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座談會: 平衡、另類、還是無法類比?﹣探討關於藝術家營運空間的文獻記載

Page 1

圓 桌 座 談 會 平 衡 、 另 類 、 還 是 無 法 類 比 ? ﹣ 探 討 關 於 藝 術 家 營 運 空 間 的 文 獻 記 載 面對未來,以怎樣的心情? 在寫這文章的前一陣子,讀過卡繆的《鼠疫》,故事是關於一座小城發生了毀滅性的 鼠疫,主角同時是整場疫症的見證人,並寫下他的所見所聞,城中的人只能期盼和幻 想疫症將會離開,但無人得知何時才是最壞的時候,直到當下變成過去,一切都塵埃 落定,才得以看清楚事情的全貌和經過。我們從來都難以界定一個階段的起始和結束 ,或許這根本沒有明顯的分野,正因為我們無法預知將來,故記錄即將成為過去的當 下便變得重要,好讓往後能據此考察這個無以明狀的階段,整理出當中的脈絡。 任何關於歷史的書寫必然要以文獻為基礎,藝術史也不例外。藝術機構和空間面向的 不同才令整個藝術生態得以完整,藝術家營運空間固然擁有其獨特地位,甚至處於一 個迫切地需要被記錄的狀態,因其每個變化也和當代藝術生態環環相扣,這個狀況之 急切在這次的圓桌座談會上亦多次被提及。 的確,和商業畫廊和公營美術館相比,藝術家營運空間的持續性和發展模式很大程度 受資源所限制,因此往往較不穩定。座談會上 Ringo Bunoan(藝術家、AAA研究員) 提到不少藝術家營運空間在菲律賓出現和消失,它們面對當地經濟(地租、鋪租昂 貴)、藝術市場(商業畫廊的興起)的影響而顯得弱不襟風,有的壽命只維持了三至 五年。這使我直接想到香港的情況,本地藝術家營運空間寥寥可數,商業畫廊仍有增 多的趨勢(質素有待觀察,而且畫廊的方向未必與當地的藝術生態有很大關係),如 Para/Site 也早已變換形式生存,也許其原因不盡是受市場和資金影響,但這也正在說 明藝術家營運空間是不斷經歷著多方面的變動,包括位置、模式、人事等,甚至連藝 術家自己也難以預計所營運空間的前景。無可避免,在經歷變動時,一些資料性的文 獻記錄也許只能短暫保存,令文獻記載的整理必需及時。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