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2
2021/8/6 上午 10:44:06
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秉持「將研究回饋到教學」的理念, 不斷鼓勵研究有成的學者,編寫可引導莘莘學子進入學術殿堂的 教科書。尤其為了彌補來自外國的教科書,較難周全地顧及本國 人文社會環境之憾,特別期待能出版一套有關台灣歷史的叢書。 讓台灣本地生易於將整個人類的經驗,融入其所身處之台灣的歷 史及社會脈絡中,外地生易於認識台灣經驗在全球社會中具有的 獨特性,亦即通過在地化而提升國際化。 新興的台灣史在敘事架構上,原即不執意於僅做斷代史, 復因許多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為探求其專業領域的歷史而投 入台灣史研究,從而在通史之外發展出更具深度的專史。有鑑 於此,作為學術用書的這套「台灣史論叢」,擬以單一的學術領 域,或內涵豐富的特定專題,進行分冊。一方面藉由多學科及多 面向的探究,描繪出更細緻的台灣整體歷史圖像,以拓展史學研 究者的視野;另一方面提供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界,於運用台灣的 素材建構學術論述時,所亟需 之台灣史基礎知識,裨益於人文社 會理論的在地化。再基於將學術作品推廣至一般社會生活的宏 願,期盼以這樣的跨領域研究,形塑台灣新文化! 這套「台灣史論叢」的出版契機,來自 2018 年台大教務處 運用教育部經費,支持出版中心所提出的「優質教科書出版計 畫」。在最初的發想階段,承蒙劉翠溶院士、謝國興教授、張隆 志教授殷切指導,湯世鑄總編輯為多面向的考量,方見其端倪。 按台灣學界自 1970 年代,尤其是 1980 年代起迄今,在台灣歷史及 人文社會各層面,已有豐碩的研究成果。本論叢因此擬委請學有 專精的教授擔任各分冊主編,就特定的領域或專題,應論述上之 需,匯集其個人所撰寫、或學界眾人所發表的相關論文,串連成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3
2021/8/6 上午 10:44:06
iv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一書,以詮釋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的發展歷程。有幸邀集來自國 內外、任教於各教學或研究機構的學者:王泰升、李文良、呂紹 理、吳叡人、吳聰敏、洪郁如、范燕秋、許佩賢、許雪姬、黃美 娥、張隆志、詹素娟、劉益昌、劉翠溶、薛化元、謝國興(依姓 名筆畫排列),擔任各分冊主編。由於在眾多高品質的學術論文 中,僅能納入少數與本論叢之編寫目的、各分冊之核心論旨最為 接近者,故為彌補這項缺憾,各分冊都列有「延伸閱讀書目」, 以幫助讀者對各分冊所涉議題有更廣泛的認識。本論叢之完成有 賴於出版中心整個團隊的通力合作,在行政人員提供堅實的支持 下,幾位編輯承擔起接洽各選文作者、全書格式一致化、編排索 引等繁雜但必要的工作,並由專人負責向學界及社會大眾的行 銷。 本論叢初步展現台灣學界,數十年來針對台灣歷史及人文社 會所為的學術累積。個人才具有限,有緣跟國內外的主編、作者 及出版中心同仁,一起為台灣史與台灣學研究的奠基工程,貢獻 一份心力,甚感幸運與榮耀。
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 2019 年 6 月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4
2021/8/6 上午 10:44:06
作者簡介 (依文章序)
薛化元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專長領 域為憲政史、台灣史及近代思想史。著有《民主的浪漫之路:雷震 傳》、《戰後台灣人權發展史(1945-2000)》(合著);編著有《中華民 國憲法七十年》等書。
蘇瑤崇 日本京都大學文學博士(東洋史專攻),靜宜大學通識中心教授。研究 領域為台灣戰後史。著有〈二二八事件中的軍事部署與鎮壓〉、〈論戰 後(1945-1947)中美共同軍事佔領臺灣的事實與問題〉等多篇論文。
侯坤宏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專長領 域為戰後台灣佛教史、民國佛教史、中共佛教史、口述歷史、戰後台 灣政治史、近代財經史。著有《論戰後臺灣佛教》、《流動的女神─ 觀音與媽祖》、《抗日戰爭時期糧食供求問題研究》等書。
松田康博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法學博士,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專長領 域為亞洲政治外交史、東亞國際政治以及兩岸關係研究。著有《台灣 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台日關係史(1945-2020)》 (合著)等書。
蘇瑞鏘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 授。專長領域為戰後台灣民主人權與國家暴力研究。著有《戰後臺灣 組黨運動的濫觴─ 「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超越黨籍、省籍與 國籍─ 傅正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白色恐怖在臺灣─ 戰後臺灣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7
2021/8/6 上午 10:44:06
viii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政治案件之處置》、《石錫勳及其時代 ─ 1950、60 年代臺灣反對菁 英的選舉批判、民主參與及政治受難》等書。
陳儀深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現任國史館館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專長領域為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戰後台灣政治 史。著有《《獨立評論》的民主思想》、《近代中國政治思潮:從鴉片 戰爭到中共建國》、《拼圖二二八》、《認同的代價與力量:戒嚴時期 台獨四大案件探微》等書。
若林正丈 日本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早稻田大學名譽教 授、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顧問。專長領域為台灣政治史與台灣近代 史。著有《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等書。
陳翠蓮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長 領域為戰後台灣政治史、日治台灣政治史。著有《重構二二八:戰 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四六事件與台灣大學》(合 著)、《百年追求卷一:自治的夢想》、《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等書。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8
2021/8/6 上午 10:44:06
目 次
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王泰升.............................................. iii 編輯凡例 ......................................................................................v 作者簡介 ....................................................................................vii 圖表、附錄目次 ...................................................................... xvii 導論∕薛化元....................................................................................1 第一章 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軍事占領體制」與其問題 ∕蘇瑤崇 .......................................................................... 19 一、前言 ..................................................................................... 21 二、「軍事占領接收體制」:行政長官公署制、省政府制及 總督府制之比較 ................................................................. 22 三、長官公署接收工作「真實」的一面 ................................. 31 四、「虛」而不「實」的制度變革 .......................................... 36 五、行政中的「虛」與「實」................................................... 44 六、結論 ..................................................................................... 52
第二章 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角色∕侯坤宏...... 57 一、前言 ..................................................................................... 59 二、在台北的(第一層級)「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60 三、屬於縣市(第二層級)的各地「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 會」....................................................................................... 67 (一)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基隆分會 .......................................................... 68 (二)新竹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 69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9
2021/8/6 上午 10:44:06
(三)新竹縣處理委員會 .......................................................................... 73 (四)台中地區時局處理委員會 .............................................................. 73 (五)彰化市善後處理委員會 .................................................................. 75 (六)嘉義市三二事件處理委員會 .......................................................... 76 (七)台南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 77 (八)台南縣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 78 (九)高雄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 80 (十)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屏東分會 .................................................. 80 (十一)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澎湖分會 .............................................. 82 (十二)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宜蘭分會 .............................................. 83 (十三)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花蓮分會 .............................................. 84 (十四)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台東分會 .............................................. 85
四、第三個層級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87 (一)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淡水分會 .......................................................... 88 (二)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板橋支會 .......................................................... 88 (三)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中壢分會 .................................................. 89 (四)豐原區時局處理委員會 .................................................................. 89 (五)大甲時局處理委員會 ...................................................................... 90 (六)北斗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分會 .......................................................... 90 (七)員林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 90 (八)朴子鎮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 91 (九)台南縣北門區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 91 (十)新營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 93 (十一)羅東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 93 (十二)鳳林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 94
五、政府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參與者的秋後算帳 ......... 96 (一)台北地區 .......................................................................................... 98 (二)新竹地區 .......................................................................................... 98 (三)台中、彰化地區 .............................................................................. 99 (四)嘉義、台南地區 ............................................................................ 100 (五)高雄、屏東地區 ............................................................................ 102 (六)宜蘭、台東地區 ............................................................................ 103 (七)花蓮地區 ........................................................................................ 103
六、結論: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幾點觀察 ............... 108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0
2021/8/6 上午 10:44:06
(一)關於參加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名單資料來源問題 ................ 109 (二)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常被情治人員滲透 ................................ 109 (三)事件期間常見有派往台北聯絡者 ................................................ 112 (四)糧食組與治安組(隊)的工作 .................................................... 113
第三章 蔣經國主導的特務組織改組過程 ∕松田康博著,黃偉修譯 ................................................ 127 一、前言 ................................................................................... 129 二、大陸時期的特務組織 ....................................................... 132 (一)中統與軍統 .................................................................................... 132 (二)軍統的崛起 .................................................................................... 134 (三)特務工作統合機構的雛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 第六組 ............................................................................................ 138
三、從國共內戰到撤退台灣 ................................................... 140 (一)從戰時體制轉為平時體制 ............................................................ 140 (二)特務組織的動搖與分裂 ................................................................ 141 (三)總裁辦公室與政治行動委員會的設立:回歸戰時體制 ................ 144
四、蔣經國推動的特務組織改組 ........................................... 147 (一)特務組織的一元化 ........................................................................ 147 (二)特務組織的制度化 ........................................................................ 153
五、對「白色恐怖」的影響 ................................................... 162 (一)《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與冤案 .............................................. 162 (二)「白色恐怖」的規模 ...................................................................... 166 (三)以「國家恐怖主義」排除政敵 .................................................... 170
六、結論 ................................................................................... 174
第四章 從雷震案看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 的侵害∕蘇瑞鏘 ........................................................... 177 一、前言 ................................................................................... 179 二、雷震案的法律處置流程 ................................................... 184 三、人身自由的侵害 ............................................................... 186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1
2021/8/6 上午 10:44:06
(一)正當法律程序的蔑視與提審權的剝奪 ........................................ 186 (二)非現役軍人交付軍事審判 ............................................................ 193
四、言論自由的侵害 ............................................................... 200 (一)雷震部分 ........................................................................................ 201 (二)傅正部分 ........................................................................................ 205
五、結論 ................................................................................... 210
第五章 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1950 年代與 1960 年 代的比較∕薛化元 ....................................................... 213 一、前言 ................................................................................... 215 二、1950 年代末期往 1960 年代的轉換.................................. 215 (一)《自由中國》、《公論報》及其他輿論 ........................................ 217 (二)反對黨組黨行動的展開 ................................................................ 218 (三)國民黨黨內派系的抗衡 ................................................................ 219 (四)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的改革行動 .................................... 220 (五)台灣省的軍人主政色彩與省議會的「正常化」.......................... 221
三、1960 年代初期的轉換....................................................... 222 (一)改革言論的緊縮 ............................................................................ 223 (二)反對黨胎死腹中與國民黨異議力量的衰退 ................................ 225 (三)從反共救國會議到陽明山會談的意義 ........................................ 227 (四)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改革主張的倒退 ............................ 230
四、1960 年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 233 (一)沉寂的政論場域 ............................................................................ 233 (二)臺灣省議會在野力量的衰微 ........................................................ 234 (三)蔣介石總統的進一步擴權 ............................................................ 237
五、結論 ................................................................................... 238
第六章 蔣經國與台灣政治發展的歷史再評價:以解除戒 嚴為中心的探討∕薛化元 ........................................... 243 一、前言 ................................................................................... 245 二、蔣經國接班的歷程及歷史評價 ....................................... 248 三、蔣經國主政時期的政治作為 ........................................... 255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2
2021/8/6 上午 10:44:06
四、解除戒嚴與台灣自由化的問題 ....................................... 261 (一)自由化歷程切入點的思考 ............................................................ 262 (二)解除戒嚴的自由化改革意義 ........................................................ 264
五、結論 ................................................................................... 270
第七章 關鍵的 1991:論「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誕生 ∕陳儀深 ............................................................................... 273 一、前言 ................................................................................... 275 二、內部挑戰與因應 ............................................................... 277 (一)黨國餘緒、「外省」權貴集結頑抗 ............................................. 277 (二)民進黨把台獨推向高峰 ................................................................ 279
三、重新界定美中台關係 ....................................................... 282 (一)兩岸關係新階段 ............................................................................ 282 (二)台美關係與務實外交 .................................................................... 285
四、討論與結語 ....................................................................... 287
第八章 七二年體制的傾軋∕若林正丈著,顏杏如譯 ............... 291 一、前言 ................................................................................... 293 二、中華民國台灣化與「七二年體制」................................. 295 (一)「七二年體制」的先決條件及其變貌 .......................................... 295 (二)中華民國台灣化的動能與「七二年體制」.................................. 300
三、「一個中國」原則在台灣的衰退 .................................... 302 (一)「一個中國、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第一階段 ....................... 302 (二)從「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到「一邊一國」: 第二階段 ........................................................................................ 316
第九章 冷戰與去殖民:美國政府對戰後初期台灣獨立運 動的試探與評估(1947-1950)∕陳翠蓮 .................. 329 一、前言 ................................................................................... 331 二、美國政府對台政策的幾種選項 ....................................... 335 三、美國政府對台灣再解放運動的初期評估 (1948.11-1949.6).............................................................. 339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3
2021/8/6 上午 10:44:07
(一)美國國務院官員與再解放聯盟的接觸 ........................................ 339 (二)對再解放運動成員的評價 ............................................................ 342 (三)對再解放運動實力的評估 ............................................................ 348 (四)台灣問題國際化 ............................................................................ 351
四、台灣再解放聯盟在台發展(1949.6-1950.5).................. 354 (一)台灣再解放組織在台發展情形 .................................................... 354 (二)美國台北領事館人員與台灣再解放組織的接觸 ........................ 356 (三)引導台灣再解放組織與國民黨政府合作 .................................... 360
五、國民黨政府的因應對策 ................................................... 365 (一)林頂立籌組台灣民主協會 ............................................................ 365 (二)台灣民主協會自治運動虛實 ........................................................ 369 (三)出手鎮壓台獨運動與美方干涉 .................................................... 374
六、結論 ................................................................................... 380
第十章 從〈康隆報告〉到《台灣關係法》:美國對台政 策的曲折歷程∕陳儀深 ............................................... 383 一、前言 ................................................................................... 385 二、1959 年美國參議院的〈康隆報告〉................................. 388 (一)其來有自 ........................................................................................ 388 (二)〈康隆報告〉介紹 .......................................................................... 390 (三)台灣方面的迴響 ............................................................................ 393
三、1972 年《上海公報》的轉折........................................... 395 (一)美國不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 395 (二)中國代表權問題一消一長 ............................................................ 396 (三)美中關係正常化與聯合國席位問題不可分 ................................ 398 (四)《上海公報》解讀 .......................................................................... 399
四、《台灣關係法》誕生 ........................................................ 401 (一)70 年代的風雲變幻 ........................................................................ 401 (二)斷交、廢約、撤軍 ........................................................................ 403 (三)《台灣關係法》解讀 ...................................................................... 405
五、結論 ................................................................................... 406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4
2021/8/6 上午 10:44:07
延伸閱讀書目∕薛化元 ................................................................. 409 索引 ............................................................................................... 413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5
2021/8/6 上午 10:44:07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6
2021/8/6 上午 10:44:07
導論 從國民政府接收到自由化、民主化的 改革 薛化元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
2021/8/6 上午 10:44:07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2
2021/8/6 上午 10:44:07
導論 3
根據原本的構想,「台灣史論叢」系列希望有一本政治史 人權史的主題專書。不過,近年來日治時期到戰後史的研究,單 單在政治史的範疇成果就相當可觀,更遑論人權課題就轉型正義 (Transitional Justice)的脈絡中,也受到歷史學界的重視,成果 也不少。考量本論叢其他專書的選文多在 10 篇以內的篇幅,實在 難以收入近年來台灣政治史
人權史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而且
戰後政治史主要研究領域也多有重要的成果,因此,和叢書策劃 人王泰升教授討論之後,選取了這十章的研究論文構成「台灣史 論叢」《戰後政治篇》的內容。 決定將主題縮小在戰後台灣政治史範疇後,作為戰後政治 史的論文集,理想的狀態還應該包括政治制度範疇的憲政體制之 變動,及其下中央政府及地方自治的發展。奈何篇幅依然過多, 不得已做了進一步的刪減。整體而言,戰後政治篇主要分為台灣 內部及國際情勢兩個部分,再根據時序先後,進行各章內容的安 排,以利呈現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的軌跡。同時,在論文選取基本 上選取 2008 年以後的研究成果為主,比較特殊的是,原本計劃收 入松田康博《台灣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的第五章〈黨與特務組 織〉(2019 中文版),幾經交涉,由於日本出版社的授權問題始終 無法取得,改收入內容相近 2000 年松田康博發表的〈
国によ
る特務組織の再編─特務工作統括機構の役割を中心に─〉,並 經翻譯及作者增補後收入本書。本書各章所用專有名詞之譯名, 為尊重原著作,皆予以保留不更動。 就時序而言,戰後初期政治史以國民政府的接收,以及整個 統治體制及其引發的問題最為重要。就此而言,近年來國民政府 來台接收的性質,以及接收體制的內涵,討論不少,因此本書以 〈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軍事占領體制」與其問題〉為第一章。 而 1947 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近年來相關著作不少,二二八事 件紀念基金會去年(2020)也剛完成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的研究 報告,考量菁英在二二八事件的角色相當重要,而由菁英組成的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歷史角色,也有新的研究成果,因此 以〈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角色〉作為本書的第二章。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3
2021/8/6 上午 10:44:07
4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台灣之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開始在台 灣直接統治,台灣政治史也進入新的階段。從 1949 到 1988 年為 止,台灣基本上是在蔣介石與蔣經國兩位蔣總統的強人統治下。 在這一段時間內,台灣歷經長期的戒嚴,直到 1987 年解除戒嚴。 次年,蔣經國過世,李登輝繼任總統,台灣歷史進入新的階段。 而在 1991 年終止動員戡亂,進而完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 台灣成為自由國家。本書從第三章到第七章,主要的內容便是探 討此一歷史進程。 在中華民國政府於 1949 年 12 月敗退到台灣之前,台灣已經 進入了戒嚴體制,而在 1949 年年中,當時下野的中國國民黨總 裁蔣介石,也開始進行情治組織的再整合的工作。過去研究提到 的「四六事件」與台灣白色恐怖(White Terror)的展開,是影響 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特別是人權問題的重要事件之一,雖然與此 一情治組織的整編沒有關係,但是日後情治機關的作為則與白色 恐怖密切 相關。因而本書以〈蔣經國主導的特務組織改組過程〉 為第三章,以蔣經國作為中心,討論情治單位的再編成以及他所 扮 演 的 角 色。 在 蔣 介 石 於 1950 年 3 月 宣 布「 復 行 視 事 」 之 後, 蔣經國先以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主任的身分開始領導台灣的情治 機關,進而在國家安全局成立之後,再以國安會議副祕書長的身 分,長期主導情治部門的運作,而這也是蔣經國接班之前最早掌 握也掌握最深的國家機器。在白色恐怖期間,政治案件的法律處 置是政治犯人權受到侵害最關鍵性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書以〈從 雷震案看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的侵害〉作為第四 章,探討當時法律(軍法)處置對人權的侵害問題,這也考量雷 震案本身在戰後台灣史的重要意義。由於雷震與國民黨高層許多 重要黨政官員關係良好,而由其主導的《自由中國》長期批判蔣 介石為中心的強人威權體制,成為當時台灣自由主義的重要代 表,言論動見觀瞻。雷震在反對蔣介石總統違憲三連任,並積極 參與台籍菁英主導的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後,在 1960 年 9 月被 捕,爆發了雷震案。在雷震案的處置過程中,蔣介石的角色十分 關鍵,因此以雷震案為例的法律(軍法)處置對人權的侵犯,在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4
2021/8/6 上午 10:44:07
導論 5
此一歷史脈絡中也具有特殊的意義。 1950 年蔣介石「復行視事」前後,為了爭取國外(特別是 美國)的支持,曾經啟用一些具有自由派色彩的官員,不過,在 韓戰爆發,蔣介石總裁啟動中國國民黨改造後,台灣朝向以黨領 政、以黨領軍、以領袖為中心的強人威權體制發展。此後,蔣介 石對於妨礙他建構強人威權體制的政治人物開始進行打壓,而且 也試圖再強化其對台灣的控制。此一歷史發展,加上 1950 年代 白色恐怖的氛圍風起雲湧,過去研究多強調其統治的強力壓制特 色。而針對台灣整體政治發展,也多認為台灣 1950 年代是軍事統 治,1960 年代轉型為開發獨裁,而在 1970 年代蔣經國正式接班前 後則從硬式威權體制往軟式威權體制移動,呈現台灣高壓的政治 控制逐漸鬆動、軟化的態勢。本書以〈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的再評 價:1950 年代與 1960 年代的比較〉為第五章,特別針對 1950 年 代與 1960 年代台灣政治的狀態進行比較,希望釐清:1970 年代未 必 比 1960 年代開放,而 1960 年代在某種層面上也比 1950 年代高 壓的歷史狀態。 基於此一考量,本書再以〈蔣經國與台灣政治發展的歷史 再評價:以解除戒嚴為中心的探討〉為第六章,探討蔣經國和台 灣政治發展的關係。其中延續前一章 1950 年代與 1960 年代的比 較,本章則特別針對解除戒嚴為中心,討論蔣經國從 1970 年代初 期接班以後,從革新保台到解除戒嚴的政治發展歷程中,他進行 正式工作的歷史評價,並且試圖釐清解除戒嚴與台灣自由化、民 主化之間的複雜關係。 由於蔣經國晚年的解除戒嚴,只是台灣自由化改革的重要開 端,台灣的自由化、民主化的改革並沒有在解嚴之後完成。相對 地,直到李登輝繼任總統,特別是 1990 年當選總統之後推動的後 續改革,對台灣自由化、民主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具體 而言,1991 年動員戡亂時期中止、廢止《臨時條款》,加上 1990 年大法官就釋憲,解釋第 1 屆中央民意代表的任期在 1991 年年底 結束,而後陸續展開第 2 屆國民大會代表及第 2 屆立法委員的選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5
2021/8/6 上午 10:44:07
6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舉,終於在 1992 年宣告國會整個正當性基礎完全建立在台澎金馬 的民意之上。而動員戡亂時期的中止,在某種程度上也攸關國家 定位的改變,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再是動員戡亂的對象,某種 程度上成為中華民國政府所承認的在現實上統治中國大陸的政治 實體,也不再是過去認定的偽政權。因此,在法理上中華民國在 台灣有了重大的發展,配合 1996 年的總統直選,台灣在李登輝推 動的政治改革之下,完成了還權於民或是主權在民的重要改革。 就作為正常的主權國家而言,後續的工作主要在外爭主權、積極 爭取以主權國家參與國際政治,因此本書以〈關鍵的 1991:論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誕生〉作為第七章。 至於影響 1970 年代以後台灣政治發展如何從強人威權體制 逐步朝向自由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前進,外在的國際因素是不 可或缺的存在,本書以〈七二年體制的傾軋〉作為第八章,主要 探討 1971 年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後,國際情勢的 演變,包括 1972 年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79 年美國與中 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在此一國際體制之下,台灣的政治發 展,一方面受限於外在國際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 法代表的一個中國架構,而在中美關係正常化後,國際以中華人 民共和國作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的「一個中國」架構更為強化。 不過,美國制定的《台灣關係法》(The Taiwan Relation Act)又 關心台灣人權的發展,或者是台灣的政治改革,這是攸關台灣後 續政治改革最重要的外在因素。而從第八章開始,本書進入了國 際層面的探討。接續本書以〈冷戰與去殖民:美國政府對戰後初 期台灣獨立運動的試探與評估(1947-1950)〉作為第九章,進一 步討論美國在戰後初期對於台灣獨立運動的接觸與評估。在某種 程度之上,此一主題不僅對了解美國後來的對台政策走向,特別 是針對台灣問題的處理,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也是在某種程度 說明了為何在 1949 年及 1950 年代台灣獨立運動無法取得國際大 國支持的課題。而在 1950 年代末期,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康隆報 告〉(The Colon Report),使美國外交政策呈現出兩個中國取向 的重要里程碑;而 1979 年《台灣關係法》的立法,又是影響台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6
2021/8/6 上午 10:44:07
導論 7
灣後續政治發展最重要的外在因素之一。由於從 1950 年代末期 到 1970 年代末期,美國對台灣政策的發展,直到今天對台灣的國 際處境及國內政治仍有相當的影響力,因此本書以〈從〈康隆報 告〉到《台灣關係法》:美國對台政策的曲折歷程〉作為第十章。 以上簡要說明本書內容選擇的原因,接著擬介紹各章節的主 要內容及研究的意義。 第一章是蘇瑤崇撰寫的〈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軍事占 1
領體制」與其問題〉。 有關戰後台灣接收體制的國際法相關問 題,最早多在國外發表,戒嚴體制下,幾乎沒有國內研究論文觸 及此一重要課題。攸關國際法上二次大戰結束最重要的 1951 年 《(舊)金山和約》,也必須 2006 年才第一次成為台灣高中歷史教 科書的內容。國內歷史學界的氛圍,由此可見一斑。 基本上,日本宣布投降後,國民政府根據《聯合國最高統帥 第一號命令》接收台灣,採取行政長官公署制度,接受臺灣總督 府留下來的統治機構與日本公私相關財產。這個制度的意涵前人 多有討論,但近來在新開放史料的協助下,其「軍事占領接收體 制」或「軍政府」的性質,逐漸受到重視,蘇瑤崇的研究,是其 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 蘇瑤崇從行政體制上的權力,分析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及 國民政府訓政體制下行政長官公署與省政府的差別。這並非新的 比較工作,但過往研究多著重總督府與長官公署的相似之處,蘇 文則強調兩者相異之處,目的在凸顯長官公署的暫時性與權力 集中,使得其性質更像軍事占領,而非單純接收,更遑論地方自 治。也因此,在實務上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更重視物的接收,而非 業務的交接延續。因此,長官公署之下也為了日本龐大的產業增 加許多行政單位,有別於中國大陸其他各省。 整體而言,第一章的內容為二二八事件之前的政治制度背景 提供了新的比較視野,同時也開啟後續諸多可能的研究課題。例 1 蘇瑤崇,〈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軍事佔領體制」與其問題〉,《臺灣 文獻》60: 2(2009 年 6 月),頁 1-43。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7
2021/8/6 上午 10:44:07
8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如軍事接收與民政接收的差異、訓政時期省政府與憲政時期省政 府的差異,以及 1949 年成立的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對理解臺灣省行 政長官公署與臺灣省政府的意義等等。更重要的是,本研究推進 「軍政府」或「再殖民」等更為概括性的描述,深化戰後初期的 台灣政治制度的討論。 第二章是侯坤宏撰寫的〈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 2
角色〉, 主要是利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收藏的保密局臺灣 3
站二二八相關檔案, 再配合其他檔案史料,對此一主題進行深入 的探討。過去此一主題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台北的二二八事件處 理委員會進行研究,有關全台灣各地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較 全面的研究則付之闕如。而出土的保密局臺灣站檔案,則多少解 決了過去受限於史料,無法深入研究此一課題的困境。 本章根據前述史料,掌握了全台 27 個處理委員會,其中 26 個地方處理委員會(含屬縣市層級的處委會 14 個及屬鄉鎮層級的 處委會 12 個),在某種程度上隱然以台北的二二八處理委員會為 「領導中心」。透過本章的研究,有助於了解各地處理委員會的 組織、運作狀況,乃至於與台北二二八處理委員會的聯絡情形。 不過,由於這些資料主要根據情治人員的密報,因此也有部分臆 測或是虛構不實的情形。相對地,保密局臺灣站針對秋後算帳的 記錄,則實際呈現了情治機關對二二八事件參與人士(建議)的 處理方式,補強了過去其他檔案、史料欠缺的部分,呈現了更多 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的姓名和受難的狀況。也使研究者得以一窺保 密局在事件中的角色,以及情治人員參與處理委員會,使處理委 員會從一開始就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第三章是松田康博撰寫的〈蔣經國主導的特務組織改組過
2 侯坤宏,〈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角色〉,《臺灣史研究》21: 4(2014 年 12 月),頁 1-56。 3 保密局臺灣站檔案有關二二八事件的部分,由許雪姬所長主編,從 2015 年起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和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合作出版,共計 出版 5 冊。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8
2021/8/6 上午 10:44:07
導論 9
4
程〉。 中國國民黨主導的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如何在台灣紮根以 鞏固統治,是 1950 年代台灣政治史中相當重要的課題。過去研究 多從黨、政、軍、特 4 個層面進行分析,但受限於史料,對於最 後一項「特務」層面則一直沒有研究做較脈絡性的釐清。本章補 足了這一塊過去歷史較為隱諱的環節,也見證了相關史料開放的 進展。 過去的研究已經指出,下野的蔣介石總裁以國民黨黨政運 作,以及他個人長期作為不同特務組織領導人的身分,於 1949 年 年中開始準備進行情治單位的統整工作。在歷經數個月的整編之 後,1950 年 3 月蔣介石總統「復行視事」,再將整個情治單位的 掌控權移交由蔣經國來主導。本章針對此一過程,利用史料有更 清楚的交代。由於特務機關是從中國大陸移轉到台灣來,因而本 章從中國大陸特務組織的歷史沿革切入,進而說明其到台灣來的 發展。此外,1945 年戰爭結束後,中華民國的統治體制也有改 變,因而本章也探討了特務組織從所謂的戰時體制到平 時體制如 何進行轉換,進而討論透過政治行動委員會如何將整個特務組織 回歸戰時體制,並在蔣經國推動的後續改組中,朝向組織一元化 及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本章並非單純地將各特務相關組織羅列介紹, 而是將這些機關的權力消長放在戰後台灣政治史的脈絡中解釋, 特別是對蔣經國厚植其權力基礎的意義。整體而言,本章也處理 以下幾個重要課題:特務組織對蔣介石強化權力的意義、特務組 織改組對蔣經國的意義、「黨治」特徵對特務組織的影響、特務 組織改組對內部權力結構的影響,以及特務工作如何導致「白色 恐怖」的發生。文中指出,比起黨政軍系統,特務組織更像是直 接服從蔣介石的個人領導,在缺乏父親權威的狀態下,蔣經國推 動將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改組為國家安全局,既強化權限,又讓
4 本章由黃偉修翻譯自松田康博,〈蒋経国による特務組織の再編―特務工 作統括機構の役割を中心に―〉,《日本台湾学会報》2(2000 年 4 月), 頁 114-129。內容經作者根據自己在 2000 年後的研究大幅增補修正。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9
2021/8/6 上午 10:44:07
10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向屬「黑暗」的特務組織,光明正大地使用美式名稱,提高了自 己形象,累積政治聲望。更重要的是,各特務機關為達到工作成 績,在沒有實質大規模戰事的情況下,致力於內部的「掃紅」, 以防止「匪諜」名義監控政府高層與本省、外省人集團,為白色 恐怖研究,提供另一個面向的課題。 探討特務組織在台灣的整編、發展及其與白色恐怖侵害人 權的關係後,本書第四章收入蘇瑞鏘的〈從雷震案看戰後台灣政 5
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的侵害〉,進行個案分析。 本章基本 上從轉型正義的角度出發,試著以雷震案作為分析的對象,從兩 個角度來討論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侵害的問題。 首先,檢視了法律處置的流程,並根據當時的法律規範,探討其 存在的問題。進而討論了戒嚴時期有關人身侵害的最根本性的問 題,也就是對於正當法律程序以及當時實施的《提審法》以實定 法保障憲法提審權無法落實的問題,並檢討非現役軍人交付軍事 審判所衍生的問題。對於提審權或是非現役軍人交付軍法審判, 在憲政體制下實施戒嚴令,應該如何處置,固然有不同的見解, 但是透過此一個案研究,卻呈現了官方對於戒嚴令開始實施的時 間,以及戒嚴令的內涵,出現了不同的見解,對於之後研究戒嚴 6
令而言,提供了另一個理解的可能性。 而本章也根據《戒嚴法》 的戒嚴要件,討論台灣存在長期戒嚴令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問題。 最後,本章再以言論自由被侵害的狀況,做實際內容的分 析,討論當時有關雷震案言論自由部分的處理過程,質疑整個處 5 蘇瑞鏘,〈從雷震案看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的侵害〉, 《國史館學術集刊》15(2008 年 3 月),頁 113-158。作者對章名和文章內 容皆有所調整,詳見本書頁 178 之說明。 6 這是因為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與總統府和高等法院回應提審雷震的要求時, 主張出現出入。前者是以台灣省警備總司令兼台灣省主席陳誠發布,1949 年 5 月 20 日開始實施的「台灣省戒嚴令」(此為《戒嚴法》規定的臨時戒 嚴)為依據。而後者則是以行政院長閻錫山將同意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所 請,將台灣劃為接戰地域,納入 1948 年的全國戒嚴令實施戒嚴。後者由 閻錫山在 1949 年 12 月 28 日發布,立法院則在 1950 年 3 月蔣介石總統「復 行視事」之後,將行政院之前送來的備查案改為審查案,再追認通過分別 行文通知蔣介石總統及行政院。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0
2021/8/6 上午 10:44:08
導論 11
理流程並不合乎法律的正當性。而本章特別再以傅正為例,來說 明當時感化處分制度的不合理,特別是感化期滿後,未經審判, 就賦予感化機構有權力決定感化期滿的傅正繼續感化 3 年,明顯 侵犯傅正的權利。此外,在整個個案的審判程序中,除了過去為 人所知由蔣介石總統直接指示如何起訴、判決之外,執政者還可 以透過對包括被告律師聘請程序、閱卷限制等訴訟實際問題的介 入,不當影響訴訟的進行,侵害雷震案被告應有的法律權利。 雖然本章係以白色恐怖具有代表性的雷震案為例作為個案研 究,不過,目的則是藉此檢視白色恐怖時期被告遭到法律處置的 問題。如同蘇瑞鏘所指出的:可以看出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對政 治犯的法律處置,侵害人權既深且廣,這是在處理「轉型(期) 正義」時,無法迴避的重要人權課題。而研究此一課題不但具有 高度的學術價值,亦有高度的現實意義。在台灣已經政黨輪替、 並大步邁向民主化的此刻,對過去這段歷史的檢討,應有助於人 權的保障與民主的鞏固。 第五章是薛化元的〈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1950 年 7
代與 1960 年代的比較〉, 本章有關 1950 年代到 1960 年代台灣政 治發展的討論,主要是針對目前既有的研究成果,再重新檢討。 而在討論此一主題之前,有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囿於專書的篇 幅,沒有選錄在本書:中華民國政府 1949 年遷台前後,國民黨當 局為了爭取美國為主的外在支持,在啟用具自由派思想的人物或 是民主憲政的宣傳,都用了不少功夫,這也是 1950 年蔣介石總統 復行視事之後,台灣現實的政治局勢,在白色恐怖的氛圍下,還 存在著若干異議的聲音的重要因素。 針對一般認為「軍事統治」下白色恐怖氛圍的 1950 年代,本 章主要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討論。首先,縱使蔣介石總統
總
裁在韓戰爆發之後,以自己作為黨的領導為核心,積極推動「以 黨領政」、「以黨領軍」的改造,並逐步將反對其主導強人威權 7 薛化元,〈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 ― 1950 年代與 1960 年代的比 較〉,《臺灣風物》68: 4(2018 年 12 月),頁 167-203。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1
2021/8/6 上午 10:44:08
12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體制路線的吳國楨、王世杰、孫立人等人排除在現實政治舞台之 外。不過,縱使 1955 年強人威權體制大致底定,台灣現實的政治 環境,仍然存在一定的異議勢力,或是體制內試圖進行改革的努 力。這些與強人威權體制的氛圍有強烈違和感的,包括了《自由 中國》、《公論報》及其他異議言論,在 1950 年代末期扮演批判 國民黨當局施政的角色;臺灣省(臨時)省議會中在野的力量, 也持續提出政治改革的要求;而縱使雖然得不到國民黨當局高層 的支持,反對黨組黨行動經過長期的宣傳鼓吹,終於在 1960 年 逐漸成形,而有中國民主黨的籌組;至於改造之後被排擠到國民 黨內權力核心之外的 CC 派,在立法院轉而成為站在民主憲政的 角度,要求進行政治改革,並批判、抗拒國民黨中央不合理的施 政,包括電價的不合理漲價、限制言論自由的「出版法修正案」 等等,也引起了國民黨中央的壓制。相對於異議的言論,或是黨 內派系的抗拒,蔣介石總統在 1958 年主導成立的總統府臨時行政 改革委員會,在王雲五的主持下,提出了具體的行政改革 88 個方 案,並做成事後證明超出蔣介石可以接受範圍的改革建議:從地 方自治到中央司法體制的調整、具體的人權保障方案,都成為委 員會檢討的課題,試圖推動改革。 相對於前述比較多元的言論與要求改革的現象,從 1957 年 周至柔擔任省主席開始,台灣省出現長期軍人主政的狀態。1951 年臺灣省參議會結束,當時由於未能根據《憲法》和《省縣自治 通則》推動地方自治,在台灣省成立的是臨時省議會。不過,在 1950 年代末期卻根據中央政府的命令直接改組成正式的省議會, 在某種意義上,這象徵欠缺法律保障的地方自治成為常態化。在 1960 年代初期,看到了有限的自由民主氣息進一步的弱化。由於 雷震案的關係,《自由中國》停刊,進而透過財政的打壓和司法 的運作,迫使李萬居失去《公論報》的經營權,整個改革言論空 間相對緊縮,幾乎沒有廣泛發行帶有異議色彩的政論雜誌。連臺 灣省議會中省議員提出的改革方案,無論是地方自治,或者是中 央民意代表的改選問題,也逐漸地弱化而且縮小改革的範圍。不 僅如此,1960 年雷震案的爆發,不只讓中國民主黨的籌組胎死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2
2021/8/6 上午 10:44:08
導論 13
腹中,也使得「黨禁」更為明確化。而蔣介石總統在此時空環境 下,進一步去壓制 CC 派,並得到一定的成效,國民黨內異議力 量相對消退。至於原本在 1950 年代不斷被鼓吹的反共救國會議, 最後成為只是座談會性質的陽明山會談。加上總統府臨時行政改 革委員會的改革主張,攸關憲政、人權的部分,包括地方自治的 法制化、司法體制的改組、人權保障方案的實施,也得不到蔣介 石總統的支持,終究無法實施。 整體而言,可以發現在 1960 年代,台灣在政論場域中異議言 論更為沉寂,在野力量在省議會中也更為衰微,相對地蔣介石總 統在 1960 年總統三連任,1966 年再次修改《臨時條款》,成立國 家安全會議,使他原本在 1950 年代根據強人意志的體制外擴權成 為臨時條款體制的常態化。因此,台灣政治發展呈現受到強人力 量的壓制,更為險峻的局面。 第六章是薛化元的〈蔣經國與台灣政治發展的歷史再評價: 8
以解除戒嚴為中心的探討〉。 蔣經國在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的角 色,特別是解除戒嚴的歷史定位問題,是戰後台灣政治史相當重 要的一個課題,有部分國外的學者,長期以來也把解除戒嚴作 為台灣自由化、民主化改革的標竿。基於前述的認知,本章主要 是透過蔣經國的具體施政內容,針對他在台灣政治史脈絡中的定 位,進行歷史的考察。 本章從蔣經國接班的歷程切入,先呈現他在白色恐怖期間, 主導情治單位與在具體案件中的作為,所應該承擔的歷史評價: 包括此一期間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對人權的不當侵害,相關的政治 責任、行政責任及歷史責任問題。進而針對他主政期間在革新保 台路線下,所謂的「吹台青」的本土化政策的具體內容,以及它 的實質效果和象徵性的意義進行檢討,再把重點放在解除戒嚴的 歷史意義,說明在台灣非常體制之下,縱使解除戒嚴,由於仍處 於動員戡亂時期,而且還有《懲治叛亂條例》和「《刑法》100 8 薛化元,〈蔣經國與臺灣政治發展的歷史再評價:以解除戒嚴為中心的探 討〉,《臺灣風物》60: 4(2010 年 12 月),頁 195-226。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3
2021/8/6 上午 10:44:08
14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條」,違反「國策」的言論仍然可以被視為叛亂,言論自由也依 然受到強力的箝制,這也是解除戒嚴以後,為什麼仍然發生鄭南 榕自焚案件的重要原因。同時,本章進而說明,蔣經國領導的國 民黨當局解除戒嚴,是以同步實施《國家安全法》為條件,《國 家安全法》的三原則象徵的是蔣經國政治改革的底線,而實施 《國家安全法》又凍結了《戒嚴法》中解嚴之後遭到軍法審判的 平民可以根據《戒嚴法》尋求司法救濟的途徑,這也使得從戒嚴 到解嚴體制改變之後的政治案件的重新檢視無法落實。在某種意 義上,前述重新檢視遭到軍法審判的平民案件,無論是真相的釐 清或是案件責任的探究,正是轉型正義工作的一環,也因而遭到 延宕,無法落實。更遑論蔣經國的政治改革始終沒有將國會全面 改選放在檯面上討論,因而民主化也不可能落實。因此,縱使蔣 經國晚年考量國內外政治情勢,決定解除戒嚴,但是解除戒嚴與 自由化改革的落實仍有相當的落差,而且改革的幅度遠小於《戒 嚴法》本身規定解除戒嚴的幅度,台灣自由化、民主化改革的落 實,有待後續的推動。 第七章收入陳儀深的〈關鍵的 1991:論「中華民國在台灣」 9
的誕生〉。 相對於解除戒嚴作為自由化改革的開端,整個自由 化、民主化改革的落實,是在李登輝總統主政時期。而 1991 年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憲,同 時開始推動國會全面改選,逐步將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統治正當性 基礎,置於台澎金馬的民意基礎之上。這對台灣民主化的落實而 言,是重要的里程碑。不僅如此,就中華民國在台灣而言,這也 是攸關台灣海峽兩岸定位的關鍵轉折─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 府統治中國大陸的現實,不再是動員戡亂對象的偽政權。另一方 面,則尋求包括美國國會在內的外力支持,試圖維持、開拓台灣 的國際參與空間。 本章運用大量的訪談紀錄,重構李登輝在接任總統職位後, 9 陳儀深,〈關鍵的一九九一―論「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誕生〉,《思與 言》50: 2(2012 年 6 月),頁 33-58。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4
2021/8/6 上午 10:44:08
導論 15
如何在與國民黨內外的勢力折衝合作,以及在體制上鋪陳台海兩 岸關係與台美關係的大體面貌。此外,本章也提示了一個重要的 課題,亦即解嚴後政府機構與國民黨、民進黨等重要黨政組織的 內部文件,亟需有系統地徵集整理。包含目前其他有關 1980 年代 以後台灣歷史發展的研究,大多必須依靠大量的報紙、期刊和當 事人口述。描繪蔣經國過世後的台灣景況,或是從政治與法律等 學門從理論出發,分析民主轉型期的台灣政治,但卻無法如 1950 年代的研究,藉由黨政方面的一手史料,建構細膩的歷史圖像。 10
第八章收入若林正丈的〈七二年體制的傾軋〉, 這是從外在 國際情勢的架構,說明台灣內部政治發展的重要面向。而且,由 於其間存在結構性矛盾的問題,隨著「七二年體制」下台灣政治 改革的展開,民主化落實的結果,也反過頭來成為挑戰「七二年 體制」合理性的一個要素。自本章起,本書的內容以探討國際情 勢或外國政府對台灣的作為及其影響為主軸。 戰後台灣政治史不乏概括性的解釋框架或理論,諸如台灣型 的威權體制、疑似列寧式黨國體制、多元族群政治等等,多由若 林正丈的研究提出或強調。在其「中華民國台灣化」的解釋框架 中,特別使用「七二年體制」來說明台灣在 1972 年之後國際地位 的重大變化。有別於前述框架多指向台灣內部的重要政治特性, 七二年體制卻明顯從國際關係出發,這也昭示若林正丈在近期的 作品中,對於國際情勢或外部力量對台灣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 背景,而直接成為解釋內部變化的動因。 所謂七二年體制的主要意涵有二,一是國際上承認「一個中 國」,而這個中國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利的解釋。這意味著國 際不承認中華民國為國家,也不支持其加入任何如聯合國以主權 國家為資格的國際組織。另一個意涵則是美國基於「台灣問題」 必須和平處置的原則,而這造成雖然不承認中華民國為國家,但
10 若林正丈著、顏杏如譯,〈七二年體制的傾軋〉,出自《戰後臺灣政治 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頁 399433。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5
2021/8/6 上午 10:44:08
16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在達成和平協議前,從外部支持台灣獨立的現實。這體制一方面 用來解釋 1970 年代初蔣經國以強化內部正當性補充喪失的外部正 當性,另一方面也說明美國與中國在各自的戰略考量下,何以能 較為穩定地維持至 1980 年代。 不過,七二年體制的概念並非止步於此。該體制並非全然不 受挑戰,而其變動的重要原因來自「以台灣為範圍」的統治正當 性來源逐步強化,亦即中華民國台灣化的重要面向之一。李登輝 推動的民主化政策,企圖將被強化的中華民國內部正統性轉化為 外部正當性,導致了大國的反應,美國雖支持台灣民主,卻又反 對單方面改變現狀,而中國亦以《反分裂國家法》,而非大規模 的武力,「創造統一條件」,而非「促進統一」,回應中華民國台 灣化的趨勢。美國與中國雖然各自利益不同,但卻在維持現狀下 得到共識,致使台海局面成為美中共管的情形。 七二年體制的內涵還有更多面向,但這呈現連結國際政治與 國內政治進展、並將之結構化的企圖。近年台灣的外交檔案大量 開放,若能配合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外交資料,將外交史關懷引入 觀察國內政治決策過程,或許能進一步開啟新的研究課題。 本書第八章討論國際情勢與國內政治發展的互動,進而檢視 國際力量對台灣發展走向的作為,本書第九章、第十章則以戰後 影響台灣政治發展最大的美國官方行動作為探討的主題。第九章 為陳翠蓮的〈冷戰與去殖民:美國政府對戰後初期台灣獨立運動 的試探與評估(1947-1950)〉。
11
與第八章的探討的方式類似,第九章主題以有關台灣再解 放聯盟與美國為重心,也是將國際情勢引入視野的作品。過去提 及關於台灣的國際結構,通常是放在「美
中關係」的框架下理
解,重視大國間的戰略考量與折衝過程,再以此說明對台灣的影 響。但本章的研究則將框架修正為「美
中
台」關係,讓台灣
人的聲音成為觀察的對象,凸顯台灣人在冷戰結構下的嘗試性作 11 陳翠蓮,〈冷戰與去殖民:美國政府對戰後初期臺灣獨立運動的試探與評 估(1947-1950)〉,《臺灣史研究》26: 3(2019 年 9 月),頁 91-138。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6
2021/8/6 上午 10:44:08
導論 17
為,亦即台灣再解放聯盟的獨立運動。 雖然關注台灣人的行動,但本章也明確指出這個力量是微弱 的。本章指出台灣在二戰後的去殖民運動中,其性質可謂罕見, 因為既反共也反中,這與其他亞洲國家接近左翼的去殖民運動大 為不同。由於關鍵時刻中台灣人聲量微弱,二二八事件後主事者 流亡海外,以致在路線上則高度親美,以遊說美國獲得協助作為 主要運動發展路線,形成「依賴的去殖民」。問題是,美國並未 積極回應這樣的期待,反而在評估後認為獨立運動在台灣不具發 展潛力,因此,美國的政策以敦促國民黨當局進行改革,讓台灣 人有參政機會為重點。由於美國的政策是影響戰後台灣走向最重 要的外在力量之一,雖然美國不支持積極的台灣獨立運動,卻也 不希望台獨運動者遭到過度嚴厲的鎮壓,因此現實上統治台灣的 中華民國政府,雖然逮捕活動中的台灣再解放聯盟成員,不過顧 慮美國的關切,判刑的刑度較左翼案件輕。 本章以台灣人為主角,放在冷戰格局中觀察外國與本國政 府如何應對台灣人自主聲音,反映了多元檔案研究下台灣史課題 的改寫可能。台灣主體性的聲音或許不大,但不是完全噤聲,如 此,既能看到台灣人試著提出對決定自己未來的解決方案,而非 完全坐等他人處置,同時也能解釋單純從大國框架無法說明的決 策考量與時機點。這種內外交融並將台灣人也放在國際舞台上的 研究取徑,或許在各國檔案日趨開放的未來,將有更多的嘗試和 成果。 第十章為陳儀深的〈從〈康隆報告〉到《台灣關係法》:美 12
國對台政策的曲折歷程〉。 本章主要以 1959 年的〈康隆報告〉 為起點,到 1979 年《台灣關係法》立法的 20 年間討論美國對台 政策的發展及其意義作為探討的重點。 本章首先說明 1959 年〈康隆報告〉的背景和它的內容,同 12 陳儀深,〈從「康隆報告」到「台灣關係法」―美國對台政策的曲折歷 程〉,原收於台灣教授協會編,《中華民國流亡台灣 60 年暨戰後台灣國際 處境》(台北:前衛,2010),頁 15-49。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7
2021/8/6 上午 10:44:08
18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時檢視當時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及代表改革言論的《自由中國》對 〈康隆報告〉的批評還有省思。進而在討論美國政策發展的歷史 脈絡中,探討 1971 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決議案的緣由。而後再 以 1972 年美中《上海公報》,檢討美國的政策演變,包括從 1950 年代以來長期不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到聯合國會員國中在中國 代表權問題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的呼聲越來越高,使得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越來越難以保全。在尼克森(Richard M. Nixon, 1913-1994)試圖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中,包括 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訪問中國、尼克森宣布即將訪問中 國,都造成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席次保衛戰面臨更險峻的狀況。進 而說明自《上海公報》以降,整個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歷程對台灣 造成的衝擊,最後美國先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承認中華人民共 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進而在一年後廢除《中美共同 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並撤退在台美 軍。 失去了美國正式的外交承認,對台灣外在的政治形勢固然 是 一 大 打 擊, 不 過 相 對 應 的 在 台 灣 人 公 共 事 務 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FAPA) 及 駐 外 單 位 的 努 力 下, 遊 說美國國會主導通過《台灣關係法》,特別是對於台灣自由民主 人權的關心,成為課予美國政府的責任,這對後來美國對台政策 的轉折或是對台灣自由化民主化的推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 本章也關注到,由於美國不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台灣關係法》 規範的是美國與既非中國且不是中華民國的台灣。如此,如何思 考《台灣關係法》架構下台灣未來可能的出路,是未來值得注意 的課題。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8
2021/8/6 上午 10:44:08
第一章 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軍事占領體 制」與其問題 蘇瑤崇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19
2021/8/6 上午 10:44:08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 薛化元 , 蘇瑤崇 , 侯坤宏 , 松田康博 , 蘇瑞鏘 , 陳儀深 , 若林正丈 , 陳翠蓮作 . -- 初版 . -- 臺北市 : 國 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發行 , 2021.08 面 ; 公分 . -- ( 台灣史論叢 . 戰後政治篇 ) ISBN 978-986-350-475-7( 平裝 ) 1. 中華民國史 2. 臺灣史 733.292
110012097
台灣史論叢 戰後政治篇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編 者 作 者 叢書策劃
薛化元 薛化元、蘇瑤崇、侯坤宏、松田康博、蘇瑞鏘、陳儀深、若林正丈、 陳翠蓮(依文章序) 王泰升
總 監 責任編輯 編輯協力 封面設計 內文排版
張俊哲 謝依均 陳雅苓 兒日 張碧娟
發 行 人 發 行 所 出 版 者 法律顧問 印 製 出版年月 版 次 定 價
管中閔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賴文智律師 長達印刷有限公司 2021 年 8 月 初版 新臺幣 630 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 106319 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電話:(02)2365-9286 臺北市 100047 思源街 18 號澄思樓 1 樓 電話:(02)3366-3991~3 轉 18 http://www.press.ntu.edu.tw
傳真:(02)2363-6905 傳真:(02)3366-9986 E-mail:ntupr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 104472 松江路 209 號 1 樓 國家網路書店 http://www.govbooks.com.tw
電話:(02)2518-0207
五南文化廣場 臺中市 400002 中區中山路 6 號 http://www.wunanbooks.com.tw
電話:(04)2226-0330
ISBN:978-986-350-475-7 GPN:1011001044
台灣史論叢戰後政治篇數位樣改0806.indd 422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2021/8/6 上午 10: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