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內文閱讀

Page 1



校長序

今年適逢本校九十週年校慶,也是「教學傑出獎」舉辦第二十年。獎項成立之初,即

以鼓勵教師投入教學,在提升教學品質的同時,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潛能,落實教育之目

標。此獎項也強調大學於「研究」之外也應兼具「教學」,此為大學責無旁貸的兩大任 務,也是臺大作為臺灣高等教育首善學府,對培育未來人才義不容辭之責任。

「教學傑出獎」在本校二千多位專兼任教師之中,選出百分之一獲獎者。初期以本校

專任教師為對象,三年前加入兼任教師名額。多年來一共選出了四百八十一位在教學表現

上有傑出成就的教師,其中不乏曾兩次以上獲頒「教學傑出獎」成為終身教學傑出的教

八個研究所、 ○

師,在這些既為經師又為人師的引領之下,臺大莘莘學子何其有幸,必能啟發更多智識上 的成長,以及品格上的精進。 目前,臺大有十一個學院及三個專業學院,共五十四個學系、一百

世界大學評比中,本 QS

十八個學程和五十七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不僅為臺灣領域最完備之綜 合型大學,也是面對國際、代表臺灣之指標性大學。近年來,在

校有二十三個領域進入世界排名前五十。在英國泰晤士報世界大學聲譽排行中,臺大更躋

身全球大學前六十名。面對此豐碩成果,臺大更應思考如何善用資源,以培育符應社會需

求、國家發展、進而解決全人類問題的人才。如此人才著重不只能力,更應具備正確態度


國立臺灣大學代理校長


和專業素養,凡此種種,皆需良師之有效引導,方能產生深遠影響。

仔細閱讀今年獲獎老師的故事,不免深受感動。每一位老師在專業研究之外,無不付

出大量心力在教學工作與學生身上。如同好幾位老師透過己身經驗領悟,研究與教學是相

輔相成的,這些傑出教師將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帶入課堂,實踐教學相長的意義,與學生共

同成長與進步。在教學上,他們化繁為簡、去蕪存菁,以學生為考量,用學生聽得懂的語

言傳授知識、啟發思考。這些教師並以身作則,接受挑戰,在學理之外,更立志成為學生

們的人生典範,傳遞感動。如此之循循善誘、身教言教,在學生心目中扮演了亦師亦友的 角色,由衷感佩。

在此恭喜本年度獲獎的三十位傑出教師,感謝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上認真對待,並辛勤

付出與貢獻,臺大有幸能與這些優秀老師併肩努力。未來也會持續努力推動校園學習環境 的建置,以及教學資源的提供,期許能做本校師生在教與學路上的堅強後盾。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出版,一方面將傑出教師的故事向外推廣,提供其他老師作

為參考,豐富自己在教學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更深層的意義是,藉以感動更多教師重視

教學,帶領學生在學習、甚或人生道路上精益求精。希望閱讀此書,能讓我們以這些傑出 教師為榜樣,有所收穫,持續進步。


付出、關懷學生的氣度。這呼應了我一直相信的一句話「心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相信學生在這些教師身上學習到的不僅是嚴謹求知的精神,必然還有其他足以啟發心靈、 提升涵養的收穫。

我在臺大任教已二十年,今年甫接下臺大教務長一職,也讓我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思考

臺大教務在師生教與學過程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功能。為提升臺大整體教學品質和營

造良好教學環境,教務處一直以來都持續推動著校內各種教學精進與創新。比方說,教務處

教學發展中心多年來透過新進教師研習營和教學助理制度建立等方法,從第一堂課開始提供

臺大教師精神與實質上的支持。並幫助教師成立社群,以同儕互助的方式在教研路上共同成

教學研究,發揮臺  SOTL

長。未來也將整合校內數位教與學資源,運用科技工具讓教學變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接 下來,教務處將透過教育部教學實踐改進計畫,鼓勵臺大教師投入

大以研究為本、讓證據說話之特質,啟 發教師對教學的傾注與重視,也希望能在外界將臺大 定位為研究型大學的同時,看見本校對教育本職「教學」上的投資和努力。

再次恭喜所有獲獎教師!有了這些對教學孜孜不倦、競業認真的優秀教師,臺大才能 有持續的進步和成長。教育為百年樹人之大計,願與大家共勉之。 國立臺灣大學教務長


教務長序

首先,恭喜本年度獲獎的三十位教學傑出教師!藉由《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第

十二輯的出版,將這些優秀教師寶貴的教學理念與經驗以文字呈現,不僅讓更多人得以認 識這些優秀教師,其行止亦可供其他教師以為未來教學之借鏡。

要在眾多臺大專兼任教師中榮獲此獎實屬不易,由於獎項的產生需經過學生評選、教

學評鑑結果、系所推選、遴選委員會討論等層層流程,過程中彙整學生、學校單位和同儕

教師之多方意見,方才能順利選出每年度教學傑出獎得主。臺大擁有出類拔萃的學生,得 天下英才而教之,是身為臺大教師的幸福,也是一種責任。

因此,怎樣才是傑出教師呢?其特質絕非資歷或學識等三言兩語可概括。今年度獲獎

教師中,有數學系李聰成教授這般雖已退休,仍心繫教學的資深教授;也有像資管系孔令

傑教授這樣進臺大任教三、四年,即已獲得優良導師和傑出教師獎的教師。面對網路新世

代學生帶來的挑戰,有像人類系林開世教授、臨床醫學所楊偉勛教授和數學系余正道教授

這樣,以傳統教學引領主動思考;也有像電機系李宏毅教授透過科技拉近距離,成為學生

口中熱門的網紅教師。學理之外,外文系黃宗慧教授和護理系蕭妃秀教授透過課程傳播人

文關懷、生命關懷的理念。臨床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陳晉興教授、在文壇屢屢獲獎的中文

系陳孟君教授,以及世界工藝大賽常客趙丹綺等教授則是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再轉身將

累積歷練傳授給學生。令人感動的是,所有傑出教師們表現出一種將教學視為使命、全心


溫在弘

賀培銘

余正道

林開世 066

056

046

036

滿肚子墨水

大心量關懷

林開世人類學式的關懷早已經內化,傾聽學生的生命故事、 同理學生的處境根本不足掛齒,為他人移動自己的位置,更 已是基本習慣。

以身作則 與時俱進

能教到優秀的學生是很開心的事,但更要督促自己以身作 則、與時俱進。余正道說:「我們都希望學生能持續成長, 同時自已在學術研究上也該如此;我想學生都能感受到老 師是否在進步。」

啟發學生 讓世界更美好

賀培銘深深相信:「問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鼓勵學 生提問也是他為人師最重要的教學理念。

專注成為一座橋!

溫在弘說:「如果學生已經找到方向了,就是他可以離開 學校的時候。」看見學生長處,陪伴學生通往心之所向, 學術跨域之外,他何嘗不也成為了一座心靈之橋?


026

016

亦是奉行一生的人生觀

學生好比樹木,在教學上不是看他這棵樹長得多枝繁葉茂, 而是要看他是否努力地生長,關鍵是這棵樹的態度,絕非 他最終的成就。「我們要教給學生的,是堅毅不倒的學習 態度,這才是最令人動容的」,王榮麟說。

哲學既是學問

黃宗慧認為:「文學的實用在於可以影響你看待世界的方 式,進而改變你做決策的方式。如果沒有人文思想的基 底,做決策時變得以功利取向,就是場可怕的災難。」她 努力傳遞這些人文關懷給自己的學生,期待改變文學在普 世社會價值中「無用」的定見。

從文學撒下保護動物的種子

03

06

目 錄

黃宗慧

校長序 教務長序

王榮麟


童世煌

廖文正

蕭妃秀

許麗卿 146

136

126

116

研究親力親為

不怕失敗

晚上七點的教室,距離五點的下課時間已經過了兩個小 時,卻還能見到學生與老師在裡頭熱烈地討論課堂的內 容,充滿教學熱誠又有耐心,正是學生們對藥學系教授許 麗卿的形容。

以愛為名的生命實踐與護理教育

「愛才是生存的動機,不是競爭作為你生存的動機」,無 論是在教育觀或人生觀上,蕭妃秀總是秉持一貫的態度, 鼓勵學子從「愛」出發探索生命、認識自己,同時也將 「愛」作為從事醫護工作的根本。

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教學

「有時候可能忘記自己會飛翔的樣子,就像彼得潘忘記他 會飛一樣,但只要再灑一點光粉在自己身上,你就一定會 飛。」

為學之道 一以貫之

「如果光做研究,你只會專注在那個點而已!可是教學等 於是整個面,如果把面也念通的話,對研究工作其實是非 常有幫助的。」


楊偉勛

黃敏銓

陳晉興

林麗雲 106

096

086

076

開心的師生開啟正能量

「老師要提供正面的支持與堅定的力量。」她一直在思考, 該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在離開校園時,帶在心中的是正向   的力量。

做學生想要超越的標竿

全力以赴

教學不是職業、也不是事業,是志業。陳晉興在外科路上 走了三十一年,有不錯的社會地位、收入,受到病患的敬 重。但他最在意的還是經驗的傳承。

保持樂觀

將來不後悔

黃敏銓說:「每個選擇都是一體兩面,有好處也有壞處。 依著當時的心境考量,決定後就義無反顧、盡力去面 對。」因此,他總是勉勵學生,在確立目標之後,就要帶 著樂觀的心態全力以赴。

現在要快樂

楊偉勛身兼數職,學生來自迥異的醫學領域,兼顧研究、 教學、看診,卻不疾不徐,樂在其中。他認為:知識的重 量絕不止於論文,總鼓勵學生聆聽心聲,追求更遠大的目 標。


在學生眼裡,孔令傑是個「拼命三郎」,研究、教學與服 務都是全力以赴;但對孔令傑來說:沒有盡心盡力的人 生,才是最大的遺憾。

全力以赴 教學人生沒遺憾

孔令傑 216

206

196

鍾孝文的辦公桌旁陳列許多學術用書,還有一些過去所獲 得的研究、教學獎項。其中一個雕刻風格的擺設,是以他 們師生合照製作的。攝影師想要拿起相機記錄時,鍾孝文 連忙提醒:那幅在某一輯專書中已收錄過了。

教授也是普通人

「老師很像是冷面笑匠!他不是故意搞笑,但突然說出口 的話,就會莫名的很好笑。」、「老師的幽默很神來一筆 耶!像是說:『作業有十天的延遲空間,因為人都有過不 去的時候。』」又或是在個人網頁上,放上自己和孩子的 照片,並寫下圖說:「 My photo. I am the older one. 」獨特、 卻不做作的幽默感,是學生對臺大資工系教授莊永裕上課 風格的形容。

實事求是的冷面笑匠

老師跟學生的關係,就像責任編輯和漫畫家。我是責任編 輯,學生是漫畫家,我不是老闆。他們要知道的是:這個 東西做出來是他的,不是我的。

最會想哏的網紅教師

李宏毅 226

莊永裕 鍾孝文


李艷榕

張俊哲

張耀乾

黃文達 186

176

166

156

樸實認真農藝人

耕耘學子始終如一

黃文達用心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從插秧接枝到生涯規 畫無一不包,帶領他們發掘自身潛力。下田著書,皆以身 作則,不遺餘力,引導學生始終如一。

用心、熱情與堅持植育下一代

「在科學新知的探究上,你不一定要得到一個偉大的成就 才叫成功,你只要把一件事情好好做出來,得到了一些結 果,我覺得那就是你的成就,就是你的貢獻。」

傳遞生命的感動

在顯微鏡下拉開探索生命的序幕,張俊哲從研究昆蟲生殖 細胞的命運,找到對生命的熱愛。他將這份熱愛轉為教學 的養分,用教學傳遞對生命的感動。

讓人享受的會計學 提醒學生永遠要問為什麼

「看到學生恍然大悟、覺得原來如此的神情,就好像學生 腦袋裡的小電燈泡因為電路接通而亮起來的感覺,是我教 學過程中最愉快的事。」


林則彬

李聰成

趙丹綺 306

296

286

276

傾注心血耕耘金工技藝

趙丹綺說:總是覺得想做的東西很多,時間不夠用,根本 沒有靈感匱乏的時候。她建議未來做金工的後輩:「靠著 自己直接動手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就會感受到靈感,自 然就會做出來。」

老人軀殼年輕頭腦

「我就是一個老人的軀殼,裡面住著年輕人的想法。」

詹珮君說:「課程的核心都是目前還沒解決的問題,如果 學生不是站在現在的問題上去思考,學到的東西很快就落 伍了。」

引領學生自主思考

燈光一暗,上課簡報投射在螢幕上,如明星登臺前的聚光 燈。林則彬從容走上臺,一拿起麥克風就有開唱的魅力。

享受研究、教學與生命

詹珮君


陳孟君

王致恬

廖憶純

薛智仁 266

256

246

236

到   Law in Action   Law in Books

如果:學生只能從他身上帶走一個觀點或態度,薛智仁不 假思索地說:「關懷社會,善待別人。」一如他一直以身 教實踐的一樣。

不怕失敗 找尋自我

學生的輔佐

在 如 今 連 做 實 驗 的 方 法 也 能 用 Google 解答的時代,廖憶純 認為僅有熟練技術是不夠的,「你只是會動手不行,還要 會動腦!」

當知識的使者

王致恬表示:「教學就像撒種子,只要用心,學生幾乎都 能感受到,慢慢地就會看到他們的改變,這對老師來說就 是最好的回饋。」

文學是與歷史社會的對話

陳孟君深知:教學不能僅是給出結論。倘若省去了如何導 出結論的脈絡,即使結論再完美,學生也無法接受。


採訪 ‧ 撰稿/王心璇 攝影/楊文卿


從文

的種 物 動 護 保 學撒下

黃宗慧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 專 長 動物研究、精神分析、文學理論 教授科目 文 學、動物與社會、精神分析與文學、童年與無 意識、動物/性與無意識、文學作品讀法 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 學 歷 國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中外文學》總編輯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榮譽紀事 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計畫 擔任外文系學術期刊《中外文學》總編輯期間, 獲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優等獎 擔任NTU Studies i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主編期 間,獲國科會人文中心收錄於THCI核心期刊名單; 並經2009年國科會外文期刊評比計畫評定為「優 先推薦」期刊 國科會補助大專院校特殊優秀人才獎勵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九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19  黃宗慧‧從文學撒下保護動物的種子

但這樣追求卓越的過程,卻不能使她快樂。也許是不服輸的個性使然,考大學時,她把臺大資工系 設定為第一志願,想證明女生的理工頭腦並非不如男生,而她也如願地考上。

﹁大概是一直念書太順了,才發現:無法拿第一名的事實,讓我心慌跟焦慮。﹂黃宗慧說。大一

時,沒辦法像班上男生寫程式如此得心應手,一帆風順的求學背景,使她失去面對挫折的能力,再加上

﹁休學﹂。 當時身體欠佳,於是她在大二上學期,做了一個身為學霸從未想過的決定 ──

休學一學期後重回學校,黃宗慧給自己彈性的修課規畫。她修了中文系、心理系的課,並規劃轉

系,進入臺大外文系。真正巨大的轉變,是當她修到外文系陳竺筠老師授課的﹁文學作品讀法﹂,這門

課對黃宗慧的影響深遠。她說:﹁第一次發現上課很快樂,而且很久沒有這麼快樂,透過文學理解事情 原來這麼有趣!﹂

即使轉系成功,黃宗慧內心仍有個聲音不斷告訴她:是因為在資工系的失敗才逃來外文系。再度落

入社會加諸性別的刻板印象,這個聲音一路跟隨她到了研究所,直到接觸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大師拉岡借用數學圖示剖析人類心理結構的面向,也解釋兩性特質的形成,﹁精神分

析讓我了解自己的無意識,幫助我更認識人性的慾望、黑暗面﹂。原本接觸精神分析出自好奇,沒想到

意外找到自己成長過程中性別認同矛盾的出口,再加上當時念了許多知名文學著作,深受文學震撼,使

她醉心於文學所帶給她的啟發,往後在研究與教學上集中在精神分析領域,一心想改變﹁文學沒有實用 性﹂的論調。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8

打開

黃宗慧認為:「文學的實用在於可以影響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進而 改變你做決策的方式。如果沒有人文思想的基底,做決策時變得以 功利取向,就是場可怕的災難。」她努力傳遞這些人文關懷給自己 的學生,期待改變文學在普世社會價值中「無用」的定見。

關鍵字搜尋﹁黃宗慧﹂,皆是動保相關的報導,也許你會好奇,身為外文系教授,為何 Google

如此致力於動保議題?而這樣的困惑,在每學期﹁文學、動物與社會﹂通識課程結束後,所有學生心中 都有了解答。

談起動保,黃宗慧清脆爽朗的聲音配上笑起來呈月彎形的雙眸,她因自家動物而愛屋及烏,有了對

動物的使命。而動保跟文學究竟在她身上發生什麼化學反應,一切都要從她求學與家庭說起。

在文學中找到性別認同矛盾的出口 對於浩瀚的文學領域,黃宗慧喜愛文學的經歷與他人不同。

從小學到北一女,一路拿第一名成績長大、各科全能的黃宗慧從國小就隱約感受到社會對於兩性

的刻板印象,聽著國小老師說男生數理好,女生則多是語文優勢,﹁數理好才是真正優秀﹂的社會價值 觀,讓她一次又一次地想要證明自己可以全方位。


21  黃宗慧‧從文學撒下保護動物的種子

質疑,也想給自己答案,證明自己能夠愛屋及烏。黃宗慧後續接觸了更多流浪狗之外的同伴動物保護議 題,也接觸野生動物保護領域,讓她思考如何發揮更大效益幫助這些動物。 她心裡的聲音告訴她:﹁開課﹂就是最有影響力的方式。

從文學出發 開設新課傳播理念

被檢查出乳腺腫瘤,必須歷經兩次大手術,每一次手術對黃 KIKI

黃宗慧教授﹁文學、動物與社會﹂這門課,深受學生喜愛,是 PTT 上大力推薦的通識課,而這門課的 六年,黃宗慧所領養的貓 ○○

開課過程,其實是一個感人的故事。 二

身邊。當醫生說 KIKI

沒剩多少日子時,情緒陷入了谷底。突然有個念頭一閃而過: KIKI

宗慧來說都是身心的重創。她坦言,在貓咪復原期,她幾乎是失能的狀態,不想面對其他事情、不想上 課,只想陪在

﹁我號稱動物保護人士,但卻在自己的動物有狀況時,整個人停頓下來,是不是我的愛只在我的動物身

的苦難,讓我更勇敢,除了面對她的疾病,也讓我面對自己早該做的事︵開課︶﹂,黃宗慧 KIKI

上?難道我對其他動物的關心也都消失了嗎?﹂ ﹁

眼神堅定地說。

︵ Trap Neuter Return ,意即誘捕、絕育、回置︶都是 她表示:﹁那些一線救援,如撿狗、救狗、 TNR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0

堅持理念面對各種質疑 小時候,黃宗慧的爸爸便會把流浪狗帶回家洗 澡、照顧。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國中時看到路上可 憐的流浪狗,就會餵牠、幫牠找家,而動保觀念的萌 生,是她在博士班時發生的﹁流浪狗遭潑酸事件﹂。 當時臺灣媒體報導流浪狗有狂犬病的可能,造成民眾 恐慌,激進的民眾拿硫酸潑灑臺大的流浪狗。看到流

BBS

浪狗遭受到的待遇,她除了與動物系同 學推動校園共養機制外,也開始在

上發表自己動保的理念。她那時下定決 心:未來教書一定要幫助動物。 一開始,她積極地投書報紙論壇, 碰到許多不理性的讀者來信,其中不乏 偏激的言論。她心想,愛貓狗不代表 不能為其他動物付出,為了回答這些

■ 黃宗慧照顧的街貓取名DoReMi,  現在是動物醫院院貓。(黃宗慧/ 提供)

■ 二○○七年可魯熱時撿到的流浪狗取名 為咕嚕,當時黃宗慧曾用「牠不是可魯, 牠叫咕嚕。牠也需要一個家!」替牠做海 報找領養人。(黃宗慧/提供)


23  黃宗慧‧從文學撒下保護動物的種子

容有更深的體會。他表示:老師從文本細讀著手,用不同角度 帶入各種當代動物研究的議題,讓學生看見老師對動物福利不 遺餘力的一面,因此﹁期許自己能同老師一樣,做一名有溫度 的研究者。﹂

由淺入深善用議題探討人文關懷 因熟悉精神分析解釋人的心理、慾望機制,在教學上,她 了解學生真正渴望的知識,在授課﹁文學作品讀法﹂中,也會 嘗試用精神分析去談文學作品,用自身實際的例子來解釋抽象 的理論,讓學生對課程保持熱情,不感到枯燥乏味。 像大一英文這種通識教育,她現在已不用課本教。﹁我 把大一英文當作人文通識去教,議題包含同志、動保、女性主 義、流行文化、商品文化等等,這些是我希望學生知道的人文 關懷。﹂她認為:﹁文學的實用在於:可以影響你看待世界的 方式,進而改變你的決策思維。如果沒有人文思想的基底,

■ 黃宗慧在大一英文課程安排學生演出短劇。(黃宗慧/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2

直接幫助眼前的動物,但教育是種下種子,是能有效影

響更多人的方式。﹂因此,她決心要開設﹁文學、動物

與社會﹂這門課,希望可以透過教育,讓更多人認識

身上。果然 KIKI

手術非常順利,到今日依然健 KIKI

動保,進而幫助更多動物,同時也希望這些正能量能回 到 康。

黃宗慧後來的研究也從精神分析領域轉向動物研

陳宥廷是擔任過﹁文學、動物與社會﹂三個學期課程助教的博班畢業生,每個學期都讓他對教學內

倫理責任的重要,而不僅僅是唱高調,就得需要更細緻的論述。

的文學作品,讓學生被文學的情感所打動。然而,感性刺激可能很快就消失,在衝擊消失後要說服學生

事?人為什麼有倫理責任?等問題意識。黃宗慧表示:這不是一門道德訴求的課,她希望透過這些很棒

想論述,讓學生了解動物因為跟人相處後,現在的動物命運如何?動物受到了哪些傷害?人不該做哪些

她選用與動物相關的文學作品︵如海明威、卡夫卡︶,切入人與動物的關係,再帶進動物研究的思

物倫理的論述。﹂

們的感受能力、理解痛苦的程度,為何應該被人類納入考量?這些不是文學的想像,其實背後有很多動

究,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現在﹁文學、動物與社會﹂課程中。她表示:﹁動物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牠

■ 黃宗慧與KIKI的合照。(黃宗慧 /提供)


25  黃宗慧‧從文學撒下保護動物的種子

發,想為動物盡一份心力,自願加入懷生社。澳門學生黎熙也表示:﹁當初 就是上了老師的課才入了大坑﹂,回到澳門找工作後,發現自己離不開動保 了,於是一直在愛護動物協會貢獻一己之力。 現階段黃宗慧致力於結合精神分析與動物研究,希望更理解動物引起人 類焦慮或恐懼的原因,如此未來推動動保議題時,或許可以運用更能被大眾 所接受的方式。 訪談結尾,黃宗慧姊姊的狗多多跑了進來。﹁我的生命裡若是沒有動 物,應該會很貧乏吧!﹂她接著說:﹁雖然每天 都很忙,但從不覺得在工作,因為這已成了日常 動保實踐的一部分。﹂ ﹁因為有了使命,生命的重量就不一樣。做 自己在意的事情,可以持續做,而且投入這麼多 年,所以願意承擔這麼多。﹂語畢,黃宗慧笑著 抱起多多,眼裡滿是溫柔。

■ 黃宗慧與姊姊領養的狗多多合影, 多多俏皮地伸出舌頭。(楊文卿/ 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4

做決策時變得以功利取向,就是場可怕的災難。﹂她努力傳遞這些

生 命 的 重 量 就 不 一 樣

人文關懷給自己的學生,期待改變文學在普世價值中﹁無用﹂的成 見。

有了使命

近年來,黃宗慧開始轉向動物研究後,即便生活上沒有辦法替

的學生,後來也都投身動保 行列,當志工、組織動保社 團、辦攝影展或是跟隨她的 腳步鑽研動物研究。 臺大懷生社的學生就 曾對黃宗慧說:﹁老師不開 這門課的話,我們可要倒社 了!﹂許多學生因為受到啟

■ 黃宗慧與香港動保人士聚會。 (黃宗慧/提供)

■ 黃宗慧至佛光大學分享研究心得。 (黃宗慧/提供)

動物做很多事情,但至少教學上一直在影響學生。許多修過這門課 ■ 在花蓮二手書店演講時,店貓小虎突然跑 上桌。(黃宗慧/提供)


採訪 ‧ 撰稿/劉佩姍 攝影/楊文卿


生 人 的 生 一 行 是奉 亦   問 學 是 哲學既 王榮麟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文學院哲學系 專 長 科學哲學、演化倫理學、倫理學 教授科目 哲 學概論、演化倫理學、後設倫理學、科學哲 學、後設倫理學專題:規範性 學 歷 國 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國立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助理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副教授 榮譽紀事 教育部公費留學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研究績優獎勵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教學優良教師(二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四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亦是奉行一生的人生觀

29  王榮麟‧哲學既是學問

王榮麟信手拈來舉例說道,比如﹁為什麼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為什麼要當好人

呢?﹂成為有道德的好人,是社會長久以來奉為圭臬的價值觀與社會準則,然而哲學家進一步想提問

的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背後所依憑的理據究竟為何?什麼樣的理由能說服人們努力成為一個有道 德的好人?

王榮麟強調,哲學最後並不是要顛覆所有人們習以為常的認知,而是試圖在顛覆辯證過程中找

其所以然。

入徹底,又會掉入過往習以為常的既有價值觀與信念,而不知

真義,如此一來也才能真正解決起初的困惑;要是問得不夠深

因為將問題給問透了,學生才能更加清楚地體認到問題背後的

問的層次與境界、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學問。對學生來說,正是

其,王榮麟強調,哲學是一門把問題問得很深、問到一般人不

事例,引導學生提問、思考與論證,進而找出問題的解答。尤

概論課堂中發酵和作用,王榮麟總會透過日常周遭大大小小的

如此顛覆與反思的循環過程,每週都會在王榮麟的哲學

拉底的話說,沒有經過檢驗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到日常實踐的基礎與意義,使人類的所言所行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王榮麟笑著引用蘇格 ■ 王榮麟多次獲得優秀教學的肯定。(楊文卿/拍攝)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8

學生好比樹木,在教學上不是看他這棵樹長得多枝繁葉茂,而是 要看他是否努力地生長,關鍵是這棵樹的態度,絕非他最終的成 就。「我們要教給學生的,是堅毅不倒的學習態度,這才是最令 人動容的」,王榮麟說。

訪談當天,王榮麟拿著手裡的咖啡杯順勢說道:﹁我現在真的是在喝咖啡嗎?﹂、﹁我真的能

夠知道我正在喝咖啡嗎?﹂、﹁這件事是真的百分之百不容被置疑的嗎?﹂節奏緊湊地一連三問,

三個問題富有哲理與些許的玄思,所要提問的正是哲學理論中對人類知識之確定性的思考脈絡。

這是王榮麟在哲學概論課中,對臺下學生最為稀鬆平常的提問方式,也是王榮麟﹁做哲學﹂的

學問取徑,﹁我要顛覆學生對身處世界中最不假思索的認知﹂,王榮麟說。透過提問激發學生主動 思考之外,更重要的是帶領學生認識哲學教育的內涵與真諦,王榮麟接著解釋。

哲學教育的真諦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談及哲學教育的真諦,王榮麟認為哲學正是在顛覆人們對於日常生活中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尤 其是人們從小到大信以為真、不經思索即接受的各種信念與價值觀。


亦是奉行一生的人生觀

31  王榮麟‧哲學既是學問

如同蘇格拉底的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 是我不知道。﹂王榮麟解釋,這並非蘇格拉底 是無知的,而是人們誤以為自己是有知的。 面對學生的提問與挑戰,王榮麟笑說: ﹁我覺得挑戰非常棒,要是少了挑戰反而更 困擾我。﹂他打趣地接著說,一旦學生被﹁收 服﹂了,學生都會對哲學這一門學科大大改 觀,認同哲學的價值。王榮麟也說,曾經碰過 許多外系學生從原先的質疑哲學、挑戰哲學, 最後反而都轉系或將哲學作為輔系,肯定哲學 並投身其中。

人生的十字路口   從工程師成為哲學家 談到投身哲學,王榮麟也回憶起當年投身 哲學的契機。﹁我本來是念機械工程,當然去

■ 謝師宴上王榮麟(中排中間)與系上同仁及學生逗趣地合照,氣氛融洽。(王榮麟/提 供;施亦盈/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30

做哲學的工夫 打破沙鍋問到底

在哲學概論的課堂中,王榮麟不僅相當重視學生提問的能力,他也以身作則,透過課堂提問掌

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並時時修正自己的上課節奏。﹁我非常喜歡發問,藉由問問題更能知道學生們 關心的哲學議題有哪些,以及理解到什麼程度﹂,王榮麟說。

﹁提問﹂一直是王榮麟課堂中一以貫之的精神,不過王榮麟也曾經碰過學生﹁下戰帖﹂式的提

問。王榮麟笑說:﹁臺大的學生有一個特色,他喜歡挑戰你,挑戰你的論證﹂,王榮麟甚至也碰過

有學生起初來上課是抱持著一種﹁來看老師表演、看看哲學家究竟能說出什麼﹂的挑戰心態。

王榮麟回憶與學生﹁交戰﹂的經驗,滿是趣味地笑說,過去就有學生對他直言說道:﹁老師你

花了三節課的時間去論證我三節課前就知道的事。﹂不過王榮麟接招說:﹁你以前知道的,並非真

的知道,你只是以為你知道,一旦追問下去,你就會發現你並不知道或知道得不夠深刻。﹂王榮麟

進一步說明,這就是蘇格拉底的哲學方法,在追問與追尋解答的過程中,問題本身及其所代表的意 義皆已經歷了改變。

王榮麟充分回答了學生的疑義,即便三節課前的答案與三節課後的論證結果一致,看似徒勞無

功,但在反覆論證的過程,哲學知識的本質與意義便得以實踐,學生也因此在過程不斷淬煉﹁做哲 學﹂的能力。


亦是奉行一生的人生觀

33  王榮麟‧哲學既是學問

量關鍵,要是缺乏興趣是很難走得長遠的;第二,王榮麟也強調光有興趣還不夠,有沒有能力研究

也很重要;第三則是認同與肯定哲學的價值,他鼓勵學生若確定投身哲學,哲學研究不僅只是職業 與專業,更應該是志業;最後才是現實考量,包括經濟因素或現實就業等。

戒慎恐懼的教學態度 堅毅不倒的精神

談及作為一名教師的選擇,王榮麟謹慎地說,有些時候老師在課堂中不經意的一句話,很有可

能會影響學生一輩子。也正因如此,﹁每每站在講臺上,我總會帶著一番敬意,一股如臨深淵、如 履薄冰般的敬意﹂,他說。

憶及在臺大教書第一年的景況,王榮麟清楚記得當年的兩個學生如何替他上了一課。王榮麟

;另一名學生則表現不甚理想,僅僅拿到 A+

,這兩名學生成績一高一低,在學期結 C+

說,當年第一個學期結束,有兩名學生同樣都修習了他的大一哲學概論課,其中一名學生成績相當 優異,拿了

束後都各自跑到了王榮麟的研究室。

學生在過去一學期 A+

的學生一見到王榮麟,兩行淚倏然一落,哭著告訴王榮麟即將轉系到經濟系,王榮麟當時詫 A+ 異地問學生,﹁妳成績這麼優秀怎麼要轉系呢?﹂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這名

為了充分準備哲學概論每週的中英文本讀物與考試,承受極大的課業壓力,最終決定離開哲學系。

的學生同樣也到了王榮麟的研究室,學生納悶地問老師,﹁老師你知道我每週哲學概論這 C+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32

做工程師也可以啦!但總覺得那不是我對人生的想 像﹂,王榮麟說。在一次機緣巧合下,王榮麟修習 了哲學課程,受到哲學的啟發後,意外開啟王榮麟 人生不一樣的視野,尤其隨著年齡增長,人生問題 總會漸漸浮現,﹁你要去哪裡問?去哲學系呀!哲 學系是能回答人生問題的﹂,王榮麟笑著說。

點後做決定,分別是興趣、能力、認同歸屬與現實因素。王榮麟認為是否對哲學有興趣為首要的考

種考量。因此,每當有學生向王榮麟提出想要轉系攻讀哲學的想法時,他總會希望學生考量四大要

同樣經歷從外系不同領域轉換跑道的過程,王榮麟更能體會有些學生面臨轉系的心境轉折與種

多的人生問題﹂,王榮麟堅定地說。

榮麟的,正是哲學帶給他豐沛的能量。﹁哲學不僅可以滿足我對知識的好奇心,它更可以回答我許

於是當年從機械工程系畢業的王榮麟,毅然決然地從﹁工程師﹂轉為﹁哲學家﹂,背後支持王

以作為檢驗真理的工具嗎?﹂王榮麟細細地解釋科學與哲學兩種學理典範的差異。

癮﹂,無法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換作是哲學家,哲學家就會更深一層地探問:﹁實驗本身真的足

問得不夠深入,做個實驗彷彿便已﹁拍板定案﹂,不需再深究,這對王榮麟來說,總覺得﹁不夠過

他進一步說明,當年在修習科學與工程學門的求學生涯中,許多習得的知識總是點到即止、

■ 談及求學時代的時光,王榮麟 臉上滿溢笑容。(楊文卿/攝 影)


亦是奉行一生的人生觀

35  王榮麟‧哲學既是學問

範,同時也是人格上的最佳典範。﹂ 張雅婷接著說: ﹁在課堂上老師的口條極佳,每每 上課都能有如沐春風的感受﹂,尤其她也強調老師很擅 於引導學生思考與提問互動,循循善誘之中將複雜抽象 的哲學議題講解得十分透澈清楚。 王榮麟在學生心目中除了扮演哲學系教授外,也是 學生碰到生活疑難雜症時的人生導師。張雅婷說,榮麟 老師非常樂於和學生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從老師身上 學生也能學到許多待人處事的道理。﹁老師最厲害的地 方就是能依照不同學生的個性氣質,分析我們的處境情 況,提供多種不一樣的解方讓學生自主選擇﹂,張雅婷 接著說。

相信:如此一來我們會對生命有更細膩且豐厚的理解。

哲學的機會﹂,為自己的生命開啟不一樣的視野,用哲學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也看待世界,王榮麟

上仍位居相對弱勢,然而他依舊堅信哲學思考的價值與其必要。﹁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應該要有接觸

最後談及對學子與哲學教育的期待,王榮麟認為:即便當今的社會人文學科在現實就業職場

■ 王榮麟與學生張雅婷討論哲學議題。(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34

門課所投注的心力有多少嗎?﹂王榮麟當下不明白,告訴這名學

生,他的平時作業與成績表現和班上其他學生相比的確差強人意了 些,因此才會有這樣的分數。

於是王榮麟開始思考與反省,﹁我的確必須根據學生平時的

努力去評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表現,不能僅是看最後的成績,這

也不是教育的初衷。﹂王榮麟更進一步將學生比喻成樹木,他說明

作為老師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在教學上不是看他這棵樹長得多

枝繁葉茂,而是要看這棵樹是否有努力地生長,關鍵是這棵樹的態

度,絕非他最終的成就。﹁我們要教給學生的,是堅毅不倒的學習

助教的她,談起王榮麟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毫不猶豫地說:﹁老師在我們心中不僅是學術上的模

在王榮麟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的張雅婷,目前是博士後研究員,曾擔任過王榮麟哲學概論課

學子眼中的最佳人生典範

些事情。﹂

憶起在臺大教書的第一年,王榮麟的眼裡透著堅定與感激的神情說道:﹁我的學生教會了我一

態度,這才是最令人動容的﹂,王榮麟說。

■ 王榮麟深受學子愛戴,研究室裡擺放許多歷年 學生的感謝卡片。(楊文卿/攝影)


採訪 ‧ 撰稿/方君竹 攝影/楊文卿


大心量 水 墨 子 滿肚 林開世

關懷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文學院人類學系 專 長 政治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文化理論 教授科目 人類學導論、政治人類學、比較殖民主義、文化 財產權與文化權、人權與人類學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系學士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碩士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經 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優良教師(二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四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全校優良導師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大心量關懷

39  林開世‧滿肚子墨水

然而,打開

課程版,林開世的課全是滿分評價,有學生說:﹁看到 PTT

將一定要推一下!﹂還 Open

有學生打包票,走進人類學系館隨便攔下一個人,詢問對林開世的印象,得到的絕對都是正面讚賞。

他會說明這個答案的其他可能性,以及答案本身可以如何

課堂上他絕對不會告訴學生一個簡單的答案,相反地,

安全的真理,一切理論都有缺漏,絕非靜止而完整。

對所有既存事物反省與懷疑的態度。他不認為有絕對真實、

林開世認為:人類學有一不可被化約的核心理念,就是

的價值真理與道德信仰。

入研究,進而反思人類自我的形成,以及過去我們習以為常

人類學是透過對異文化中一切人類現象的由來、脈絡深

老派教師對知識辯證的執著

學科的本質談起。

睞,獲得教學傑出的殊榮?這個問題,或許得從人類學系這個

口口聲聲說自己散漫、難親近,林開世是如何從教學評鑑與學生網路票選中脫穎而出,得到學生青 ■ 林開世辦公室的典藏櫃上放著木雕選集與古文書。(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38

林開世人類學式的關懷早已經內化,傾聽學生的生命故事、同理 學生的處境根本不足掛齒,為他人移動自己的位置,更已是基本 習慣。

採訪尚未開始,林開世就抱怨著剛剛要申請轉系的學生:如何忘記截止日期,又如何無理地寄信

找系主任求救。﹁他忘記截止時間,跑來找我有什麼用?我能怎麼辦?﹂林開世嘀咕道。自稱是個懶

惰、沒耐心的老派老師,學生的忙,他能幫就幫,但絕對不會討好學生、跟學生打成一片。 課堂外沒耐心,課堂上也是如此。對班上無心上課的低頭族,

吧!﹂ grow up

林開世通常無力深情呼喚,﹁不要跟我講做老師要友善、要循循善 誘!﹂他真心地說:﹁我們把你們當成年人,你們就

林開世講課不會為學生停留,學生發言無法切中要點,他也會忍 不住插嘴打斷,往往是到了期末報告,才知道學生也有珍貴的看法。 他坦言,真的不覺得自己是個好老師。 近來年輕世代越來越求新求變,對權威敏感,偏好互動性高、好 親近的老師。林開世不講翻轉教育,講課多以單向傳授知識,又對學 生要求高,似乎與年輕世代歡迎的教師樣板並不相符。

■ 林開世非常博學,講課內容包山包海。(楊文卿 /攝影)


大心量關懷

41  林開世‧滿肚子墨水

■ 人類學系老師會在「文化田野與實習方法」課上,帶學生去田野考察兩週。(林開世/ 提供)

魔鬼藏在理所當然裡

﹂,則 Nacirema

林開世已連續四年教授大一必修﹁人類學﹂,

他給新鮮人第一堂課的震撼教育﹁

Nacirema

是人類學系學生的共同回憶。大一新生初來乍到,

第一週的指定閱讀,是一篇關於北美部落

所建 Notgnihsaw

部落,如何過著充滿異國情調的生 Nacirema

的短文。文中講述這個由民族英雄 立的

活,從儀式到巫術,舉手投足都符合我們對遙遠部 落的奇幻想像。

如此逼真的刻畫,學生卻怎麼樣都無法在

網路上找到。直到第二週課程,林開世才揭曉:

, American

從頭到尾都是一個虛構的民族,在偏遠部 Nacirema

正是美國人︵ Nacirema

對 Notgnihsaw

︶。 George Washington

︶的生活寫照, Nacirema

落的包裝之下, 倒著拼即為

應的正是美國國父華盛頓︵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40

應用,又可以如何被挑戰。他強調:帶領學生透過反覆辯

我到底在講什麼!﹂ pin down

證,來辨別理論的相對好壞。林開世說:﹁我的課是非常 的,我不願意被別人 dialectic

因為理解知識的複雜性,林開世課程要處理的面向非常 多,追求真理的路上,時間有限,部分面向勢必得暫且存而 不論。有學生分享,林開世的口頭禪是:﹁這真的很有趣, 但我真的沒時間再說了!﹂熱情傳授知識,常常在課堂上講 到欲罷不能。何以這麼說?林開世表示:背後的邏輯,通常 都有無數個理論在支持。他希望把每個主題都講得完整而到 位,沒有時間照顧那些從頭到尾沒讀書、無法進入狀況的學 生。

將的課你不見得聽得懂,但你知 Open

人類學系大四學生鄧教東分享:林開世上課,常讓大 家聽到瞠目結舌。﹁

道:你沒有在浪費時間。﹂他笑道。也難怪人類學系的學 生,對林開世的課又愛又恨,修課的學生雖叫苦連天,修畢 卻無一空手而回。

■ 林開世熱衷看電影,曾在人類學系電影展與學生分享。(鄧教東/提供)


大心量關懷

43  林開世‧滿肚子墨水

對許多人來說:美國、歐洲、中國、臺灣就建構了全世界,但在資本全球化的過程中,文化早

已趨於一致。就功利主義角度,人類學者研究遙遠的百人部落讓人匪夷所思,但這些部落才是人類學

重點所在,也才是真正異文化。﹁如果你要問什麼是人性?這些遙遠的原始部落,才真的可以給出答 案。﹂他說。

人類學的基本價值,是在田野中,虛心接受異文化挑戰原先讓我們感到安全的知識主見、道德倫

﹂。 Get your hands dirty

理與社會位置。人類學者必須非常願意去移動自己,進而學習別人的位置,無論對方多麼弱勢匱乏。 林開世形容,你要願意﹁

然而,新世代的學生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品牌經營與社群展演,﹁你只是在透過消費多元文化,來

展示你好像是個開放的人,可是你其實根本不是想去理解別人。﹂林開世語重心長。當學生成為一個 封閉的文本,不願意移動自己,少有動力去閱讀人類學 最珍貴的資產民族誌,﹁那麼人類學是很難教的,這幾 年我最大的挫折在這裡!﹂他說。 科技已全面滲透生活所有面向,改變結構問題非 一蹴可幾,林開世說:他能做的是透過田野經驗累積、

﹂。 shell

教學現場跨文化觀點的建立,刺激那些可能被刺激的學 生,持續引導他們突破自己的﹁

■ 林開世談到人類學的基本精神, 是要「Get your hands dirty」。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42

透過這篇人類學文章,林開世要讓學生知道,生活儘管一成不變,日常儘管無趣乏味,卻處處是儀 式,處處有玄機,這些被輕視低估的理所當然,全是人類學家的研究材料。

林開世說,很多人誤解人類學,認為不同文化不過是不同生存方式。事實上更重要的是:不同文

化之間,思考方式與概念使用的不同。當我們假定有一種方式可以同時理解並比較兩套文化,就已是

一種價值判斷,﹁人類學有趣的地方是,你連這一種方式都不一定找得到。﹂他說。

林開世也質疑現在普遍被臺灣社會所信仰的﹁多元主義﹂。臺灣人談多元,就是多元文化共存,

我們予以尊重,﹁這是人類學最膚淺的一個層次。﹂他說。林開世喜歡挑戰學生,為什麼多元就是

︶本身就是個問題!﹂他說,﹁那個東西已經隱藏了你的概念、價值在裡面。﹂ unit

好?尊重是什麼意思?應用在宗教上,難道信一神教的都是不開放、不多元的? ﹁多元的元︵

透過林開世不斷地刺激與挑戰,學生分享:每週都很期待老師會如何再一次刷新同學的世界觀。

一學期下來,生活的各個面向都被林開世網羅、解構了,﹁是個享受的過程﹂學生鄧教東如是說。

在網路時代教人類學

十多年前開始在臺大任教,林開世直言學生之間也有世代差異。他觀察:近五年的學生對異文化

已漸漸失去好奇心,對這世代的網路原住民而言,差異性不足為奇。異文化在網路時代唾手可得,卻 反而成為人們消費的文化商品。


大心量關懷

45  林開世‧滿肚子墨水

如此,學生臉書牆上卻常有林開世的生日祝福;人類所學生寫碩論雖然艱辛,卻常收到林開世透過 的真情打氣。 Messenger

林開世特別關心系上幾個邊緣學生的消息,有些學生擔心林開世的關懷,湧泉也難報,會刻意迴 避老師,林開世不會就此打住,還會派其他學生去送溫情。

難能可貴的是:經過人類學的田野訓練,林開世對於不合主流道德規範的行為並不會妄下斷言,

將還是一直不斷釋出善意在關心與等 Open

說法:﹁沒得這個獎才奇怪!﹂

講臺上滿肚子的墨水,講臺下大心量的關懷,依鄧教東的

的位置,早已是他的基本習慣。

生命故事、同理學生的處境,根本不足掛齒,為他人移動自己

許對林開世而言,他人類學式的關懷早已經內化,傾聽學生的

谷,說自己散漫消極、缺乏耐心,是因為他早已超脫世俗。或

惑,鄧教東說:完全可以想像他困惑的表情。林開世虛懷若

﹁你覺得學生很喜歡我嗎?我不覺得耶?﹂林開世的困

甚至即使當這樣的行為是針對自己、有損自己的利益,﹁ 待。﹂鄧教東說。 ■ 林開世在滿洲進行田野考察。(林開世 /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44

人類學式的學生關懷 人類學的冷門,也反映在臺大人類學系的地理位置上。座落在 被校總區遺忘的七百公尺外,人類學系與哲學系相伴,遺世獨立; 每屆不過四十位學生,加上十三位老師,卻也造就人類學系的家庭 溫情。邊緣科系的聚會多,幾乎所有活動都有林開世的身影。 人類學系師生一致認為:林開世講課時學問扎實、條理犀利, 下課後搖身一變成天真可愛、有時口無遮攔的﹁老男孩﹂。鄧教東 分享:林開世曾告訴學生,任何時間,只要有人去敲門,他都會 說:﹁請進!﹂話題不限。從校園生活、情感問題,甚至自己的性 傾向,找林開世傾訴的學生絡繹不絕,系主任再忙都會用心傾聽。 林開世曾開玩笑告誡自己的助理,以後不要把衛生紙放在桌上,才 不會有人在辦公室哭個沒完沒了。 ﹁作為一位老師與人類學家,我很關心學生的福祉跟安危!﹂ 林開世說,能幫的忙他會幫,﹁可是我基本上還是一個懶惰、沒耐 性的人,你們如果都不來找我,我當然也不會去找你們。﹂話雖

■ 人類學系系烤等等大小活動,都有林開世 的身影。(鄧教東/提供)

■ 林開世於人類學系導生會。(林開世/提 供)


採訪 ‧ 撰稿 /林承勳

攝影 ‧


與時俱 則 作 身 以 余正道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理學院數學系 專 長 代數幾何 教授科目 微積分、代數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數學所博士 經 歷 加拿大皇后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助理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副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優良導師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三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二度獲獎)


49  余正道‧以身作則 與時俱進

﹁學期結束後,不僅只是知識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同時期待學生培養出更開放的學習態度。﹂

余正道說,他常告訴學生多學一點,未來就多一些優勢。即使數學理論未必真的會實際派上用場,

但學習過程中化繁為簡、邏輯推演的內化能力,絕對是其他人難以在短時間之內建立的。

用傳統方式,帶出新潮知識 在余正道的數學教室裡,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 主:用粉筆在黑板上呈現方程式的運算過程,給予習題當 作回家作業,再用考試評量學生學習狀況。但他在課程規 畫的時候,都會盡量讓學生接觸到比較新穎的想法跟進階 的面向。 ﹁大學教育是要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 遠、更寬廣。﹂余正道認為,現在的學生不一定要照著自 己之前的學習方式。每當有新的觀點被發表之後,一些過 時的書、舊的論述就可以跳過。他強調:﹁如果再用以前 的方式從頭走過一遍,會非常沒有效率。﹂

■ 在課堂中,余政道以傳統的方式,帶給學生新穎的知識。 (林承勳/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48

能教到優秀的學生是很開心的事,但更要督促自己以身作則、與 時俱進。余正道說:「我們都希望學生能持續成長,同時自已在 學術研究上也該如此;我想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是否在進步。」 對余正道來說,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之後,回臺 灣教書並不是一件需要考慮的事情。﹁很多優秀的老 師都回來帶臺灣學生,我覺得我也可以。﹂余正道說 出內心的期許。大學時期,由敬佩的老師一路帶領, 如今,換自己作為學生的模範,引導學生認識廣袤的 數學領域。 剛回國的時候,余正道延續國外教學的經驗, 開設與自己研究領域相關且較熟悉的選修課程。但在 接手必修課後,陸續遭遇課程節奏太快、作業份量太 多,導致學生無法負擔等難題。在摸索的過程中,他 逐漸理解到:除了將知識教給學生之外,還有更多的 教學目標與理念。

■ 余正道期待學生在課堂內容外,還能養成邏輯思考、處理問題等能 力。(林承勳/攝影)


51  余正道‧以身作則 與時俱進

因為期待學生能從多元的角度學習數學理論,余正道對於臺大推行的開放式課程計畫,或是學

生在課堂錄音、重複聆聽的學習方式,抱持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下課後應該做的事,不是將同

樣的內容重新再聽一遍,而是要研讀課本,跟著書中的步驟,以不同於課堂的步驟思考,並在撰寫 習題時,嘗試將定理與問題連結。

開放式課程的好處是讓無法出席的學生也可以找到課堂資源,但要避免成為學生取得知識的

單一管道。余正道認為,重要的數學理論都是結合多種觀點,靠著單一、線性的學習模式,是無法

處理複雜的數學問題。﹁但是數學有趣的地方,也在於同樣的問題,每個人會從不一樣的角度切 入。﹂余正道說。他很期待學生可以注意到數學的難處,同時也是迷人之處。

即使遭遇困難,也要樂在其中

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余正道都會留意那些﹁宣稱﹂自己喜歡數學的學生,是否有展現出相

應的學習熱情。每當觀察到學生只注重課堂內容、練習題與考試成績,卻從不會主動去探索延伸問 題的時候,他會擔心學生是否真的了解自己、認識數學。

大學時期,熱愛數學的余正道也曾經自我懷疑,是不是真的喜歡數學。但他發現自己在閒暇的

時候,總會主動找些相關書籍,持續學習更多數學內容。﹁但如果只是想把成績顧好的人,不一定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50

曾經,余正道被朋友詢問說,在國內的最高學府任教,是不是常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喜

悅。﹁感到開心之餘,背後還有更大的研究壓力。﹂余正道笑著說。當老師最高興的事情,莫過於

能教到好的學生,余正道也不例外。但他所考量的是:在最優秀的學生面前,自己有沒有足夠的知 識讓學生有收穫。

為了將最新的資訊帶給學生,余正道總是站在最前線,關心時下的數學發展,甚至不時會有﹁三

角度認識同一個觀念,組合成更完整的知識。

活潑的觀點,搭配課後原文教科書的論述,可以從諸多的

觀念的不同面相。﹂余正道說。學生在課堂中聽取獨到、

期待自己可以帶出不同於教科書的內容,讓學生看到一個

結。藉由納入不同的元素,讓課程更加豐富、有趣。﹁我

有注意到的細節;教學的時候,也會跟最近的研究內容連

在備課的過程中,余正道常會發現自己在學生時代沒

用多元角度學習數學理論

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的警覺。他總是鞭策自己,要隨著時間進步,才有資格站在學生面前。

■ 在備課的過程中余正道也會發現新的觀點。 (林承勳/攝影)


53  余正道‧以身作則 與時俱進

當年的榜樣,依然是今天的後盾

近幾年來,許多臺灣學者受到國外學校重金禮聘,顯示臺灣高等教育的人才已經追上國際水

準。但余正道坦言,即使臺大老師的研究不亞於外國學者,他還是會建議學生畢業後出國進修。原

因在於:到國外去,會看見周邊同學都在努力學習,充實自己成為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至於國內學 生,目前還是沒有組成讀書小組的習慣,難以激發競爭力與學習熱忱。

從國外回來的余正道一直希望在數學系內,也能組織幾個學習團體。他鼓勵高年級的學長姐以

自身為榜樣,一面研讀論文或計算例題、一面帶領低年級學生探索有興趣的領域,建立起共同學習

的氛圍。但是這種辛苦建立起來的成果,似乎每隔幾年,總會煙消雲散,只好從頭開始,引導學生 另起爐灶。這樣不斷地循環反覆,余正道有時也備感沮喪。

幸好,每當余正道遭遇難題的時候,數學系內總有幾位資深老師可以給予支援。余正道笑著

說:﹁學生需要老師作為研究、學習的榜樣;我覺得我同樣需要。﹂不論是無法掌握教學進度、學 生學習成果不佳,他都可以從前輩身上得到很具體的解答。

對余正道來說,數學系教授王金龍、林惠雯夫婦在教學、行政與研究推動上的付出;還有教

授于靖帶出臺灣本土數學博士、繼續鑽研頂尖數論研究,都是他在教學現場繼續奮鬥的動力來源。

﹁我在大四那年,就是看到王金龍回來,更加堅定日後學成歸臺的想法。﹂余正道說。不論他的身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52

■ 在微積分課堂中,余正道為學生解惑。(林承勳 /攝影) ■ 余正道以身作則,不斷地學習最新 數學趨勢。(林承勳/攝影)

是喜歡這個科目。﹂余正道提醒著。他認為,這類的學

生一旦進入數學的核心領域、接觸到真正困難的部分,

心中的熱忱可能會逐漸消失。因此,他會鼓勵學生多嘗

試接觸各種科目,努力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進到研究領域後,余正道認為,每個科目都很不

容易。但只要有興趣,即使是辛苦的事情還是能樂在其

中。在回臺灣之前,他曾在圖書館看到由數學大師留下

的筆記,筆記中提及的問題,至今還是會不時浮現在腦

海裡。﹁筆記裡有很多困難,但我只要有空就會想回來

解決它。﹂余正道笑著說。直到現在,他仍然持續思索

著,還引導身邊同好加入,一起享受挑戰難題的樂趣。

﹁喜歡一件事情,你會花時間學習、想辦法突

破。﹂余正道希望學生在決定踏上數學研究之前,可以

展現出面對困難的決心與自主學習的動力,說服別人、 說服自己,數學真的是興趣所在。


55  余正道‧以身作則 與時俱進

道鼓勵學生,應該要更主動地選擇學習 內容。 最後,余正道認真地提醒學生: ﹁老師要求嚴格或寬鬆、學分數的多 寡,都不該是劃分各科目學習時間的依 據。自己一定要想清楚,哪些課可以學 到更多,或是對將來有實際幫助,才是 應該花較多時間去學習的科目。﹂

■ 余正道認為,在學習當中應該要更主動。(林承勳/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54

分是學生或是教師,數學系裡的前輩榜樣都一直帶領他前進。

學生應該主動積極學習

比較國內外學生的學習過程,余正道指出,國外學生每學期選的學分少,課後會花比課堂多三

倍以上的時間找資料補充學習;但臺大學生平均一學期要修十六、七個學分,加上學期授課偏長, 學生不容易找到時間複習完整的內容。

余正道還發現,在舊有的課程規畫下有些同樣內容的課程,外國只教一個學期;臺大卻安排一

整年。﹁臺灣的學習方式太沒效率了。﹂他說。理想的狀況是,教授在課堂中只呈現重點的觀念與

結構;細節、瑣碎的知識由學生用課餘時間消化。但實際上,教授常會花太多課堂時間討論細節。

在教授為期一整年的代數課程中,余正道實際看見學生學習上的負擔。原本上學期還能跟緊

進度,在下學期卻因為過量的知識來不及吸收,導致消化不良。必修學分過多,壓縮選修的空間,

學生只能處於被動學習的角色;加上學期過長,龐大的知識量讓學生不堪負荷,影響各科的學習品 質。

即使目前學校的規畫有不少缺點,但是積習已久,不容易立即修正,因為多數學生及家長還沒

意識到大學教育的重點,只知道學費很貴,要盡量多修課才值回票價。但在現有制度安排下,余正


採訪 ‧ 撰稿/江國田 攝影/楊文卿


啟發

好 美 更 界 世 學生 讓

賀培銘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理學院物理系 專 長 高能理論物理、數學物理、弦論 教授科目 普通物理、量子力學、應用數學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學系博士 經 歷 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物理學系博士後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榮譽紀事 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二度獲獎) 海外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三度獲獎)


59  賀培銘‧啟發學生 讓世界更美好

熱愛教學

認 真 看 待 每 一 堂 課

大學時期就讀臺大電機系,畢業後,賀培銘秉持著對基礎科學以及物理理論的熱情,毅然決然到

美國直攻物理博士。﹁我在還沒決定要念物理之前就喜愛研究,我喜歡問問題並了解事情,同時也滿

常教別人。高中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喜歡回答同學的問題。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去了解他們在想

什麼,他們給我一個新的看法,可能我在教他,但我也可以從他那邊學到東西。﹂不僅熱衷於研究, 也嚮往教書,﹁教授﹂就像是賀培銘的天職。

賀培銘的教學魅力在普通物理學課堂裡展露無遺,稍稍瞥一眼教科書,他便可以在講臺上盡情發

揮好幾十分鐘。﹁老師上課時,講話感覺慢慢的,但我覺得他上課步調很快!﹂電機系一年級學生翁

瑋襄這樣形容賀培銘的普通物理學課。說話雖然不快,但字字珠璣,精準地用言語解說複雜的物理概

念。板書設計也別出心裁,賀培銘喜歡將黑板分成三個區塊書寫,掌握進度之餘,亦讓黑板空間整齊 地充分利用,從臺下看來,再複雜的算式都被乾淨排列,賞心悅目。

深厚的教學功力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回想起剛開始教書的日子,賀培銘笑著說:﹁我一開始

教書的時候,也是被抱怨!我就問學生說:你們有什麼建議?有學生給予建議,改進了以後學生也喜

歡,我就繼續這樣做。﹂十幾年教書歲月,每年他都虛心接受學生的回饋,想方設法讓下一次上課能 夠比之前更好。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58

,賀培銘所開課程的評價文章底端,總有 PTT

賀培銘深深相信:「問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鼓勵學生提問 也是他為人師最重要的教學理念。 點開網路論壇

一群學生寫下﹁推小賀﹂、﹁大推﹂這樣的留言。有人讚嘆他 的聰明才智,也有人佩服他教學有方。這位人氣教師已經三度 獲得臺大教學傑出獎、兩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更在十三年前 獲選十大傑出青年。種種成就不禁讓人好奇,他究竟怎麼辦到 的? 走進賀培銘教授的研究室,迎面而來溫暖的笑容,讓小小 房間頓時增添光彩。﹁你好,歡迎!﹂賀培銘掛著招牌微笑迎 接學生,斯文舉動加上柔和的聲音,任誰都會感到親切萬分。

界、拓展教學事業的魔法空間。

有自己的實驗室。環顧簡潔明亮的研究室,一張桌子、一臺電腦與三塊黑板,就是賀培銘探索物理世

賀培銘的研究領域是弦論,試圖用一套模型解釋所有物理現象,因為研究內容屬於純理論,他沒

■ 賀培銘總是以笑臉迎接學生。(楊文卿/攝影)


61  賀培銘‧啟發學生 讓世界更美好

培養學生問出關鍵問題

不只上課內容難,回家作業也不容易。物理所二年級學生,

同時擔任普通物理學助教的楊書容表示:﹁老師出的題目通常都

很活,不是抄課本,而是自己想。﹂賀培銘習慣不從教科書擷取

作業題目,而是搭配自己的演講內容想出專屬習題。﹁作業很

難,常常要跟同學討論才寫得出來。﹂翁瑋襄回憶起學期中和同 學一起認真研究解題的日子,不禁笑了出來。

學生說題目難,助教說題目靈活,賀培銘則形容自己的題目

為﹁不典型﹂。他認為課本習題其實都差不多,一味練習並沒有

太大意義,自己出題反而能夠依照課程講授內容設計,學生其實

只要跟著上課的思考步調去想,寫習題時就有辦法得心應手。

信:﹁問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鼓勵學生提問也是他為人師最重要的教學理念。

關注學生學習狀況,面帶微笑掃視臺下幾秒後,才繼續上課,期盼能為學生即時解惑。賀培銘深深相

在賀培銘的課堂中最容易聽到這句話:﹁同學有沒有問題?這樣懂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轉頭

■ 賀培銘與學生自在討論。(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60

除了吸收經驗教學相長,賀培銘面對每一堂課更 是不敢馬虎。如果早上十點有課,八點就能在研究室 看到他,先把即將上臺傳授的內容順過一遍,細節想 清楚,甚至練習板書。就是這樣嚴謹又認真的態度, 讓賀培銘一次又一次在講臺上發光發熱。

堅持「困難」帶領學生跨越障礙

問下一個層次的問題,就算是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我也可以講到很難,一層一層問下去。﹂

持要有一定難度。他耐心解釋:﹁每個東西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層次,看學生到哪個層次,你就可以

所謂﹁難﹂,並不局限於高年級理論或專題課程,就算是低年級必修普通物理學課,賀培銘也堅

階段才會進步。﹂熱情地介紹教學理念同時不忘以輕鬆的比喻說明,賀培銘的嘴角微微上揚。

﹁我覺得就像進化,神奇寶貝打架快被打死就進化,你要熬過不管是體力還是心智,一個困難的

難﹂能夠激發潛力,讓學生渡過困境,嚐到甘美成果。

樣才能夠學到新東西。想開發新的能力,一個要件就是夠難!﹂賀培銘炯炯有神地說明。他相信﹁困

賀培銘的課是出了名的﹁難﹂。﹁要夠難,讓學生覺得自己從不會、面臨困難,到跨越障礙,這

■ 研究室裡的黑板是備課重要工具。 (楊文卿/攝影)


63  賀培銘‧啟發學生 讓世界更美好

﹁即便問很基本的問題,老師都會耐心回答,不會表現不耐煩,創造一個讓學生很敢問問題的環

境。﹂楊書容開心地說:﹁老師人很好,看到他的笑容就不會不敢問了。﹂儘管鼓勵學生在上課時就

提出問題,不少學生還是習慣下課才問,賀培銘一樣來者不拒,經常在打鐘後花費十五到二十分鐘不

成 為 解 題 高 手

厭其煩地解決學生疑惑。

設身處地

許多學生喜歡稱賀培銘為﹁強者﹂,其中一項主要原因歸功於 他驚人的解題能力。不少學生的印象裡:再多問題都難不倒他!對 於課程內容有疑問,甚至是超出學習範圍的問題,拿到賀培銘面前 幾乎都可以當場迎刃而解。 楊書容解釋:﹁老師他會把概念講得非常清楚,試著用很多 種方法讓學生理解,只要有問題就會耐心回答,並且是當場回答, 不會拖延。﹂就算研究生提出艱難的問題,賀培銘也有辦法直搗核 心。﹁老師與研究生討論論文時,能夠精確快速地抓到學生的問 題,突破盲點。﹂楊書容說。

■ 賀培銘研究室裡整齊排列的各種教學、研究用書。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62

說。

是課堂上至關重要的一環。

﹁我覺得: 問對的問題就是 學習的關鍵。

■ 研究室裡一面牆上,記錄著與家人珍貴的回憶。(楊文卿/攝影)

我們要讓這個世 界變得更好,或 者解決困難,其 實都是從問對

題。﹂因此,在賀培銘任教的各種課程裡,問問題都

多了,你的腦子自動就會幫助你接下來問更好的問

過﹁多問﹂,讓問問題的功力愈來愈進步。﹁你問

著承認自己沒有完美解方,唯一能夠確定的就是透

被問及如何培養學生提出關鍵問題,賀培銘笑

問關鍵的問題,問對問題就可以走下一步。﹂賀培銘

的問題開始。你要學會問對的問題,問適當的問題,

■ 賀培銘致力於培養學生問關鍵 問題。(楊文卿/攝影)


65  賀培銘‧啟發學生 讓世界更美好

即貢獻、有所回饋的管道。﹁我不覺得可以因為研究而放棄或 者看輕教學的任務。﹂賀培銘啟發學生的使命感表露無遺。 不論學術研究還是上課教書,賀培銘都已經成績斐然、備 受擁戴。這是他第三度獲得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獎,但是得獎榮 譽並非人生攻頂的里程碑,感謝肯定之餘,他仍不忘為自己設 立目標,持續進步。﹁很多課程雖然教過好幾次,但我都希望 下次可以教得更好!﹂賀培銘說出口的每字每句,都能感受到 踏實與謙卑。 ﹁當教授有趣,在於你看起來好像永遠都是這個樣子, 但自己的感覺是:我一直在改變!我所知道的事情每天都不太 一樣,所以從來不會覺得無聊。﹂賀培銘這句話完美地形容自 己對工作的喜愛。在旁人眼中研究與教學是一成不變的每日任 務,但對他來說,天天都有新的挑戰。除了學術研究力求突 破,教學工作更抱著每一堂課都要比上一堂進步的心態,致力 於啟發學生,讓世界變得更好!這就是賀培銘看待教授工作的 態度與熱忱。

■ 賀培銘與普物課助教、學生合影。(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64

光靠聰明才智並不足以成為解題大師,賀培銘還有一件秘密武器:換位思考。他說:當人們長期

適應一門學科的知識體系就容易被﹁洗腦﹂。面對學生提問時,並不是不會,而是無法理解學生的疑

惑點或不知道如何回答。賀培銘經常想像自己是完全什麼都不懂的學生,親自體驗探索知識過程中可

依 然 持 續 進 步

能會遇到的種種問題,所以當學生上前提問時,他早就搶先一步思考過相同的難題。

獲獎無數

每學期開的理論課,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教學實驗。賀培銘樂 於嘗試各種不同的教書方法,有時候以教師演講為主,有時候則 將學生上臺報告比重調高,更有時候鼓勵學生之間直言不諱,相 互討論。多變的教學方法,目的就是幫助臺下學子吸收知識,並 訓練問題意識。 ﹁老師上課很有啟發性,研究生需要做研究與想問題,老師 希望藉由課堂讓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消化論文。上課報告時, 老師就能指出盲點。﹂楊書容說。 因為研究範圍屬於純物理理論,學術成果很難在短時間內達成 實際應用,因此賀培銘半開玩笑地說:他把教學事業看成對社會立

■ 研究室書櫃上貼著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圖片。(楊文卿/ 攝影)


採訪 ‧ 撰稿/羊敏丹 攝影/楊文卿


座橋 一 為 成 注 專 溫在弘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專 長 地理資訊科學、空間分析、疾病地理學 教授科目 計量地理學、空間分析方法與應用、地圖學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博士 經 歷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專案助 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榮譽紀事 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科技部特殊優秀人才措施獎勵(教研績優加給)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三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69  溫在弘‧專注成為一座橋!

體能測驗,抑或是摺棉被等生活技能,幾乎都輸人一截,只有參加軍中演講比賽一再獲獎,讓他意識

到自己具有條理論述的口才。加上碩班時期在補習班兼課的經驗,他更加篤定:教學是一條適合自己

九年,他走進了臺大地理系的課堂,開始教授計量地理學、統計學,以及空間分析方法 ○○

的路途,因此退伍後報考博士班,累積學術專業,希望成為一位老師。 二

等技術地理的課程。他的課程重視實作,幾乎每週都有作業,內容涉 及數理運算推導和程式開發等課題,扎扎實實,修過課的學生都說是

■ 溫在弘的課程參考用書。(楊文卿/攝影)

地理系最硬的課。儘管如此,修課人數仍然不少。多次擔任他課程助 教的地理所博士班學生郭飛鷹也說:除了學期初退選的學生外,只有 少數一、兩位學生在學期中辦理停修,雖然課程要求嚴格,但是堅持 到期末的回饋卻正向而甘甜。這樣 的教學成果得來不易,有賴於溫 輔導 —

︶機制﹂。 incentive-supporting

在弘發展出的一套﹁誘因 ︵

■ 溫在弘讀博班時十分認真。 (溫在弘/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68

溫在弘說:「如果學生已經找到方向了,就是他可以離開學校的 時候。」看見學生長處,陪伴學生通往心之所向,學術跨域之 外,他何嘗不也成為了一座心靈之橋?

﹁打掃的時候,我躲在廁所裡背英文單字。那時候, 連在廁所背單字都比打掃開心!﹂溫在弘坐在窗前望向遼闊 遠景,夏日光線讓他的研究室透亮寬敞,提起服役生活的苦 悶不自由,每週寫莒光簿,他都會在首頁的月曆劃下七個叉 叉,象徵離退伍又近一週。 碩士班畢業時,他一心想服完兵役就投入職場。沒想 到那段每天都在倒數的當兵歲月,卻讓他堅定轉身,攻讀博 班,如今一路走來近二十年,成了臺大地理系學生敬愛的 ﹁溫老師﹂。 原來,他在軍中發現自己別無所長。 雖然從臺大研究所畢業,但不論是背誦教戰守則、進行

■ 學生寫給溫在弘的感謝卡。(楊文卿/攝影)


71  溫在弘‧專注成為一座橋!

當中,一直有類似的事件發生嗎?﹂鏡片後的目光犀利而機智,更顯字字句句說得篤定。

溫在弘的課程評量,有額外加分機制。常規的作業、考試以外,溫在弘的課有大量的加分魔王

題,魔王題是課程內容的延伸,難度高,往往需要閱讀更多資料才能解決,在操作上面非常靈活。他

曾經設計:將加分總額固定,除以繳交人數,換算出個人的加分額度。照理說,要不要寫加分題,應

該只是學生的個人選擇。但他發現:雖然一開始無法得知多少人寫加分題,但只要先驅者嘗試了,就

︶。 reality

課程的助教,備課、寫整份作業、還要批改學生作業,投入大量心力

郭飛鷹就深刻體認到這份助教工作的不輕鬆。他擔任過統計學

有學生的疑問,一個都不能少,是教室裡最晚走的人。

﹁必須要陪學生到最後一刻。﹂因此實習課裡,助教要確實解決所

後勤人員。溫在弘挑選助教很嚴格,選完後更與助教群訂下協議:

一個資源充沛的後勤輔導系統來配合,而課程助教就擔任了重要的

誘因機制驅使學生向前,但如何前進得又穩又好,就需要建立

同儕影響。所以他說:課程也是教學生體認社會現實︵

請升等皆準。資訊不確定的環境下,個體的決策,其實常常受到周遭

這不僅是課程上有趣的群體行為,放諸學生報考研究所、教授申

會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形成如漩渦般的同儕壓力,驅動觀望者,最後變成另一種課後作業。

■ 當溫在弘的課助不輕鬆但收穫多。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70

教學設計帶領學生克服難題 所謂的誘因機制即是觸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上,溫在 弘將課程內容結合生活事件、新聞,讓學生體認到地理測量是 一四年馬航失聯 ○

一五年︽玩命關頭七︾跑車從天而降的劇情設計成 ○

能夠被真實應用的靈活知識。因此他曾將二 事件、二

考題,讓學生去畫出大圓航線以及進行空間測量。 說起課程設計,溫在弘娓娓敘述近幾年的課程調整:如二 一六年的大一必修課﹁地圖學及實習﹂,他將競賽、策展觀 ○ 念帶進課堂,學生畫起候鳥遷徙路線、臺北花開蹤影,主題式 地圖展覽在地理系系館,繽紛了一整個暑假。他也將期末口頭 報告從義務改為榮譽爭取制,激起學生鬥志。於是空間分析的 課程裡,報告主題從推測落雷分布與候選人政黨關聯,到何種 宗教信仰者最能搏得樂透頭獎?天馬行空卻貼近生活,這都是 誘因。 他的面容舒坦祥和,誠懇地問道:﹁你不覺得我們的人生

■ 溫在弘課程的期末地圖展。(郭飛鷹/提供)


73  溫在弘‧專注成為一座橋!

他掌握到快速學習的關鍵;爾後的學術研究裡,他更扮演起﹁橋樑的角色﹂,串連起不同領域的知識。

攤開他的學經歷,生工所博士班、中研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流行病學專案教師、地理系專任教 授,學門差異大,印證了他能跨轉在不同知識板塊的學習性格。

陪學生走到心之所向

當兵歲月讓溫在弘看到自身的教學潛力,跨域整合則使得他的存在更加獨特,因此當了老師之

後,他用心規劃課程,讓學生在學習裡找到熱忱,也會給予學生職涯上的建議,帶領他們走出迷惘。

他遇過有設計天分、卻受到家人壓力而要報考地理所的學生。他提供了準備研究所推甄的建議、

討論讀碩士與就業的差異,甚至願為學生讀了碩班後,爭取不寫論文、改辦展覽的畢業形式。最後學生

申請上研究所後,選擇離開校園,踏上喜歡的路途。溫在弘覺得這樣挺好的:﹁如果學生已經找到方向

了,就是他可以離開學校的時候。﹂看見學生長處,陪伴學生通往心之所向,學術跨域之外,溫在弘何 嘗不也成為了另一座心靈之橋?

不給答案的老師

相較於大學部,溫在弘對於研究所學生的要求就嚴苛了許多,因為他認為:選擇研究所,某種程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72

與時間。但這片用心織得密實的輔導網絡,雖然承接了疑惑與挫 折,但在學期末,郭飛鷹總會聽到學生甜美、歡喜的感謝心聲。

作學術的跨域之橋 這也是溫在弘最有感的課程回饋。地理系的學生來自高中 自然組與社會組各半,因此全班學生對於數理分析的接受度,差 異很大,部分學生更是心有畏懼。但是溫在弘強調:﹁臺大學生 沒有能力的問題,只有壓力的問題。﹂透過合宜的課程設計,多 數學生確實都能夠獲得基本的空間演算與分析能力,同時在生活 化的題材引導裡,學生對於地理學的想像也更寬闊而具體。

系︶,地球環境科系的所學都很廣泛,學科界線似乎不像醫學、法律等系所來得鮮明。求學過程中,

這番體悟不是當了老師之後才有的。溫在弘畢業於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舊稱農業工程學

演化已是越來越重要的能力,所以他說:﹁這才是學生可以帶得走的東西。﹂

未來每一次面對挑戰時的自信。畢竟快速變遷的年代,知識更迭幾乎朝生夕死,能夠一再嘗試、自我

重要的是,這個經由不懈堅持而終於克服難題的經驗,溫在弘希望能深刻在學生腦海裡,轉化成

■ 溫在弘能夠串聯不同領域的知識。(楊文卿/攝影)


75  溫在弘‧專注成為一座橋!

目前從事資訊產業的黃繼瑜,曾經是溫在弘研究室學生。他

回憶起一次在捷運上與溫在弘的偶遇:他向溫在弘告解了求學時期

的輕狂,陪溫在弘走了一整段回家的路。﹁我那時候滿混的!﹂黃

繼瑜說,唸碩班時,對所學感到十分迷惘,無法專注在課業上,以 前還因為專題做不出來,處處躲溫在弘。

這些事,溫在弘都記得。他說黃繼瑜像一匹野馬,比別人

更勇敢地追逐所有可能的志向。因此,黃繼瑜離開學校又回來學

校,反反覆覆,溫在弘從沒限制過他的方向,而是盡力從旁輔

色,目光卻專注如常,彷彿作為一座橋的初心始終堅定。

訪談結束時,窗外天光已暗,溫在弘為超出預期時間說抱歉。暮色裡,他的頭髮有著歲月的顏

必須思考如何整合資源、推動系所提升。

自己的課程教學,現在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生,也需要與系上教授、家長溝通,就像搭建另一座橋,他

今年八月,溫在弘接任地理系系主任。回顧過往,他說:就像打電動過關卡。過去他傾全力做好

業的脈動與前景,讓黃繼瑜對於如何累積實力獲得成長,有了更多的想像。

惘,除了﹁好!沒關係!﹂之外,溫在弘沒能說出更多慰藉的話,倒是與黃繼瑜談了許多關於資訊產

助,提供所知資訊,讓野馬能自由追尋內心的草原。那次偶遇的回家路上,對於黃繼瑜過往的痛苦迷

■ 魯迅名言是溫在弘的教學典範。(羊 敏丹/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74

度就代表確定了累積專業的地方。他談起日本漫畫︽暗殺教室︾ 的劇情:外星教師從天而降,在日本放牛班裡宣告,學生若是無 法在時間限制內暗殺他,他就要毀滅地球。看似荒誕的設計,卻 強烈吻合了溫在弘的教學理念:﹁老師的存在,就是要被學生挑 戰的。﹂ 所以無論是做研究或是擔任課助,研究生遇到問題時,溫在 弘從不直接給答案,而是激勵他們獨立解決,建立自己的見解並 說服他。碩班時,待在溫在弘研究室的陳慈忻就說:遇到從來沒 有學過的理論或方法,在溫在弘的要求下,慢慢學會自行想辦法 去克服。她目前在丹麥奧胡斯大學讀博士,認為這樣的指導方式 是很必要的學術訓練,並且﹁相見恨晚﹂。

俯首甘為孺子牛

要求嚴格,心卻在學習柔軟。溫在弘興沖沖拿起閱讀器,螢幕保護程式介面就是魯迅的話:﹁橫

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溫在弘說,這是他心中理想的大學教授樣貌,一面是專業犀利的研 究者,另一面則是開放心懷的教育者。

■ 溫在弘與研究生合影。(楊文卿/攝影)


採訪 ‧ 撰稿/蕭瑜 攝影/楊文卿


啟正能 開 生 師 的 開心 林麗雲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社會科學院新聞所 專 長 新聞產業分析、公共媒體研究、新聞史 教授科目 新 聞產業創新、新聞與傳播理論、質性研究、兩岸 三地新聞專題 學 歷 國立政治大學英文學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英國西敏斯特大學傳播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中國時報記者兼研究員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所教授 榮譽紀事 「中華傳播學會」年度研討會優秀論文獎(二度獲獎) 第32屆曾虛白新聞獎新聞學術獎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教學優良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


79  林麗雲‧開心的師生開啟正能量

該包含幫助學生整合所學並且嘗試創新的課程。 ﹁我們都在摸索!整個環境不確定的時候, 是不是有創新的可能?﹂許多國內外傳播領域的老 師都在思考這個問題,而林麗雲也在尋找答案。

五學年度推動﹁無邊界大學 ○

恰逢臺大校園中的幾位教授,為了幫助學生具備更 多創新的能力,於一

計畫﹂,林麗雲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決定開設 ﹁新聞產業創新﹂,開啟她在這條教學道路上的探 索。 探討新聞產業創新的創業新聞學,與林麗雲 過往的研究、教學領域似乎不同,但林麗雲說: 這門課其實綜合了她過去教授的課程,﹁在傳播 理論上,必須能夠分析傳播環境的變化和媒體的 市場定位;在質性研究方法上,則必須能夠了解 社會脈絡以及閱聽人的需求。﹂ 林麗雲分析科技進步對媒體與讀者關係造成

■ 傳播理論課程校外參訪遊民展。(林麗雲/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78

教室裡,正進 ○

「老師要提供正面的支持與堅定的力量。」她一直在思考,該怎 麼做?才能讓學生在離開校園時,帶在心中的是正向的力量。

一八年七月初的一個中午,臺北盆地下著夏日常見的雷陣雨,新聞所三一 ○

行一場午餐聚會,林麗雲與學生一邊享用餐點、一邊自在交談,氣氛相當溫馨。

學期已經結束,林麗雲卻在暑假將學生聚集起來,目的是為了與學生討論:在﹁新聞產業創

新﹂這門課中,學生依照課程要求、共同組隊創立的媒體,是否有可能繼續發展?談話內容輕鬆如

該不該與資工系聯誼,嚴肅如對新聞產業各層面的觀察、分析與願景。乍聽之下,天南地北,但當

談話結束、學生愉快地走出教室,心裡對於接下來該做的事,都有了較為明確的方向。成果如何未

論壇﹂創造

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新創立的媒體不會只停留在課堂裡,埋下的種子,可能在瞬息萬變的 環境中成長茁壯。

一四年太陽花學運期間,林麗雲看到新聞所學生運用所內媒體﹁臺大新聞 ○

在教學中尋找創新的可能 二

的影響力。運動結束後,卻因為缺乏可借鑑的經驗而無法有效延續,深感新聞所的課程規畫中,應

e


81  林麗雲‧開心的師生開啟正能量

當老師,是學來的,不是天生的

林麗雲坦言:在求學過程中沒想過要當老師,甚至當初在選讀大學時,還因為希望人生能有更

多的可能性,而刻意跳過師範院校。這樣的她,卻當了老師。一路走來,她認為:﹁教學,其實還 是學習的過程。特別是大學教師,不是拿到博士學位,就會教書。﹂

如今面對學生顯得相當有耐心的林麗雲,在剛開始教書時,也曾有過挫折。那時候,學術態度

十分嚴謹的她,不明白學生為什麼上課會睡覺、不專心。﹁我把知道的都告訴學生了,為什麼學生

不肯專心聽課?﹂她曾經十分困惑,但她觀察到當時一同在輔仁大學教書的同事陳順孝與學生的互 動,了解到﹁換個位置﹂的重要。

換個位置,看人的角度便不同了。﹁有的時候學生看起來精神不濟或不專心,並不是他真的不

喜歡這門課,或是他不喜歡老師,而是他可能有一些狀況,那就要耐下心來等或觀察。機會到了,

他會講他的問題。﹂心態調整後,林麗雲知道,當學生表現不理想時,不要輕易下價值判斷,而是 要去找出背後深層的原因。

換個位置,與學生的距離就更近了。與林麗雲交談,不時會驚訝於老師整個人散發出的青春感。

﹁佛系﹂這類時下年輕人的流行語,老師運用自如;對於臺大附近文青最愛光顧的幾家咖啡店,老師

也 如 數 家 珍 。 研 究 生 莊 忻 倫 說 : ﹁ 跳 脫 學 術 教 學 那 一 面 , 老 師 平 常 是 很 可 愛 的 , 喜 歡 看 電 影、戲劇 ,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80

■ 校外老師講評新聞產業創新課程期末作品。(林麗雲/提供)

的影響:當代媒體除了回應讀者需求,更要積極透過協作的方式,集

眾人智慧、跟讀者對話。﹁整個媒體運作的模式已經改變,所以我們

必須要把這些想法跟同學分享。﹂在新聞產業創新的課堂上,林麗雲

分析和介紹過去案例、產業近況,也廣邀業界老師分享經驗。

除此之外,這門課並非紙上談兵,而是真的要求學生必須在

學期結束前做出﹁最小可行產品﹂。每週上課,學生都必須分組上

臺報告進度,林麗雲與其他學生會提出建議,有時業界老師也會參

與討論改善方案。修過這門課的大學部學生林修廷說:﹁這門課跟

一般想像中研究所的課程不太一樣,很著重實踐。﹂新聞所學生莊

忻倫則表示:﹁實際跑過創業的整個過程,體會到眾聲喧嘩的時代 下,﹃創業容易、生存不易﹄的道理。﹂

的確,有太多因素可能影響一個創業方案的育成。這門課第一

次開設時學生創立的媒體,目前都已停止運作。對此,林麗雲雖覺

得可惜,但仍抱持耐心與信心:﹁創新的課,你問我什麼時候能夠

育成媒體?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當學生真心想做的時候,起碼有

方向與成功的機會。﹂而老師能做的,是信任與盡可能提供養分。


83  林麗雲‧開心的師生開啟正能量

﹁我的心得是:老師要做到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把 壓力帶到課堂。﹂人生有許多角色要扮演,不能將一個角色的 壓力往另一個角色傾倒。她不斷提醒自己:﹁上課或指導學生 時,一定要保持快樂愉悅的心情。﹂因為,情緒與言語有感染 力,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較能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走進林麗雲的研究室,可以看見牆面上掛著一幅瑞典畫家 的畫作。問起老師欣賞這位畫家的原因,才發現 Carl Larsson 重視居家概念的畫作是﹁照顧好自己身心﹂的又一體現。她一 直相信,要先照顧自己的身心,才能照顧到學生,讓生活周遭 的人事物也一起變好。

正向鼓勵 陪伴未來人生路 ﹁加油﹂、﹁快完成了﹂、﹁一定可以的﹂,林麗雲指導 的學生莊忻倫說,這些話都是老師時常對她說的。教書多年, 指導過許多學生撰寫論文,林麗雲也漸漸悟出一套能有效幫助 學生的指導方式。

■ 林麗雲與研究室內Carl Larsson的 畫作。(楊文卿/攝影)

■ 林麗雲與傳播理論課程學生開心合影。 (林麗雲/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82

也喜歡與學生聊劇。﹂這樣沒有距離感的老師,學生相處起來比較

沒有壓力,碰到問題時,也更願意直接尋求老師的幫助。

不只跟同事學,林麗雲也跟以前的指導教授學習當老師。她

說:﹁以前受到老師的照顧,就會認為當老師也要那樣專業、那樣

鄭瑞城以及 ──

如何教學指導,奠 John Keane

照顧學生,跟學生喝茶討論、發展研究架構圖。﹂思考以前碩士、 博士階段的指導教授

定了她最主要的教學模式和對於老師角色的定位。﹁把知識介紹清

楚、概念釐清,然後花比較多時間跟學生討論,看起來是聊天,但

點醒了她,雖然那場全校只有四位老師參加。

動。﹂當壓力大到臨界點,林麗雲意識到必須想辦法解決,於是參加校內研習課程,其中一場意外

要一直寫論文,稿子被退,就要一直修。那個挫折和壓力一定會影響到教學或者跟指導學生的互

林麗雲指出,大學老師有各種壓力,例如:研究計畫、學術升等。她回憶起,﹁在升等前,

在教室中,開心學習的必要

而是提醒自己不斷調整教學模式。

是就是釐清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林麗雲的自我要求中,﹁以學生為主體﹂不只是句好聽的口號,

■ 傳播理論課程相談甚歡的期末聚餐。 (林麗雲/提供)


85  林麗雲‧開心的師生開啟正能量

到新工作、創辦了自己的媒體,也會在第一時間與老師分享。訪談時, 她提起周末即將與畢業二十年的學生聚會。林麗雲教書二十年,有許多 學生,三天兩頭就與畢業的學生有約,她笑稱:即使是暑假也不得閒。 雖說如此,為了分享學生精彩的人生際遇而行程滿滿,對於林麗雲而 言,應該可以說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吧!

幸運在最美好的時候相遇 林麗雲說,雖然自己沒有走在最初嚮往的新聞記者道路上,未能夠 站在第一線觀察社會、看盡人生百態。但當老師很棒的一點是:接觸的 都是學生,永遠處在最青春、最意氣風發、有各種可能的狀態。﹁我其 實是滿幸運的,學生人生最美好的時候,是跟我在一起的!﹂ 回頭看:成為老師的路上,林麗雲有過困惑的瞬間、也有過挫折的 時刻,但是教學受到肯定,與學生、同事共同揮灑出一片漂亮的風景。 她總結說道:﹁教學真是一段豐富的旅程,能陪許多年輕的生命一段時 間,真是莫大的榮幸!﹂

■ 林麗雲與畢業學生聚會合影。(林麗雲/提  供)

■ 畢業學生帶新創雜誌《眉角》拜訪林 麗雲。(林麗雲/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84

林麗雲回憶剛開始指導學生的論文時,學術嚴謹的她,總是一

字一句、連每個標點符號都不錯過地仔細審視。看到不好的地方,

就畫上叉叉和問號,通篇改下來,常常是滿江紅。早期的學生,有 的走出研究室就開始掉眼淚。

後來她發現:指出不足之處,雖然能夠幫助學生進步,但同時

也可以點出學生寫得好的部分。在一次指導經驗中,她發現:﹁給

學生正面的回饋,會引發出更多正面的想法。﹂之後在師生正向的

交流過程中,學生更能寫出自己的論點,深化自己的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林麗雲的學生,總是願意在人生各個不同的階段,回到學校裡找老師聊天。若找

下,為學生祈福、求平安。

生,希望學生離開學校之後的路途能夠走得更加順暢。甚至,在經過臺大的土地公廟時,也會特地停

此外,林麗雲也時刻惦記學生的職涯發展,如果得知業界有合適的工作機會,一定會分享給畢業

教,心靈上因此獲得足夠的支撐而能繼續走下去,找到困境的解方。

的是正向的力量,以至於日後在社會上,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回想起自己過往所學或老師的言傳身

要提供正面的支持與堅定的力量。﹂她一直在思考:該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在離開校園時,帶在心中

不只是寫作論文,林麗雲更進一步指出,學校及老師在學生的人生路上可扮演的角色。﹁老師

■ 林麗雲帶學生參訪由過去學生策劃的展覽。 (林麗雲/提供)


採訪 ‧ 撰文/董容慈 攝影/楊文卿


越的 超 要 想 生 做學 陳晉興

標竿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醫學院外科系 專 長 自發性氣胸之臨床試驗、肺癌之微創手術、胸腔鏡 及迷你胸腔鏡手術、氣胸及膿胸之胸腔鏡手術等 教授科目 胸腔外科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住院總醫師 臺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研修醫師 美國德州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分子細胞腫瘤學 系研究員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教授兼胸腔外科主任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青杏醫學獎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北美校友會最佳臨床教師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四度獲獎) 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傑出教授獎(醫療技術)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89  陳晉興‧做學生想要超越的標竿

一九八六年,陳晉興進入臺大醫學系,外科醫師的修煉之 路已走了三十一個年頭。當初一頭栽進外科醫師的練功房,是受 到朱樹勳教授的影響。回想導生會上,一群學生圍著教授問了一 大堆問題,陳晉興說:﹁大四那一年,他剛剛完成了全臺灣第一 個心臟移植手術,報紙大篇幅報導,從那時起,老師就是我的偶 像!﹂前人樹立的榜樣,讓陳晉興毅然投入外科。 ﹁外科真的很累!以前的訓練是早上上班到晚上,再值班到 隔天,一個月幾乎都沒有休息。﹂住院醫師期間,陳晉興三年沒 請過年休,但他把吃苦當吃補,有一年輪調到省立臺北醫院︵今 部立臺北醫院︶,常遇到盲腸炎病患,陳晉興笑說:﹁我跟學長 姐說:我很喜歡開刀!你值班的時候,如果不想動刀就叫我來 開。﹂

外科醫師有個特色:不喜歡念書,就喜歡做事情、動手術。課堂上常放一張病人胸部插把

刀的投影片,陳晉興說:﹁我喜歡放這張投影片,然後問學生:當你看到這樣的狀況,是很興奮

說:哇!我要來幫忙;還是說:好可怕,我能不能躲遠一點,寫病歷就好。﹂他認為:喜歡做, 是成功外科醫師的重要特徵,也是他一直堅持在外科路上行醫的原因。

■ 陳晉興毅然投入外科至今已三十一個年頭。(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88

教學不是職業、也不是事業,是志業。陳晉興在外科路上走了三十一 年,有不錯的社會地位、收入,受到病患的敬重。但他最在意的還是 經驗的傳承。

一身白袍、精神奕奕,陳晉興步入臺大醫院醫事室主任室,他目眸清澈、聲調清新宏亮。你很

難想像眼前這位精神抖擻、面目慈藹的人,是征戰臨床第一線的外科醫師。他是國內肺癌權威,一

年主刀超過七百臺,曾登上全臺開最多肺癌手術的醫師寶座。同時他還兼任教授、醫事室主任,不 只管病人還要教學生、帶職員。

時間剛過早上九點,陳晉興已巡房完畢,還主持完一場行政部門會議。陳晉興現職胸腔外科主

任,他說自己生活簡單,就是服務、教學、研究還有打網球。但這樣的簡單並不容易,他口中的服

務是:一星期有四個半天的門診、兩個整天的手術,剩下的時間就是星期日打上整個下午的網球。

﹁老師每天七點查房,很準時,而且都很有精神地跟病人打招呼。打網球的時候也很認真,

跟開刀一樣。﹂實習醫師許博荏說道。﹁體力好﹂是學生對陳晉興的第一印象,無論是工作還是休

全 憑 「 喜 歡 開 刀 」

閒,陳晉興都十足展現一名外科醫師精力過人、意志堅毅的模樣。

外科修煉之路


91  陳晉興‧做學生想要超越的標竿

果、參與手術與術後的追蹤。﹂就算實習醫師無法動 刀,但觀摩手術,以及參與術前術後的準備,都是重 要的經驗累積。 外科醫師經常身處高壓的工作環境,他們的心理 狀態,陳晉興也照顧到了。除了自己開設的課程外, 陳晉興在學生輪到胸腔外科實習時,習慣邀請學生吃 早餐、喝咖啡,談談課程有什麼需要改進之處。住院 醫師第四年的林齊葳感受非常深刻:﹁老師需要負責 的事情很多,可是他都可以處理得很有條理,同時也 很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 這樣的教學模式,卻是陳晉興花了很長時間摸索 的結果。﹁以前上大堂課,放一百張投影片,準備得 要死!花了一個月時間,結果每個人都在睡覺,就是 不理你。結果來醫院實習,我問大家肺腫瘤記不記得 啊!你就看到許多人一臉茫然。﹂陳晉興理解到:專 業的東西,學生可以靠共同筆記,死板的課程內容不

■ 陳晉興帶領學生判讀病患X光片。 (楊文卿/攝影)

■ 陳晉興貼身指導實習醫師、住院醫師。(楊文 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90

一句良言更勝一百張投影片 談 到 臨 床 醫 學 教 育 , 陳 晉 興 從 書 櫃 上 取 下 四 、五

六年開始他 ○○

本著作,﹁當然要教科書,最好還是你自己寫的!﹂ 陳晉興平時就有寫文章的習慣,從二

自行編寫教材,結合過往的文章並整合護理師、藥 師、復健師的專業,集結成冊。內容包含各種肺部疾 病、肺癌、肺結核,還有肺病飲食、創傷醫學等。 外科醫師的養成,不能只是紙上談兵,臨床醫師 講究的是﹁做中學﹂。陳晉興拿游泳做比喻:﹁外科 的歷史一、兩百年,就是老師帶著學徒,這個東西就 好像游泳,我跟你講:手要怎麼擺動才游得快,但還 是要你自己跳下游泳池,才有辦法知道。﹂因此,臨 床實習與知識教學都是外科醫師訓練的重要環節。 陳晉興每週兩天的開刀日,平均一日會開超過 六臺肺癌手術,他豐富的開刀經驗便成為學生珍貴的 寶藏。﹁這麼多的病人,就可以去問診、去看檢查結

■ 陳晉興轉化自身經驗成文章,自製 教材給學生。(楊文卿/攝影)

■ 教材內容簡單多元,包含各種肺部疾病及照護 方式。(楊文卿/攝影)


93  陳晉興‧做學生想要超越的標竿

到一個滿嚴重的病,你希望遇到的:是一個可以讓你託付生命的醫生?還是一個輪班的?﹂

﹁每年大概有一千六百個新醫師,醫學院畢業拿到醫師執照的大概一千三百個,再加上其他國

家認證的,有滿多年輕醫師要投入這個領域,你怎麼樣才能做得比別人更好?﹂對陳晉興來說,將

醫療當作事業,並非將醫療拿來營利,而是投入熱忱﹁經營﹂與病患間的關係,成為不只是醫術精 湛,更是讓病患安心的好醫師。

對於醫學生喜歡挑輕鬆的路走,陳晉興並不責怪,他只選擇做好自己,成為學生會想模仿的對

象。﹁跟學生說:醫生收入很好、會受到人家的敬重,這是空話!他們必須看到一個榜樣,所以我

一直期許:透過自己的實踐來鼓舞學生。﹂在行醫的心態上,陳晉興一直堅持做到﹁視病如親﹂,

他將自己的電話和信箱寫在給病人的注意事項上,病人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撥打。﹁病人能把生命

交給你,你卻不能把電話交給病人,這樣公平嗎?﹂陳晉興笑說,有病人不相信電話是真的,還會

打來測試,但他目前經手過七、八千人的手術,從未有病患真的沒事來打擾。陳晉興不只是牽起聯 繫的通道,更是為醫病關係搭起互信的橋樑。

﹁學生對於要做一輩子的選科,總是難以放心!尤其外科辛苦,醫療糾紛又多,他們希望看到

成功的案例,讓他能夠願意學習、模仿。﹂在技術層面,陳晉興投身研究,讓肺部手術從早年動輒

劃開肌肉組織的大傷口、雙孔內視鏡,到現在只需要打一個洞的單孔微創手術。這樣的技術,讓他 獲邀到歐洲做手術示範,甚至有兩位西班牙住院醫師遠渡重洋向陳晉興拜師。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92

一定有助益。而臨床技術發展快速,以肺癌為例:如何分期、如何治療?五年前、五年後方法與工

具完全不同。﹁你會發現:常在教學生要怎麼樣開刀,可是教科書寫的跟做的完全不一樣!專業知

識三年、五年就會有一個大的改變,可是一些看待事情的方式,更是值得傳授。﹂

外科醫師不只是職業而已

﹁你要把當外科醫生當作職業?還是事業?﹂這是陳晉興常問學生的問題。他發覺越來越多

警惕學生要站在病患角度思考:﹁你如果得

不僅只是考到執照把醫師當作一個職業。他

興心中,外科醫師是在第一線與死神拔河,

的事情,豈有做到一半說要輪班?﹂在陳晉

死!病人開刀可能死在手術臺上,這麼重大

我就下班了嗎?我們要面對的是:病人的生

﹁你開刀到一半、病人正在急救,你能夠說

班。下班後,病人發生什麼事情一概不管。

的年輕醫學生,僅只把醫療當作職業。規定:早上七點開始查房或是晨會,八點上開刀房到六點下 ■ 陳晉興期盼學生成為值得讓病患託付生 命的醫師。(楊文卿/攝影)


95  陳晉興‧做學生想要超越的標竿

他笑著拿學生和自己的孩子打比方,﹁我有兩個小孩,我要跟他們講話,一分鐘就要跑掉了!

可是你想想看:一群這麼優秀的學生,願意聽你講兩個小時,眼睛閃放著光芒。﹂陳晉興很享受教

學過程中,與年輕人接觸並向他們傳授經驗。﹁年齡慢慢大了,其實你要什麼成就感大概都有,錢

也好、社會地位也不錯、所做的事都受到人家尊重,如果經驗沒有辦法傳承、沒有辦法感動任何 人,你會覺得非常可惜。﹂ 他也警惕學生:醫療技術發展快速,永遠保持求新的態 度非常重要。林齊葳對此體會很深:﹁老師特別關心我們的 研究,他不要讓大家變成只會開刀的刀匠,同時也要注意研 究與教學。﹂陳晉興在臺大的門診一位難求,若非前一天晚 上排隊,根本掛不到號碼。他鼓勵學生靠實力超越他,﹁我 希望病人是因為﹃選擇找你﹄而不是﹃逼不得已﹄。﹂不單 只是傳承,陳晉興更期許學生將他當作一個有朝一日可以超 越的標竿。

■ 陳晉興時刻銘記自己書中的話:「與病患做一輩 子的朋友」。(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94

期許自己能作學生的標竿

﹁我們選擇胸腔外科,不敢奢求永遠可以救病人的

生命,但期待從看病的第一天起,和病人做一輩子的朋

友。﹂是陳晉興時刻銘記在心的話。一週七天,他天天到

醫院報到,即使六、日也一定到醫院看過所有病人,跟他

們打過招呼才回家。陳晉興的妻子常常挖苦他:﹁只走三

條路:徐州路、中山南路、林森南路。﹂這三條路包圍著

臺大醫院,他在這方土地上行醫救人、沃養杏林。

陳晉興說他最大的成就感還是來自學生。教學不是職

業、也不是事業,是志業。﹁開刀數量多,可以領績效獎

金;研究做得好,可以升等。但是你認真教學,也沒有加

薪,除非你得了獎,可是也不會年年都有獎啊!﹂陳晉興

為志業下的註解是:﹁願意花資源跟時間,可能不會得到

任何的回饋,但是做了會很快樂。﹂對他來說,志業是最重要的。

■ 陳晉興鑽研醫術,與團隊研發胸腔單孔微創手術。(楊文卿 /攝影)


採訪 ‧ 撰稿 ‧ 攝影/林承勳 攝影/楊文卿


以赴 力 全   觀 保持樂 黃敏銓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專 長 腫瘤細胞生物學、醣生物學 教授科目 解剖學、胚胎學、細胞生物學導論、組織學 學 歷 國 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學士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德國明斯特大學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理暨臨床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北美校友會最佳基礎學科教師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四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二度獲獎)


全力以赴

99  黃敏銓‧保持樂觀

的方式強迫學生進教室。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狀況,不能強求每位 學生都帶著好心情準時來上課。﹂黃敏銓說。提 起從前因為實驗進度無法掌握,被迫缺席課堂的 經驗,他認為應該給予學生多一些體諒。因此, 只要學生事前有告知,就不會再追問缺席原委。 在彼此尊重的互動模式下,大部分的學生都還是 會認真地上課。 但基於有些課程的特別要求,黃敏銓還是 配合點名。不過,他將點名轉換成加分的功能, 讓學生只要有出席,就能得到一些分數。黃敏銓

學與實際生活連結。例如:病人手臂受到穿刺的傷害,依序會碰到哪條肌肉、神經或血管;或是

在教學方面,黃敏銓首要的任務是跳脫課本的平舖直敘,協助學生建立立體的想像,並將醫

院的課程非常繁重,他希望能藉由加分的方式,鼓勵學生投入課程內容,培養對醫學的興趣。

說:﹁來教室坐著聽,不一定要全部記下來,也能加分,即使考試考差了還有機會彌補。﹂醫學

■ 黃敏銓在學期開始前都會思考如何讓學生跳脫課本單一的 敘述,了解到不同人體間的構造差異。(林承勳/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98

黃敏銓說:「每個選擇都是一體兩面,有好處也有壞處。依著當 時的心境考量,決定後就義無反顧、盡力去面對。」因此,他總 是勉勵學生,在確立目標之後,就要帶著樂觀的心態全力以赴。

黃敏銓從德國學成歸臺時,適逢臺灣生物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於是他放棄赴美的計畫,選擇進

入生物科技公司。兩年後,黃敏銓重新思考要繼續待在業界或是返回熟悉的學術界。他認為,雖然 在業界薪水相對優渥,但在學術界才會有更多決定研究方向的自由。

﹁其實不論在業界或學術界,想要做好都會遭遇困難,只是選擇不同而已。﹂黃敏銓表示。雖

然經過一番掙扎,最後還是依循著當下對真理與自由的嚮往,決定申請臺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 究所的教職。

即使離開公司,黃敏銓還是把握產學合作的機會,除了當作嚴肅學術研究之外的興趣,還能讓 學生一窺生物科技產業的面貌。

以尊重帶領學生培養興趣

回到校園裡,黃敏銓秉持著認真上課、尊重學生的理念。﹁學生時代,有些老師喜歡點名,我

覺得這會讓學生感到不舒服。﹂黃敏銓認為,大學生都是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成人,不應該用點名


全力以赴

101  黃敏銓‧保持樂觀

責罵或拒於門外的經驗。黃敏銓深刻體 會到:良好的互動關係對學習有著不可

■ 黃敏銓和實驗室成員到德國柏林參加研討會。(黃敏銓/提供)

忽略的影響。他說:﹁只有在學生不怕 老師的時候,才比較敢問問題,也有較 好的學習效果。﹂ 鑒於從前對權威的排斥,黃敏銓與 學生建立像朋友般輕鬆、愉快的關係。 研究生陳學亭提到,黃敏銓尊重學生是 獨立的個體,在與學生溝通時,會表達 自己的想法,並引導學生思考,而非直 接給予指示。談到與老師的相處模式, 陳學亭笑著說:﹁老師很幽默,相處起 來就像朋友一樣。但學術領域實在太厲 害了,不得不懾服於老師。﹂ 除了在研究方面,黃敏銓同樣在未 來規畫上,用自身經驗引導學生思考。

■ 黃敏銓幽默的教學風格得到非 常多學生的喜愛。(楊文卿/ 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00

怎樣的動作會有哪些肌肉與骨骼參與其中。 依黃敏銓的觀察,因為是與自己切身相關的知識,只要 願意花時間投入,通常學生很快就會對醫學產生興趣。有了興 趣,即使內容艱澀也能有良好的學習成效,形成良性循環。 除此之外,看到醫學院成績優秀的學生,有時容易因為些 許分數執著,黃敏銓總是一再叮嚀,大學階段已經不該再對分 數斤斤計較,能持續保有學習的動機遠比成績來得重要。 ﹁成績差個幾分不是問題,但失去學習興趣,絕對會是 最大的損失。﹂黃敏銓強調。與其看到學生刻苦逼迫自己得到 九十幾分的高標準,但在過關後,對這個課程卻再也不想接 觸;黃敏銓寧願學生的分數在及格邊緣低空飛過,但卻保有在

鼓 勵 建 立 目 標

日後慢慢發展探索的興趣。

引導代替教導

回想起求學時期,每當自己冒著大雨,努力突破塞車的街頭,終於狼狽地趕到教室,卻被老師

■ 學生用謝卡回饋黃敏銓的教導與關心。(楊文卿/ 攝影)


全力以赴

103  黃敏銓‧保持樂觀

談到實驗室裡的各種風氣,黃敏銓非常重視同儕間 互相幫助的團隊精神。他認為顧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外, 也要偶爾放下手上工作,幫助其他人。博士班的學生抽 空帶碩士班,或是高年級協助低年級,經由互相幫助、 教學相長,大家都能得到收穫。 就像醫學院裡,助理教授間也因為每年的升等, 存在著競爭的關係,但彼此還是會給予技術上的支援, 於良性競爭中一同成長。黃敏銓不斷提醒學生,真正的 競爭者在國外,不是在同一間實驗室。沒有必要將周圍 的同學當作假想敵,自顧自地一直往前衝。他表示,實 驗順利的人,有時候應該停下來,關心身旁的同學;至 於受到幫助的人,也要心存感激,因為學長姐其實沒有 義務一定要伸出援手。黃敏銓強調:﹁君子要有成人之 美。雖然很困難,但要訓練自己去達成。﹂

除了團隊合作,學術倫理也是實驗室裡務必恪守的精神。﹁科學,就是要忠實呈現。﹂黃敏銓

提到,有時候研究的競爭壓力會非常龐大,但無論如何一定要遵守誠信原則,絕對不能擅自修改實

■ 黃敏銓與實驗室成員出遊。(黃敏銓/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02

﹁我會分享我的經驗,但不讓他們覺得怎樣做比較好,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黃敏銓以自身

留 學 的 經 驗 分 析 , 在德國讀書雖然比較沒有經濟壓力,但語言、實驗室的嚴謹程度,都會碰到比英語 系國家更大的挑戰。

至於留在臺灣也未必不好。黃敏銓指出,在國外看起來比較有成果,是因為娛樂比較少,學生

能夠潛心進行實驗研究。現在臺灣高等教育的資源不輸國外,如果拿出等量的專心與努力,同樣會

有亮眼的研究成果。他認為,每種選擇都有好處也有壞處,該有的辛苦與挑戰,總量也幾乎都是一 樣的,不會有比較輕鬆好走的道路。

在學生做決定之前,黃敏銓還會提醒,要將眼光放得更長遠些。﹁念博士不是目標,只是個過

程。未來想要做什麼、過怎麼樣的生活才是該確定的目標。﹂他補充說,有些學生一開始認為當科

學家會很快樂,所以下定決心取得博士學位。但在過程中,卻逐漸忘記當初的理想,最後只剩下漫 長而痛苦的追求。

還有些學生計畫出國念書,卻不是出於自己意願,而是家長的要求;或在抉擇時非常猶豫,擔

心家人、情人等各種狀況。黃敏銓接收到訊息後,就先請學生停下來好好思考。顧慮太多代表時機

尚未成熟,不應該貿然出國。﹁先確認自己的目標,才能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黃敏銓說。

做研究要有成人之美,也要嚴守規範


全力以赴

105  黃敏銓‧保持樂觀

論。即使有時候沒辦法找出明確答案,他認為,實驗依然有在向前邁進,下一位研究生接手後,一 定會有突破。

秉持正向的態度進行實驗,面向未來,黃敏銓也是如此。每當學生為畢業出路擔憂時,他會以

自身的經驗,安撫學生的焦躁。﹁工作永遠都在,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準備妥當。﹂黃敏銓提到,當 年他也以為職缺很少,後來發現只要能力夠好,各種工作邀約就會自動找上門。

黃敏銓也坦言,整體而言,現在的學生努力還不夠,卻常因為有外務在身,壓縮到學習、研究

的時間。他特別提醒學生們,如果只願意付出與旁人一樣的努力,就只會一樣平庸,所以應該要更 加勤奮才行。 ﹁碰到挫折,要保持樂觀,全力以赴。﹂黃 敏銓不斷強調,一般人遭遇困難會放棄、倒下,只 要我們帶著正向的態度堅持向前,最後就能達成 目標。﹁但有時也要記得放鬆,不要把自己逼上 絕境。﹂黃敏銓幽默地表示,每個學生狀況都不一 樣,懶散的要加緊努力,自我要求太高的要懂得放 鬆。

■ 黃敏銓每年都會和家人到德國旅行。 (黃敏銓/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04

驗結果。遭遇困難,要找同儕討論替代方案,或跟老師求

救。要是國內沒有資源,就向國外的學者尋求協助,最後

總是可以找出解決方法。黃敏銓說:﹁遇到問題,應該要 想辦法解決,而不是逃避或偷懶。﹂

失敗中常會暗藏新發現

在黃敏銓剛回到臺大任教的時候,他在個人網中填上

對自己實驗室的期許。冷靜思考、動作要快要準、要向別

人學習等,還有一張黑猩猩張大嘴巴、遮著雙眼的圖片特

銓指出,當實驗結果不如預期,會提醒學生回到文獻中去尋找可能原因,過程中就有機會建立新理

同樣一件事情,有人覺得是挫折、會感到沮喪;但往正向思考,就會發現是機會所在。黃敏

樣,那我要恭喜你,因為會有新的發現。﹂黃敏銓笑著說。

看到的狀況,對黃敏銓實驗室來說,卻有著不同的意義。﹁如果有完全按著文獻進行,結果卻不一

實驗失敗對於研究人員來說,絕對是想極力避免,卻又必定會遭遇的關卡。但旁人眼中最不想

別引人注意,底下標著:實驗又失敗了。

■ 當學生在實驗上碰到關卡,黃敏銓都會一起 討論、思考可能原因。(林承勳/攝影)


採訪 ‧ 撰稿/周熙元 攝影/楊文卿


不後悔 來 將   樂 現在要快 楊偉勛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 專 長 內分泌學、新陳代謝學、遺傳學 教授科目 遺傳學入門、演化遺傳學、臨床醫學研究、生命 科學研究精要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美國華盛頓大學遺傳學系博士 經 歷 臺大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主任 臺大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七度獲獎) 臺大醫院傑出研究獎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二度獲獎)


將來不後悔

109  楊偉勛‧現在要快樂

簡單古典的教學者 ﹁遺傳學入門﹂是楊偉勛開得最久的課,開課至今剛滿 二十年。過去他的教學是大學生、研究生全包,一週要上十小 時,為學生的遺傳學打好基礎,備好學科知識的骨架。現在他 已從鋪路人轉為開路者,只在第一堂的導論課給學生做課程引 導說明。 為了避免缺漏必要的知識,楊偉勛表示:醫學基礎課程

的架構不太能變,也不能有太多花樣。雖然基礎課程相對不彈性,還是可以帶入不一樣的思

維。如今楊偉勛的第一堂課,主要為啟蒙導向,以使學生產生興趣為目標。現在的開場白

,我甚至都不會離開我的講桌。﹂楊偉勛希望以 lecture

是:﹁課本上的東西,我今天不會上,我要講這門學科一百年的歷史。﹂ ﹁我的上課方法很古典的,就是

簡單清晰的語言,說清楚複雜的概念。單向的傳授,講的都是精彩的故事。他也說,只要抓

住核心概念,用心準備,像是枯燥的演化遺傳、肥胖內分泌,可以講得很生動,也能獲得學 生的掌聲。

楊偉勛看重視覺的呈現,但不喜歡花俏的簡報。﹁以前我在美國求學時的老師,用的還

■ 身兼老師、學者、醫生的多重身分,楊偉 勛樂在其中。(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08

楊偉勛身兼數職,學生來自迥異的醫學領域,兼顧研究、教學、 看診,卻不疾不徐,樂在其中。他認為:知識的重量絕不止於論 文,總鼓勵學生聆聽心聲,追求更遠大的目標。

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楊偉勛是個閒不下來的人,除了教職,他還身兼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

臺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主任,以及臺大醫院研發分處的副主任。教學、研究、 臨床看診、行政工作反覆交替,是楊偉勛的日常行程。

學生們常說:楊偉勛直率、活潑、容易親近。他非常享受教學所帶來的收穫與挑戰,獲得七次教

學優良獎、兩次教學傑出獎的肯定。他總是對知識充滿熱情,用啟發性的眼光和態度,期待與學生一 同發現新的知識。另一方面,他深知醫學的影響力,研究態度嚴 謹,只談扎實的理論和客觀的數據,抱持實事求是的精神。

︵意為悠 lay back

縱使平日工作繁忙、行程滿檔,也不見楊偉勛有疲勞的神 色,倒是有著幾分愜意的風采。﹁我是一個比較

閒︶的人啦!﹂楊偉勛半開玩笑地說。枯燥無聊的基礎知識、繁 複沉重的工作日常,在楊偉勛的肩上,似乎都變得有趣、輕盈了 許多。

■ 學生們對楊偉勛的評價是:教學直率 吸引人,研究嚴謹有熱情。(楊文卿 /攝影)


將來不後悔

111  楊偉勛‧現在要快樂

楊偉勛也喜歡小班教學,享受討論的活力與思想的激盪, 卻不時見到課程由於人數不足而停開。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曾對 楊偉勛說:﹁只要有一個學生要學,我們都應該要教。﹂楊偉 勛對此精神很有體會,認為臺大作為頂尖的大學,要能願意開 設冷門卻專業、又能促進思考的課程。選課學生再少,他也願 意投入教學。

新時代新教學新責任

了。﹂楊偉勛指出, professor know-all

不再可能壟斷知識,教學也不應局限於傳授基本的知識,而需注重啟發的層面。教學轉向傳授學生思

楊偉勛說,知識有兩層:一層是基本的、記憶的知識,另一層是提出問題的知識。當今,老師

由於知識量的爆增,學生的機會變多,但挑戰也更加艱難。

前的教授多。﹁現在資訊量爆炸,我常跟學生說,現在已經沒有

在新的數位時代,知識的可接近性大幅提高,醫學系的學生,只要認真讀,可能知道的比三十年

者。﹁以前想知道新的概念,看國外的論文還要等三個月,因為那論文還是坐船來的呢!﹂楊偉勛笑說。

楊偉勛回憶,過往書本、知識鎖在老師的書櫃中,或是深藏在圖書館裡,教授好比是知識的壟斷

■ 楊偉勛的教學向來以啟發、引導為主,喜 歡與學生討論。(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10

是精彩的,兩張簡報也沒問題。﹂他說。 message

是手寫幻燈片。但是他的概念,可以讓我震驚、恍然大悟。﹂簡報的重點在於清晰明了的呈現概念, 講述知識深刻有趣。﹁如果

一隻線蟲的啟發

︶,是細胞週期檢查點︵ Lelan Hartwell

︶的發現者之一。他所教授的人 check point

楊偉勛口中的老師,是他在華盛頓大學攻讀遺傳學博士學位時,系上的資深教授,諾貝爾獎得主 利蘭.哈特威爾︵

類遺傳學,打開了楊偉勛的眼界,對其影響甚深。

︶現象。那時楊偉勛心想:﹁這門課的主題不 apoptosis

華盛頓大學的人類遺傳學是個小班課程,只有五名研究生。課程開始的幾週,哈特威爾請了研究 線蟲的專家,來講述線蟲有程序的細胞凋亡︵

是﹃人類﹄遺傳學嗎?怎麼都在講線蟲?﹂後來發現,原來哈特威爾想帶入的主題是人類自體免疫疾 病。許多自體免疫疾病,都與沒有按照程序凋亡的細胞,有相當大的關聯。

﹁從那麼小的一隻線蟲,到人類的免疫細胞,竟有如此巧妙的連結。﹂這次的經驗,加深了楊偉

勛對於遺傳學的興趣,也使他認識到教學應該具有的啟發性。一個好的故事、一個精闢的概念,可以

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他希望將這樣的經驗和悸動,帶入自己的教學,也一直以其為教學理念的 基礎。


將來不後悔

113  楊偉勛‧現在要快樂

的推論。﹂楊偉勛也曾有個專長為核子醫學的指導學生,除了鼓 勵該生多做相關研究,他也在過程中一同學習。﹁我以前沒有學 過這門科學,覺得好有趣啊!﹂他說。 ﹁目標不是登上頂尖期刊,而是你發現的知識,未來能不 能進教科書。﹂楊偉勛時常叮嚀學生,眼光要放長遠。他認為:

Imapct

知識的重量絕不止於論文,總鼓勵學生聆聽心聲,追求更遠大 的目標。知識的價值,並非用所刊登期刊的影響力指數︵

︶﹂的標準,受到全世界學術界的認 Make a point, make a mark

︶r 來 衡 量 , 而 是 以 是 否 能 有 達 到 ﹁ 提 出 觀 點 、 留 下 印 記 Facto ︵ 可與肯定。 楊偉勛非常重視研究倫理與誠信。﹁做實驗犯錯沒關係,又 不是世界末日,不要造假就好。﹂不能因為一味追求成果,而犧 牲了研究倫理。因此,在他的實驗室裡,少了高度壓力,更多了 彈性空間。當然,指導的過程也難免挫折。有些研究生的目標為 登上頂尖期刊,或是不適應壓力比較少的環境。如果研究生理念 不合,楊偉勛也不會強求,就讓他們去找更加適合的指導老師。

■ 楊偉勛的學生雖然來自不同專業 領域,他皆能有高品質的指導。 (楊文卿/攝影)

■ 從事教學研究多年,楊偉勛熱情不減。圖為楊偉勛 與二○一八年新進博士後研究員、學生及助理們合 影。(楊偉勛/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12

考的方法,如何找到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追求新的發現。﹁學生記得的,常是研究人生的哲 學,而不是太細節的東西。﹂

楊偉勛也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我不可能教完所有東西吧!如果不自我學習,誰能夠教

你?﹂他鼓勵學生多探索自己的興趣,主動提問、學習新的知識。除了要跟上不停更新的知識潮流,

從 不 停 止 學 習

也才不會永遠限於同樣的套路中。

亦師亦友

楊偉勛在臨床醫學研究所的指導學生,主要都是醫師,來自迥異的醫學專業領域,他卻都能做出

適合每個學生的調整。﹁各種類型和個性的學生,他都能做出很好而相應的指導,非常厲害!﹂曾是 楊偉勛指導的學生,現任臺大醫院婦產科教授的陳美州說。

對於楊偉勛來說,指導每一個不同專業的學生,都是一個新的學習機會。他對學習、發現新的

知識,始終抱持開放、好奇的態度。有機會接觸不同領域的學生,創造不同的啟發,一同共創新的知 識,便是楊偉勛的熱忱所在。

現於臨床醫學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王議霆,對於楊偉勛開放的教學精神印象深刻:﹁我曾

拿與基礎研究看似衝突的臨床數據與老師討論。老師欣然接受並樂於回答,同時讚許我或許還不成熟


將來不後悔

115  楊偉勛‧現在要快樂

跟她說:﹁回家好好看看小孩,就會發現事情沒那麼 嚴重,因為不論研究有沒有做出來,小孩都還是會長 大。﹂當下陳美州聽起來沒有什麼,但還是照做了。 沒想到一轉換心態,研究也有了新進展。 楊偉勛是個率性的人。在選擇醫學專科時,他選 擇了適合自己個性與步調的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為了 尋求從事醫學研究的空間,在當了四年的臺大住院醫 師後,他毅然決然跟隨自己的興趣,去美國進修遺傳 學,改變人生軌道。 如此的真誠率性,也表現在他引導學生的態度 上。楊偉勛常鼓勵學生,如果有想嘗試的東西,多聆 聽自己的聲音,然後就去做。他說,﹁有時,要給自 己的人生一次機會。﹂ ﹁每次做重要的決定,就跟自己說:現在要快 樂,將來不後悔!﹂

■ 楊偉勛曾擔任臺大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心名譽主任則為鍾正明院 士(前排中)。(楊偉勛/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14

聰明的勤勞才能成就更多 ■ 楊偉勛工作繁忙,仍相當注重家庭生活, 一定會找出時間陪伴家人。(楊偉 勛/提供)

身兼數職、學生專業迥異,兼顧研究、教學、看診卻

不疾不徐,樂在其中,這是如何做到的?楊偉勛說:﹁有時

研究遇到了低潮,那麼教學的成果就變成了補償;如果這兩

樣都碰壁,我又可以從病人的痊癒中感到快樂。﹂對於楊偉

勛來說,這個工作鐵三角,反而互補成了維持生活平衡的支 柱。

楊偉勛說:﹁平衡是一切的核心。﹂要負責任地兼顧多

項工作,需先評估每項工作想要達到的目標,還有自己的時

間與能力,才去接下工作。透過取捨與衡量,而非純粹的埋

頭苦幹,才能﹁聰明地﹂努力工作。如此才能對自己職位負 責,也不會負擔過重。

不管工作再忙,楊偉勛都會花時間陪伴自己的家人。他

相當重視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也常以自己的經驗安慰學生。

曾經,陳美州因為遇到研究的瓶頸,感到相當難過。楊偉勛


採訪 ‧ 撰稿/鄭宇茹 攝影/楊文卿


怕失敗 不   為 親 研究親力 許麗卿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醫學院藥學系 專 長 癌症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藥學、分子藥理學 教授科目 生 物化學、藥物分離技術、藥物生技、社區藥局 實習等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藥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人類腫瘤學系博士 經 歷 美國猶他大學人類遺傳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美國猶他大學腫瘤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 美國匹茲堡大學婦產科學系助理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藥學系副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學的研究,探討抗乳癌基因

的 BRCA1

功能與從事人類乳腺正常細胞與乳癌

DOD Breast Cancer

細胞的培養;接著取得美國國防部的 乳癌研究計畫︵ ︶,同 Research Program Idea Award 二年擔任美國匹茲 ○○

時升等為猶他大學腫瘤科學系的研究 助理教授。二

堡大學婦產科學系助理教授,從事 和卵巢癌以及口腔癌的相關研 BRCA1 究。 在美國待了超過二十年的許麗 卿,考量到親人都在臺灣,加上父母的年紀也都大了,因此她在二

八年帶著豐富的 ○○

癌症研究經驗,回到了母系任教。與在國外不同的是,以前她比較偏重癌症生物學的研 究,回臺後因為在藥學系任教,則以抗癌藥物的研究為主。

■ 許麗卿熱愛做實驗。 (楊文卿/攝影)

不怕失敗

119  許麗卿‧研究親力親為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18

晚上七點的教室,距離五點的下課時間已經過了兩個小時,卻還 能見到學生與老師在裡頭熱烈地討論課堂的內容,充滿教學熱誠 又有耐心,正是學生們對藥學系教授許麗卿的形容。

個子嬌小,說起話來輕輕柔柔,臉上總是掛著和藹的微笑,是許多人對許麗卿的第一印象。

五學年度的教學優良 ○

進一步認識,還會發現她是個做實驗親力親為,與學生一起站在第一線的教授;對於研究和教學工 作,更與外表相反,小小的身軀裡頭有著巨大的能量和熱情,也曾經獲得一 獎肯定。

致力於癌症研究

畢業於臺大藥學系的許麗卿,從大學開始就知道自己喜歡做研究、實驗,其中癌症藥物與生物

的領域更是她的興趣所在。因此大學畢業後,她跑去擔任陳瓊雪教授的生藥助教一年,也曾到微生

物所的實驗室擔任十個月研究助理,之後則考上臺大的生化科學研究所,完成碩士論文後又留下來 擔任了一年的研究助理。

後來她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的人類腫瘤學系攻讀博士,以動物模式研究抗乳癌基因

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再到美國猶他大學人類遺傳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做分子遺傳學與分子生物


不怕失敗

121  許麗卿‧研究親力親為

體諒醫學院藥學系學生的課業繁重,許麗卿也十分 注重學生的理解程度。﹁我鼓勵他們課後有問題來找我 討論,學生如果能做到課前預習跟課後複習,那是最好 的學習方式,但有些認真的學生會說:﹃老師我剛開學 的時候可以,但是學期中開始就沒辦法預習了。﹄所以 同事之間也會討論,上完課後給學生一些回家作業,這 樣也許沒有機會預習,但是有機會複習,在學習上面就 比較有效率,才不會累積一大堆課業,考試的時候就難 以準備了。﹂ 在臺大十年的教學生涯中,許麗卿覺得:大部分的 臺大學生都很優秀且自動自發,因此在臺大當老師,她 覺得挺幸福的,很少在教學上感到挫折。她說:﹁當老 師有個好處:就是教學相長,你在教他們東西,你也可 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 偶爾遇到學習狀況不好的學生,許麗卿也會鼓勵 他們找同儕一起念書,她曾在樓梯間遇到學生和她說:

■ 許麗卿與大學部導生聚餐合照。(許麗卿/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20

用心備課 化繁為簡好吸收

許麗卿在藥學系主要開的課,是藥學系生物化學核心課程,並同時與她碩士的指導教授張文

章老師、微生物所的董馨蓮老師與藥學系的孔繁璐老師合授。許麗卿謙稱自己以前在國外主要是做

研究,教學經驗幾乎是回臺灣才開始累積,她害羞地說道:﹁回來有很多好同事,大家一起負責課

程,很多都是比我有教學經驗的老師,可以跟他們學習。藥學系很多優秀老師,所以我應該不算是 傑出的。﹂

儘管自認為不傑出,但在學生眼中,許麗卿卻是個上課生動有趣、細心又有耐心的老師。在 備課時,她的重點會先放在希望學生透過 這堂課學到哪些知識,再來是如何將越來 越複雜的教科書內容整理得深入淺出,就 是想做到讓學生清晰易懂。而雖然主要以

影片作為 YouTube

教科書為主,但是現在的生物科技日新月 異,因此許麗卿也會搭配

教學材料,透過影像讓學生更容易了解一 些不易用文字或語言講解的新知識。

■ 細心、耐心以及充滿教學熱誠是學生對 許麗卿的形容。(楊文卿/攝影)


不怕失敗

123  許麗卿‧研究親力親為

方向想,你有好的東西可以開始寫論文,那也是一個很大的成 就感,但這整個過程有時候還滿長的。﹂

曾經有學生和許麗卿說:有同學在其他研究所念書後,覺

得自己就連六、日都要工作,當別人在外頭逛街、看電影,他

卻只能待在實驗室裡頭,心情實在是很鬱悶。可是對於許麗卿

來說:﹁能夠在實驗室去探索未知的東西,那就是一種樂趣, 端看你選擇用什麼角度去看事情。﹂

失敗是研究的正常過程

努力,但搞不好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面對失敗,為了那百分之一的成功,必須要花很多的心力。所以

比起感到灰心,長期做研究而有著豐富失敗經驗的許麗卿認為:﹁做研究時,需要投入一百分的

只能測出一兩種化合物是有活性的,失敗也就成了研究的常態。

做活性測試實驗的時候,常常需要從上百種樣品,甚至成千上萬化合物中慢慢地去篩選,最後

物篩選平臺,尋找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希望有可能發展出新的治療糖尿病或癌症用藥。

物,許麗卿的實驗室則負責做抗癌活性測試與機制研究。也因為在藥學系任教,因此也試著建立藥

目前許麗卿的實驗室也和國內外的實驗室持續合作,由其他實驗室提供天然物或小分子化合

■ 做實驗對於許麗卿來說是種紓壓方式。(楊文 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22

﹁老師我聽你的話,現在成績很好喔!我上課都抓著我兩個很要好的同學一起念書,現在成績好多

了喔!﹂這對許麗卿來說都是很正面的回饋,讓她覺得自己對學生能有一些好的影響。

反倒是因為當了導師,看到有些學生不是因為書念不來,而是因為家庭的因素不得不輟學,於

心不忍卻又幫不上忙的感覺,才是令她感到挫折的主因。﹁真的是很無奈,我覺得學生都很好、都

,表定一週一次,但因為研究室就在實驗室裡 Meeting

有很多的潛能,但有時候就是沒辦法。﹂許麗卿的語氣中滿是不捨。

樂此不疲 做研究好紓壓 對於熱愛實驗的許麗卿,雖然和學生的

頭,平時也幾乎和學生天天見面,有任何問題都能夠隨時討論。她碩士班的指導學生武華緯舉例:

﹁一般的教授可能叫學生去做實驗,老師負責看文獻分析數據。但許老師不一樣,她會參與在我

們的實驗中。我們在分析數據的時候,老師因為也是負責其中一個部分的實驗,所以在解析數據

上面也比較輕鬆,因為老師對實驗也很熟、有實際操作,所以對我們實驗上碰到的難題都能比較清 楚。﹂

也因為喜歡做研究,許麗卿到現在仍舊持續地在做實驗,她甚至還稱:﹁做實驗是一種紓壓的

方式﹂。但礙於在學校任教就是會有研究績效的壓力,實驗做出後,還需要整理數據,並寫成論文

投稿期刊,和做實驗相比,寫東西是沒那麼有趣的事情,雖然很累人,許麗卿卻樂觀地說:﹁換個


不怕失敗

125  許麗卿‧研究親力親為

有挑戰性的研究。她鼓勵學生說:﹁你有可能會失敗,但你 要是成功的話,就有可能是個突破或重大的發現。﹂ 武華緯也說,當他做實驗卡關的時候,許麗卿也會細心 地分析可能是哪邊出了問題,並舉學長姊的例子,表示其他 人也曾失敗過,要他不要灰心,唯有透過不斷嘗試才能有好 的結果。他和其他同學也會根據老師的意見去做調整,通常 都能一步一步解決問題,順利過關。 跟著許麗卿做研究的這兩年,武華緯認為從中收穫最多 的:便是知道怎麼去解決問題。他說:﹁做實驗很不順利, 如何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我覺得是一個碩士生很常碰到 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態度與方法,這在未來不管 是研究或人生,都滿有幫助的。﹂ 面對研究保持興趣,並持續地做實驗,不怕失敗、享受 過程;面對教學保持熱誠,除了上課力求清晰易懂,下課後 也願意花一、兩個小時讓學生將問題問清楚,也難怪許麗卿 會被學生稱作既細心又有耐心的老師。

■ 許麗卿在教師節收到許多學生祝福的卡片。 ■ 許麗卿和實驗室學生聚餐合照。(許麗 (楊文卿/攝影) 卿/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24

做研究就是你要有興趣,而且要能夠面對失敗,你要在面對失 敗時,還能繼續想辦法去克服它。﹂ ﹁我們利用所建立的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的篩選平 臺,從合作的實驗室提供近兩百種植物粗萃取物中,找到一 個活性最好的,後來也從這萃取物找到兩個活性不錯的天然 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具有降血糖的潛力。其實慢慢也有 人發現: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可能也有抗癌的作用,因為 葡萄糖是生物主要能量來源,人體的正常細胞需要葡萄糖, 但癌細胞需要更多葡萄糖,所以也許可以開發出新的藥物, 選擇性地抑制癌細胞攝取葡萄糖,讓癌細胞死得比正常細 胞快。現在就是在找這種可能性的藥物!﹂當談到研究的發 現時,許麗卿的聲音雖然依舊輕輕柔柔的,但眼神卻閃閃發 亮,這或許就是嘗遍失敗後,得到成功果實的喜悅感吧! 至於對碩士班的研究要求,因為學生大部分要在兩年內 畢業,許麗卿也會盡量讓碩士生執行比較容易做出結果的計 畫,若是博士班的學生則因為就學時間較長,便能嘗試較具

■ 許麗卿與實驗室學生的合照。(楊文卿/攝影)

■ 談起研究,許麗卿的眼神閃 閃發亮。(楊文卿/攝影)


採訪 ‧ 撰稿/劉佩姍 攝影/楊文卿


以愛為名

理教 護 與 踐 實 的生命

蕭妃秀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醫學院護理系 專 長 精神科護理學、癌症心理、身心靈整合團體治療 教授科目 精 神衛生護理學、進階精神暨心理衛生護理學、護理 研究、理論建構與護理實務 學 歷 澳 洲維多利亞科技大學健康科學學士 澳洲拉特比大學護理碩士 澳洲墨爾本大學精神醫學哲學博士 經 歷 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師 萬芳醫院護理部督導長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系暨附設醫院教授暨研究副 主任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二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研究績效獎勵傑出期刊論文(二度 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129  蕭妃秀‧以愛為名的生命實踐與護理教育

■ 蕭妃秀(中)與在醫院實習的護理系學生合照,氣氛一片融洽。(蕭妃秀/提供)

思,意即﹁人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蕭妃秀

問道。她更進一步說明在醫院看見的多半是病

人的苦痛,﹁當看見病人這麼痛苦的時候,更

會去思考為什麼人要活著?﹂蕭妃秀說。如此

對生命意義的反思訓練是蕭妃秀在課堂和臨床

實習中必定會引導學生思考的課題。

獨到的教學法 循循善誘引發思考

﹁臺大的病人通常都比較重症,當學生

看見病人這麼痛苦、家屬表情這麼愁苦,在學

理和經驗不夠時,多少會有無力感﹂,又或是

﹁面對病人的苦痛不知道該從何幫助起﹂,蕭

妃秀說明學生在進入臨床初期普遍碰到的難

題,而她總會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從﹁作為人

存在的意義﹂為出發點去思考。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28

「愛才是生存的動機,不是競爭作為你生存的動機」,無論是在教 育觀或人生觀上,蕭妃秀總是秉持一貫的態度,鼓勵學子從「愛」 出發探索生命、認識自己,同時也將「愛」作為從事醫護工作的根 本。

一踏入位處臺大醫院旁的護理所,便能感受到與臺大校總區截然不同的學習氛圍,聽不到太多學

生談天的嘻笑聲,走廊上也看不見三五成群結伴的學生,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嚴謹與莊重。﹁這裡的氣

─﹁ ─生老病死﹂。

氛跟校總區非常不一樣,校總區的氣氛很歡樂活潑,但這裡就是生老病死的地方。﹂蕭妃秀一語道破 護理所與其他系所最為不同之處,也道出護理所的師生們最平凡不過的日常

護理教育的核心關懷 助人亦助己

﹁護理是一個助人的行業,助人之前更需要先認識自己﹂,蕭妃秀說。正因每日必須面對生老病

死與生命最為無常的一面,蕭妃秀認為護理系所的學子更需要從﹁照顧與認識自己﹂開始學習,也唯

有知道如何照顧與幫助自己後,才能更加同理地照顧病人和其家屬。蕭妃秀語氣堅定地說著護理教育 的終極意義:﹁培育我們的學生有足夠能力照顧病人和其家屬。﹂

談及護理教育的核心價值,蕭妃秀指出除了探索自我外,她也相當重視學子對於生命教育的反


131  蕭妃秀‧以愛為名的生命實踐與護理教育

引發學生自主思考,融會書本中的學理知識與臨床的實戰經驗,讓學生嘗試自己提出解決方案。

堅持的教學原則 紀律與發問精神

談及教學法,﹁紀律﹂也是蕭妃秀相當重視的教學價值。﹁態度上我會非常堅定地告訴孩子在醫

院的紀律應為如何﹂,她說。蕭妃秀指出正因為醫院的臨床環境是瞬息萬變的,作為一名醫護人員,

時時刻刻都必須相當專注謹慎,尤其是﹁準時、不遲到﹂的紀律。﹁病人的生命不是等你有空才來照 顧的,是等不得的﹂,蕭妃秀極其堅定地說。

除了紀律之外,蕭妃秀亦說明在護理教育過程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重要性。﹁不懂

的一定要問,在醫院若是出錯了,你自己心裡也一定會非常難受。﹂蕭妃秀說。正因醫院是幾近不容

許出錯的環境,她更是再三囑咐學生只要有不懂、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主動提問,千萬不要自己想破

頭卻又不得要領。又或是若自己當天精神不濟,都必須主動告知醫院的學姊或老師,主動說明自己狀 況、提出需求,醫院裡的同僚都會相當樂意伸出援手幫忙。

﹁我的個性會主動提問,只要不懂就要勇於發問。﹂蕭妃秀以身作則,從過去己身的經驗出發,

鼓勵學生勇於發問,進而累積經驗。她舉例自己當年初進醫院工作的過程,只要碰到不懂的地方一定

會向前輩請教,前輩們都會樂於幫忙。﹁只要你願意說出困難,就會有人伸出援手幫助你,你不會孤 單﹂,蕭妃秀滿懷感恩地回憶起當年在醫院與同僚相互扶持的經歷。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30

蕭妃秀接著舉例輔導學生照顧病人的例子,學生在臨床 時曾照顧到併發妄想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面對病患口中聽 起來不合理的要求或不切實際的妄想時,學生總是不知道該 如何回應和照護病患,無力地問蕭妃秀:﹁老師我怎麼知道 病人說的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蕭妃秀便告訴學生: ﹁有時候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病人有表達自我的需 求﹂,當護理師能作為病人的傾聽者並且重視、滿足病人表 述的渴望時,病人與護理師彼此間也會逐步建立起互信的橋 樑,並從病人身上看見正向的變化。 面對充滿變化又複雜的醫院臨床環境,每一位病人的

因此,蕭妃秀在教學上不會立即替學生提出解方,而是依據學生的氣質個性,以循循善誘的方式,

病人,並找出最適合病人的照護方式。

好,甚至夢想開始問起?﹂蕭妃秀接著說,照護病人就像是和朋友相處,嘗試透過不同方式去練習陪伴

比在和病人相處時,蕭妃秀總會問學生:﹁你會怎麼交朋友呢?﹂又或﹁你是不是會先從對方的興趣嗜

時,會先根據學生與其照護病患的臨床現況,拋出引子,引導學生以同理的角度去陪伴與照護病人。好

病症與照護方式也都不盡相同,蕭妃秀有她獨到的教學法。正如同上述的輔導案例,蕭妃秀在指導學生

■ 學生寫給蕭妃秀的卡片中滿溢學生對老師的感謝。 (楊文卿/攝影)


133  蕭妃秀‧以愛為名的生命實踐與護理教育

因此,蕭妃秀總會將﹁合作扶持﹂的觀念帶入課堂與 實習之中,讓學生更能了解實際的醫院工作生態。她進一 步說明臺大的學生都非常優秀,人人都有領袖氣質,不過 之前, leader

,彼此合作是重要 member

在合作的敏感度仍有進步的空間。﹁在成為 也必須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好的 的﹂,蕭妃秀說。

不論在課堂或實習訓練上,蕭妃秀都會要求學生﹁分 組﹂來培養學生團體合作的能力,即便曾有學生碰到不 喜歡的組員,希望重新編組。蕭妃秀仍舊堅持學生從中磨 練,透過互動與合作去認識對方,甚至引導組員成為一名 好的夥伴。﹁就像是未來的醫院或病人也可能不是你能選 擇的,所以更要懂得融入環境與欣賞他人﹂,蕭妃秀補充 說道。

醫護工作的堅實基礎 愛與熱忱 回到護理教育與醫護工作的核心價值,蕭妃秀眼裡總

■ 畢業典禮上蕭妃秀與學生合影,紀念學子求學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蕭妃秀/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32

蕭妃秀所重視的提問精神,亦來自於學生時期留學澳洲的訓練 與滋養。蕭妃秀說明國外教育重視學生的自主思辨與主動表達,學 生進入課堂前就必須先做足功課,來到課堂向老師提問與討論,同 學彼此間激盪的雙向互動;相較臺灣的教育,多是老師授課、學生 聽講的單向學習模式。 ﹁在課程上,我都會設計一定量的翻轉教學,引導學生主動討 論與思辨﹂,蕭妃秀說。她進一步說明,尤其醫院臨床環境是非常 需要動腦筋的,學生必須學會自主思考、隨機應變,找出最適切的 應對方式解決在臨床上碰到的大小疑難雜症。

醫護臨床的關鍵 團隊合作精神

成,照護病人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仰賴集體護理人員的彼此合作才能臻善。

受他人的幫助後也要懂得感恩與回饋,彼此照應關懷。尤其,在醫院裡的大小事絕非一人獨力就能完

除了重視﹁主動提問﹂的教育價值外,蕭妃秀也時常提醒學子,﹁相互扶持﹂的重要性,在接

■ 蕭妃秀親切地指導學生。(楊文卿/攝影)


135  蕭妃秀‧以愛為名的生命實踐與護理教育

要她的每一位病患及其家屬。

蕭妃秀觀察這樣的競爭現象,在臺大尤是明顯,正因臺大

的學生都是來自各高中的佼佼者,﹁大家都很厲害,但那並非

人生的重點,而是生命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她說。對蕭妃

秀而言,認識自己並且用心體會生命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而這樣的人生習題更應從小開始實踐。

﹁愛才是生存的動機,不是競爭作為你生存的動機﹂,無

論是在教育觀或人生觀上,蕭妃秀總是秉持一貫的態度,鼓勵

學子從﹁愛﹂出發探索生命、認識自己,也將﹁愛﹂作為從事 醫護工作的根本。

生命的實踐,往後她也將持續秉持這份愛繼續教育臺大一屆又一屆的學子,同時也悉心照護著病房中需

﹁我非常熱愛我的工作﹂,蕭妃秀字裡行間總是散發出對護理教育和醫護工作的熱忱,亦是她對

她說。

是極其幸褔的一件事,﹁不管你未來從事這份工作多久,它終將成為你生命的養分,影響你一輩子﹂,

過程中有許多的困難,甚至必須承受種種生理與心理上的龐大壓力,但蕭妃秀堅信作為一名助人者絕對

蕭妃秀最後也鼓勵學子在踏入醫護職場環境後,用心去體會這份工作帶給自己的正向能量,即便

■ 蕭妃秀堅定地說著她對生命與醫護工作的愛。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34

是透著滿溢的熱情與對生命的愛,﹁醫護工作的基礎是愛﹂,她語氣堅定地說。蕭妃秀進一步說明,在

從事醫護工作的十五年來,她在病房中看見無數生命的故事,有親情、友情、愛情,有家人夫妻相苦相

守、與子偕老,亦有曲終人散。種種人生百態與聚散離合都曾上演在蕭妃秀的眼前,也更是因為這份工

作,讓蕭妃秀的人生多了更豐厚的滋養,也讓她對生命有了更多的珍惜與感念。﹁在急診走一趟,當你

看到病人連飯都吃不進去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困難真的一點也不嚴重﹂,蕭妃秀語氣裡帶著感激與知 足。

因為從事醫護工作讓蕭妃秀對生命有了更細緻的感觸,她也視﹁生命教育﹂為護理人員養成的重

要課題。她鼓勵護理系所的學子一定要學習﹁認識、探索自己﹂,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生命內在的改變,

去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生是自己所期待擁有的,﹁愛自己,非常重要﹂,蕭妃秀說。

愛是生存的動機 而非競爭

蕭妃秀提及現在的學生情緒困擾的比例越來越多,正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自我探索與了解

的機會,可能源自於父母親的過度保護、過於單一填鴨式的教育,學生在面臨挫折時無從消解,也不知

道如何面對。尤其,臺灣社會在教育上過於強調彼此競爭,﹁將打敗他人作為成就感的來源﹂,蕭妃秀 認為如此自我肯定的過程是非常奇怪的,這也將連帶影響了學生看待自我的方式。


採訪 ‧ 撰稿/林承峰 攝影/楊文卿


語言教 的 懂 得 聽 學生 廖文正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 專 長 高 性能混凝土、鋼纖維混凝土、鋼筋混凝土學、 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 教授科目 工程材料學、鋼筋混凝土學、土木工程設計實務 (Capstone)、高等混凝土學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 美國密西根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博士 經 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助理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員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五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139  廖文正‧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教學

上,學到很多並反映在教學上;像是在實作課上,學生們做出的成品都超乎我的預期,也帶給我的

教學理念及思維很大的改變。﹂走進研究室,望向書櫃上優良教學的眾多獎項,廖文正自謙地說。

放棄醫科 築起土木夢

談起讀書時期,廖文正說:當初因為不喜歡生物解剖而放棄了醫科,單純地覺得若有一棟

樓、一座橋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那將會是橫跨好幾個世代的驕傲。這個想法,牽起了他與﹁土

木工程﹂的緣分。大學推甄時,廖文正以接近滿級分的成績放棄醫科和臺大電機、資訊等熱門科

系,以第一志願申請上臺大土木工程系。﹁我對事情的想像是要具體!﹂他說,雖然高中時期近

代物理與電學等科目也念得不錯,但依舊很難想像電子及電流在電線裡流動的過程,對於程式設 計也不拿手,土木工程學系成了自己最優先的選擇。

﹁土木工程是唯一可以改變地球樣貌的職業!﹂這是廖文正在大學時期上課印象最深刻的一

句話。他幽默地提到:﹁儘管現在了解到只要捐夠多的錢,就能在建築物上冠名。﹂但因為這句

話的感動,呼應著當時選擇志願的想法,讓自己更堅信著土木工程是一個肩負使命、對人類社會

影響深遠的職業。對於現今大學校園瀰漫著沒有目標、學用落差的低迷氛圍,廖文正常以﹁如果

還不知道未來想做什麼,就把現在的事情做好﹂的理念,鼓勵學生把握最精華的學習階段。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38

殊榮︵一

國高中學生,也依然全神貫注在課程中的每分每秒。 他是臺大土木工程學系廖文正副

教授。臺大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後,到美

年回母系任教,在具獲獎資格後, ○

國密西根大學取得土木工程博士。二 一

就年年拿到臺大﹁教學優良教師﹂的 五學年度︶,今年是第一次獲得臺大﹁教學傑出教 ○

■ 廖文正任教的每年,皆榮獲教學優良 獎項。(楊文卿/攝影)

回應每一個問題。即便對象是參加臺大國際高中工程科學營的各

英語,細細叮嚀著教室每一位學生,並耐心地給予每一個建議、

佇立在教室講臺上,外表看似嚴肅凜然,卻輕輕地以流利的

「有時候可能忘記自己會飛翔的樣子,就像彼得潘忘記他會飛一 樣,但只要再灑一點光粉在自己身上,你就一定會飛。」

一至一 ○

﹁我沒有太多新穎的教法,但從過去自己的老師或是現在的學生身

師﹂。

■ 廖文正在科學營依然認真教學。(林承峰/攝影)


141  廖文正‧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教學

﹁如果說我

教得好,那可能就是我那時準備教材 RC

很認真吧!﹂談到﹁教學傑出﹂,廖文正說起第一年備課

的坎坷,時常準備講義到凌晨五、六點,躺在研究室的桌

課程雖然排 RC

上稍作小歇,再去體育新館或男七宿舍盥洗沖澡後,立刻

就去上課。也因為這樣的努力,使得他的

在週一早上,還是成了土木系最熱門的課程之一。

還能順便吸收不少法律基本知識。這樣因緣際會地種下了法學的種子,時光荏苒中也漸漸碩果纍

用旁聽修習法律系的課程增加接觸機會,對於從不翹課又認真的他來說,每一堂課除了近水樓臺,

有用而已。﹂廖文正有些羞赧地分享著大學時期的故事。因為當時在追求一位法律系女生,因此利

﹁只要每一個階段都抱著認真的態度,其實都會得到一些東西,只是不知道那些東西什麼時候

土木系學生們印象深刻。

理的譬喻,以及人生哲理的教材。只要課堂上還有時間,他就會偶爾穿插著這樣的元素在其中,讓

若談到廖文正教學的特別之處,就不得不提起:他的﹁漫畫﹂教學、以﹁追女友﹂當作課程學

建構獨樹一幟的「漫畫」教學

■ 廖文正述說著當年備課的坎坷 路程。(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40

大受好評的鋼筋混凝土學 在土木工程學系中,廖文正的﹁工程材料學﹂ 課程內容因為與自己研究專長混凝土材料相關,在

︶,因為課程內容偏向構 Reinforced Concrete, RC

返國任教後就輕易上手;然而﹁鋼筋混凝土學﹂ ︵

件設計,與他的專長不是非常吻合,但卻最受學生 的好評。﹁我整個大學四年的最低分就是鋼筋混凝土

卻成了他在土木系授課的招牌科目。他 RC

學!﹂談到大學四年的成績,廖文正教授靦腆地笑著 說。如今

試著從學生的角度,將繁瑣的公式推導及拗口的規範 條文,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編寫上課講義,成功地把過去自己對

的恐懼,轉化為教學的助力。 RC

為例, RC

幾倍三小時的自修時間,才能初步弄清楚講義的內容,讓缺課自修的後果,變成是很沒效率的學習。

在課堂上,一學期持續累積下來,就能將整本艱澀的課本讀完;如果缺席了一次的課,可能要花上好

如果可以每週固定時間將教學內容,用學生能理解的方式詳細交代,學生一週只要花三小時的時間坐

雖然他採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但在學生聽得懂的前提下,卻有著難以取代的效率。以

■ 廖文正堅持每次教學都「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 (楊文卿/攝影)


143  廖文正‧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教學

土木工程的重量 ﹁感覺它的重量;它好重啊!它比外表看起來 要重了許多。這個代表的不僅是混凝土的重量,還 是我們土木人所承擔的責任。﹂這是廖文正兩年前 在工程材料學課堂上,拿著忠孝橋引道拆除前鑽心 取出的混凝土試體在班上傳閱時,跟學生們分享的

一八臺大土木微電影﹂創作的原點,他們的 ○

一句話;這句話學生們記住了,成了今年他們發想 ﹁二

作品﹁阿右的奇幻旅程﹂也拿下了第一名特優獎。 得獎的團隊﹁夕陽在右邊染紅大地影像工作坊﹂特 別提到:﹁當時我聽到這個故事,心裡頗受感動! 它影響了我,讓我覺得不管自己做什麼,都要盡 力、用心去做,因為任何一個用心的成果,都像一 顆種子,會在社會中默默的發芽,最後長成大樹, 庇蔭很多很多人。﹂

■ 與臺大棒壘球教職員一同參加比賽。(廖文正/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42

纍,在還沒立定要出國念書前,就順利地考上了第一年甫創的臺大科 法所,也因為了解政府採購法,讓他擔任工兵預官時非常順利。 遇到課堂上需要背誦記憶的部分,為了增添課程的樂趣,也特 別放上棒球經典漫畫︽鄰家女孩︾作為教材。﹁在資料查詢的廉價時 代,專業的表現就是要脫口而出。﹂廖文正邊說邊放簡報,津津有味 地分享。如果追女孩子可以輕鬆地背出﹁五型水泥﹂的種類,就能像 漫畫一樣用專業震懾不同領域的人,輕鬆抓住女孩子的芳心。儘管這 樣搞笑的劇情未必適用於生活上,但在課堂上還是能引起一番趣味, 背後更是意味著背誦記憶的珍貴與專業。 這樣的漫畫教學,在發放期中考卷的時候也能派上用場。像是提 醒學生:如果需要花費相同的時間,不管是複習或是寫作業,就應該 放在更好的時機點上,像是課堂結束後的中午、傍晚或當天晚上。不 論期中考成績好壞,他希望在下一階段課程開始時,即使在關鍵時刻 遇到挫折,學生也要用﹁今日事,今日畢﹂的態度找回讀書的節奏, 再接再厲。

■ 喜愛棒球的廖文正,也常以「棒球大聯盟」 ■ 「專業就是可以脫口而出。」廖文正常以 作為教材。(楊文卿/攝影) 熟悉的漫畫配合教學。(楊文卿/攝影)


145  廖文正‧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教學

課,只要你想找我,我隨時都在。﹂

挖掘每份希望 看見每個價值 ﹁有時候可能忘記自己會飛翔的樣子,就像彼得潘 忘記他會飛一樣!但只要再灑一點光粉在自己身上,你就 一定會飛。﹂廖文正說這是每個臺大學生都有的特質:那 就是想做什麼,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做得到。這個能力 太珍貴了!臺大裡有很多學生表現可能短暫低迷或抑鬱消 沈;他們需要有人能提醒或幫他想起過去的意氣風發,而 每一門課,都是幫學生找回自己的楔子。 每學期課程的結束,廖文正都會寄一篇真誠的短信 給全班學生。即便學生沒有拿到好成績,但他依然欣賞及 相信每個學生的獨特與價值。他說:﹁只要想起這些學生 比以前大學的自己要優秀太多太多,就不能不對他們好一 點,否則就像糟蹋了一塊上好的璞玉一樣!﹂

■ 學生於教師節為廖文正自製卡片與盆栽。 (廖文正/提供)

■ 「認真看待每位學生」廖文正堅守著 這個信念。(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44

學生們對﹁工程材料學﹂課程評價除了覺得講課清

晰有條理,自製投影片很讚外,也很喜歡老師在講義中

穿插的時事。從去年二月花蓮地震、齊柏林亞洲水泥新

城礦區空拍、富邦三創爐碴屋等土木工程案例,寓教於

時事實例,讓學生更精確地了解新聞背後的土木專業。

雖然他不是那種能和學生打成一片的類型,但他還是要讓學生知道彼此關係不會僅止於在這門

生有更多的認識而已。

為他認為身為教授進行教學僅是一個暫態,只是在這一個時間點,教授的這門專業科目,自己比學

自己,讓他也堅持回信要這樣稱呼學生。﹁當下的感覺很好,我想把這種好的感覺傳遞下去。﹂因

廖文正分享在美國就讀博士時,因為收到系上詹穎雯教授的回信,以﹁您﹂來稱呼還是學生的

個笑臉符號,即便面對從未接觸的學生,也是如此的禮待。

陳律安同學這麼說。打開與廖文正約訪的對話信箱,每一篇回信的開頭皆是同學﹁您好﹂再搭配一

﹁老師的回信都非常快速,而且他對學生的禮貌會讓你不覺得他是一位教授。﹂土木工程學系

打造零隔閡的互動與一百分的信任

■ 廖文正實際走訪花蓮亞泥礦山。 (廖文正/提供)


採訪 ‧ 撰稿/鍾巧庭 攝影/楊文卿


一以貫 道 之 學 為 童世煌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工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 專 長 高 分子結構分析與調控、雙親性分子自組裝行為、 複雜流體之流變行為 教授科目 高分子固態物理、高分子物理化學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馬里蘭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博士 經 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榮譽紀事 中華民國高分子學會傑出青年高分子科技獎 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二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五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149  童世煌‧為學之道 一以貫之

童世煌謙虛表示:因為自己不是特別聰明的學生,但不聰明的好處是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

針對初學者容易卡住的地方去提點。童世煌不諱言,自己在念大學的時候,常常一閃神就跟不上臺

上的老師,只能課後自我補強,因此他堅定地說:﹁教學生涯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 聽得懂。﹂

懷著這樣的心情,即使年年教授相同課程,童世煌每次都會重新備課,從學生立場出發,設計 投影片,甚至改動章節順序,務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這樣的用心,學生們都感受到了。學生陳衍儒認為:﹁老師真的有把這些知識傳遞到我們身

上。﹂因為童世煌教授的科目﹁高分子物理化學﹂和﹁高分子固態物理﹂課程,內容充滿艱澀的數

學,一連串公式過去,很容易就一頭霧水。可是童世煌確實是把這些學問消化了,才能把艱澀內容 的精華萃取出來,再清晰地傳授給學生。

好老師的好老師

童世煌的教學有口皆碑。翻開教學評鑑,滿滿都是學生的盛讚:﹁老師教得很好,投影片也做

得很棒,簡直神人!﹂即使是外系學生,也對他的授課給予非常高的評價:﹁老師一定是對課程有

很深刻的理解,才有辦法教得那麼好。﹂不到十年,五度榮獲教學優良獎,更是對他教學能力的高 度肯定。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48

「如果光做研究,你只會專注在那個點而已!可是教學等於是 整個面,如果把面也念通的話,對研究工作其實是非常有幫助 的。」

還沒踏進研究室,就聽見童世煌爽朗的笑聲,凍齡的臉龐完全看不出十年的教學年資。對高分子

研究所的學生來說,童世煌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師父,從複雜的數學公式中淬煉出精華,以多年積累

的內功傳授,讓弟子能夠融會貫通,跟著他悠遊於抽象理論之海。套一句童世煌的話:﹁不管是高分

讓我們聽懂,真的很佩服老師的授課能力。﹂

本概念。學生也相當推崇童世煌的講課功夫:﹁這麼難的內容能

言加上生活實例,讓讀者很快就能對高分子的物性與結構有了基

網路上流傳一篇由他撰寫的科普文章,便是用淺白易懂的語

聰明的老師讓學生聽懂

來很深奧,其實就是塑膠啦!﹂讓人一聽就覺得親切。

隨手拿起身邊的模型操作起來,童世煌笑說:﹁高分子聽起

子這門學問,甚至是教學、研究,這些道理其實都是相通的。﹂

■ 童世煌用模型解釋高分子的結構。(楊 文卿/攝影)


151  童世煌‧為學之道 一以貫之

的課程版上,這麼形容童世煌上課使用的投影片:﹁參考書 PTT 目都是神書。但更神的是,老師的投影片內容就是這些資料的綜合精 華版。﹂學生劉文賢也說,童世煌的簡報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 ﹁老師會去想要如何視覺化自己的簡報,讓臺下的聽眾能夠一目了 然。﹂ 除了原理介紹、數學公式,童世煌也十分注重抽象理論和實際 研究的連結,﹁老師可能剛好看到某個文獻,或者學生做實驗碰到跟 某個概念有關的問題,就會把相關原理更新到投影片裡面。﹂陳衍儒 強調:﹁老師投影片裡的東西,未來都是 真的用得到。﹂ 此外,童世煌的投影片更會不時穿插 簡潔的示意圖,以及有趣的網路影片,幫 助學生對觀念有更深刻的理解。童世煌認 為:﹁把複雜的數學以圖片的形式呈現, 用圖片解釋的效果,比你講半天或是文字 描述好很多。﹂

■ 童世煌的上課簡報深獲學生好評。(楊文 卿/攝影)

■ 學生形容童世煌是又強又好的老師。(楊 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50

但這樣的好評並非一蹴可幾。童世煌剛返臺任教時,也曾覺得不得要領,範圍廣泛的課程內容,

不是念了博士學位就可以理解透徹。童世煌回憶:﹁剛回來的時候,花了非常多時間準備教材,我每 天都在念書耶!就為了那三小時的課。﹂

︶的印度裔指導教授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rinivasa R.

如此認真地面對教學工作,要歸功於求學路上的兩位好老師:一位是臺大材料所的指導教授 廖文彬老師,另一位是在美國馬里蘭大學︵

教授,童世煌滿心佩服。他形容老師上課不但富連貫性且吸引人,投影片更是做得 Raghavan

。童世煌說:自己受到兩位恩師非常大的影響,有良師作為模範,自然使他心生嚮往,欲效 Raghavan 法之。 談起

非常好,即使一口難懂的印度腔,學生依然可以輕易理解。直到現在,童世煌上課使用的許多簡報都 是取經於他,教材也以此為方向去準備。

還有一位讓童世煌印象深刻的老師,是馬里蘭大學的一位俄羅斯老教授,有別於大部分教授有助

在那邊,你就會想要跟他一樣。﹂ model

教前後打點,那位已經享有盛名的老教授,每回仍然親自推著投影機進教室,讓童世煌深刻感受到身 為人師應有的教學熱忱。﹁有一個

善用實例:用壁虎教高分子


153  童世煌‧為學之道 一以貫之

的。﹂童世煌總結,教學和研究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會衝突的 其實是沒時間帶小孩!雖然兼顧家庭一樣重要。﹂ 他語帶懷念地回憶:有小孩之前,他假日會開著七人座大車,載 學生到新竹的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做實驗,一路上大家聊著天,就像是 戶外教學。生了小孩後,連最愛的羽球運動都只能擠出每週一天的時

一二 ○

間。談到羽球,童世煌眼角眉梢都飛揚起來,笑出了一雙瞇瞇眼。研 究室擺滿了學術獎項與羽球賽的獎牌,他還曾代表臺大參加二

年大專教職員工羽球錦標賽奪冠。童世煌說:﹁打球是自己紓壓的方 式,叫我每天待在辦公室裡,真的會瘋掉。﹂

嚴格,但不要嚴苛 打開童世煌的個人網站頁面,首頁放著師生合照,和歡迎新成員 加入團隊的暖心訊息,網站內更詳細列出過往指導學生的畢業照、論 文題目和現職,眾人一字排開,就像是童世煌的成果發表,師生間的 好感情一覽無遺。 不過,研究室的成員說:一向親和的童世煌,在做研究時,就會

■ 童世煌熱愛羽球,曾代表臺大奪冠。(童世 煌/提供)

■ 一旦涉及研究,童世煌就會嚴肅起 來。(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52

善用圖片之外,仙草、果凍、尿布等生活化的材料,都是童世煌用來解釋高分子網狀結構的

︶的概念,從此以後,學生只要一 Van der Waals force

實例。童世煌有個最常拿來考學生的問題:﹁你有沒有想過:壁虎為什麼可以在牆上爬卻不會掉下 來?﹂把這個日常可見的景象,連結凡得瓦力︵

想到壁虎,便再也忘不了凡得瓦力。生活中的有趣現象,不但凸顯高分子的應用性,更讓複雜的方程

是整個面,如果把面也念通的話,對研究工作其實是非常有幫助

﹁如果光做研究,你只會專注在那個點而已;可是教學等於

莫大助益。

式,把所有知識連貫起來,順暢地傳遞給學生,對自己的研究也有

要用自己的話把它講出來!﹂而教學就是檢驗自己真懂的一種方

為:﹁如果只研究而沒有教學是一種損失。你懂不見得是真的懂,

新的體悟:﹁每教一次,等於你又重新學了一次。﹂童世煌甚至認

煌倒覺得,兩個工作並不會互相衝突。每一年備課時,都讓他得到

許多臺大教授煩惱身上肩負著研究和教學的雙重壓力,童世

式變得平易近人起來,讓課堂一點都不單調枯燥。

教學、研究互為表裡

■ 童世煌認為教學和研究其實是相輔相成。 (楊文卿/攝影)


155  童世煌‧為學之道 一以貫之

覺得相當可惜。﹁其實這兩件事︵修課與研究︶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嘛!﹂所以童世煌在考試出題

時,會盡量從現成研究中取材,啟發學生用上課教過的概念,找到理論和實際研究之間的連結。陳衍

儒也說:﹁老師不會故意出題目考倒學生,而是依照學生在研究中有可能碰到的情況,用上課學到的 觀念去解決問題。真的要融會貫通,死記硬背是不行的!﹂

童世煌深信﹁態度決定高度﹂。他認為學生各有志向,未來不一定都會走上研究之路,他常和學 生說:﹁你現在做的東西,出去之後百分之九十九都不會做同樣 的題目。反而是研究過程中,一步步建立起來的邏輯思維和研究 方法,不管到了哪裡都受用。﹂劉文賢也說,跟著童世煌做實 驗,﹁老師教導的不只是知識,更是面對知識的態度,是一輩子 受用的。﹂ 訪問末了,童世煌拉著學生到高分子研究所的頂樓合影,他

一煙火跨年。一行人說說笑笑上樓,七月的艷陽下, ○

笑說返臺任教的第一年,一個人做研究到午夜時分,就是在這獨 自看著一

童世煌數著﹁一、二、三,跳!﹂帶領學生一躍而起,眾人笑起 來的模樣,比陽光還耀眼。無論是教學還是做研究,童世煌同樣 引領著學生,在追求知識的路途上,跳得更高、看得更遠。

■ 童世煌和研究室成員開心合影。(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54

搖身一變成為嚴師。童世煌坦然承認,自己的原則是﹁嚴格,但不

要嚴苛﹂。一旦涉及到研究數據和結果,童世煌認為盡量嚴格要求

是必要的,絕不能隨便、甚至造假,注重研究生的人格養成。在

生活上,童世煌則給予相當大的自由空間,﹁我也不會管他們幾點

到、幾點走,但是研究結果要做出來,要學會自己調配時間。﹂與

其硬性規定,童世煌更願意讓學生以熟悉的步調、方式,去完成預 定的工作進度。

童世煌非常在意學生是否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

亦云。﹁很多學生對學長姐講的話都是完全照做,其實有時候連

童世煌觀察到:有些學生把修課和做研究當作兩件事,上課只是為了拿到規定的學分,讓童世煌

教導的不只是知識,更是態度

力。﹂

的為什麼?覺得不合理就勇敢修正。能看見別人沒有想到的地方,是一個好研究生要具備的基本能

我講的都不見得是對的耶!﹂童世煌常告誡學生:﹁不要抱持著不求甚解的心態,而應該去思考背後

■ 童世煌每年都會與畢業生在離校前走一趟校園。 (童世煌/提供)


採訪 ‧ 撰稿/周熙元 攝影/楊文卿


終如 始 子 學 耘 耕 人  藝 農 真 認 實 樸 黃文達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藝學系暨研究所 專 長 雜草管理、農地保育、遙感探測 教授科目 作 物學、雜草管理學、作物生產概論、草坪草生 理學、香料植物學、現代有機農業 學 歷 國 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博士

經 歷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生農學院農業推廣委員會推廣教授 中華民國雜草學會理事長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副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十一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資深優良教師(二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系推薦優良導師(二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師校內服務優良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耕耘學子始終如一

159  黃文達‧樸實認真農藝人

學一樣,目的為使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專長為雜草管理學、作物學的黃文達,講究知識與人

類生活的深刻連結,對最小的事物也有最大的熱誠。平常不易注意到的雜草,跟人們所依賴的作 物一般,皆能增進社會的福祉。如此的精神態度,也反映在他的教學之中。

實作與理論的巧妙結合

﹁農藝學是與作物及土地緊密連結的科學。﹂黃文達強調實際動手的重要性,相信只有透過

豐富的實務操作經驗,才能夠成功引發學習的熱忱,加強學生對此連結的深刻認識。實際的案例

示範,常比課本的文字更能傳達知識。對黃文達而言,實作與理論不應該分割,實踐便是理解。 ﹁你了解知識,是要知道怎麼去用它,融入生活中。﹂他表示。

黃文達開設了許多與實務相結合的課程,像是﹁作物學實習﹂、﹁田園生活體驗﹂、﹁香料

植物學﹂等。他也與校外的專家合作,開設校外實習課程,讓學生能夠參與牧場、高爾夫球場或

有機農場的第一線實務。其中的香料植物學,目前雖然因為時間與資源的限制而停開,曾是農藝 系最熱門的課程之一,吸引外系的學生爭相選修。

該課程要求學生認識溫室及田區間不同的香料植物,學期的期末考除了測驗,還有新穎的

項目,是以香草或香料做出特色套餐,供全班品嚐評分。累積多年的經驗,黃文達還將該課程的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58

﹁雜草管理學也是一門與人相關的學科,跟其他科

是平易近人、包容心十足,而且有耐心。

改變,曾經多次獲得教學優良的肯定。學生對他的描述

雜草研究室主持人,黃文達樸實認真的教學態度,並無

系任教。從擔任助教開始,到如今身兼農藝系副教授、

博士皆就讀於臺大農藝系。學業完成後,他繼續在農藝

黃文達是名符其實的﹁農藝人﹂,自學士、碩士到

本書籍期刊,是農藝科學的專業知識。

與茶葉樣本,小豆蔻到香片一應俱全;裡層則排滿一本

雜但是井然有序。雙層的書櫃,外層擺滿一罐罐的香料

辦公桌上資料書籍、農產品與南瓜的模型交互堆疊,繁

踏進黃文達的研究室,擺設簡樸卻令人一時目眩。

黃文達用心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從插秧接枝到生涯規畫無一 不包,帶領他們發掘自身潛力。下田著書,皆以身作則,不遺餘 力,引導學生始終如一。

■ 擺滿香料、茶葉與書籍的書櫃。南瓜則是農業界豐收的象徵。 (楊文卿/攝影)


耕耘學子始終如一

161  黃文達‧樸實認真農藝人

說。

學生看見自己的長處,透過了解不同的需求,給予適當引導,刺 激學生自發學習的動機。

﹁我的教學原則,就是希望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與熱

情。﹂學習基礎的知識之外,黃文達希望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去

思考農藝學的價值與意義。學生一旦能理解學習領域的價值與意

義、清楚自身的位置,便會有熱情主動地去投入學習。

在學生之間,黃文達有著﹁點子王﹂的稱號。他在研究或是

實驗時總會想出不同的點子,盡量創造機會給學生自主發揮,練

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黃文達認為,學生也需學習

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能夠意識解決一個問題,需要許多不同面

生動地講解,使得每次實驗都收穫滿滿。

生的問題。曾擔任作物學實習助教的藍秋月表示,在實作時學生若有任何疑惑,黃文達都能在當下

黃文達致力於開創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樂意討論或發問。他相當有耐心,不吝解答學

向的幫助。﹁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然而不能忽視同儕及師長的協助,以及其他外在條件。﹂他

■ 曾經多次獲得教學優良,是對於黃文達教學努力的 肯定。(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60

內容成果集結成冊,出版︽香草植物就要這樣 玩︾,將農藝的專業知識生活化,擴張至科普 教育,提供高職農科學生作為學習教材。 然而對於實作的強調,並不代表理論的 偏廢。黃文達認為,熟稔的實作與創新的發 現,需要為扎實的理論基礎。他在課堂中,會 透過簡報與多媒體的材料,將學生的理論基礎 打好,並鼓勵分組的討論。將理論概念熟悉之 後,再安排實習的機會。如此的課程設計,才能使學生將農藝學的 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在實作、實驗的過程中持續學習。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 雖然採用創新的上課方式、考試內容,黃文達對於教學的想 法,卻相當的經典:﹁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職責所在。﹂ 他認為,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思考,能包容學生的缺失,並幫助

■ 黃文達將課程內容集結成冊,投入科普 教育。(楊文卿/攝影)

■ 滿櫃的香料樣本,體現黃文達重視實作的 精神。(楊文卿/攝影)


耕耘學子始終如一

163  黃文達‧樸實認真農藝人

導生宴等場合,用心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從插秧接枝到生涯規畫

無一不包,帶領他們發掘自身潛力。黃文達過往的學生說,老師不論

是對大學生或是研究生,都非常照顧,並對不同需求有具體的回應, 感受得到老師的用心。

農藝系的運動傳統是排球,自學生時代便在農藝系的黃文達也

愛跟學生一起打排球。在場上共同面對輸贏,場下一起休息閒聊,黃

文達可以了解學生的生活近況或學習上的問題,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

離。﹁所以有機會,我就會去打啊!﹂黃文達笑著說。

鼓 勵 回 饋 社 會

﹁看學生未來想做什麼,他的研究可以去做相關的題目。﹂如此一來,可以增進產學鏈結、縮短學

黃文達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專業,面對志向並非學術研究的學生,也會鼓勵或協助他們創業。

的環境中,教師需要從旁引導協助,多與學生討論,幫助學生選定專長的領域。

更多選擇,探索的時間與機會也較多。然而此優勢的另一面,卻是缺乏專業。黃文達認為,在這樣

﹁現代很強調學生的探索,有時卻可能忽略應有的專業、專精。﹂比起過往,現在的學生有了

循循善誘

■ 排球為農藝系的傳統,黃文達時常與學生一起 打球。(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62

有教無類

公 平 學 習 的 機 會

黃文達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應有公平發展的 機會。他會考量學生的特質、興趣、需求,去找 到適合的教育與訓練,並鼓勵他們去做不同的嘗 試。﹁雖然臺大是個研究型的大學,主要是培育 研究型的人才,但也不應該埋沒那些對研究沒有 興趣的學生們。﹂ 黃文達描述他的理想:﹁不同天分資質的 人,應該都有機會能各得其所、各司其職。﹂而 如此的機會,奠基於學生對自我了解的基礎。學 生要能夠充分了解自我,才能找到自己的熱情, 也才能找到願意傾注全力學習的方向,或是將來 的發展軌道。 ﹁我從大一、大二,就開始會問學生,你以 後想幹嘛呀?﹂黃文達利用各種機會,上下課、

■ 黃文達與研究生的感情親近,相當照顧學生。(楊文卿/攝影)


耕耘學子始終如一

165  黃文達‧樸實認真農藝人

﹁老師很認同﹃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這句話,那份無我的奉獻精神,也傳遞到

我們學生身上。﹂農藝博四的藍秋月說。黃文達很常找出時間,親自跟學生去野外一起做實驗,用 深厚實作能力當作身教的工具,將這份熱誠傳承下去。 從初任教師到獲選教學傑出教師,黃文達一直用著相同 樸實的態度,真誠奉獻,為學生與學術服務。下田著書,皆 以身作則,不遺餘力,引導學生始終如一。呼應老師的教學

一五年的春天,黃文達已經帶了多年大學部的作物 ○

精神,黃文達的指導學生陳相全分享了一則小故事: 二

學實習。有一天插完秧,陳相全回到實驗室,遇見一位六十 多歲的老先生,想要找黃老師。當時黃文達剛好不在,老先 生拿出一張二十多年的老照片,上面是年輕時的黃文達,在 臺大田間彎腰插著秧。老先生麻煩陳相全將照片轉交給黃老 師,便自行離去。 陳相全說,當時在實驗室的同學們都看傻了,因為黃文 達二十年前插秧的身影,竟跟現在一模一樣,絲毫未變。

■ 黃文達帶學生於臺大的田地插秧。(黃文達/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64

饋社會。

投身教學研究

用落差,學術的知識便能應用在社會的其他領域。

黃文達以自己的指導學生為例。農藝碩三的陳相全,原本

是美國商學院的學生,回臺灣之後,半路出家,考上臺大農藝

研究所。在黃文達的引導下,陳相全自創了啤酒品牌,強調使

用臺灣在地的原料,釀造百分之百來自臺灣的啤酒。目標是透 過品牌加值鏈,來提升臺灣穀物競爭性。

曾有印尼來的僑生,原先沒有清晰的研究方向,經過與黃

文達的討論,考量到家裡種咖啡的背景,決定研究咖啡,計劃

日後回國帶動發展。黃文達希望,透過老師們的引導協助,拉

戰,我們就去解決它,或是做出調整,不用多想。﹂他說。

熱誠,不曾無聊疲乏,也鮮少感到挫折無力,只期許能在現有條件下做到最好。﹁如果遇到困難挑

在農藝系任教多年,黃文達的課程多少有變,研究的高低潮難免,但是教學上卻是同一份的

二 十 年 如 一 日

近研究與產業,能使產學間的人才培育可以無縫接軌,讓不同專長的學生發揮所學、積極創業、回

■ 黃文達展示學生在地精釀啤酒品牌的酒瓶。 (楊文卿/攝影)


採訪 ‧ 撰稿/蘇逸涵 攝影/楊文卿


用心

育下 植 持 堅 與 、熱情 張耀乾

一代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園藝暨景觀學系 專 長 植物營養、植物生理、開花調節、採後處理、組織 培養 教授科目 蘭 花學、花卉學及實習、高級花卉學、園藝研究法、 園場操作與經營、作物栽培特論、園藝科學前瞻 學 歷 國 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 美國康乃爾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 經 歷 臺灣糖業公司園藝技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園藝技士 美國康乃爾大學園藝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系教授 榮譽紀事 美國園藝學會觀賞作物最佳論文獎 美國園藝學會年度最佳花卉論文獎(三度獲獎) 臺灣園藝學會學術獎 新加坡濱海花園研究顧問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五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169  張耀乾‧用心、熱情與堅持植育下一代

談到這次得獎,張耀乾謙虛地說:自己只不過是把事情做好。無論是在產業界、政府單位

工作,或是在教學、研究上,﹁做對的事情,也把事情做好!﹂這句話一直是他的生活理念與堅

持。張耀乾說:﹁人生也是如此!你覺得哪些是對的,就不要被外界干擾,堅持做下去。﹂而這 也正是他最想傳遞給學生的精神。

認真投入,快樂相處 提到與學生的相處,原本有些緊張的張耀乾眼神一 亮,秀出手機上的照片,滔滔不絕地講起與學生一同校 外參訪的回憶。每年他都會帶﹁蘭花學﹂這門課的學生 到南部蘭園參訪。﹁去了之後,他們就會知道:課堂所 學該如何應用。﹂透過參觀讓學生驗證學理上的知識, 是舉辦參訪的初衷。張耀乾發現,學生也能藉此更深入 了解產業、更全面性地吸收知識。他笑指那一串串的回 饋小卡說:﹁雖然舉辦產地教學很辛苦,事前工作也很 繁瑣,但是因為知道學生們喜歡,就會繼續辦下去。﹂

■ 一張張來自學生的感謝與鼓勵,是張耀乾一路堅持教學的動力。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68

「在科學新知的探究上,你不一定要得到一個偉大的成就才叫成 功,你只要把一件事情好好做出來,得到了一些結果,我覺得那 就是你的成就,就是你的貢獻。」

踏入研究室,幾串五彩繽紛的裝飾在偌大而整齊的空間裡特別顯眼,湊近一看才發現,那是歷

生輕鬆相處、滿懷熱情地投入教學。

歷程中,張耀乾以認真嚴謹的系統性風格,與學

國後,張耀乾投身教育已十四年,在漫長的教學

當豐富的產業經驗。而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學成歸

在臺灣糖業公司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任職,有相

學的權威,他不僅在學術上貢獻良多,過去也曾

張耀乾任教於臺大園藝系,作為臺灣蘭花

雖然嚴謹而條理分明,但總是帶著溫暖和細膩的笑容陪伴在學生左右。 ──

屆學生為張耀乾製作的感謝小卡。有些一絲不苟卻藏著溫馨巧思的研究室,這就是張耀乾在教學上 給人的感覺

做對的事情,也把事情做好 ■ 總是認真投入教職的張耀乾,在校深 受學生喜愛。(楊文卿/攝影)


171  張耀乾‧用心、熱情與堅持植育下一代

張耀乾隨手從書櫃裡抽出一本自編教材,說道:﹁這些教材每年都會重新編過,訂正錯誤也加

入新的知識。﹂教材裡頭除了豐富的照片以外,也有許多課外的補充資訊,厚厚的一本全是張耀乾

每年親自編修而成。他自豪地說,學生非常喜歡這些自編教材,甚至有在國外工作的學生,會將詳 細豐富的教材攜帶到國外,作為工作上的重要參考資料。

嚴謹求知,自在交流

訪談中,研究室外突然傳來些許嘻笑聲,一陣急促的敲門後,幾位研究室的學生帶著笑容、捧

著大大的禮物箱走了進來,排排站地繞在張耀乾周圍說道:﹁恭喜老師!﹂原來這是他們聽聞張耀

乾獲得臺大教學傑出教師消息後,祕密為老師策劃的驚喜。師生嘻嘻哈哈地談笑,爽朗而溫馨的氛 圍充滿了研究室。

﹁老師是怎樣經營和學生的良好互動模式?﹂張耀乾搔搔頭、笑笑地說,自己其實不太會在課

﹄就好。﹂他回想過去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求學的經 Alex

堂上聊題外話,上課就是專業的教學,很少能與學生有這樣的互動,可能是私底下與學生的相處方 式比較自由。 ﹁我都請他們不要叫我老師,叫我﹃

驗,發現教授與學生的相處大都是不分上下關係,彼此尊重和教學相長,他也希望能將這樣的互動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70

除﹁蘭花學﹂外,張耀乾 過去也年年在寒暑假帶學生上梅 峰山地實驗農場實習。求學時期 忘情投入臺大攝影社的張耀乾, 便在幾天的實習裡發揮自己的攝 影專業,跟著學生忙進忙出,為 他們拍下一張張張酸甜苦辣的回 憶。他說:﹁學生們看那些照片很開心,我帶這 門課也覺得很開心。﹂ 除了產地教學投入大量時間外,平時在準備 教學內容也花費不少心力。張耀乾說,很多人不 相信投入教學十幾年的人,為什麼還總是花這麼 多時間備課?但他仍然堅持在課堂上傳遞給學生 的是,有系統性且經過反覆驗證的知識。課堂的 節奏安排也必須恰到好處,不多占用學生時間, 但要傳遞足夠的知識。

■ 張耀乾熱情分享「園場操作與經營」的教學經 驗。(楊文卿/攝影)

■ 蘭花學課程每年帶領學生進行產地教學,將課堂上所學印證於產業。(張耀乾/提供)


173  張耀乾‧用心、熱情與堅持植育下一代

困難:﹁有時候學生還沒有想清楚,老師只要陪他們想,他們往往就可以突破那個難關。﹂正因為

勇 敢 闖 蕩

有這些陪伴的過程,讓他與學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關係。

多元發展

回望自己十四年的教學生涯,張耀乾說:﹁雖然許多老師 總覺得現在的學生沒有以前的學生認真。但這種感覺也不見得 正確,因為環境也不一樣了。﹂他敏銳地說,現在的環境變化 很快,學生們需要去學習的東西也更多,但是老師能給學生的 期許始終如昔,都是希望他們能夠出去闖蕩、多元發展。無論 是跨領域的學習、在校內參加活動與別人交流,還是出國增長 見識,對未來的發展都有幫助。他帶著調皮的笑容說:﹁像我 以前就是主修攝影,副修園藝。﹂但是本科的專業還是要有, 學生仍然必須要充實自己的專業,透過廣泛的涉獵,能夠讓未 來的發展更加多元。 除此之外,張耀乾也常透過分享自己在美國求學時拍

■ 喜愛攝影的張耀乾,投入教職後仍常用鏡頭為學生留下各種美好回憶。 (張耀乾/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72

■ 張耀乾與學生們輕鬆互動,締造深厚的師生情誼。 (楊文卿/攝影)

方式帶進臺大。﹁重要的是課堂上或是研究上,學生能從 我們身上學到東西!﹂他如此說道。 ﹁有付出努力﹂以及﹁有學到東西﹂一直是張耀乾在 教育上對學生的兩點期許,他也提到自己在帶研究生的時 候,只要他們做好這兩點就可以畢業了。他說,學生現在 的研究成果,未來不一定有機會在工作上發揮,但是研究 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嚴謹邏輯推論的過程中,

,每一篇都很自豪。﹂不是因為 paper

所學到的經驗與精神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們所發表的

成果多偉大,而是因為那些研究成果建立於他們無數次的 論證、學習和努力,都將成為學術及產業未來的基石。 他說:﹁在科學新知的探究上,你不一定要得到一個 偉大的成就,只要把一件事情好好做出來,得到了一些結 果,我覺得那就是你的成就、你的貢獻。﹂ 除了傳遞這些觀念給學生外,張耀乾提到﹁陪伴﹂也 很重要。在追求知識與資訊的時候,學生常常會遇到很多

■ 張耀乾以嚴謹的態度投入研 究,踏實地探索科學新知, 獲得許多研究傑出獎項。 (楊文卿/攝影)


175  張耀乾‧用心、熱情與堅持植育下一代

陣子臺大攝影社辦了聯展,以前社團的好友一直邀請他參加,但是因為那陣子教學和研究上有太多

東西需要準備,後來還是沒辦法參與,自己也感到遺憾。﹁但要做好事情,常常就必須犧牲一些事 嘛!﹂他說。

採訪最後問他:一路走來,如何堅持?張耀乾思索了一下,指了指那些學生的回饋小卡,說:

﹁學生的鼓勵非常重要!﹂對老師而言,這些鼓勵其實就是教學的動力,來自學生的回饋與感謝是 非常大的力量。

﹁老師的用心其實學生都看得出來。﹂他笑笑地說,雖然臺灣的學生不擅表達自己的感情,但

透過課後的討論,以及期末學生教學意見調查的各種回饋,他知道學生非常了解自己教學的特點和

認真投入,甚至有學生留意到他每年都會更新教材。而教學現場也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學生是否專

注於課堂?是否真的有學到東西?那時候,就算準備的過程再辛苦,他都覺得值得。 印象最深刻的鼓勵是什麼?張耀乾幽默地開口:﹁老師很 帥!臺灣國語很標準!﹂爽朗的笑聲落在研究室裡,他開心地 露出大大的招牌笑容。教學的路途中,固然有許多艱辛,也常 得犧牲許多事物,但是張耀乾對於教學的堅持與熱愛,就如同 他陽光的笑容,總是閃耀。

■ 儘管有許多辛勞之處,張耀 乾依然堅持他的教學熱忱。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74

攝的照片與經歷,鼓勵學生出國增廣見聞:﹁你在不同的地方待,就會學到不同的東西。﹂舉課堂

上發問為例,他談到當初求學時,最驚訝的就是美國同學發問相當踴躍,而老師也總是鼓勵他們這

麼做。﹁其實我們懂的並不比他們少,但美國學生就是很會問問題,這樣的課堂討論對教學很有幫

助。﹂他說,自己在做教材時,雖然是以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他們需要什麼,但是回過頭來,還是只

有學生最了解自己的問題在哪。他也謙虛地表示,一個老師能教給學生的東西有限,鼓勵學生出

去,是為了讓他們看看更多的東西、拓展視野。臺大的學生都很優秀,在把專業學好、做好之後, 就應該放開心胸到各地去闖蕩、去學習、去創新。

教學的動力與期許

當提及是否對新進教師有些教學上的建議時,張耀乾謙遜地笑著說,現在的年輕老師都很厲

害、表現得非常好,自己能給他們的不多,只是期許他們能夠堅持初衷。﹁希望當他們覺得自己正在

做對的事情,就好好去做、好好堅持!﹂他說,現在要做一個大學教師其實非常的辛苦。尤其臺大對

一個老師的要求相當多,除了教學上要維持一定的品質,在研究上也不能懈怠。﹁這整體的負荷很

重,老實說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但是張耀乾還是鼓勵新進老師:堅持想做的事情!如果有些事情處

理不來,也可以晚一點再做,等到有餘力再繼續努力,最重要的就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他苦笑地說,雖然也有過得輕鬆的方式,但是他總覺得肩負著責任,並不能那麼選擇。像是前


採訪 ‧ 撰稿/洪郁雯 攝影/楊文卿


傳遞生命的

感動

張俊哲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昆蟲學系 專 長 昆 蟲生殖細胞特化與體軸發育、演化發育、昆蟲分子 生物、基因體分析與鑑識科學 教授科目 分子生物學、DNA 與胚胎發育多樣性、科學研究計畫 管理、進階科學研究計畫管理、普通昆蟲學、新生專 題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農產製造組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生化科學研究所碩士 英國劍橋大學遺傳學系與 Wellcome / CRC 研究所博士 經 歷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合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學位學程合聘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系教授兼系主任 榮譽紀事 教育部公費留考一般農學組榜首 法務部調查局鑑識科學特考及格錄取 國立臺灣大學生農學院年輕學者學術研究獎 研究成果五度刊登於國際期刊封面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九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179  張俊哲‧傳遞生命的感動

將生命經驗化為教材 回國後,偶然看到臺大昆蟲系徵聘教師,﹁想想博 班做的是昆蟲研究,就厚著臉皮回來申請了!﹂張俊哲曾 是臺大植病系昆蟲組︵昆蟲系前身︶的學生,大一轉離昆 蟲系,卻在博士班回到了昆蟲的領域,最後還成為昆蟲系 的老師。﹁我非常珍惜這段奇遇,因為我從未想過會回來 昆蟲系當老師!﹂講起這段不可思議的經歷,他仍感謝當 時的系主任和資深老師們的接納。現在﹁遺傳與發育生物 學實驗室﹂,研究的就是當初他奇遇的蚜蟲。 這些生命經驗,都化作他﹁新生專題﹂及其他課堂

︶是張俊哲剛回臺大時,他的大學導師莊榮 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中的教材,也同時鼓勵學生勇於探索,找到真正能感動 自己的主題。 ︽科學之路︾︵

輝推薦的書籍,沒想到他﹁一讀即合﹂,同時也被莊老師的教學熱忱感動,便將內容整理為﹁科

學研究計畫管理﹂的上課教材。其後,他融合其他科學家及自身研究實務經驗,再開設了﹁進階

■ 張俊哲的研究主題:「孤雌胎生」蚜蟲的生殖發育。(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78

教授

︶的致敬。﹁艾肯教授研究做得很 Michael Akam

﹂︵感謝您,邁可!︶這是對他博士班的指導 Thank you, Michael!

在顯微鏡下拉開探索生命的序幕,張俊哲從研究昆蟲生殖細胞的 命運,找到對生命的熱愛。他將這份熱愛轉為教學的養分,用教 學傳遞對生命的感動。 張俊哲的臉書封面寫著:﹁

著名的昆蟲演化發育學者邁可.艾肯︵ ──

好,屢獲世界級獎項與皇家院士頭銜,但他的教學演講也非常叫座,影響我研究與教學至深。﹂張

俊哲說,艾肯教授的每一次演講,總能將生命的奧秘與內心深處的感想娓娓道出,是研究與教學兼

具的典範。本是仰慕艾肯教授著名的﹁果蠅體節基因研究﹂而去,沒想到卻被建議去做聽都沒聽過

的﹁非洲沙漠飛蝗﹂生殖基因研究。出乎意外的轉折,反讓張俊哲證實了:昆蟲生殖細胞有兩種各 擅勝場的決定方式,突破原先學界以為﹁果蠅模式﹂被大多數昆蟲採用的臆測。

張俊哲具原創性的蝗蟲生殖細胞研究登上了國際期刊的封面,但真正開啟他往後研究方向的卻

是另一場意外遭遇:本為蝗蟲量身定作的抗體,竟在蚜蟲的胚胎上產生了更專一的染色訊號。﹁雖

然當時已是博班四年級,更換研究主題為時已晚,但我在顯微鏡前下了一個決定:如果有一天回到

臺灣能擁有自己的研究室,我一定要從事美麗到令人驚嘆的蚜蟲生殖細胞研究!﹂


181  張俊哲‧傳遞生命的感動

進實驗室的學生賴峻偉說,張老師很重視實驗的基本環節。每位研究生必須輪值打掃環境,詳實註

記實驗程序和填寫每週實驗進度,每道細節都可以知道他對實驗的謹慎態度。牆上貼著張俊哲的期

許:﹁擁擠但有秩序的實驗室,通常是一流的實驗室。﹂可見研究成果能數次登上國際期刊的封 面,並非偶然。 ﹁失敗不可怕,失敗主義才可怕!﹂張俊哲希望學生能確 實了解每一個步驟的原理,遇到成功時能肯定自己,遇到失敗 則能真誠檢討,如此才能真正享受探索科學的樂趣。﹁要不然 遇到挫折,卻又找不到克服挫折的要領與勇氣,非常容易讓人 離開科學!﹂他語重心長地說。 曾經一度找不到科學樂趣的博士生蕭逸旻,就是在張俊哲 的實驗室重拾對科學的熱情。﹁我還記得剛來這裡的第一個實 驗結果,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圖片!﹂蕭逸旻一邊 展示著蚜蟲胚胎的圖片,一邊興奮地解釋著胚胎染色的原理。 在他的身上能看見張俊哲所說的:你唯有真的喜愛自己的研 究,體驗過研究的樂趣,才具備分享給別人的熱情。

■ 張俊哲常和學生在「coffee/tea time」談研究、聊生活。(張俊哲/提 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80

科學研究計畫管理﹂。臺大目前只規劃給大學部的新生專題,所以張俊哲笑稱:這兩門就是給研究 生的新生專題。

水解酵素進行的核酸重組實 DNA

為什麼研究生也需要新生專題呢?﹁坦白講,我剛當研究生的時候,並不清楚什麼是科學。﹂ 張俊哲說:當時自認是一個很不會做實驗的人,一個簡單利用

驗,就足足讓他花了七個多月的時間。找不到實驗要領的他,甚至開始質疑﹁做科學有意義嗎?讀

研究所有意義嗎?我是不是只為了虛名而讀研究所?﹂所幸在師長的協助下,張俊哲逐漸找到了科

序。﹁﹃穩扎穩打﹄是老師最常跟我講的一句話。﹂從大二就

然而整間實驗室卻十分整潔,連研究生的個人空間也都井然有

育生物學實驗室﹂,四處擺滿了燒杯、藥瓶和各式實驗儀器,

研究態度,張俊哲要求做好每個細節。十幾坪大的﹁遺傳與發

生,用正確的態度面對科學和從事實驗。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

走過無數冤枉路,到現在成為老師,他覺得有責任幫助學

科學之路應從正確的態度開始

學研究的要領。到劍橋時,他已經是同事們稱讚的實驗好手了。

■ 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豐碩,多次登上國際期刊封 面。(張俊哲/提供)


183  張俊哲‧傳遞生命的感動

學生能真正明了生命運轉原理,進而被精巧的運轉機制吸引, 產生探究生命的熱忱。

提升教學品質永不懈怠 ﹁你待在學習生命奧秘的課堂,卻在浪費生命,真是非 常的矛盾啊!﹂張俊哲希望學生既然踏入教室,就要帶走知識

■ 與實驗室學生合影於「奮力不懈」的藝術作品前。 (張俊哲/提供)

和智慧,否則只是浪費了自己和老師雙方的時間。他的課不點 名,但禁止學生使用筆電、手機等電子產品,希望學生能夠全 心投入課程。同時他也鼓勵學生做一份屬於自己的筆記,將上 課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 為了確保教學品質,課堂上一張張繽紛兼具聲效動畫的投 影片,都是張俊哲親自製作,從不假手他人。﹁老師的教學習 慣是所有的資料都自己蒐集,頂多叫我們幫他下載哪些資料、 借哪本書。﹂擔任助教的蕭逸旻說,張老師會將同一個概念, 用不同的圖片和方式重複講述,並在每個章節做整體的總結, 好讓學生能清晰建立完整的概念。

■ 在學生眼中張俊哲是一位嚴謹但 溫暖的學者。(張俊哲/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82

生命原理需靠理解參透

﹁我有幸受到師長朋友們的幫助,將我從學習的懸崖旁邊救起。因此我很願意幫助學生,為臺

灣訓練出具備國際競爭力又熱愛科學和生命的下一代。﹂張俊哲說,研究生除了應具備扎實的基本

與發育多樣 DNA

功,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應具有願意克服困難的態度。他認為,未來無論從事研究或 進入其他領域,扎實的本職學能,加上積極樂觀的態度,將是成功的關鍵。

張俊哲在昆蟲系教授:﹁普通昆蟲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

性﹂等多門課程。其中﹁分子生物學﹂就是他廣受學生好評的課程之一。﹁我覺得張老師的﹃分

DNA

生﹄最淺顯易懂。﹂修過張俊哲多門課的學生蔡育峰說,張俊哲不會讓學生背誦大量的專有名詞,

﹁轉錄﹂成 DNA

,與 RNA

﹁轉譯﹂成蛋白質的差異。他不僅要學生弄清楚專有名詞的定 RNA

就是這門課的主角。為了解釋什麼是不死背的﹁分生﹂原理,張俊哲用桌上的錄音筆為例, RNA

簡稱﹁分生﹂的分子生物學,主要講述遺傳物質的基本化學性質與運轉原理,常聽見的

強調的是:理解與建立整體的觀念。

與 說明

義,更希望能將這些名詞的研究背景與歷史介紹給學生,成為學生重要的研究動機參考。

﹁教這門課的時候,我總會回想自己當學生時的學習痛苦與盲點。﹂張俊哲說自己以前也曾靠

死記強背、囫圇吞棗的方式來應付考試,但那對於學習和研究並沒有幫助。現在當了老師,他希望


185  張俊哲‧傳遞生命的感動

教學就是傳遞感動

NBA

群組,分享生活中的感動。有時是最新 LINE

滑過張俊哲的臉書,每則貼文幾乎都和學生有關。他還和 修課的學生建立

的研究成果、某位頂尖科學家的心路歷程,又或者是一則 球員越挫越勇的故事。

﹁我並不是一個特別樂觀的人,但分享的一定是深深感動

■ 張俊哲勉勵學生用「心」在顯微世界旅行,才能有 豐盛的收穫。(楊文卿/攝影)

過自己的。﹂張俊哲說,他也常有負面的情緒,但很奇妙地, 分享感動的瞬間,竟能帶來喜樂。他認為能夠一邊學習、一邊 分享、傳遞生命的感動,是教學帶給老師的最大祝福。﹁對我 來講,這真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採訪中,張俊哲不斷提起多位曾幫助過他的親友、師長, 以及基督信仰帶給他的力量。每一位對他伸出援手的人,每一 次探索生命所產生的悸動,他都銘記在心。而這些生命的感 動,張俊哲都將繼續在臺大校園傳遞下去。

■ 「Work, Finish, Publish.」 實驗室和辦公室的牆上, 多處可見張俊哲對學生的 「創意」期許。(洪郁雯 /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84

儘管同樣的科目教了超過十年,並已九度榮獲教學優良的肯定,至今張俊哲仍常常向學生徵詢 意見精進課程,盼能給學生更完善的教學品質。

研究是為了讓教學更好

張俊哲強調: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教學更好!他認為,惟有動手做過研究、分析過數

據、挖掘過數據的重要性,教學才不致淪為紙上談兵。﹁因為做了研究,才知道教科書中哪些地方

是實驗經常用到的,也才能教出味道。﹂因此若是講到自己較無研究經驗之處,他也會坦白地告訴

學生,或請其他學有專精的老師來支援授課,﹁因為我講出來的恐怕不是原汁原味,也會心虛。﹂ 張俊哲常將課本的知識搭配研究經驗分享給學生。旁聽一學期﹁分

︶就是他博 Alec Jeffreys

D N指 A 紋技術

生﹂的建中生物老師周麗芬認為,張俊哲很會講故事,常分享他與﹁教

︶的艾略克.傑弗瑞︵ DNA Fingerprinting

科書級科學家﹂的實驗經驗、相處過程,例如:發明 ︵

士後研究的指導教授。也因為有親身的研究經驗,張俊哲總能鉅細靡遺 地講述每個重要的研究歷程。﹁我覺得這對於科學教育滿重要的,學生 不是只有知道﹃知識的結果﹄,而是知道﹃知識如何而來﹄。﹂周麗芬 認為:課程中的故事,都是讀教科書所學不到的寶貴教材。

■ 張俊哲辦公室門上的巧思。(楊文卿/ 攝影)


採訪 ‧ 撰稿/謝佳璇 攝影/楊文卿


學 計 會 的 受 讓人享 什麼 為 問 要 遠 永 提 醒 學 生 李艷榕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管理學院會計學系 專 長 經 理人獎酬、會計資訊品質、盈餘管理、資本市場研 究、財務報表分析 教授科目 中 級會計學、論文寫作、會計學甲、財務報表分析、 會計學專題研究討論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系學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商學院企管碩士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博士 經 歷 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系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系教授 榮譽紀事

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國際論文著作獎勵 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英語教學優良獎(三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四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189  李艷榕‧讓人享受的會計學 提醒學生永遠要問為什麼

不覺得自己會成為老師的大學教授

其實,李艷榕從小到大都不覺得自己會成為一名老師。她覺得自己性子急,老師應該要能夠

很有耐心、循序漸進地教學生,她認為自己的個性並不適合。會讀博士班、成為大學教授,對李 艷榕而言也是一路誤打誤撞走來的選擇。

。這對 MBA

的下一步大概就是在職場上晉升,成為外商公司 MBA

臺大會計學系畢業後,李艷榕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兩年,去美國伊利諾大學念 於會計系的學生來說是常見的路徑,念完

時,李艷榕在知名外商公司的暑期實習中得到了留用機會,她滿喜歡那份工作,也 MBA

裡成功的經營者。教職是比較罕見的職涯發展。 讀

做的得心應手。與此同時,李艷榕很喜歡的一位教授即將前往密西根州立大學任教,李艷榕想著 就也跟著申請看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博士班,獲得錄取。

面對一份知名外商公司的工作,與一個拿博士學位的機會,李艷榕的確經過一番猶豫。在

抉擇時,她想著:自己十年、二十年後,比較喜歡自己是一位外商公司成功的主管,還是比較

喜歡自己是一位大學教授?講到這裡,她的語氣認真,﹁我會覺得,當大學教授對社會比較有貢 獻。﹂於是就此走上學術生涯。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88

會計學系講臺滿十年了。

系的大學生,很難想到她今︵二

P T課 T程

﹁中級會計 ──

一八︶年就已經站上臺大 ○

沒有在她臉上留下痕跡,李艷榕彷彿還是當初那個臺大會計

學﹂,也曾教過﹁財務報表分析﹂與﹁初級會計學﹂。歲月

李艷榕教授開授的課程是會計系必修課

本系或是外系學生之間都非常受歡迎,被譽為零負評女神。

啊!﹂、﹁整個大二裡面我最喜歡的課﹂,李艷榕無論是在

諸如﹁不給五顆星對不起自己,上老師的課真的是一種享受

評價,搜尋李艷榕的中級會計學課,會發現學生踴躍推薦,

很難想像會計學能讓人感到﹁享受﹂。但打開

「看到學生恍然大悟、覺得原來如此的神情,就好像學生腦袋裡的 小電燈泡因為電路接通而亮起來的感覺,是我教學過程中最愉快的 事。」 ■ 李艷榕在教學、研究上不遺餘力,獲得許多獎項。(楊文卿/攝影)


191  李艷榕‧讓人享受的會計學 提醒學生永遠要問為什麼

決策自然是

,會計不僅僅是記帳、編報表,最重要的是去思考報表背後的會 garbage in, garbage out

計選擇,去問為什麼。

對李艷榕而言,她不認為自己是一位高高在上的老師,﹁我覺得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

只是比學生們更早接觸會計,有過更多會計相關的經驗。﹂李艷榕說。她教授中會的理念,就是把 過去幾年看到的東西用比較簡單的方式告訴學生。

從對待課程的態度就可見李艷榕教學的用心,被問到每年開課會不會覺得教課沒有新鮮感,李 艷榕笑著回答不會,反而要一直更新教學內容才能跟上時代。

她說,商業世界不斷有新事件發生,每年都有當下的時事可以討論,會計原則也常常改變,更

要跟學生講解改變原因、比較新舊差異。也因為商業狀態一直在變動,更要教導學生,作為會計人

員要怎麼因應商業世界這麼快速的改變。每學期上課前,李艷榕都會把自己的講義仔細看一遍,題

目也都要再仔細地做一遍檢查,她要確保每次上課的三小時都讓學生們感覺值得、有收穫。

一頭栽進會計中 是熱愛也是責任

在會計的學術領域扎根,想必李艷榕一定是對這門學科充滿熱情。但被問及為什麼特別熱愛會

計時,李艷榕想了想,沒有回答問題,而是像開始上課一般,先解釋起會計是如何在商業活動中扮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90

兩張報表 提醒學生永遠要問「為什麼」

李艷榕一路念會計,完全能夠理解學生認為中級會計學沉悶的心情,或著覺得會計只要記錄數

字、做分錄就好。她會引導學生轉換心態,告訴學生這門課並不是學記錄交易,而是怎麼了解會計 這門商業語言,如何用這門商業語言忠實地反映公司的經濟活動。 因此,每學期的第一堂課,李艷榕總會給學生一個﹁驚喜﹂的開始。

她會發給全班兩張財報,讓學生假設自己是投資人會更看好哪間公司。學生們運用在初級會計

學中學到的知識,做各式各樣的財務比率計算,回答哪間公司的獲利率比較好、資產比較高,哪間

公司的股東權益比較好、負債比較少等等,根據以上因素讓他們決定投資某公司。聽完學生們的回

答,最後李艷榕會告訴他們:﹁這兩張財報其實是同一間公司,只是用不一樣的會計方法,出來的 帳表就能截然不同。﹂ 出人意料的答案,讓學生們第一堂課就牢牢記住了這門課的目的。

李艷榕總是提醒學生,會計是在記錄交易,將複雜的商業交易匯總成四張報表,這四張報表就

像是公司的成績單,所有利益相關者如投資人、股東或者是政府,都需要靠這四張成績單來看公司

的績效。所以會計準則的制定、選擇都非常重要,不同的會計方法會大大地影響公司的財務結果。

李艷榕希望學生記得,優良的決策取決於高品質的資訊,如果報表有誤述,根據錯誤報表所做出的


193  李艷榕‧讓人享受的會計學 提醒學生永遠要問為什麼

司與博士班的訓練過程中,看到了會計重要的一面,她想要對健全整個會計系統做小小的貢獻。

話雖如此,李艷榕提到會計時,眼睛裡總是散發著光芒。不管是出於熱愛、還是出於責任感,

李艷榕帶領眾多學生了解會計的世界,又進行諸多研究,做的不只是﹁小小﹂的貢獻。

期待「打排球」般的師生互動 有來有往

當初認為自己不適合當老師的李艷榕,如今學生們給她的評價都是﹁有耐心、溫柔又細心、

上課節奏剛好﹂。會計學系博士生羅勝議和陳漢鐘與李艷榕一起做研究,合作三年下來,兩人認為

李艷榕非常會替學生著想,對待學生細膩又有耐心,願意花很多時間處理他們的問題,細節也不放 過,指導得很清楚。

其實李艷榕的課絕不算輕鬆,她笑稱佩服修課學生的勇氣。談到給分,李艷榕承認,她的評分

標準嚴格,一定會讓考題有鑑別度,曾有學生對她說過:﹁老師妳出的考題我們每個人都寫得好痛

苦,可是它是一份好考題。﹂的確,她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教學扎實,給分也要扎實。

︵填鴨式灌輸︶學生。 spoon-feed

能獲得學生一致的好評,除了教學內容扎實,教學方式也是關鍵。李艷榕非常注重師生互動, 她強調,不能夠

她的理想教學方式是像排球一樣有互動,你打過去我打回來大家有互動,而不是她只是一臺發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92

演了重要角色。

聽李艷榕講解會計知識,就完全能理解學生為什麼會覺得上課時間過得很快又享受,三小時一

不注意就過完了。她聲音輕柔,語速快又清晰,談起會計有一種不疾不徐的堅定,三兩下就將複雜 的概念講得清楚易懂,很難讓人不燃起對會計的熱情。

李艷榕說,會計原則的選擇與使用對經濟活動有非常大的影響,許多知名的弊案如安隆案或

雷曼兄弟倒閉造成的金融危機,其實都與錯誤的會計政策有關。錯誤的會計制度造成錯誤的獎勵機 制,最後會讓整個資本市場承受嚴重後果。 講到這裡,李艷榕 頓了頓,語調仍然輕快, 卻話鋒一轉、語出驚人: ﹁所以你說我是不是很喜 歡會計?我沒有到很喜歡 會計。﹂李艷榕說,但是

,外商公 MBA

因為她一路從大學到進事 務所,再到

■ 講到會計時,李艷榕眼中散發著光芒。 (楊文卿/攝影)


195  李艷榕‧讓人享受的會計學 提醒學生永遠要問為什麼

,但李艷榕在 MBA

的兩 MBA

需要工作過,但事務所的查帳經驗讓她更了解實務運 作;當老師也不需要讀 年學到了如何有效率地傳達想法、與人溝通,在教學 上也非常受用。 李艷榕不認為會計系的學生未來只能走會計這條 路,也總是很歡迎外系學生修課。她覺得,會計當然 可以是學生未來的志向,但也可以只將它當作工具, 無論選擇什麼路,在商業世界的許多領域發展都需要 仰賴會計知識,所以要將這門商業語言學好。

■ 李艷榕與博士班學生討論專題進度與細節,神情投入而認真。(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94

球機,只負責丟球,不管回來的方向是什麼。李艷榕表示:﹁排球拍出去後,學生怎麼把球打回

來,要怎麼接球,每顆球回來的角度不一樣,我的對接方式也會不一樣。﹂不過,李艷榕比較過去

在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的教學經驗,臺大學生回球比較沒有那麼踴躍,可能是害怕犯錯、害怕問笨 問題,所以比較少給老師回饋。

她期待臺大學生可以再主動一點,其實學生恍然大悟、覺得原來如此的神情,是李艷榕最喜歡

看到學生出現的表情,在回答學生問題後,學生腦袋裡會好像有小電燈泡亮起來的感覺,似乎將學 生的電路接通了,對她來說是做老師的最大成就。

人生沒有冤枉路 每一步都是積累

除了專業上知識的傳授以外,李艷榕也很樂於與學生分享她當初的求學歷程。李艷榕發現,作

為老師,不單單只要在課堂上傳授知識,自己的人生經驗也會啟發學生,影響學生做出生命中重要

的抉擇。她反思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總結心得,希望可以讓學生在摸索未來的過程中輕鬆一點, 讓他們能夠更快地達到想要達成的目標。

李艷榕最開始是說:﹁希望他們不要再走我走過的冤枉路﹂。但仔細回想,李艷榕又莞爾一

笑,表示這些路當初想起來覺得冤枉,但現在回過頭來看,每一步都很值得。例如讀會計博士班不


採訪 ‧ 撰稿/楊舒晴 攝影/楊文卿


全力

沒遺 生 人 學 教 以赴

孔令傑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 專 長 資訊經濟、作業研究、統計與資料分析 教授科目 資訊經濟、作業研究、統計與資料分析、程式設 計、商管程式設計、平臺策略、企業決策 學 歷 國 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業工程與資訊研究博士 經 歷 國立臺灣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創新教學組組長 國立臺灣大學教務處數位學習中心公共課程組組長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 榮譽紀事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期刊 Harold W. Kuhn 最佳 論文獎 國立臺灣大學優良導師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三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199  孔令傑‧全力以赴 教學人生沒遺憾

士班做準備而選修的高等微積分課為例,儘管事後證明,這 門課的知識的確派上了用場,但在修課當下,﹁老師在臺上 劈哩啪啦一直講,我在底下劈哩啪啦一直抄,能力有限,實 在沒有時間思考自己在幹嘛?有上跟沒上一樣,學習效果很 差!﹂孔令傑苦笑道。 ﹁怎麼樣的教學方式,才更適合多數學生?﹂自身的 學習經歷,在孔令傑心中種下改革的種子。回到母校,以傳 統方式教書一年後,他發現自己的課堂不僅時間長,又有許 多困難的數學運算內容,學生一旦晃神、打瞌睡或是沒有跟 上,後面的內容也很難聽懂,學習效果有限,於是他決定開 始實行﹁翻轉教室﹂:預錄教學影片讓學生自行觀看,上課 時間,則用來練習、討論題目,引導和刺激學生思考,也檢 驗學生的吸收程度。 影片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自己想要的時間、以自己喜歡的 速度聽課。但孔令傑認為,比影片更重要的,是強化課堂上 的師生互動,與增加學習的動力。他相信:﹁現在網路上已

■ 孔令傑與EMBA學生合照。(孔令傑/提供)

■ 一聽到攝影師要拍 照,孔令傑拿出刮 鬍刀來整理儀容。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198

在學生眼裡,孔令傑是個「拼命三郎」,研究、教學與服務都是 全力以赴;但對孔令傑來說:沒有盡心盡力的人生,才是最大的 遺憾。

﹁人生的最大遺憾,就是沒有盡力!﹂孔令傑經營的部落格名稱,道出了他的教育理念:不論 遭遇再多挑戰,設定目標後,就毫無保留地付出努力。

、 GMBA

與 PMBA

被學生暱稱為﹁小傑﹂、﹁傑哥﹂的孔令傑,在臺大任教剛滿六年,除了教資管系的﹁作業 研究﹂、﹁程式設計﹂、﹁資訊經濟﹂與管院的﹁商管程式設計﹂課,他也在

等在職專班授課。在學生眼裡,他是個﹁拼命三郎﹂,不但推動教學創新不遺餘力,更將所 EMBA 有課餘的時間都花在指導、陪伴學生上。

孔令傑說話溫和親切,毫無教授的距離感,但他談到教育時,雙眼閃耀起了藏不住的光芒,

強 化 師 生 互 動

﹁教師魂﹂顯露無遺。

推動翻轉教室

孔令傑大學與研究所都讀臺大資管,是學生們的大學長。儘管在校成績優異,孔令傑卻自謙是

個認真、但學習速度不快的人,也曾因為上課聽不懂,吃盡苦頭。孔令傑以他碩士班時期,為念博


201  孔令傑‧全力以赴 教學人生沒遺憾

︵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讓更多優質的學術知識被世界看見。 MOOCs

更開始擔任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創新教學組組長︵後來改制為教務處數位學習中心公共課程組︶的 組長,負責製作與推廣

擔任組長期間,孔令傑也積極與其他老師交流,汲取教學靈感。例如:第一堂課,就讓學生解

一個看似困難的案例,藉此發現自己的不足,引發求知慾,這是他在聽了土木系黃尹男教授的分享 後,開始採用的教學方法。 ﹁我們管理科系常講:念研究所之前, 理論上要有某種相關工作經驗的道理。﹂孔令 傑比喻:﹁先讓學生試試看、做做看!做不出 來,發現有想要學的慾望,再開始講課,就會 事半功倍。﹂ 以大量案例帶動學生了解基本概念,是孔 令傑的教學特色。孔令傑的課也都有期末專題 作業,鼓勵學生自行發想日常生活遭遇到的問 題,並利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來解決。例如: 改善校車的時刻表與停靠站點、怎樣買捷運 上的廣告效益最高等等。孔令傑即將畢業的研

■ 孔令傑與專題生、即將畢業的研究生一同聚餐。(孔令傑/提 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00

有許多現成的教學影片,很多都是世界名校裡面的超級名師的製作。如果只做大班講課,取代性很

高。但能為我學生設計適合的學習活動,並且在這些活動之後,回答學生問題、給予學生回饋的,

敗與成功經驗,時常到各地演講,推廣翻轉教室。二

一六年起,他 ○

式。﹂孔令傑說。多次獲選校內優良教師,他從不吝於分享自己的失

﹁老師們都是一樣的啦!教啊教,最後會找到合適的施行方

能會抱怨各種事情,但只要有人提到翻轉教室,都是好評。

年,他在十門以上的課推行翻轉教室,期末意見調查中,學生們可

思並調整,現在,這種教學方式廣受學生肯定。孔令傑表示:近兩

力太大、沒效率等等。但他並沒有灰心,不斷採納學生的意見、反

因出了過多作業,及將搶答答對題數納入計分,遭學生反應上課壓

非一蹴可幾。剛開始在﹁作業研究﹂課推行翻轉教室時,孔令傑曾

翻轉教室的原理簡單,但要設計出合適的作業與課堂活動,並

也 向 其 他 老 師 學 習

就只有我了。我覺得:應該做只有我能做的事情。﹂

廣納學生建議 ■ 孔令傑曾獲三次教學優良獎,與一次優良導師獎。(孔令傑 /提供)


203  孔令傑‧全力以赴 教學人生沒遺憾

■ 孔令傑與學生感情深厚,還會一起去KTV唱歌。(孔令傑/提供)

以身作則

將 認 真 態 度 傳 承 下 去

上,他用心回答與課程有關的疑問,甚至可 PTT

孔令傑的臉書、部落格貼文,十則中往往有八、九則內容 不離學生;在

以看到他給予不知如何選校系的高中生建議。究竟這股源源不 絕的教育熱忱,是從哪裡來的?

孔令傑說,除了受到同為小學老師的父母啟發,資管系

的陳靜枝教授與莊裕澤教授也影響他很深。陳靜枝是孔令傑的

大學專題與碩士班指導教授,孔令傑表示:陳靜枝不僅對學

生、研究生、專題生都很好,認真態度更是超越學生。莊裕澤

則是一名治學嚴謹、真心追求卓越的老師,孔令傑從他身上學

習到:不論是對學生還是自己,都要用高標準來看待,才會進

步。潛移默化中,孔令傑也浸染了這樣的處事風格,要求自己

凡事都要認真、盡責,用身教給學生帶來正向的影響。

﹁學生每天都與老師相處,要是老師都像行屍走肉,那學

生也不可能會積極進取;但如果老師都是勤奮不懈,在自己的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02

究生林敬傑,幾乎上過所有孔令傑開的課。他認為,這種為了解決問題而學習知識的模式,幫助他 ﹁建構起這門學科在應用及脈絡上的完整面貌,而不只是為學而學﹂。

因應科技潮流 推動資訊教育

五學年度,孔令傑主動與盧信銘老師 ○

孔令傑的教學創新,並不囿於既有的課程。有感於近年來各種商管科技興起,程式語言的重要 性與日俱增,但卻始終沒有一門給予學生基礎訓練的課。一

合開﹁商管程式設計﹂,為非資管系的學生量身打造程式設計課程。

談到開設這門課的初衷,孔令傑這麼說:﹁有句諺語說:﹃要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二十

年前,不然就是現在。﹄要是已經有人開了這門課,該有多好!但是沒有,那就只好我們現在來開 了。﹂

這門課受歡迎的程度,證實學生確實有接受資訊教育的需求。﹁學期一開始,就有四百人左右

來塞爆教室﹂,孔令傑笑著說。儘管加開一門課,對原已相當忙碌的孔令傑和盧信銘而言,是不小

的負擔,但親眼看到許多學生透過這門課,從完全不會程式語言,到願意繼續往下自學,讓他很有

成就感,也有了繼續開課的動力。開心之餘,孔令傑也沒忘了飲水思源,多次表示:﹁真的很感謝 盧老師和助教們的辛勞!﹂


205  孔令傑‧全力以赴 教學人生沒遺憾

沒有對我生氣,還把他自己的愛情史講一遍給我聽,告訴我 現在可能很難過,但是要撐過去。﹂回憶起小傑的體諒,楊

孔令傑與學生建立的深厚情誼,從他的辦公室可見一

佩蓉一邊笑,一邊語帶感激地說。

斑。 走到辦公室外,目光就已被門口留言板上釘滿的字條吸 引。字條上面有畢業學生留言回報近況,還有學生打趣詢問 教授們都去哪裡吃飯。進了辦公室,書櫃裡一張張整齊陳列 的畢業大合照、系上學生球隊勝利後奪得的獎盃,和許多同 學寫給老師的卡片。孔令傑逐一介紹這些與學生的回憶,露 出了燦爛的笑臉。 早上剛開完會,就趕來受訪的孔令傑,在採訪完畢後, 又要前往與學生會面,馬不停蹄的生活,讓人懷疑他的一天 是不是有四十八小時。但對孔令傑而言,他寧可鞠躬盡瘁, 也不願辜負年輕生命對大學的期待。

■ 學生寫給孔令傑的卡片,都被孔令傑珍藏在研究室。(楊文卿/  攝影)

■ 孔令傑的研究室擺放著學 生的球賽獎盃。(楊文卿 /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04

事情上面好好努力,希望能做點成績出來,學生就會有樣學樣。﹂孔令傑的言談之間,流露出教育 者的使命感。

秉持著這個理念,即使工作忙碌,孔令傑仍樂於參與學生

﹁我有一陣子失戀,兩個月都沒什麼研究進度,老師不但

況,也會在學生遭遇挫折時給予鼓勵和包容。

傑的課程助教。她表示,孔令傑不但時常關心學生們的學習狀

系,從大三期間便開始跟著孔令傑做研究,也多次擔任孔令

傑指導的研究生楊佩蓉這麼形容他。楊佩蓉大學就讀臺大資管

﹁他是大家的偶像,又帥、又強、又猛。﹂另一名孔令

求職、生涯方面的建議,都會問他。

也有如學生的朋友,學生不論是與學術有關的問題,還是需要

的練習場上,都可以看到孔令傑的身影。他既是老師、學長,

生活,舉凡資管系辦的音樂節、資管之夜,甚至是系排、系壘

亦師亦友積極參與學生生活

■ 孔令傑偶爾會與資管系壘球隊一起打球。(孔令傑/提供)


採訪 ‧ 撰稿/蔡佳萍 攝影/楊文卿


網紅教 的 哏 想 會 最 李宏毅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 專 長 深度學習、語意理解、語音辨識 教授科目 機器學習、機器學習及其深層與結構化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電信工程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電信工程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中央研究院資創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暨人工智慧實驗室客 座科學家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榮譽紀事 一天搞懂深度學習投影片至今有三十七萬總瀏覽 次數(至二○一八年九月) 機器/深度學習相關技術YouTube 教學頻道有 一百六十萬總瀏覽次數,兩萬五千訂閱(至二○ 一八年九月) 中華民國電腦學會傑出青年學者獎 科技部愛因斯坦培植計畫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209  李宏毅‧最會想哏的網紅教師

常扮演傾聽者的角色,不僅可以聊功課,也可以向他諮詢人生難題。﹂沒有距離的親和力,讓李

宏毅深受學生歡迎,學生對﹁宏毅哥﹂的敬愛,遠勝過這聲﹁哥﹂的意義。﹁對我們來說,﹃宏 毅哥﹄是亦師亦友的角色!﹂吳思霖神情透出崇拜。 李宏毅電機二館的教師辦公室沒有太多使用痕跡, 多數時間裡,他都與學生相約在實驗室,親自走到學生座 位、坐在學生身旁,傾聽學生的困惑。﹁老師常說:不光 是我們向他學習,他也在向我們學習,他也常會詢問並且 傾聽我們的想法。﹂臺大電信所碩士班一年級學生黃淞楓 說。 為了貼近學生所想,李宏毅透過各種機會﹁滲透﹂學 生的日常。﹁平日晚上沒事的時候,他就會跑來實驗室,

Yo u Tu b , er 老師很喜歡講網紅

問我們要不要一起去吃晚餐。還喜歡邊吃晚餐邊跟我們聊 最近年輕人喜歡的網紅、

﹃蔡哥﹄的冷笑話。﹂臺大電信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張瀞 婷說:﹁而且宏毅哥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動漫迷!﹂

■ 李宏毅經常與學生相約在實驗室討論學生論文。(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08

老師跟學生的關係,就像責任編輯和漫畫家。我是責任編輯,學 生是漫畫家,我不是老闆。他們要知道的是:這個東西做出來是 他的,不是我的。

兩個高中生,一個在紙上躍畫線條、一個編排故事情節,責任編輯服部哲,在初生之犢的作品

─︽ ─爆 漫 王 ︾ 。

月刊的漫畫新星。 Jump

當中看出潛力,引導他們成為暢銷漫畫家。兩個正值青春的少年在漫畫中找到生命的熱忱和夢想, 最終得償所願成為 這是李宏毅最喜歡的漫畫

﹁我期待的師生關係,就像責任編輯和漫畫家。﹂李宏毅妙語如珠,漫畫情節與現實角色相呼

應,讓︽爆漫王︾成為他最喜歡的漫畫之一。李宏毅說:﹁我像是責任編輯、學生則是漫畫家,責 任編輯該做的,就是引導漫畫家畫出好的作品。﹂

語音處理實驗室的大學長

背包、細框眼鏡、淺色條紋襯衫,即便褪去了學生的青澀,李宏毅在學生之間卻不顯突兀,對 每個人都是笑容滿面,少了一分老師的威嚴,倒多了幾分鄰家大哥哥的親近。

﹁我們都叫他﹃宏毅哥﹄!﹂臺大電機所準研究生吳思霖說:﹁老師很懂時下年輕人的愛好,


211  李宏毅‧最會想哏的網紅教師

理工學院

C SA I︵ L 電腦科學暨人工智慧實驗

臺大電機系,此時 ──

室︶擔任客座學者,兜兜轉轉兩年過去,李 宏毅回到最初的起點 他不再是學生,而是老師。

︶作為 deep learning

回到臺大電機系,李宏毅主要以機器學 習中的﹁深度學習﹂︵

研究重點,可謂近年蔚為風潮的新興領域, ﹁如果說得擬人化一點,深度學習就是讓機 器有一個腦,在學習之前,機器就像是嬰 兒,腦中是空白的什麼都沒有;但它有學習 的能力,可以透過學習掌握種種技能﹂,李 宏毅解釋。 研究者只要預先設計好機器大腦中﹁類 神經網路﹂的結構,並給機器可供學習的資 料,就可以讓機器自己進行學習,﹁設計類 神經網路的結構就像是為機器點選不同的天

■ 數位語音處理實驗室經常舉辦聚會。(鍾佩宏/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10

李宏毅有著一身熱血動漫魂,經常與學生分享熱血的

青年漫畫,連實驗室年終尾牙也得把漫畫捐出來作抽獎禮

品。臺大電信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鐘佩宏就曾在尾牙收到這

個特別的禮物。﹁漫畫代表了宏毅哥對學生、對課程內容的

用心,有時候我甚至覺得他根本沒有睡覺!﹂他收起輕鬆神

色,隱隱然為老師擔憂。其實鐘佩宏本人不看漫畫,但留著

書本封膜的︽獵人︾,卻占據鍾佩宏書櫃裡重要的一角。對

出現的 PPT

他而言,漫畫代表老師對任何事用心的精神,﹁老師把漫畫

遞給我的時候,還特別附註這是哪一堂課、哪一頁

哏。﹂談起這個特別的尾牙禮物,鍾佩宏興致勃勃。

數位語音處理實驗室氣氛融洽,少了距離感,李宏毅與

學生打成一片,如大學長般融入其中。而事實上,李宏毅也 確曾在此度過一段歲月。

一二年,李宏毅離開待了近十年的臺大校園,在中研院任職一年後,前往麻省 ○

回到最初的起點 時序回到二

■ 李宏毅與指導學生感情融洽。(楊文卿/攝影)


213  李宏毅‧最會想哏的網紅教師

一六年上學期,我幾乎全部的時間都在備課,禮拜五早上上 ○

﹁其實在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寶可夢,所以我還花了些不短的時間研究一下,確定我的認知都是 正確的,才來備課。﹂李宏毅回憶:﹁二

課,往往前一個晚上沒有睡覺,直接弄到隔天早上﹂,李宏毅坦言:﹁那是賭上生命的一個學期。﹂

熱門課 四百人同上機器學習

用心的教學讓李宏毅開設的﹁機器學習﹂,一躍成為臺大熱門課程,學生爭相爭取修課機會。

李宏毅就曾經收過四百個學生到他的課堂,﹁我一直認為如果學生想學,就要盡量滿足。﹂但四百

人同時修課,該是多大的負擔,對授課者來說,已是不小壓力,更何況需要找到足夠讓學生應用的

資源。﹁雖然有電算中心的支持,但是仍然不夠使用﹂,李宏毅為此四處奔波,向業界尋求贊助, 好不容易把課程缺乏的運算資源補足。

四百人的巨型課堂,同時苦了助教,即將進入臺大電機所就讀的準研究生吳思霖就曾經擔任

可以遵循,在這樣的狀況下,﹁不會累,只是很多小問題需要處理,而且最累的其實 SOP

﹁機器學習﹂課堂助教。回想擔任助教的經驗,吳思霖坦言,該門課有近二十個助教,也有處理學 生問題的

是老師!﹂但李宏毅每每提起此事,總掩不住內心的感動:﹁雖然課程內容是自己準備,但改作業

都是助教幫忙。如果沒有助教,是沒有這門課的!﹂言談中數度透露出對助教們由衷的感謝。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12

分,讓它之後比較擅長做語音辨識或其他任務﹂,不過深度學習仍是近乎未知的領域,﹁很多時候

值 李宏毅的「想哏」人生 CP

我們並無法預期最終機器會學得如何。﹂這層未知也為李宏毅的研究蒙上神秘色彩。

預測寶可夢

如同為機器鍵入一道道指令精準的數學公式,李宏毅也盡可能在教學中,免除會影響學生接

收知識的亂數。﹁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觀念說清楚!但深度學習領域尚未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知

識體系,如何系統性且具有架構地傳遞知識是關鍵。我們的課沒有教科書,我必須蒐集非常多的資

料。知識雖然都在腦袋裡,但發展出知識架構卻很花時間,做投影片更是一個相當耗時的活,更別

一六年夏天,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 ○

G﹂ O 風靡全台,街頭上不難見到寶可夢迷低著頭

提﹃想哏﹄了!那是最浩大的工程!﹂李宏毅說。 二

﹁抓寶﹂。這股熱潮也吹向那年秋天李宏毅開設的課程,﹁老師的課很逗趣,他有種神奇的魔力,

可以把複雜的東西講得好懂,連寶可夢都納入教材裡了!﹂臺大資工所碩士班二年級黃咨翰興奮地

說。教科書講解原理,舉的實例通常大同小異,李宏毅琢磨許久,希望用生活化的題材,更能引發

值。﹂ CP

共鳴的方式,帶領學生進入機器學習的大門。李宏毅說:﹁那個學期我所有的課程,都是用寶可夢 作為例子,第一堂課我就教他們怎麼預測寶可夢的


215  李宏毅‧最會想哏的網紅教師

是影響我最深的一位!﹂李宏毅篤定地說。﹁李琳山老師曾說過,他的每一堂課,都是抱持著在國

際會議演講的心情,每一堂課都是非常慎重的。﹂受到昔日指導教授李琳山的影響,李宏毅始終將 ﹁講得清楚好懂﹂奉為教學圭臬。

﹁但我還是有跟李琳山老師不一樣的地方!我喜歡﹃想哏﹄,因為我本來就喜歡胡思亂想﹂,

李宏毅打趣地說:﹁過去我是學生,我會覺得聽不懂是我的問題,一定是因為我太笨了,資質不

四年,李宏毅是初入椰林的大學新鮮 ○○

夠,所以聽不懂。但是現在我覺得:學生聽不懂,都是我的問題,我一定就是沒有講清楚。﹂ 二

人,南台灣高雄來的孩子,在北台灣找到家的歸 屬,從人工選課的時期,一路到電腦篩選選課,他 眼見臺大那些枝微末節的變化,﹁我還想在這裡待 個三十年。我享受研究,也享受把事情講清楚、分 享給學生的感覺﹂,他眨眨眼燦爛地笑說:﹁而 且,我愛臺大!﹂ 像慧眼識千里馬的伯樂,也似鑑得璞玉的服部 哲,李宏毅引領學生走在人工智慧的路上,前呼後 應,一路相伴。

■ 李宏毅與李琳山兩人師徒情深。(李宏毅/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14

界網紅教師 AI

﹁深度學習﹂的熱門不只發生在校園中,作為近期最熱門知識領域,許多人想一窺箇中奧秘。

李宏毅受邀講授一場中研院舉辦的深度學習研討會,臺下史無前例地座無虛席,求知若渴的聽眾, 啟發他將教學公開的想法。

﹁起先只是學生問我可不可以錄影回家看?後來我覺得那對學生太不方便,何不直接把錄製的

界指標性的 AI

,一 YouTuber

影片上傳到網路。﹂無心插柳柳成蔭,李宏毅為方便學生做複習的教學影片,迅速成為資訊工程相 關科系學生的九陰真經,甚至有國外粉絲請求加註英文字幕,稱他為

點也不為過。國立交通大學資工所碩士班二年級魏心郁說:﹁在我還是初學者的時候,他的影片給 我很大的幫助,他非常擅長利用生活化的例子,讓人快速進入狀況。﹂

設身處地、願意換位思考的體貼,使得李宏毅願意花費很長一段時間準備有趣實例、能夠引發學

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李宏毅說:﹁我經常自問,如果我是學生的話,這堂課我聽不聽得下去?﹂

臺下走上講臺 師徒情深

﹁在我當老師之前,我從來不覺得我能夠教學,這些都應該感謝李琳山老師。﹂

今年,已是李宏毅踏入椰林校園的第十四個年頭,從大學、研究所到博士班,﹁李琳山老師


採訪 ‧ 撰稿/鄭宇茹 攝影/楊文卿


冷面笑 的 是 求 事 實 莊永裕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電機資訊學院資訊工程學系 專 長 電腦圖學、電腦視覺、數位視覺效果、計算攝影 學 教授科目 數位視覺效果、計算機概論、數位影像生成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 美國華盛頓大學電腦科學與工程學系博士 經 歷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榮譽紀事 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國立臺灣大學優良導師 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219  莊永裕‧實事求是的冷面笑匠

電腦圖學 興趣之所在 莊永裕會走上研究之路,是因為他很早就決定要 念研究所,所以在大四的時候,不同於系上許多同學 選修較為輕鬆的通識課程,他反而修了系上許多較硬 的選修,希望能藉由多接觸各個領域,來找到自己的 研究興趣。 也是在當時,他修了一門由歐陽明教授所開設的 電腦圖學,大概是因為能夠直接看到成果,給人較多 的成就感,也讓莊永裕確定了自己的研究興趣就是在

相關的領域,所以正式踏入研究所之後,他就繼續跟著歐陽明教授進行電腦圖學方面的研究。

Key 、 in 去 背 ︶ 是 指 如 何 把 物 件

相關的領域,到美國攻讀博士 Rendering ︵業界稱 Matting

、 3D Graphics 有關的題目,所謂的 Matting

在研究所時,莊永裕主要研究的是和 學位時,則改做與

從原來的影像中剪出來,再貼到另一個影像中,在視覺效果中是很關鍵的技術。雖然一開始接觸

為主。 Matting

是因為指導教授指派計畫給他,但做了之後,慢慢地莊永裕在這個領域也越做越多、越 Matting 廣,最後整個博士論文也是以

■ 二○一五年莊永裕與家人同遊九州。(莊永裕/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18

「老師很像是冷面笑匠!他不是故意搞笑,但突然說出口的話, 就會莫名的很好笑。」、「老師的幽默很神來一筆耶!像是說: 『作業有十天的延遲空間,因為人都有過不去的時候。』」又或 是 在 個 人 網 頁 上 , 放 上 自 己 和 孩 子 的 照 片 , 並 寫 下 圖 說 : 「 My 」獨特、卻不做作的幽默感,是學生 photo. I am the older one. 對臺大資工系教授莊永裕上課風格的形容。 一九九三年,莊永裕畢業於臺大資訊工程學系,接著就讀母系研 究所,於一九九五年取得碩士學位。在服完兵役兩年後,先回到母系 擔任一年的助教,之後再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並在二 四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到母系任教。他主要的研究專長領域是 ○○ 在電腦圖學、電腦視覺、數位視覺效果、計算攝影學。 不同於多數資工系學生畢業後投入業界,走入教職的莊永裕反而

業後,才會選擇回到臺灣、回到母校任教。今年也是他在資工系任教的第十四年。

一個很合適的工作,加上他和老婆都希望小孩能在有親人陪伴的環境下成長,因此莊永裕在博士畢

是少數。主要原因是因為比起業界一層一層的階級,他更想要自由一點的工作環境,大學教職便是

■ 看似嚴肅,但莊永裕其實是個 冷面笑匠。(楊文卿/攝影)


221  莊永裕‧實事求是的冷面笑匠

電影的製作裡面,這對他們興趣的激發,我認為是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而且課程也不會那麼無聊或

枯燥。﹂因為學生課後的反應熱烈,﹁數位視覺效果﹂也就持續開課,每每超過一百名學生擠破頭 搶修。

而莊永裕因為個性的關係,自認為比較不擅長在課堂上和學生互動,他謙稱自己的教學技巧沒

有很好,﹁上過我課的學生都知道:我講課的時候都是看黑板,沒有在看學生。﹂但他其實更重視

的是教學內容的準備、課程設計,當想清楚課程所要傳達的理念之後,如何能把一些抽象的觀念,

有邏輯性地串連起來,讓學生能循序漸進地理解,則是他花最多心力和時間準備的部分。

繳作業比出席率更重要

在對於學生的要求上,比起乖乖到課堂上報到,莊永裕更在乎的是學生的作業繳交,因為他一

直以來的理念是:讓學生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學習方式。如果課堂進行的時間,學生有更重要的事

情,或是能透過別的方式,更有效率地學習,那麼選擇上課不出席,莊永裕也可以接受,唯一的要

求就是要完成指定的作業。因為他認為透過作業可以知道學生理解的程度,學生也能在做作業的過 程中,真正地實踐上課的技術。

雖然說不在乎學生的出席率,但莊永裕也坦承:﹁﹃數位視覺效果﹄那門課,剛開始可能會到

一百二十人,教室可能是爆滿的,可是你會發現:出席率其實是會慢慢遞減的!到學期末的時候,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20

結合所學 用心備課

除此之外,在視覺特效製作占有一席之地的

的 match move

Structure

是指讓虛擬 Structure from Motion

︵運動回復結構︶也是莊永裕的研究領域之一。 from Motion 在業界被稱為

相機和真實相機能有一模一樣的參數,也就是真實的相機怎

的影像,就可以很自然地貼到真實的影像中,虛實也 render

麼動,虛擬相機就跟著怎麼動的概念,如此一來,虛擬相機 所

就能夠結合。電影︽侏儸紀公園︾中逼真的恐龍和真人演員

的互動,就是這種技術使用在電影上的里程碑。

上播放電影,他說:﹁我希望讓學生在學這些技術的過程,可以了解到:這些技術是怎麼被應用在

為了這門課,莊永裕花了不少時間,蒐集、整理業界的做法、相關的影片,也不時地會在課堂

門課。

學、電腦視覺開課,便決定將博士班所學的電腦視覺特效研究,整理成名為﹁數位視覺效果﹂的一

決定返臺任教後,莊永裕在思考該開設什麼課時,因為不想要和其他老師重複以傳統的電腦圖

■ 莊永裕在二○一七年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莊永裕/提供)


223  莊永裕‧實事求是的冷面笑匠

和剛教書時相比,莊永裕也有發現:課後寄信來問問題的學生變少了!除了因為身兼行政職更

為忙碌之外,他也打趣地說:﹁通常學生會跟年輕的老師互動比較多,所以我剛回來教書那幾年,

跟學生的互動是比較多的,後來可能學生也覺得你比較老了,他就比較少跟你互動。﹂

不過為了讓學生方便學習,其實莊永裕會盡量將上課的投影片、補充資料上傳到網路上,甚至

還會將課程的內容錄下來一併上傳。因此他也推測,或許是因為這樣,學生若課堂上有問題,也能 自行在網路上找到答案。學習的型態改變了,自然大幅減少寄信問老師的需要。

學生的正面回饋是成就感

上,看到許多學生對於他的課程給予正面的評價,並從中收穫滿滿。甚至有學生提 PTT

在十四年的教學生涯中,對於莊永裕來說: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並不是得到傑出教師等獎項。 而是當他到

到:因為上了﹁數位視覺效果﹂這門課而得到一份工作,都讓他感到非常喜悅與安慰。

﹁畢竟我們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得知識。如果他藉由獲得的知識而能夠發揮所長,找

到一份適合他的工作,我覺得對教學來講,大概沒有什麼比這個還要更好的。﹂莊永裕面露欣慰地 說道。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22

可能會只剩下一半的人來聽,可能也因為後面的部分跟作業比較無關,所以學生也就選擇性地來 聽,這難免會比較有挫敗感。﹂

而莊永裕也不太喜歡考學生,因為他認為在資訊領域很難用考試證明學生會不會。他比較喜歡

,因為我覺得現在沒有什麼東西是非記不可的,現在所有東西只要你查得到, open book

用作業、專案的方式進行,但在需要考試的課程中,他也不會要學生用硬背的方式作答。﹁我的考 試一定是 就算你能夠記下來,也不代表你一定會。﹂

曾經上過莊永裕教授﹁數位視覺效果﹂這門課的資工所學生江泓樂表示,課程的規畫由淺到

︶,最後到更先進的影像應用 local feature, SIFT

深,像是在影像處理的部分是從最簡單的相機原理、像素陣列、相機內部參數、相機外部參數到影 ︶,接著影像特徵擷取︵ HDR, Wrapping

︶。他稱讚:﹁老師講解得非常清楚,很多技術細節、公式推導、老師都 Structure from Motion

像處理︵ ︵

︶、 tone mapping

︵ image stitching

︶,到最後用剪接影片工具內提供 SIFT, local feature

製作影片。是一門系統相當完整、非常有安全感的課,只要上課專心聽理 Structure from Motion

︵ HDR

在作業方面,江泓樂也認為與課程連結得相當緊密,﹁回家作業都是非常實用的技術,例如:

不馬虎,會在課堂上帶過一次。﹂

論,回家實作工程細節,就一定可以收穫滿滿!﹂


225  莊永裕‧實事求是的冷面笑匠

許多人選擇到大學任教,不一定是因為 喜歡教學,很多時候是因為喜歡做研究。但 在學校裡面,教學卻又是不可避免的部分。 對此,莊永裕也希望能鼓勵新進的教師,不 要把教學工作當作是額外的負擔,更多時候 其實是教學相長!他解釋:﹁在授課的過程 中,我才會發現我對某些知識有更深入的了 解,甚至於某些課題啟發了我做某些研究、

■ 二○一五年莊永裕與學生一起參 加密室逃脫。(莊永裕/提供)

發表了一些論文。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教 學就是一種樂趣,它不單是對學生有利,其 實對你個人的研究也會非常有幫助。﹂ 這種正面態度看待教學工作,使得莊永 裕帶著清晰冷靜的腦袋,輔以想將知識傳達 出去的熱情,繼續走在教職的路上。

■ 二○一六年莊永裕和學生一 同聚餐。(莊永裕/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24

在指導研究生方面,莊永裕認為:比起做出厲害的研究成果,在研究的過程中有沒有達到一個

研究生應有的特質更重要。比如:知道如何設計實驗、如何評估結果的好壞、如何去設計方法、如 何去驗證一些假設等等,這才是他對於研究生考核的重點。 他的指導學生曾瑀則形容莊永裕:﹁他是一個邏輯很強, 又很實際的人。講話不會繞彎,也不會去考慮你達不到的要 求,跟他做研究,你會覺得滿幸運的!因為你會得到一些踏實 的建議,不會一直追求一些看不到的目標,而覺得太痛苦!﹂ 但目前擔任所長的莊永裕大概花了一半的時間在行政 職上,百分之三十在教學,犧牲最多的則是他自己的研究工 作,他無奈地笑說:﹁確實我的學生也抱怨比較難找到我, 我指導他們的時間確實變少了。因為要做好指導,不單單只是

,我就跟著做、跟著念,可是現在我是沒有辦法 paper

而已,像我們以前做研究的時候,學生做什麼工作、 Meeting 念什麼

這樣做了。﹂

教學相長不負擔

■ 莊永裕與二○一八年畢業學生於畢業典禮上合影。(莊永裕/提供)


採訪 ‧ 撰稿/許家瑜 攝影/楊文卿


通 教授也是普 鍾孝文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 專 長 醫用磁振造影 教授科目 電子學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美國賓州大學生醫工程博士 經 歷 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博士後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師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榮譽紀事 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國科會研究傑出獎 國立臺灣大學優良導師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三度獲獎)


229  鍾孝文‧教授也是普通人

回顧過去自己

以 同 理 心 教 學

鍾孝文是生醫電資所教授,在電機系大學部開﹁電子學︵二︶﹂課程。電子學屬於電機系基礎課 程﹁三電二數﹂的其中一電,學生普遍認為這個科目的學習負擔是數一數二的重。

臺大電機系是理工科系的龍頭,學生都是菁英中的菁英。鍾孝文說,學生聰明,教起來挑戰性

?﹂知道學生是很認真在吸收知識,做教授不能只會照著講綱

強,而過去十年來,學生變得更多元。現在學生普遍一邊使用手機、筆記型電腦上課;下課時,到講臺 來找他挑戰:﹁老師那個最新的技術 單向式教學。

鍾孝文指出:面對清一色聰明的學生,學習動機會是教學成果很大的關鍵因素。﹁動機比較弱的

學生,課堂上要想辦法讓他們想學;學習動機強的學生,挑戰則在於課程須符合不同程度、不同學習特 性的人。﹂

他使用板書上課,在黑板上推導電路圖,可以一邊想要補充什麼。教完電路的功能,他還會把電

路設計的概念都講述一番,以及在業界如何應用。﹁讓他們知道這個模型是拿來幫助人!懂了這個以 後,就可以把很多看來複雜的理論很快串起來。﹂

講到課堂教學,鍾孝文一邊示範學生跟不上時會露出的神情,每當發現學生無法吸收時,他會將

﹁電子學︵一︶﹂、﹁電路學﹂的相關概念趕緊拿出來複習,他認為:猜出學生心裡在想什麼、知道

學生需要什麼最重要,而自己過去學習的狀況又和學生很類似,讓他能夠準確地掌握學生所需,對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28

鍾孝文的辦公桌旁陳列許多學術用書,還有一些過去所獲得的研 究、教學獎項。其中一個雕刻風格的擺設,是以他們師生合照製 作的。攝影師想要拿起相機記錄時,鍾孝文連忙提醒:那幅在某 一輯專書中已收錄過了。 問起這位﹁績優﹂教授在學生的眼裡是怎麼樣的形象? 有的學生說:﹁像爸爸﹂;有的學生說:﹁個人魅力很強, 不知不覺會被吸引﹂。鍾孝文則謙虛地表示,不知道自己究 竟為何受歡迎。 他也是臺大電機系畢業的,坦言自己當初就是﹁念不 下去了﹂,也是有畢業恐慌症候群,正如現在的學生一樣, 甚至自己小孩也是如此。從他的話語中,可以明白,老師一 再強調千萬別把他神化,﹁我只是普通人﹂並非隨口自謙之 詞,而是一路走來也是經歷摸索及誤打誤撞,因而能夠對學 生產生同理心,也難怪學生形容他是﹁爸爸與教授的混合 體﹂,能夠在學習的路上,從人生、學術研究等不同面向, 給出最恰當的建議。

■ 鍾孝文的辦公室有許多和學生的合照,師徒之間亦師亦友。 (楊文卿/攝影)


231  鍾孝文‧教授也是普通人

牛排與配菜給的教學啟示

學生口中﹁老師很強的個人魅力﹂,具體而言是如何呢?鍾孝文想了想說,可能是自己會在

課間休息後,將學生寫給他的期中評鑑,拿出來讓學生﹁醒腦、笑一笑﹂,久而久之與學生形成默

契,寫評鑑時,會就課堂上他開的玩笑做回應。例如說:他喜歡講:﹁這個電路用膝蓋想就好﹂,

學生就會在評鑑中延伸出﹁要買護膝﹂、﹁膝蓋中箭﹂、﹁要吃維骨力﹂等玩笑話。

﹂、﹁如果你的記憶體和我一樣,只有一個

的話,你就記這個東 bit

流傳在網路上的課程評價,也時常節錄一些鍾孝文的語錄:﹁我記憶力不好、數學也不好, 所以我教你們簡單的算法

西﹂。或是﹁我的話,是跟各位的程度最接近﹂等等,因為過去有同樣的學習背景,他的這種教學

方式,深受學生喜愛。有趣的是,老師高舉﹁我也很弱﹂的旗幟,學生並不買單,反而邊講邊說: ﹁老師明明就很強,卻喜歡裝弱。﹂

學生傅子興認為,老師得到教學傑出教師獎,除了因為﹁個性好,學生喜歡很合理﹂之外,更

重要的是鍾孝文的教學,改變了許多原本排斥三電課程的學生。教的方法好,讓學生擺脫對於電子 學的恐懼,才是真正受到學生青睞的原因。

鍾孝文也舉出牛排與配菜的例子,指出唱作俱佳是配菜,最重要的還是那塊牛排。唱作俱佳可以讓

他加分,然而花心力在幫助學生讀通電子學、解決學生的難題才是他作為一位教授最重要的教學方針。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30

■ 鍾孝文得過許多優良獎,始終為學生指點迷 津。(楊文卿/攝影) ■ 鍾孝文與電機系學生合影。(楊文卿/ 攝影)

症下藥。

﹂,鍾孝文讀到心坎裡,上課時,他便講

曾經有學生在教學評鑑抒發:﹁我不會寫程式,又對電子學沒 興趣!是不是該轉系了

起自己過去﹁大學四年,無時無刻不在想轉系這件事情﹂,在迷惘中

徬徨的心路歷程,下課時有學生表示深受感動。鍾孝文說:不太確定

學生為何有此反應,只能推測是在教授的光環加持下,他這個﹁普通 人﹂的經歷,很貼近學生。

學業成績表現不錯的電機系大三學生傅子興激動地說:﹁我的電子

學真的是被老師﹃救﹄起來的,老師教得真好!﹂傅子興說每一位電子

學教授都教得很好,但第一次聽了鍾孝文講電子學,﹁先帶觀念,打通

任督二脈的教學模式,非常適合自己,就再也離不開他的課了。﹂

除此之外,傅子興也分享:先前想轉系的學生,剛接觸電子學時

挫折連連,甚至在課堂中聽不下去需要離開教室,回去讀也念不懂。

聽完老師的一席話,知道教授也是這樣過來的,心理平衡許多,跟著

鍾孝文的教學重拾信心,沒有放棄電機這條路,之後也順利找到有興 趣的研究方向。


233  鍾孝文‧教授也是普通人

比學位更重要的事 鍾孝文是醫聲室內樂團的大提琴首席,也會在電機音樂會時 與學生同臺合奏,音樂與他的緣分是從大學開始的:﹁電機系的 課業讓我太沒興趣,所以我把時間通通花在這上面。﹂轉系的念 頭一直都在腦中,甚至想轉換到音樂跑道,然而他明白:這肇端 於電機系的排斥力太強。 他非常了解學生在生涯上的徬徨,又因為和學生親近,學生 會找他抒發煩惱。傅子興說:老師非常開放!轉系的好處在哪? 不好在哪?鍾孝文都會中肯陳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比強 迫而做要好!﹂他想傳遞給學生的價值,不需要拘泥在電機是明 星系所轉走可惜,而是協助學生探索,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每當期末時期,教授總是會收到一些﹁求情信函﹂,他會告 訴學生:如果不及格是事實,雖說不是很光彩,但不代表人生就 變成了黑白。﹁有本事可以捲土重來,不回來,也有另外的路可 以走呀!﹂必要時,他也會援引親身經歷:﹁我在電機系念得實 在是沒有信心,但那不妨礙我成為電機系教授。﹂或是曾有被當

■ 鍾孝文熱愛大提琴(電機 ■ 鍾孝文和學生同臺電機音樂會。(電機音樂會籌備團隊/ 音樂會籌備團隊/提供) 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32

順水推舟的教授之路

回想大學時期,鍾孝文形容自己:在同儕間勉強算是滿會教

的,但從未想過要當教授,甚至以前對電子學這個科目也不感興

趣,﹁我都跟學生說:我以前不喜歡的科目,現在竟然要來教,還 教二十幾年。﹂

鍾孝文的電機教授養成之路,在他的口中說來,是一連串的

﹁巧合﹂。當初想學醫,偏偏辨色力異常、碰巧又是先填志願才考

試的最後一屆,於是來到了電機系。在電機系﹁念得非常挫折,一

不是先有篤定的目標,機緣卻讓他成為教授,但是始終如一的價值觀,成就今日的他。

在學生眼裡頗有心靈雞湯的效果。然而看似順水推舟的經歷,其中亦存有他獨到的處事態度。雖然

他輕描淡寫地說完,時不時苦笑一番,形容自己實在沒有所謂的﹁規畫﹂可言,這樣的經歷,

考,於是只好把博士念完、研究領域在臺灣當時沒有產業,因此投入教職

該系所沒有碩士學位,每個新生都是拿博士入學許可。後來每個學生也都通過了第一屆新制資格

電機背景。甚至申請國外碩士,拿到的卻是博士入學許可,欣喜若狂覺得自己受到肯定;後來發現

點成就感都沒有﹂,所以出國想轉念醫學工程試試看!卻發現指導教授收他的原因,正是因為他的

■ 鍾孝文指導碩士學生,給學生很大的空間發 揮。(楊文卿/攝影)


235  鍾孝文‧教授也是普通人

■ 鍾孝文的太太最喜歡的一張全家福 。(鍾孝文/提供)

家庭對鍾孝文來說永遠是第一位。在指導碩、

博士生時,他的想法也離不開孩子。﹁我自己也有

小孩,希望他碰到好老師,那我就培養一些學生認

為還不錯的老師出去!﹂他有約莫二十個學生在各

大專院校從事教職,也時常榮獲教學獎。鍾孝文謙

虛地說,這不代表他自己成功,只能說自己的教學 方法被肯定。

談到教學心得的傳承,也和孩子相關:﹁我

希望年輕老師去想:你的小孩如果是別人的學生,

你希望他受到怎樣的關心,就去做怎樣的教授。﹂

他以自己的身教,演繹不急功近利的道理,無形中

也影響了學生。他希望年輕老師做﹁願意為學生付

出﹂的教授,拋卻研究成就獎項,回歸教學的本

質、教育的初衷,如對待自己孩子般用心付出,學

生的尊重及愛戴,會比獎項來得更重要。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34

掉的學生重修通過,變成他的研究生,當起電子學的助教, 甚至在博士畢業後,投入教職,也是負責電子學這門課! 在鍾孝文的眼中:﹁當掉只是一個很痛的經驗,要你 警惕!就這麼單純而已。﹂他想傳遞給學生的是:人生的價 值並非來自成績、學位。如同教授的價值,亦不來自於獎 項,儘管深受學生喜愛,獲得多次殊榮,他依然保持淡泊。

教育的初衷 就是對學生付出 鍾孝文談起教書:﹁一班必修課,面對超過八十人以 上的學生,你的態度如果隨便一點,可能是有八十個人因此 受害。而你要是願意付出,八十人裡面可能有二十人因此獲 得一些東西,這樣應該就夠了﹂。 鍾孝文和學生互動良好,他說自己的個性比較﹁哈 拉﹂,也希望讓學生知道他並不是難以親近。同樣是電機系 大三學生李瓖芸認為:老師很樂意幫助學生,因此需要和師 長談談時,同學直覺會想到鍾孝文。

■ 鍾孝文帶領學生參加國際會議,照片中的學生有十五位目前在國內大學任教。(鍾孝文/  提供)


採訪 ‧ 撰稿/方君竹 攝影/楊文卿


從  Law

n

Actio n i w a L   in Books 到

薛智仁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法律學院法律學系 專 長 刑法、刑事訴訟法、刑事制裁法 教授科目 刑 法總則、刑法分則、刑事訴訟法、刑事法與刑事 政策專題研究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院博士 經 歷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榮譽紀事 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二度獲獎) 霖澤法學研究獎 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239  薛智仁‧從 Law in Books 到 Law in Action

自編講義以案例貼近法條運用

臺大法研所學生李雲可說,法律系自編講義的老師實在稀有,薛智仁就是其中之一。除了法

條理念與介紹,講義中還有薛智仁挑選、設計的案例,每學期都會跟緊社會脈動改版升級。

︽刑法︾中很常遇到的,是保護安全與限制自由之間的價值衝突,薛智仁會將這些爭議的取 捨,藏在每一個實際案例中,讓學生解釋自己的價值偏好。

薛智仁認為,法律規定得簡單,看來一清二楚,但其實本身非常抽象含糊,實務上運作常帶

來很多奇怪的問題。﹁學生必須要透過一個外在的世界,去反思自己對於不同價值的比重,然後

這價值判斷,運用在特定法律解釋的問題上。﹂他說:案例的價值就是這樣被展現了!

舉例而言,︽刑法︾第二十四條有關於﹁緊急避難﹂得免除或減輕刑責的規定,薛智仁在這

部分提出﹁電車難題﹂的案例:如果今天駕駛在開車,煞車失靈,準備撞上正在過馬路的五個孩

子,駕駛避免撞死五個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將車轉彎,但轉彎會撞死路上的一個行人。

今天駕駛決定轉彎,行人因此喪命,因而構成殺人行為,﹁他為了要保全五個人的生命而犧 牲這一個行人的生命,那我們能不能說駕駛可以主張緊急避難?﹂薛智仁問。

在這複雜的命題中,學生反思其價值取向:這樣的殺人行為或犧牲是否合法?生命能否互相 衡量比較?又如何比較?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38

一 ○

年,薛智仁在德國杜賓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隔 ○

在他自有的一套教學心法。

版竟弔詭地在一天內出現 PTT Course

一八年,薛智仁又在教學評鑑與學 ○

薛智仁專長︽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但高人氣背後,關鍵

不敢說我是最認真的,但我真的是盡最大的力量在教學了。﹂

從教八年,薛智仁很受學生愛戴,他說自己很幸運:﹁我

生票選中脫穎而出,獲選臺大﹁教學傑出教師﹂殊榮。

沒被叫唆來打讚美文﹂。二

對他讚譽有加。貼文學生趕緊跳出來自清:﹁不是老師的槍手,

三篇課程心得文,清一色以五星推薦薛智仁的﹁刑事訴訟法﹂,

律系的第一學期結束不久,

新進老師的課往往讓學生望之卻步,孰料薛智仁在臺大法

生不捨的淚水,轉往臺大服務。

年前往成大法律系任教。在成大兩年多後,薛智仁伴著成大學

如果:學生只能從他身上帶走一個觀點或態度,薛智仁不假思索地 說:「關懷社會,善待別人。」一如他一直以身教實踐的一樣。

■ 在教學傑出殊榮之前,薛智仁也曾兩次獲得教學優良獎。(楊文卿 /攝影)


241  薛智仁‧從 Law in Books 到 Law in Action

笑聲很好笑!﹂王琮儀在一旁點頭如搗蒜,他舉例:老

?因 ○

師會模擬情境,問學生這樣的情境要用幾號法條解釋,

只有開到景美!﹂然後自己先大笑。 ○

學生回答後,薛智仁會追問:﹁為什麼不用二六 為二六

學生形容,老師的﹁魔性﹂笑聲,還有麥克風加

除了笑話,薛智仁也常主動點學生回答,但在大班

持,學生很難不為所動。心情開朗了,心門也打開了。

﹂,隔壁的兩位男學生也分別成為﹁ Ella

﹂與﹁ Hebe

﹂。 Selina

薛智仁說,他理想中的課程,是提問後有學生踴躍舉手發言互動,他坦言,這在臺灣並不常

王琮儀也分享,學生答錯了,薛智仁不會羞辱學生,他會用輕鬆的口氣說,﹁喔!真的嗎?

礎上去做延伸,談這可能涉及的爭議,或是背後更重要的問題,﹂薛智仁說。

要願意去思考。學生為荒謬答案提出一個可能的理由,那就是好答案,﹁我還可以在學生回答的基

薛智仁認為自己有一個優點,他會讓學生清楚知道,回答好壞不會有任何﹁不利益﹂,但一定

見,對學生而言也並不容易。

名﹁

因為第一次上課穿著蝙蝠俠的衣服,此後就成為﹁蝙蝠俠﹂,另一位女孩因為打扮中性,索性被取

中記住一百二十個名字實屬不易。薛智仁擅長記人臉,即使位子換了也不影響他辨認。於是,學生

■ 課堂外的薛智仁親和幽默。(薛 智仁/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40

王琮儀也對薛老師設計的案例印象深刻。王琮儀大學時在成大就是薛智仁的學生,如今在臺大法

研所也是薛智仁的指導學生。他說,薛老師在探討案例時,會做各種情境修正,以案例貼近法條應用。

王琮儀分享,︽刑事訴訟法︾有﹁強制辯護﹂規定,亦即法庭中辯護人必須全程在場才能進行 審判,以保障重罪被告嫌疑人權益。

薛智仁會問,如果被告無律師陪同,程序是否合法?如果是律師遲到五分鐘?又如果律師全程

在場,但都在滑手機?肉體在場、精神不在,是否屬於全程在場?如何定義實質有效的辯護?

薛智仁不會將理論塞給學生硬背,只有當學生深刻地想過某個問題,才能親自體會到問題的

困難。事實上也只有在學生討論過後,他才會公布實務見解,薛智仁說:﹁法律人喜歡講甲說、乙

說、丙說,但這些理論不是天外飛來的,其實都是每一個學生可以自己想出來的。﹂

學生在案例的一次次變形與修正中,與老師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經過思考,再將自己的答案

與實務見解比對,訓練獨立思辨能力。王琮儀肯定地說:﹁老師上課,真是各種充實!﹂

氣氛營造讓學生無痛發言互動

法律系的課很重!傳統課程多是單向知識傳輸,﹁近年來學生越來越喜歡有互動性的老師。﹂李

雲可說。然而對許多老師而言,或許同樣現實的問題是:如何打開學生心房,讓學生願意給予回饋。

課堂上學生對薛智仁的冷笑話都不陌生。﹁他的笑話真的非常難笑!﹂李雲可說:﹁可是他的


243  薛智仁‧從 Law in Books 到 Law in Action

間,我就是小狗!﹂這般真心話引來學生們哄堂大笑。

李雲可分享:薛智仁是非常沒有架子的老師。﹁你會敢跟

他開玩笑,非常敢!﹂下課遇到學生,薛智仁絕對停下來打聲招

呼、關心兩句。薛智仁也會跟學生在臉書留言哈拉,臉書上丟個

訊息給老師,薛智仁會以貼圖相迎,約個吃飯也沒問題,他也會 主動約學生吃熱炒。

友﹂。﹁你不需要幫我準備刀叉或點菜,也不用等我吃飯,你才

上對薛智仁﹁暖男薛薛﹂的稱呼並非虛妄。 PTT

開動。﹂薛智仁說,如此一來,師生間才能有真正的交流,才是 真正教學相長。 學生分享:

薛智仁在課堂之外受理的疑難雜症,包山包海。從人格養成到情 感糾紛都會有學生找他傾訴,甚至談到以淚洗面,﹁那也是他平 常所外顯的形象,不然你也不會想去找他講事情。﹂王琮儀說。 法律系學生一定聽過:每年上半年的研究所考試與下半年國 家考試放榜後,都會各有一批學生失志落榜、愁雲慘霧,薛智仁

■ 薛智仁臺上謙和認真,臺下真心關懷,亦師 亦友。(薛智仁/提供)

薛智仁認為:學生跟老師的關係,不應被延伸到課堂外。下課後,師生是﹁課堂關係認識的朋

■ 薛智仁與在臺南就學的兒子。 (薛智仁/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42

你學的跟我學的刑事訴訟法不一樣。﹂薛智仁希望學生願意 思考,獲得樂趣並感受一下自己的極限。另外,學生知無不 言,對薛智仁也是一種成長,同樣的教學內容他自己想過許多

亦 師 亦 友

次,常常都是在學生身上得到新觀點,﹁這樣我也會很期待上 課!﹂他說。

臺上臺下

講臺上,薛智仁是認真的老師,自有一套不容妥協的學術 標準。學生分享:薛智仁備課比學生勤奮。碩班學生在臺上報 告,薛老師手上一定也有自己註記過的紙本,他的建議也都滿 實在的。這次得到教學傑出獎,李雲可篤定地說:﹁完全不意 外。﹂ 薛智仁是臺南人,每週集中排課在兩三天,在研究室過 夜,每月高鐵花費破萬。有一次課到晚上七點半後才能吃飯, 他飢腸轆轆,說了個玩笑話:﹁我下次要是再把課開在這個時

■ 薛智仁常在課後與學生聚餐。(薛智仁/提供)


245  薛智仁‧從 Law in Books 到 Law in Action

最後,談到對學生的期許,薛智仁回憶留學德國的體悟。對臺灣人而言:德國法學理論,其實

正是德國人對眼前社會問題所構思的解決方法。他體會到:學術研究不是純粹實踐自己的興趣,臺

灣︽刑法︾研究,應該要達成與在地社會的互動,這才是法學者繼受國外法學知識對臺灣的價值。

他也提醒,能念到臺大法律系的學生絕非一般人。薛智仁說,法學者常談﹁正常理性的第三

人﹂,往往以為這樣的角色自己可以勝任。部分學生也會忽略自己在臺灣社會的特殊性,將含著金

湯匙出生的自己,誤認是正常理性的第三人。因此,薛智仁期勉學生:﹁做法律判斷時,不能只固

著在自己的生活上。我希望我的學生除了精準的思考跟眼光之外,還要有關懷社會的心。﹂ 如果學生只能從他身上 帶走一個觀點或態度,薛智 仁不假思索地說:﹁關懷社 會,善待別人。﹂一如他一 直在躬行實踐的一樣。

■ 薛智仁期望學生關懷社會,善待別人。(薛 智仁/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44

都會語重心長,奉上一碗心靈雞湯:﹁如果把人生放很長,預設四十歲前要達到什麼目標,什麼時 候達到都是一樣的。不管上榜落榜,你要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

臺上謙和認真,臺下真心關懷,亦師亦友,也難怪當年離開成大,竟有學生哭著留他。

你不是「正常理性的第三人」

在臺大五年,薛智仁說,他越來越常使用與臺灣切身相關的案例,較少談到法學教科書中的典

型案例。臺灣是刑法學寶庫,許多案例世界獨有,在課堂上讓學生理解︽刑法︾是如何在臺灣被運

,是 Law in books

﹂他說。 Law In action

用,比教科書上腦筋急轉彎式的趣味思辨更重要。 ﹁︽刑法︾不是

薛智仁希望學生能具備敏感度,了解刑法對自由的傷害有多大,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又有多微

罪刑法定原則。 ──

不足道。他談到,議員選舉﹁提前﹂賄選的行為,未符合當前︽刑法︾﹁投票行賄罪﹂規範,最高 法院卻在十多年前的判定提前賄選違法,公然逾越︽刑法︾的基本價值

他鼓勵學生,未來如果有機會成為法官或檢察官,要勇於挑戰錯誤慣例,即使違背最高法院

的見解,意味判決有被上級撤銷的風險,﹁但到底是堅持法律價值重要?還是你的考績重要?﹂他 說,法治精神不容妥協!


採訪 ‧ 撰稿/麻愷晅 攝影/楊文卿


找尋 敗 失 怕 不 廖憶純

自我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 專 長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 教授科目 生 物化學、生物化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動物細 胞實驗法、專題研究、專題討論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國立臺灣大學博士後研究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後研究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物化學與分子醫學系 專案計劃助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副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優良期刊論文獎勵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五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249  廖憶純‧不怕失敗 找尋自我

些與生物化學相關的知識。 ﹁我覺得:老師的投影片是數一數二好的。﹂剛畢業的大四 專攻生黃鈞暘認為,廖憶純的投影片很有邏輯性,他說:﹁假如 你生病沒去上課,光看投影片也可以理解。﹂ 在投影片的製作上,廖憶純一點也不馬虎,配圖配字,並抓住 一兩分鐘講完一張投影片的原則,將重點簡單扼要地呈現。回想剛 開始教書時,投影片總會做到半夜,課前還會關上辦公室的門,練 習講一次授課內容。直到現在,她依然會在上課前預演,﹁我會把 印出來,然後這張要講什麼大概寫一下。﹂ handout

■ 廖憶純上課使用的投影片邏輯清 晰,受學生喜愛。(楊文卿/攝 影)

教書八年來有什麼樣的改變?廖憶純笑答:﹁應 該說越講越少嗎?﹂她回憶剛開始教書時,急於和學 生分享資訊,經常自顧自地講課,後來才懂得觀察學 生。適當的眼神交流,讓她意會到學生消化不良,舉 凡眼神迷濛、睡意朦朧、滑手機,﹁很多小動作就可 以知道他們可能不專心,或是你講的東西讓他們有點 。﹂這時,廖憶純便會放慢腳步,或講一些系上的 lost

■ 廖憶純備課時都會印出投影片,用藍筆註記要 點。(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48

在 如 今 連 做 實 驗 的 方 法 也 能 用 Google 解答的時代,廖憶純認為僅 有熟練技術是不夠的,「你只是會動手不行,還要會動腦!」

﹁啊!忘了說,我的頭髮不是染的喔!是天生的!﹂採訪結束時,廖憶純得意地摸著自己紅褐

色的短髮說道。一如學生所言,開朗的個性是廖憶純的最佳寫照,但更吸引學生的地方,在於她清 晰的邏輯和客製化的教學。

的世代,廖憶純認為老師在教學上的角色,就是提醒學生重點在哪裡,並 Google

以學生為重 去蕪存菁 面對凡事仰賴

具有判斷的能力。她形容自己上課時就像一名導遊,會知道哪些景點是重點,並帶著學生走一趟,

細節的部分就讓學生自己去心領神會。﹁覺得教學就是不斷地提醒重點,主要的枝幹一定要一直秀

出來,他們才不會困惑。﹂每次上課,她總會花五到十分鐘,把上堂課的重點再複習一次。

除了告訴學生重點為何,廖憶純也幫助學生融會貫通。﹁生物化學﹂是她教授的課程之一,由

於這門課是共同授課,因此她會特地去看其他老師的投影片,了解他們先前教了什麼。此外,為了

讓學生系統性地學習,廖憶純也會留意學生過去修過哪些課,並向學生借講義,看他們過去學了哪


251  廖憶純‧不怕失敗 找尋自我

莊榮輝的投影片跟教學方法,﹁我常常偷偷跑去他的網站,偷學一 些上課技巧還有投影片製作方式。﹂廖憶純笑著說。 除了教學上有前輩的幫助,廖憶純也很感謝她的第一屆研究 生與專攻生,﹁那時候我也只是個助理教授而已,很菜的!所以很 感謝他們願意來我們實驗室。﹂她回憶實驗室從無到有的建立。學 生們幫忙添購、擺設實驗室大大小小的器材,讓她非常感動。﹁沒 有他們做研究,我的實驗室也沒辦法繼續下去,所以會有革命情 感。﹂到現在,廖憶純每年依然會邀請當時的學生回來聚餐。

做實驗從基本功練起 除了一般課程,廖憶純的實驗課程和研究指導,也受到學生喜 愛。﹁老師很清楚學生哪邊會有問題,﹂修過實驗課的黃鈞暘說: ﹁有些比較難的步驟,老師會自己下來示範。﹂而廖憶純的操作技 巧和細心度也讓他非常欽佩。 廖憶純大學就讀農化系,但她當時對必修的生化課即抱持興 趣。大四時,加入生化研究室,對她來說,實驗有意思的地方,就

■ 廖憶純與指導的第一屆碩士班畢業生合影。(廖 憶純/提供)

■ 實驗操作的每個細節至關重大。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50

事,提振學生精神。

廖憶純在連續兩堂課中間一定會下課,下課前也會複習該節課講的內容,並鼓勵學生問問題,

藉此了解學生是否真的聽懂了。課後,她更會趕緊修改投影片,調整學生沒興趣或是感到困惑的部 分,慢慢濃縮,去蕪存菁。

初任教職 感謝師生幫助

廖憶純過去專注於研究,回臺接任教職時,在教學上受李平

篤、莊榮輝、王愛玉三位前輩影響頗深。由於接手退休老師李平

篤的生化課,她特地旁聽好幾堂課,﹁有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

李老師說:﹃生化應該要生活化。﹄﹂廖憶純說道。

這段話給予廖憶純很大的啟發!自此,除了備課時思考生活

中的例子,像是學生拎著早餐走進教室時,她就會舉例:吃完早

餐後,醣類如何在身體產生能量。廖憶純也常跟學生說:﹁課本

她學習了王愛玉的投影片製作與講課方式,運用適當的動畫設計每張投影片。同時,她也欣賞

胞!﹂

上寫的東西並不是新的知識,而是你身上正在發生的事,你有這個能力卻不知道,很對不起你的細

■ 廖憶純希望生化知識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書 本內容。(楊文卿/攝影)


253  廖憶純‧不怕失敗 找尋自我

的方法;擔心學生因基礎技術不扎實,影響之後的學習,因此廖憶純會要求助教將實驗預做一次。

藉由此種方式,讓助教知道實驗需注意的地方,並確認器材與配製的試劑有無問題。當一切完備, 才有辦法指導學生。

引導教學 鼓勵自主思考

研究指導時,廖憶純會先告訴學生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並讓他們自己去找有興趣的題目做,

目標定好後,就放手讓學生嘗試。她認為,臺灣的孩子從小經歷填鴨式教學,是時候開始消化組織

解答的時代,廖憶純認為僅有熟練技術是不夠的,﹁你只是會動手不 Google

了。廖憶純選擇讓學生自主思考,她希望培養學生在過程中發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當今連 做實驗的方法都能用

行,還要會動腦。﹂因此她不常給學生答案,而是提供建議,並將決定權交給學生。

博士生吳偉銘即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長。﹁常常發現做不出來,我就會趕快去找老師,她會給

你一些提示,我再根據提示去摸索。﹂一開始雖然覺得疲憊,但他發現,即便路走的比較慢,卻讓 他更有自信迎戰未來的各種研究題目。

吳偉銘接著說:﹁我覺得老師其實負擔了滿大的成本。﹂他認為廖憶純選擇此種指導方式,研

究成果會累積較慢,壓力一定很大。對此,廖憶純則說,畢竟學校不是公司,她希望以教學為重,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52

在於能實踐課本內的知識。一開 始是興趣,而後伴隨實驗成功的 成就感,以及憑一己之力解決問 題的過程,讓廖憶純一頭栽進實 驗的世界裡。 ﹁實驗課最重要的就是經

■ 實驗課上,助教為關鍵角色。(楊文卿/攝影)

驗傳承。﹂她認為有許多操作細 節,不是光看講義或聽課就能清楚了解,學生必須透過實 作才會知道。因此在實驗課程中,廖憶純會盡量一組一組 去看,以過來人的身分,讓學生知道要注意什麼地方,怎 樣才是有效率且正確的作法。 但由於實驗課程人數多,廖憶純不一定能顧及每組學 生,因此她很重視助教的訓練。走進教室,只見每組學生 圍在助教身邊,看著他們示範;輪到學生操作時,助教則 在一旁觀看,記錄學生的操作失誤並提醒他們。 考量部分助教過去未修過實驗課程,可能會傳達錯誤

■ 廖憶純在大學時期便樂於做實驗。 (楊文卿/攝影)


255  廖憶純‧不怕失敗 找尋自我

﹁有時候你真的去做實驗跟研究後,會發現自己的專長好像不在這一塊。﹂廖憶純認為這樣也

無妨,因為能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才是最重要的。她會為對實驗有興趣的學生感到欣喜,希望

他們能永保熱誠,﹁因為研究的路是很漫長的,你要一直有熱情、動力,驅動你走下去。﹂即使發 現自己不感興趣,她也相信過程中的訓練,對他們未來依然有幫助。 過去曾獲得多屆教學優良教師,此次又榮獲教 學傑出教師,廖憶純害羞地說:﹁我還有很多不足的 地方啊!﹂她對於為師的角色依然有期許,除了跟 進生化領域的新發現,她希望自己的授課能更有趣。 ﹁有的人常說:﹃我學這個幹嘛?﹄但我覺得生命科 學的課程,真的是﹃生命﹄的科學,就是你要理解生 命的現象,這些不同的生物分子如何造就出生命的特 質。﹂讓更多學生喜歡課程,並覺得課程有幫助,是 廖憶純努力的目標。即使學生未來不從事生化領域的 工作,她也期待學生能將求學過程中學到的邏輯、哲 理,運用於往後的發展。

■ 廖憶純在乎每個學生的特質。(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54

因此願意讓學生多方嘗試,即便失敗,也能從中學習、修正。

﹁比起失敗,更重要的是你要找到問題在哪裡!﹂廖憶純的這句話,讓黃鈞暘印象深刻。加入實

驗室後,他接受了扎實的訓練,除了不定期的抽問,廖憶純也會跟他一同檢視每個實驗步驟,久而久

之,養成自動釐清錯誤的習慣。而找出失敗的原因,不重蹈覆轍的觀念,亦成為黃鈞暘最大的收穫。

成為學生的引路人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我不是在教一個班的學生,而是在教一個一個不一樣的人。﹂

將學生視為成熟的大人,是廖憶純指導研究的原則。放手讓學生嘗試的同時,就是她觀察學生的機

會。當學生試了很久,卻遲遲沒有進展時,她會協助學生將目標縮小,﹁做實驗,成就感也很重

要,如果一直遭受打擊,可能就會喪失再做下去的動力。﹂待目標完成後,再繼續往下做。如果學 生能照著自己的步調走,也能達到她的要求,她則會放心讓學生自己做。

此外,廖憶純也理解每個學生的特質與就讀動機不同,很多時候,她傳授的不僅是專業知識,

還有生涯規畫。有些學生對研究很感興趣,她就會希望他們多發揮潛力;對於非自願就讀研究所的

學生,她則會鼓勵他們往其他領域發展,﹁其實人生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勇敢嘗試,沒有好或不 好,只有適合不適合。﹂


採訪 ‧ 撰稿/簡鈺璇 攝影/楊文卿


當知

輔 的 生 學 識的使者

王致恬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生命科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專 長 神經傳導與發育的分子機制 教授科目 普通動物學、生命的探索、分子細胞生物學、神經 傳導 學 歷 國 立臺灣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系昆蟲組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生理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生理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生理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所研究助理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生理學研究所博士後 研究員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神經生物研究所博士後 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 長 榮譽紀事 Jerzy N. Rose Award for the Outstanding Ph.D. Thesis in Neuroscienc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二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學生的輔佐

259  王致恬‧當知識的使者

看著第一屆研究生的照片,她說:﹁這批研究生中,有兩個 學生前幾年生寶寶了,他們還帶寶寶來這裡︵實驗室︶說要互訂 婚約呢!﹂即使學生畢業已久,王致恬仍像位慈母般時時刻刻關 心學生的現況。 她說:﹁教學就像撒種子,只要用心,學生幾乎都能感受 到,慢慢地就會看到他們的改變,這對老師而言就是最好的回 饋。﹂王致恬也將今天自己在生理學科的小果實,歸功於過去對 她循循善誘的老師們。

將幸福傳給學生

教授,憶起每次投稿前,總會每天花半小時跟著教授修稿、雕 Meyer Jackson 琢文字,這也奠定她日後的英文寫作功力。

時,她遇到聰慧的

教授蔡元奮是位優秀的演說家,在他的訓練下,學生皆練就一身好臺風。赴美國威斯康辛讀博士

王致恬感謝求學的過程中,遇到多位武功高強的師傅。攻讀臺大生理研究所時,她的指導

道、授業,激發學生的學術熱情,鼓勵他們在不同領域深化學問。

大學教授需擁有十八般武藝,首先要具備研究能力,想盡辦法尋求知識的突破;再者需傳

■ 學生帶寶寶來實驗室相見歡。(王致恬/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58

王致恬表示:「教學就像撒種子,只要用心,學生幾乎都能感受到, 慢慢地就會看到他們的改變,這對老師來說就是最好的回饋。」

﹁老師是個可以帶給大家幸福的工作﹂,留著一頭短髮、講話聲音細柔、笑起來有個小梨窩的

足的笑容。

每位學生的成長與學術成就,露出幸福與滿

十二年間學生送的卡片和相片,王致恬細數

翻出櫃子中的一大袋子,裡頭裝滿任教

沒想到日後有榮幸回到臺大執教。

生活的豐足,從那刻起就下定決心走這行,

業十多年的學生話家常,便感受到老師精神

致恬提到,看著身為高中老師的父親,跟畢

﹁這份工作能在好多地方發揮喔!﹂王

臺大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王致恬說。從小她便喜歡採買物品、張羅活動,樂於當人與人 間的潤滑劑,提供大家聯繫感情的機會。

■ 王致恬袋子中裝著滿滿的學生卡片。 (簡鈺璇/攝影)


學生的輔佐

261  王致恬‧當知識的使者

回憶第一年上課的情況,直言﹁慘不忍睹﹂,教室鬧哄哄一片、學生心不在焉,授課成效明顯不 彰,但為了準備這堂課,她每週需辛苦備戰八小時。

後來靠著許多﹁傑出教師﹂︵如﹁飛雁計畫﹂的齊肖琪教授︶傳授經驗,王致恬才逐步修正教

群,讓神經細胞活

學方式。她表示﹁啟發學生的修課動機﹂是關鍵,透過生活化例子、時事,如:介紹韓劇︽太陽的 後裔︾中﹁免疫風暴﹂背後的生理機制。 她也透過分享實驗室﹁養細胞﹂的經驗,溫柔地提醒學生要補充維生素

是經典!﹂她表示這門課清楚介紹神經傳導的機制與型態,而且內容扎實,獲益匪淺。

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博士生楊蕙如讚美:﹁如果對神經相關知識有興趣,王老師的神經傳導課

王致恬認為自己逐漸﹁懂學生在想什麼﹂,課自然越上越好。

多時,她也會換個方式讓學生體會英文的趣味,而非怪罪他們的偷懶。靠著細心觀察、換位思考,

責,因為這可能是他們﹁聽不懂﹂的徵兆,老師需要稍加留意。至於學生反映:課堂的英文讀物過

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也能提升教學成效。當她發現學生在課堂的心不在焉,她也不會立刻指

生在每週作業中,提出教學回饋,並透過觀察學生筆記的抄寫狀況,週週微調授課進度與內容。

﹁理解學生﹂也是教學成功的法門。﹁等期末教學意見出來,就太晚了!﹂她表示自己會請學

生的課堂回饋都表示,修課讓他們更懂得身體、更愛自己。﹂

化,同時她勸導學生早睡,讓腦中的腦脊髓液在睡眠中循環、把廢物代謝掉。王致恬笑著說:﹁學

B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60

在美國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時,她跟著教授 Marla

學習寫計畫、申請經費。王致恬表示過去老師 Feller 的辛苦投入,在自己身上一點一滴的累積,她才能順 利將神經領域的知識帶回臺灣。 現在她也用當年老師的精神來栽培學生。每學期 的專題討論課前,她總會細心調整學生報告架構、口 條,並要求研究生每月完成英文研究報告,藉此教導 學生英文寫作。她發現只要肯花時間在學生身上,就 能漸漸看到成果。在整學期糾錯學生的報告後,學生 的寫作功力也提升不少。 ﹁神愛我們,我們很幸福,因此我們可以把幸福傳給別人。﹂她引

掌 握 授 課 訣 竅

用聖經的觀點時時提醒自己,要做個能讓大家都幸福、快樂的人。

讀懂學生的心

儘管做好充足的準備,但要把課上好,還是需要一番工夫。她

■ 王致恬與指導教授 Meyer (右二)合影。 (王致恬/提供)

■ 王致恬常散播幸福與歡笑 給學生。(楊文卿/攝 影)


學生的輔佐

263  王致恬‧當知識的使者

﹁可見大家常說要讓媽媽開心、注意胎教是有道理的。﹂說明神經研究其實跟生活息息相關。

之後,王致恬到美國攻讀博士,投入神經傳導機制的研究。運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將基因表

現在神經細胞中,觀察細胞膜的離子通道開關,受到哪些氨基酸調控。不過,研究過程要運用﹁單

一離子通道記錄﹂的技術,她表示這個技術如同遊戲關卡中的大魔王,相當複雜,稍不留意實驗就 要重來。

嘗試二十幾次的失敗,終於在一週內成功。她記得週五下午老師看到數據後,就開心請全實驗

室的每個學生吃冰淇淋。﹁那顆冰淇淋跟壘球一樣大呢!後來,我們就知道:只要週五交出報告,

老師就會很開心。﹂她比劃著冰淇淋的大小,高興地說著,彷彿回到學生時期,享受研究的時光。

做研究的過程,可嚐盡人生的酸甜苦辣。她說,同儕的支持是挺過難關的關鍵。當有人理解 你,並與你一同打仗,所有的苦最後都會回甘。

因此,她建議研究生在遇到問題時,不要躲起來喪氣,而是主動尋求他人協助,或許你的難

題對其他人來說只是個芝麻綠豆。她也常透過讀聖經的詩篇和︽荒漠甘泉︾,來調適實驗失敗的心 情,讓自己跳脫挫折,重新獲得力量。

師生合作共同經營實驗室

在美國完成博士後研究,王致恬就想回臺灣教書,主要是想就近陪伴家人,並將新穎的神經領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62

盡情享受研究的樂趣

豐厚的教學知識,奠基於扎實的研究。大一上學期的﹁普通動物實驗﹂,勾起王致恬的研究興

趣。她表示學期中老師出了一個難題,要大家將解剖的青蛙骨頭拼回原形,似乎很難完成,但堅持 下去也就全部拼完了。

加上很愛寫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實驗筆記、畫複雜的實驗表格,所以大學剛開學不久,就下定 決心走學術領域。她笑說:﹁世界上就是有這麼奇怪的人啊!﹂

在修習蔡元奮教授的課時,她看到神經科學有許多未解之謎,研究所時便朝這個方向繼續鑽研。

現象,如:雄性老鼠會有去雄性化的狀況。

為變化,主要發現當母親受壓力時,老鼠會有腦部性別分化錯亂

隻小老鼠,觀察雌性老鼠懷孕期間受到壓力時,寶寶成年後的行

扮演重要的角色。她的碩論研究也相當有趣,那時親自接生數百

從實驗中,王致恬體會到神經傳導物質在生物行為調控上,

睛瞪大,彷彿發瘋似的,更大量上升時便會很快死亡。

倍,牠會很開心,但如果多巴胺上升十倍,牠就會身體發抖、眼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腦脊髓液中的物質稍有變化,老鼠的行為就大不同。當老鼠腦中的多巴胺上升兩 ■ 王致恬認為理解學生,便能啟發他 們。(楊文卿/攝影)


學生的輔佐

265  王致恬‧當知識的使者

楊蕙如表示,從細節就可以看到老師對學生的用心,例如: 在進實驗室時,老師會將每個人的技能與工作列表,讓他們看到 自己的職責,並且懂得向具備技能的同儕請教、學習。 此外,她也表示老師會在每個學生生日的時候,邀集大家

■ 學生徐聖平正在準備實驗 藥劑。(楊文卿/攝影)

■ 學生卡片記錄著實驗室的籌 備。(簡鈺璇/攝影)

幫忙慶生,並默默觀察學生的興趣與個性,然後選定適合禮物, ﹁有同學膽固醇過高,老師還送他相關的書呢!﹂ 實驗室在大家的一齊經營下,充滿溫度與歡笑。

追求生命的永恆存在意義 ﹁我想要追求生命的永恆存在意義!﹂王致恬的人生終極目 標不是實質獎勵或物質慾望,而是努力找到自己在世上的使命, 並且盡可能完成它。 身為老師,最重要的是將知識傳授下去,培育後輩的專業能 力,讓他們能走出自己的路,同時也找到人生的目標。她希望在 退休時,回想這些年的春風化雨,會感到生命的豐足與喜悅。

■ 王致恬希望完成生命 中的使命。(楊文卿 /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64

域知識帶回家鄉。幸運地,一回國就能到臺大任教,繼續鑽研神經傳導及神經網絡的發育機制。

目前實驗室已建立一套將基因送入成鼠腦部的﹁活體電穿孔﹂技術,藉由操作特定腦區相關的

蛋白,探討傳導物質如何在神經軸突或細胞本體釋放的分子機制。此外,實驗室也透過觀察老鼠的 視網膜發育,解析神經網絡發育的機制。

王致恬進一步表示:老鼠在發育特定時期會產生視網膜波,建構正確的神經網絡,如果能解開

視網膜波如何引起神經網絡建立的原因,就能夠找到視網膜與大腦產生正確連結的方式。

分子細胞所碩二的徐聖平正進行這個研究,他表示在接觸神經研究前,都覺得許多生理機制是

理所當然的,但深究後才覺得不簡單,﹁畢竟眼睛與大腦有一段距離,能夠了解神經細胞如何傳導 訊息,非常有趣!﹂

實驗室從建立到上軌道與做出成績,王致恬歸功於學生的協助。她還記得三年前八八風災,生

科館整棟樓停電,研究室的老鼠﹁傷亡慘重﹂,眼睜睜看著算好的實驗數據亂掉、許多費時的實驗

得重來,她真不知道怎麼跟學生開口。後來聽到打掃的學生彼此打氣說:﹁這件事是天將降大任於 斯人也!﹂此時她才恍然大悟,﹁原來學生們都比我想的更有毅力。﹂

﹁現在學生其實也比我那時候聰明。﹂王致恬緊接著誇讚說,研究生能估準經費並在有限的資源

下,到美國參加神經科學年會;大學部的學生則在實驗室動物管理上,給她許多有用的建議。


採訪

撰稿/王茲筠 ‧


會的對 社 史 歷 與 學是 陳孟君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文學院中國文學系 專 長 兩岸三地現當代小說 教授科目 大學國文 學 歷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榮譽紀事 〈余華九○年代三部長篇小說的暴力本質〉,執行大 專生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指導教授:黃慶聲先生) 〈余華九○年代三部長篇小說的暴力本質〉,第十四 屆陳百年學術論文獎佳作 〈病體與國體:閻連科鄉土小說中病理空間展示的生 /死意識與歷史創傷〉,財團法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 主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承辦,第 二屆人文研究學術獎,文學組第二名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二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


269  陳孟君‧文學是與歷史社會的對話

在大學中,師生最多互動的時間便是課堂, 她大量提供機會給學生發言,並且給予完全的尊 重,評論時,絕不使用負面詞彙。﹁即使學生只 有回答到我的問題的百分之十,我也會針對這百 分之十,大大地誇讚他。﹂從維護自尊心到建立 自信心,她相信:當學生得到老師肯定,便會對 自己的表現更有信心,也會更願意投入學習。 ﹁老師非常尊重學生的發言,回應也都很有建設性。這對學生 來說,是很重要的肯定。﹂一向對國文課不感興趣的財金系學生劉 衍彤,在求學生涯中,第一次對國文課有了期待。在她眼中,陳孟 君認真、溫柔、有內涵,教學準備充分,對待學生也是百分之百的 認真,總是能夠針對學生的提問或回答,精闢地延伸出有深度的內 容。建立學生自信心的方式不僅限於讚美,她也不吝為學生加油打 氣。﹁我從小寫作都是平鋪直敘,一直被說文筆不好!是孟君老師 鼓勵我,內容最重要。﹂回想起老師所說的話,劉衍彤仍感到十分 溫暖。

■ 陳孟君以老師視角拍下一○五學年度文學程度 極佳的優秀學生。(陳孟君/提供)

■ 從政大一路研讀至 臺大中文所博士, 陳孟君學術之路走 得踏實。(陳孟君 /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68

陳孟君深知:教學不能僅是給出結論。倘若省去了如何導出結論的 脈絡,即使結論再完美,學生也無法接受。 自小將教授視為夢想工作,陳孟君一步一腳印,走得堅 定。教學生涯至今六年,她以學生為教學之本,並運用獨特的 思維建構課程,其深、其廣、其扎實,在在擄獲學生的心。 文靜內向的陳孟君,在談起文學時,神采飛揚、目光炯 炯,並不時留意攤在桌上寫得滿滿的筆記紙,以免疏漏。她便 是秉著這份縝密與細心,照顧學生的感受,堅持教學的品質。 對於教學,她有遠大的理想。

維護學生自尊心是首要之務

自尊心。

解,而以冷言冷語中傷,讓她非常受傷。這段經歷,讓她在教學時最重視的事情,就是維護學生的

陳孟君在求學階段成績優異,但個性內向又容易緊張,常常臉部表情僵硬。曾有老師因此誤

■ 父母是陳孟君溫暖而有力的後盾。(陳孟君/提供)


271  陳孟君‧文學是與歷史社會的對話

的是文本裡面的證據,便沒有對錯,僅有縝密與否或說服力強弱的差異。

討論之後,就要收斂出結論的口授,是整堂課的精華。陳孟君坦言,這也是備課時,壓力最大

的部分。尤其在教書的前兩年,博士論文與講師身分兩頭燒,加上天生容易緊張,所以早上八點的

課,她常常是徹夜失眠就去教課。﹁我必須讓學生覺得:來上這堂課,不是徒勞。﹂因此她要求自

己,要教給學生本來不知道的事情,也要明確地讓他們知道所有的分析根據與推導過程。

陳孟君對授課內容品質的堅持,學生都感受得到。政治系學生余亞霓在上完第一篇小說︽狂人

日記︾後,即使她在高中已經讀過這篇作品,仍然感到震懾。她沒有想過經由老師的拆解,每一句

話竟然都可能是在表達那個時代背景下有什麼缺陷,或是作者想要控訴的事情,種種巧妙的隱喻與 老師的旁徵博引,在在讓她大開眼界。

在經歷了文學分析的洗禮後,熱愛戲劇與電影的余亞霓,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改變,不僅在於

看得懂的東西更多了,﹁是我的心裡多了很多東西,我有更多感受、更多感情。﹂從這門課得到了

這份無比珍貴的禮物,余亞霓真摯地說:﹁孟君老師的課程意義非凡,影響了我整個大學生涯。﹂

文學、空間、藝術與歷史的結合

陳孟君擅長以文學結合都市空間的演進,凡小說背景涉及臺北、上海或香港等兩岸三地大都市 時,她便會從時代背景介紹到市容與地景變遷,以此帶出不同的人文歷史風情。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70

陳孟君以現當代小說作為講授大學國文的主要內容,選進

討論的時候,須拋開標準答案的思維。在分析文學時,只要根據

﹁文學沒有標準答案,所以需要討論。﹂陳孟君強調,學生

美,學生也無法接受。

不能僅是給出結論,倘若省去了導出結論的脈絡,即使結論再完

學生探索文本中的證據,以此為基礎,延伸思考。她深知:教學

君將這個觀念帶到課堂,透過導讀、討論與收斂,一步一步帶領

感受,然而,文學分析其實具備技術性,講求證據與邏輯。陳孟

在沒有接觸過文學分析之前,多數學生認為文學只是心得或

論的內容給予建議,最後再將全文收斂、得出結論。

小說的前三段。而後,拋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並針對討

在詳盡介紹歷史脈絡與牽涉的社會議題後,再開始逐字逐句導讀

紀,時間與空間跨度極廣。因此她格外注重每篇小說的背景,會

教材的小說,涉及兩岸三地與馬華作品,從五四運動迄二十一世

文學分析不是心得而是證據 ■ 學期末陳孟君與一○六學年度的學生開心合影,期末團體報告,表現優異。 (陳孟君/提供)


273  陳孟君‧文學是與歷史社會的對話

陳孟君提起在她課堂上會不斷重複的重要觀念

大歷史與小歷史。大歷史是宏觀的,如朝代 ──

興衰與社會變革,且往往出自官方記載;而小歷史是細微的,講述這個社會中小老百姓的情感跟生

命經驗。如:藝術創作者用小說或音樂等不同形式,記錄小人物的聲音與情貌。其珍貴之處在於:

故事內容可能多為虛構包裝,但創作者用以反映一個時代下的人們最真實的樣子,而這是大歷史所

不能及的。因此她說:﹁小說是虛構的,但未必不真實。﹂唯有以小歷史填補大歷史無暇顧及的縫 隙,方有可能了解一個時代的全貌。

以人文思考關懷社會議題

課堂裡讀的小說,多半描寫庶民生活,因為文學創作本從生活出發,而生活鑲嵌在社會脈絡之

中,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即由此堆疊而成。陳孟君認為,這些小歷史都是有溫度的,而如何讓歷史

產生溫度,便是要讓那些歷史中曾經發生過的社會議題,跟我們的生命對話。她說:﹁這些不只是 過去發生的事,而是這些主角在各種社會議題壓迫之下產生的生命故事。﹂

對於授課內容能引起的迴響,陳孟君有高遠的期望:﹁我希望透過文本,讓學生知道怎麼進行

人文思考、怎麼關懷社會議題,因為我們讀的每一篇小說,都是在關心社會議題。﹂社會議題關鍵

往往在於權力造成的不平等,因此她以小說內容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思考政治與權力、性別與權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72

理論與歷史終究生硬, 欲讓學生與課程內容更貼 近,音樂與電影是不可或缺 的元素。從崔健的一無所有 到阿密特的母系社會,從卓 別林的摩登時代到侯孝賢的 悲情城市,橫跨古今中外。 陳孟君說:﹁不只是文學作 品一直在跟社會脈絡對話,

論,多有談及,其中尤以歷史學的概念影響最深。

過文本談論的議題。因此她跳脫純文學,將課程延伸得更廣,舉凡心理學、哲學到社會學等學科理

學創作呈現的是人的情感與社會生活,若以文學為起始,觸角擴及其他學科,便更能體會作者欲透

除此之外,陳孟君堅信文史哲不分家,並將這些巧妙的結合,歸功於中文系的訓練。因為文

能讓學生更加感同身受。

會的土壤中萌芽。講課時以文本搭配不同形式的多媒體作品,更多元地展現藝術創作的生活化,都

音樂跟電影也是,其實許多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創作與生活息息相關,其中隱含的思想都是自社

■ 回應大學國文以空間地景為主題,陳孟君最 愛老建物。(陳孟君/提供)


275  陳孟君‧文學是與歷史社會的對話

己的煩惱。﹂

人終其一生難逃低潮與情緒困擾,陳孟君建議學生:必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找到讓自己

快樂的事物。﹁就像是需要一個信仰,那個信仰未必是宗教,就只是一件你熱愛的事。﹂需要有一

件讓自己快樂的事,在感到憂鬱或痛苦時,足以支撐起我們疲倦的心靈,這便是最好的解方。

希望學生在授課結束之後,還有其他帶得走的事。﹁我在每學期的最後一堂課都會跟學生說:

生命教育,陳孟君教給學生的是:最溫柔也最深刻的文學情懷。

的記憶到與社會產生互動,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到適用一輩子的

一門一學年的國文課,從讀懂文本的隱喻與象徵、了解城市

法,終有一天會萌芽,甚或對生命產生改變。

些事情卻會留下印記。陳孟君正如播種的人,種在學生心中的想

學生終會離開課堂,也許會忘記這門課的教學內容,但有

大的力量。

有吸收更多內容,方能把自己的知識庫餵養得更飽滿,擁有更強

學生常去圖書館,因為紙本資料豐富完整,有其不可取代性。唯

所有問題,甚至覺得去圖書館很老派或浪費時間。但她仍然鼓勵

老師可以教給你們的東西是有限的。﹂陳孟君觀察這個世代的學生,大家習慣用網路搜尋引擎解決

■ 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但支撐陳孟君的生命精髓是 佛法。(陳孟君/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74

或階級與權力等等問題,期盼拋磚引玉,讓學生睜開 眼,對社會產生感覺、進而與社會互動。 學生後續的回饋,讓陳孟君感動,更相信教學方 向的正確。她曾收到一個離開課堂幾年後的學生邀請, 那個學生投入公館蟾蜍山的文化保存工作,在一個炎熱 的午後帶領著她登上蟾蜍山。看著如今荒涼的小徑,聽 學生介紹這個地方以往是官員才能走的官道,她說: ﹁這就是空間與歷史的互動。﹂看著學生的眉飛色舞, 開心且詳細地解說此地的變遷,她了解到有些事情真的 能夠透過教學源遠流長。

離開課堂之後帶得走的

引子:﹁每個人活著,面對這些社會脈絡的大問題之外,通常我們最困難的事情是

怎麼面對自 ──

訴學生。回首這幾年的教學路,她深刻體會到學生的憂鬱問題不可忽視,因此她以相關的小說作為

陳孟君在課堂上不談與課程無關的事,但她會精心挑選教材,將她認為重要的事情透過文本告

■ 學生投身蟾蜍山文化保存,力行陳孟君課堂所言。(陳孟君/ 提供)


採訪 ‧ 撰稿/王心璇 攝影/楊文卿


藝 技 工 金 耘 注心血耕 趙丹綺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文學院戲劇學系 專 長 金屬工藝創作 教授科目 多媒材運用於首飾創作、金屬媒材運用於藝術創作 學 歷 輔 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學士 英國倫敦市政廳大學金銀器、珠寶及相關工藝學士後 證書 英國倫敦市政廳大學應用藝術及視覺文化碩士 經 歷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專任講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兼任講師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兼任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副教授 榮譽紀事 英國The Worshipful Company of Goldsmiths金屬創作 競賽榮獲首獎 第八屆臺灣工藝設計競賽榮獲首獎 中國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金屬藝術展榮獲銀獎 二○一五年獲選為大墩工藝師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二度獲獎)


279  趙丹綺‧傾注心血耕耘金工技藝

念了六年制的嘉南藥專,畢業後,補習一年考上藥劑師時,才發現自己並不喜歡藥師這個

行業,之後考插大進入輔大織品系。在織品系裡,挖掘自己喜愛設計的潛能,趙丹綺認為:﹁自

己終於找到了目標!我一改以往愛玩的個性,對設計充滿濃厚的興趣,覺得這就是我喜歡的東 西。﹂

大四那年,輔大織品系來了一位從英國回來教授金屬工藝的老師,趙丹綺便從服飾轉到金

屬,她發現自己比起布料,更著迷於金屬。她說:﹁這個媒材非常有趣!因為操作不同媒材,會

用不同技法與身體動作,才能了解這個媒材,我才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金屬。﹂

畢業後,到了珠寶藝廊工作兩年。那時臺灣對於金工技藝只局限於寶石學、珠寶設計與製

開 Tony Laws

作,並沒有成熟且有系統的金屬相關學科。在家人的支持下,她下定決心到英國念應用藝術及視

覺文化,想要認識更多金工的精髓,主修銀器鍛敲,一步一腳印,跟隨著她的恩師 啟了屬於自己的金工之眼。

編纂金工必讀寶典 洛陽紙貴

從英國進修回臺之後,趙丹綺除了創作之外也從事金工教學。不過由於教學資料匱乏,臺灣

當時並無系統完整的金工書籍,而翻譯書籍也因歷經多國輾轉編譯後,導致資料不正確,加上她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78

趙丹綺說:總是覺得想做的東西很多,時間不夠用,根本沒有靈感 匱乏的時候。她建議未來做金工的後輩:「靠著自己直接動手去 做,在做的過程中,就會感受到靈感,自然就會做出來。」 ﹁歡迎!歡迎!﹂ 初次踏入鍊丹場,趙丹綺從一整堆鍛敲工具中探 頭,俐落的短髮、低沉卻鏗鏘有力的聲音令人印象深

慢 慢 敲 出 真 正 興 趣

─﹁ ─鍊 丹 場 ﹂ 。

刻。她起身褪下工作圍裙,帶領著我們參觀琳琅滿目的 個人工作室

大器晚成

工作室裡除了滿滿的大小型機具外,也擺放了不 少個人作品與出版書籍,不禁想要問起:是否從學生時 代就開始熱愛金工技藝?她笑著搖搖頭,談起她的成長 背景,關於從事金工的心路歷程,趙丹綺其實是大器晚 成。

■ 工作室「鍊丹場」內琳琅滿目的工具、機具與作品。(楊文卿/攝影)


281  趙丹綺‧傾注心血耕耘金工技藝

就像一本辭海,為了讓金工領域更多元詳盡,目前也打

好了!﹂言下之意,就是她已經準 set

算接續著寫︽玩金術三︾,還笑指著自己工作室的書桌 說:﹁我把桌子都

設 法 讓 學 生 做 中 學

備好,隨時可以開始提筆繼續寫書了。

克服萬難

趙丹綺在臺藝大工藝系是專任教師,今年在臺大戲劇 系兼課邁入第八年。在臺大教授兩門課,上學期的課程為 ﹁多媒材運用於飾品設計﹂,下學期則是﹁金屬媒材運用 於藝術創作﹂,但其實教授這兩門課對趙丹綺來說,需要克服許多困難。

後也需要花時間去整理。雖然有種種的限制與不方便,但她還是堅持繼續開課。

候還要從自己工作室帶工具過去給學生使用。﹂而且作品在拋磨階段,會產生大量細屑、粉塵,課

的首要考量。她表示:﹁上課之前,要提早來搬桌子、機具;下課後,還要再通通搬回倉庫,有時

用。在諸多的場地限制下,要如何設計課程,讓學生了解技法並動手製作,對趙丹綺而言,是開課

由於課程隸屬於戲劇系的選修,因此沒有完備的金工教室與機具,可以提供老師教學與學生使

■ 趙丹綺除了創作之外,也花大量的時間寫作出書。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80

■ 趙丹綺出版的作品集與二○○五年獲選為 大墩工藝師作品集。(楊文卿/攝影)

■ 趙丹綺所編纂當代中文金工教育書籍 《玩金術一》與《玩金術二》。 (楊文卿/攝影)

上課示範金工技法時,也做了不少檔案的建立,長年累積之

下,她決定將自己的教學內容、技術示範與經驗,彙整成有

八年出版︽玩金術一︾,時隔六年又出版︽玩金 ○○

系統的金工創作報告,催生了︽玩金術︾系列書籍。 二

術二︾,書中上萬張的照片幾乎都出自趙丹綺親手處理,每

個步驟、每樣媒材都事必躬親,她笑說:﹁寫完時,真的是

鬆了一口氣!﹂寫書這十二年來,她求好心切,全力以赴,

放棄了教授升等,也犧牲掉不少創作時間。創作能量高的趙

丹綺說:﹁雖然看到書出版很有滿足感,但內心仍然有一部

分沒有被填滿,那就是做作品的部分,我如果幾天沒有做作 品,心就會發慌。﹂

︽玩金術︾系列書籍是專業金工入門書,也是在兩岸三

地,都被視為寶典等級的當代中文金工教育書籍。趙丹綺在

書中詳細介紹基礎工法與創作技術,是所有入門者在接觸金

工過程中,最重要的地基。不過,趙丹綺也表示:﹁寫書要

找到停止的點,是有一點點掙扎。﹂兩本書加起來的厚度,


283  趙丹綺‧傾注心血耕耘金工技藝

深知學生喜愛這門課,也了解學生沒有太多預算買工具,因此總是想盡辦法,讓學生在最不花錢、 最簡短的時間、學到最多技法的情況下,完成個人作品。

時時刻刻提供學生靈感來源

談起創作歷程中,是否會有靈感匱乏的時候?趙丹綺分享說:總是覺得想做的東西很多,時

間不夠用,根本不會有靈感匱乏的時候。她建議未來做金工的後輩:﹁靠著自己直接去做、動手去 做,在做的過程中,就會感受到靈感,自然就會做東西出來。﹂

此外,趙丹綺也分享自己會提供許多建議給指導學生。她說:﹁有時候睡覺時靈光乍現,想

到可以參考的東西、學生可以怎麼做,就會想馬上傳訊息給學生。﹂對此,大學部學生馬凱莉說:

﹁老師課餘時,還是會想到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可以應用的東西,就會馬上傳訊息給我們,總是設 身處地為學生們著想。﹂更有學生表示:﹁老師就是行走的金工寶庫啊!﹂ 趙丹綺對學生來說:是老師、是朋友、也像媽媽一樣。

很多設計相關科系的老師會要學生改設計圖,一直改到老師滿意為止。對此趙丹綺斬釘截鐵地

說:﹁老師覺得好,不代表學生覺得好!我不太喜歡改學生的設計。﹂她的研究生李佳玲、王彤恩

都表示:在發想主題時,老師都會尊重學生想做的理念或議題,若是在學生能力、媒材與技法上不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82

金工技藝著重基本功,對於大學部比較 基礎的課程而言,趙丹綺從﹁技法﹂實作帶 入,正因為學生對金工概念尚未熟稔,藉由 技法中可以做到的造型切入,讓學生了解: 簡單的技法,也可以透過變化,將作品立體 化。因此,她都會讓學生先以首飾類的小型 作品打基礎。課程中,她主要教:基本工具 的操作,以及讓學生接觸不同的工藝媒材。 不同特性的媒材,會使用不同的鋸切工具, 等到鋸切的基本功會了之後,便開始教學生 蠟雕。透過雕塑比較簡單的蠟媒材,再經由 鑄造變成金屬,後續還能做簡單的搓修、拋 光、焊接等步驟,讓學生在同一個作品中學 到更多的金工技法。 趙丹綺課程設計的初衷很簡單,因為她

■ 工作室內工具與機具齊全,但花費的成本相當高。(楊文卿/攝影)


285  趙丹綺‧傾注心血耕耘金工技藝

犧牲作品本身的機能。因此,她創作器皿的表現形式,常以講求貼近人的生活習慣之外,還須兼顧 耐用,才是生活器具工藝的完備作品。

﹁作品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個性跟當下的感覺。﹂她表示:﹁同樣做器皿,不同藝術家所做出的

成品,可以透過不同表現形式、質感、材料,感受到創作者本身的個性。﹂只要幾天沒創作,就會

發慌的她認為:創作不是真的想要將一件作品做出來,而是創作者享受在做的過程。﹁創作的意義

在於:過程讓我感受到成為一個人!創作中間所發生的一切行為、動作,對我來說:是成全自己,

並感受到自己有存在的價值,能夠完成我的人格、修行我的人格與磨練我的人格的一種方式。﹂

現 , 所 以取 名 為 ﹃ 鍊 丹 場 ﹄ 。 ﹂

精神、創作精神,就在這個製造場域中實

做非常多的實驗,而我所追求的這種實驗

丹是為了追求長生不老,因此鍊丹術士要

了更深層的精神意義。她說:﹁古時候鍊

訪談最後,說到工作室以﹁鍊丹場﹂命名,除了有趙丹綺名字中的﹁丹﹂字以外,其實被賦予 ■ 創作對趙丹綺來說是感受自己存 在的一種方式。(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84

受限的話,都會盡可能地提供協助,甚至會適時提供 更多元的管道,讓他們完成作品。 教書至今二十餘年,教過上千名學生,趙丹綺 表示:﹁創作是對自己負責,教書是面對很多人的責 任。﹂如今,很多學生在其他領域的技術都已青出於 藍,也有很多從事金工教學、金工設計的後輩。許多 線上設計師是自己的學生,這是令她最開心的成就! 而也因為她先前的耕耘與奠基,以及對於金工藝術的 推廣,臺灣社會才有今日的成績。由此而論,趙丹綺

古 樸 不 失 美 感

著實功不可沒。

生活美學

趙丹綺的創作發想,大多汲取自生活感受,賦予 生活日用器具美感,她自認作品雖然隨性,卻富有古 樸韻味,靠感受去做作品,在經營美感之中,卻也不

■ 趙丹綺時常給予學生媒材與技法上的精進,適時 提供建議。(楊文卿/攝影)

■ 趙丹綺與指導學生感情相當好,亦師亦友。(楊文卿/攝影)


採訪 ‧ 撰稿/戴美齡 攝影/楊文卿


輕 老人軀殼年 李聰成

頭腦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理學院數學系 專 長 代數 教授科目 微積分 學 歷 國 立清華大學數學系學士 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博士 經 歷 靜宜文理學院講師 東吳大學商用數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 東吳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副教授、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兼任教授(一○七年二月一 日正式退休)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289  李聰成‧老人軀殼年輕頭腦

一導師,也是他人生中第一位老師

殷雪萍老師。他發現,老師 ──

講的每一句話他都懂,更在第一次數學月考中,拿到了他生平第一 個一百分。﹁全天下沒有比這個更高興的了!﹂ 然而一轉念,追憶起某次小學月考考前三名的經驗,李聰成卻 不自覺地紅了眼眶。當時老師交代,因為要和校長拍照,請他﹁穿 鞋子﹂,但家中怎能負擔得起?李聰成只好面臨了沒有鞋子的窘 境,還遭到老師質問,羞愧的感覺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時候真的 不懂,但每次一想起來,都覺得很難過。﹂ 不久後,一位算命師恰好拜訪家中,他的老祖母也順勢請他替 孫子看個相。算命先生見到他後便問:﹁你長大想要穿鞋還是打赤 腳?﹂自那時起,李聰成就下定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穿鞋子,也不 願再嚐一次無地自容的滋味。

李聰成感慨地說:﹁我從小就很怕沒書念!﹂當時,他只有兩個選擇:務農或讀書。因為有

了讀書這條路,每天回家只要躲起來輕鬆地讀書、寫功課,就可以避開山上的繁重工作,所以他

繼續拚命地念書,從小學念到了博士,投身教育事業,將全部心力奉獻給了數學。

■ 農家出身的李聰成,成長於大家族中。(李聰成/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88

「我就是一個老人的軀殼,裡面住著年輕人的想法。」

一頭白髮、雙頰略為凹陷,外表看似嚴肅的李聰成,總笑

說自己體內有著不受約束的年輕靈魂。將近三個多小時的訪談,

李教授對每件事總能侃侃而談,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想法,情感鮮

外,浸淫 Topics in Algebra

明,偶爾談到激動處也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 有趣的是,除了代數學經典用書

由於家境清寒,李聰成並沒有就讀幼稚園,而是直接上小學。要說是誰啟蒙了他,實屬他的小

心想,未來若是要務農為生,肯定沒辦法生活。這樣的忐忑,一直到了小學一年級,才有了解方。

出身農家子弟,從小在陽明山長大。﹁很懊惱的是,山上沒有一件事是我會做的!﹂李聰成那時

「我當時下定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穿鞋。」

﹁我想因為我和司馬遷一樣,都帶有些許浪漫主義的情懷。﹂

在數學系的李聰成,閒暇時最喜歡看的書竟是︽史記︾,記錄著中國三千多年歷史的史學鉅作。

■ 李聰成最喜歡的書之一 Topics in Algebra。 (楊文卿/攝影)


291  李聰成‧老人軀殼年輕頭腦

懷抱教書魂 獻身杏壇四十年

在臺灣教育體制下長大的李聰成,當初選擇踏上教育這條路的動機其實十分單純,就是想放暑

假!對於讀書多年的他來說,當兵的時候,第一次體會了沒有暑假的生活,﹁感覺真的很難過﹂。

退伍時,恰好看到東吳大學商用數學系招聘助教,他就此踏入杏壇,一待就是四十年。

﹁但真的教了書以後,才發現教書是件很愉快的事情!﹂李聰成說,教學成功與否,從學生的

臉上就可以略知一二。當你教到學生懂了,他們眼中、臉上都會顯露出喜悅的光芒,這就是老師最 大的成就感之一,也正是這個成就感,支持著他一路走下去。 在李聰成的用心教育下,對數學再怎麼一竅不通的學生,都 能掌握基本功。他認為:教學生,就必須從比他程度再低一點的 地方出發,慢慢往上推進。只要某個方法行不通,那就要換另一 個角度去教,不然硬塞式的教學只會徒勞無功。﹁經過多年的教 學經驗,覺得自己滿有教書的天分,也就越教越有成就感!﹂ 除了教學的內容外,身為老師更重要的課題是:如何引起學 生的興趣。李聰成回想起他的高一歷史課,月考考的不是有唯一 答案的選擇題,而是﹁閱讀史記﹂。老師獨特的教學方法,引起

■ 教會學生讓李聰成十分有成就感。(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90

人生中的燈塔:李爸爸 談到影響他最深的人,李聰成的父親當之無愧。

李聰成從小與父親感情就十分親密。小時候,他的肩膀關節不太好,常在與兄弟姊妹遊戲中脫 臼;父親總會背著他,從陽明山經過士林走到三重,看完醫生後,再 循原路走回去。談起父親,李聰成總是難掩感恩。 李聰成的父親沒有受過教育,也不太識字,對孩子的管教也十分 放任,讓他們自由發展。﹁他總是只看我好的一面,而不看不好的那 塊。﹂每當李教授考試失常的時候,他的父親總是驕傲地向親友分享 兒子的優秀,卻對他表現不好的部分,略而不提。 父親的教育方式也深刻影響了他對兒女與學生的態度。﹁教育就是 要肯定學生已經得到的成果!﹂李聰成認為:只要培養孩子的信心和成 就感,他們長大以後才不會逃避讀書,孩子們也才能真正找到興趣。 承襲這樣的教育風格,李聰成對學生大多採取放任式管理,不訂立 任何規則,希望能給學生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我不會說:準時上課 的學生就是好學生。﹂李老師從不要求學生上課準時,無論遲到多久都 歡迎學生進入教室:﹁就算只上十分鐘的課,都有它的價值。﹂

■ 談及過往經歷,李聰成難掩激 動。(楊文卿/攝影)

■ 受父親影響,李聰成對女兒態度較 放任。(李聰成/提供)


293  李聰成‧老人軀殼年輕頭腦

李聰成的教學態度,也備受他在臺大數學博士班時的

指導教授李白飛肯定。李白飛透露,當時他的女兒就讀臺

大財金系,微積分老師正是李聰成;但是李聰成並沒有因

為﹁她是老師的女兒﹂而另眼看待,只是專注於教學,最

後她才低空飛過。李白飛說:﹁認識李聰成這麼多年,他

一直是一個溫和、認真的人,表裡如一,從沒變過。﹂

學生眼中和藹的老伯伯

﹁李老師真是個很認真、很棒的老師!﹂

考考得特別爛,她來看考卷,老師要她一起坐下來,一題一題檢討,直到每題都會了才讓她離開。

的事情:﹁我數學非常爛,但老師也不會覺得怎麼樣,反而很努力地讓我理解。﹂她提到一次期末

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從學生反應就可知道。臺大會計系學生吳佳安分享了一次令她印象最深刻

血糖降低,我現在上課前都會吃些點心,下課才撐得住。﹂

要學生願意問,任何問題都是好問題。不過他也笑說:﹁每每下課都接近中午,為避免留下來太久

流,感覺能讓我保持年輕。﹂他也積極鼓勵學生提問,往往下課都會多留將近一小時。他認為,只

除了在課堂上教授知識,李聰成也十分樂意與學生互動。﹁教書越久、年紀越大,常與學生交

■ 李聰成總是不吝回答學生問題。(楊文卿 /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92

了他對歷史的興趣,甚至到今天偶爾都還會拿起︽史記︾翻閱。 他體悟到:若是學生真的有興趣,念得就會比老師教得還多。

秉持嚴謹精神 堅持踏實訓練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對李聰成來說:教學工作無 時無刻都是在備課。出給學生的習題,他也是每一題都要練到滾

續往上爬。﹂

發現有些學生就是沒辦法爬上新的一階,﹁老師就要想辦法找出中間﹃消失的階梯﹄,幫助學生繼

的態度。他認為數學就像爬樓梯,要一階一階拾級而上,跨大步反而容易受傷。教學過程中,他常

在嚴謹的數學精神中,百分之百的正確才是正確,李教授一貫的教學風格,也是保持一絲不苟

是為了嚴謹的邏輯訓練。﹂

人,一定設計不出如此精密的物品。﹁學微積分,或是數學,不只是為了讓你很會解題和計算,而

夠了。但他以製作手機比喻:念了微積分的人,不一定設計得出好的面板,但是沒有念好微積分的

曾經有學生問,念微積分有什麼用?李老師坦言,生活上的數學其實懂得簡單的加減法就足

了!﹂

瓜爛熟,並大方秀出滿滿計算痕跡的筆記。他幽默地表示:﹁嚴格說起來,我從小學就開始在備課

■ 李聰成秀出他備課的滿滿筆記。 (楊文卿/攝影)


295  李聰成‧老人軀殼年輕頭腦

「一代比一代進步」 懂創新最重要

在杏壇服務逾四十年的李聰成,對社會嚴詞批評臺灣的教

育環境與學生,十分不以為然。﹁什麼一代不如一代!什麼草

莓族!我覺得這是最荒謬的話。事實上是一代比一代進步!﹂

那全都會是帶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可以。就像他在教學生一樣,這個方法行不通,那就換新的。﹁只要我們每天都有一點點的進步,

李聰成說,創新並非只是創造一個新科技或發明專利,一個小小的教學方法創新、想法創新都

去的想法加諸於年輕學生,而是要適性教育,並透過創新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發展。

動力,那就是﹁創新﹂。相較於過往注重苦讀,他認為現在的多元教育下,學校或社會不該再用過

﹁但也不是說我們要滿足現況,而是每天要不停往前進!﹂李教授以兩個字來囊括社會進步的

垃圾,李聰成說:﹁這不就是一種全民教育和文化素養上的進步嗎?﹂

例,曾經有外國記者試圖在捷運車廂和月臺找垃圾,最後只撿到一片小紙片。對比過往到處都有的

地方。李聰成也坦言,現在這個時代環境,對比他的成長背景,真是好得太多了。他以臺北捷運為

或許是因為出身貧寒,他從小就被教導要懂得知足惜福,專注在自己擁有的美好,而非不足的

他們已經做出的進步與努力。

他指出:儘管上一代的人希望後輩能進步到八十分,但是這一代只做到七十五分,也不該因此否定

■ 李聰成認為創新是最重 要的力量。(楊文卿/ 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94

臺大財金系學生陳竫說:﹁老師講得很仔細,每個觀念與原理的 來龍去脈,都會清楚地講過一遍,也是個和藹可親的老師。﹂會計系 學生李享表示:﹁他是一個上課很用心、認真準備,注重過程更勝結 果的老師,偶爾也會展現幽默的一面,上課起來十分自在。﹂ 四年前上過他微積分的東吳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學生胡琬 柔則說:﹁一開始覺得老師是個很嚴肅的人,後來發現只要問他問題 他都很樂意、也很有耐心地回答,和學生十分親近。他是個傻傻的, 一點也沒有距離感的老師。﹂ 翻開歷年的教學意見調查,李聰成在五分內至少都能拿四分以 上,最高還有四點七五分的高評價。他也秀出一張張學生親自寫給他 的感謝卡片,不少學生皆表示,老師教學十分認真,加上一身的好脾 氣,很容易和學生親近,可見李聰成的教學備受學生肯定。 不過李聰成也透露,在每一年的教學意見中,他都會收到兩種極 端的意見:第一是稱讚他教得很清楚,收穫良多;光譜另一端的學生 則表示,雖然老師教得很認真,但實在聽不懂他在講什麼。﹁這大概 就是教數學的宿命!教了這麼久,我敢說:從來沒有馬虎過!﹂

■ 一張張卡片顯見學生對老師的愛戴。 (李聰成/提供)

■ 李聰成的認真教學備受肯定。(楊文卿/攝 影)


採訪 ‧ 撰稿/簡鈺璇 攝影/楊文卿


學與生 教 、 究 研 享受 林則彬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 究所 專 長 系 統神經生理學、感覺神經生理學、疼痛病理生理 學、生物物理學、生物科技、下沁尿道生理學 教授科目 生理學、泌尿生殖內分泌系統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復健醫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生理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生理學科副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生理學科教授兼任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生理學科教授兼任主任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 究所兼任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生理學科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299  林則彬‧享受研究、教學與生命

其他東西。 ﹁不會吧!難不成老師要在頂樓受訪?﹂疑惑之間,學生用力 地推開鐵門。瞬間陽光不客氣地照進來,多個分離冷氣像矮樹叢般 地佇立著,灰色水泥屋頂被烤得火辣辣。 林則彬從研究室走出來,﹁歡迎你們,請進!﹂由頂樓走進這 間沒有門牌編號、像秘密基地的小屋,彷彿來到另一個世界。狹小 的空間裡沒有窗戶,兩台冷氣掛在牆上隆隆吹著。研究室在林則彬 的精心設計下,被打造成別緻的音樂盒。 古典樂輕鬆流淌著,抬頭可見大部分的書櫃被設計成主題櫥

窗,裡頭擺著日本紀念小物、特別蒐集的酒瓶和佛像,每樣東西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及滿滿的旅 行記憶。門邊桌上放著陶碗,碗內裝著八分水、飄著一片楓葉,禪意滿滿。

﹁累了時候看一下,心情就會很好。﹂林則彬望自己的櫥窗、微笑地說著。他形容自己有如

城市裡的僧侶,由國家供應吃穿,唯一需要努力的就是創造知識,﹁所以不能停下來。﹂

踏實做自然就會有成果

研究者想推進人類知見的心情,就像僧人想參透佛法的精神,但知識無垠,無法一步登天找

■ 研究室一隅的禪意。(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298

燈光一暗,上課簡報投射在螢幕上,如明星登臺前的聚光燈。林 則彬從容走上臺,一拿起麥克風就有開唱的魅力。

在秘密基地探索生物奧秘 ﹁老師!請問您的研究室

■ 研究室書櫃被打造為主題櫥窗。(楊文卿/攝影)

在哪裡?我跟攝影大哥到北醫 ︵臺北醫學大學︶了!﹂電話那 頭,林則彬教授欲言又止地說: ﹁嗯!我還是請學生帶你們過來 好了。﹂我心想北醫幅員不大, 走一走就找到了,老師何必如此客氣勞煩他人幫 忙。 林則彬的學生帶我們穿過新穎的綜合大樓,行 經網球場來到舊公寓似的﹁醫檢大樓﹂,直奔向上 到了樓梯的盡頭,除了看見左右各一的鐵門,沒有

■ 從林則彬研究室頂樓望出 去的風景。(簡鈺璇/攝 影)


301  林則彬‧享受研究、教學與生命

不過,林則彬謙虛地表示,這些研究距離解決臨床的疼 痛還差一大截,因為生物奧秘太深、人類所知太少,僅能期 許自己所做的每一步,能為後輩研究者開路,讓他們能更接 近真理一些。 他表示研究必須一步一步解決和突破問題,但這一點都 不辛苦,﹁追著︵知識︶跑很有意思,遇到聽得懂你研究的 人,相互討論,也是很愉快的事情。﹂

適性指導啟發研究興趣

室的基本能力。

予進度的壓力,這段過程讓他摸出學術興趣,並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畢業之後便具備了運作實驗

文獻討論。林則彬表示,當時大部分的研究方法、實驗步驟都必須靠自己學習摸索,傅教授從未給

博士班在生理所傅祖慶教授的指導下進入研究的領域。自由派的傅教授沒有規定的進度報告和

也打好了日後研究的基礎。

言自己是個自主學習的學生,所以大學就讀﹁圖書館﹂系,透過書本他開了眼界,長了知識羽翼,

林則彬在大學時期就下定決心走學術研究,研究所跳過碩士,選擇直攻臺大生理學博士。他坦

■ 林則彬(右一)與家人的合照。(林則彬/ 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300

到全部解答。林則彬認為,許多研究常常磨個一、二十年,問題仍是無解,而且有時挖得越深,就 會發現更多難題,因此不一定要急於快速地取得研究的成果。

﹁慢慢地踏實做,自然就有成果。﹂林則彬說,自己剛開始投入下泌尿道神經研究時,即使問 題新穎,但是最初的結果也不被外界肯定。

當時,他發現尿道收縮的程度與膀胱容量並非呈現線性的關係,即當膀胱容量逐漸增加,定量

尿液體積所驅動的尿道收縮程度會明顯地增加。同時發現尿道過度收縮原因,可能是由於其他骨盆 臟器的病態生理變化,如:結腸發炎,而使得尿道的反應敏感化。

接著便朝這個方向研究,但國際上進行相關研究的人數不多,對這個研究不大了解,因此剛開

始的發現並未投上著名的期刊。當時雖然失望,但他抱持著﹁頭都洗下去﹂的心情,勉勵自己繼續 做下去。

﹁我相信只要在一個領域,做個一、二十年還是會有成就的。﹂林則彬說,堅持走一條人少的 路雖然辛苦,但研究室也逐漸找到特色與獨特研究方法,成果也被學界肯定。

除了下泌尿道的神經研究之外,林教授也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探討體神經痛的原因,雖然疼

痛相關蛋白質的基因序列固定,但有些機制可以在不影響基因序列的情況下,影響相關蛋白質的表

現,進而引起疼痛的敏感化,如能夠抽絲剝繭、不斷實驗,或許就了解此一被稱為﹁表觀遺傳﹂現

象在驅動疼痛敏感化中的角色,進一步為無法解除疼痛根源的患者,提出可能的緩解治療。


303  林則彬‧享受研究、教學與生命

只要有在做事和進步,慢慢就會有結果,老師逼迫不一定能啟發學生。

魅力授課帶學生領略生命

相較於在實驗室,適當放手讓學生嘗試,來到教室,林則彬就化身為大明星,完全掌控全場。

想像一下,課堂鐘響,教室內擠滿學生,各個屏氣凝神、緊握著筆貼著本子。此時燈光一暗、

投影片打在螢幕上,如同明星登臺前的聚光燈。這時林則彬從容地走上講臺,一拿起麥克風就有開 唱的魅力。

﹁血紅素喜歡氧還是一氧化碳?這就好像我的女朋友喜歡我還是劉德華?﹂靠著生動的肢體動

的臺大課程板上被推爆,學生留言說:﹁沒去上課會覺得 PTT

作、縝密的課程設計以及妙語連珠的比喻,林則彬成功抓住學生的眼球。 這門臺大電機系的生理學課,在

很可惜﹂、﹁沒上過林則彬的生理學,不要說你覺得臺大有好笑的課﹂。

﹁課上得好是撿到的!﹂林則彬不好意思地說,因為課程是設計給非醫學背景的學生,所以上

課比較輕鬆、有時間講故事,學生反應才會如此熱烈,換作是醫學系的必修課,每個細節都要講清 楚,這門課或許就不討喜了。

對林則彬來說,上課比起研究容易,因為課程內容已經深印在腦中,自己只需要在課前﹁睡

飽﹂,就能在臺上滔滔不絕將知識傳給學生。另外,使用貼近學生背景的語言上課,如:在電機系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302

■ 林則彬與學生討論實驗。(楊文卿/攝影) ■ 林則彬與馬偕研究團隊合照。 (林則彬/提供)

至今,他也用類似的方式帶領研究生,不強迫他們繳出漂亮

的數據、不安排每週面談,更不會天天在他們身旁耳提面命,但 是會每日定期去實驗室探班,解決學生的問題。

目前林則彬的核心實驗室設立在馬偕醫學院內,而北醫的實

驗室則受限於空間及人力的配置,主要著眼於神經泌尿系統的活 體動物實驗。

跟著林則彬來到北醫的實驗室,三坪不到的研究室裡塞著四

位研究生,學生們經常手肘挨著手肘用玻璃勾針,挑起比絲線還

細的老鼠神經纖維,小心翼翼放在金屬電極上記錄,稍有失誤就 得重新來過。

在神經訊號成功傳到電腦後,學生亮出數據給老師看。林則彬

快速掃過螢幕說:﹁對,這是發炎反應,可能下次做要注意。﹂即

他們,很快就會把學生的學術興趣弄丟了。﹂他相信學生 push

林則彬說:﹁如果老師認為學生是沒能力又不努力的,而不

使知道步驟可能出錯,他也沒有絲毫地怪罪,反而詢問是否需要幫 忙。


305  林則彬‧享受研究、教學與生命

時時進步不忘領略生活之美

雖然研究、授課經驗豐富,擔任教授的林則彬仍常穿起實驗袍、挽袖帶學生做實驗,除了將經 驗傳給學生外,更擔心自己不進則退,思路與雙手不如年輕時的靈活。

﹁希望明天的自己比現在更接近真善美﹂是林教授的座右銘。即使是興趣,他也是天天練習、不

怠惰,每晚睡前總會盡量撥半小時練習樂器,他說:﹁至少現在不能彈得比高中那時差吧!﹂因為步

步累積、天天督促,當自己某天回頭看到過往的研究,以及發現成長時,便是件無比滿足的事。

不過,林則彬也感性地表示,今天所有成就都是從臺大開始,是臺大給予他自信讓他茁壯的。 ﹁很榮幸能獲選為傑出教師,這代表自己有機會回饋學校。﹂林 則彬笑著說,如果有機會希望還能為母校做一些事情。 訪問尾聲,林則彬從冰箱裡拿出幾罐沙士,﹁工作很苦悶,

一與信義區商辦大樓上,他笑著說: ○

要喝點東西,不要客氣喔!﹂拿著飲料,他走出研究室到頂樓晃 晃,此時夕照餘暉打在一

﹁這裡是最佳看跨年煙火的地方。﹂ 對林則彬而言,人生或許就如生理學一般,必須保持平衡, 即便工作未必常如己願,但他總能靠著心念轉變、移情於萬物之 美,維持研究與教課的動力。

■ 家人是支持林則彬的工作動力。 (林則彬/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304

開課,就用機械運作原理講生理學,幫助理論的轉譯。

林則彬坦言,大學求學時,老師並不是他知識取得的主

要來源,因此他也常思考,老師除了傳道解惑的義務外,還 有沒有其他意義呢?

﹁我想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看到上帝的手、聽到上帝的

特質,未來也是屬於後輩的世界,因此應該給機會讓他們去闖。

﹁時代變化太快,我們真的沒有能力告訴年輕人未來要會什麼!﹂他認為每個世代有不一樣的

門,至於要不要深究全在個人選擇,不必有任何的壓力。

是重點。林則彬認為自己應該給學生﹁一把鑰匙﹂,讓他們有機會受啟發,想主動開啟生物奧秘之

定在學生修習完這門課後,能夠讚嘆生命運作的精妙,那麼,將課本中所有的內容講述完畢就不再

其實在生理學的課程裡,不斷地會有令人驚嘆的神蹟,和完美運作的規律。如果將課程目標設

到胸腔裡面?﹂

一步帶學生去想,若給你一張跟足球場一樣大小的紙,﹁你要如何折得跟肺臟一樣小,然後將他放

胞攤開的面積約略是足球場一樣的大小。﹂學生聽課後也﹁將就﹂把答案背起來。但老師或許能進

聲音。﹂林教授說,許多生物學或醫學的問題,容易被輕易地帶過。例如當課本提到:人的肺泡細

■ 給學生一把鑰匙探索生 命。(楊文卿/攝影)


採訪 ‧ 撰稿/黃浩珉 攝影/楊文卿


主思 引領學生自 詹珮君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 專 長 結 核病、傳染病、感染控制、疫苗可預防疾病、慢 性病存活分析 教授科目 傳染病防治:倫理與法律實務 學 歷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暨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愛滋結核病組防疫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部兼任 主治醫師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結核病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簡任技正(師一級)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助理 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309  詹珮君‧引領學生自主思考

她在工作中,接觸了大量的結核病與愛滋 病患,在與這些病人相處的時候,更切身地感 受到了健康不平等的處境。生活環境差、社經 地位低等種種原因,都可能是使一個健康的人 步步成為病人的因素。有的人是不得已選擇特 種行業,但在權利不對等的狀況下,無法安全 保護自己;有的人是覺得自己爛命一條,用不 著管還能不能活到下個月,但卻可能成為疫病 的散播者。 這些沒有經濟能力的人,越發沒有生病的 本錢。一方面他們必須掙錢,另一方面他們害 怕就醫需要付錢。但像是確診為肺結核病患, 可以獲得醫療補助的資訊,他們卻不見得會知 道。﹁所以很多經濟面的問題,或是社會面的 問題,在世界各個角落發生。﹂詹珮君表示。 ﹁這些都是我在課程裡面跟學生分享的,

■ 詹珮君與疾管署同事共同為防治結核病努力。(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308

詹珮君說:「課程的核心都是目前還沒解決的問題,如果學生不 是站在現在的問題上去思考,學到的東西很快就落伍了。」

約訪信寄出不到一小時,在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課的詹珮君已迅速確定了採訪邀請。

還未正式見面前,她就先敘述了回到自己畢業的地方教書的心情,對她而言,這是一種回饋,也是 相信在流預所,可以教到未來會一起工作的夥伴。

縮 小 健 康 不 平 等

亦在臺大醫院的小兒部及家醫部擔任兼任主治醫師。

擁有多重身分的詹珮君,既是衛福部疾管署第一屆的防疫醫師,

分享資源

讓學生看到社會現實,卻不要他們感受黑暗。

或是在傳染病的領域中共同奮戰。當面對傳染病患者時,詹珮君希望

生對老師教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才有機會進到機構中工作,

著:自己可能是學生唯一遇過在疾管署工作的公務人員,同時,若學

一方面帶著培育學生的心情,另一方面又帶著招募人才的使命,詹珮君投入了教學現場。她想

■ 詹珮君曾榮獲潛伏結核感染治療績優獎。 (楊文卿/攝影)


311  詹珮君‧引領學生自主思考

對教師而言,實在是莫大的鼓舞。

教師能教給學生什麼?詹珮君在柔和的語氣中表示,現在是資訊爆炸的年代,很多知識都已經

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所以她在課堂中就會針對現在仍有爭議的議題討論,像是傳染病的污名化、受

感染病患的權利,以及傳染病爆發時,醫護人員的責任、義務,以及打疫苗或不打疫苗及藥物發明 製造販售背後的衝突等等問題。

﹁課程的核心都是目前還沒解決的問題,如果學生不是站在現在的問題上去思考,學到的東西 很快就落伍了。﹂詹珮君強調。

比起要求學生記得上課的內容,她更希望讓大家學會如何找到正確的資訊,也讓學生分辨哪

些是假的消息。﹁在這個年代,太多東西是假的了。﹂詹珮君略為無奈地表示,但她有自信地說:

與 學 生 平 等 互 動

﹁上過這門課的人,應該都可以辨別假新聞,因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多元課程設計

詹珮君在課堂中會與學生不斷討論問題,而學生也總是會有反應,多元的課程設計,讓學生透

過書本、電影或生活中的新聞了解防疫,也會在期末進行辯論或是視覺化的報告,使學生可以將學 習到的內容,除了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以外,也可以與他人溝通。

流預所學生曾柏祥上學期修課以後,對課程讚譽有加,覺得即使看似枯燥的主題,但老師上課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310

他就算以後不做這個工作,但他對於成長環境以外的東西,還有與他不同階層的人,到底發生了什

麼事情?我覺得他們或多或少應該要有一點感受。如果在未來真的遇到了,他也許會願意多分一點

散 播 關 懷 熱 情

資源給這些人。﹂詹珮君一字一句吐露著她的溫暖,帶著無限期許地說。

帶回防疫經驗

回母校兼課,詹珮君連續三年都開設了﹁傳染病防治:倫理與法律實務﹂課程,短短幾年,便 已榮獲優良教師與傑出教師的殊榮,是深得學生喜愛的老師。 詹珮君的博士班指導教授是方啟泰,獲知自己的學 生獲獎,他表示:﹁我覺得她這門課上得好的原因,是 能夠把防治傳染病的熱情感染學生。老師運用她職務上 的知識,可以讓學生進到防疫的場域,設身處地去理解 主管機關,還有民眾、病人不一樣的立場,所以這是一 門很生動、對學生幫助很大的課程。﹂ 詹珮君臉上時常掛著笑容,很容易會被她熱情的 話語所吸引。在教學的回饋上,她就曾收到學生寫下: ﹁希望未來能成為像老師一樣充滿熱血的防疫人員!﹂

■ 詹珮君與指導教授方啟泰,為傳染病防治不遺 餘力。(楊文卿/攝影)


313  詹珮君‧引領學生自主思考

學生對課堂的反應是最真實的回饋。詹珮君的課總是開在晚 上,一方面是她白天要工作,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晚上對在職學生 比較方便。但即使在晚上開課,學生也少有倦意,反而更可以看到 學生求知的渴望。詹珮君說:﹁我發現這樣挑到的學生都很肯主動 學習,這是一件好事!﹂ 當學生在課堂中有參與感了,自然也會願意表達。詹珮君努力創 造舒適的環境,讓學生能夠勇敢發言。當然,還是有學生在下課後才 問問題,詹珮君笑說一次請了一位校外講師來的經驗。下課時,講師 正要去洗手間,卻被學生困住的窘況。﹁我都盡量在救老師了,但還 是難以脫身。﹂她接著說:﹁其實有些問題是很實務的,通常我都會 陪著一起回答,真的很熱烈!他們每次都會把我們圍著。﹂詹珮君想 到每次下課的情景,她以好玩來形容。學生想要學習的心,與老師不 藏私的分享,彼此激盪,讓知識與經驗的傳承也流淌在課後的時光。

讓學生正視心裡的感受與偏見 從詹珮君的教學內容來看:性傳染病、社會不平等、去除歧視

,不難想像她是具備高度社

■ 學生和詹珮君十分親近,聽聞老師得到教學傑出獎後都非常高興。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312

卻 非 常 有 趣 , 因 此 下 學 期 號 召 了 所 上 的 七 、八 位 同 學 一 起 修 課 。

他說:﹁我覺得老師很重視每個學生、重視課堂的反應,然後會

給予不同的評論,即使是類似的議題,但是每個人琢磨點不一

樣,老師並不會給通篇一律的答案,會針對每個人、每個細節作 出評論。﹂

詹珮君認為臺大的學生很有自己學習的動力,她常常會想

像著他們就是一起工作的夥伴,她串連起工作與教學的經驗說:

﹁我覺得他們其實可以知道很多,他們只是這方面知道的比你

少,但並不代表其他方面也是。﹂她對學生的信任,營造了課堂 中翻轉教育的氣氛。

創 造 課 堂 討 論 環 境

和有實務經驗的人接觸。

期間在和平醫院的受害者,或是也曾 SARS

請來是同志也是醫師身分的講者。她把這些非典型的講師請到校園之中,是希望讓學生有機會可以

工作的過程中認識了充足的人脈,像是課堂中便曾請來

多年的防疫經驗,除了讓詹珮君對傳染病防治的法律、倫理等問題有深入了解以外,也讓她在

無私分享

■ 學生以資訊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期末報告,詹珮君悉心地 回應。(楊文卿/攝影)


315  詹珮君‧引領學生自主思考

也會有歧視的刻痕印記在病患身上時,就會開始慢慢以同理心對待所有人了。

好好做一個抱持公義的人

人的改變雖然需要時間,但詹珮君陪著學生一起成長。﹁我希望他們以後在各行各業中,當

有法定傳染病的新聞被披露的時候,他們不是恐慌跟污名化病人,而是能幫我們減少恐慌跟污名

化。﹂詹珮君的眼中抱有滿滿的期待,不論是大部分的學生會選擇的醫療或是公共衛生領域,又或 是不一定做相關的工作,不論未來在哪,她都希望學生心中有公義的價值觀。

詹珮君從成大醫學系畢業多年,仍記得當時黃崑巖院長的叮嚀:﹁當一個醫生之前,要先做一

個人。﹂她聽進去了,依自己的興趣找到了熱愛的方向。對她而言,教育的過程是讓年輕人都可以 找到方向,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想著此刻與未來,詹珮君坦直地說:﹁我 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沒有什麼事是想到而沒有 去做的,大部分想到的都正在做,還不斷地推 動別人去做。﹂便是這樣的精神,讓她在面對 傳染病的黑暗時,仍然可以看到光明。

■ 穿上終結愛滋的背心,詹珮君會 不斷為病患奔走。(楊文卿/攝 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314

會關懷的人。

在她的班級裡面,除了一般的學生外,也會有在職的學

生,還在教室最後一排座位保留給旁聽的學生或是社會人士。

組成多元的課堂,也讓詹珮君感受到不同學生對於疾病的態

度,她感到欣慰的是:從她與學生的相處中,她發現大多數的

學生是生活在比較開放的社會,因此具備了豐富的正義感,當

了。她知道很多人都不會站在病患的立場思考,但當學生發現:連那些自己較沒有偏見的疾病,原來

他開始思考,能不能不帶著偏見去對待病人。對於學生這樣的轉變,詹珮君在課間其實就已經感受到

期末成績打完之後,詹珮君收到了一封信,是那名外科系學生寄來的。信件中提到:上完課後,

視同仁,但要完全沒有自己的偏見並不容易。畢竟,要人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也很奇怪!

面對爭議性的問題,她沒有一定要學生接受哪一方的立場,雖然醫學倫理都會教導要對病患一

去思考心裡真實的感受。﹂

問很尖銳,到了期中報告時,也仍帶著許多對於病患的刻板印象,不過他的態度也刺激了其他學生

性傳染病的歧視。詹珮君說:﹁但我覺得學生也很可愛,我們給了他非常包容的環境。儘管他的提

當然也有不斷質疑的學生,那是一名在職的外科系學生。在課堂一開始,他就強烈地表現出對

聽到病人如何受到歧視的對待時,還會想方法去突破這樣的困境。

■ 詹珮君在辦公室擺放著參與 「亞洲兒童感染症大會」拿到 的公仔。(楊文卿/攝影)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2 / 臺大新聞研究所採訪撰稿;谷玲玲主編.  -- 初版. -- 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臺大發行, 2018.12 面; 公分. -- (Taida臺大系列) ISBN 978-986-350-326-2(平裝) 1.大學教師 2.優良教師 3.高等教育 4.教學法 525.5                         107021329

Taida臺大系列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2 策 劃 主 編

廖婉君 谷玲玲

總 監 編 審 責任編輯 封面設計 行政助理 採訪撰稿 發 行 人 發 行 所 出 版 者 法律顧問 印 刷 出版年月 版 次 定 價

王泰升 朱賜麟 陳俊榮 嚴嘉雲 文字編輯 陳盟岳 內頁編排 點墨數位資訊服務有限公司/曾觀 莊蕙慈 臺大新聞研究所 ──  方君竹 王心璇 王茲筠  江國田 羊敏丹 周熙元 林承峰 林承勳 洪郁雯 許家瑜 麻愷晅 黃浩珉 楊舒晴  董容慈 劉佩姍 蔡佳萍 鄭宇茹 蕭  瑜 鍾巧庭 戴美齡 謝佳璇  簡鈺璇  蘇逸涵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10617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 2365-9286 傳真:(02) 2363-6905 臺北市10087思源街18號澄思樓1樓 電話 : (02) 3366-3991~3轉18 傳真 : (02) 3366-9986 E-mail:ntuprs@ntu.edu.tw http://www.press.ntu.edu.tw

郭大維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賴文智律師 益盛多媒體印刷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 初版 新臺幣450元整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10485松江路209號1樓 電話:(02) 2518-0207 國家網路書店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 電話:(04) 2226-0330 臺中市40042中區中山路6號 http://www.wunanbooks.com.tw

ISBN:978-986-350-326-2 GPN:1010702382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從文學撒下保護動物的種子 哲學既是學問 亦是奉行一生的人生觀 滿肚子墨水 大心量關懷 以身作則 與時俱進 啟發學生 讓世界更美好 專注成為一座橋! 開心的師生開啟正能量 做學生想要超越的標竿 保持樂觀 全力以赴 現在要快樂 將來不後悔 研究親力親為 不怕失敗 以愛為名的生命實踐與護理教育 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教學 為學之道 一以貫之 樸實認真農藝人 耕耘學子始終如一 用心、熱情與堅持植育下一代 傳遞生命的感動 讓人享受的會計學 提醒學生永遠要問為什麼 全力以赴 教學人生沒遺憾 最會想哏的網紅教師 實事求是的冷面笑匠 教授也是普通人 從 Law in Books 到 Law in Action 不怕失敗 找尋自我 當知識的使者 學生的輔佐 文學是與歷史社會的對話 傾注心血耕耘金工技藝 老人軀殼年輕頭腦 享受研究、教學與生命 引領學生自主思考

GPN:1010702382

定價:新臺幣450元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集結三十位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一同欣賞他們如何將自身風格與教學 熱情,融合成獨具一格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徜徉在浩瀚的知識中,同時給予全人教育的生命關懷。 黃宗慧 王榮麟 林開世 余正道 賀培銘 溫在弘 林麗雲 陳晉興 黃敏銓 楊偉勛 許麗卿 蕭妃秀 廖文正 童世煌 黃文達 張耀乾 張俊哲 李艷榕 孔令傑 李宏毅 莊永裕 鍾孝文 薛智仁 廖憶純 王致恬 陳孟君 趙丹綺 李聰成 林則彬 詹珮君

ISBN:978-986-350-326-2

1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