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號

Page 1

2O1O年1O月

樂施會在越南贊助以「氣候改變,生活從此不同」為主題的繪畫比賽, 參賽者Vu Phuong Mai作品。

十月份《一樂也》為你送上 國際糧食日 及 國際滅貧日,以及樂施會於世界各地的 故事。

中國甘肅的氣候變化、糧食與貧窮問題

向扶貧戰士牟逸超致敬

動物、人類與生命

樂施會內地同事牟逸超於青海玉樹遇到車禍去世,樂施會致以深切 哀悼。

傳媒人物速寫 今期訪問樂施會傳媒事務統籌劉俊廷,他在文中表達了對香港和印度天 氣轉變的關注、比較香港及歐洲兩地的志願機構的相異處,以及闡述了 他對環球事務的看法。

樂施會糧食援助中國兩次地震 中國連續兩年發生嚴重大地震,一宗在雨季發生,另一宗則碰巧是嚴寒 下雪天;兩宗地震,受影響的族裔也各有不同,糧食援助有否照顧到兩 宗性質相同但需要 異的天災?

位於中國西北的甘肅省,已經面對乾旱的天氣六年之久。於樂施會的支 持下,當地農民轉種耐旱程度較高的馬鈴薯和苜蓿,又改為養殖灘羊, 以對抗嚴峻的氣候環境。

楊瑾雖然是城市人,但卻生活得有如在森林。她開拓老師和學生的世界 觀,為爭取動物權益著書,進食有機食品,而且家中住上約一千條蚯 蚓。齊來認識樂施會發展教育組成員楊瑾。

天氣轉變,食物也在轉變 八張照片,分別帶出在孟加拉、柬埔寨、中國大陸、菲律賓及越南等地 的農民,如何改變固有農耕方式,引入新品種農作物以對抗天氣轉變的 實況。

8個新夥伴 一樂也》今期介紹內地合作夥伴華中師範大學減貧與鄉村治理研究中 心,該中心內於中國大陸展開有關政府和志願機構合作的研究。


向扶貧戰士牟逸超致敬 文:李冰心

在扶貧路上曾和逸超(右二) 相遇的每一個人,都必定不會 忘記他。

9月18日,中國部蘭州辦公室同事牟逸 超,於青海玉樹地震災區考察重建工程 期間,不幸遇到嚴重車禍辭世。逸超加 入樂施會團隊,擔任農村發展與災害管 理助理項目幹事剛滿一年,是次不幸, 令我們所有同事都感到深切的哀痛。

逸超(中)、李冰心(作者)和 一位回族農民閒話家常。

9月初,在甘肅工作期間,我第一次和逸超碰面。離開前,我們通 了幾次電郵,又談了幾次電話,他把有關是次出差的行程和項目 資料一一交待清楚。他提醒我要多帶衣服,以免天氣驟然變冷;縱 使忙碌,他仍然堅持來蘭州火車站接我。逸超和藹可親、熱情、細 心……會面之前,我已經被他的特質深深地感動。

加入樂施會前,逸超在當地一家志願機構工作多年,我好奇地問他 為何要轉職。我記得他微微笑著,轉身望向眼前的山谷,說:「過了 這個山谷,便是寧夏,那是少數族裔回族聚居的地方,那裡水源缺 乏,他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貧窮之中。我已經四十歲了,想為貧窮 人做得更多,而且相信樂施會可以提供一個更好的扶貧平台。」

逸超天生就是扶貧的戰士。他在農村仿似在家般自然,和所有合作 的人都相處愉快。他愛和農民閒話家常,經常想法子幫助他們解決 貧窮問題。在前往甘肅平涼的途中,他對我說:「每一個農村都有 獨特的故事。如可以逗留多幾天,我們便會更明白他們的掙扎、困 難和生活。」

在蘭州最後一天,我和逸超在另一位同事的家裡一起晚膳直至約 十一時。逸超雖然歸心似箭,掛念著家中的太太和兒子,但他依然 堅持先送我們回酒店。那晚,他向我們微笑著揮手,說聲再見便轉 身離開。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的笑容。 離別不會令人難過,除非以後永不相見。逸超,我知道,我們一定 會再次在另一個沒有痛苦、貧窮、災難和不公義的地方相遇。我們 每一個人都會深深地懷念著你。

沿途,我們看到一位在田裡工作,同時照顧著兩個兒女的母親,他 走上前問候道:「今天工作如何?收成可好?」數分鐘後,我們又 遇見另一位老婆婆,他又耐心地和對方攀談:「生活好嗎?你有否 參與樂施會的項目,覺得對你有幫助嗎?」逸超真正關心每一位農 民,他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而且全情投入。

李冰心 — 樂施會籌務幹事 圖:Benna Lo / 樂施會義工提供

一樂也 2O1O年1O月


傳媒人物速寫 — 劉俊廷

一樂也》編輯思樂維今期為你介紹傳媒人忙 碌的一天。

釋,眼前的「水塘」只在每年颱風季節後的數個月有水,但很快便 會乾涸,而且水中滿是病菌,只能用作灌溉或給動物喝。儘管聽了 解釋,但我還是難以置信眼前竟是水塘。當地農民只靠這樣一塊荒 地,根本無法維生!我們乘了一小時車,才離開這片不毛之地,到 達樂施會工作的村莊。

一樂也》編輯思樂維:你每日在樂施 會的工作是怎樣的?

因為氣候變化,所有的農作物都枯萎了。一名生活非常困苦的農 民,問了一個令我永誌難忘的問題:「(我們)有救嗎?」我們都 啞口無言。這一刻實在太震撼了。我坐立不安,想著:「真的有救 嗎?」幸好,來自愛爾蘭的同事及時回過神來,答道:「(氣候變 化)可能無法扭轉……但只要各國領袖團結一致,正視問題,一定 可以找到解決方法。」我鬆了一口氣,卻看見農民銳利的目光,好 像能把我們一眼看透。

劉:每天上班前,我都會檢查電郵,因為我總擔心晚上可能會發生 了某些災難。我希望在上班前對工作安排及傳媒查詢有心理準備。 工作時,我並非只集中進行個別項目,而是同時處理數個範疇的工 作,亦要與不同類別的媒體打交道。理論上,我的工作是聯絡傳 媒,推廣樂施會的主要倡議項目 — 氣候變化、公平貿易和企業社 會責任。不過,實際上我也會參與救災的媒體工作,亦常與國際樂 施會聯會成員合作,計劃傳訊策略、草擬對傳媒提問的回應等等。

一樂也》:聯合國將於何時在天津召開 會議?討論的是甚麼?重要性何在?你 又會有甚麼行動呢?

一樂也》:不久前,你去了印度拉賈斯 坦邦,出席氣候變化會議。氣候變化怎 樣影響當地食物供應?

劉:聯合國將於10月4日至9日期間在天津舉行氣候會議,是中國 第一次主持聯合國的氣候變化會議。這次會議很重要,是各國在墨 西哥氣候變化大會(11月29日至12月10日)前最後一次會面。每 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締約召開會議,樂 施會都會密切跟進,這個方針在未來也不會改變。由於我們比其他 樂施會聯會成員更接近天津,我們將主力執行樂施會在會議期間的 傳訊工作。我將成為所有聯會成員的傳訊幹事,統籌傳訊工作。

劉: 我們探訪了兩個村莊。那裡又熱又乾旱,路好像是延宕於沙 漠之上。有人說,窗外本是農地,但我只看到一片像被沙覆蓋的白 色旱地,有時則是黃色,絲毫沒有一點綠意。泥土乾得都裂開了, 我對眼前一片荒蕪的景象感到很困惑,大家都沈默了。村莊代表解

劉俊廷在印度拉基斯坦省乾旱的土地上留下記錄。

熱情的村民和劉俊廷(左一)及樂施會員工一同跳舞。

一樂也 2O1O年1O月


一樂也》:你也參與了一項香港氣候變 化影響的調查,可以介紹一下嗎?

但是我又會這樣想:我希望我現在的工作能夠改變這種看法。非政 府組織聘請的人同樣要求辦事能力高、有效率,而不單單只是「好 人」,「好人」聽起來就好像降了格一樣。我的很多同事工作勤 奮,比起大部分我認識的香港人有著更廣闊的世界觀。當有人對我 說:「噢,你在樂施會做慈善的。」我通常會深呼吸一下,然後詳 細向他們解釋:我們不是慈善團體,而是一個發展機構。我們致力 改變社會和經濟制度,包括家庭、社區、國家以及國際的層面。傳 媒工作就是當中的一部分:改變人們的看法、影響政策和政客等 等。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窮人獲得更好的機會,自力更生,而不 是單單在短期內有食物和收入。

劉: 調查目的是了解本港居民對氣候變化及影響的看法,結果發 現,超過九成受訪者認同氣候變化嚴重影響戶外工作者、老年人、 長期病患者等。然而,很多人仍把氣候變化視作環境問題,也不了 解政府政策對紓緩問題的重要性。(詳盡調查結果已上載於樂施會 網頁,歡迎溜覽。)

一樂也》:你中英文都說得很流利,對 你從事傳媒的工作有甚麼幫助?

一樂也》:國際糧食日快到了,你最喜 歡哪五種食品?為甚麼?

劉:雖然我是香港人,但我在讀書和工作上都很少用到中文。直至 劉:凱撒沙律:醬料很美味,也讓我感覺自己很健康。

在2009年加入樂施會,我才多了用中文的機會。在某程度來說,語 言掌握得越好,就會溝通得更好。不過,我深信要與人順利溝通, 主要視乎表達方法,而不單是說話的內容。我在法語國家工作過一 段長時間,不過我的法語還不算很好。但是我在當地仍然能夠做 好傳媒人的工作,就是因為像我剛才所說,如何表達一件事才是最 重要。

小籠包:我喜歡 面的熱湯,又暖又美味。 公仔麵:自從我十五歲開始獨居,我便每個星期起碼食一次。 西米布甸:樂施會辦事處位於北角,附近有間著名的傳統餐廳,你 要吃那 的西米布甸,需要預先一日預約。這個布甸的口感豐富, 你吃完之後,感覺世界一切都會變得很美好,令人很滿足!

一樂也》:歐洲和香港的非政府組織有 甚麼相似和相異的地方?

法式燒餡餅:我以前住在法國阿爾薩斯,這是當地一種類似薄餅的 小吃,它傳統又美味,我很珍惜,也很懷念呢!

劉: 在歐洲的時候,我在布魯塞爾一所危機處理以及另一間宣揚 人權的非政府組織工作,之後我加入了法國一所從事科研的非牟 利機構。在從事傳訊工作期間,我明白到這個世界不是只有股市和 樓巿。我遇到很多很特別的人,建立了很多寶貴的友誼。我遇到來 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經歷的人,例如在極度貧窮和戰亂中長大的 人。記得有一次,來自羅馬尼亞的朋友叫我不要再經常埋怨比利時 的制度缺乏效率。他年幼時每天凌晨三點鐘就要為家人排隊拿麵包 牛奶,這真的令我對事情有了新的看法。

一樂也》:對於國際滅貧日,你有甚麼 要說的嗎? 劉: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夠見到國際滅貧日不再出現。另外, 我亦深信,發生在地球某一個角落的事,往往亦會影響到世界其他 地方。

在香港,我覺得人們的世界觀很狹窄。我不喜歡這 的人用「金融 海嘯」這些字眼,感覺人們竟然將2005年發生的巨大人道災難(很 多人在那時候才認識「海嘯」這個詞語)和股巿下滑畫上等號。這 其實反映了他們的世界觀。我告訴朋友,傳媒縱然不斷把注意力集 中在股災,事實上,無論在經濟繁榮還是低迷,在非洲、中東以及 亞洲的窮人都同樣貧窮。

劉俊廷於樂施會政策倡議 — 企業社會責任組擔任傳媒事務統籌。圖:劉俊廷 / 樂施會提供

我深深明白到在這個城市─我的家鄉,人們對非政府組織的工作了 解極為有限。樂施會是我在香港從事的第一個非政府組織,而主流 大眾又總以為發展機構就是做慈善,只提供金錢援助。雖然我在這 長大,又當過記者,了解這 的文化,但這種觀念對我來說仍然 是一種文化衝擊。

一樂也 2O1O年1O月


樂施會糧食援助中國兩次地震 文:思樂維

中國連續兩年發生嚴重地震:5.12(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和 2010年4月14日青海地震。每次大地震後,樂施會迅速回應,按照 兩地的不同情況來評估災民對糧食援助的需要:四川大地震發生於 酷熱的雨季;青海大地震則遇著嚴寒下雪的冬季。四川省內尚有些 較具規模的城市,基礎建設較完備,貧窮人較少;青海卻是偏遠地 帶,居民普遍較貧困。四川大地震受影響的災民主要是漢人和信奉 回教的回族人,青海的災民則以西藏人為主。

在青海,大部份的廟宇和社區組織都以方便麵為主要的糧食援助, 樂施會則按照西藏人的傳統膳食來提供糧食:20公噸焗製大麥,10 公噸大麥製的即食糌粑、1公噸牛油和200箱中式麵條。由於樂施 會和青海的志願團體合作良好,令糧食運送順利完成。除糧食援助 外,我們更進一步地評估了災民對帳篷的需求量。由於大地震令災 民嚴重受驚,很多災民一旦進入帳篷後便拒絕離開,意味著可能有 災民因此而錯失糧食支援。樂施會於是轉而在鄰近災民帳篷聚居的 空地分發糧食,方便災民收集。

一如既往援助策略,5.12大地震後,樂施會對生還者、少數族群、 政府團體進行評估,既估量災民需要,亦考慮當地振災服務的規 模,以免資源重 或錯配。我們特別注重對小孩、長者和少數族裔 的糧食援助:為老人家提供黑芝麻糊,以免他們因牙齒早已掉落而 無法進食;我們分發營養飲品予小孩,既小心運送以免受污染, 也注意當地清水是否適合飲用;我們也為回教徒提供 製甘薯。 另外,樂施會也獨力監送了約370公噸大米、240公噸麵粉,以及 40,300樽植物油。

青海地震:

四川地震:

生還者朗傑(右)和樂施會支持的團體義工。朗傑於地震後 嚴重憂慮、失眠、經常發惡夢而且害怕離開帳篷。她和虛弱 的母親、九個月大兒子和丈夫瑟縮於帳篷內。災難之中,授 乳的母親往往無法分泌足夠乳汁哺兒,這類個案會特別優先 獲得樂施會的糧食援助。 攝影:余振威 / 樂施會

樂施會員工(左)和三位來自同一家庭的成員訪談,評估他 們的災後需要,中間位置的老婦已年屆102歲。樂施會災後糧 食援助為災民提供適合的糧食,例如為不夠牙齒咀嚼的老人 家提供糊狀食品。我們也注重食品的營養,不會提供快餐食 物如即食麵。圖:樂施會提供

一樂也 2O1O年1O月


甘肅的氣候變化、糧食與貧窮問題 圖、文:蕭莎

曹老伯原本一家七口,不過他的子女和配偶現在全都到了其他地方 工作,只剩下54歲的曹老伯獨居。2009年7月發生的一次雹暴,摧 毀了他的收穫。他對我說,現在只得寄望將來天氣會好一點。

「 貧窮問題的本質就是能 力和權利遭剝奪。」

王大媽靠種玉米和馬鈴薯為生,獨力耕種十五畝田,以支付兩個兒 子的學費。雹暴也令她的玉米收穫全遭破壞,她因而無法償還借 來買種子和肥料的錢。她告訴我,在等馬鈴薯成熟,希望有機會 收成。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Sen

樂施會目前正與像升陽等社區合作,確保農作物收成又較強的抗旱 能力。我們也引進了一些新的馬鈴薯種子,有較強的細胞膜,可以 抵禦乾旱;同時又應用新的方法保護農作物根部。預期像王大媽這 樣的農民,收成可以倍增:過去,每畝的收成約為250千克,將來 可增至超過500千克。

在中國甘肅,很多社群的生計極受氣候變化影響,令人民失去持續 謀生的能力,他們收入減少、糧食減少、營養不良,還有其他各種 問題,都顯示當地的貧窮情況愈來愈嚴重。

甘肅畜牧業其中一種主要的牲畜是綿羊。我們現正推動使用苜蓿作 為綿羊的飼料。這種苜蓿也能抗旱,比起其他飼料需要較少水分。 綿羊則屬灘羊品種,同樣較適合在沙漠及半沙漠氣候豢養。曹老 伯說:「樂施會的職員到村裡跟我們見面,大家一同研究各種發展 機會。我們全都同意,用苜蓿來增加我們養羊收入,是較為有效 的。」現在,像曹老伯那樣的農民可以選擇養羊為業。截至目前, 約有25個家庭已獲得樂施會提供每戶兩頭灘羊,成果已逐漸顯現。

我最近到甘肅的靖遠縣探訪,在縣中的升陽村,村民的人均每年收 入只有1,000元人民幣。他們的工作主要是種植馬鈴薯和玉米,但 最近五、六年天氣持續乾旱,加上雹暴愈來愈頻密,他們的生活變 得日益艱苦。 根據中國環境保護部的官方統計數字,中國「絕對貧窮」的人口 地圖中紅色部分)中,有95%居住於內陸的「生態破壞地區 地圖中註明)。升陽的村民正是這95%的一部分。

教育與食水 在甘肅另一個山區村落吳家川,當前最急切需要改進的則是教育系 統。2008年的「5.12地震」,雖然震央遠在鄰省的四川,但仍摧毀 了當地的花峴子小學。在樂施會支援下,約290名學生現在可以在 一家新建的學校上課。到午飯時間,有些學生拿出從家裡帶來的食 物來吃。學校校長王宏說:「孩子們通常得不到良好的營養,大多 只有馬鈴薯可以吃。」對中國農村很多兒童來說,營養不足是難以

糧食、耕種與收入 由於乾旱已在區內持續了五、六年,很多村民已放棄了自己的耕地 和家園,嘗試到其他地方謀生。舉例來說,在附近的若笠鎮,過去 曾有4萬人居住,現在只剩下不足8,000人口。

甘肅省靖遠縣升陽村 海岸線 生態破壞地區:離海岸線一百米 生態破壞地區:離海岸線一萬米 生態破壞地區 絕對貧窮地區 貧窮地區 資料來源:樂施會《氣候變化與貧窮》(2009)

一樂也 2O1O年1O月


1

1

升陽村位於海拔逾2,000米高的旱 地,人煙稀少。圖:樂施會提供 2

種植玉米和馬鈴薯的王大媽參與 了樂施會的農業項目。圖:樂施 會提供 3

吳家川內由樂施會支援興建的新 學校。圖:樂施會提供 4 2

獲得樂施會的支援,曹老伯開始 飼養灘羊。圖:樂施會提供

3

5-7

三個16歲少女對學校的感想和願 望,她們都是第七年上學。 趙曉燕:美麗的學校 丁彩荷:我想有多些書本 王曉霞:我想有新的書桌和椅子 攝影:蕭莎 / 樂施會

4

5

6

7

避免的生活現實。根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2007年的研究,有約兩 成的農村兒童體重過輕和發育受到障礙。在吳家川,我看到其中一 個例子:一個看來只有8歲的小孩,原來已有12歲。

城鄉兒童體重過輕或發育不良比較 40%

35%

城市

鄉村

王宏曾構想為家居遠離學校的學生提供基本的膳食,但計劃卻無法 落實。他解釋:「首先,學校沒有足夠的食水給學童。現在的水量 只足夠供應住在這裡的16個老師使用。其次,很多學生負擔不起大 約是每餐2元人民幣的費用。」在這一刻,在簡陋的食堂提供膳食 仍只是一個美麗的夢想。

30%

25%

20%

15%

10%

蕭莎為樂施會傳訊幹事,辦事處位於四川成都。 5%

0%

1992a

1995b

1998c

2000c

五歲以下兒童體重過輕百份比

1992a

1995b

1998c

2000c

五歲以下兒童發育不良百份比

資料來源: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中國貧困地區兒童營養狀況》(2007)

一樂也 2O1O年1O月


動物、人類與生命: 與楊瑾的一個下午

楊瑾和愛犬的情誼已長達18年

文:思樂維

我最近看到香港電影KJ有關神童鋼琴家黃家正的故事,他在電影內 說了好幾次:「我只想做一個人。我要過有意義的生活。」家正自 幼已被培育要為比賽和爭勝而奮鬥,但一直以來,他卻將尋求真理 和意義視為人生至高。

楊瑾和她的伴侶

當楊瑾說及這一點,我感受到深沉的智慧,我可以看到她如何擅長 於其工作:她為樂施會撰寫教育資源。 她說:「教師們都希望獲得與飢餓相關的教材,他們認為食物是一 個很好的出發點,向學生灌輸同理心,讓他們更了解世界各地的貧 窮和飢餓問題。」

家正讓我想起我的同事楊瑾。她似乎體現了同樣熱忱的宗旨,卻沒 有家正的焦慮、憤怒和孤獨。

楊瑾視她的工作為填補隙縫。她知道將飢餓危機簡化,可能會導致 人們對貧窮人有不公平及定型的看法。她讓我看其團隊為10歲及 以上兒童製造的飢餓地圖。該地圖展現的不單止是事實,而且更促 使孩子思考:「為什麼人們要挨餓?」部份答案是:氣候變化、不 公平貿易、基因改造食品、戰爭、過度的肉類消耗……但是對她而 言,最重要的,是學生自我反思:「我是否有份造成世界飢餓?我 的角色和責任是什麼?」

與楊瑾談天就像與和平的動物共處,她給我溫暖、和諧、相互尊 重、友伴、關懷,還有智慧的感覺。她像是自由的動物,當然,沒 被關在籠子裡,就像《豆豆兒童生活雜誌》雜誌發表的《讓方塊熊 翻身》:一個關於動物權利的故事 楊瑾稱自己是「羊」,就像她的姓氏「楊」的諧音。過去十八年 來,她一直與她那頭有 羊相的狗一同生活。狗兒日漸老去,近 來,楊瑾聽見它的呼吸有點重和大聲。她說自十二歲起便和狗兒一 起生活,已經成為她的個人成長中的重要部分。

楊瑾和她的隊友們,試圖讓教師和學生更尊重世界上的自然及人文 資源,締造更合乎道德的消費模式和可持續生活,增加世界公民身 份的認同感,以及能更深入欣賞人。畢竟,香港主要的糧食供應往 往是依靠被剝削的外地農民。

楊瑾跟我談到生活在城市的人該怎麼樣,我們發覺彼此原來極為相 像:她騎腳踏車到火車站;我走路到電車站。她每週送遞本土種植 的有機蔬菜到我們的辦公室,而我則總結公平貿易商品的訂單。我 們的家都有廢棄物和二手家具,我們都回收紙張、塑料、玻璃和鋁 罐。近三個月,她還讓大約1000條蚯蚓住在她的食物殘渣,以減少 廚房的垃圾;我則用雞蛋殼為天台植物堆肥。

孩提時,楊瑾於中產區的屋苑中成長。她不認識眾多鄰居,以為學 業成績優異就是成功。現在,她的家就在郊區風水林附近,她認識 周圍的人與動物。她說:「經過這麼多年,我終於感受到社區的歸 屬感。」

楊瑾試圖不吃快餐。在過去的十二年中,她不吃牛肉,以此來減少 森林砍伐;兩年前,她從環境和道德觀點出發,試圖停止進食所有 肉類,用以展示她對動物的熱愛。她澄清其飲食習慣:「我只吃我 能殺死的動物。當我十二歲左右,作為一個女童軍,我殺了一隻小 雞,然後烤了牠來吃。」

楊瑾是樂施會發展教育組的成員,教育組工作包括:教育資源圖書館(自1990年)、教育資 助計劃(1995年起),教育網站www.cyberschool.oxfam.org.hk運作(自2000年),以及樂 施會互動教育中心(2005年起)。加入樂施會前,她撰寫了兩本中文書,《魔法蹄套》(關於 個人成長)和《大啡熊的免費表演》(關於動物和道德)。這篇文章是她與《一樂也》主編思 樂維的訪談。圖:楊瑾提供

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她說:「當你知道你的食物來自哪裡以及如 何到達你的餐桌,你會尊重和珍惜糧食、農民和大自然。」幾個月 前,她以志願者的身份,寄住在澳洲一個家庭式自由放養農場,並 打破了她十二年來的牛肉禁令。「農場工廠的牛,整個生命都在水 泥格中度過,幾乎不能夠轉動身體。但在這個農場,牛可以純粹快 樂、自由地漫步,而且是用青草而不是大豆餵養,這是更道德和綠 色的畜牧方式,牛肉也較好吃。」

一樂也 2O1O年1O月


天氣轉變,食物也在轉變 文:思樂維

樂施會在亞洲多處地區向農民提供新農耕技術的訓 練,以對應天氣轉變對農耕的影響。 大米 / 柬埔寨和菲律賓

枸杞 / 中國

農夫改種的不同品種的大米,耐旱程度較高而且可以更節省用水,加上轉用新的水稻強化栽培術後,收成得以 提高。由於摒棄使用化學殺蟲劑(有時以大蒜化替)和肥料(將米殼燒焦撒於泥土,既可肥沃土壤,亦可改善 土質的儲水量),成本得以下降。圖:RWAN, Philippines及樂施會美國提供

紅色的枸杞可以煮湯和釀酒,對眼睛、腎和肝 臟都有療效。枸杞生長於灌木叢中,耐旱能力 高,是上佳保護農地沙漠地的農作物。中國西 北甘肅,攝影:Tang Kong Fai

漂浮的稻田 / 孟加拉

西瓜 / 越南

苜蓿 / 中國

孟加拉西北部水災頻仍,農夫惟有建築起水上稻田, 讓他們於任何天氣都可以繼續種植。稻田建造在木架 之上,以繩子固定位置。攝影:Chun Wai

越南農民在湄公河三角洲區域進行耕種和水產養殖: 在陸地種西瓜,在水塘養泥蟹,以及在沿岸的沖積土 和河邊養殖血蚶。攝影:Bui Thi Minh Hue

苜蓿既耐旱又可以作飼料養羊。在中國,羊是很有價 值的家畜。中國西北近年天氣變得乾涸,很多農民已 轉養耐旱程度較高的灘羊。攝影:蕭莎 / 樂施會

一樂也 2O1O年1O月


8

新 夥 伴 樂施會每天都與全球數以以百計的團體,由 小型的非政府組織到國際機構,由發展中國 家府部門到香港的社區團體,並肩工作, 以下是我們首次支持的8個夥伴團體。

中國大陸

安黴 • 安徽大學經濟法制研究中心 北京 •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 理研究院

• 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

廣西 • 廣西來賓市武宣縣人民政府

• 鳳山縣扶貧辦 •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事務委 員會經濟發展處

湖北 • 華中師範大學減貧與鄉村治 理研究中心

四川 • 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

這期《一樂也》介紹的夥伴團體,是華中師範大 學減貧與鄉村治理研究中心(CPRGS),於四川 大地震後和樂施會合作,展開災後重建工作。

香港公平貿易食物 51 種公平貿易食品現已供應 杏仁 蘋果(果汁及乾果) 杏(果汁及種籽) 香蕉片 巴西堅果 糖果 腰果(焗製、生食、牛油及糖衣) 小荳蔻(小荳蔻莢、小荳蔻粉) 辣椒粉 巧克力塊 肉桂(肉桂條、肉桂粉) 丁香(全丁香、丁香粉) 可可豆(乾豆、可可豆粉、片裝) 椰子(椰絲、椰油、椰膏) 咖啡(小果、中果) 曲奇 胡荽(胡荽粉) 咖哩(咖哩葉、咖哩粉) 薑(乾薑、全薑、薑粉、薑糖、薑餅) 什錦果麥條 西柚汁 石榴(果醬、糖果) 蜜糖 雪糕 果醬 果汁 檸檬草(全枝) 夏威夷果仁 肉荳蔻衣(全顆) 果(果乾、果汁)

肉荳蔻 橄欖油 橙(果汁、橙醬) 熱情果(乾果、果醬) 桃(乾果、果醬) 花生 梨乾 胡椒(黑胡椒、白胡椒、胡椒粒、胡椒粉) 鳳梨汁 藜麥意粉 提子乾 大米 芝麻(芝麻醬、種籽) 糖(蔗糖、原糖、啡糖、黑糖) 什錦葡萄乾 茶葉(12種) 薑黃粉 雲 香草(全枝、雪糕) 合桃 酒

尚有34種食品,不日抵達‥‥‥ *蘋果 / *杏 / *Araza / *香蕉 / *西椒 / *藍莓 / 麵包 / 棗 / 福尼奧米 / *葡萄 / *豆(如紅腰 豆、Pinto豆)/ *檸檬 / *青檸 / *荔枝 / * 果 / 馬魯拉果(Marula)/ *蜜瓜 / *薄荷 / 橄欖 / *橙 / *木瓜 / *熱情果 / *桃 / *梨 / *青豆 / *梅 / *苦蘵(又名燈籠果)/ *鳳梨 / 馬鈴薯 / 豆類 如小扁豆)/ 大豆 / 甜蕃薯 / 蕃茄 * 新鮮

C P R G S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結合政治、經濟、 商業管理及教育等多個學術範疇的研究中心。 CPRGS重點研究通過農村基層管理以達到滅貧目 標的創新理論及政策議題,同時在國內外展開滅 貧計劃和政策試驗等項目。

無窮

汶川大地震後,災後重建有賴各方人士、團體、 非政府組織、政府單位甚至是社會的全力支持。 汶川地震貧困村的重建過程,得到政府、非政府 組織甚至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為結合社會、政 府和非政府組織等三元素的災區重建項目豎立了 可供借鏡的範例。

六月號《無窮》以「旅遊貧窮 為題材:貧民窟之旅到底是 幫助了貧窮人,還是一種剝削和傷害?旅行時,怎樣才做 到尊重當地文化?瀏覽電子版:http://www.oxfam.org.hk/en/ mokung_y2010.aspx

CPRGS以樂施會在汶川的重建工作為主要藍本, 並以中國扶貧基金會、陝西婦女理論婚姻家庭研 究會、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為比較個案,對 非政府組織參與災後重建的價值、動機、功能、 策略以及對當地社區的影響進行研究和分析,研 究結果對政府日後在預防災害、災後重建、扶貧 政策等範疇中如何和非政府組織更能緊密合作和 互動,具有重大參考價值。是項研究於2010年8月 展開,並於次年1月結束。

於2004年創刊、曾獲人權聞獎的樂施會《無窮》雜誌,六 月號出版後,便要暫別大家。在我們於新平台、以新面貌 再見時,請繼續留意「無窮校園」(www.cyberschool.oxfam. org.hk),瀏覽為師生而設的教育資源。

一樂也 一樂也》每兩個月上載至本會網站:www.oxfam.org.hk/one 您也可免費訂閱,每兩個月透過電郵收到《一樂也》: www.oxfam.org.hk/one/chi/subscribe.html

一樂也》為由樂施會(地址:香港北角馬寶道28號華匯中心17樓)出版的電子雙月 刊。本刊的文章及圖片均為作者所表達的意見,並不代表本會立場。如有意轉載本刊內 容,請與本會聯絡。在正常情況下,只須在轉載時清楚註明出處,本會均會准許轉載。 一樂也》備有中、英文的HTML及PDF版本,供免費瀏覽。

一樂也 2O1O年1O月

1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