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倫理 觀察 記錄
書寫 呈現
打開 感官
發展 提問
訪談 互動
目次 各方推薦
推薦序 田野中,「有我」 / 何欣潔
0 寫在前頭
vi
viii 1
怎麼開始
2
纏繞在一起的章節
7
這本書是怎麼來的? 關於「田野」的哲思辯證 從田野技能到田野態度
1 打開感官
4 15 16
19
「做」田野:以全身作為理解一個文化的工具
29
從「觀」到「察」:感受「我」的身體在說話
41
田野裡的身體感:怎麼理解「我」在田野裡的感官經驗?
2 觀察記錄 Why fieldwork?
角色化( characterization )+劇情( episode )
機會開始於田野勞動中無所不(自)在的思考
3 發展提問
開場:從路上觀察到提出問題 深化問題:骨牌法
結語:往前必須顧後
34
55 56 81 86
93 94 105 117
4 訪談互動
125
深度訪談是什麼?
127
訪談過程與技巧
142
訪談前的準備
訪談的後續:撰寫訪談筆記
5 書寫呈現
130 153
165
開始下筆之前……
167
大綱之後,田野素材的斷捨離
184
從田野素材到書寫大綱 從書寫大綱到完稿
6 田野倫理
173 189
199
什麼是倫理?
200
結語
232
田野工作有什麼倫理? 後記:當田野跑路中…… 延伸閱讀書目
敲敲門 Podcast 放送
► 語言不通怎麼辦?
► 打開田野大門:進入田野第一步?
206
236 239 52 90
► 提問不是一二三四,換個角度,再來一次
122
► 田野調查後的書寫,能吃嗎?
196
► 疫情期間的田野教學與研究
237
► 關係太近或太遠:如何與田野對象保持適當的關係 ? 162 ► 男生、女生有差嗎?
234
各方推薦 這是一本很親切而實用的田野研究入門書。作者群都是經驗 老到的研究者,以其切身經驗的展示加上作業練習,讓讀者 可以逐步上手,掌握研究的基本功與訣竅。
——畢恆達 /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從打開感官,到記錄、發問、訪談、書寫,六位身經百戰的 臺大教授,在這本書中向大家傳授十八般武藝。田野是方法 與過程,也是一門認識社會也認識自己的活學問,對那些尚 未敲開田野大門的學子們,這本書會讓你們更有準備。對已
經在田野中搏鬥許久的學術工作者,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們回 顧和反思作田野的酸甜苦辣,讓你沉澱後再出發!
——侯志仁 / 美國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教授
在大數據與社群網站越來越氾濫的今天,這本書帶領讀者培 養田野調查的基本功,開啟直接面對人與人群獲取關鍵脈絡 資訊的大門。
——宋世祥 / 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
田野如果可以進補,這本是應該最美味的工具書,不只因為 用料精實,更可貴在於作者群將課本的知識現地燉煮,所以 彷如雞湯一般濃郁卻爽口。
——蘇碩斌 / 臺大臺文所教授、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終於等到這本專為田野新人而寫、手把手教學,完全貼近台
灣地氣的田野入門工具書了!一群佛心而不佛系的田野老手 心法大公開,為你一步步指點曲徑通幽的田野研究風景。
——蔡晏霖 / 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芭樂人類學部落格作者
作為一個貧窮議題行動者,深感於田野工作是一切行動的基 礎,田野的深度恰恰等於行動的深度不多也不少。本書作為 一本入門書,用一個個概念搭配例子,讓人在閱讀後明確的 掌握田野的意義、方法與原則,非常推薦。
——巫彥德 / 人生百味創辦人
推薦序
田野中,「有我」 何欣潔 / 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我一直記得,在十多年前的 BBS 上,一位剛開始學習進入田野的社
會系同學,在自己的個人版面發問:「到底田野裡面有沒有『我』啊?」 一夜之間,有許許多多的學長姐跑來文章下回覆「有我啊!」「當然有 我啊!」「有我喔。」「有的,你很重要。」
如此這般答案一致地蓋了七、八樓後,終於有人忍不住感嘆,「這篇
真的好溫暖喔。又像在回答他問題,又好像在跟他說『不要怕!有我!』」 當我翻閱完《田野敲敲門》時,多年前看到這篇文章的感受,彷彿
又重回眼前:六位各有專長的老師,窮盡所有可能性,想讓讀者理解, 在田野之中,「我」該如何行事;也像不斷地在告訴讀者,如果你想進 入田野、認識這個立體而寬廣的世界,別怕,你還有這本書。
要對田野新手說出一句「有我」的承諾,並親身實踐之,其實不容
易。作為新聞工作者,我也常常被問到如何進行田野調查?如何在陌生 的社區甚至國家開展採訪與記錄?說來慚愧,我回想起來,總想不太出
個所以然來,只覺得是「直覺」、「經驗」或者「臨場反應」讓這些採
訪與寫作圓滿落幕,而總是說不太清楚這些「直覺」如何養成、「經驗」 如何建立,看似隨機的「臨場反應」中,又蘊含著多少前輩與學長姐曾 悉心給我的指點與祕訣。
當然,這原來就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而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
手,也一定會有行差踏錯、空手而歸的時候。田野之道,千變萬化,這 本書無疑是相當好的入門磚。
viii
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一開場的「打開感官」章節。由受過劇場
訓練的人類學家陳懷萱主寫,耐心而仔細地教導讀者如何打開五感,等 於從暖身階段開始教新手如何打好一場比賽。
從「寫在前頭」文中陳懷萱老師的說明可知,本章的寫作初衷是
因為「大部分的人太習以為常地以『視覺』來記錄自己『看到了』什 麼;但田野裡頭人事物彼此的意義連結,常常不能只是用『看』的就
能得出個所以然……」而文中練習中的小字提醒「不能用形容詞喔!」 令人莞爾。
這確實是初學者很容易踏進的兩個陷阱:一是過度仰賴視覺來認識
周邊環境,導致最後的產出或有偏視,甚至近乎於一個 2D 的平面世界、 而非立體的 3D 世界;二是以形容詞掩蓋自己對現實的認識不清,剝去
華麗文詞後,發現真正的核心語句與框架一團混亂,尚未釐清。
如果能謹記本書的提醒:自田野筆記的書寫開始,便改去這一「太
早開始使用形容詞」進行記錄的習氣,對接下來的所有工作都大有幫助。 能夠想到從這看似不起眼的小處提點,讓初學者在第一步便養成正確的 基礎動作,可以見到寫作團隊的用心之深。
這無疑是一本值得在書齋細讀的好書,也是一本可以陪你走進田野
的友伴之書。無論你是對「田野工作」好奇、有所嚮往的學徒,或者是 已經戰戰兢兢「在路上」的工作者,迷惘的時候回頭看看,會發現這本 書躺在案頭上,告訴你別怕,「田野有我」。
ix
0 寫在前頭
1
田野敲敲門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Start with
洪伯邑 老師
怎麼開始 我不知道怎麼開始 A:喔~我好嚮往歐洲鄉村那種「田野」景觀喔~今年暑假 我們一起去歐洲當背包客旅行怎麼樣? B:不行啦!暑假我得跑「田野」……
上 面 我 瞎 編 出 來 的 對 話, 其 實 是 為 了 強 調 平 平 都 是
「 田 野 」 這 個 詞, 但 A 說 的「 田 野 」, 表 現 出 來 的 是 在
風光明媚的鄉野中盡情奔跑之類的畫面,是閒情逸致的氛
圍;而 B 口中的「田野」指的是研究調查蒐集資料的過程, 當然「跑田野」作為田野調查的俗稱,過程中也可能會有
在田園風光中奔跑的情況,不過這很可能是因為一直被拒 絕訪談而「淚奔」的心!
其實大多數田野工作者,無論是身為新手的學生,或是
身經百戰的資深學者,在「進田野」之前難免都有害怕自己
會因為調查不順利而淚奔的壓力,這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 不確定感。是的,包括我們這本書的作者群,縱使已經在不
同學科的研究中累積了跑田野的經驗,但田野調查工作對每 2
寫在前頭
一位作者而言,從來就不是駕輕就熟就搞定的事;我們依舊
0
焦慮著如何和田野中的人取得信任與聯繫?如何保持一位研
1
究者與田野報導人之間適切的的距離?如何從複雜的田野資
2
料中,抽絲剝繭出敘事分析的邏輯?這些從頭到尾貫穿田野 工作的挑戰,似乎不是田野做多了就變得更容易,畢竟每一
3
個新的研究案開啟的田野工作,隱含的是不同人事物牽連而
4
帶來的不同挑戰,讓田野工作的進行總是必須隨著不同的田
5
野地進行調整。
6
也許你會說:「可是讀坊間很多關於田野工作的書,感
覺他們都好厲害,除了田野過程充滿挑戰,同時也有著巨大
的意義和反思,讓人難以望其項背啊!」這你也說對了,但 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也是因為許多關於田野工作的書,大 部分都是作者在田野工作之後,經過沉澱而得出的思考,是 淬鍊過的文字;但你有沒有同時發現,這些書相對少談的部 分,是當初一開始進到田野的步驟與心情,那種打電話或寫 信給第一位訪談者的緊張與字字斟酌。是啊,對於田野經驗
還粗淺,甚至根本還沒有任何經驗的人來說,最沉重的焦慮
應該不在「我怎麼反思」反而是「我不知道怎麼開始」,可 是又沒有人來跟我說可以怎麼做!
3
田野敲敲門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坦白說,本書的作者群其實都經歷過這種作為田野調查
新手的心情。回想當初,我們也很想知道自己的老師、指導
教授到底是怎麼準備人生第一次進田野的工作。但殘酷的 是,當初作者群的指導教授們可能是覺得這種「做中學、學 中做」的田野訓練,就是把學生「丟」進田野就對了!這種 直接把學生丟到田野中的「佛系」田野教學,說到底也是種
方式,畢竟作者群也真的藉此歷練了跑田野的功夫。但如果 事情就這麼簡單,我們這群人又何必要寫這本書呢?
這本書是怎麼來的? 「佛系」田野訓練法是否真的適用在當前的教學現場?
這是我們這群作者心中忐忑的疑問。為什麼?回答前我們得
先回到如今的大學教育現場。近來從重新界定大學的社會責 任出發,各大學開始不斷思索如何讓學生的學習走出教室,
實際讓學習與校園外的「場域」結合,以問題導向為核心,
讓學生在場域中與社會上有血有肉的人事物交流。也因為必 須和場域中的人事物有更多的交流聯繫,「田野調查」成為 許多課程的要求。
4
寫在前頭
以這本書的作者群為例,其中幾位參與了臺大「食養
0
城市.人文農創」(簡稱食養農創)的跨院系授課團隊,
1
當時幾乎所有課程的授課老師都會帶著學生進到大台北週
2
邊幾個結合「食養農創」的場域學習。然而當大量的學生
不斷進到同一個場域時,幾位老師包括我自己在內,開始
3
有些焦慮。當場域中人們日常的「生活空間」與大學端的
4
「教學空間」重疊,眾多的課程與學生不斷地進到人們的
5
生活領域裡觀察、訪談、參與、記錄並寫報告,我們真的
6
能「佛系」的讓大多還是田野調查新手的學生們,直接進 到場域中「磨練」他們的田野技能嗎?有別於單一研究者
的田野工作,為數眾多的課程與學生,如果都沒有對於田
野調查的基本認識與倫理關懷,那恐怕只會讓大學的社會 責任成為大學的社會干擾,畢竟場域以及場域中的人沒有 義務成為大學端的「田野訓練教室」!
那該怎麼辦呢?既然沒辦法「佛系」訓練那就來開課
吧!幾位「食養農創」的老師於是開設「田野工作坊」的
密集式課程,課程的主要的目的是「代訓」,簡單說就是
代理訓練必須進場域課程的學生,讓他們在進到場域之前, 具備基本的田野素養與態度。從開始的週末一天到後來擴 增成兩天的密集課,我們的課程設計一直是針對「田野生
5
田野敲敲門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手」而教,內容從一開始如何讓打開自己身體感官「感受」 田野裡的資訊,到發展提問、如何記錄寫筆記、如何從田
野資料到成品書寫、如何關照田野中的倫理問題,授課團
隊帶著學生走過田野工作的每個重要環節;而老師們的授 課分工,也成為今天這本書的章節雛形。
「田野工作坊」課程,已經從當初的「代訓」功能,
演進成為臺大創新設計學院 D-School 的常規課程。在完成
「代訓」的階段性任務,並持續授課的過程中,我們讓工 作坊觸及更多臺大跨院跨系所的學生;同時,課堂上也出 現非臺大學生的社會人士,反映出「田野」這個技能也漸
漸地在學院以外的社群中被運用,例如投入地方經營的新 創團隊,或是目前中學教育對「素養」的培育。我們同時
也讓業界的人士來到授課團隊,讓他們分享實際的工作場 域中如何運用田野調查的能力來開展事業。是的,授課團 隊從此理解到「田野」的概念與需求,越來越跨出學院的
藩籬,越來越是校園內各科系學生與校園外各行各業的人, 都應該具備的「素養」能力。基於此,與其將授課內容只 侷限在課堂上,團隊成員們決定出書,讓「田野工作坊」
的效益再放大,在臺大出版中心的支持下,這本工作手冊 就成形了。 6
寫在前頭
纏繞在一起的章節
0 1
無論是在課堂上,或者現在書本的內容,作者群們在一
2
開頭總要強調一件事:田野工作的每個重要環節,並不是一 個線性過程,而是在每個步驟之間來回穿梭,沒有固定的路
3
徑。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因為我們想讓作為讀者的你知
4
道,不要因為看似一路到底的章節安排,就誤以為田野調查
5
就是個按照這本書的章節從頭走到尾走一遍就能夠完成的工
6
作。不是的,真實的田野都是在每個章節闡述的方法之間不
斷走動;當然,在田野工作的不同階段側重的目標是有輕重 緩急,但章節所提及的方法之間仍然會是動態的聯繫,而非 斷然地切割區分。
有了上述章節之間彼此纏繞的理解,接著介紹一下本書
的章節主題與作者。首先,每一個章節都有一位主筆的第一 作者,以及一位搭配的第二作者。第一作者與第二作者合作
書寫的方式,根據章節內容的屬性而不同。例如,有些章節
看似只有主筆現身,但其實第二作者隱身在書寫過程中提供 想法意見;有些章節的第二作者會在行文中「跳出來」與主
筆對話,提供補充或不同的資訊等。接下來,就來簡單地說 說每個章節的主筆與內容。
7
田野敲敲門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打開感官 首先是由陳懷萱主筆的「打開感官」。懷萱是個受過劇
場訓練的人類學家,她提醒我們,當把自己放到田野地時,
不要忘了將自己的「五體感官」都打開,讓聲音、味道、觸 感等等都成為田野資料蒐集的素材。為什麼需要這樣?畢竟
大部分的人太習以為常地以「視覺」來記錄自己「看到了」 什麼;但田野裡頭人事物彼此的意義連結,常常不能只是用
「看」的就能得出個所以然;因此,打開五體感官是幫助田
野工作者更融入在地情境的手段,這對田野過程中記錄的內 容,以及後來的資料分析書寫,都有重要意義。這個部分讓 懷萱告訴你怎麼做。
田野 倫理
田野,我來了~
觀察 記錄
書寫 呈現
8
發展 提問
訪談 互動
寫在前頭
0 觀察小包準備好!
田野 倫理
1
觀察 記錄
書寫 呈現
2 3 發展 提問
訪談 互動
4 5 6
觀察記錄 當我們打開五體感官進入田野,總得把我們接受了什麼
資訊記錄下來。接著,我們讓黃舒楣,一位有建築與城鄉空 間專業的田野工作者,來當這個章節的主筆,跟大家談談進
到田野如何觀察記錄。田野中,我們常常聽到「田野筆記」 這個詞,有別於個人遊記觀感的文字,究竟田野工作者的筆 記要記些什麼?知道什麼內容應該記錄下來的時候,又有什 麼不同的「撇步」幫助我們知道如何記錄?寫田野筆記都是
回家關起門來、靜下心來反芻思索的寫嗎?如果一路跟著田 野裡的人東奔西跑的,到底要怎麼寫筆記啊?聽聽舒楣教給 大家什麼招!
9
田野敲敲門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田野 倫理 觀察 記錄
書寫 呈現
發展 提問
訪談 互動
唔.......
發展提問 在田野裡我們得問問題,開啟田野工作者與田野裡人事
物的對話;接著觀察記錄、整理思索後,再重新提出可以更
深入聚焦的問題。這裡我們讓主筆黃書緯帶著大家想想如何 發展提問。書緯是個帶著社會學背景與社會設計腦子跑田野 的人,他說:「田野工作迷人的地方就在於,你無法在走進
田野前預設自己會發現什麼樣的問題,你總是在走進田野 後,才會從過程中開展問題。」所以,我們到底要怎麼在進
田野前的「預設」和進田野後的「開展」之間覓得好問題? 什麼是問題分類的「 KJ 法」?什麼又是深化問題的「骨牌
法」?趕快翻開書一探究竟吧! 10
寫在前頭
訪談互動
0 1
大家都知道做田野調查得訪談,「訪談」很重要沒錯,但
2
怎麼「互動」常常是影響訪談過程是否順暢的關鍵;而互動
是否順暢就直接影響訪談獲得的資料品質。本章由呂欣怡主
3
筆,跟大家談談怎麼從好的互動中得到好的訪談。欣怡是個
4
一開始就直接被老師擺到田野中歷練,而今身經百戰的人類
5
學家。你知道訪談前要準備什麼嗎?訪綱怎麼列?相不相信
6
「閒聊」也是門重要的訪談技能?如果你已經是個極佳的「閒
聊者」,又該如何讓自己在田野中成為好的「訪談者」?萬一
和受訪者聊太開,要如何收尾?這些問題就聽欣怡娓娓道來。
田野 倫理 觀察 記錄
書寫 呈現
發展 提問
訪談 互動
咕唧咕唧? 嘰咕嘰嘰咕!
11
田野敲敲門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書寫呈現 田野工作的主要目的不會只有資料蒐集,當然還包括整
理田野中的所見所聞,最後分析呈現結果給他人。田野工作 者經常以文字的形式分享自身的研究成果,也因此,書寫成
為田野技藝的一環。主筆洪伯邑,一位唸過文學、環工、森 林,然後陰錯陽差成為地理學家的田野工作者,分享他怎麼
從紛雜的田野資料到清晰敘事的書寫手法,告訴我們怎麼搞 定大家都最害怕的書寫「拖延症」?怎麼像個導演一樣安排
田野中的人物出場,讓書寫呈現不只有分析力道,同時又如 一場精彩的好戲?為什麼書寫會需要「斷捨離」?
田野 倫理 觀察 記錄
書寫 呈現 LISTEN TO MEEEEEE! !
12
發展 提問
訪談 互動
寫在前頭
0
To be, or not to be...
1 田野 倫理
2
觀察 記錄
3 4
書寫 呈現
發展 提問
訪談 互動
5 6
田野倫理 從打開感官、記錄、提問、訪談到書寫,每個田野工作的
環節都必須照顧到的就是田野倫理。本章的主筆社會工作研究 者陳怡伃說了:「不理會田野倫理會怎麼樣?你很有可能會做
不下去!」情況有那麼嚴重嗎?就是!當蒐集資料和田野倫理 發生衝突時,守住田野倫理仍是首要原則。所以趕快看從事社
會工作研究的怡伃如何幫助大家守住田野倫理的方方面面,一 起想想怎麼樣避免受訪者受到傷害?如果田野有「守門人」, 該怎麼應對讓自己可以更順利進到田野?當我們離開田野後, 怎麼做才算回饋在田野裡曾經幫助我們研究的人?
13
田野敲敲門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敲敲門」線上 Podcast 以上的章節分別揭示了田野工作各個重要的環節,而在
每個章節的行文中,作者群也穿插了「敲敲門呼叫」Podcast 節目,感覺就像是課堂上給各位的 Q&A 時間,也像課後讓
大家敲敲各個作者的門進行拜訪,一起接續田野工作的討
論。我們整理出「田野工作坊」課程學生最常問的幾個問題, 安插在每個章節的文章內,並配上不同 QR code 的「門」,
「進門」後連結到的是作者們針對不同田野疑難雜症的對
談。沒錯,沒有文字,我們讓各位實際聽到作者群聊聊 / 談
論田野的聲音 / 對話,這些是整理出來歷年學生的疑難雜
症,內容會有各個章節較少談及但卻重要的議題等。我們將 這些音檔放在「田野跑路中」Podcast 節目。
但是,畢竟田野沒有聊完的時候!也因此,「田野跑路
中」Podcast 的內容不會只有書中 QR code 連結出去的那些,
而會適時加入新的主題。其實就像田野工作的本身本來就 會隨著不同的人事物與時空背景不斷的產生變動,Podcast
就用來聊聊這些來不及在本書提到的變動性話題。至於到 底要先看書?還是先聽 Podcast ?這倒是沒有一定的規則。
不過,先熟悉書中的內容,應該會對 Podcast 的討論更有感, 14
寫在前頭
這點倒是可以確定的!另外,如果你不習慣或無法使用 QR
0
code,「 田 野 跑 路 中 」 節 目 的 網 址 是: https://anchor.fm/
1
fieldrunaway 。
2 3
關於「田野」的哲思辯證
4
「天啊!跑田野還要懂哲學喔?」
5 6
是有關係,但在這裡不是單指大學分科中「哲學系」的
哲學,而是更廣泛地對「田野調查」作為「知識生產」方法 的相關討論。這樣的課題,從田野工作者與田野報導人之間
的權力關係,到「知識是什麼」的大哉問等,都是值得省思
的叩問。不過,也如前所述,這些關於「田野」背後林林總
總的哲思辯證並非本書的核心,這本書主要還是幫助大家先 「打開田野的大門」。
但即便如此,「打開田野的大門」之後那些更深層探索
的路徑,作者們還是會在路上為大家架上「指示牌」。具體 的說,作者們會根據自己主筆的章節內容,提出數篇的建議 讀本,可能是學術的期刊論文或專書,也可能是坊間大眾書
寫側重應用層面的討論。我們會把這些建議的讀本整理成附 15
田野敲敲門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錄,作者群們也會針對各自建議的讀本附上精簡的介紹文, 就像提供給各位往前探索的路徑指示牌!
需要強調的是,各位千萬別把這些建議讀本當成一份「窮
盡所有」的書單,而應該把它視為未來繼續深層探索「田野到
底是什麼」的起點。記住,作者群們給的是「指示牌」,往下 走的田野風景還是有賴各位自己去發現與挖掘。你會發現,探 索「田野到底是什麼」的路其實沒有終點,那是因為隨著你自 身累積的田野調查經驗,會不斷有新的課題開拓與反思!
從田野技能到田野態度 的確,田野沒有談完的時候;但是,再怎麼聊田野都
是不夠的,畢竟田野工作不是紙上談兵,還是得「做」出 來!所以話說回來,就算再怎麼滾瓜爛熟地把這本書讀得
透澈,你仍舊必須走進實際的田野,展開田野工作者「做 中學、學中做」的歷程,磨練出屬於自己的田野技法。回 到這本書的定位,如果田野是門功夫,這本書像是入門祕
笈,但一招半式的練就,仍得靠各位到實際的田野地練功, 所以作者群們就像「師父領進門」,但接下來就是靠各位 「修行在個人」了! 16
寫在前頭
讀完這本書,除了交給大家怎麼開始的技法之外,我們
0
也想傳達田野工作的「態度」,一種能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1
不可否認,時下「田野」已經漸漸成為校園內外不同的人因
2
著不同的目的而使用的詞彙。我們當然樂見田野的概念逐步 在社會上不同的層面獲得實踐;但我們也憂慮,當田野成為
3
大家習以為常的泛濫用語,甚至帶著些許浪漫化的情懷看待
4
田野工作時,是否會忘了田野工作的核心目的在於如何體現
5
「習以不為常」,並從中傳遞世界多樣的面貌與價值。要能
6
夠習以不為常,田野工作者首先要能拋開自己的定見,以換 位思考的方式進到田野中的情境,進而同理田野中的人,了 解他們處在這個世界各種不同的位置所傳達出來給田野工作
者的許多訊息;從記錄、理解、書寫那些可能微小而重要的 聲音開始,反思自身習以為常的人事物。
最後,記住沒有任何田野中的人有義務完成田野工作者
的任務;因此,懷著感激和謙卑的態度跑田野是重要的。在 田野工作中放下身段,用開放的心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從充 滿挑戰的過程中,開啟自身和這個世界的不同連結!
準備好了嗎?往下翻頁,路程就從打開身體感官開始吧!
17
1 打開感官
19
田野敲敲門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Start with
陳懷萱 老師
進入田野之前,或許你已經聯繫當地相關人士約訪、確
認「蹲點」生活的食宿安排、蒐集並閱讀了一些關於當地目
標族群的文獻資料,甚至熟讀田野調查方法;然而,你會發 現,調研計畫到了現場要付諸執行不如想像中容易。在進入
一個不熟悉的環境時,你會藉由身體感受來判斷所處空間的 狀況,藉此來定位自己的行動與表現自己的方式。但是,即 使你自認做好了田野調查的心理準備,田野的各種「第一次 接觸」註定成為充滿不確定、不安的即興互動體驗。
有經驗的田野工作者會告訴你,留意並記錄第一次接觸
田野帶給你的各種複雜感受。因為身體感官經驗不只是實地 生活的「體會」,更重要的是,在田野裡的各種相逢與人際
互動中,透過五感來賦予意義也會是你從察言觀色到理解弦 外之音的重要資訊來源。
然而,也正因為人們會隨著生命歷程的累積習得賦予感官
經驗意義的方式,並且在日常實踐中內化成為習以為常、理所
當然的立即反饋模式,所以容易逐漸忽略當下身體的覺察而著 重在心理感受或詮釋意義。如何練習在自己相對熟悉的生活場
域,重新打開感官,敏感於身體經驗告訴我們的訊息?進入這 節主題之前,不妨利用以下的聯想遊戲(練習 1 )作為打開感 20
官的暖身。
打開感官
練習 1 0
步驟 1
和夥伴一起選定練習聯想公共空間
小提醒:想想你們生活中都會去的地方!
例如:醫院、廁所、健身房、捷運站、圖書館
步驟 2
1 2
空間名稱
3
用物件描述空間
4
小提醒:不能用形容詞喔!
例如:圖書館嚐起來像火鍋吃到飽、捷運站摸起來像美耐皿碗……
5
「看」起來像⋯⋯
6
「聽」起來像⋯⋯
「摸」起來像⋯⋯
「聞」起來像⋯⋯
「嚐」起來像⋯⋯
21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田野敲敲門 : 現地研究基本功 / 洪伯邑 , 陳懷萱 , 黃舒楣 , 黃書緯 , 呂欣怡 , 陳怡伃合著 ; 洪伯邑主編 . −− 初版 . −− 臺北市 : 國立臺灣 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發行 ,2021.9 面 ; 公分 ISBN 978-986-350-484-9(平裝) 1. 田野工作 2. 研究方法 3. 社會科學 501.2 110014274
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主 作
編 洪伯邑
者 洪伯邑、陳懷萱、黃舒楣、黃書緯、呂欣怡、陳怡伃 (依章順序)
總 監 張俊哲 責任編輯 嚴嘉雲
文字編輯 林嘉瑛、邱芊樺 美術編輯 葉佳怡 內頁插畫
葉采瑄
發 行 人 管中閔
發 行 所 國立臺灣大學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法律顧問 賴文智律師
印 製 中茂分色製版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21 年 9 月 版 次 初版
定 價 新臺幣 420 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 106319 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電話:(02) 2365−9286
傳真:(02) 2363−6905
電話:(02) 3366−3991~3 分機 18
傳真:(02) 3366−9986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電話:(02) 2518-0207
國家網路書店
http://www.govbooks.com.tw
臺中市 400002 中區中山路 6 號
http://www.wunanbooks.com.tw
臺北市 100047 思源街 18 號澄思樓 1 樓 E-mail:ntuprs@ntu.edu.tw
臺北市 104472 松江路 209 號 1 樓 五南文化廣場
ISBN:978-986-350-484-9 GPN:101100166
http://www.press.ntu.edu.tw
電話:(04)2226−0330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本書已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教科書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