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38
42
41
40 39
43 36 44
45 28
29
30
31 33
34
35 46
32
47
27
48
49
50
26
17
16
15
4 25
18
12
19
23
20
22
21
2
1
11
10
9
8
7
6
5
14
0
24
3
13
2 4 8
04
THESIS DESIGN BRIEF
May 19-22 2016 ISSUE 04 Final Reviews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Dept. of Architecture 104
Advisor
Advisor
Advisor
Advisor
Advisor
Advisor
Advisor
方俊凱
吳光庭
古爵誌
郭旭原
陳玉霖
曾 瑋
薛丞倫
A1
江定遠
C1
李政儒
B1
張竑暘
D1
李佳樺
E1
林雨嬌
F1
汪世學
G1
王淳宜
A2
何應群
C2
侯仲楹
B2
陳岱琪
D2
周佳怡
E2
郭彥辰
F2
胡純振
G2
林碗茜
A3
吳崇文
C3
孫春芳
B3
楊岱縈
D3
張非民
E3
陳彥蓉
F3
陳軍儒
G3
陳冠如
A4
宋 翟
C4
陳 潔
B4
楊恭旻
D4
黃譯鋒
E4
陳靖儒
F4
陳靖涵
G4
游沅儒
A5
張琇茹
C5
曾羚毓
B5
劉懷安
D5
蔡昀庭
E5
陳韻愉
F5
黃英叡
G5
蔡秉中
A6
陳冠亨
C6
黃 荑
B6
盧 秉
D6
賴以晨
E6
葉俐琪
F6
虞 恆
A7
游日富
C7
黃鈺菁
E7
鄭皓元
F7
蔣思敏
A8
黃昱智
C8
歐芷毓
F8
盧欣妤
C9
潘韻安
C10
薛克民
方俊凱 老師組
2.605km ; 8.038km 江定遠 / Chiang, Ting-Yuan Subtopic / 松山機場除役後改造計畫 Site / 松山機場 Keyword / Urban , Airport Reuse , Zoning , Park , Racing Circuit 1936 年,台北飛行場啟用,為台灣第一座 國際機場。
經歷了 80 餘年,由於都市擴張的緣故, 原本規劃於台北城邊界的鄰避設施被劃進 了城市中心,除了安全噪音等負面因素,
A1
禁限建高和水平向的阻斷也妨礙了都市發 展,將機場規劃移至市郊是國際趨勢。
基地位在主要人口聚集處的邊緣,卻是整 個城市的地理中心,極具易達性。因此 應該保留一個可以服務整個城市的大片綠
Fig. 1 Songshan Airport Circuit
地。我希望可以藉由原先在此的機場跑道 紋理創造一個和一般都會中央公園不同的 新開放空間。除了平日作為公園開放給市 民使用。也利用整理原本在此的汽車業, 設立新的汽車相關產業園區。並將跑道和 部分機場設施保留,結合兩者舉辦大型的 國際賽車賽事。
Fig. 2 機場和都市發展 / 現況
方俊凱 老師組
City's Disclosure 何應群 / Ho, Ying-Chun Subtopic / 藉由測量重塑基礎設施 Site / 高雄仁愛公園 Keyword / Measurement , Substation , Detention Pond , Underground 相傳有一個名為“爾西利亞”的城市,居 民會用線來標記發生過的事件:血腥、 貿易、政治。這些線懸掛在柱子和柱子之 間,牆壁和屋簷之間,最後因為通道都被 牽起的線擋住,所以居民搬離了這裡,只 留下一個個線跟構造物所形成的紋理。這
A2
些被編織的紋理代表了城市的運作、生 命,這些線被賦予了個性(顏色)。
在這現代的都市當中的管線系統,同樣為 居民所牽起的線,可是他們沒有個性,一 樣的黑暗,一樣的冷漠。當他們必須探出
Fig. 1 基地配置
頭來時,有些我們不會在意,就是多出了 一個凸出物,永遠就只是一個凸出物,像 是水閘門;有些一旦冒出頭來,大家開始 集結抗議、想要他離得遠遠的,不過卻不 能沒有他,也許他個性就太強烈了。
利用測量的方式,將原本看不見的事情顯 現,因此改變他的個性,重新改造基礎設 施的空間性質。
Fig. 2 水 - 電力 - 城市
方俊凱 老師組
圍塑裡的自由 吳崇文 / Wu, Chung-Wen Subtopic / 監獄與都市空間重塑 Site / 新竹監獄現址 Keyword / Control , Circulation , Education , Intersection , Resocialization 監獄,極負面鄰避設施。初設於市郊,隨
Fig. 1 系統架構 / 單元 / 管制層級
時間推移與都市接觸;同時,監獄功能亦 從教化轉為懲罰而喪失初衷。在這脈絡下 我開始思考監獄與都市接觸後的可能性。 基地選在台灣僅存都市監獄 : 新竹監獄。 一所正面臨高牆阻隔都市空間與活動交流
A3
的監獄。
[ 制度 ] 現行制度下設置過渡管護所作為受刑人回 歸社會的訓練及適應場所。引入都市活動 使受刑人適應社會,也使社會學習接納。
Fig. 2 監獄與制度概念
[ 手法 ] 從基地空間系統重建與都市連結,並找出 基地定位與需求 - 開放空間與教育學習場 所。嘗試藉置入開放性機能打破封閉性。
[ 系統 ] 系統分三種單元與管制層級 : 監獄 - 管制 / 圖書館 - 半自由 / 社會 - 自由。設計操 作著重三者相互關係。並在這之中嘗試建 立監獄 - 都市 / 受刑人 - 社會的平衡點。
Fig. 3 基地系統
Fig. 4 設計概念圖
方俊凱 老師組
memor(record)ial 斷城修復場 宋 翟 / Sung, Di Subtopic / 記錄取代緬懷以尋史 Site / 師大路 開空地帶 Keyword / Air-Raid , Restoration , Storage , Counter-Memorial “不打算保存人們生活痕跡的地方,不就 等於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個陌生的城市, 何須叫人珍惜、愛惜、維護、認同…?” - 朱天心《古都》
二戰時許多房舍在一夕之間剷平,係因預
A4
防轟炸造成整片延燒的災害,日本政府緊
Fig. 1 Subterranean drawers of restoration
急開闢的『開空地帶』區隔日式房舍。師 大公園即是這時空下切開的空間裂縫。而 城市中殘存的日式房舍雖沒有在戰時被剷 除,但十餘年來都市不斷翻新之下。為數 更多的歷史建築在緘默中頹喪衰亡。
我試圖以此為切入點掀起都市空間的過 去,將當下社會對於歷史建築的日益毀損 比喻戰時的剷除,對現況做出回應側寫靜 默的歷史。
地面上師大公園的線型紀念空間提供記錄 儀式的層級進程;藏於地面之下的修復場 以收納取代拆除,進行儲放、修葺、組合、 展示、移轉,對城市斷裂的歷史尋找縫紉 的接點。
Fig. 2 Unseen strata remains unspoken
Fig. 3 Winding road width due to the war & Historical remains survived from the war
方俊凱 老師組
Project Mars 火星計畫 張琇茹 / Chang, Hsiu-Ju Subtopic / Essence of Living Site / 太空 , 火星地表 Keyword / Space Architecture , Living , Recreation , Human Scale 1961 年 Yuri Gagarin 成 為 第 一 個 進 入 太 空 的 人 類, 他 所 搭 乘 的 Vostok-1 只 有一個小小的座位。隨著科技的演進, 人們在外太空的停留時間逐漸拉長,空 間 舒 適 度 之 需 求 亦 開 始 高 漲。2030 年 NASA 將 啟 動 人 類 史 上 第 一 次 載 人 火 星
A5
計劃。這個計畫開啟了我們對外星生活
Fig. 1 Spacecraft & Space Architecture
的 想 像: 當 移 居 至 另 一 個 星 球 成 為 事 實, 建 築 師 可 以 扮 演 什 麼 樣 的 角 色?
現存的火星住所提案多半處理經濟議題 和 基 礎 機 能, 始 終 停 留 在 早 期 任 務 中 「生存」和「生理」的棲息 (Habitat), 而非包涵放鬆、舒適,「精神」層次的 生活 (Living)。在人類帶著地球孕育萬 年的文明要踏上紅色星球建造棲居時, 那 將 會 是 什 麼 樣 的 光 景? 人 類 要 建 造 什麼,以何種風格美學,要如何棲居?
本案將以生活的本質為核心,提出 35 年 後火星移民計劃的建築設計,並以科幻故 事的方式來描述一場壯遊,以漂浮的鄉愁 觀看奇異的太空新文明。
Fig. 2 Project Mars poster
Fig. 3 Programming & Hierarchy
方俊凱 老師組
Two-Way Landmark 陳冠亨 / Chen, Kuan-Heng Subtopic / 城市節點的機能重組 Site / 台北捷運 國父紀念館站 Keyword / Taipei , MRT , Integrated Station , Renewal , Program 在台北市中心內,我鎖定了一區比鄰的大 尺度街廓 -- 國父紀念館、松山菸廠、以 及北邊過了市民高架橋的台北機廠。在地 圖上看來,這一大街廓組合完全跳脫了台 北的城市紋理,並且使用上也都是大尺度 的機能:歷史文化性質的紀念館、最新置
A6
入的大巨蛋園區、廢棄菸廠現代化轉型的 文創園區、以及開發狀況未確定的舊有機 廠。而至於區域周邊,正好位於東區商圈 的終點,以及信義計畫區的端點,由忠孝 東路商辦大樓形成的都市量體牆面,進入 一個廣大的開放空間,再過渡到高層建築 群,空間體驗的轉變相當劇烈。
我的設計以環狀線的加入形成轉乘節點為 契機,希望帶動忠孝東路與光復南路此 一路口的都市更新和活化,透過地標性建 築的置入,向上堆疊都更所需空間量,提 出地面層的人行新願景,向下強化共構站 體的機能性,形成屬於這個基地獨特的 Station Hub。向上,向下,一個雙向的 地標。 Fig.1 捷運環狀線加入以後,國父紀念館站的站體設計、轉乘動線思考、經驗性地標空間創造。
方俊凱 老師組
都市速度調節器 游日富 / Yu, Jih-Fu Subtopic / 西門町中華路規劃 Site / 西門町中華路 Keyword / 站體改造 , 生活韻律週期 , 移動速度感知 , 都市縫合 , 歷史文化 作為台北城牆的西段,城牆造就了地表 大尺度痕跡,導致只有這樣的巨大能讓 最窘迫的生活佔據,也讓最美好願景投 射。( 從風水規劃 - 林蔭大道 - 鐵路 - 違 建 - 中華商場 - 林蔭大道 ) 現今 80 米道 路底下隱藏並容納了不同生活節奏之間
A7
Fig. 1 為特定動態產生的空間
的 關 係 ( 捷 運、 火 車、 高 鐵、 公 車 )。
以 速 度 的 觀 點 來 看 基 地, 平 行 於 中華路的南北向速度隨著時間推 演 越 來 越 快, 造 成 都 市 東 西 向 連 結 不 管 是 活 動 或 者 視 覺 的 不 連 續。
嘗試運用電影分鏡的分析來探討移動的身 體的空間感知與實際經歷之間的落差,利 用不同動態的特性創造空間,讓不同移動 的經歷被放大塑造出不同生活韻律之間溝 通的場所,透過對速度的調節來促進身體 與都市更積極互動並重新定義都市空間同 時改善捷運站體地下街。
Fig. 2 交通活動分析
Fig. 3 不同速度對中華路的感知距離
方俊凱 老師組
行去車頭 黃昱智 / Huang, Yu-Chih Subtopic / 鐵路車站生活 Site / 彰化火車站鐵路用地沿線 Keyword / 鐵路平面保留 , 轉乘 , 複合 , 車站 , 跨越 , 漫遊 , 生活 清領時彰化是臺灣西部大動脈縱貫道上重 要休息點。日治貫通鐵路縱貫線後新闢 海線,彰化成為山海線交會城市、中部維 修大站,市區形成長 1.3 公里寬 0.2 公里 鐵路專用地。彰化是中部重要交通樞紐: 公路上是跨烏溪必經城市並放射聯絡其他
A8
鄉鎮;鐵路上是山海線交會。國道興建, 主要交通工具變成私載具;高鐵通車運輸 革新使鐵路式微。彰化街道維持日治寬 度,放射中心特質使車輛灌入而壅塞。地 理條件下,彰化層層向西擴張,近期趨緩 停滯,發展被臺中吸走。鐵路用地橫亙, 市民認為阻礙發展,其實城市失去發展定 位,政府卻治標不治本地想鐵路高架化。
以鐵路減股平面保留以及復駛臺糖輕軌, 對鐵路用地及彰化火車站改造,形成東 西出口,生活機能沿鐵路規劃,用扇形車 庫發展觀光。利用鐵路排擠私載具特性, 保留城市空地,塑造兩站前廣場,讓人輕 鬆跨越東西。彰化是往其他鄉鎮的放射起 點,建立完整大眾交通轉運機能,以區域 轉乘城市出發找回城市發展定位。
Fig. 1 重新規劃鐵路用地沿線機能
古爵誌 老師組
The Only Way Home 張竑暘 / Cheung, Wang-Yeung Subtopic / 都市擴張的推演過程 Site / 香港土瓜灣 Keyword / 浮城 , 移居 , 過渡期 , 都市 劇場 , 身份認同 嘗試從都市擴張產生的的浮動下,再構一
Fig. 1 浮城誌異
個屬於常民生活的過渡性場域,以時序性 去模糊都市空間的公私邊界,使水體作為 推演的平台,成為未來街道系統的載體。
香港一直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急速擴張
B1
的都市化讓空間產生不連貫的斷裂,切 片式的空間記憶也造成香港人自身意識的 迷失。後巷街道因移居文化產生的公共空 間,有著時序性與可動性的特質,是香港 最接近生活的模式,也是我所認知的都市 劇場。
Fig. 2 香港都市紋理
在大尺度的土地變動下(填海與重建), 基層市民需要搬離原有居住環境,我提出 以過渡性的海上暫居空間作為都市推演過 程的開端,以五十年的填海計畫為界限, 重新建構出移居生活座標設施,而當以後 推演成陸地都市空間時,座標設施把生活 劇場延伸至後巷街道內,從而型成新的都 市生活閱讀方式。
Fig. 3 山海之間的家
Fig. 4 都市擴張的推演過程
古爵誌 老師組
於是 長大了以後 陳岱琪 / Chen, Tai-Chi Subtopic / 你的藥房 我的藥房 Site / 迪化街 231 號空屋 Keyword / 變 , 不變 , 身體 , 物件 , 事 件 , 餘地 , 和解 店家,相互混雜的公共 / 私密空間關係, 使兩者的界線重疊而不明確,身體動作與 物件作為定義空間的主體,空間之間的關 係開始變得模糊,甚至進一步產生衝突。
若家是一個無法從店中全然脫離的存在,
B2
在這不可分離的空間形態中,建築是否能
Fig. 1 時間序列的變動
如同中藥的「引」一般,去調解店 / 家兩 者之間的衝突。
作為中藥房的女兒,我試圖將成長經驗的 空間移植到迪化街街屋做討論,由一道牆 做為新結構串連長軸空間,隨著時間軸拉 長,世代關係從「並置、對立到共存」, 身體狀態及心態的改變,在實質空間上的 變 / 不變,抑或是平行狀態中意義空間 上的變 / 不變,兩者從原本捉迷藏似的關 係,在街屋中留下一絲變動與調節的「餘 地」,並在這餘地中尋求衝突的「和解」。
以案為枕,以櫃為牆,草木為滋養, 如果有一種氣味會在腦海迴盪, 乘載著記憶,伏案、倚櫃、留下。
Fig. 2 空間序列的變動
古爵誌 老師組
Mirage 蜃樓 楊岱縈 / Yang, Dai-Ying Subtopic / 觀光的城市角色再設定 Site / 高雄市鹽埕區大溝頂 Keyword / Tourism , Residents , Facility
在台灣,觀光是譁眾取寵的產業,藉由不 斷複製成功的觀光模式滿足時代性的觀光 潮流,形塑觀光取向的商業帶,然而潮流 過後這些觀光設施便被遺忘在城市的角落 最後成為廢棄的空殼,所以我想以偽裝的 手法將這些空殼重新回填日常生活並維持
B3
表象的觀光效益,成為觀光客與居民之間 的介面,稱為”偽觀光設施”。 鹽埕區因為商港區位一直是觀光脈絡層疊 的地方,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在的鹽埕區 只留下大量荒廢的娛樂設施和逐漸成為社 區交誼空間的商業集中區,失去以往的繁 榮,街景卻不曾改變,時光凍結一般。我 將這裡視為觀光的極致模擬場,模擬觀光 客與居民之間都市介面的重建,重新定位 觀光產業的都市角色,我選擇由民國 43 年沿用至今的大溝頂攤販集中市場作為操 作對象,正視大溝頂對居民的記憶連結同 時以”SUPER VISUAL MARKET”連結居民 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選購,並支援高雄電影 節的放映需求,使鹽埕區以“電影城”之 名行“量販超市”之實,應付政府對觀光 的想像、滿足居民生活便利的追求。
Fig. 1 偽觀光設施
Fig. 2 偽裝 / 使屋頂變成燈籠 / 日常與觀光影像垂直疊合
Fig. 3 超級視場 / 居民與觀光客活動空間重疊
古爵誌 老師組
Skinny City 超薄城市 楊恭旻 / Yang, Kung-Min Subtopic / 密集城市再疏散 Site / 永和溪洲市場周邊 Keyword / Density , Nature , Post-Fordism , Exile , Desolation “... 自然仍就是個無法超越與克服的對 象,而把某個和自然一樣難以捉模的集合 體稱之為都市。” --- 石井和紘 < 俯瞰都市的地球學之眼 >
向南行,穿過終年穩定的溪流,就會見到
B4
如城牆高聳又綿延不絕的城市,旅人必須
Fig. 1 Architecture machine
在牆的斷面處搜尋進城的大門,或是從通 往其他城市的地下迴廊潛入。內部是相反 於斑駁外牆,金碧輝煌的大廳,每個大廳 又都有栱廊能通往另一個大廳,盛裝打扮 的貴族們捧著高腳杯的交頭接耳,談的盡 是最近城中劇院上映的一票難求的公演, 或是街角琳瑯滿目的舶來品店織工精細的 土耳其地毯,城牆內的華麗宮殿能滿足生 活中大大小小的需求,甚至比想像中給得 更多、更好。 城外被綿延不絕高牆包圍的是過去城市的 骸骨,幾近風化的磚瓦、蛀蝕的屋架、森 林。即便如此,城內還是不時會傳出又有 人逃到牆外的消息,其他人總是百思不得 其解,只好以此作結 " 他們一定是被神放 逐了。"
Fig. 2 Living as on streets
Fig. 3 Nothing else
古爵誌 老師組
聲音互動場 劉懷安 / Liu, Huai-An Subtopic / 解構國家音樂廳 Site / 中正紀念堂 Keyword / Power , Performance , Interaction , Re-composition 傳 統 音 樂 廳 存 在 著 [Lobby/Auditorium/
Fig. 1 傳統音樂廳單向空間權力
Stage/Backstage] 的單向空間權力,演出 者和觀眾有明確的一線之隔,如此的空間 形態導致了表演型式的單一化。
透過符號化的分析,發現無論文化背景為
B5
何,音樂的本質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 動」,若把音樂視為多向交流的語言而非 單向展演的藝術,音樂廳的表演場域有什 麼新的可能?我試圖透過重組傳統音樂廳 的空間序列,重新詮釋「演出」的定義, 創造一個充滿互動的音樂場所。
Fig. 2 基地活動 / 聲音紀錄
基地為同處單向權力空間的中正紀念堂廣 場與國家音樂廳,在藝術表演、市民活 動之間,找尋新的觀演互動模式,讓表演 者、常民、遊客與行人都成為此一互動場 中的參與者,以多元互動取代原本的單向 紀念,使中正紀念堂的涵構隨著時代變遷 在都市中產生新的意義。
Fig. 3 南管結構分析 _ 旋律 & 骨架
Fig. 4 下挖廣場平面 (-4m)
古爵誌 老師組
Re-commons 盧秉 / Lu, Ping-Hao Subtopic /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Site / 台中第一廣場 綠川 Keyword / Culture , Time , Space , Activity , Nature , Landscape 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 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 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 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文化不僅用於描述 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 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
B6
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時的一種自我的
Fig. 1 Diagram
對話、觀察的方式。
我的基地選在台中的第一廣場,鄰近於台 中火車站,是台中外籍移工群聚集的一 個地點。第一廣場內規劃有精品服飾用品 店、美食街、電影院、KTV、電動遊樂場、 民歌西餐廳等等,多為青少年與外籍勞工 休閒去處。因東南亞異國商店聚集,現有 「台中小東南亞」之稱號。試圖探討與台 灣不同文化的族群的生活習慣、身體、時 間、事件、事件與都市環境的觀察,在第 一廣場裡提供一個新的公共空間,服務平 台串聯到外的綠川,讓不同族群的人產生 交流互動,弱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代溝,成 為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 Fig. 2 Prototype
Fig. 3 Events & Objects
吳光庭 老師組
In Flux 李政儒 / Lee, Cheng-Ju Subtopic / 基礎設施再塑造 Site / 西門町洛陽停車場周遭 Keyword / Infrastructure , Vehicle , Vertical Public Space 洛陽停車場與周遭的環河高架、北門高架 橋、忠孝橋皆為台北市在 1970/80 年代以 汽車為都市規劃主角的產物,汽車成為基 礎設施的最小尺度,對我而言基地存在兩 種涵構,高架橋的巨大尺度切碎了西門町 的街道尺度,本來為了擴張城市 / 提供便
C1
Fig. 2 Site Section
利性的基礎設施反而分割了街道。 隨著 1990 年代以後台北商業中心向東區 移動,昔日以汽車為主的都市空間是可以 被翻轉的。 根據 2008 年台北市政府的報告書,停車 場有著平日與假日使用率的落差,昔日作 為服務西門町的停車場,其內部使用率反 映出西門町的人潮興衰,我意圖藉由洛陽 停車場與高架橋相連的特性,置入網拍 物流中心,藉由展示物流將公共性帶入建 築,並搭配大數據來提供存貨 / 直接消費 的服務,貨架成了巨型販賣機,也展示了 消費大數據,而從沿街面抬升的街道公 園,打開了停車場的量體,並串連河濱公 園與都市,反映高架橋與西門町的涵構, 物流與停車,全球化的消費與當代台北的 XL 與 S 的尺度對比關係。
Fig. 1 基地脈絡
Fig. 3 Urban Context
吳光庭 老師組
Garden(ing) Wall(ed) 侯仲楹 / Hor, Chung-Ying Subtopic / 自然再生產機器 Site / 高雄煉油廠 Keyword / Post-Industrial , Brownfield , Industrial Nature , Machine /文明:人類的文明史、機器史、造園史 是一體的。人類透過機器改造自然並創造 地景,人造自然超越物質意義,乘載了象 徵與時代精神。
/牆 : 基地位在與後勁高雄煉油廠,作為
C2
Fig. 2 Collages : Civilization, Production, Machine, Landscape
台灣工業化的肇始,它的地景變遷紀錄著 文明的演進。2015 年 11 月正式關廠的它, 留下汙染的土地與徬徨的產業下游。一道 東西橫貫的隔音牆將聚落與廠區分開,作 為一個形式服從功能的阻擋機器,它斷開 了廠區與外界,卻意外成為廠區的脊椎, 管線、排水道依附而生。
/造園之牆 : 試圖用三個十年分期,利用 長 1.4 公里的隔音牆,作為地景修補的骨 幹。曾經暴力而扁平的牆重新的植入人的 尺度,牆逐漸虛化,厚度開始拓展。沿著 牆串連三座造園機器,居民逐漸透過它們 重拾祖先與土地的深厚關係。最後,一個 世代過去,後石油時代的人們得以在這座 花園中,尋覓自己和土地的過去、現在與 未來。
Fig. 1 The Wall
Fig. 3 Machine City : Kaohsiung Industrial Zone & Petroleum Pipeline
吳光庭 老師組
The Handbook of Housing 孫春芳 / Sun, Chun-Fan Subtopic / 住宅操作手冊 Site / 士林捷運站 Keyword / 支出型貧窮 , 青年住居 , 局部購買模式 , 空間選擇權 青年族群面對都市生活的支出之中,當居 住所需花費佔超過收入的三分之一時,便 會壓縮可支配所得,於是生活水準與工作 努力不成比例,也喪失對生活的期望。
然而現在基本的居住空間成為商品,在購
C3
Fig. 2 捷運生活景觀
買的同時我們也被商品的制式規格受限, 價格同時也成為生存的門檻。
如果能透過簡單的操作手冊,理解自己所 需的居住空間,並且選擇出符合生活所需 和預算的「家」,透過簡易的搭建工法, 與左右鄰居一同組裝未來的居住空間,除 了降低施工成本,同時也透過自立搭建獲 得對於空間的擁有感與對生活的尊嚴,雖 然不像現成的商品屋一樣完美,但是不完 美卻是擁有美好生活的開始。
自立搭建而成的住宅外觀,我們無法以判 定美醜,卻直接地反映生活水準的價值, 因此選擇在都市生活便利、不可或缺的捷 運系統周邊,建立起屬於生活的真實面, 成為反映社會現況的第一線觀察指標。
Fig. 1 住宅單元
Fig. 3 鐵皮屋面高層
吳光庭 老師組
Whale Fall 鯨落 陳 潔 / Chen, Jie Subtopic / 台南中國城拆建 Site / 台南市中國城 Keyword / Unbuild , Exhibition , Skyline , Memory Identify , Axis 我的發想是從鯨魚死亡之後開始,死去的 鯨魚屍體會沉在海底、隨著時間流逝慢慢 被分解、最後只剩骨架,形成一個將近持 續三十年的生態系,我不禁開始想像,也 許陸上的巨大量體也有這種可能性。 巨大的商業量體曾經是台灣地產最繁榮的
C4
時候創造出來的巨型建物,他們或是商 場、市場或百貨公司,帶著那個繁榮時代 對於未來的遠景與希望。
然而這些巨大的量體,最後都因為各式各 樣的原因而落沒、死亡,因為過於巨大, 甚至如傳染病一般拖著周圍的商圈與社區 一起衰敗,這些原本在那最輝煌時代建成 的量體,開始被稱為都市孤島、城市毒 瘤。
然而就像是巨大的鯨魚死亡之後、會以另 外一種形式延續著生命,這些巨大的量體 沒落後、結果也不應該是直接了當的炸掉 或剷平,他們應該用更有價值的方式去延 續都市的生命、最後以一個有尊嚴的方式 死亡。
Fig. 1 Whale Fall
吳光庭 老師組
Free Base 自由基地 曾羚毓 / Tseng, Ling-Yu Subtopic / from PC Home to Living Lab Site / 中興新村三十九號防空洞 Keyword / 大數據 , 開放資料 , 資料中 心 , 知識的形式 , 生活選擇二元性 藉由討論人與數據的互動回應中興新村 五十年經過一段空白後出現的計畫。
中興新村的建立源於防空疏散計畫,原本 一塊有自己的紋理的區域抹平,置入一個 政治性鄰里,而後廢省。中興新村停滯在
C5
20 年前的狀態。我認為能代表這樣的精神 便是其中的防空洞 ( 基地 )。
新是因為有原有的東西支持而得以持續。 廢省之後產生無數付諸流水的計畫,現在 留存的則是高科技園區計畫,權力不再但 原有的台灣省時期留下的文件依然無形資 產,在消弭政治框架後,在防空洞放置一 個開放性的資料中心。
基地之外為原本的第一鄰里單元,最靠近 防空洞的為第一期建立的最高級宿舍。曾 經的階級不再,生活的場所還在。
資料中心與原本的生活單元之間,作為軸 線,一層討論數據與人的互動,另一層是 整個中興新村的時間縮影。
Fig. 1 Data Center
吳光庭 老師組
Serendipity 旅行與閱讀 黃 荑 / Huang, Ti Subtopic / 實體書店的未來想像 Site / 敦化南路綠帶、敦南誠品 Keyword / 24hr , Cityscape , Reading , Physical , Digital , Bookstore 「城市彷彿是有意義,且能被閱讀的文 本,我們既書寫、也閱讀。」 _ 城市的 36 種表情 / 楊子葆
旅行是經由個人內在詮釋大量的外部畫面 擷取,進行反饋而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以
C6
及認知。而閱讀則是個人生活經驗藉由文
Fig. 1 書店、人、城市
字來引起第三者的內在共鳴,並且在腦海 中創造畫面的一種行為模式。
我認為它們有種相對關係是能夠透過空間 這個媒介來結合的。
人群、書店、城市,這三者的交互關係所 形塑而成的氛圍,暗示了該時空中的思索 形貌。
因此我嘗試著藉由文字畫面以及城市經驗 的疊合,來描寫與建構我對於一個地方全 面性的描述。
以在數位化時代下的實體書店當作載體來 介入與討論旅行之於閱讀的另一種關係。
Fig. 2 Footprint
吳光庭 老師組
從土地到餐桌 黃鈺菁 / Huang, Yu-Ching Subtopic / 社區生活與生產的建構 Site / 埔里大坪頂 Keyword / 生活與生產 , 社區 , 農作產 銷 , 竹構 建築像是自然和人之間的平台,能與土地 溝通、和自然連結的生活場域。像是農作 物一樣,從土地裡長出來。
如果將建築作為一層皮層,建築物內裝載 的是人類的生活,而皮層之外則是自然。
C7
外在的自然包容皮層內的生活,人和自然 和土地有了聯繫,也會隨時間不斷的變 化,對土地做出不同的回應。
大坪頂地區位於埔里鎮的西北側,地勢 高,除了小部分的溪谷之外,其餘都是廣
Fig. 1 建築皮層
大的緩丘和台地。
最早在清朝光緒末年被開發,開始在山坡 凹陷的自然湧泉處發展聚落。開闢農地、 種植甘蔗,建立埔里社製糖所,擴大農場 的開發,也因此吸引更多新移民。開始奠 定了聚落的基本架構。
透過這塊土地,結合生產與生活,透過空 間來討論、具體化聚落社群生活的價值。 Fig. 2 從土裡長出來的建築
吳光庭 老師組
Re-Public Model Homes 歐芷毓 / Ou, Chih-Yu Subtopic / 房屋預售 住宅商品化 Site / 台中七期 Keyword / Home:House:Product , Synecdoche , Model / Social House 「微型的家屋是虛幻之物,但是具有一個 真實的心理活動上的客觀性。」 -《空間詩學》〈微型〉,Gaston Bachelard
樣品屋和接待中心的演進是住宅商品化在 真實空間上的縮影,建築空間從純粹販售
C8
的場所演變成實體的華麗包裝紙。控制人 們購買欲望的空間序列,層層堆疊出對家 的投射,表面感官體驗取代了需求本身。
我想討論樣品屋與都市涵構的斷裂以及 某種樂園式的擬象,耗資千萬上億以建 築包裝建築的形為,間接定義都市階級 的分野。做為土地開發的前導地景是否 能以其他角度思考、重新建立和居住權 益及公眾的關係,並賦予 1:1 實體模型在 home:house:product 間新的定位和角色。
基地選在七期和五期的交界面,表面乍看 如同七期多數建物將 house 視為 product 的商業行為,內部卻能提供民眾參與的機 會,將 house 變成 home 的操作意義。 Fig. 1 販售地與真實建地 mapping
Fig. 2 設計概念
吳光庭 老師組
農業型聯合開發 潘韻安 / Pan, Yun-An Subtopic / 都市中農田的再定位 Site / 台北捷運忠義站 Keyword / 關渡平原 , 產銷流程 , 市民 農園 , 捷運 存在在都市周邊的農業用地,往往因為都 市的擴張或其他產業與機能對於空間的需 求,而被壓縮與開發。同時農業的加工流 程也被排除在外,只剩產業尾端的銷售階 段被包含在都市之中。而這樣產業流程的 分級,也分隔了消費者對於產地的連結與
C9
Fig. 2 農業用地被視為一塊開發的預備地
情感。買賣的是農地與農民的勞動被商品 化後的產物。農地的定位對於都市來說, 可以說是被視為一塊等同於沒有機能的空 白地,一塊開發的預備地。
位於台北市的關渡平原曾經是大台北地區 的穀倉,現在則是台北市內僅存的稻米 田。捷運淡水線在此隔開了農田與住宅 區,形成了一道強烈的介面。我想以位在 捷運淡水線上,且同時處於農田、住宅區 及關渡工業區之間的忠義站為基地,將關 渡平原視為腹地,提出一個農業型聯合開 發的概念。試圖結合市民農園,並整合農 業生產、加工、消費到剩餘的過程,將原 本除了消費階段,被都市排除在外的農業 產銷流程重新置入。建立一個在城市中可 以方便且快速抵達的農業試驗區。
Fig. 1 農業生產、加工、消費、剩餘流程
Fig. 3 通往農田
吳光庭 老師組
Time is Money 薛克民 / Syue, Ke-Min Subtopic / 捷運慢生活計畫 Site / 台北捷運忠孝復興站南方 Keyword / Trade , Life style , Metro , Park , Slow , Downshifting 捷運是城市裡省時機器的象徵之一,是城 市的一種附加物,提供了人們在空間移動 的便利性,就像是城市中的生活加速器。 我們的確把很多時間省下來,然而卻用這 些時間再跑得更遠,整個城市進入一種幾 近瘋狂的狀態移動著。
C10 我認為捷運整個運輸過程中,轉乘是唯一 可以讓人喪失速度感的時候,我們被迫停 留。悠遊卡現行規定轉乘必須在兩小時內 完成,否則進站無效。在這樣的架構下, 我想提出一種兩小時的轉乘生活,以一種
Fig. 1 捷運之於生活的延續
相對慢的速度,使人們可以騰出空間容納 不同速度。在每次的轉乘之間,你可以去 度量這兩小時的時間該怎麼投資。
如果捷運幾乎成為每個台北人生活中的記 憶,是不是可以去深化這道介面成為一 種生活的容器?我認為停留是對速度的抵 抗,我想以捷運作為基調,對公園提出另 一種詮釋。
Fig. 2 活動與空間關係再定義
郭旭原 老師組
都市夾層 閒晃指南 李佳樺 / Lee, Chia-Hua Subtopic / 台北車站重塑計畫 Site / 台北車站周遭 Keyword / Urban , Promenade , Escape , Delayed Space , Hub , Hybrid , Pause 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能逃跑和喘息的餘 地存在於目的與目的的“之間”,移動、 不存在於屬於自己的空間時,我們能夠重 新定位自己,而都市中的公共空間就如此 被賦予了,成為每個都市人第二層使用的 意義。
D1 1. 漫遊和視線,之間的場景建構逃避。 2. 超越日常尺度,都市空間體驗給予不同 於日常的體驗。 3. 延遲效果,組合不同空間和經驗時間, 討論都市公共空間可能性。
針對台北車站這個台北巨大的都市過道, 植入新的聚集地,重塑台北城的“之間”。 台北車站周遭都市公共空間垂直化分佈, 形塑異質型都市空間,面對機場捷運線的 開通,討論未來更大的需求,以一層新的 地層打破原台北站量體,做為台北車站特 定計畫區孤島內外連結的契機,同時貫通 地面和地下街的垂直活動連結,形塑新的 城市大廳位置。
Fig. 1 urban image
郭旭原 老師組
士林紙廠 .rar 周佳怡 / Chou, Chia-Yi Subtopic / 士林紙廠再生計畫之一 Site / 士林紙廠 Keyword / Panarchy , Digitization , Machine , Wardian Case <head>< 士林紙廠 .rar></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async="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 css" > <meta property=" 廢棄的紙包擠滿了立 面,陽光透過液晶螢幕的縫隙照了進來,
D2
"> <meta charset="UTF-8"> <link rel=" 室內的樹不間斷地被吹動 , 資料中心的電源嗡嗡作響,在樹木與鳥叫 聲包圍下享用翠綠的晚餐 "> <!--[if lt IE 9]> <script src=" 人類企求的自然景色,與 廢紙一起被打包到了這裡 "></script> <![endif]--> <link rel=" 每個整點, 高聳的打包機轟轟作響, 這裡壓縮了城市各處的廢紙,壓縮了知識 與信息的碎片,也壓縮了整個城市。">
Fig. 1 SD card reader
郭旭原 老師組
作繭計劃 張非民 / Chang, Fei-Min Subtopic / 永久屋復興規劃 Site / 屏東縣長治百合園區 Keyword / 輕量 , 絲 , 產業置入 , 重塑 生活 永久屋,是政府與慈善團體合作下的產 物,為了災民及警戒區住戶所建設的快速 人造社區。
我認為政府對於園區的規劃不應過於制式 及機能化,尤其面對受災前自給自足的居
D3
民,政府復興的態度卻像是給予其短居空 間,而沒有思考長居的問題。
我所提出的作繭計畫,是針對永久屋生活 問題去做回應,園區裡「走不出去的人」, 婦女、老年人、孩童,都是社會上非主要 勞力人口,而我在基地置入蠶桑產業,為 輕型態的產業,勞力負擔不大,帶來的經 濟效益比現有的副業來得高。更重要的是 整個產業流程中,有讓居民滲入他們原有 生活的空間,如絲一般連接空間型態及人 際關係。
新型態的養殖空間、新型態的輕量皮層, 半透明至不透明的動態關係,希望產業回 饋給居民的除了經濟上的幫助,還有創造 園區的生活核心。
Fig. 1 Life Image
郭旭原 老師組
Daily Ritual 二手事件交易所 黃譯鋒 / Huang, Yi-Feng Subtopic / 人,物,空間和交易情境 Site / 台北市牯嶺街 Keyword / Secrecy , Storage , Dramatic
Fig. 2 當鋪 ( 隱蔽 )
例行行為和習慣動作是建構我們生 活的部分,卻不是我們有意識的範 圍,而儀式提供一種異質的體驗, 讓我們重新和事物互動和產生觀點。 而我希望透過空間的安排,讓習以為 常的動作得以凸顯。我用這樣的角度 D4
去看牯嶺街的舊物交易行為,牯嶺街 曾為台北著名的舊書街,也是台北收 藏行為聚集的場所,現況儘管沒落, 但依然保有交易中議價的過程,而 我認為其中買賣身分的顛倒或鬆動 Fig. 3 店鋪 ( 累加 )
都有創造個體間的距離拉扯的可能。 事件交易所是舊書畫、家具買賣的地 方,而我企圖透過人、物、空間三者 的操作,讓建築在不同的物件和人的 對待關係下產生變化,所以在關係 上以一人一物、一人多物、多人一物 的關係區分為鑑價、店鋪和拍賣三 種交易情境作探討。在這樣的過程 裡,建築將不只是作為活動的容器, 更積極的影響人在其中思考判斷。 Fig. 1 空間操作 ( 交易 )
Fig. 4 拍賣 ( 戲劇 )
郭旭原 老師組
Shanshui Transcript 山水轉譯 蔡昀庭 / Tsai, Yun-Ting Subtopic / 新竹南寮漁港重生計畫 Site / 新竹漁港 Keyword / Nature , Tracing , Landscape , Eternal Transience , Metonymy 中國山水將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升到超越視 覺的感知層面,不同於西方風景畫的具象 寫實,中國文人選擇用『寫意』留了一道 想像的牆面給觀畫者遙想遠方無法觸及的 大山大水。研究中國山水後,我開始注意 到有關人造物介入環境間與自然的對話。
D5
於是我建立了一套對建築與自然環境新的 描述系統:力道湧入與消逝的交合——時 序被延長的共時性。
新竹夾於山海之間,地理位置位於頭前溪 出海口及往外擴展的都市邊際,風頭水尾 造就自古時便歷經港口淤積、沙岸流失等 消長歷程。近年來新竹漁港的沒落與即將 成立新的客港呈現生死與共、死時被延長 的狀態。
轉型後的新竹漁港從原本的漁村變成新的 門戶,與原有漁港規劃相反,我選擇導 入而非阻擋自然現象的方式,重新梳理人 與自然分離的關係。區域規劃間的過渡分 隔為我的設計切入點,並以自然力創造的 『視覺』為主軸主導一切的曖昧氛圍。
Fig. 1 Shanshui-scape
Fig. 2 Site Model
郭旭原 老師組
消失後的空白 賴以晨 / Lai, Yi-Chen Subtopic / 都市 56 號公園 Site / 基隆港內港 Keyword / Place , Geo-History , Scenery , Maritime Interface , Event Platform 若我們以地理的時間經驗來觀察都市,都 市的消長便是一種自然的常態。「基隆 無城,吃飽就走」─說的是港口緊鄰車站 的基隆,無法讓人停留的游離本質,其狀 態形塑出一種不斷抽離與被替換的消失文 化,無法累積與凝聚的記憶化為擁擠的街
D6
道與斷裂的城市紋理。
Fig. 1 漂浮的都市 56 號公園
我企圖以一種背離港口本位的思考,在內 港中央創造一塊浮動的平台 -56 號公園, 藉由延展視線與風景的經驗疊加,重新喚 起人們對於地方的共同意識,並且補足都 市公共空間上的缺失。
都市 56 號公園的存在宣示著無法被明確 定義的兩面性。當他靠岸時,成為都市陸 地的一部分;當他離岸後,又脫離為獨立 的島嶼或船。游擊式的移動在不同時間點 插入都市邊緣,觸發事件的產生,疊加後 的風景印象將延展那些已經消失的時間, 在多年後凝聚成為地理上的最後一塊拼 圖,等時間成熟,港口自然會帶著我們走 過時代的空白 ......
Fig. 2 基隆內港 : 難以停留
陳玉霖 老師組
The War as Monument 林雨嬌 / Lin, Yu-Chiao Subtopic / 戰史紀念的電影空間 Site / 高雄前鎮獅甲 Keyword / War , Movie Industry , Cinema , Memorial , Scale 電影,每一幕皆建構在搭建好的舞台之 上,經由有意識的加工,最後成為觀眾們 眼前投射於牆面的光,電影院成為一種消 極的感知場域。如果把電影院視作一種產 品的輸出場所,那攝影棚就是電影的製造 工廠。生產線被包覆於牆體內,形成無法
E1
被外界感知的後勤系統。電影只是透過觀 測口看見事件的片段。曖昧的真實性使觀 眾在一個身體被壓縮的儀式性空間狀態下 盲從著虛偽的民族宣言。攝影棚裡發生的 是外界所無法感知的電影的真實,我們以 為戰爭就是拼命與對抗,其實是等待。
高雄戲獅甲工業區在 1930 年代被劃定。 以製鋁、造船、化工、電力等軍需用品為 生產導向,在臨港線與高雄港轉運的支援 下成為日軍在東亞戰場的後勤重點。我想 在這樣的基地紋理上以電影院和攝影棚的 並置建構一個空間序列營造的觀影經驗。 從電影所建立的虛構經驗開始,引導人穿 梭於電影背後的影棚與工作空間,藉由這 種熟悉與陌生而超尺度的空間轉換,發掘 戰爭與紋理的場所紀念性。
Fig. 1 1944 高雄前鎮戲獅甲 - 前線與後勤
Fig. 2 2016 高雄前鎮戲獅甲 -
陳玉霖 老師組
Between The Lines 郭彥辰 / Kuo, Yen-Chen Subtopic / 生活場域邊界的變動性 Site / 台北捷運圓山站周邊 Keyword / Urban , Living , Boundary , Field , MRT , Hybrid 都市中的交通網絡在構成通道時,也形成 了各種邊界切割城市生活。以汽車道路為 主的台北,這些單調的邊界壓縮了公私場 域之間的厚度,最後僅剩一牆之隔。
在圓山站,捷運出口的兩側彷彿兩個世
E2
界,一邊是都市尺度的開放綠帶,一邊是 連棟的老舊公寓式住宅。由孔廟、中山足 球場、美術館構成的東西向文化觀光軸線 貫穿南北向的的居民生活空間,假日大量 的觀光人潮從原本節點向外擴張,壓縮居 民生活空間,新建住宅消極地使用圍牆來 回應都市。未來的北區門戶計畫,新設的 圓山轉運站、飯店等設施,將會讓圓山成 為一個更複雜的都市公共場域。
我利用如同邊界般的巨大量體,操作內部 的空間元素,創造一面可變動的都市空間 邊界去呼應各種場域在時間上的擴張和壓 縮,期望能讓都市的公私場域之間產生一 個隨時間變化的厚度。
Fig. 1 都市生活場域隨時間的變動性
陳玉霖 老師組
23K+780 陳彥蓉 / Chen, Yen-Jung Subtopic / 餘下市郊的自我完整 Site / 桃園虎頭山山腳 Keyword / Urban Boundary , Infrastructure , Overlapped Lines 「我長大後既對偉大城市有所認識,也知 道一些小鎮的生活點滴,但從不覺得自 己完全屬於任一方,而成為都市感的混血 兒」 城鎮與城鎮的邊界,無以名狀的場域,附 掛 在 都 市 座 標 23K+780 下。 週 期 性 的 事
E3
件,維持著與都市生活若即若離的關係。 一道道基礎設施劃出無盡而無意義的線交 疊出幾十年這城市邊界的陰影。 以基地上既有的多重交疊框架與承接的都 市脈絡去修補這因都市發展而餘下的停滯 場域。 「不知道載著果菜的車從哪裡來,運煤的 火車要往哪裡去 他們快速規律地劃定這餘下的停滯 縱然給機會的是自然不是都市 他仍背對著山頭選了個盆栽 揀了車上的大白菜 線 破了 要的是一點點屬於你的城市生活 沒有田 沒有發電廠 鐵軌滑過後的餘燼 隨著這裡的風蔓延」 Fig. 1 1984 年虎頭山公園望向桃園市區。台一線高架橋尚未興建,運煤鐵道跨越南崁溪,穿過邊界僅剩的田地,消失在水泥樓房中。
陳玉霖 老師組
Faith to Home 王船之下,水岸之滂 陳靖儒 / Chen, Chin-Ru Subtopic / 東港都市水岸邊界重構 Site / 東港漁港基地 Keyword / Faith , Fishery , Urban , Waterfront , Community , Tourism 東港一直都是台灣遠洋近海漁業首要基 地,本身歷史脈絡中,這是個因 " 漁業 " 而興的城市。但是因為東港溪的汙染惡臭 和漁業沒落趨勢,東港的水岸不再是當地 居民日常的生活場域,目前的水岸空間幾 乎充斥著外來消費群的 " 短暫停留 " 所構
E4
Fig. 2 Festival Timeline
成。東港鎮中心的活動和水岸是被切割斷 裂的。
而我想藉由 " 王船 " 信仰,讓東港在地民 眾能夠再度讓生活場域延伸到水岸邊。王 船信仰的力量從三年一期的王船祭典可以 看出無論多遠家家戶戶民眾都會跟著遶境 隊伍一起移動只會了祈求平安。王船對於 東港居民是一種 " 歸宿 " 一種 " 鄉愁 "。 漁民出海打漁,造船 " 漂離 " 自己生活的 境遇,在精神上,王船也象徵的將東港的 災禍 " 漂離 " 東港鎮。而我想藉由這種文 化信念,讓都市裡常民的生活場域 " 漂移 " 至水岸空間。並且也讓水岸空間的身體 感知讓更多人了解,藉此間接達到漁業傳 承的契機。晨起出海,日落歸港,夜釣同 樂;平日市街,祭典豐街,東港不夜城。
Fig. 1 People-Time-Happen
Fig. 3 People will Come to The Waterfront
陳玉霖 老師組
Harbor High Rise 陳韻愉 / Chen, Yun-Yu Subtopic / 回到高雄港 Site / 旗津儲木池漁港 Keyword / Harbor , Industry , New Edge , Height , Hotel , Commercial 高雄是個以產業規劃的城市,過大的道路 尺寸與繁忙的車流導致人行空間極度不 友善。而高雄發展的核心高雄港周圍皆被 巨型街廓所佔據,並且曾因港市分離使我 們無法在城市中感知到港與海。港口的設 備與船隻反映當代科技與城市的興衰,同
E5
時是對外與世界大量交流的媒介。搭乘渡
Fig. 1 港邊尺度比較圖
輪航行能感受到港邊巨大尺度的震撼力, 視線越過一片水體的空白,使得堤岸上的 行為能被更純粹的觀看,而我選擇以高度 來達成對平面城市的脫離。基地位於旗津 儲木池漁港,這裡具有強烈的產業轉變痕 跡,並且為一般民眾能與港接觸面積最大 的地方。他所包覆的水體在不同時期皆有 重要用途,一開始是原生紅樹林,後為儲 木池,現今用來停放小漁船。在快速去工 業化後下一步我以觀光之名將人與自然帶 回,利用留下的大型水泥堤防做紅樹林的 復育池,為旗津衰敗的港邊用地提供一個 新的可能。以塔型建築的標的性,使城市 中移動的人隨時都能意識到港和海的存 在,欲先以小塔匯集水平面上所有的事 物,再向上提升轉往高塔。
Fig. 2 配置圖
Fig. 3 剖面與平面
陳玉霖 老師組
Living Slow 漫步生活 葉俐琪 / Yeh, Li-Chi Subtopic / 城市與居住空間生活敘事 Site / 劍潭舊社區 Keyword / Active Aging , Sharing Community , Collective Housing 面對著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我們卻很 少去認真思考老年後的生活。傳統思想 將逐漸改變,晚輩與長輩不再被給予照顧 與被照顧的角色束縛,未來老者應從「被 照顧」的人變成主動「參與照顧」的人, 對於晚年生活可以不只是機構式的居住選
E6
擇。住宅是生活的起點,城市是生活片段 的綜合體,街道與路徑、城市機能作為媒 介連接著兩者。但在住宅商品化販賣的作 用下,開始失去生活的本質,與周邊環境 毫無關係。我希望能夠透過不一樣的生活 模式重新思考住宅與城市的關係,提出一
Fig. 1 Images from The Site
個對未來生活的想像。
基地位在劍潭捷運站旁的老舊住宅群。一 個在承德路與提防的包圍下自然形成的一 個內聚性城區,由傳統典型的步登公寓與 國宅共同形成的城市空間,因時代發展而 老去,成為高齡化社區。居住品質日益下 降,不為人行走的城市空間讓人無法自由 自在的生活。企圖對此環境提出一個新的 居住策略,從城市到房間,一步一步架構 未來共居生活的想像。
Fig. 2 Live in a City_Street as Room.
陳玉霖 老師組
Splash Zone 磯 鄭皓元 / Cheng, Hao-Yuan Subtopic / 如何在野柳展示一片海? Site / 新北市萬里區 , 野柳 Keyword / Aquarium , Interface , Landscape , Nature , Spatial , Sea , Tide 模糊使我們彼此的差異消弭。 我們與水中居民的差異只是水在身體裡 外,一線之隔卻如此遙遠。看不見,我們 失去惻隱之心。不被關注的水下作為,人 們獵捕、豢養,予取予求。水族館則是呈 現人類幻象之海的囚籠。而在岩岸潮間
E7
帶,潮池改變了大海的尺度,陸與海的界 線模糊。於是人類在這裡看見水面下的他 們。試想能否介由空間,重新營造這種相 處介面,在浪花激起之處,使人與海產生 新的連結。於是我回到海邊。 Fig. 1 野柳的聚落紋理是一種自然的順型生長,而填海的人工地坪改變了原本人與海的關係。
侵蝕的創造。 海對陸地的差異侵蝕創造了那些潮池。原 本是片潮間帶的基地,被人類以混凝土填 起,侵蝕了海。原始的地貌雖已不復見, 但我視這樣的關係為一種可能,侵蝕、反 侵蝕與主動侵蝕,在這裡嘗試將差異侵蝕 重新演繹,侵蝕的人工地坪成為海陸再 度模糊之處。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侵略與破 壞,藉水族館的置入轉變為對自然關愛的 起蒙。在曾經的潮池,重新認識這片海。 水族館,應該是探索海洋的途徑。
Fig. 2 基地附近,潮間帶是陸與海之間的模糊;九孔池是豢養與自然之間的模糊。
曾 瑋 老師組
Run the Interface 汪世學 / Wang, Shih-Hsueh Subtopic / 以運動身體作為都市度量 Site / 台北捷運中山線型公園 Keyword / Body Motion , Perspective Scene , Urban Event , Urban Interface 早期人們運用身體的步幅、臂長等作為度 量單位,形成以人的觀點創造建築的秩 序,科比意基於此建立一套人體的紅藍 尺,奠定了理性的現代建築。而科技與商 業迅速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行為,人在都 市中的主體性也漸漸流失。本設計藉由探
F1
討當代人的處境,以研究結果為觀點討論 當代人與建築、都市的新界面關係。
台灣近年興起的路跑風潮,是一種社會性 的集體參與行為,使原本單純強身健體 的個人行為成為當代人逃離孤獨的社交手 段。透過路跑現象的觀察整理出三種當代 人的處境:身體的「資訊化」、「商品化」 與「展示化」。
台北捷運中山地下街是以機器的觀點將人 的身體商品化後所產生的消費地景,我意 圖透過運動的、感知的身體度量,重新閱 讀在載具賦與的多重速度下,時間與距離 被扭曲的台北,期待能誘使人們思考在資 訊科技與商業資本所影響的城市發展下, 如何找回我們失去的身體主體性。
Fig. 1 以運動身體作為度量重塑都市界面
曾 瑋 老師組
The Other Side of the City 胡純振 / Hu, Chun-Chen Subtopic / 城市生活的空間疏離 Site / 七期 , 水湳公園 , 生態住宅區 Keyword / 自由 , 城市 , 公共空間 , 重劃區 , 養地 , 臨時性 我覺得自由是人在場所中留下的標記。
共有某項相同特質的人在場所發生連串的 事件,產生群聚、分類,在這過程中留下 的標記,影響他人對場所的認知。我想讓 這個標記在都市中短暫的凸顯出來。
F2
Fig. 1 標記場所
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同時存在著自由與 不自由的特性,當權者用來傳達公共性的 問題或教育規範大眾服從,改革者用來號 召受壓迫的群眾或抗議上層不當作法。
如果能夠破除現代城市生活所強調的即時 性,或是將之延遲,會更趨近自由的狀態 嗎?我想要改變城市的節奏,反映出城市 的差異並存,讓群體彼此交疊卻不疏離。
我試圖尋找都市土地開發過程中,短暫的 時間縫隙所產生的空地,在開發用地的空 白時段,臨時性的短暫介入,讓原有的框 架能暫時被解開。短期的公共空間能帶給 人什麼樣的自由,是我想要討論的議題。 Fig. 2 開發用地的空白時段
曾 瑋 老師組
用身體測量自然 陳軍儒 / Chen, Chun-Ju Subtopic / 社會感性與身體理性並存 Site / 台中東勢區 Keyword / Nature , Daily Life , Boundary , Body 現代人處在秩序化的空間狀態下,這種社 會規訓更直接定義了我們所謂的自然,而 我懷疑自己身體是否過於理性而忘記如何 自然相處。我選擇台中東勢做為我基地的 取樣,東勢區不同於其他城鎮是位在台灣 雪山山脈南端夾於兩座大山之間,被大甲
F3
溪自然沖蝕出來的坡地。而以前這裡人們 的生活與河川的邊界是將河床上一顆顆卵 石築砌的土堤做為邊界協定,以勞力換取 對於生活領域的基礎,也因此蓋了間伯公 廟做為對上天的感恩,而成為當地居民最 主要信仰中心。
而隨著城市的發展與工具理性的到來,城 鎮駁坎開始劃下一道道的混凝土牆體,建 立起新的生活領域,我們與土堤的關係好 似只存在伯公廟的慶典文化上。而我想重 新思考在生活與駁坎的介面,這一道道牆 體是否能讓我們身體重新介入自然。
Fig. 1 與自然的距離
曾 瑋 老師組
To Plant A Tree 陳靖涵 / Chen, Ching-Han Subtopic / 以樹葬重新建立土地倫理 Site / 鰲鼓溼地 Keyword / Nature , Bird , Tree , Tidal , Ritual , Dynamic Monument 我們滿懷信心地擇址、構築,未知牆什麼 時候會再倒下 我們快速的開墾、佔有土地以滿足我們的 需求 縱然從強佔自然以供應都市 我在堤防內收了一片甘蔗
F4
餵了一池魚 有一天 堤 破了 田不在了 人還在 候鳥滑翔的天際 映照在曾經的蔗田上
跨過橋,再次踏上這片無法佔有的新生地 我挖掘、我植樹、我覆土,惦念我逝去的 親人 植樹苗、樹成林、我們重新找回與這片土 地共處的方式
Fig. 1 河口沖積而形成的鰲鼓濕地與堤防
Fig. 2 圍堤造陸以生產農作,颱風來了,淹水了,不再作為生產而成為水鳥棲息的濕地
曾 瑋 老師組
Escape The City 逃避城市 黃英叡 / Huang, Ying-Ruei Subtopic / 下挖公園與展場複合空間 Site / 台中帝國糖廠 Keyword / 逃避 , 都市天際線 , 公園 , 人造自然 , 下挖地景 , 暫時逃離 逃避一詞來自於人對自然的恐懼,對環境 的無法承受,因此人開始逃離自然,逃避 暴風雨,逃往舒適的房屋中。我認為,建 築便是在人的逃避中所產生。
我想討論的是人們逃避的過程,逃避伴隨
F5
著空間的轉移、空間的改造、心目中理
Fig. 1 都市與新的天際線
想的空間、到最後空間氛圍的塑造。人們 在逃離自然後發展出了城市,而城市的不 停擴張與規律的生活讓人們又想要逃向自 然,公園,便是在這樣的心理下所產生。
台中帝國糖廠,因為開發案挖出了地基後 停止動工而留下了一個大洞,後來這塊 土地就沒有再被使用而被水填滿,未來被 規劃成生態池公園。我認為那個巨大的坑 洞是都市中的傷痕,不該只是成為一個生 態池公園而被人們遺忘,所以我想把水抽 掉,將這個坑洞規劃為下挖的公園與展 場,藉由下挖式的空間,創造出新的都市 天際線,進而引導人們在逃離都市的同 時,體驗逃避的各個過程。 Fig. 2 逃避空間剖面
Fig. 3 基地的形成與改造
曾 瑋 老師組
Landscape of Consumption 虞 恆 / Yu, Heng Subtopic / Human body deconstruction Site / 台中市中區第一廣場 Keyword / Urban Space, Human Body, Programing Hybridization “外國勞工和外籍新娘的身體,與異國觀 光情調絕對是兩回事,但消費社會所建立 起的一套排除構造,卻視他們的存在為一 種異質身體。”- 王墨林 《台灣身體論》
為了將消費文化中被標籤化的身體與空間
F6
解構與重組,我將屬於心靈上的慰藉與肉
Fig. 1 Landscape of consumption: heterogeneity of human bodies in a consumerism society
體上的慰藉的空間機能混和,讓身體在小 吃店、廉價住宿、廟宇、香客大樓等空間 中移動,迫使身體在其中執行任務、舉行 儀式、散發符號;不同的是,藉由帶有周 期性與暫時性的活動交替發生,將消費社 會加諸於人體上的各種符號暫時剝離。
同時,面對伴隨百貨公司誕生的巨大量 體,在保留原本空間架構之餘,重新置入 多個 " 虛體 ",做為整合神龕、垂直動線、 結構、設備、公共空間與攤販的 " 核 "。 在這些新的虛空間與第一廣場舊有的立面 之間,讓身體與建築各自辯證,而產生新 的意義。
Fig. 2 Expanded elevation and section, showing how "voids" reform the space
曾 瑋 老師組
Consumer's Digest 消費與再製 蔣思敏 / Chiang, Szu-Min Subtopic / 物質與勞作空間 Site / 苗栗竹南掩埋場 Keyword / Strategy , Labor , Corridor
我們追求永續乾淨的能源,卻用它來生產 可輕易汰換的物品。都市中快速的生活節 奏更降低了我們動手修補與改造物品的意 願。掩埋場巨大的量體即是這些過多一次 性物品累積的結果。焚化爐的使用讓各地 的衛生掩埋場開始封閉或轉型。緊鄰都市
F7
Fig. 2 挖除與回填
的掩埋場被改建成公園,作為假日的都市 消遣。在公園中活動的個體難以與消費行 為的個體產生連結,人得以以健康的行為 ( 運動 ) 來規避過度消費的責任。
選擇苗栗竹南海口的將近封閉的垃圾掩埋 場做為基地,以階段性的策略在垃圾量體 中挖出一道開口,整合基地中被各種大型 設施阻斷的流動。利用挖除垃圾的過程預 埋下日後活動成長的空間,切面也成為促 成內部活動的重要設施。內部機能隨之階 段性的演化,從最初的修復、製作到最終 的教學與創作空間,讓人藉由參與勞作的 過程重新審視日常的消費行為。
Fig. 1 開挖過程
Fig. 3 挖除物質組成
曾 瑋 老師組
Crack the Face 高雄氣爆紀念館 盧欣妤 / Lu, Sin-Yu Subtopic / Commemorative Event Site / Kaohsiung City Keyword / Event , Crack , Commemorative , Time Frozen " 在鏡中完美的蘋果背後看不出蝕咬的痕 跡,等到看見裂縫的瞬間果肉已經所剩無 幾。" 我想要討論的是當完美呈現破裂面 的瞬間,重新看待著皮與肉之間的關係。
這一次,高雄石化氣爆事件,支持城市生
F8
Fig. 2 Trace of apple
命的命脈成了災難的起因。我將時間推 回到爆炸現場,試圖凍結當下的時間,留 下氣爆後的裂縫,當列車緩緩進站,視平 線開始從都市的皮層緩緩下降停留在地平 線,此時車子停止,人從車廂下車進入車 站,當身體被兩側的牆體不斷壓縮行走在 微晃的斜坡時,感官已經被抽離到一個新 的場域,開始進入這被凍結的時空。
紀念性建築是否只是存在於一個重新建築 的量體,或是可以像被蝕咬的蘋果最後留 下的蘋果核,帶著時間的痕跡留下永恆的 紀念。我想要透過高雄市民感官的集體記 憶去紀念此次發生的事件,用己身經驗, 記錄當下的恐懼,提醒著居民這些看似被 埋藏遺忘的重要性及危險性。 Fig. 1 Crack
Fig. 3 Above, Below
薛丞倫 老師組
Urban Reflection 王淳宜 / Wong, Suen-Yi Subtopic / 城市天文台 Site / 台北市華山公園及市民大道 Keyword / Artificial Light , Daily Life , Perception , Urban System 透過光,人得以感受到物質性世界的存 在,在光影轉換間看見時間與空間。過去 路康認為自然光賦予建築空間紀錄時間變 化的能力,而我認為當代城市中人工照明 除了改變了人的作息,讓城市與建築在夜 晚有另一個有別於白天的活動與樣貌,也
G1
可以透過城市中光線的變化看到城市的動 態。夜間衛星空照圖上的光點,其實是由 小尺度身體性的光,擴展到街道上尺度, 再到整個城市的光線的集合。城市中蒼白 泛紅的夜空反映出都市化的結果,城市中 的每個人都身在其中,但當我們仰望被光
Fig. 1 以光線做為紀錄與觀看日常生活的媒介
線遮蔽的天空時,卻很容易忽略自己與其 間的連結。
我以一個觀測城市的天文台作為比喻,如 同天文台透過儀器向我們揭示超出身體經 驗的世界運行,我將建築空間作為觀測城 市運作的儀器,以光來記錄城市中的在不 同時間的活動動態及城市的變遷,以建築 空間紀錄城市夜間的座標,以及身體尺度 的光如何影響人的活動。 Fig. 2 超出身體經驗之外的運作系統與個人日常生活
薛丞倫 老師組
凝視與瞥見 林碗茜 / Lin, Wan-Chien Subtopic / 故宮博物院整建計畫 Site / 臺北外雙溪 Keyword / Ekphrasis , Culture , Liminality , Identity , Cognition Ekphrasis Poetry 讀畫詩是詩人透過書寫 再現繪畫或藝術品文物的一種符號系統, 讀畫詩賦予沉默文物聲音和語言的特質, 在台灣的現代讀畫詩中,「中國」時常以 文化他者的符號出現,我以余光中的《白 玉苦瓜》作為文本,藉由讀畫詩中「凝視」
G2
與「瞥見」這兩種觀看模式,討論面對不 同的符號系統錯置時的中介經驗。
我選擇故宮博物院作為題目,從這六十萬 件文物的遷移,到故宮之於台灣作為國家 文化的象徵符號,這些文物因為戰爭而輾 轉來到了台灣,它們從來沒有想過會就這 樣從此留下,它們被小心翼翼地保護著, 它們靜靜地躺在山裡的隧道裡,它們總是 沉默。
我試圖在故宮博物院的後山隧道出口,重 新建立一種有別於目前故宮正館「凝視」 文物的觀看方式,讓人能藉由不同尺度的 感官經驗去認識這六十萬件的文物,透過 飲食文化空間與博物館文物修復的機能拼 貼一種對於歷史的想像與理解。
Fig. 1 凝視與瞥見
薛承倫 老師組
填鴨樂園 陳冠如 / Chen, Guan-Ru Subtopic / 補習班文創總部 Site / 台中酒廠 Keyword / Education ,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 Market 近年來,台灣創立了許多的文創園區,但 是往往都只是徒有虛名,而非真正的文 創。台中文創園區便是其中一例,它的東 側邊界是民意街攤販,並且隔著一條馬路 與第三市場相鄰,然而園區卻以圍牆將攤 販與市場隔開。
G3 我試圖修補這道介面,在文創園區與攤販 的邊界上以「補習班樂園」連接文創園區 的研發與市場的製造。
補習教育又名影子教育,只有當主流教育 存在時才會存在,它的規模和形態並因主 流教育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我想像它是依 附在文創園區的既有建築之中,具有變化 的彈性,在文創的骨幹下而存在,並隨著 富有生活感的市場而變化。同時升學考試 也是造成社會階層得以流動提升的一個管 道,而補習班便是在無形中加強這樣的管 道,使下層更有機會提升到上層。透過置 入補習班總部的動作,達成文創與市場的 結合。 Fig. 1 配置草圖
Fig. 2 平面與剖面草圖
薛丞倫 老師組
再。見土地 游沅儒 / You, Yuan-Ru Subtopic / 宜蘭育苗場與聚落的共構 Site / 宜蘭育苗場 Keyword / Nature , Co-existence , Spoil ,Water , Machine , Human Body 因應著豐富的水系,宜蘭農村的聚落型態 以散村發展,隨著農發條例修改、雪隧開 通,如候鳥般短暫居留宜蘭的族群及大量 民宿快速疊加在廣大的蘭陽平原上,享受 眼前田野風光的同時,人與土地、人與人 之間的關係卻仍停留在被水泥所隔閡包被
G4
的空間層級上,而農地水質也連帶著逐漸
Fig. 1 育苗場與聚落的共構
產生了背後的隱憂。
宜蘭水田的生產,每年從驚蟄前期的育苗 場開始,以集約生產取代各戶農家播苗的 育苗場,現況大多以鐵皮和水泥磚牆搭建 而成,在育苗期以外僅作為存放工具、土 壤及穀殼的空間,被閒置在農田一隅。
打開舊有育苗場封閉的空間攤平為地景, 整合附近住戶的民生排水,在廣大尺度的 地貌上,創造親近人體尺度的空間,建立 身體和土地的感知。田間時序的變化,讓 新型態的育苗場依時節有不同的行為和活 動發生,幾十戶散布在蘭陽平原上的育苗 場,連結起都市候鳥對於土地的斷層,凝 聚地方聚落─與土地、與人的有感記憶。
Fig. 2 感知土地
Fig. 3 育苗系統
薛丞倫 老師組
Place of Power 蔡秉中 / Tsai, Ping-Chung Subtopic / 學生自治空間形塑 Site / 成功大學 學生活動中心 Keyword / Agora , Forum , Rostra , Parliament , Pavilion , Mobility . 「地方 (Place)」一直是個籠統的用詞, 他代表著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空間,更 是一地為人所經驗、與人連結的場所。不 同的地方,泛指著不同的生活形態、不同 的生活經驗、不同的生活存有。當我們指 認出了「我的地方」與「你的地方」的
G5
差異,也跟著認識了與自己不同的生活歷 程。當地方與地方互相交流,總會有因生 活形態不同而產生的衝突。然而在政治現 實下,我們卻又不得不集合起各種地方, 調合成一由中央所主導的生活形態,成為 一更廣泛的「地方」,地域主義與現代主 義間的衝突就此展開。
我將以成大校園為我追尋烏托邦的實驗 場,透過散落在各處的地方代表物,養成 各地學生的歸屬感,再透過儀式性的祭 典,將各地的學生透過移動代表物的方式 一併帶入了大廣場,組合成一更大的地方 標的物,成為一地域性的嘉年華會。
Fig. 1 現代的 AGORA
ISSUE 04 2016 NCKU ARCHITECTURE 104
arch104.weeb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