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2
2021/8/23 下午7:06
目錄 導論:現當代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001
第一部分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中的國族潛影與 女性形象 第一章 從世界回望台灣:謝雪漁小說中的俠義譯寫 027 與國族潛影 一、將世界帶來台灣:謝雪漁俠義敘事的多重源頭
032
二、忠孝俠義的桃花源書寫的雙面性
043
三、日華關係與中、日義舉的重層展演
050
四、結語
057
第二章 「現代」版賢妻良母之形塑:徐坤泉與吳漫沙 061 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一、《風月報》作為婚戀論述的場域
066
二、徐坤泉的「現代」理想女性形塑
068
三、吳漫沙摩登女與新女性的兩極化
075
四、誇張的通俗劇式修辭
082
五、結語
087
第三章 沉默的她者:重探呂赫若、龍瑛宗與翁鬧作 091 品中的女性角色 一、呂赫若作品中的女性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3
095
2021/8/23 下午7:06
二、龍瑛宗作品中的女性
100
三、翁鬧作品中的女性
107
四、結語
117
第四章 民俗、階級、婚姻:黃鳳姿、葉陶、楊千鶴 121 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一、黃鳳姿的民俗書寫
127
二、葉陶作品中的階級意識
132
三、楊千鶴作品中對婚姻的踟躕
135
四、結語
146
第二部分 戰 後至當代台灣文學中的女性(化)敘 述及國族、地緣政治 第五章 史詩式和現代主義的嘗試:王藍《藍與黑》 151 與郭良蕙《心鎖》中的女性(化)敘述 一、台灣戰後初期的文學場域
154
二、史詩式的羅曼史:王藍《藍與黑》愛情和戰爭的交織 158 三、遭查禁的現代主義試驗:郭良蕙和她的《心鎖》
166
四、結語
175
第六章 另類中國性:潘壘《紅河三部曲》和 鄧克保《異域》中的戰爭和國族
179
一、軟性威權(Soft-Authoritarian)的戰後初期台灣文壇 場域
181
二、通俗與交混的中國性:潘壘的《紅河三部曲》
184
三、私人化的中國性之認證:鄧克保的《異域》
192
四、結語
200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4
2021/8/23 下午7:06
第七章 愛情與兩岸政治:以李昂《七世姻緣之台灣/ 205 中國情人》及平路《東方之東》為例 一、《七世姻緣之台灣/中國情人》中的多層次過去重述
208
二、朝向後國族的女性個體性
211
三、性別化的敘述
216
四、全球化下的台灣與中國
220
五、《東方之東》的自由追尋
222
六、兩岸關係之四角演繹:台灣、中國、澳門、香港
224
七、女性敘事及女性細節
229
八、結語
232
第八章 世界中的「台灣文學」:以台灣文學英譯 235 選集、李喬、吳明益為中心的討論 一、英譯選集樣本裡世界中的台灣之策略
237
二、翻譯「台灣性」
243
三、《寒夜》中的歷史提萃
245
四、《寒夜》台灣意識的弱化及語言上「台灣性」的遮蔽 248 五、《複眼人》朝向全球化的「台灣」
252
六、結語
258
第三部分 千禧年後台灣文學中的族裔書寫及 民族誌的建構與解構 第九章 邊緣的發聲 :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 故鄉》與《懷鄉》中的性別及族群
265
一、《山櫻花的故鄉》中的性別再現
269
二、《懷鄉》中的女性敘事
274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5
2021/8/23 下午7:06
三、女性、日常與民族誌
278
四、語言與文體上的泰雅族特色形塑
283
五、結語
287
第十章 海洋作為中介:夏曼.藍波安近作中的達悟 291 尊嚴追尋與跨原住民游牧學 一、《大海浮夢》中的達悟符碼:從移動路徑到祖島尋根
296
二、《安洛米恩之死》中達悟知識系統的捍衛及危機
306
三、《大海之眼》中的達悟尊嚴尋覓
311
四、結語
317
第十一章 朝向母系的多族群民族誌:陳耀昌《福爾摩 325 沙三族記》中的歷史再現 一、變動中的多元種族融合
329
二、國姓爺的通俗想像
339
三、查某的成長小說兼家族史
346
四、結語
353
第十二章 重構菲國華人主體:連明偉《番茄街游擊 357 戰》中的三重「反成長」書寫 一、混血華裔孩童的流動懵懂主體:〈番茄街游擊戰〉
364
二、純正血統的僭越與菲華文化位階:〈我的黃皮膚 哥哥〉
368
三、雌雄變身的慾望主體:〈情人們〉的性別認同
376
四、結語
381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6
2021/8/23 下午7:06
結論:再談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389
後記
399
徵引書目
403
各章出處
445
索引
447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7
2021/8/23 下午7:06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8
2021/8/23 下午7:06
導論: 現當代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1
2021/8/23 下午7:06
002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
台灣是個多族群的島嶼。因其重層殖民歷史,在台灣文學史 的書寫上,「反帝、反封建」與反殖民是常見的大敘述(master narratives)。1 國族主義掛帥的評斷標準雖自1990年代以來逐步鬆 動,但具強烈社會意識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仍為文學史家所偏 愛。以相對菁英的新文學作品來論,除開賴和、楊逵、吳濁流等較 早被納入日治時期文學「正典」的幾位作者,2 以另類風格取勝的 作家(如以描寫蒼白知識分子著名的龍瑛宗、提倡超現實主義詩學 的楊熾昌、將現代主義美學發揚光大的翁鬧等)也陸續獲得關注。 同樣在1990年代,原本被冠以皇民文學作家稱號而受批評的陳火泉 與周金波等人,也因學者致力於回到歷史現場的脈絡化閱讀,有了 翻身契機。3 與此同時,關於通俗文學課題的挖掘也開始起步。4 從今回望,研究課題已相對寬廣,國族論述也不必然地唯我獨 1
例如葉石濤在1978年的〈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中,即以「反帝、反封建」 之前提,將日本統治期的鄉土文學與1970年代的鄉土作家之創作串聯起來, 建構出台灣(鄉土)文學的譜系。葉氏的文章見尉天聰編,《鄉土文學討論 集》(台北:作者自印,1978),頁69-92。
2
這幾位作者在1990年代初,甚或1980年代,即有研究其人以及作品的專書問 世。參見:呂新昌,《鐵血詩人吳濁流》(台北:臺灣文藝,1984);林瑞 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1993);黃 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台北:麥田,1994)。
3
相對於其他作家,以前衛出版社1991年推出的作家集而言,《周金波集》 (台北:前衛,2002)的出版晚了約十年。關於試圖超越國族框架來討論 皇民文學,可參見Sung-sheng Yvonne Chang, “Beyond Cultural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Current Re-evaluation of the Kōminka Literature from Taiwan’s Japanese Period,”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Chinese 1.1 (1997.07): 75-107.
4
1998年,下村作次郎與黃英哲在一套十冊的《台灣大眾文學系列》(台北: 前衛,1998)的緒論中,援用日本近代文學領域中的「大眾文學」一詞來指 稱一系列與純文學對立的書寫,開啟了2000年以來的日治時期通俗小說和報 刊的研究。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2
2021/8/23 下午7:06
導論: 現當代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003
尊,但對於性別論述和族裔(ethnicity)課題,5 尚存深究空間。關 於性別和族裔,自九○年代以降,已積累若干前行研究。以專書為 例,性別方面的研究,論文集可見諸:鄭明俐編的《當代台灣女性 文學論》,以及梅家玲編的《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縱論式的研 究,可參見范銘如的《台灣女性小說縱論》。6 斷代研究,則可見 於李仕芬的《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郝譽翔的 《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樊洛平的《當代台灣女性 小說史論》、及王鈺婷的《女聲合唱──戰後台灣女性作家群的崛 起》。7 清楚可見,日治時期由於女作家數量有限,與戰後相比, 形成了難以避免的研究缺口。而戰後文學的研究成果,不乏援用特 定理論框架的探討,例如邱貴芬的後殖民觀點、林芳玫的女性主義 角度、劉乃慈以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為切入點的考察。8 族裔
5
本書探討族裔的章節,除了第十章觸及白人人種(荷蘭人)外,多聚焦亞洲 人或南島民族。作家們關注的面向,超乎以外表作區分的人種分類,而是攸 關文化實踐,故書名以「族裔」,而非「種族」(race)稱之,以強調非生 理(physiological,例如膚色)的文化層面。再者,筆者亦認為以膚色(如白 人、黑人、黃種人)或外貌來建構的「種族」分類並不準確,且界線難以維 持,本質上的絕對區別是一種社會建構,而非生物學上的原本狀態。此處以 ethnicity對譯,指共享的文化傳承和生活方式,等同「族群」。因所選文本 觸及了跨代際的認同流變,「族裔」更顯貼切。
6
鄭明俐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梅家玲編, 《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范銘如,《眾裡尋她:台 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
7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 1996);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 學,2002);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臺灣商務, 2006);王鈺婷,《女聲合唱─戰後台灣女性作家群的崛起》(台南:國 立臺灣文學館,2012)。
8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 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3
2021/8/23 下午7:06
004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
方面,同樣僅有少數觸及日治時期的專書研究,以朱惠足的《帝國 下的權力與親密: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為代表。 9至於 戰後,則有陳國偉的《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探討 解嚴後,在以福佬人為中心的主流文化論述下,四大族群(福佬、 客家、外省人、原住民)如何藉由小說創作,建構各自的認同。10 此外,亦有聚焦單一族群的研究,例如,浦忠成、楊翠兩人對台灣 原住民作家的關注,以及黃鈺婷(Phyllis Yu-ting Huang)對台灣文 學中的外省人之再現的個案梳理。11 本書的特色,與前行成果相較,可扼要歸納為四點:一、打 破以政治為主導的戰前和戰後的時間分野,涵蓋日治到千禧年後的 台灣文學;二、進一步拆解、重探現有的台灣文學範疇,展現新的 觀照視野,例如,將跨語際摹寫、翻譯的面向納入,不特定侷限於 女性作者的創作,囊括男性作家透過性別這一稜鏡所折射出的觀點 和立場,也留意到看似(或理當)「陽剛」的反共故事中鑲嵌的感 傷性;三、挖掘討論度相對仍有限的作家和文本,例如潘壘、連明
元尊文化,1997);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臺灣商務, 2006);劉乃慈,《布迪厄與台灣當代女性小說》(台北:學生書局, 2016)。 9
朱惠足,《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台北: 麥田,2017)。
10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2007)。
11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台北:里仁書局,2009);楊 翠,《少數說話: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台北:玉山 社,2018);Phyllis Yu-ting Huang (黃鈺婷),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of “Mainlanders” in Taiwan: Becoming Sinophon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20).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4
2021/8/23 下午7:06
導論: 現當代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005
偉、陳耀昌、原住民女作家里慕伊.阿紀的長篇等,現有研究皆仍 屬稀疏;四、對已被認可的作家作品,提出新的文本詮釋角度,例 如將王藍、郭良蕙的作品並置於戰後初期的台灣文學場域中重新解 讀,論證反共文藝審美機制內部自有的隨機性。至於更為精細的差 異,或如何與前行研究展開對話,將於各篇分論時進一步闡述。 以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研究來說,目前仍以1920年代中葉之後 崛起的新文學作家,受到較多矚目。為凸顯新舊文學的轉折流變, 筆者選取了過渡期的作家謝雪漁的模擬譯寫,作為思考「台灣」文 學的起始點。之後崛起文壇的新文學作家群,以中文或日文書寫, 開展了1930年代的三個主要書寫面向─國族或社會主義的路線、 現代主義或超現實主義、長篇(漢文)通俗小說。當中有多位擅寫 女性,且關注女性在殖民地台灣的命運,字裡行間不乏同情。但當 這些男作家們在文本中不斷地塑造堅韌的女性形象時,這些形象亦 折射出男性作者的特定想法或文字風格。例如翁鬧筆下的女性,即 常是男主人公傾訴的對象或慾求的目標。龍瑛宗筆下的堅忍女性, 則為善感的男主人公提供慰藉。呂赫若〈廟庭〉、〈月夜〉等篇的 柔情敘述下,傳統的婚嫁觀不時呼之欲出,呼應了許俊雅所言的男 作家筆下正面的女性(諸如獨立、能擔大任的賢妻良母形象),歸 結到底,似乎重回傳統價值觀和父系結構。12 正因性別這一視角為 日治時期文學家創作時的敘事重點之一,他們(因多數作者為男 性)藉由不同女性形象,試圖傳達的意涵,便格外具研究意義。 在殖民地的操作體系下,除了性別議題,族群問題亦是不可 12
許 俊 雅 , 《 台 灣 文 學 論 ─ 從 現 代 到 當 代 》 ( 台 北 : 國 立 編 譯 館 , 1997),頁29-60。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5
2021/8/23 下午7:06
006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
避免的挑戰。13 畢竟,殖民統治不只是(至少)兩種族群的交鋒, 更牽涉了殖民者對被殖民者除了政治箝控與經濟剝削外的知識建 構。不論日本,抑或西方殖民母國,常採用的論述不外乎「文明」 與「野蠻」的對峙,以費邊(Johannes Fabian)針對其專業(人類 學)領域的話來說,即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並不存在於同一時空之 中。殖民者否定了被殖民者與他們同時代(denial of coevalness), 因此在論述上,被殖民者總被描繪成「原始」、「野蠻」,甚或一 成不變的、靜態的、可隨時被研究的他者。14 亦有學者指出,當日 本殖民者一方面將日本的優越強加於被殖民者,一方面也同時希望 藉此恢復他們自認純正的,現代日本已失去的原初過去。15 即,將 被殖民者他者化,在某程度上是因殖民者自身的心理需要。 「文明」與「野蠻」的二分,在日本對台灣人的殖民論中屢 見不鮮。值得注意的是,日人對於漢人和原住民,採不同的管理方
13
關於殖民地台灣,參見朱惠足《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殖民地台灣小說中 的種族關係》,當中囊括了不同身分(日人、台人、在台日人)作家的創 作。英語論著則可參見Ann Laura Stoler, Carnal Knowledge and Imperial Power: Race and the Intimate in Colonial Rul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以及Durba Ghosh探討殖民地印度,英國男性殖民者與印度女性關 係的專書Sex and the Family in Coloinal India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6).
14
詳見Johannes Fabian, Time and the Other: How Anthropology Makes Its Objec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如此將與自己不同的「他者」文化之知 識建構在Edward Said的《東方主義》(他以「東方主義」一詞統稱西方長久 以來持續地對非西方文化一系列錯誤的假定與刻板印象)一書而有深刻的 批判。詳見Edward Said, Orientalism: Western Representations of the Orient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8).
15
參見Robert Thomas Tierney, Tropics of Savagery: The Culture of Japanese Empire in Comparative Fram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6
2021/8/23 下午7:06
導論: 現當代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007
式。為了貫徹同化的政策(簡言之,即是必須在法律上「提高」台 灣人的地位),內台共婚自1932年後被允許,且被合法地承認,但 實際上並不普遍。迎娶日本女性者,以台灣較為顯赫的家庭的曾留 學日本的男性機率較大。16 處理此題材的著名文本,如在台生活多 年的庄司總一的小說《陳夫人》,即描寫日本女子嫁入台南望族家 庭。17日本男性迎娶台灣女性,礙於聘金,亦非易事。處於種族層 級最底層的台灣原住民(尤其是高山族),更是日人的知識建構下 的「化外」之民。對於台灣的漢人,日人與台灣市井小民之間的 衝突,自日人警察在文本中的惡行惡狀(例如賴和的〈一桿「秤 子」〉)即可見一斑。不可忽略的是台灣漢人(即同族群)中的內 部殖民(internal colonialism),例如在殖民體系下任職的小知識分 子,或是依附日本人,為虎作倀的台灣人。前者可見於龍瑛宗〈植 有木瓜樹的小鎮〉中對統治者不滿,但又自視甚高,鄙視自己同胞 的陳有三。後者可見於楊雲萍〈光臨〉中,台灣人保正媚日的扭曲 行徑,而其〈秋菊的半生〉敘述貧家鬻女為婢,秋菊被賣到富有的 台灣議員家後遭到玷污,最終投河自盡,則巧妙地將殖民體系與男 性霸權鏈接起來。
16
以文學作品的再現來說,多數描寫台灣男性知識分子娶日人女子為妻。例 如,朱點人的〈脫穎〉即描寫台灣人陳三貴,為求飛黃騰達,娶日本上司 的女兒為妻,改名犬養三貴,成功入贅為「內地人」。
17
日文原著分「夫婦」、「親子」兩部,分別於1940、1942年在東京出版, 中譯本合為一部,參見黃玉燕譯的《陳夫人》(台北:文英堂,1999)。 其現有研究及評價,參見楠井清文,〈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理念與實情: 從庄司總一得獎作品《陳夫人》觀之〉,收入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 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台北:臺大出版中 心,2012),頁295-332。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7
2021/8/23 下午7:06
008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
然而,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關係並非是絕對的,而是需要因 地制宜,被不斷地協商與重新界定。殖民者到了殖民地旅行或居 住,離開了日本帝國,與母國文化之關係即需調整,18 而日/台通 婚對維持族群界線,更添棘手難題。日本領台後,因著中期以來 同化政策的施行,儘管其打出「一視同仁」的口號,在實際生活 中,台人仍不免遭到差別待遇。19 1936年9月小林躋造上任後,皇 民化運動逐步展開。1941年皇民奉工會成立,台灣的人力物資進一 步被編入日本軍事體制。在戰爭總動員下,皇民煉成的極致,即是 為日本天皇及其皇國大業捐軀。具體地說,不僅要有殉國的精神與 勇氣,更是為「聖戰」捐軀後,方能真正地從被殖民者的身分轉 化成日本人。當中的著名例子,為泰雅族女孩莎韻於1938年9月失 足落水的意外,經殖民者的「收編」,成功地衍化為一名純情少 女為皇國獻身的愛國神話。20 死後方能翻轉身分,說明了(性別化 的)「成為日本人」(becoming “Japanese”)和「是日本人」(being 18
關於旅台的西川滿,與赴滿洲的大內隆雄的認同折衝,參見Ying Xiong, Representing Empire: Japanese Colonial Literature in Taiwan and Manchuria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4).
19
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依族群劃為「本島人」(含漢人以及所謂「熟番」 的平地原住民)、「內地人」(日本人)、「生番」、外國人四類。以日 台共學而言,台灣的高校錄取比例,「本島人」的比例與「內地人」相 較,明顯偏低,平均僅占整體的22.5%,就讀高校也因此成了台籍社會菁英 的主要養成渠道。見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從「內地、「灣生」到「本 島」─那些年,他們在台北高校「七星寮」的放浪青春〉,2016年2月12 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6945。
20
莎韻的故事為日本導演清水宏1943年電影《莎韻之鐘》的主題。此電影是 否成功地傳達日本國策,見仁見智。參見筆者之作:Pei-yin Lin,“Translating the Other: On the Re-circulations of the Tale Sayon’s Bell,” in James St. André and Peng Hsiao-yen, eds., China and Its Others: Knowledge Transfer through Translation 1829-2010 (Amsterdam: Rodopi, 2012), pp. 139-163.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8
2021/8/23 下午7:06
導論: 現當代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009
Japanese),或「本島人」(台灣人)和「內地人」(日本人)之 間難以跨越的族裔鴻溝。21 儘管男性作者們不斷地在文本中勾劃特定的女性形象,以符 合自身的創作旨趣、思想特色或時局需要,但殊為可惜的是,女作 家們未能形成一個勢均力敵的群體,以逆寫男性作者們的再現。少 數的幾位已知的台灣女性作者,例如楊千鶴,其創作題材大半與婚 姻家庭為主,其他如葉陶,則在此之上,加以些許其他(如階級) 元素。值得注意的,尚有自幼與家人來台定居,直到二十一歲才返 日,並開始發表作品的女作家真杉靜枝(Masugi Shizue),22 以及 1938年旅台,在台中州的北斗小學校任職,1946年才返日的坂口䙥 子(Sakakuchi Reiko)。23 兩人的創作對於理解當時台灣人生活,以 及日人的殖民論述皆深具意義。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在國民黨頒布的一系列提 倡反共抗俄,以及獎勵戰鬥文藝的體制下,儘管作家們的創作難免
21
陳火泉的〈道〉以及周金波的〈助教〉不約而同地深刻揭露兩者之間的差 異,以及在皇民煉成過程中的精神苦悶。關於同化以及皇民化的討論,參 見Leo Ching(荊子馨), Becoming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22
關於真杉靜枝已有不少相關研究。例如吳佩珍,《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 灣》(台北:聯經,2013)一書,對其「私小說」風格、皇民化時期、戰 後初期作品詳細爬梳,可惜當時日本文壇似乎對其私人生活的興趣,大過 於對其創作的關注。
23
坂口䙥子除了書寫在日的生活,亦有多篇描述日人在台情況,以及異民族 課題,曾出版小說集《鄭一家》、《曙光》等。收錄在前者的同名故事 〈鄭一家〉寫台人皇民化家庭(鄭家)的家族衝突。1942年發表於《台灣 文學》的〈時計草〉觸及霧社事件,對日本當局的理蕃政策有所質疑,幾 乎被全篇刪除。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9
2021/8/23 下午7:06
010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
需要妥協,但並不意味著黨國機制影響下的作品,美學價值必然大 打折扣,也不意味著其他(非主流)的文學風格,便全然沒有倖存 空間。其實,即便在政治氛圍相對凝重的戰後初期,作家們仍持續 在體制內做出不同嘗試。由於語言的轉換,除了少數幾位能在短時 間即以中文創作(如呂赫若),或原本中文底子即不錯(例如曾在 北平生活的鍾理和),多數本省作家皆需時間學習中文。因此,文 壇以戰後來台的作家群體為主力。活躍文壇的男作家主要由軍、政 背景組成,作品不少描繪大陸軍旅生活,並帶反共主題。本書探究 的王藍、柏楊之作品,即屬此類。當時也因冷戰格局,國共意識形 態的對峙,也延伸至爭取東南亞的僑民們。本書也因此選取了出生 越南的作家潘壘為討論的個案之一。 同一時期,自大陸來台的女作家為數頗多,且素質整齊。她 們主要書寫政治之外的生活,取向也較偏感性的「閨秀」風格,24 散文的成績尤其斐然。《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即為這些 作家,如謝冰瑩、孟瑤、鍾梅音、張秀亞、徐鍾珮、郭良蕙、琦 君等五○年代重要女作家的投稿園地。然而,在當時反共當道的 局勢下,她們的作品相形邊緣。郭良蕙的例子,更說明了當時文 學場的重層遊戲規則。經過了六○、七○年代現代主義與鄉土文學 24
「閨秀」一詞用來形容女作家的創作題材和風格在三○年代中國文壇已出 現。例如,毅真,〈閨秀派的作家冰心女士〉,收入李希同編,《冰心 論》(上海:北新書局,1932)。冰心常被視為閨秀派的代表,五○年代 來台的琦君和張秀亞等在風格上與冰心相近。在台灣,根據范銘如的講稿 〈台灣女性小說〉,男作家在五○年代曾以「閨秀文學」指稱文壇女作家 的作品,見http://studentclub.tku.edu.tw/~tkuwl/news-3.htm,但較集中的討論 則是探討七○年代中期至八○年代中期女作家的「唯情」作品。其中多位 女作家從《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的徵文比賽中勝出,且與「三三」集 團關係密切,行文筆調與現代派女作家(如歐陽子)迥異,近似張愛玲。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10
2021/8/23 下午7:06
導論: 現當代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011
的交鋒,八○年代的文壇,見證了台灣本土女作家的崛起,且佳作 不斷。蕭颯、蕭麗紅、袁瓊瓊、廖輝英、李昂、平路等五○年代左 右出生的女性作者們,25 或專寫家庭與婚姻的閨秀溫婉,或直面情 慾的聳動,記錄了台灣婦女在傳統過渡到現代的進程中之掙扎與困 境。 解嚴後,女作家們亦投入政治歷史書寫,巾幗不讓鬚眉。以 性別(女性)的角度重探歷史,李昂的《迷園:世紀末的女性伊甸 園》,和平路的《行道天涯》皆為佳例。26 前者可謂啟動「性別加 政治」這一敘述模式的重要先例,之後在《北港香爐人人插》中有 更為辛辣的發揮,27 而後者則以「國母」宋慶齡的視角重構了建國 史,也為其後以女性角色入手,反思台灣歷史的《婆娑之島》立下 基礎。28 兩位年紀相仿的留美作者亦不約而同地觸及兩岸政治,作
25
李昂在其中算出道頗早的作家,其於1968年即發表處女作〈花季〉。
26
李昂,《迷園:世紀末的女性伊甸園》(台北: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平路,《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1995)。關於《迷 園》,較早有呂正惠、金恆杰、黃毓秀、彭小妍等人的討論,之後陸續有 多篇論文觸及,此不贅述。關於《行道天涯》的討論,參見《聯合文學》 11.6(1995年4月)上的數篇論文。除了李昂和平路,陳燁以家族故事演繹 二二八事件的《泥河》,還有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等多部作品皆頗具 參照價值,此不一一臚列。
27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收錄〈戴貞操帶的魔 鬼〉、〈空白的靈堂〉、〈北港香爐人人插〉、〈彩妝血祭〉四篇,為研 究女性在國族論述中的角色的明顯案例,因部分內容被指影射陳文茜,引 發熱議。之後的姊妹作《路邊甘蔗眾人啃》(台北:九歌,2014),結合 台灣的民主運動進程,繼續探究性與政治之間的共生關係。
28
平路,《婆娑之島》(台北:商周,2012)分別從西拉雅族女性娜娜與荷 治時期末代長官揆一,以及台灣女性與美國華府官員之間的兩段情緣,勾 勒出台灣自十七世紀以來多次被貽誤的歷史命運。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11
2021/8/23 下午7:06
012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
品緊扣台灣詭譎多變的政經現實。當代台灣的女性創作群體所經營 的題材極為多元,眾聲喧譁,無法以單一的標籤或風格粗暴地化約 其創作的多樣性。 同樣在八○年代,值得注意的,尚有在台灣文化本土論述中, 乘勢而發的原住民文學。29 如上所提及的「他者」論述,台灣的原 住民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多處被觀察、再現的對象,其再現者包含 清朝的遊歷宦人、日本人、台灣的漢族等。也因此,原住民作家的 進入台灣文壇別具自我民族誌(auto-ethnography)的意味,30 為漢 人獨尊的意識形態提供了另一視角。其中由泰雅族女士綢仔絲以年 幼時學會的日文片假名寫成的手稿,經學者訪談整理而出版的《山 深情遙─泰雅族女性綢仔絲萊渥的一生》,在族群、性別、甚至 殖民記憶、語言課題上均別具意義。31
29
此指以文字(大多數是中文,但也有作家以羅馬字拼音方式表記其族語) 形式傳播的文學。原住民儘管原來沒有文字,其「文學」傳統卻源遠流 長,主要表現在口傳文化(如傳說、祭儀、即興吟唱等)中。關於「原住 民文學」之範圍界定,有孫大川提出的以作者身分為依據的看法,亦有浦 忠成提出的以題材來界定,以及瓦歷斯.諾幹所提的以原住民語言創作為 標準。筆者個人傾向以題材來論。
30
自 我 民 族 誌 說 法 , 可 見 L i a n g - y a L i o u ( 劉 亮 雅 ) , “ Au t o e t h n o g r a p h i c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Tian Yage’s Short Stories,” China Quarterly 211 (2012.09): 806-826, 亦可參考筆者的“From the Colonial Other to Autoethnography: Indigenous Literature from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Its Implications—Taking Tuopasi Tamapima as an Example,” in Si Chung-mou, ed., Myriad Streams Make the Ocean: New Currents in Chinese Studies, (Hong Kong: Zhonghua Bookstore, 2013), pp. 341-365.
31
耐人尋味的是,此書成書過程仍經由漢人以及日本人的訪談作為中介及其 文字再現,內容流露當事者對日人以及國民黨的感恩之情。詳見中村勝 著、洪金珠譯,《山深情遙─泰雅族女性綢仔絲萊渥的一生》(台北: 時報,1997)。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12
2021/8/23 下午7:06
導論: 現當代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013
過去三十年來,原住民作家們的創作也從短篇故事、詩歌等逐 漸開展至長篇小說,其中女性作者的創作力不容小覷。麗依京.尤 瑪(Lyiking Yuma)、利格拉樂.阿
(Liglave A-wu)、里慕伊.
阿紀(Rimuy Aki)、達德拉凡.伊苞(Dadelavan Ibau)等均頗具 代表性。32 無獨有偶,「客家文學」一詞亦在八○年代被提出。 33 對客系作家作品特色,甚或語言使用的思考本無可厚非,但作為一 個文學的系譜,客家人源流的眾說紛紜與遷移史的駁雜,卻弔詭地 消解了其「根」的論述。 早在戰後初期,族裔之間的文化碰撞,即不時在文學作品中浮 現。當時的族裔問題,最集中的呈現,為本省人和戰後初期來台的 外省人之關係。台灣女性受來自中國的男性所吸引,以及最後的幻 滅,34 不僅是終戰結束後台灣「祖國」情懷的演繹,也呈現出當時 外省人(特別是男性)和本省人之間的優劣社會位階。常為人所討 論、或曲解、誤用的作品,為客籍作家鍾理和於1959年寫就的自傳
32
麗依京.尤瑪曾參與原住民解放運動,其於1996年2月出版的《傳承─走 出控訴》為第一本原住民女作家發表的個別創作。利格拉樂.阿 緊接在 後,於同年出版散文集《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行文筆調較麗依京. 尤瑪來得溫緩。
33
根據網站:http://lit.hakka.gov.tw/_gcomment/gcomment01.htm,旅日學者張 良澤於1982年在美國演講時使用了「客家人作家」一詞,之後葉石濤提出 「客屬」一詞,鍾肇政進一步提出「客語文學」。但截至目前,其界說尚 不明確。
34
可參見呂赫若的〈冬夜〉(1947),本省女性彩鳳委身外省人郭欽明;吳 濁流〈波茨坦科長〉(1948)中,台灣女性玉蘭因著對祖國的憧憬,對外 省男子范漢智產生莫名的情愫;陶晶孫的〈淡水河心中〉(1951),則以 1950年初本省女性陳素卿殉情事件為藍本,勾勒當時本省、外省人之間的 相互投射。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13
2021/8/23 下午7:06
014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
性散文〈原鄉人〉。35 文章從敘述者孩提時代的「人種學」回憶開 始,福佬人、日本人、原鄉人(大陸人)相繼登場,道出了敘述者 對「原鄉」(中國)的揣想,以自己追求自由的出走作結。但在白 先勇於六○年代發表(之後結集成《台北人》)的短篇中,台灣人 與大陸人之間的關係有了翻轉。鍾理和筆下大多為「不是很體面」 的大陸人,在白先勇筆下,卻不乏形象不佳的本省籍(尤其女性) 人物。36 相較之下,林海音的〈蟹殼黃〉(1957),藉由食物寫外 省人的離散,以及操著南腔北調的各省人士來到台灣後的(不能) 磨合,最後以廣東男子與台灣羅東女工的通婚收場,自況之餘不失 輕鬆幽默,也多了份包容。 除了本省(福佬人)/外省漢人間的互動外,在台灣四大族群 中,另兩大群體(客家人以及原住民)也分別強調其文學書寫的特 色。客家族群由於在人數比例上(約13.5%)大幅少於福佬人族群 (約73.5%),因此,雖是台灣的第二大族群,文學大家輩出,其 族群特性在文學表述上並不特別鮮明,但其在大河小說文類中的耕 耘,令人側目。例如,鍾肇政的「台灣人三部曲」聚焦全體台灣民 35
文末「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一句話常被片面地 解讀成鍾理和的中國意識。筆者認為,鍾的原鄉情懷尚有辯證空間。2004 年3月,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回應記者關於台灣選舉的感想時,徵引此句,將 鍾的原鄉情懷去脈絡化地援用,無限上綱為國家級的認同,且「原鄉人」 被誤讀成「原野人」。
36
如〈花橋榮記〉裡的阿春、〈歲除〉中的「山地野女人」等皆十分負面。 〈花橋榮記〉中的敘述者(一名大陸女性)對桂林的好山好水讚不絕口, 對台灣自然環境的惡劣則抱怨連連,如「今年颱風,明年地震,任你是個 大美人胚子,也經不起這些風雨的折磨哪!」而對廣西其他地方來的人, 則以「一個個齜牙咧嘴。滿口夾七夾八的土話,我看總帶著些苗子種」來 描述。白先勇《台北人》中看待台北以及台灣人,多少挾帶著這種優越 感。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14
2021/8/23 下午7:06
導論: 現當代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015
眾的淪日哀史,李喬的《寒夜三部曲》則將客家人的辛勤的渡海墾 拓,展演成台灣人先民百年來的奮鬥史。其在《埋冤1947埋冤》打 造台灣人精神意識時,也多以福佬話表述,呈現本省/外省之別, 而非福佬人/客家人之別。值得關注的是,解嚴後客家族群意識明 顯攀升,母語的訴求漸形重要。1987年10月《客家風雲》雜誌的創 刊,以及1988年年末,以此雜誌社為中心,籌劃發起的「還我母 語」運動,到1994年秋季首家客語電台「寶島新聲」開播,均為其 成果。 無獨有偶,同在解嚴前夕,福佬作家宋澤萊倡議台灣的民族 文學與母語的關係。然而,他所指的母語為台語,並進一步在其小 說和詩歌創作上實踐台語書寫,儘管他認為台灣民族文化「涵攝 山地文化、福佬文化、客家文化、外省文化」,以區隔「中華文 化」。37 而原住民作家也不遑多讓。瓦歷斯.諾幹即認為,1988年 方是原住民的主體建構的伊始。他將原住民的現代文學分為三階 段:1930至1945年為「去主體化」期、1946至1988年為「漠視化」 期、1988年起才是「主體建構」期, 38 凸顯了原住民身分在日本 人、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下所遭遇的不同國家機器制度化的壓抑。 由上可見,解嚴前夕台灣的族群文化論述,具紛陳多音之貌, 不難想像,解嚴後的台灣文學,族群書寫成了作家筆下一個重要且
37
宋澤萊,〈「台灣民族」三講〉,《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 1988),頁123。
38
瓦歷斯.諾幹,〈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現代文學的幾點思考〉,收入周英 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 2000),頁113-117。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15
2021/8/23 下午7:06
016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
常見的主題。其實,自七○年代末期鄉土文學論戰以來,台灣在文 化論述上,持續地朝本土性方向開展,「台灣文學」作為一自主的 文學系統這一概念,也在若干本土論學者的發聲下,逐漸在八○年 代獲得確立。39 然而,原住民因著其先來後到的歷史淵源,是本土 論學者建構其理論時不得不面對與反思的面向。值得一提的是, 在族群共存的移民社會,本土性(indigeneity)並不無條件地等同 「本真性」或「合法性」,畢竟認同與身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 要不斷磋商、選擇的過程,這也說明了何以九○年代中後期,原住 民知識菁英(例如夏曼.藍波安以及亞榮隆.撒可努等人)選擇重 返部落,重新建立他們與其族群傳統之關係。 現今台灣,四大族群的融和問題並未如政治文宣般,一切粉飾 太平,反而繼續展演著不同的主/客之可能。以文學來說,九○年 代後因跨國通婚而來台的「新住民」,歸化為台灣籍、自馬來西亞 來台的作家社群,甚或是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作品,在廣泛的意義 下,皆未嘗不可作為思考台灣重層族群關係的線索和契機。當然, 就政經格局來說,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惘惘的威脅」(套用張愛玲 的話),亦是不可迴避的挑戰。也或許不妨取道經貿史學者津津樂 道的海洋論述,換個角度來看台灣的族群史,將歷史縱深拉長,往 前追溯約四百年,從荷治時期,細說從頭。 本書依主題,分三部分,大致按日治時期至戰後台灣的時序 編排。第三部分特別標舉「千禧年」為題,意在凸顯台灣文學界過 去二十年左右,關於性別和族裔思考的新面向。每部分收錄四篇文 39
參見Xiaobing Tang, “On the Concept of Taiwan Literature,” Modern China 25.4 (1999.10): 379-422.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16
2021/8/23 下午7:06
導論: 現當代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017
章。因性別議題和族裔政治涉及的範圍廣泛,囿於本書篇幅和筆者 自身興趣,討論的作家和作品,無法面面俱到,擷取過程中不乏遺 珍,未納入討論之作家、文本或文學現象,並不意味其美學價值或 議題性較低。在個案選擇上,力求呈現台灣文學的繁複與多元,也 儘量讓各個章節能相互參照對話,使文氣更顯連貫。關於性別,主 要囊括了女性角色的形塑、女性化敘事和特定女作家的作品。關於 族裔,則特別留心台灣四大族群(原住民、福佬人、客家人、外省 人)的國族或族裔表述的形式和文類,以及台灣文學作品中鑲嵌的 他族或異域敘事。各章簡介如下: 第一部分從解構與反思的視角開始,把當今已被視為理所當 然的「台灣文學」置入二十世紀初的語境,重審台灣文學在當時的 跨語際(translingual)譯寫以及跨文化想像的開端。在二十世紀之 交,何謂台灣人的後殖民社會典型的主體叩問,「文學」這一概念 所指為何,在殖民地台灣,都才剛萌芽起步。40 因著殖民地現實與 台灣原有的漢文傳統,台灣作家們即便不諳任何歐洲語言,亦能透 過日文或中文閱讀,從譯作中汲取靈感,提煉題材,與世界文學和 新興文藝思潮接軌。41 40
在日本,national literature (kokubungaku)概念為伴隨明治時期民族國 家(nation-state)概念發展而來的新詞彙(neologism)。當時關於「文 學」的概念亦是多音而瀰散的。日本方面的討論,參見鈴木貞美(Suzuki Sadami),《日本の「文学」概念》(東京:作品社,1998),英譯本見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in Japan, trans. Royall Tyler (Kyoto: Nichibuken, 2006); 台灣部分的探討,見許倍榕,〈日治初期台灣言論界「文學」概念的變 化〉,《台灣文學研究》7(2014年12月), 頁185-232。
41
較明顯的例子,如賴和1923年首次入獄時,申請閱讀《噫!無情》(即雨 果的《悲慘世界》)、《紅淚影記》,其〈一桿「秤仔」〉則直接受法朗 士小說〈克拉格比〉啟發。楊熾昌的超現實主義詩作,為對1920年中葉在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17
2021/8/23 下午7:06
018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
第一章以謝雪漁為例,聚焦謝氏創作的兩個主要側面:早期 (二十世紀初)的志怪俠義主題,以及二次中日戰爭期間所寫的長 篇中對烏托邦之形塑,論證謝雪漁前後期作品中歷史想像與政治關 懷的連貫性,及其「國體」的想像奠基於翻譯、改寫等文學建構過 程之上,有賴於跨文化的吸納。42 接著三篇文章,集中探討日治時 期台灣文學中的女性形塑,尤以三○與四○年代的作品為主,分別 論述漢文作家徐坤泉和吳漫沙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期嚴肅與通俗 文學兼顧;日文世代男作家們如何在文本中形塑理想女性,彰顯其 性別化的現代性言說;以及為數不多的女作家,如何思考當時台灣 民俗、現實、女性婚嫁等議題。第二章的個案徐坤泉以及吳漫沙 兩位,自千禧年以來,因通俗報刊(如《三六九小報》與《風月 報》)的研究興起,引起學界關注,但多數論文強調其作品的教化 或啟蒙,或漢文書寫與殖民社會脈絡間之關係。筆者則選擇深入探 究兩位小說家刻劃女性人物時的修辭,以及其如何透過兩極化的女 性角色塑造來折射其模稜兩可的對現代性的肆應。 第三章〈沉默的她者〉分析呂赫若、龍瑛宗與翁鬧作品中的 女性形塑,尤其是這三位作家如何構造特定的女性形象,以呈現自
法國興起的超現實主義的吸收。龍瑛宗晚年回憶自己的閱讀經驗,指出從 「杜甫、海涅、戈果里、屠格涅夫、左拉、巴爾札克」等人作品受益匪 淺。參見賴和,《賴和先生平反紀念集》,頁2,相片部分;龍瑛宗,〈讀 書遍歷記〉,《民眾日報》,1981年1月28日。 42
以翻譯為切入點,探勘台灣歷史和自身定位的嘗試,參見賴慈芸編,《臺 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台北:聯經,2019),當中收錄論文觸 及譯本辨析和譯者作為文化政治中介者之角色。黃美娥編的《世界中的台 灣文學》(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則特別凸顯將台灣文學放入 「世界之中」來呈現。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18
2021/8/23 下午7:06
導論: 現當代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019
身的美學或人生的轉向,抑或當時台灣的時代精神特質。本章將論 證,三位作者不時在文本上織造一個私人且浪漫的女性空間,以 抵銷或彌補殖民地現實的困頓。第四章則受薩依德(Edward Said) 「對位式閱讀」(contrapuntal reading)啟發,43 將處於主導的男性 書寫霸權的相對應的女性視野列入考量,亦即女作家在當時的社會 結構下,如何思考女性的命運和出路。透過檢視少數幾位女性作家 的創作,筆者在指出,雖然她們的書寫圍繞著婚嫁「小」事展開, 但當中包含的階級,台/日(甚或東/西方)文化的交鋒經驗,不 容忽視。 餘下的兩部分則為戰後到千禧年後的台灣文壇個案分析。第 二部分「戰後至當代台灣文學中的女性(化)敘述及國族、地緣政 治」進一步延伸性別的討論。與上部分討論文本的女性角色不同, 轉為關注所選文本中的女性化敘事模式。同時,也將台灣置入不同 的國族、地緣關係來檢視,參照系包括了東南亞、兩岸四地,甚至 台灣及其文學在世界(主要是英語讀者)中,藉由翻譯所折射出 的現象,但有共通的關注點,即,如何建構「中國性」或「台灣 性」。特定課題,諸如:現代主義小說、外省第二代或眷村認同、 後殖民課題,已有相對細緻的中英文專書研究,44 所選的個案偏向
43
原意指在詮釋殖民(地)文本時,必須兼及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兩方的(不 同)視角。詳見Edward Sai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London: Verso, 1993), Chapter 4.
44
由於書目甚夥,在此不逐一羅列,僅舉數本專書代之。英文專書參見 Sung-sheng Yvonne Chang, 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1); Margaret Hillenbrand, Literature, Modernity, and the Practice of Resistance: Japanese and Taiwanese Fiction, 1960-1990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07); Ming-yan Lai,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19
2021/8/23 下午7:06
020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
冷戰初期,或近幾年才發表的長篇小說。雖然選擇了文壇資深作家 李昂以及平路,但探究的文本相對仍有深化空間。 此部分的前兩章聚焦戰後初期,後兩章將關注點延伸至八○年 左右到千禧年初。第五章以王藍及郭良蕙兩位為例,檢視國民黨文 藝機制對五○和六○年代初期文學生產以及評價的影響。論文受威 廉斯(Raymond Williams)探討文化霸權(hegemony)時提出的三 層文化結構(即主導文化、另類文化、反對文化)啟發,將王、郭 兩位作家分別劃為主導和另類文化,45 然後析論王氏作品未必多麼 反共,郭氏作品也沒有多麼不道德,說明黨國文藝機制運作的隨機 性。第六章延續戰後初期台灣「反共抗俄」文藝下的文學討論,選 取潘壘的《紅河三部曲》(1952)及柏楊的《異域》(1961)為文 本,闡述反共文學作品所呈現出的,迥異於國民黨政府的異質中國 性。尤其潘壘為越南華僑,其認同流露了祖國中國、母國越南、台 灣久居地之間的拉扯,而後者雖寫中緬邊界的孤軍的奮戰,卻展演 出個人導向的愛國情操,及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顯示台灣文學中 的「中國性」需要被歷史化(historicize)。 第七章以李昂和平路兩人處理兩岸關係的小說為例,探究兩位
Nativism and Moderntity: Cultural Contesta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under Global Capitalism (Albany, NY: SUNY Press, 2008). 探究解嚴後台灣文學的中文專書, 參見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 田,2006)及《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臺大出 版中心,2014)。 45
原文分別為dominant、alternative 及oppositional文化。張誦聖曾微調成主 流派(the Mainstream)、現代主義派(the Modernists)、鄉土派(the Nativists),參見Sung-sheng Yvonne Chang, 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5-7.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20
2021/8/23 下午7:06
導論: 現當代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021
女作家如何以兩性關係影射複雜的兩岸關係。透過文本細讀,指出 李昂《七世姻緣之台灣/中國情人》(2009)中的女性視角及後國 族全球認同傾向,及平路《東方之東》(2011)中個人慾望和台灣 歷史的交疊與女性細節之運用,並論證兩部小說以男歡女愛的敘事 基調,託寓多變的兩岸關係,具以柔克剛的顛覆意蘊。第八章將台 灣置入更大的全球框架下考量。如何將台灣(文學)推向世界,翻 譯勢在必行。本章因此擷取了具代表性的台灣文學英譯選集、李喬 的《寒夜》,以及吳明益的《複眼人》,說明在翻譯過程中,所謂 的台灣性或台灣的歷史,在譯者的演繹和其他(如編者或出版社) 驅力交互影響下,產生了什麼變化。「台灣性」在此章,一如第六 章的「中國性」,是筆者解構、思考的開端,戮力呈顯其表述因時 地制宜的多種可能,和跨語際流動所帶來的彰顯或遮蔽。 第三部分同樣希望能挖掘更多仍相形小眾的文本,故特別挑揀 了原住民女作家里慕伊.阿紀的長篇創作,以及本身為專業醫師的 陳耀昌初入文壇的首部小說,以期能捕捉當代台灣文學中,關於性 別和族群議題的較具新意的另類思考稜角。夏曼.藍波安的作品雖 然討論度頗高,但筆者聚焦於其近期出版的作品,最後以新生代作 家連明偉書寫菲律賓華人生活面貌的文本作結,冀望讓台灣文學的 範疇保持開放寬闊,凸顯二十一世紀以來台灣文學領域中逐步浮出 的各種新貌。本書的四個章節,恰好分別展示了原住民女作家長篇 小說的問世,以及族裔思考在相對常規的本省/外省、原/漢關係 之外的更寬闊的多族視野。 第九章以里慕伊.阿紀的兩部長篇《山櫻花的故鄉》(2010) 和《懷鄉》(2014)為焦點,分析原住民女作家如何透過書寫建構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21
2021/8/23 下午7:06
022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
自身的文化或性別主體。里慕伊.阿紀創作起步稍晚,原運也從一 開始的控訴到返鄉的文化實踐。因此其關懷面雖廣,行文筆調卻相 對溫和清新。她擅長從女性個人的生命語境著手,以「小」敘述帶 出原住民族群從遷徙到定居的墾殖路徑(route),以及離開、歸 返之間的根(或原鄉)(root)辯證,46 頗具特色。第十章探討夏 曼.藍波安三部近作《大海浮夢》、《安洛米恩之死》、《大海之 眼》中,對其族群(蘭嶼的達悟族)文化和漢人文化的差異所衍生 出的,諸如海洋與陸地、技能與知識、部落生態與國家法律等的一 系列思考。夏曼個人的返回部落和航海經歷,都是實踐達悟文化屬 性的實際行動。也因他的南太平洋航行,讓他的族裔書寫多了台灣 作為「島嶼導向」(nissology)的可能,47 也和吳明益一樣,展現 了生態和人類歷史文化並思的環境人文視角。 最後兩章,則將台灣文學的觸角在時間和空間想像上,均繼續 擴充。第十一章以陳耀昌書寫荷治時期台灣的小說《福爾摩沙三族 記》(2012)為題。故事背景從十七世紀,歐洲大航海時代晚期, 46
路徑與根源的概念在不同學科被援用。例如,在社會學的範疇,可用來分 析移民或跨國移動之問題。早於1997年,James Clifford即指出居住在集體生 活中被理解成常態,遊行則是附加的,也因此居住似乎總是優於移動。但 他卻反其道而行,研究二十世紀末的旅行。參見James Clifford,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47
島嶼研究為近年來新興的面向。1992年,國際小島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Small Island Studies Association)成立,日本於1997年也成立「日本島嶼学 会」。Nissology一詞為社會人類學家Grant McCall提出的概念,以期彰顯從 島嶼出發看世界(world of islands)的視野(以島嶼自身來理解島嶼),而 非一直以來以大陸為中心的從世界看島嶼(islands of the world)的視角。 參見Grant McCal, “Nissology: A Proposal for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the Pacific Society 63/64 (1994.10): 93-106.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22
2021/8/23 下午7:06
導論: 現當代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023
荷蘭人來台開始細說從頭,勾勒出過去近四世紀在台灣這座島嶼上 的西歐人、漢人、原住民三個不同族裔的歷史交會。在當今台灣社 會,「四大族群」的劃分已儼然成為普遍的族群想像,此小說可說 是一部漢人移民開墾仍舊稀落,野生的梅花鹿漫步原野林間的人文 與自然的雙重「史前史」。透過其以海洋貿易、混血母系等的另類 角度再現台灣的族群歷史,賦予了台灣歷史書寫新的想像起點,其 多族裔的、母系歷史源起的觀照,恰與里慕伊.阿紀的泰雅族女性 自我書寫,形成全景縱深式和特寫內省式的、感性不一的視野,而 在多元史觀方面,則與夏曼.藍波安近作中的呼籲,不謀而合。夏 曼.藍波安一章中的「跨原住民」思考,可與第十二章討論連明偉 《番茄街游擊戰》中流露的跨地域(translocal)視野相互對照。 不同於兩位原住民作者的自我書寫,也迥異於陳耀昌的大河 小說設置,連氏挪用成長小說文類,從不同面向呈現菲律賓華人主 體的混雜及尚在生成之狀況。此書對台灣的鄉土敘事或文化本土性 的思考,和客家或原住民族群異曲同工,提供了福佬文化國族主義 之外的可能性。雖非描寫人口數已超過原住民的新住民,但卻將書 寫觸角延伸到東南亞的華人。當中不僅是單向的台人對菲律賓的觀 察,也含中、港、台等不同華人社群的多地域(polylocal)反思。 討論焦點將為其中三篇故事的先天失調的家庭倫理、菲華文化位 階、以及雌雄變身,如何逐步拆解了菲國華人的單一主體性,也將 檢視其書寫(他者的)倫理,以及藉此小說折射出的從島(菲律 賓)到島(台灣)的凝視。首章探討的作家謝雪漁,亦曾旅居菲 國。48 時空相隔近百年,與連明偉的域外書寫,竟巧合地跨世紀前 48
謝雪漁在1912年2月,曾赴馬尼拉的《公理報》任職,同年9月返台。其詩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23
2021/8/23 下午7:06
024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
後呼應,隱約為台灣文學研究的「南向」對照,預示了可行的面 向。 本書的第二、三、四、五、七、八、九、十一章,已發表於 台、港或國際優良期刊,或已由專書之一章形式出版。出處詳見書 末說明。唯部分細節因應專書的鋪排,或稍有調整,特定論點業已 進一步地深化,以期論述更臻完善、全書結構更為緊密,特此為 記。
作〈渡岷雜詠〉七言絕句十四首,即描寫其對菲國的感受;連明偉則是 2010年任僑委會華語教學替代役而到菲國的中學當中文老師。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24
2021/8/23 下午7:06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目 (CIP)資料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 : 從日治到當代/林姵吟著. -- 初版. --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 國立臺 灣大學發行, 2021.08 面 ; 公分. -- (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 研究篇 ; 13) ISBN 978-986-350-474-0(平裝) 1.臺灣文學 2.文學評論 3.女性 4.族群 5.文集 863.207
110012087
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研究篇13
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 作 者 叢書主編
林姵吟 梅家玲
總 監 責任編輯 協力編輯 封面設計 內頁排版
張俊哲 游紫玲 陳沚琪、張蓮娣 張瑜卿 游鳳珠
發 行 人 發 行 所 出 版 者 法律顧問 印 製 出版年月 定 價
管中閔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賴文智律師 辰皓國際出版製作有限公司 2021年8月初版 新臺幣 650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106319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 23659286 臺北市100047中正區思源街18號澄思樓1樓 電話:(02) 3366-3991~3分機18 http://www.press.ntu.edu.tw
傳真:(02) 3366-9986 E-mail:ntupr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104472中山區松江路209號1樓 國家網路書店
電話:(02) 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 臺中市400002中區中山路6號 http://www.wunanbooks.com.tw ISBN:978-986-350-474-0 本書已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學術審查
210823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indd 456
傳真:(02) 2363-6905
電話:(04)2226-0330 GPN:1011001045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2021/8/23 下午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