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ᅠ《逼近》(Impending),美國藝術家瑪科絲 (Amy Marx) 2002 年的油畫作品。
大海的聲音從來不只一層,而是多種聲音的騷動 ──溺水者的聲音︑眾多死者的呢喃︑無數鬼魂的呻吟 ──聽到偉大的風暴女巫呼喊,使全數升起,對活人肆虐…… ──小泉八雲(Lafcadio Hearn, 1850-1904),《奇塔:最後島嶼的回憶》 (Chita: A Memory of Last Island)
DIVINE WIND
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Hurricanes
颱 風
克里.伊曼紐 著 吳俊傑 譯
目 錄 viii x
圖版目錄 推薦序ᅠ訴說一段颱風奇緣╱王寶貫
xiv
譯者序ᅠ颱風大師的海天吟唱╱吳俊傑
xviii
作者序ᅠ
3
第1章ᅠ東洋神風
7
第2章ᅠ剖析氣象界的龐然大物
19
第3章ᅠ風暴之神
24
第4章ᅠ熱帶溫室
32
第5章ᅠ探險家與颶風的邂逅
36
第6章ᅠ熱帶的傾盆豪雨
40
第7章ᅠ法國於1565年棄守佛羅里達
43
第8章ᅠ信風
50
第9章ᅠ暴風雨
56
第10章ᅠ自然界的蒸汽機
65
第11章ᅠ1780年颶風三部曲
73
第12章ᅠ颶風強度知多少
85
第13章ᅠ1900年的加爾維斯敦市
96
第14章ᅠ生成
107
第15章ᅠ1926年的邁阿密
112
第16章ᅠ消散與變性
120
第17章ᅠ凝望上帝:1928 年聖費利佩與歐基求碧的浩劫
130
第18章ᅠ瞄準目標:颶風如何移動?
141
第19章ᅠ1935年的勞動節颶風
152
第20章ᅠ暴潮
160
第21章ᅠ1938 年新英格蘭大颶風
169
第22章ᅠ波浪
178
第23章ᅠ海上悍將海爾賽力抗強颱
187
第24章ᅠ雨
199
第25章ᅠ颶風追追追
211
第26章ᅠ卡米爾颶風
218
第27章ᅠ深入渦漩:攝影記事
224
第28章ᅠ1970年11月東巴基斯坦大氣旋
229
第29章ᅠ颶風預報
244
第30章ᅠ崔西氣旋
249
第31章ᅠ安德魯颶風
257
第32章ᅠ颶風與氣候
266
終曲
268
附錄一:歷史上著名的熱帶氣旋
274
附錄二:颶風的各項紀錄
275
附錄三:晶片上的旋風
276
颱風吹到台灣1ᅠ可以無人觀測,也可以追風而行╱吳俊傑
287
颱風吹到台灣2ᅠ颱風名稱從何來、吹得多狂以及有用的颱風資訊╱吳俊傑
295
颱風吹到台灣3ᅠ近二十年影響台灣的重大颱風╱吳俊傑
307
圖片與詩文來源
310
中英文名詞對照及索引
推薦序
訴說一段颱風奇緣
颱風,對台灣人是耳熟能詳而且能切身感受的。
1955 年我上小學一年級,平生第一次寫作文,而第一個作文題目就是「颱
風」,因為前幾日正好有颱風侵台。雖然那時字也認得不多,年紀小卻也就不
知害怕,洋洋灑灑寫了一篇(而且記得沒有用注音符號)。不料班上導師(那
時叫級任老師)陳玉英老師竟大為讚賞,除了貼在布告欄表揚之外,據家母轉 述,還拿去向高年級班的老師們誇耀。現在回想起來,那篇不過把颱風來時躲
在屋內聽到的尖銳呼嘯風聲、以及颱風過後屋外的零亂情況(諸如樹木倒地、 晾衣竹竿被掃得滿地亂滾等等)如實描述一番而已。這應該算是第一次與颱風
「結緣」吧。
而颱風既然是台灣幾乎每年都發生的天氣現象,以「颱風」作為作文題
目當然就不會只有一次。於是有一次(可能是小學六年級)作文題目又是「颱
風」。當時的作文教學幾乎是八股式的,市面上有一些教作文的參考書列有許 多模範文章,不愛作文的學生往往會照格式湊上一篇。其中一個常用的開頭語
就是「一年一度的……」於是有位同學就是這樣開頭的﹕「一年一度的颱風又 來了」。發作業時,這位同學被老師叫起來罰站「表揚」一番﹕「誰跟你說颱風
是一年一度﹖你以為是過年還是中秋節啊﹖」,這算是以責罵的方式教育了學 生,「颱風」不見得是一年只來一次的。
真正對颱風開始有較深刻印象的是因為「八七水災」--這是在 1959 年 8
月 7 日在台灣發生的史無前例的大水災,它並不是颱風直接登陸引發的災害, 卻是由當時還在外海的艾倫(Ellen)颱風的外圍西南氣流區,引發的一個熱帶
低壓所帶來的豪雨災害。根據紀錄,這水災造成了 669 人死亡和 377 人失蹤的
慘劇,總損失估計在新台幣 37 億元,占前一年國民所得總值約 12%,這些當 然是後來才知道的。當時我們只是小學生,自然不會對這些統計數字有興趣﹔
只記得同學見面時,大家興高采烈地討論哪裡的道路積水幾乎一人高,要過
x
------ 颱風 Divine Wind
路幾乎要「泅」過去而不是「潦」過去﹔他家那夜點了幾支蠟燭(因為停電)﹔
誰家附近的大榕樹(台南多的是參天古榕)倒了好幾棵﹔或是市中心的「米街」
(台南舊市區的低窪之處)的居民出門要用門板當筏子載東西出去之類的八卦
新聞,好像在討論什麼慶典而不是災害,畢竟小孩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是 大不相同的。
另一個也在台灣造成大災害的颱風是「葛樂禮」(Gloria)颱風,這是在
1963 年 9 月 12 日在台灣北部,造成僅次於八七水災的一個聲名狼藉的颱風災
害。根據紀錄,水災的原因除了颱風所挾帶的豪雨之外,石門水庫同時也進行
洩洪(原因自然是怕水庫不能承載那麼多水),這樣雙管齊下的排水量使得現 今的大台北區泡在水裡三天三夜,據說有人一下床,腳就泡在水裡。那時我唸
初中,對颱風的科學一竅不通,只記得報紙上天天大力指責氣象局及水庫主 管人員,而對報紙上常用的和颱風有關的新聞名詞,像「水鄉澤國」、「濁流滾 滾」、「嚴防豪雨」、「山洪暴發」、「災黎遍野」、「悍婦肆虐」(那時颱風只用女
性名字)、 「屋漏偏逢連夜雨」、 「督責不力」、 「輕忽職守」等等(那時候「土石流」 這名詞似尚未流行),也開始印象深刻起來。
大氣科學天才伊曼紐 誰知我後來上大學唸的就是氣象學,這下子跟颱風結的緣(或者「結下的
樑子」)就更深了。當時自然也不會預料到,這颱風奇緣七彎八拐就連到本書 的作者伊曼紐(Kerry Emanuel)教授身上。
1973 年我到洛杉磯的加州大學(UCLA)繼續攻讀氣象學,於 1978 年修畢
博士學位。就在那一年,有一天系上幾位消息靈通的研究生議論紛紛﹕「聽說 有一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畢業生要來演講」、「聽說是要來應徵教職的」、
「聽說是恰尼(Jule Charney)的學生」、「聽說芝加哥大學也在搶」、「好像就是
我剛剛在走廊上碰到的那個」、「可是不對啊﹗那傢伙看起來像大學部的」。 恰尼教授也是UCLA的氣象博士,後來任MIT教授,是「準地轉模式」的奠基 者,在大氣科學界的名氣響亮,他的學生來演講自然引起不小興趣,而這些
「流言蜚語」就像是免費的廣告。
時間一到,大夥兒都好奇地擠到演講廳去看看到底此人是何方神聖。果
然屆時站到講台上就是那位西裝領帶齊備,卻無論如何蓋不住一臉稚氣的「大
學部的」。記得他那天講的是有關對流方面的題目,別看他像大三或大四的學
推薦序 ------ xi
生,講起研究來卻像個老將,回答起問題來一針見血,毫不遲疑。而他那時年 齡倒真是「大學部的」--只有 22 歲﹗據說是他在恰尼教授門下當研究生時, 寫了一篇碩士論文。不料寫完之後,恰尼教授一看認為,這論文夠格得博士學 位,於是他就此博士畢業﹗以今天「事後之明」看來,恰尼教授一點也沒有看 走眼。
伊曼紐後來在UCLA任教三年,然後再被MIT延攬回去任教,興趣逐漸轉
向颱風(颶風)研究。1997 年我從威斯康辛大學大氣海洋系系主任卸任後,
到MIT訪問研究,邀請人就是伊曼紐,他那時是MIT大氣海洋學程部的主任。 過了幾年,我也邀請他到我們系上演講,題目也是有關颱風的預報。今年
(2007)初他榮獲美國氣象學會的最高榮譽獎--羅士比獎章(The Carl-Gustaf Rossby Research Medal),表揚他在颱風研究上的成就,可謂實至名歸。
旁徵博引颱風典故,深入淺出颱風原理 伊曼紐不止是精於科學研究而已,他博學多才,對氣象歷史也瞭如指
掌。這本《颱風》就是他結合颱風的歷史和科學的近作。眾所週知,「神風」
(kamikaze)是日本人發明的名詞,指的是在十三世紀蒙古大汗忽必烈的水師 從海路入侵日本時,卻遭遇了兩個颱風而損失了大量戰艦及兵士,因而一敗塗
地的事件。對日本而言,此颱風無疑就是天神派遣來護佑日本的,這是世界颱 風史上頗有名的事件,而伊曼紐就將之拿來當第 1 章的開場白。六百多年後的
二次大戰末期,美國海軍上將海爾賽也指揮第三艦隊入侵日本,結果也遭遇了 兩次颱風,損失也頗慘重。若從日本的角度看來,這無疑又是一次「神風」, 而這事件將在本書的第 23 章詳述。
然而「颱風」究竟是有如「先王已陳芻狗」(《莊子》〈天運篇〉),偶然碰
上算運氣好,卻不能以為老天從此眷顧。二次大戰末之「神風特攻隊」一敗塗
地,就是明證。人世的事情,究竟還是要以盡人事的努力為主才有成功的把 握。
本書除了颱風典故的故事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淺顯的文字詳說了颱風的科
學,而這工作大概找不出幾個能比伊曼紐教授更有資格的了。一些颱風結構的
內涵意義以及幾個典型的強烈颶風個案,只有像他這樣長期沉浸在颱風研究的
頂尖科學家,才看得出、說得出所以然的。看了本書,讀者無疑會對颱風的瞭 解以跳級方式增進。
xii
------ 颱風 Divine Wind
2005 年大西洋的颶風季節打破了許多紀錄,相信許多讀者仍然記憶猶新,
而卡崔娜颶風在美國南方大城紐奧爾良造成了數千人死亡,財物損失以百億美 元為單位的特大災害,也成了世界性的新聞。這些超大型的災害不由得使人們 聯想起也可能造成重大災害的「全球增溫」現象。突然之間,全世界都在問﹕
「最近的全球增溫和強烈的颶風有沒有關係呀﹖」對這種氣候與颶風(颱風)間 的關聯,伊曼紐在本書中也提出了他的觀點。
翻譯本書的吳俊傑教授正是伊曼紐在MIT的親炙弟子。俊傑是台灣氣象界
近年來少數幾個傑出青年大氣科學家之一,而他回臺大任教後也是一直沉浸在
東亞的颱風研究中。近年來他主持了國科會資助的「追風計畫」,在颱風周遭 以「投落送」(dropwindsonde)偵測各種氣象數據,所獲得的豐碩成果不止是
在台灣有目共睹,也享譽國際大氣科學界。所以由他來翻譯本書只能用「不作 第二人想」來形容。相信讀完本書的人會同意這一點。
王寶貫 2007 年春於美國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大氣海洋科學系 (王寶貫現為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客座講座)
推薦序 ------ xiii
譯者序
颱風大師的海天吟唱
每年入夏之際,台灣人就開始關切颱風什麼時候來、會不會直撲台灣、從
哪裡登陸、強度如何、要不要放假等問題。各行各業都脫離不了颱風的影響, 從科技產業、農林漁牧到休閒旅遊無一不是。上班族跟學生也因為想放颱風假 而密切關注颱風動向。可是我們瞭解颱風嗎?為什麼氣象報告要不斷修正預報
路徑?而氣象人員又是如何進行研究預測的?關於颱風的種種科學知識,讀者 都可以藉由這本精彩的著作一窺堂奧。
本書作者伊曼紐(Kerry Emanuel)的傳奇故事與颱風一樣深具威力。他 18
歲到 21 歲時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科學與音樂學士學位,並繼續 攻讀碩士班,經過不到兩年的鑽研,當碩士論文初稿出爐之時,他的指導教
授,也是此領域的大師恰尼(Jule Charney)大為驚嘆,認為這篇論文已經超越 博士論文的水準。於是,這位青年才俊不到 23 歲便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
學位,並旋即受聘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教職。三年後,又被延攬回母校 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教學及研究風評至今響亮不墜。伊曼紐的成就驚人,在中 尺度氣象、大氣濕對流、熱帶氣旋(颱風/颶風)、氣候及海洋系統等多項議 題上皆能創新、提出各式突破理論,獨領風騷,廣為學者及教科書引用。
才華洋溢的伊曼紐可謂近代大氣科學界不可多得的奇才。他在 30 歲即獲
得美國氣象學會為獎勵 40 歲以下傑出年輕學者所頒發的「麥新格獎」(The Clarence Leroy Meisinger Award),並升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且於 2007 年以 51 歲中壯之齡,獲頒代表美國氣象學會最高學術成就的「羅士比獎章」,
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同時因本書獲該學會針對最佳大氣相關科普書籍所頒發 的「巴登著作獎」(Louis J. Battan Author’s Award)。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伊曼 紐教授也被《時代雜誌》列為「2006 年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物之一。
xiv
------ 颱風 Divine Wind
伊曼紐教授與台灣的「追風計畫」 伊曼紐正是筆者在麻省理工學院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1991 年,筆者攻
讀博士學位的第三年夏天,教授主持一個非常特別的研究計畫:他把美國國家
海洋暨大氣總署可以進行穿越颶風觀測的P-3 反潛機,借到墨西哥外海進行颶
風生成的研究實驗。我有幸能全程參與,穿越一波接一波的暴風雲簇、細探颶 風形成的奧祕。伊曼紐教授主導整個實驗,觀測飛行的方向與路線全賴他的研 判;除了冷靜地指揮飛行員之外,更以對講機適時地向工作人員及學生詳細解
說眼前的景象、他的決策理由以及思考方式,並詢問大家的意見與看法,研究 之餘還不忘與同仁腦力激盪。這種即時的指導及具有啟發性的討論方式讓我獲 益良多。
為期兩個月的驚奇實驗之旅結束後,由於其他研究人員都已前往別處,只
剩我和教授直接搭機由墨西哥返回波士頓。途中只見他在客機起飛之後立刻低
頭振筆疾書(當時筆記型電腦尚未盛行),經過六小時的飛行,在到達波士頓
上空前,他告訴我實驗記錄已經寫好了,並請我參閱及提供意見;不僅如此, 下一個新實驗大致的方向也已經規劃出來了。他這種對於研究的專注認真與絕
不浪費時間的高效率,深深地震撼了我。當時的我更無從想到,這次珍貴的實 驗經驗對我將來在台灣從事的研究工作會有這麼大的啟蒙作用。就是因為有幸 參與科學家規劃討論颱風觀測的細節,親手操作實驗的各項儀器的經驗,才使
得我在主持台灣獨特的「追風計畫」時,能夠有系統而具體地勾勒出心中的理 想藍圖。說起來,這也是伊曼紐教授與台灣之間一個極具意義的連結。
MIT培養人才的傳統在於極注重開創性,鼓勵研究人員勇於創新、跳出傳 統窠臼,以求科學突破。伊曼紐教授喜歡挑戰既定的想法與成規,開拓新的思 維與方向。他的啟蒙,讓我有機會開拓視野,發揮所長,創作嶄新的學術成
果,並進一步貢獻所學,在台灣持續進行具挑戰性的颱風研究。因此,我覺得 非常榮幸,不但有機會翻譯大氣學界權威的科普作品,還能懷著對指導教授的 孺慕之情,將本書介紹給所有中文讀者。
颱風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天氣系統,牽涉多重尺度、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過
程的研究;本書卻能夠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深奧的理論提綱挈領,同時與歷 史上知名的颱風實例結合闡述,不僅能讓讀者瞭解颱風相關的歷史,更能把握
颱風從形成、發展到消散的關鍵因素。伊曼紐不斷提醒我們要以歷史為鑑,對
譯者序 ------ xv
颱風可能引起的災害有所防備。另外,由於伊曼紐在藝術方面的造詣,每章開 頭都引用了描寫颱風的詩、文及繪畫,不僅展現作者極佳的人文素養,更讓讀 者在吸收科學知識的同時,亦能浸淫於藝術氣息中。
雖然大西洋颶風與西北太平洋颱風之科學本質是相同的,但由於作者所舉
的例子多為侵襲美國之颶風系統,因此為增加本書與西北太平洋地區之關聯, 筆者亦在附錄中補充侵台颱風具代表性的實例介紹及筆者所推動之追風計畫內 容,以饗讀者。
本譯著 2007 年曾於天下文化出版社發行,要特別感謝金棣(當初列為共同
譯者,此次重新于臺大出版中心發行,依其意願未再列名)之熱忱付出,特別 是有關藝術作品及詩集的部分,多賴她的專業功力才有貼切的迻譯。也感激林 和教授的靈機好點子分享與王寶貫教授的熱情推薦。另外,也要感謝先前天下
文化出版社林文珠及前研究室助理與學生李佳穎、陳新淦、林佳怡、周昆炫、
蔡依舫、顏自雄、林如茵、黃怡瑄及連國淵鼎力協助各項編輯與校稿工作,使 本書得以順利付梓。時光飛逝,十多年後此譯書能在臺大出版中心重新獲得牛 津出版社授權發行,由衷感謝臺大出版中心的支持與協助,因本書部分圖片未 取得授權,故與原書圖片不盡相同。
吳俊傑 2021 年 7 月 30 日於臺大大氣科學系
xvi
------ 颱風 Divine Wind
↑ᅠ1985 年 9 月,位於墨西哥灣上方的艾樂娜颶風(照片由發現號太空梭機組人員所攝)。
作者序 在所有影響我們星球的自然現象中,颶風可說是最具致命性及破壞力的。
過去五十年間,颶風在世界各地造成的人員死亡比其他任何天災都多,其中 的一個風暴--1992 年安德魯颶風(Hurricane Andrew),則是史上耗損最巨
的天災*。而另一方面,這些大型暴風雨的磅礡景象也震撼了古往今來的藝術
家、作家及自然學家,激盪岀的作品從古代的馬雅象形文字到近代對颶風的抽 象表現,從莎士比亞的劇作到康拉德的小說。世上主要的宗教經文也都傳達岀 對旋轉風暴的恐懼及敬畏:例如聖經屢次提及旋風,且總是受上帝的召喚來施
展威力的。颶風改變了天然和政治的版圖,既能輕鬆剪裁出一個新海灣,也能 同樣輕易殲滅整個海軍部隊讓海軍部隊全軍覆沒。對人類來說,颶風也許具毀 滅性,但它們在某些熱帶生態系統中,卻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更諷刺地 是,颶風也證實是使熱帶氣候相對穩定的要素。
我的目標是要從歷史、藝術和科學的觀點,勾勒出颶風的樣貌,從各個角
度來理解颶風現象。為了達成目標,本書各章中,有的記述歷史上占有一席之
地的颶風,有的以科學的角度,描述風暴的本質及其相關知識;此外,書中也 穿插了許多文藝作品,進一步傳達出人們在面對颶風時的體驗。
有些(但我想極少)科學界同行可能會抱怨,多愁善感的文藝作品會模糊
追尋科學真相時應有的超然態度。我提醒他們,我們之中沒有哪個人不是受了
熱情的驅動,才從事這份工作的,而且這沒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若是有些人 認為對自然的欣賞不應摻雜科學,或是認為科學家主要的動力來自於渴望瞭解
並掌控自然的欲望,我請你們回想,在小學三年級時看待科學的態度,當時知 識是激發好奇心而非澆熄它;再請你們思索愛因斯坦說的話:我們所能擁有最 美的經驗,就是那些神祕未知的經驗。我深信大部分科學家渴望的是發現新謎 團,而不是解決已知的問題。
習慣在學術期刊發表作品的人,會直覺地想要一一列出所有與個人貢獻有
關的原始資料,但這麼做會大幅減損這本書的流暢度。因此我得承擔一份不可
能的任務,用幾個簡短的句子概括許多人士給我的大量靈感與協助。我首先
xviii
------ 颱風 Divine Wind
要提的是兩本頗有年份的書,也是本書參考的主要範本:道格拉斯(Marjory
Stoneman Douglas)宏偉的著作--《颶風》(Hurricane),描寫熱帶氣旋如
何影響美洲新大陸的探索及墾殖,並討論當時對於颶風物理性質的瞭解;這 部作品提供我許多呈現於此的史料。由「時代生活叢書」出版湯普森(Philip
Thompson)大作《天氣》(Weather)讓我明白,歷史、藝術與科學資料可以巧
妙地交織在一起,用充滿娛樂與教育性的方式來說明複雜的主題。其他資料
來源都列在書末的〈資料來源及延伸閱讀〉中。(譯注:中文譯本未收錄)。我 要感謝許多人提供原始資料、照片和建議,包括Lixion Avila、Mike Black、 Howie Bluestein、Ray Hennessey、Frank Marks、Peter Perdue、Jim Pritchet、
Joel Sloman以及劉淦標。若沒有我的編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貝瑞(Joyce
Berry)的鼓勵,這本書就不會成冊,她除了修改時常難以閱讀的初稿,還孜 孜不倦地爭取必要的使用許可、藝術品及文學作品,同時也耐心忍受出版業源
源不絕的相關爭辯。進行這項計畫幾乎讓我太太蘇珊和兒子大衛成了孤兒寡 母,我要將此書獻給他們。
── 2004 年 4 月 19 日於麻州勒辛頓
*譯注:在此書出版後不久,2005 年的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已取代安
德魯颶風,成為史上損失最慘重的氣象災害。
作者序 ------ xix
↑ᅠ《暴 風 雨 將 至 》(The Coming Storm),1901 年 水 彩 畫, 荷 馬(Winslow Homer, 1836-1910)。
夏日驕陽從比恩尼丘平靜無波的海灣沉下, 金色光芒灼燒著一波波潮水; 西風緩下恣意的步伐,輕吐每口氣息── 景象靜止,明亮的海灣卻如死亡般安寧︒ 高聳的用瑞林峽用女王般的尊貴望向大海, 比恩尼丘跨過水面投下龐大的陰影; 遠方湛藍裡美麗的都那堡昂首, 捕捉太陽的威焰,親吻無雲的天空── 沒有一點陰影使這片跨越寧靜海峽的廣闊失色; 如東方新娘般美麗,明亮動人卻更勝! 一葉小舟,如一點雪花,在廣闊的海洋中心, 一大早就已揚帆,駛離孤單的岸邊; 正午的日頭已目睹它遠遠拉出一道水痕, 晚禱點亮了耀眼提燈指引迷航者︒ 閒置的帆在桅杆上拍打,海面上微風不擾︒ 穿過拉格沙洲怒潮僅此一次悄悄地行動; 船夫們緊握了槳,快活高歌── 他們通過了梅林岬的塔,被堅實有力的屏障包圍;
土拉的海濱盡展眼前,粗獷的梅摩也收眼底── 這些船夫對多福與里南岸之間瞭若指掌︒ 但一抺陰暗突然閃過白日的軌跡, 彷彿夜晚對白日撒下昏暗的面紗; 一道鮮明的閃光照亮陰鬱,突然雷聲隆隆── 沿著受驚的天空鳴響,在天極處咆哮︒ 滂沱大雨在狂流中且落且舞, 暴風雨的旋風主宰在層疊的雲雨上跳躍, 它以狂暴的力量橫掃海洋──翻湧平靜海灣── 又如同海豚嬉戲衝向混沌的海水; 它在浪頭上綴以雪般泡沫,將巨浪拋得山一樣高, 豎起螺旋水柱,刺透天際! 暴風雨已息,夜晚來臨,強風殘喘, 那暴漲的小溪潺潺低語流下山谷; 那一葉小舟何在?──可憐的小東西──早上還乘著波浪, 那得意地像初生的蝶張開雪白的帆; 那駕小舟的船員何在?──可隆曼尼的勇敢水手── 不畏浪潮,目空一切風暴,不覺寒冬的人? 他們已沉入大海的懷抱,海波之下── 神聖的地點沒有平凡的十字架注記他們孤寂的墳︒ 他們的裹屍布就會是海草,他們的墓就會是海沙, 他們的碑文──訴說著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命運的故事︒ 夏日驕陽又在比恩尼丘平靜無波的海灣上俯視, 昨日驅趕它的風暴一絲痕跡不留; 但勇者在冬雪般寒冷的潮水之下, 不會再感到生命喜悅,或嚐到自己的悲哀︒ 昨晨那些勇者是歡欣的──他們的熱血自在跳躍── 暴風雨掃過汪洋,將他們沉入大海! 他們在那裡會沉睡,不管暴風雨肆虐; 塵囂不會打破他們靜止的墳; 他們不會注意到永恆的颶風可能在頭上盤旋── 他們聽不見任何聲音,除了一聲:起來,已故的起來吧! ──奧多赫提,〈颶風〉 譯注:奧多赫提(J. K. O’Doherty, 1833-1907),出生於北愛爾蘭的得利郡(Derry),擔任過該教區 主教。詩的背景為愛爾蘭最北端的半島地區可隆曼尼(Clonmany),該區擁有豐富的海岸地形。
Chapter
1 東洋神風 看哪!耶和華的憤怒,好像暴風,已經發出;是暴烈的旋風, 必轉到惡人的頭上︒ ──《聖經.耶利米書》23:19
若非史上的兩次颱風,日本現在可能屬於中國版圖的一部分。
1259 年, 成 吉 思 汗 的 孫 子 忽 必 烈 繼 位 為 蒙 古 帝 國 的 可 汗, 改 國 號 為
「元」,取「一元復始」之意,由此看出忽必烈對帝國懷抱雄心壯志。早在 1230 年之前,蒙古大軍已征服中國北部,接著在 1231 至 1238 年間又占領了朝鮮半
島。蒙古人四處攻城掠地,以擴張領土為使命,距離高麗僅僅 150 公里之遙的 日本理所當然也備受威脅。到了 1267 至 1274 年間,忽必烈派遣數名使節前往
日本,要求天皇稱臣納貢,否則將派大軍壓境。這些使節通常連消息都還沒傳 達給天皇,就被趕回蒙古帝國;忽必烈因此怎麼樣也得不到一點回應。
於是,忽必烈決心要發動攻勢拿下日本。雖然蒙古人對航海一竅不通,然
而帝國新納入的高麗子民對造船及航海都相當在行,因此奉命打造一支不同凡 響的海軍艦隊。
1274 年 10 月 29 日, 侵 略 行 動 正 式 展 開。 約 有 40,000 名 士 兵, 包 括
25,000 名蒙漢軍、8,000 名高麗軍及 7,000 名漢人與高麗人水手,分乘 900 艘
軍艦,浩浩蕩蕩地從高麗揚帆出發。這趟遠征起先勢如破竹;元軍迅速攻占了 九州西北方的幾個小島,同年 11 月 19 日於九州的今津到博多灣一帶靠岸。由
於日方守備軍慣用徒手搏擊作戰,所以看到蒙古騎兵在灘頭節節進逼的模樣怕
第1章
東洋神風
------ 3
了起來。日軍在人數與武器兩方面都處於劣勢,不久就被迫退回內陸地區。然
而,隨著夜幕低垂,高麗舵手感覺到狂風暴雨即將撲來,再三懇求蒙古將帥把 進攻武力撤回海上,以免大軍受困於岸邊而讓船艦遭風暴摧毀。另一方面,日 軍莫不期待蒙古軍進攻有所耽擱,以待後援軍力抵達;次日早上日軍驚喜地發 現,最後一艘蒙古軍艦正奮力自暴風雨中脫身返航。當時的船隻根本不敵狂風
暴雨,許多軍艦不是沉沒,就是在岩岸邊撞成碎片。死亡人數近 13,000 名, 絕大多數是溺斃。蒙古大軍遭到一個颱風所擊潰了。
圖 1.1ᅠ此幅呈現十三世紀蒙古入侵景象的「繪詞」是依據日本武士竹崎季長口述紀錄所繪。
就在忽必烈向日本發動攻勢之際,他南征中國的行動也陷於苦戰。儘管南
宋苦苦抵禦蒙古軍長達四十年,它在南方僅存的最後一個省份--廣東,還是 在 1279 年陷入蒙古大軍手中;而這也是中國三百年來首度由單一統治者一統
天下。輝煌的功績讓忽必烈志得意滿,又興起招降日本的念頭,但這一次,日 本處決了元朝的使節,忽必烈聽聞後怒不可遏,準備展開第二次進攻。日本人 明白這一仗終究是要打的,於是在沿岸地區開始築起防禦工事,包括在箱崎灣 興建龐大的堤防,也將蒙古首次入侵地點納入。
蒙古對日本發動的第二次進攻,陣仗極為驚人,其中一組艦隊由 4 萬名蒙
古、高麗和北方漢人組成,從高麗出發,而另一支聲勢更浩大的十萬軍團預定 從中國南方各港口出發。這支遠征軍規模有多壯盛?各位不妨試想,1066 年
諾曼人征服英國時,也不過動員了 5,000 名士兵。
4
------ 颱風 Divine Wind
這次出征,兩支艦隊受令在春天會合成軍,趕在夏天颱風季之前啟程,但
南方軍遲了,進攻只好順延到 1281 年 6 月。大軍抵達九州沿岸時,遭遇日本
武士的頑強抵抗,日方不僅更有準備,也從過去的經驗中揣摩出蒙古軍的作戰
模式。日方守備軍將進攻武力阻滯了六星期,到了 8 月中旬,歷史重演。高麗
和南方來的漢人水手又警覺到颱風將至而打算返航,不過龐大的艦隊協調不 佳,有許多船隻於準備出海時,在伊萬里港口相撞並被颱風吹得七零八落。元 軍統帥范文虎逃到未損壞的軍艦上而倖免於難,但卻讓麾下士兵任憑風雨摧殘 及日本武士的處置。此次受創船艦數與人員死傷同樣驚人。忽必烈對日本的圖 謀再度因颱風而受挫,此後他再也不曾企圖入侵日本。
日本人因為這兩次知名的勝利,而把颱風聯想為「神風」,認為颱風是上
天為保佑這片土地不受外侮所賜的神蹟。
7 百年後的 1981 年,東京大學工學院教授淺田敏在伊萬里灣藉由聲納輔助
展開挖掘,發現不少蒙古人來襲時留下的矛、頭盔、騎兵軍官的鐵劍、石製的 錨桿;也有漁人拿出漁獲中夾雜的其他物品,包括陶壺和船錨等。
在忽必烈於日本沿海二次敗北的 663 年之後,另一位海軍司令也遭逢相同
的敵人,同樣連續失利兩次。海軍上將「公牛」海爾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美國第三艦隊司令,即使他掌有軍機、氣象圖和鋼製船艦,也難逃兩次颱風帶 來的災難。在第 23 章,我們會再來談談海爾賽將軍遇到了什麼困境。
譯注:颶風(hurricane)與颱風(typhoon)的形成原理相同,但因生成地區不同而名稱各異, 前者生成於大西洋,後者肆虐於太平洋。因此在本書中兩種名稱會交替使用。
第1章
東洋神風
------ 5
且看!上帝御風而至! 主啊,主啊,你心奔騰 不停留,一刻不等待 只願擊碎紛飛! 是啊!經文不見於石碑! 你雪亮的風鑿刀 將血肉剝離皮骨 成了輕薄的刨花在風中顫抖── 橫掃得稻草齊鳴, 重擊得巨礫躍動! 岩石凹陷,閃電揚鞭! 主啊,任一生物都難逃 你的鼓聲喧闐,威震大地! 上主,山崩地裂之際, 海草驚嘆,風起雲湧, 高處天國翻騰── 你乘風過我門前,主啊! 你一處都不停靠,主啊! ──哈特.克萊恩,〈颶風〉
譯注:美國詩人哈特.克萊恩(Hart Crane, 1899-1932)原名為哈洛. 克萊恩(Harold Crane),而「哈特」為其母親娘家的姓氏。同性戀的身
分讓他時常以詩作抒發矛盾的情緒;在一趟從墨西哥回紐約的旅程中, 他以跳船自殺結束了短暫而傳奇的一生。
Chapter
2 剖析氣象界的龐然大物 這場風暴以大規模的旋風襲來︒ ──雷德菲爾德(William Redfield),1831 年
美洲早期的移民十分善於描述颶風的影響,不過對颶風的結構卻一點概念
也沒有。一直到了十九世紀初,自然科學界才開始把颶風當成一個龐大的渦流
系統,也就是旋風。新英格蘭地區馬具商、也是業餘氣象學家的雷德菲爾德
(William Redfield)在 1821 年周遊康乃狄克州各地,觀察到颶風一路從中大西 洋地區往北肆虐至新英格蘭地區 1 肆虐後造成的災害。他注意到康乃狄克州東 部的樹木是向西北方倒下,但該州西部的樹卻是朝東南方倒下,於是他作出颶
風為巨型旋風的假設,這個觀點不久後就獲得英國工程師雷德(William Reid) 觀察結果的支持。雷德當時在中美洲的巴貝多調查 1831 年一場颶風造成的災
害,並利用航海日誌彌補他對當地對風災紀錄的不足,確認了環狀風場的本 質。
雷德菲爾德和一般人一樣,相信颶風僅延伸入大氣層達 2.6 公里高左右;
這個推論有一部分是根據觀察發現,颶風結構經常會遭微不足道的山丘地形嚴
重破壞。然而古巴一名受過物理學訓練的耶穌會牧師凡尼(Benito Viñes)則主 1 譯注:所謂的「中大西洋地區」是指美國東岸鄰近大西洋的各州,當中包括德拉威州、馬里 蘭州、紐澤西州、紐約、賓州、華盛頓特區、西維吉尼亞州、維吉尼亞州。新英格蘭地區則 是指中大西洋地區北邊、英國清教徒最早移民的地區,當中,包括康乃狄克州、緬因州、麻 州、新罕布夏州、羅德島、佛蒙特州。
第2章
剖析氣象界的龐然大物
------ 7
張,因為颶風會引發大量的卷雲,應該可向上延伸達數公里;卷雲是由冰晶組 成的,而冰晶只能在大氣層上方,那種極度寒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針對颶風 高度引發的爭議一直到了 1930 年代才塵埃落定,當時的物理定律已經足以排
除淺扁型颶風的可能性。今日我們知道多數的颶風不僅穿過整個對流層,還延 伸進入平流層下方,有時還高達 18 公里左右。
1940 年間偵察機和雷達的出現,以及 1960 年間人造衛星的問世,才讓科
學家有辦法判定颶風的細部結構和演變過程。現今幾乎所有關於颶風的知識都 是來自於飛機、雷達與人造衛星的觀測。
圖 2.1ᅠ1999 年弗洛依德颶風接近佛羅里達東岸時的衛星雲圖,
此圖像已經由數位強化 3D視覺效果。
圖 2.1 為 1999 年弗洛依德颶風接近佛羅里達東岸時的衛星雲圖,該圖用
電腦效果凸顯出暴風雨內部雲層的相對高度。圖中打旋的大塊雲體寬約 300 公 里,而弗洛依德的颶風眼直徑則約 50 公里。圍繞著颶風眼的是很深的環狀密
雲,稱為眼牆。高層的雲構成一層薄幕,籠罩了大部分的環繞密雲體;這就是 凡尼所說,由微小冰晶組成的卷雲幕。因為有這一層薄幕,使我們無法看到薄 幕下方有數個又深又密的螺旋狀積雨雲帶,散布在相對來說較晴朗的天空中。
這些螺旋雲就在颶風眼牆外產生豪雨和陣陣強風,所以在颶風眼牆外能觀察到 最強的風。
8
------ 颱風 Divine Wind
圖 2.2ᅠ愛蜜拉颶風的颶風眼。這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世界標準時 21994 年
7 月 19 日於北太平洋東部 eastern North Pacific 拍攝到的。當時愛蜜拉達到 的最大陣風為每秒 70 公尺。
我們再進一步來探討颶風眼。圖 2.2 顯示的是 1994 年一艘美國太空梭越
過北太平洋東部的愛蜜拉颶風時拍攝的照片。鳥瞰颶風眼,就像注視著浴缸排 水孔的漩渦水流;只差在颶風眼的邊界由雲構成,而且颶風眼的「煙囪道」抵
達海平面後會戛然而止。由圖可見眼牆在颶風眼周圍形成環狀封閉且密實的白
雲,最強的風雨就在這裡發生。不同於浴缸裡的漩渦水流,眼牆內的氣流向上
環繞著颶風眼,而非向下。眼牆內緣有螺旋狀條紋,低雲處的颶風眼底座則有 兩個大型漩渦在打轉。2
只憑照片絕對無法真實傳達身處於颶風眼時的感受。但想像一下,一座 32
公里寬、16 公里高的羅馬競技場,周圍有一連串的冰晶沿著令人眩目的白牆
落下。圖 2.3 是由空中偵察機拍攝的,能帶領我們略窺颶風眼之美。
2 譯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比台北時間晚八小時,即世界標準時 0 時相當於台北時間 8 時。
第2章
剖析氣象界的龐然大物
------ 9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颱風 / 克里 . 伊曼紐 (Kerry Emanuel) 作 ; 吳俊傑譯 . -- 初版 . -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發行 , 2021.12 面 ; 公分 . -譯自 : Divine wind : 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hurricanes ISBN 978-986-350-515-0( 平裝 ) 1. 颱風 2. 歷史 328.55
110018048
颱風 Divine Wind: 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Hurricanes 作 者
克里.伊曼紐(Kerry Emanuel)
總 監
張俊哲
封面設計
蕭伊寂
譯 者 責任編輯 內文編排
吳俊傑 沈建佑 蕭志文
發 行 人
管中閔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發 行 所 法律顧問 印
製
定
價
出版年月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 賴文智律師
博創印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21 年 12 月初版 新臺幣 880 元整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 106319 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電話:(02) 2365-9286
傳真:(02) 2363-6905
電話:(02) 3366-3991~3 轉 18
傳真:(02) 3366-9986
臺北市 100047 中正區思源街 18 號澄思樓 1 樓 http://www.pres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E-mail:ntuprs@ntu.edu.tw
104472 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 209 號 1 樓
電話:(02) 2518-0207
五南文化廣場
電話:(04)2226-0330
國家網路書店
400002 台中市中區中山路 6 號 ISBN:978-986-350-515-0
GPN:1011001754
http://www.govbooks.com.tw
http://www.wunanbooks.com.tw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Divine Wind: 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Hurricanes by Kerry Emanuel. Copyright © 2005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ivine Wind: 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Hurricanes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5. This transla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rough Andrew Nurnberg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Lt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is solely responsible for this tr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wor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all have no liability for any errors, omissions or inaccuracies or ambiguities in such translation or for any losses caused by reliance thereon. Divine Wind: 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Hurricanes一書英文版原發行於 2005 年。本譯著經牛津大學出版社透過安德魯納 柏格聯合國際有限公司授權出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對本譯著承擔全部責任,牛津大學出版社對本譯著中的任何錯 誤、遺漏、正確性或歧義或因其造成的任何損失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