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總義1》

Page 1




釋迦牟尼佛



宗喀巴大師



福稱論師



觀世音尊者



僅 將 上 師 視 為 凡 夫 , 這 哪 能 獲 得 功 德 ? ﹂

阿 底 峽 尊 者 答 : ﹁ 獲 多 少 大 乘 功 德 , 全 仰 賴 上 師 。 西 藏 人

修 行 者 , 卻 沒 有 人 獲 得 成 就 , 這 是 什 麼 原 因 ? ﹂

種 敦 巴 尊 者 百 思 不 解 地 向 阿 底 峽 尊 者 請 問 : ﹁ 西 藏 有 很 多


尊 者 具 備 十 種 功 德

察 、 檢 驗 他 , 對 尊 者 的 信 心 越 是 日 益 彌 增 。

如 經 、 論 所 說 般 , 必 須 長 時 間 觀 察 上 師 。 觀 世 音 尊 者 是 位 具 格 的 上 師 , 越 是 觀

成 佛 無 庸 置 疑 。

的 上 師 , 照 他 的 話 實 踐 , 無 論 距 離 多 麼 遙 遠 , 皆 能 得 到 加 持 , 內 心 快 速 成 長 , 最 終

五 濁 惡 世 末 法 時 代 , 上 師 難 遇 , 非 常 難 以 尋 獲 一 位 具 格 上 師 。 若 能 跟 著 具 資 格

︽ 現 觀 總 義 1 ︾

請 跟 隨 具 格 上 師


請 跟 隨 具 格 上 師

為 時 , 可 隨 心 所 欲 操 控 身 、 心 , 不 厭 倦 、 不 疲 憊 。 尊 者 不 論 從 事 任 何 活 動 : 講 經 、 下

法 約 四 、 五 個 小 時 , 未 曾 有 疲 態 , 這 是 一 種 已 獲 身 、 心 輕 安 的 徵 兆 。 從 事 任 何 善 的 行

﹁ 靜 ﹂ 指 息 滅 沉 沒 、 掉 舉 , 已 獲 奢 摩 他 的 禪 定 功 德 。 法 王 一 上 法 座 , 傳 授 佛

肚 子 會 餓 , 尊 者 會 請 求 世 尊 原 諒 , 然 後 吃 一 塊 餅 乾 。

為 利 益 眾 生 , 他 必 須 資 養 色 身 , 因 此 , 有 時 因 應 無 助 眾 生 渴 求 , 時 間 到 了 比 較 晚 ,

言 , 解 決 眾 生 身 、 心 上 的 痛 苦 。 尊 者 晚 上 不 吃 晚 餐 , 堅 守 ﹁ 過 午 不 食 ﹂ 的 出 家 戒 。

一 部 分 。 尊 者 應 邀 遠 赴 世 界 各 地 , 不 辭 辛 勞 講 經 說 法 , 不 分 眾 生 的 種 族 、 膚 色 、 語

是 一 個 確 確 實 實 的 比 丘 , 持 戒 已 達 渾 然 天 成 的 境 界 , 不 須 刻 意 持 守 , 因 已 成 為 他 的

﹁ 在 夢 中 , 始 終 記 得 自 己 是 位 比 丘 。 ﹂ 如 果 一 個 人 可 在 夢 中 仍 不 忘 自 己 身 為 比 丘 、

持 守 戒 律 裡 提 到 五 種 方 法 , 其 中 一 個 是 時 常 提 醒 自 己 的 受 戒 身 分 。 尊 者 曾 經 開 示 :

偈 頌 中 ﹁ 調 伏 ﹂ 指 持 戒 功 德 , 在 此 是 指 別 解 脫 戒 。 尊 者 本 身 持 戒 清 淨 , 一 般

巧 說 , 悲 憫 離 厭 應 依 止 。 ﹂ 此 中 談 到 了 十 種 功 德 , 尊 者 也 具 備 十 種 功 德 。

如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中 說 : ﹁ 知 識 調 伏 靜 近 靜 , 德 增 具 勤 教 富 饒 , 善 達 實 性 具


往 覺 得 佛 法 浩 瀚 無 邊 , 己 如 以 管 窺 天 。 從 尊 者 的 開 示 中 , 可 見 他 遍 覽 三 藏 十 二 部 ,

﹁ 教 富 饒 ﹂ 指 滿 腹 墨 水 。 尊 者 說 法 時 , 不 時 引 用 佛 經 、 論 典 、 典 故 , 聽 者 往

帶 著 歡 喜 心 行 持 , 時 時 心 繫 眾 生 、 想 的 唯 有 眾 生 、 為 的 只 是 眾 生 。

以 演 講 、 授 課 、 開 示 、 會 晤 的 型 式 滿 眾 生 願 ; 晚 上 五 點 到 八 點 , 則 又 再 次 修 行 利 眾 。

到 八 點 , 以 拜 佛 、 禪 修 、 閱 藏 等 方 式 利 眾 ; 從 上 午 八 點 到 下 午 五 點 , 正 式 利 益 眾 生 ,

﹁ 具 勤 ﹂ 指 努 力 。 尊 者 片 刻 不 浪 費 , 無 時 無 刻 為 眾 生 。 每 日 清 晨 三 點 起 床 直

定 、 慧 的 功 德 等 都 超 過 弟 子 。

﹁ 德 增 ﹂ 指 優 點 多 過 弟 子 。 身 、 語 、 意 的 功 德 , 聞 、 思 、 修 的 功 德 , 以 及 戒 、

立 之 實 體 我 ﹂ , 可 見 尊 者 已 通 達 粗 品 無 我 的 道 理 。

時 開 始 , 就 一 直 覺 得 沒 有 一 個 ﹁ 我 ﹂ 。 但 尊 者 認 為 , 所 空 掉 的 那 種 ﹁ 我 ﹂ 是 ﹁ 能 獨

曾 在 敍 述 自 己 一 生 的 修 行 經 驗 , 提 到 三 十 五 歲 時 , 對 空 性 有 十 分 深 刻 的 體 驗 。 從 那

﹁ 近 靜 ﹂ 指 大 、 小 乘 宗 義 共 通 的 粗 品 無 我 智 慧 , 可 暫 時 止 息 粗 品 煩 惱 。 尊 者

屬 報 告 皆 格 外 專 注 , 並 且 周 遭 一 花 一 草 、 一 舉 一 動 、 一 言 一 語 等 絕 不 離 他 的 觀 察 內 。

︽ 現 觀 總 義 1 ︾


請 跟 隨 具 格 上 師

恰 如 其 分 的 短 短 幾 句 話 說 服 得 五 體 投 地 。 據 說 , 有 位 寫 大 量 文 章 批 評 尊 者 的 人 , 有

些 缺 點 , 他 應 眾 生 需 求 , 宣 說 有 益 的 話 語 。 不 論 是 來 問 問 題 或 踢 館 者 , 每 位 都 被 他

人 語 無 倫 次 , 不 懂 說 話 時 機 , 該 講 時 不 說 、 不 該 說 時 , 反 而 口 若 懸 河 。 尊 者 沒 有 這

﹁ 具 巧 說 ﹂ 指 說 話 非 常 善 巧 。 說 者 無 意 , 聽 者 有 心 , 往 往 傷 及 不 少 人 ; 有 些

性 空 、 分 別 心 安 立 , 顯 然 可 知 , ﹁ 不 能 找 到 ﹂ 並 非 究 竟 空 性 。

無 士 夫 。 ﹂ 在 這 之 後 , 龍 樹 菩 薩 還 刻 意 加 上 : ﹁ 如 六 界 集 故 ﹂ 等 文 , 說 明 緣 起

而 已 。 因 龍 樹 菩 薩 ︽ 寶 鬘 論 ︾ 云 : ﹁ 士 夫 非 地 水 , 非 火 風 非 空 , 非 識 非 一 切 , 異 此

生 堅 定 認 知 。 不 僅 如 此 , 更 強 調 所 謂 ﹁ 空 性 ﹂ 、 ﹁ 無 自 性 ﹂ , 並 非 僅 僅 ﹁ 尋 找 不 到 ﹂

度 解 釋 。 將 緣 起 現 為 性 空 、 性 空 現 為 緣 起 , 對 其 中 一 者 有 領 會 時 , 立 即 對 另 一 者 產

﹁ 善 達 實 性 ﹂ 指 通 達 空 性 。 尊 者 在 詮 釋 空 性 時 , 皆 以 緣 起 性 空 互 相 輔 佐 的 角

論 直 接 朗 誦 而 出 , 不 是 背 誦 , 而 是 自 然 流 露 。

詳 盡 的 解 釋 。 每 次 說 法 或 會 見 信 眾 時 , 旁 徵 博 引 , 不 時 引 經 、 舉 論 , 彷 彿 手 持 經 、

貫 徹 通 達 且 了 然 於 心 。 針 對 任 何 問 題 , 立 即 從 頭 到 尾 掃 描 藏 經 一 遍 , 繼 而 做 出 非 常


﹁ 這 輩 子 最 有 意 義 的 事 就 是 利 益 眾 生 , 沒 有 什 麼 比 此 更 有 意 義 。 ﹂

刻 為 著 眾 生 , 將 畢 生 奉 獻 給 眾 生 , 只 要 對 眾 生 有 益 , 未 嘗 推 辭 且 樂 於 其 中 。 尊 者 說 :

﹁ 離 厭 ﹂ 指 從 來 不 喊 累 , 內 心 持 有 歡 喜 心 。 尊 者 分 分 秒 秒 想 著 眾 生 , 時 時 刻

何 前 去 台 灣 ? 是 否 可 辦 得 到 簽 證 ? 純 粹 想 盡 自 己 所 有 的 能 力 利 他 。

尊 者 一 心 一 意 想 要 幫 助 僧 人 , 滿 他 的 心 願 , 完 全 沒 有 考 慮 到 身 為 一 個 內 地 僧 人 該 如

個 地 方 都 不 合 適 , 其 後 , 就 交 代 秘 書 長 說 : ﹁ 將 這 位 僧 人 送 往 台 灣 好 了 。 ﹂ 其 實 ,

自 內 地 的 僧 人 面 見 尊 者 。 那 位 僧 人 向 尊 者 請 求 賜 予 一 個 學 中 文 的 環 境 , 尊 者 想 了 幾

只 要 對 孩 子 有 幫 助 的 , 即 使 是 生 命 , 她 也 會 犧 牲 。 有 一 天 , 某 位 秘 書 長 帶 了 一 位 來

生 有 利 , 他 都 會 慷 慨 布 施 。 這 舉 動 發 自 於 對 眾 生 的 愛 , 像 母 親 哪 有 什 麼 不 給 孩 子 ?

錯 事 。 ﹁ 悲 憫 ﹂ 指 有 菩 薩 的 慈 悲 心 腸 。 尊 者 擁 有 許 多 別 人 供 養 他 的 東 西 , 只 要 對 眾

次 晉 見 尊 者 、 與 尊 者 談 話 時 , 痛 哭 流 涕 , 哭 得 無 法 自 拔 , 當 面 告 白 、 懺 悔 之 前 做 的

︽ 現 觀 總 義 1 ︾


請 跟 隨 具 格 上 師

自 在 圓 滿 ︵ 財 位 僚 屬 ︶ : 尊 者 擁 有 財 富 , 有 很 多 人 將 自 己 一 輩 子 的 收 藏 品 、

這 應 該 也 是 一 種 示 現 。 他 有 能 力 出 生 在 貴 族 中 , 但 沒 有 示 現 這 個 相 。

善 他 們 生 活 的 原 因 。 ﹂ 菩 薩 度 化 不 同 眾 生 , 示 現 不 同 形 象 , 因 此 , 尊 者 出 生 卑 微 ,

理 解 他 們 , 明 白 他 們 的 思 想 。 那 就 是 我 何 以 對 他 們 有 如 此 強 烈 的 感 情 , 並 致 力 於 改

便 不 會 珍 惜 西 藏 的 低 下 階 層 的 感 情 和 思 想 。 然 而 , 由 於 我 本 人 卑 微 的 出 身 , 我 可 以

時 , 我 油 然 產 生 了 一 股 自 豪 之 感 。 我 意 識 到 , 假 如 我 來 自 一 個 富 庶 或 貴 族 人 家 , 我

從 傳 記 中 知 曉 。 在 ︽ 我 的 故 鄉 與 人 民 ︾ 中 提 到 : ﹁ 當 我 看 見 我 祖 先 的 村 莊 和 我 的 家

族 姓 圓 滿 ︵ 生 ︶ : 指 於 貴 族 中 出 生 。 尊 者 為 什 麼 不 選 擇 出 生 貴 族 的 原 因 , 可

見 人 愛 。

形 色 圓 滿 ︵ 身 ︶ : 尊 者 相 貌 莊 嚴 , 年 輕 時 , 也 是 位 帥 哥 。 尊 者 五 根 具 全 , 人

壽 量 圓 滿 ︵ 住 樂 趣 ︶ : 尊 者 長 壽 , 現 今 已 七 十 八 高 齡 。

尊 者 也 具 備 了 八 異 熟 功 德 。

尊 者 具 備 八 異 熟 功 德


是 譯 者 粗 略 觀 察 所 寫 下 , 希 望 讀 者 閱 讀 之 後 , 對 尊 者 生 起 虔 誠 依 止 的 心 。

其 實 , 尊 者 的 三 身 祕 密 功 德 無 量 無 邊 , 並 非 凡 夫 與 言 詞 能 表 達 。 在 此 描 述 的 僅

年 , 開 刀 取 出 膽 囊 時 , 復 癒 能 力 迅 速 驚 人 。

常 健 康 , 體 力 超 乎 常 人 , 每 天 行 程 緊 湊 。 雖 已 年 長 , 但 不 見 其 體 力 不 支 。 二 〇 〇 八

大 力 具 足 ︵ 諸 所 應 作 勢 力 具 足 ︶ : 尊 者 少 病 , 幾 年 感 冒 一 次 , 幾 乎 無 病 , 非

丈 夫 性 ︵ 一 切 功 德 之 器 ︶ : 指 尊 者 是 男 性 , 不 僅 如 此 , 還 是 位 比 丘 。

他 是 誰 。 有 時 , 尊 者 自 己 開 玩 笑 說 : ﹁ 以 名 氣 而 言 , 可 能 連 世 尊 也 沒 有 像 我 這 樣 。 ﹂

大 勢 名 稱 ︵ 彼 所 有 名 稱 ︶ : 尊 者 美 譽 遍 揚 五 大 洲 , 連 五 、 六 歲 的 小 孩 都 知 道

多 麼 堅 固 ; 由 此 可 知 , 尊 者 的 話 可 信 度 之 高 。

五 十 年 前 寫 的 一 本 書 時 說 : 之 前 的 看 法 至 今 仍 舊 如 此 , 沒 有 改 變 。 可 見 他 的 見 解 有

的 是 假 的 。 二 〇 一 三 年 , 尊 者 在 西 藏 兒 童 村 ︵

︶ 傳 授 他

信 言 圓 滿 ︵ 世 間 量 則 ︶ : 由 尊 者 口 中 所 出 , 大 家 皆 視 為 真 言 , 不 會 懷 疑 他 說

金 錢 、 佛 像 供 養 尊 者 。 尊 者 也 有 眾 多 的 親 朋 好 友 。

︽ 現 觀 總 義 1 ︾


盡 除 眾 生 苦 。

願 吾 住 世 間 ,

以 及 眾 生 住 ,

乃 至 有 虛 空 ,



譯 序

練 日 後 廣 大 僧 眾 具 備 敏 銳 、 清 晰 、 正 確 的 思 惟 。

爾 後 , 西 藏 先 賢 祖 師 , 將 佛 經 內 涵 以 活 潑 、 深 入 的 ﹁ 辯 經 理 路 ﹂ 樹 立 思 考 模 式 , 訓

教 育 , 具 有 傳 承 與 完 整 的 五 部 大 論 教 育 體 系 , 其 中 的 因 明 系 統 來 自 陳 那 、 法 稱 論 師 。

推 廣 佛 法 應 以 培 育 僧 才 為 基 礎 , 進 而 利 益 一 切 社 會 大 眾 。 藏 傳 佛 教 格 魯 派 僧 伽

班 智 達 洲 ﹄ , 專 門 翻 譯 佛 法 。 ﹂ 這 是 我 成 立 ﹁ 班 智 達 翻 譯 小 組 ﹂ 的 緣 起 。

一 個 翻 譯 組 織 。 ﹂ 之 後 , 又 常 聽 到 觀 世 音 尊 者 提 及 : ﹁ 桑 耶 寺 多 年 前 設 立 了 ﹃ 譯 師

七 、 八 年 前 , 一 位 西 藏 名 叫 菩 提 的 上 師 曾 鼓 勵 我 說 : ﹁ 回 台 灣 後 , 你 應 該 成 立

譯 序

正 式 學 習 五 部 大 論 的 第 一 本 教 科 書


基 礎 教 材 全 稱 : 建 立 因 類 學 顯 映 萬 法 之 鏡

︵ 洛 色 林 學 院 ︶ 因 類 學

宴 全 ︵ 善 稱 洛 說 : 色 攝 林 集 學 攝 院 類 ︶ 學 攝 諸 類 學 涵 義 之 學 者 喜 蔣 貝 赤 理 雲 丹 嘉 措 大 師

書 名

戒 勝 大 格 西

洛 桑 嘉 措 院 長

冊 數

年 訂 出 版 版 於 年 、 增

出 版

作 者

班 智 達 佛 學 會 五 部 大 論 翻 譯 計 畫

全 心 稱 類 : 學 建 立 大 理 路 心 類 學 必 備 集 錦

類 別

人 的 合 作 , 非 我 一 人 能 獨 立 完 成 , 故 於 二 一 一 年 , 在 北 印 度 開 辦 翻 譯 培 訓 班 。

類 學 ︾ , 進 一 步 再 將 洛 色 林 的 五 部 大 論 教 科 書 陸 續 譯 出 。 這 需 要 許 多 年 的 努 力 與 眾

因 此 , 我 決 定 遵 循 藏 傳 僧 伽 教 育 的 順 序 , 先 翻 譯 ︽ 攝 類 學 ︾ , 其 次 ︽ 心 類 學 ︾ ︽ 因

︽ 現 觀 總 義 1 ︾


譯 序

僧 成 大 師

堪 蘇 蓮 花 勝 幢 大 師

及 的 量 參 教 理 考 書 科 方 書 面 除 釋 釋 意 量 量 闇 論 論 日 頌 明 光 明 解 釋 解 脫 脫 道 道 疏 疏

開 慧 增 喜 心 摩 尼

及 的 般 參 教 若 考 書 科 方 書 面 現 般 論 全 觀 若 俱 稱 莊 義 釋 : 嚴 之 解 般 論 燈 心 若 釋 要 波 莊 羅 嚴 蜜 般 疏 多 若 義 辨 善 教 析 說 授 現 觀 顯 莊 明 嚴 福 福 稱 稱 論 論 師 師

福 稱 論 師

福 稱 論 師

堪 蘇 蓮 花 勝 幢 大 師

一 一 二 一

一 二 二 二 二

欽 文 殊 大 師

現 觀 總 義

——

及 的 中 參 教 觀 考 書 科 方 書 面 中 開 中 觀 啟 觀 總 深 辨 義 義 析 眼 之 金 匙

——

的 俱 教 舍 科 書 方 面 阿 阿 毘 毘 達 達 磨 磨 俱 俱 舍 舍 論 莊 之 嚴 明 釋 解 脫 道 疏

版 一 部 年 分 先 出

福 稱 論 師

賈 曹 傑 大 師

堪 蘇 蓮 花 勝 幢 大 師

二 版 一 年 部 年 分 先 、 出


海 , 成 就 無 上 菩 提 。

由 衷 感 謝

會 審 定 , 再 經 北 印 度 莎 拉 審 定 小 組 兩 年 嚴 謹 審 閱 與 校 稿 , 最 後 我 再 一 一 與 徐 、 陳 老

︽ 現 觀 總 義 ︾ 篇 幅 極 多 , 這 次 先 出 版 一 部 分 從 開 始 到 四 諦 。 全 稿 透 過 譯 經

淑 貞 居 士 、 歐 瓊 月 居 士 、 蔡 正 松 居 士 、 蘇 財 元 居 士

……

上 師 觀 世 音 尊 者 、 明 燈 居 士 、 殷 琪 居 士 等 大 德 的 善 款 支 持 。 翻 譯 本

師 討 論 , 最 終 定 案 。 在 此 , 深 深 致 謝 。

——

書 的 功 德 , 祈 願 諸 位 上 師 長 久 住 世 , 功 德 主 事 事 圓 滿 、 順 心 , 一 切 眾 生 早 日 脫 離 苦

等 多 人 才 得 以 完 成 。

火 塗 居 士 、 田 安 雄 居 士 、 姜 森 岳 居 士 、 徐 經 蘭 居 士 、 陳 紹 穎 居 士 、 黃 清 仁 居 士 、 莊

還 有 從 二 〇 一 〇 年 , 就 開 始 加 入 的 譯 經 會 會 員 , 以 及 這 次 的 編 輯 群 : 恆 定 法 師 、 尤

滇 津 曲 尊 法 師 、 滇 金 雀 堄 法 師 等 人 , 幫 忙 閱 稿 、 校 正 、 解 答 文 字 難 以 理 解 的 地 方 ,

措 院 長 、 大 海 老 師 、 公 久 王 睹 老 師 、 倉 忠 仁 波 切 、 洛 桑 耶 西 法 師 、 才 望 諾 布 法 師 、

︽ 現 觀 總 義 ︾ 為 ﹁ 正 式 學 習 ﹂ 五 部 大 論 的 第 一 本 教 科 書 。 翻 譯 本 書 承 蒙 洛 桑 嘉

︽ 現 觀 總 義 1 ︾


譯 序

寶 貴 的 意 見 , 或 寫 信 至

, 無 盡 感 激 !

本 書 若 有 任 何 錯 誤 , 敬 請 十 方 大 德 海 涵 ; 若 大 眾 對 譯 文 有 任 何 建 議 , 請 賜 予 您



導 讀

可 薩 ︵

︶ 地 區 , 在 那 裡 待 了 幾 個 月 。 之 後 , 赤 仁 波 切 叫 我 到 北 印 度 拉 達 克

二 十 七 歲 , 都 在 西 藏 洛 色 林 學 院 度 過 ; 之 後 逃 亡 到 印 度 , 路 線 經 由 不 丹 來 到 印 度 巴

有 時 花 費 兩 天 時 間 翻 越 一 座 山 , 如 此 歷 經 三 個 月 才 到 洛 色 林 學 院 。 從 那 時 一 直 到

人 , 全 部 武 裝 , 背 著 食 物 、 飲 料 、 衣 服 等 用 品 , 翻 過 的 山 、 越 過 的 嶺 , 數 不 勝 數 ,

答 : 在 十 八 歲 那 年 進 入 哲 蚌 寺 洛 色 林 學 院 。 從 家 鄉 來 的 路 途 上 , 約 七 、 八 十

問 : 老 師 , 您 以 前 是 何 時 進 入 西 藏 三 大 寺 的 ?

導 讀

採 訪 洛 色 林 資 深 大 老 師 班 登 扎 巴 格 西

如 何 學 習 ︽ 現 觀 總 義 ︾ ?

佛 子


能 勝 任 任 何 工 作 , 有 人 說 可 能 活 不 了 了 。 當 時 , 父 母 親 教 我 回 家 鄉 , 我 的 舅 父 也 希

答 : 我 最 初 來 到 洛 色 林 時 , 前 一 、 兩 年 , 生 了 胃 病 , 常 常 劇 烈 疼 痛 , 在 學 院 不

有 遇 到 什 麼 極 大 的 挫 折 或 困 難 ? 您 是 怎 麼 克 服 的 ?

問 : 您 當 初 抱 著 一 個 學 習 經 典 的 心 願 來 到 了 洛 色 林 學 院 , 在 學 習 過 程 中 , 有 沒

出 家 。

叔 是 位 僧 人 , 非 常 疼 惜 我 、 重 視 我 , 後 來 跟 他 住 一 起 , 就 這 樣 , 在 家 鄉 受 了 沙 彌 戒

答 : 家 人 、 親 戚 期 望 我 可 以 出 家 , 他 們 認 為 出 家 是 一 件 吉 祥 的 事 。 我 有 位 叔

問 : 為 什 麼 會 選 擇 出 家 這 條 路 ?

次 , 在 一 九 六 四 年 左 右 回 到 巴 可 薩 , 繼 續 研 習 經 典 。

人 都 住 在 一 起 。 等 到 將 在 家 人 陸 續 分 配 到 其 他 地 方 後 , 我 於 此 已 住 了 一 、 兩 年 ; 再

︶ 居 住 。 當 時 一 起 逃 亡 來 的 一 般 人 民 、 軍 人 、 男 人 、 女 人 、 出 家 人 與 在 家

︽ 現 觀 總 義 1 ︾


導 讀

出 來 。

像 我 生 病 時 , 吃 藥 、 看 醫 生 沒 有 效 ; 做 了 大 禮 拜 , 後 來 將 一 個 深 黑 的 血 塊 吐

痛 苦 。

沒 有 生 病 的 話 , 每 位 僧 人 在 三 大 寺 內 心 皆 非 常 喜 悅 ; 生 病 時 , 才 會 有 心 靈 上 的

已 , 所 有 的 僧 人 都 一 樣 非 常 苦 : 喝 黑 茶 、 吃 糌 粑 , 有 時 候 也 沒 有 糌 粑 可 以 吃 。

答 : 當 時 在 三 大 寺 , 生 活 非 常 困 苦 , 設 備 不 足 , 生 活 條 件 不 好 , 不 是 只 有 我 而

問 : 那 麼 , 有 沒 有 心 理 的 困 擾 ?

活 下 來 了 , 後 來 陸 續 學 了 中 觀 。

我 大 禮 拜 約 做 二 十 萬 次 後 , 吐 了 很 多 黑 色 的 東 西 出 來 , 加 上 老 師 的 祈 禱 , 慢 慢 轉 好 ,

我 的 老 師 索 南 公 波 , 還 有 洛 色 林 的 其 他 老 師 說 一 切 會 轉 好 , 讓 我 暫 時 修 養 。 於 是 ,

望 我 回 去 , 但 我 堅 持 , 沒 有 回 去 。 那 時 , 有 老 師 說 我 頭 腦 很 好 , 但 必 須 要 累 積 資 糧 。


應 結 合 ︽ 菩 提 道 次 廣 論 ︾ 的 ﹁ 奢 摩 他 ﹂ 、 ﹁ 毘 婆 舍 那 ﹂ 單 元 一 起 研 讀 。

要 的 內 容 攝 於 ﹁ 發 心 ﹂ 。 還 有 , ﹁ 禪 定 無 色 ﹂ 單 元 中 的 ﹁ 奢 摩 他 ﹂ 、 ﹁ 毘 婆 舍 那 ﹂ ,

學 到 的 種 種 法 義 內 容 歸 納 到 ﹁ 發 心 ﹂ 本 身 , 或 發 心 的 因 、 發 心 的 結 果 , 也 就 是 將 主

答 : 全 部 學 完 可 能 是 種 挑 戰 。 就 如 我 剛 剛 提 到 的 ﹁ 發 心 ﹂ , 這 個 要 學 好 。 將 所

問 : 在 台 灣 或 華 人 地 區 , 在 家 人 學 習 ︽ 現 觀 總 義 ︾ 應 該 如 何 做 才 能 學 好 ?

學 第 二 品 , 沒 有 時 間 辯 經 討 論 第 二 品 的 內 容 。

在 洛 色 林 學 院 時 , 由 於 教 第 二 品 的 時 間 與 冬 季 大 辯 經 同 時 , 所 以 往 往 只 有 上 課

相 ﹂ 、 ﹁ 義 相 與 知 相 ﹂ 、 ﹁ 不 退 轉 相 ﹂ 等 , 其 中 ﹁ 能 表 與 所 表 ﹂ 的 內 容 非 常 廣 泛 。

還 有 , 在 三 大 寺 , 非 常 重 視 現 觀 第 四 品 。 第 四 品 中 有 ﹁ 三 智 一 百 七 十 三 個 行

如 果 學 好 這 些 , 之 後 聽 聞 道 次 第 開 示 時 、 對 自 己 的 修 行 都 會 有 幫 助 , 這 是 最 重 要 的 。

答 : 發 心 、 歸 依 、 四 諦 、 二 諦 。 ﹁ 二 諦 ﹂ 在 洛 色 林 學 院 是 現 觀 第 四 年 的 課 程 ,

問 : ︽ 現 觀 總 義 ︾ 最 重 要 的 內 容 是 什 麼 ?

︽ 現 觀 總 義 1 ︾


導 讀

要 這 麼 想 : ﹁ 只 要 堅 持 , 會 慢 慢 進 步 的 。 ﹂

答 : 之 前 , 我 們 要 花 一 個 小 時 才 讀 得 懂 一 堆 文 字 , 現 在 兩 、 三 分 鐘 就 讀 通 了 。

問 : 如 果 學 了 很 久 仍 然 學 不 會 , 退 心 了 , 該 怎 樣 克 服 ?

同 的 解 決 方 法 。

達 蘭 莎 拉 學 習 經 教 , 錢 用 完 了 , 回 去 賺 錢 再 繼 續 來 學 。 應 針 對 不 同 的 問 題 , 採 用 不

答 : 如 果 條 件 或 資 金 不 足 , 那 麼 , 要 盡 量 去 具 備 條 件 。 譬 如 : 有 些 人 在 北 印 度

問 : 現 今 外 國 人 學 習 經 教 時 , 遇 到 困 難 應 如 何 克 服 ?

則 包 含 全 部 的 道 次 第 。 必 須 知 道 : 在 不 同 單 元 每 個 道 次 第 以 什 麼 不 同 相 貌 呈 現 。

闡 述 了 完 整 的 成 佛 道 次 第 ; ﹁ 十 教 授 ﹂ 裡 , 也 說 明 完 整 的 成 佛 道 次 第 ; 有 些 單 元 ,

答 : 修 持 現 觀 , 最 主 要 是 修 ﹁ 菩 提 心 ﹂ 。 之 前 , 師 長 這 麼 說 : ﹁ 發 心 ﹂ 單 元 ,

問 : 學 習 五 大 論 時 , 如 何 與 修 行 結 合 ? 譬 如 : 學 ︽ 現 觀 總 義 ︾ 時 , 怎 麼 修 行 ?


不 管 在 台 灣 或 漢 地 , 內 心 留 下 深 厚 習 氣 , 是 我 們 唯 一 可 以 寄 託 的 希 望 。 因 為 是

們 長 大 後 , 才 可 以 為 宗 教 犧 牲 。

子 小 時 , 就 開 始 教 導 他 們 : ﹁ 為 法 殉 身 可 以 到 天 堂 。 ﹂ 所 以 深 植 孩 童 內 心 , 因 此 他

印 度 瓦 拉 納 西 西 藏 大 學 教 授 耶 西 濤 克 法 師 曾 對 我 說 : 伊 斯 蘭 教 的 父 母 親 , 從 孩

傷 害 別 人 , 要 做 一 個 善 良 的 人 必 須 具 備 優 良 品 德 。 ﹂ 這 些 道 理 深 植 於 我 們 內 心 般 。

學 會 的 道 理 反 覆 思 考 , 讓 自 己 留 下 深 厚 的 習 氣 。 就 像 父 母 小 時 候 對 我 們 說 : ﹁ 不 要

不 要 想 很 快 學 會 。 此 外 , 將 學 會 的 , 盡 量 用 之 於 促 進 慈 悲 、 菩 提 心 等 善 念 增 長 ; 將

容 易 。 諸 位 大 師 不 僅 計 畫 今 世 , 也 計 畫 下 世 , 我 們 似 乎 也 應 該 好 好 考 慮 長 遠 一 點 ,

︽ 入 行 論 ︾ 說 : ﹁ 久 習 不 成 易 , 此 事 定 非 有 。 ﹂ 只 要 有 一 定 的 練 習 , 就 會 變 得

度 逐 漸 變 快 , 就 可 以 立 即 唸 出 來 了 !

成 的 字 , 一 看 到 就 讀 得 出 來 , 可 是 初 學 時 , 連 一 個 字 母 也 不 會 唸 。 所 以 慢 慢 學 , 速

一 樣 , 一 年 一 年 慢 慢 來 。 但 說 學 不 會 也 不 見 得 , 就 像 朗 讀 一 樣 , 十 個 英 文 字 母 組 合

剛 開 始 若 抱 著 速 成 心 態 , 之 後 無 法 達 成 , 會 氣 餒 的 , 所 以 心 急 不 得 , 就 跟 上 學

︽ 現 觀 總 義 1 ︾


導 讀

答 : 洛 色 林 學 七 年 , 有 些 學 院 只 學 五 年 。

問 : 學 ︽ 現 觀 總 義 ︾ 需 要 幾 年 才 能 學 會 ?

過 觀 察 修 令 心 堅 固 ; 藉 由 ﹁ 安 止 修 ﹂ , 讓 心 清 楚 顯 現 。

菩 提 心 、 慈 悲 都 是 靠 這 些 ﹁ 觀 察 修 ﹂ 而 來 。 作 觀 察 修 必 須 要 思 考 許 多 理 由 , 透

的 思 辨 邏 輯 。 學 了 這 些 之 後 , 就 知 道 如 何 分 析 、 觀 察 , 以 正 理 推 證 , 將 會 有 所 助 益 。

︵ 老 師 又 補 充 說 ︶ : 要 學 些 ︽ 釋 量 論 ︾ 。 ︽ 攝 類 學 ︾ 中 的 闡 述 , 也 都 是 ︽ 釋 量 論 ︾

做 法 。 如 果 沒 有 接 受 過 這 麼 正 確 的 想 法 , 想 法 容 易 受 影 響 , 就 會 遇 到 很 多 困 難 。

校 時 , 聽 到 或 看 到 一 些 負 面 做 法 , 會 想 到 父 母 親 說 的 話 才 正 確 , 不 會 傾 向 那 些 負 面

佛 教 國 家 , 佛 法 仍 在 世 間 , 小 時 候 又 有 父 母 教 導 , 於 內 心 種 下 善 的 種 子 , 所 以 在 學


本 書 ︽ 現 觀 總 義 ︾ 則 是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的 精 華 版 , 非 常 精 簡 , 有 條 不 紊 , 次

莊 嚴 疏 ︾ , 則 是 宗 大 師 對 賈 曹 傑 大 師 講 述 ︽ 現 觀 莊 嚴 論 ︾ 的 內 容 時 所 筆 錄 下 來 。

藏 地 解 釋 ︽ 現 觀 莊 嚴 論 ︾ , 主 要 依 循 獅 子 賢 論 師 所 造 的 ︽ 明 義 釋 ︾ ; ︽ 解 心 要

十 二 本 , 未 結 合 的 有 九 本 。

論 、 藏 地 祖 師 著 作 則 約 有 一 百 五 十 本 。 在 印 度 先 賢 釋 論 中 , 與 般 若 經 結 合 的 主 要 有

此 ︽ 現 觀 莊 嚴 論 ︾ 是 詮 釋 般 若 經 最 主 要 的 一 本 著 作 , 其 中 有 印 度 先 賢 的 諸 多 釋

聚 六 論 , 後 者 的 解 釋 本 是 彌 勒 菩 薩 的 ︽ 現 觀 莊 嚴 論 ︾ 。

般 若 經 內 容 分 兩 類 : 空 性 次 第 與 現 觀 次 第 。 前 者 的 解 釋 本 主 要 是 龍 樹 菩 薩 的 理

譯 者 佛 子 介 紹 ︽ 現 觀 總 義 ︾

施 等 諸 資 糧 , 為 利 眾 生 願 成 佛 ﹂ 的 內 涵 後 , 內 心 有 股 特 別 的 喜 悅 。

答 : 歸 依 、 發 心 的 道 理 。 大 略 知 道 ﹁ 諸 佛 正 法 眾 中 尊 , 直 至 菩 提 我 歸 依 , 我 以

問 : 學 ︽ 現 觀 總 義 ︾ 最 受 用 的 是 什 麼 ?

︽ 現 觀 總 義 1 ︾


導 讀

是 ︽ 現 觀 莊 嚴 論 ︾ 的 行 持 ; ︽ 俱 舍 論 ︾ 是 ︽ 現 觀 莊 嚴 論 ︾ 的 細 節 。 由 此 可 知 此 書 的

論 ︾ 的 理 路 ︵ 邏 輯 辯 證 ︶ ; ︽ 入 中 論 ︾ 是 ︽ 現 觀 莊 嚴 論 ︾ 的 見 解 ; ︽ 毘 那 耶 根 本 經 ︾

三 大 寺 有 此 一 說 : 五 大 論 中 ︽ 現 觀 莊 嚴 論 ︾ 是 核 心 ; ︽ 釋 量 論 ︾ 是 ︽ 現 觀 莊 嚴

詳 盡 探 討 相 關 的 主 題 如 : ﹁ 離 一 、 異 因 ﹂ 、 ﹁ 涅 槃 ﹂ 、 ﹁ 發 心 ﹂ 等 。

淨 正 理 , 於 八 事 、 七 十 義 之 基 礎 上 , 盡 述 成 佛 深 、 細 道 次 第 , 且 針 對 八 現 觀 的 內 容 ,

宗 大 師 父 子 三 尊 著 作 中 , 有 許 多 無 法 詳 盡 解 釋 的 難 題 , 詳 述 於 此 書 。 作 者 由 清

小 單 位 。

辯 經 學 院 、 涅 沖 寺 、 女 眾 的 度 母 洲 學 院 、 台 灣 三 學 佛 學 院 與 班 智 達 佛 學 會 等 大 大 小

學 習 , 如 : 哲 蚌 洛 色 林 學 院 、 甘 丹 東 頂 學 院 、 惹 對 寺 、 上 密 院 、 基 地 ︵ ︶ 學 院 、

︽ 現 觀 總 義 ︾ 是 學 習 般 若 經 的 主 要 教 科 書 , 現 今 , 受 到 許 多 寺 院 、 學 院 重 視 和

霎 時 看 到 前 方 的 一 座 燈 塔 。

師 的 經 、 論 作 為 依 據 , 破 斥 邪 說 , 安 立 自 宗 。 此 作 如 於 般 若 海 中 時 , 不 知 何 去 何 從 ,

第 明 瞭 , 易 於 學 習 ; 不 僅 納 攝 無 邊 佛 理 、 主 要 闡 述 般 若 經 義 , 還 引 用 印 度 與 西 藏 大


辛 苦 , 但 不 經 一 番 寒 澈 骨 , 焉 得 梅 花 撲 鼻 香 !

背 誦 ︽ 現 觀 總 義 ︾ 等 考 試 才 能 升 學 。 東 頂 學 院 學 期 則 為 五 年 。 無 論 哪 一 種 學 程 都 很

第 六 年 學 ﹁ 第 五 品 與 第 八 品 ﹂ 。 洛 色 林 學 院 學 期 則 為 七 年 , 翌 年 , 要 透 過 筆 試 、 辯 經 、

到 ﹁ 二 十 僧 ﹂ , 第 四 年 由 ﹁ 加 行 道 ﹂ 到 ﹁ 第 一 品 ﹂ 完 , 第 五 年 學 ﹁ 第 二 品 與 第 四 品 ﹂ ,

從 ﹁ 禮 讚 文 ﹂ 到 ﹁ 法 輪 ﹂ , 第 二 年 從 ﹁ 了 不 了 義 ﹂ 到 ﹁ 八 現 觀 ﹂ , 第 三 年 由 ﹁ 發 心 ﹂

︽ 攝 類 學 ︾ ︽ 心 類 學 ︾ ︽ 因 類 學 ︾ 一 年 , 接 著 ︽ 現 觀 總 義 ︾ 學 期 為 六 年 : 第 一 年 是

因 本 著 重 視 ︽ 現 觀 總 義 ︾ , 各 學 院 有 不 同 的 學 習 期 限 。 辯 經 學 院 入 學 後 , 先 學

的 一 本 重 要 教 科 書 。

﹁ 不 背 經 典 , 怎 麼 可 能 學 會 經 典 ? ﹂ 所 以 , 許 多 學 院 都 將 ︽ 現 觀 總 義 ︾ 列 為 ﹁ 必 背 ﹂

譯 者 本 身 當 初 在 北 印 度 辯 經 學 院 學 習 時 , 天 天 背 誦 ︽ 現 觀 總 義 ︾ 。 老 師 常 說 :

︽ 現 觀 總 義 ︾ 學 習 之 旅

重 要 性 。

︽ 現 觀 總 義 1 ︾


導 讀

祝 大 家 閱 研 此 作 , 洞 澈 三 世 諸 佛 本 意 , 生 起 空 慧 , 發 菩 提 心 , 早 日 成 就 。

以 上 謹 提 供 簡 單 相 關 內 容 介 紹 , ︽ 現 觀 總 義 ︾ 主 要 的 詳 細 內 容 , 請 見 內 文 。



凡 例 說 明

科 判 而 加 。

藏 文 原 書 所 無 , 為 方 便 讀 者 清 楚 了 解 、 辨 別 , 或 為 完 整 表 述 中 文 文 義 、 段 落 、

增 字

當 需 要 修 改 所 引 用 的 譯 文 時 , 也 會 依 照 藏 文 原 文 修 正 。

津 顙 摩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 其 他 相 關 譯 文 則 以 法 尊 法 師 的 譯 文 為 主 。

翻 譯 時 , 引 用 的 譯 文 如 下 : 法 海 法 師 ︽ 明 義 釋 論 ︾ 、 如 石 法 師 ︽ 入 行 論 ︾ 、 滇

引 用

凡 例 說 明


為 令 讀 者 易 於 理 解 藏 文 中 的 ﹁ 汝 ﹂ ︵ 藏 文 ︶ 或 ﹁ 彼 ﹂ ︵ 藏 文 ︶ 字 , 在 譯

如 : ﹁ 求 寂 聲 聞 ﹂ 等 。

凡 藏 文 有 ﹁ 等 ﹂ 字 , 但 引 文 尚 未 結 束 , 則 於 引 文 後 加 ﹁ ﹂ 與 ﹁ 等 ﹂ 字 表 之 ,

有 時 勝 者 ︵ 藏 文 ︶ , 在 偈 頌 中 受 限 於 字 數 譯 為 ﹁ 佛 ﹂ 。

若 有 類 似 狀 況 亦 可 同 此 。

﹁ 表 ﹂ 、 ﹁ 明 ﹂ 、 ﹁ 顯 ﹂ 、 ﹁ 示 ﹂ 皆 為 ﹁ 揭 示 ﹂ 之 義 , 視 修 辭 需 要 輪 替 使 用 ,

省 略 , 有 時 以 標 點 符 號 代 替 。

藏 文 中 有 ﹁ 與 ﹂ 、 ﹁ 以 及 ﹂ 或 兩 個 以 上 的 ﹁ 以 及 ﹂ , 中 譯 會 依 狀 況 予 以 增 減 、

因 應 中 文 習 慣 用 法 , 稍 有 省 略 、 變 化

德 ﹂ 。

為 使 文 字 通 順 , 在 字 詞 後 加 上 詞 頭 或 詞 尾 , 如 : ﹁ 斷 ﹂ 加 上 ﹁ 德 ﹂ 字 , 成 為 ﹁ 斷

︹ ︺ 裡 的 字 代 表 加 字 。

為 讓 讀 者 清 楚 了 解 , 增 加 ﹁ 問 ﹂ 、 ﹁ 答 ﹂ 、 ﹁ 駁 云 ﹂ 等 字 。

︽ 現 觀 總 義 1 ︾


凡 例 說 明

若 二 萬 頌 ︾ ︽ 般 若 一 萬 八 千 頌 ︾ ︽ 般 若 萬 頌 ︾ ︽ 般 若 八 千 頌 ︾ ︽ 般 若 攝 頌 ︾ 。

若 萬 頌 ︾ ︽ 般 若 八 千 頌 ︾ ︽ 般 若 攝 頌 ︾ 故 。 譯 為 : 六 佛 母 經 為 ︽ 般 若 十 萬 頌 ︾ ︽ 般

例 如 : 有 六 佛 母 經 , 因 有 ︽ 般 若 十 萬 頌 ︾ ︽ 般 若 二 萬 頌 ︾ ︽ 般 若 一 萬 八 千 頌 ︾ ︽ 般

非 強 調 推 理 時 , ﹁ 有 , 因 有 故 ﹂ 的 句 型 , 因 不 符 中 文 慣 用 語 , 故 省 略 。

結 語 。

為 明 確 標 出 可 成 立 所 主 張 之 理 由 , 在 理 由 之 前 加 上 ﹁ 因 ﹂ 字 , 最 後 以 ﹁ 故 ﹂

本 書 中 常 出 現 ﹁ 因 故 ﹂ 的 句 型 , 此 屬 因 明 論 式 , 意 為 : 因 為 的 緣 故 。

特 殊 句 型

義 , 勤 聞 勤 辯 與 修 行 , 惡 諂 離 慈 及 斷 苦 , 遠 離 六 論 許 後 三 。 ﹂

具 義 者 , 勤 於 聞 辯 修 , 惡 諂 殘 斷 苦 , 離 六 論 許 三 。 ﹂ 加 注 為 : ﹁ 無 義 倒 義 及 具

譯 文 文 字 簡 省 , 恐 不 易 了 知 , 別 置 譯 注 以 做 參 考 。 如 ︽ 釋 正 理 論 ︾ 云 : ﹁ 無 倒

文 中 不 寫 出 ﹁ 汝 ﹂ 與 ﹁ 彼 ﹂ , 而 是 直 接 表 述 。


文 加 上 數 字 編 號 、 製 作 七 個 附 表 與 全 書 均 有 書 眉 , 這 皆 是 藏 文 原 書 中 所 無 。

落 ; 內 文 中 的 科 判 字 體 加 粗 ; 標 出 ﹁ 他 宗 ﹂ 、 ﹁ 破 他 宗 ﹂ 、 ﹁ 自 宗 ﹂ 位 置 ; 內

為 利 於 讀 者 閱 讀 , 編 輯 群 增 加 篇 名 以 利 辨 別 , 如 : ﹁ 慈 氏 ﹂ ; 文 章 再 多 細 分 段

的 附 錄 為 特 別 企 畫 , 專 為 現 代 讀 者 量 身 訂 做 , 是 藏 文 原 書 中 所 沒 有 的 。

本 書 前 面 的 法 照 、 ︿ 請 跟 隨 具 格 上 師 ﹀ 、 譯 序 、 內 頁 的 小 喇 嘛 插 圖 , 以 及 後 面

編 輯

藏 文 慣 例 也 未 添 加 。

藏 文 中 提 及 人 名 時 , 有 時 不 加 ﹁ 菩 薩 ﹂ 、 ﹁ 論 師 ﹂ 、 ﹁ 大 師 ﹂ 等 尊 稱 , 本 書 依

有 關 人 名

︽ 現 觀 總 義 1 ︾


如 創 造 禮 一 何 軌 論 讚 品 辨 師 誓 文 明 言 所 詮 釋 根 本 經 ?

凡 例 說 明

導 譯 請 讀 序 跟 隨 如 正 具 何 式 格 學 學 上 習 習 師 ︽ 五 現 部 觀 大 總 論 義 的 ︾ 第 ? 一 本 教 佛 科 子 書

目 錄


次 第 決 定

造 禮 讚 文 旨 趣

明 辨 所 讚 佛 母

述 說 母 子 義

辨 明 阿 闍 黎 所 許 因 之 所 破 法

辨 明 阿 闍 黎 所 許 因 之 所 破 法

彼 於 他 事 上 破 斥 之 因

立 立 觀 因 因 察 體 性 離 一 、 異 因

今 慈 ︽ ︽ 如 此 氏 明 現 何 , 義 觀 以 辨 釋 莊 ﹁ 析 ︾ 嚴 五 禮 如 論 支 讚 何 ︾ 闡 文 以 釋 述 如 五 本 方 何 支 有 便 由 闡 幾 門 四 述 許 ﹂ 科 方 ? 釋 判 便 經 揭 門 義 示 釋 ? ︽ 現 觀 莊 嚴 論 ︾ 經 義 ?


總 涅 三 正 觀 觀 觀 述 槃 智 理 察 察 察 建 之 數 果 因 立 王 目 破 金 涅 緣 破 有 剛 槃 起 四 、 屑 因 句 無 因 生 生 因 因

成 立 根 附 本 表 周 1 遍 : 離 一 、 異 因 表 ──

聲 聞 部 宗

隨 教 行 唯 識 宗

隨 理 行 唯 識 宗

成 立 離 真 實 異

成 立 周 遍

成 立 宗 法


次 者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初 者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說 生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說 相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認 知 三 性 性 體 性

解 除 彼 問 之 回 答

能 解 經 中 相 違 之 提 問

了 不 了 義

講 說 法 輪 分 類

聲 法 就 就 聞 輪 大 小 部 乘 乘 宗 而 而 言 言 ◆

安 立 於 有 為 上 之 理

安 立 於 無 為 上 之 理


言 自 宗

破 他 宗

辨 明 一 般 與 特 例 之 理

辨 明 知 、 生 之 道

安 立 道 種 智 攝 菩 薩 現 觀 之 能 證 經 文

安 立 基 智 攝 聲 、 緣 現 觀 之 能 證 經 文

基 、 治 、 相 三 者

解 說 經 附 義 表 2 : 法 輪 表 ──

圓 、 成 、 淨 之 量

辨 明 ﹁ 此 示 真 實 際 ﹂ 後 , 如 何 證 得 彼 之 理

列 出 能 證 之 經 文

應 成 派

自 續 派

啟 白 彼 等 所 成 之 義


述 說 功 德

略 言 體 性

闡 釋 分 類

述 說 功 德

教 言 、 論 典

──

闡 釋 分 類

發 發 般 觀 略 起 心 若 析 言 願 彼 體 心 二 性 附 之 者 表 身 相 3 所 違 : 依 否 教 言 、 論 典 表 ◆

發 起 行 心 之 身 所 依

心 所 依

旨 趣 等 四 法


附 表 5 : 十 教 授 表

教 勝 以 授 利 喻 、 附 伴 表 、 4 同 : 法 發 門 心 分 表 類 ──

大 乘 教 授 聽 聞 所 依

由 何 因 聽 聞

──

從 何 處 聽 聞

以 所 為 目 的 門 分 類

以 界 限 門 分 類

以 屬 性 門 分 類

堪 體 以 性 聲 詮 之 門 分 類

別 述 主 要 因

總 說 因


二 二 具 六 大 諦 諦 意 證 乘 分 趣 量 教 類 涅 授 槃 之 體 性 ◆

講 四 探 各 以 說 諦 析 別 分 四 一 體 類 諦 、 性 之 之 異 門 定 成 數 立 定 數

次 第 決 定

各 別 體 性

──

十 釋 六 名 品 類 附 表 6 : 四 諦 分 類 表


︽ 現 觀 總 義 1 ︾ 名 相 中 、 藏 對 照 表

︽ 附 現 錄 觀 總 義 1 ︾ 科 判 表

譯 注 ──

︽ 現 觀 總 義 1 ︾ 名 相 、 性 相 表 ; 所 安 立 、 能 安 立 表 ; 具 體 性 、 體 性 表

附 表 7 : 四 諦 十 六 行 相 表



第 一 品



禮 讚 文


於 佛 事 我 日 業 補 光 虔 處 令 信 月 所 虛 化 空 二 慧 願 奪 花 常 諸 開 顯 意 , 。 ,

三 身 圓 滿 相 好 遍 輝 耀 ,


顯 , 至 誠 禮 敬 諸 位 應 禮 。

具 德 遍 智 僧 海 等 師 , 圓 滿 無 邊 教 證 功 德 , 珍 寶 教 法 令 久 長

傑 , 克 主 傑 與 文 殊 法 王

十 地 自 在 大 翻 譯 師 , 勝 者 。 之 王 至 尊 宗 喀 , 灌 頂 補 處 聖 賈 曹

子 , 吉 祥 法 與 布 達 希 利 , 釋 經 及 釋 現 觀 等 師 。

慧 源 法 友 先 地 阿 悲 , 桑 傑 耶 西 金 洲 覺 窩 , 爇 那 機 地 吉 祥 童

軍 , 大 德 解 脫 獲 得 授 記 , 釋 佛 母 義 獅 子 賢 足 。

登 獲 三 地 勝 者 無 著 , 第 二 遍 智 世 親 佛 子 , 安 住 聖 地 勝 解 脫


禮 敬 莊 嚴 諸 賢 龍 。

吉 祥 明 慧 洲 之 海 ,

名 氣 波 濤 甚 洶 湧 ,

廣 大 事 業 無 邊 際 ,


具 名 師 汝 為 禮 處 。

具 恩 教 聖 善 知 識 ,

證 離 二 邊 遁 世 者 ,

二 利 任 成 大 乘 師 ,



造 論 誓 言


曠 世 巨 作 月 令 升 。

遍 開 一 切 慧 花 園 ,

奪 意 善 說 悉 圓 成 ,

無 有 重 複 兔 相 詞 ,


創 軌 師


他 宗

自宗 至 尊 ︹ 彌 勒 ︺ 造 此 ︽ 現 觀 莊 嚴 論 ︾ 。

義 空 性 次 第 與 隱 義 現 觀 次 第 二 種 。 為 抉 擇 前 者 , 龍 樹 造 理 聚 六 論 ; 為 抉 擇 後 者 ,

然 自 宗 ︹ 主 張 ︺ 創 軌 師 有 龍 樹 、 無 著 , 定 數 為 二 。 般 若 經 之 所 詮 , 亦 有 顯

四 者 造 ︽ 三 佛 母 斷 諍 論 ︾ 。

諍 堪 布 。 初 者 造 ︽ 現 觀 莊 嚴 論 ︾ 、 次 者 造 理 聚 六 論 、 三 者 造 ︽ 般 若 八 千 頌 攝 義 論 ︾ 、

對 此 , 藏 地 前 期 諸 論 師 主 張 有 四 位 創 軌 師 : 至 尊 彌 勒 、 龍 樹 依 怙 、 陳 那 、 斷

滿 成 佛 , 為 諸 所 化 演 說 所 有 法 門 中 第 一 、 且 最 為 殊 勝 者 是 般 若 品 經 。

在 此 , 吾 等 導 師 無 比 能 仁 王 者 , 初 發 勝 菩 提 心 , 中 集 三 大 阿 僧 祇 劫 資 糧 , 終 圓

︽ 現 觀 總 義 1 ︾


如 何 辨 明 所 詮 釋 根 本 經 ?


破 他 宗 疏 ︾ 自 宗 若 依 ︽ 金 鬘 疏 善 說 ︾ , 則 ︹ 主 張 ︺ : 般 若 廣 、 中 、 略 三 本 與 ︽ 般

明 示 普 賢 、 月 藏 、 日 藏 、 金 剛 手 與 金 剛 幢 菩 薩 所 問 諸 經 , 亦 皆 是 般 若 經 故 。

若 一 萬 八 千 頌 ︾ 之 一 部 分 , 不 得 另 列 出 故 。 子 經 定 數 為 十 一 , 亦 不 應 理 , 因 ︽ 明 句

並 無 與 ︽ 現 觀 莊 嚴 論 ︾ 作 本 、 釋 結 合 之 具 量 釋 本 故 , 以 及 ︽ 般 若 攝 頌 ︾ 僅 是 ︽ 般

︹ 但 ︺ 佛 母 經 定 數 為 六 , 不 應 理 , 因 般 若 品 經 為 佛 母 經 所 周 遍 , 而 ︽ 般 若 萬 頌 ︾

他 宗 唯 述 少 分 , 故 如 是 取 。 ﹂

字 經 ︾ ︽ 般 若 少 字 經 ︾ ︽ 般 若 心 經 ︾ 。 此 等 稱 為 子 經 之 理 由 , 是 因 未 完 整 宣 說 八 現 觀 ,

︽ 般 若 五 十 頌 ︾ ︽ 般 若 二 十 五 門 經 ︾ ︽ 惹 傑 朗 內 請 問 經 ︾ ︽ 帝 釋 請 問 經 ︾ ︽ 般 若 一

﹁ 十 一 子 經 為 ︽ 般 若 七 百 頌 ︾ ︽ 般 若 五 百 頌 ︾ ︽ 般 若 三 百 頌 ︾ ︽ 般 若 百 理 五 十 頌 ︾

八 千 頌 ︾ ︽ 般 若 攝 頌 ︾ 。 此 等 稱 為 佛 母 經 之 理 由 , 乃 因 完 整 宣 說 八 現 觀 , 故 如 是 稱 。

佛 母 經 為 ︽ 般 若 十 萬 頌 ︾ ︽ 般 若 二 萬 頌 ︾ ︽ 般 若 一 萬 八 千 頌 ︾ ︽ 般 若 萬 頌 ︾ ︽ 般 若

答 : 對 此 , 諸 藏 地 前 期 論 師 主 張 : ﹁ 有 六 佛 母 經 與 十 一 子 經 , 定 數 為 十 七 。 六

問 : 然 則 , 此 ︽ 現 觀 莊 嚴 論 ︾ 所 詮 釋 根 本 經 有 幾 許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如 何 辨 明 所 詮 釋 根 本 經 ?

自宗 ﹁ 為 諸 三 佛 母 之 莊 嚴 。 ﹂ 故 。

般 若 經 攝 義 , 智 者 知 唯 此 。 ﹂ ︹ 又 復 ︺ 云 : ﹁ 令 成 眾 莊 嚴 。 ﹂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云 :

因 ︹ ︽ 明 義 釋 ︾ ︺ 云 : ﹁ 三 佛 母 亦 ﹂ 等 , ︹ 又 ︺ 云 : ﹁ 若 義 若 餘 文 , 餘 以 異 名 宣 ,

若 依 此 釋 與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 則 ︹ 主 張 ︺ : 僅 般 若 廣 、 中 、 略 三 本 定 數 為 三 ,

若 一 萬 八 千 頌 ︾ , 共 定 數 為 四 , 因 彼 等 與 ︽ 現 觀 莊 嚴 論 ︾ 有 本 、 釋 結 合 之 具 量 釋 本 故 。



如 何 以 ﹁ 五 支 闡 述 方 便 門 ﹂ 釋 經 義 ?


說 旨 趣 。 成 此 由 略 義 , 略 義 由 文 義 , 次 第 前 後 理 , 無 違 由 ︹ 餘 ︺ 二 。 ﹂ 故 。

之 門 而 抉 擇 , 因 ︽ 釋 正 理 論 ︾ 言 : ﹁ 為 聽 經 勝 利 , 聞 及 受 持 之 , 聞 者 起 恭 敬 , 故 先

張 與 自 前 、 後 文 不 成 相 違 , ︹ 亦 須 ︺ 藉 答 難 , 故 ﹁ 法 界 無 差 別 ﹂ 等 文 , 以 答 難

文 之 關 聯 ︹ 亦 須 ︺ 藉 由 承 接 , 故 ﹁ 次 一 切 智 性 ﹂ 等 文 ︹ 說 ︺ 承 接 ; ︹ 為 令 ︺ 主

︹ 示 ︺ 略 義 ; 了 達 彼 亦 須 由 文 義 , 故 ﹁ 發 心 為 利 他 ﹂ 等 文 ︹ 明 ︺ 文 義 ; 前 、 後

道 ﹂ 等 文 ︹ 述 ︺ 旨 趣 ; 了 知 旨 趣 亦 須 粗 知 略 義 , 故 ﹁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等 文

此 復 , 為 令 ︽ 現 觀 莊 嚴 論 ︾ 所 化 了 知 造 論 旨 趣 後 , 趣 入 聽 聞 等 , 故 ﹁ 一 切 相 智

答 難 。 ﹂ 以 ︹ 此 ︺ 五 支 闡 述 方 便 門 講 說 , 如 此 講 說 之 目 的 , 是 為 令 講 、 聽 者 易 於 通 達 。

答 : 如 ︽ 釋 正 理 論 ︾ 云 : ﹁ 演 說 經 義 者 , 當 先 說 旨 趣 , 略 義 及 文 義 , 承 接 與

如 何 釋 經 義 ?

問 : 然 若 廣 、 中 、 略 三 本 為 ︽ 現 觀 莊 嚴 論 ︾ 所 詮 釋 根 本 經 , 則 ︽ 現 觀 莊 嚴 論 ︾

︽ 現 觀 總 義 1 ︾


︽ 現 觀 莊 嚴 論 ︾ 釋 本 有 幾 許 ?


吉 祥 童 子 所 造 ︽ 攝 義 ︾ 、 慧 源 智 慧 所 造 ︽ 攝 義 ︾ 、 爇 那 機 地 所 造 ︽ 稱 揚 分 釋 ︾ 、 阿

︽ 明 句 疏 ︾ 、 金 洲 ︹ 大 師 ︺ 所 造 ︽ 難 了 光 明 釋 ︾ 、 阿 底 峽 所 造 ︽ 攝 義 ︾ 、 喀 什 米 爾

第 二 未 與 經 結 合 者 有 九 : 指 阿 闍 黎 所 造 ︽ 略 釋 ︾ 、 法 友 所 造 解 釋 ︽ 略 釋 ︾ 之

聞 由 喀 什 米 爾 達 瑪 悉 利 所 造 ︽ 般 若 藏 鑰 釋 ︾ 。

光 要 論 ︾ 。 後 三 本 指 佛 本 智 足 所 造 ︽ 攝 頌 釋 難 ︾ 、 阿 闍 黎 所 造 ︽ 易 了 攝 頌 釋 ︾ 與 傳

次 三 本 指 阿 闍 黎 所 造 ︽ 莊 嚴 光 明 釋 ︾ 、 先 地 所 造 ︽ 最 勝 心 要 釋 ︾ 、 阿 悲 所 造 ︽ 月

阿 闍 黎 所 造 ︽ 二 萬 頌 八 卷 釋 ︾ , 及 先 地 所 造 ︽ 二 萬 頌 具 清 淨 釋 ︾ 。

初 四 本 指 聖 ︹ 解 脫 軍 ︺ 所 造 ︽ 二 萬 頌 光 明 釋 ︾ 、 大 德 解 脫 軍 所 造 ︽ 二 萬 頌 釋 ︾ 、

結 合 釋 本 故 。

若 攝 頌 ︾ 者 有 三 、 僅 結 合 ︽ 般 若 十 萬 頌 ︾ 者 有 一 , 以 及 泌 地 所 造 三 佛 母 相 順 八 義 之

初 者 成 立 , 因 結 合 ︽ 般 若 二 萬 頌 ︾ 者 有 四 、 結 合 ︽ 般 若 八 千 頌 ︾ 者 有 三 、 結 合 ︽ 般

答 : 有 二 十 一 。 結 合 經 與 ︽ 現 觀 莊 嚴 論 ︾ 者 有 十 二 , 未 結 合 者 有 九 。

問 : 然 則 , ︽ 現 觀 莊 嚴 論 ︾ 釋 本 有 幾 許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 現 觀 莊 嚴 論 ︾ 釋 本 有 幾 許 ?

自宗 所 詮 義 明 釋 之 , 並 將 ︽ 現 觀 莊 嚴 論 ︾ 解 釋 為 三 佛 母 之 莊 嚴 , 以 此 勝 餘 釋 本 故 。

於 眾 多 釋 本 中 , 自 宗 依 循 ︽ 明 義 釋 ︾ 闡 釋 ︽ 現 觀 莊 嚴 論 ︾ , 因 此 本 以 能 詮 文 簡 、

悲 所 造 ︽ 牟 尼 密 意 莊 嚴 疏 ︾ 與 布 達 悉 日 所 造 ︽ 般 若 燈 鬘 ︾ 。



︽︽ 現明 觀義 莊釋 嚴︾ 論如 ︾何 經以 義五 ?支 闡 述 方 便 門 釋


達 五 明 , 親 見 本 尊 天 顏 並 得 造 論 開 許 。 此 三 因 阿 闍 黎 亦 具 足 , 以 ﹁ 聖 無 著 救

又 復 , 造 論 圓 滿 因 有 ︹ 三 ︺ : 從 正 等 正 覺 乃 至 根 本 上 師 教 授 無 有 中 斷 , 通

觀 莊 嚴 論 ︾ 為 三 佛 母 經 之 莊 嚴 故 , 此 由 ﹁ 諸 學 者 所 顯 ﹂ 等 文 所 述 。

等 文 示 有 大 德 解 脫 軍 之 教 授 。 雖 有 教 授 , 然 不 與 前 釋 論 等 重 複 , 因 造 釋 解 說 ︽ 現

﹂ 等 文 明 世 親 ; ﹁ 已 屬 聖 者 流 ﹂ 等 文 顯 聖 解 脫 軍 ; ﹁ 彼 後 解 脫 軍 ﹂

答 : 有 先 前 上 師 之 教 授 。 ﹁ 聖 無 著 救 怙 ﹂ 等 文 表 無 著 ; ﹁ 利 眾 友 世

問 : 汝 造 釋 本 是 否 有 先 前 上 師 之 教 授 ? 有 則 重 複 , 無 則 不 可 造 之 。

樹 論 ︾ 云 : ﹁ 智 者 少 承 許 , 縱 允 難 成 事 , 如 石 上 刻 畫 , 雖 死 亦 不 捨 。 ﹂ 故 。

除 諸 苦 異 熟 樂 , 福 人 心 願 亦 成 就 。 ﹂ 而 造 論 誓 言 之 旨 趣 , 是 為 造 論 究 竟 圓 滿 , 因 ︽ 智

造 論 誓 言 。 禮 讚 目 的 , 乃 為 成 辦 暫 時 與 究 竟 之 多 種 心 願 , 如 ︽ 大 遊 戲 經 ︾ 云 : ﹁ 福

讚 文 與 造 論 誓 言 二 者 。 以 ﹁ 禮 敬 ﹂ 至 ﹁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之 文 , 揭 示 禮 讚 文 ; 餘 文 示

多 ﹂ 至 ﹁ 欣 奮 利 自 他 ﹂ ︹ 文 ︺ 中 所 示 。 此 復 , ﹁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等 文 , 揭 示 禮

闡 述 之 理 : 以 五 支 闡 述 方 便 門 闡 釋 。 故 先 闡 述 方 便 之 前 行 , 此 由 ﹁ 般 若 波 羅 蜜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 明 義 釋 ︾ 如 何 以 五 支 闡 述 方 便 門 釋 ︽ 現 觀 莊 嚴 論 ︾ 經 義 ?

類 ﹂ 等 文 以 文 義 門 述 說 。

聞 彼 以 後 ﹂ 等 文 顯 旨 趣 , ﹁ 於 彼 三 智 ﹂ 等 文 示 答 難 , ﹁ 聲 聞 與 被 歸 入 彼

等 文 。 ﹁ 慈 氏 聖 者 ﹂ 等 文 表 承 接 , ﹁ 由 此 頌 ﹂ 等 文 明 略 義 , ﹁ 隨 信 行 者 聽

釋 ︾ 亦 須 如 此 闡 述 ︽ 現 觀 莊 嚴 論 ︾ 故 , 先 以 五 支 闡 述 方 便 之 門 宣 說 ﹁ 求 寂 聲 聞 ﹂

正 說 闡 述 方 便 , 為 表 示 如 ︽ 現 觀 莊 嚴 論 ︾ 以 五 支 闡 述 方 便 之 門 述 說 , 此 ︽ 明 義

是 甚 難 得 ﹂ 等 文 顯 示 具 足 末 者 。

怙 ﹂ 等 四 偈 ︹ 表 ︺ 初 者 ; 以 ﹁ 諸 學 者 所 顯 ﹂ 等 文 ︹ 明 ︺ 次 者 ; 由 云 : ﹁ 由



慈 氏


破 他 宗 刻 之 過 。 ﹂ ︹ 示 ︺ 其 為 極 不 應 理 之 說 。 依 此 破 法 可 知 , 乃 一 般 經 論 所 稱 許 之 共 與 不 共 ,

︹ 此 ︺ 等 主 張 皆 不 應 理 。 對 此 ,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云 : ﹁ 有 未 區 分 共 、 不 共 時

破 他 宗

他 宗 是 不 共 。 ﹂

又 有 云 : ﹁ 般 若 經 與 ︽ 現 觀 莊 嚴 論 ︾ 是 共 , ︽ 大 乘 寶 性 論 ︾ 與 ︽ 妙 法 蓮 華 經 ︾

有 智 者 主 張 : ﹁ 共 所 化 之 共 通 思 惟 與 經 論 表 面 ︹ 意 義 ︺ 為 共 , 其 實 相 為 不 共 。 ﹂

因 如 是 許 故 。 若 許 , 彼 應 非 菩 薩 。

希 求 自 利 之 覺 知 故 。 如 許 , 彼 理 應 是 謂 ︹ 圓 滿 ︺ 自 利 唯 需 寂 靜 即 可 之 補 特 伽 羅 ,

是 佛 故 , 承 許 因 ; 若 如 後 者 , 至 尊 理 應 不 知 圓 滿 自 利 須 ︹ 證 ︺ 法 身 , 因 彼 相 續 中 無

如 初 者 , 則 成 未 區 分 共 般 若 乘 與 不 共 密 乘 之 時 刻 , 因 於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乘 時 , 至 尊

說 明 : ︹ 汝 ︺ 承 許 至 尊 無 希 求 自 利 之 覺 知 , 乃 以 至 尊 為 正 等 正 覺 或 為 菩 薩 而 說 。 若

為 破 此 ,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云 : ﹁ 許 至 尊 無 希 求 自 利 覺 ﹂ 等 義 。 ︹ 在 此 ︺

他 宗

榮 澤 巴 云 : ﹁ 此 不 應 理 , 因 慈 氏 無 希 求 自 利 之 覺 知 故 , 唯 令 他 趣 入 論 典 。 ﹂

或 云 : ﹁ 慈 氏 聖 者 ﹂ 等 文 解 釋 自 利 所 為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慈 氏

求 自 利 之 覺 知 , 大 抵 非 其 意 趣 。

但 汝 等 所 說 未 臻 普 及 。 是 故 , 此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宗 成 立 至 尊 是 佛 , ︹ 又 ︺ 具 足 希



今 此 , 辨 析 禮 讚 文 如 何 由 四 科 判 揭 示


破 他 宗

初 者 不 應 理 , 因 此 類 說 法 , 聖 、 獅 ︹ 二 者 ︺ 均 未 作 是 言 故 ; 後 者 不 應 理 ,

他 宗

有 云 : ﹁ 為 令 論 典 莊 嚴 。 ﹂

福 除 障 , 得 聞 、 思 究 竟 目 的 。 ﹂

論 旨 趣 或 為 凡 庸 者 所 造 之 顛 倒 分 別 , 乃 其 旨 趣 。 為 令 知 殊 勝 造 者 所 造 。 為 令 增

︹ 須 ︺ 先 祭 拜 天 神 等 , 如 是 , 為 令 了 知 此 造 論 亦 屬 大 業 。 為 去 除 ︹ 此 論 ︺ 無 有 造

特 意 所 化 了 知 造 ︽ 現 觀 莊 嚴 論 ︾ 旨 趣 , 而 以 聞 等 趣 入 。 於 世 間 , ︹ 為 ︺ 成 辦 大 業 ,

執 持 成 辦 增 上 生 與 決 定 勝 之 圓 滿 因 之 旨 趣 。 後 者 成 立 , 為 令 ︽ 現 觀 莊 嚴 論 ︾

揚 等 , 即 世 間 方 面 之 旨 趣 。 令 福 德 增 長 , 障 礙 屏 除 , 造 論 究 竟 , 即 欲 達 之 旨 趣 。

趣 入 決 定 緣 之 旨 趣 。 初 者 成 立 , 造 禮 讚 文 ︹ 後 ︺ , 令 他 了 知 吾 是 善 士 夫 而 得 稱

初 者 成 立 , 正 理 自 在 者 恰 巴 云 : ﹁ 造 禮 讚 文 有 八 旨 趣 , 即 三 種 自 利 旨 趣 與 五 種

造 禮 讚 文 旨 趣

母 子 義 等 。

今 此 , 禮 讚 文 略 作 辨 析 有 四 : 造 禮 讚 文 旨 趣 、 次 第 決 定 、 明 辨 所 讚 佛 母 、 述 說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今 此 , 辨 析 禮 讚 文 如 何 由 四 科 判 揭 示

自宗 要 初 因 ﹂ 。

等 文 ; ﹁ 後 疏 中 云 : 由 是 因 緣 , 於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之 最 極 淨 信 , 是 獲 得 一 切 善 妙 之 主

勝 。 ﹁ 前 疏 中 云 : 欲 令 他 於 般 若 薄 伽 梵 母 最 殊 勝 、 無 量 功 德 寶 ︹ 之 出 生 處 ︺ ﹂

無 違 害 ︹ 時 ︺ , 遂 生 淨 信 。 生 起 淨 信 之 旨 趣 , 是 為 令 漸 次 趣 入 聞 等 , 最 後 獲 得 妙

生 起 淨 信 之 理 : 鈍 根 者 於 佛 母 以 勝 解 為 主 而 生 淨 信 ; 利 根 者 善 觀 佛 母 有 無 違 害 , 見

觀 莊 嚴 論 ︾ 特 意 所 化 , 於 作 禮 讚 ︹ 時 ︺ , 即 對 ︽ 現 觀 莊 嚴 論 ︾ 所 詮 生 起 強 烈 淨 信 。

僧 寶 等 生 起 不 退 轉 信 故 。 特 禮 讚 成 辦 四 子 心 願 之 佛 母 三 智 有 其 旨 趣 , 乃 為 令 ︽ 現

為 令 諸 學 大 乘 道 者 了 知 , 須 先 對 果 所 攝 佛 寶 、 三 智 所 攝 法 寶 , 以 及 如 理 行 修 法 寶 之

轉 強 烈 信 , 即 能 引 猛 利 希 求 , 且 以 聞 等 趣 入 大 乘 道 ; 無 信 則 無 真 心 欲 學 大 乘 道 。 故

是 為 令 知 ﹁ 信 ﹂ 須 為 一 切 白 法 之 前 行 故 。 信 須 前 行 , 因 對 大 乘 典 、 道 、 果 若 有 不 退

前 行 如 母 生 , 守 護 增 長 一 切 德 。 ﹂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亦 云 : ﹁ 應 令 信 根 極 堅 固 。 ﹂

自 宗 ︹ 主 張 ︺ : 一 般 於 論 之 初 作 禮 讚 , 有 其 旨 趣 , 如 ︽ 寶 炬 經 ︾ 云 : ﹁ 信 為

因 僅 此 旨 趣 微 小 故 。


他 宗

﹄ 等 二 句 。

世 間 利 益 果 。 所 依 補 特 伽 羅 菩 薩 聖 者 成 辦 世 間 利 益 果 , 取 決 於 道 種 智 。 為 顯 其 是 隱

﹃ 悉 得 證 陀 羅 尼 , 具 足 五 神 通 , 空 性 為 行 境 , 而 以 無 相 之 行 相 行 。 ﹄ 之 文 , 表 成 辦

﹁ ﹃ 極 多 菩 薩 摩 訶 薩 並 坐 , 如 是 賢 護 菩 薩 。 ﹄ 之 文 , 示 所 依 補 特 伽 羅 菩 薩 聖 者 ;

隱 藏 之 本 義 , 故 云 : ﹃ 求 寂 聲 聞 ﹄ 等 二 句 。

惱 。 ﹄ 之 文 , 明 彼 寂 靜 果 。 所 依 補 特 伽 羅 聲 聞 聖 者 至 寂 靜 果 取 決 於 基 智 , 為 顯 其 是

具 壽 大 迦 葉 與 。 ﹄ 之 文 , 表 所 依 補 特 伽 羅 聲 聞 聖 者 ; ﹃ 一 切 皆 阿 羅 漢 , 漏 盡 無 煩

﹁ ︹ 因 般 若 ︺ 廣 、 中 、 略 中 云 : ﹃ 極 多 比 丘 、 比 丘 尼 、 優 婆 塞 、 優 婆 夷 俱 坐 ,

同 彼 次 第 說 故 。 ︹ 然 則 , ︺ 如 何 解 釋 序 品 之 義 ?

對 此 , 阿 爾 菩 提 本 智 云 : ﹁ ︹ 此 ︺ 無 過 失 , 因 讚 禮 文 是 經 中 序 品 之 解 釋 , 故 順

因 論 典 正 文 反 此 而 說 , 與 此 相 違 故 。 ﹂

有 駁 云 : ﹁ ﹃ 求 寂 聲 聞 ……

藏 之 本 義 , 故 云 : ﹃ 諸 樂 饒 益

﹄ 等 , 初 禮 讚 基 智 , 次 道 種 智 , 後 一 切 種 智 , 不 應 理 ,

次 第 決 定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今 此 , 辨 析 禮 讚 文 如 何 由 四 科 判 揭 示

破 他 宗

自宗 文 時 , 如 是 說 , 乃 依 ︽ 現 觀 莊 嚴 論 ︾ 特 意 所 化 修 道 次 第 而 說 , 因 令 彼 曉 知 ﹁ 先 以 善

自 宗 ︹ 主 張 ︺ : 論 中 正 文 如 此 講 說 , 乃 為 令 所 化 於 果 生 起 歡 喜 ; ︹ 講 說 ︺ 禮 讚

因 ︽ 現 觀 莊 嚴 論 ︾ 是 大 乘 不 共 論 典 故 。

此 亦 不 應 理 , 因 凡 ︽ 現 觀 莊 嚴 論 ︾ 特 意 所 化 , 初 必 是 ﹁ 決 定 大 乘 種 性 所 化 ﹂ ,

破 他 宗

他 宗

復 有 云 : ﹁ 如 是 次 第 基 於 ︽ 現 觀 莊 嚴 論 ︾ 特 意 所 化 , 趣 入 三 乘 次 第 而 說 。 ﹂

可 不 予 置 評 故 。

於 旨 趣 相 屬 文 後 解 說 序 品 , 有 其 目 的 與 理 由 故 ; 因 ︽ 攝 義 炬 論 ︾ 亦 為 假 託 之 典 ,

此 ︹ 說 ︺ 不 應 理 , 因 聖 、 獅 皆 未 於 序 品 與 禮 讚 文 作 本 釋 結 合 故 ; 並 因 阿 闍 黎

故 。 ﹂

佛 由 具 ﹄ 等 二 句 , 因 ︽ 攝 義 炬 論 ︾ 云 : ﹃ 廣 說 序 品 諸 妙 義 , 攝 於 禮 敬 偈 頌 文 。 ﹄

補 特 伽 羅 佛 聖 者 , ︹ 得 ︺ 轉 法 輪 果 , 憑 一 切 種 智 , 為 顯 其 是 隱 藏 之 本 義 , 故 云 : ﹃ 諸

﹃ 薄 伽 梵 身 放 無 量 光 芒 , 光 端 化 現 諸 佛 , 以 六 度 說 法 。 ﹄ 之 文 , 明 轉 法 輪 果 ; 所 依

﹁ ﹃ 薄 伽 梵 自 敷 獅 座 而 坐 , 端 身 安 住 正 念 。 ﹄ 之 文 , 表 所 依 補 特 伽 羅 佛 聖 者 ;


他 宗

自宗 樂 胎 , 由 父 菩 提 心 播 種 、 大 悲 保 母 以 及 餘 方 便 智 慧 長 養 而 生 , 成 辦 三 種 性 願 之 菩 薩

共 因 , 故 是 母 ; 大 悲 、 菩 提 心 等 作 為 不 共 因 , 故 說 為 父 。 於 母 通 達 空 性 禪 定 之 良 好

自 宗 ︹ 主 張 ︺ : 生 四 聖 子 , 觀 待 此 乘 有 方 便 、 智 慧 二 分 。 通 達 空 性 智 慧 作 為

母 一 切 種 智 。 ﹂

﹁ 聲 聞 聖 者 現 觀 皆 為 佛 母 基 智 , 菩 薩 聖 者 現 觀 悉 為 佛 母 道 種 智 , 佛 聖 者 現 觀 均 為 佛

道 無 實 生 之 道 種 智 , 以 及 通 達 行 相 無 實 生 之 一 切 相 智 三 者 。 且 ︽ 金 鬘 疏 善 說 ︾ 云 :

又 有 人 依 典 籍 云 : ﹁ 基 、 道 、 相 無 生 。 ﹂ 主 張 為 : 通 達 基 無 實 生 之 基 智 、 通 達

人 依 ﹁ 三 佛 母 經 亦 ﹂ 等 文 , 主 張 為 廣 、 中 、 略 三 者 。

前 期 主 張 甚 多 , 如 ︽ 明 句 疏 ︾ 闡 述 ﹁ 此 處 主 要 所 示 佛 母 ﹂ 唯 限 佛 聖 者 智 。 有

明 辨 所 讚 佛 母

次 , 而 後 ︹ 再 ︺ 修 上 士 道 所 攝 大 悲 與 菩 提 心 等 , 能 成 辦 一 切 種 智 果 位 故 ﹂ 。

知 輪 迴 總 、 別 過 患 之 門 修 共 下 士 道 , 後 修 共 中 士 道 所 攝 通 達 無 常 等 十 六 ︹ 行 相 ︺ 道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今 此 , 辨 析 禮 讚 文 如 何 由 四 科 判 揭 示

他 宗 ︹ 此 ︺ 禮 讚 境 之 佛 母 能 生 四 聖 子 隨 一 , 亦 以 增 長 功 德 之 門 長 養 , 且 引 導 至 寂 靜 等 作

處 昔 亦 有 不 同 主 張 。 先 地 賢 哲 主 張 : ﹁ 如 世 間 有 能 生 母 、 長 養 母 、 饒 益 母 三 種 ,

述 說 母 子 義

, 因 主 要 安 立 為 第 三 、 二 、 一 品 所 說 之 三 智 且 同 義 故 。

薩 基 智 。 道 種 智 為 因 道 種 智 , 一 切 種 智 亦 為 ︽ 現 觀 莊 嚴 論 ︾ 特 意 所 化 將 得 之 果 歸 依

直 接 所 示 , 安 立 小 乘 基 智 。 然 文 中 主 要 所 示 基 智 , 即 現 證 無 常 等 十 六 ︹ 行 相 ︺ 之 菩

切 聖 者 補 特 伽 羅 而 先 說 三 智 之 不 共 功 德 , 故 頂 禮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 故 。 此 復 , 唯 依

因 ︽ 明 義 釋 ︾ 云 : ﹁ 一 切 智 、 道 種 智 、 一 切 種 智 。 ﹂ ︽ 二 萬 頌 光 明 釋 ︾ 云 : ﹁ 依 一

故 禮 讚 境 之 佛 母 雖 有 八 現 觀 , 然 ﹁ 此 處 直 接 顯 示 禮 讚 境 之 佛 母 ﹂ , 則 定 數 為 三 ,

定 起 安 樂 胎 , 長 養 悲 保 母 。 ﹂

中 悲 保 母 , 彼 子 皆 生 能 仁 後 。 ﹂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云 : ﹁ 種 子 勝 解 法 , 母 生 勝 慧 度 ,

聖 者 。 此 復 , 如 ︽ 大 乘 寶 性 論 ︾ 云 : ﹁ 信 解 上 乘 之 種 子 , 生 佛 之 母 慧 安 住 , 禪 樂 胎


自宗

自 宗 ︹ 主 張 : 此 母 、 子 ︺ 是 能 生 、 所 生 , 因 前 智 生 後 聖 者 且 成 辦 寂 靜 等 願 故 。

伽 羅 , 是 佛 聖 者 。 故 承 許 能 立 、 所 立 , 即 母 子 義 。 ﹂

安 立 自 相 續 具 足 此 之 補 特 伽 羅 , 是 菩 薩 聖 者 ; 由 一 切 種 智 安 立 自 相 續 具 足 此 之 補 特

阿 爾 等 主 張 : ﹁ 由 基 智 安 立 自 相 續 具 足 此 之 補 特 伽 羅 , 是 聲 聞 聖 者 ; 由 道 種 智

饒 益 故 , 安 立 為 佛 母 。 ﹂

︽ 現 觀 總 義 1 ︾


辨 明 阿 闍 黎 所 許 因 之 所 破 法


同 此 喻 , 色 等 於 覺 知 中 亦 有 三 種 顯 現 模 式 : 未 通 達 無 我 之 凡 夫 補 特 伽 羅 , 皆 有 ﹁ 色

馬 ︺ 。 眼 未 被 咒 物 所 迷 惑 之 觀 眾 , 俱 無 此 ︹ 小 木 石 ︺ 自 方 成 象 、 馬 之 顯 現 與 耽 著 。

耽 執 ︹ 為 象 、 馬 ︺ 。 魔 幻 師 雖 唯 顯 現 此 ︹ 小 木 石 ︺ 自 方 為 象 、 馬 , 然 不 耽 執 ︹ 為 象 、

羅 有 三 種 不 同 顯 現 模 式 : 眼 被 咒 物 所 迷 惑 之 觀 眾 , 顯 現 小 木 石 自 方 為 象 、 馬 , 且

實 有 ﹂ 。 在 此 , 亦 以 法 、 喻 配 合 說 明 。 魔 幻 師 將 小 木 石 變 為 象 、 馬 時 , 三 類 補 特 伽

取 事 為 無 。 ﹂ 故 。 此 復 , 抉 擇 中 觀 見 時 , 讚 許 ﹁ 依 幻 喻 決 定 基 、 道 、 相 三 者 無 真

須 先 辨 明 所 破 真 實 成 立 之 量 , 因 ︽ 入 行 論 ︾ 云 : ﹁ 未 能 觸 及 所 計 事 , 不 能 執

辨 明 阿 闍 黎 所 許 因 之 所 破 法

今 此 , 辨 析 有 二 : 辨 明 阿 闍 黎 所 許 因 之 所 破 法 、 彼 於 他 事 上 破 斥 之 因 。

何 ︺ 對 佛 母 體 性 生 淨 信 之 理 , 故 云 ﹁ 離 一 、 異 性 故 ﹂ 。

增 上 緣 , 故 ︹ 知 ︺ 佛 母 有 如 是 功 德 。 ︹ 然 則 ︺ , 何 為 佛 母 之 體 性 與 作 用 ? 為 顯 示 ︹ 如

如 是 禮 讚 文 中 , 基 智 引 導 至 寂 靜 , 道 種 智 成 辦 三 種 性 利 益 , 一 切 種 智 是 轉 法 輪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辨 明 阿 闍 黎 所 許 因 之 所 破 法

故 。 ﹂

因 ︽ 入 中 論 釋 ︾ 有 云 : ﹁ 前 引 ﹃ 彼 等 意 樂 之 力 ﹄ 文 中 之 意 樂 , 有 分 別 與 無 分 別 二 者

無 錯 亂 , 因 若 對 自 趣 入 境 錯 亂 之 知 覺 , 則 是 顛 倒 知 。 此 復 , 有 分 別 與 無 分 別 二 者 ,

之 力 , ︹ 安 立 ︺ 一 切 虛 妄 性 事 , 皆 名 ﹃ 唯 世 俗 有 。 ﹄ ﹂ 無 違 害 覺 亦 須 對 自 趣 入 境

成 熟 之 力 而 生 , 由 此 能 於 一 切 含 識 , 示 現 似 有 真 實 事 性 , 令 見 為 有 。 故 由 彼 等 意 樂

彼 所 生 , 故 由 彼 顯 現 , 所 見 一 切 虛 妄 事 , 皆 名 唯 世 俗 。 此 復 , 由 無 始 錯 亂 習 氣 圓 滿

蔽 真 實 故 。 如 經 云 : ﹃ 法 生 世 俗 有 , 勝 義 無 自 性 , 於 無 性 錯 亂 , 許 為 真 世 俗 。 ﹄ 從

無 真 實 性 事 , 與 此 相 違 增 益 之 亂 覺 , 皆 名 為 世 俗 , 因 此 或 由 此 似 能 障 礙 真 實 、 能 遮

則 彼 定 是 成 立 基 、 道 、 相 三 者 為 無 真 實 有 之 所 破 法 , 因 ︽ 中 觀 光 明 論 ︾ 云 : ﹁ 於

總 之 , 若 一 法 非 由 無 違 害 覺 知 以 顯 現 之 力 所 安 立 , 而 從 境 本 自 存 在 之 方 成 立 ,

聖 者 , 俱 無 如 是 顯 現 與 耽 著 。

通 達 法 無 我 而 未 斷 實 執 之 補 特 伽 羅 , 雖 有 如 此 顯 現 , 但 無 耽 著 。 盡 斷 實 執 之 佛

等 非 由 無 違 害 覺 知 以 顯 現 之 力 所 安 立 , 而 從 ︹ 彼 ︺ 境 自 方 成 立 ﹂ 之 顯 現 與 耽 著 。


破 他 宗 處 ︺ 所 破 對 象 應 是 自 續 師 故 。

諸 中 觀 師 皆 承 許 為 世 俗 有 。 ﹄ 明 顯 可 知 , 如 此 承 許 僅 是 不 解 ︽ 中 論 ︾ 之 真 實 。 ﹂ ︹ 此

︹ 此 ︺ 不 應 理 , 因 ︽ 入 中 論 釋 ︾ 言 : ﹁ 有 云 : ﹃ 所 有 諸 經 部 師 主 張 為 勝 義 者 ,

破 他 宗

他 宗

有 云 : ﹁ 以 自 相 成 立 , 為 此 處 所 破 法 。 ﹂

立 , 在 此 亦 同 故 。

不 應 理 , 因 耶 西 寧 波 ︹ 大 師 ︺ 之 ︽ 二 諦 自 釋 ︾ 云 : 根 知 不 能 顯 現 所 破 真 實 成

他 宗

雖 如 是 , 但 ︹ 主 張 ︺ : 根 知 顯 現 所 破 真 實 成 立 。

︽ 現 觀 總 義 1 ︾


彼 於 他 事 上 破 斥 之 因


成 立 三 支 有 二 : 成 立 宗 法 與 成 立 周 遍 。

者 亦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 異 隨 一 , 應 如 靜 命 阿 闍 黎 師 、 徒 主 張 此 是 ﹁ 能 遍 不 可 得 因 ﹂ 。

若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 異 隨 一 , 則 周 遍 非 真 實 成 立 , 如 : 鏡 中 臉 像 , 基 、 道 、 相 三

立 因

是 故 , 此 可 分 為 二 : 立 因 與 成 立 三 支 。

異 性 故 。 ﹂

云 : ﹁ 自 他 所 許 物 , 遠 離 其 事 物 , 真 實 一 異 性 , 如 影 無 自 性 。 ﹂ 在 此 亦 云 : ﹁ 因 離 一 、

此 復 , 靜 命 阿 闍 黎 師 、 徒 讚 許 五 因 內 之 離 一 、 異 因 為 最 勝 , 如 ︽ 中 觀 莊 嚴 論 ︾

觀 察 體 性 離 一 、 異 因

果 破 有 、 無 生 因 , 觀 察 數 目 破 四 句 生 因 , 正 理 之 王 緣 起 因 。

彼 於 他 事 上 破 斥 之 因 有 ︹ 五 ︺ : 觀 察 體 性 離 一 、 異 因 , 觀 察 因 金 剛 屑 因 , 觀 察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彼 於 他 事 上 破 斥 之 因

行 , 因 之 前 須 有 決 定 因 之 事 相 之 量 、 決 定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與 真 實 成 立 一 , ︹ 二 者 ︺ 為

以 量 決 定 有 分 之 因 成 立 基 、 道 、 相 三 者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之 同 品 遍 前 , 須 有 三 量 先

成 立 周 遍

有 無 分 故 。

基 、 道 、 相 三 者 為 有 法 , 有 分 , 因 存 在 , 且 有 分 與 無 分 直 接 相 違 , 所 知 不 可 能

成 立 宗 法

成 立 三 支 亦 分 為 二 : 成 立 宗 法 、 成 立 周 遍 。

基 、 道 、 相 三 者 為 有 法 ,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 因 有 分 故 。

立 因

成 立 離 真 實 一 有 二 : 立 因 與 成 立 三 支 。

成 立 宗 法 有 二 : 成 立 離 真 實 一 與 成 立 離 真 實 異 。


成 立 離 真 實 異

分 理 應 是 一 , 因 此 二 者 存 在 且 非 異 故 。

則 爾 定 為 真 實 成 立 異 故 。 若 如 此 , 則 彼 須 如 是 觀 見 。 若 許 根 本 , 則 寶 瓶 與 諸 寶 瓶 之

於 法 性 根 本 定 中 , 須 觀 見 爾 為 異 , 然 未 ︹ 如 此 ︺ 觀 見 故 。 理 應 是 初 者 , 因 爾 若 為 異 ,

另 外 , 此 為 有 法 , 爾 理 應 非 異 , 因 爾 若 是 異 , 則 專 一 入 法 性 根 本 定 之 有 學 聖 者 ,

如 許 , 則 應 成 虛 妄 , 如 許 彼 , 則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

不 成 故 。 若 許 根 本 , 則 此 為 有 法 , 理 應 是 存 在 方 式 與 顯 現 方 式 不 相 順 之 法 , 因 許 故 。

因 於 執 自 分 別 中 顯 現 為 異 體 , 然 實 是 同 體 故 。 若 後 項 不 成 , 則 寶 瓶 理 應 非 有 分 , 因

立 一 與 有 分 之 同 位 , 則 彼 等 為 有 法 , 理 應 在 執 自 分 別 中 顯 現 為 異 體 , 但 實 是 同 體 ,

此 三 量 之 後 者 難 以 了 達 , 故 作 此 說 明 : 若 不 破 ﹁ 寶 瓶 與 寶 瓶 之 分 等 ﹂ 為 真 實 成

立 聲 是 無 常 之 同 品 遍 前 , 須 有 三 量 先 行 。

直 接 相 違 之 量 、 破 除 真 實 成 立 一 與 有 分 之 同 位 之 量 故 。 例 如 : 以 量 決 定 所 作 性 因 成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彼 於 他 事 上 破 斥 之 因

他 宗 量 之 作 用 , 能 通 達 真 實 成 立 周 遍 是 真 實 成 立 一 或 真 實 成 立 異 隨 一 , 因 彼 能 通 達 有 周

相 違 之 直 接 相 違 之 量 之 作 用 , 能 遮 真 實 成 立 與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 異 隨 一 之 同 位 。 依 此

彼 三 者 中 之 後 者 難 以 了 知 , 故 作 此 說 明 : 依 於 影 像 基 法 上 , 決 定 一 、 異 為 互 排

之 量 故 。

真 實 有 與 真 實 成 立 是 直 接 相 違 之 量 , 破 除 真 實 成 立 與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 異 隨 一 之 同 位

須 有 三 量 先 行 。 因 之 前 須 有 決 定 因 之 事 相 ──

榮 澤 巴 云 : ﹁ 決 定 ﹃ 有 ﹄ 周 遍 是 一 、 異 隨 一 之 量 , 能 斷 除 執 持 真 實 有 不 周 遍 是

遍 是 一 、 異 隨 一 故 , 因 此 是 決 定 一 與 異 為 互 排 相 違 之 直 接 相 違 之 量 故 。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 異 隨 一 之 量 , 決 定 無

以 量 決 定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 異 隨 一 因 , 成 立 基 、 道 、 相 三 者 為 無 真 實 有 之 同 品 遍 ,

成 立 根 本 周 遍

聚 之 一 青 稞 , 則 無 有 所 集 之 青 稞 堆 。

基 、 道 、 相 三 者 為 有 法 , 理 應 非 真 實 成 立 異 , 因 無 真 實 成 立 一 故 , 如 : 無 有 能


破 他 宗 雖 某 些 版 本 有 誤 , 然 自 宗 亦 可 承 許 。

︹ 照 說 ︺ 應 加 上 ﹁ 破 所 破 法 與 因 之 同 位 之 量 ﹂ , 但 彼 加 ﹁ 破 因 與 所 破 法 之 同 位 之 量 ﹂ ,

亦 不 加 如 上 所 說 ﹁ 依 量 之 作 用 ﹂ 文 , 顯 見 彼 如 榮 澤 巴 所 承 許 而 主 張 , 且 第 三 量 時 ,

增 益 , 因 許 故 。 如 許 , 彼 對 無 常 理 應 不 是 量 , 因 許 故 。 ﹂ 有 隨 行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者 ,

因 許 故 。 如 許 , 通 達 所 作 性 因 成 立 聲 是 無 常 之 比 度 , 彼 理 應 於 聲 上 非 新 斷 除 執 常 之

除 是 所 作 性 不 周 遍 是 無 常 之 增 益 , 因 承 許 故 。 如 許 , 此 理 應 於 聲 上 斷 除 執 常 之 增 益 ,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破 此 云 : ﹁ 然 則 , 決 定 所 作 性 周 遍 無 常 之 量 , 理 應 於 聲 上 斷

真 實 一 、 異 之 增 益 。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彼 於 他 事 上 破 斥 之 因

支 三 立 成 法 宗 立 成

遍 周 立 成 品 遍 , 須 有 三 量 先 行

以 量 決 定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 異 隨 一 因 , 成 立 基 、 道 、 相 三 者 為 無 真 實 有 之 同

因 立 實 離 成 一 真 立

實 離 成 異 真 立 基 、 道 、 相 三 者 為 有 法 , 理 應 非 真 實 成 立 異 , 因 無 真 實 成 立 一 故 。

三 成 支 立 成 立 周 遍 立 一 之 同 品 遍 前 , 須 有 三 量 先 行

以 量 決 定 有 分 之 因 成 立 基 、 道 、 相 三 者 非 真 實 成

立 因 成 立 宗 法

與 無 分 直 接 相 違 , 所 知 不 可 能 有 無 分 故 。

基 、 道 、 相 三 者 為 有 法 , 有 分 , 因 存 在 , 且 有 分

基 、 道 、 相 三 者 為 有 法 ,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 因 有 分 故 。

者 亦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 異 隨 一 。

若 非 真 實 成 立 一 、 異 隨 一 , 則 周 遍 非 真 實 成 立 , 如 : 鏡 中 臉 像 , 基 、 道 、 相 三

附 表 : 離 一 、 異 因 表


正 理 之 王 緣 起 因

因 勝 義 不 生 多 果 、 單 一 因 不 生 單 一 果 故 時 , 所 立 之 ﹁ 彼 ﹂ 。

如 : 苗 為 有 法 , 不 從 勝 義 生 , 因 以 單 一 因 勝 義 不 生 多 果 、 多 因 不 生 單 一 果 、 多

觀 察 數 目 破 四 句 生 因

所 立 之 ﹁ 彼 ﹂ 。

如 : 苗 為 有 法 , 不 從 勝 義 生 , 因 於 自 因 位 時 , 為 有 、 為 無 皆 不 從 勝 義 生 故 時 ,

觀 察 果 破 有 、 無 生 因

生 、 不 從 勝 義 無 因 生 故 時 , 所 立 之 ﹁ 彼 ﹂ 。

如 : 苗 為 有 法 , 不 從 勝 義 生 , 因 不 從 勝 義 自 生 、 不 從 勝 義 他 生 、 不 從 勝 義 共

觀 察 因 金 剛 屑 因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彼 於 他 事 上 破 斥 之 因

破 他 宗 而 立 喻 故 。

道 次 第 略 論 ︾ 之 義 , 乃 基 於 世 間 普 遍 共 許 鏡 中 臉 像 實 非 臉 孔 , 由 此 門 易 了 達 之 考 量

﹁ 任 於 一 法 得 見 真 實 ︹ 義 ︺ , 由 彼 即 見 一 切 法 真 實 ﹂ 等 文 已 善 成 立 。 復 ︽ 菩 提

不 須 立 餘 能 立 之 因 , 僅 依 憶 念 前 宗 法 與 周 遍 , 即 可 通 達 一 切 法 之 究 竟 實 相 故 , 因 云 :

此 不 應 理 , 因 影 像 無 真 實 有 即 影 像 之 究 竟 實 相 。 若 於 一 法 上 通 達 究 竟 實 相 , 則

他 宗 無 真 實 有 。

像 等 上 易 了 達 , 故 安 立 彼 等 於 前 者 上 通 達 無 我 之 喻 ﹂ , 依 此 意 趣 主 張 以 量 決 定 影 像

對 此 , 有 人 引 ︽ 菩 提 道 次 第 略 論 ︾ ﹁ 如 法 無 我 , 於 眼 、 鼻 等 上 難 了 達 , 於 影

定 一 般 無 真 實 有 、 影 像 無 真 實 有 與 緣 起 無 真 實 有 ?

是 無 真 實 有 , 如 : 鏡 中 之 臉 像 , 苗 亦 是 緣 起 ﹂ 。 此 能 立 時 之 正 敵 論 者 , 是 否 以 量 決

如 : 苗 為 有 法 , 無 真 實 有 , 因 緣 起 故 時 , 所 立 之 ﹁ 彼 ﹂ 。 然 則 , 立 ﹁ 緣 起 周 遍



三 智


破 他 他 宗 自宗 宗 加 行 與 法 身 , 故 數 目 極 少 。 若 如 後 者 , 唯 禮 讚 一 切 相 智 即 可 , 則 數 目 太 多 。 ﹂

對 此 說 法 有 人 駁 云 : ﹁ 禮 讚 三 佛 母 智 為 讚 諸 佛 母 或 一 分 ? 若 如 初 者 , 有 未 讚 四

自 宗 : 此 是 除 禮 讚 疑 問 之 文 。

彼 等 皆 不 應 理 , 因 未 了 字 義 且 無 極 大 所 為 。

他 宗 乃 三 智 攝 八 現 觀 之 義 。 ﹂

此 復 , 其 弟 子 阿 爾 破 此 , 且 立 自 宗 云 : ﹁ 能 表 三 智 之 三 十 法 攝 四 加 行 與 法 身 ,

性 五 手 指 攝 別 位 時 之 握 拳 。 ﹂

三 智 之 別 位 , 故 以 自 性 三 智 攝 別 位 四 加 行 與 法 身 , 即 三 智 攝 八 現 觀 之 義 , 如 : 以 自

其 徒 擇 千 布 破 此 並 立 自 宗 云 : ﹁ 三 智 為 四 加 行 與 法 身 之 體 性 , 四 加 行 與 法 身 是

現 觀 之 義 , 如 : 廣 大 大 海 攝 微 小 點 滴 。 ﹂

嚴 論 ︾ 特 意 所 化 相 續 中 故 微 小 , 如 是 廣 大 三 智 攝 微 小 四 加 行 與 法 身 , 即 三 智 攝 八 義

對 此 , 大 譯 師 云 : ﹁ 三 智 住 諸 聖 者 相 續 中 故 廣 大 , 四 加 行 與 法 身 住 今 ︽ 現 觀 莊

然 則 , 今 說 ﹁ 以 三 智 含 攝 八 義 ﹂ 等 文 如 何 以 答 難 門 釋 禮 讚 文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三 智

自宗 佛 母 , 八 現 觀 亦 是 所 讚 佛 母 ; 後 ﹁ 亦 ﹂ , 明 以 三 智 禮 讚 佛 母 , 不 但 有 理 由 亦 有 所 為 。

諸 義 ﹂ 之 文 示 所 為 。 文 中 前 、 後 二 ﹁ 亦 ﹂ 之 義 : 前 ﹁ 亦 ﹂ , 明 三 智 不 僅 是 所 禮 讚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之 文 明 理 由 , ﹁ 彼 等 亦 是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此 亦 以 後 文 宣 說 而 圓 滿

此 二 者 各 有 釋 文 宣 說 : 即 ﹁ 於 彼 三 智 攝 八 現 觀 義 , 作 如 是 想 , 而 以 三 智 門 禮 讚

所 為 : 乃 三 智 攝 一 切 四 聖 者 智 。

持 八 現 觀 故 。

其 理 由 : 乃 禮 讚 三 智 即 禮 讚 八 現 觀 , 因 三 智 攝 八 現 觀 故 , 因 修 持 三 智 中 已 攝 修

答 : 無 過 , 因 以 三 智 德 直 接 禮 讚 佛 母 有 ︹ 其 ︺ 特 殊 理 由 與 所 為 故 。



涅 槃


他 自宗 宗 特 伽 羅 是 同 一 關 鍵 。

觀 待 大 乘 而 言 , 憂 、 仇 二 者 同 義 , 故 應 當 思 惟 超 越 此 之 補 特 伽 羅 與 斷 除 此 之 補

有 未 通 達 者 謂 : 菩 薩 聖 者 之 滅 諦 等 為 無 住 涅 槃 。

寂 邊 ﹂ 道 之 力 所 證 究 竟 斷 ︹ 功 德 ︺ 故 。

之 ﹁ 實 有 憂 惱 ﹂ , 故 如 是 號 名 。 次 者 , 安 立 斷 二 障 之 滅 諦 , 因 彼 乃 依 修 不 住 ﹁ 有 、

槃 、 無 住 涅 槃 、 有 餘 涅 槃 、 無 餘 涅 槃 四 種 。 初 者 如 法 性 , 因 超 越 或 遮 除 在 此 該 超 越

無 餘 初 者 成 立 , ﹁ 全 斷 煩 惱 之 擇 滅 ﹂ 為 涅 槃 之 體 性 。 堪 以 聲 詮 之 門 可 分 為 : 自 性 涅

總 述 建 立 涅 槃

今 此 , 辨 析 有 二 : 總 述 建 立 涅 槃 , 別 述 建 立 有 餘 、 無 餘 二 者 。

﹂ 等 文 以 文 義 門 釋 彼 。

示 基 智 , ﹁ 一 切 基 無 生 ﹂ 等 文 以 文 義 門 釋 彼 , ﹁ 寂 滅 ﹂ 之 文 示 涅 槃 , ﹁ 餘 蘊 和

之 文 示 二 所 依 補 特 伽 羅 小 乘 聖 者 , ﹁ 聲 聞 等 類 ﹂ 之 文 以 文 義 門 釋 彼 , ﹁ 遍 智 ﹂ 之 文

然 則 , ﹁ 聲 聞 等 類 ﹂ 等 文 如 何 以 文 義 門 釋 禮 讚 文 ? 於 此 , 由 ﹁ 求 寂 聲 聞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涅 槃

破 他 宗

自宗 ︽ 六 十 正 理 論 釋 ︾ 中 , 將 ﹁ 有 餘 蘊 即 唯 盡 蘊 , 遠 離 煩 惱 束 縛 ; 無 餘 蘊 即 斷 蘊 續

是 故 , 宗 義 決 定 此 涅 槃 二 者 皆 盡 斷 煩 惱 , 但 以 未 絕 餘 蘊 與 續 流 斷 滅 而 分 , 如

有 餘 阿 羅 漢 相 續 中 雖 有 業 , 但 無 彼 之 俱 生 緣 隨 眠 , 故 不 受 生 於 輪 迴 故 。

異 生 時 所 作 不 定 善 、 不 善 之 有 業 , 因 無 隨 眠 , 故 彼 等 無 法 成 辦 ︹ 後 ︺ 有 。 ﹂ 此 顯 示

之 貪 , 非 餘 業 能 引 , 因 助 緣 盡 絕 。 ﹂ ; ︽ 俱 舍 論 明 義 釋 ︾ 云 : ﹁ 諸 阿 羅 漢 , 雖 非 無

貪 而 住 世 , 即 由 悲 或 業 。 ﹂ 說 明 有 餘 涅 槃 者 由 業 力 而 住 輪 迴 ; 彼 論 又 云 : ﹁ 遠 離 有

︹ 此 ︺ 並 非 宗 義 , 因 ︹ 自 宗 ︺ 不 許 有 餘 涅 槃 者 斷 業 集 故 , 因 ︽ 釋 量 論 ︾ 云 : ﹁ 離

他 宗

答 : 對 此 , 昔 有 許 : ﹁ 二 小 乘 涅 槃 皆 斷 集 , 以 有 無 苦 餘 蘊 ︹ 而 分 ︺ 。 ﹂

問 : 然 則 , 此 宗 有 餘 、 無 餘 之 義 如 何 許 ?

許 為 非 遮 , 經 部 許 為 無 遮 。

聲 聞 二 部 許 涅 槃 為 總 之 無 為 , 尤 其 指 三 或 四 無 為 中 之 擇 滅 。 若 從 內 分 , 則 有 部

聲 聞 部 宗

別 述 建 立 有 餘 、 無 餘 , ︹ 此 ︺ 有 三 宗 : 聲 聞 部 宗 、 唯 識 宗 與 中 觀 宗 。


隨 理 行 唯 識 師 不 如 是 許 , 因 ︽ 釋 量 論 ︾ 已 由 教 典 與 正 理 成 立 , 了 知 始 終 無 窮

隨 理 行 唯 識 宗

因 一 切 相 與 惡 近 取 流 全 斷 滅 故 。 ﹂ 故 。

槃 界 , 即 有 ﹃ 有 障 與 無 障 ﹄ 之 安 立 ; 住 無 餘 蘊 之 涅 槃 界 , 則 無 障 可 安 立 。 何 以 故 ?

相 似 聲 聞 二 部 , 許 無 餘 時 斷 諸 行 之 作 用 , 因 ︿ 攝 抉 擇 分 ﹀ 云 : ﹁ 住 有 餘 蘊 之 涅

隨 教 行 唯 識 宗

唯 識 宗 有 二 : 隨 教 行 唯 識 宗 與 隨 理 行 唯 識 宗 。

諸 識 已 滅 絕 。 ﹂ 示 無 餘 涅 槃 可 了 知 。

解 脫 。 ﹂ 示 有 餘 涅 槃 ; ﹁ 如 燈 火 絕 盡 , 身 滅 想 亦 絕 , 遠 離 諸 所 受 , 行 法 皆 寂 靜 ,

殊 勝 化 身 涅 槃 後 斷 了 知 續 流 。 如 小 乘 經 云 : ﹁ 以 非 畏 縮 心 , 承 擔 諸 苦 受 , 彼 心 得

流 之 相 ﹂ , 視 為 敵 論 者 之 說 。 所 謂 ﹁ 斷 蘊 續 流 ﹂ , 亦 指 斷 諸 行 之 作 用 續 流 , 亦 許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涅 槃

成 熟 為 大 乘 , 授 記 勝 菩 提 。 ﹂

證 涅 槃 想 , 極 力 入 寂 道 , ︽ 蓮 華 經 ︾ 等 明 , 法 之 法 爾 故 , 能 滅 前 執 見 , 持 方 便 智 慧 ,

﹁ 爾 雖 離 輪 迴 大 苦 , 然 猶 未 得 般 涅 槃 , 應 當 勵 力 尋 佛 乘 。 ﹂ ︽ 大 乘 寶 性 論 ︾ 云 : ﹁ 具

云 : ﹁ 如 瘋 狂 士 夫 , 若 無 酒 則 醒 , 如 是 彼 等 見 , 我 身 而 成 佛 。 ﹂ ︽ 妙 法 蓮 華 經 ︾ 又 云 :

不 許 斷 諸 行 之 作 用 續 流 , 因 於 無 餘 涅 槃 由 如 來 語 光 勸 入 大 乘 道 故 , 因 ︽ 入 楞 伽 經 ︾

餘 涅 槃 之 體 性 ; ﹁ 遠 離 此 蘊 之 小 乘 擇 滅 ﹂ , 為 小 乘 無 餘 涅 槃 之 體 性 。 於 無 餘 涅 槃 時 ,

初 者 成 立 , ﹁ 斷 盡 煩 惱 障 , 具 有 前 業 、 煩 惱 所 引 苦 蘊 之 小 乘 擇 滅 ﹂ , 為 小 乘 有

就 小 乘 而 言

中 觀 宗 有 二 : 就 小 乘 而 言 與 就 大 乘 而 言 二 者 。

盡 故 。


破 他 宗

自宗

︹ 此 ︺ 復 , 論 典 之 義 是 未 證 究 竟 佛 ︹ 果 位 ︺ , 則 不 能 證 究 竟 斷 德 涅 槃 。

阿 羅 漢 之 無 間 罪 。

主 張 小 乘 涅 槃 非 涅 槃 不 應 理 , 若 如 是 , 則 小 乘 阿 羅 漢 非 阿 羅 漢 , 故 無 法 安 立 殺

他 宗 太 陽 。 ﹂

昔 有 依 ︽ 大 乘 寶 性 論 ︾ 云 : ﹁ 是 故 未 成 佛 , 即 不 得 涅 槃 , 如 離 光 芒 等 , 無 法 見

成 師 亦 不 許 彼 等 為 涅 槃 故 。

相 為 有 餘 。 ﹂ 此 是 依 實 況 而 說 , 故 思 惟 與 自 續 宗 不 相 違 , 因 唯 此 自 續 師 亦 承 許 , 應

前 入 法 性 之 有 學 聖 者 根 本 定 中 , 無 實 有 相 為 無 餘 , 從 彼 出 定 之 後 得 智 時 , 有 餘 實 有

之 涅 槃 , 安 立 為 二 身 , 因 離 諸 蘊 體 , 故 法 身 無 蘊 。 ﹂ 應 成 派 諸 具 量 論 典 云 : ﹁ 於 現

餘 蘊 涅 槃 ; 思 及 法 身 , 說 是 無 餘 蘊 涅 槃 。 ﹂ 為 釋 此 , ︽ 入 三 身 門 論 ︾ 復 云 : ﹁ 有 蘊

離 蘊 , 故 名 無 餘 涅 槃 故 。 因 ︽ 金 光 明 經 ︾ 云 : ﹁ 思 及 此 二 身 , 故 謂 諸 佛 薄 伽 梵 是 有

二 色 身 因 斷 除 實 執 與 其 習 氣 , 具 足 無 漏 五 蘊 , 故 名 有 餘 涅 槃 ; 自 性 身 因 斷 彼 而

就 大 乘 而 言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涅 槃

門 。 ﹂ 故 。

彼 等 及 修 持 , 此 得 涅 槃 果 之 因 , 餘 因 絕 對 不 能 寂 。 ﹂ ︽ 四 百 論 ︾ 又 云 : ﹁ 寂 靜 無 二

修 習 現 前 通 達 無 我 之 慧 方 能 證 得 , 因 ︽ 三 摩 地 王 經 ︾ 云 : ﹁ 若 能 伺 察 無 我 法 , 分 辨

此 復 , 如 上 所 說 之 無 為 解 脫 涅 槃 , 非 依 燃 指 與 斷 食 等 方 便 能 成 辦 , 且 唯 有 依



法 輪


初 生 起 ﹁ 了 知 ﹂ , 由 彼 再 生 眼 、 覺 、 知 覺 。 如 是 宣 誦 作 用 、 ﹁ 宣 誦 所 作 事 與 果 ﹂ 等 時 ,

更 斷 , 證 滅 不 復 更 證 , 修 道 不 復 更 修 ﹂ 。 次 者 以 作 用 清 淨 門 分 有 十 二 。 念 誦 體 性 時 ,

如 ﹁ 當 知 苦 , 當 斷 集 , 當 證 滅 , 當 修 道 ﹂ 。 三 者 成 立 , ﹁ 知 苦 不 復 更 知 , 斷 集 不 復

一 者 成 立 , 如 ﹁ 此 是 苦 聖 諦 , 此 是 集 聖 諦 , 此 是 滅 聖 諦 , 此 是 道 聖 諦 ﹂ 。 二 者 成 立 ,

以 作 用 清 淨 門 分 十 二 故 。 初 者 成 立 , 宣 誦 體 性 、 宣 誦 作 用 、 ﹁ 宣 誦 所 作 事 與 果 ﹂ 三 者 。

此 便 住 世 間 。 ﹂ 如 是 , 則 唯 許 四 諦 法 輪 為 教 法 輪 。 此 有 十 五 : 以 念 誦 門 分 三 , 與

者 揭 示 之 清 淨 教 言 ; 後 者 是 修 習 ﹁ 教 言 所 抉 擇 義 理 ﹂ 之 功 德 。 如 云 : ﹁ 有 持 說 行 者 ,

﹁ 佛 正 法 有 二 , 謂 教 證 為 體 。 ﹂ 有 教 、 證 二 法 輪 。 初 者 , 即 宣 說 者 自 說 , 並 對 他

聲 聞 部 承 許 ﹁ 與 寶 輪 相 似 之 勝 法 ﹂ 是 法 輪 之 體 性 。 若 分 之 , 如 ︽ 俱 舍 論 ︾ 云 :

聲 聞 部 宗

今 此 , 辨 析 法 輪 有 二 : 聲 聞 部 宗 與 大 乘 宗 。

切 相 智 為 佛 聖 者 轉 法 輪 增 上 緣 門 , 述 說 ﹁ 諸 佛 由 具 種 相 智 ﹂ 等 義 涵 。

然 則 , ﹁ 通 達 一 切 相 無 生 ﹂ 等 文 如 何 以 文 義 門 釋 禮 讚 文 ? 有 彼 之 理 , 以 一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法 輪

論 ︾ 云 : ﹁ 於 中 唯 見 道 , 說 名 為 法 輪 , 由 速 等 似 輪 。 ﹂

品 之 輪 輻 相 似 ; 正 念 、 正 定 二 者 , 則 是 持 心 於 所 緣 , 故 與 輪 圍 相 似 。 此 理 如 ︽ 俱 舍

其 他 二 學 之 所 依 , 故 與 軸 心 相 似 ; 正 見 、 正 思 惟 、 正 精 勤 三 者 攝 於 慧 學 , 與 斷 相 違

輻 、 能 攝 之 輪 圍 三 者 。 見 道 分 出 之 八 聖 道 支 , 正 語 、 正 業 、 正 命 攝 為 戒 學 , 且 作 為

︹ 此 ︺ 復 , 妙 音 大 德 云 : ﹁ 見 道 與 輪 相 似 法 即 : 如 輪 有 能 持 之 軸 心 、 能 斷 之 輪

忍 與 四 類 智 緣 上 界 諦 , 故 騰 起 ; 四 法 忍 與 四 法 智 緣 下 界 諦 , 故 下 降 。 ﹂

無 間 道 對 治 所 斷 , 故 從 未 勝 利 中 勝 利 ; 解 脫 道 持 斷 彼 之 ﹁ 離 得 ﹂ , 故 得 堅 穩 ; 四 類

王 ; 騰 起 ; 下 降 。 如 是 見 道 亦 迅 速 通 達 諦 , 故 疾 行 ; 捨 苦 諦 行 相 入 集 之 所 緣 行 相 ;

轉 輪 聖 王 之 輪 由 他 界 行 至 他 界 ; 捨 棄 前 地 入 後 ︹ 地 ︺ ; 從 諸 多 小 國 勝 利 ; 推 舉 為

︹ 然 則 ︺ , 見 道 與 輪 有 何 相 似 ? 對 此 , 毘 婆 沙 師 世 友 云 : ﹁ 見 道 相 似 輪 之 法 為 :

﹁ 於 瓦 拉 納 西 對 五 比 丘 說 法 , 憍 陳 如 生 起 見 道 時 , 諸 夜 叉 讚 轉 法 輪 。 ﹂ 故 。

無 學 道 故 。 如 許 教 法 輪 唯 有 四 諦 法 輪 、 證 法 輪 亦 唯 安 立 為 通 達 四 諦 之 見 道 , 因 經 云 :

亦 生 起 ﹁ 了 知 ﹂ 等 另 二 組 , 此 四 者 亦 依 次 第 結 合 為 : 小 乘 加 行 道 、 見 道 、 修 道 、


他 宗

自宗

講 說 法 輪 分 類

大 乘 宗 有 二 : 講 說 法 輪 分 類 、 講 說 分 類 各 別 義 二 者 。

自 宗 : 當 隨 第 二 遍 智 , 因 其 善 說 高 妙 故 。

王 所 能 負 載 之 墨 水 寫 出 之 教 語 。

所 述 , 為 具 有 一 千 偈 頌 之 教 語 。 次 者 , 則 如 ︽ 明 句 疏 ︾ 所 述 , 主 張 是 以 伊 羅 婆 那 象

後 有 云 : ﹁ 法 蘊 之 量 , 可 分 依 共 乘 與 不 共 乘 二 者 。 ﹂ 初 者 , 即 如 ︽ 集 論 釋 ︾ 中

他 宗

自宗 舍 論 ︾ 云 : ﹁ 有 言 諸 法 蘊 , 量 如 彼 論 說 , 或 隨 蘊 等 言 , 如 實 行 對 治 。 ﹂ 故 。

世 親 阿 闍 黎 則 承 許 , 示 說 八 萬 四 千 煩 惱 行 中 隨 一 之 對 治 , 是 一 法 蘊 之 量 , 因 ︽ 俱

︹ 又 ︺ 有 云 : ﹁ 示 說 完 整 之 蘊 、 界 、 處 的 一 個 傳 記 , 即 一 法 蘊 之 量 。 ﹂

量 。 ﹂

答 : 昔 有 云 : ﹁ 有 一 舍 利 弗 所 造 論 , 名 為 法 輪 , ︹ 有 ︺ 六 千 偈 頌 , 是 一 法 蘊 之

問 : 然 則 , 何 為 法 蘊 之 量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法 輪

聖 道 皆 轉 入 所 化 相 續 , 故 是 法 輪 。 ﹂ 述 說 有 學 、 無 學 道 皆 是 法 輪 。

資 糧 道 , 有 些 為 加 行 道 , 有 些 乃 至 是 無 間 道 。 ﹂ 故 。 ︽ 俱 舍 論 釋 ︾ 云 : ﹁ 或 因 一 切

與 九 分 教 , 其 可 攝 為 三 藏 。 證 法 輪 亦 有 許 多 分 類 , 因 ︽ 明 句 疏 ︾ 云 : ﹁ 法 輪 有 些 為

一 般 法 輪 有 教 法 輪 與 證 法 輪 二 者 。 初 者 廣 分 有 八 萬 四 千 法 蘊 , 中 分 有 十 二 分 教



了 不 了 義


意 即 問 : 薄 伽 梵 在 初 轉 法 輪 , 說 諸 法 以 自 相 體 性 有 ; 於 二 轉 法 輪 表 面 , 說 ︹ 諸 法 ︺

梵 斯 義 , 薄 伽 梵 依 何 密 意 , 說 一 切 法 皆 無 自 性 、 無 生 、 無 滅 、 本 來 寂 靜 、 自 性 涅 槃 。 ﹂

意 作 如 是 說 , 一 切 法 皆 無 自 性 、 無 生 、 無 滅 、 本 來 寂 靜 、 自 性 涅 槃 。 我 今 請 問 薄 伽

伽 梵 復 說 一 切 法 皆 無 自 性 、 無 生 、 無 滅 、 本 來 寂 靜 、 自 性 涅 槃 。 思 惟 薄 伽 梵 依 何 密

提 分 自 相 、 所 治 、 能 治 、 未 生 令 生 、 生 已 堅 住 、 不 忘 、 復 生 、 倍 修 、 增 長 廣 大 。 薄

︹ 永 ︺ 斷 、 作 證 、 修 習 。 說 諸 界 自 相 、 種 種 界 、 多 界 、 ︹ 永 ︺ 斷 、 遍 知 、 三 十 七 菩

遍 知 。 如 說 諸 蘊 、 諸 處 、 緣 起 , 乃 至 諸 食 亦 爾 。 如 此 結 合 後 , 說 諸 諦 自 相 、 遍 知 、

︽ 解 深 密 經 ︾ 云 : ﹁ 薄 伽 梵 以 多 異 門 說 諸 蘊 自 相 , 亦 說 生 相 、 滅 相 、 ︹ 永 ︺ 斷 、

能 解 經 中 相 違 之 提 問

之 義 。

有 四 : 能 解 經 中 相 違 之 提 問 、 解 除 彼 問 之 回 答 、 認 知 三 性 性 體 性 、 啟 白 彼 等 所 成

問 經 ︾ 所 說 三 次 第 。 建 立 ︽ 解 深 密 經 ︾ 所 出 三 法 輪 有 二 : 唯 識 宗 與 中 觀 宗 。 唯 識 宗

講 說 分 類 各 別 義 有 二 : 建 立 ︽ 解 深 密 經 ︾ 所 出 三 法 輪 、 建 立 ︽ 陀 羅 尼 自 在 王 請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了 不 了 義

性 , 然 則 , 何 謂 ︹ 此 ︺ 三 者 與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

問 : 倘 若 依 相 無 自 性 性 、 生 無 自 性 性 、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三 密 意 而 說 一 切 法 無 自

認 知 三 性 性 體 性

一 切 法 無 性 。 ﹂ 故 。

意 而 如 是 說 , 因 ︽ 唯 識 三 十 頌 ︾ 云 : ﹁ 即 依 此 三 性 , 立 彼 三 無 性 , 故 佛 密 意 說 ,

表 面 說 一 切 法 無 自 性 之 理 由 , 即 依 相 無 自 性 性 、 生 無 自 性 性 、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三 密

性 、 生 無 自 性 性 、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 說 言 一 切 諸 法 皆 無 自 性 。 ﹂ 意 即 : 言 中 轉 法 輪

︽ 解 深 密 經 ︾ 云 : ﹁ 勝 義 生 當 知 , 我 依 三 種 無 自 性 性 密 意 。 所 謂 : 相 無 自 性

解 除 彼 問 之 回 答

依 何 密 意 作 無 性 性 等 說 。

以 自 相 體 性 無 。 若 此 二 者 依 舊 ︹ 如 此 ︺ 安 立 , 則 有 相 違 , 但 薄 伽 梵 必 無 相 違 故 。 請 問 ,


初 者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說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可 分 為 二 :

是 稱 。

稱 生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由 , 乃 ﹁ 爾 從 與 自 異 體 因 而 生 , 並 非 從 與 自 同 體 因 而 生 ﹂ , 故 如

依 他 緣 力 而 有 , 非 以 自 體 而 有 , 是 故 名 生 無 自 性 性 。 ﹂ 意 指 : 依 他 起 為 有 法 , 對 爾

如 ︽ 解 深 密 經 ︾ 云 : ﹁ 云 何 諸 法 生 無 自 性 性 ? 謂 諸 法 依 他 起 相 。 何 以 故 ? 彼

說 生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對 爾 稱 相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由 , 乃 爾 唯 是 名 、 言 安 立 ,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 故 如 是 稱 。

名 安 立 為 相 , 非 由 自 相 安 立 為 相 , 是 故 說 名 相 無 自 性 性 。 ﹂ 意 即 : 遍 計 所 執 為 有 法 ,

如 ︽ 解 深 密 經 ︾ 云 : ﹁ 云 何 諸 法 相 無 自 性 性 ? 謂 遍 計 所 執 相 。 何 以 故 ? 此 由 假

答 : 說 相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了 不 了 義

闡 述 次 者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 如 ︽ 解 深 密 經 ︾ 云 : ﹁ 復 有 諸 圓 成 實 相 , 亦 名 勝

次 者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此 疑 問 。

為 此 ︺ 亦 須 緣 依 他 起 而 懷 疑 : ﹁ 然 則 , 依 他 起 豈 不 成 清 淨 所 緣 ? ﹂ 於 遍 計 所 執 則 無

答 : 非 同 也 。 一 旦 了 知 , 緣 依 他 起 以 遍 計 所 執 空 修 習 , 能 清 淨 障 礙 , 則 ︹ 會 以

問 : 然 亦 當 宣 說 遍 計 所 執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

故 如 是 稱 。

由 , 乃 ﹁ 若 是 勝 義 , 緣 彼 修 習 能 清 淨 障 礙 , 是 究 竟 所 緣 , 然 緣 爾 修 習 不 能 清 淨 障 礙 ﹂ ,

所 緣 , 是 故 名 為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 ﹂ 意 即 : 依 他 起 為 有 法 , 稱 呼 爾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何 以 故 ? 勝 義 生 ! 於 諸 法 中 若 是 清 淨 所 緣 , ︹ 我 ︺ 顯 示 彼 為 勝 義 , 依 他 起 相 非 清 淨

性 ? 謂 諸 緣 起 法 , 因 由 生 無 自 性 性 而 無 自 性 性 , 亦 即 因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而 無 自 性 性 。

先 說 初 者 ︹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 , 如 ︽ 解 深 密 經 ︾ 云 : ﹁ 云 何 諸 法 勝 義 無 自 性


圓 成 實 如 虛 空 , 因 虛 空 無 礙 觸 , 遍 一 切 方 所 , 如 是 圓 成 實 亦 遮 所 破 , 遍 一 切

小 木 石 非 象 、 馬 。 同 理 , 雖 顯 現 依 他 起 為 遍 計 所 執 體 性 , 然 依 他 起 非 遍 計 所 執 故 。

依 他 起 如 幻 像 , 因 魔 幻 師 將 小 木 石 變 為 象 、 馬 時 , 小 木 石 雖 顯 現 為 象 、 馬 , 然

執 亦 唯 是 分 別 施 設 ,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故 。

遍 計 所 執 如 空 花 , 因 空 花 唯 是 執 自 分 別 施 設 ,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故 。 此 復 , 遍 計 所

一 切 處 , 一 分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 當 知 亦 爾 。 唯 無 法 我 性 性 故 , 遍 一 切 故 。 ﹄ ﹂

無 自 性 性 , 當 知 亦 爾 。 ﹄ ; 對 勝 義 生 如 是 ︹ 云 ︺ : ﹃ 譬 如 虛 空 唯 是 無 色 自 性 性 , 遍

知 亦 爾 。 ﹄ ; 對 勝 義 生 如 是 ︹ 云 ︺ : ﹃ 譬 如 幻 像 生 無 自 性 性 , 當 知 亦 爾 ; 一 分 勝 義

答 : 此 復 , ︽ 解 深 密 經 ︾ 云 : ﹁ 對 彼 如 是 ︹ 云 ︺ : ﹃ 譬 如 空 花 相 無 自 性 性 , 當

問 : 若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如 此 , 然 則 , 三 自 性 性 與 何 喻 相 似 ?

爾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由 , 乃 ﹁ 爾 是 勝 義 且 非 法 我 自 性 ﹂ , 故 如 是 稱 。

而 勝 義 僅 是 一 切 法 無 自 性 性 , 是 故 名 為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 ﹂ 意 即 : 圓 成 實 為 有 法 , 名

義 無 自 性 性 。 何 以 故 ? 勝 義 生 ! 諸 法 法 無 我 性 , 皆 名 為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 因 彼 是 勝 義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了 不 了 義

趣 入 處 ,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 此 倘 若 成 立 , 則 二 補 特 伽 羅 應 成 一 相 續 , 但 未 有 故 。

第 三 正 理 , 王 族 之 ﹁ 近 護 ﹂ 與 婆 羅 門 族 之 ﹁ 近 護 ﹂ 二 者 。 於 說 ﹁ 近 護 ﹂ 聲 之 所

倘 若 成 立 , 則 一 補 特 伽 羅 應 成 多 種 不 同 相 續 , 但 未 有 故 。

第 二 正 理 , 天 主 於 摧 山 、 帝 釋 、 壞 聚 落 等 多 名 趣 入 處 ,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

則 未 對 腹 大 者 取 寶 瓶 名 之 前 , 見 及 大 腹 者 時 , 即 應 生 起 此 是 寶 瓶 之 覺 , 但 卻 未 有 故 。

第 一 ︹ 正 理 ︺ , 腹 大 者 於 說 寶 瓶 聲 之 所 趣 入 處 ,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 此 若 成 立 ,

成 立 多 體 相 違 ; 不 決 定 故 , 成 立 雜 體 相 違 。 ﹂ 而 說 三 正 理 。

定 故 , 其 體 多 體 與 , 雜 體 相 違 故 。 ﹂ 此 復 , 又 云 : ﹁ 無 覺 故 , 成 立 體 性 相 違 ; 多 故 ,

答 : 初 當 破 遍 計 所 執 以 自 相 成 立 , 如 ︽ 攝 大 乘 論 ︾ 云 : ﹁ 名 前 無 覺 故 , 多 故 不

問 : 遍 計 所 執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 但 依 他 起 與 圓 成 實 以 自 相 成 立 之 理 為 何 ?

法 故 。


共 許 。

名 、 言 二 者 , 乃 是 能 詮 之 聲 與 能 取 名 之 分 別 。 在 此 所 說 名 、 言 , 是 指 世 間 之 名 稱 與

說 。 彼 中 所 說 名 、 言 二 者 與 在 此 所 說 名 、 言 二 者 , 名 雖 同 但 義 不 同 故 , 因 彼 中 所 說

答 : 無 過 失 。 一 般 彼 中 所 說 唯 名 與 言 安 立 之 遍 計 所 執 , 乃 針 對 斷 相 遍 計 所 執 而

與 言 安 立 , 當 成 相 違 否 ?

問 : 然 則 , ︽ 辨 了 不 了 義 善 說 藏 ︾ 於 闡 述 遍 計 所 執 相 無 自 性 性 時 , 云 其 是 唯 名

﹁ 成 立 近 取 蘊 是 補 特 伽 羅 無 我 之 事 勢 正 因 ﹂ 故 。

相 應 之 所 量 故 , 因 所 作 性 是 ﹁ 成 立 聲 是 無 常 之 事 勢 正 因 ﹂ 、 量 不 可 得 補 特 伽 羅 我 是

安 立 , 因 此 等 非 聲 起 共 稱 故 , 因 此 等 非 極 成 比 量 相 應 之 所 量 故 , 因 此 等 為 事 勢 比 量

言 能 安 立 故 。 其 所 說 意 趣 , 乃 補 特 伽 羅 無 我 與 聲 常 空 等 , 僅 以 語 言 或 取 名 無 法 得 以

答 : 不 周 遍 , 因 ︽ 辨 了 不 了 義 善 說 藏 ︾ 云 補 特 伽 羅 無 我 與 聲 常 空 等 , 非 唯 名 與

問 : 然 則 , 遍 計 所 執 周 遍 唯 名 與 言 能 安 立 否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了 不 了 義

──

假 立 遍 計 所 執 之 基 礎

依 他 起 , 則 由 彼 假 立 之 遍 計 所 執 應 亦 是 無 之 故 。

若 執 此 二 者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 非 但 損 減 此 二 者 , 亦 將 損 減 遍 計 所 執 。 其 關 鍵 為 : 若 無

者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 將 損 減 此 二 者 , 因 此 二 者 若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 則 此 二 者 必 定 無 故 。

滅 除 增 益 邊 ; 揭 示 依 他 起 與 圓 成 實 以 自 相 成 立 , 故 滅 除 損 減 邊 。 後 者 成 立 , 因 若 二

如 是 開 顯 三 性 是 否 以 自 相 成 立 可 滅 除 二 邊 , 因 揭 示 遍 計 所 執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 故

立 , 從 境 本 自 不 共 存 在 之 方 成 立 故 。

遍 計 所 執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 但 依 他 起 與 圓 成 實 二 者 以 自 相 成 立 , 因 非 唯 名 與 言 安

然 我 稍 作 詳 述 。

此 理 是 ︽ 辨 了 不 了 義 善 說 藏 ︾ 中 述 說 唯 識 理 時 之 難 處 , 多 數 智 者 均 不 多 作 解 說 ,

有 ﹂ , 是 成 立 懷 兔 由 共 許 之 力 , 成 為 可 稱 呼 為 月 亮 聲 之 極 成 正 因 故 。

所 安 立 , 因 彼 是 聲 起 共 稱 故 , 因 彼 是 極 成 比 量 相 應 之 所 量 故 , 典 籍 中 云 ﹁ 分 別 境 中

若 如 此 , 懷 兔 由 共 許 之 力 量 , 成 為 可 用 月 亮 聲 稱 呼 , 僅 是 世 間 之 語 言 或 共 許


既 無 法 說 虛 空 之 依 他 起 生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 亦 因 由 安 立 虛 空 之 依 他 起 無 勝 義 有 , 故 無

彼 等 三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中 可 知 , 虛 空 若 是 虛 空 之 依 他 起 , 虛 空 因 非 從 自 因 緣 生 起 , 故

此 復 , 在 述 說 色 乃 至 一 切 種 智 之 有 為 、 無 為 諸 法 上 , 皆 安 立 真 三 性 , 與 安 立

自 於 自 聲 趣 入 處 以 自 相 成 立 空 是 虛 空 之 圓 成 實 , 則 難 以 安 立 。

遍 計 所 執 ; 彼 以 彼 空 乃 是 虛 空 之 圓 成 實 。 非 此 而 另 說 虛 空 是 虛 空 之 依 他 起 , 與 虛 空

彼 空 例 如 : 執 虛 空 之 量 即 虛 空 之 依 他 起 ; 彼 於 說 彼 聲 之 趣 入 處 以 自 相 成 立 乃 虛 空 之

安 立 於 無 為 上 之 理

乃 是 圓 成 實 。 推 用 於 一 切 有 為 法 。

例 如 : 色 是 色 之 依 他 起 ; 色 於 說 色 聲 之 所 趣 入 處 以 自 相 成 立 是 遍 計 所 執 ; 彼 以

安 立 於 有 為 上 之 理

答 : 此 分 二 : 安 立 於 有 為 上 之 理 、 安 立 於 無 為 上 之 理 。

問 : 然 則 , 結 合 事 相 如 何 安 立 三 性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了 不 了 義

自 性 涅 槃 , 以 空 性 相 轉 正 法 輪 。 雖 更 甚 奇 , 甚 為 希 有 , 而 薄 伽 梵 於 彼 時 所 轉 法 輪 ,

伽 梵 在 昔 第 二 時 中 , 為 諸 正 入 大 乘 者 , 依 一 切 法 皆 無 自 性 、 無 生 、 無 滅 、 本 來 寂 靜 、

能 如 法 轉 者 , 而 薄 伽 梵 於 彼 時 所 轉 法 輪 , 有 上 、 有 容 、 是 未 了 義 、 是 諸 諍 論 處 。 薄

乘 者 , 以 四 聖 諦 相 轉 正 法 輪 , 雖 是 甚 奇 , 甚 為 希 有 。 一 切 世 間 諸 天 、 人 等 , 先 無 有

深 密 經 ︾ 云 : ﹁ 薄 伽 梵 初 於 一 時 , 在 瓦 拉 納 西 , 仙 人 墮 處 施 鹿 林 中 , 為 諸 正 入 聲 聞

如 是 了 知 , 依 三 無 自 性 性 密 意 , 說 諸 法 無 自 性 性 濃 縮 義 。 啟 白 所 成 之 義 , 如 ︽ 解

啟 白 彼 等 所 成 之 義

﹁ 有 為 不 成 立 , 無 為 何 能 成 ? ﹂ 旁 徵 經 論 證 成 中 觀 、 唯 識 二 宗 相 似 。 仍 可 詳 說 。

義 善 說 藏 ︾ 之 真 實 意 趣 , 如 經 云 : ﹁ 若 色 不 可 得 , 豈 可 得 色 之 真 如 ? ﹂ ︽ 中 論 ︾ 云 :

虛 空 之 依 他 起 若 非 真 實 成 立 , 則 彼 之 圓 成 實 亦 必 非 真 實 成 立 , 乃 是 ︽ 辨 了 不 了

相 違 。

法 安 立 虛 空 之 圓 成 實 為 於 勝 義 有 , 如 此 則 與 以 上 所 說 ︽ 辨 了 不 了 義 善 說 藏 ︾ 之 內 容


文 示 其 法 輪 非 了 義 經 。

乘 ﹂ 等 文 明 其 法 輪 之 所 化 , ﹁ 空 性 ﹂ 等 文 顯 其 讚 揚 , ﹁ 亦 是 有 上 ﹂ 等

亦 說 第 二 段 經 文 : ﹁ 一 切 法 皆 無 自 性 ﹂ 等 文 表 中 轉 法 輪 之 所 詮 , ﹁ 大

依 事 實 明 說 所 詮 ︹ 義 ︺ , 故 有 其 他 論 者 不 符 事 實 之 諍 辯 。

有 其 他 論 者 之 興 辯 ; ﹁ 是 未 了 義 ﹂ , 明 此 意 趣 須 引 為 他 者 ; ﹁ 是 諸 諍 論 處 ﹂ , 指 未

德 與 二 種 轉 法 ; ﹁ 有 上 ﹂ , 謂 此 上 尚 有 其 他 之 了 義 經 ; ﹁ 有 容 ﹂ , 指 所 說 之 內 涵 ,

一 切 有 部 ; ﹁ 四 聖 諦 ﹂ 等 文 , 申 法 輪 之 所 詮 ; ﹁ 法 輪 ﹂ 等 文 , 明 分 辨 之 功

述 說 轉 四 諦 法 輪 之 時 間 與 處 所 ; ﹁ 為 諸 正 入 聲 聞 乘 者 ﹂ 等 文 , 示 特 意 所 化 為 說

處 。 敍 說 經 義 , 第 一 段 經 文 之 義 乃 為 : ﹁ 薄 伽 梵 初 於 一 時 , 在 瓦 拉 納 西 ﹂ 等 文 ,

第 一 甚 奇 , 最 為 希 有 。 於 今 薄 伽 梵 所 轉 法 輪 , 此 是 無 上 、 無 容 、 是 了 義 、 非 諸 諍 論

乘 者 。 依 一 切 法 皆 無 自 性 、 無 生 、 無 滅 、 本 來 寂 靜 、 自 性 涅 槃 , 以 善 辨 門 轉 正 法 輪 ,

亦 是 有 上 、 有 容 、 是 未 了 義 、 是 諸 諍 論 處 。 薄 伽 梵 於 今 第 三 時 中 , 普 為 諸 正 入 一 切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了 不 了 義

但 須 主 張 : 此 將 依 他 起 與 圓 成 實 二 者 , 以 自 相 成 立 , 作 其 主 要 所 詮 宣 說 , 因 於 表 面

相 ﹂ 之 理 由 , 乃 彼 未 清 楚 分 辨 三 性 是 否 以 自 相 成 立 而 宣 說 , 故 如 是 稱 。 雖 未 明 示 ,

法 輪 之 意 趣 , 且 不 依 表 面 承 許 之 利 根 唯 識 派 者 , 是 其 特 意 所 化 。 對 此 法 輪 稱 ﹁ 隱 密

答 : 此 乃 述 說 , 不 須 觀 待 ︽ 解 深 密 經 ︾ 闡 釋 無 相 法 輪 意 趣 , 即 能 圓 滿 通 達 無 相

問 : 然 則 , ﹁ 為 諸 正 入 大 乘 者 ﹂ 等 文 , 如 何 宣 說 無 相 法 輪 所 化 ?

若 本 來 寂 靜 , 則 自 性 涅 槃 ; 若 自 性 涅 槃 , 則 皆 無 少 分 更 可 令 其 般 涅 槃 故 。 ﹂ 故 。

以 故 ? 若 法 無 自 相 , 則 無 有 生 ; 若 無 有 生 , 則 無 有 滅 ; 若 無 生 、 無 滅 , 則 本 來 寂 靜 ;

當 知 。 我 依 相 無 自 性 性 密 意 , 說 言 一 切 諸 法 無 生 、 無 滅 、 本 來 寂 靜 、 自 性 涅 槃 。 何

其 非 染 污 品 所 攝 , 因 非 有 為 故 , 因 遠 離 生 滅 故 , 因 ︽ 解 深 密 經 ︾ 云 : ﹁ 勝 義 生

如 是 稱 。

彼 為 有 法 , 對 爾 稱 呼 本 來 寂 靜 、 自 性 涅 槃 之 理 由 , 乃 ﹁ 非 為 染 污 品 所 攝 ﹂ , 故

以 自 相 成 立 ﹂ , 故 如 是 稱 。

﹁ 無 生 ﹂ 等 義 乃 為 : 遍 計 所 執 為 有 法 , 對 爾 稱 呼 無 生 、 無 滅 之 理 由 , 乃 ﹁ 爾 非


等 文 能 詳 知 故 。 若 如 此 , 則 解 除 ︽ 辨 了 不 了 義 善 說 藏 ︾ 中 所 說 , ﹁ 前 二 法 輪 別 為 大 、

問 ﹂ 、 ﹁ 解 除 彼 問 之 回 答 ﹂ 、 ﹁ 認 知 三 性 性 之 體 性 ﹂ 、 ﹁ 啟 白 彼 等 所 成 之 義 ﹂

如 此 宣 說 之 鈍 根 唯 識 派 者 , 是 彼 經 之 特 意 所 化 故 , 因 由 前 闡 述 ﹁ 能 解 經 中 相 違 之 提

平 等 說 一 切 諸 法 以 自 相 成 立 ; 中 轉 法 輪 , 表 面 說 一 切 諸 法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 懷 疑 為 何

複 詞 ﹁ 一 切 ﹂ 。 ﹁ 普 為 諸 正 入 ﹂ , 謂 起 疑 正 入 此 二 法 輪 之 所 詮 , 而 述 說 初 轉 法 輪 ,

答 : 其 理 如 下 , 因 所 謂 ﹁ 乘 ﹂ 乃 是 能 詮 聲 之 乘 , 指 初 、 中 法 輪 , 對 此 二 者 用

問 : 然 則 , ﹁ 普 為 諸 正 入 一 切 乘 者 ﹂ 等 文 , 如 何 明 後 轉 法 輪 之 特 意 所 化 ?

諸 正 入 一 切 乘 者 ﹂ 等 文 明 其 所 化 , ﹁ 以 善 辨 門 轉 正 法 輪 ﹂ 等 文 顯 其 特 色 。

述 說 第 三 段 經 文 : ﹁ 依 一 切 法 皆 無 自 性 ﹂ 等 文 表 後 轉 法 輪 之 所 詮 , ﹁ 普 為

意 趣 相 同 故 。

成 立 之 善 辨 法 輪 ﹂ 主 要 所 示 義 , 二 者 同 義 故 , 因 至 尊 宗 大 師 父 子 已 善 說 後 二 法 輪 之

宣 說 ﹁ 三 性 非 以 自 相 成 立 之 無 相 法 輪 ﹂ 主 要 所 示 義 , 與 明 白 宣 說 ﹁ 三 性 是 否 以 自 相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了 不 了 義

破 他 宗

自宗 是 了 義 經 ︹ 之 體 性 ︺ ; ﹁ 不 可 依 文 主 張 之 經 ﹂ , 是 不 了 義 經 之 體 性 。

如 是 此 宗 了 不 了 義 經 之 體 性 , 可 如 此 安 立 : 從 上 述 了 知 , ﹁ 可 依 文 主 張 之 經 ﹂ ,

成 立 之 ﹁ 後 轉 法 輪 ﹂ 經 文 故 。

解 除 彼 問 之 回 答 即 為 : 近 詞 所 說 之 事 相 , 因 為 此 經 是 清 楚 分 辨 宣 說 三 性 是 否 以 自 相

意 , 說 一 切 諸 法 皆 無 自 性 , 所 謂 : 相 無 自 性 性 、 生 無 自 性 性 、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 ﹂ 此

自 宗 ︹ 主 張 ︺ : 出 自 ︽ 勝 義 生 品 ︾ 中 云 : ﹁ 勝 義 生 當 知 , 我 依 三 種 無 自 性 性 密

餘 諸 答 , 皆 不 合 此 時 之 事 相 故 。

︹ 但 此 ︺ 非 意 趣 , 因 彼 經 中 十 位 十 地 自 在 菩 薩 , 請 問 薄 伽 梵 一 一 不 同 問 題 之 其

他 宗

答 : 昔 有 云 是 ︽ 解 深 密 經 ︾ 。

問 : 然 則 , 何 為 ﹁ 此 無 上 ﹂ ︹ 文 ︺ 中 , 近 詞 所 說 之 事 相 ﹁ 善 辨 法 輪 ﹂ ?

小 乘 機 , 此 通 二 機 ﹂ 等 疑 惑 。


他 自宗 宗 僅 同 為 中 轉 法 輪 , 但 屬 各 別 之 經 文 故 。 ︽ 般 若 十 萬 頌 ︾ 中 之 ﹁ 無 色 ﹂ 等 , 對 所

答 : 無 過 , 解 釋 成 不 了 義 之 中 轉 法 輪 , 以 及 刻 意 成 立 為 了 義 之 中 轉 法 輪 , 二 者

有 云 : 此 不 應 理 , 因 ﹁ 有 上 ﹂ 等 文 解 釋 ﹁ 中 轉 法 輪 ﹂ 為 不 了 義 故 。

且 顯 示 三 無 性 性 之 意 趣 , 為 詳 示 中 道 離 二 邊 故 , 刻 意 ︹ 安 立 ︺ 為 了 義 。 ﹂

此 復 , 如 ︽ 中 觀 光 明 論 ︾ 云 : ﹁ 為 此 , 薄 伽 梵 宣 說 無 生 等 , 乃 僅 依 勝 義 而 說 ,

密 經 ︾ 之 義 故 。

他 起 、 彼 真 實 成 立 為 遍 計 所 執 、 彼 以 彼 空 之 圓 成 實 所 形 成 之 三 性 , 乃 是 彼 ︽ 解 深

密 經 ︾ 刻 意 成 立 ﹁ 顯 示 諸 法 無 真 實 有 之 般 若 經 ﹂ 為 了 義 經 , 因 補 特 伽 羅 與 蘊 是 依

命 阿 闍 黎 與 蓮 花 戒 二 父 子 , 以 ﹁ 勝 義 生 , 我 依 諸 法 三 種 無 自 性 性 ﹂ 等 ︽ 解 深

計 於 本 體 與 差 別 之 遍 計 所 執 性 性 ﹂ 之 義 。 ︹ 如 是 ︺ 開 宗 明 義 後 , 依 此 ︹ 理 ︺ , 靜

清 辨 阿 闍 黎 將 色 與 色 之 生 勝 義 自 相 不 成 立 , 釋 為 ︽ 解 深 密 經 ︾ 所 說 , ﹁ 無 遍

自 續 派

中 觀 宗 有 二 : 自 續 派 、 應 成 派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了 不 了 義

不 了 義 經 。

應 成 派 解 釋 : 初 轉 法 輪 闡 述 細 分 空 性 與 中 轉 無 相 法 輪 必 是 了 義 經 ; 後 轉 法 輪 為

應 成 派

正 理 而 行 。

辨 且 宣 說 三 性 是 否 真 實 成 立 之 ︽ 解 深 密 經 ︾ ﹂ 為 祕 密 意 , 而 另 主 張 別 說 。 應 當 隨

主 張 追 隨 靜 命 父 子 。 然 自 宗 之 諸 位 前 期 上 師 , 依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述 說 , ﹁ 清 楚 分

命 ︺ 堪 布 之 子 , 且 ︽ 辨 了 不 了 義 善 說 藏 ︾ 等 亦 未 出 現 聖 、 獅 有 如 此 承 許 之 說 法 , 故

然 而 , 聖 、 獅 二 位 隨 靜 命 父 子 或 另 立 別 說 ? 對 此 , 諸 多 智 者 , 因 阿 闍 黎 為 ︹ 靜

等 , 對 所 破 加 上 勝 義 簡 別 諸 文 , 乃 是 成 立 為 不 了 義 之 中 轉 法 輪 故 。

破 加 上 ﹁ 勝 義 簡 別 ﹂ 諸 文 , 是 成 立 為 了 義 之 中 轉 法 輪 ; ︽ 般 若 心 經 ︾ 中 ﹁ 無 色 ﹂


即 謂 無 上 功 德 處 所 。 ﹂

之 語 , 令 通 達 如 來 之 理 ; 然 而 , 如 來 亦 非 如 此 即 捨 精 勤 , 之 後 又 以 不 退 轉 之 輪 ——

三 輪 清 淨 之 語 , 令 具 各 種 種 性 之 有 情 , 皆 得 趣 入 如 來 之 境 。 趣 入 後 , 通 達 如 來 法 性 ,

厭 背 , 入 聖 者 調 伏 法 中 ; 然 而 , 如 來 並 非 如 此 即 捨 精 勤 , 而 後 以 空 性 、 無 相 、 無 願

不 清 淨 有 情 之 界 , 而 說 無 常 、 苦 、 無 我 、 不 淨 與 厭 離 之 語 , 令 喜 愛 輪 迴 之 有 情 心 生

薄 布 仔 細 淨 拭 。 如 此 悉 已 淨 治 離 垢 , 謂 為 吠 琉 璃 寶 。 善 男 子 ! 如 是 , 如 來 亦 了 知 極

後 以 美 食 之 汁 浸 泡 、 以 羊 毛 褐 子 淨 拭 ; 不 僅 此 即 捨 辛 勤 , 而 後 又 浸 泡 大 藥 汁 中 , 以

中 , 將 極 不 淨 之 珍 寶 取 出 。 初 以 食 鹽 水 浸 泡 , 後 以 梳 毛 淨 拭 ; 不 僅 此 即 捨 辛 勤 , 而

彼 經 云 : ﹁ 善 男 子 ! 譬 如 : 有 一 善 知 冶 煉 珍 寶 術 之 善 巧 珠 寶 師 , 彼 從 珍 寶 種 類

列 出 能 證 之 經 文

解 說 經 義 。

建 立 ︽ 陀 羅 尼 自 在 王 請 問 經 ︾ 所 說 三 次 第 , 可 分 為 二 : 列 出 能 證 之 經 文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了 不 了 義

他 宗

自宗 勝 菩 提 心 。 此 次 第 亦 主 要 依 利 根 所 化 故 , 如 ︽ 中 觀 莊 嚴 論 ︾ 根 本 頌 云 : ﹁ 先 尋 正 慧

疏 有 言 , 諸 大 乘 種 性 所 化 利 根 者 , 先 於 ︹ 自 ︺ 相 續 中 生 起 通 達 空 性 之 智 慧 , 繼 而 發

答 : 無 過 , 大 乘 種 性 所 化 鈍 根 者 須 如 此 先 行 。 然 ︽ 中 觀 莊 嚴 論 ︾ 根 本 頌 與 其

先 行 故 。 ﹂

有 云 : ﹁ 第 二 次 第 闡 述 細 分 法 無 我 , 不 應 理 , 因 了 證 空 性 之 智 慧 前 , 方 便 分 必

第 ; 次 甚 深 道 次 第 ; 三 廣 大 道 次 第 。

之 道 次 第 ; 三 引 進 大 乘 道 之 次 第 。 若 為 大 乘 決 定 種 性 者 , 初 次 第 示 相 續 成 熟 之 道 次

種 性 二 者 之 道 次 第 。 若 為 小 乘 決 定 種 性 者 , 初 次 第 則 示 成 熟 相 續 之 道 次 第 ; 次 解 脫

可 作 ︹ 如 此 ︺ 解 釋 : 若 攝 其 心 要 , 此 經 闡 述 , 依 序 入 三 乘 之 所 化 與 大 乘 決 定

法 無 我 ; ﹁ 不 退 轉 輪 語 ﹂ 等 文 闡 述 與 方 便 分 相 關 之 清 淨 見 。

藥 汁 ﹂ 為 水 銀 ; 述 說 義 理 時 , ﹁ 無 我 ﹂ 即 補 特 伽 羅 無 我 ; ﹁ 空 性 ﹂ 等 文 明 細 分

大 抵 易 解 , 譬 喻 時 , ﹁ 食 鹽 ﹂ 指 瑙 砂 ; ﹁ 美 食 之 汁 ﹂ 或 ﹁ 食 之 美 汁 ﹂ 是 魚 汁 ; ﹁ 大

解 說 經 義


此 處 所 說 第 三 次 第 經 , 須 是 了 義 經 , 然 ︽ 解 深 密 經 ︾ 所 說 後 轉 法 輪 經 , 須 是 不 了 義

若 依 應 成 派 , 此 處 所 說 第 三 次 第 與 ︽ 解 深 密 經 ︾ 所 說 後 轉 法 輪 , 唯 是 相 違 , 因

略 三 教 言 , 是 彼 二 者 故 。

此 處 所 說 第 二 次 第 與 ︽ 解 深 密 經 ︾ 所 說 中 轉 法 輪 , 不 相 違 , 因 ︹ 般 若 ︺ 廣 、 中 、

所 說 第 一 次 第 經 , 必 是 大 乘 經 , 而 ︽ 解 深 密 經 ︾ 所 說 初 轉 法 輪 經 須 是 小 乘 經 故 。

答 : 此 處 所 說 第 一 次 第 與 ︽ 解 深 密 經 ︾ 所 說 初 轉 法 輪 , 二 者 唯 是 相 違 , 因 此 處

問 : 然 而 , 此 處 所 說 三 次 第 與 ︽ 解 深 密 經 ︾ 所 說 之 三 法 輪 , 依 序 互 為 相 違 否 ?

偈 文 之 內 涵 , 甚 為 清 楚 故 。

之 文 ──

經 故 。

﹁ 前 如 是 安 立 , 復 於 此 寶 性 , 為 斷 諸 五 過 , 揭 示 有 界 性 ﹂ , ︹ 彼 ︺ 即 是 此

亦 應 取 ︽ 如 來 藏 經 ︾ 為 此 第 三 次 第 之 事 相 , 因 ︽ 大 乘 寶 性 論 ︾ 第 一 品 末 , 揭 示 旨 趣

嚴 , 淨 持 佛 禁 行 。 淨 信 隨 行 者 , 發 起 菩 提 心 , 取 能 仁 禁 行 , 彼 勤 尋 正 慧 。 ﹂ 若 如 是 ,

後 , 決 定 勝 義 相 , 惡 見 闇 住 世 , 遍 起 悲 心 已 。 勇 作 利 生 事 , 智 者 廣 發 心 , 以 慧 悲 莊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了 不 了 義

宗 部 聞 聲 證 法 輪

法 ︵ 教 輪 唯 法 ︶ 許 輪 四 諦 分 以 分 以 十 作 三 宣 二 用 誦 清 門 淨 門

通 達 四 諦 之 見 道 。 等 另 二 組 。

宣 誦 ﹁ 所 作 事 與 果 ﹂ 等 時 , 亦 生 起 ﹁ 了 知

……

宣 知 宣事 宣 宣 宣 誦 覺 誦與 誦 誦 誦 作 。 體果 所 作 體 用 性 用 性 作 時 時證 知 當 此 此 亦 初滅 苦 知 是 是 生 生不 不 苦 滅 苦 起 起復 復 , 聖 聖 ﹁更 更 當 諦 諦 了 了證 知 斷 , , 知 知, , 集 此 此 等 ﹂修 斷 , 是 是 四 ,道 集 當 道 集 者 有不 不 證 聖 聖 。 彼復 復 滅 諦 諦 再更 更 , 。 , 生修 斷 當 眼。 , 修 、 道 覺 。 、 ﹂

附 表 : 法 輪 表

則 必 順 合 應 成 派 , 因 是 智 者 所 思 義 故 。

若 就 靜 命 父 子 而 言 , 仍 可 觀 、 擇 是 否 相 違 ? 倘 不 承 許 聖 、 獅 二 位 追 隨 靜 命 父 子 ,


︽ 現 觀 總 義 1 ︾

宗 乘 大 分 類 各 別 義 次 王 建 第 請 立 問 ︽ 經 陀 ︾ 羅 所 尼 說 自 三 在 解 列 說 出 經 能 義 證 之 經 文

法 輪 的 分 類 所 出 三 法 輪

中 觀 宗 分 自 續 派 、 應 成 派 。

成 之 義 。

建 立 ︽ 解 深 密 經 ︾ 唯 識 宗 答 、 認 知 三 性 性 之 體 性 、 啟 白 彼 等 所

證 法 輪

能 解 經 中 相 違 之 提 問 、 解 除 彼 問 之 回

間 道 。 有 學 無 學 的 道 都 是 法 輪 。

有 些 是 資 糧 道 ; 有 些 是 加 行 道 ; 有 些 乃 至 是 無

教 法 輪

教 ; 其 可 攝 為 三 藏 。

廣 分 有 八 萬 四 千 法 蘊 , 中 分 有 十 二 分 教 與 九 分


基 、 治 、 相 三 者


答 : 有 ︹ 能 證 之 經 文 ︺ , 因 在 般 若 廣 、 中 、 略 三 部 中 有 宣 說 故 。

問 : 然 則 , 三 智 攝 八 現 觀 義 與 一 切 聖 者 現 觀 , 有 何 能 證 之 經 文 ?

此 答 由 ﹁ 彼 非 如 是 ﹂ 等 文 所 述 。

相 三 法 故 。 若 是 ︽ 現 觀 莊 嚴 論 ︾ , 八 現 觀 義 必 為 ︹ 其 ︺ 所 詮 , 且 三 智 攝 八 現 觀 故 。

與 阿 毘 達 磨 重 複 之 過 , 因 ﹁ 其 ﹂ 為 表 徵 有 境 之 三 智 而 一 併 抉 擇 境 之 基 法 、 對 治 、 行

答 : ︽ 現 觀 莊 嚴 論 ︾ 為 有 法 , 不 以 單 一 基 法 、 對 治 或 行 相 為 所 詮 之 門 , 而 造 成

此 辯 乃 由 ﹁ 如 是 以 敬 禮 及 ﹂ 至 ﹁ 他 人 豈 不 生 如 是 之 念 耶 ﹂ 之 文 所 述 。

未 示 一 絲 希 求 解 脫 者 迫 切 所 需 , 因 依 此 不 能 通 達 蘊 體 是 無 常 等 故 。 ﹂

無 基 法 之 行 相 攝 為 所 詮 ? 倘 如 初 者 , 依 舊 犯 與 阿 毘 達 磨 重 複 之 過 。 若 如 次 者 , 則 成

對 治 , 或 所 詮 僅 攝 清 淨 品 之 事 物 故 。 若 如 三 者 , 僅 以 有 基 法 之 行 相 為 所 詮 ? 或 單 以

述 蘊 、 界 、 處 之 分 類 故 。 若 如 次 者 , 則 造 論 無 意 義 , 因 不 能 了 達 此 對 治 是 何 所 斷 之

或 僅 以 對 治 為 所 詮 ? 或 僅 以 行 相 為 所 詮 ? 若 如 初 者 , 則 與 阿 毘 達 磨 重 複 , 因 彼 已 廣

如 是 , 立 誓 造 抉 擇 般 若 經 所 詮 之 ︽ 現 觀 莊 嚴 論 ︾ 時 , 有 云 : ﹁ 僅 以 基 法 為 所 詮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基 、 治 、 相 三 者

諸 菩 薩 ﹂ 之 文 闡 一 , ﹁ 凡 聲 聞 道 、 緣 覺 道 ﹂ 等 文 示 二 。 彼 如 何 了 知 分 二 : 以 具

何 了 知 由 此 令 菩 薩 現 觀 成 為 道 種 智 之 理 等 。 彼 等 有 其 依 次 述 說 之 理 : 即 ﹁ 善 現 !

復 須 以 四 項 了 知 : 即 所 依 之 修 行 者 補 特 伽 羅 辨 明 道 種 智 所 了 知 之 道 彼 如

安 立 道 種 智 攝 菩 薩 現 觀 之 能 證 經 文

之 文 示 四 。

以 一 切 道 , 更 非 現 證 一 切 種 相 ﹂ 之 文 顯 三 ; ﹁ 故 諸 聲 聞 與 緣 覺 ︹ 智 ︺ , 名 一 切 智 ﹂

謂 所 有 內 、 外 諸 法 ﹂ 等 表 一 ; ﹁ 諸 聲 聞 、 獨 覺 ﹂ 之 文 明 二 ; ﹁ 雖 有 基 智 , 然 非

了 知 由 此 令 聲 、 緣 現 觀 成 為 基 智 之 理 等 。 彼 等 依 次 述 說 : ﹁ 善 現 ! 一 切 ︹ 智 ︺ ,

須 以 四 項 了 知 : 即 辨 明 基 智 所 了 知 之 基 法 所 依 之 修 行 者 補 特 伽 羅 彼 如 何

安 立 基 智 攝 聲 、 緣 現 觀 之 能 證 經 文

種 智 攝 菩 薩 現 觀 之 能 證 經 文 , 安 立 一 切 種 智 攝 佛 現 觀 之 能 證 經 文 。

若 如 是 , 則 安 立 能 證 之 經 文 有 三 : 安 立 基 智 攝 聲 、 緣 現 觀 之 能 證 經 文 , 安 立 道


所 依 ﹂ 安 立 為 聲 、 緣 故 。

知 之 聲 聞 道 或 緣 覺 道 ﹂ , 彼 須 在 菩 薩 自 相 續 中 生 起 且 了 知 ; 經 中 亦 提 及 ﹁ 其 建 立 之

緣 自 相 續 所 攝 之 道 與 菩 薩 自 相 續 所 攝 之 道 , 並 非 ﹁ 此 示 知 、 生 之 道 ﹂ , 因 ﹁ 此 示 所

安 立 通 達 無 常 等 十 六 ︹ 行 相 ︺ 等 三 種 本 智 , 為 ﹁ 此 示 知 、 生 之 道 ﹂ 。 ︹ 然 ︺ 諸 聲 、

辨 明 知 、 生 之 道

之 理 。

﹁ 斷 、 證 ﹂ 類 何 時 圓 滿 ; 圓 、 成 、 淨 之 量 ; 辨 明 ﹁ 此 示 真 實 際 ﹂ 後 , 如 何 證 得 彼

今 此 , 辨 析 有 五 : 辨 明 知 、 生 之 道 ; 辨 明 一 般 與 特 例 之 理 ; 辨 析 ﹁ 聲 、 緣 ﹂ 之

諸 菩 薩 ︹ 現 觀 ︺ 稱 為 道 種 智 ﹂ 明 第 四 。

切 道 , 應 知 一 切 道 ﹂ 等 文 示 初 者 ; ﹁ 乃 至 未 圓 滿 本 願 與 ﹂ 等 文 述 次 者 ; ﹁ 故

足 殊 勝 智 慧 之 門 如 何 了 知 之 理 、 以 具 足 殊 勝 方 便 之 門 如 何 了 知 之 理 二 種 。 ﹁ 應 生 一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基 、 治 、 相 三 者

破 他 宗

他 宗

榮 澤 巴 亦 云 : ﹁ 從 初 地 起 圓 滿 斷 、 證 二 ︹ 德 ︺ , 因 現 證 補 特 伽 羅 無 我 故 。 煩 惱

立 見 道 、 修 道 之 修 治 法 分 類 , 可 分 為 : 歡 喜 等 十 地 。 ﹂

於 十 地 有 應 對 治 之 所 斷 煩 惱 障 故 , 因 ︽ 大 釋 ︾ 中 云 : ﹁ 述 說 修 斷 煩 惱 之 類 別 後 , 安

此 並 非 阿 闍 黎 之 主 張 , 因 阿 闍 黎 主 張 : 三 界 之 修 斷 煩 惱 有 十 六 之 別 , 且 主 張 彼

他 宗 伽 羅 無 我 故 。 ﹂

彼 時 , 無 餘 煩 惱 障 斷 盡 故 ; 而 於 初 地 ︹ 時 ︺ , 圓 滿 證 德 , 因 於 彼 ︹ 時 ︺ , 現 證 補 特

亞 哲 巴 云 : ﹁ 未 曾 入 劣 道 之 菩 薩 , 於 八 地 ︹ 時 ︺ , 圓 滿 聲 、 緣 之 斷 德 , 因 於

破 他 宗

辨 析 ﹁ 聲 、 緣 ﹂ 之 斷 、 證 類 於 何 時 圓 滿 , 可 分 為 : 破 他 宗 、 言 自 宗 。

不 現 起 真 實 際 ﹂ 是 特 例 。

意 即 : 從 ﹁ 善 現 ﹂ 至 ﹁ 亦 當 行 持 彼 等 ﹂ 屬 一 般 ; ﹁ 乃 至 未 圓 、 成 、 淨 三 者 之 際 ,

辨 明 一 般 與 特 例 之 理


破 他 宗 如 來 , 彼 未 斷 煩 惱 , 然 猶 如 咒 、 藥 所 伏 諸 毒 , 譬 如 : 已 斷 阿 羅 漢 , 一 切 地 中 不 起 煩

障 故 。 如 ︽ 集 論 ︾ 云 : ﹁ 若 彼 得 菩 提 ︹ 時 ︺ , 頓 斷 煩 惱 障 與 所 知 障 , 頓 成 阿 羅 漢 與

僅 如 此 , 從 初 地 即 斷 盡 煩 惱 障 亦 不 應 理 , 因 未 曾 入 劣 道 之 菩 薩 , 頓 斷 所 知 障 與 煩 惱

此 ︹ 說 ︺ 甚 奇 ! 因 辨 析 初 地 聲 、 緣 之 斷 德 圓 滿 與 否 時 , 談 所 知 障 絕 對 不 宜 。 不

破 他 宗

他 宗

若 云 : ﹁ 吾 等 亦 承 許 隨 眠 煩 惱 障 是 所 知 障 。 ﹂

因 諸 大 車 軌 師 將 ﹁ 無 明 習 氣 之 地 ﹂ 列 為 所 知 障 , 並 未 言 其 是 煩 惱 障 故 。

因 取 意 生 身 , 作 為 聲 、 緣 阿 羅 漢 未 斷 盡 隨 眠 煩 惱 障 之 理 由 , ︹ 與 此 主 題 ︺ 毫 無 關 聯 ,

子 故 , 因 聲 、 緣 阿 羅 漢 未 斷 盡 俱 生 煩 惱 障 之 種 子 故 。 承 許 因 。 此 外 , 以 無 明 習 氣 之

寶 ︺ 是 否 為 正 確 歸 依 處 之 疑 故 , 因 從 彼 ︹ 時 ︺ 起 , 仍 未 斷 盡 遍 計 補 特 伽 羅 我 執 之 種

若 許 , 則 諸 有 學 補 特 伽 羅 聖 者 , 理 應 非 僧 寶 , 因 於 聲 聞 見 道 解 脫 道 ︹ 仍 ︺ 未 斷 盡 ︹ 三

然 則 , 聲 、 緣 阿 羅 漢 理 應 未 斷 盡 俱 生 煩 惱 障 之 種 子 , 因 其 未 斷 盡 隨 眠 煩 惱 障 故 。

緣 阿 羅 漢 亦 未 斷 除 , 因 聲 、 緣 阿 羅 漢 , 以 無 明 習 氣 之 因 取 意 生 身 故 。 ﹂

障 分 為 二 類 , 其 中 繫 縛 於 輪 迴 之 煩 惱 障 , 從 初 地 起 即 能 斷 除 ; 隨 眠 煩 惱 障 , 即 使 聲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基 、 治 、 相 三 者

自宗 分 別 。 於 獲 大 乘 見 道 苦 法 忍 之 際 , 即 能 得 斷 盡 此 二 者 之 斷 德 , 因 若 此 菩 薩 具 ﹁ 餘 道 ﹂

確 然 , 因 若 未 入 劣 道 之 加 行 道 菩 薩 , 主 要 勤 於 斷 除 煩 惱 障 與 執 著 所 取 為 外 境 之

羅 無 我 , 與 現 證 所 取 以 外 境 空 之 道 之 作 用 故 。

此 理 亦 為 大 乘 見 道 苦 法 忍 中 攝 聲 、 緣 之 斷 、 證 , 因 其 攝 諸 聲 、 緣 之 所 有 現 證 補 特 伽

至 ﹁ 是 彼 之 忍 ﹂ , 闡 述 聲 、 緣 道 之 用 攝 於 何 忍 , 如 何 攝 於 彼 與 含 攝 ︹ 彼 ︺ 之 由 等 。

若 釋 ︹ 此 說 義 ︺ : 闡 述 ﹁ 復 次 ﹂ 乃 至 ﹁ 菩 薩 之 忍 ﹂ 經 文 中 所 言 , 從 ﹁ 何 謂 忍 ﹂

彼 之 忍 。 云 ﹃ 證 之 量 非 僅 此 ﹄ , ︹ 此 ︺ 乃 他 類 。 ﹂

性 、 根 器 與 資 糧 超 勝 故 。 菩 薩 忍 之 用 , 乃 無 餘 攝 餘 證 之 用 , 凡 彼 等 之 智 、 斷 , 即 是

獲 無 生 法 忍 菩 薩 之 忍 。 ﹄ 何 謂 忍 ? 即 苦 法 忍 。 此 由 何 可 知 ? 若 有 餘 道 超 勝 , 乃 種

︽ 二 萬 頌 光 明 釋 ︾ 云 : ﹁ 如 云 : ﹃ 復 次 , 凡 從 預 流 乃 至 緣 覺 之 智 、 斷 , 皆 是 已

言 自 宗

惱 過 失 。 ﹂


破 他 宗 若 不 成 則 彼 說 相 違 。 理 應 是 彼 , 因 彼 可 對 菩 薩 聖 者 教 誡 : ﹁ 乃 至 未 證 得 法 身 , 不 可

現 起 法 身 ﹂ 。 因 彼 可 對 菩 薩 聖 者 教 誡 : ﹁ 乃 至 未 證 得 法 身 , 不 可 現 起 真 實 際 。 ﹂ 故 。

然 則 , 殊 勝 化 身 理 應 可 對 未 入 劣 道 之 菩 薩 聖 者 教 誡 : ﹁ 乃 至 未 證 得 法 身 , 不 可

他 宗 圓 滿 道 之 所 化 , 是 成 熟 有 情 之 量 。 ﹂

有 云 : ﹁ 正 入 法 性 定 中 , 能 以 無 功 用 行 任 運 成 就 利 他 , 是 本 願 圓 滿 之 量 ; 菩 薩

圓 、 成 、 淨 之 量

證 明 故 。

無 我 , 此 二 未 曾 入 劣 道 之 菩 薩 聖 者 , 於 成 佛 時 , 同 時 證 得 , 因 上 引 諸 言 教 與 理 由 已

乃 他 類 。 ﹂ 是 故 , 證 得 斷 盡 煩 惱 障 之 斷 德 , 與 具 此 斷 德 之 差 別 而 圓 滿 通 達 補 特 伽 羅

然 則 , 彼 時 圓 滿 聲 、 緣 之 斷 、 證 種 類 與 否 ? 為 遮 此 , 云 : ﹁ 證 之 量 非 僅 此 , ︹ 此 ︺

根 、 廣 大 福 德 資 糧 , 以 此 門 則 更 勝 聲 、 緣 故 。

通 達 法 性 真 實 空 之 本 智 , 就 已 超 勝 聲 、 緣 ; 此 外 , 復 具 大 乘 種 性 、 極 鋒 利 之 信 等 諸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基 、 治 、 相 三 者

自宗

辨 明 ﹁ 此 示 真 實 際 ﹂ 後 , 述 說 如 何 現 起 ﹁ 此 示 真 實 際 ﹂ 之 量 。

辨 明 ﹁ 此 示 真 實 際 ﹂ 後 , 如 何 證 得 彼 之 理

未 來 自 將 成 佛 之 報 、 化 二 殊 土 , 成 就 其 因 有 力 之 善 根 能 力 , 乃 淨 化 佛 土 之 量 。

偈 , 則 能 安 置 其 於 成 熟 解 脫 道 之 ﹁ 善 根 ﹂ 悉 已 累 積 , 乃 是 成 熟 有 情 圓 滿 之 量 。

於 百 俱 胝 剎 土 中 化 現 等 彼 數 量 , 且 為 一 一 佛 身 眷 屬 之 無 邊 有 情 , 宣 說 一 一 法

之 願 圓 滿 之 量 。

為 化 身 殊 土 所 化 而 發 願 之 因 , 其 善 根 之 能 力 悉 皆 圓 滿 , 是 為 化 身 殊 土 所 化 而 發

身 殊 土 所 化 而 發 之 願 圓 滿 之 量 。

自 宗 ︹ 主 張 ︺ : 為 報 身 殊 土 所 化 而 發 願 之 因 , 其 善 根 之 能 力 悉 皆 圓 滿 , 是 為 報

淨 之 補 特 伽 羅 , 須 是 證 得 法 身 之 補 特 伽 羅 故 , 因 根 本 宗 故 。

對 菩 薩 聖 者 教 誡 : ﹁ 乃 至 未 圓 、 成 、 淨 , 不 可 現 起 此 示 真 實 際 。 ﹂ 且 現 起 圓 、 成 、

現 起 真 實 際 。 ﹂ 且 ︹ 二 ︺ 理 由 相 同 故 。 若 初 者 不 成 則 彼 說 相 違 。 理 應 是 彼 , 因 彼 可


破 他 宗

然 經 論 云 : ﹁ 菩 薩 現 起 圓 、 成 、 淨 後 , 方 能 現 起 。 ﹂ 故 不 應 理 。

他 宗

有 云 : ﹁ 斷 、 滅 涅 槃 是 此 示 真 實 際 。 ﹂

破 他 宗

自宗 此 示 真 實 際 之 量 。

現 起 此 示 真 實 際 之 量 ; 以 不 再 出 定 而 入 此 寂 滅 定 , 是 就 主 要 之 大 乘 所 化 , 安 立 現 起

而 現 起 之 量 : 就 自 心 所 設 , 以 不 再 出 定 而 入 此 寂 滅 定 , 是 就 次 要 之 小 乘 所 化 , 安 立

承 許 此 為 阿 闍 黎 之 主 張 , 如 ︽ 明 句 疏 ︾ 云 : ﹁ 真 如 乃 補 特 伽 羅 無 我 之 邊 際 , 是 寂 靜 。 ﹂

自 宗 ︹ 主 張 ︺ : 近 滅 遍 行 苦 之 寂 滅 , 是 此 示 所 教 誡 內 容 之 真 實 際 。 法 友 阿 闍 黎

成 佛 前 不 可 現 起 佛 。 ﹄ ﹂ 應 了 知 疏 中 ︹ 對 彼 ︺ 拋 出 ﹁ 荒 誕 應 成 ﹂ 之 理 。

然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云 : ﹁ 殊 勝 化 身 , 應 可 對 未 入 劣 道 之 菩 薩 聖 者 教 誡 : ﹃ 未

他 宗 圓 滿 之 量 。 ﹂

實 際 之 量 。 ﹂ 前 、 後 二 者 皆 云 : ﹁ 正 入 法 性 定 中 , 無 功 用 行 任 運 成 就 利 他 , 是 發 願

之 量 。 ﹂ 又 有 云 : ﹁ 遠 離 客 塵 染 污 之 法 性 , 乃 此 示 真 實 際 , 證 得 此 , 即 現 起 此 示 真

有 云 : ﹁ 真 如 , 乃 此 示 真 實 際 , 以 不 再 出 定 而 入 定 於 真 如 , 是 現 起 此 示 真 實 際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基 、 治 、 相 三 者

他 宗 位 , 如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云 : ﹃ 若 如 主 張 滅 諦 為 勝 義 諦 之 諸 大 車 軌 師 所 許 , 而 僅 將

諸 多 智 者 云 : ﹁ 應 成 師 承 許 近 滅 遍 行 苦 之 寂 滅 , 是 此 示 真 實 際 與 勝 義 諦 之 同

一 絲 長 久 入 定 之 牽 引 想 故 。

故 , 有 時 現 起 此 示 真 實 際 。 ﹂ 是 慮 及 純 入 寂 靜 定 , 然 不 可 依 表 面 承 許 , 因 彼 並 未 起

於 此 ,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中 云 : ﹁ 諸 聲 、 緣 阿 羅 漢 已 入 大 乘 道 者 , 因 往 昔 薰 習

圓 、 成 、 淨 三 者 時 , 不 應 現 起 此 示 真 實 際 。 ﹂

淨 三 者 時 , 不 應 現 起 此 示 真 實 際 。 ﹂ 就 曾 入 劣 道 者 , 則 教 誡 云 : ﹁ 從 今 乃 至 未 現 起

如 何 教 誡 ? 就 未 曾 入 劣 道 者 , 首 先 ︹ 對 其 如 此 ︺ 教 誡 云 : ﹁ 乃 至 未 現 起 圓 、 成 、

菩 薩 所 知 , 然 非 其 所 現 起 , 故 未 示 其 為 所 修 之 道 。 ﹄ ﹂

以 修 而 斷 除 所 斷 煩 惱 故 。 若 未 斷 此 , 則 非 般 涅 槃 , 是 故 阿 闍 黎 親 言 : ﹃ 聲 聞 道 僅 為

智 , 僅 是 菩 薩 所 知 , 並 非 所 現 起 之 現 觀 故 。 如 ︽ 明 句 疏 ︾ 云 : ﹁ 不 現 起 彼 , 乃 是 不

補 特 伽 羅 我 執 作 為 主 要 所 斷 而 斷 除 故 。 之 所 以 不 斷 , 因 現 前 通 達 補 特 伽 羅 無 我 之 本

如 此 大 乘 者 在 未 現 起 圓 、 成 、 淨 之 前 , 不 現 起 此 示 真 實 際 , 有 其 理 由 , 因 不 以


破 他 宗

自宗 是 說 , 仍 須 細 察 。

許 滅 諦 為 勝 義 諦 之 大 車 軌 師 。 ﹂ 吾 思 及 : 其 應 僅 慮 及 應 成 師 承 許 滅 諦 為 勝 義 諦 而 如

是 故 , 此 宗 主 張 真 如 是 ﹁ 此 示 真 實 際 ﹂ , 然 真 如 與 滅 諦 絕 對 相 違 , 故 云 : ﹁ 承

所 謂 之 ﹁ 滅 ﹂ 與 ﹁ 具 意 趣 涅 槃 ﹂ 故 。

勸 導 起 滅 定 ﹂ 所 謂 之 ﹁ 滅 ﹂ , 均 為 同 一 要 義 ; 而 不 宜 承 許 : 寂 滅 是 ﹁ 起 滅 定 ﹂ 中

思 忖 不 應 理 , 因 於 彼 宗 ︹ 承 許 ︺ ﹁ 此 示 真 實 際 ﹂ 、 ﹁ 具 意 趣 涅 槃 ﹂ 與 ﹁ 諸 佛

般 若 經 此 時 所 示 之 真 實 際 , 解 釋 為 真 如 。 ﹄ ﹂

︽ 現 觀 總 義 1 ︾


旨 趣 等 四 法


他 宗

於 此 , 先 地 巴 承 許 為 ︽ 辨 中 邊 論 ︾ 所 述 之 十 法 行 。 ︽ 明 句 疏 ︾ 與 ︽ 金 鬘 疏 善 說 ︾

然 則 , ﹁ 於 十 法 行 ﹂ 文 中 宣 說 之 十 種 法 行 為 何 ?

等 後 者 取 決 於 前 者 , 是 相 屬 。

有 旨 趣 , 可 能 有 旨 趣 之 合 義 疑 , 乃 其 旨 趣 ; 依 此 , 以 聞 等 趣 入 論 , 是 究 竟 旨 趣 ; 彼

就 ﹁ 旨 趣 相 屬 文 ﹂ 之 文 而 言 , 旨 趣 四 法 是 旨 趣 相 屬 文 之 所 詮 ; 思 惟 造 此 論 是 否

究 竟 旨 趣 ; 究 竟 旨 趣 取 決 於 旨 趣 , 旨 趣 取 決 於 所 詮 , 所 詮 取 決 於 論 典 , 乃 是 相 屬 。

如 是 八 現 觀 義 為 論 典 之 所 詮 ; 依 論 典 易 達 經 義 是 旨 趣 ; 依 此 , 終 得 一 切 種 智 是

明 四 法 而 闡 釋 經 義 故 。

去 除 論 典 可 能 無 所 詮 、 旨 趣 、 究 竟 旨 趣 、 相 屬 , ︹ 此 ︺ 旨 趣 四 法 之 顛 倒 分 別 , 因 辨

之 基 法 、 對 治 或 行 相 為 所 詮 , 而 以 三 者 為 所 詮 , 則 與 佛 母 經 重 複 , 因 同 一 所 詮 故 。 ﹂

生 起 可 能 有 旨 趣 之 合 義 疑 而 趣 入 論 , 尤 其 去 除 思 惟 : ﹁ 若 ︽ 現 觀 莊 嚴 論 ︾ 不 以 單 一

由 作 此 文 , 可 除 ︽ 現 觀 莊 嚴 論 ︾ 之 所 化 思 惟 ﹁ 造 此 論 有 無 旨 趣 ﹂ 之 不 合 義 疑 後 ,

然 則 , ﹁ 一 切 種 智 道 ﹂ 等 , 如 何 以 旨 趣 之 門 闡 述 經 義 ? 於 此 , 一 般 而 言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旨 趣 等 四 法

自宗 品 位 所 分 之 一 切 。 ﹂ 許 為 發 心 等 十 法 , 因 以 十 法 為 本 , 從 彼 分 出 八 現 觀 別 位 故 。

然 自 宗 ︹ 主 張 ︺ : 如 ︽ 大 釋 ︾ 云 : ﹁ 百 千 頌 等 般 若 經 義 , 即 教 授 等 體 性 。 以 八

釋 為 十 波 羅 蜜 , 又 昔 有 云 是 十 善 , 等 諸 多 說 法 。



教 言 、 論 典


﹁ 具 四 功 德 之 究 竟 教 語 ﹂ , 為 教 言 之 體 性 。

略 言 體 性

分 三 : 親 說 教 言 、 隨 許 教 言 、 加 持 教 言 。

闡 釋 分 類

凡 示 寂 靜 德 , 仙 語 餘 反 之 。 ﹂ 故 。

齋 仙 人 ﹂ 等 之 語 並 非 如 此 , 因 ︽ 大 乘 寶 性 論 ︾ 云 : ﹁ 有 義 繫 屬 法 , 能 斷 三 界 惑 ,

佛 之 教 言 有 所 詮 、 繫 屬 善 法 、 能 斷 三 界 煩 惱 , 且 揭 示 涅 槃 之 勝 利 。 然 餘 ﹁ 食 米

述 說 功 德

建 立 教 言 又 有 三 : 述 說 功 德 、 闡 釋 分 類 、 略 言 體 性 。

今 此 , 稍 作 辨 析 教 言 、 論 典 有 三 : 建 立 教 言 、 建 立 論 典 、 觀 析 彼 二 者 相 違 否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教 言 、 論 典

惡 諂 、 殘 忍 之 論 典 , 後 三 者 則 如 ︽ 現 觀 莊 嚴 論 ︾ 。 此 復 ︽ 釋 正 理 論 ︾ 云 : ﹁ 無 倒 具

道 二 論 ; 及 述 說 婆 羅 門 密 言 與 進 行 牲 畜 祭 祀 二 論 , 依 次 是 無 義 、 倒 義 、 勤 聞 、 勤 辯 、

此 復 , 取 安 止 龍 王 頂 飾 與 探 討 烏 鴉 牙 齒 二 論 ; 說 明 推 理 邏 輯 之 勤 聞 與 勤 辯 之 外

道 論 。

彼 等 事 相 為 : 彼 三 三 中 各 取 初 二 , 共 六 , 是 外 道 論 ; 彼 三 三 中 各 取 後 一 , 是 內

辯 、 勤 修 三 種 論 ; 以 等 起 之 門 可 分 為 : 惡 諂 、 殘 忍 、 斷 苦 三 種 論 。

以 所 詮 之 門 可 分 為 : 無 義 、 倒 義 、 具 義 三 種 論 ; 以 旨 趣 之 門 可 分 為 : 勤 聞 、 勤

闡 釋 分 類

惱 敵 , 救 離 惡 趣 有 , 治 救 德 故 論 , 此 二 他 宗 無 。 ﹂

具 足 勝 過 煩 惱 敵 與 救 護 出 惡 趣 災 難 之 二 種 功 德 , 因 ︽ 釋 正 理 論 ︾ 云 : ﹁ 治 諸 煩

述 說 功 德

建 立 論 典 : 如 上 述 , 可 分 為 : 述 說 功 德 、 闡 釋 分 類 、 略 言 體 性 。


依 勝 者 教 , 無 散 意 所 說 , 隨 順 解 脫 道 , 如 仙 言 置 頂 。 ﹂

造 作 解 釋 教 言 之 清 淨 言 教 ﹂ , 安 立 為 內 道 清 淨 論 之 體 性 。 如 ︽ 大 乘 寶 性 論 ︾ 云 : ﹁ 唯

﹁ 由 未 斷 所 知 障 之 作 者 通 達 其 所 造 ︹ 論 之 ︺ 義 理 , 且 無 利 養 恭 敬 之 散 亂 等 , 而

略 言 體 性

以 等 起 之 門 可 分

以 旨 趣 之 門 可 分

以 所 詮 之 門 可 分

分 類

惡 諂 、 殘 忍 、 斷 苦 三 種 論

勤 聞 、 勤 辯 、 勤 修 三 種 論

無 義 、 倒 義 、 具 義 三 種 論

論 典

附 表 : 教 言 、 論 典 表

義 者 , 勤 於 聞 辯 修 , 惡 諂 殘 斷 苦 , 離 六 論 許 三 。 ﹂

惡 諂 、 殘 忍

勤 聞 、 勤 辯

無 外 論 義 道 典 、 論 之 倒 事 義 相

斷 勤 具 內 苦 修 義 道 論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教 言 、 論 典

他 宗

自宗 心 要 莊 嚴 疏 ︾ 云 , 以 ﹁ 因 訓 釋 字 義 , 故 大 論 經 ﹂ 中 語 詞 之 力 , 主 張 僅 是 相 違 。

然 自 宗 則 依 ︽ 明 句 疏 ︾ 云 : ﹁ 以 釋 名 故 為 論 , 此 乃 具 殊 勝 之 諸 佛 母 。 ﹂ 與 ︽ 解

故 主 張 教 言 與 論 典 不 相 違 。

禮 二 如 一 佛 法 。 ﹂ ︿ 攝 事 分 ﹀ 言 廣 、 中 、 略 三 者 是 勤 修 論 , 於 此 亦 云 : ﹁ 造 大 論 疏 。 ﹂

有 依 ︽ 律 讚 ︾ 云 : ﹁ 勝 利 導 師 與 彼 論 , 言 其 是 經 對 法 藏 , 戒 為 導 師 教 法 故 , 應

觀 析 彼 二 者 相 違 否



般 若


他 宗 種 智 是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之 果 , 故 彼 等 非 真 實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十 地 根 本 智 對 治 十 散 亂 分

對 此 , 先 地 巴 阿 闍 黎 主 張 : 菩 薩 資 糧 、 加 行 二 者 是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之 因 , 而 一 切

別 能 詮 八 品 與 所 詮 八 事 之 門 解 釋 此 義 ﹂ 而 說 此 文 。 然 則 , 何 謂 建 立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主 張 藉 由 ︽ 現 觀 莊 嚴 論 ︾ 易 於 了 解 經 義 。 然 則 , 彼 如 何 解 釋 佛 母 義 ? 為 述 說 ﹁ 以 分

答 : ﹁ 現 觀 體 性 七 , 謂 是 波 羅 蜜 。 ﹂ 阿 闍 黎 依 ﹁ 謂 為 令 易 解 , 是 造 論 所 為 ﹂ ,

問 : 何 等 稱 為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亦 云 : ﹁ 謂 ﹃ 就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而 言 , 禮 敬 具 足 佛 、 聲 聞 、 菩 薩 眾 之 佛 母 。 ﹄ ﹂

﹁ 何 謂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當 宣 說 此 , 謂 ﹃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以 八 事 正 說 ﹄ 。 ﹂ ︽ 二 萬 頌 釋 ︾

所 禮 讚 之 佛 母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為 顯 示 以 八 事 門 故 說 此 文 , 如 ︽ 二 萬 頌 光 明 釋 ︾ 云 :

答 : 對 此 , 倘 如 聖 解 脫 軍 ︹ 主 張 ︺ : ﹁ 求 寂 聲 聞 ﹂ 等 文 , 如 何 解 釋 禮 讚 時

經 義 ?

問 : 然 則 , ﹁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以 八 事 正 說 ﹂ 等 文 , 如 何 以 略 義 之 門 闡 述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般 若

自宗

若 解 說 彼 論 文 之 義 , 當 闡 述 從 ﹁ 若 如 是 ﹂ 至 ﹁ 真 實 ︹ 般 若 ︺ ﹂ 文 中 之 義 涵 : ﹁ 因

等 將 作 解 說 。 ﹂

於 是 依 三 種 菩 提 而 言 故 。 亦 即 所 謂 : ﹃ 欲 修 學 聲 聞 地 , 亦 應 聽 聞 此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像 之 三 種 , 亦 是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如 此 指 出 乃 依 主 要 而 言 , 並 非 僅 此 , 因 無 此 則 不 成 ,

如 來 所 成 義 , 與 彼 相 應 故 , 典 道 得 其 名 。 ﹄ 如 是 教 說 。 故 謂 : 與 此 相 關 、 遠 離 影

與 見 等 性 之 道 , 亦 假 立 名 為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此 復 , 陳 那 阿 闍 黎 親 言 : ﹃ 般 若 無 二 智 ,

二 本 智 是 真 實 ︹ 般 若 ︺ ; 而 能 隨 順 證 得 彼 ︹ 無 二 本 智 ︺ 之 名 、 句 聚 合 而 成 之 教 典 ,

若 ﹄ , 是 指 善 擇 法 之 相 之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故 為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謂 佛 薄 伽 梵 之 如 幻 無

知 覺 , 依 次 而 得 一 切 種 智 。 所 謂 彼 岸 , 是 行 到 究 竟 邊 際 , 故 謂 到 彼 岸 。 復 次 , 所 謂 ﹃ 般

阿 闍 黎 之 主 張 : 如 ︽ 大 釋 ︾ 云 : ﹁ 若 如 是 , 先 由 生 起 具 有 聞 性 、 思 性 與 修 性 之

是 真 實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

與 彼 少 分 相 似 , ︽ 潔 千 疏 ︾ 與 ︽ 金 鬘 疏 善 說 ︾ 二 本 亦 說 : ﹁ 道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別 故 , 許 為 真 實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遠 離 般 若 之 影 像 ﹁ 小 乘 經 典 ﹂ 之 般 若 廣 、 中 、 略 三 部 經 是 真 實 文 字 般 若 ; 遠 離 道 般

當 解 釋 ﹁ 故 ﹂ 至 ﹁ 如 此 指 出 ﹂ 文 中 之 義 涵 : 意 指 所 依 補 特 伽 羅 與 大 乘 相 關 , 故

中 所 說 之 理 。

涵 : 上 述 ︹ 之 理 ︺ 均 非 杜 撰 , 乃 陳 那 阿 闍 黎 所 造 ︽ 佛 母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圓 集 要 義 論 ︾

齊 備 第 三 者 , 因 非 究 竟 之 般 若 本 智 故 。 當 說 ﹁ 此 復 ﹂ 至 ﹁ 如 是 教 說 ﹂ 文 中 之 義

齊 備 次 者 , 因 令 了 達 欲 求 得 證 果 般 若 , 須 聞 、 思 文 字 般 若 與 修 持 道 般 若 故 。

齊 備 初 者 , 因 文 字 般 若 詮 說 真 實 般 若 , 道 般 若 是 真 實 般 若 之 直 接 因 故 。

羅 蜜 多 之 理 由 、 假 立 之 目 的 、 直 接 之 違 害 故 。

二 者 是 假 名 之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此 二 者 是 假 名 之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因 齊 備 假 立 為 般 若 波

講 說 ﹁ 證 得 彼 ﹂ 至 ﹁ 名 為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文 中 之 義 涵 : 顯 示 文 字 般 若 與 道 般 若 ,

為 善 擇 法 之 究 竟 , 就 此 分 顯 其 是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中 有 ; ﹁ 體 性 之 差 別 ﹂ , 為 無 二 本 智 ; ﹁ 遠 離 所 破 之 差 別 ﹂ , 乃 真 實 空 如 幻 化 。 此

之 差 別 ﹂ , 依 串 習 聞 、 思 、 修 三 慧 之 力 而 生 ; ﹁ 所 依 之 差 別 ﹂ , 唯 在 佛 薄 伽 梵 相 續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般 若

就 ︽ 現 觀 莊 嚴 論 ︾ 之 特 意 所 化 修 道 而 言 , 亦 定 數 為 三 智 故 。 初 者 成 立 , 引 導 聲 、 緣

行 之 果 ﹁ 法 身 ﹂ 故 。 初 者 成 立 ︹ 分 二 ︺ : 以 成 辦 四 子 心 願 之 分 而 言 , 亦 定 數 為 三 智 ;

答 : 此 復 定 數 為 八 , 因 定 數 為 所 修 之 境 ﹁ 三 智 ﹂ 、 能 修 之 行 持 ﹁ 四 加 行 ﹂ 、 修

分 為 八 現 觀 , 然 如 何 定 數 為 八 ?

問 : 然 則 , ﹁ 以 八 事 正 說 ﹂ 文 中 闡 述 經 與 ︽ 現 觀 莊 嚴 論 ︾ ︹ 二 者 ︺ 所 詮 說 之 佛 母 ,

得 三 乘 因 ﹂ 等 時 解 說 之 意 。

是 故 須 依 三 菩 提 而 抉 擇 。 且 此 道 理 由 ﹁ 欲 修 聲 聞 地 , 亦 ﹂ 等 文 顯 示 , 此 即 ﹁ 是

之 典 、 道 、 果 三 者 ; 然 就 隨 說 而 言 , 若 未 抉 擇 聲 、 緣 之 道 , 則 無 大 乘 典 、 道 、 果 三 者 ,

當 闡 述 ﹁ 依 主 要 而 言 ﹂ 以 下 之 義 理 : 就 主 要 抉 擇 內 容 而 言 , 如 上 述 般 僅 示 大 乘

阿 闍 黎 著 作 之 意 趣 。

遠 離 果 般 若 之 影 像 ﹁ 小 乘 無 學 道 ﹂ 之 一 切 種 智 是 真 實 果 般 若 。 彼 等 乃 主 要 秉 持 陳 那

若 之 影 像 ﹁ 小 乘 四 個 有 學 道 ﹂ 之 諸 大 乘 資 糧 道 、 加 行 道 、 見 道 與 修 道 是 真 實 道 般 若 ;


問 : 若 定 數 如 此 , 何 為 決 定 次 第 之 理 ?

次 加 行 ﹂ 故 。

那 加 行 ﹂ , 與 彼 之 前 , 於 每 一 所 知 行 相 , 須 起 一 一 不 同 細 微 等 起 , 而 依 序 修 持 之 ﹁ 漸

付 出 一 份 細 微 之 勤 勉 薰 修 功 用 , 藉 此 , 能 於 最 短 一 成 事 剎 那 中 修 無 餘 所 知 行 相 之 ﹁ 剎

因 決 定 唯 有 二 者 : 究 竟 證 德 體 性 , 乃 頓 時 現 證 一 切 所 知 。 此 復 , 對 於 一 所 知 行 相 ,

決 定 二 者 : 修 持 一 切 對 治 行 相 之 圓 滿 加 行 , 與 至 彼 頂 或 勝 出 之 頂 加 行 。 次 者 成 立 ,

竟 證 德 之 手 跡 而 言 , 決 定 ︹ 僅 ︺ 有 後 二 者 故 。 初 者 成 立 , 就 斷 除 一 切 所 斷 而 言 , ︹ 僅 ︺

究 竟 斷 、 證 ︹ 功 德 ︺ 。 以 留 下 究 竟 斷 德 之 手 跡 而 言 , 決 定 ︹ 僅 ︺ 有 前 二 者 ; 留 下 究

基 智 , 三 者 故 。 第 二 能 修 之 行 持 決 定 ︹ 僅 ︺ 有 四 , 因 修 持 四 加 行 之 目 的 , 是 為 成 辦

觀 莊 嚴 論 ︾ 之 特 意 所 化 修 道 時 , 決 定 唯 所 證 為 一 切 種 智 、 能 證 為 道 種 智 、 清 淨 彼 是

種 智 , 且 彼 能 成 辦 ; 佛 聖 者 轉 法 輪 須 一 切 種 智 , 且 彼 能 轉 法 輪 故 。 後 者 成 立 , 因 ︽ 現

至 寂 靜 須 基 智 , 且 彼 能 引 導 ︹ 聲 、 緣 ︺ 至 寂 靜 ; 菩 薩 成 辦 三 種 性 之 利 益 ︹ 亦 ︺ 須 道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般 若

破 他 宗

自宗 種 智 , 觀 待 盡 所 有 性 而 言 , 是 通 達 實 相 之 量 之 過 失 , 與 通 達 盡 所 有 性 之 一 切 種 智 ,

有 性 之 見 分 前 , 不 見 如 所 有 性 。 須 如 此 承 許 , 因 若 見 彼 , 則 犯 通 達 如 所 有 性 之 一 切

切 種 智 , 於 如 所 有 性 之 見 分 前 , 不 見 盡 所 有 性 ; 通 達 盡 所 有 性 之 一 切 種 智 , 於 盡 所

如 所 有 性 之 一 切 種 智 , 與 通 達 盡 所 有 性 之 一 切 種 智 二 種 。 其 中 , 通 達 如 所 有 性 之 一

一 品 直 接 顯 示 發 心 等 十 法 , 所 以 安 立 為 ﹁ 一 切 種 智 品 ﹂ 故 。 此 復 , 一 切 種 智 有 通 達

是 故 , ﹁ 現 證 發 心 等 十 法 之 究 竟 本 智 ﹂ , 是 一 切 種 智 之 能 安 立 , 此 應 理 , 因 第

全 貌 故 。

︹ 此 ︺ 不 應 理 , 因 於 此 抉 擇 一 切 種 智 之 能 安 立 , 須 於 覺 知 境 中 顯 現 大 乘 道 總 綱

他 宗 切 種 智 之 能 安 立 。 ﹂

於 第 一 一 切 種 智 , 有 云 : ﹁ 以 義 理 而 言 , 現 證 因 果 主 要 十 法 之 究 竟 本 智 , 是 一

何 謂 八 現 觀 各 別 體 性 ?

四 加 行 與 法 身 , 則 取 用 現 觀 於 相 續 中 生 起 之 次 第 ; 加 行 之 間 互 為 因 果 次 第 。 然 則 ,

答 : 有 彼 之 理 , 彼 三 智 之 次 第 取 用 有 境 現 觀 次 第 、 修 道 次 第 或 講 說 次 第 隨 一 。


破 他 宗

自宗 能 安 立 。 此 亦 可 分 為 : 了 知 聲 聞 道 、 獨 覺 道 與 大 乘 道 之 三 種 道 種 智 。 此 三 者 亦 唯 是

自 宗 ︹ 主 張 ︺ : ﹁ 由 殊 勝 方 便 智 慧 助 伴 所 攝 持 之 大 乘 聖 者 現 觀 。 ﹂ 乃 道 種 智 之

慧 故 。

此 不 應 理 , 因 現 前 通 達 補 特 伽 羅 無 我 之 見 道 菩 薩 , 相 續 中 無 現 前 通 達 空 性 之 智

他 宗 智 , 即 道 種 智 之 能 安 立 。 ﹂

於 第 二 道 種 智 , 有 云 : ﹁ 具 此 補 特 伽 羅 相 續 中 , 現 證 空 性 智 慧 所 攝 持 之 大 乘 聖

他 自宗 宗 門 而 直 接 通 達 。 ﹂

現 行 相 而 通 達 境 , 在 此 宗 不 成 立 。 ﹂ 是 故 主 張 : ﹁ 一 切 種 智 以 顯 現 一 切 種 智 行 相 之

然 自 宗 ︹ 主 張 ︺ : 如 ︽ 入 中 論 廣 疏 ︾ 云 : ﹁ ︽ 六 十 正 理 論 疏 ︾ 中 明 示 不 顯

答 : ︽ 入 行 論 疏 ︾ 等 云 : ﹁ 一 切 種 智 順 帶 通 達 一 切 種 智 。 ﹂ 多 有 如 此 主 張 。

問 : 然 則 , 一 切 種 智 是 直 接 或 順 帶 通 達 一 切 種 智 ?

觀 待 如 所 有 性 而 言 , 是 通 達 世 俗 之 量 之 過 失 故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般 若

破 他 宗

自宗 相 , 可 分 十 三 。 界 限 : 從 大 乘 資 糧 道 乃 至 最 後 流 之 前 位 。

﹁ 三 智 一 百 七 十 三 行 相 , 依 序 薰 修 智 慧 所 攝 持 之 菩 薩 瑜 伽 ﹂ , 乃 漸 次 加 行 之 性

立 , 可 分 四 。 界 限 : 從 大 乘 加 行 道 乃 至 最 後 流 。

﹁ 三 智 攝 修 且 超 勝 於 大 乘 資 糧 道 智 慧 所 攝 持 之 菩 薩 瑜 伽 ﹂ , 是 頂 加 行 之 能 安

可 分 一 百 七 十 三 種 。 界 限 : 從 大 乘 資 糧 道 乃 至 最 後 流 。

智 二 種 。 ﹁ 由 修 三 智 一 百 七 十 三 行 相 智 慧 所 攝 持 之 菩 薩 瑜 伽 ﹂ , 是 圓 滿 加 行 之 性 相 ,

直 示 之 智 ﹄ ﹂ , 是 ﹁ 此 處 直 示 之 基 智 ﹂ 之 能 安 立 。 可 分 : 對 治 品 基 智 與 相 違 品 基

自 宗 ︹ 主 張 ︺ : ﹁ 具 此 補 特 伽 羅 相 續 中 , 現 證 補 特 伽 羅 無 我 慧 所 攝 持 之 ﹃ 此 處

基 智 故 。

︹ 此 ︺ 不 應 理 , 因 緣 覺 見 道 無 間 道 不 齊 備 其 能 安 立 , 且 現 證 空 性 之 一 切 種 智 非

他 宗 聖 者 相 續 之 智 , 是 彼 之 能 安 立 。 ﹂

於 第 三 基 智 , 有 云 : ﹁ 具 此 道 之 補 特 伽 羅 相 續 中 , 現 證 補 特 伽 羅 無 我 慧 所 攝 持

相 違 , 因 由 證 類 之 門 相 違 故 。


皆 圓 滿 , 非 為 難 得 , 是 為 詞 義 。 ﹂ 有 廣 大 教 說 。

薩 於 此 法 身 自 性 之 一 切 功 德 , 圓 滿 報 身 相 佛 土 , 與 由 化 身 自 性 佛 之 無 上 法 暨 事 業 悉

觀 而 見 知 , 由 一 剎 那 現 觀 而 成 近 證 , 以 及 亦 為 法 身 現 證 圓 滿 菩 提 所 修 持 。 彼 時 , 菩

而 觀 擇 , 由 一 切 智 而 趣 入 , 由 一 切 相 圓 滿 現 觀 而 作 證 , 由 頂 現 觀 而 思 惟 , 由 漸 次 現

以 所 說 次 第 , 而 於 此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一 切 法 如 幻 , 由 一 切 種 智 而 作 隨 知 , 由 道 種 智

是 為 應 理 。 如 ︽ 大 釋 法 身 品 ︾ 之 承 接 文 云 : ﹁ 若 時 由 斷 一 切 諂 、 誑 等 諸 作 意 者 ,

經 與 ︽ 現 觀 莊 嚴 論 ︾ ︹ 二 者 ︺ 所 詮 之 佛 母 分 八 現 觀 , 定 數 為 八 , 顯 示 如 所 述 次 第 ,

須 以 一 次 或 反 覆 闡 述 八 現 觀 之 安 立 說 明 ︽ 現 觀 莊 嚴 論 ︾ , 此 理 於 下 當 說 。 如 是

地 有 。

藉 由 修 四 加 行 力 而 證 得 之 究 竟 功 德 , 乃 果 法 身 之 性 相 , 可 分 四 。 界 限 : 僅 在 佛

伽 ﹂ , 乃 剎 那 加 行 之 能 安 立 , 可 分 四 。 界 限 : 僅 於 最 後 流 有 。

﹁ 三 智 一 百 七 十 三 行 相 , 能 於 最 短 一 成 事 剎 那 修 起 之 智 慧 所 攝 持 之 菩 薩 究 竟 瑜

︽ 現 觀 總 義 1 ︾


發 心


破 他 自宗 宗 地 、 金 、 月 、 火 ﹂ 等 文 , 示 性 相 與 具 有 此 所 緣 發 心 之 分 類 。

經 中 ﹂ 等 二 句 , 明 為 決 定 大 乘 發 心 之 性 相 , 闡 明 所 緣 境 之 菩 提 與 利 他 ; ﹁ 如 :

多 解 釋 其 意 趣 之 理 : ﹁ 發 心 為 利 他 ﹂ 等 二 句 , 表 大 乘 發 心 之 性 相 ; ﹁ 彼 彼 如

﹂ 等 發 心 經 文 , 為 釋 此 意 趣 , 論 中 言 及 三 偈 誦 。

舍 利 子 : 舍 利 子 ! 菩 薩 摩 訶 薩 欲 成 一 切 法 一 切 行 相 正 等 正 覺 , 故 應 精 勤 般 若 波 羅 蜜

此 中 為 令 了 知 發 心 是 大 乘 入 門 故 , 最 先 講 說 , 經 云 : ﹁ 之 後 , 薄 伽 梵 告 具 壽

十 法 ﹂ , 乃 為 令 能 了 知 現 證 ﹁ 發 心 等 十 法 ﹂ 之 究 竟 本 智 是 一 切 種 智 故 。

自 宗 ︹ 主 張 ︺ : 以 境 表 徵 有 境 方 式 宣 說 , 因 直 接 宣 說 一 切 種 智 之 對 境 ﹁ 發 心 等

答 : 於 此 , 大 譯 師 等 說 明 是 以 仗 因 示 果 之 方 式 宣 說 。

問 : 然 如 何 宣 說 一 切 種 智 ?

觀 莊 嚴 論 ︾ 先 以 宣 說 一 切 種 智 之 門 解 釋 經 義 。

然 則 , ﹁ 發 心 為 利 他 , 欲 正 等 菩 提

﹂ 等 文 , 如 何 以 文 義 門 闡 述 經 義 ? ︽ 現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發 心

爇 龍 王 請 問 經 ︾ ︹ 亦 ︺ 云 : ﹁ 龍 七 萬 二 千 , 發 起 無 上 正 等 菩 提 心 。 ﹂ 提 及 畜 生 道 ; ︽ 大

提 及 人 、 天 二 者 ; ︽ 海 龍 王 請 問 經 ︾ 云 : ﹁ 龍 二 萬 一 千 , 發 起 無 上 菩 提 心 。 ﹂ ︽ 無

凡 六 道 所 依 皆 能 直 接 新 發 起 願 心 , 如 經 中 云 : ﹁ 時 人 天 千 百 , 發 起 菩 提 心 。 ﹂

發 起 願 心 之 身 所 依

所 依 。 身 所 依 又 有 二 : 發 起 願 心 之 身 所 依 與 發 起 行 心 之 身 所 依 。

今 此 , 辨 析 發 心 有 五 : 所 依 、 因 、 體 性 、 分 類 、 勝 利 。 所 依 有 二 : 身 所 依 與 心

及 欲 求 彼 , 是 故 菩 薩 應 精 進 於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 等 經 中 所 說 。 ﹂

明 釋 ︾ 云 : ﹁ 若 干 時 , 最 初 ﹃ 發 心 為 利 他 , 欲 正 等 菩 提 。 ﹄ 何 謂 欲 ? 乃 是 ﹃ 欲 求 此

答 : 其 因 乃 為 了 知 , 此 即 經 與 ︽ 現 觀 莊 嚴 論 ︾ 主 要 所 抉 擇 之 義 。 因 ︽ 二 萬 頌 光

事 業 , 經 與 ︽ 現 觀 莊 嚴 論 ︾ 作 結 合 ?

莊 嚴 論 ︾ 結 合 , 且 ︽ 現 觀 莊 嚴 論 ︾ 禮 讚 文 , 亦 未 與 經 結 合 , 為 何 僅 就 發 心 至 二 十 七

問 : 然 則 , ︿ 彌 勒 請 問 品 ﹀ ︿ 法 聖 品 ﹀ ︿ 常 啼 品 ﹀ ︿ 付 囑 品 ﹀ , 均 未 與 ︽ 現 觀


破 他 宗 中 無 直 接 新 生 起 行 心 律 儀 者 。

生 起 菩 薩 律 儀 之 人 而 言 故 。 若 非 如 此 , 則 成 欲 天 所 依 菩 薩 與 上 界 所 依 菩 薩 , 其 相 續

不 周 遍 , 因 ︽ 道 燈 論 釋 ︾ 就 殊 勝 所 依 而 闡 述 。 所 謂 ﹁ 殊 勝 所 依 ﹂ , 是 就 直 接 新

他 宗 須 具 有 別 解 脫 戒 。 ﹂

具 餘 七 , 別 解 脫 律 儀 , 乃 有 菩 薩 律 , 善 根 餘 非 有 。 ﹄ ︿ 菩 薩 地 ﹀ 亦 云 : 行 心 之 所 依

與 直 接 新 生 起 行 心 之 身 所 依 , 二 者 同 義 故 。 初 者 成 立 , ︽ 菩 提 道 燈 論 ︾ 云 : ﹃ 若 常

起 行 心 律 儀 或 菩 薩 律 儀 之 身 所 依 , 須 有 別 解 脫 戒 , 且 直 接 新 生 起 行 心 律 儀 之 身 所 依

對 於 直 接 新 發 起 行 心 身 所 依 , 有 云 : ﹁ ︹ 其 ︺ 相 續 須 有 別 解 脫 戒 , 因 直 接 新 生

發 起 行 心 之 身 所 依

定 能 直 接 新 發 起 願 心 。

接 提 及 四 道 ; 若 地 獄 所 依 與 畜 生 所 依 , 可 直 接 新 發 起 願 心 , 則 餓 鬼 所 依 與 非 天 所 依 ,

方 便 佛 報 恩 經 ︾ 云 : ﹁ 吾 等 導 師 投 生 為 地 獄 拖 車 者 時 , 發 起 殊 勝 菩 提 心 。 ﹂ 故 直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發 心

破 他 宗 提 願 否 ? ﹂ 是 故 , 不 可 傳 授 此 戒 予 非 菩 薩 故 。

須 發 起 願 心 , 因 ︿ 菩 薩 地 ﹀ 中 問 難 云 : ﹁ 善 男 子 或 法 友 名 某 甲 , 汝 是 菩 薩 否 ? 發 菩

心 。 ﹂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亦 云 : ﹁ 其 本 乃 是 悲 。 ﹂ , 尤 其 直 接 獲 得 行 心 之 心 所 依 ,

依 信 而 生 , 如 ︽ 寶 燈 經 ︾ 云 : ﹁ 信 佛 及 佛 法 , 信 諸 佛 子 行 , 信 無 上 菩 提 , 生 諸 上 士

生 起 大 乘 發 心 之 所 依 , 乃 緣 勝 者 之 信 、 緣 有 情 之 悲 、 忍 佛 子 苦 行 之 精 進 等 。 有

心 所 依

主 張 自 相 矛 盾 故 。

接 新 生 起 行 心 之 身 所 依 , 與 直 接 新 生 起 菩 薩 律 儀 之 身 所 依 同 義 ﹂ , 此 說 法 與 ︹ 前 ︺

名 某 甲 , 汝 是 菩 薩 否 ? 發 菩 提 願 否 ? ﹂ 是 故 不 可 傳 授 此 戒 予 非 菩 薩 故 ; 又 云 : ﹁ 直

︹ 此 說 ︺ 如 兔 子 之 噗 通 聲 , 因 傳 授 此 戒 時 , ︿ 菩 薩 地 ﹀ 云 : ﹁ 善 男 子 或 法 友

他 宗

有 學 者 開 喉 大 聲 道 : ﹁ 未 入 道 有 行 心 律 儀 或 菩 薩 律 儀 。 ﹂


他 示 發 心 。 ﹂

如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云 : ﹁ 友 因 及 根 力 , 聞 力 而 習 善 , 不 堅 及 堅 固 , 謂

者 為 第 三 ; 仰 賴 大 乘 善 知 識 恩 澤 而 發 起 者 為 第 四 。

他 苦 而 自 力 發 起 為 初 者 ; 觀 待 他 苦 之 力 而 發 起 為 次 者 ; 往 昔 串 習 發 心 之 力 而 新 發 起

力 亦 有 四 : 由 自 力 、 他 力 、 修 習 力 與 加 行 力 等 而 發 起 。 此 四 者 之 體 性 : 不 觀 待

罕 見 發 心 之 緣 而 發 心 。

四 緣 , 乃 見 菩 薩 威 力 不 可 思 議 、 多 聞 菩 薩 藏 、 不 忍 大 乘 教 法 式 微 、 現 今 濁 世 中

之 苦 行 因 等 而 生 起 故 。

亦 有 依 四 因 生 起 : 因 有 依 大 乘 種 性 覺 醒 因 、 善 知 識 攝 持 因 、 大 悲 攝 持 因 與 忍 他

由 四 因 、 四 緣 與 四 力 生 起 。 ﹂

此 大 乘 發 心 亦 由 四 因 、 四 緣 與 四 力 而 生 起 , 如 ︿ 菩 薩 地 ﹀ 云 : ﹁ 當 知 此 發 心 復

總 說 因

因 有 二 : 總 說 因 與 別 述 主 要 因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發 心

破 他 宗 觀 莊 嚴 論 ︾ 云 : ﹁ 發 心 為 利 他 , 欲 正 等 菩 提 。 ﹂ 與 此 釋 亦 云 ﹁ 欲 求 此 ﹂ , 如 此 則 成 ︽ 現

此 非 意 趣 , 因 彼 等 論 對 大 乘 發 心 取 ﹁ 願 ﹂ 或 ﹁ 思 ﹂ 名 而 闡 述 故 。 若 非 如 此 , ︽ 現

他 宗 善 士 之 願 , 即 具 欲 求 思 。 ﹄ 故 思 惟 無 著 兄 弟 宗 主 張 大 乘 發 心 是 心 所 。 ﹂

論 釋 ︾ 云 : ﹃ 具 有 緣 二 與 三 德 之 思 乃 是 發 心 。 ﹄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根 本 頌 云 : ﹃ 諸

昔 有 云 : ﹁ 如 依 ︿ 菩 薩 地 ﹀ 所 云 : ﹃ 菩 薩 等 勝 願 乃 是 發 心 。 ﹄ 與 ︽ 大 乘 莊 嚴 經

體 性

果 故 。 次 者 成 立 , 因 由 自 、 他 相 換 之 意 樂 因 , 發 起 勝 菩 提 心 果 故 。

於 一 切 有 情 知 母 、 念 恩 、 報 恩 、 悅 意 慈 、 悲 、 增 上 意 樂 為 六 因 , 依 此 發 起 勝 菩 提 心

與 寂 天 等 流 傳 之 支 派 , 宣 說 以 因 果 次 第 發 起 。 須 以 所 說 二 次 第 發 起 。 初 者 成 立 , 因

至 尊 慈 氏 至 聖 者 無 著 所 流 傳 之 支 派 , 宣 說 以 七 因 果 訣 竅 發 起 ; 至 尊 文 殊 至 聖 者 龍 樹

如 是 , 雖 說 大 乘 發 心 由 四 因 、 四 緣 與 四 力 發 起 , 然 簡 言 之 , 攝 於 此 二 主 要 因 :

別 述 主 要 因


自宗 是 亦 於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云 : ﹁ 承 事 正 等 覺 , 廣 積 福 慧 資 , 法 無 分 別 智 , 生 故 許 彼

滿 菩 提 之 實 相 二 現 隱 沒 、 且 是 住 於 大 乘 智 慧 證 類 之 大 乘 聖 者 相 續 之 主 要 了 別 ﹂ 。 如

云 : ﹁ 如 是 菩 提 心 有 二 , 世 俗 與 勝 義 。 ﹂ 次 者 ︹ 勝 義 發 心 ︺ 之 體 性 : 主 張 為 ﹁ 於 圓

法 大 乘 發 心 堪 以 聲 詮 之 門 , 可 分 為 : 世 俗 發 心 、 勝 義 發 心 二 者 。 如 ︿ 修 次 中 篇 ﹀

堪 以 聲 詮 之 門 分 類

門 分 類 。 以 體 性 門 分 類 有 二 : 堪 以 聲 詮 之 門 分 類 與 以 屬 性 門 分 類 。

分 類 有 四 : 以 體 性 門 分 類 , 以 界 限 門 分 類 , 以 所 為 目 的 門 分 類 , 以 喻 、 伴 、 同

欲 求 ﹄ 相 應 之 大 乘 入 門 之 了 別 ﹂ , 是 大 乘 發 心 之 體 性 。

此 為 欲 善 法 性 。 ﹂ 因 此 安 立 大 乘 發 心 之 體 性 為 : ﹁ 與 自 助 伴 ﹃ 為 利 他 緣 圓 滿 菩 提 之

了 別 ; 何 謂 識 ? 乃 意 識 , ︹ 其 ︺ 緣 一 切 白 法 , 於 此 有 故 。 ﹂ 此 釋 亦 云 : ﹁ 無 誤 , 然

是 故 , 安 立 大 乘 發 心 為 意 識 , 因 ︽ 二 萬 頌 光 明 釋 ︾ 云 : ﹁ 所 謂 發 心 , 心 乃 識 、

觀 莊 嚴 論 ︾ 本 文 與 ︽ 明 義 釋 ︾ 之 宗 , 亦 ︹ 主 張 ︺ 大 乘 發 心 是 心 所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發 心

他 宗 喜 之 後 , 善 受 而 發 起 之 心 , 乃 至 無 間 道 中 所 攝 之 正 行 之 行 為 。 ﹂ ︽ 修 次 論 ︾ 云 : ﹁ 所

﹁ 所 謂 願 , 僅 是 發 願 積 資 糧 , 此 心 未 經 由 善 受 儀 軌 而 得 。 所 謂 行 , 乃 是 令 善 知 識 歡

喜 ︹ 地 ︺ 起 。 ﹂ 其 闡 述 未 登 地 之 發 心 為 願 心 , 登 地 發 心 為 行 心 。 如 ︽ 明 句 疏 ︾ 云 :

於 此 有 諸 多 主 張 , 桑 傑 耶 西 云 : ﹁ 願 菩 提 心 屬 一 切 世 間 者 , 而 行 菩 提 心 乃 從 歡

行 二 種 本 質 。 ﹂ 提 及 願 心 與 行 心 二 者 。 然 則 願 、 行 差 別 為 何 ?

菩 提 心 , 趣 行 菩 提 心 。 ﹂ 此 釋 亦 云 : ﹁ 發 心 , 乃 為 利 他 求 正 等 菩 提 之 體 性 , 有 願 與

正 等 菩 提 之 有 情 更 為 稀 少 。 ﹂ 又 ︽ 入 行 論 ︾ 云 : ﹁ 略 攝 菩 提 心 , 當 知 有 二 種 , 願 求

︽ 華 嚴 經 ︾ 云 : ﹁ 善 男 子 , 若 彼 有 情 願 求 無 上 正 等 菩 提 心 ︹ 已 ︺ 是 稀 少 , 行 向 無 上

以 屬 性 門 可 分 為 二 , 如 ︽ 集 學 論 ︾ 云 : ﹁ 菩 提 心 有 二 , 願 菩 提 心 與 行 菩 提 心 。 ﹂

以 屬 性 門 分 類

行 境 , 無 垢 , 不 動 , 如 : 無 風 油 燈 之 續 流 。 ﹂

勝 。 ﹂ ︽ 修 次 論 ︾ 云 : ﹁ 勝 義 菩 提 是 超 越 世 間 , 遠 離 一 切 戲 論 , 極 為 光 明 , 勝 義


自宗 持 之 義 。

乃 修 持 行 為 之 動 作 直 接 攝 持 之 義 ; 若 彼 時 無 大 乘 發 心 , 乃 修 持 行 為 之 動 作 非 直 接 攝

︹ 此 ︺ 二 種 為 : 發 起 布 施 之 思 當 下 , 與 憶 念 一 切 種 智 之 希 求 相 應 之 大 乘 發 心 ,

入 方 式 故 。

獲 得 行 心 律 儀 後 , 無 願 心 不 應 理 , 因 受 行 心 律 儀 後 , 學 習 行 為 亦 有 兩 種 覺 知 趣

為 之 動 作 直 接 攝 持 二 者 。 ︹ 此 ︺ 僅 是 論 典 之 揭 示 道 理 。

行 等 肢 體 之 動 作 直 接 攝 持 二 者 。 同 理 , 同 為 大 乘 發 心 , ︹ 亦 ︺ 可 分 為 : 有 無 修 持 行

正 行 別 , 如 是 智 者 知 , 二 心 次 第 別 。 ﹄ ﹂ 謂 同 是 欲 赴 彼 城 , 可 分 為 : 有 無 邁 步 前

若 如 賈 曹 傑 在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中 云 : ﹁ ︽ 入 行 論 ︾ 云 : ﹃ 如 人 盡 了 知 , 欲 行

中 所 說 , 皆 如 ︽ 明 句 疏 ︾ 與 ︽ 修 次 論 ︾ 。

︹ 此 理 ︺ 至 尊 宗 大 師 於 ︽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 ︽ 菩 提 道 次 第 略 論 ︾ 與 ︽ 金 鬘 疏 善 說 ︾

資 糧 等 , 方 是 行 心 。 ﹂ 述 說 未 得 行 心 律 儀 之 發 心 是 願 心 , 得 行 心 律 儀 之 發 心 是 行 心 。

謂 為 利 彼 等 眾 生 發 願 成 佛 , 乃 指 最 初 希 求 者 是 願 心 。 之 後 , 從 受 戒 開 始 , 乃 至 行 集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發 心

破 他 自宗 宗 心 之 性 相 。 願 心 界 限 : 從 大 乘 資 糧 道 乃 至 七 地 ; 行 心 界 限 : 為 大 乘 資 糧 道 乃 至 佛 地

心 之 能 安 立 ; ﹁ 須 觀 待 施 等 行 為 助 伴 所 攝 持 之 住 類 、 且 是 大 乘 入 門 之 了 別 ﹂ , 是 行

所 說 承 許 : ﹁ 不 須 觀 待 施 等 行 為 助 伴 所 攝 持 之 住 類 、 且 是 大 乘 入 門 之 了 別 ﹂ , 是 願

之 大 乘 入 門 之 了 別 ﹄ , 是 行 心 之 能 安 立 。 ﹂ 於 此 , 若 有 言 箭 , 則 依 ︽ 入 行 論 釋 ︾

直 接 攝 持 之 大 乘 入 門 之 了 別 ﹄ , 是 願 心 之 能 安 立 ; ﹃ 為 修 持 行 為 之 動 作 所 直 接 攝 持

是 故 , 若 依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表 面 所 說 , 則 主 張 : ﹁ ﹃ 非 為 修 持 行 為 之 動 作 所

︹ 此 ︺ 非 意 趣 。

他 宗 為 ﹄ 字 詞 等 ︹ 說 ︺ 。 ﹂

未 釋 ﹃ 憶 念 一 切 種 智 之 持 續 希 求 ﹄ , 是 與 彼 相 應 之 發 心 , 而 添 加 ﹃ 所 攝 持 之 修 持 行

於 此 理 , 有 自 宗 學 者 主 張 : ﹁ 登 地 後 有 願 心 , 非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之 自 宗 , 且

︹ 之 ︺ , 清 淨 地 起 則 無 , 因 之 後 於 後 得 位 時 , 無 生 實 執 現 行 之 機 會 , 七 地 以 下 則 有 故 。

性 , 然 尚 有 多 時 , 其 發 心 仍 未 為 證 悟 空 性 之 智 慧 所 直 接 攝 持 故 。 此 復 , 七 地 以 下 有

是 故 顯 見 主 張 : 從 資 糧 道 乃 至 登 地 , 仍 有 願 心 並 無 過 失 , 因 登 地 後 , 雖 現 證 空


王 發 心 等 。

心 ; 欲 自 、 他 一 切 一 起 成 佛 , 乃 是 如 船 夫 發 心 ; 己 成 佛 後 , 欲 度 脫 他 人 , 方 是 如 國

以 所 為 目 的 門 可 分 為 三 : 欲 將 一 切 有 情 安 置 於 佛 地 後 , 己 方 成 佛 , 是 如 牧 人 發

以 所 為 目 的 門 分 類

勝 解 增 上 淨 , 許 餘 為 異 熟 , 如 來 乃 斷 障 。 ﹂

心 , 三 清 淨 地 時 之 異 熟 發 心 , 佛 地 之 斷 障 發 心 , 如 ︽ 莊 嚴 經 論 ︾ 云 : ﹁ 發 心 於 諸 地 ,

以 界 限 門 可 分 為 四 : 資 、 加 時 之 勝 解 行 發 心 , 七 不 淨 地 時 之 增 上 意 樂 清 淨 發

以 界 限 門 分 類

資 糧 道 ; 行 心 從 獲 得 行 心 律 儀 之 資 糧 道 至 佛 地 中 有 , 此 乃 令 人 深 信 之 處 。

中 有 。 若 如 道 次 第 廣 、 略 二 論 與 ︽ 善 說 金 鬘 疏 ︾ ︹ 所 說 ︺ , 性 相 與 前 同 , 願 心 僅 於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發 心

門以 分喻 類、 伴 、 同 法 以 喻 門 可 分 出 : 如 地 ︹ 發 心 ︺ ……

以 助 伴 門 可 分 為 : 具 欲 發 心 等 多 種 。

乃 至 如 雲 發 心 。

以 界 限 門 分 類

類以 所 為 目 的 門 分 己 成 佛 後 , 欲 度 脫 他 人 , 方 是 如 國 王 發 心 等 。

欲 自 、 他 一 切 一 起 成 佛 , 乃 是 如 船 夫 發 心 。

欲 將 一 切 有 情 安 置 於 佛 地 後 , 己 方 成 佛 , 是 如 牧 人 發 心 。

佛 地 之 斷 障 發 心

三 清 淨 地 時 之 異 熟 發 心

七 不 淨 地 時 之 增 上 意 樂 清 淨 發 心

附 表

以 體 性 門 分 類 資 、 加 時 之 勝 解 行 發 心

以 屬 性 門 分 類

行 菩 提 心

願 菩 提 心

: 發 心 表 堪 以 聲 詮 之 門 分 類

勝 義 發 心

世 俗 發 心

乃 至 如 雲 發 心 ; 以 助 伴 門 , 可 分 為 : 具 欲 發 心 等 多 種 。

以 ﹁ 喻 、 伴 、 同 法 ﹂ 門 , 可 分 為 多 種 : 如 以 喻 門 , 可 分 出 : 如 地 ︹ 發 心 ︺

以 喻 、 伴 、 同 法 門 分 類


是 廣 大 宣 說 。

﹁ 生 死 獄 繫 苦 有 情 , 若 發 菩 提 心 剎 時 , 稱 為 諸 善 逝 之 子 , 世 間 人 天 應 禮 敬 。 ﹂ 如

如 最 勝 冶 金 料 , 垢 身 得 此 將 轉 成 , 無 價 珍 寶 佛 陀 身 , 故 應 堅 持 菩 提 心 。 ﹂ ︹ 又 ︺ 云 :

之 稱 譽 , 成 一 切 世 間 人 、 天 所 應 禮 敬 , 究 竟 獲 得 成 佛 等 功 德 故 , 如 ︽ 入 行 論 ︾ 云 : ﹁ 猶

如 是 發 心 具 大 勝 利 , 因 具 淨 昔 所 造 罪 惡 , 不 生 惡 趣 , 暫 生 善 趣 , 且 獲 ﹁ 善 逝 子 ﹂

勝 利

︽ 現 觀 總 義 1 ︾


教 授


之 文 宣 說 ; 教 授 能 依 正 行 有 二 : 教 授 正 行 之 差 別 事 與 差 別 法 。 教 授 正 行 之 差 別 事 有

之 理 : 大 乘 教 授 有 二 : 教 授 正 行 所 依 與 能 依 正 行 。 教 授 正 行 所 依 , 由 ﹁ 佛 陀 等 三 寶 ﹂

文 , 是 宣 說 教 授 之 經 文 。 為 釋 彼 意 趣 , 論 云 : ﹁ 修 行 與 諸 諦 ﹂ 等 , 復 論 中 闡 述

利 子 ! 菩 薩 摩 訶 薩 行 持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時 , 雖 有 菩 薩 , 然 不 真 實 隨 見 菩 薩 ﹄ ﹂ 等

請 問 , 如 何 學 習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經 答 : ﹁ 彼 如 是 白 言 及 薄 伽 梵 告 具 壽 舍 利 子 : ﹃ 舍

具 壽 舍 利 子 白 薄 伽 梵 言 : ﹃ 薄 伽 梵 ! 菩 薩 摩 訶 薩 如 何 行 持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 ﹂ 如 是

答 : 於 發 心 時 , 經 云 : ﹁ 應 精 勤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等 , ︹ 又 ︺ 云 : ﹁ 如 是 教 說 ,

問 : 然 則 , 何 謂 大 乘 教 授 ?

增 益 。

答 : 僅 良 善 意 樂 仍 不 足 , 須 修 正 行 。 此 正 行 又 須 由 聞 、 思 而 斷 除 對 大 乘 教 授 之

之 方 便 為 何 ?

問 : 發 心 時 , 倘 經 、 論 二 典 皆 說 大 乘 發 心 之 所 緣 乃 緣 無 上 菩 提 , 然 則 , 得 菩 提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教 授

﹁ 諸 鈍 根 利 根 ﹂ 等 示 ︹ 之 ︺ 。

︹ 講 解 ︺ 僧 寶 時 , 為 易 於 了 知 經 中 說 四 十 八 僧 寶 等 分 類 , 故 說 二 十 僧 , 此 則 由

十 教 授 體 性 。 ﹂ 述 說 。

﹁ 六 通 德 ﹂ 之 文 宣 說 。 歸 攝 所 謂 ﹁ 此 示 大 乘 教 授 定 數 為 十 ﹂ : 教 授 則 以 ﹁ 應 知 此 即 是 ,

教 授 於 正 行 自 在 趣 入 之 因 , 由 ﹁ 五 眼 與 ﹂ 之 文 示 之 ; 教 授 於 正 行 迅 速 圓 滿 之 因 , 以

﹁ 修 道 ﹂ 之 文 示 之 。 教 授 成 辦 功 德 有 二 : 教 授 於 正 行 自 在 趣 入 之 因 與 迅 速 圓 滿 之 因 。

種 子 。 教 授 去 除 所 斷 遍 計 種 子 , 由 ﹁ 見 道 及 ﹂ 之 文 顯 示 ; 教 授 去 除 所 斷 俱 生 種 子 由

遍 攝 持 道 ﹂ 宣 說 。 教 授 去 除 所 斷 種 子 有 二 : 教 授 去 除 所 斷 遍 計 種 子 與 去 除 所 斷 俱 生

﹁ 不 耽 著 ﹂ 顯 示 ; 教 授 增 長 正 行 之 因 , 由 ﹁ 不 疲 ﹂ 示 之 ; 教 授 不 衰 退 之 因 , 由 ﹁ 周

又 有 三 : 教 授 堅 固 正 行 之 因 、 增 長 正 行 之 因 與 不 衰 退 之 因 。 教 授 堅 固 正 行 之 因 , 由

教 授 去 除 相 違 品 有 二 : 教 授 去 除 現 行 相 違 品 與 去 除 所 斷 種 子 。 教 授 去 除 現 行 相 違 品

之 所 緣 由 ﹁ 諸 諦 ﹂ 之 文 顯 示 。 教 授 正 行 之 差 別 法 有 二 : 教 授 去 除 相 違 品 與 成 辦 功 德 。

二 : 教 授 正 行 之 行 相 與 所 緣 : 教 授 正 行 之 行 相 , 由 ﹁ 修 行 及 ﹂ 之 文 顯 示 ; 教 授 正 行


能教 依授 正 行 別行教 法之授 差修 成 教 辦 授 功 德 圓 滿 之 因

教在 授趣 迅入 速之 因

以 ﹁ 六 通 德 ﹂ 之 文 宣 說

別行教 事之授 差正

去 教 除 授 相 違 品 教 授 於 正 行 自

由 ﹁ 五 眼 與 ﹂ 之 文 示 之

所 斷 種 子

教 授 去 除

正教 附 行授 表 所 : 依 十 教 授 表

正 教正 教 行 授行 授 之 之 所 行 緣 相 現 行 相 違 品

教 授 去 除

去 教去 教不 教增 教 除 授除 授衰 授長 授 所 所 退 正 斷 斷 之 行 俱 遍 因 之 生 計 因 種 種 子 子 由 由 由 由 ﹁ ﹁ ﹁ ﹁ 修 見 周 不 道 道 遍 疲 ﹂ 並 攝 ﹂ 之 ﹂ 持 示 文 之 道 之 示 文 ﹂ 之 顯 宣 示 說

堅 教 固 授 正 行 之 因 由 ﹁ 不 耽 著 ﹂ 顯 示

由 ﹁ 諸 諦 ﹂ 之 文 顯 示

由 ﹁ 修 行 及 ﹂ 之 文 顯 示

之 由 ﹁ 佛 陀 等 三 寶 ﹂ 文 示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教 授

如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云 : ﹁ 彼 時 依 法 流 , 依 諸 佛 得 止 , 得 止 大 本 智 , 故 廣 獲 教

由 何 因 聽 聞

生 起 自 生 本 智 故 。 ﹂

︹ 然 ︺ 住 最 後 流 無 間 道 之 菩 薩 則 不 能 , 因 ︽ 明 句 疏 ︾ 云 : ﹁ 無 間 道 無 希 求 彼 , 因 能

時 希 求 。 ﹂ 從 殊 勝 化 身 親 聞 者 , 有 未 入 道 之 補 特 伽 羅 與 住 大 乘 下 品 資 糧 道 菩 薩 故 。

聽 聞 大 乘 教 授 , 須 得 大 乘 上 品 資 糧 道 ﹂ , 如 典 籍 中 云 : ﹁ 如 是 初 發 菩 提 心 等 菩 薩 如

菩 薩 , 但 得 大 乘 上 品 資 糧 道 後 , 方 可 從 真 佛 聽 聞 大 乘 教 授 。 於 此 , 不 主 張 ﹁ 從 真 佛

教 , 往 詣 諸 世 界 。 ﹂ 一 般 而 言 , 聽 聞 大 乘 教 授 者 , 有 未 入 道 之 補 特 伽 羅 , 與 聲 聞 、

如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云 : ﹁ 靜 慮 得 神 通 , 以 修 行 之 門 , 於 無 邊 佛 所 , 供 養 及 聞

大 乘 教 授 聽 聞 所 依

乘 教 授 之 體 性 , 分 類 、 界 限 。

今 此 , 辨 析 大 乘 教 授 有 五 : 大 乘 教 授 聽 聞 所 依 , 由 何 因 聽 聞 , 從 何 處 聽 聞 , 大


﹂ 故 。

足 清 淨 釋 ︾ 云 : ﹁ 為 通 達 而 詮 說 , 是 教 授 。 ﹂ ︽ 明 義 釋 ︾ 亦 云 : ﹁ 教 誨 是 教 授 。 ﹂ ︽ 攝

持 法 安 立 為 ﹁ 無 謬 教 授 得 大 乘 發 心 刻 意 所 求 ︹ 果 ︺ 之 方 便 之 大 乘 清 淨 能 詮 ﹂ , 因 ︽ 具

大 乘 教 授 之 體 性

宣 說 大 乘 教 授 者 , 有 未 入 道 善 知 識 ; 若 就 入 道 而 言 , 從 大 乘 資 糧 道 乃 至 佛 地 。

從 何 處 聽 聞

──

大 乘 教 授 亦 有 二 : 教 誨 教 授 、 隨 示 教 授 。 此 二 者 之 體 性 : 如 ﹁ 為 令 已 得 功 德

義 燈 釋 ︾ 云 : ﹁ 教 授 十 種 相 , 體 性 為 語 輪 。

經 教 之 文 、 義 , 續 流 無 間 之 三 摩 地 , 故 如 是 稱 。

生 起 從 殊 勝 化 身 親 聞 教 授 之 殊 勝 能 力 之 止 觀 雙 運 三 摩 地 ﹂ 。 法 流 三 摩 地 之 釋 名 : 能

法 流 三 摩 地 之 體 性 , 乃 安 立 為 ﹁ 諸 下 道 者 , 大 致 淨 除 親 見 佛 之 粗 障 與 聞 法 之 粗 障 後 ,

授 。 ﹂ 從 獲 得 大 乘 上 品 資 糧 道 後 , 仰 仗 法 流 三 摩 地 , 可 親 聞 殊 勝 化 身 之 大 乘 教 授 故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教 授

示 。 ﹂ 故 。

得 功 德 悉 作 守 護 之 門 而 令 不 衰 退 , 是 為 教 誨 ; 而 後 , 為 獲 功 德 令 得 而 教 授 , 是 為 隨

之 功 德 , 而 教 誨 之 大 乘 清 淨 能 詮 ﹂ , 安 立 為 次 者 。 因 ︽ 二 萬 頌 光 明 釋 ︾ 云 : ﹁ 由 已

不 衰 退 、 增 上 又 增 上 , 而 教 誨 之 大 乘 教 授 ﹂ , 是 初 者 ; 如 ﹁ 為 令 新 獲 得 先 前 未 曾 得



六 證 量


勝 故 。 初 者 成 立 , 因 所 謂 ﹁ 但 有 菩 薩 ﹂ 與 ﹁ 但 有 菩 薩 名 ﹂ , 教 授 不 逾 越 世 俗 諦 之 理 ,

文 , 顯 示 以 具 殊 勝 智 慧 之 門 而 為 殊 勝 ; 第 二 段 經 文 , 顯 示 以 具 殊 勝 方 便 之 門 而 為 殊

此 二 段 經 文 , 顯 示 大 乘 正 行 以 方 便 、 智 慧 二 門 而 超 勝 小 乘 正 行 , 因 第 一 段 經

薩 一 日 所 修 之 智 慧 , 是 為 一 切 有 情 般 涅 槃 而 趣 入 。 ﹂

一 , 百 千 萬 分 不 及 一 , 千 千 萬 分 不 及 一 , 不 堪 為 喻 , 不 能 為 因 。 何 以 故 ? 菩 薩 摩 訶

彼 等 所 有 智 慧 , 比 菩 薩 摩 訶 薩 一 日 行 持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功 德 百 分 不 及 一 , 千 分 不 及

比 如 : 如 蘆 葦 、 或 藤 叢 、 或 甘 蔗 、 或 竹 子 、 或 稻 子 、 或 芝 麻 等 叢 林 , 雖 悉 遍 滿 , 然 而 ,

不 真 實 隨 見 。 ﹂ 亦 云 : ﹁ 舍 利 子 ! 若 此 贍 部 洲 唯 遍 滿 似 比 丘 舍 利 子 及 目 犍 連 者 ,

然 不 真 實 隨 見 菩 薩 名 , 不 真 實 隨 見 受 、 想 、 行 、 識 ; 所 謂 行 亦 行 , 不 行 亦 不 行 , 皆

子 ! 菩 薩 摩 訶 薩 行 持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時 , 但 有 菩 薩 , 然 不 真 實 隨 見 菩 薩 ; 但 有 菩 薩 名 ,

伽 梵 言 : 菩 薩 摩 訶 薩 , 應 如 何 行 持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 如 是 問 , 薄 伽 梵 答 曰 : ﹁ 舍 利

答 : 於 此 , 先 依 教 誨 正 行 自 體 性 之 教 授 而 言 , 經 中 如 是 云 : ﹁ 具 壽 舍 利 子 白 薄

問 : 然 則 , 若 述 說 此 示 大 乘 教 授 有 十 , 彼 等 為 何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六 證 量

自宗 子 與 目 犍 連 之 利 根 者 行 修 智 慧 , 可 知 超 勝 其 他 住 於 如 六 叢 林 證 法 之 聲 聞 智 慧 故 ; 或

答 : 無 過 , 因 直 接 揭 示 大 菩 薩 一 日 行 持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其 智 慧 超 勝 如 比 丘 舍 利

他 自宗 宗

他 宗 子 與 目 犍 連 ﹄ 後 , 才 法 、 喻 結 合 小 乘 六 法 與 六 叢 林 故 。 ﹂

有 駁 云 : ﹁ 舍 利 子 與 目 犍 連 二 者 , 理 應 住 於 小 乘 六 證 法 , 因 ︹ 經 中 ︺ 言 ﹃ 舍 利

法 , 而 為 表 徵 此 故 。

行 、 證 量 而 答 。 ﹂ 然 則 , 彼 聲 聞 正 行 為 何 以 六 叢 林 喻 揭 示 ? 其 理 由 為 : 有 小 乘 六 證

光 明 釋 ︾ 云 : ﹁ 以 令 一 切 有 情 般 涅 槃 、 圓 滿 六 波 羅 蜜 多 、 為 證 果 法 身 性 , 以 及 得 加

具 證 果 法 身 性 與 齊 備 ﹁ 加 行 、 證 量 ﹂ , 以 具 ︹ 此 ︺ 四 法 之 門 而 修 持 故 。 因 ︽ 二 萬 頌

答 : 無 過 , 因 雖 有 彼 , 然 大 乘 正 行 , 乃 為 一 切 有 情 般 涅 槃 、 圓 滿 六 波 羅 蜜 多 、

有 云 : ﹁ 不 應 理 , 因 聲 聞 有 通 達 空 性 故 。 ﹂

因 其 超 勝 乃 仰 仗 方 便 力 故 。

顯 示 大 菩 薩 一 日 行 持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其 智 慧 超 勝 如 住 於 六 叢 林 證 量 之 聲 聞 智 慧 故 ,

﹁ 不 真 實 隨 見 菩 薩 與 菩 薩 名 ﹂ 等 , 則 教 授 不 逾 越 勝 義 諦 之 理 故 。 次 者 成 立 , 因


有 斷 除 修 所 斷 與 生 起 種 種 不 同 對 治 之 功 德 故 。

修 道 與 芝 麻 田 同 法 , 因 如 一 稈 芝 麻 有 種 種 不 同 花 、 果 , 修 道 一 續 流 中 , ︹ 亦 ︺

見 道 與 稻 田 同 法 , 因 如 稻 乃 世 間 穀 類 之 始 , 見 道 亦 為 聖 道 之 始 故 。

道 無 分 別 本 智 , 現 前 通 達 實 相 故 。

世 第 一 法 與 竹 同 法 , 因 如 竹 迅 速 穿 戳 己 皮 而 生 長 圓 滿 , 世 第 一 法 亦 迅 速 生 起 見

忍 與 甘 蔗 林 同 法 , 因 如 甘 蔗 有 極 甘 甜 味 , 得 忍 後 , 具 唯 投 生 善 趣 之 甘 甜 味 故 。

頂 與 藤 蔓 叢 同 法 , 因 如 利 器 等 難 以 砍 斷 藤 蔓 , 得 頂 後 , 善 根 難 以 破 壞 故 。

時 , 善 根 易 為 業 、 煩 惱 破 壞 故 。

答 : 聲 聞 加 行 道 暖 位 與 蘆 葦 林 同 法 , 因 如 蘆 葦 不 堪 承 受 利 器 等 微 小 破 壞 , 暖 位

問 : 然 則 , 六 證 法 如 何 與 六 叢 林 為 同 法 ?

意 為 : 亦 能 超 勝 猶 如 ﹁ 住 於 如 六 叢 林 證 量 聲 聞 舍 利 子 與 目 犍 連 ﹂ 之 極 利 根 者 故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六 證 量

已 禁 止 具 意 趣 涅 槃 , 智 慧 、 方 便 超 勝 一 切 聲 聞 故 。 亦 非 第 二 , 此 復 , 因 證 量 亦 超

者 ? 是 為 何 者 ? 暫 且 言 之 , 非 第 四 , 於 第 十 地 即 如 來 也 。 亦 非 第 三 , 因 於 八 地 ,

如 是 功 德 即 為 彼 。 是 初 發 心 者 ? 或 趣 ︹ 入 菩 薩 ︺ 行 者 ? 或 不 退 轉 者 ? 或 一 生 所 繫

因 ︽ 二 萬 頌 光 明 釋 ︾ 云 : ﹁ 復 次 , 此 就 何 種 菩 薩 而 言 ? 何 者 一 日 行 修 智 慧 有

是 故 安 立 為 資 糧 、 加 行 道 菩 薩 。

用 , 故 於 此 疑 少 故 。

亦 非 住 七 不 淨 地 菩 薩 , 因 預 流 至 阿 羅 漢 所 有 斷 、 證 作 用 , 均 攝 於 大 乘 見 道 作

及 禁 入 ﹁ 具 意 趣 涅 槃 ﹂ , 故 非 起 疑 之 處 。

亦 非 不 退 轉 八 地 菩 薩 , 因 在 其 地 已 息 滅 勤 勉 粗 相 , 於 無 分 別 本 智 得 自 在 , 以

疑 之 處 。

答 : 並 非 一 生 所 繫 十 地 者 , 彼 於 後 得 , 利 他 事 業 隨 順 ﹁ 與 佛 同 等 ﹂ 故 , 非 起

問 : 然 則 , 講 說 菩 薩 ﹁ 智 慧 超 勝 住 於 如 六 叢 林 證 量 之 聲 聞 智 慧 ﹂ , 是 何 菩 薩 ?


法 ── 名 言 所 生 之 初 發 心 菩 薩 , 即 第 一 品 發 心 中 所 教 說 , 顯 見 承 許 彼 在 此 無 謬 。 ﹂

勝 彼 等 故 。 如 是 , 凡 預 流 乃 至 緣 覺 之 智 與 斷 , 皆 為 菩 薩 之 忍 。 是 故 , 指 不 衰 退 有

︽ 現 觀 總 義 1 ︾


具 意 趣 涅 槃


破 他 自宗 宗 本 智 無 量 、 剎 土 無 量 , 是 汝 所 無 , 為 成 就 此 , 應 起 精 進 , 於 此 忍 門 , 勿 復 棄 捨 。 ﹂

故 。 ﹂ 如 ︽ 十 地 經 ︾ 云 : ﹁ 菩 薩 聖 者 , 法 性 現 前 , 入 此 定 時 , 諸 佛 告 曰 : 我 身 無 量 、

須 闡 述 為 同 義 。 ︽ 入 中 論 善 顯 密 義 疏 ︾ 云 : ﹁ 此 是 現 前 入 法 性 定 無 分 別 本 智 之 對 境

有 鑑 於 此 , 於 第 八 地 禁 入 具 意 趣 涅 槃 , 與 ﹁ 諸 佛 勸 導 起 滅 定 ﹂ 所 說 之 ﹁ 境 滅 ﹂ ,

思 ︹ 此 ︺ 略 不 應 理 , 因 言 ﹁ 具 意 趣 ﹂ 之 力 , ︹ 能 知 ︺ 是 主 張 為 一 假 名 之 涅 槃 。

他 宗 情 、 嚴 淨 佛 土 三 者 而 現 起 真 實 際 , 有 同 過 失 故 。 ﹂

理 由 為 : 因 先 前 未 入 劣 道 之 八 地 者 , 若 入 此 定 , 則 成 為 與 未 現 起 圓 滿 本 願 、 成 熟 有

利 子 等 諸 菩 薩 者 入 小 乘 涅 槃 , 為 具 意 趣 涅 槃 故 。 如 此 之 涅 槃 , 須 於 第 八 地 者 禁 入 之

建 立 小 乘 之 涅 槃 , 應 知 此 即 具 意 趣 涅 槃 , 因 爾 時 斷 利 生 之 流 故 。 ﹂ 如 是 主 張 : 有 舍

﹁ 於 此 , 若 以 ︽ 妙 法 蓮 華 經 ︾ 為 具 量 而 言 , 如 是 為 聖 者 舍 利 子 等 諸 菩 薩 摩 訶 薩 宣 說

則 有 猶 如 二 種 小 乘 阿 羅 漢 , 成 為 暫 斷 利 他 流 之 涅 槃 之 過 , 因 ︽ 二 萬 頌 光 明 釋 ︾ 云 :

有 智 者 云 : ﹁ 息 滅 遍 行 苦 之 寂 滅 , 是 具 意 趣 涅 槃 。 八 地 者 , 若 如 小 乘 入 定 於 此 ,

然 則 八 地 , 禁 入 具 意 趣 涅 槃 之 義 為 何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具 意 趣 涅 槃

法 、 喻 結 合 不 完 善 。

是 說 , 喻 時 , 為 舍 利 子 等 宣 說 建 立 小 乘 涅 槃 ; ︹ 法 ︺ 義 時 , 又 釋 為 真 實 涅 槃 , ︹ 此 ︺

此 宣 說 勸 於 後 得 位 當 積 福 德 資 糧 , 故 能 善 通 達 故 。 ︽ 二 萬 頌 光 明 釋 ︾ 之 文 義 亦 非 如



ф║М шлж


云 : ﹁ 世 俗 與 勝 義 , 許 之 為 二 諦 。 ﹂

是 故 名 為 遍 智 。 ﹂ ︽ 中 論 ︾ 云 : ﹁ 諸 佛 宣 說 法 , 正 依 於 二 諦 。 ﹂ 以 及 ︽ 入 行 論 ︾

所 知 亦 ︹ 唯 ︺ 世 俗 諦 與 勝 義 諦 而 盡 , 復 次 , 薄 伽 梵 於 空 性 無 所 不 見 , 無 不 解 , 善 現 證 ,

異 。 以 所 知 為 分 類 源 可 分 為 二 諦 , 如 ︽ 父 子 合 集 經 ︾ 云 : ﹁ 如 來 通 達 世 俗 與 勝 義 ,

二 諦 分 類

今 此 , 辨 析 二 諦 有 四 : 二 諦 分 類 , 以 分 類 之 門 成 立 定 數 , 各 別 體 性 , 探 析 一 、

及 為 釋 ﹁ 舍 利 子 , 若 贍 部 洲 ﹂ 等 義 , 云 : ﹁ 與 聲 聞 等 不 共 ﹂ 等 。

諦 。 ﹂ 及 為 釋 ﹁ 不 真 實 隨 見 菩 薩 與 菩 薩 名 ﹂ 等 義 , 云 : ﹁ 不 逾 越 勝 義 諦 。 ﹂ 以

心 之 廣 分 類 ﹂ 等 述 說 。 此 復 , 為 釋 ﹁ 有 菩 薩 與 菩 薩 名 ﹂ 之 經 義 , 云 : ﹁ 不 逾 越 世 俗

如 是 , 經 中 所 說 意 趣 , 為 釋 彼 , 本 文 言 ﹁ 正 行 及 ﹂ , ︽ 明 義 釋 ︾ 則 以 ﹁ 菩 提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二 諦

可 說 , 不 可 知 , 不 知 別 相 , 悉 不 可 知 , 故 不 揭 示 。 ﹂ 又 ︽ 中 論 ︾ 云 : ﹁ 世 間 世 俗 諦 ,

如 ︽ 父 子 合 集 經 ︾ 云 : ﹁ 於 此 , 世 俗 為 世 間 行 境 , 如 來 可 見 ; 任 何 勝 義 , 為 不

各 別 體 性

凡 能 遍 於 一 切 行 相 者 , 彼 等 則 能 遣 除 餘 類 , 如 有 身 與 非 有 身 等 別 。 ﹂ 故 。

納 、 外 排 則 無 , 彼 二 者 即 是 互 排 之 相 違 相 。 凡 互 排 之 相 違 相 , 彼 等 則 遍 於 一 切 行 相 。

若 破 一 方 而 另 一 方 不 成 立 , 則 無 , 故 屬 於 非 二 者 之 品 亦 不 應 理 。 ﹂ 又 云 : ﹁ 凡 無 內

真 實 義 故 。 如 ﹁ 有 身 ﹂ 與 ﹁ 非 有 身 ﹂ 。 因 ︽ 中 觀 光 明 論 ︾ 云 : ﹁ 互 排 之 相 違 相 法 等 ,

與 不 欺 誑 是 互 排 之 直 接 相 違 故 , 因 若 寶 瓶 已 內 納 為 欺 誑 虛 妄 義 , 則 必 外 排 彼 為 不 欺

盡 。 ﹂ 所 知 定 數 為 二 諦 , 大 抵 亦 能 以 理 成 立 , 因 二 諦 是 互 排 之 直 接 相 違 故 , 因 欺 誑

二 諦 , 謂 世 俗 勝 義 , 絕 無 第 三 諦 。 ﹂ 如 上 述 引 用 : ﹁ 所 知 亦 ︹ 唯 ︺ 世 俗 與 勝 義 諦 而

所 知 定 數 為 二 諦 , 如 ︽ 決 定 示 聖 真 實 三 摩 地 經 ︾ 云 : ﹁ 知 世 不 他 聞 , 唯 教 授

以 分 類 之 門 成 立 定 數


破 他 宗 能 釋 為 ﹁ 成 立 法 與 遮 遣 法 ﹂ 二 分 類 中 之 成 立 法 , 須 為 ﹁ 世 俗 顯 現 ﹂ 或 ﹁ 二 現 ﹂ , 此

達 , 而 是 以 具 二 現 方 式 所 通 達 故 ; 即 使 說 ﹁ 非 所 通 達 之 成 立 行 相 ﹂ 之 文 無 誤 , 亦 不

親 證 自 之 自 證 現 前 以 二 現 隱 沒 方 式 所 通 達 , 並 非 親 證 自 之 現 量 以 二 現 隱 沒 方 式 所 通

第 一 派 如 此 主 張 ︽ 入 行 論 廣 釋 ︾ 之 意 趣 不 應 理 , 因 雖 闡 述 如 顯 現 青 色 根 知 , 是

他 宗 論 廣 釋 ︾ 中 無 此 二 文 。 ﹂

本 中 , 並 無 ﹃ 非 所 通 達 之 成 立 行 相 ﹄ 與 ﹃ 住 類 ﹄ ︹ 之 文 字 ︺ 。 應 當 如 此 承 許 ︽ 入 行

又 有 學 者 主 張 : ﹁ 乃 校 訂 者 所 錄 文 字 有 誤 , 而 一 些 正 確 之 ︽ 入 行 論 廣 釋 ︾ 手 抄

勝 義 諦 ; 後 性 相 文 中 提 及 ﹃ 住 類 ﹄ , 是 為 揭 示 如 顯 現 青 色 根 知 是 世 俗 諦 。 ﹂

門 所 通 達 之 住 類 , 是 世 俗 諦 之 能 安 立 。 前 性 相 中 之 後 文 , 能 遮 除 如 顯 現 青 色 根 知 是

通 達 , 且 非 ﹃ 所 通 達 之 成 立 行 相 。 ﹄ 是 勝 義 諦 之 能 安 立 ; 親 證 自 之 現 量 , 以 具 二 現

答 : 有 人 據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所 說 而 承 許 : ﹁ 親 證 自 之 現 量 以 二 現 隱 沒 方 式 所

問 : 然 則 , 如 是 所 說 體 性 為 何 ?

及 殊 勝 義 諦 。 ﹂ ︽ 入 行 論 ︾ 亦 云 : ﹁ 勝 義 非 覺 境 , 言 覺 是 世 俗 。 ﹂ 等 揭 示 故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二 諦

破 他 宗

顯 見 此 較 難 吻 合 字 義 , 因 其 論 中 所 提 ﹁ 有 無 作 用 、 正 倒 ﹂ , 依 次 有 作 用 須 結 合

他 宗 影 。 因 ︽ 二 諦 論 ︾ 云 : ﹁ 雖 同 為 顯 現 , 有 無 作 用 故 , 如 是 分 類 為 , 正 倒 之 世 俗 。 ﹂

境 之 覺 知 , 如 ︹ 其 ︺ 顯 現 不 成 立 , 世 間 凡 庸 能 通 達 為 倒 世 俗 之 能 安 立 , 如 : 鏡 中 臉

立 , 世 間 凡 庸 不 能 通 達 , 此 為 正 世 俗 之 能 安 立 , 如 : 寶 瓶 ; 是 世 俗 諦 , 以 自 為 顯 現

於 後 者 , 有 學 者 主 張 : 是 世 俗 諦 、 又 以 自 為 顯 現 境 之 覺 知 , 如 ︹ 其 ︺ 顯 現 不 成

可 分 為 : 正 世 俗 與 倒 世 俗 二 者 故 。

答 : 勝 義 諦 從 空 基 有 法 之 門 可 分 為 : 二 十 空 、 十 八 空 、 十 六 空 、 四 空 ; 世 俗 諦

問 : 然 則 , 二 諦 各 有 何 分 類 ?

項 要 義 同 故 。

因 ︽ 入 行 論 廣 釋 ︾ 中 有 言 : ﹁ 非 親 證 自 之 現 量 以 具 二 現 方 式 所 通 達 。 ﹂ 此 與 上 述 後

論 廣 釋 ︾ 中 無 如 此 記 載 , 是 指 無 ﹁ 住 類 ﹂ , 然 唯 須 有 ﹁ 非 所 通 達 之 成 立 行 相 ﹂ 後 項 ,

即 ︽ 入 行 論 廣 釋 ︾ 之 意 趣 , 是 故 , 當 細 察 之 。 後 派 雖 為 有 待 細 究 之 善 說 , 明 ︽ 入 行


又 云 : ﹁ 異 於 世 俗 諦 , 真 諦 不 可 得 , 說 世 俗 即 空 , 唯 空 即 世 俗 , 若 無 則 無 故 , 如 所

復 如 經 中 云 : ﹁ 色 即 是 空 , 空 即 是 色 , 色 不 異 空 , 空 不 異 色 。 ﹂ 以 及 ︽ 菩 提 心 釋 ︾

二 諦 同 體 、 異 返 體 , 因 彼 二 者 是 同 體 相 屬 故 , 如 : 所 作 性 與 無 常 。

探 析 一 、 異

本 智 前 是 真 實 , 故 名 勝 義 諦 。

答 : 於 世 俗 覺 知 實 執 前 是 真 實 , 而 實 為 虛 假 , 故 稱 世 俗 諦 ; 於 勝 義 覺 知 聖 者 根

問 : 為 何 稱 為 世 俗 諦 與 勝 義 諦 ?

於 有 些 眼 知 與 前 者 相 似 顯 現 為 水 , 但 無 水 之 作 用 。 思 惟 此 即 論 之 意 趣 。

因 此 , 此 處 如 其 所 說 不 合 理 , 如 : 水 , 於 眼 知 顯 現 為 水 , 亦 有 水 之 作 用 ; 如 : 陽 焰 ,

境 之 覺 知 如 ︹ 其 ︺ 顯 現 不 成 立 , 世 間 凡 庸 無 法 通 達 故 。 是 故 , ︽ 二 諦 論 ︾ 宗 主 張 外 境 ,

﹁ 正 世 俗 ﹂ ; 無 作 用 須 結 合 ﹁ 倒 世 俗 ﹂ , 而 汝 卻 反 釋 之 故 。 鏡 中 臉 影 , 以 自 為 顯 現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二 諦

成 顏 色 形 狀 等 、 瑜 伽 師 精 進 修 習 法 性 應 成 無 意 義 , 因 寶 瓶 與 寶 瓶 真 實 空 是 一 返 體 故 。

次 者 成 立 , 應 有 現 證 寶 瓶 法 性 之 異 生 、 緣 彼 法 性 應 可 生 起 貪 等 煩 惱 、 彼 法 性 應

實 空 之 本 智 與 寶 瓶 之 實 執 二 者 等 , 一 切 皆 不 應 理 , 因 寶 瓶 與 寶 瓶 真 實 空 是 異 體 故 。

執 增 益 ; 寶 瓶 是 寶 瓶 真 實 成 立 之 破 事 等 , 不 應 理 ; 且 佛 聖 者 相 續 俱 無 通 達 寶 瓶 真

初 四 者 : 寶 瓶 真 實 空 是 寶 瓶 之 實 相 ; 通 達 寶 瓶 真 實 空 能 斷 執 持 寶 瓶 真 實 有 之 實

返 體 , 則 各 有 四 種 違 害 。

再 者 , 二 諦 是 同 體 、 異 返 體 , 因 ︽ 解 深 密 經 ︾ 中 闡 述 , 二 諦 ︹ 若 ︺ 是 異 體 與 一

作 無 常 。 ﹂



四 諦


品 類 。

今 此 , 辨 析 四 義 有 五 : 講 說 四 諦 之 定 數 、 次 第 決 定 、 各 別 體 性 、 釋 名 、 十 六

根 本 頌 云 : ﹁ 諸 四 諦 。 ﹂ ︽ 明 義 釋 ︾ 云 : ﹁ 教 誡 苦 , 宣 說 當 修 色 等 果 空 性 ﹂ 等 。

第 四 教 授 布 施 等 , 與 菩 薩 自 身 為 所 勤 、 能 勤 , 任 何 一 者 皆 無 實 。 解 釋 彼 經 義 ,

第 三 則 教 授 ﹁ 滅 除 客 塵 染 污 ﹂ , 於 差 別 法 四 諦 中 , 何 處 悉 皆 無 有 。

第 二 教 授 有 漏 因 時 之 色 等 , 於 何 處 悉 皆 無 實 。

第 一 經 文 教 授 有 漏 果 時 之 色 法 等 無 實 , 於 真 如 體 性 無 二 。

道 諦 。

生 不 滅 ﹂ 等 文 教 授 滅 諦 ; 以 及 ﹁ 不 見 己 真 實 勤 於 布 施 或 不 勤 於 布 施 ﹂ 等 文 教 授

教 授 苦 諦 ; ﹁ 不 見 色 實 有 生 法 或 實 有 滅 法 ﹂ 等 文 教 授 集 諦 ; ﹁ 舍 利 子 ! 空 性 不

所 緣 有 四 諦 故 。 此 復 , 經 云 : ﹁ 舍 利 子 ! 菩 薩 摩 訶 薩 精 勤 於 色 空 性 否 ? ﹂ 等 文

如 此 講 說 教 誨 正 行 體 性 教 授 後 , 講 說 教 誨 四 諦 教 授 之 理 由 乃 : 為 顯 示 大 乘 正 行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四 諦

離 病 因 , 取 無 病 修 藥 , 苦 因 彼 滅 道 , 當 知 離 證 修 。 ﹂ 故 。 ︽ 俱 舍 論 ︾ 亦 云 : ﹁ 次

因 而 生 起 欲 求 止 息 病 苦 之 樂 , 遂 依 其 因 用 藥 對 治 , 因 ︽ 大 乘 寶 性 論 ︾ 云 : ﹁ 知 病

因 道 諦 ──

第 隨 現 觀 。

趣 入 修 無 我 義 故 。 譬 如 : 先 認 知 其 病 , 而 後 才 了 知 何 為 病 因 而 斷 之 ,

所 生 之 集 , 於 斷 集 之 際 , 見 能 證 滅 除 苦 、 集 之 滅 ︹ 諦 ︺ 後 , 遂 修 習 能 證 ︹ 其 ︺ 之

因 是 生 起 現 觀 之 次 第 故 。 因 首 先 了 知 輪 迴 總 、 別 苦 諦 之 過 患 後 , 而 生 起 欲 斷 從 何

一 般 典 籍 , 先 說 苦 諦 或 先 說 集 諦 次 第 有 二 。 以 先 說 苦 諦 之 四 諦 次 第 為 應 理 ,

次 第 決 定

流 轉 因 果 宣 說 前 二 諦 , 且 依 輪 迴 還 滅 因 果 而 宣 說 後 二 諦 故 。

諦 復 定 數 為 四 , 因 泛 言 之 , ︹ 世 尊 ︺ 就 輪 迴 流 轉 與 還 滅 次 第 宣 說 四 諦 , 就 輪 迴

講 說 四 諦 之 定 數


論 ︾ 所 說 有 多 種 : 名 言 滅 、 勝 義 滅 、 不 圓 滿 滅 、 圓 滿 滅 、 有 莊 嚴 滅 、 無 莊 嚴 滅 、 有

體 性 門 可 分 為 三 : 聲 聞 滅 諦 、 緣 覺 滅 諦 、 大 乘 滅 諦 等 。 堪 以 聲 詮 之 門 分 類 , 如 ︽ 集

三 者 滅 諦 之 體 性 , 乃 安 立 為 ﹁ 由 能 證 得 己 之 道 諦 , 斷 除 所 斷 之 離 ︹ 法 ︺ ﹂ 。 以

無 愧 、 昏 昧 、 掉 舉 、 不 信 、 懈 怠 、 失 念 、 放 逸 、 散 亂 與 不 正 知 等 。

明 、 染 見 、 染 疑 等 。 隨 煩 惱 有 二 十 : 忿 、 恨 、 惱 、 覆 、 慳 、 嫉 、 諂 、 誑 、 憍 、 害 、 無 慚 、

界 二 業 。 煩 惱 集 有 : 六 根 本 煩 惱 與 二 十 隨 煩 惱 等 。 六 根 本 煩 惱 : 貪 、 瞋 、 慢 、 染 無

天 二 業 。 輪 迴 所 攝 非 福 業 有 : 引 三 惡 趣 之 三 業 ; 輪 迴 所 攝 不 動 業 有 : 引 色 界 與 無 色

其 分 類 有 業 集 與 煩 惱 集 二 者 。 初 者 又 可 分 為 三 , 其 中 輪 迴 所 攝 福 業 , 又 有 引 人 與 欲

二 者 集 諦 之 體 性 , 即 安 立 為 ﹁ 有 漏 因 時 之 分 之 輪 迴 所 攝 染 污 品 諦 ﹂ 。 一 般 而 言 ,

樂 受 、 非 此 二 者 由 ﹁ 業 、 惑 ﹂ 所 留 置 下 一 切 有 漏 蘊 體 手 跡 , 依 次 為 彼 三 者 之 事 相 。

諦 ﹂ , 可 分 為 三 : 苦 苦 、 壞 苦 、 行 苦 等 。 彼 三 者 之 事 相 : 一 切 有 漏 苦 受 、 一 切 有 漏

各 別 體 性 有 四 : 即 苦 諦 等 四 諦 之 體 性 。 初 者 安 立 為 ﹁ 屬 有 漏 果 時 之 分 之 煩 惱 品

各 別 體 性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四 諦

他 宗

自宗 分 為 : 聲 聞 道 諦 、 緣 覺 道 諦 與 大 乘 道 諦 。

四 者 道 諦 之 體 性 , 安 立 為 ﹁ 屬 己 所 獲 滅 諦 離 繫 因 之 聖 者 相 續 之 清 淨 品 諦 ﹂ 。 可

然 滅 諦 為 世 俗 諦 , 方 是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意 趣 。

諦 之 分 。 ﹂

有 云 : ﹁ 第 四 品 抉 擇 滅 諦 時 , 是 言 十 六 空 , 因 而 主 張 滅 諦 為 勝 義 諦 或 滅 諦 有 二

餘 滅 與 無 餘 滅 等 。


道 諦 諦屬 ︵己 分所 三獲 ︶滅 諦 離 繫 因 之 聖 者 相 續 之 清 淨 品 大 緣 聲 乘 覺 聞 道 道 道 諦 諦 諦

滅 集 諦 諦 ︵污迴之有 除由 分品所分漏 所能 二諦攝之因 斷證 ︶ 染輪時 之得 離己 煩 業 ︹ 惱 集 法之 集 ︵ ︺道 ︵ 分 諦 分 三 , 二 ︶ 斷 ︶ 二 六 輪 輪 可堪 依 十 根 迴 迴 分以 體 隨 本 所 所 聲 性 煩 煩 攝 攝 詮 門 惱 惱 不 非 之 可 動 福 門 分 業 業 三 與滅名聲 不不憍忿 貪 引 引 無、言聞 正信、、 、 色 餓 餘有滅滅 知、害恨 瞋 界 鬼 滅莊、諦 懈、、 、 、 、 、 等嚴勝 怠無惱 慢 無 畜 、慚、 、 色 生 滅義緣 、滅覺 失、覆 染 界 、 無、滅 念無、 無 二 地 、愧慳 明 業 獄 莊不諦 、 、 三 嚴圓、 放、 昏 嫉 染 業 大 滅滿 逸昧、 、滅乘 、、諂 見 滅 有、 散掉、 、 諦 餘圓 亂舉誑 染 、、、 疑 滅滿

輪 迴 所 攝 福 業 引 人 、 欲 天 二 業

苦 諦 屬 有 漏 果 時 之 分 之 煩 惱 品 諦 ︵ 分 三 ︶ 苦 苦 、 壞 苦 、 行 苦

附 表 : 四 諦 分 類 表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四 諦

他 宗

自宗

諸 依 止 顛 倒 解 脫 道 之 外 道 , 於 四 諦 上 承 許 顛 倒 趣 入 , ︹ 自 宗 ︺ 善 破 此 後 , 於 四

十 六 品 類

聖 者 似 眼 睛 , 其 心 甚 出 離 。 ﹂

而 諸 童 子 不 能 如 此 通 達 , 故 宣 說 為 ﹁ 聖 諦 ﹂ 。 如 經 中 云 : ﹁ 童 稚 如 掌 般 , 不 知 行 苦 毛 ,

為 滅 、 道 二 ︹ 諦 ︺ , 是 真 諦 , 故 謂 ﹁ 諦 ﹂ 。 尤 其 聖 者 如 實 現 證 四 諦 實 相 , 故 是 諦 ;

苦 等 為 何 取 名 為 諦 ? 理 由 乃 一 般 如 典 籍 中 所 說 , 所 捨 為 苦 、 集 二 ︹ 諦 ︺ ; 所 取

釋 名

聖 道 非 得 , 說 名 異 生 性 。 ﹂ ︽ 集 論 ︾ ︹ 亦 ︺ 云 : ﹁ 何 等 異 生 性 ? 謂 聖 法 不 得 。 ﹂ 故 。

此 乃 不 分 實 、 假 而 言 , 然 資 糧 道 、 加 行 道 ︹ 實 ︺ 非 道 諦 , 因 ︽ 俱 舍 論 ︾ 云 : ﹁ 許

竟 道 。 ﹂

︽ 集 論 ︾ 說 有 五 者 , 彼 云 : ﹁ 道 有 五 種 , 謂 資 糧 道 、 加 行 道 、 見 道 、 修 道 、 究


彼 為 有 法 , 是 集 之 行 相 , 因 一 再 一 再 生 起 自 苦 果 故 。

有 漏 業 與 愛 二 者 為 有 法 , 是 因 之 行 相 , 因 是 具 苦 之 根 本 故 。

為 對 治 此 四 者 宣 說 集 諦 行 相 : 因 、 集 、 生 、 緣 。

造 作 、 執 本 質 為 常 然 暫 為 無 常 。

二 者 顛 倒 趣 入 集 諦 行 相 , 乃 執 苦 無 因 、 執 唯 一 因 所 作 、 執 大 自 在 天 等 先 動 念 而

彼 為 有 法 , 是 無 我 , 因 是 無 自 主 我 性 故 。

彼 為 有 法 , 是 無 常 , 因 偶 爾 生 起 故 。

彼 為 有 法 , 是 苦 , 因 業 、 煩 惱 所 自 主 故 。

有 漏 近 取 蘊 為 有 法 , 是 空 , 因 以 淨 我 異 體 空 故 。

對 治 , 則 是 空 、 苦 、 無 常 與 無 我 。 其 理 如 下 :

此 復 , 述 說 ︹ 初 者 ︺ 顛 倒 趣 入 苦 ︹ 諦 ︺ 之 行 相 , 執 著 淨 、 樂 、 常 、 我 。 四 者 之

等 十 六 相 , 非 真 而 愛 著 。 於 彼 相 違 義 , 真 性 相 了 達 , 善 修 之 正 見 , 能 破 愛 隨 行 。 ﹂

諦 上 抉 擇 十 六 行 相 , 正 理 自 在 ︹ 法 稱 論 師 ︺ 云 : ﹁ 於 四 諦 增 益 , 堅 樂 我 我 所 , 此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四 諦

現 前 通 達 無 我 之 菩 薩 見 道 為 有 法 , 是 道 之 行 相 , 因 是 行 往 解 脫 之 道 故 。

道 、 如 、 行 、 出 四 者 :

差 別 是 解 脫 道 、 執 無 盡 斷 苦 之 道 四 者 。 為 對 治 此 四 者 而 宣 說 道 之 行 相 。

四 者 顛 倒 趣 入 道 諦 行 相 者 為 : 執 本 無 解 脫 道 、 執 通 達 無 我 慧 非 道 、 執 某 種 禪 定

彼 為 有 法 , 是 離 之 行 相 , 因 苦 不 復 生 故 。

彼 為 有 法 , 是 妙 之 行 相 , 因 是 利 樂 體 性 之 離 ︹ 法 ︺ 故 。

彼 為 有 法 , 是 靜 之 行 相 , 因 是 息 滅 煩 惱 之 離 ︹ 法 ︺ 故 。

斷 除 業 煩 惱 之 離 為 有 法 , 是 滅 之 行 相 , 因 是 滅 苦 之 離 ︹ 法 ︺ 故 。

滅 、 靜 、 妙 、 離 四 行 相 :

煩 惱 差 別 是 解 脫 、 執 煩 惱 雖 斷 一 次 仍 可 復 生 四 者 。 為 對 治 此 四 者 宣 說 滅 諦 行 相 。

︹ 三 者 ︺ 顛 倒 趣 入 滅 諦 行 相 者 , 有 執 本 無 解 脫 道 、 執 某 有 漏 法 是 解 脫 、 執 某 種

彼 為 有 法 , 是 緣 之 行 相 , 因 是 自 苦 果 之 俱 生 緣 故 。

彼 為 有 法 , 是 生 之 行 相 , 因 猛 利 生 起 自 苦 果 故 。


集 諦

四 附 諦 表

苦 諦

執 本 質 為 常 然 暫 為 無 常

執 大 自 在 天 等 先 動 念 而 造 作

執 唯 一 因 所 作

執 苦 無 因

執 執 執 執 著 著 著 著 我 常 樂 淨

顛 倒 趣 入 之 行 相

緣 : 因 是 自 苦 果 之 俱 生 緣 故

生 : 因 猛 利 生 起 自 苦 果 故

集 : 因 是 一 再 一 再 生 起 自 苦 果 故

因 : 因 是 具 苦 之 根 本 故

無 我 : 因 是 無 自 主 我 性 故

對 治 之 行 相

無 常 : 因 偶 爾 生 起 故

苦 : 因 為 業 、 煩 惱 所 自 主 故

空 : 因 以 淨 我 異 體 空 故

: 四 諦 十 六 行 相 表

彼 為 有 法 , 是 出 之 行 相 , 因 是 根 本 滅 盡 苦 與 煩 惱 之 道 故 。

彼 為 有 法 , 是 行 之 行 相 , 因 現 前 通 達 道 之 實 相 而 不 顛 倒 修 行 故 。

彼 為 有 法 , 是 如 之 行 相 , 因 是 對 治 煩 惱 之 道 故 。

︽ 現 觀 總 義 1 ︾


第 一 品 . 四 諦

相 各 自 相 違 否 ? 苦 諦 之 四 種 行 相 相 違 , 餘 諦 之 每 組 行 相 各 自 同 義 故 。

答 : 苦 諦 不 周 遍 是 集 諦 , 然 集 諦 周 遍 是 苦 諦 , 苦 諦 等 三 者 相 違 故 。 安 立 十 六 行

問 : 然 則 , 四 諦 相 違 否 ?

道 諦

滅 諦

執 無 盡 斷 苦 之 道

執 某 些 禪 定 差 別 是 解 脫 道

執 通 達 無 我 慧 非 道

執 本 無 解 脫 道

執 煩 惱 雖 斷 一 次 仍 可 復 生

執 具 某 種 煩 惱 差 別 是 解 脫

執 具 某 有 漏 法 是 解 脫

執 本 無 解 脫

出 : 因 是 根 本 滅 盡 苦 與 煩 惱 之 道 故

行 : 因 現 前 通 達 道 之 實 相 而 不 顛 倒 修 行 故

如 : 因 是 對 治 煩 惱 之 道 故

道 : 因 是 行 往 解 脫 之 道 故

離 : 因 苦 不 復 生 故

妙 : 因 是 利 樂 體 性 之 離 ︹ 法 ︺ 故

靜 : 因 是 息 滅 煩 惱 之 離 ︹ 法 ︺ 故

滅 : 因 是 滅 苦 之 離 ︹ 法 ︺ 故



譯 注

﹁ 曠 世 巨 作 月 令 升 ﹂ 的 藏 文 中 有 個 ﹁ ﹂ 字 , 為 語 氣 詞 , 譯 為 ﹁ 喏 ﹂ , 在 此 未

無 有 重 複 兔 相 詞 : 指 本 論 無 瑕 疵 , 如 月 皎 潔 無 兔 影 。

﹁ 文 殊 之 子 文 殊 法 王 ﹂ , 省 略 ﹁ 文 殊 之 子 ﹂ 四 字 。

限 於 偈 頌 句 數 、 字 數 , 藏 文 原 文 ﹁ 智 者 第 一 克 主 傑 ﹂ , 省 略 ﹁ 智 者 第 一 ﹂ 四 字 ;

佛 母 : 般 若 經 。

意 不 變 。

藏 文 ﹁ 我 ﹂ 字 之 後 有 一 ﹁ ﹂ 字 , 直 譯 是 ﹁ 覺 ﹂ , 為 行 文 方 便 , 省 略 之 , 然 原

佛 如 日 , 補 處 彌 勒 如 月 。

譯 注


本 書 中 的 ﹁ 此 釋 ﹂ 皆 指 ︽ 明 義 釋 ︾ 。

略 指 ︽ 般 若 八 千 頌 ︾ 。

中 指 ︽ 般 若 二 萬 頌 ︾ 。

廣 指 ︽ 般 若 十 萬 頌 ︾ 。

論 ︾ 而 造 。

︽ 金 鬘 疏 善 說 ︾ ︵ 藏 文

︽ 明 句 疏 ︾ ︵ 藏 文

︶ , 法 友 造 。 ︶ : 宗 喀 巴 大 師 為 解 釋 ︽ 現 觀 莊 嚴

具 量 : 禁 得 起 考 驗 , 正 確 的 。

顯 義 : 直 接 敘 述 。

定 數 ︵ 藏 文

︶ : 多 則 無 用 , 少 則 不 能 囊 括 全 義 的 確 定 數 量 。

正 理 論 ︾ ︽ 七 十 空 性 論 ︾ ︽ 細 研 磨 論 ︾ ︽ 迴 諍 論 ︾ ︽ 中 觀 寶 鬘 論 ︾ 。

理 聚 六 論 是 六 本 論 , 非 一 本 , 故 未 使 用 書 名 號 , 六 本 分 別 為 : ︽ 中 論 ︾ ︽ 六 十

創 軌 師 的 藏 文 是

譯 出 。

︽ 現 觀 總 義 1 ︾


譯 注

若 乘 ﹂ 。

般 若 乘 ︵ 藏 文

︶ : 指 顯 教 。 全 名 為 ﹁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乘 ﹂ , 簡 稱 ﹁ 般

︽ 解 心 要 莊 嚴 疏 ︾ ︵ 藏 文

︶ , 賈 曹 傑 大 師 著 。

榮 澤 巴 ︵ 藏 文

︶ , 薩 迦 派 著 名 學 者 。

本 尊 指 彌 勒 菩 薩 , 可 參 考 ︽ 師 師 相 承 傳 ︾ 。

因 有 特 殊 原 因 與 目 的 , 所 以 再 次 提 到 , 但 無 重 複 之 過 失 。

法 海 法 師 譯 本 作 ﹁ 利 生 親 世 親 ﹂ 。

︽ 智 樹 論 ︾ ︵ 藏 文

︶ , 龍 樹 菩 薩 造 。

︽ 大 遊 戲 經 ︾ , 又 譯 為 ︽ 方 廣 大 莊 嚴 經 ︾ 。

︽ 略 釋 ︾ 指 ︽ 明 義 釋 ︾ 。

本 書 中 , 未 列 名 字 之 阿 闍 黎 專 指 獅 子 賢 論 師 。

故 先 說 所 為 。 成 此 由 略 義 , 略 義 由 文 知 , 次 第 前 後 理 , 由 餘 二 無 違 。 ﹂

法 尊 法 師 ︽ 現 觀 莊 嚴 論 略 釋 ︾ 譯 為 : ﹁ 由 聞 經 勝 利 , 若 聽 聞 受 持 , 聞 者 起 恭 敬 ,

︽ 釋 正 理 論 ︾ ︵ 藏 文

︶ , 世 親 菩 薩 造 。


善 妙 之 主 要 初 因 ﹂ , 此 二 段 文 字 出 自 ︽ 明 義 釋 ︾ 。

﹁ 前 疏 中 云 無 量 功 德 寶 ︹ 之 出 生 處 ︺ ﹂ 與 ﹁ 後 疏 中 云 是 獲 得 一 切

四 子 : 聲 聞 聖 者 、 緣 覺 聖 者 、 菩 薩 聖 者 、 佛 聖 者 。

出 自 法 尊 法 師 譯 ︽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 。

獅 指 獅 子 賢 。

聖 指 聖 解 脫 軍 。

特 意 所 化 ︵ 藏 文

︶ : 特 地 要 度 化 的 弟 子 。

決 定 勝 ︵ 藏 文

︶ : 指 解 脫 、 佛 果 位 。

增 上 生 ︵ 藏 文

︶ : 指 人 、 天 果 位 。

決 定 ︵ 藏 文 ︶ : 通 達 曉 知 之 意 。

經 ︾ 。

︽ 妙 法 蓮 華 經 ︾ 藏 文 是

。 藏 傳 佛 教 稱 這 本 書 的 書 名 為 ︽ 妙 法 白 蓮

︽ 大 乘 寶 性 論 ︾ ︵ 藏 文

︶ , 彌 勒 菩 薩 造 。

寂 靜 的 藏 文 是 。

︽ 現 觀 總 義 1 ︾


譯 注

︹ ︶ 。

︺ 慈 悲 ︻ 明 ︼ ︻ 宮 ︼ 。 ︹ ︺ 藏 臟 ︻ 明 ︼ 。 ︵

字 : ﹁ 發 心 與 智 度 , 聚 滿 亦 大 ︹

另 外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慈 , 種 子 及 生 母 , 胎 ︹

︶ 的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卷 一 , 也 有 相 近 的 文

︺ 藏 乳 母 勝 。 ﹂

觀 待 : 另 譯 為 ﹁ 望 ﹂ , 意 為 ﹁ 以 此 觀 彼 , 以 彼 觀 此 ﹂ 。 在 此 , 取 ﹁ 依 照 ﹂ 之 意 。

此 處 : 指 禮 讚 文 。

﹁ 旨 趣 相 屬 文 ﹂ 的 藏 文 是

本 釋 結 合 : 藏 傳 佛 典 結 合 原 文 與 解 釋 本 的 一 種 成 書 方 式 。

藏 文 為 一 句 , 但 法 尊 法 師 譯 為 兩 句 。

藏 文 為 一 句 , 但 法 尊 法 師 譯 為 兩 句 。

藏 文 為 一 句 , 但 法 尊 法 師 譯 為 兩 句 。

此 並 非 未 引 完 全 文 。

具 壽 大 迦 葉 與 : 本 書 的 藏 文 原 書 引 文 寫 作 風 格 , 偶 有 ﹁ 與 ﹂ 字 做 結 尾 的 情 形 ,

次 第 決 定 : 藏 文 原 書 作 ﹁ 次 第 ﹂ 。 在 此 , 為 了 統 一 科 判 , 加 上 ﹁ 決 定 ﹂ 二 字 。


解 此 空 理 法 時 , 無 不 倒 說 , 如 是 智 者 定 當 了 知 , 我 等 此 宗 所 說 諸 法 , 及 答 諸 難

法 尊 法 師 譯 ︽ 辨 了 不 了 義 善 說 藏 ︾ : ﹁ ︽ 入 中 論 釋 ︾ 說 : 如 除 ︽ 中 論 ︾ , 餘 論

耶 西 寧 波 ︵ 藏 文

︶ , 又 譯 慧 藏 。

彼 等 意 樂 增 上 , 安 立 一 切 虛 偽 性 事 , 名 唯 世 俗 有 。 ﹂

亂 習 氣 成 熟 增 上 而 生 , 由 此 能 於 一 切 含 識 , 示 現 似 有 真 實 事 性 令 見 為 有 。 故 由

世 俗 。 從 彼 所 生 , 由 彼 所 顯 現 , 所 見 一 切 虛 偽 之 事 , 名 唯 世 俗 。 此 復 由 無 始 錯

或 由 此 能 蔽 真 實 故 。 如 經 云 : 法 生 唯 世 俗 , 勝 義 無 自 性 , 於 無 性 錯 亂 , 說 明 真

法 尊 法 師 譯 為 : ﹁ 於 無 真 實 性 事 , 增 益 違 上 行 相 之 亂 覺 , 名 為 世 俗 , 此 能 障 真

︽ 中 觀 光 明 論 ︾ ︵ 藏 文

︶ , 蓮 花 戒 大 師 造 。

﹁ 力 ﹂ 字 , 法 尊 法 師 譯 為 ﹁ 增 上 ﹂ 。

能 取 事 無 ﹂ , 請 見 其 譯 著 ︽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 。

﹁ 未 能 觸 及 所 計 事 , 不 能 執 取 事 為 無 ﹂ 兩 句 , 法 尊 法 師 譯 為 ﹁ 未 觸 假 設 事 , 非

真 實 成 立 之 量 : 衡 量 真 實 成 立 的 準 則 。

果 歸 依 處 ︵ 藏 文

︶ : 自 己 將 來 可 得 證 的 歸 依 處 , 與 自 相 續 為 一 。

︽ 現 觀 總 義 1 ︾


譯 注

加 上 ﹁ 觀 察 數 目 ﹂ 四 字 。

﹁ 觀 察 數 目 破 四 句 生 因 ﹂ , 藏 文 原 書 作 ﹁ 破 四 句 生 因 ﹂ 。 在 此 , 為 了 統 一 科 判 ,

皆 非 。

於 自 因 位 時 , 在 存 在 的 前 提 下 從 勝 義 生 ; 或 在 不 存 在 的 前 提 下 從 勝 義 生 , 二 者

上 ﹁ 觀 察 果 ﹂ 三 字 。

﹁ 觀 察 果 破 有 無 生 因 ﹂ , 藏 文 原 書 作 ﹁ 有 無 生 因 ﹂ 。 在 此 , 為 了 統 一 科 判 , 加

不 從 勝 義 生 : 不 是 ﹁ 勝 義 地 ﹂ 生 。 此 ﹁ 勝 義 地 ﹂ 是 副 詞 。

﹁ 觀 察 因 ﹂ 三 字 。

﹁ 觀 察 因 金 剛 屑 因 ﹂ , 藏 文 原 書 作 ﹁ 金 剛 屑 因 ﹂ 。 在 此 , 為 了 統 一 科 判 , 加 上

成 立 根 本 周 遍 : 前 述 科 判 中 並 無 加 上 ﹁ 根 本 ﹂ 二 字 。

此 處 之 ﹁ 立 因 ﹂ 是 指 立 離 真 實 一 之 因 , 與 前 兩 段 標 題 的 ﹁ 立 因 ﹂ 所 指 不 同 。

﹁ 能 遍 不 可 得 因 ﹂ 的 藏 文 是

此 說 全 未 了 知 ︽ 中 論 ︾ 真 實 。 ﹂

如 空 性 法 , 非 他 論 有 。 故 有 說 , 經 部 宗 師 說 為 勝 義 , 即 中 觀 師 許 為 世 俗 。 當 知


另 外 , 或 譯 為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瑜 伽 師 地 論 ︾ 卷 八 十 : ﹁ 住

心 意 得 解 脫 。 ﹂ ︹ *

︶ 。

︺ 盤 槃 ︻ 宋 ︼ ︻ 元 ︼ ︻ 明 ︼ ︻ 聖 ︼ * 。 ︵

字 : 請 參 考 ﹁ 其 心 無 怖 畏 , 都 捨 於 諸 受 , 如 油 盡 燈 滅 , 滅 有 入 涅 ︹ * ︺ 盤 ,

另 外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別 譯 雜 阿 含 經 ︾ 卷 六 , 也 有 相 近 的 文

︽ 六 十 正 理 論 釋 ︾ , 月 稱 菩 薩 造 。

統 一 科 判 , 加 上 ﹁ 建 立 ﹂ 二 字 與 刪 除 ﹁ 涅 槃 ﹂ 二 字 。

﹁ 別 述 建 立 有 餘 、 無 餘 ﹂ , 藏 文 原 書 作 ﹁ 別 述 有 餘 、 無 餘 涅 槃 ﹂ 。 在 此 , 為 了

法 海 法 師 譯 本 作 : ﹁ 彼 等 亦 是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彼 亦 由 下 文 將 說 之 理 圓 滿 諸 義 。 ﹂

波 羅 蜜 多 。 ﹂

法 海 法 師 譯 本 作 : ﹁ 彼 中 , 以 三 智 含 攝 八 義 , 如 是 了 然 於 心 , 乃 從 三 智 讚 般 若

︽ 菩 提 道 次 第 略 論 ︾ ︵ 藏 文

︶ , 宗 喀 巴 大 師 造 。

理 之 王 ﹂ 四 字 。

﹁ 正 理 之 王 緣 起 因 ﹂ , 藏 文 原 書 作 ﹁ 緣 起 因 ﹂ 。 在 此 為 了 統 一 科 判 , 加 上 ﹁ 正

︽ 現 觀 總 義 1 ︾


譯 注

法 蘊 , 量 如 彼 論 說 , 或 隨 蘊 等 言 , 如 實 行 對 治 。 ﹂ ︵

出 自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阿 毘 達 磨 俱 舍 論 本 頌 ︾ 卷 一 : ﹁ 有 言 諸

︶ 。

唯 見 道 , 說 名 為 法 輪 , 由 速 等 似 輪 。 ﹂ ︵

出 自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阿 毘 達 磨 俱 舍 論 本 頌 ︾ 卷 一 : ﹁ 於 中

行 者 , 此 便 住 世 間 ﹂ , 法 音 法 師 譯 為 ﹁ 作 執 持 講 說 , 並 唯 作 修 行 ﹂ 。

行 者 , 此 便 住 世 間 。 ﹂ ︵

出 自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 ﹁ 有 持 說

︶ 的 ︽ 阿 毘 達 磨 俱 舍 論 本 頌 ︾ 卷 一 : ﹁ 有 持 說

有 二 , 謂 教 證 為 體 。 ﹂ ︵

︶ 。

出 自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阿 毘 達 磨 俱 舍 論 本 頌 ︾ 卷 一 : ﹁ 佛 正 法

藏 文 原 文 為 ﹁ 極 力 入 寂 道 , 具 證 涅 槃 想 ﹂ , 今 為 順 應 中 文 語 法 改 其 順 序 。

︶ 。

別 , 何 以 故 , 於 此 界 中 一 切 眾 相 , 及 諸 麁 重 皆 永 息 故 , 皆 永 滅 故 。 ﹂ ︵

有 餘 依 涅 槃 界 中 , 可 得 安 立 有 障 無 障 , 住 無 餘 依 涅 槃 界 中 , 畢 竟 無 障 可 立 差


另 外 , 或 譯 為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攝 大 乘 論 本 ︾ : ﹁ 由 名 前 覺

性 當 知 亦 爾 。 法 無 我 性 之 所 顯 故 。 遍 一 切 故 。 ﹂

無 自 性 性 當 知 亦 爾 。 譬 如 虛 空 惟 是 眾 色 。 無 性 所 顯 遍 一 切 處 。 一 分 勝 義 無 自 性

譬 如 空 花 相 。 無 自 性 性 當 知 亦 爾 。 譬 如 幻 像 生 。 無 自 性 性 當 知 亦 爾 。 一 分 勝 義

另 外 , 或 譯 為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解 深 密 經 ︾ 卷 二 : ﹁ 善 男 子 。

自 性 性 之 理 ﹂ 此 科 判 。

藏 文 原 書 僅 有 ﹁ 次 者 勝 義 無 自 性 性 之 理 ﹂ 這 個 科 判 , 故 依 理 推 加 ﹁ 初 者 勝 義 無

。 ︹

︶ 。

︺ 一 切 法 無 性

性 , 立 彼 ︹ ︺ 三 無 性 , 故 佛 密 意 說 , ︹ ︺ 一 切 法 無 性 。 ﹂ ︹

︺ 三 無

出 自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唯 識 三 十 論 頌 ︾ 卷 一 : ﹁ 即 依 此 三

第 二 遍 智 : 世 親 菩 薩 。

︽ 現 觀 總 義 1 ︾

︶ 。


譯 注

輪 。 雖 更 甚 奇 甚 為 希 有 。 而 於 彼 時 所 轉 法 輪 。 亦 是 有 上 有 所 容 受 。 猶 未 了 義 。

修 大 乘 者 。 依 一 切 法 皆 無 自 性 無 生 無 滅 。 本 來 寂 靜 自 性 涅 槃 。 以 隱 密 相 轉 正 法

法 輪 。 有 上 有 容 是 未 了 義 。 是 諸 諍 論 安 足 處 所 。 世 尊 。 在 昔 第 二 時 中 惟 為 發 趣

輪 。 雖 是 甚 奇 甚 為 希 有 。 一 切 世 間 諸 天 人 等 先 無 有 能 如 法 轉 者 。 而 於 彼 時 所 轉

於 一 時 在 婆 羅 斯 仙 人 墮 處 施 鹿 林 中 。 惟 為 發 趣 聲 聞 乘 者 。 以 四 諦 相 轉 正 法

另 外 , 或 譯 為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解 深 密 經 ︾ 卷 二 : ﹁ 世 尊 。 初

此 處 ﹁ 彼 以 彼 空 ﹂ , 指 色 在 說 色 聲 的 所 趣 入 處 以 自 相 成 立 空 。

損 減 : 毀 謗 。

壞 聚 落 : 帝 釋 天 的 別 名 。

摧 山 : 帝 釋 天 的 別 名 。

天 主 : 帝 釋 天 的 別 名 。

﹁ 腹 大 者 ﹂ , ﹁ 腹 大 縮 底 且 具 有 盛 水 功 能 者 ﹂ 的 簡 稱 。

︶ 。

無 , 多 名 不 決 定 , 成 稱 體 多 體 , 雜 體 相 違 故 。 ﹂ ︵


能 證 ︵ 藏 文

︶ : 提 出 因 法 論 式 時 , 所 舉 能 證 成 所 立 宗 之 原 因 或 理 由 。 請

尼 自 在 王 請 問 經 ︾ 所 述 三 次 第 ﹂ 。 在 此 , 為 了 統 一 科 判 , 刪 除 ﹁ 講 說 ﹂ 二 字 。

﹁ 建 立 ︽ 陀 羅 尼 自 在 王 請 問 經 ︾ 所 述 三 次 第 ﹂ , 藏 文 原 書 作 ﹁ 講 說 建 立 ︽ 陀 羅

祕 密 意 ︵ 藏 文

︶ : 指 一 種 不 了 義 經 。

﹁ 此 ﹂ 為 近 詞 。

︶ 。

若 本 來 寂 靜 則 自 性 涅 槃 。 於 中 都 無 少 分 所 有 更 可 令 其 般 涅 槃 故 。 ﹂ ︵

若 法 自 相 都 無 所 有 則 無 有 生 。 若 無 有 生 則 無 有 滅 。 若 無 生 無 滅 則 本 來 寂 靜 。

知 。 我 依 相 無 自 性 性 密 意 。 說 言 一 切 諸 法 無 生 無 滅 本 來 寂 靜 自 性 涅 槃 。 何 以 故 。

另 外 , 或 譯 為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解 深 密 經 ︾ 卷 二 : ﹁ 勝 義 生 當

︶ 。

希 有 。 于 今 世 尊 所 轉 法 輪 。 無 上 無 容 是 真 了 義 。 非 諸 諍 論 安 足 處 所 。 ﹂ ︵

性 無 生 無 滅 。 本 來 寂 靜 自 性 涅 槃 無 自 性 性 。 以 顯 了 相 轉 正 法 輪 。 第 一 甚 奇 最 為

是 諸 諍 論 安 足 處 所 。 世 尊 。 於 今 第 三 時 中 普 為 發 趣 一 切 乘 者 。 依 一 切 法 皆 無 自

︽ 現 觀 總 義 1 ︾


譯 注

殘 忍 , 藏 文 直 譯 為 離 慈 。

等 起 ︵ 藏 文

︶ : 指 動 機 。

﹁ 闡 釋 分 類 ﹂ , 藏 文 原 書 作 ﹁ 分 類 ﹂ 。 在 此 , 為 了 統 一 科 判 , 加 上 ﹁ 闡 釋 ﹂ 二 字 。

主 編 ︶ 。

食 米 齋 仙 人 : 拾 他 人 所 遺 米 屑 為 食 而 修 道 者 。 引 自 ︽ 藏 漢 大 辭 典 ︾ ︵ 張 怡 蓀

不 合 義 疑 : 指 不 符 合 事 實 的 懷 疑 , 譬 如 : 懷 疑 太 陽 不 會 下 山 。

指 瑜 伽 行 自 續 派 。

﹁ 諸 佛 勸 導 起 滅 定 ﹂ , 出 自 法 尊 法 師 譯 ︽ 入 中 論 ︾ 第 八 品 。

指 應 成 派 。

無 生 法 忍 , 此 處 藏 文 直 譯 為 ﹁ 不 生 法 忍 ﹂ 。

亞 哲 巴 ︵ 藏 文

︶ , 薩 迦 派 學 者 。

圓 滿 本 願 、 成 熟 有 情 、 嚴 淨 佛 土 , 簡 稱 圓 、 成 、 淨 。

︽ 中 觀 莊 嚴 論 ︾ ︵ 藏 文

︶ , 作 者 為 靜 命 論 師 。

見 ︽ 藏 漢 大 辭 典 ︾ ︵ 張 怡 蓀 主 編 ︶ 。


︽ 入 中 論 廣 疏 ︾ ︵ 藏 文

︶ , 宗 喀 巴 大 師 造 , 亦 名 ︽ 入 中 論 善 顯 密

︽ 入 行 論 疏 ︾ ︵ 藏 文

︶ , 賈 曹 傑 造 。

切 ﹂ 。

﹁ 所 知 ﹂ 二 字 之 後 , 藏 文 有 ﹁

分 : 層 面 、 角 度 。

︶ 。 ﹂ 二 字 , 有 圓 滿 、 一 切 之 意 , 故 譯 為 ﹁ 一

卷 一 : ﹁ 般 若 等 成 就 , 無 二 智 如 來 , 彼 中 義 相 應 , 彼 聲 教 道 二 。 ﹂ ︵

另 外 , 或 譯 為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佛 母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圓 集 要 義 論 ︾

道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簡 稱 道 般 若 。 文 字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果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亦 同 。

統 一 科 判 , 刪 除 ﹁ 教 言 與 論 典 ﹂ 五 字 。

﹁ 觀 析 彼 二 者 相 違 否 ﹂ , 藏 文 原 書 作 ﹁ 觀 析 教 言 與 論 典 相 違 否 ﹂ 。 在 此 , 為 了

仙 : 指 佛 陀 。

後 三 。 ﹂

又 譯 為 : ﹁ 無 義 倒 義 及 具 義 , 勤 聞 勤 辯 與 修 行 , 惡 諂 離 慈 及 斷 苦 , 遠 離 六 論 許

︽ 現 觀 總 義 1 ︾


譯 注

走 告 餘 獸 , 餘 獸 亦 輾 轉 驚 傳 , 謂 有 ﹃ 嘎 拉 ﹄ 將 至 , 相 率 遠 竄 , 騷 動 山 林 。 比 喻

﹁ 山 兔 驚 傳 ﹃ 嘎 拉 ﹄ 聲 。 昔 有 山 兔 忽 聞 樹 上 果 實 落 水 ﹃ 嘎 拉 ﹄ 發 聲 , 驚 疑 逃 遁 ,

身 口 意 業 故 ﹄ ﹂ ︵

︶ 。

相 近 的 文 字 : ﹁ 佛 言 : ﹃ 善 男 子 ! 過 去 久 遠 不 可 計 劫 生 死 中 , 時 以 重 煩 惱 , 起

另 外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 大 方 便 佛 報 恩 經 ︾ 卷 二 , 也 有 內 容

多 ? ﹂ ︵

︶ 。

的 文 字 : ﹁ 世 尊 ! 云 何 菩 薩 摩 訶 薩 欲 於 一 切 法 等 覺 一 切 相 , 當 學 般 若 波 羅 蜜

另 外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大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經 ︾ 卷 三 , 也 有 相 近

文 根 本 頌 。

﹁ 欲 正 等 菩 提 ﹂ , 法 尊 法 師 譯 為 ﹁ 求 正 等 菩 提 ﹂ , 請 見 ︽ 現 觀 莊 嚴 論 略 釋 ︾ 原

法 身 品 : 第 八 品 。

直 示 : 直 接 顯 示 。

︽ 六 十 正 理 論 疏 ︾ ︵ 藏 文

︶ , 月 稱 菩 薩 造 。

意 疏 ︾ 。


忍 他 之 苦 行 : 為 救 度 眾 生 , 在 輪 迴 中 經 歷 的 苦 行 。

︶ ︹

文 字 : ﹁ 當 知 菩 薩 最 初 發 心 由 四 種 ︹

︺ 緣

︺ 緣 四 ︹

。 ︹

︺ 因 四 ︹

︺ 因 。 ︹ ︺ 力

︺ 力 。 ﹂ ︵

另 外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瑜 伽 師 地 論 ︾ 卷 三 十 五 , 也 有 相 近 的

二 字 。

﹁ 別 述 主 要 因 ﹂ , 藏 文 原 書 作 ﹁ 別 述 因 ﹂ 。 在 此 , 為 了 統 一 科 判 , 加 上 ﹁ 主 要 ﹂

︶ 。

﹁ 其 本 乃 是 悲 ﹂ , 或 譯 為 ﹁ 大 悲 為 性 故 ﹂ 。 請 見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卷 二 ︵

發 。 ﹂ ︵

︶ 。

是 名 善 男 子 聽 。 或 法 弟 聽 。 汝 是 菩 薩 不 。 彼 應 答 言 是 。 發 菩 提 願 未 。 應 答 言 已

另 外 , 或 譯 為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瑜 伽 師 地 論 ︾ 卷 四 十 : ﹁ 汝 如

語 法 , 此 處 譯 文 將 ﹁ 嘎 拉 ﹂ 聲 改 為 ﹁ 噗 通 ﹂ 聲 。

無 端 自 相 驚 擾 。 ﹂ 上 文 引 自 ︽ 藏 漢 大 辭 典 ︾ ︵ 張 怡 蓀 主 編 ︶ 。 為 配 合 中 文 慣 用

︽ 現 觀 總 義 1 ︾


譯 注

得 此 垢 身 成 , 無 價 佛 陀 身 , 故 應 持 覺 心 。 ﹂

此 偈 頌 出 自 宗 澄 譯 之 ︽ 現 觀 總 義 ︾ 。 如 石 法 師 譯 ︽ 入 行 論 ︾ : ﹁ 如 勝 冶 金 料 ,

言 箭 : 字 詞 的 過 失 。

思 : 心 所 之 一 。

見 如 石 法 師 譯 ︽ 入 行 論 ︾ 。

正 行 ︵ 藏 文 ︶ , 有 時 法 尊 法 師 譯 為 ﹁ 修 行 ﹂ 。

︶ 。

正 遍 知 , 善 集 福 智 聚 , 於 法 無 分 別 , 最 上 真 智 生 。 ﹂ ︵

另 外 , 或 譯 為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卷 二 : ﹁ 親 近

同 法 : 猶 如 。

﹁ 體 性 ﹂ , 藏 文 原 書 作 ﹁ 講 說 體 性 ﹂ 。 在 此 , 為 了 統 一 科 判 , 刪 除 ﹁ 講 說 ﹂ 二 字 。

︶ 。

及 因 力 , 根 力 亦 聞 力 , 四 力 總 二 發 , 不 堅 及 以 堅 。 ﹂ ︵

另 外 , 或 譯 為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大 乘 莊 嚴 經 論 ︾ 卷 二 : ﹁ 友 力


﹁ 於 諸 世 間 無 有 少 法 而 不 能 知 , 無 所 不 見 , 無 不 解 了 , 無 不 現 證 , 由 彼 如 來 於

另 外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父 子 合 集 經 ︾ 卷 八 , 也 有 相 近 的 文 字 :

﹁ 正 行 及 ﹂ , 法 尊 法 師 譯 為 ﹁ 修 行 及 ﹂ , 請 見 ︽ 現 觀 莊 嚴 論 略 釋 ︾ 。

︽ 大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經 ︾ 卷 四 〇 二 , 第 二 分 觀 照 品 第 三 之 一 。

一 切 法 但 有 名 。 舍 利 子 , 如 我 但 有 名 , 謂 之 為 我 , 實 不 可 得 。 ﹂ 見 玄 奘 大 師 譯

薩 但 有 名 , 佛 但 有 名 ,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但 有 名 , 色 但 有 名 , 受 想 行 識 但 有 名 , 餘

不 見 不 行 復 次 , 舍 利 子 , 菩 薩 摩 訶 薩 修 行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時 , 應 如 是 觀 , 菩

見 有 菩 薩 。 不 見 菩 薩 名 , 不 見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 不 見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名 , 不 見 行 ,

﹁ 佛 言 , 舍 利 子 , 菩 薩 摩 訶 薩 修 行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時 , 應 如 是 觀 。 實 有 菩 薩 。 不

釋 ——

世 俗 諦 及 勝 義 諦 明 了 通 達 , 無 有 限 礙 。 彼 世 俗 者 , 謂 世 間 行 , 若 業 若 報

顯 明 佛 母 義 之 燈 ︾ 。

這 兩 句 偈 頌 為 釋 法 音 法 師 翻 譯 。 引 自 福 稱 尊 者 著 , 釋 法 音 法 師 譯 ︽ 現 觀 莊 嚴 論

敬 。 ﹂

如 石 法 師 譯 ︽ 入 行 論 ︾ : ﹁ 生 死 獄 中 囚 , 若 生 菩 提 心 , 即 刻 名 佛 子 , 人 天 應 禮

︽ 現 觀 總 義 1 ︾


譯 注

破 事 : 破 真 實 成 立 的 基 礎 。

︺ 世 俗 諦

世 俗 諦 , 二 ︹

。 ︹

︺ 第 一 義 諦 。 ﹂ ︵

︺ 第 一 義 諦

另 外 , 或 譯 為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中 論 ︾ 卷 四 : ﹁ 一 以 ︹

。 ︶

不 可 言 說 , 不 可 顯 示 。 ﹂ ︵

︶ 。

已 生 未 生 , 皆 悉 知 之 , 無 有 錯 謬 ; 彼 勝 義 者 , 第 一 清 淨 , 不 可 識 別 , 不 可 智 知 ,

來 於 世 俗 諦 及 勝 義 諦 明 了 通 達 , 無 有 限 礙 。 彼 世 俗 者 , 謂 世 間 行 , 若 業 若 報 ,

另 外 , 或 譯 為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父 子 合 集 經 ︾ 卷 八 : ﹁ 由 彼 如

明 ﹂ 二 字 。

﹁ 各 別 體 性 ﹂ , 藏 文 原 書 作 ﹁ 說 明 各 別 體 性 ﹂ 。 在 此 , 為 了 統 一 科 判 , 刪 除 ﹁ 說

知 世 : 佛 。

為 眾 生 說 法 。 ﹂ ︵

︶ 。

另 外 , 或 譯 為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

︶ 的 ︽ 中 論 ︾ 卷 四 : ﹁ 諸 佛 依 二 諦 ,

︶ 。


請 見 ︽ 釋 量 論 略 解 ︾ 。

﹁ 正 理 自 在 ﹂ 是 法 稱 論 師 的 尊 稱 。

品 類 ﹂ 。

﹁ 十 六 品 類 ﹂ , 藏 文 原 書 作 ﹁ 講 說 十 六 行 相 ﹂ 。 在 此 , 為 了 統 一 科 判 , 改 為 ﹁ 十 六

﹁ 足 跡 ﹂ 。

手 跡 : 手 留 下 來 的 痕 跡 。 此 為 藏 文 的 表 達 方 式 , 一 如 中 文 的 凡 走 過 必 留 痕 跡 的

︶ 。

﹁ 次 第 隨 現 觀 ﹂ , 請 見 ︽ 阿 毘 達 磨 俱 舍 論 本 頌 ︾ 卷 一 ︵

應 知 應 斷 應 證 修 。 ﹂ 引 自 ︽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 , 頁 一 五 五 。

部 論 頌 ︾ , 頁 一 四 三 。 ﹁ 如 病 應 知 斷 病 因 , 當 得 樂 住 應 依 藥 , 苦 因 彼 滅 如 是 道 ,

﹁ 知 病 離 病 因 , 取 無 病 修 藥 , 苦 因 彼 滅 道 , 知 離 觸 修 等 。 ﹂ 引 自 ︽ 彌 勒 菩 薩 五

客 塵 : 指 忽 爾 。

︽ 現 觀 總 義 1 ︾


︽ 現 觀 總 義 1 ︾ 科 判 表

附 錄


︽ 現 觀 總 義 1 ︾

禮讚文 今此,禮讚文略作辨析有四 造禮讚文旨趣

次第決定

明辨所讚佛母 述說母子義

離一、異因 今此,辨析有二 辨明阿闍黎所許因之所破法 觀察體性離 一、異因

觀察因金剛 屑因

立因

觀察果破有、 觀察數目破 無生因 四句生因 成立三支

成立宗法 成立離真實一 立因

彼於他事上破斥之因

成立離真實異

成立三支

成立宗法

成立周遍

成立周遍

正理之王 緣起因


附 錄

涅槃 今此,辨析有二 總述建立涅槃

別述建立有餘、無餘 聲聞部宗 唯識宗 中觀宗 隨教行 隨理行 唯識宗 唯識宗

就小乘 就大乘 而言 而言


︽ 現 觀 總 義 1 ︾

法輪 今此,辨析法輪有二 聲聞部宗

大乘宗 講說法輪分類

講說分類各別義 建立《陀羅尼自在王 請問經》所說三次第

建立《解深密經》 所出三法輪 唯識宗

中觀宗

列出能證之經文

能解經中相 解除彼問 認知三性 啟白彼等 自續派 違之提問 之回答 性體性 所成之義 說相無自性性之理

說生無自性性之理

應成派

說勝義無自性性之理

初者勝義無自性性之理 次者勝義無自性性之理

解說經義


附 錄

安立能證之經文 安立能證之經文有三 安立基智攝聲、緣 現觀之能證經文

安立道種智攝菩薩 現觀之能證經文

安立一切種智攝佛 現觀之能證經文

知、生之道等 今此,辨析有五 辨明知、 辨明一般與 生之道 特例之理

辨析「聲、緣」 之「斷、證」類 何時圓滿

圓、成、 辨明「此示真 淨之量 實際」後,如 何證得彼之理

言自宗

破他宗

教言、論典 今此,稍作辨析教言、論典有三: 建立論典

建立教言 述說 功德

闡釋 略言 分類 體性

述說 功德

闡釋 略言 分類 體性

觀析彼二者相違否


︽ 現 觀 總 義 1 ︾

發心 今此,辨析發心有五 所依 身所依

體性

分類

勝利

心所依 總說因 別述主 以體性門 以界限門 以所為目 以喻、伴、 要因 分類 分類 的門分類 同法門分類

發起願心 發起行心 之身所依 之身所依

堪以聲詮 之門分類

以屬性門 分類

教授 於此,辨析大乘教授有五 大乘教授 由何因聽聞 聽聞所依

從何處聽聞

大乘教授之 分類、界限 體性

二諦 今此,辨析二諦有四 二諦分類

以分類之門成立定數

各別體性

探析一、異

四諦 於此,辨析四諦有五 講說四諦之定數

次第決定

各別體性

釋名

十六品類


︽ 現 觀 總 義 1 ︾ 名 相 中 、 藏 對 照 表

附 錄


︽ 現 觀 總 義 1 ︾

蓮花戒 第二遍智 普賢 遍計所執 《集論》 《集論釋》 染污品 集 集聖諦 世俗 世俗諦 世俗發心 憍陳如 《帝釋請問經》 《海龍王請問經》 興辯 龍 《寶炬經》


附 錄

教言 緣 剎那加行 端身 三身 生相 處 生無自性性 生已堅住 下士 上士 善士夫 中士道 能生 三大阿僧祇劫 所生 損減


︽ 現 觀 總 義 1 ︾

喀什米爾達瑪悉利 界 上界 三界 瞋 周遍 遍行苦、行苦 能遍不可得因 《般若一萬八千頌》 無愧 忿 克主傑 三智 三智攝修 恨 輪迴 後轉法輪 初轉法輪


附 錄

中轉法輪 寶輪 轉輪聖王 三輪清淨 亂覺

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無我 遍計補特伽羅我執 妙 《稱揚分釋》 極成比量 定數 伊羅婆那象王 序品 客塵 遮遣法 所破 所破法


︽ 現 觀 總 義 1 ︾

優婆塞 優婆夷 僧寶 僧海 善 十善 善根 善知識 比丘 比丘尼 《解深密經》 意趣 具意趣涅槃 旨趣相屬文 旨趣、所為、目的 阿羅漢 龍樹依怙 遮蔽 滅諦 滅、滅定


附 錄

滅聖諦 破斥之因 壞苦 《大釋》 《略釋》 《明義釋》 《明句疏》 《難了光明釋》 六道 掉舉 《大遊戲經》 憍 有莊嚴滅 無莊嚴滅 如國王發心 佛 補處 賈曹傑 佛子 《莊嚴光明釋》


因 七因果訣竅 相續 《大乘寶性論》 續流 最後流 最後流無間道 預流 《般若二十五門經》 修 《修次論》 修道 修斷煩惱 聲起共稱 表面 障礙 斷障發心 正行、成立法、行 增益 誑

︽ 現 觀 總 義 1 ︾


附 錄

幻像 能立 答難 《般若八千頌》 《般若八千頌攝義論》 修習

慢 惡趣 殘忍 了義經 出 離 決定勝 體性 同體 自性身 三性性


︽ 現 觀 總 義 1 ︾

異體 宣誦體性 無慚 直接相違 直接通達 直接所示 顯義空性次第 無為 現行 現觀 《現觀莊嚴論》 增上生 現起 八現觀 五神通 現證 《般若五十頌》 《般若五百頌》 密乘 魔幻師


附 錄

讚揚

依何密意 離一、異因 薄伽梵

有分 無分 特意所化 儀軌 法無我 法界 法寶 法輪 法流三摩地 法身


︽ 現 觀 總 義 1 ︾

阿毘達磨 有法 世第一法 法性 同法 非法我自性 吉祥法 法蘊 〈法聖品〉 四法忍 善擇法 四法智 法友 殊勝化身 禮讚文 祭祀 覆


附 錄

盡所有性 如所有性 覺窩 世間 世間凡庸 超越世間 滅相 《入中論釋》 行心律儀 趣入處 趣入境 行心 能安立 至尊文殊 至尊慈氏 至尊彌勒 同品遍 後得


︽ 現 觀 總 義 1 ︾

隨順 比度 類忍 類智 隨行 能詮聲 清淨能詮 失念 所詮 所詮義

聲聞 聲聞部宗 聲聞聖者 聽者 修持 《般若二萬頌》 《二萬頌具清淨釋》


附 錄

《二萬頌釋》 《二萬頌光明釋》 《二萬頌八卷釋》 日藏 究竟旨趣 二十隨煩惱 近取蘊 寂靜、寂滅 過患 煩惱障 煩惱 染見 染疑 染無明 煩惱集 二現 無二本智 能治、對治 如船夫發心 根本定


︽ 現 觀 總 義 1 ︾

恭敬 名氣 濁世 大悲 《最勝心要釋》

《三摩地王經》 芝麻 抉擇 象、馬 〈常啼品〉 執常 常 立因 因之事相 所依 分別 無分別


附 錄

唯是分別施設 通達 證法輪 證類 軸心 觀待 空 空性 細分空性 導師 教法 論典 主要所示 計

異 方便 一切智


︽ 現 觀 總 義 1 ︾

解脫 應成派 不共功德 《牟尼密意莊嚴疏》 大乘教授 大乘入門 大乘種性 大乘道 大乘不共論典 大乘發心 《攝大乘論》 大乘 決定大乘種性 三乘 小乘 無始 無著 聞 辨析 漸次加行


附 錄

見道

清淨 虔信、淨信 信 智者 勝法 《妙法蓮華經》 異 畜生 真如 如來 《如來藏經》 合義疑 同義 二利 勝義諦 於勝義有


勝義無自性性 勝義滅 無勝義有 勝義生 勝義發心 《攝義炬論》 不合義疑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 不了義經 安住正念 念恩 報恩 《大方便佛報恩經》 暖 教授 所化 我 增上緣 同體相屬 異體因

︽ 現 觀 總 義 1 ︾


附 錄

同體因 善趣 樂 《二諦自釋》 真實空 真實空如幻化 無實生 真實成立 無真實有 四諦法輪 實執 經 經部師 《大遊戲經》 《解深密經》 《大乘莊嚴經論》 蘆葦 此示 此處主要所示 希求


《律讚》 有為 無為 貪 欲天 小木石 金剛幢 金剛屑因 言 名言滅 苦 苦苦 苦法忍 苦聖諦 《易了攝頌釋》 《般若攝頌》 《攝頌釋難》 三藏 略義

︽ 現 觀 總 義 1 ︾


附 錄

內道 空花 《月光要釋》 存在方式 實相 究竟實相 夜叉 斷諍堪布 一切種智、一切相智 解脫軍 解脫道 外排 一切相智 異熟發心 了別 識 異熟 圓滿加行


散亂 《解心要莊嚴疏》 《釋理論》 墨水 顯現 以顯現之力所安立 顯現方式

所斷 主要所斷 斷德 斷除 總 修持行為 《入行論》 《入行論廣釋》 《入行論疏》 行境

︽ 現 觀 總 義 1 ︾


附 錄

化身 戲論

般若波羅蜜多 六度 互排相違 勝利 般若乘 蘊 圓滿 高妙、殊勝 外道 不退轉 如牧人發心 陳那 宗法 隨眠 嫉


︽ 現 觀 總 義 1 ︾

聖者

《決定示聖真實三摩地經》 聖者補特伽羅 聖者調伏法 無著 聖者龍樹 八聖道支 事業

習氣 放逸 隨眠 無間道 甘蔗 布達希利 寶瓶 宣誦所作事與果


附 錄

成事剎那 勝菩提 《菩提道燈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略論》 《菩提心釋》 普賢菩薩 賢護菩薩 菩薩摩訶薩 菩薩律儀 三十七菩提分 〈菩薩地〉 〈彌勒請問品〉 別 有部 宣誦作用 作用 婆羅門 上師 無上菩提


︽ 現 觀 總 義 1 ︾

覺、覺知 智慧 無違害覺 牽引想 鈍根 利根 根知 《中觀莊嚴論》 《中觀莊嚴論》根本頌與其疏 《中觀光明論》 中觀宗 中觀見 《辨中邊論》 世親 世友 分類源 稻田 果歸依處 果 法輪果


附 錄

擇千布 相屬 隱義 隱義現觀次第 四加行 加行道

無生 無滅 不信 保母 非遮 無明習氣之地 教授 知母 無生法忍 不忘 不善


無常 無常等十六〔行相〕 無分別本智 無住涅槃 不淨 無學道 不欺誑 名 輪圍 破四句生因 無遮 目犍連 勝解行發心 涅槃 劣道 究竟所緣 所緣境 地獄 昏昧 竹子

︽ 現 觀 總 義 1 ︾


附 錄

無願 願 願心、願菩提心 泌地

宗喀巴 淨 大德解脫軍 妙音大德 六根本煩惱 成立根本周遍 根本上師 輪輻 頂加行 頂 造論誓言 精進 精勤


︽ 現 觀 總 義 1 ︾

量 《釋量論》 文義 《明句疏》 戒學 《般若百理五十頌》 具壽大迦葉 資糧 資糧道 上品資糧道 相無自性性 無相法輪 斷相遍計所執 相好 無相 事相 承接 無間罪


附 錄

惱 害

《俱舍論》 《俱舍論明義釋》 贍部洲 圓滿菩提

瓦拉納西

靜 靜命 寂天 剎土


︽ 現 觀 總 義 1 ︾

耽著 利他 依他起 所量 〈攝事分〉 同位 基智 文字般若 吉祥童子 所立 《四百論》

有漏 無漏 攝持 色身 色界 無色界


附 錄

所取以外境空 陀羅尼 《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 本來寂靜 忍 月藏

藤蔓叢

正世俗 真實際 正語 正定 正思惟 正見 正念


︽ 現 觀 總 義 1 ︾

正精勤 正命 正業 《般若少字經》 餓鬼 親見本尊天顏 意識 意生身 厭離 悅意慈 六佛母經 有境 從境本自存在之方成立 耶西寧波 圓成實 內納 〈付囑品〉 善知識 不圓滿滅 圓滿滅


附 錄

遍知 破有、無生因 功德 功德處 諂

以自相成立 自續師 自方成立 希求自利之覺知 自性涅槃 執自分別 自宗 緣覺 爇那機地 生 分類 善現


《惹傑朗內請問經》 懷兔 了知 五明 善男子 正理、如 《六十正理論釋》 正理之王緣起因 隨理行 正理自在者 理聚六論 種性覺醒 住類 寶 偶爾生起 榮澤巴

手跡

︽ 現 觀 總 義 1 ︾


附 錄

金剛手 《入楞伽經》 道 《菩提道燈論》 《道燈論釋》 道諦 道聖諦 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略論》 道般若 道種智 業集 正業 教法輪 隨教行 教證 授記 清淨言教 身所依 懈怠


善說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 《金鬘疏善說》 報身 顛倒分別 倒世俗 顛倒知 大譯師

舍利子 先地 創軌師 順帶通達 《般若七百頌》 《般若十萬頌》 《般若一字經》 般若品經 慧源

︽ 現 觀 總 義 1 ︾


附 錄

知生之道 所知障 知覺 所知 不正知 智慧 《般若萬頌》 慧學 《般若燈鬘》 《般若心經》 《智樹論》 偈頌 五支闡述方便 所詮釋根本經

十地 十地自在 界限


佛寶 佛薄伽梵 佛聖者 桑傑耶西 《般若三百頌》 《唯識三十頌》 獅子賢 發心 心所依 菩薩瑜伽 心所 唯識宗 持心 慳 別解脫戒 凡夫、異生 擇滅 十一子經 愛 含識

︽ 現 觀 總 義 1 ︾


附 錄

有學 陳那阿闍黎 世親阿闍黎 靜命阿闍黎 清辨阿闍黎 教語 十二分教 金洲 《金鬘疏善說》 《金光明經》 意樂、思惟 福德 福德資糧 《集學論》 欺誑

天、神 非天


有餘滅 有餘涅槃 無餘滅 無餘涅槃 增上意樂 增上意樂清淨發心 俱生 俱生緣 任成

阿爾菩提本智 阿悲

︽ 現 觀 總 義 1 ︾


附 ︽ 錄 現 觀 總 義 1 ︾ 安名 立相 表、 ;性 具相 體表 性; 、所 體安 性立 表、 能


頂 加 行

所 此 道 一 安 處 種 切 直 智 種 立 示 之 基 智

三 之具 由 現 能 智 智此 殊 證 安 攝 。補 勝 發 立 修 特 方 心 且 伽 便 等 超 羅 、 十 勝 相 智 法 於 續 慧 之 大 中 助 究 乘 , 伴 竟 資 現 所 本 糧 證 攝 智 道 補 持 。 智 特 之 慧 伽 大 所 羅 乘 攝 無 聖 持 我 者 之 慧 現 菩 觀 所 薩 。 攝 瑜 持 伽 之 。 此 處 直 示

所 安 立 、 能 安 立 表

名 行 果 漸 圓 相 心 法 次 滿 身 加 加 行 行

須 觀 待 施 等 行 為 助 伴 所 攝 持 之 住 類 、 且 是 大 乘 入 門 之 了 別 。

藉 由 修 四 加 行 力 而 證 得 之 究 竟 功 德 。

三 智 一 百 七 十 三 行 相 , 依 序 薰 修 智 慧 所 攝 持 之 菩 薩 瑜 伽 。

由 修 三 智 一 百 七 十 三 行 相 智 慧 所 攝 持 之 菩 薩 瑜 伽 。

性 相 ︵ 定 義 ︶

名 相 、 性 相 表

︽ 現 觀 總 義 1 ︾


附 錄

具 不 了 法 小 小 涅 體 了 義 輪 乘 乘 槃 性 義 經 無 有 經

不 可 依 文 主 張 之 經 。 ︵ 唯 識 宗 ︶

餘 餘 涅 涅 槃 槃

可 依 文 主 張 之 經 。 ︵ 唯 識 宗 ︶

與 寶 輪 相 似 之 勝 法 。 ︵ 聲 聞 部 宗 ︶

遠 離 此 蘊 之 小 乘 擇 滅 。 ︵ 中 觀 宗 ︶

斷 盡 煩 惱 障 , 具 有 前 業 、 煩 惱 所 引 苦 蘊 之 小 乘 擇 滅 。 ︵ 中 觀 宗 ︶

全 體 斷 性 煩 惱 之 擇 滅 。

具 體 性 、 體 性 表

願 心

行 心

願 心

剎 那 加 行

不 須 觀 待 施 等 行 為 助 伴 所 攝 持 之 住 類 、 且 是 大 乘 入 門 之 了 別 。

疏為 ︾修 表持 面行 所為 說之 ︶動 作 所 直 接 攝 持 之 大 乘 入 門 之 了 別 。 ︵ ︽ 解 心 要 莊 嚴

嚴非 疏為 ︾修 表持 面行 所為 說之 ︶動 作 所 直 接 攝 持 之 大 乘 入 門 之 了 別 。 ︵ ︽ 解 心 要 莊

之三 菩智 薩一 究百 竟七 瑜十 伽三 。行 相 , 能 於 最 短 一 成 事 剎 那 修 起 之 智 慧 所 攝 持


道 滅 集 苦 隨 諦 諦 諦 諦 示 教 授

教 誨 教 授

大 乘 教 授

法 流 三 摩 地

勝 義 發 心

大 乘 發 心

屬 己 所 獲 滅 諦 離 繫 因 之 聖 者 相 續 之 清 淨 品 諦 。

為 令 已 得 功 德 不 衰 退 、 增 上 又 增 上 , 而 教 誨 之 大 乘 教 授 。

無 謬 教 授 得 大 乘 發 心 刻 意 所 求 ︹ 果 ︺ 之 方 便 之 大 乘 清 淨 能 詮 。

勝諸 化下 身道 親者 聞, 教大 授致 之淨 殊除 勝親 能見 力佛 之之 止粗 觀障 雙與 運聞 三法 摩之 地 。粗 障 後 , 生 起 從 殊

續於 之圓 主滿 要菩 了提 別之 。實 相 二 現 隱 沒 、 且 是 住 於 大 乘 智 慧 證 類 之 大 乘 聖 者 相

與 自 助 伴 ﹁ 為 利 他 緣 圓 滿 菩 提 之 欲 求 ﹂ 相 應 之 大 乘 入 門 之 了 別 。

由 能 證 得 己 之 道 諦 , 斷 除 所 斷 之 離 ︹ 法 ︺ 。

有 漏 因 時 之 分 之 輪 迴 所 攝 染 污 品 諦 。

屬 有 漏 果 時 之 分 之 煩 惱 品 諦 。

為 令 新 獲 得 先 前 未 曾 得 之 功 德 , 而 教 授 之 大 乘 清 淨 能 詮 。

內 教 道 言 清 淨 論

之由 散未 亂斷 等所 ,知 而障 造之 作作 解者 釋通 教達 言其 之所 清造 淨︹ 言論 教之 。︺ 義 理 , 且 無 利 養 恭 敬

具 四 功 德 之 究 竟 教 語 。

︽ 現 觀 總 義 1 ︾


學習傳授佛陀經論典 研討力行佛陀正知見 建立傳承佛陀正教法 利益廣大群眾諸有情 台內社字第 0990217609 號

現觀總義1(

幸福004

五部大論 ❹

作 者

福稱(

譯 者

佛子

出 版 者

中華妙宗班智達佛學會

地 址

72046 台南市官田區南廍里 79-26 號

電 話

(06)5794479

郵撥帳號

31591008 中華妙宗班智達佛學會

主 編

班智達編輯群

文學統籌

班智達編輯群

封面設計

黃瓊

校 對

班智達莎拉翻譯小組( 班智達編輯群

排 版

沈氏藝術印刷

印 刷

沈氏藝術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

2013年12月 初版 內頁小喇嘛插圖授權:陳冠榮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如發心助印,請洽佛學會,功德無量。 本書如有缺頁、破損、裝訂錯誤,請寄回調換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現觀總義 福稱著 佛子譯 初版 臺南市 中華妙宗班智達佛學會 冊 公分 幸福 五部大論 第 冊 平裝 藏傳佛教

注釋 佛教修持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