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報報》Vol. 02 __ 2018. Oct

Page 1


陪你報報 - 文化

牯嶺街,生活就是小劇場 撰文:劉盈孜、田霈軒 / 攝影:田霈軒

講到牯嶺街,老台北人會想起曾經輝煌的舊書 街,影癡會想到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 事件》(1991 年上映),文藝圈會想到牯嶺 街書香市集(2000 年舉辦)和牯嶺街小劇場 (1997 年成立);但是在 1.3 公里長的牯嶺街, 這些都離現在居民的生活,很遙遠。

舊書攤,老台北人的記憶

1960 年代,舊書店極盛時期約有兩百間,現在僅存書 香城、新舊書屋、人文書舍及松林書舍

日治時期,牯嶺街的範圍屬於佐久間町,又稱 南門口,比鄰總督府(今總統府)、臺灣總督 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南 門園區),地緣關係,這裡興起一間間木造日 式宿舍,一路延伸到新店溪。二戰結束後,日 本人離開了臺灣,離開前在牯嶺街周遭變賣自 己帶不走的細軟,這些二手衣物書本攤販就是 牯嶺舊書攤的前身。 1950 年代,衣物攤販遷往萬華,空下來的位 11

紅磚牆白飾帶的辰野式紅樓建築,是當時總督府專賣 局南門工場的樟腦倉庫,現在則成為保存歷史的博物 館。(南昌路一段 1 號)


陪你報報 - 文化

置也漸漸被書攤取而代之,後因政府管制,攤

至水源快速道路,牯嶺街總長約 1.3 公里,好

販逐漸改為店面。1960、1970 年代,舊書店

像大家都聽過的一條街,到底是怎麼樣的地方?

最繁盛的時期,當時約有兩百多間。學生為了 節省開銷,來此購買教科書,大人也來此挖寶

在地人都說牯嶺街寧靜,適合居住,幾十年

收藏喜愛的書刊,尤其台大、師大師生及文人

來,沒有太大的變化。在地經營 70 年的鐘錶

雅士們,經常流連忘返;在大陸文革時,也常

行,老闆黏著細小看不見的灰塵;煎餃店的老

有商人來此收刮書籍。

闆,得意說起,建中人以前都吃他們家的煎餃 長大;紙紮號的老闆,剛忙完農曆七月,準備

1970 年代,為了整頓市容,大批書攤移往光

到桃園參加遶境;龍福里守望相助隊的志工老

華商場,書香日漸失味。現在僅存書香城、新

伯,宏亮地介紹《中華雜誌》;住在牯嶺街口

舊書屋、人文書舍及松林書舍,堆放的書比人

的老師,小時候將球踢到兒玉源太郎的故居;

還高,每日的顧客只剩個位數,出版文化及產

低調的日本選物粉絲團團長,正在拍鍋煮奶茶

業在現代的網路世代備受考驗,老闆們感嘆,

的教學影片;龍福里里長,發現健康中心的樟

中國客比台灣客還多。

樹會被移走,急著衝出門理論⋯⋯ 不用走進牯嶺街小劇場,就能看到,在地人的

城南

生活小劇場。短短 1.3 公里,台灣傳統產業的 職人精神、日治時期的前世今生、公眾事務的 交鋒,這不是民視的鄉土劇,而是公視的人生

牯嶺街屬於城南一帶。清代後期沈葆

劇展,劇情沒有峰迴路轉,卻有餘韻未絕。

禎時期設置了臺北府,青瓦紅牆的重 檐歇山式麗正門為臺北府正門,出了 城門便到了城南,居民出城趕集帶動 了城南一區的發展。 到了日治時期,日人來臺看中了城南 作為行政中心,也一併把臺北府的城 牆拆除,原本抵禦外敵的城牆僅剩四 座城門,從此城內與城外有了更多的 交流。

聚光燈,打在居民身上 現在牯嶺街最顯著的產業成了集郵業,鄰近台 北郵政總局,最興盛時有 58 間集郵社在此, 成為小眾市場的集散地。除此之外,從南海路

牯嶺街小劇場:三層樓高的巴洛克式建築,日治時期 的憲兵隊所。(牯嶺街 5 巷 2 號) 2 2


陪你報報 - 文化

懷鄉吃食文化

導覽:呂慶炎 / 採訪、撰文:田霈軒

呂慶炎小時候,家住南昌路,幫媽媽 到南門市場周圍佔位、擺攤,「南門 市場、寧波西街一帶,是懷鄉料理重 鎮。」房舍帶動了千歲町市場,搖身 一變的南門市場帶動了周遭成了生活 區,一個多世紀這塊土地經歷了三個 朝代,導覽員呂慶炎老師說:「他鄉 變故鄉,再變他鄉。」時代轉換反覆 讓土地上的人藉料理懷鄉,南門市場 外省料理攤販林立,牯嶺街也充斥異 鄉料理、日式料理以緬懷家鄉。 完整全文,請見 wepeiyi.com

3 3


陪你報報 - 社區

龍福里在哪?牯嶺街這里! 龍福里里長鄭珍珍

撰文、攝影:劉盈孜

採訪時,健康中心整修工程到一半,只見鄭珍珍急忙跑出去,打電話搶救門前的樟樹、石椅。

找出地方特色, 印象中,這裡就是後巷,文人多、腳步比較慢, 舉辦全台灣最早的創意市集 「我在台北公館出生,民國 53 年搬來牯嶺街, 你看經濟部、台大宿舍都在這邊。後來政府 一直驅趕舊書攤,民國 62 年全部遷到光華商

2000 年,鄭珍珍希望讓更多人感受牯嶺街的

場。」龍福里里長鄭珍珍說,這是屬於 1950

藝文氣息,舉辦牯嶺街書香市集,「這是一條

年代的記憶,學生時代買舊課本,上面留著學

不平凡的古街,有很多故事,需要一個平台讓

長姐的筆記、塗鴉,後來台灣經濟起飛,大家

大家知道,像古龍就曾在這附近的旅社創作小

直接買新書;現在網路時代,大家甚至不看書了。

說。」上達出版社創辦人夫婦、快又美電腦割 字的老闆王翔宏加入籌劃,從規劃到執行全由 在地居民共同努力。 2003 年,台大城鄉所的學生,舉辦多次工作 坊、改造社區,更在 2005 年引薦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南海藝廊,為市集增加了多元化的元 素,故「牯嶺街書香市集」更名為「牯嶺街書 香創意市集」,中正區公所、龍福里辦、南門

2009 年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

口社區發展協會、築原社區規劃師團隊和南海 4


陪你報報 - 社區

「台北市 456 個里,根本沒有印象哪個里在 哪裡,一個里要怎麼延續下去,特色很重要。」 對鄭珍珍里長而言,書香味是牯嶺街最大的特 色,她找人協助,向柯文哲提出企劃書,希望 將牯嶺街打造為「文化街」,「後來市長被預 算嚇到,就請各單位分擔辦理。」 採訪時,健康中心整修工程到一半,鄭珍珍急 龍福里守望相助隊擺滿鄭珍珍募集而來的舊書,當中 還有歷年獎狀。

匆匆地跑出去,「樟樹不能砍啊!這個石頭椅 的設計這麼棒,為什麼要拆?」處理完,她才 繼續介紹街上的二手書書箱,去年開始,牯嶺

藝廊、牯嶺街小劇場一起合辦。當時除了五十 幾組書商設攤,七十幾攤年輕創意攤位, 還 有牯嶺街小劇場及台大、政大等六個學校話劇 社和南門口文化協會合作「南門口老故事+舊 地現場」創作演出,並在牯嶺街小劇場呈現老 照片回顧展。

強化守望相助隊,串連地方網絡 當時參與的社區志工,就有一百位。1998 年, 鄭珍珍以無黨籍之姿,成為中正區龍福里的里 長,連任至今,任內強化龍福里守望相助隊, 舉辦社區活動時,大家都能動員。龍福里活動 場所內,有沙發、桌椅、獎狀、受贈的字畫, 還有運動器材和大量的書籍,這是 20 年來的 累積。 「很多人問我明年還有什麼創新,一個活動能 辦 17 年,我們有自己的優點啊!」17 年來, 牯嶺街書香市集沒有政府資源挹注,完全靠藝 文團體、學校單位及在地志工幫忙。2017 年, 北教大有意結束南海藝廊,加上上達出版社 休業,鄭珍珍失去多年來的合作夥伴,一度灰 心,「有不想辦的感覺。」聞此,民意代表及 市府相關單位協助,書香市集得以延續。

5

街上 5 個角落,多了可以交換書的書箱,里 長感謝區公所的協助。一個地方,在沒有活動 的時候,仍繼續運作著。


陪你報報 - 政策

改造吧!城市裡的公園 臺北小孩僅有的遊戲場

撰文:吳沛憶

或許你也有注意到,三年前,因為青年公園和

臺北市共有 799 座公園,經由民間團體和議

大安森林公園內的特色遊具無預警被拆除,有

員不斷地努力溝通,市政府開始重視共融式遊

一群家長們組成「還我特色公園聯盟」,開始

戲場,公園預算也從 2015 年 2 千萬,逐年提

關注友善兒童的公共遊戲空間。他們主張,關

高,今年編列8千3百萬預算,其中很大部分,

注兒童的遊戲權與參選權,尋求議員支持,向

就是要進行公園改造。

政府要求改造公園。

使用者角度出發,空間更好玩 改造公園,第一件要務,拆除罐頭遊具,經由 參與討論,導入更具冒險教育意涵的特色遊具。

所謂的共融式遊戲場,是要讓公園的設施環 境,對身障者及行動不便的小朋友,也能同樣

便宜行事,犧牲幼童權益

享有遊戲空間。參考歐美及日本的公園設計, 會針對不同年齡層孩童提供適合使用的遊具,

什麼是罐頭遊具呢?鄰里公園常見的遊具,幾

3-5 歲、5-7 歲的孩童,心理及身理發展處於

乎是長得一樣的塑膠製、簡易溜滑梯及攀爬遊

不同階段,適合的遊戲也應該不同。

具。其實,以就位於萬華,臺北第二大公園青 年公園為例,很多人還記得,小時候的遊具是

過去,罐頭遊具的思維,是工程本位。推廣特

石子溜滑梯,比起現在的塑膠遊具設計更好

色公園、共融公園,將一切的原點回到友善使

玩、觸感更好。曾幾何時,因為工程發包的便

用者,從使用者角度出發,花更多心思在溝

宜行事,台北市的公園被罐頭遊具注入,公園

通、設計。

都長成一個樣子。 6 6


陪你報報 - 政策

拒絕政治公害,拒絕罐頭公園 2.0 版 特色公園改造已經是一股台灣城市運動,臺

直擊牯嶺公園!

採訪:吳沛憶 / 整理:王銘董 / 攝影:袁詩堯

北、新北、基隆、新竹、桃園市府都開始進行

牯嶺公園於 1983 年建造,位於牯嶺街 141 號

公園改造,新北市今年更砸下 1.28 億預算,

前,由廈門街 113 巷橫向跨切,南邊的「大

但目前的規劃引起家長爭議,認為沒有溝通討

南園」設有兒童遊具、溜冰場、體健設施,還

論,沿用舊有工程發包方式,無疑是更花錢的

藏有零星景觀雕塑。不管平日、假日,都有附

罐頭公園 2.0 版。

近的爸媽帶小朋友來遊憩,好的公園設計,應 該結合在地特色、居民需求,我們就來問問實

台灣政治的陋習,有預算、有工程的地方,往

際的使用者!

往就容易成為公共災難,蚊子館、馬路挖了又 挖就是這種政治公害。市府已經開始重視,預 算已經編列,接下來,要督促各地區的議員嚴 格監督市府的規劃設計,特色公園改造務必要 納入孩童需求,切莫再次陷入工程發包舊思維!

31 歲張小姐 我和小孩(幼稚園)每個禮拜會來兩三次 左右。我們家小孩都會玩溜滑梯,有些視 野死角,會擔心安全問題,常常必須跟著 孩子跑,比較麻煩。我認為公園應該再多 增加孩童的器具。

33 歲羅先生 我都陪小孩(一歲半)來公園,我認為公 園可以再多增加一些設施,例如盪鞦韆或 是地板鋪設面積增加保護孩子,要是玩具 器材能夠用原木材質會更好。

40 歲呂小姐 小孩放學後我就會帶他來,很常來這兒。 以前的公園有鐵做的攀爬架,後來管理處 常常要補漆,加上鐵會生鏽,小孩吃到會 有危險,後來就撤走,這點我覺得比較可 惜。

吳沛憶

萬華中正區市議員參選人

畢業於台大政治系、清大社會研究所, 曾任民進黨發言人、民進黨中央黨部台 灣民主學院主任、蔡英文總統競辦媒創 中心副主任。 每天勤走地方、研究政策,認為政治需 要腳踏實地參與,傾聽每一個人的聲音。 完整全文、吳沛憶參選政見,詳見 http://www.wepeiyi.tw 77

72 歲吳阿鏡 每天上班前都會來公園走走,我都在老人 區(小北園),這裡地板比較平,平常會 來這個地方的也都是 60 幾歲的居民。現 在的樹木景觀凌亂,希望部分低矮的花草 能夠改種大株的樹木。


陪你報報 - 專題

7-11 Open Everyday 成龍集郵社許耀方 撰文:林沄 / 攝影:劉盈孜

成龍集郵社自 1992 年開業至今,將近 30 年, 算中期才開始經營的店家,在幾間集郵社關 店後,現在成龍已是資深店家。各式各樣集 郵冊堆滿小店門口、牆上,有些塞不下的, 乾脆整理成一大盒,以「早期明信片」概括, 「其他店家比較專精,我這裡什麼都有。」 上頭郵票有些來自民國初年、有些年代早已 隨記憶泛黃斑駁,郵票、郵幣上時不時穿插 著我們從沒看過的「奇珍異獸」,香港、美 國、蘇聯、德意志,各國政府發行的紀念幣、 郵票,一間二十坪不到的小店,卻堆疊著來 自世界各地的記憶與歷史。

關乎歷史,也關乎市場

「 現 在 袁 大 頭 行 情 好 不 好? 一 個 賣 多 少 錢?」週日下午,成龍集郵社老闆許耀方, 一邊盯著羽球賽直播,一邊熱絡地跟熟客打 招呼。「袁大頭現在至少都有 2500 左右」, 「怎麼這麼久沒來啦!我們快倒閉了,都不 來看我們一下。」許耀方一番玩笑話,熟客 聽著噗嗤一笑,一陣子不見的生疏氣氛,瞬 間消失地無影無蹤。 坐落在牯嶺街集郵社區的成龍集郵社,號稱 以「7-11 Open Everyday」方式經營,早上九 點到晚上八點,店家一體、老闆拉開鐵門就 可以做生意,他對客人喜好琅琅上口:「這 個喜歡明清時期、那個專攻世界各地的郵 幣。」到訪的熟客也對店裡擺設瞭若指掌, 上廁所、喝茶,樣樣自己來,常見三五客人 坐在桌邊,兀自尋寶。

「我們是最了解市場行情的。」從郵幣市場 仍興盛的時期,到如今郵票已成為愛郵人士 業餘嗜好,是主流中的非主流。儘管政府透 過郵局每年發行特定數量的郵票、郵幣,盼 藉此活絡郵幣市場,書信往返的情深義重仍 不敵網路的快速便利,郵幣市場規模一年不 如一年。見證郵幣市場興衰的許耀方,一說 到這行的「眉角」,話就像機關槍一樣劈哩啪 啦、停不下來,「這一行賠不了錢,但是沒花 個三五年,學不好。」 「中華民國郵局就是全台最大的發行集團 啦!」許耀方熟知市場行情,他表示政府郵 局發行紀念幣、郵票之前,通常不會評估市 場供需,只考慮能否衝高當時發行量。一頭 熱發行的結果,也造成風潮過後、行情下跌, 收藏者要轉賣或寄賣,只能自貶身價,成為 「買郵局東西,大多會賠錢」的一員。 隨手從櫃子裡的牛皮紙袋中拿出一本相簿, 許耀方用帶點台灣腔的英文,向外國客人 介 紹 日 據 時 期 的 台 灣 街 景,「we should cooperate more closely. you need to remember, China is an evil country.」離開店裡,許耀方 霹哩啪拉的語速,還留在耳中。每一個產業, 都是時代的印記,走進去就忘不掉。

8


陪你報報 - 專題

最年長的巡守隊隊員 龍福里守望相助隊陳朝成

撰文:Miss Y / 攝影:袁詩堯

在台灣光復前,這一帶都是日本的達官顯貴居 住,因此隔絕了萬華的風化區與幫派文化,居 民的組成單純,以上班族居多,加上都市計畫 規劃了良好的排水系統,從不淹水,亦無土石 災害,「加蚋仔、東園街淹水,遮攏無代誌。」 另一方面,作為曾經的貿易樞紐,交通便利, 離市場與學校都近,更沒有汙染空氣的重工業 進駐。陳伯伯笑說,這邊就是個適合養老的文 教區,他喜歡這裡的清幽,「徛家尚理想,其 他無。」

辦公室志工,全年無休 年輕時,陳伯伯做粗工,年紀漸長,減少工作 量,「做阮這行無佇退休,亦無領退休金。」 陳伯伯 13 年前加入守望相助隊,隊中約有 七十幾人,「來來去去不一定。」 大家組隊, 輪番巡邏,舉凡路燈、水溝蓋、垃圾清潔,一 有問題,隊員需要馬上反映、即時處理。 後來,陳伯伯成為專職志工,負責顧辦公室, 幾乎全年無休。早上七點開門,接著澆花、拖 地、接電話,還有與前來的街坊鄰居聊天,聊 聊政治、歷史、故事,從十幾歲開始,《封神 龍福里活動場所內,牆面擺滿書本雜誌,牆上

榜》、《三國演義》、唐宋元明清,追著歷史

掛著許多獎狀,94 歲的陳朝成,熱情地跟我

跑。

們打招呼,「我每天都在這裡。」 喜歡讀書甚於看電視的陳伯伯,因為來辦公 陳朝成,民國 13 年生,河洛人,講得一口流 利的河洛話,民國 38 年跟著國民政府撤退來

室,生活熱鬧了些,偶爾提起兩岸的千絲萬 縷,跟晚輩伴拌嘴,「別人講毋著,我會佮伊

台,至今還能炯炯有神地談論當時的歷史脈

講,有日子、有人名、有地點、有事實。」話

絡。民國 37 年,陳大哥的母親先由上海前往

題再拉回牯嶺街:「(台北)別的所在攏變阿,

台北,並在隔年的春天申請到他的入台證明。

只有遮無變。」

以「防範共諜」與「避免人口過度增加」為由, 私人赴台的限制嚴格,僅有直系親屬能申請, 成功抵台後,便在牯嶺街定居。 9


陪你報報 - 專題

牯嶺街的時間,繼續走下去 明生鐘錶行陳明建

撰文:簡立哲 / 攝影:林家佑

牆上的鐘滴滴答,彷彿時間的流淌,記載歲月

己雖有三個孩子,卻不讓兒女繼承家業。鐘錶

的痕跡。明生鐘錶行,佇立於牯嶺街,逾七十

的維修原理基本上都類似,細小的零件、一環

年載,在細雨中的秋夜,顯得特別寂靜。

接一環的程序,每一步都考驗著維修者的細 心,看似寡言的陳明建,在聊到專業技術時,

老闆陳明建在牯嶺街出生,當時附近沒有規

顯露了匠人的自傲,「做這一行,最重要的就

劃,也沒有公園,最大的娛樂就是在外頭爬

是信用以及技術。」

牆、抓金龜子與昆蟲。年紀略長,老闆跟著父 親學習手藝,最初由修鬧鐘開始,「鬧鐘零組

從洗錶機、螺絲起子、眼罩式放大器,到機芯

件大、構造較簡單,修壞了也不怕。」經歷了

與齒輪,陳明建介紹著各樣的工具,手錶內部

三年又六個月,才得以維修客人的手錶。早期

的零件少則幾十樣,多則幾百樣,需要不同尺

鐘錶業的利潤高,手錶是財富的象徵,當時公

寸的螺絲起子對應。內部精密的零件,容不得

務員一個月的薪水兩、三千元,而一支好一點

一點灰塵或汙垢,陳明建一手拿著鑷子,一手

的錶就要價四、五百元,維修一次約二、三十元,

拿著黏土清潔零件,轉眼又維修好一隻錶。

生意好的時候,一天維修十來支都不是問題。

最重要的是信用以及技術

數不清修了多少隻錶,幾年來,牯嶺街甚至蓋

隨著科技進步,戴手錶的人越來越少,老闆自

在同一間店,等待客人上門,讓時間繼續走下去。

了幾棟豪宅,老闆的生活沒有太大的變化,守

10


陪你報報 - 專題

送往生者最後一程

吉昌紙紮行曾進隆

撰文:簡立哲 / 攝影:林家佑

廟宇單位於法會時會訂購許多特定的人物與 建築,從太上老君到五夫童子,從佛祖神明的 殿堂到好兄弟的居所,隨著難易度、大小而有 不同的價位。詢問到老闆怎麼知道每一位神明 或居所長甚麼樣,老闆莞爾一笑答道:這些都 是經驗,都是幾十年來一點一滴累積的知識!

傳統產業仍在,年輕人在哪? 隨著時代變遷,從以往傳統的金童玉女以及傳 統信仰的紙紮屋紙紮人,慢慢變成現代人嚮往 的豪宅、豪車。店內即擺著許多擬真的紙製豪 宅,長寬高各約三台尺,屋內的擺設、家具、 人物都精緻而栩栩如生,彷彿真實比例模型。 曾經有一位客人,訂做了一整條「街」,街上 有住宅、美容院、商店等,做完時幾乎占滿了 整個店面,非常費工,重點還是希望往生的親 友能夠住得舒服、自在。 採訪最後,老闆完成了一位法會用的「神明送 信官」,動作乾淨俐落而快速。這幾十年來, 牯嶺街沒有太大的變化,唯有舊書攤少了,房 屋變多了,老闆的熱情與專業,仍在。 寧波西街川流的車潮與寧靜的牯嶺街形成對 比,街旁的吉昌紙紮行,牆上明亮的油漆粉刷 看似新砌而成,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店齡已 四、五十年。 老闆曾進隆從年輕時跟著師傅們學習,而後自 立門戶。練習的時候,使用特製的剪刀,剪非 常精密的圖樣,有時要剪到紙如鉛筆畫一條線 那般細卻不可斷裂,起初非常困難,剪五個只 能成功兩個左右,需要極大的專注力與耐心, 受過這些嚴格的訓練後,再難的圖騰都能得心 應手了。隨著時間與技術的進展,現在多半圖 騰與印刷都會交給工廠做,老闆則負責裁切、 建構與設計的部分。 11

神明送信官。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