 複 合 功 能。 此 複 合 性, 指 向 高 階 的 意 識 活 動,包含著認識能力、自我覺察、意志決行。藉之可以認識一切真 理,同時抉擇並實現一切價值,並由自覺而向自身回歸。本書所論 之「心」與上述諸義為近,但「心」既非一「單純實體」,因為古代 16

中國本來並無以「 substance」視物的觀點; 也不看重在超感覺、非 物質此等設定為排除項或對比項的諸端。

17

另 外, 在 印 度 言 與「 心 」 相 關 的 概 念 與 內 容, 也 頗 複 雜。 若 專 就 名 義 而 論, 除 一 般 佛 學 辭 典 所 示 外, 較 全 面 論 述 有 村 上 專 精 18

( 1851-1929)。 先 就 其 最 一 般 對 譯 梵 語 citta 為「 質 多( 耶 )」 的 「心」而言,從其字根√ cit 有堆積之義。若比配於後起的瑜伽行派的 八識時,其主要的意義「集起」而指第八識,自因位說積集諸法種 子,自果位說生起諸法,故此「集起」乃伴隨著諸法現起之功能與 顯現說,正顯示「心」既是某種「多」的總集,且仍是一依待性的 19

存在; 思量之「意」為第七,而其恆審思量乃以第八識為對象而認

16 詳論亦請參看本書第一章引述錢穆辨析靈魂與心的差異一段。 17 本書或此節也無法涉及關於如黑格爾「精神」的複雜說明與討論。然而包括精神作

為全部思想概念的總體,或精神的五階段與三分,以至精神的形上性,這些也都與 本書所論之「心」有別。上述諸義,可參看〔德〕黑格爾著,賀麟、王玖興譯, 《精神現象學》(臺北:里仁書局,1984 年),〈譯者導言〉;及譚家哲,《形上史 論》(下部)(臺北:唐山書局,2006 年)。 18 〔日〕村上專精著,釋印海譯,《佛教唯心論概論》,頁 22-24、289-291。共列三名

四義「紇利陀耶(肉團心)、質多耶(緣慮、集起)、乾栗陀耶(堅實心)」,唯其 中第三名的「乾栗陀耶」應與「紇利陀耶」同一梵文。是以後文僅討論前兩名。 19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72 已詳列心、意、識三者的無別與各種差別,如「契經

說心意識三,聲雖有異而無差別。復有說者,心意識三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 名心名意名識異故。……復次義亦有差別,謂心是種族義,意是生門義,識是積 聚義。……復次滋長是心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大正藏》Vol. 27, No. 1545,頁 371a-b。而吾人最習見的則是〔印〕護法等造,〔唐〕玄奘譯,《成唯 識論》卷 5:「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 識,是三別義。如是三義雖通八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集諸種法起諸法故;第


10 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20

定為具常、一、主、宰之「自我」。 這種「反思」功能,並非施於 「反省」而是表現為反身而自我執取。若由此更取廣義的大乘唯識思 21

想,則印順法師(1906-2005)已綜說詳列為五類, 這是將經中所有 的「唯心論」加以統整,與通稱的唯識有別。「識」之稱名,若以對 譯詞言,玄奘同時對應於梵文兩個詞:vijñāna 和 vijñapti ,兩者都是 由語根為「知道」、「辨別」、「理解」的√ jñā 衍生,再加上詞頭 vi表「朝向」、「分別」、「區別」。而以後者較常用,表「令知」、 22

「表現」之義。 當其通於八識,原有「於所緣了別為性」之義;又 23

早已與「境」對揚而立。 除「了別」義為中土諸師所取,「識」尚 可有較豐富的解釋,如更包含顯現、表象等。其中「顯現」說明第 八識相分的作用,「表象」說明前七識相分的作用,而「了別」如上 24

所舉,即通於八識見分之作用。 諸義多以反思身心世界的建構組成 與認識論意味為重,亦皆與本書所論儒學體現「心」之意義有別。

七名意,緣藏識等恆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名識,於六別境麤動間斷了別轉故。」 《大正藏》Vol. 31, No. 1585,頁 24c。本注重新標點。 20 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臺北:華嚴蓮社影印版,1956 年),「心意識」條:

「六波羅蜜經十曰:『集起說為心,思量性名意,了別義為識,是故說唯心。』唯識 論五曰:『……』俱舍論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中略) 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有異而體是一如。』」頁 709 下 -710 上。 21 見釋印順,《唯識學探源》 (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 年),頁 29-33。 22 見〔日〕橫山紘一著,許洋主譯,《唯識思想入門》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 年),頁 73-74。又如一般所說的「精神」在佛教乃以心與識為代表,即前述的 citta 與 vijñāna。兩者一方是同義語;但前者有類於事物性的存在,後者會更強調心之活 動的作用面(頁 88-89)。更完整可看橫山紘一,《唯識の哲學》(京都:平樂寺書 店,1979 年)。 23 相關解說分見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釋》 (臺北:洪氏出版社,1984 年),卷上,

葉五十八上「識蘊」條;卷下,葉七下「諸識」條。此外,雖唯識古學立三性、三 無性說,將「境識對立」之虛妄,以達「無境可取,識不得生」的境識俱泯方為究 竟。然此俱泯乃就原以境在外、為識所對之說為虛,非真謂「無境」。 24 王 聯 章, 重 印〈 序 〉, 收 於 羅 時 憲,《 唯 識 方 隅 》 ( 香 港: 佛 教 法 相 學 會,2004 年),頁 8。此見分相分之設,則唯識新學的發展。


緒 論 11

至 於 在 中 國 佛 教 的 發 展, 最 初 與 儒 者 論 輪 迴 業 報 主 體 時, 用 神或識神等詞,對譯於 Atman 或 puruṣa 。然此等詞既非釋迦牟尼的 主張,同時其態度也是存而不論,用法顯然與「聖而不可知之之謂 神」、「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有別。隋唐時中土獨立發展的 25

三宗,一般雖皆將其高峰發展判入真常心系,但內裡實多歧。 今 專就天台的特殊系統而言。初見於慧思( 515-577)所著《大乘止觀 法門》便以非常漢地傳統的方式歸納「心」之眾名:「此心即是自 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復名法身,又稱如來藏,亦號法 界,復名法性,如是等名,無量無邊,故言眾名。……其餘實際、 26

實相者,無量名字,不可具釋。」 這種表達方式當然讓我們看見指 稱「心」的多樣性與各種意義,但雜糅諸系統,也讓理解不易達到 應有分際。智者(538-597)的說法較簡潔可從。如論「一心三觀」 之先,釋「心」之諸義如次:「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慮知 之心也。……又稱矣栗馱,此方是積聚精要者為心也。今簡非者, 27

簡積聚、草木等心,專在慮知心也。」 其說明與上文所引無大別, 「質多」即前文所舉的「 citta 」,重要的是詳確指出其為慮知之心。 欲知此慮知之心的義位,還需與「一念三千」並觀。此中之「念」 28

亦屬心,雖與「一心」有用詞之異,但指涉大體無別, 又皆與真常

25 如玉城康四郎便指出:收入華嚴〈十地品〉的《十地經》經文「三界唯心」的 「心」應是指「妄心」而非「真心」;世親(Vasubandhu)《十地經論》說的「唯心」

則兼有妄心、真心兩義;是法藏將「心」的定義變成「智體」、「理體」,到澄觀時 將「理事無礙」推說至極,於是「一真法界心」方成為宗義。是則即使一宗之內, 經、論先後的界義也可能有歧義。文見〔日〕玉城康四郎,〈唯心的追究〉,收於 〔日〕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傑譯,《華嚴思想》(臺北:法爾出版社,1989 年)。 26 《大正藏》Vol. 46, No. 1942,頁 642a-644c。類似的表達法我們亦可見於作者不明的

《肇論.宗本義》。 27 〔隋〕智顗,《摩訶止觀》(臺南:湛然寺藏版影印,1995 年),卷 1 上,頁 43。唯智

顗於《法華玄義》也有若慧思羅列「心」之眾名之舉。 28 明言這兩概念的對應關係,可參看李四龍,《天台智者研究 —兼論宗派佛教的興


12 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心不同。其中又以「一念三千」之不思議境為特出。那麼此一念又 是怎樣內容與性質的概念?牟宗三曾做精到的辨析:此一念心,既 簡別於唯識之阿賴耶;亦非第六意識;亦簡別於真常的如來藏。何 以知之?一念心乃統此八識並開決此八識而立,故甚至非八識之任 一識;阿賴耶則由經驗之分解而立。二者之同唯在皆涉無明妄心。 至若真常心乃依超越的分解立,而成縱貫創生萬象之體;一念心與 萬 法 間 則 非 縱 非 橫, 是 統 合 般 若 精 神 與 法 華 圓 教, 依 詭 譎 方 式 所 29

表。 一念心非任何分解方式所顯,與本書所欲論的心最為接近, 但仍歸於「不思議之所觀境」而未必直就心之自身姿態言。以上略 言一心與一念的義位竟。與此「一念」之「念」相近而甚少被討論 的,還有奘師( 602-664)《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即通行所傳 的《金剛經》)的譯文,序分正有什師譯文所缺一小段: 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於食後時敷如常座結跏趺坐。端 身正願住對面念。

30

「端身」以下共有數十字皆秦本所無。或因此說乃佛陀之常教,故什 師缺譯亦不足奇。然於此經或亦有深意可說。印順法師嘗言《金剛 經》與諸經之迥異處: 大乘經每以佛陀放光、動地為發起,而本經卻以入城乞食為 開端。……佛說性空,重在離執悟入,即離不了三學;假使 忽略戒行、定慧而說空,決是「惡取空者」。從體悟說:性 空離相,不是離開了緣起法,要能從日常生活中去體驗。所

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頁 88。 29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 (臺北:學生書局,1984 年),頁 739-760。 30 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收於歐陽竟無編,《藏要》 (臺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1975 年)第 2 輯第 1 冊第 2 種,葉 1。引文底線為筆者所加,以下均同。


緒 論 13

以,穿衣、吃飯、來往、安坐,無不是正觀性空的道場!

31

此 處 非 常 敏 銳 點 出《 金 剛 經 》 發 起 因 由 的 特 殊 處, 但 解 釋 猶 缺 一 間。即此經不僅從生活中諸事現身說法,同時也與「入定」心境大 有別,此即「端身正願住對面念」一句。此句亦隨日常生活而說, 然不止是就「穿衣、吃飯、來往、安坐」、「諸事」而說,而專就 「人」日常起用的「心念」說。唯此所謂「日常起用」,又非第六 意識,亦非第八識,亦非真常心或大定證入之心,而是收攝專注之 心,若然則甚近於智者的「一心」或「一念」。若必言其別,唯《金 剛經》不由此言一念心與萬法之關係的特殊性;更且吾人可說,甚 至依《金剛經》立場,此「住對面念」亦不得判入妄心。這是在佛 教系統中用「念」或一念心所見的特殊立場。

32

至於智者所簡非的「矣栗馱」、「積聚精要」之心,及多種譯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心」皆同語翻譯的同義詞,雖原為實詞, 33

但經中主要用為「喻詞」。 亦皆非本書專就人之性靈而言之心。 據 上 述「 心 」 的 相 關 譯 詞, 或 非 文 化 研 究 的 項 目, 或 與 本 書

31 釋印順講,釋演培記,《般若經講記》 (臺北:正聞出版社,1986 年),頁 25。 32 至於此經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重在發心,若「立志成佛」之心;「應

無所住而生其心」,則義如經文自說「應如是生清淨心」。其餘關於佛教部分的相 關議題,可以參看〔日〕平川彰編,《佛教と心の問題》(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1980 年)。 33 葉阿月新譯經名為《「超越智慧的完成」的精要經典》,語源並參看葉阿月譯注, 《超越智慧的完成》(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 年):「梵文 ḥrdaya(按:原文

即誤標)是心臟、精髓、精要、中心、中樞、最勝,及最秘等義。此與心無罣碍的 『心』(citta)不同。因為 citta 是思考,思想,分別作用的心意識。但此 hṛdaya 是沒 有思慮分別等的相對作用,是一大概括的心,大心,或精神。」頁 1、22。僧伽提 婆所譯的《阿毗曇心論》,乃說一切有部重要的論藏《大毘婆沙論》的「菁華」, 釋慧遠(334-416)〈阿毗曇心序〉:「阿毗曇心者,三藏之要頌,詠歌之微言,管統 眾經,領其會宗,故作者以心為名焉。有出家開士,字曰法勝,……其人以為阿毗 曇經源流廣大,難卒尋究,……是以探其幽致,別撰斯部,始自界品,訖於問論, 凡二百五十偈,以為要解,號之曰心。」〔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 10,《大正 藏》Vol. 55, No. 2145,頁 72c。


14 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所欲論的主題有別。唯未直言中國式或將討論儒學的「心」究何所 指。這就請從本書的論述試答。

三、本書架構與內容概述 本 書 即 以 論 述 此 文 化 精 神 為 背 景 的 古 典 新 詮。 原 初 構 想 乃 欲 綜論先秦經學、子學之合於此無對性之意者,唯若然在架構上甚費 勁,在分量上亦必蕪冗不堪。是以先以儒學為主,易於呈現純粹的 面貌;於儒學中又先取孔子(約 551-479 B.C.E.)、孟子(約 372-289 B.C.E.)為立論之基石。書分五章,前後復有緒論、綜論各一篇。

緒論說明文化學議題在近代學術思想史上的重要性;第一章乃說明 「心之無對性」何以足為一考察點之原因,及其不可替代的首出性。 其後四章每兩章為一組,前章皆重在儒學精義中「心之無對性」的 直接闡明,後章則藉由辯駁異說,通過對比使雙(各)方論點更顯 明。而無論何章,本書既以「文化性格」為主題,則所舉他家以形 成討論項時,皆非隨舉「儒學反例」聊以見異,而是皆著眼於「型 態」上的迥別:第三章之評韓非,第四章之闢楊、墨,第五章之論 眾方詮性歧義等皆然。是以綜論不再複述前說,而以六個子題略做 申說,以收束全書論旨。 緒論主要說明文化學如何進入筆者的視野,如何汲取當代新儒 家的洞見,以及文化比較的困難及其可能,和文化比較時選材的去 取等。最終歸至文化比較中筆者最關注的主題,並就此主題與不同 文化對譯詞做最簡略的考察。 第 一 章 是 全 書 主 題 的 發 端 與 理 據。 文 化 理 論 之 難 處, 不 在 對 各種異文化現象的知識,而在對這些現象的深度反省體察。欲有廣 博的文化現象知識固不易,但聞見之知可以累積以成;但對現象的


緒 論 15

反省體察,則繫乎器識與洞見之有無,雖亦可修養,但無以期其必 達, 是 以 尤 難。 且 即 使 具 備 器 識 與 洞 見, 其 間 亦 有 深 淺 可 說。 人 皆可以其所見為不可復加,而不見他人之深見與己之所不見,是以 為難中之難。筆者固不足以語此博學與深識,幸有新儒家之洞識在 前,乃敢承聲而繼響。 是以首章先論「文化理論」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意義,及相關思 想潮流;次論新儒學陣營的幾個主要理論和共識。由眾論之鋪陳, 見此說非必為人人共見,以顯唐君毅等人之說之可貴;由共識之標 舉,見此說之非一人之臆說,以顯唐君毅等人之說乃深植於古今儒 學精神之中。而特舉唐君毅為代表,則為深化此共識之何所是與所 以是。 簡言之,本章以文化型態學為考察角度,以唐君毅代表當代新 儒家對心的型態的洞見。足以回應近代思想史對文化理論的要求, 並達到文化比較極重要的高度。由心之無對性的提出,可以彰顯唐 君毅在文化理論方面的幾種成績: 1. 首先是洞見文化理論的核心議題:「心」的存在樣態與活動樣

式。 2. 設定一分析架構,以見不同對象中在此架構的位置,由此位

差而釐定型態之異。 3. 以「心」的型態為核心,其所擇用於配合主題的分析架構,

乃最根本的「有對

無對」。

4. 在無對型態中,顯出心之實質即心之性情。

第二章即承前章之發凡起例,續就《論語》抉發孔子自證慧之 34

精要。 有一件不易理解的現象,當代新儒家自皆歸宗孔子,也能體

34 儒家歸宗孔子雖無疑義,但與孔子相關的文獻究應以何書為準卻大有爭議:六經或

《論語》?各說之往返得失暫不詳論,筆者的立場是採取錢穆的看法,可參看氏著,


16 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會並道及《論語》的重要,但是真就《論語》深入詮釋的卻首推錢 35

36

37

穆, 其次是唐君毅。 其餘皆僅吉光片羽地發表其睿見, 或甚至更 側重在五經尤其《周易》,而罕就《論語》深廣地立說。因此在前述 唐君毅標舉新義之後,我們有必要補上空缺。亦即藉由聚焦於「心 之無對性」為入路的新詮釋,呈現《論語》中孔子自身獨特的人格 典範,及其所奠定儒學的基調,並發皇華夏文明特殊性格不朽的意 義。《論語》一書義蘊溥博淵深,無以盡言。今且權藉哲學人類學為 模型拈出數題,勉自數方面詮釋孔子個體生命特殊性,以期較能貼 近梁漱溟所言的「生活本身」又兼綱領井然粗備之故。分為四大主 題: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鬼神,其中包含細目共 七個子題。在「人與自己」一項,又分為生存(貧富問題)、個體 存在(生死問題)、及心志三個面向;在「個人與他人」一項,依 中國傳統,又分就家庭中的「孝」及一般意義的安人(仁)立論。 當「 心 」 居 於「 有 對 」 之 境 或 狀 態,有 幾 種 狀 態 伴 隨 而 生: 因 其 必與對境互相聯屬,故必然只落於「關係」;因對境足為心自由之 礙,故必求超越性;因超越性原誕生於對境中,故此超越性仍繫屬 於「關係」,故反而更形鞏固對境之實。若我們衡量任一存在的本性

《國學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年)、《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公 司,1979 年)和〈孔子與春秋〉(《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3 年〕,頁 235-283)。大意謂吾人今日欲了解孔子思想,當以《論語》為主;另 亦當輔以《春秋》。至於古來繫六經於孔子,或仍為學界所主由此以知孔子者,如 《易》、《禮》,錢穆皆於《國學概論》辯破與孔子無涉;而孔子時未有六經,亦未 嘗造六經。見此書第一章,頁 1-28。 35 如錢穆撰有《論語要略》、《孔子與論語》、《論語新解》等書。 36 如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 1(臺北:學生書局,1986 年),共三章;

及〈孔子與人格世界〉等。 37 其餘能深入欣賞《論語》者或可推梁漱溟。參梁漱溟著,李淵庭、閻秉華整理, 《梁漱溟先生講孔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年),此書實以孔子為

主。而梁漱溟特能注意到其書其人所重端在「生活本身」。


緒 論 17

型態,乃以原初、渾成、獨立、在其自身四者為核心判準時,則以 「心之無對性」最能呈現「心」之本性。是故,「心之無對性」,既 展現孔子特殊而統整的人格狀態,亦足以顯發其所創闢的文化精神。 第三章乃以前章為背景,通過儒家與韓非的對比,論述雙方在 「人與國家」一大課題的文化學義蘊。雖然「心之無對性」是「即孔 子的自證慧而為民族的共命慧」,遍在《論語》一書,然第二章立論 仍不得不有所限,尚有不少議題未能並論。故將孔子論共體的一面 置於第三章,並選用部分《孟子》文獻,以為儒學共法之確證,並 38

過渡至第四章。 當代思潮多有不從文本出發,而逕據印象對儒、法 優劣的發言,本章希望能由切實的文獻鋪陳與考索,讓雙方立場與 趣向藉由並陳而互映。首先由《韓非子》書中對儒家的批評談起, 可歸結其論題完全集中在「國家與人」的關係。前述已說文化比較 的論題,也不免帶有選擇性,而這批評的根源,也正等於隱示了韓 39

非的基源問題。是以接著論述韓非對此主題的構想。 為了說明辨析 任兩概念的內在關係,本章提出一組架構:虛概念與實概念。實概 念具有獨立性質,且是哲人思想關懷所在;虛概念則否,乃是必依 附於實概念方取得意義,且是哲人思想中的次級以至邊緣概念,甚 或是所忽略的成分。在韓非,國家、君主是最高的實概念,其思想 的其餘構想都以此為歸宿,在國家、君主結構位置先定後,方才安 置其治下的「人」;不僅如此,我們若細考其實,其學說中「人」更 處於極端的虛位(不論個人或群體),都只是純粹工具而內涵空洞。 但 儒 家 則 反 是。「 人 」 不 止 是 首 出 的 實 概 念, 而 且 特 就 人 之

38 共體,略近於黑格爾「客觀精神」之義。他先分出抽象權利、道德、社會倫理三

部。社會倫理為客觀精神最高階段,其中又分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此章主要論 人與國家,亦括餘部。 39 雖然以現實而言,孔子時的「國」和韓非時規模與型態均大不相同,與今日所想亦

恐皆有極大差異。但其皆指向一「龐大的政治體」仍舊相近。


18 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德」論人,也因此又特重人之「心」,凡此皆可由《論語.學而》 第一章抽繹而得,故於此章疏釋特詳。「國家」的意義不再是約制 「人」的可能性,反是為保護人的精神開展而有,故不得越位而高於 人。且儒家的「國家」觀念極特別,筆者名之為「帶有虛概念性質 的實概念」,其「實概念」的內容乃在其作為道德實踐領域,及文化 保存領域二義下成立。此皆可徵於《論語》、《孟子》。 韓非的缺失在於「執外有實」,與據此預設而以「構想」方式 建立理論。「構想」藉由虛設且強迫植入的方式:「從人之外設想其 他的真實性」而幻構出「外在的他者」的絕對價值,並「將外在之 他者視同於個體之固有或必備條件」。儒家的論述型態,則是深刻 地從完善自身不已的努力,及對人群大倫之「體認」出發,才形成 其人我一體的國家理論。因此我們可以說:當吾人欲設想一切關於 「人」的事務(如國家、政治制度、政府組織),若從外於人之處著 想,都將犯下根本的錯誤。而透過本章所擬設的架構,對此主題向 來糾葛與混淆,實有明確的辨析作用。 儒學關於「人」體認之深密,由上章又難以盡顯。因此後兩章 聚焦於《孟子》學的主軸,以期展現更完整的面貌,並由此透出儒 學「心的型態」如何體現為各議題的論述。第四章乃先直論《孟子》 一書之重要主題,即由歷來最著名的孟子三辨發端,唯將重點放在 說明三辨皆體現著「心之無對性」。貌似僅承舊說,本章亦寓筆者 獨見,即孟子闢楊墨之意義,及其與義利之辨之關聯。此意古今罕 見人詳論其理,故置於首。其次,義利之辨原是與梁惠王的對話而 帶出,是則義利之辨亦與國家目標有極密切的關係。於此立國精神 之外,孟子就國家型態別有立論,此即王霸論。孟子賦予王霸論什 麼意義?與「心之無對性」的關聯又何在?即第三節。其中部分論 點也可與前章論儒、法兩家「人與國家」的主題論述互相照應。而


緒 論 19

不論義利之辨或王霸論,皆與孟子關於「人」的了解與體認密切相 關,故第四節即續談其關於人禽之辨的人性論,唯因欲與下章做出 區別,故本書分就兩層次討論,一是就其論「性」之特殊性而言, 先正面言其主張,此入本章;至於已為孟子所批判,及後世種種誤 解與負評,尤其佛學長期以來相關的評議,以迄借用西方術語的當 代詮釋,而均無當於孟子本旨者,吾人皆藉為對比以助澄清論旨, 另外置入第五章分論 II 析辯。孟子言「性善」正基於心之無對性, 故自表法言:「性」乃一實踐之動能字,「性善之『善』」也是後設 詞,非與「惡」對設之詞,非客觀定性詞。敘畢孟子思想大綱節中 的無對性之後,再詮釋其工夫論之核心「知言養氣」所顯的「心之 無對性」;最後,詮釋孟子「善」與「萬物」兩概念的新義,與本書 主題的關聯及其重要性,作為本章餘論。 第五章亦以前章討論為基礎,展開兩組對比討論:即孟子所見 並加批判的一般人性論入路的謬誤,與後世對孟子人性論的誤解。 具體做法,首先即對〈離婁〉下「天下之言性也」章再疏解。為何 以此章為準?楊祖漢曾說:「這章是孟子論性的各章中,文義最難 40

索解的一章,古今註解這章的人說法很多,迄未能有定論」, 不止 難以索解,同時歧見亦正兩端,而有著型態之異。是以若能妥適疏 通,對「人性論」的諸多糾結亦將有照明之功。且此章正是孟子力 闢一般論性路向的疏失,故可藉與前章已申明的論性原則為對比照 應;其次則擇取佛學(立場)中各種對「人性」問題的討論而涉及 孟子者,也藉由對比而見其說之位次;以至當代詮釋中用語不能得 孟子之義位者,均附辯於此章。是以本章包括兩部分,其所以並論 之故,基於兩點關聯,皆關於中國人性論的路向,與差異互辨:

40 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 (臺北:鵝湖出版社,1983 年),頁 58。


20 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1. 重新疏解《孟子》〈離婁〉下第二十六章,主要透過句式、文

脈之分析,以決定歷來未決之章旨與字義;再從其中抽繹孟子所批 評一般論性路向,及其中隱含的謬誤,即由人的後天習得、社會規 範、目的性行動等論人性,實則這些層面僅是人以「利」為思考方 式的一偏向而已。不論觀察者或被觀察者,都是「心智之對設性施 用」。「性善」斷非指涉客觀的事件,亦非自事件抽繹歸納,故不可 由「心智對設性施用」而理解或得證,此可與前節相發明。 2. 我們依前節孟子的批判,進而討論歷來對孟子論性解釋之差

謬。此自無法盡舉,但筆者將以佛教界論述為主要取材;當代見解 則取最顯見勞思光(1927-2012)的詮釋。 41

五篇文章原分別發表或撰寫, 今為使彼此搭配及全書論旨得以 循序展開,一方面刪繁就簡,一方面補缺訂誤;既擴大論述,也調 整原文內容,使各歸其位,並安排各篇妥當次序。綜論有六子題, 既與前五章密切相關,又非全然重複。前兩節論「心」、「性」兩個 最關鍵概念的對譯問題;再者闡明「心之無對性」在文化比較時最

41 第四章乃筆者在 2019 學年上學期休假研究之成果,為全書結構所需而新撰。以下補

述各章撰述緣由與發表場合。 第一章原為會議論文,在由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東華大學中文系協辦第六屆「人 文典範的追尋」上宣讀,2012 年 6 月。吳冠宏教授任評論人。文中「心之性情」一 節乃由吳先生提醒而後補足。斷續修訂多年,至 2020 年方完稿,遂刊登在《中國文 化》第 51 期(2020 春季號),2020 年 5 月,頁 398-412。 第二章為國科會計畫中的部分成果,計畫編號 NSC101-2411-H-002-151。並刊登於 《臺大中文學報》第 42 期,2013 年 10 月,頁 1-52。原文約三萬餘字,今移「無對性」 語源考索至第一章,並將此章擴增至約五萬字。 第三章初發表於靜宜大學中文系第 22 次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 年 5 月),並倖獲 八十八學年度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最後刊登於《靜宜人文學報》第 19 期,2003 年 12 月,頁 1-26。 第五章最初在臺大東亞文明中心「東亞四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2005 年 4 月)。林月惠教授任評論人。之後蒙張亨老師提供葛瑞漢的英文原著和裘錫圭的相 關資料,且建議部分修正。此後刊登於《成大中文學報》第 13 期,2005 年 12 月, 頁 31-58。而今又大幅擴充、改寫,以符全書設計。 以上得於師友建議、單位襄助者多,在此一併申謝。


緒 論 21

明確展現的幾個主題,一是生死問題,二是群體客觀性問題,三是 中庸與超越性問題,四是「仁」如何是此題的重要點睛與結穴。 以上即筆者關注文化問題,和參學文化問題與「心之無對性」 關係的一段簡歷,以及各章概略之提要。今試以本書數題加以討論。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心之無對性 : 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 徐聖心著. -- 初版. --臺北市 : 臺大 出版中心出版 : 臺大發行, 2021.10 面; 公分. --(臺大哲學叢書;21) ISBN 978-986-350-514-3(平裝) 1. 儒家 2.儒學 3.先秦哲學 4.研究考訂 121.2

110017622

臺大哲學叢書 21

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作 者 徐聖心 叢書主編 林正弘 總 監 張俊哲 責任編輯 郭千綾 文字編輯 林淑蘭 吳孟翰 封面設計 張瑜卿 內文編排 黃秋玲 發 行 人 管中閔 發 行 所 國立臺灣大學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法律顧問 賴文智律師 印 製 大光華印務部 出版年月 2021 年10月 版 次 初版 定 價 新臺幣 420 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06319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 2365-9286 傳真:(02) 2363-6905 100047 臺北市思源街18號澄思樓1樓 電話:(02) 3366-3991~3分機18 傳真:(02) 3366-9986 E-mail:ntuprs@ntu.edu.tw http://www.pres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104472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國家網路書店

電話:(02) 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 400002 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

電話:(04) 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ISBN:978-986-350-514-3

GPN:1011001707

本書已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學術審查 本書為科技部補助「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成果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