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凡例
一、本書蒐集、譯註日治臺灣時期醫療公衛相關史料,分為三部 分:第壹部,臺灣醫事衛生年表 1895–1945 ;第貳部,日治時 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第參部,法規與文獻。
二、本書第壹部原文之日期,皆改為西元紀年,年月日均使用阿拉 伯數字;第貳、參部原文的日本紀年之後,編者於﹝﹞符號中 加註西元紀年,使用阿拉伯數字。
三、本書原文中所附之資料、文獻出處,除出版年代改為西元外, 其他如書名、期刊名、卷、期、號及頁均保留原樣。
四、本書隨頁之腳註,皆為編者所註;正文中其他註或資料來源為 原文作者所作。
五、本書凡編者所加之說明文字、錯字更正、今地名、英文原名及 生卒年⋯⋯等,皆以﹝﹞符號標明,置於正文中。正文中以 ()、【】標明者,為原文作者所作。第壹、貳部中,有關疾病 名、細菌名等譯文以﹝﹞標明,為陳美如所譯。 六、本書採橫排格式,原文出現「如左」、「如右」、「左列」、「右 列」等,均逕改為「如下」、「下表」、「下列」⋯⋯不一一註明。
七、本書中,日治時期之名詞如看護婦、產婆、齒科⋯⋯等,中文
讀者大多已知曉其意思,故保留原名詞或部分譯為中文,不一
一說明。本書中尚有部分日文名稱無法解讀,以原文呈現。
八、第貳部表格依原文之目次;表格名稱為編者所加,並在第貳部 部首處增「附表目次」。
九、第參部之法規與文獻,來源不同,其中大部分量詞編者統一用 國字。法規內容編號以一、(一)、 1. 、( 1 )之順序排列;部
分法規經編者斟酌,只作節譯,並於省略處加〔〕標明。又,
部分法規、文獻,編者酌附相關文件為附件,以〔〕標明。
目 錄 修訂版再刷說明 .............................................................................................. 5 修訂版序 ............................................................................................................. 6 初版序一 ............................................................................................. 陳維昭 7 初版序二 謝博生 11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圖輯 ................................................................................ 13 編輯凡例 ............................................................................................................ 30 編者的話 ............................................................................................................ 37 第壹部 臺灣醫事衛生年表 1895-1945 堀內次雄、丸山芳登 著 邱鈺珊、陳瑋荻等 譯 ............ 45 序 47 1895-1904 ....................................................................................................... 48 1905-1914 61 1915-1924 ....................................................................................................... 68 1925-1934 ....................................................................................................... 75 1935-1945 ....................................................................................................... 80 第貳部 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 丸山芳登 著 戴政宇、蔡博薰、陳怡璇等 譯 ................ 91 附表目次 93 自序 .................................................................................................................. 96 序篇 .................................................................................................................. 97 第一章 地形 98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32 第二章 氣候 98 人口篇 ........................................................................................................... 101 第一章 婚姻 ................................................................................ 101 第二章 出生 ................................................................................ 107 第三章 死亡 ................................................................................ 116 第四章 自然增加........................................................................ 125 第五章 臺灣未來的人口數 ....................................................... 128 第六章 體格與體力 132 疾病篇 ........................................................................................................... 151 第一章 法定傳染病 ................................................................... 151 第二章 特殊疾病........................................................................ 180 第三章 其他 ................................................................................ 285 設施篇 ........................................................................................................... 293 第一章 衛生行政機關 293 第二章 醫學教育與研究機關 .................................................. 295 第三章 醫療相關人員 .............................................................. 298 第四章 醫療機關 ....................................................................... 302 第五章 防疫機關 ....................................................................... 310 第六章 保健事業 ....................................................................... 311 第七章 藥事 ............................................................................... 312 第八章 環境衛生 315 第參部
李衣晴、邱鈺珊、徐廷瑋等 譯 ............................................... 321 一、醫療法規 ............................................................................................ 323
法規與文獻
33 目錄 (一)醫事 ..................................................................................... 323 1.臺灣醫業規則 .......................................................................... 323 2.臺灣公醫規則 .......................................................................... 324 3.臺灣總督府醫院官制 .............................................................. 327 4.臺灣公醫候補生規則 328 5.臺灣藥劑師藥商製藥業者取締規則 ...................................... 329 6.臺灣藥品取締規則 .................................................................. 330 7.臺灣醫生免許規則 332 8.臺灣齒科醫師令 ...................................................................... 333 (二)研究 ..................................................................................... 334 1.臺灣總督府研究所官制 334 2.臺灣總督府研究所分課規程 .................................................. 335 3.臺灣總督府研究所分課規程改正 .......................................... 337 4.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官制 338 [附]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事務分掌規程 第十四條 衛生部掌管事務 5.臺北帝國大學附屬熱帶醫學研究所官制 340 6.臺北帝國大學附屬熱帶醫學研究所事務分掌規程 .............. 342 (三)教育 ...................................................................................... 344 1.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官制 344 2.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規則 .......................................................... 345 3.臺灣總督府醫學校醫學專門部規則 ...................................... 353 4.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官制 .............................................. 357 5.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規則一 .......................................... 358 6.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規則二 .......................................... 362 7.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規程 ...................................... 368 8.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規程 377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34 9.臺灣總督府助產婦〔助產士〕講習生規程 .......................... 380 10.臺灣總督府醫院看護婦〔護理師〕助產婦講習所規則 382 (四)其他 387 1.臺灣中央衛生會規則 .............................................................. 387 2.臺灣地方病及傳染病調查委員會規程 388 二、醫療文獻 ............................................................................................. 390 1.臺灣土人醫生人員數 .............................................................. 390 2.臺灣的醫者 391 3.明治 32 年〔1899〕2 月至 12 月衛生及醫事年終報告 ......... 393 4.臺北醫院第一回年報目次 ...................................................... 405 5.論說 .......................................................................................... 407 6.臺灣公醫的本領 ...................................................................... 413 7.臺灣大學設立論 ...................................................................... 418 8.臺北醫院土人醫師養成情況 .................................................. 420 9.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的由來及未來意圖 428 10.後藤民政長官演敘醫學篇 .................................................... 433 11.臺北醫院第一回年報 看護婦養成 ............................... 438 [附]見習看護婦募集廣告 12.臺北醫院養成看護婦 439 13.明治 35 年〔1902〕總督府醫學校事務成績報告書目次 ... 440 14.後藤民政長官訓辭 ................................................................ 441 15.高木醫學校長訓辭 ................................................................ 444 16.後藤民政長官諭訓辭 ............................................................ 445 17.長野代理醫學校長報告及訓辭 ............................................ 447 18.日治臺灣制式西醫醫學教育沿革略 .................................... 451 19.《臺灣醫事雜誌》發刊詞 .................................................... 474
35 目錄 20.《臺灣醫事雜誌》第三編終號(社告).............................. 476 21.臺灣醫學會創立始末 477 [附]本會成立儀式情況 22.臺灣醫學會第一屆大會記事 482 三、公共衛生法規 ................................................................................... 500 (一)環境改善 500 1.臺灣下水道規則 ...................................................................... 500 2.臺灣下水道規則施行細則 502 3.臺灣下水道規則施行規程 ...................................................... 502 4.臺灣家屋建築規則 .................................................................. 503 5.臺灣家屋建築規則施行細則 505 6.臺灣汙物掃除規則 .................................................................. 507 7.大清潔法施行規程 .................................................................. 508 8.臺灣鼠疫病毒汙染物處理規則 .............................................. 509 9.臺灣鼠疫病毒汙染物處理規則施行細則 .............................. 510 (二)鴉片 .................................................................................. 511 1.臺灣鴉片令 .............................................................................. 511 2.鴉片癮矯正手續 ...................................................................... 513 (三)疾病防治 515 1.臺灣傳染病預防規則 .............................................................. 515 2.海港檢疫法 517 3.臺灣海港檢疫規則 .................................................................. 520 4.臺灣總督府海港檢疫所官制 .................................................. 521 5.臺灣種痘規則 522 6.瘧疾防治規則 .......................................................................... 524 7.瘧疾防治規則施行規則 .......................................................... 525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36 8.瘧疾防治規則施行規程 .......................................................... 526 9.痲瘋病預防法 528 (四)食品飲料 530 1.臺灣市場取締規則 .................................................................. 530 2.臺灣牛乳營業取締規則 531 3.臺灣清涼飲料營業取締規則 ................................................... 539 (五)其他 ...................................................................................... 543 1.臺灣屠畜取締規則 543 2.臺灣小學校兒童身體檢查規程 .............................................. 546 四、公共衛生文獻 ................................................................................... 548 1.臺灣的衛生 .............................................................................. 548 2.德勒斯登(Dresden)萬國衛生博覽會臺灣館展品清單 ..... 554 [附]萬國衛生博覽會委員名單 3.通俗衛生展覽會概況 .............................................................. 571 4.臺灣衛生狀況的今昔比較 ...................................................... 576 編後語 ............................................................................................................... 589 附錄一 堀內次雄等人在臺事跡與經歷 592 附錄二 1895 至 1945 年日本紀年與西元紀年對照表 ............... 595 附錄三 日治臺灣歷任總督任期表 ................................................... 597 附錄四 重要疾病中、英、日文對照表 (本書第貳部疾病篇) 598 參考資料 .......................................................................................................... 599
編者的話
歷史發展有其延續性。論及臺灣醫療及公共衛生(以下簡稱 公衛)史,無論任何理由日治臺灣五十年是不容留白的。誠如森下 薰為小田俊郎《台 湾 医学 五十年》( 1974 )(本書洪有錫譯為《台灣 醫學五十年》, 2000 年出版)撰寫的代序〈關於臺灣的日本醫學資 料〉中所言:
太平洋戰爭之後 , 被統治了五十年的臺灣脫離日本 。 日本在 臺灣的醫學活動也劃下了休止符 。 現在過了二十八年的歲 月 。 在這段期間 , 以日本醫學為基礎 , 臺灣本身也發展出自
己的醫學 , 而擁有輝煌的成果 。 臺灣的日本醫學活動雖已成 為歷史,但其成果和意義不可抹煞。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9 月國民政府任命陳 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來臺接收,與美方磋商下決定留用一批日籍技 術專業人才,俾使臺灣在各方面得以繼續運作。負責接收臺北帝國 大學的是中華民國教育部臺灣區教育復員輔導委員會和臺灣省行政 長官公署共同執行。教育部長朱家驊借調時任中央研究院植物所研 究員兼所長羅宗洛先生,以臺灣教育復員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身分 來臺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朱家驊訂下「完整接收、避免損失、立即 籌備復課、可暫留日籍教師、暫時一仍舊慣」之約定。日治臺灣最 後十年,最高醫療、公衛的教學與研究機構包括:臺北帝國大學醫 學部及附屬醫院、附屬醫學專門部、附屬熱帶醫學研究所,日本 紅十字會臺灣分會醫院,以及最大的醫學研究團體「臺灣醫學會」
1902 年)等五個機構均由當時醫界唯一的臺籍教授杜聰明 先生接收。醫學院則依「對於不到校、有軍國主義思想及行為、無 留職必要之日籍教職員則一律解職」的原則,留用 32 位「具特殊
(成立於
學術或技能」的學者專家。
留用的 32 位中,堀內次雄( 1873-1955 )1 以「臺灣衛生史編 纂工作」之專長留用。 2 堀內次雄是日治臺灣醫療公衛發展的參與 者、見證者。 1946 年 1 月戰後《臺灣醫學會雜誌》復刊即刊登了堀 內次雄、丸山芳登共同具名發表的〈於過去半世紀之臺灣醫事衛生 年表〉,本書譯為〈臺灣醫事衛生年表 1895-1945 〉,年表的序文 是:
臺灣的醫療衛生在過去半世紀有了很大的變化, 這是因為在 這段時間裡 ( 特別是初期 ), 世界的醫學 、 衛生相關學術研
究也正值驚人的急速進展期 , 尤其在熱帶醫學方面特別明
顯 ; 而這些研究也對臺灣的開發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之中的
一位 ( 堀內 ), 正好全程參與了這整個過程 , 所見所聞中有
值得日後參考的資料頗多 , 因此將這些事件 、 資料鉅細靡遺 地收集、記錄下來,以供溫故知新之用。
然而本文僅按照年代順序記錄條目和簡單的說明, 至於個別 的事項我們預定在接下來的各論中再稍加詳述。 換言之 , 這 篇文章其實相當於一篇索引或序說。
其中「至於個別的事項我們預定在接下來的各論中再稍加詳述」, 此無異預告將有一本專論集出版。
日治時期的最高衛生行政機構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國 民政府接收後改組為衛生局隸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為全 省最高之衛生行政主管機構,首任局長為經利彬博士。1946 年 10
月 4 日經利彬局長曾發文臺大,請「醫學院留用日籍諸教授協助編 纂台灣醫學史一書」,「以期本省醫學界獲有完備之文獻」。從留 用堀內次雄的專長以及經利彬的公文,推測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時亟 欲了解日治時期的臺灣醫療公衛的發展歷史。
1 堀內次雄在臺事跡與經歷見本書附錄一。
2 堀內次雄曾撰寫〈 醫事創設史 〉 一文, 收錄於《 始政五十年臺灣草創史 》, 緒方武
歲,1944 年 12 月,南天書局 1995 年再版。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38
丸山芳登( 1885-1959 ), 1908 年(明治 41 年) 12 月以公醫候
補生身分來臺,直到 1947 年 4 月,待留日臺人鄭翼宗回來,接續 他在臺大附屬熱帶醫學研究所工作後返回日本。正如年表序文預 告, 1957 年 9 月「自費將收集整理到的資料出版」,書名為《日本 領時代に遺した台 湾 の 医 事衛生業績》(本書譯為《日治時期臺灣 醫療公衛業績》)。丸山芳登在臺灣將近 40 年,也是參與、見證日
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發展的學者。 3
丸山芳登在書的自序寫道:
在臺灣前後渡過四十年的歲月 , 正因為個人親聞目睹其變 遷 , 因此在追懷古往今來 , 更有所感觸 。 本書集錄了這些醫 事衛生之變遷以及研究文獻 , 難免可能會讓人有對已無法挽
回的過去之事太過於嘮叨之感 , 但記錄下日本在悠久臺灣歷 史中的史實,對日臺雙方的後代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事。
森下薰為小田俊郎《台灣醫學五十年》一書的代序〈關於臺灣的日 本醫學資料〉中也寫道:「日本經營臺灣的經驗和成果可以說是非 常珍貴」。為了要留下歷史紀錄,丸山芳登在《日治時期臺灣醫療 公衛業績》序文最後一句話是:
若能一併閱讀個人投稿至 《 南溟會報 》 第十一號特集堀內次
雄博士追憶誌之 〈 我國統治下的臺灣醫事衛生年表 〉( 昭和 31 年 4 月刊行 ), 應該就能更加了解這五十年間的變遷過 程。
《南溟會報》是醫專日籍校友會的刊物,為紀念堀內次雄校長 逝世一週年的特集中刊出丸山芳登一人具名的〈我國統治下的臺 灣醫事衛生年表〉頗值玩味。若將丸山獨自具名發表的年表對照 《臺灣醫學會雜誌》上丸山芳登與堀內次雄共同具名的年表( 1946 年),其實兩者之間差異不大。依此推測《臺灣醫學會雜誌》上發
3 丸山芳登在臺事跡與經歷見本書附錄一。
39 編者的話
表的〈臺灣醫事衛生年表 1895-1945 〉擬為丸山芳登執筆,堀內次 雄提供意見,兩人參商完成。
丸山芳登在自行出版《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的序文 中又寫道:
但因為並未收錄與採錄項目無關的文獻 , 或許會產生一些因
主觀造成的偏頗 、 疏漏 , 倘若將來官廳或是其他單位有此種
企劃 , 有機會收集各方面親身體驗者之資料加以編輯的話, 希望能鉅細靡遺地收集各方資料 , 以補救此缺失 , 使資料更
為完整。
序文最後感謝小田俊郎、森下薰、窪田一夫等博士提供珍貴資
料。三位也都是先後來臺參與、見證日治臺灣醫療公衛發展的學 者。 4 其中,小田俊郎是堀內次雄女婿, 1974 年出版《台灣醫學五 十年》。
森下薰是丸山芳登在出版《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自 序中感謝提供珍貴資料者之一,比小田俊郎早到臺灣十年,比丸山 芳登晚到臺灣近二十年,他在為小田俊郎《台灣醫學五十年》的代 序〈關於臺灣的日本醫學資料〉中寫道:
這些珍貴的資料 , 丸山芳登博士以前雖有綜合的論述 , 但關
於個別的事務則沒有整理 , 而隨歲月日漸散佚 , 身為當事者
之一,我感到非常焦急和自咎。
現在戰前長期擔任臺北帝大教授 , 以醫院院長 、 醫學部部長 身分從事醫學教育和診療工作 , 熟悉當時臺灣醫學界情況的 小田俊郎博士 , 追溯臺灣的日本醫學事蹟 , 整理了苦心蒐集
的資料並且予以出版 。 小田博士實現了我等多年來的心願 , 對此,我深深的致謝。
4 小田俊郎等三位在臺事跡與經歷見本書附錄一。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40
森下薰對丸山芳登、小田俊郎兩位所寫的書之內容最為清楚,依森 下薰看法,似乎晚了 17 年出版的《台灣醫學五十年》可以補丸山 芳登著作內容之不足。
小田俊郎在《台灣醫學五十年》的後記中寫道: 這半世紀完成的業績 , 無論學術論文或官府 、 報社的報告
及年表等 , 數量可謂汗牛充棟 。 戰後整理成冊的有 , 昭和
32 年 8 月由丸山芳登博士集大成的 《 日本統治時代留下的臺 灣醫學衛生業績 》( 本書譯為 《 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
績 》)。 關於這個時代的社會環境變化 、 學界動向 、 當事者
的活動狀況 , 筆者根據種種資料 , 記述了醫學史大綱 、 相關
的側面史及軼事 , 其他仍有應該記述的業績與軼事因執筆的 旨趣而予以省略 , 同時 , 恐怕也有著者因無法尋得資料 , 以
致有疏漏 、 不完備之處 。 全書以明治 、 大正與昭和初期的敘
述較多 ⋯⋯。
堀內次雄是筆者的岳父 , 關於他的記述最多 , 因為他是臺灣
醫學衛生史五十年來貢獻最大的人 , 他的談話和演講 、 文獻 很多,並且因個人關係,筆者聽取他講述的機會也較多。
若仔細閱讀《台灣醫學五十年》,書中常見堀內次雄口述紀錄 之痕跡,推斷小田俊郎的《台灣醫學五十年》撰寫時參考的資料來 源包括堀內次雄身前的口述,易言之,堀內次雄也是參與其書作者
小田俊郎的《台灣醫學五十年》,成為中文讀者欲了解日治臺 灣醫療公衛發展的入門書籍,筆者也閱讀數遍獲益良多。然細讀前 述的兩個年表、丸山芳登《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及小田俊 郎《台灣醫學五十年》之序言,發現前後三位作者共同完成了日治 臺灣公衛醫療史。其中堀內次雄、丸山芳登共同具名的〈臺灣醫事 衛生年表 1895-1945 〉及丸山芳登一人具名的〈我國統治下的臺灣 醫事衛生年表〉是一個綱目,筆者稱其為日治臺灣醫療公衛史之第
41 編者的話
之一。
一部曲;丸山芳登的《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全書分序、 人口、疾病、設施四大篇,各篇下各依章、項將醫療公衛相關業績 作平實 敘 述,而且各章、項之後均附文獻,文獻包括臺灣及日本出 版相關研究的成果,此部分彌足珍貴,是一本具學術性的著作,森 下薰稱其為「綜合的論述」,可稱其為第二部曲;小田俊郎的《台 灣醫學五十年》是針對日治五十年間的「社會環境變化、學界動 向、當事者的活動狀況」填補《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所 缺少的部分,《台灣醫學五十年》「記述了醫學史大綱、相關的側 面史及軼事」,可稱其為第三部曲。此三部曲若以人體為比方,第 一、二部曲為骨幹,第三部曲為其血肉,唯有將三部曲都讀完才能 比較全面了解日治臺灣五十年的醫療公衛發展。換句話說,戰後初 期臺大醫學院留用日籍教授們分段地完成了經利彬局長希望他們協 助編纂臺灣醫學史一書,「以期本省醫學界獲有完備之文獻」的期 待。
三部曲中唯有第三部曲《台灣醫學五十年》有中譯本出版, 第一、二部曲需要有中譯本出版才能將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的醫療 公衛業績較完整地呈現給中文閱讀者。筆者自揣日語能力不足以勝 任翻譯工作,於是請臺大日本語文系、所學生協助,負責大部分的 翻譯工作。本書選譯之內容包括:第壹部,堀內次雄、丸山芳登著
〈臺灣醫事衛生年表 1895-1945 〉;第貳部,丸山芳登著《日治時期 臺灣醫療公衛業績》;第參部,法規與文獻。第參部是筆者自史料 堆中挑選出來,分為兩項:第一項醫療,第二項公共衛生;每一項 之下列出相關法規,法規之後再挑選幾篇相關文獻;藉法規及所選 文獻,期能佐證並補充日本政府統治臺灣時期在醫療公衛方面的努 力及理念。
法規與文獻以日治初期訂定的為首先考量;法規與文獻主 要選譯自日治時期的《臺灣醫學會雜誌》及其前身《臺灣醫事雜
誌》、臺灣總督府府報、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各階段的醫學學校 一覽等。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42
教育是百年大計,也是一個社會改進、向上提升的根本;研 究是知識增長及突破困境的基礎,因此醫學教育及醫學研究在第參 部占的篇幅較多,希望社會大眾、臺灣各醫學院的師生尤其是臺大 醫學院師生,藉閱讀此書緬懷醫學教育與研究在臺灣發展之脈絡及 先輩們的精神。編者在第參部選錄之法規與文獻,誠如丸山芳登於 序言所說,「或許會產生一些因主觀造成的偏頗、疏漏」尚請同好 及後學「補救此缺失,使資料更為完整」。
過去 10 餘年來,我在臺大醫學院協同執行諸項計畫,已累積 了許多日治時期醫療公衛相關文獻的譯稿,宛若一個譯稿資料庫。
2011 年 5 月,在助理賴雅婷協助下,從譯稿庫中將本書的樣本印 出,裝訂成冊,送「臺大出版中心」詢問出版意願,待出版中心有 意出版本書後,又在邱鈺珊、徐廷瑋、賴雅婷、陳怡蓁協助下,我 們展開最後審譯、補譯、繕打、校訂工作。終於在 12 月底送交出
版中心,以配合他們為本書編輯工作安排的時程。
出版前,曾為智慧權財產問題寫信給堀內次雄外孫女都留康 子教授,請她代為向堀內次雄家族徵詢同意授權我們翻譯出版,並 協尋丸山芳登家族;她的回信是原著出版時間均超過保護期,而且 感謝筆者的工作。
臺灣史的研究曾經經過一段禁忌時期, 1987 年解嚴後臺灣史
的研究才成為臺灣史學界的一個專研領域;然因過去資料的損毀, 致使研究起來頗有手腳被縛之感。臺灣醫療公衛史的資料,小田俊 郎寫道「這半世紀完成的業績,無論學術論文或官府、報社的報告 及年表等,數量可謂汗牛充棟」,筆者的經驗卻是常感嘆資料在哪 裡?本書之出版完成了筆者的心願之一,不讓日治臺灣五十年醫療 公衛歷史留白,讓更多的人知道臺灣近代醫療公衛的基礎是日本殖 民政府奠定的。雖然有其殖民性,但這就是歷史,不能抹煞也不能 視而不見。
43 編者的話
第貳部 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 丸山芳登 著 戴政宇 、 蔡博薰 、 陳怡璇等 譯
明治 28 年[ 1895 ],我國因甲午戰爭戰勝,接受清朝割讓其 不甚重視的臺灣,開始實行統治,其後五十年間,在內地延長主義 的構想下,於施政中帶入日新月異的科學知識,成功地造就了不負 高砂島別名的樂土,即便主權易人,這也是不容改變的事實。
回顧我國統治之初,要面對語言、風俗習慣殊異,文化水平 不同的異族,還要開拓氣候、水土截然不同的土地,對我國而言亦 是前所未有的考驗。幸而上級長官領導有方,以及眾多前輩、同事 的苦心努力之下,改善了瘴癘之地的極差衛生狀態,也振興了產 業,促進了經濟,提升了文化水準。個人從明治 41 年[ 1908 ] 12 月到昭和 22 年[ 1947 ] 4 月,在臺灣前後渡過四十年的歲月,正因 為個人親聞目睹其變遷,因此在追懷古往今來,更有所感觸。本書 集錄了這些醫事衛生之變遷以及研究文獻,難免可能會讓人有對已 無法挽回過去之事太過於嘮叨之感,但記錄下日本在悠久臺灣歷史 中的史實,對日臺雙方的後代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事,因此雖然在下 不才,仍自費將收集整理到的資料出版;但因為並未收錄與採錄項 目無關的文獻,或許會產生一些因主觀造成的偏頗、疏漏,倘若將 來官方或是其他單位有此種企劃,有機會收集各方面親身體驗者之 資料加以編輯的話,希望能鉅細靡遺地收集各方資料,以補救此缺 失,使資料更為完整。在此將我的想法簡單 敘 述,當作本書的序。
此外,在此一併感謝小田俊郎、森下薰、窪田一夫等諸位博 士提供本書珍貴資料。另,若能一併閱讀個人投稿至《南溟會報》 第十一號特集堀內次雄博士追憶誌之〈我國統治下的臺灣醫事衛生 年表〉(昭和 31 年[ 1956 ] 4 月刊行),應該就能更加了解這五十 年間的變遷過程。
昭和 32 年[ 1957 ] 9 月 編者述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96
自 序
序 篇
寄生性微生物的研究,與地方病、傳染病有著密切關係,此
學問自 19 世紀後半葉至 20 世紀前半葉有明顯的進步。使臺灣成為 瘴癘之地,令人害怕的瘧疾或阿米巴痢疾等疾病之致病原、傳染途 徑、預防及治療法,以及其他很多因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知識,均賴 此一世紀之研究開拓而確立。我國統治臺灣時期為 1895 年至 1945
年,係屬 20 世紀前半段,正值微生物學興盛的時期,好學不倦的 研究者不斷參考歐美先進國家最新的研究結果,並著手了解這些惡 性流行病的本質,留下許多實績。明治 28 年[ 1895 ] 4 月根據馬關
條約,清朝將臺灣主權割讓給我國。儘管我國當時國力未達世界水 準,國際上地位也不高,歐美列強未曾阻止,也許是因為這些惡性 流行病的猖獗正困擾著清朝統治者,臺灣當時應被視為是一個統治 起來很沉重的土地。
事實上,我國統治初期的紀錄也顯示,除了如瘧疾等地方病 猖獗以外,亦流行霍亂、鼠疫、痢疾、天花等急性傳染病,加上十 幾萬名鴉片吸食中毒者,當時為解決這些問題費盡苦心。再者,懵 懂無知的人民受叛亂者流言蜚語蠱惑而反抗我國當局的情形亦不 少,造成當局無法掌握統治初期十年之人口動態,但依據推測,統 治初期的死亡率應高達 40 ‰ 左右。
我國當局有鑑於此,指派內務省衛生局長後藤新平[ 18571929 ]擔任衛生顧問,致力於醫療機構的普及,設立培育醫師的 學校,支付研究費給勤奮好學的醫師,在全島主要都市新設上、下 水道並進行都市計畫,設置屠宰場與食品市場,對於鴉片中毒者採 漸禁政策,採用最新的研究來預防鼠疫、瘧疾等疾病。如上所述, 我國在種種衛生行政上費盡心思,如今成功晉升為不遜於列強之文 明國家。其具體成果將在後面逐項 敘 述,在此首先介紹與國民健康 有密切關聯之氣候、風土概要。
97
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
第一章 地形
臺灣位於東經 119 度 18 分 13 秒至 122 度 6 分 26 秒,北緯 21 度
45 分 25 秒至 25 度 37 分 53 秒間,為南北狹長之橢圓狀島嶼,南北
延伸約 100 里,1 東西寬達約 40 里,其他還包括澎湖列島 63 個、本 島之附屬島嶼 14 個,總面積為 2,332 方里,稍小於九州,與庫頁島 相當。
臺灣高山峻嶺眾多,中央偏東有中央山脈縱貫南北,並有玉 山山脈、阿里山山脈與之並列。超過 12,000 尺之高山有八座[玉
山、雪山、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南湖大山、中央尖山、關山、 大水窟山],超過 10,000 尺之峻嶺亦多達 48 座。外圍有靠近北端
之大屯山火山群,以及於花東縱谷東邊與東海岸相連之海岸山脈。 雖然中央縱貫山脈東邊有蘭陽[今宜蘭]、花蓮、臺東之狹長平 原,但面積過於狹窄,農作物的主要產地多位於西部之臺中、臺南 以及高雄地區。河川由於前述高聳的地勢,即使最長的濁水溪總長 也僅 42 里,其他如高屏溪、曾文溪、淡水河、大甲溪之總長則約 30 餘里。這些河流在上游溪谷地區水勢湍急,在平原處則流速減 緩,形成寬廣的流域,雖在豪雨之際會立即氾濫,但在大雨過後會 形成廣闊的河灘。因此可作為船舶航行的河川較少,但上游可供水 力發電,下游則用來灌溉或供水,具有可開發利用的價值。
第二章 氣候
北緯 23.5 度之北回歸線橫跨本島中央偏南之嘉義市外, 2 因此 臺灣橫跨熱帶以及亞熱帶兩個氣候帶。相較於我國各地,臺灣的平 均氣溫較高、日照時間較長、且太陽入射角度較大而有強烈日照。 靠上天所賜予的天然環境,臺灣作為農產地大有發展。臺灣本島總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98
1 本處單位:1 里 =3.9 公里、1 尺 =0.303 公尺、1 方里 =3.9×3.9 平方公里。 2 日文原意為「 嘉義市外 」, 但查資料, 昭和 5 年時的嘉義市內西南部有北回歸線標塔 一座,可知北回歸線通過市區。
面積約為 2,332 方里,其中山丘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由於高山 峻嶺縱貫南北為全島脊樑,以及黑潮流經南岸附近等關係,造成南 北氣候差異甚大。首先先比較氣溫,氣溫方面如表一所示,全島 6-9 月之平均氣溫大致相同,但南北溫差於秋冬時期則較明顯。原 則上越靠近赤道,年溫差會越小,日溫差則與此相反,熱帶地區的 日溫差大於寒帶與溫帶地區。不過臺灣氣候受海洋與地形影響,因 此日溫差不如我國明顯。
每年 9 月或 10 月至翌年 3 月底,因受中國大陸氣壓影響而有很 強的東北季風,因此近海海浪一般而言較高。 4 月至 9 月時,風向 轉至西南方,風速亦減弱,除颱風來襲之外,海上皆風平浪靜。 全島各地平均風速最強的地方為澎湖,歷年來的平均風速為 6.8 米 (每秒),其次為恆春的 4.4 米。因為比較接近颱風形成地的關係, 故臺灣每年在 7 月至 9 月時幾乎都會遭受風災。
濕度方面如表二所示,臺灣濕度較我國高。按季節來看,南 部冬季乾燥夏季相對上濕潤,北部則冬季多雨因此濕度也高,夏季 則稍低。在北部地區,相較於最熱的 7 、 8 月, 6 月才正是感到最酷
暑的時候,除了人們尚未在六月適應酷夏的氣候、風速緩和等因素 外,濕度高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原因。
在北部,隨東北季風帶來海上大量富含水蒸氣的空氣,在濕 空氣吹向北部山嶺的迎風面後,形成 12 月至翌年 3 月期間就像梅 雨季般陰雨連綿。在南部則與此相反,冬季雨量少,甚至經常受到 沙塵籠罩,然後 6 月至 9 月則雷雨交加、下滂沱大雨,全年降雨量 的八成集中在這段期間。臺灣全島平均年降雨量為 2,400 毫米,相 較於其他國家屬偏高。按區域來看,北部降雨量相對高,尤其基 隆附近的火燒寮,歷年平均降雨量約為 6,700 毫米;相反的,澎湖 列島之降雨量未達 1,000 毫米,其中漁翁島最少。此外,在本島南 部,春天的乾旱缺水現象時常導致第一期耕作發生困難。
另外日照數最長的地區為臺南,恆春、臺中、澎湖次之,北 部、東部則陰天以及下雨天較多。
99
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
表一 臺灣南北各地各月平均氣溫比較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100
月\地方 基隆 臺中 恆春 1 月 15.6 15.7 20.3 2 月 14.9 15.4 20.2 3 月 16.6 18.2 21.1 4 月 20.1 21.9 24.5 5 月 23.3 24.9 26.2 6 月 26.4 26.8 27.4 7 月 27.8 27.6 27.5 8 月 27.7 27.3 27.1 9 月 26.2 26.2 26.6 10 月 23.2 23.6 25.2 11 月 20.0 20.2 23.2 12 月 17.0 17.0 21.2 表二 亞洲各地平均濕度百分比比較 地名 基隆 臺北 臺中 花蓮港 濕度 83 82 81 80 地名 臺南 臺東 恆春 澎湖 濕度 80 78 78 82 地名 澎佳嶼 長崎 下關 神戶 濕度 79 74 76 71 地名 東京 札幌 大連 首爾 濕度 74 79 66 70 地名 大泊[今庫頁島] 青島 馬尼拉 香港 濕度 83 72 80 78
人口篇
一個地區人民健康狀況的好壞往往反映在人口之增減或生命 表上,也左右著年齡層等人口組成。相反地,若詳細觀察人口狀況 之變遷,便得以大略知曉該國家以及地方之保健狀況所走過的歷 史。因此,首先 敘 述臺灣於過去五十年所經歷的人口狀況之變遷, 再 敘 述觀察其身體狀況變遷所得之一兩項結果。
第一章 婚姻
住在臺灣的種族有漢民族(福建系以及廣東系)、平埔族、高 砂族以及日籍與其他外籍人士,其中以包含平埔族之漢民族為最大 種族;因此,以下所舉之各項統計除特殊情形外,皆以漢民族之資 料為基準。
第一項 婚姻之變遷
婚姻無庸置疑是家庭制度的基礎,也是人口出生的要因, 但隨著文化發展以及經濟情勢的複雜化,結婚自然變得不容易。
人口調查確立於明治 38 年[ 1905 ],觀察其後的結婚率可以得 知,至昭和 2 年[ 1927 ]為止大概都保持每千人中大約 11.00 的比
率( 11.00 ‰ );但昭和 3 年[ 1928 ]以後卻逐漸降低,昭和 15 年
[ 1940 ]降至 8.03 ‰ ,昭和 16 年[ 1941 ]則為 7.50 ‰ (見表三)。會
有這樣的數字,其原因可能是年幼人口增加與女性結婚年齡稍微延 後,或許也多少受到戰爭因素之影響。
101
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
表三 1906-1941 年臺灣結婚率變遷
第二項 結婚年齡
相較於我國,臺灣的平均初婚年齡明顯較早,丈夫之平均年
44 年[ 1911 ]為止為 24 歲,之後逐漸降低,昭和 13 年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102
年 件數 每千人結婚人數 年 件數 每千人結婚人數 1906 31,058 10.36 1924 41,280 11.03 1907 33,328 11.04 1925 36,940 9.62 1908 34,684 11.42 1926 45,813 11.68 1909 35,541 11.60 1927 44,749 11.16 1910 36,362 11.71 1928 41,837 10.20 1911 36,486 11.54 1929 46,048 10.97 1912 37,427 11.65 1930 45,942 10.55 1913 35,644 10.92 1931 41,575 9.39 1914 33,474 10.12 1932 42,195 9.27 1915 38,011 11.42 1933 43,001 9.21 1916 36,907 11.02 1934 42,514 8.87 1917 37,257 10.97 1935 45,296 9.25 1918 40,119 11.75 1936 44,436 8.35 1919 37,584 10.88 1937 47,432 9.19 1920 40,126 11.52 1938 50,490 9.53 1921 39,989 11.27 1939 48,536 8.94 1922 37,038 10.25 1940 44,869 8.03 1923 38,729 10.53 1941 43,000 7.50
年 未婚 有配偶 喪偶 離婚 1920 53.6 37.5 8.2 0.7 1925 54.0 37.8 7.5 0.7 1930 54.2 38.3 6.9 0.6 1935 55.5 37.7 6.3 0.5
表四 臺灣配偶別人口比率
註:國勢調查數據。
齡至明治
[ 1938 ]以後則降至 22 歲;妻子的平均年齡大正 6 年[ 1917 ]之 前為 18 歲,其後則維持在 19 歲。亦即,從前夫妻之年齡差為 6 歲,至最近則縮短為 3 歲。高敬遠調查臺北附近一般女子在昭和 8 年[ 1933 ]之初婚年齡平均為 17 歲 7 個月,但編者在昭和 14 年
[ 1939 ]針對 211 名女教員初婚年齡作的調查結果則為平均 21 歲 8 個月,其與前者之差異乃因教育程度之差別。此外,綜合考察以往 文獻結果,臺灣婦女之初經年齡為平均 14 歲餘,相較於我國婦女 有稍晚之傾向。
表五 1906-1941年臺灣夫妻初婚平均年齡
103 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
年 夫 妻 年 夫 妻 1906 24.0 18.1 1924 23.3 19.2 1907 23.9 18.8 1925 23.4 19.3 1908 23.9 18.8 1926 23.4 19.4 1909 24.0 18.8 1927 23.2 19.3 1910 24.1 18.8 1928 23.3 19.7 1911 24.0 18.9 1929 23.2 19.5 1912 23.9 18.8 1930 23.2 19.5 1913 23.9 18.8 1931 23.1 19.5 1914 23.9 18.9 1932 23.1 19.7 1915 23.8 18.8 1933 23.1 19.7 1916 23.8 18.8 1934 23.2 19.8 1917 23.8 18.9 1935 23.2 19.9 1918 23.6 19.0 1936 23.2 19.8 1919 23.6 19.1 1937 23.1 19.8 1920 23.7 19.4 1938 23.0 19.7 1921 23.9 19.4 1939 22.0 18.8 1922 23.5 19.1 1940 22.3 18.9 1923 23.4 19.1 1941 22.3 19.0
表六 1933-1942 年臺灣女子結婚年齡層百分比變遷
第三項 結婚之季節
結婚看似與季節無關,但實際上因農事之繁忙閒暇以及其他 因素,比較涼冷之 12 月至翌年 5 月這半年間結婚者居多,占 65% ,
6 月至 11 月這半年則僅占 35% ;而在涼冷的季節裡, 1 月結婚的最 多, 2 、 3 月次之。
表七 1941年各月分婚姻件數與占全年比率
註:1941 年統計數據。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104
年\年齡級 未滿15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59 50以上 1933 2.25 58.48 28.20 5.58 2.50 1.47 0.78 0.46 0.28 1934 2.14 56.86 31.13 5.30 2.19 1.12 0.64 0.37 0.25 1935 1.96 58.36 29.52 5.52 2.24 1.17 0.66 0.33 0.24 1936 1.85 59.02 28.89 5.68 2.19 1.25 0.61 0.32 0.18 1937 1.80 56.62 28.71 5.56 2.11 1.18 0.55 0.27 0.21 1938 2.17 62.84 25.59 5.40 2.03 1.08 0.45 0.26 0.18 1939 1.64 61.31 27.28 5.64 2.27 1.00 0.47 0.22 0.17 1940 1.65 60.13 27.08 6.37 2.51 1.18 0.61 0.28 0.20 1941 1.34 60.55 27.48 6.04 2.50 1.13 0.52 0.27 0.17 1942 1.13 59.06 29.68 5.65 2.38 1.17 0.48 0.26 0.18
月 婚姻件數 百分比 1 6,720 14.14 2 6,126 12.90 3 5,342 11.24 4 4,602 9.68 5 3,976 8.37 6 3,164 6.66 7 2,463 5.18 8 2,401 5.05 9 2,327 4.92 10 3,107 6.54 11 3,424 7.20 12 3,859 8.12 計 47,511 100.00
第四項 婚姻前之配偶關係
前項表七顯示昭和 16 年[ 1941 ]之婚姻件數 47,521 件中,雙
方均為初婚者占 87.07% ,其餘則為再婚或第三次結婚,與我國統 計相較之下,稍有出入的是喪偶、離婚之女子和初婚男子結婚的結 婚率稍高,相對於此,喪偶、離婚之男子和初婚女子結婚的結婚率 則偏低。此種現象與漢民族間類似結納之聘金習俗有關,即隨對方 曾經結婚的次數增加,贈與之聘金金額將遞減,故資產較少的男子 不得不選擇再婚者作為結婚的對象。
表八 夫妻婚姻前的配偶關係(百分比)
第五項 離婚
本島人的離婚率於明治期間相當高,比例約為每百件婚姻中
有 14 至 18 件,其後至大正、昭和年間逐漸降低,最近降至約 6
件,訴請離婚件數亦隨之降低,但相較於我國,至今訴請離婚之比 率仍然較高,原因多半與金錢有關。
105
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
丈夫婚姻前 的配偶關係 妻子婚姻前 的配偶關係 總數 初婚 喪偶 離婚 總數 100.0 92.39 3.89 3.72 初婚 90.77 87.07 1.74 1.96 喪偶 5.92 3.03 1.79 1.10 離婚 3.31 2.29 0.36 0.66
表九 1906-1942
表十 1933-1942 年臺灣夫、妻訴請離婚件數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106
年 每百件婚姻的 離婚數 年 每百件婚姻的 離婚數 1906 [明治 39 年] 15.9 1925 11.0 1907 18.0 1926 [昭和元年] 10.5 1908 16.0 1927 10.1 1909 15.6 1928 10.7 1910 14.6 1929 9.7 1911 13.9 1930 9.4 1912 [大正元年] 13.6 1931 9.3 1913 14.5 1932 9.4 1914 13.9 1933 9.1 1915 13.6 1934 9.3 1916 14.7 1935 8.5 1917 13.6 1936 8.2 1918 12.4 1937 7.2 1919 13.7 1938 7.0 1920 11.7 1939 7.2 1921 11.6 1940 7.1 1922 11.1 1941 6.5 1923 11.2 1942 6.2 1924 10.8
年 夫訴請離婚 妻訴請離婚 計 1933 11 69 80 1934 9 53 62 1935 10 60 70 1936 14 53 67 1937 20 45 65 1938 22 48 70 1939 21 41 62 1940 24 37 61 1941 17 33 50 1942 20 44 64
年臺灣離婚率變遷
第二章 出生
臺灣保持著每千人約有 40 人以上的高出生率,在人口動態明 顯之各國中僅次於埃及。如此高的出生率是各種因素的巧妙組合, 然因素中的生活環境再如何良好,若有性病、結核病、瘧疾猖獗等 不良條件,加上教育程度的提升後利己思想的高漲,欲維持高出生 率是不可能的。反觀過去,本島的出生率並非起初即如此良好,並 且今後亦無法永久維持 40 ‰ 的高出生率,關於此事項,述說考察如 下。
第一項 出生率之變遷
由於民情及其他原因,執政前十年的人口調查統計數字難以 精確,但自明治 38 年[ 1905 ] 10 月 1 日對全島進行第一次臨時戶 口調查起,其結果逐漸增加了可信度。當時的人口不及現今人口的 一半,為 3,055,461 人,以此人口數估算明治 39 年[ 1906 ]的出生 率為每千人中有 39.7 人( 39.7 ‰ ),之前的出生率依據其衛生狀況 推斷,恐怕為 39.0 ‰ 以下。
檢視過去 36 年間的變遷,明治 40 年以後至大正 14 年[ 19071925 ]間之出生率大約介於 40.0-42.0 ‰ 之間,但進入昭和年代後
則明顯提升,昭和 6 年[ 1931 ]則創下 47.02 ‰ 之最高紀錄。但自
昭和 15 年[ 1940 ]起又再次回降到大正時期的水平,昭和 17 年
[ 1942 ]更降至 41.21 ‰ ,原因是戰爭的影響。此外,大正 5 年
[ 1916 ]之出生率遽減,係受前一年因瘧疾死亡人數遽增的影響, 大正 7 年至 9 年[ 1918-1920 ]出生率下降則是流行性感冒大流行所 導致。
107 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 / 張秀蓉編註; 邱鈺珊, 徐廷瑋等譯. -- 修訂一版. --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出版中心出版:國立臺灣大學發行, 2023.06 印刷
面; 公分
ISBN 978-986-350-736-9(平裝)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訂版)
編 註 張秀蓉
譯 者 邱鈺珊 徐廷瑋等
總 監 張俊哲 責任編輯 湯世鑄 鄭以馨 洪煜翔
文字編輯 孫德銘 美術編輯 點墨數位資訊服務有限公司頣
封面設計 陳盟岳
發 行 人 陳文章
發 行 所 國立臺灣大學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法律顧問 賴文智律師
印 製 全凱數位資訊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12 年 4 月初版
2023 年 6 月修訂一版二刷
定 價 新臺幣 740 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 106319 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電話:(02)2365-9286 傳真:(02)2363-6905
臺北市 100047 中正區思源街 18 號澄思樓 1 樓
電話:(02)3366-3991~3 分機 18 傳真:(02)3366-9986
https://press.ntu.edu.tw E-mail: ntupr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電話:(02) 2518-0207
臺北市 104472 中山區松江路 209 號 1 樓
國家網路書店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 電話:(04)2226-0330
臺中市 400002 中區中山路 6 號 http://www.wunanbooks.com.tw
ISBN:978-986-350-736-9
GPN:1011200607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時期
410.933 112007906
1. CST:醫學史 2. CST:公共衛生 3. CST:日據
4. CST: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