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NCKU ARCH # ISSUE 01

Page 1

57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Dept. of Architecture 104

54

55

53 56

44 45 50 51

4746 22

43

48 49

52

21 40

39

20

36

42 33

32

41

38

35 23

37

24 16 34

15 6

7

3 142

13

1 12 11

8 10

9

25 19 31

18

30

THESIS DESIGN BRIEF

28 29

01

26

27

ISSUE 01

5

January 23-24 2016

4

17


OLFA penknife sharp , clear and nice.

Why is OLFA called OLFA ? The name OLFA is derived from the Japanese words oru (折�, bend and break) and ha (刃, blade). But the ‘H’ isn’t pronounced in certain languages, so it becomes ‘FA’. “ O-Ru Ha Ta Ka Na “ 折�刃


Contents

Advisor /方俊凱

Advisor /郭旭原

A1

江定遠

D1

李佳樺

A2

何應群

D2

周佳怡

A3

吳崇文

D3

張非民

A4

宋 翟

D4

黃譯鋒

A5

張琇茹

D5

蔡昀庭

A6

陳冠亨

D6

賴以晨

A7

游日富

A8

黃昱智 E1

林雨嬌

E2

郭彥辰

Advisor /陳玉霖 Advisor /古爵誌

B1

張竑暘

E3

陳彥蓉

B2

陳岱琪

E4

陳靖儒

B3

楊岱縈

E5

陳韻愉

B4

楊恭旻

E6

葉俐琪

B5

劉懷安

E7

鄭皓元

B6

盧秉晧 F1

汪世學

Advisor /曾 瑋 Advisor /吳光庭

C1

李政儒

F2

胡純振

C2

侯仲楹

F3

陳軍儒

C3

孫春芳

F4

陳靖涵

C4

陳 潔

F5

黃英叡

C5

曾羚毓

F6

虞 恆

C6

黃 荑

F7

蔣思敏

C7

黃鈺菁

F8

盧欣妤

C8

歐芷毓

C9

潘韻安

C10

薛克民

G1

王淳宜

G2

林碗茜

G3

陳冠如

G4

游沅儒

G5

蔡秉中

Advisor /薛丞倫



A1 民生社區是台北第一個美式示範社區,一直以來因合宜的居住尺度、鄰里關係和生活品質著名,但也正

方俊凱 老師組

面臨使用年限,設備和公共設施不足等問題。但若直接以現行都更模式,勢必造成原有都市街道尺度消

2020

失。

江定遠 / Chiang , Ting-Yuan Subtopic / 機場移出市中心和鄰近社區更新 Site / 松山機場民生社區 Keyword / Urban Renewal , Old Community ,

機場遷出市中心是現代都市發展的趨勢,在現任市府提出的 2050 台北城市願景中,就有一項為於 2020 年將松山機場所有運量轉移至桃園機場,將松山機場除役。大面積空地釋出後,是否就將此視為一塊開 發用地還是保留都市中少有的公共開放空間?我想先對機場留下的空間先提出一個使用態度,並藉此設 計一套空間交換的機制,除了做為老建物更新時的彈性空間,也補充原本不足公共設施。

Open Space

Airport

Community

Fig.1 社區 - 機場交界

Fig.2 社區 - 機場空間交換

Fig.4 剖面

Fig.3 機場空間利用想像


A2 方俊凱 老師組

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在爾西里亞(Ersilia)為了維繫城市生活的關係,居民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拉起 細繩,有白色、黑色、灰色 ... 端視他們是要標記血腥、貿易、權威,或是機構關係而定 ...”我將居

Invisible Line 何應群 / Ho , Ying-Chun Subtopic / 基礎設施空間性都市地景機能性 Site / 愛河沿岸 Keyword / Post-Industry , In-Between , Sewer , Drain , Underground

Fig.1 愛河時期變化 1895-1924-1960

Fig.4 愛河鐵路地下化段小設計

Fig.5 仁愛公園地下街想像圖

民的那些線指認為我們都市中的管線系統。 這些管線系統都埋藏在地底下,幾乎無法察覺他們,認為是危險、潮濕、污穢的代表,不想去接觸 也不想去發現他們,所以他們往往會被埋藏到地底下,只能靠地面上的人孔或是突起物來指認他們。不 過一個城市的輝煌,卻都建立在這些管線之上,存在在一個最低限度的空間中。基地選在高雄的愛河沿 岸。高雄市的發展的縮影,剛好可以在愛河上發現,愛河沿線都可以發現很多的變電箱、水閘門、人孔 蓋,許多都市發展下留下來的痕跡,電線地下化、愛河整治、鐵路地下化、地下街。 關鍵字:水、灰色、洞穴;水指愛河、雨水、污水;灰色指城市雨水之間;洞穴指地下的空間特色

Fig.2 愛河時期變化 1960-1990-2020

Fig.3 愛河時期變化


A3 方俊凱 老師組

監獄,一個帶強烈負面印象的場所,人避而遠之,與世界脫節;都市裡的監獄,亦如是。 新竹監獄為台灣唯一現存於都市的監獄。最初設立於市郊,隨時間推移,都市邊緣開始與之接觸,最終

圍塑裡的自由 吳崇文 / Wu , Chung-Wen Subtopic / 監獄與都市空間重塑 Site / 新竹監獄現址 Keyword / 圍塑 , 控制 , 交換 , 連結 , 交界面 , 平行世界

Fig.1 監獄與圍塑系統架構

Fig.3 基地 _ 圍塑系統 ( 上 ) | 空間系統 ( 下 )

包圍監獄。因此監獄的高牆與界線深深影響都市發展,進而造就現今都市面貌。 隨都市發展,監獄面臨龐大遷建聲浪,但迫於現實監獄無處可去。這契機讓我開始思考是否能找出一套 機制使監獄與都市得以共存。 監獄與都市的關係,我從兩個層面思考:制度系統與空間系統。制度層面,回歸監獄本質與意義去探討 監獄形式及受刑人與社會關係,討論人與人,社會化與再社會化的議題。空間層面回歸基地找出現有空 間運作模式,以此為基礎去重塑監獄與都市的空間關係與形式。 此次設計中,將嘗試從制度與空間層次中找出一套機制使監獄 / 受刑人融入 / 回歸都市,得以互利共生。

Fig.2 空間形式發想


A4 方俊凱 老師組

1904 年將臺北城牆拆除後規劃為林蔭大道式「三線路」,依統治需求建造的線性公園與市民生活脫節; 1944-45 年二戰美軍空襲而開闢的「疎開空地帶」將民居密集地帶巷弄拓寬,形成師大公園這種微型線

何以記念 宋 翟 / Sung , Di Subtopic / 復刻被遺忘的空間歷史要素 Site / 師大路周邊◥街區 Keyword / Air-Raid , Illegal-Market-Street , Counter-Memorial , Ship-of-Theseus

Fig.1 師大公園 / 師大操場想像

Fig.3 師大街區戰後空地 / 師大街區現況異質地區

性公園,偶然歷史事件可以被歸類為適合臺北都市空間的要素嗎?民國政府接收後,龍泉街被違建市場 佔領、開通師大路公園後市場退縮而夜市興起,市集行為適宜公私領域接壤的過渡嗎? 師大公園的生活經驗比大型公園更接近居民,我試圖要將這件事實加以彰顯,尋找符合台灣文化脈絡的 公共空間應有的樣貌。同時我認為空間的自明性是最直接的論述,以《Ship of Theseus》悖論中過渡 性的存在以紀念性空間尋找在歷史中被捨棄的集體遺忘 / 反記憶(Counter-memory),讓紀念空間由集 體記憶(La mémoire collective)灌輸重要性轉變為生活性事件總和反向塑造新的都市生活,以開放 立場傳遞在地事件、空間、居民互動的過去與可能。

Fig.2 臺北疎開空地帶


A5 方俊凱 老師組

探索未知是人類永恆的課題。古人認為宇宙永遠是不可知的,不可改變的,也是永遠不能被人類所征服 的。這是知識系統和權力結構之框架所刻意維持的無知。在科技的進步之下,人們漸漸地有能力離開熟

Project Mars 張琇茹 / Chang , Hsiu-Ju Subtopic / Recreation In Space Site / 火星軌道 / 火星烏托邦平原 Keyword / Mars , Living , Recreation , Closed Environment , New Gravitation

Fig.1 概念圖說

Fig.2 休閒的歷史

悉的環境,橫過各式地理阻礙到達新地,交換、傳播知識、文化、與資源。人類即將在下個二十年內登 陸火星,更可能作為未來人類移民外星的首選。在未來的太空旅行中,建築師可以用空間的專業與科技 面整合的方式參與設計,因此我選擇此五十年後的火星移民計劃作為設計的背景。此計劃可以被解讀成 某兩個狀態之間的中介或過渡。尺度上來看它是人類探索宇宙的短期目標,建築上則是作為完整天地神 人四方一體的動作;提案訓練所和火星基地作為碰觸火星地表的緩慢過程,就社會組成而言似乎是一個 可實現的烏托邦。最具空間性的討論則是人們只能在封閉的室內活動,且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 一,在新的物理化學條件之下可能會生成怎麼樣的建築?人們又要如何生活?


A6 方俊凱 老師組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指的是在都市發展上,一件有相當規模 的交通工程、交通建設,其影響力足以帶動都市的發展,改變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例如開發鐵路、整

TOD in Taipei 陳冠亨 / Chen , Kuan-Heng Subtopic / 忠孝東路 人、車、捷運的新詮釋 Site / 台北 捷運國父紀念館站 Keyword / 台北 , 捷運 板南線 , 環狀線 , 忠孝 東路 , 大巨蛋 , 國父紀念館 , TOD , 都市活化

合多種軌道交通形成共構轉運站、建設機場碼頭等。也可以是一項有影響力的交通運輸策略,如鐵路地 下化、廢除機場等,在都市發展的脈絡中,也能成為一個活化的契機,著名案例如香港啟德機場的遷移、 東京多家地鐵公司線路的節點共構站整合等等。 基地選在忠孝東路與光復南路口,目前捷運板南線國父紀念館站的位置,在未來數年環狀線的南北線區 段將會自光復南路底下通過,國父紀念館站將成為轉乘站,地下站體也將成為兩組軌道雙層十字交叉的 形式建立。而此路口的表情複雜,東區商圈的終點、大巨蛋園區完工後的人潮、國父紀念館的出入口、 再加上光復國小佔據一隅;能否以捷運線路的加入為契機,重新整理此一路口,作為畢設方向。

Fig.1 路口現況

Fig.3 板南線 站體現況

Fig.5 環狀線加入 未來站體示意

Fig.2 路口斷面

Fig.4 國父紀念館站 現況剖面

Fig.6 國父紀念館 未來空間形式示意

Fig.7 上 : 大巨蛋商場 - 光復國小 剖面 / 下 : 國聯大飯店 - 大巨蛋 剖面


A7 方俊凱 老師組

身體是理解環境的中心也是意識和空間的中介。 因此建築作為一門建構空間的學科是以人為中心來操 作的,然而在這種關係下,身體時常被視為靜止、同質的使用者,而不是運動主動的操作者。因此強調

Shifting Trajectories 游日富 / Yu , Jih-Fu Subtopic / Mobile Body and Space Production Site / 台北市西門町中華路 Keyword / Transportation , Reorientation , Urban , Blocking

Fig.1 事件、走位、切換

Fig.2 意識在環境中縮放 & 參照物

Fig.3 五種速度扭曲的地圖

身體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移動的身體如何感知空間 ? 如何改變空間 ? 如何賦予空間意義 ? 我們可 以藉此重新定義空間與身體,並思考移動的身體是如何影響建築,建築如何主動地回應而非被動的存在 在這個移動模式越來越多樣化的年代。 透過電影分鏡概論和片段的空間資訊來討論 " 移動 " 如何改變意識在空間的縮放與空間認知,身體也應 該被擴大解釋為任何延伸或抑制感知的裝置都是某種身體,因此建築不再被動的被觀看,而是主動地為 了某個動態或身體的投射而設計並反映出都市的不同速度的環境,速度造成的空間壓縮產生了新的心理 地圖,透過強調身體感知的生產性,可以擴大建築的邊界,各種有趣的冒險玩樂經驗可以進入日常生活。


A8 方俊凱 老師組

阪急電鐵創建人小林一三認為:「乘客是由火車創造出來的,鐵道並非搬運人們的道具,而是讓人能沿 線居住的路線。」彰化對公路來說是跨越大肚溪後必經的城市,有聯絡其他鄉鎮的重要性;對鐵路來說

Transport 轉乘 黃昱智 / Huang , Yu-Chih Subtopic / 彰化火車站臺鐵設施及周邊利用 Site / 彰化火車站周邊 Keyword / 放射起點 , 鐵路平面保留 , 轉乘 , 旋轉 , 來回 , 漫步 , 維修

Fig.1 彰化市過去、現在、未來的軌道

Fig.3 車站周邊、旋轉來回維修

是山海線交會,大片鐵路用地橫亙於前後站之間。近年縣府希望透過鐵路高架化解決市區發展的問題, 但高架化治標不治本,使得鐵路與人的生活脫離,造成臺鐵機務段必須遷移並影響扇形車庫的運作。 彰化市是文化觀光城市,也是前往其他文化觀光城市的放射起點,市區車輛、前往其他鄉鎮的車輛都塞 在城市中。若在彰化建立完整的大眾交通系統,重新塑造彰化火車站提供轉乘功用的重要性,並且創造 車站與市區的串連性、鐵路沿線與居民的關聯性,是否能使鐵路成為彰化發展的助力,而不是一昧追求 鐵路高架化。同時運用鐵路沿線排擠私人載具的特性,保留一片城市中的空地,讓人能抽離市區車多的 窘境,透過公共運輸在城市有放鬆的氣氛。

Fig.2 鐵路平面、地下、高架比較


B1 古爵誌 老師組

香港多年以來便以“浮城”自處自足,單向地把力量投向經濟空間而放棄其他追求,如文化空間,政治 理想。在不斷變遷與全球化的狀態下,香港經歷著恐懼自身消失的不安,去解構一種獨特於香港的文化:

The Only Way Home 張竑暘 / Cheung , Wang-Yeung Subtopic / 城市邊界空間再定義 Site / 香港九龍馬頭圍 Keyword / 浮城 , 邊界 , 過渡期 , 身份認同

Fig.1 香港人心理地圖

Fig.3 浮城誌異

總是逃逸、不可捕捉的一種“消失的文化”- Culture of disappearance。 而隨著都市變遷,政府在 都市空間中畫上一道道新的界限,政府從上而下改變街道空間的面貌,不單抹去原有居民從下至上形成 生活空間的皺摺,也使社區跟記憶失去連結。

我嘗試從界限的畫定下產生的過渡時間與空間中,去再構一個屬於常民生活的過渡性空間,並透過移動 空間去模糊原有的界限,以界限作為隱喻,想像城市邊界的可能。

Fig.2 界限作為隱喻


B2 古爵誌 老師組

自開港通商以來,迪化街逐漸發展出店屋的空間形式,一樓的第一進連著騎樓有著屬於這個地方的商業 地景,於其後及其上則是與之關係密切的生活場景,他們本是一體,持續而重複的實踐著;顧客與店家、

公私之間 陳岱琪 / Chen , Tai-Chi Subtopic / 迪化街的地方實踐 Site / 迪化街 Keyword / 地方 , 歷史建築 , 商業地景 , 混居 ,

店家與店家之間有著模糊重疊的公共關係是迪化街商業地景的樣貌,這樣的模式使得迪化街之所以為迪 化街。 文資法與容積移轉保留了歷史建築,也保護了產權人的權益,但是運作於其中的產業活動及生活模式卻 可能因此而消失,脫離生活現實的街道生活文化是否意味著迪化街這個地方將不再是迪化街了 ? 若此一 趨勢無法避免,或許有機會在這些移轉容積後的店屋中置入一層新的關係,公私並存的商業地景與生活 模式,繼續搬演著迪化街的地方實踐。

公私衝突

Fig.2 民國 89 年公告之歷史建築

Fig.1 迪化街地方實踐之想像

Fig.4 迪化街內化的公共性 : 店頭、共同壁、天井、騎樓,其它 ?

Fig.3 民國 94-104 年公告之歷史建築


B3 古爵誌 老師組

觀光行為的本質是移動,而觀光客在城市裡的移動路徑通常受到旅遊手冊約束,讓來自各地的觀光客踏 上相同的旅程,形成一種儀式性的路徑,沿著他們期待的觀光景點介入在地生活中產生矛盾,或者是跟

Mirage 蜃樓 楊岱縈 / Yang , Dai-Ying Subtopic / 觀光都市寓言 Site / 高雄市鹽埕區 Keyword / Tourism , Facility , Daily Life

隨觀光活動舉辦地點移動,而隨著時代的推移,觀光客也會用不同的移動方式、移動速度和季節分布與 城市互動,同時拼湊出一座城市的虛假樣貌。 鹽埕區因為商港區位的關係一直是觀光行為熱絡的地方,從日治時期的風化區、美援時期的酒吧街、愛 河畔的仁愛公園以及密度極高的戲院、娛樂城,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在的鹽埕區只留下大量荒廢的娛樂設 施和逐漸成為社區交誼空間的商業集中區,猶如觀光時間軸一般,不同年代的觀光痕跡持續層疊累積 著。我想將鹽埕區視為觀光的極致模擬場,模擬觀光設施不斷新建又難逃沒落的命運反覆循環之中可能 的平衡點,以及觀光客與居民之間的關係重建。

Fig.2 同一地點不同時代觀光活動有不同速度

Fig.1 觀光活動與居民的衝突

Fig.4 提供在地需求的偽觀光設施

Fig.3 重點觀光設施的時空移動


B4 古爵誌 老師組

我們慣於以人造或自然來區分萬物,起因於工業的力量使人類相信自己能成為主宰,將其化為一條條方 程式,僅存保留與捨棄。

Nature Concerned 楊恭旻 / Yang , Kung-Min Subtopic / 人類何處而立 Site / 永和 Keyword / Nature , Urban , Density

Fig.1 洗浴

Fig.4 食、居態度轉變與自然關係

Fig.5 空想天塔

超越了工業城市 ( 甚至在那之前 ),人類體會到 " 自然 " 撫慰心靈的力量,於是將 " 可愛 " 的自然放在 家中、花園裡、城市中,那些被高度馴化非真實之物失去其原本角色僅存形式的片段,作為工具操一廂 情願的利用,我們善於控制卻不善於放手 ...。 人類離開,自然會以一股無堅不摧的力量入侵一切人造體,殘存的一口氣化為將死之獸,雙眼成日月、 胳膊成山脈、血液成海川、毛髮成森林 ...,它們將重獲新生。 此時建築將不再是工程或空間的代名詞,而成為人與自然關係的媒介。

Fig.2 起居

Fig.3 睡眠


B5 古爵誌 老師組

古典音樂教育告訴我們音樂是一種序列的構成,音符依循著某種特定的時間軸依序出現;裝載古典音樂 的傳統音樂廳,在空間上也存在著特定的體驗序列。音響效果的要求導致了其內部與外部空間的全然阻

音樂廳 x 音樂教育 劉懷安 / Liu , Huai-An Subtopic / 音樂做為人與人溝通的媒介 Site / 中正紀念堂 國家音樂廳 Keyword / Music , Sound , Communication , Education , Sequence , Redefine

Fig.1 Program _ 重新定義音樂廳原形

Fig.3 音場剖面 _ 基地聲音紀錄

隔,演奏以外的聲響被視為所謂的噪音。 透過將各種音樂依循時間軸符號化,我發現無論文化背景為何,音樂的本質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如 果將世界上各種存在的聲音都視為一種音樂,人類其實是透過聽覺在做溝通。因此,若把音樂視為多向 交流的語言而非單向展演的藝術,傳統的音樂廳和音樂教育有什麼新的可能? 我選擇國家音樂廳做為設計基地,附近充滿常民生活與文教空間,為音樂表演與教育的共生提供良好基 礎。透過重新定義傳統音樂廳的原形,解構原有音樂廳,使內部的音樂表演與外部的常民生活同時發生 在公園內。調合各種聲響,使音樂做為人與人溝通的媒介,進而使音樂廳成為音樂教育的場所。

Fig.2 音樂剖面 _ 音樂做為交流媒介


B6 古爵誌 老師組

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 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

Re-commons 盧秉晧 / Lu , Ping-Hao Subtopic /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Site / 台中第一廣場 Keyword / Foreign Labor , Urban , Culture , Landscap , Food ,Art

Fig.1 Street

Fig.3 Site analysis

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 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我的基選在台中的第一廣場鄰近於台中火車站是台中外籍移工群聚集的一個地點。第一廣內規劃有精品 服飾用品店、美食街、電影院(第一影城)、KTV、電動遊樂場、民歌西餐廳等等,多為青少年與外籍 勞工休閒去處。因東南亞異國商店聚集,現有「台中小東南亞」之稱號。試圖探討與台灣不同文化的族 群的生活,從越菲印泰,四國美食、音樂、藝術,提供一個新的公共空間讓不同族群的人產生交流互動, 弱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代溝,成為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

Fig.2 Alley


C1 吳光庭 老師組

洛陽停車場與其周遭都市景觀是台北市在戰後高人口壓力與都市快速成長下所發展出的現象,在 1970/80 以汽車為主的交通規劃下,產生了出入口與高架橋連結,一整個街廓大的停車場。

Parking Park 李政儒 / Lee , Cheng-Ju Subtopic / 西門町 基礎設施再利用 Site / 洛陽立體停車場

而這個停車場無意間發展了一種都市垂直向升降系統,它打破了都市以往對於汽車的限制,提供垂直向 移動的選擇。在距當時背景 30 年後的現在,西門町相對於台北市的其他區域 呈現相當的成長落差,而 洛陽停車場的使用效率也不如以往,以往用以解決都市停車問題的停車場,是否能有新的角色 ? 我想藉由保留這個垂直升降系統,讓地面層的條件 ( 在地 CONTEXT、人的步行 ) 和立體的條件 ( 新置入 的 PROGRAM) 創造一個新型態的公共空間。

Keyword / Vehicle , Public , Vertical , Transportation

Fig.1 交通系統分析

Fig.3 基地與周遭

Fig.2 時間 / 脈絡關係圖


C2 吳光庭 老師組

現代城市文明是一座巨大機器,由無數隱藏的基礎設施代謝著賴以為生的物質,而在上位運作的是權力 與資本。強勢權力擁有空間與功能的定義權,並將其所不欲推往邊陲。在高雄大林蒲,基地上並置著文

Topography : -/+ 侯仲楹 / Hor , Chung-Ying Subtopic / 權力地景下的修補與展示 Site / 高雄港大林蒲南星計畫區 Keyword / Power , Re-reclamation , Manmade , Machine

Fig.1 Collage : Power Domination

Fig.2 Site : Index of Landscape of Power

明的縮影,土地在歷史中持續被強勢權力政策所書寫,電力、石油、鋼鐵三種支撐現代文明物質世界的 資源從十大建設起在此被製造,超尺度的工業生產機器和門禁高牆包圍著聚落,捕撈、養殖賴以為生的 海岸線則被以保護海岸線之名以廢棄物在堤防內填海造陸,曾經豐饒的產業地景成為今日蕭條的邊陲孤 島。 試圖透過在堤防內以三十年長期計畫,在過去三十年逐步填埋的廢棄灰渣中重新挖掘出海洋,並作為一 種地景材料,海洋與聚落的關係也將逐漸被修補。最後,開挖時序過程中新築的牆與留下的堤防將成為 一種反權力的紀念物,之間不同時間形成的新地景成為一種標本,提醒人們土地如何被權力所銘刻。


C3 吳光庭 老師組

現代社會事物的價值習慣以金錢來量化描述,生活水準的評估也由擁有物品的價值來判斷,於是「支出」 變成為日常活動的驅動。當基本的居住空間成為商品,在購買的同時我們也被商品的制式規格受限,三

住宅操作手冊 孫春芳 / Sun , Chun-Fan Subtopic / the handbook of housing Site / 士林捷運站 Keyword / 支出型貧窮 , 局部購買模式 , 建築家具化 , 阻擋式景觀

Fig.1 局部購買模式

Fig.2 線性基地現況

Fig.3 阻擋性住宅景觀

房兩廳或是一房一廳成為生活水準的代名詞。 如果能夠將建築空間拆解成傢俱一般,每個住宅的格局由使用者決定,三房兩廳或是一房一廳只是組合 搭配的問題,空間的大小等同於購買門檻的高低,同時把建造的技術門檻降低到像組裝傢俱一般,透過 使用者的自行操作來搭建,除了降低施工成本也增強使用者對於居住空間的擁有感,雖然不像購買現成 的商品屋一樣完美,但不完美的組裝卻是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開始。 當然拼裝而成的住宅外觀我們無法判定美醜,卻真實地反映關於生活水準的價值,因此選在都市生活最 便利、景觀最開敞的高架捷運線周邊,成為反映社會的第一線觀察指標。


C4 吳光庭 老師組

從一個鯨魚的巨大屍體為發想,我開始嘗試去蒐集有關巨大量體 " 死亡 " 之後、會開始發生的事件與另一種新生 的可能性。

Whale Fall 孤島 陳 潔 / Chen , Jie Subtopic / 台南運河與中國城重構 Site / 台南市中國城 Keyword / Whale fall , Arboretum , Canal , Island

Fig.1 Concept 1

Fig.3 Site

巨大的建築量體曾經是建築師們對於未來社會的想像,這種狂野而迷人的想像圖從二戰之後開始,嘗試著將一切 的機能收納在一個或數個巨大的量體裡,那是個奇蹟發生的年代、對於科技的極限與未來都抱持著偉大的理想。 然而結果某種程度上是失敗的,這些巨大量體因為各種原因而變成邊陲地帶、荒蕪而蕭條,更甚者甚至成為犯罪 的溫床,被稱為都市毒瘤、城市中的孤島。 而從這裡,我開始想像,如果當人都離去、本來因應人的行為而生的巨大量體,會有怎麼樣的新的生命型態,就 如同巨大的鯨魚死亡之後,巨大的屍體會形成生態迴圈持續將近三十年,將目光拉回台南這塊沒落的運河商圈, 我希望去探討在孤島上可能發生的新的奇蹟、並且重新連結這個城市與海的關係。

Fig.2 Concept 2


C5 吳光庭 老師組

Living Lab 生活實驗場 曾羚毓 / Tseng , Ling-Yu Subtopic / 消極空間質量化 Site / 中興新村三十九號防空洞 Keyword / 生活、資料數據、轉譯

Fig.1 防空洞現況分佈

Fig.3 一個飛行員,是看不見防空洞的

生活環境應該滿是熟悉,對於生長在中興新村一旁,防空洞對我、對這裡的人始終是個謎。 防空洞,因為國民政府的偏安防空疏散,充滿逃難、抗戰的情緒下被建立。消極至極的空間,不給予人 期待,沒有一般「建築」洋洋灑灑的願景。戰始終沒打,外頭的中興新村倒是如理想般安逸過了數十載, 防空洞的重要性早不比當年,卻一樣空白的走到終結。 基地建立在曾是防空洞的事實上,無論發生任何事皆與過去、現況是平行的世界;對於未來,置入的生 活想像 ( 質化空間 ),像對家有生活記憶一般。利用基地原本的空間特性 : 黑暗、狹長、接近恆溫恆濕, 作為線索;以及其網狀分布 : 在山之中與鄰接道路,介在可被接觸與躲藏之間,足以讓想像、似幻似真 在這裡發芽→生活資料提供生活想像的數據中心→數據轉譯成訊息→實驗理想生活的 生活實驗場。

Fig.2 空間想像序列


C6 吳光庭 老師組

「旅行的意義從來都不在旅行這件事上,而是在身體移動的過程之後,身心靈觸發的改變以及人事物生 產的連結。」

旅行 黃 荑 / Huang , Ti Subtopic / 一場被安排的移動過程 Site / 台南、倫敦 Keyword / 文字、想像、移動、選擇

過去旅遊觀光曾經被視為交通議題,而現在,在這個網際網路發達以及交通低廉便利的時代,旅行,或 者說是移動,已經不是一種特權,而是一種基本的權利。 我想要討論的是:How would travel affect life as we know it? 旅行會怎麼影響我們習以為常的生 活?當距離的移動這件事已經不再稀奇,那旅行這件事所改變我們看世界的觀點是什麼? 旅行,是最私密的自我感受。我透過閱讀,轉譯了一系列關於我個人的、主觀的,關於旅行的圖文。我 希望以這個架構為基礎,透過一個必須的、軟性的生活元素,置入時間這個變動因子,去討論人對周遭 環境的一個新的觀點。

Fig.1 生命的輪廓本起於一連串不知所云。移動,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Fig.2 相信人在移動時會更加虔誠地觀察、思索和書寫。

Fig.3 時空平行置換


C7 吳光庭 老師組

埔里大坪頂位居山區,易達性不高,但也因此保有更多自然的景色。此處風景優美宜人,居民大多從事 一級產業;也因為氣候的關係,大部份的農作為種植百香果、絲瓜與茭白筍。大坪頂的土地使用幾乎都

坪頂貨運改造計劃

是農業用地,各戶人家都擁有自己的地種植農作物,在這裡,貨運行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產業高度分化、農作專業化的現在,我們得到食物的方式已經不再是幾十年前的以物易物。物流業的 發展讓大坪頂種植的農作得以在短時間內送到其他城市。我的姑丈是坪頂貨運的經營者,主要的工作地

黃鈺菁 / Huang , Yu-Ching

點是在土地公廟廣場旁的集貨場。占地約 750 平方米的集貨場每天都要分類處理大批新鮮、剛採收下的

Subtopic / 大坪頂地區農業產銷與集貨場

農作,一輛輛貨車又要趕在時效內將農作送到其他地方。

Site / 埔里鎮大坪頂

賴農業為生大坪頂社區,這裡的農業形態、農業產銷與物流生態等是我接下來要更深入了解的部分,將

Keyword / 環境記錄 , 農業產銷 , 貨運行 , 農

坪頂貨運集貨場改建成為更合乎工作效益與環境的地方。

業生態

Fig.1 鳥瞰圖

Fig.2 坡度分析

Fig.3 台 21 與上坡小路

Fig.4 載貨小貨車(一)

Fig.5 載貨小貨車(二)

Fig.6 土地公廟前廣場

Fig.7 環境鳥瞰圖


C8 吳光庭 老師組

" 我們正處於一個過渡時期,利用實體空間的隱喻來描述計算機世界,其實有很大語言上的弊病,就如 同汽車曾經被稱做「沒有馬的馬車」或者收音機被稱為「無線的留聲機」一樣……"

Consumption GAP 歐芷毓 / Ou , Chih-Yu Subtopic / Unknown Site / Taipei Keyword / Consumption , Virtual channels

"……消費行為就像是都會情況中的無形水泥,建立起人類活動的大整體。"-Rem Koolhaas 數位時代的發展下,公共空間在都市中扮演的角色被重新定義,影響公共論述的特質與內容、文化活動 的形式、權力行使,以及構成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習慣,其中的經驗習慣包括虛擬平台的消費模式對實 體零售業的影響。人們對於商品的 展示 / 選購 / 銷售 ( 購買 ) 不再是位於同一空間或介面的連續行為。 我想討論人們在取得商品的過程中日漸脫離的真實性,以及 " 對真實物件體驗的渴望 " 和 " 虛擬平台的 方便 " 之間的衝突矛盾是否以能以某種方式重構城市中的系統和人際網絡。

Fig.1

Fig.2

Fig.4

Fig.3


C9 吳光庭 老師組

在都市裡的農地,因為人對於住宅量、製造業生產空間等等的需求,所以被壓縮與被侵蝕,其生產加工 流程也被排除在都市體系之外。而超市擺放著的是來自不同地區的農地與農民勞動被商品化後的產物,

農業型聯合開發 潘韻安 / Pan , Yun-An Subtopic / 都市中的農業 農都邊界 Site / 關渡平原 , 捷運忠義站 Keyword / Boundary , Agriculture , City , MRT Zhongyi , Joint Development

Fig.1 都市侵略農業

Fig.3 關渡平原 / 基地選址

使消費者對於生產地的連結與情感是被截斷的,而無法意識農地文化的價值,只看見價格。農地可以說 是被視為都市中可開發並且可取代的空白地,所以在此我試圖探討與改變的便是都市裡農田的定位。我 認為農業的生產線可與人的生活面向整合,並重新置入都市的運作系統、重新產生連結。 位在台北市的關渡平原現在依舊保有約 200 公頃,也是市內僅有的水稻田。捷運淡水線隔開了稻田與住 宅區,形成了一邊界,同時也是淡水居民來往市中心的公共運輸系統。捷運忠義站臨界住宅區、稻田及 關渡工業區,在此三個不同面向中,我試圖利用一農業型的捷運聯合開發的概念,去整合基地附近的公 共活動,與稻米的產銷系統,讓此農業區是可以在都市與生活中被感知的文化記憶。

Fig.2 農都的斷裂


C10 吳光庭 老師組

一直以來,我們透過交易滿足生活所需,我們創造貨幣作為公平交易的媒介。 在一座城市裡,琳瑯滿目的廣告招牌是「選擇自由」的象徵,然而仔細回想,我們所選的無非是經過我

統包生活有限公司 薛克民 / Syue , Ke-Min Subtopic / 快速消費的生活模式 Site / 台北 Keyword / Currency , Trade , Lifestyle , Turnkey life

Fig.1 人選商品 / 商品選人

Fig.3 生活加速器

們經濟能力汰選後的結果;也就是說這些商品已經先根據「目標客群」選擇了我們。或許我們的選擇自 由並非真正那麼自由。 我想如果有一天出現了統包生活有限公司,它們整合了所有食衣住行育樂,依照不同的經濟階級,以一 種相對有效率的方式提供人們選擇的菜單。在這裡不需要交易,也沒有貨幣,一切的活動只需要一張憑 證。通過一種「生活加速器」的單元在城市逐漸擴張,形成一個斷裂的都市涵構。 打包,是一種儀式,是一種關於生活的美好紀錄。而在這樣快速的消費模式,人的遷徙將不再具有儀式 性,就像物件的移動一樣。或者說我們其實生活在商品架上而已。

Fig.2 貨幣是匱乏的產物


D1 郭旭原 老師組

“…因此人們希望在慾望之梯上停一下,或是退下一兩級。折衷主義者則企圖尋求慾望之梯的中間位 置,地理學家和環境專業的學生稱這個位置為中間景觀。”- 段義孚「逃避主義」。然而現代都市中的

Bridge 非終點行程 李佳樺 / Lee , Chia-Hua Subtopic / 都市休閒中間景觀破除矛盾週末 Site / 台北車站 Keyword / Escapism , Leisure , Plural Moment , Frame , Movement , Weekend , Promenade

Fig.1 Plural moment 動態空間討論

Fig.3 逃避處境

大眾逃避去處多為千篇一律的百貨、咖啡館,我們曾經幻想的飛船飛車,也被網際網路的大量資訊取代, 內省而有建構力的 " 休閒 ",成為商品密集的娛樂。因此我在都市中尋找能真實逃離的線索,發現通勤 時不得不消耗時間的狀態,還有移動時和空間產生的斷裂等等,非 Program 式的動態空間是討論此處境 的方式,而工作日後那一大段應為空白的週末,十九世紀後的固定化反而成為了一種休閒的責任,干擾 自由心態的矛盾週末制,則想創造新型態的休閒去面對。 選擇本身就屬於非終點的台北車站作為基地,討論不同交通載具速度和速度之間不經意的逃離,斷開 地面的地下空間,用”漫遊“的活動連結都市空間,以沒有時間觀念的方式創造最大自由化行程。

Fig.2 台北車站示意圖


D2 郭旭原 老師組

士林紙廠作為台灣最早的紙的生產中心,曾經以城市餵養的慾望維生,就近供應的大台北地區的紙張需 求,見證了從日治時期到九零年代的經濟變遷。現在他轉變為回收城市慾望的據點,收集城市過期的的

Paper Laboratory 周佳怡 / Chou , Chia-Yi Subtopic / 士林紙廠再生計畫 Site / 士林紙廠 Keyword / 紙 , 回收再利用 , 填補 , 規格化

Fig.1 回收處理流程

Fig.3 回收再生 / 士林紙廠

訊息,再製並記錄城市的回憶。以紙的實驗場作為再生士林紙廠的主要機能,它收集我們生活中留下的 廢棄紙張,經再利用後作為一系列再生實驗的原料,將回收來的廢紙由訊息的載體轉變為訊息本身。廢 紙作為我們滿足慾望後丟棄的副產品,也作為承載每個小人物生活的紀錄片段,在實驗場的再製後,展 現當代社會下被製造的大量規格化的慾望,重新介入人的生活和活動。藉由這些再製的片段,修復士林 紙廠,填補紙廠與地區的裂痕,紙漿、紙的脆弱與暫時性,將與從 1918 年就存在於此的紙廠形成相互 辯證的關係,在滅與生中不斷循環,並提出一種新的觀看歷史建築再生的態度。而紙作為人與既有建築 間的介面,也填補了工業尺度和人體之間的落差。

Fig.2 基地概況


D3 郭旭原 老師組

文學家對於波培婭的面紗做出一個總結,是被遮蔽的事物使人著迷,因而提出關於凝視、遮蔽和慾望三 者關係的思考,就如同輕量建築首先談的其實並非輕量結構,而是他的透明性,一種視覺的效果。

作繭計畫 張非民 / Chang , Fei-Min Subtopic / 縮尺蠶業生態系統 Site / unknown

我在蠶絲看到了這樣的面紗性質,蠶業這個在台灣加工產業的一段插曲,如今已成為夕陽產業,唯有生 物教育被持續保留。作繭計畫是想利用蠶的生命週期約四十天作為一循環,創造一個縮尺的全生態體 系,包含水、桑樹、蠶、蠶絲加工等循環,希望能擴大其教育性和普及性,更想探討的是如何誘導蠶作 出我想要的面紗,以及面紗背後產生出怎麼樣的生長性空間型態。

Keyword / 輕量 , 面紗 , 蠶 , 縮尺生態

Fig.1 面與面之間

Fig.3 吐絲造屋

Fig.2 蠶絲樓板


D4 郭旭原 老師組

例行行為和習慣動作是建構我們生活的部分,卻不是我們有意識的範圍,而儀式提供一種社會結構的邊 界,讓我們透過異質的體驗,重新發生互動和產生觀點。而我希望透過空間的安排,讓習以為常的動作

二手事件交易所 黃譯鋒 / Huang , Yi-Feng Subtopic / 交易間行為的空間操作 Site / 台北市牯嶺街 Keyword / Ritual , Daily , Event , Trade

被突顯。我用這樣的角度去看牯嶺街的交易行為,我認為其中買賣身分的鬆動進而創造了個體間的距離 拉扯,而這個變化存在著空間操作的可能。所以交易所透過買賣行為間的演繹產生出來的權力運作,在 這樣的模式下交易行為不存在絕對的買賣身分,只存在可及以及不可及的分類。 同時我也認為二手事件交易所更像一段對於市民零散歷史的紀錄。在資訊爆發的年代,我們有共識的不 見得是我們可以寄託的,絕版的書籍和老舊的卡帶,過氣的明星或者滯銷的電影,透過物件的收集和修 復,是一個我們在審視歷史和找回記憶的場所。

Fig.2 基地區位

Fig.1 舞台,人的演繹和買賣權力

Fig.4 堆疊創造空間變化

Fig.3 牯嶺街上交易活動


D5 郭旭原 老師組

我們可以說中國園林是將山水畫拆解的一種結論,它按照了山水畫本身多視點紀錄重構的形式,重新將 那些視點擷取、安排再組合成一座多層次起伏的園林。而我對於山水畫的結論不是單純一座園林,我認

Shanshui Transcript 蔡昀庭 / Tsai , Yun-Ting Subtopic / 新竹南寮漁港轉型重造計畫 Site / 新竹南寮漁港南端突堤 Keyword / Shanshui , Nature , Histor y, Fisharina, Record, Unpredictable , Intimacy

Fig.1 山水寫意:In / Out

Fig.4 山水畫的一體多面性與共時性

為那只是對於山水視覺上的表層解讀,我希望能夠利用基地本身多層次的特性帶領來者解讀基地中的山 水,因為視覺是迷惑的而得用身體感知,也是回到中國山水本意概括了所有人的感知而並非單純視覺。 我的論文從山水畫中的『留白』著手,我將之視為不單是畫面構圖上的一種邊界,並以突破視覺的論點 去解讀中國山水並對應至現時基地(新竹南寮海岸)上的力道線索,透過新竹海岸近一百年來的變化進 一步地發現基地上有許多『力道』被置換,以及現況各種力道滯留的狀態(包括自然的海水與風力,或 人工的運輸力等),我想要討論有關『力的累加與緩衝』如何進入人類感知範圍去突破我們在基地上光 靠視覺所獲取的表層資訊。

Fig.2 Unpredictable Materials

Fig.3 新竹漁港山水轉譯


D6 郭旭原 老師組

消失後的空白訴說的是 1990 年代後,繁華消逝的基隆港。在船舶大型化與內港淤積的危機下,基隆港 急迫面對轉型,而近年來東亞郵輪業的崛起,恰巧成為政府眼中老港口重生為東亞郵輪母港的絕佳時

消失後的空白 賴以晨 / Lai , Yi-Chen Subtopic / 內港水體地景再造 Site / 基隆港內港

機。然而,在面對都市現有交通與開放空間不足的問題下,基隆市民對土地價值的認同正在下滑,劃定 城市邊界的港口特區與未來將大量增加的人流勢必對現存文化景觀造成衝擊。 因此,我想從歷史的縱軸上重新尋找線索,藉由翻轉水體性質的方式,重塑基隆市中心親水空間的可能 性;同時,藉由港口水泥岸與海水的來回辯證揭示這地區被隱藏的山海地形,以人體的尺度再次經驗港 口城市不可預知的美好,創造意想不到的都市消遣。

Keyword / Urban Pastime , Infrastructure , Waterfront , Geographer , Score , Edge

Fig.1 基隆城市水域

Fig.3 基隆港年表

Fig.2 內港淤積剖面


E1 陳玉霖 老師組

現代戰爭是關於一個感知的場域。戰場不只存在於荒野或灘頭,空襲使整個城市被納入這個體系。重要 設施為了躲避空中偵察便潛入地下。隱藏蹤跡的同時,建築喪失了自身的感官,只能藉由偵查工具代替

Circe Studio 林雨嬌 / Lin , Yu-Chiao Subtopic / 戰爭與電影的物質性幻象崇拜 Site / 高雄獅甲 Ke y word / War , Mov i e , Pe rc e pt i on ,

感官觀測外界,然而間接化的視覺卻使人喪失與物質的連結。生產線形成無法被外界感知的後勤系統; 前線則是在感知限度內非幾何式的無限平面,等待著下一波的攻擊。 我想以影城的建築型態來回應戰爭的命題。電影院是被強迫式地與陌生人共存於同一個空間,同時也是 個儀式性空間,接收同一個訊號而如同身處戰時的處境一般。預先錄製的電影的真實性也是曖昧的。 電影生產線與放映空間的並置詮釋戰爭的反饋,翻轉既有電影空間的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曖昧,播放戰 爭為主題的電影,以紀念性的空間尺度與機能設計批判戰爭時代以來物質性的幻象崇拜。

Production

Fig.1 戰場 / 感知

Fig.4 獅甲工業區

Fig.5 幻象生產所

Fig.2 感知 / 後勤

Fig.3 虛假空間


E2 陳玉霖 老師組

城市的在不同速度路徑的疊加下,形成了由大至小的多樣化生活場域。捷運做為控制城市居民生活的巨 大機器,讓大台北地區形成了緊密的捷運生活圈,但在連結城市的同時捷運卻也分化了城市。線性的捷

捷運生活場域 郭彥辰 / Kuo , Yen-Chen Subtopic / 捷運系統與都市集居 Site / 台北圓山捷運站周邊 Keyword / Taipei , MRT , Speed , Path , Living , Collective Housing , Community

Fig.1 基地捷運與都市高層關係變化

Fig.2 捷運發展計畫

運系統和原有網狀式的道路系統疊加下產生的新生活場域,使得都市發展零碎化,原有的都市分區漸漸 被打散,發展為依附每個捷運站的生活路徑。 台北市近年的都市更新和發展,有圍牆的高密度大樓式住宅取代了原有公寓式的街廓,打破了原有的都 市紋理和生活路徑,使得都市與人的關係更加疏離。如果說 " 人們為了生活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 而留在城市。" 台北卻好像漸漸走向了另一頭。作為未來都市的想像,我希望在台北捷運民權西路站到 圓山站之間的狹長街廓,規劃出結合捷運的新型態集合住宅,連結舊有社區和都市河道邊緣的大型都市 綠帶以及公共設施,並利用道路高層變化產生新的生活路徑。


E3 陳玉霖 老師組

不知道載著果菜的車從哪裡來,運煤的火車要往哪裡去 他們快速規律地劃定這餘下的停滯

Ember 餘境 陳彥蓉 / Chen , Yen-Jung Subtopic / 餘下市郊的自我完整 Site / 桃園虎頭山腳 Keyword / Suburb , Urban ,Infrastrutural Border , Natural Border

縱然給機會的是自然不是都市 他仍背對著山頭選了個盆栽 揀了車上的大白菜 線 破了 要的是一點點屬於你的城市生活 沒有田 沒有發電廠 鐵軌滑過後的餘燼 隨著這裡的風蔓延

Fig.2 跨河的運煤鐵道

Fig.1 基地分析

Fig.4 基地分析

Fig.3 假日的車行橋


E4 陳玉霖 老師組

台灣的傳統漁市,多半都是以機能導向為主的建築量體存在,並且使用效率不高,再加上不同客群的市 場,營運的時間都是不連續的。再加上傳統市場漸漸被全球化下的產物 " 超級市場 " 和量販店所取代,

Market 鱻。集 陳靖儒 / Chen , Chin-Ru Subtopic / 傳統漁市空間改造 Site / 東港漁市場和渡船碼頭 Keyword / Public , Equality , Culture ,

使得原本是一隻隻鮮活漁貨於變成一盒盒冰冷的肉品。再者,我們也漸漸忘了對於這些肉品清理烹煮基 本生存常識的能力。 因此,希望創造一個傳統漁市,它是具有能夠喚起人們與生俱來的 " 煮食 " 能力的產業鏈,並且結合當 地的文化習俗,將傳統漁市的文化傳承下去。漁市文化的文本取自市井街坊,建築實踐方向,傾向於都 市地景再造一個都市廣場,讓傳統漁市不再只是機能空間的存在,而是一個城鎮的活動中心,並且開放 被機關所佔據的港腹水岸空間回歸於民。

Waterfront , Urban Landscape

Fig.1 東港街市發展

Fig.4 漁貨產業鏈

Fig.5 Collage

Fig.2 基地機能

Fig.3 差異性


E5 陳玉霖 老師組

高雄。這兩個字代表的是什麼?從小生長的城市帶給我們的空間與文化連結為何如此薄弱?追尋整個歷 史綜觀過去到未來,發現高雄港為一切的核心。以高雄港為介質,視為一個舞台反映高雄的興衰,產業

高雄 陳韻愉 / Chen , Yun-Yu Subtopic / 以飯店空間詮釋高雄 Site / 旗津儲木池 Keyword / Kaohsiung , Harbour , Industry ,

結構的改變為舞台上的片段。一個中空的過渡空間,隨時會被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意識型態範疇或是不 同文化認同的聲音填充遞補,而舞台也像是不同意識轉換的介面。現在的高雄港上存在著觀光、貿易、 軍事、漁業 ... 等,但卻沒有人民的蹤影。我要將高雄(港)轉換為空間形式,將一般人的角色帶回到 高雄港,重新與高雄產生連結,以身體尺度和感官去記憶。以飯店為基質,透過純產業文化下產生的建 築形式,去承載資本主義極富之惡。在水平性的城市裡,拔高的尖塔是象徵著公共地景私有化,亦或是 透過對五星飯店的翻轉,能重新把本質帶回城市最重要的資產 -- 人民。

Log pond , Shipbreaking , Hotel , Capitalism

Fig.1 沙岸分析

Fig.4 高雄演變分析

Fig.5 海堤、海、城市

Fig.2 垂直高度分析

Fig.3 基地現況分析


E6 陳玉霖 老師組

我們正在面對一個高齡化的社會,幾十年後則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在未來高齡化的社會下,當一個人成 為事實,獨居成為趨勢時,不論已婚未婚也無關性別,任何人都有極大的機會面對單身的晚年生活。為

一個人的時代 葉俐琪 / Yeh , Li-Chi Subtopic / 住宅社區公共性 X 地域社會圈 Site / 哈瑪星社區 Keyword / Collective housing, elderly, sharing

了保有獨立自主的尊嚴,很多仍然能夠自主生活的長者雖然重視與子女的關係,親子關係也通常是他們 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他們開始寧可保有老年學家所謂的「有距離的親密」。在能夠自主活動的情 況下大部分的長者也不願意被子女送進安養之家甚至療養院。但是目前的傳統住宅與老人相關福利機構 形式並不符合這樣的生活模式,我希望透過探討公共領域以及私人領域之間的介面轉換在未來一個人口 結構與家庭組成皆在變動的情況下如何促使人們建立一層新的社會關係進而發展成良好的互動,在住宅 與安養機構之間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形成一種新的生活模式。

community, active ageing

Fig.1 到處都是老人

Fig.3 新的社會關係示意圖

Fig.2 現代城市環境對老人的不友善


E7 陳玉霖 老師組

演化使我們與水中的居民產生了一道邊緣。 因為彼此的差異,我們不曾停止探索海洋。探索帶回了戰利品,和玻璃溫室一樣,水族生物的豢養,在

Tide 海潮 鄭皓元 / Cheng , Hao-Yuan Subtopic / 野柳東澳水族館計畫 Site / 新北市,萬里區 野柳 Keyword / Aquarium , Interface , Landscape , Nature , Spatial , Sea , Tide

貴族之間成為風潮。早期的水族箱和溫室除了興趣,也滿足了更多的虛榮和蒐集癖好。而水族館隨著博 覽會出現,成為一種相對普世的,對海洋的探索入口。雖然空間思維上開放了,這些展覽依舊延續了貴 族時代的,那種蒐集式的、對自然的富饒狂想。諷刺的是,時下的這些想像可能比兩世紀前更遠離真實 的海,被近代人類行為汙染的海。我們從來看不清楚,水族館探索的海是假海。 魚生活在水中,裡外都是水。我們的祖先挾著一坨水,上陸。而鯨魚,曾經行走於陸地,大口呼吸後再 度跳進水中。我們彼此之間的差異其實只是水在裡外之間,但一線之隔卻如此遙遠。我試想能否介由空 間,重新營造這種相處介面的改變,潮水起落之間,使人與海產生新的連結。於是我來到海岸。

Fig.2 身體與水的介面關係

Fig.1 基地與周遭環境

Fig.4 水族館體與基地 / 水體與人的空間關係

Fig.3 遠眺基地


F1 曾 瑋 老師組

希望透過身體媒介化的觀點,討論因大眾運輸發展下的「移動」所造成商業節點的氾濫與之間的空白。 捷運是台北人身體的延伸,我們以車站作為度量台北的尺。瘋狂的商業發展造成百貨公司林立,站與站

RUN THE GAP 汪世學 / Wang , Shih-Hsueh Subtopic / 以身體移動填補都市空白 Site / 台北中山地下街 Keyword / Street Jogging, Movement, Body Operation, Show-off, Commercialization

Fig.1 百貨公司化

Fig.4 地下地面天上

Fig.5 路跑身體尺度

之間的移動體驗被購物佔據,使得地下街這能透過自身身體在站體間移動的機會也一併同質化。 數位科技衍生身體媒介化,使今日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種結合影像、日常物件與空間裝置的身體操作模 式,而不是一具優先於媒介存在的崇高身體。而人不受地理空間限制地同時具有多重的在場性,即肉體 的在場與靈魂的在場在科技的介入下是分離的。身體的「移動」是一種中介行為,為了串聯前後發生行 為的空間場所。但對於媒介化的身體,許多的「移動」行為被視為多餘的,因為行為與空間不再有絕對 的必然性,「移動」不再是中介,而是為了達到行為與實質空間的碰撞以產生某種非日常的感官衝擊。 「移動」不只是為了到達某地,「移動」本身即可以是一種目的。

Fig.2 身體媒介化

Fig.3 街跑感知


F2 曾 瑋 老師組

我覺得自由是人在場所中留下的標記。 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同時存在著自由與不自由的特性,當權者用來傳達公共性的問題或教育規範大眾

道路工作站 胡純振 / Hu , Chun-Chen Subtopic / 城市生活的空間疏離

服從,改革者用來號召受壓迫的群眾或抗議上層不當作法。這對城市中不同層級的人來說,都存在著不 平等的時間差和空間疏離感。 如果能夠破除現代城市生活所強調的即時性,或是將之延遲,會更趨近自由的狀態嗎? 我想要改變城市的節奏,反映出城市的差異並存,讓群體彼此交疊卻不疏離。

Site / 台北 Keyword / 城市 , 人的處境 , 自由 , 公共空間 , 道路 , 計程車

Fig.1 延遲的即時性

Fig.2 不平等的時間差與空間疏離

Fig.4 標記場所

Fig.3 思想自由


F3 曾 瑋 老師組

人一直活在自己創造的虛擬空間中,而這種虛擬的框架造成感官上的遲鈍,所有的知覺都被鈍化。身體 則變成一種表演的道具,國家、社會、文化都利用身體當裝置道具來完成空間的形塑。人們慣於用日常

邊界擴增 陳軍儒 / Chen , Chun-Ju Subtopic / 重新用身體測量自然 Site / 大甲溪中游段 - 東勢 Keyword / Nature, Artificial, Einstellung, Frame, Perception, Boundary, Body

Fig.1 隱形的制約

Fig.4 大甲溪畔 / 水

Fig.5 自然空白狀態

的常識積集及學問體系來做為解讀客體行為的方法,因而對於身體機能具有與社會互動關係的本質被視 而不見。對我來說自然是不被控制的因素所組成的,人可以在自然中很赤裸的展現,很用力的釋放,不 用被既定的規範所限制,直接感受最真實的狀態。 卻也因為在社會的框架下,我們的感知在自然的狀態更加的強烈,身體的存在全部頓時混亂,順間失去 慣性的意識反應下,只剩下恐懼感存在著,之前所有記憶暫時消逝,時間在瞬間也被剝奪,人就回到了 人類最原始的狀態。現代人的身體與環境的邊界變得僵硬,而我想藉由自然與身體的感知,重新修復人 與環境的關係。

Fig.2 與自然接觸

Fig.3 身體的語言


F4 曾 瑋 老師組

擇地、構築、填塞、使用而閉其體, 選址、等待、留白、積累而聚人群。

Timebased 時效性 陳靖涵 / Chen , Ching-Han Subtopic / 現地環境的圍塑 Site / 台中 Keyword / Boundary, Cycle

Fig.1 台中市綠帶分佈

Fig.4 土地使用的時間軸

現在都市為各種控制的行為想像而成的環境,以大廠房邊緣空間最常出現的元素-牆來看:其高度及材 質與內部用途並無絕對的處理方式,但於安全考量上有其存在的必要,那般的牆跳脫地域性之間擁有的 時間序。失去時間序的設施好比寫下的歷史永遠只是接近真實,然而環境可以交予我們隨時序變化的事 實,我認為透過材料的收集、衰敗,表達生命週期,試圖傳達建築生成的本意,有需求、時效性,反觀 現今建造如同投影一般,畫一條線高牆便生成。我認為被忽略的時間序如同城市中對沈默的遺忘,我們 不斷填滿每一塊土地,我認為以當地環境圍塑而予城市人民一個停留點能喚醒我們對時序的感知。

Fig.2 城市中剩餘物的收集

Fig.3 空間類型


F5 曾 瑋 老師組

人是矛盾的,需要框架去限制行為,卻又不希望被框架所限制住。 建築物本身即是一種框架,建築物給空間一個定義,讓人們來使用這個空間。

人的矛盾 黃英叡 / Huang , Ying-Ruei Subtopic / 未知 Site / 未知 Keyword / 矛盾 , 選擇 , 秩序 , 投射 , 櫥窗 , 均 質化世界

Fig.1 矛盾世界

Fig.4 自定義空間

我所想的是一個只擁有框架的建築物,讓人們進入去定義自己的場域。 我想創造一個隱私卻又公眾,一個開放給大眾的空間, 比如劇場,觀眾選擇性地觀賞行為,好像也變成表演者觀看到的流動藝術,表演者這個身份,開始模糊 了,把距離拉遠一看,整個空間的人不都是同一種身份,而是因為對於空間的需求而聚集在一起的人們, 讓本來毫無關係的人們彼此間產生了連結。 到最後不是一個需要『真實表演者』的空間,而是空間本身讓那些人『看起來在表演』而形成一個出租 空間。

Fig.2 框架

Fig.3 櫥窗劇場


F6 曾 瑋 老師組

Landscape of Consumption 虞 恆 / Yu , Heng Subtopic / 以空間解構消費行為中的身體 Site / 台中市中區 Keyword / Urban space, human body, behavior of consumption, desire, Urban renewal

Fig.1 都市空間強化身體與消費的結構關係

Fig.2 基地空照圖與都市黑洞空間

因為資本主義與全球化,我們的身體跟消費行為產生一種結構化的關係,作為直接實行消費行為的媒 介,變為支撐消費行為的重要基礎。肉體與個人在都市空間被解構與重組,賦予社會上、文化上,甚至 符號上的意義。在人與人間產生的那種凝視,來自於城市居民展示自己身體形象的慾望;弔詭的是,我 們的都市空間正在加強這一種凝視,最終將人體轉變為消費的一部份。我所提出的 " 消費地景 ",並非 單純的由當權者或建築師所建造,而是那些空間使用者自己去加固、強化而成的都市空間。 中區作為台中市最早開發的區域,有最多的的消費空間與不同身分背景的人群匯集於此,我打算去觀察 與分類不同狀態的身體被利用的方式與在都市中的佈署分布,進而作為 programming 的依據。對於匯聚 在這塊基地的人群 ( 基地與交通節點相連 ),不同時間抵達的人們,將其重組並分流到這個區域之間, 最終消除對身體慾望造成的凝視與結構關係。


F7 曾 瑋 老師組

我們可以少吃魚、少砍樹、少開車,但卻無法停止製造垃圾。 我們放棄對物品的所有權,使它成為垃圾,並將處置權交到政府與回收業者手中。竹南溼地是台灣垃圾

Dumping site 蔣思敏 / Chiang , Szu-Min Subtopic / dumping site, dumping right Site / 苗栗竹南溼地

政策的縮影,從早期的隨地傾倒到官方興建掩埋場與焚化爐。在我們放棄處置物品的權利的同時也失去 了對公共空間的使用與選擇,甚至於乾淨的空氣與水源。 整個基地是由妥協與漠視所構成的地景。視平線上的綠意與被刻意屏蔽於感知之外的廢棄物,這片以毒 物為養分的生態系統是否為我們理想中自然的樣貌。 我想讓人重新回到這片基地,介入廢棄物與生態的循環,重拾對於土地的選擇權。

Keyword / Nature, Waste, Possession

Fig.1 industry

Fig.2 what we want

Fig.4 reoccupy

Fig.3 where we left


F8 曾 瑋 老師組

事件的發生常常存在著兩個面向,在鏡中完美的蘋果背後看不出蝕咬的痕跡,等到看見裂縫的瞬間才 發現果肉已經被侵蝕的所剩無幾。我想要討論的是當完美呈現破裂面的瞬間,重新看待著皮與肉之間

Crack the Face 盧欣妤 / Lu , Sin-Yu Subtopic / commemorative event Site / Kaohshiung Keyword / event, crack, commemorative

Fig.1 爆炸聲響的滲透

Fig.4 車廂晃動與速度感形成相應的感受

Fig.5 crack the face

的關係。華麗的都市立面看不見醜陋的管線,然而都市生活卻無不依賴著管線的運作,這些存埋在都 市裂縫、地底下的管線正默默支持著城市的生命。這一次,高雄石化氣爆事件,埋藏在地底的管線成 了事件的主角,支持城市生命的命脈成了災難的起因 . 紀念性建築在城市空間一直扮演著超越時間與空間、具有永恆性的角色,永恆性是一種代表著歷史記 憶的記號,想要透過高雄市民感官的集體記憶去紀念此事發生的事件,用己身經驗,記錄當下的恐懼 ,這一種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極為深刻的的情緒體驗, 提醒著居民這些看似被埋藏 遺忘的重要性及危險性。

Fig.2 地面傾斜晃動

Fig.3 壓縮的空間感


G1 薛丞倫 老師組

光具體的形塑城市生活,也創造與揭露著城市運作的潛規則。透過光,人得以感受到物質性世界的存在, 在光影轉換間看見時間與空間。無法觸碰的光,同時也投射出城市的消逝、興衰與日復一日。基地位於

Urban Reflection 王淳宜 / Wong , Suen-Yi Subtopic / 光與城市運作 Site / 台北市光華商圈 Keyword / Urban, Light, Recorder

Fig.1 光的演進與城市發展

Fig.2 光華商圈 / 電視台 / 三創大樓 / 高架橋 / 洗車廠

台北市的光華商圈,在這裡不同生活階級的光影互相重疊與融合在視線中。光華商圈在城市發展中,從 古書文物到二手書刊,電子零件到 3C 產品,物件性的白熾燈到 LED 發光的資訊載體,在基地上呈現消 長與並存的狀態。代表尖端科技與高級生活形象的三創大樓,戲劇性的 LED 外牆在夜晚熄燈後,在城市 中持續發亮的是市民大道底下勞動的洗車廠及檳榔攤,兩者之間的對比也揭示城市亮麗的表面與被忽略 的運作系統。試圖以光做為觀察與詮釋的媒介,反思都市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表象與看不見的運作系 統之間的斷裂與消失。


G2 薛丞倫 老師組

Ekphrasis Poetry 讀畫詩是詩人透過書寫再現了繪畫或藝術品的一種符號系統,讀畫詩賦予了沉默的文 物聲音和語言的特質,在台灣的現代讀畫詩中「中國」時常以文化他者的符號出現,我以余光中的《白

凝視與瞥見 林碗茜 / Lin , Wan-Chien Subtopic / 故宮博物院整建計畫

玉苦瓜》作為文本,藉由讀畫詩中凝望、瞥見、回望等等……不同的觀看模式,討論有關面對不同的符 號系統錯置時的中介經驗。 我選擇以故宮博物院作為題目,從這六十萬件文物的遷移,到故宮之於台灣作為國家文化的象徵,我希 望能以不同的觀看模式重新建立一種的文化意識認同。

Site / 台北外雙溪 Keyword / Ekphrasis , Culture , Liminality , Identity , Cognition

Fig.1 觀看模式與認知空間

Fig.3 site mapping

Fig.2 余光中《白玉苦瓜》


G3 薛承倫 老師組

補習文化在台灣的青少年裡佔了極大一部分,補習班就好比是一個個為考試而準備的工廠,而年輕人在 這一段生產過程中,能獲得什麼,又能改變什麼?

補習演繹圈 陳冠如 / Chan , Guan-Ru Subtopic / 二次考試教育機構 Site / 儒林補習班 ( 台北、台中、台南 ) Keyword / Education , Teenagers

Fig.1 重考生一日生活

Fig.4 補習產業鏈

Fig.5 台南儒林補習班大樓及教室空間霸樓及教室空間

將補習族群鎖定在重考生的身分上,在升學主義的制度下,重考使原本在年齡上應該繼續升學的青少 年,留在一棟看似並不適合當作教育場所的建築裡,為期一年。而重考補習班更用許多誇張的制度體現 扭曲的考試教育。表面上雖然補習班提供考生重新來過的機會,而考生給予補習班利益 ( 金錢或名聲 ), 但其實都是困在以考試為主的升學制度下。 儒林補習班屬於全省的重考補習班,除在台北補習街—南陽街站一席之地外,中、南部也都有其勢力, 希望藉由觀察這種極致的補習方式,揭露長久以來深植於台灣人的補習文化,重新思考教育以及教育建 築之於青少年的生活。

Fig.2 重考生一週生活

Fig.3 補習班一年運作


G4 薛丞倫 老師組

Say Goodbye or Hello 再見土地 游沅儒 / You , Yuan-Ru Subtopic / 重構宜蘭育苗系統 連結土地與人 Site / 宜蘭育苗場 Keyword / Nature , Spoil , Human Body , Machine , Perception , Transportation

Fig.1 基地 - 都市涵構中的宜蘭育苗場

Fig.3 育苗系統

現今宜蘭土地大量興建農舍,以農為本的價值觀念逐漸改變,我們對土地的關心是否只剩下地平線上的 價值 ? "The peach flavor you know may not be the REAL peach." 逐漸都市化的人群對土地的疏離 與認知的斷層讓我重新思考該如何去親近、感受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 以研究水稻育苗場為出發,期望透過系統運作中土壤的流動、機具的出張收納等空間變化加強人與土地 之間的連結與感知。宜蘭水田一期稻作受限於颱風與秋雨影響,相較西部平原有較長的休耕期,設想利 用此不利生長的空窗期在現有的育苗系統中置入其他 Program,創造新形態的育苗場運作型式。 現擇址於宜蘭市郊區一處育苗場,被省道、高速公路與鐵路包夾,隔著美福大排與宜蘭果菜市場對望 ,想像同一空間不同時間軸上活動的錯置,育苗系統的介入在空間上讓人產生不同的使用模式;同時, 在此一區位下的育苗場,或許有機會成為整合蔬果與秧苗運輸的據點。

Fig.2 與育苗系統並置的感官場域


G5 薛丞倫 老師組

本篇論文探討的目的,是要開發一個新的建築史研究範式。路康曾多次在演講中提到,當他在做設計時, 他常會嘗試與空間 (Room) 對話:他認為每一棟建築、每一個空間、甚至乃至於每一塊磚,都有他的本

建築主體論 蔡秉中 / Tsai , Ping-Chung Subtopic / 校園裝置藝術設計 Site / 國立成功大學校本部 Keyword / Subjectivity, Psychological Types,

Fig.1 被置於公共場域的內傾感覺藝術品

Fig.4 主體類型圖

性存在,而做設計的目的則是要將其本性彰顯出來。那麼,什麼是空間的本性呢?為了探索這些問題, 筆者以榮格的心理類型總論做為基底,首先闡述當前分析心理學之成就、釐清個人主體性之形成與結構; 嘗試將榮格的人格分類法、輔以路康的形論與光論,以發展出新的分類體系,嘗試去探索無生命之實體 的個性,並以成大校園內的藝術品為例,指認出各個藝術品的性格以及其人格缺陷,觀察那些以自我平 衡、完整的藝術品,並針對那些性格缺陷仍在的藝術品,提出解決方案,並回頭修正法則;最後,將使 用此體系重新去指認虛體空間之個性,嘗試發展出一套與建築對話的方式,並發現建築個性會隨著時代 來回反覆的輪迴,可能以此為基底建構成為一套全新的建築史學方法論。

Fig.2 被置於公共場域的內傾情感藝術品

Fig.3 被置於私密場域的外傾感覺藝術品



MA R

2016 THESIS DESIGN BRIEF

A PR 02

02

03

01

03

04

02

05

03

06

04 05

05

MA Y

arch104.weebly.com

01

04

01

F EB

01

06

07

06

07

08

07

08

09

09

10

08

10

11

09

12

10

13

11

02 03

11

04

12

05

13

14

13

06

14

15

14

07

15

16

08

16

17

15

17

18

16

19

17

20

18

09

12

18

11

19

12

20

21

20

13

21

22

21

14

22

23

15

23

24

22

24

25

23

26

24

25

27

25

26

26

27

16

19

JAN

10

23 24

17

25

18

26

19

27

28

27

28

20

28

29

28

29

21

29

30

22

30

31

30 29

3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