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NCKU ARCH # ISSUE 02

Page 1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Dept. of Architecture 104 2

3

11 12 13

10 1 22

20

34

4

9

14 5

8

15

7 6

33

17 32

23

31 24

35 47

21

19 18 25

30 16

29

48 26 44

27

28

43

46

45 49

42

37

55 63

50 38

62

56

61 39

57 58 59 40 41

ISSUE 02

54

March 05 2016

52 51

60

THESIS DESIGN BRIEF

53

02

36


JHON SONE poly-styrofoam adhesive fast-dry, strong bondong, softer and transparent after dry. Overflow glue is devil on the model, but actually a baby on your fingers !


Contents

Advisor /方俊凱

Advisor /郭旭原

A1

江定遠

D1

李佳樺

A2

何應群

D2

周佳怡

A3

吳崇文

D3

張非民

A4

宋 翟

D4

黃譯鋒

A5

張琇茹

D5

蔡昀庭

A6

陳冠亨

D6

賴以晨

A7

游日富

A8

黃昱智 E1

林雨嬌

E2

郭彥辰

Advisor /陳玉霖 Advisor /古爵誌

B1

張竑暘

E3

陳彥蓉

B2

陳岱琪

E4

陳靖儒

B3

楊岱縈

E5

陳韻愉

B4

楊恭旻

E6

葉俐琪

B5

劉懷安

E7

鄭皓元

B6

盧秉晧 F1

汪世學

Advisor /曾 瑋 Advisor /吳光庭

C1

李政儒

F2

胡純振

C2

侯仲楹

F3

陳軍儒

C3

孫春芳

F4

陳靖涵

C4

陳 潔

F5

黃英叡

C5

曾羚毓

F6

虞 恆

C6

黃 荑

F7

蔣思敏

C7

黃鈺菁

F8

盧欣妤

C8

歐芷毓

C9

潘韻安

C10

薛克民

G1

王淳宜

G2

林碗茜

G3

陳冠如

G4

游沅儒

G5

蔡秉中

Advisor /薛丞倫


A1 方俊凱 老師組

Flight away 江定遠 / Chiang , Ting - Yuan Subtopic / 松山機場遷建後利用 Site / 松山機場 Keyword / Urban , Void , Airport , Zoning

機場遷出市中心是現代都市發展的趨 勢, 在 現 任 市 府 提 出 的 2050 台 北 城 市 願 景 中, 於 2020 年 將 松 山 機 場 所 有 運 量 轉 移 至 桃 園 機 場, 將 松 山 機 場 除 役。 在 大 面 積 空 地 釋 出 後, 都 發 局 初 步 規 劃 為 住 宅、 商 辦、 文 創、 行 政 四 個 類 型 的 開 發 用 地 和 位 於 都 市 中 心 的 生 態 公 園。 機場的南面緊鄰著上世紀 60 年代的步登 公寓社區,北側隔著中山高速公路就是基 隆河岸,原本規劃於都市邊界的鄰避設施 被劃進了城市中心,造成都市發展交流的 阻隔,也使得附近的居民無法接近河畔。 台 北 市 近 年 人 口 成 長 已 經 趨 緩, 對 一 塊 新 的 開 發 用 地 並 沒 有 急 切 的 需 求, 但同時這樣超大尺度開放空間對於市 民 的 日 常 生 活 似 乎 也 有 所 脫 節, 面 對 過 大 的 開 放 空 間 反 而 讓 人 無 所 適 從。 我試著從都市尺度出發,嘗試將原有的機 場設施和都市的交通模式和格子系統結合,

Fig.1 基地位置

而不是直覺地將民族東路拉直做一刀兩斷 的分隔,藉此尋找適合的開發模式,並在 不破壞周遭社區的紋理的情況打破原先社 區和舊機場的阻隔。

Fig.2 機場巷景觀變化


Fig.3 交通關係

Fig.4 機場空間和都市格子系統

Fig.6 南北向剖面

Fig.5 機場改建案例


A2 方俊凱 老師組

City's Disclosure 顛倒公園 何應群 / Ho , Ying - Chun Subtopic / 基礎設施空間化都市地景機能化 Site / 高雄仁愛公園 Keyword / Urban , In-Between , Electricity Substation , Detention pond , Underground 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在爾西里亞(Ersilia) 為 了 維 繫 城 市 生 活 的 關 係, 居 民 在 房 間 的 各 個 角 落 拉 起 細 繩, 有 白 色、 黑 色、 灰 色 ... 端 視 他 們 是 要 標 記 血 腥、 貿 易、 權 威, 或 是 機 構 關 係 而 定 ...” 那 些 線 代 表 著 城 市 的 生 命 或 是 運 作 方 式。 在 現 在 都 市 中, 那 些 不 同 顏 色 的 線 是 代 表 著 什 麼, 什 麼 是 支 撐 都 市 的 線 性 系 統? 我 想 就 是 都 市 下 的 管 線 系 統, 而 這 是 我 感 興 趣 的 對 象, 我 想 去 探 索 這 些 基 礎 設 施 在 都 市 中 新 的 角 色。 我將基地選在高雄市愛河旁的仁愛公園 (二二八紀念公園)。每個偉大城市都有 一條河流經過,而這一條河流就是愛河, 她 乘 載 著 高 雄 的 歷 史 記 憶, 也 承 擔 著 高 雄 市 的 排 水 任 務。 而 仁 愛 公 園 相 鄰 著 愛 河,在其底下埋藏了一個地下街的結構。 在我的設計中我設定了兩個主要的機能, 一個是滯洪池,另外一個是變電所。滯洪

Fig.1 概念模 x2

池就是依附著愛河,進行高雄市長期排水 防洪計畫,我會將仁愛公園底下的地下街 開挖成為滯洪池,再將鐵路旁邊的變電配 電所移至這裡,以電力系統與排水系統的 共生模式,建立一個特別的公園,用來敘 述一個城市背後的基礎設施系統。

Fig.2 基地 figure ground


Fig.4 電力系統影響圖

Fig.3 愛河沿岸剖面

Fig.6 基地空拍與草模示意圖

Fig.5 愛河階段變化圖


A3 方俊凱 老師組

圍塑裡的自由 吳崇文 / Wu , Chung - Wen Subtopic / 監獄與都市空間重塑 Site / 新竹監獄現址 Keyword / 圍塑 , 控制 , 連結 , 交流 , 界面 , 平行世界 監 獄 是 個 帶 強 烈 負 面 印 象 的 場 所, 人 避 而 遠 之, 與 世 界 脫 節。 新竹監獄為台灣唯一現存於都市的 監 獄。 最 初 設 立 於 市 郊, 隨 時 間 推 移, 都 市 邊 緣 開 始 與 之 接 觸, 然 而 監 獄 高 牆 卻 阻 隔 空 間 與 活 動。 我開始思考是否有一套機制可以改善監 獄 與 都 市 關 係。 在 現 行 制 度 下 於 監 獄 與 社 會 間 置 入 過 渡 管 護 所, 作 為 受 刑 人 回 歸 社 會 前 的 訓 練 及 適 應 場 所。 藉 由 引 入 都 市 的 活 動 與 機 能, 使 受 刑 人 能 重 新 適 應 社 會, 也 改 善 現 有 封 閉 狀 況。 我 將 從 基 地 周 遭 的 圍 塑 空 間, 開 放 空 間 思 考。 藉 由 周 遭 紋 理 找 出 空 間 與 活 動 交 流 的 方 式。 原有監獄保留舍房建築作原有監獄形式象 徵,並置入開放性機能將其封閉性打破, 而 於 偏 離 原 管 制 中 心 處 配 置 新 的 監 獄。

Fig.1 基地配置 / 新舊建築 _ 開放與封閉 _ 軸線 _ 紋理

空間及機能部分則採取先設定結構框 架, 然 後 將 封 閉 性 機 能 填 入, 剩 餘 的 留 白 空 間 則 作 為 軟 性 機 能 使 用, 並 以 此 作 為 串 連 與 交 界 面 及 監 獄 的 偽 裝。 這次進度中,藉由系統架構整理,連結基 地紋理,逐步從制度設定進到都市關係再 轉入空間配置與單元,開始把議題轉化成 空間操作。

Fig.2 系統架構 / 控制 _ 局部控制 ( 假性自由 / 交流 / 模糊邊界 ) _ 自由


Fig.3 監獄與再社會化轉化成空間體驗的想像

Fig.4 空間單元發想 / 視線 _ 管制 _ 交流

Fig.6 剖面發想 / 黑與白 _ 管制系統 _ 都市關係

Fig.5 操作概念 / 都市中的黑與白 _ 本質 _ 配置 _ 手法


A4 方俊凱 老師組

memo(reco)rial 記/念/紀/錄 宋翟 / Sung , Di Subtopic / 以史為鏡重理空間主權 Site / 師大路周邊◥街區 Keyword / Counter-memory , Eviction , Reclaim , Uncanny 一 九 四 五 年, 二 戰 美 軍 空 襲 台 北 城 而 開 闢 的「 疎 開 空 地 帶 」 將 民 居 密 集 地 帶 巷 弄 拓 寬, 最 終 形 成 師 大 公 園。 其 曲 折 過 程 包 含 戰 後 被 移 民 佔 領、 政 府 驅 離 違 建、 夜 市 叢 生、 居 民 抗 議, 不 同 族 群 在 這個區域不斷發生「佔領」與「驅離」。 我 以 哲 學 悖 論《 賽 瑟 斯 之 船 》 檢 視 基 地, 將 師 範 大 學 街 區 當 做 是 獨 立 的 載 體, 而 佔 領 與 驅 離 視 為 不 斷 汰 換 的 組 成 構 件。 當 構 件 不 斷 翻 新 的 情 況 下, 要 如 何 此 地 才 可 說 是 被 賦 與 新 生 呢? 當今街區習以為常的都市景象可說是城 市 集 體 記 憶, 藉 由 篩 選 的 過 程 產 生, 其 中 屬 於 居 民 生 活 的 部 份 時 常 被 篩 除、 遺 忘, 這 些 被 稱 為「 集 體 遺 忘 / 反 記 憶 」。 從 佛 洛 伊 德 的「 詭 異 / 去 熟 悉 化 」 尋 找 空 間 的 輪 廓, 再 使 人 對 熟 悉 的 環 境 提 出 質 疑 而 對 反 記 憶 有 所 感 知。 新置入的空間以類似的機制取代舊者;機

Fig.1 《賽瑟斯之船》悖論 / 基地的佔領與驅離

能由外觀向內時是紀念性存在、從內體驗 則是記錄性的日常生活需求。人同時扮演 對空間記憶的讀者與被閱讀的對象、同時 自身重複的經歷與歷史印象輪廓疊加,在 佔領與驅逐中尋求空間主權平衡。

Fig.2 師大街區戰後空地 / 師大街區現況異質地區


Fig.3 師大公園 / 師大操場

Fig.4 屬於居民的空間記憶受掩埋

Fig.6 剖面提案:主觀與客觀的紀念性空間經歷

Fig.5 師大公園作為事件承載


A5 方俊凱 老師組

Project Mars 火星計劃 張琇茹 / Chang , Hsiu - Ju Subtopic / 太空中的休閒活動 Site / 太空 Keyword / Living , Lifestyle , Recreation , Spaceship , Mental health 人 類 為 了 住 居 而 構 築, 因 為 住 居 而 得 以 發 展 文 明, 得 以 思 考 而 獲 得 自 由, 不 再 受 到 自 然 的 拘 束。 建 築 作 為 人 與 自 然 環 境 的 介 面, 反 應 自 然 的 變 化 與 人 們 的 生 活。 透 過 棲 居, 天、 地、 神、 人 「 四 方 」 可 以 被 整 合, 意 味 人 與 自 然 的 關 係 在 住 居 這 個 動 作 之 下 被 完 整。 現今社會之中,由於科技的進步,我們的 生 活 充 斥 著 以 消 費 為 前 提 的「 慾 望 」 和 「 享 受 」; 在 基 礎 的 生 活 可 以 被 輕 易 滿 足 的 情 況 之 下, 人 們 開 始 遺 忘 我 們 真 正 的「 需 求 」。 在 設 計 的 操 作 裡, 我 希 望 可 以 找 到 一 種 更 純 粹 的 人 類 生 活 樣 態, 從生活的本質去探究我們所需的是什麼。 我將背景設置成在近未來就有可能發生的 太空旅行,在人類從地球移民往火星的過 程之中,人們的身體會因為新的重力條件 而開始弱化,精神意志也會隨著枯燥單調 的封閉環境和高速的移動而承受巨大的壓 力與勞累。

Fig.1 Primitive architecture

休閒活動 (Recreation) 作為身體的鍛鍊, 同時也是維持精神健康的重要活動。因此 我將休閒作為本次設計的主題,也是未來 太空新文明的一種必須。

Fig.2 6 months travel to Mars


Fig.3 What we know about Mars

Fig.4 History of Leisure


A6 方俊凱 老師組

Urban Puzzle 城市機能拼圖 陳冠亨 / Chen , Kuan - Heng Subtopic / 城市節點 人、車、捷運的新關係 Site / 台北捷運 國父紀念館站 & 路口街廓 Keyword / Taipei , MRT , S.Y.S. Memorial Hall, Urban , Program , Lifestyle 交通建設是城市發展重要的核心,交通也 定 義 了 人 們 的 生 活。 城 市 軌 道 交 通 的 出 現,高容量的載具開始在地底、或是在高 架 的 領 域 活 動, 在 車 站 的 定 點 讓 旅 客 回 到 地 面, 乃 近 代 一 種 更 有 效 率 的 移 動 模 式,都會生活再次的被改變。台北捷運之 於 台 北 人, 便 是 如 此 的 一 種 影 響 關 係。 然而城市隨著時間發展,捷運線路緩緩的 延 伸、 新 增 之 後, 捷 運 站 體 與 地 面 的 關 係、與出口鄰近街廓的關係,便形成了新 與舊的衝突。介面的銜接容易成為模糊不 乾脆的斷裂面,連通道、天橋、樓梯就如 同補丁一般,對於旅客以及居民,原先養 成的生活模式、行為記憶被強迫更改,但 是是更好抑或是更壞,就取決於介面在做 設計時有無思考到較遠尺度的整體性了。 基地選在忠孝東路與光復南路口,目前捷 運 板 南 線 國 父 紀 念 館 站 的 位 置, 在 未 來 環狀線的南北線區段將會自光復南路底 下 通 過, 國 父 紀 念 館 站 將 成 為 在 台 北 機

Fig.1 基地周圍機能分析

能 脈 絡 中 重 要 節 點 角 色 的 轉 乘 站, 地 下 站體也將成為兩組軌道雙層十字交叉的 形 式 建 立。 車 站 空 間 將 有 所 改 變、 旅 運 量也將因此增加,更別提站內轉乘的動線 將會威脅到原先的出站動線。而此路口的 表情複雜,東區商圈的終點、大巨蛋園區 完工後的人潮、國父紀念館的出入口、再 加 上 光 復 國 小 佔 據 一 隅; 能 否 以 捷 運 線 路 的 加 入 為 契 機, 重 新 整 理 此 一 路 口。 此命題實質上是一個都市更新的題目,以 城市機能拼圖,作為我操作的概念:現有 建物的機能與空間量,都市更新過程中必 須保留,然而國父紀念館站在交通運輸上 勢必要有更多的都市公共性,交通機能與 城市機能的介面該如何銜接、大巨蛋體育 館機能所需的緩衝空間將如何被置入、學 校機能該如何被調整安排、封閉型的站體 架構又將以何種形式被共構空間打破,將 是接下來設計操作的主軸。 Fig.2 地下站體狀態


Fig.3 轉乘站 站體空間組織研究

Fig.4 基地現況剖面


A7 方俊凱 老師組

Switching Trajectories 游日富 / Yu , Jih - Fu Subtopic / 移動的身體如何影響建築 Site / 西門町中華路 Keyword / Transportation , Communication , Control , Routine , Trajectories , Switch 我們移動的身體身處各種容器,處於各種 心理和生理上的移動的狀態。城市作為一 種溝通裝置在虛擬世界提供了一切資訊 後 變 得 近 乎 透 明, 於 是 我 們 再 也 看 不 見 城市,脫離身體性,手機螢幕成了一切認 知的終點,每個人都彷彿不在場。我們有

Fig.1 以時間為 SCALE 的地圖來探討五種速度對基地的影響。

沒有可能暫時捨棄通訊設施在極度公共的 INFRASTRUCTURE 中找到私有的溝通方式 ? 基地從都市的空間結構來看,充滿事件性 的 場 域, 從 基 地 本 身 的 興 衰 起 伏 來 說 是 一 則 空 間 故 事, 其 中 包 含 了 遺 留 在 鬧 區 中的廢墟則是個 " 第四場所 ",它是日常 生 活 時 程 中 的 間 隙, 讓 心 靈 能 呼 吸 ( 西 本願寺 )。被違建戶所包蔽歷史廢墟正是 這 樣 的 情 境。 在 這 三 層 意 義 之 間 的 複 雜 性, 使 的 這 個 場 域 包 含 了 很 多 時 空 的 情 境。 但 基 地 本 身 的 條 件 導 致 各 種 都 市 機 能 不 斷 消 極 的 " 被 安 置 " 在 80 米 的 空 白, 所 以 我 想 讓 這 巨 型 INFRASTRUCTURE 中 容 納 的 多 種 速 度 積 極 的 產 生 關 係。 Fig.2 動態基地分析來檢視中華路對基地的視覺影響。

我想利用身體的移動狀態在一種極度公共 中找到私有空間,利用都市的作息周期和 基地上集結的五種交通方式而產生一種溝 通系統。產生不同載具之間被控制的訊息 傳遞、單方面用移動的身體對城市發出訊 號、或單方面接收城市的訊號這三種模式。 因為載具的發明改變了人對時間與空間的 看法,我希望能用新的觀點來討論時間空 間的關聯性來創造一種空間經驗,藉此強 化這個基地上的包含的各種時空情境。

Fig.3 地下空間對真實尺度失去度量。


Fig.4 交通、商業、歷史分析 X 移動狀態分類表


A8 方俊凱 老師組

Transport 轉乘 黃昱智 / Huang , Yu - Chih Subtopic / 鐵道地景公園 Site / 彰化火車站及鐵路沿線 Keyword / 鐵路平面保留 , 轉乘 , 旋轉 , 來回 , 漫步 , 地景 , 跨越 阪急電鐵創建人小林一三認為:「乘客是 由火車創造出來的,鐵道並非搬運人們的 道 具, 而 是 讓 人 能 沿 線 居 住 的 路 線。」 彰化是中部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對公路 來說是跨越大肚溪後必經的城市,有聯絡 其他鄉鎮的重要性;對鐵路來說是山海線 交會,大片鐵路用地橫亙於前後站之間。 近年縣府希望透過鐵路高架化解決市區發 展的問題,但高架化只著重在鐵路高架立 體跨越改為平面穿越,使得原本緊鄰民家 的鐵路與居民的生活脫離,也造成臺鐵機 務 段 必 須 遷 移 並 影 響 扇 形 車 庫 的 運 作。 彰化市是文化觀光城市,也是前往其他文 化觀光城市的放射起點,市區車輛、前往 其他鄉鎮的車輛都塞在城市中。若在彰化 建立完整的大眾交通系統,重新塑造彰化 火車站提供轉乘功用的重要性,並且創造 車站與市區的串連性、鐵路沿線與居民的 關聯性,是否能使鐵路成為彰化發展的助

Fig.1 旋轉 來回 整頓

力,而不是一昧追求鐵路高架化。同時運 用鐵路沿線排擠私人載具的特性,保留一 片城市中的空地,嘗試塑造出一個鐵路地 景公園,讓人能抽離市區車多的窘境,並 透過公共運輸在城市有放鬆的氣氛。

Fig.2 城市裡機能分布


Fig.3 左:基地周邊紋理、中 右:機能概略配置


B1 古爵誌 老師組

The Only Way Home 張竑暘 / Cheung , Wang - Yeung Subtopic / 城市邊界空間再定義 Site / 香港九龍馬頭圍 Keyword / 浮城 , 邊界 , 過渡期 , 家的意義 , 身份認同 香港是一個夾在山跟海之間的城市,在短短百 年之間從漁村發展成現在的國際都市,海洋不 單提供了資源,也成為了城市擴展的平台。隨 著不斷擴張,海岸變得均質,人也無法親近海 洋。在香港,大多數人都住在建商規畫好的房 子裡,我們稱為家的地方是一棟棟鋼筋水泥蓋 成的西式樓房。不管是屋裡還是屋外,家已逐 漸喪失了個人風格與當地特色。在全球化與工 業化的影響之下,人們居住的房子幾乎就像標 準化流程下的產物,而我們和家與週遭的環境 之間的連結似乎已不再如此強烈。 家是帶給我們溫暖與愛的地方,也是讓我們身 心放鬆的堡壘。然而曾幾何時,「家」已不再 單純是人們安身立命的所在。2010 年區內的 其中一棟舊建築物的倒塌,喚醒了政府對土瓜 灣區內老舊建築的重建工程。 社區中數以萬計的基層居民即將流離失所,需 要離開一直安居的「家」。而在重建的過渡期 中,低收入的租戶沒有可暫住的居所,面臨流 離失所的居民,過渡期的居所,不只是對社區

Fig.1 過渡期土瓜灣

生活的連接,更是重新找回「家」美好意義的 機會。 在土瓜灣區重建的過渡時間中,把居民解放於 都市中垂直性的高密度空間中,在避風塘堤防 上置入可遷入的暫居空間去模糊原有的界線, 透過潮汐改變空間之間的形態,分為固定與可 浮動的兩種構造物,作為私密與公共空間的載 體。暫居空間提供模組式的家具和公共空間讓 居民重整生活,也重拾昔日人,家,海之間的 空間與記憶。堤防上的暫居空間可以容納一個 街區的居民,待該區完全重建後,居民便能重 新回到岸上的居所。 以後堤防不單是作為居民暫居的地方,也是作 為模糊現有海岸線的一個浮島,成為人與水體 之間的介質,再構屬於香港都市與海洋的想 像。

Fig.2 九龍海岸線


Fig.3 海上遷入空間

Fig.4 家的意義

Fig.6 避風塘堤防現況

Fig.5 人,家,海之間的空間與記憶


B2 古爵誌 老師組

DiHua Perception 之間 陳岱琪 / Chen , Tai - Chi Subtopic / 迪化街的地方實踐 Site / 台北迪化街 Keyword / Place , Industry , Public Space ,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自淡水開港,迪化街逐漸發展出店屋的空 間形式,一樓的第一進連著騎樓有著屬於 這個地方的商業地景,於其後及其上則是 與之關係密切的生活場景,他們本是一體, 持續而重複的實踐著;顧客與店家、店家 與店家之間有著模糊重疊的公共關係是迪 化街商業地景的樣貌,這樣的模式使得迪 化街之所以為迪化街。 文資法與容積移轉保留了歷史建築,也保 護了產權人的權益,但是運作於其中的產 業活動及生活模式卻可能因此而消失,脫 離生活現實的街道生活文化是否意味著迪 化街這個地方將不再是迪化街了 ? 隨著新 的公共關係的發生,URS 的出現使人的活動 不再僅止於沿街商店的消費行為,而是更 深入到店屋內的院落空間,甚至穿越,原 有的公 / 私邊界開始被挪移。 我試圖以原有產業的第二代經營者去思考, 當舊有的地方產業榮景不再,商業需求降 低時,部分空間變的多餘而空白,並不意 味著必須被淘汰;我試圖以置換的方式, 將多餘的空間打開,讓新的公共關係融入 地方的居民生活,繼續扮演著迪化街的地 方實踐。

Fig.1 迪化街街屋虛空間分布


Fig.2 操作基地範圍

Fig.4 地方與新公共關係 / 人的身體感官知覺和空間生產重新被聯結起來

Fig.3 迪化街地方產業分布


B3 古爵誌 老師組

Mirage 蜃樓 楊岱縈 / Yang , Dai - Ying Subtopic / 在地人的偽觀光設施 Site / 高雄市鹽埕區 Keyword / Change , Hide , Transform

「觀光是基於自由之動機而離開原居住 地,並於逗留異地期間獲得愉快之消費生 活」--- 田中喜一。 觀光行為的本質是移動,而觀光客在城市 裡的移動路徑通常受到旅遊手冊約束,讓 來自各地的觀光客踏上相同的旅程,形成 一種儀式性的路徑,沿著他們期待的觀光 景點介入在地生活中,或者是跟隨觀光活 動舉辦地點移動,同時也與在地居民產生 權利矛盾,而隨著時代的推移,觀光客也 會用不同的移動方式、移動速度和季節分 布與城市互動,同時拼湊出一座城市的虛 假樣貌。 在台灣,觀光是譁眾取寵的產業,藉由不斷 複製成功的觀光模式滿足時代性的觀光潮 流,改變舊有的生活模式,形塑觀光取向 的商業帶,然而潮流過後這些觀光設施便 被遺忘在城市的角落最後成為廢棄的空殼, 所以我想嘗試將這些空殼重新回填日常生 活並維持表象的觀光效益,成為觀光客與

Fig.1 觀光設施沒落後不再被需要

居民之間的介面,稱為「偽觀光設施」。 鹽埕區因為商港區位一直是觀光行為熱絡 的地方,從日治時期的風化區、美援時期 的酒吧街、愛河畔的仁愛公園以及密度極 高的戲院、娛樂城,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在 的鹽埕區只留下大量荒廢的娛樂設施和逐 漸成為社區交誼空間的商業集中區,不但 沒有翻新的計畫,連拋售的意願也沒有, 留下猶如觀光時間軸一般的都市空間,不 同年代的觀光痕跡持續層疊累積著。我想 將鹽埕區視為觀光的極致模擬場,模擬觀 光設施不斷新建又難逃沒落的命運反覆循 環之中可能的平衡點,以及觀光客與居民 之間都市空間的重建。

Fig.2 時間的排他性 / 淡季


Fig.3 觀光空殼的空間形式

Fig.4 起點 / 大舞台戲院

Fig.6 偽觀光設施空間型態操作

Fig.5 原型操作


B4 古爵誌 老師組

Break wall, Let's live under the sky. 楊恭旻 / Yang , Kung - Min Subtopic / 封閉建築更新 Site / 永和溪州市場周邊 Keyword / Density , Nature , Yield , Aggregation , Market , Residence 我們佔有太多,擁有太少。 不論是人類或其他生物,從前都共存在廣 大的自然環境中,互相抗衡、依賴。不只 過往,時至近代,現代主義也用 " 透 " 表 現身處環境外向的無限性,中國則在東方

Fig.1 同在天空下

的密度下,以合院中的山水借代世界,表 現一沙一世界的內向性,兩者皆不忘人與 此屆不過滄海蜉蝣,寄其身於天地間。 1949 國民政府遷台到 1970 年代城鄉移動, 20 於年間快速的以均質的人造物覆寫 200 餘年的農業地景,成為全台密度最高的住 宅型城市,土地即財產的模式下居民再以 佔領的方式最大化面積上的利益,造就現 今對環境 ( 不論自然或彼此 ) 封閉的建築 狀態。但交流活動並不因此消失,只是被 擠到建築剩餘的空間及街道上,填滿勵行 路的溪洲市場便是那些受空間擠壓的能量 釋放。 人該昂首生活在天空之下,而在這裡唯一

Fig.2 街道操作想像

能見到天空的街道卻難以逗留,作為室內、 外邊緣的陽台責備違章占滿。梭羅在 < 湖 濱散記 > 提到,生活所需不過食物、衣服、 房屋與燃料,總結一物便是 " 熱 "。人之所 需極少,過多的行囊 (the trap) 必成枷鎖 (the trap),我希望以一種另類的都更方 式,從街道與半戶外的潛力出發,逐步捨 棄多餘的填充空間,讓生活能感受到群集 性及人類生存的自然模式。

Fig.3 作為台北的衛星城市


Fig.4 溪州市場


B5 古爵誌 老師組

音樂廳 X 音樂教育 劉懷安 / Liu , Huai - An Subtopic / 音樂做為人與人溝通的媒介 Site / 中正紀念堂 國家音樂廳 Keyword / Music , Sound , Communication , Education , Sequence , Redefine 古典音樂教育告訴我們音樂是一種序列的 構成,音符依循著某種特定的時間軸依序 出現;裝載古典音樂的傳統音樂廳,在空 間上也存在著特定的體驗序列 (Fig.2)。音 響效果的要求導致了其內部與外部空間的 全然阻隔,演奏以外的聲響被視為所謂的 噪音。 透過將各種音樂依循時間軸符號化,我發 現無論文化背景為何,音樂的本質在於人 與人之間的溝通 (Fig.1)。如果將世界上各 種存在的聲音都視為一種音樂,人類其實 是透過聽覺在做溝通。因此,若把音樂視 為多向交流的語言而非單向展演的藝術, 傳統的音樂廳和音樂教育有什麼新的可 能? 我選擇國家音樂廳做為設計基地,附近充 滿常民生活與文教空間,為音樂表演與教 育的共生提供良好基礎。透過重新定義傳 統音樂廳的原形,解構原有音樂廳,使內 部的音樂表演與外部的常民生活同時發生

Fig.1 音樂做為語言 _ 爵士 / 南管 / 八部合音

在公園內。調合各種聲響,使音樂做為人 與人溝通的媒介,進而使音樂廳成為音樂 教育的場所。 在前期的設計草案當中,我打開中正紀念 堂西北側的圍牆,將公園的範圍拓展至信 義路與中山南路。音樂廳扮演公園中容納 市民活動的角色,並在地面層往南側的廣 場與東西側的園林蔓延。街舞、體操、武 術、慢跑等活動散佈在主廳周圍,改變以 往觀眾與演奏者「進入」音樂廳的方式, 以互動行為取代紀念軸線。(Fig.3-6)

Fig.2 傳統音樂廳空間 Prototype _ Lobby / Auditorium / Stage / Backstage


Fig.4 音樂廳草案 1

Fig.3 地面層草案 _ 搭乘捷運至音樂廳

Fig.6 廣場配置草案 _ 都市軸線 v.s. 紀念軸線

Fig.5 音樂廳草案 2


B6 古爵誌 老師組

Re-commons 盧秉 / Lu , Ping - Hao Subtopic /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Site / 台中第一廣場 綠川街 Keyword / Foreign Labor , Urban , Culture , Landscape 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 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 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 社會、國家和民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 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不僅用於描述 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

Fig.1 文化四大元素

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 己內心世界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我的基地選在台中的第一廣場鄰近於台中火車站 是台中外籍移工群聚集的一個地點。第一廣內規 劃有精品服飾用品店、美食街、電影院(第一影 城)、KTV、電動遊樂場、民歌西餐廳等等,多為 青少年與外籍勞工休閒去處。因東南亞異國商店 聚集,現有「台中小東南亞」之稱號。試圖探討 與台灣不同文化的族群的生活,從越菲印泰,四 國美食、音樂、藝術,提供一個新的公共空間, 服務平台讓不同族群的人產生交流互動,弱化不 同文化背景的代溝,成為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

Fig.2 site elements

Fig.3 基地環境


Fig.4 street

Fig.5 alley

Fig. 6 activities

Fig.7 river

Fig.8 site


C1 吳光庭 老師組

Flux Park 李政儒 / Lee , Cheng - Ju Subtopic / Urba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 Site / 洛陽停車場 Keyword / Vehicle , Public , Vertical , Transportation , Infrastructure 從 1970 年代開始,私有汽車大量出現,汽 車也成為了都市的絕對主角,汽車與其道 路系統貫穿了都市,汽車成為了都市基礎 設施的最小模矩,個體與公共的關係從人 之於都市變成了汽車之於都市,然而對於 人體尺度而言,汽車與其系統對於都市產 生的卻只有斷裂。 洛陽停車場作為該年代的產物,經由不斷 的規劃之後,產生了與高架橋連結,一整 個街廓大的停車場。對於當代而言,以往 作為解決都市停車問題的洛陽停車場,在 現代是否能有更積極的機能,藉由控制交 通工具與速度的流動 ( 人 / 車 ),來創造新 的垂直公共性。 我意圖藉由這新的公共性來賦予洛陽停車 場新的定位,將人的尺度重新帶進基地與 其周遭,藉此回應西門町的步行與商業空 間、環河南路與河濱公園的斷裂,以及新 的中央公園與中央車站計畫,並重塑周遭 的都市公共空間。

Fig.1 Context

Fig.2 Site


Fig.3 Urban Sections

Fig.4 Vehicle Flux

Fig.5 Program/Time


C2 吳光庭 老師組

Gardening Machine 侯仲楹 / Hor , Chung - Ying Subtopic / 自然再生產機器寓言 Site / 高雄港大林蒲南星計畫區 Keyword / Civiliazation , Manmade Nature , Machine , Re-reclamation 現代城市文明是一座巨大機器,由無數不 可見的基礎設施代謝著賴以為生的物質, 同時又將其所不欲推往邊陲,土地的掠奪 和汙染形成剝削的循環。 大林蒲聚落周邊存在著電力、石油、鋼鐵

Fig.1 文明進程縮影

等超尺度工業生產機器、廢棄物填海造陸 形成的未來巨大工業區。伴隨高雄中心的 去工業化,同為邊陲的後勁煉油廠退役後 產能也將轉移至此。在支離破碎的涵構中, 天然自然早已不復存在,景觀復育或產業 再造等傳統策略顯得無力,只有巨大的人 工介入才能修補巨大的人工悲慘。 基地位在兩道邊界 : 堤防與排水之間,其 夾出兩向端景 : 聚落與海洋。將五輕退役 拆除的巨大機器重組為自然再生產機器, 在過去三十年逐步填埋的廢土中重新挖掘 出與海洋的剖面關係。

Fig.2 生產 / 機器 / 建築

Fig.3 基地


Fig.4 文明機器物質流動 / 中心與邊陲


C3 吳光庭 老師組

Handbook of Housing 住宅操作手冊 孫春芳 / Sun , Chun - Fan Subtopic / 建築家具化 Site / 士林捷運站 Keyword / 支出型貧窮 , 青年住居 , 建築家具 化 , 局部購買模式 青年族群面對都市生活的支出之中,當居 住所需花費佔超過收入的三分之一時,便 會壓縮可支配所得,於是生活水準與工作 努力不成比例,也喪失對生活的期望。 然而現在基本的居住空間成為商品,在購 買的同時我們也被商品的制式規格受限, 價格同時也成為生存的門檻。 如果能夠將建築空間拆解成傢俱一般,每 個住宅的格局由使用者決定,三房兩廳或 是一房一廳只是組合搭配的問題,空間的 大小等同於購買門檻的高低,同時把建造 的技術門檻降低到像組裝傢俱一般,透過 使用者的自行操作來搭建,除了降低施工 成本也增強使用者對於居住空間的擁有感, 雖然不像購買現成的商品屋一樣完美,但 不完美的組裝卻是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開 始。 拼裝而成的住宅外觀我們無法判定美醜, 卻真實地反映關於生活水準的價值,因此 選在都市生活最便利、景觀最開敞的高架 捷運線周邊,成為反映社會的第一線觀察 指標。

Fig.1 捷運月台與視野窗


Fig.2 建築家具化模組

Fig.4 空間區段剖面

Fig.3 空間剖面草圖


C4 吳光庭 老師組

Whale Fall 鯨落 陳潔 / Chen , Jie Subtopic / 中國城拆建重構 Site / 台南中國城 Keyword / Whale fall , Unbuiiding , Reform , History 我從一個巨大量體的死亡過程開始著手, 希望能在建築量體崩毀拆解的過程中,以 一個反向的、暫時性的建造,嘗試去讓這 段被拆毀的過程有新的價值跟意義。 一直以來,公共工程的營造資訊都是一個 非常封閉的狀況,我們從工地圍籬搭建開 始,就對圍籬裡面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 我們看到的是建商貼在圍籬外的廣告跟美 好的願景,然而卻沒有更詳細一步的資料, 當然這裡面有一定安全上的考量,但是工 程資訊跟建造,某種程度上它應該是要被 監督的、是被透明化而且被公眾資訊化的, 特別是當這個建築量體足夠巨大、對周圍 的影響分量足夠大。 而我希望從這個拆建過程中打開一個缺口, 提供一個讓人可以理解、可以某種程度參 與與反饋意見的平台,他應該要比樣品屋 或是一般的工地看板更有介入性、更積極, 並且能夠給當地帶來新的價值。 Fig.1 概念剖面

我選的基地在中國城,這個巨大的建築商 業量體作為台南市中、不管是從歷史地位 或城市影響上都有極重的分量,他是 80 年 代台南人集體的共同記憶,而隨著後來的 沒落,它也帶來了巨大的都市問題,環境、 治安甚至是整個台南商業帶的斷層與沒落。 2016 年,中國城在經歷國際競圖之後、開 始進行拆除的工程,台南市政府對於這塊 基地的遠景,是將他改造成一個都市綠帶, 希望能重新連接中正路末端與整個海安路 的商業活動。 而我設計存在的時間點,就是以中國城拆 除工程開始,一直到建造工程結束、圍籬 拆除之間,而當最後整個工程結束,我的 設計也跟著結束。

Fig.2 巨大量體崩解


Fig.3 中正路末端

Fig.4 拆建

Fig.6 基地

Fig.5 中國城原立面


C5 吳光庭 老師組

Living Lab 生活實驗場 曾羚毓 / Tseng , Ling - Yu Subtopic / 中興新村邊緣空間質化 Site / 中興新村三十九號防空洞 Keyword / 光 , 溫濕度 , 資料中心

源頭來自一個不明所以的防空洞口。 尋找中興新村的起源與他的關聯,定義未 來生活想像,以反省現在失去的理想生活 環境。

山丘與田野之間 過去與未來之間 花園城市與科技園區之間 老年跟死亡之間 理想跟現實之間 堅持與妥協之間 停下與前進之間 老年跟死亡之間 ---<< 中興新村現況 >>

Fig.1 這一切由一個隧道口開始,沒有人知道裡面有什麼,也不知道之後還有沒有出來這件事

在付諸真實之前,都是實驗。 藉由實驗找答案。

Fig.2 開始想像山裡面的世界


Fig.3 原本理想的生活環境來自貧瘠旱田 , 這次是人走了

Fig.4 中興新村介於山田之間 , 囊底路讓交通工具慢下來,於是好的生活品質得以延續


C6 吳光庭 老師組

24365 旅行 黃荑 / Huang , Ti Subtopic / 對 24 小時的空間性重新想像 Site / 台北 敦南誠品 Keyword / 時差 , 時序 , 閱讀 , 串連

「旅行的意義從來都不再旅行這件事上, 而是在身體移動的過程之後,身心靈觸發 的改變以及人事物生產的連結。」 過去,旅遊觀光曾經被視為交通議題,而 現在,在這個網際網路發達以及交通低廉 便利的時代,旅行,或者說是移動,已經 不是一種特權,而是一種基本的權利。 當距離的移動這件事已經不再稀奇, 旅行這件事所改變我們看週遭的觀點是什 麼? 旅行之餘,生活模式並未改變,你不會因 為一個新的城市,就過起新的生活。 那變的是什麼? 時差,一種平行的、可被串接的狀態。 能否用實體空間去回應,對於「24 小時」 的重新想象,討論共通性裡的差異。

Fig.1 時差的連續性


Fig.2 基地 Diagram

Fig.4 時序的過渡與轉換

Fig.3 24 小時的重新想像


C7 吳光庭 老師組

從土地到餐桌 黃鈺菁 / Huang , Yu - Ching Subtopic / 大坪頂農產運銷與社區生活 Site / 南投埔里大坪頂 Keyword / 農產運銷 , 社區 , module

大坪頂各戶居民大都有自己的一塊農地種 植作物,也由於大家從事產業相近,生活 作息與參與的活動都很雷同。大坪頂農業 產銷大多經由農會及貨運行運銷到其他城 市販售。 農會和貨運行都為在社區聚落南側,與土 地公廟和社區活動中心之間圍塑出一塊廣 場用地,作為社區大型公共空間。 希望將農會、集貨場、社區活動中心及土 地公廟這四個居民常接觸的空間整合,在 這一區塊做一個完整的規劃,讓此區成為 社區中一個活絡的社區據點。

Fig.1 剖面

Fig.2 建築作為皮層


Fig.3 基地配置

Fig.4 現存集貨場配置


C8 吳光庭 老師組

Re-Public Model Home 空間氛圍交易所 歐芷毓 / Ou , Chih - Yu Subtopic / 房屋預售 住宅商品化 Site / 台中七期 Keyword / Public , Simulation , Synecdoche , Reality , Model houses “微型的家屋是虛幻之物,但是具有一個 真實的心理活動上的客觀性。” 《空間詩學》〈微型〉,Gaston Bachelard 台灣不動產市場獨創的預售制度樣品屋可 以說是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索引。 “接待中心或樣品屋承載著永遠的烏托邦 意念”傅科(Michel Foucault)認為烏托 邦並不是依實際存在之地,“是沒有真實 地方的位址 (site)。” 它們以完美的形式呈現社會。 或者,社會是被顛倒過來的……根本上是 非真實的空間。” 隨著社會的發展,住宅的“使用價值”逐 漸被“交換價值”所取代,消費的動機來 自表面的感官體驗,並非建築本身。 我想討論樣品屋 ( 接待中心 ) 與都市涵構 的斷裂以及某種樂園式的擬象,耗資千萬 上億以建築包裝建築的形為,間接定義都

Fig.1

市階級的分野。做為土地開發的前導地景 是否能以其他角度思考重新建立和都市發 展的關係。

Fig.2


Fig.3 七期景觀

Fig.4 五期景觀

Fig.5 五期 / 七期活動 + 建築類型分析

Fig.6 接待中心 mapping

Fig.7 控制人們購買欲望的空間序列,堆疊出對於家的想像


C9 吳光庭 老師組

農業型聯合開發 潘韻安 / Pan , Yun - An Subtopic / 農業重回都市體系 Site / 捷運忠義站 Keyword / Agriculture , Boundary , Joint , Development 在都市裡的農業,因為住宅量或製造業生 產空間等需求,所以易被壓縮與被侵蝕, 其生產加工過程也被排除在都市體系之外。 農地被視為城市中可開發、可取代的空白 地。台北關渡平原是市內僅有的水稻田地, 捷運淡水線隔開其與附近住宅區,形成一 農都邊界。基地捷運忠義站位於淡水線上 且緊鄰住宅區、農業區與關渡工業區。我 試圖以農業型捷運聯合開發的概念,去探 討與改變都市裡農田的定位。將農業的生 產、加工、運送、消費及剩餘整個過程, 置入都市運輸系統,打破空間的限制,讓 人可以感知到農業的文化記憶。生產、加 工等過程不再被排除在都市之外,而是轉 變成一農業與都市邊界上的產銷地景,農 都邊界也轉換成一互相融合的都農試驗區。

Fig.1 都農試驗區想像圖

Fig.2 基地捷運忠義站


Fig.4 水系統循環

Fig.3 生產至剩餘序列

Fig.6 車站重構與農業並置

Fig.5 program 想像


C10 吳光庭 老師組

統包生活有限公司 薛克民 / Syue , Ke - Min Subtopic / 快速消費的生活模式 Site / 台北忠孝東路 Keyword / Currency , Trade , Lifestyle, Plug-in, Turn-key life 一直以來,我們透過交易滿足生活所需, 我們創造貨幣作為公平交易的媒介。 在一座城市裡,琳瑯滿目的廣告招牌是「選 擇自由」的象徵,然而仔細回想,我們所 選的無非是經過我們經濟能力汰選後的結 果;也就是說這些商品已經先根據「目標 客群」選擇了我們。或許我們的選擇自由 並非真正那麼自由。 我想如果有一天出現了統包生活有限公司, 它們整合了所有食衣住行育樂,依照不同 的經濟階級,以一種相對有效率的方式提 供人們選擇的菜單。在這裡不需要交易, 也沒有貨幣,一切的活動只需要一張憑證。 地鐵像是城市的一種插件 (plug-in),無法獨 立存在。我認為統包生活的建築必須倚賴 地鐵快速移動的特性,以涵蓋不同地點的 基地條件。或者地鐵其實像是建築中的一 條走廊。 Fig.1 貨幣是匱乏的產物

打包,是一種儀式,是一種關於生活的美 好紀錄。而在這樣快速的消費模式,人的 遷徙將不再具有儀式性,就像物件的移動 一樣。或者說我們其實生活在商品架上, 一種商品櫃化的 housing。

Fig.2 選擇商品或被商品選擇


Fig.3 我們就像生活在百貨公司的櫃位裡

Fig.4 地鐵是建築的一條走廊

Fig.6 路徑作為生活風格的取樣

Fig.5 地下街 / 地上街 / 商品櫃化的 housing


D1 郭旭原 老師組

都市夾層使用指南 李佳樺 / Lee , Chia - Hua Subtopic / 台北車站人流行為重塑 Site / 台北車站 Keyword / Urban , Hub , Promenade , Movement , Delayed Space , Plural moment 都市人在被擠壓在作息框架下,唯一能逃 跑和喘息的餘地存在於目的與目的的“之 間”,移動、不存在於屬於自己的空間時, 我們能夠重新定位自己,而都市中的公共 空間被賦予了成為每個都市人第二層使用 的使命,和人停留地點不同尺度的空間除 了創造城市經驗也同時屬於城市認同,我 針對台北車站這個台北巨大的都市過道, 植入新的聚集地,重塑台北城的“之間”。 台北車站周遭都市公共空間垂直化分佈, 沒有統整性的規劃造成行走經驗零碎混亂, 但也加深了此處地上世界和地下世界的異 質性,面對機場捷運線的開通,我以打破 原車站量體的方式,插入大型展演空間, 做為重新連結台北車站特定計畫區孤島內 外的契機,希望可以尋回和臺灣博物館的 都市軸線,形塑新的城市大廳位置。 小巷、路邊、地下街出入動線到車站大廳, 都成為不同族群停留的地點,面對多重族 群的活動,新的集會地點節省了大量人流

Fig.1 台北車站垂直使用分區示意圖

前往南港或世貿的能源,善加利用台北車 站原有的交通和商業區位,支持都市人的 大眾開放空間。

Fig.2 台北車站交通示意圖


Fig.3 地面與地下街都市分區使用圖底圖

Fig.4 台北市都市分區分析圖

Fig.5 嵌入新量體示意圖


D2 郭旭原 老師組

士林紙廠再生計畫 周佳怡 / Chou , Chia - Yi Subtopic / 還原樹紙 Site / 士林紙廠 Keyword / Post-Industry , Paper Recycling , Regeneration 日治時期創立,位於市鎮邊緣的士林紙廠, 曾經供應了整個大台北地區的紙張需求, 廠房由兩條紅磚建築擴張到佈滿整個基地, 一旁的士林新街和社子地區也逐步把工廠 包圍;而在台灣經歷了都市化與產業變遷 後,原有的河道被填平開發,將士林和社 子地區連接起來,工廠因為土地開發利益 而移至他處,但由於再開發的過程中的各 種利益分配無法達成共識,紙廠閒置至今 將近二十年,成為城市中心一片後工業地 景中的空缺。 基地過去殘存的各種生產記憶被建築或基 地上的演變標記了出來,而關廠後的地景 變遷又在這塊地上留下了新的痕跡,而新 的開發計畫遲遲未動工,在城市去工業化 的同時,曾經作為造紙原料的樹又回到了 荒廢的基地上。我希望藉由回收廢紙的機 能,討論基地、城市發展、紙與樹的關係, 並藉由廢紙再利用作為堆肥的可能,尋找 面對都市中的工業遺址的新方法。

Fig.1 基地分析與概念模型


Fig.2 基地

Fig.3 基地現況

Fig.5 基地剖面

Fig.4 城市空間變遷


D3 郭旭原 老師組

家_計畫 張非民 / Chang , Fei - Min Subtopic / 永久屋新型態使用 Site / 屏東縣長治百合園區 Keyword / 永久屋 , 蠶絲 , 產業置入 , 輕量 , 面紗 , 動態皮層 位於屏東縣的長治百合園區,是莫拉克颱 風後建立的永久屋,目前居住著霧台鄉、 三地門鄉六個部落、共 154 戶人家。離開 原鄉土地、被迫加入大環境的規範,引發 政策不周全、住屋率不高等問題,居民的 家園破碎了,很多族群也撕裂了。 我所提出的家計畫一部分是產業的置入, 就業問題是永久屋居民的困境之一。搬遷, 不僅是家屋與生活空間的移動,也代表居 民對貨幣經濟的依賴將日漸加深。桑樹種 植能改善貧瘠土地的利用、提高土地生產 價值,且蠶業勞力負擔不大,是個副業選 擇。 另一部分是感情的聯繫,藉由創造動態皮 層,由其消長而有凝視、遮蔽和慾望三種 關係互動,平面的蠶絲性質可由半透明至 不透明,大量蔓延但沒有一個固定的型態。 或是藉由非日常、臨時性架設,創造新空 間圍塑及新活動的進行。 房屋是不可能永久的,唯有文化及家的價 值才能永續發展。

Fig.1 園區的中繼性,地形、人口密度及農作物的轉換


Fig.3 動態蠶絲皮層

Fig.2 屏東縣市桑樹種植分區

Fig.5 園區居民原鄉部落

Fig.4 空間圍塑


D4 郭旭原 老師組

Daily Ritual 二手事件交易所 黃譯鋒 / Huang , Yi - Feng Subtopic / 交易過程中的空間操作 Site / 臺北市牯嶺街 Keyword / Daily , Ritual , Trade , Event

例行行為和習慣動作是建構我們生活的部 分,卻不是我們有意識的範圍,而儀式提 供一種社會結構的邊界,讓我們透過異質 的體驗,重新發生互動、產生觀點。儀式 是特定時空的特定動作,他一種過渡 [ 進 程 ],在體驗上,他是一連串 [ 連續動作 ], 對於行為者而言,他構成了 [ 閱讀順序 ], 而空間上他則暗示著一種 [ 序列關係 ], 所以我認為儀式過程彷彿是 [ 解構跟建構 ] 的想像。因此,我希望透過空間的安排, 讓習以為常的動作被放大和凸顯。我用這 樣的角度去看牯嶺街上的交易行為,牯嶺 街是台北市二手物件交易的集中地,我認 為其中買賣身分的鬆動以及價格和價值之 間的模糊進而創造了個體間的距離拉扯, 而這個變化存在著空間操作的可能。進而 我視牯嶺街為城市中的異質空間,透過建 築動作的設計一方面去反應真實世界中便 捷的交易行為喪失的物質性,另一方面, 在這個交易所中複雜價值判斷的衝突和模 糊。 Fig.1 交易行為間空間變化

二手事件交易所,是結合店鋪、拍賣、當 鋪以及修復的複合機能,設計上,我透過 模糊邊界的方式去暗示交易過程中的心理 狀態,和物件在機能的傳遞上不斷更迭價 格和價值,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超越物 件的實用性質,關注起背後反映的生產、 思維、時空等事件。我認為二手事件交易 所像一段對於市民零散歷史的紀錄。在資 訊爆發的年代,我們有共識的不見得是我 們可以寄託的,透過物件的收集和修復, 是一個我們在審視歷史和找回記憶的場所。

Fig.2 游移的邊緣


Fig.3 牯嶺街和廈門街的交會

Fig.5 堆疊產生空間變化

Fig.4 植栽 / 動線 / 牆體


D5 郭旭原 老師組

ShanShui Transcript 山水轉譯 蔡昀庭 / Tsai , Yun - Ting Subtopic / 新竹漁港商港轉型 Site / 新竹漁港南端堤防 Keyword / Nature , Shanshui , Harbor Transfromation , Tracing 在這資訊快速輪轉、世代迅速輪替的社會 下,「轉變」、「轉型」成為了推進技術 與時代前進不可或缺的動作,當這轉換的 速度隨著科技時代進步而加速,我們逐漸 習慣早期就被西方灌輸的二元化思維並將 事物分化歸類,轉換變成「抽換」,黑白 兩立,而因此忽略了那些力道轉換間的能 量遺留,灰色模糊瞬間的地帶。 這就是我在研究中國山水畫後最有感悟的 體驗,這來自中國藝術文化的特色,寄託 著文人對自然境界「天人合一」的追求。 園林與山水同意,乃是山水以「寫意」的 方式延長了文人於自然。 自從研究中國山水後,為了將人與自然的 關係提升到情感層面,我開始注意到有關 建築與環境間的消長關係,於是我建立了 一套新的描述模式:力道湧入與消逝的交 合——時序被延長的共時性。山水的疊合 的 共 時 性, 來 自 於 物 件 對 象 延 長 的 時 序 性——數個物件時序交疊的切片。第一眼 所見的模稜兩可,看得見卻無法觸及,隨 著時空轉換成層層疊疊的感悟,樸素的語 言蘊含著深邃的思想,不同的情境下能生 發出恰如其分的解釋,從而保持著鮮活的 生命力流傳下去。 新竹漁港自地理位置起就是個有趣的起始 點,位於頭前溪出海口及往外擴展的都市 邊際,因此自古時就歷經港口淤積、沙岸 流失等消長歷程。除了自然風貌變化,與 對岸的貿易關係更是從最近的大港因斷絕 往來關係消極而轉變成第一級漁港,直到 現今突堤新建後考慮與最近的平潭恢復兩 岸貿易關係,新竹漁港面臨了漁港、商港、 自然介面的並行的新議題。

Fig.1 新竹漁港 " 過去 / 現今 / 未來 " 時序疊合示意圖


Fig.2 新竹漁港南端堤防分期規劃 / 北端堤防增建以減少港內淤積效應

Fig.3 山水轉譯 / 各段時序力道紀錄

Fig.4 山水材料轉譯 / 水泥材料性實驗毛細現象水痕紀錄


D6 郭旭原 老師組

Reclaim Keelung 2050 消失後的空白 賴以晨 / Lai , Yi - Chen Subtopic / 重新書寫城市公共核心 Site / 基隆內港 Keyword / Common Space , Neighborhood , Sculpture , Flaneur , Manifesto , Event 建築的本身就是一個話題。 小時候住了 10 幾年的舊家,在搬離後才得 知原來有不被知道的 2、3 樓。 城市的未來已經成為都市人們茶餘飯後的 餐桌討論。平時我們只生活在城市的第一 層,透過練習和經驗的累積方能更深入其 核心。藉由社會新聞報導,我們得以以不 在場的匿名身分,參與各地點與過去時間 的城市事件,那些不能直接參與的反而比 我們的生活更加真實。 宣言 (MANIFESTO): 基隆的城市結構被山海所定義,異質港口 的出現 (interupt) 在市中心留下巨大人造 物的空白。港內的水體承載著們無法接觸 的黑色記憶體,在內港淤積後,水體的性 質將被重新定義。 失誤 (MISTAKE): 基隆長期面對開放空間不足的問題,依附 其上的城市隨著內港淤積而萎縮。將內港

Fig.1 山海與城市結構

作為城市再生的籌碼,去填補城市發展上 的失誤與希望的延續,內港成為市民慾望 的集合體。 雕塑 (SCULPTURE): 我們一直都有意無意的在雕塑這個時代, 夜市的繁華、崁仔頂魚市的歷史與車站流 動的人潮,在都市產生共鳴的群體流動, 是創造話題的力量根源。城市建築作為話 題本身,承載集體記憶的同時也在書寫偽 造的文本,在其中的我們都渴望成為主角, 共同偽造的文本,現行犯罪的共犯們。 熔爐 (FORGE): 內港 / 第三場所,焚燒被書寫的文本,解 放 (liberate) 港口本位的城市結構。將城 市的過去與未來雜交,從不穩定的關係中 尋找破口,在全新的城市公共核心之中, 重新書寫城市文本。

Fig.2 城市結構


Fig.3 內港承載集體記憶


E1 陳玉霖 老師組

The War as Monument 以倒影為紀念 林雨嬌 / Lin , Yu - Chiao Subtopic / 紀念戰爭歷史的電影空間 Site / 高雄前鎮獅甲 Keyword / War , Movie Indstry , Perception , Memorial / 感知與後勤 _ 被看見意味著被瞄準,間接 宣示了敗北。司令部等重要設施為了躲避 空中偵察便潛入地下。隱藏蹤跡的同時, 建築喪失了自身的感官,只能藉由偵查工 具代替感官觀測外界,然而間接化的視覺 卻使人喪失與物質的連結。

Fig.1 戰爭與感知

/ 後勤與前線 _ 高雄作為重要物資基地,肩 負著生產與部屬的任務,隨著日軍太平洋 戰事失利,終究也成為空襲目標。生產線 被包覆於牆體之內,製品重複性地向外輸 送,形成無法被外界感知的後勤系統;前 線則是在感知限度內非幾何式的無限平面。 以影城的建築型態來回應戰爭的命題。人 們會選擇進入電影院是為了追求一個可以 獲得感官刺激的空間,被強迫式地與陌生 人共存同一個空間,接收同一個訊號而如 同身處戰時的處境。預先錄製的電影的真 實性也是曖昧的,我們深受眼前影像的誘 惑,就像參與戰爭的人們一樣盲從著虛偽 的宣言。電影生產線與放映空間的並置詮 釋戰爭的反饋,翻轉既有電影空間的可見

Fig.2 符號與空間的真實性

與不可見之間,播放戰爭為主題的電影, 以紀念性的空間尺度與機能設計批判戰爭 時代以來物質性的幻象崇拜。

Fig.3 感知與後勤


Fig.4 電影空間示意

Fig.6 配置概念草圖

Fig.5 空間想像草圖

Fig.7 重複與方向

Fig.8 剖面草圖


E2 陳玉霖 老師組

捷運生活場域 郭彥辰 / Kuo , Yen - Chen Subtopic / 都市集居生活 Site / 台北捷運圓山站周邊 Keyword / Taipei , MRT , Speed , Path , Living , Collective Housing , Community 城市在不同速度的移動路徑疊加下,形成 了由大至小的多樣化生活場域。捷運做為 控制城市居民生活的巨大機器,讓大台北 地區成為了緊密的捷運生活圈,但捷運在 連結城市的同時也分化了城市。原有都市 分區因為捷運節點的建立而漸漸模糊,形 成以捷運站為原點發散的新生活場域和依 附於每個捷運站的生活路徑。我將以此為 前提討論都市生活的新空間組織關係,重 組大眾運輸、汽車以及行人之間的界面。 台北市近年的都市更新和發展,有圍牆的 高密度大樓式住宅取代了原有連棟公寓式 街廓,打破了原有的都市紋理和生活路徑。 追求內部完美平面而忽略與城市界面的設 計,使得都市與人的關係更加疏離。作為 未來都市的想像,利用台北捷運民權西路 站到圓山站之間的狹長街廓,規劃出以捷 運和行人為主體的新型態集合住宅,打破 舊有汽車主導的平面型城市發展規劃。利 用立體連通的公共層連結周遭舊有社區, 和都市河道邊緣的大型都市綠帶及公共設 施,期望能在提高居住密度的同時保持原 有的生活品質,重新建立人體驗都市的路 徑,創造出人與都市間新的空間體驗。

Fig.1 捷運節點場域


Fig.2 基地分區與周遭社區連結概念

Fig.4 都市生活路徑

Fig.3 台北捷運發展


E3 陳玉霖 老師組

Ember 餘境 陳彥蓉 / Chen , Yen - Jung Subtopic / 餘下市郊的自我完整 Site / 桃園虎頭山山腳 Keyword / Urban , Market, Infrastructure , Boundary , Abandoned Trail 以市場的置入去整理桃園市郊受都市發展切 劃後的餘境。基地位在桃園市市郊的山腳下, 離火車站輻射出的舊市區不遠,卻因為自然 邊界的框限成為龜山桃園兩個舊市鎮向外發 展的終界。終界本身沒有靈魂,難以聞到屬 於誰的氣息。

在這塊都市餘角 , 她的形體輪廓被幾道銳利 的線循序勾勒出─ 第一道 日治後期 桃園市的都市生活因為穩 定民心的政績開始從事中心向外,跨越自然 邊界通往後山的神社。 第二道 50 年代後 將煤運往林口發電廠的火 車緩緩駛過河邊的田野,但河的另一邊大批 的國軍兄弟開始了他們在山腳下的眷村生活。 第三道 80 年代後 大型交通與公共建設並起 參道軸線延伸,跨越了既有的運煤鐵道,架 起沿岸的人工空間,卻也切斷眷村聚落。 第四道 90 年代後 因都市成長開始的運煤鐵 道也因都市成長而停駛,眷村原址重建了集 中高層化國宅,舊時的紅色小徑恢復了通勤 及爬山的人流。 在這樣的發展脈絡下形成這都市終界上三塊 極度懸殊的地景。

有趣的是三塊之間在橫向連結極度冷漠卻積

Fig.1 都市市場的欲望

極地跨越縱向的河流。 高架橋下,跨河橋上,一點點都市生活的自 然,一點點社區的寂寥。 市街以這樣的方式微微地發生在這都市邊界 於是我開始想我們是怎麼開始建立都市的市 場空間,又為何市場空間漸漸為都市生活的 前進而被取代? 我們在尋找什麼?是否也反映出都市市場的 狀態。 我們想著背後的那片自然 選了一盆植栽

我們想著過去腳下的那片田地 買了沾了些 泥土的果菜 市場的本質, 是為了彌補都市發展犧牲後的生活缺憾。

Fig.2 基地紋理的歷史脈絡


Fig.3 Site Mapping in Urban Scale


E4 陳玉霖 老師組

。集 Fishery market 陳靖儒 / Chen , Chin - Ru Subtopic / 東港漁市場產業重構 Site / 東港觀光漁市和東琉線船運中心 Keyword / Fishery , Market , Transportation , Hydrophilic , Community , Urban space

東港漁場,可說是台灣居首大漁市,更有 黑鮪魚季舉辦,這裡一直都是台灣的漁業 基地。但是,仍然保持著傳統漁業所附帶 的髒亂潮濕。

東琉線旅運中心,作為本島與小琉球往來 的對口港,不應該只是作為觀光導向的交 通點,而是配合南方藍色公路的樞紐和漁 市場結合的物流集散地。 整個建築配置主要是以帶狀的建築空間, 刻化在地居民 . 漁業人員 . 和觀光客彼此的 關係。並且面對東港溪偶發的水患問題,利 用護岸生態工法來解決景觀治水的功效。

操作方式以結構剖面的角度切入,嘗試的 研究出最適合的建築剖面,來呼應東港溪 和東港鎮民房的都市空間。

Fig.1 基地位置

Fig.2 建築量體


Fig.3 結構量體 study

Fig.4 剖面 study


E5 陳玉霖 老師組

Translate + Redefine 高雄 陳韻愉 / Chen , Yun - Yu Subtopic / 以新型態飯店空間詮釋高雄 Site / 旗津儲木池 Keyword / Kaohsiung , Harbour , Industry , Log pond , Hotel , Capitalism , Tower 高雄。 這兩個字代表的是什麼?從小生長的城市 帶給我們的空間與文化連結為何如此薄 弱?追尋整個歷史綜觀過去到未來,發現 高雄港為一切的核心。 以高雄港為介質,視為一個舞台反映高雄 的興衰,產業結構的改變為舞台上的片段。 一個中空的過渡空間,隨時會被不同社會 階層、不同意識型態範疇或是不同文化認 同的聲音填充遞補,而舞台也像是不同意 識轉換的介面。現在的高雄港上存在著觀 光、貿易、 軍事、漁業 ... 等,卻沒有 人民的蹤影。 因此,我要將高雄 ( 港 ) 轉換為空間形式, 將一般人的角色帶回到高雄港,重新與高 雄產生連結,以身體尺度和感官去記憶。 高雄為一個資本主義下所規畫設計的城市, 過大的馬路與大小失衡的空間尺寸,背後 皆以產業為本質去操作。透過轉譯的空間, 我希望能提供一個重新閱讀城市的方式。

Fig.1 高雄綜合分析

摩天樓 -- 集合各種人類欲望於一容器內。 高級飯店 -- 提供各種人類欲望所需的服務 內容。 以一個塔式飯店的構想,將高雄港的水體 拔高,內部空間樣態以自由剖面的形式去 回應周遭城市組成,藉由高度與觀看視覺 主體的變化,去平衡大小極度失衡的城市 空間。 透過純產業文化下產生的建築形式,去承 載資本主義極富之惡。在水平性的城市裡, 拔高的尖塔象徵著公共地景私有化,欲透 過對五星飯店的翻轉,重新把本質帶回城 市最重要的資產 -- 人民。

Fig.2 垂直高度與權力範圍


Fig.3 高塔飯店意象


E6 陳玉霖 老師組

Live in Life 葉俐琪 / Yeh , Li - Chi

Hospital

Subtopic / 城市空間經驗與居住生活的重寫 Site / 劍潭 Keyword / urban space, boundary, community, social housing 在一個空間緊湊的城市中,開放空間在城 市量體的擠壓下逐漸縮小,並再次以上位 者規劃的方式圍出一塊公園用地,然而這 樣的開放空間開始遠離我們的居住環境。 河川與綠地都曾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台北市為了安全在河川與城市間築起高堤, 如今卻開始渴望能夠與水共生的居住環境。

Paper Factory

我想提出一個回應城市環境的居住策略, 重新描寫城市空間與居住空間之間的關係, 試著找回對環境的感知以及屬於生活的步 調,設想一能夠將人們從乏味的網路生活 中喚醒重新體驗社區魅力的城市基本單元。 | 住

Li ving

以往傳統的家庭形式不再是唯一,而是開 始衍生出各種風貌的居住模式。台北市人 口居住密度越來越高的同時,組成也越來 越多樣化。我將它視為一種階段性的停留。 賦予空間新的意義,多樣豐富的居住行為 讓空間多了更多可能性。 | 環境 En vironment 基隆河舊河道分割出的一塊區域,被快速 道路包夾形成了一個內聚的住宅群,宛如 一座由自然河與人工河 ( 基隆河舊河道 ) 包圍住的小小的城市。環境造就了生活, 作為城市基本單元的住宅應該與城市發生 關係而不是這種分離的狀態,透過轉化城

site

市空間,重新將他置入我們的居住空間裡。

Area:24,522m2 Building ratio:45% Floor area ratio:225%

pumping station

0

Fig.1 基地環境

3 km


單身老人

一個人

沒有伴侶也沒有小孩,過著自在快樂的獨居 生活。

學生或是年輕人一個人在外生活打拼。

失去伴侶的老人

一個人與寵物

老伴過世且無子女,還不習慣一個人生活, 希望能交些新朋友充實生活。

寵物是你最佳的夥伴。

有外籍看護陪伴的獨居老人(1)

兩個好搭檔

雖然還有自主行動的能力,但在某些日常生活 上仍需看護支援陪伴。

與好友共處一室,感情融洽。或許會成立個小 小工作室,拓展小小的小事業。

有外籍看護陪伴的獨居老人(2)

年輕情侶夫婦 SOHO

喪失一半的自主行動能力,日常生活上時常需 看護支援照顧及陪伴。

互相支持打拼的好夥伴。

老夫老妻(1)

小家庭

無子女,過著自在的夫妻生活,退休後可能開 始培養新的興趣或第二職業。

小孩剛出生,夫妻兩人皆在外工作,雙薪小家 庭。

老夫老妻(2) 子女離家拓展僅偶爾團聚,過著悠閒的兩人生 活,積極參與社區活動。

Fig.2 城市居民側寫

Citizen

Public

Common space

Private Person Fig.3 城市與住宅之公共私

2015

Fig.4 城市負空間的發展

2007

/住宅區老化

2001

1990

1973

/都市網絡完善

/舊河道公園

/河道填土

/基隆河截彎取直與河爭地

/堤外沿岸公園

/捷運興建中

/住宅區從渡口向外發展

/興建堤防

/農地消失

Fig.5 基地發展概況

1958

/基隆河原貌


E7 陳玉霖 老師組

Splash Zone 漲退之間 鄭皓元 / Cheng , Hao - Yuan Subtopic / 如何展示一片海? Site / 新北市,萬里區 野柳 Keyword / Aquarium , Interface , Landscape , Nature , Spatial , Sea , Tide 演化使我們與水中的居民產生了一道邊緣。 因為彼此的差異,我們不曾停止探索海洋。探索 帶回了戰利品,和玻璃溫室一樣,水族生物的豢 養,在貴族之間成為風潮。早期的水族箱和溫室 除了興趣,也滿足了更多的虛榮和蒐集癖好。而 水族館隨著博覽會出現,成為一種相對普世的, 對海洋的探索入口。雖然空間思維上開放了,這 些展覽依舊延續了貴族時代的,那種蒐集式的、 對自然的富饒狂想。諷刺的是,時下的這些想像 可能比兩世紀前更遠離真實的海,被近代人類行 為汙染的海。我們從來看不清楚,水族館探索的 海是假海。

魚生活在水中,裡外都是水。我們的祖先挾著一 坨水,上陸。而鯨魚,曾經行走於陸地,大口呼 吸後再度跳進水中。我們彼此之間的差異其實只 是水在裡外之間,但一線之隔卻如此遙遠。我試 想能否介由空間,重新營造這種相處介面的改變, 潮水起落之間,使人與海產生新的連結。於是我 來到海邊。

試圖想像從岸邊出發,游離的動態中,與腳下的 陸越來越遠,最後看不見了。我們對海的定位, 來自於我們與岸的關係,人類的本能無法辨識磁 極。當人位於大海中央,有意義的方向就只剩上 與下。迷茫中,魚群成了一種可以追隨的目標。 我想要模擬這個感覺,模擬一個難以掌控的空間, 用以闡述一片難馴的海。藉由對空間和居民的了 解,身為陸地動物的人類,或許會對這另一半的 世界開始有不同的體驗。

而在這樣的空間裡,如果魚都消失了?

Fig.1 退去一小塊海,使人能夠行走,看看留下的水珠。


Fig.4 漲退之間,有很多螃蟹。

Fig.3 以東澳港及人工填海的停車場用地作為基地,在一個破壞後的介面重新找到關係。

Fig.6 人不能辨識磁極,我們以虛無的網格系統辨識均質空間。

Fig.5 水族館空間圖鑑,已經出現的和想像。


F1 曾 瑋 老師組

Run the Gap 汪世學 / Wang , Shih - Hsueh Subtopic / 身體的控管、修復及展示場 Site / 台北中山地下街 Keyword / Street Jogging , Sporty Body , Showing off , Comercialization , Social Control 捷運是台北人身體的延伸,我們以車站作為度量 台北的尺。瘋狂的商業發展造成百貨公司林立, 站與站之間的移動體驗無論地上地下皆被消費佔 據。而台北捷運的發展帶給台灣的不只是公共運 輸的啟程,站內外無所不在的標示與規範更是將 台北人形塑成「守法有紀律」的「天龍人」。

數位科技衍生身體媒介化,使今日我們所看到的 是一種結合影像、日常物件與空間裝置的身體操 作模式,而不是一具優先於媒介存在的崇高身體, 也不再只是單純觀看他者的主體,有機會同時扮 演觀看主體與被看客體。

「路跑」即有這種主客同元的特質。在國家宣傳 「運動」與「健康」是生活中重要價值的年代, 跑步是易接觸的運動項目,都市人發展出一種特 殊的跑步形式─路跑,以個人或集團的名義,利 用步行、購物、飲食等都市空間做為跑步的路線。 跑者在跑步的過程中有幾種轉變:從健康的身體 起跑到感受到身體疼痛的變化,這種心態的轉變 造成觀看對象的轉變,跑者從觀看都市空間到觀 察自己;從將自身視為主體觀看外在他者,到將 精神視為主體觀看肉體他者。此時開始對自身身 體的規訓控管,就如同國家社會對我們身體的凝 視一樣。

中山地下街串連起三座捷運站約 1.5km 長的地下 購物廊道,地面上線性公園被三條主要幹道及兩 條次要道路橫斷。中心區段延伸至地上周圍巷弄 充滿服飾、美髮、咖啡店及練舞空間等時尚流行 場域。為了捷運出入口、出入風及地下街貨物進 出,狹長的線性公園充斥著許多的基礎建物,以 致沒能達到原鐵路地下化後都市縫補的效果。

藉由捷運基礎建物突出的改造活化,置入運動品 牌中心、健檢中心、路跑路徑作為身體的展示、 控管與修復場,批判巨大社會機器(如捷運)形 塑出天龍人的荒謬。

Fig.1 人群移動與駐留時間圖


Fig.2 身體媒介化

Fig.3 基地剖面概念圖

Fig.5 身體與都市空間並非赤裸的碰撞,而是透過幾層不同的中介物所包覆

Fig.4 1901~2014 基地周圍演變


F2 曾 瑋 老師組

變動中的自由 胡純振 / Hu , Chun - Chen Subtopic / 城市生活的空間疏離 Site / 台中 七期 十二期 單元八 Keyword / 城市 , 自由 , 重劃區 , 公共空間 , 臨時性 我覺得自由是人在場所中留下的標記。 共有某項相同特質的人在場所發生連串的 事件,產生群聚、分類,在這過程中留下 的標記,影響他人對場所的認知。 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同時存在著自由與 不自由的特性,當權者用來傳達公共性的 問題或教育規範大眾服從,改革者用來號 召受壓迫的群眾或抗議上層不當作法。這 對城市中不同層級的人來說,都存在著不 平等的時間差和空間疏離感。 如果能夠破除現代城市生活所強調的即時 性,或是將之延遲,會更趨近自由的狀態 嗎?我想要改變城市的節奏,反映出城市 的差異並存,讓群體彼此交疊卻不疏離。 我試圖尋找都市開發過程中,開發時期短 暫的時間縫隙,所產生的空地,以臨時性 的方式短暫介入,讓原有的框架能被暫時 解開,短時期的公共性空間能帶給人什麼

Fig.1 思想自由

樣的自由是我想討論的問題。

Fig.2 標記場所


Fig.3 重劃區

Fig.4 城市經驗


F3 曾 瑋 老師組

重新用身體測量自然 陳軍儒 / Chen , Chun - Ju Subtopic / 慶典文化與自然的消長關係 Site / 大甲溪流域 - 東勢 Keyword / Nature , Artificial , Einstellung , Festival , Perception , Boundary , Body 重新用身體測量自然,對畢業設計我想談 的是自然與人工在社會規訓下,身體對邊 界的感官。對於現代人的狀態,我們受到 消費模式的框架鈍化,使得我們只在意社 會 / 文化 / 國家的表面價值,卻忽略了背 後最真實的本質。而在自然的空白狀態下, 現代人身體的存在會瞬間失去慣性的意識 反應,回到一種最原始的感知狀態,因為 我們一直活在自己創造的虛擬空間中,身 體早已成為一種表演的道具。 這種社會規訓下的荒謬,是我們都慣於用 過去日常累積的常識去解讀周遭環境,自 然中最真實的感受也被既定的規範所限制。 這種荒謬建立在現代消費主義模式下社會 理性/身體感性,如同尼采在<悲劇的誕 生>一書所談的阿波羅和戴奧尼索斯。人 在轉入一種極致狀態的瞬間,還尚存一點 理智,身體與環境的關係也變得僵硬,而 我想藉由自然找回我們對身體的想像。我 以台中東勢做為我畢業設計的取樣,在大 甲溪河畔與城鎮的交接處,用身體語言做

Fig.1 大甲溪與河堤的關係

文化的劇場舞台。 在基地上有趣的是每當元宵節到來,當地 的客家人會封街舉辦 2-3 日大型的慶典活 動,活動包括了新丁粄 ( 紅龜粿 )、客家嘉 年華會遊行、祭祀土地公婆、客家文化市 集和表演晚會,在這兩天整個城鎮沉浸在 元宵節慶典當中,城鎮原有的樣貌頓時變 得歡愉與享受。而這慶典卻因為消費主義 而變得詭異,原先在河畔邊的鯉魚伯公廟 主要在感謝過去當地客家人為了防洪所砌 的石頭堤防,隨著時間過去,慶典活動從 現在大甲溪旁的公園轉移到城鎮中心舉辦, 河岸旁的公園因為砂石產業變成荒地,人 們也漸漸忘去原本對大甲溪與堤防的關係。 而我希望藉由慶典的路徑重新拉回大甲溪 河岸堤防邊,將慶典的舞台重新詮釋對大 甲溪與堤防的關係。

Fig.2 慶典文化 - 東勢新丁粄節


Fig.3 大甲溪流域 - 東勢慶典文化路徑與自然邊界的關係

Fig.4 慶典文化的發生


F4 曾 瑋 老師組

Plant or Plan 建造濕地 陳靖涵 / Chen , Ching - Han Subtopic / 鰲鼓濕地作為樹葬園區 Site / 鰲鼓濕地 Keyword / Nature , Eco-System , Migrant , Water Level , Terrain , Ceremony , Memorial 我想要討論時效性,我認為建造是一種人 為的介入,但同時也標記了有效日期。 滿懷信心地擇址、構築,未知牆什麼時候 會倒下,我們快速的開墾、佔有土地以滿 足我們的需求。 從自然中強奪以供應都市,在堤防內收一 片甘蔗、餵了一池魚。 有一天,颱風來了、堤破了, 田不在了,人還在, 求的是一些些在城市喘息的生活。 候鳥滑翔的天際,映照在曾經的蔗田上。

Fig.1 鰲鼓濕地


Fig.2 觀光客於鰲鼓濕地中的路徑


F5 曾 瑋 老師組

被遺忘的土地 黃英叡 / Huang , Ying - Ruei Subtopic / 台中帝國糖廠公園規劃 Site / 台中帝國糖廠 Keyword / 歷史 , 痕跡 , 生態保存 , 時間 , 公園 台中市的架構與都市網格來自於日治時期, 因為鐵路與港口的關係,讓台中市的網格 呈現現在的樣子,並且持續朝向西北方向 發展。 帝國糖廠這塊土地,一開因為鐵路而活絡 發展,但製糖業沒落後,這塊土地似乎也 被人們遺忘,漸漸荒廢,也因為鐵路的阻 隔,使這塊地區的發展停滯,後來的中華 城購物中心的計劃案,將原有的建物全數 移除只留下一棟保留,而本來挖的地下室, 因為建案的停止成為了一個生態池,而這 塊土地也繼續被遺忘。 近期因為鐵路高架化,這個區域成為了與 別的地區連接的入口、商辦大樓、百貨、 旅館、建國市場等將會逐一進駐這個區域, 而本來的生態池周圍要改為生態公園。 我想規劃這個公園,如何同時保有原有的 因為人為與自然交替發生所產生的特別生 態,又能運用基地本來所遺留下來的痕跡, 來再現舊有的歷史景象與感受,並讓這個 體驗,同時存在於整體的動線之中,如何 進入這個區域,公園與周圍各種機能的相 互關係,由此發展出一套動線規劃。

Fig.1 台中市分析圖 & 基地


Fig.2 帝國糖廠時間演進剖面


F6 曾 瑋 老師組

Landscape of Consumption 虞 恆 / Yu , Heng Subtopic / 以空間解構消費行為中的身體 Site / 台中市中區 Keyword / Urban Space , Human Body , Behavior of Consumption , Urban Renewal 傅 柯 (Michel Foucault) 在《 求 真 意 志 》 裡提到身體在社會的權力關係下執行任 務、舉行儀式與散發符號;建立在此一關 係下的都市空間與人體皆被解構與重組, 重新賦予新的意義以滿足不斷進化與擴張 的消費行為。我們的都市正產生一種建立

Fig.1 新的地域性 / 執行任務

在消費行為與商品性質的 " 新的地域性 ", 也就是我所謂的消費地景 (landscape of consumption)。 基 地 ( 台 中 市 中 區 ) 特 殊 的歷史背景與發展狀況使得有許多空屋存 在,利用這些廢棄的空白區域來創造一個 緩衝地帶,去調和與縫補消費地景造成的 身體狀態與空間的斷裂及衝突,再回過頭 去探討單體建築如何影響都市空間、以及 人體在這之中所扮演的角色。

Fig.2 新的地域性 / 舉行儀式

Fig.3 新的地域性 / 散播符號


Fig.4 消費地景間的緩衝帶

Fig.5 Programming


F7 曾 瑋 老師組

Scale Down 掩埋地景 蔣思敏 / Chiang , Szu - Min Subtopic / Site / 苗栗竹南掩埋場 Keyword / Landscape , Waste , Infrastructure

日常遺留的痕跡凝結在十幾公尺高的山丘 之中,具有都市集體生活的紀念意義。 日復一日,進場的廢棄物在管控下堆置於 人工築起的巨大水泥容器之中,與環境的 互動是直接而且單一的。 延著基礎設施蔓延而來的物件逐步堆疊在 基地上,最初與自然力對抗的設施局限了 循環發生的可能性。這處位於都市邊緣的 土地有著強烈的公共意義,但長期以來被 屏蔽於城鎮之外。如今掩埋場已趨飽和, 出現了重置地景的契機。我將長年累積的 掩埋物做為操作母體,從中整理出一個新 的運作框架,做為改變地景的機制。透過 材料的消耗、遺留與交換調整地景與城鎮 之間的尺度關係。

Fig.1 Landform shaped by Infrastructure


Fig.2 Composition


F8 曾 瑋 老師組

Crack the Face 盧欣妤 / Lu , Sin- Yu Subtopic / Commemorative Event Site / Kaohsiung City Keyword / Event , Crack , Commemorative , Time Frozen 事件的發生常常存在著兩個面向,在鏡中 完美的蘋果背後看不出蝕咬的痕跡,等到 看見裂縫的瞬間才發現果肉已經被侵蝕的 所剩無幾。我想要討論的是當完美呈現破 裂面的瞬間,重新看待著皮與肉之間的關 係。華麗的都市立面看不見醜陋的管線, 然而都市生活卻無不依賴著管線的運作, 這些存埋在都市裂縫、地底下的管線正默 默支持著城市的生命。這一次,高雄石化 氣爆事件,埋藏在地底的管線成了事件的 主角,支持城市生命的命脈成了災難的起 因。 紀念性建築在城市空間一直扮演著超越時 間與空間、具有永恆性的角色,永恆性是 一種代表著歷史記憶的記號,想要透過高 雄市民感官的集體記憶去紀念此事發生的 事件,用己身經驗,記錄當下的恐懼,這 一種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 力極為深刻的的情緒體驗,提醒著居民這 些看似被埋藏遺忘的重要性及危險性。 我的基地選在貫穿這次事件主要道路上, 結合輕軌預定地,重新規劃輕軌的路線以 及站體的設計,在交通繁忙的中間創造一 塊紀念綠地。將時間推回爆炸現場,試圖 凍結當下的時間,紀錄氣爆後的裂縫,或 許是拓印,創造一種帶有時間痕跡的材料, 成為站體設計的主要構件。每一次進站, 都再一次提醒著我們,這些不容易被發現 卻重要應該被好好維護的。

Fig.1 基地


Fig.2 破裂剖面

Fig.4 氣爆範圍

Fig.3 氣爆現場感官


G1 薛丞倫 老師組

Urban Reflection 王淳宜 / Wong , Suen - Yi Subtopic / 城市觀測台 Site / 台北市光華商圈 Keyword / 光 , 城市運作 , 感知

透過光,人得以感受到物質性世界的存在, 在光影轉換間看見時間與空間。路康認為 自然光賦予建築空間紀錄時間變化的能力, 而我認為人工照明的出現除了改變了人的 作息,讓城市與建築在夜晚有另一個有別 於白天的活動與樣貌,也可以透過光在城 市中的變化看到城市發展的演變。夜間衛 星空照圖上的光點,其實是由小尺度身體 性的光,擴展到街道上尺度,再到整個城 市的光線的集合。城市中蒼白的夜空反映 出都市化與都市擴張的結果,城市中的每 個人都身在其中,但當我們仰望被光線遮 蔽的天空時,卻很容易忽略自己與其間的 連結。我以一個觀測城市的天文台作為比 喻,透過光來記錄城市中的在不同時間的 活動動態及城市的變遷,以建築空間紀錄 城市夜間的座標,以及身體尺度的光如何 影響人的活動。 基地位於台北市的光華商圈,在這裡不同 生活階級的光影互相重疊與融合在視線中。 光華商圈在城市發展中,從古書文物到二 手書刊,電子零件到 3C 產品,物件性的白 熾燈到 LED 發光的資訊載體,在基地上呈 現消長與並存的狀態。代表尖端科技與高 級生活形象的三創大樓,戲劇性的 LED 外 牆在夜晚熄燈後,在城市中持續發亮的是 市民大道底下勞動的洗車廠及檳榔攤,兩 者之間的對比也揭示城市亮麗的表面與被 忽略的運作系統。市民大道快速流動的光 線,使人意識不到因應城市發展而被掩蓋 的堀川與地下化的鐵路。試圖以光做為觀 察與詮釋的媒介,反思都市化過程中所產 生的生活表象與看不見的運作系統之間的 斷裂與消失。

Fig.1 個人日常生活與城市及自然系統的連結


Fig.2 光華商圈

Fig.4 城市觀測台

Fig.3 日夜轉換自然光與人工光的消長


G2 薛丞倫 老師組

凝視與瞥見 林碗茜 / Lin , Wan - Chien Subtopic / 台北故宮博物院整建計畫 Site / 外雙溪 Keyword / Ekphrasis , Culture , Liminality , Identity , Cognition 讀畫詩是詩人透過書寫再現了繪畫或藝術 品的一種符號系統,讀畫詩賦予了沉默的 文物聲音和語言的特質,在台灣的現代讀 畫詩中「中國」時常以文化他者的符號出 現,我以余光中的《白玉苦瓜》作為文本, 藉由讀畫詩中凝望、瞥見、回望等等…… 不同的觀看模式,討論有關面對不同的符 號系統錯置時的中介經驗。 我 選 擇 以 故 宮 博 物 院 作 為 題 目, 從 這 六 十 萬 件 文 物 的 遷 移, 到 故 宮 之 於 台 灣 作 為 國 家 文 化 的 象 徵, 希 望 能 以 不 同 的 觀 看 模 式 重 新 建 立 一 種 文 化 意 識 認 同。 我試圖在基地現有的中軸線之外創造不同 的動線,讓人藉由不同尺度的感官經驗形 成有趣的共同記憶,我認為故宮博物院應 該重新被定義成一個可以存放一段歷史和 不斷形成共同記憶的場所。

Fig.1 不同尺度體驗

Fig.2 site construction


Fig.2 site mapping


G3 薛丞倫 老師組

Creativity of Bushi 補習文創 陳冠如 / Chen , Guan - Ru Subtopic / 當重考班進駐文創園區 Site / 台中酒廠 TADA Center Keyword / Education , Industry , Class system , Repeatness 因為自古而來的科舉考試制度,補習文化 在亞洲社會風靡已久,被考試淘汰的學生 在此制度下無可避免地要進入「暗無天日」 的重考補習班。 在這一年的時間裡,重考生不斷重複著每 日的作息表而讀書,補習班並且也以成績 進行特殊的階級制度。在密集壓縮的空間 裡,補習空間可說是為了高效率、好管理 而存在的,恰與現今正興起的文化創意產 業形成強烈的對比。 今天,補習班老闆心血來潮,希望透過文 創拓展自己的事業,於是決心在文創園區 裡進駐參考書的印刷。但是他的野心更大 大的擴展,原來除了表面看似光鮮亮麗的 參考書印刷底下,還藏著另一個暗黑補習 班……。 台中文創園區原本是台中酒廠,從 1998 年 歇業至今,文建會接手以後,開始著手規 劃為「文化創意園區」。可惜的是園區以

Fig.1 進入慘澹的重考補習班大門

圍牆和外面區隔,使得鄰近路上的民意街 商圈、第三公有市場無法串連與結合。 或許透過文創參考書產業與暗黑補習班的 兩面性,能試圖將文創園區與外面的民意 街商攤、第三市場以另一種手法整合再一 起,形成不僅是補習文化的再造,也是台 中文創園區的再造。

Fig.2 想像重考生羨慕的往窗外看其他的同學們


Fig.3 補習班置入文創園區概念圖

Fig.5 高密度的教室空間

Fig.4 補習班置入市場概念圖

Fig.6 文創園區與民意街攤販空間示意圖

Fig.7 補習班的階級制度


G4 薛丞倫 老師組

Say Goodbye or Hello 再。見土地 游沅儒 / You , Yuan - Ru Subtopic / 育苗場與外來民宿的共構 Site / 宜蘭育苗場 Keyword / Nature , Housing , Co-existence , Soil ,Water , Machine , Human Body 隨著都市發展,鄉村人力流失,這一代的 我們大多已改變了上一代以農為本的思維, 都市化的人群對土地的疏離逐漸形成了一 道看不見的鴻溝。然後,農發條例的修改、 雪隧的通車,新一批來自北方的候鳥居民 來到宜蘭的水田上築巢。

Fig.1 宜蘭早期

水稻育苗場,濃縮了每戶農家為稻苗騰出 的空間,原料上集結成過去不曾見過的巨 大土丘,機具與土地的互動,存在著空間 元素的變動性,在每年驚蟄前期總能看見 來往廠房與田野之間的育苗盛會。 候鳥型民宿,壓縮外縣市與宜蘭之間時空 的國道,帶領新一批住民享用大片美好的 田野風光,圍牆圍塑出的私人領域卻仍然 和土地存在著明顯的隔閡。 設想整合育苗場與民宿的運作,民宿延伸 出的構造物和自然土壤及水的邊界開始發 生關係,在這活動與人群的交會處是否有 機會開始深入探討宜蘭聚落的未來發展可

Fig.2 宜蘭近 10 年

能?而人與自然活動的交互疊合下,是否 這就是我們再次看見土地的契機?

Fig.3 基地 / 國道五號與羅東聯外道路交會處育苗場


Fig.4 農地到餐桌 / 都市 - 鄉村之間的斷層

Fig.6 育苗土堆的時序變化

Fig.5 民宿與育苗場的共構想像

Fig.7 民宿與育苗場的共用空間

Fig.8 育苗運作系統


G5 薛丞倫 老師組

Demoparade 民主遊行 蔡秉中 / Tsai , Ping - Chung Subtopic / 成大學生自治會議室設計 Site / 國立成功大學 Keyword / Pavilion, Parliament, Parade, Student Union, Democracy 今日是個強調民主自由的時代,強調人人 都應在社會中佔有發聲的權利、人各有其 價值。但迄今為止受限於現實環境,還尚 未有真正直接民主的政體出現。我們總是 選出一批政治家,來代替我們行使參政權。 然而我們的聲音真的就能透過政治家,傳 遞到議會上嗎? 現在的國家總是太過於強調會議廳的存在, 然而政客總是牆外面對選民是一套,牆內 面對利益衝突又是另一套。從選民服務站、 到議員辦公室、再到國家會議廳,這之間 存在太多斷裂,有沒有辦法透過建築的手 法,把這三者合為一體,確保選民的意見 能被準確向上傳達? 我將以成大校園為我追尋烏托邦的實驗場, 透過散落在各處的選民服務站,養成各地 選民的歸屬感,再透過儀式性的祭典,又 各地的選民將各地的服務站搬到一大廣場, 組合成一大會議廳,一起搖旗吶喊、討論 公共事務。讓民主的會議,成為宗教性的

Fig.1 服務站的原形

嘉年華會。

Fig.2 有沒有翻轉階級的可能?


野百合學運

80

81

班代聯合會 各系學會 學生會 籌備會

82

2

83

84

85

86

87

88

7

89

8

90

9

91

10

92

11

93

22

94

司評委

12

26

95

27

13

學生會長捲款潛逃

24

25

21

23

20 14

19 12’ 13

10

18 12

9

17 11

8

16 10

7

15 9

6

14 8

5

13 7

4

12

6

3

11

6

10

5

5

9

4

8

3

4

7

2

5

系會長聯誼會

4 3

6

1

2

1 學生議會 3 學生內閣

2

社團聯合會

28

99

100

101

102

21

103

23

39

22

104

98

20

38

活動中心整修 19

37

97

18

36

22

96

17

35 21

32

16

34 20

18

行政部門

33 19

17

31 18

16

15

30 17

15

生活節

16

14

19

榕鳳藝術季 一活 管轄 權 12 13

14

29 15

校慶園遊會

11

Fig.6 最終組合成一大會議廳

Fig.5 成大學生自治史 Fig.4 移動服務站的遊行,也移動了選民

(學年度) 79

學生活動中心 總幹事 1

1

Fig.3 散落在各處的選民服務站


A PR

2016 THESIS DESIGN BRIEF

MA R

01 02 03

05 06

05

MA Y

arch104.weebly.com

04

01

06

07

07

08

08

09

09

10

10

11 12

02 03

11

13

04

12

05

13

14

06

14

15

07

15

16

08

16

17

17

18 19

09 10

18

20

11

19

12

20

21

13

21

22

14

22

23

15

23

24

24

25 26

16 17

25

27

18

26

19

27

28

20

28

29

21

29

30

22

30

3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