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的基督信仰》線上試閱

Page 1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2

2021/4/15 上午11:41


基督信仰與臺灣社會研究調查乃「社團法人中華二十一世 紀智庫協會」所啟動的一項全臺基督教信仰調查。2012 年春, 在「社團法人中華二十一世紀智庫協會」 (以下簡稱二十一世紀 智庫)理事長白崇亮、執行長雷倩發起下,邀集中央研究院社會 學研究所楊文山教授、政治大學熊瑞梅教授、臺灣大學蘇國賢教 授、東海大學趙星光教授、世新大學章世佳教授等多位臺灣社會 科學研究者及本人,成立研究小組,正式啟動第一次「臺灣地區 基督信仰與臺灣社會」的調查研究計畫。研究小組於該年 6 月間 開始問卷建構的討論,推舉本人為召集人,於該年底完成了此一 相當艱鉅的電話調查。之後,於 2013 年舉辦學術研討會,國內 社會學與宗教研究相關學者,共同發表研究成果,並於會後出版 專書《基督信仰在臺灣:2012 年基督信仰與社會研究調查》,期 能增進華人地區學術研究的互動與交流。 2012 年的計畫引起許多正面迴響,基於社會調查需具延續 性方能追蹤其發展趨勢,故 2012 年計畫初始便規劃了五年一度 全臺之追蹤研究。2017 年在智庫理事長蕭祥修牧師及理監事會的 支持和執行祕書吳芃影的全力協助下,研究小組乃啟動第二波的 全臺調查。在第二波全臺調查籌劃階段,特別邀請年輕一代的社 會科學學者——成功大學經濟學系林常青教授、臺灣大學社會學 系黃克先與郭貞蘭教授——共同參與問卷討論與設計,期能在老 幹新枝的同心努力下,為臺灣的宗教研究與基督教會建立起高品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3

2021/4/15 上午11:41


質的學術資料平臺,以利後續學術界同仁的分析與研究。再者, 有鑑於臺灣基督教會的組織研究幾乎闕如,研究小組乃在臺灣大 學蘇國賢教授的發起下,於 2015 年開始規劃系列的教會研究, 並預期於每隔五年一次的全臺信仰調查期間,從事教會及傳道人 的調查。此研究得到時任臺灣神學院(臺神)陳尚仁院長以及中 華福音神學院(華神)蔡麗貞院長的支持,分別邀請臺神蔡約拿 教授、華神李建儒教授參與研究架構以及問卷建構的過程。 此一專書能夠完成,要特別感謝「二十一世紀智庫」全體董 監事以及執行祕書的全力支持,臺灣基督教不同宗派領導者的無 私協助、所有受訪者的合作以及「聯合調查民意中心」簡文吟主 任及其同仁持續不懈地追蹤付出。亦感謝研究小組所有成員過程 中的辛勞與付出:蘇國賢、楊文山、趙星光、林常青、熊瑞梅、 黃克先、郭貞蘭、林文旭教授,趙星光教授後因所務繁忙,並 未參與本書撰寫。忝為研究小組召集人,謹代表所有同仁在此致 謝,並誠摯盼望研究小組的努力,能有助於臺灣宗教研究領域的 擴展,激發臺灣基督教研究與宗教社會學理論的對話,也希望本 書能在臺灣宗教和基督教界引發後續的關注與討論。

伊慶春 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21 年 2 月 28 日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4

2021/4/15 上午11:41


目    次

序 ⁄ 伊慶春 ....................................................................................................................................

iii

作者簡介 ......................................................................................................................................

v

圖表目次 .....................................................................................................................................

xi

第 I 部分 第一章 導論:臺灣基督教會與基督徒的宗教社會學分析

⁄ 蘇國賢、伊慶春 ..................................................................................... 1 壹、前言 .............................................................................................................................. 3 貳、本書分析架構 ........................................................................................................ 8 叁、基督信仰調查簡介 ................................................................................. 35 肆、本書之學術貢獻 ...................................................................................... 52

第二章 臺灣基督教會發展與社會變遷:兼談教會分類

⁄ 黃克先 ....................................................................................................... 65 壹、前言 .............................................................................................................. 67 貳、傳統本土教會: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聖教會 .................. 68 叁、傳統國語教會:傳統差會、國語禮拜堂、召會 ....................... 72 肆、新銳教會的出現:向內改造,跨宗派結盟,向世俗宣戰 .... 75 伍、結論與討論:「宗派」的未來與處境化的臺灣教會分類 .... 80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7

2021/4/15 上午11:41


viii 改變中的基督信仰

第三章 職份、呼召或專業?臺灣基督教傳道人的 專業化 ⁄ 蘇國賢 .......................................................................................... 89 壹、前言 .............................................................................................................. 91 貳、研究方法 ................................................................................................... 102 叁、誰是教會領導人? ............................................................................... 104 肆、傳道人的養成訓練 ................................................................................ 113 伍、傳道人的工作服事 ................................................................................ 118 陸、牧者的角色與工作 ................................................................................ 125 柒、結論與討論 .............................................................................................. 148

第四章 臺灣傳道人的工作與家庭:衝突和調適

⁄ 伊慶春、蘇國賢..................................................................................

159

壹、前言 ............................................................................................................. 161 貳、傳道人的工作與家庭 ........................................................................... 162 叁、研究方法 ................................................................................................... 171 肆、分析結果 ................................................................................................... 178 伍、結論與討論 .............................................................................................. 196

第 II 部分 第五章 臺灣基督徒核心信仰、信仰實踐及其社會參與 與態度 ⁄ 郭貞蘭......................................................................................... 209 壹、前言.............................................................................................................. 211 貳、文獻探討 .................................................................................................... 212 叁、研究方法 .................................................................................................... 217 肆、分析結果 .................................................................................................... 221 伍、結論與討論 ............................................................................................... 240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8

2021/4/15 上午11:41


目次 ix

第六章 臺灣基督教會對外工作輪廓描繪:影響海外宣教 及社會服務的因素 ⁄ 黃克先 ......................................................... 247 壹、前言.............................................................................................................. 249 貳、海外宣教與社會服務............................................................................ 250 叁、研究方法 .................................................................................................... 254 肆、分析結果 .................................................................................................... 256 伍、結論與討論:臺灣教會事工選擇光譜 .......................................... 265

第七章 基督徒的捐獻行為 ⁄ 林常青 ......................................................... 271 壹、前言.............................................................................................................. 273 貳、文獻回顧 .................................................................................................... 274 叁、研究方法 ................................................................................................... 279 肆、資料處理與問題意識 ........................................................................... 280 伍、分析結果 ................................................................................................... 285 陸、結論與討論 .............................................................................................. 301

第八章 基督宗教與生死:基督信仰對死刑、安樂死及 墮胎的影響 ⁄ 林文旭............................................................................ 313 壹、前言 ............................................................................................................ 315 貳、文獻回顧 ................................................................................................... 319 叁、研究問題 ................................................................................................... 329 肆、研究方法 ................................................................................................... 330 伍、分析結果 ................................................................................................... 337 陸、結論與討論 .............................................................................................. 345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9

2021/4/15 上午11:41


x 改變中的基督信仰

第九章 基督徒類型與兩性關係和同性婚姻態度的差異: 2012 和 2017 年的變遷 ⁄ 熊瑞梅 ............................................ 365 壹、前言 ............................................................................................................ 367 貳、民眾對性行為和同性戀態度的變遷.............................................. 368 叁、研究方法 ................................................................................................... 376 肆、研究結果 ................................................................................................... 379 伍、結論與討論 .............................................................................................. 391

第十章 臺灣的基督信仰與生活福祉之因果分析

⁄ 楊文山、施奕任 ................................................................................. 411 壹、前言 ............................................................................................................ 413 貳、文獻回顧 ................................................................................................... 414 叁、研究方法 ................................................................................................... 427 肆、研究資料與變項 .................................................................................... 429 伍、分析結果 ................................................................................................... 432 陸、結論 ............................................................................................................ 439

附 錄 一、2017年基督信仰與社會研究調查問卷......................................... 447 二、2015年傳道人及教會調查問卷 ....................................................... 459

索 引 ...................................................................................................................................... 475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10

2021/4/15 上午11:41


第 I 部分

第一章 導論: 臺灣基督教會與基督徒的 宗教社會學分析 蘇國賢、伊慶春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1

2021/4/15 上午11:41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2

2021/4/15 上午11:41


第一章 導論 3

壹、前言 根據美國宗教社會學者的研究,近年來美國宗教最顯著的三 大變化為宗教的多元化、基督新教人數比例下降、無信仰者人 數持續攀升(Chaves, 2011; Chaves & Eagle, 2015)。美國社會的信 仰多元化發生在兩個面向上,一是宗教類別趨於多元,特別是信 仰非基督宗教(如佛教、回教、印度教)的人數增加。根據 Pew 研 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美國信仰非基督宗教的人 口,從 2007 年的 4.7%,持續增加到 2014 年的 5.9%。在基督宗教 內, 受到移民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從過去信仰基督新教 ⁄ 基督 1

教( Protestant ) 的 歐 洲 移 民, 轉 成 來 自 中 南 美 洲 的 天 主 教 ( Catholicism)移民,導致信仰天主教的人數比例上升、新教人數 比例下降(Pew Research Center, 2015, pp. 3-4)。 第二層次的宗教多元化發生在日常人際互動上,美國人有愈 來愈多跨信仰的社會互動,如友誼、通婚等。由於宗教信仰趨於 多元,愈來愈多的家庭中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家庭成員,也有愈來 愈多人的朋友圈中包含不同信仰背景者。由於親朋好友的信仰背 景趨於多元,人們對於不同宗教信仰的了解及容忍度也隨之增加 (Chaves, 2011, pp. 16-35)。個人人際網絡中的宗教信仰趨於多元化, 被認為是宗教信仰沒有在美國造成激烈的社會衝突與對立的重要 原因之一。不過,近來美國社會的宗教及種族對立愈來愈明顯, 宗教的表面容忍與多元受到媒體的質疑與批評(Posner, 2020)。 1 學術討論中,基督宗教包含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等,本書均稱基督教,並

通稱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為基督徒,不另作歷史與教義之討論。又,本書著重分 析調查及其社會學意涵,各宗教名詞,如牧師、傳道人、傳道師、牧者、呼召、 委身、按牧等,依一般定義,不另予討論。於各章敘述中,依前後文意或交互使 用,不予統一。又,本書各章之縣市名稱等行政區劃,依調查研究時之名稱,不 另註記,謹此說明。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3

2021/4/15 上午11:41


4 改變中的基督信仰

美國社會中宣稱自己沒有特別信仰認同的人數也快速增加。 在 1957 年時,美國僅有 3% 的人說自己無宗教信仰(Chaves, 2011, p. 19)。但根據 Pew 研究中心 2017 年的調查顯示,自認為不屬於

任何宗教信仰者,從 2007 年的 16.1% 增長到 2014 年的 22.8%,且 這個數據持續在上升中(Pew Research Center, 2015, p. 3)。這些自 認為不屬於任何宗教團體者,並不全是無神論者,其中無神論 者僅占 3.1%,不可知論者 4%,其他 15.8% 的人認為自己「沒有 特別的信仰」 (Pew Research Center, 2015, p. 4)、「不屬於任何宗 派或教會」或「有信仰但無宗教認同」 (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 (Chaves, 2011, pp. 39-41)。無信仰認同者從 1990 年開始大幅成長, 從美南浸信會(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SBC)的 Jerry Falwell 與 Pat Robertson 等牧師透過媒體大力宣揚保守基督教立場,包括 反對墮胎、反女性主義、反演化論與反同性戀等,使得部分持自 由派立場的基督徒開始感覺信仰與價值認同的矛盾。美國學者認 為無信仰人數上升的原因,主要因教會愈來愈趨於保守的政治立 場,使得本來就不是很虔誠、在政治上持中間或自由立場的基督 徒,以宣稱自己「不屬於任何教會」或「沒有特定的信仰立場」 來與保守基督教會劃清界線,表達他們與保守基督徒的不同立場 (Fischer & Hout, 2006, pp. 193-194)。許多人認為表明自己是基督 徒,等於是說自己是一個保守的共和黨(Chaves, 2011, pp. 81-93)。 美國的宗教版圖變化,指出一個當代宗教社會學的重要轉 向,即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與競爭,從過去強調政教關係的討論, 漸漸轉向重視教會與社會關係的研究,包括宗教的世俗化與市場 化現象、教會與社會不平等的關係、教會宗派(denominations) 間的競爭、信徒與非信徒的關係、宗教組織與其他社會制度間的 關係等(Chaves & Gorski, 2001; Sherkat & Ellison, 1999)。Melissa Wilde & Lindsay Glassman(2016)兩位學者指出,過去強調宗教與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4

2021/4/15 上午11:41


第一章 導論 5

政治立場的研究忽略了階級、種族、性別不平等與教會的複雜關 聯所產生的政治影響。Korie L. Edwards 等學者也指出教會在融合種 族、整合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強調必須從社會的不平等及階層 化的結構中來分析宗教與社會整合的關係(Edwards et al., 2013)。 另外,部分宗教社會學者也不滿於主流學派過度強調世俗 化、宗教市場化的理性分析,認為應從文化及制度觀點著手,分 析教會組織如何形塑宗教信仰、實踐與宗教的傳播或動員,並從 實際宗教行為來分析宗教與宗派之間的競爭,運用文化分析的工 具來分析宗教的認同與正當性等問題(Edgell, 2012)。其中亦有 學者呼籲宗教社會學的理論與研究太過侷限於美國基督宗教的經 驗,缺乏其他宗教與地區的視野(Gorski & Altınordu, 2008; Obadia, 2010; Simpson, 1997),認為美國宗教社會學的研究至今仍是以美

國學界為主軸(Cadge et al., 2011),缺乏全球的視野。 基督教在臺灣雖是外來的宗教,但其起源與發展與西方基 督教有很大的差別,並不一定適合放在西方宗教社會學的學術 脈絡中來討論。然而,臺灣宗教社會學的研究,因長期以來受西 方宗教社會學理論的影響,比較缺乏本土歷史的關照(陳杏枝, 1999)。且過去宗教社會學的本土經驗研究,大多集中在新興民

間佛教、傳統的民間宗教等本土宗教,對基督教的研究相對缺 乏。過去國內社會學專業期刊與基督教相關的專著屈指可數。 以「基督教」搜尋《臺灣社會學刊》和《臺灣社會學》 兩個主要 2

社會學期刊過去二十年所發表的論文,僅找到一篇黃克先於 2017 年所發表關於中國大學生基督教的研究。趙星光(2004)回顧過

2 《臺灣社會學刊》由臺灣社會學會出版;《臺灣社會學》為臺大與中研院社會學研

究所出版。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5

2021/4/15 上午11:41


6 改變中的基督信仰

去本土基督教的研究,發現相當多基督教相關論著累積在未正式 發表的學位論文中。相對地,國外學者對於臺灣基督教的研究 反而不少,如 Carolyn Chen(2008)對臺灣移民改宗(conversion) 過程的專書 Getting Saved in America: Taiwanese Immigrat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以及李鎮邦與 Myungsahm Suh(2017)對於臺灣與韓

國基督教不同發展路徑的歷史比較研究,都是以臺灣或臺灣人作 為經驗對象的重要宗教社會學作品。 國內宗教社會學對於基督教的研究不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 為基督教人口比例不高,研究其他主流宗教的學術影響力較大; 另一方面也因缺乏具系統性的實證資料,降低了研究者投入研究 的意願。「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雖每五年都會針對宗教議題 3

進行調查,但由於每期調查到的基督徒樣本太少,因此分析上經 常無法細緻地針對基督徒的屬性進行分類,問卷設計也很少針對 基督教的相關變數進行測量,因此現有的全國性調查資料,對於 基督教研究的幫助相當有限。是故從事基督教研究的學者,必須 設法自行蒐集資料,無法仰賴既有的調查資料進行研究。 過去關於國內基督教的相關社會學研究,大多集中於微觀 的田野調查研究或歷史文獻檔案分析二類型,少有基於全國性調 查的鉅視分析。關於本土基督教的理論發展,也因受限於少量的 研究發現,無法提出具實證基礎的理論命題與論述。本土基督教 研究要往前邁進,除神學及歷史的分析外,亦需宗教社會學的觀 察。此外來宗教信仰如何與本土文化、社會結構產生互動,及其

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處(今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在 1983 年推動,由社會科學界研究人員規劃執行(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網址:https://srda.sinica.edu.tw/browsingbydatatype_result.php?category=surveymethod&ty pe=1&csid=2,瀏覽日期:2020 年 6 月 15 日)。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6

2021/4/15 上午11:41


第一章 導論 7

間相互影響的演變過程,須奠基於長期、嚴謹的實證研究,才有 可能與當前宗教社會學的理論進行對話(蘇國賢,2014)。除了 調查資料不足外,缺乏本土的理論視野與關懷,也是基督教宗教 社會研究未能在本地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理論發展與實證研究 的累積需相互關聯,礙於宗教社會學觀點的本土基督教研究相對 匱乏,目前累積的文獻尚不足以提出具本土觀點的理論命題。再 者,由於缺少特定的理論關懷或理論命題,宗教社會學者從事基 督教研究的動機也不高,導致惡性循環的理論停滯。 本書在理論上,主要承襲古典宗教社會學的觀點,強調韋伯 (Max Weber)對物質世界與信念之相互親近性(elective affinity) 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分析宗教內涵(content)對於行為的影響, 另一方面也分析承載宗教信念的社會制度與結構對於宗教的影響 (Giddens, 1971; Weber, 1933)。我們認為宗教與社會兩者之間的關 聯會隨著所處的特定時空脈絡而改變,必須放在特定的歷史文化 脈絡之下,不斷檢視其間的互動才能有正確的理解。可惜的是, 因近年來宗教社會學為世俗化理論(secularization theory)及市 場理論(market theory,或稱為宗教經濟模型﹝religious economies model﹞)這兩大理論所支配,韋伯的這個古典理論洞見,即強

調信仰內涵的行為實踐與表現,以及宗教信念與組織制度在歷史 脈絡中的動態變化關係,並未特別引起學者的注意。直到接近 二十世紀末,隨著宗教在世界各地的復興及其對政治的影響加 劇,宗教社會學者才開始對基督教研究的全球化及在地關懷的相 關問題,給予高度的重視(Edgell, 2012)。Philip S. Gorski & Ateş Altınordu(2008)認為過去三十年全球的宗教復興為傳統的世俗 化理論提出了一個嚴厲的挑戰。將宗教置於全球化的脈絡下來 看,宗教不但對於一國的政治、政策、社會運動的動員、公共論 述的影響日趨明顯,在日益頻繁的跨國流動與國際貿易之下,宗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7

2021/4/15 上午11:41


8 改變中的基督信仰

教也愈來愈難從單一國家之內來進行分析(Levitt, 2007)。有鑑 於此,宗教社會學者開始呼籲應從全球的視野,重新思考宗教、 社會、國家三者的關係(Gorski & Altınordu, 2008),信徒與非信 徒的道德倫理衝突(Baker & Smith, 2009),並試圖了解宗教與各 種形式的認同之間的交互影響(Edgell, 2012)。

貳、本書分析架構 一、超越世俗化與市場二理論典範之本土宗教社會學觀點 如前所述,宗教世俗化理論與市場理論是目前西方宗教社會 學中的兩大典範(Davie, 2003; Gorski, 2003)。此二理論的分析架 構是否適用來解釋臺灣基督教的發展?國內宗教社會學者雖然已 經有不少的相關文獻(Chi, 2013; 齊偉先,2010),但似乎比較集 中於民間信仰及本土宗教的討論,很少有直接針對基督教所進行 的專門論述。由於這兩大理論主要是從觀察西方基督教變化所產 生的論述,故若以臺灣基督教的發展來作為理論的關照對象,將 更有機會與西方文獻進行理論與經驗的對話、批判與反思。 世俗化與市場二理論各有其理論起源的特殊歷史脈絡。世 俗化理論從歐洲中世紀的政教關係出發,反省「俗-聖」的關聯 及現代化過程中的宗教式微現象,為現代化理論的鉅視敘事的一 部分(Bruce, 2002; Norris & Inglehart, 2004; Smith, 2003);世俗化 理論試圖回答傳統政教合一及俗聖不分的歐洲大陸如何因應宗教 式微問題。歐陸在面臨現代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宗教愈來愈退居 於私人精神領域,對世界影響愈來愈小,另一方面隨著宗教的多 元化,各種宗教信念價值相互競爭,個人對於特定宗教的承諾 也會下降,導致宗教世俗化的現象(Berger, 1969)。市場理論則 反對現代化與宗教不相融的宗教式微命題,認為現代社會孕育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8

2021/4/15 上午11:41


第一章 導論 9

了宗教私人化(privatization)、自願化(voluntarism)及宗教多元 化(religious pluralism)的條件,透過教會及宗派之間的市場競 爭,宗教不但不會式微,反而能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宗教市場的 活絡及重要性(Sherkat & Ellison, 1999; Stark & Finke, 2000; Warner, 1993)。市場理論認為,宗教擺脫了傳統天主教的束縛及控制,

讓信仰得到更多自由度,產生了新的動能。宗教的多元化非但不 會稀釋各種宗教的內涵,多元競爭反而會增加各種宗教信仰的質 與量,而信仰者一旦選擇某種信仰,會更積極投入,使宗教得以 蓬勃發展(Finke & Stark, 1998)。無論世俗化或市場理論,都以 宗教多元化為核心概念,說明教會因應世俗化挑戰時所產生的對 抗、調適、反動、創新等不同的反應(Gorski, 2003; Smith, 2003)。 相對於歐陸而言,美國並無長期壟斷的政教合一政權,也沒 有信仰人口快速縮減的問題,因此,世俗化的命題並不完全適用 於解釋美國的宗教發展(Gorski, 2003; Torpey, 2010)。美國的教會 從歐陸新教徒移民傳入新大陸,各種獨立教派(sect)為了脫離 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的壓迫、爭取信仰自由,而在新 大陸建立各樣不同宗派的教會。市場理論的學者挑戰世俗化理 論認為宗教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命題,他們從美國基督教內 宗派林立,互相競爭的觀察出發,探討基督教會在面臨愈來愈 多元的宗派競爭時,產生的市場化、理性化的趨勢(Ammerman, 1997)。值得注意的是,宗派在歐洲被視為是共同挑戰天主教

獨占權威的力量,在美國則被視為是相互競爭的競爭者。此二 理論典範皆有其特殊的歷史脈絡,都以一個成熟發展的基督宗 教社會為前提,且問題的背後有著共同的關懷:以基督教立國 的西方國家如何在現代化過程中轉型,及產生變化。據此,這 兩個典範架構比較適用於解釋以基督教作為國教(state church system),或教會為公共生活領域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社會制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9

2021/4/15 上午11:41


10 改變中的基督信仰

度之下,西方基督教世界中的教會與社會之關係(Davie, 2003; Gorski, 2003; Gorski & Altınordu, 2008)。

近來,宗教社會學者特別強調以全球的觀點重新檢視理論 (Dawson 1998; McAlister, 2005; Obadia, 2010; Simpson, 1997)。二十 世紀見證了基督教在拉丁美洲、非洲及亞洲的快速成長,特別 是基本教義派(Fundamentalists)及靈恩派教會(Pentecostalism) 的蓬勃發展,世俗化理論雖成功地預測西方傳統教會的勢力逐 漸削弱;但卻無法解釋為何是被其他世界的新興信仰及教會取 而代之,而非整體信仰的式微(Edgell, 2012; Gorski & Altınordu, 2008)。市場理論也無法解釋在這些教會快速成長的社會中,為

何靈恩派的成長速度顯著高於其他宗派,而非所有教會皆同時成 長。市場理論所預言的宗教多元化與宗教參與之間的關聯,似乎 也沒有顯著的變化(Chaves & Gorski, 2001)。換言之,無論是世 俗化理論或是市場理論,都無法完全解釋為何近幾十年來宗教 在西歐的衰退及宗教影響範疇在美國的縮減(Wuthnow, 2007), 但卻同時見證到中國與南韓的基督徒人口隨經濟發展而急速竄 升的宗教復興現象。有學者指出這種去世俗化(desecularization) (Davie, 2010)的現象正 (Berger, 1999)、再聖化(resacralization) 在全球各地展開,呼籲宗教社會學理論應採取更廣闊的全球地域 觀點(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研究基督宗教在世界各地的不 同發展路徑,以及如何與在地的歷史文化與社會政治結構產生相 互影響(Davie, 2003; Huang, 2013; Obadia, 2010; Simpson, 1997)。 臺灣基督教從無到有的一百五十年歷史中,為全球基督教的 宗教社會學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非典型案例及實證研究場域。 首先,臺灣的基督教是在沒有任何基督教信仰文化根基之下, 直接由西方傳入,與西方社會所面對的體制化基督教如何轉變的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10

2021/4/15 上午11:41


第一章 導論 11

問題截然不同,故很難直接套用為了解釋西方基督教的變化,所 提出之世俗化理論與市場理論觀點。再者,各教會及宗派傳入臺 灣的時間及路徑不一,在面對本土傳統民間宗教、文化習俗(如 祖先崇拜),及政治對宗教的干預與迫害上所進行的調適,都隨 著進入的時間點、地域、宣教策略及早期宣教士的個人因素等 而有很大的差別,形成頗為多元的發展路徑。不僅宗派之間的 發展有很大差異,各宗派在傳入本地的歷程中所進行的調適, 也使得教會所屬宗派與原傳入國的宗派樣貌有很大的差異,是 一個非常適合分析宗教多元化現象的場域。此外,臺灣基督教 的發展過程也十分適合用來分析宗教的制度模式(institutional mode)與制度邏輯(institutional logics)的傳播(diffusion)、調適

(adaptation)、 改 變(change), 以 及 教 會 領 導 者、 制 度 實 業 家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在此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別是帶領 教會創新及取得正當性等制度過程( institutional process)。 臺灣教會與基督徒人口的成長,在歷經幾波快速而短暫的 成長之後就陷入停滯,與南韓、中國的快速成長模式形成對比, 究竟教會發展路徑中遇到何種阻礙?李鎮邦及孫硯菲(Lee & Suh, 2017; Sun, 2017, 2019)等學者分別指出歷史路徑及國家機器

等宏觀因素在東亞基督教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但仍缺乏對於 教會本身的能動性(agency)、教會與社會的長期互動關聯等中 層(meso)及微觀層次(microlevel)的分析。本書認為要解釋臺 灣基督教的發展或進行跨社會之基督教比較分析,必須先了解基 督信仰與本地傳統文化之潛在衝突—亦即從教會與社會之張 力—切入,先對教會的體質、結構、發展、面臨的挑戰、教會 與社會的關係等進行長期的觀察及分析。同時,亦運用相同的 研究關懷,探究臺灣基督徒的信仰內涵、信仰實踐及其社會態 度如何受到結構性(如教會組織、宗派傳統)與個人背景(如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11

2021/4/15 上午11:41


12 改變中的基督信仰

個人、家庭屬性)因素的影響。我們主張要理解臺灣基督教的 發展,須先聚焦在臺灣基督教會和基督徒的內部多元性,並對教 會所處之社會脈絡—教會與其他社會制度(如國家、家庭、市 場、專業及企業組織)所構成的複雜制度系統(inter-institutional system)—有進一步了解後,方能比較完整勾勒改變中之臺灣

基督教的樣貌。以下說明本書所採行的理論視角與分析架構。

二、以宗派為基礎的教會類型作為分析面向 本書在理論架構及分析方法上有幾個共同的核心關懷。 首 先, 我 們 以 宗 派 為 基 礎 所 發 展 出 的 本 土 教 會 類 型 作 為 分 析 範 疇。 西 方 宗 教 社 會 學 者 指 出, 基 督 徒 對 於 宗 派 的 認 同 ( denominational identities ) 有 愈 來 愈 弱 的 現 象, 且 宗 派 之 間 的差異也愈來愈不明顯( Harrison & Lazerwitz, 1982; Hoffman & Miller, 1998; Wuthnow, 1993 ), 無 論 是 在 社 會 地 位、 區 域

分布及族群認同上,宗派內的差異往往高過於宗派間的差異, 致使部分學者認為宗派不再是一個重要的分析面向(the decline of denominationalism) (Wuthnow, 1993, p. 156)。但經驗研究的發現

並非如此,美國研究指出,大部分人終其一生不會換宗派; 且宗派間的流動,也多發生在親近性高、信仰相近的宗派之間 (Sherkat, 2001)。美國基本社會調查(General Social Survey, GSS) 的資料顯示 45% 的已婚者,選擇與自己同宗派的對象結婚。更 多研究指出,信仰內容與實踐在不同宗派團體間的差異很大 (Hoffman & Miller, 1998; Sherkat, 1998; Sherkat & Wilson, 1995)。 因此,本書認為研究臺灣基督教的發展,源自西方傳統宗派所 演變而成的本土教會類型是一重要且深具分析價值的元素。 為分析上的目的,宗教社會學者經常將不同基督教信仰之 宗教活動,按照主要的組織形式分類(groupings)。美國學者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12

2021/4/15 上午11:41


第一章 導論 13

Lorne L. Dawson(2009, pp. 526-527)認為,最早的分類是由韋伯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一書中所提出的大教會(church)與小教派(sect)

的區分(Weber, 1905)。其後,韋伯的同事兼友人 Ernst Troeltsch (1931)從教友身分的取得、教友的同質性程度、教會的領導形 式、教會治理及神學與儀式等面向,將所有信仰基督宗教的群體 分成兩大類:一是以天主教為主的「大教會」 (church);一是從 主流教會中分裂出來的支派,稱為「小教派」 (sect)。 大教會的特色是會友透過出生即可取得教友身分,如天主 教徒生來就是天主教徒,無須再經過特別的認信皈依過程。大教 會認為教會內應盡量包容(inclusive)這世上各式各樣的人,以 發揮教會對世界的影響力。由於所有人都可屬於教會,因此成員 的背景也較為異質(heterogeneous)。大教會的神職人員須接受 正式的神學訓練,個別教會也納入正式的教會科層組織系統下運 作,在神學及宗教禮儀上都更遵守教會憲章法規、禮儀之規定。 小教派的會友身分無法透過出生自動取得,較仰賴後天的皈依或 改宗,在信仰內涵與實踐上都有更嚴厲的要求,通常代表與主流 社會價值的一種對立立場,因此也比較強調會友身分的專屬性 (exclusive)。教派的會友相信自己為被揀選的選民,違反教規者 將招致被開除會籍的命運。神學學位並非成為教會領導的要件, 主要仰賴領袖本身的神才魅力(charisma)。教會規模一般較小, 且多以民主參與方式治理教會,而非透過由上而下的科層組織來 治理。在神學與禮儀上較強調令人感動、活潑的信仰經驗,而較 不受儀式約束(Dawson, 2009, pp. 528-529; Iannaccone, 1988)。 其後學者紛紛提出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並由 Richard Niebuhr、 Howard Becker、Milton Yinger 等人發揚光大(Dawson, 2009)。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13

2021/4/15 上午11:41


14 改變中的基督信仰

總歸來說,上兩大分類包含了大部分重點分析面向,可用來描述 不同宗教團體的類型,以及不同團體之間,甚至同一團體之內的 變異,也有助於理解不同宗教信念如何影響宗教團體的組織治理 結構,以及教會與社會的關係。 韋伯在上述《新教倫理》一書中所提出之大教會與小教派 的區分,在本土基督宗教分析上是否仍為有效的分類範疇?臺灣 的教會與宗派如何分類?臺灣教會的宗派與西方教會的宗派界線 是否一致?這些宗派的類別在宗教實踐上是否產生相同的影響? 西 方 宗 派 的 分 類(denominational taxonomy), 約 略 可 從 信 仰 內 容(如三位一體、天使 ⁄ 撒旦、預選論、普世救贖等)、信仰儀 式(如聖餐、洗禮、方言、女性神職、嬰孩洗禮等)、歷史起源 與傳統(如西方與東方正教、大分裂、新教改革、復原主義等) 三方面來進行區分(Ammerman, 2003)。在基督教的兩千年歷史 中,這些信仰上的差異透過無數的神學辯論、宗教戰爭、教會改 革等過程,逐漸形成宗派的疆界。 在基督教傳入臺灣的一百五十年間,臺灣的教會一方面承襲 來自西方的宗派傳統,同時也在基督教傳入本土的過程中,發展 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派認同,並未與西方的宗派傳統完全一致。 第一次基督徒調查的實證資料分析顯示,教會在宗派間的人口 變異性,大於宗派內的差異(蘇國賢,2014;章世佳、蘇國賢, 2014),顯示宗派的界線是解釋臺灣教會差異的重要類別範疇。

本書首先討論如何對教會進行分類。第二章黃克先教授從 基督教傳入臺灣的歷史脈絡中,整理出兩個重要的分水嶺:一是 1949 年前後的政治鉅變,二是 1980 年代前後的政經發展所帶動

的社會變遷。此二分水嶺形塑出臺灣基督教會中三大主要類型概 念,包括傳統國語教會、傳統本土教會、新銳教會;圖 1-1 表列 這三大教會類型區分及本研究分析所涵蓋之教會。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14

2021/4/15 上午11:41


第一章 導論 15 圖 1-1 臺灣基督宗派的分類

長老教會

聖教會

傳統本土教會 真耶穌會

信義會

浸信會

傳統國語教會 召會 其他傳統 國語教會

新銳教會

靈糧堂

其他 新銳教會

非正統教會

聖公會、貴格會、基隆教會、國語禮拜堂 / 基督徒禮 拜堂 / 基督之家、中華長老會、衛理公會、神召會、 改革宗長老會、門諾會、拿撒勒人會、宣道會、安 息日會、協同會 / 榮美、中國佈道會、循理會、中華 福音路德會、中華聖潔會 伊甸教會、新城市教會、大使命教會、火車頭教會、 基督徒聚會、豐盛教會、臺中基督教會、淡江教會、 基督教便以利會、頭份全福教會、基督教馬可樓教 會、以琳基督徒中心教會、高雄基督教會、石門水 庫教會、美好基督教會、福音宣揚會清水教會、權 能福音教會、耶萬高雄國際宣教會、基督門徒教會、 湖光基督教會、復興堂、新約教會、臺北神的教會、 臺福、旌旗教會、行道會、五旬節、錫安堂、臺灣 基督教傳道會、新生命小組、臺北真道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耶和華見證人

圖 1-1 臺灣基督教會的三大類型 註: 1. 本書稱臺灣於 1980 年代後逐漸出現的教會為「新銳教會」,以與學界譯 emerging church 為「新興教會」之教會形態區別。 2.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常稱摩門 教)與耶和華見證人(Jehovah’s Witnesses)均否認基督教重要神學觀——聖父、 聖子、聖靈三位一體,故列為「非正統教會」。 資料來源:整理自本書第二章。

我們採用這三種較為廣泛的「教會類型」進行分析,在理 論及經驗上都有論據。首先,這些教會類型為一種理想型(ideal type)的概念,在同一個類型中包含了源自於西方不同宗派的教

會。這些教會之間彼此不一定有互動或共同的認同,因此類型 本身並不具有嚴格的傳統宗派意義,比較接近美國學者將美國 教會廣泛地分成「主線新教」 (Mainline Protestantism)、「福音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15

2021/4/15 上午11:41


16 改變中的基督信仰

派新教」 (Evangelical Protestant)及「非裔教會」 (Black Church) 等較大的「宗教傳統」 (broad religious tradition)或「宗派系譜」 (denominational families)的分類(Steensland et al., 2000)。儘管如 此,由於這三大教會類型仍是由一般所認知之「宗派」整理而 來,在本書各章行文中,亦仍沿用「宗派」一詞來稱呼這三大教 會類型之下的宗派別。部分分析也納入天主教與非正統教會(包 含耶和華見證人及摩門教)作為比較。 本書之所以用這三大分類來進行分析,主要基於兩個理 由:第一,這三種教會類型不但源自於不同的西方宗派傳統, 在進入臺灣的時間與創建過程上也有很明顯的差異。組織理論 研究指出,新組織在創立過程中(founding process),為取得外 部資源及正當性(legitimacy),十分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及形 塑(Stinchcombe, 1965)。由於環境不斷地變動,在不同時期設 立的組織,因為在創立過程中面臨不同的資源環境及制度環境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所採用的組織結構與形式(form)也 會有所差異。例如教會在設立初期,宗派的信仰傳統、財力物力 的支援、第一代開創者或宣教士的特質、當地社會的包容度等, 都會影響初代教會組織的結構與形式。組織創立之後,這些在創 立過程中所建立的組織特質會形成一種組織印記(imprinting), 對於組織的運作及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根據組織理論的演化觀 點,組織為維持內部的穩定運作,通常不會隨著環境的變動而 隨時調整結構,而會具有一定程度的結構慣性(structural inertia) (Hannan & Freeman, 1989, pp. 70-77),因此,在同一個時期、在 相同地域創立的組織,會在組織形式與結構上展現某種程度的相 (Scott & 似性,可被視為一種「組織世代」 (organizational cohort) Davis, 2007, p. 252)。第二,不同類型的教會在創立或設立上的

初始差異,會影響其後的歷史發展軌跡,各自形成不同路徑依賴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16

2021/4/15 上午11:41


第一章 導論 17

(path dependence)關係。各教會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原本來自 宗派(家族)的影響外,也受到當地的人口、政治與社會發展的影 響,同時也與國家保持深淺不一的合作或對立關係,教會回應來自 政治與社會的挑戰方式迥異,從這三大類型的比較分析中可看出本 地教會在面對世俗化或市場化的影響時,所採行的不同策略與調適。 根據黃克先教授的分類,這三種教會類型在設立的時間點、 信仰傳統及來源、組織方式、語言使用,以及政治與社會網絡的 連結上,都各有明顯的特色。傳統本土教會在十九世紀就已由 海外宣教士傳入臺灣,在臺時間已有一百五十年歷史,是本色化 (indigenization)較深及本土意識較強的教會(包含長老教會、真 耶穌會及人數較少的聖教會三個宗派)。1949 年後由大陸來臺的 傳統國語教會,主要包含由國外差會在大陸所建立及支援的教會 (如浸信會 ⁄ 浸禮宗、信義會 ⁄ 信義宗)、在大陸創立的自立教派 (如召會),以及來臺後才建立的國語教會(如國語禮拜堂、地 方教會)等三大系統,我們按分析之需,再將其中人數較多的宗 派如(如召會、浸信會、信義會)分成獨立類別,並將所有其他 較小的宗派歸入「其他傳統國語教會」,以方便進行比較。新銳 教會則是在 1980 年代之後,由新一代信徒領袖所設立的教會, 其中以靈糧堂最具規模及代表性。 臺灣在百年的基督教發展中,除天主教外,來自不同宗派 傳統的本地教會(local congregation)逐漸成為教會的核心組織 形 式(organizational form)。 這 三 大 類 型 內 包 含 了 由 許 多 本 地 教會(會友數量不一)所組成的宗派;在這三大類型內,各教 會宗派於神學、歷史及文化上都有細緻的差異,故在部分議題 上,我們會進一步將人數較多,且教會組織上有相關連結的教 會宗派獨立出來進行分析,圖 1-1 的第二層級是各類型內較具代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17

2021/4/15 上午11:41


18 改變中的基督信仰

表性的教會宗派,計有傳統本土教會內的長老教會、真耶穌會;傳 統國語教會中的信義會、浸信會、召會,及新銳教會中的靈糧堂 系統。不同議題適合用不同類別層級來進行分析,端視類別內 與類別間的變異程度而定。例如,討論基督徒是否比非信徒更 為快樂,可能不需進行細緻的宗派區分;討論教會的政治或倫 理立場,則有必要進行大分類;而討論會友的信仰認知與宗教 經驗,或教會領導與治理結構,則本地教會宗派的細緻區分就 變得十分重要。無論使用何種分類方式,我們盡可能呈現三大 分類的結果,並透過各章的實證分析,來驗證此分類架構對於 解釋教會與信徒行為的有效性。 這些臺灣特殊政治社會脈絡下發展出的在地教會範疇, 與基督徒的思想、行為、態度、教會發展形態、牧者的專業化 (professionalization)及教會與其他社會制度的關聯,都有密切的 關係。本書各章節將檢證不同教會類型於信仰觀念、信仰實踐與 認同上的差異,也幫助我們串聯起鉅觀(包括全球化、臺灣政經 演變、歷史進程)、中層(包括跨教會網絡、教會、神學院等組 織、團體層次)及微觀(信徒)的連結,進而對臺灣基督教會有 更深、更系統的認識。 下一節說明本書的分析架構及理論上的理由。

三、處境化的信仰與文化衝突:教會與社會的張力 本書各章主題,雖未直接以世俗化或理性化命題作為分析 主軸,但各章分析都與臺灣教會在面對世俗化與市場化過程所 面臨的挑戰有關。教會要與時俱進,隨時空環境適度調整?抑 或應抗拒世俗潮流、保持信仰的獨立?一直是宗教世俗化及宗 教市場化理論背後的重要課題(Gorski, 2003)。據宗教社會學者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18

2021/4/15 上午11:41


第一章 導論 19

Mark Chaves 分類,美國的教會普遍分成兩種面對世界的立場:

傾向教會應隨世界變化適度調整的自由派(liberal),及認為教 會應該抗拒世俗潮流的傳統派(conservative)兩大陣營(Chaves, 2011, pp. 83-86)。美國教會中的「自由—傳統」立場的分野,是

否適用於分析臺灣教會的立場? Dawson(2009, p. 526)指出, 教會與社會的張力(tension between church and society)是一般宗 教社會學者用來衡量「自由—傳統」及「大教會—小教派」光 譜最重要面向。教會應積極介入以改變世界?還是應優先專注 於信仰福音工作?此議題從西方宗教社會學中「大教會—小教 派」的區分出發,延伸到世俗化的討論,目前已累積了很多文 獻,但在理論上仍主要受世俗化與市場二理論的影響。本書 認為此源自西方基督教研究的理論視角,僅能部分掌握基督 教 在 臺 灣 的 發 展, 我 們 更 進 而 呼 應 Penny Edgell(2012) 所 提 出的文化取向之宗教社會學研究,以組織理論中的制度邏輯 (institutional logics)分析為主軸,結合三大教會類型的分類,針 對 Christian Smith(2017)所提出之宗教的延伸影響力,提出一 更適合本土之比較分析架構。以下說明分析架構與內容。

四、宗教社會學的文化轉向 Edgell(2012, pp. 249-250)在一篇重要的回顧論文中指出,

過去美國宗教社會學研究環繞在世俗化與市場二理論,使得理論 發展產生三個問題:(1) 研究過度偏重對於美國基督教的實證分 析,僅專注於西方傳統基督教會、信仰權威在面對現代化過程中 是否仍具影響力及吸引力問題,而忽略了非西方、天主教及非基 督宗教的經驗與實踐。(2) 過度強調宗教對社會的正向影響,忽 略了宗教在社會衝突、社會分化,以及不平等上所可能產生的負 面影響。(3) 宗教社會學假設宗教認同與信仰對所有信徒的行為

改變中的臺灣-書冊1.indb 19

2021/4/15 上午11:41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改變中的基督信仰 : 臺灣基督教會與基督徒的社會學分析 = Changing Christians, Changing Churches: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Christianity in Taiwan/伊慶春, 林文旭, 林常青, 施奕任, 郭貞蘭, 黃克先, 楊文山, 熊瑞 梅, 蘇國賢作 ; 伊慶春, 蘇國賢主編. -- 初版. --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 出版中心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發行, 2021.04 面 ; 公分. -- (基督宗教與東亞研究叢書 ; 5) ISBN 978-986-350-439-9(平裝) 1.基督教 2.信仰 3.宗教社會學 4.臺灣 242.42

110002522

基督宗教與東亞研究叢書 5

改變中的基督信仰:臺灣基督教會與基督徒的社會學分析

Changing Christians, Changing Churches: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Christianity in Taiwan 主 編 作 者 叢書主編

伊慶春、蘇國賢 伊慶春、林文旭、林常青、施奕任、郭貞蘭、黃克先、 楊文山、熊瑞梅、蘇國賢(依姓氏筆畫序) 查時傑

總 監 責任編輯 文字編輯 封面設計 內文排版

張俊哲 戴妙如 吳菡、吳佩霜 楊恩沐 許雅超

發 行 人 發 行 所 出 版 者 法律顧問 印 製 出版年月 版 次 定 價

管中閔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賴文智律師 卡樂彩色製版印刷有限公司 2021年4月 初版 新臺幣 680 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06319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電話:(02) 2365-9286 傳真:(02) 2363-6905 100047 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 18 號澄思樓 1 樓 電話:(02) 3366-3991分機 18 傳真:(02) 3366-9986 E-mail:ntuprs@ntu.edu.tw http://www.pres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電話:(02) 2518-0207 104472 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 209 號 1 樓 國家網路書店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 400002 臺中市中區中山路 6 號 電話:(04) 2226-0330 五南網路書店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ISBN:978-986-350-439-9 GPN:1011000266 本書已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學術審查

版權.indd 482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4/16/21 11:25 A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