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生生不息–文獻與檔案主題成果》數位出版品

Page 1


1 臺灣:生物多樣性之島


測驗 1.1 你認識幾種臺灣的動物 第 1 題(共 5 題)

1 臺灣的動物世界 文/邵廣昭、李香瑩、李瀚

一、

知道臺灣有多少種動物

臺灣素有「寶島」的美譽,四百多年前當葡萄

首次登陸臺灣時,即發出「Ila Formosa」的讚嘆,相 信當時他們所看到和注意到的應是山水的秀麗景色,也 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地景」(landscape)之美麗。直到 今天,可能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其實在

風光明媚、四

季如春的寶島中,最值得我們慶幸和驕傲的應該是

土地上所孕育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基因)、物 種和生態系(棲地)的多樣化。

A. 麻雀 B. 白鷺 C. 白頭翁 D. 黑面琵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暨執行長 李香瑩、李瀚/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助理 2

核對答案


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蒐集整理來自全臺灣

館、動物園或水族館親眼目睹。也有一些喜愛親近大自然

兩百多位生物分類學者提供的資料,目前在臺灣已經登錄

的朋友,拿著相機、望遠鏡、甚至背著氧氣瓶,親自上山

的有效本土物種數已達五萬四千多種。

或下海去探訪和觀察

雖然

個數字只佔了全球已知物種近180萬種的

但是在戶外能自己發現和觀察到的動物種類畢竟十分

2.5%,但如果除以臺灣陸域總面積的36,000km2(只占全

有限,因為多數的物種不是本來就比較罕見稀有,就是已

球陸域面積的0.025%),則相對而言我們單位面積的物種

被我們人類的活動所趕盡殺

多樣性是遠遠高出於許多國家,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1.47

密或體型小、偽裝本領強,觀察者若野外經驗不足或缺乏

個物種。其中包括約一萬種含真菌在內的微生物、八千多

細心與耐心,的確也相當不容易發現;此外,即使幸運地

種植物,其餘皆為動物,一共35,600多種,因此動物是

看到野外個體,想要更進一步的鑑定和認識也

目前臺灣已知的本土生物的七個「界」中最大的一個

是一大難題。所幸近十年來,拜資

「界」。我們的物種多樣性在陸域大約是世界各國平均值

技進步所賜,利用電腦或手機上網直

的100倍,而海洋生物更是高達400倍。其中更令人驕傲

接從資料庫或電子書來搜尋認識

的是,我們的陸域動、植物中,大約有8,000多種生物因

些臺灣本土

其特徵上的獨特性,套上「臺灣」的名字成為了「臺灣特

的動物,

有種」,可見臺灣

已變成十

塊土地上豐富的生物樣貌值得國人珍

惜與重視。

可說是彈指可得。

些動物?

大概在十多年前,要查閱臺灣的自然或人文的資 大概都得

,何況不少物種因為行蹤隱

分容易,簡直

二、如何來認識

圖書館或書店去借或買一些圖鑑或百科類的書

籍。如果要看實體的生物標本或是活的個體,就得去博物 3

些生活在自然環境裏的野生動物。

透過資料庫的相互 整合與分享資料,不但是 國內的

多相關資料,連國

大琉璃紋鳳蝶


際上的資料庫或各物種的網頁上的圖文內容均可透過網

分類學家的人數已

際網路的網網相連,而交互地被點閱及瀏覽的到,可謂

精力去整理更新物種的資

少,更少人願意去花費時間和 ,也不願意去分享資料。

十分便捷。 但不論是從書本上或是從已建置的資料庫中,卻往

三 、臺灣有

些資料庫或網站可以檢索動物的資料

往只能查到佔所有物種總數不到1/4或1/5的常見物種,

根據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網站資料的介紹,臺灣

大多數偶見或稀有的物種,特別是微生物,不是缺少圖

的動物界目前共有15個門有資料,其餘的19個門因為沒

片就是只有名稱或是少許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看的懂的型

有分類人才,故直到今日仍沒有人去調查、採集和鑑

態描述的資料,令人失望。

定。上述

主要乃是因為生物類群的

《臺灣物種名錄》書籍及光 ,羅列目前在 臺灣已發現的所有生物的學名及中文名。

15個門及其種數(括弧內)分別是:海棉

taib4


(65)、刺胞(503)、

形(191)、圓形(6)、鉤頭(23)、輪

蟲(75)、節肢(25947)、環節(176)、星蟲(25)、軟體 (4206)、緩步(23)、苔蘚(50)、毛顎(21)、棘皮(247)以 及脊索動物(4105)。 節肢動物自然是最大的一類,因為陸地上的昆蟲綱就 有21,029種,而海產的軟甲綱也有1682種;包含貝類在 內的軟體動物居第二位,最為人所熟悉的脊索動物門居第 三,包括盲鰻(11)、軟骨魚(2900)的魚類,兩生類(65)、 爬蟲(136)、鳥類(670)及哺乳動物(122)。 此外,臺灣擁有稱之為海裏的熱帶雨林的珊瑚礁生態 系,珊瑚礁區是海洋生態系中物種多樣性最高的熱點,亦 是生態旅遊的珍貴資產,最受到大 珊瑚礁調查研究較詳盡,故

的喜愛與重視。因此

今已記錄有超過500種的珊

瑚,周圍孕育的生物更是豐富度之高,更是令人驚嘆。

TaiBIF網站是與GBIF(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交換資訊的臺灣入口網, 包括有臺灣動物的各種資訊。 http://www.taibif.org.tw

些主要類群的生物,除了國科會或農委會有支助一

所幸近年來為推動行政院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國科

些生物誌(中文或英文)或圖鑑的編輯出版外,內政部營建

會在專款支助下,目前已完成約6,000多種動物誌(英文)

署國家公園及農委會特生中心也出版過一些生物類群的解

的編

說手冊。坊間也出版了不少相關的書籍可以購買,不像公

TaiBIF之網頁下點閱瀏覽,農委會林務局過去所支助的中

務預算委託學者所編

文版鳥類誌亦然。透過另一個由林務局所支助的「臺灣生

出版的書,大多只送不賣,且未能

取得作者授權而不能上網公開。

,其電子書或資料庫已可在臺灣生物多樣性入口網

命大百科」的計畫,中研院正在加速建置此一網站,預計 5


在三年內能完成本土16,000種,包括7,000種特有種的動 物網頁之資料,對外公開且可免費下載。 此外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所典藏的資料中,有來 自中研院、臺大、科博館、海生館等各館所典藏的標本及 其生態分布的資料或是以不同生物類群為主的臺灣魚類、 貝類、甲殼類等的網站;臺大生態演化所所建置的「臺大 動物博物館」及特生中心的「臺灣野生動物資料庫」、以 及林務局的「臺灣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內容豐富;而 由民間團體所建置的網站則多半是學會或協會之推廣 息,只有中華鯨豚協會、鳥類學會有資料庫的建置。 此外,像是「青蛙學堂」及「嘎嘎昆蟲網」等個人建 置的網頁內容完整豐富,值得推薦。今年林務局委託東華 大學正建置中的「臺灣動物鳴聲紋資料庫」則以收集各種 不同動物的鳴聲為目的,未來也可以透過聲音來認識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數位化計劃網站 http://irs.ntm.gov.tw

美麗的動物。 甚多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形成不同海拔的林相和氣

四、從認識、關心到愛護臺灣本土的動物原住民

候,也有超過數千公尺的海洋,不同的底質與地形造就了

臺灣島自從兩百多萬年前浮出海面至今,曾經歷過數

各種不同的海洋生態系,由於棲地的多樣化造成了異常豐

次寒冷的冰河期,及溫暖的間冰期,使得許多陸域和海洋

富的物種多樣性,使臺灣成為名符其實的生物多樣性之

的生物能透過陸橋的連接或海域的阻斷,使許多動物得以

島,不但陸地上是「蝴蝶王國」,海底也有「蝴蝶魚王

遷移到臺灣,進而能演化成臺灣的新物種。特別是臺灣有

國」之美譽。 6


即使到今天,平均每年也有四十多種的新種被分類學 家發現和命名。但不幸的是,在過去40∼50年內,由於 重經濟、輕環保,在過度開發(捕撈)、棲地破壞、污染及 外來種入侵的嚴重威脅下,已使得許多地區的生物資源迅 速衰竭,許多物種已經從過去的豐富常見變成今天稀有或 罕見,甚至造成區域性或全球性之滅

(如果是特有種)。

國際知名生物多樣性學者彼得‧雷文曾指出「全球物種 正以每年消失一千種的速度滅

」,生物多樣性流失

不只是政府機關與環保團體的責任,物種不斷滅

所帶來

的經濟損失其實也與我們息息相關。根據2006年中研院 的調查即已列出19種已滅

的動物及56種應已

物,可能有更多的物種在被認識之前已經滅

危的動

的無聲無

息,也很難去調查和確認,造成的資源與經濟損失更是難 以估計。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建置的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網 頁,以簡明的分類建立物種相關資料,還可以觀賞生態影片。 http://archive.zo.ntu.edu.tw/index.asp

當然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和教育最為基本和重要, 教育足以加強保育意識維護臺灣生態體系、生物物種和基

些消失中的臺灣動物,最有效的方

因多樣性的保存。希望大家都能踴躍將自己所拍到的動物

法莫過於劃設保護區,加強取締落實管理,同時減緩海洋

照片或相關知識或文章,願意提供到資料庫來與大家分

漁業捕撈的速度,嚴審不永續之各項開發案、嚴格取締

享,藉由內容充實又可免費下載的本土動物的資料來提供

水、陸及空氣的污染排放以及外來入侵種的防治等等。我

各級學校及全民教育的環保教材,讓大家都能夠從認識到

們身為一個消費者,也應該要開始力行節能減

關心,進而能保育復育

要如何才能

,不吃野

味,特別是不符合生態保育及永續漁法所捕撈的海鮮。

些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

臺灣原生動物。 7


2 一本古老的航海日誌: 海龜如何在海洋中航行 文/程一駿

在小琉球近海覓食的亞成龜

海龜在大洋中的洄游 動物會進行遷徙,尤其是長距離的遷徙,主要是為

從生理生態學的角度來講,順著洋流而行是最省力 的,也最能即早到達目的地,以減少被天敵攻擊的機

了生存及繁延下一代而開發不同地區及不同時間的資

會。對海龜而言,

源,或是避開當地資源出現季節性枯竭,以達到最大的

游,且在洄游過程中多不進食。因此,更需有效的利用

存活機率。許多海洋動物,尤其是大型動物,在洄游(遷

海況,才能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及提高活下去的機會。

徙)的過程中,都會利用海洋中的物理現象,像是洋流以

然而,由族群基因結構及上標的研究顯示,海龜會洄游

達目的地。

到數百至數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覓食及產卵,甚至有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程⼀一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專任教授

會在

存足夠的養分後,才進行洄

8


洋洄游的情形,許多證據也顯示,

特性,十分難以追蹤,所以

除了少數的種類如平背龜以外,海

題長久以來,一直都困擾著海龜研

海龜時,再通報海龜的標號,

龜在海上的分布十分廣泛。此外,

究與保育人士。

一來便能知道海龜洄游到

海龜除了上岸產卵外,一生都在海

早期的洄游研究

中渡過,因此

們與海況之間的關

係,並非簡單的因果關係,想要找 出兩者間的關係並不容易。

海龜洄游之

個問

鰭狀肢上釘上金屬標,待民

發現

裡去。

他從1967到1982年共進行17 ,早在50年代就

有研究人員試圖去解答它,

是因

年的研究,結果十分不理想,由於 當時的材質不良,標很容易鏽

為海龜研究之父Dr. Archie Carr在

是脫落,加上許多民

哥斯大黎加進行海龜研究及保育時

後沒有通報,或不識字等因素,

到達飼育場所,並以浮游動、植物

發現,加勒比海的海龜產卵沙

完成一

為食,等到長到青少龜之後,又會

益減少,但由於不知道

順著洋流到達

母龜來自何處,也不知道

小海龜在下海後,會順著洋流

的覓食海域。在成

長過程中,海龜會利用洋流到達不

完卵後後會去

同的覓食場,及利用特殊的海況,

適當的保育工作。

如渦流能聚集食物的特性,

留在

些產卵的 們在產

裡,因此無法進行

在捕殺海龜

論文,但Dr. Carr卻利用

個研究結果,提出海龜會利用洋 流作為洄游路徑指引的假說。 海龜洄游的研究因成效不彰, 而延宕了十幾年,一直到70年代後

他的研究團隊就曾於1965年與

期,因技術突破才獲得長足的進

海軍合作,在海龜背上綁氣球,並

步,在各種努力中,以人造衛星追

在沙

上築高塔進行觀測。不意外

蹤技術的應用最為成功。當時

的,

個實驗因氣球爆炸而失敗,

技術,剛從浮標轉應用到野生動物

因此在其一生中,海洋中的物

不過也算是人類第一次進行海龜的

的研究上,兩位學者便將追蹤北極

理現象,均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

遙測追蹤。此後,他不氣餒繼續利

熊的人造衛星發報器,應用在海龜

色。然而,因為海龜有大洋洄游的

用傳統的上標辨識法,就是在海龜

身上。他們成功追蹤的結果,解答

些海域中覓食。而當

轉成大人

時,海龜又會利用洋流進行生殖洄 游,以返其出生地去繁衍下一代。

9


了懸疑已久的問題̶海龜在海上的行蹤,

項成果引發

了研究人員極大的興趣,在之後的40年裡,隨著電腦科 技的進步,衛星發報器的

小,功能也

強,

終於引發了動物行為學上新一代的思維。

洄游機制解釋上的爭議 在整個洄游研究中,曾經引起極大的爭議是「母龜 並非每年都會回到出生地去產卵,生殖洄游的距離又十 分遙遠,那海龜在茫茫大海中,是靠 引到達其產卵沙

?」,

些環境因子的指

個問題在90年代出現了兩派解

釋,一派認為地磁是引導海龜洄游的主因,因為動物腦 中都有類似磁鐵的器官,因此地磁的強度及傾角對動物 而言,就像地圖上的經緯度一樣, 「地磁地圖」,海龜就靠 為了證明理論是對的,

就是他們所謂的

個「地圖」找到回家的路。 派學者還進行許多實驗室內的

實驗。

裝置人造衛星發報器

磁漂移的影響,而後一派則無法解釋出生地所釋放出的

另一派則認為像鮭魚一樣,由出生地所流出的物理

物理及化學特性,在一段距離後會遭到海水的稀釋,而

及化學特性,是海龜用來找到目的地的指標。他們做了

量測不到的問題。近年來,

很多野外實驗,譬如將產卵的母海龜搬到他處,再看

同發表論文,並結合兩種說法。盡管如此,

是否會回到產卵沙

然無法完全解釋海龜洄游的機制,因為上述的說法皆忽

等。

兩派說法雖然都有證據支

持,但都有其無法克服的缺點,像是地磁說無法去除地

兩派不再堅持己見,而共 些論點仍

略了海洋中最明顯也最重要的物理現象:海流。 10


洋流的影響

都是生物學家,對物理海洋幾乎

海龜為一游泳力很強的海洋 動物,可以自己決定前進的方 向,因此

和洋流間的關係十分

複雜。一般而言,海龜可以順著 洋流而行,既省力又可早點到達

一無所知,而物理海洋學者,多 數不懂也不重視生物,因此兩者 間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鴻溝,

題就一直沒獲得適當的解決。 動物學家只有靠著地理資

目 的 地 。 海 龜 也 會 逆 著 洋 流 而 系統中的疊圖功能,將相關的數 行,並利用它作為洄游方向的指 據畫在一張地圖上,再設法以生 標,但會避開強大的洋流。海龜 物海洋學的知識,來證明兩者有 會因一時洋流太強,而暫時被漂 關。但證明有關並不代表真正了 出洄游路線。

也會被強大的側 解兩者間的關係。就

流帶離洄游的路徑。在

樣的,許

種情形 多 近 年 來 的 文 獻

下,洋流可以變成助力,也可以 就像「瞎子摸 成為阻力。

象」一樣,

海龜在不同的海域中,也會 因洋流的改變而採取不同的策 略,因此兩者間的關係, 量化的方式計算出。

能以

個方法看

不斷嘗試用生 物學的角度,去 解釋兩者之間的關係。 雖然少數學者會嘗試著進

似簡單,但卻難以執行,其中主 行跨領域的研究,但因大部分的 洄游追蹤路徑圖

要的原因是:海龜研究人員幾乎 生物學家並不懂得物理海洋,所 11


類文章,難以刊登在主流期刊上,也未受到應有的

重視。 一直到最近,才有生物學家試著去解讀物理海洋現 象,但在缺乏足夠的物理訓練下,海龜洄游與洋流間的 關係,仍難有突破性的發展。

洄游中的潛水行為 讓問題更複雜化的是,海龜在海中是以潛水的方式 前進,因此是一個3度而不是2度空間的洄游行為,

研究海龜的洄游行為變得更為困難。所幸在過去,許多 研究人員利用另一種量測動物潛水的儀器̶溫度-

裝上人造衛星發到器(上面)及溫深儀(側面)的母龜

深度紀錄儀(temperature-depth recorder),對海龜的潛水行為做了深入性 的了解,並定義出若干主要的潛水類 型。目前也有人造衛星發 報儀因具有壓力計, 所以能判斷出海 龜在大海中的潛 水類型。 小海龜的水下泳姿 (背部為儀器的模型)

在大洋洄游中做了些甚麼,像是海龜的潛水深度不超過 5米,則代表海龜正在奮力前進。而當海龜長時間下潛 到70米以下並很少改變深度,就代表海龜可能在深水區 或是海底休息,要不然就在海底找食物吃。

對我們了

解海龜在大洋中的生活方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有人將水下攝影機利用吸盤原理固定在

讓我

海龜背上,以實際觀察的方式,來了解海龜的水下行

們較能夠掌握,海龜

為。結果發現海龜下海後之行為是多變的,比由溫度-深 12


度紀錄儀所解讀出來的行為要複雜很多。 它很好用,但缺點是造價昂貴,且不像人 造衛星發報器具有無線傳輸信號的功能, 所以需回收後方能解讀影像 然十分吸引人,但目前

,因此它雖

限於短時間及小

範圍的研究。

生物紀錄儀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儀器 小,功能也

強,一些量測生理功

能的儀器,如胃內溫度、心跳記錄儀等都

母龜產完卵下海

能附在人造衛星發報器上,使我們得以配 合位置及潛水資料,得知海龜在海中某一 定點的生理狀況,像是了解海龜是否在休 息或是覓食等等。

些資料配上地理資

系統的疊圖及分析,就能充分掌握海龜在 海上的行蹤。由於

些儀器能忠實地記錄

動物在海上的一舉一動,所以研究人員以 「生物記錄儀」來代表新一代的追蹤紀錄 儀。

個技術因發展潛力無窮,將會帶給

動物行為學上一個全新的

釋。

海中的龜寶寶

小海龜下海 13


3 臺灣潮間帶的生物特性 文/陳育賢 臺灣的海岸線長約1,140公里,大致上可以分成 礁岸、岩岸、礫岸、泥沙海岸與河口等幾種類型。在 不同的海岸潮間帶中,棲息的生物種類就不盡相同, 是因為各種生物對其棲地環境都有其獨特的適應 力,且對資源的利用程度也有所不同之故。

臺灣岩礁海岸生物的特性 岩礁海岸包含了「珊瑚礁海岸」和「岩石海岸」 兩大類,而岩石海岸又可以依據石塊的大小,細分為 海

平臺、巨礫海岸、礫石海岸、沙礫海岸等,且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育賢/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技正退休,現為臺灣珊瑚學 會監事 14

白果胞藻


大量繁生的海藻通常耐旱的能力較好,如石蓴、滸苔、柔 弱

枝藻和絲擬藻等。 在湧浪較大的潮間帶下部繁生海藻則大多質地堅

可以忍受海浪不斷的沖擊,如喇叭藻、馬尾藻、石花菜、 白果胞藻、繁枝蜈蚣藻、小杉藻、縱胞藻等。在水流比較 緩和的潮池或亞潮帶裡生長的海藻,質地通常比較柔嫩, 而且大都能夠分泌粘液保護自己,如:巢沙菜、海門冬、 蜈蚣藻和浪花藻等。有些海藻還會吸收海水中的石灰質沈 積在體內,增強組織的硬度以抵抗海浪的沖擊,而大量繁 生在潮間帶,如仙掌藻、北方赤盾藻和珊瑚藻類,

化的機制還可以降低體內有機物質的比例,使得許多魚 類、海膽、螺類和蟹類等動物不怎麼喜歡吃它們。 棲息在臺灣岩礁海岸潮間帶的動物有上千種之多,每

硬葉馬尾藻

一種動物都有其特殊的本領,才能在

環境多變的海陸之

瑚礁海岸中也常混雜著礫石區、砂石區、泥沙區及泥沙底

間生存到現在。石鼈、笠螺、青螺、玉黍螺和海蟑螂等大

的潮池或潮溝等各種微棲地。此外,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

多能耐乾旱和大浪,而棲息在大型掠食者較少的潮間帶上

藻礁海岸,是由珊瑚藻類死亡後膠結所形成的。

部。

俗語說:「滾石不生苔」,穩固的岩礁海岸潮間帶的

棲住在岩礁海岸潮間帶的螺類和甲殼類大多有堅硬的

些海藻依據能忍受乾

厚殼,才能忍受大浪的沖擊,如鐘螺、岩螺、麥螺、蜑螺

旱與炙熱的耐力,而有著分層生長的現象。在潮間帶上部

等科的螺類,以及寄居蟹、扇蟹和方蟹科的甲殼類。藤壺

岩石上,幾乎都長滿了各種海藻。

15


類和黑齒牡蠣大多緊緊的附生在浪大的岩石上;多毛類、

強大的腹足吸附在岩石上的貝類,如:石

甲殼類和陽隧足大多匿居在岩縫中;海綿、海葵、菟葵和

螺、蜑螺、松螺、鐘螺等,也都需要比較穩定的基底,以

免被大浪翻滾的石頭壓住或擠到。

則大多附生在潮間帶下部與潮池裡的隱

處;

蝦、迷你貝類和海兔則大多藏身在藻叢中。

、青螺、笠

棲住在礫石海岸潮間帶的甲殼類動物大多具有硬殼和

潮池中有許多魚類則是常客,如鰕虎、鳚、豆仔魚、

尖銳的趾尖,以利在岩石上和岩縫間爬行;寄居蟹類可以

隆頭魚、石狗公、裸胸鯙等。青螺、笠螺和松螺等貝類都

利用堅硬的螺殼來保護自己。有些蝦蟹類還可以迅速而且

有著強壯的腹足,可以緊緊的吸附在岩石上,每天出外啃

完整的自動切斷被岩石夾住,或者是被人類等天敵捉住的

食岩石上的微細藻類之後,都會爬回到固定的「家」,久

附肢,以利逃生,且能迅速的封閉傷口,不會流失太多的

而久之,岩石的表面就會形成許多小凹洞。

血液,而蛻殼時,還會再生出新的附肢。此外,許多瓷蟹

梅氏長海膽還會在岩石上鑿穴而居,以其硬棘抵住洞 壁,抗拒捕食者的攻擊和海浪的沖擊,也漸漸地將岩石 得千瘡百孔,在地層上升以後,形成了「蜂窩岩」的特殊 景觀。此外,還有許多星蟲會分泌酸液,在堅硬的珊瑚礁 石裡面鑽孔而居,以躲避敵害,猶如珊瑚礁海岸的蚯蚓, 其數量可多達每一平方公尺有上千隻,可以說是破壞珊瑚 礁的主要元兇。 固著性的生物如石蓴、滸苔、珊瑚藻、海葵、菟葵、 藤壺和牡蠣等,必須附著在穩固的岩石上,才能避免被沖 走或壓死。因此,礫石越大,就越能夠提供越穩固的基 底,而礫石越小的潮間帶,棲息的生物就越少。此外,以

類為了方便在石頭的縫

中爬行,還演化出特別

平化的

身體。

臺灣泥沙海岸生物的特性 泥沙海岸的潮間帶因為底質鬆軟不穩定,所以海藻無 法固著生長,只有在

廣的泥沙海岸,才有海草以地下莖

蔓生,或者是紅樹科的樹木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如泰來 草、海茄苳和水筆仔。同時,在 會掘沙

洞藏身的動物,且各有其特殊的本領,例如沙蟹

類和招潮蟹類的步 並迅速

廣的泥沙海岸也有較多

細長,眼力甚佳,可在沙地上快速奔

洞,以躲避水鳥等掠食者的攻擊;短指和尚蟹

則以大群覓食,減少被捕食的機率;大眼蟹類的身上長滿 16


了細毛,常黏附著一些藻類作為偽裝之用;黎明蟹和 蟬蟹的步

都已經特化成

平狀,

樣可以迅速的掘

沙躲藏。 螺類和寄居蟹大多靠硬殼的保護,以避免掠食性 動物的捕食。而無數的沙蠶和星蟲等蠕蟲類則匿居泥 沙層中;雙殼貝類則除了會掘沙匿居之外,還有硬殼 可以保護自己,只有在漲潮時才露出一點出入水管, 以濾食浮游生物;襟首葉蟄蟲還會黏附貝殼和草木碎 片來偽裝自己。 在泥沙海岸與岩礁海岸的交接處,常會有一些礫 石堆積在泥沙上,而有一些特殊的動物棲住在

裡,

如太平洋長臂蝦和緣頂鬚鳚。此外,岩礁海岸的大型 潮池或近岸處也常有一些小面積的泥沙堆積,生長著 一些獨特的生物,如泰來藻和棘軸蝦。在無數的細小 沙粒間,更匿居著許多小動物,如跳蝦類,還有許多 更微小的動物要用放大鏡或顯微鏡才能夠看得到。 些微小的動物是近幾十年來才受到海洋動物學家注意 的一群動物,

們在海洋生態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還不

太平洋蟬蟹

是很清楚,有待專家學者更進一步去深入研究。

17


圖一

4 寄居蟹物語

猜猜

文/郭香吟

是誰?【圖一】

個怪異生物有著兩隻螯,外觀像

蝦又像蟹,腹部向右彎旋柔軟似果凍狀,難道 是

是一隻蝦?還

是一隻蟹?似蝦非蝦,似蟹非蟹,別懷疑其實

是寄居

圖二

蟹。 寄居蟹和蝦、蟹外表上有幾分類似,

們在分類上都屬於

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蝦類腹部豐滿延長分為六節,尾部 發達呈扇狀屬於長尾類【圖二】,蟹類腹部卷縮在頭胸甲內, 尾部完全退化屬於短尾類【圖三】,而寄居蟹型態在演化上介 於兩者之間,腹部、尾部皆不發達屬於異尾類 。寄居蟹第四和 第五胸足萎縮退化,其腹部向右彎旋是因為自然界中以右旋螺 貝類居多,此形態的演化讓

們較易找到寄居之對象,寄居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郭⾹香吟/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甲殼類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助理

圖三 18


其螯的大小依其種類的不同有左螯大於右螯、右螯大於左螯與、左 右螯大小相似等三種不同的型態特徵。 多數人都見過寄居蟹,但難得有機會觀察

在殼下的廬山真面

目。寄居蟹通常會背著殼緩慢爬行,柔軟的身體會藏在殼中,眼 睛、兩對觸角和螯足、前三對步足則會露在殼外,遇到危急或驚嚇 時才會躲入殼中。當分類學家在進行研究或博物館館方製做標本以 供典藏時,會將寄居蟹從其寄居的殼中取出,進一步窺其完整真實 的面貌。「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甲殼類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的工 作人員拍攝標本時,也會盡量將寄居蟹的

些資

完整記錄下來。

圖四

寄居蟹和蝦、蟹外表上有幾分類似,在分類上都屬於節肢動物 門甲殼綱十足目。寄居蟹型態在演化上介於兩者之間,腹部、尾部 皆不發達,屬於異尾類 。寄居蟹第四和第五胸足萎縮退化,其腹 部向右彎旋,是因為自然界中以右旋螺貝類居多,此形態的演化讓 們較易找到寄居之對象。其螯的大小依種類的不同,有左螯大於 右螯、右螯大於左螯、左右螯大小相似等三種不同的型態特徵。 一般來說,寄居蟹雌雄個體在外表無明顯差異,無法從其外觀 判斷公母,須將其從殼中取出,依其生殖孔位置作判別:雄性寄居 蟹生殖孔位於第五對胸足的腰節上【圖四】,雌性寄居蟹生殖孔位 於第三對胸足上【圖五】。

圖五 19


相當廣泛,從陸地到深海都有其

本文的主角、計畫本年度數位化產出的其中之一

不同種類的蹤跡,依其分布區域可分作三個族群:陸

印紋真寄居蟹(Dardanus impressus),根據《臺

生種、淺海種及深海種。陸生寄居蟹雖為陸棲性,但

灣寄居類蟹誌》的記載,其在臺灣海域的分布深度為

繁殖季時會降海產卵,其幼體會與淺海、深海種一樣

22-145公尺,屬於淺海種寄居蟹。

會在海中成長,歷經一段浮游期。淺海種寄居蟹一般

漁獲被撈捕上岸,在宜蘭大溪漁市的下雜魚堆中,常

在海邊潮間帶可見其蹤跡,而深海種的寄居蟹,由於

可發現

深海螺殼不足的關係,過去時有捕獲寄居在瓶罐、竹

的魚貨外,不妨也找找

筒或可藏匿身軀的管狀廢棄物之個體。寄居蟹不

寄居蟹標本或認識其他臺灣甲殼類動物,也請到「國

寄居蟹族群分

資源回收者,從藻類、食物的碎 所不吃的特性,更讓

殘渣到動物遺骸無

們不時會伴隨著

種寄居蟹。下次到大溪漁市,除了採買新鮮 們的蹤跡。如果想觀看更多

立臺灣博物館典藏數位化計畫」網站搜尋

們得到「甲殼類的清道夫」稱

號。作為食物鏈中的清除者,寄居蟹在生態系中地位 相當重要。 20


楚南氏山椒魚,拍攝地:花蓮合歡山

5 臺灣的兩棲類 文/楊懿如

兩棲類包括有四隻

沒有尾巴的無尾目(青蛙和蟾

蜍)、有四隻

有尾巴的有尾目(蠑螈及山椒魚),以及長

得像蚯蚓沒有

的無足目(蚓螈),全世界約有6900多種

(Amphibiaweb網站http://amphibiaweb.org/,Apr.4, 2012查詢)。

群長相各異其趣的兩棲類,有共同的特徵̶

濕潤裸露的皮膚以及水陸兩棲的生活,也演化自相同祖先。 臺灣共有33種無尾目蛙類及5種有尾目山椒魚,

們的

祖先主要是來自中國大陸,利用冰河期海平面下降臺灣和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楊懿如/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副教授 21


陸相連結的機會,從大陸遷移到臺

身體背面綠色,非常美麗可愛,例如

灣。有些種類來自溫暖的南方,例如

臺北樹蛙、翡翠樹蛙;但也有褐色的

樹蛙,主要分

樹蛙,例如像是褐樹蛙等。

在臺灣中低海拔地

區。有些種類的祖先來自大陸的北 方,適應較涼的氣候,例如山椒魚, 分

在終年涼爽的高山地區。

翡翠樹蛙鳴聲

的牛蛙、平地常見的貢德氏赤蛙等。 赤蛙有修長的後

臺灣有5種山椒魚,都屬於山椒 魚科,臺灣是山椒魚科動物分

赤蛙科有10種,例如生物實驗用

最南

、善於跳躍,通常

在地面活動,因此身體的顏色呈褐色 或夾雜一些綠色,以便和地表顏色相

限。山椒魚的身體呈褐色,四肢短

混合。

小,棲息於原始森林底層。臺灣的33

赤蛙很像,是平原農墾地常見的蛙

個蛙種,根據外

類,例如像是水蛙(虎皮蛙)、田蛙

部形態及內部 骨骼結構, 可以分成 六科。

科有11種,樹蛙的趾端膨大 們

在樹上活動。有 翡翠樹蛙,拍攝地:新北市新店廣興

(澤蛙)等。 狹口蛙科是頭小、身體圓胖的一 群可愛的蛙類,臺灣有5種,其中體 長約2公分的黑蒙西氏小雨蛙是臺灣

其中種類最多的是樹蛙 成吸盤狀,有利於

舌蛙科蛙類有4種,外型和

些 樹 蛙

蛙類中體型最小的種類。蟾蜍科蛙類 的皮膚有毒,

們身體

滿大大小小

由毒腺構成的疣,眼睛後面特別突起 的耳後腺是毒腺集中的地方,也是 們的特徵,臺灣共有2種。中國樹蟾 22


貢德氏赤蛙鳴聲

澤蛙鳴聲

小雨蛙鳴聲

黑眶蟾蜍鳴聲

中國樹蟾鳴聲

拉都希氏赤蛙鳴聲

貢德氏赤蛙,拍攝地:馬祖南竿

屬於樹蟾科,

的外形像綠色樹蛙,有吸盤,在樹上

活動,但內部骨骼結構和蟾蜍類似,所以稱之為樹 蟾,樹蟾科的成員臺灣

有中國樹蟾1種。

兩棲類雖然過的是水陸兩棲的生活,但不同的種

息在離水域不遠的樹林底層、灌叢或草叢的陸棲性種 類。 但不論如何,

們在繁殖期都會遷徙到水域。每

一種蛙類的繁殖期不太一樣,有些喜歡在稍帶有寒意

類對水的仰賴程度不盡相同。有些是終年住在水裡的

的秋冬兩季,例如臺北樹蛙、長

赤蛙、盤古蟾蜍

水棲性種類,例如福建大頭蛙,但大部分蛙種則是棲

等;有些則喜歡溫暖的春夏兩季,例如小雨蛙、澤

23


蛙、黑眶蟾蜍、及貢德氏赤蛙等;有些則一年到頭都

例如貢德氏赤蛙的叫聲是如同狗吠般的「茍、茍、

很活躍。

茍」,被

雄蛙在繁殖期會發出叫聲,並隨著場合的不同發 出不同的聲音,例如建立領域警告其他雄蛙不要接近 的領域叫聲、驅逐其他雄蛙或打架時發出的遭遇叫 聲,或是吸引雌性的求偶叫聲等。但不論是

稱為「狗蛙」;斯文豪氏赤蛙發出像鳥叫

的「啾」單音,經常讓沒有經驗的賞鳥人白忙一場, 因此有人戲稱

為「

般「

」叫聲,則是小鳥輕聲

人鳥」;而面天樹蛙如同

喃。

一種叫

臺灣兩棲類繁殖的場所,根據水域的型態不同,

聲,每一種蛙類都有其獨特的聲音頻率,具有種類辨

可分成流水型、靜水型、陸地型及樹棲型。臺灣的蛙

識的功能。各種蛙類的求偶叫聲也各具特色,例如黑 眶蟾蜍的叫聲是一連串急促的「嘓、嘓、嘓、… ⋯」;白頷樹蛙是如同放

炮般的「答、

答、答、答」;腹斑蛙是豪邁激情的 「給、給、給」。有些蛙類則是含 蓄的愛在心頭口難開,例如拉 都希氏赤蛙的叫聲是綿長呻吟 般的「嗯ㄚ」,聽起來好像在 廁所裡方便,所以有人

為「拉肚子的青蛙」。 有些青蛙的叫聲不像青 蛙,為大自然增添不少趣味。

艾氏樹蛙鳴聲 艾氏樹蛙,拍攝地:南投溪頭

24


大多數屬於靜水型,被蛙類利用繁殖的靜水域種類

五花八門,包括池塘、沼澤、水田等永久性水域,以及 路邊、水溝積水等暫時性水域。

臺北樹蛙鳴聲

許多樹蛙屬於陸地型及樹棲型,例如艾氏樹蛙雄蛙 會躲在積水的竹筒內鳴叫吸引雌蛙接近及交配,雌蛙在 交配之後產卵,將一粒粒晶瑩剔透的卵黏在竹筒上。卵 孵化成蝌蚪,蝌蚪在竹筒中生活,雄蛙交配之後繼續留 在竹筒內照顧卵粒,利用富含水分的皮膚協助維持卵粒 的濕潤。雌蛙則定期回來產卵 的蝌蚪,

食在洞中積水成長發育

食的時候,雌蛙將身體下半部浸在水裡,蝌

蚪主動聚集在雌蛙肛門及大

外側並刺激雌蛙排卵。

大多數臺灣蛙類沒有護幼行為,多半聚集在一起成

卵塊。泡沫卵塊外層和空氣接觸之後成薄殼狀,裡面則

一片或一團,稱之為卵塊。在溪流產卵的蛙類,為了避

保持濕潤,可保護胚胎及孵化的蝌蚪,等到大雨來臨,

免卵塊被溪水沖走,通常都在水流比較緩慢的溪邊產

將泡沫卵塊的外層溶化,小蝌蚪才順著雨水流到池塘等

卵,而且卵塊帶有黏性,將其黏在石頭下。蟾蜍的卵包

水域,完成

在長長的膠質囊中,稱為卵串。 蛙類不一定都在水裡產卵,面天樹蛙產卵在水邊的

25

臺北樹蛙產泡沫卵塊,拍攝地:南投日月潭

們的蝌蚪期。

有了泡沫卵塊

種特殊的產卵方式,許多樹蛙才能

將卵產在樹上,逃避水裡的天敵̶魚、螃蟹等水生肉食

落葉底下,很像打翻一地的大粉圓。綠色樹蛙則將卵粒

性動物的捕食壓力,提高存活率。也因此

們產的卵粒

藏在外型大小有如饅頭一般的白色泡沫中,稱之為泡沫

比較少,約200至400多顆,比起在水裡產卵、動輒數


莫氏樹蛙鳴聲 莫氏樹蛙

千顆卵粒的蟾蜍及赤蛙,在陸地產卵的樹蛙是採用以質

的兩棲類,也越來越少了。造成兩棲類減少的主要原因

取勝的繁殖策略。山椒魚則將數十顆卵產在膠質包裹的

包括棲息地破壞及改變、全球氣候變化、化學污染、疾

卵莢裡,非常隱密不常見。

病及病原、外來種、商業利用等,都和人類的活動有

在臺灣,從海平面到三千公尺高山都能發現兩棲類 的蹤跡,兩棲類棲息的環境也非常多樣,包括都市、稻 田、平原、池塘、森林、溪流等,容易觀察及接近,是 最佳的保育教育教材。但隨著臺灣經濟發展,以往常見 26

關。臺灣兩棲類的保育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就從瞭解 們開始吧!


6 長尾南蜥的護蛋行為 文/黃文山

在過去的15年中,筆者在蘭嶼島上研究長尾南蜥的 親代照顧行為演化,全世界真正對爬蟲類親代照顧行為 有系統的報告以筆者2006年研究臺灣蘭嶼的長尾南蜥 為代表作之一。筆者在此篇報導了長尾南蜥的親代照顧 行為與被照顧蛋的孵化率。長尾南蜥只攻擊對蛋生存有 威脅的赤背松柏根,而對其它沒有威脅的同域物種 (如 斯文豪攀蜥和鮑氏蜓蜥)等皆無反應。 長尾南蜥 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黃⽂文⼭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研究員兼主任


長尾南蜥在水泥洞的蛋

蘭嶼島中橫公路野銀段建成完工 雖不超過15年,此處的水泥邊坡卻 成了長尾南蜥生蛋最佳之處,並進而 演化出親代照顧,這實在是相當的不 可思議;而在臺灣本島上同種的長尾 南蜥雖然也有類似在水泥洞生蛋的記 錄,但卻無親代照顧行為;可見蘭嶼 島長尾南蜥的親代照顧行為是最近才 演化發展出來的。 與其它有親代照顧行為的動物相 比,如鳥類或哺乳類等,長尾南蜥的 親代照顧行為並不完善。後續研究應 長尾南蜥在水泥洞護蛋

剛孵化的長尾南蜥

對長尾南蜥親代照顧的時間與代價以 及長尾南蜥巢位選擇增加後代存活率 等課題作更深一層去探討。 親代照顧的代價決定了親代是否 繼續照顧子代的意願。親代死了,子 代大概也活不了,因此,親代需衡量 自己的付出代價與子代的最佳利益, 取得平衡點方可。若代價超過利益太 28


多則親代照顧將會停止。這就是一

選擇了高溫的水泥洞為巢,使照顧

通盤的考量及研究,以獲知長尾南

般大家所認知的 Cost and bene- 子代所需能量降低,因此演化出了

蜥親代照顧行為演化的近因及遠因

fit model。

就顯得格外重要。

耗能的親代照顧,那麼它們當然有

而爬蟲類親代照顧的代價約可 分為下列二點:生產代價-母親因長 期照顧子代而失去再生產機會,即 使再生產第二胎,也因親代照顧而

很大的回饋。其實,如筆者在2007 所發表的文章中載明,長尾南蜥照 顧子代並不會因此而犧牲

的存活

率或第二胎數量或品質。

較少覓食,使能量儲存少而降低了

筆者累積12年以來長時間追蹤

第二胎數量或品質;生存代價-母親

子代的生長率及存活率,包括比較

因照顧子代,而增加被捕殺失去生

在高溫環境中和自然環境中孵化的

命的機會,或長期不進食,免疫力

幼體其體型差異及前五年來生存

降低,遭細菌感染致死的機會也就

率;我也比較它們的孵化時間和存

會大增。

活率、孵化時幼體體型大小和往後

親代辛苦的照顧子代的最佳回 報就是子代孵化愈多愈好,可讓親 代的基因大量傳遞下去。所有這些 代價與回報(利益)如何在長尾南蜥親 代與子代間取得平衡點

?

筆者也發現蘭嶼的長尾南蜥巢 位選擇增加後代存活率。長尾南蜥

七年的再捕捉率(存活率)和族群替代 率等。看看是否真的長尾南蜥巢位 選擇會增加後代存活率。其結果如 筆者預測:長尾南蜥巢位選擇確實 增加後代存活率。

筆者再以三年的時間傾力於長 尾南蜥親代照顧行為演化作更深入 的探討,期望由臺灣本土長尾南蜥 獨一無二的行為研究中獲得國際學 界的肯定。以下介紹此三項研究: 1、長尾南蜥回巢所需的時間以及其 回巢機制。長尾南蜥在親代照顧期 間會離巢覓食,因此能夠回到自己 的巢照顧蛋非常重要。動物能夠成 功地回家需有如下能力:第一,儘 速回家,縮短於不熟悉路途的時 間,以避免被捕食者吃掉;第二, 在返家過程中避免浪費過多能量; 和第三,若能回家可獲得生殖和食 物支配領域權。許多爬蟲動物類群

筆者也發現,母蜥的行為改變

具備返家能力,這些爬蟲類使用的

與掠食者習習相關。因此,週延及

回家機制有羅盤導引機制,地磁導 29


赤背松柏根正準備進入水泥洞中吃蛋

引機制,感覺機制(如嗅覺、視覺

赤背松柏根蛇會縮短長尾南蜥返

等)和e-vector極光辨識機制等。

家的時間。

本研究測試正在照顧蛋的長

2、承上,長尾南蜥會因掠

尾南蜥的返家能力,探討將長尾

食者而改變親代照顧時間和縮短

南蜥被置放至不同離巢距離時,

返家時間,那到底母長尾南蜥保

其回巢所需的時間以及其回巢機

護的是

制;並探究是否長尾南蜥回巢所 需的時間和掠食者有關。

的巢還是

的蛋?

本研究利用實驗操作,將照 顧蛋的母蜥和部份或全部的蛋移

本研究的結果如下(1) 正在

到隔壁窩後以赤背松柏根蛇測

照顧蛋的長尾南蜥被置放在住家

試,研究長尾南蜥會就地保護蛋

範圍之外後能成功地回家;(2)置

或會回到原來的窩保護巢?若長

放距離若超過300m會影響長尾

尾南蜥會就地保護蛋則顯示

南蜥返家的時間和成功率;(3)

認得自己的蛋而攻擊赤背松柏

長尾南蜥的年齡不會影響長尾南

根;若長尾南蜥回到原來的巢而

蜥返家的成功率;(4)長尾南蜥主

不管蛋是否在巢內則可證明長尾

要依靠嗅覺返家;(5)蛋的掠食者

南蜥不認得自己的蛋,而

保護 30


長尾南蜥準備攻擊吃蛋的赤背松柏根

的是巢不是蛋。由此可知,長尾南蜥親代照顧行為是

護蛋原來僅是護巢的副產物,我們應確實認知的是:

否僅是護巢的副產物。此一研究或將可探討領域行為

長尾南蜥保護的是巢而非

的蛋。

演化之成因。結果如下:長尾南蜥回到原來的巢而不

3、演化生物學的一大問題就是要瞭解為何生物界

管蛋是否在巢內。證明長尾南蜥不認得自己的蛋,而

如此多采多姿,也包括行為生態的演化。但因生態界

保護的是巢不是蛋。據此,可知道野外觀察到的母

太複雜,所以大部份的研究主要在實驗室進行,以探

蜥會在原來的巢抵抗吃蛋的掠食者赤背松柏根蛇以保

討行為生態的影響及近因。 31


長尾南蜥攻擊赤背松柏根

而生態相對簡單的小島遂提供自然界研究行為生

32

based predation)或者吃蛋(Egg-based preda-

態演化的最佳場所。本研究以近因機制切入比較臺灣

tion)的掠食者有關,或兩者皆參與了親代照顧行為

屏東(無親代照顧行為)以及蘭嶼族群(有親代照顧

的演化。

行為)其群聚的相互關係,探討到底臺灣族群為何沒

而遠因機制,擬比較高雄、屏東、綠島 (以上三地

有親代照顧之行為?而蘭嶼族群為何有親代照顧之行

無親代照顧行為)及蘭嶼長尾南蜥族群DNA的差異,是

為出現?這是否和其親代照顧行為和成體(Adult-

否已有因親代照顧行為或地理隔離,造成分子層次的


長尾南蜥

差異?因為若有親代照顧的個體散

到臺灣本島則可

能會因天敵多而被吃掉;同理,若無親代照顧的個體 散

到蘭嶼,則因無親代照顧的行為,即使生蛋也可

能會被赤背松柏根吃掉蛋,兩者同樣不會有基因遺傳

2. 蘭嶼長尾南蜥蛋的天敵赤背松柏根的族群量非常 大,但臺灣本島赤背松柏根的族群量非常小。 3. 長尾南蜥的親代照顧行為演化的近因:與蛋掠食者 赤背松柏根有很大的關係。

下去,因此兩族群間可能因有、無親代照顧行為而有 族群隔離產生。如果DNA的差異顯著,則可預測和島 嶼隔離機制或行為等因子有關。若無差異,則可見蘭 嶼長尾南蜥族群的親代照顧行為是在強大的天擇情況 下適應性演化出來的。其結果如下:

4.長尾南蜥的親代照顧行為演化的影響:因DNA幾乎 相同,親代照顧行為不是種化的因素。 5. 蘭嶼長尾南蜥的親代照顧行為演化是一種適應性機 制亦即是天擇的結果。

1. 蘭嶼長尾南蜥成體的天敵僅有臭青公一種而臺灣本

透過以上長尾南蜥親代照顧行為演化等研究,臺

島長尾南蜥個體的天敵則包括臭青公、雨傘節、龜

灣本土長尾南蜥獨一無二的行為研究成果已獲得國際

殼花、赤尾青竹絲、眼鏡蛇和南蛇等。

學界的肯定。 33


7 與蟲為友

文/陳秀華

悠久歷史造就全臺第一 全臺第一個昆蟲學系是在

個學校成立的

?答案是位在臺中的國立中興大學。長期致力於農林業研究與教育

的中興大學,其建校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1919年,此後歷經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 學校、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臺灣總督府臺中農林專門學校、臺灣省臺中 農業專科學校,以及臺灣省立農學院等名稱的變遷,日治時期許多重要的昆蟲專家都出身於此校,例如一色周知、 松田盛行、是石鞏、中條道夫、水戶野武夫、六浦晃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秀華/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劃專任助理 34


本計劃主持人楊曼妙老師

植物病蟲害學系是在1947年的臺灣省立農學院時 期成立,當時全校

有農藝、森林、農化、農經及植物

病蟲害學系等五系,該系成立之初,便建立了昆蟲標本 室。1965年,植物病蟲害學系的昆蟲組獨立為昆蟲學 系,成為全臺第一個成立的昆蟲學系。 該系的館藏以系教授研究主題為主,教授們歷年來 的努力採集,讓中興大學昆蟲標本館在部分類群的昆蟲 標本收藏非常的完整與豐富,像是在木蝨、飛蝨研究領 域非常專業的楊仲圖教授,納入館中的收藏分別有 3,900件與6,800件,其中也不乏有新種命名所建立的 模式標本,佔全館3,000件模式標本的一半以上,對於 該校的研究教育有非常大的助益。 也因為有

些前輩的努力,楊仲圖的學生,也是中

興大學昆蟲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的楊曼妙主持人,有鑑 於

些館藏標本的珍貴性,也希望能讓更多的研究者有

其他方式進行對標本的初步檢視、減少模式標本被借閱 時所造成的傷害,便開始執行標本的數位化計畫。 35


吃素的「蝨」 相較於一般常見的蝴蝶、瓢蟲、獨角仙等常見昆 蟲,很多人對「木蝨」、「飛蝨」可能感到陌生。 們成蟲的外型就如同縮小版的蟬,甚至有些尺寸 2-3mm。雖然

的名稱有「蝨」

個字,但與我們

較常聽到的頭蝨、蝨子可是不同目別的生物,頭蝨、 蝨子靠吸血維生,而木蝨、飛蝨則屬於植食性昆蟲, 部分種類如柑桔木蝨、中國梨木蝨、樟樹木蝨、褐飛 蝨等,被視為是臺灣水稻、果樹等農作物的重要害 蟲。 也因為

些蟲體非常小,負責數位化的同仁,不

論是在取出標本、或是搬移標本,都得小心翼翼,要 是一個不小心動了標本插針,標本可能會因此損傷。 另一方面,因為必須以近距離拍攝標本,也就會造成 前面少部分影像清晰,後面都是模糊的「淺景深」現 象,因此必須拍攝不同對焦平面的照片,再以軟體進 行疊圖,才能完成一張完整的標本照。 不同的對焦平面,更須費神進行細微調整,才能 讓成品更為精緻。為了讓每一物種的型態照片更加完 標本採集工具 36


整,以利後續應用,原則上會在每個 物種的標本中,盡可能挑選1個模式 標本,加上3個雄性標本與3個雌性 標本進行拍攝。我們能在成果網站上 所看到的精彩照片,都是

些工作人

員以非常謹慎小心的態度,花許多時 間所累積的成果。 「標本要充分、適當的利用,蒐 藏才有意義。」所以楊老師與其團隊 除了讓數位標本照片達到高品質外, 在成果網站上提供分類階層檢索的方 式,讓使用者有效地逐步向下查找需 要的物種標本採集資

與標本的圖文

資料,同時也做為標本館館藏管理系 統之用。該校的老師則可利用

些完

成的數位素材,應用於生物誌

寫、

科學分類研究與修訂。學生們透過圖 片,更能了解昆蟲標本、標本籤的製 作,對於昆蟲的枝微末節的形態特徵 也能更為清楚辨識。 37


重視細節,探究奇奧 在訪談中,總是帶著笑容的楊曼妙,很仔細地為我們說明中興大學的昆蟲收藏與數位化的過程,讓我們感受到 對於昆蟲的熱愛與保護,也同時表現在數位化工作中。楊曼妙以自身的經驗,建議未來從事昆蟲數位化工作的朋 友,為求完整表現昆蟲標本的形態特徵,必須先建立完整的標本編號,以及流暢的工作流程。依循標本編號,拍攝 同物種、不同面向的照片,便不會重複或無法辨認,而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也能降低標本損壞的機率。

38


楊仲圖老師第一本著作《臺灣產木蝨科》

昆蟲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約佔動物物種 70%以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很多昆蟲其

擺放木蝨標、飛蝨標本的木櫃子

從中探究出昆蟲構造的奧妙之處,與蟲做朋友,可 以慢慢發現昆蟲其實也是很可愛的。

貌不揚,很多人可能因為在接觸昆蟲的過程中,有 過不愉快的經驗,進而對所有昆蟲產生反感。楊曼 妙建議大

可以多多接觸大自然,透過觀察昆蟲,

39


8 風華再現:日治時代館藏介殼蟲標本 文/陳淑佩、翁振宇

創建於1903年,隸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

之害蟲玻片標本,主要由高橋良一任職於農試場期間

驗所應用動物組的昆蟲標本館,收藏大量昆蟲標本,

(1920-1942年)建立,其研究臺灣半翅目

今已超出150萬件針插及玻片昆蟲標本,堪稱臺灣最豐

蝨、介殼蟲及纓翅目薊馬的分類,採集與發表新種甚

富的昆蟲標本收藏,其館藏數量遠超過臺灣大學昆蟲

多,為

系、中興大學昆蟲系、臺灣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

內容除昆蟲分類學外,尚有農業重要害蟲的生態習性等

館、東海大學生物系及林業試驗所。

研究,其中,半翅目介殼蟲總科的許多新種發表及其模

由於植物保護工作為農業試驗所(以下稱農試所)

蟲、粉

些昆蟲的分類學奠定良好基礎。他著述甚豐,

式標本,均收藏於農試所標本館。

主要工作任務之一,故館藏的昆蟲標本以農業害蟲為

任何製作精良的標本,經數十年或百年後,均有損

主,此與其他研究試驗單位館藏品有所不同。常見如鱗

毀之可能。特別是臺灣位於地震帶之環境,均使標本受

翅目、

損之風險大增。隨時光的流逝,

翅目昆蟲等針插乾燥標本,本館尚藏有臺灣農

些年代久遠保有昔日

蟲科、介殼蟲

農作物小型害蟲的玻片標本,由於氧化作用,昔日清晰

總科等,更為其他各館所未有。農試所所藏之日治時代

可見的形態特徵、經染色後的色澤亦漸消失。由於保存

作物小型害蟲之玻片標本,如纓翅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淑佩/農業試驗所典藏昆蟲標本數位化計畫計劃主持⼈人 翁振宇/農業試驗所典藏昆蟲標本數位化計劃助理 40


介殼蟲標本數位化之流程與步驟

的危機,再加上此類害蟲分類工作亦是筆者及協同主 持人熟悉的範疇,本年度便藉由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 執行的機緣,對館藏介殼蟲玻片標本(405物種, 3066片玻片)進行數位化工作,以期建立完整的館 藏介殼蟲總科影像數位化資料。 館藏介殼蟲標本數影像數位化工作包括: (i) 標本 整理及核對標本、查閱書籍:對館藏標本進行數量清 查、登錄蟲籤上之物種名稱及鑑定等資料,並同時查 閱標本之相關書籍或文獻資

,以核對標本學名是否

有變遷等情況。(ii) 館藏玻片標本及進行拍照:使用 光學顯微鏡配合數位單眼照相機等,對館藏介殼蟲之 玻片標本,進行形態特徵的數位化工作。(iii) 標本照 去背、後續影像處理:對已數位攝影完成之數位影像 進行後續處理及修正工作,如去背、調整色差及亮 度…等工作,使每筆影像 與建

更清晰。(iv) 標本照命名

:利用 文書軟體,進行分析整理文字資料。如

建置相關基本資料的標本基本資

、圖

基本資

參考文獻等,同時對於所整理分析之文字資料,依照 資料庫制定之欄位,將資 標本整理製作及核對標本

輸入欄位並

存,以完成

每筆 metadata。(v) 校對、再校對後上傳網頁及資 料備份:參考相關分類學資料以進行校對的工作,待 41


生物形態細部特徵互動網頁(滑鼠移至框線部位即會出現該部位之大圖)

玻片標本之該筆數位影像及其相關資訊

正確無誤之後始傳至網頁上,供使用者利用。資料備份由

相資料的同時,可將定名證據標本之形態特徵及分類說明

專任助理執行,將正確無誤之資料燒錄成 DVD 光

文字一併處理記錄,期能藉由此數位化計畫將本館蒐藏與

隨科技進步,影像資料之

藏及處理已變得更有效

歷年來的研究特色予以永續保存。

技術,除可將標本忠實

此外,通過網路與國際間進行研究交流,除有利於本

地以影像記錄下來、以供展示,也可透過局部放大及消除

身研究工作之進行外,亦為臺灣更增國際聲望。以館藏介

特徵外之雜質,將分類重要特徵放大,或將其與相近種類

殼蟲玻片風華再現為基石,亦將持續進行自日治時代起之

之影像比對,比較其差異性,對於學術研究的重要性與日

珍貴標本

率、簡便,高解析度的照相及掃

藏系統重新整理,並以資料庫觀念重新放置整

增。近年來,藉由網際網路的普遍化,除可與國內外各

理好的標本,提高操作的便利性以符合標本管理之效能。

單位學術團體進行交流外,影像資料可輕易的透過數位化

建立數位化資料庫系統,完整保存標本的影像及歷史資

傳輸系統存取。而傳統標本保存方式,在每次存取時可能

料,讓使用者以最快速的方式查閱標本相關背景資

造成或多或少的損失,此時可透過高解析度數位化影像, 作為輔助資料或甚至可保存當初較完整之模樣。在

存照 42


9 何處惹塵埃

文/趙榮台

「趙先生,最近相機出了一些問題!」負責為昆 蟲標本攝影的慈妤在每月例行的進度報告中提出了 的困擾。 「出了甚麼問題?」我有點納悶,「我們的相機 不是去年才買的

?」

我從2005年開始加入第一期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 計畫,目標明確,就是為林業試驗所森林昆蟲標本館 的典藏標本製作數位影像。剛開始執行計畫的時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趙榮台/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典藏數位化計劃計劃主持⼈人 43


收藏昆蟲標本的標本櫃 44


聚焦甲蟲標本的背部時,足部就會失焦

聚焦甲蟲標本的足部時,背部就會失焦

將前述兩張影像以電腦軟體合成,背部及 足部都聚焦了

我們用500萬畫素的數位CCD拍攝標本。兩年後,為提

慈妤加入研究計畫的團隊後,每天要拍攝五、六十

升畫質,便改用為全片幅1200萬畫素的數位相機拍攝

張高畫質的昆蟲標本數位影像,也就是每年完成一萬多

標本影像。

筆的數位化成果。

「對啊!去年買來以後,一直都很好用,可是拍了

每一份標本的大小不一、厚薄不同,例如一隻大型

6000多張影像以後,」慈妤解釋,「接下來的影像就

蛾類的翅可達一巴掌長(大約20 公分),而一隻小型蛾

開始出現小斑點。」

類的翅卻只有米粒那麼長(不到1公分)。有的昆蟲 45


、平平的,例如蝴蝶,另一些昆 蟲就立體得多,例如金龜子。因 此,

「有沒有問過廠商是怎麼回 事?」我接著又問。

通常會把大小、體型相近的

標本放在一起,逐隻拍攝,避免花 太多時間在調整焦距上。

65mm鏡頭,曝光時間也得久一 點,

用。」

「還沒有,但是我們已經先找

「可是我清了幾次,狀況都沒

文琪處理過了。」慈妤看了看文

有改善,」文琪無奈地說:「照出

琪。

來的影像還是有斑點。我擔心再清

原先照的是大型蛾類的標本, 最近要照一批小蛾標本,所以改用

要幾百塊錢,用不完以後還可以

文琪是蜻蜓分類的專家,經常 到野外調查、攝影,當初購買

全片幅的數位相機就是他推薦的。

樣一來,影像中的斑點就更 「文琪,」我轉頭問道,「你

明顯了。」慈妤又說。 看

是甚麼問題?」

「我在影像後製作的時候,可 以把斑點去掉,但是落在標本影像 上的斑點,不容易發現,斑點太 多,也不好處理。」負責影像後製 作的雲吟接著說。 慈妤拍攝的每一張影像都會交 由雲吟進行修圖、去汙點、校正色 偏、添加尺規等後製工作,所以雲 吟最清楚影像出現的問題。

「前幾天慈妤和雲吟來問我, 我就去檢查了一下,」文琪回答, 「發現不是鏡頭的問題,應該是相 機內部的感光元件沾上了灰塵。」 「趙先生,

家廠商的收費很

貴!少不了要千把塊錢,」雲吟接 口,「所以文琪說還是自己買清潔 劑來清洗算了,清潔劑很便宜,只

46


的話會把相機弄壞,還是拿回原廠 那裡整修好了。」

告奮勇:「可以去問問他們。」

文琪主動幫忙,替我省錢,還 有什麼話好說

「我認識那家廠商,」士緯自

士緯是蛾類的分類專家,也是

?於是我說:「沒

攝影高手,他現在是博士班學生,

問題,那就把相機拿回廠商那裡,

偶爾會協助慈妤解決拍攝標本影像

讓他們清一清好了。」

過程遇到的疑難雜症,只是

回我

們不曉得他還認識廠商,可以協助 接洽整修相機。於是,我就請士緯 把相機帶回原廠「洗塵」,心想 個問題應該可以順利解決了。

個回答有點讓我感到意外, 看來相機的塵埃問題並沒有完全解 決。在拍攝

平的昆蟲標本時,後

製或許還可以應付,但是在拍攝小 而厚的標本時,因為近距離拍攝特 寫鏡頭,往往有景深不足的問題, 也就是背部聚焦,足部就沒法聚 焦,或是足部聚焦,背部就沒法聚 焦。解決之道是在蟲體不同高度的 橫切面拍攝數張影像,然後透過軟 體,將影像自動疊合。

「相機清洗得如何?」下一個 月的進度會議中,我想起影像斑點 的問題,再次詢問慈妤和雲吟。

然而當影像上有斑點的時候, 疊圖卻帶來更多困擾。例如一張影 像上有一個斑點,如果要為了克服

「士緯請原廠的工程師清洗之 後,斑點的問題確有改善,可是仍 有一個斑點沒有清乾淨。」雲吟回

景深要疊三張影像的話,原本每張 影像的一個斑點,就會變成三個斑 點了。

答,「由於斑點已經少了很多,所 以暫時還是在後製的時候,消除斑 弧雙尾蛾

47

點。」

「用後製去除斑點的做法只能 治標,不能治本,」我說,「疊圖


後斑點變多,就要花更多時間處理。把相機完全清理 乾淨,才是長治久安之計。」

「怎麼樣,相機

定沒有?」我問。

「沒有,」雲吟苦笑著說:「我們拿回來測試之

我們討論之後,決定由慈妤和雲吟再

,把

我們的困擾跟廠商說明清楚,請工程師再次清理。據 說,原廠的工程師花了很長的時間,把相機裡裡外外 仔細地清理乾淨,而且當場測試,確認沒有問題之

後,發現影像裡頭還是有斑點,只是現在斑點的位置 不一樣了。」 我有些惱怒了:「 算免費清洗,

『原廠』有沒有專業啊?就

個斑點問題一日不解決,我們就一日

後,才交給慈妤和雲吟。 「趙先生,相機好像還是有問題!」隔兩天, 雲吟告訴我,慈妤用清洗後的相機拍攝小標本,影 像中又出現斑點。 「那怎麼還會有斑點出現 悅,開始懷疑工程師的技術,「 了

?」我心中有些不 樣不是等於白清

?只好請他再清一次。」 於是,雲吟和慈妤又

了一

,同時把我們照

出的影像帶去,證明斑點的存在。工程師看了二話 不說,立刻再清一遍,並且再度確認清洗乾淨。我 想,

回應該沒問題了。沒想到第二天,雲吟到辦

公室來找我。 輕海紋白蝶 48


不能順利拍攝小標本的影像,況且去除斑點既費神又費

我們猜想,因為廠商沒有無塵室,也沒有顯微設

工,會耽誤進度的啊!」我還是不能釋懷,「不成,你

備,所以塵埃從來沒有完全清乾淨。當然也有可能是工

們再

程師真的清乾淨了,但是之後不知在

,務必要廠商把相機清乾淨。」

第三次清洗的結果,似乎沒有更好。廠商說他們明 明清乾淨了,測試時也沒有斑點,可是每次我們拿回來

一個環節,粉塵

又沾上了相機的感光元件。總而言之,臺灣的相機廠商 只能兩手一攤,承認自己無能為力。我

才明白,問題

的癥結出在人的視覺。塵埃永遠都在,只是我們看不

一照,斑點就現形,真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怪事!

到。只要放大一點兒尺度,塵埃就不見了。 問題的癥結究竟在

?原來,工程師測試的時

候,並沒有拍攝細微的景物,所以認為感光器上的塵埃 都清乾淨了。可是當我們拿回來拍攝一公分小昆蟲的特 寫影像時,一丁點的微小塵埃都會放大,反映成影像上

我們有幸在拍攝細微昆蟲影像的過程中,從不斷變 換位置的斑點,看到了一般人不知道它存在的塵埃。我 們該忘了塵埃的存在

?還是不該忘了塵埃的存在?

的斑點。 塵埃是怎麼進入相機的

?工程師推測,可能是我

們換鏡頭的時候,氣流帶進機身的,所以換鏡頭的時 候,鏡頭要朝下,以免粉塵進入。又可能是我們按快門 的時候,粉塵

進了機身。然而我們攝影的地方不是野

外,而是實驗室,即使我們小心翼翼地換鏡頭,似乎仍 免不了塵埃,影像上也老是有斑點。至於按快門會 粉塵,有誰能避免

臺灣青銅金龜 49


一、半屏湖

水泥公司並在此

半屏山自民國45年即由三家水泥公司在此開採石灰

半屏湖。 五月底的半屏湖在得不到春雨的滋潤下,水位逐漸

岩礦製造水泥,直至86年停止採礦,經歷了40多年的 開

之後,原本質樸而高雅的面貌已經殘缺不全。原本

了四個大大滯洪池,而形成了所謂的

下降,甚至有的地方已經見底了,而在有水的地方,其

平了,山

水位高低則形成類似沼澤的環境,從觀景步道往下看,

的高度也由原本的226公尺降至約180公尺左右,東南

有幾隻小型鳥類在已見底的湖底覓食,而在有水的沼澤

側原本被形容為光平可玩的珊瑚礁石灰岩壁全然消失,

處則有一些鷺科鳥類覓食。

山頂一邊緩、另一邊

,具有單面山地形被

10 鳥類生態手記數則

文/鄧柑謀

換上繁殖羽的池鷺,美艷動人 50


為了好好觀察他們,決定到沼澤處邊緣架起偽裝 帳,等候他們的到來。兩隻小環頸行是 常突然聽到「匹匹」的一聲之後,

裡的常客,

看著

站在湖邊,小心翼翼地觀察四周,我屏住呼

吸,不敢有任何動作,只透過偽裝帳的觀景窗注視著 ,因

已出現在你的面

的警覺性很高,稍有風吹草動即飛離現場。

前,大方地在沼澤處的邊緣覓食;而兩隻白面白鶺鴒

在經過數分鐘的警戒下,

與一隻亞成鳥則在陸地上追逐與覓食,

隻亞成鳥有

動身子往池中前進,並將身子放低,伸長脖子,待魚

時因太靠近對方的領域範圍,而與對方大打出手,結

兒游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瞬間捕捉,而我也

局是落荒而逃。

最熱鬧的則是沼澤地,小白鷺總是最早報到,常 見

在池裡左

,再突然張開翅膀嚇嚇池中的

魚,接著脖子一伸插入水中,待

從水中伸出脖子

時,嘴巴已經叼著魚,然後嘴一張,魚便下肚了。夜 鷺捕魚的方法與小白鷺不同,他們總是在小白鷺飽 一頓之後,慢慢地從池邊陸地上走入池裡。常見他們

捕捉。而在此處觀察,最震撼的就是,兩隻已有繁殖 羽色池鷺的到來。 看著 因

的出現,躲在帳篷的我,心跳有點急促,

的數量不多,且不是普遍的過境鳥,此時又已換

裝為繁殖羽,頭至後頸為暗紅褐色,非常美艷動人。

專注水面下的魚兒時,慢慢地移動鏡頭,從容地

拍下

低身捕食魚兒的畫面。拍完後的心裡真是充滿

喜悅,因能在十五米的距離內拍攝

種不常見的過境

鳥,又是在都會地區的半屏湖,總覺得是一種福報。 在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水池,竟然看到 脈動,你能不讚嘆與感動

麼多的生命

二、小鷹

採取「以靜制動」的方法,將身子放低,伸長脖子, 慢慢的等待魚兒游近,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瞬間

覺得已無大礙,便慢慢移

春夏之間是群鳥情動的季節,在人煙稀少的登山 林道一角,茂密的樹林頂端,有一對松雀鷹前來築 巢,來此登山的遊客,都紛紛提出疑問:「那是什 麼,是松鼠窩 露

?」,為了保護

們,我不太願意透

是松雀鷹的巢,因為人心可畏,畢竟人類是野鳥

最大的天敵,

敷衍的告訴他們,可能是吧?若要知

道是什麼,不妨天天來觀察,看看大自然有多麼奧 51


妙。很想藉機教育

些遊客們,借此機會改變他們對待自

然的方式。

間友善的互動,在人類的心裡,是一種「尊重生命」的感 動,在鳥兒

?應是人類的友善吧!

小鷹終於在大家的期待下出生了,全身白茸茸的,模

約二至三週後,身上白茸茸的羽毛,逐漸掉落,換上

樣極為可愛,實在看不出「凶猛」的長相,約一週後小鷹

深褐色的飛羽,與周遭環境相對映,極具保護色。進入亞

已能站立,

成鳥階段的小鷹,很想探索外面的世界,就在巢四周跳上

們大概很想看看外面的景物,站起來往上

看、往前看,也往下看看對

們投以好奇眼光的人們,就

在人鳥眼光接觸的那一剎那,所代表的是一種「人鳥」之

出生約二週,全身白茸茸的小松雀鷹

52

跳下,偶而也來個大鵬展翅,頗有猛禽的架勢,玩累了就 回巢裡睡覺,有時甚至就依

在巢邊的枝幹睡起覺來,完


已會飛離巢位數十公尺遠的 地方抓熊蟬來吃的松雀鷹

全不理會樹下路過的登山客,也許

們覺得

裡的遊客很友善或者是年少不更

事,不知人間的險惡! 約三至四週後的小鷹,開始要學飛了,

們就在巢四周的樹冠層上表演空中

飛人與蜘蛛人的特技,並跟你大玩捉迷藏的故事,因身上極具保護色,有時要找 到

還真難!

時的小鷹還未有自行捕捉獵物的能力,當肚子餓的時候會回到巢

裡等待親鳥送上食物,而盡職的親鳥則會將獵物丟入巢裡,便轉身飛離,不再像 幼小時,在巢上一邊撕下獵物、一邊親口

食,親鳥的

種行為似乎要訓練小鷹 53


白頭翁喜好在榕樹或相思樹枝上築 巢,以枯草、枯樹夜、五節芒花穗和 草根編織成碗形鳥巢。圖為一隻眼鏡 蛇侵入白頭翁正在育雛的巢中,焦急 的親鳥對入侵者束手無策。

慢慢學習獨立。小鷹在親鳥

種教育訓練下,逐漸長

大,親鳥回巢送食物的頻率也

低,而

也蠻獨

親鳥與小鷹,親子之間似乎有個默契,而 間的

們之

種默契,將隨著小鷹逐漸成長而慢慢消失,因

立的已會飛離巢位數十公尺遠的地方抓一些小昆蟲來

再過數日後,小鷹長大了,具有完全自謀生活的能

吃,只是還無法像其父母親抓其他小型鳥類或鼠類,

力,親鳥便不會再回巢邊將獵物丟入,而

同時也嘗試著在林間做短距離的飛翔,而其飛翔的空

親子關係也將結束,各自分開,各自去追尋自己的未

間範圍也隨著日子的成長而

來。而在

大。

們之間的

條林道上,小鷹的故事也將告一段落。重 54


遊舊地,再也看不到

們一家人,不過

們卻帶給

著急的鳴叫聲,心中便知不妙,待走到巢位附近時, 即看到

地方豐富的生命力與美麗的回憶。

對親鳥正在巢位附近焦急的飛舞,並對著在

巢上一隻眼鏡蛇展翅、鳴叫,而

三、蛇與鳥

左晃右晃並吐出蛇信與 連日大雨,有一段日子未到半屏山,趁著雨停時 分,到半屏湖走走。在豐沛雨水滋潤下,山上是一片 翠綠,正欣賞著雨後的清新景象,步道旁突傳來陣陣 且急促的鳥鳴聲,尋聲而去,就在步道下上約二米處 發現一窩白頭翁幼鳥正被一隻眼鏡蛇

食,而兩隻親

鳥則嘴含著東西著急的在旁飛舞、展翅、鳴叫,但眼 鏡蛇理都不理

對著急的父母親,眼看已近天黑,但

隻眼鏡蛇似乎不願意離開,且把全身趴在巢上,莫 非他還意猶未盡,要繼續吃小幼鳥,惻隱之心突然湧 現,在拍下數張生態照之後,我決定驅離 蛇,待

隻眼鏡

離開之後,未看到巢內有幼鳥,約莫數十分

鐘,便看到親鳥嘴銜著蜻蜓前來

食,待親鳥接近巢

位時,兩隻飽受驚嚇的小幼鳥突

起身子張開黃口索

食,看來幼鳥並未完全被吃光……。 隔天一早再去看看,親鳥仍

著昆蟲前來

兩隻劫後餘生的雛鳥,我也回校上課,接近中午時 分,再去看看

們,還未到現場,就已聽到

對親鳥

位時,

隻眼鏡蛇則在巢上

對親鳥周旋,待我稍靠近巢

便快速離開。

蛇離開之後,一切又 節蟲等美味的食物要來

復平靜,親鳥們也 食,但

著竹

次與上次不同,親

鳥回到巢位上,並沒有黃口伸出來接東西吃…..看來兩 隻小幼鳥又遭毒手了,我在此停留了一個多小時,兩隻 親鳥還是存著母愛之心,

著東西回來

食,但就是

不見巢上幼鳥伸頭接食,數分鐘之後只得把要 昆蟲自己吃下,看了

食的

一幕喪子之痛,心理真是感傷

不已!自然界裡的弱肉強食景象,其實不斷地在上演 著,也實非我們人類所能左右。下午返家時再特地繞 路前去觀察,還是看到

對親鳥仍

著昆蟲在附近

徊,久久不忍離去….看了更加令人同情,也只好懷著傷 感之心回家。

四、笨蛋阿西的故事又重演了 十幾年前拜讀《柴山主義》一書提到一則笨蛋阿 西的故事,話說笨蛋阿西是個愚笨的人,有一天他把 55


一條鹹魚放回池塘裡,「為了讓魚活過來!」而引為笑 話。他很喜愛大自然,有一天他慕名來柴山看臺灣獼猴, 中午在猴岩休息吃午

,忽然一隻美麗的五色鳥看著他,

並發出「叩叩叩」如敲木魚的鳴叫聲,笨蛋阿西瞪眼一 看,原來五色鳥的巢正築在一 蛋阿西 腰

看五色鳥

枯木的樹幹中的洞裡,笨

喜愛,於是心生一計,拿起開山刀

斷樹幹。「也許把樹洞帶回家,五色鳥就會跟著我回

家了。」笨蛋阿西如是想著 ……。 想不到十幾年了,臺灣民

對待大自然的方式還是沒

有改變,就在半屏山下附近公園的一

雨豆樹上,也發生

了跟笨蛋阿西同樣的故事,有一對五色鳥就在 一根枯枝上

樹上的

洞築巢,小鳥已孵出,鳥爸爸和鳥媽媽辛苦

地外出找榕果、桑椹、螳螂來

食,也不時鑽入洞裡清除

排泄物,而且不丟在洞口附近,而是銜到離巢較遠的地方 再丟棄,

些活生生的教材讓在附近散步的民

看得目瞪

口呆。 再次拜訪五色鳥的家,看到樹幹上的巢口被人用鋸子 鋸開,巢口以下則被鑽子鑿開,整個巢被活生生地剖開。 我的心情像被剖開的樹洞一樣,有說不出的 抓回家,他能像親鳥一樣照顧 想

些人不是笨而是自私。

?能養活

痛。把小鳥 些幼鳥

?我 被

開的五色鳥巢洞 56


2 蓊勃鬱鬱的植物世界


1 從武威山茶的百年再現談數位 典藏的重要性 文/謝長富

58

清末1877年的萬金庄,居民為馬卡道平埔族人。"Groupe de Naturels de Ban-kim-cheng (d'après une photographie)." Les Missions Catholiques No. 429 (10 Août 1877): 405.


萬金庄的天主教聖堂是清末西洋人到臺灣南部探訪的重要落

一、武威山茶的首次發現 屏東縣萬巒鄉的萬金村,背依大武山,村莊內座落著一座一八 七O年西班

天主教道明會所創建的天主堂,當時天主堂附近為馬

卡道平埔族人的聚落。由於天主堂的設立及提供食宿,使得萬金庄 成為清代外國人士來臺傳教、探險、收集調查民俗及生物種類的據 點,例如1873年美國密西根大學博物學者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即曾經到此地走訪西拉雅平埔族及排灣族,同時採集動植物 標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謝⻑⾧長富/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59


在1892̶1895年間,有一位愛爾蘭醫生奧古斯 汀亨利(Henry Augustine)來到臺灣南部的萬金庄 (Bankimsing,現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雇用當地人 採集植物標本,所收集的標本全數寄回倫敦的英國皇 家植物園標本館保存。 1896年亨利匯整了自己收集的資料以及1854年 以來四十年間其他西洋人來臺採集及研究所發現的臺 灣物種,在日本亞細亞學會會刊上發表臺灣植物目錄 (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 Henry, 1896) 1 ,此為早年臺灣植物研究史上最重要的文 獻,文中計共記載臺灣低海拔的1,288種開花植物。 在亨利的臺灣植物目錄中,第86種因不知道是何 種山茶,以未定種表示之(sp.)2,標本編號分別為 123、503及832。

幾份採自臺灣的不知名山茶送

回英國皇家植物園標本館之後,就淹沒在五百萬份來

收藏於倫敦皇家植物園標本館的奧古斯汀亨利 第123號標本,是一種不知名的山茶,1896 年4月採自萬金庄(Bankinsing)。 60


1918年任職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的佐佐木舜一。

自全世界各地的標本之中,再也沒人關注過。實際上在過去日治時 期及之後的近半個世紀要到倫敦查看標本,路途遙遠,也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

二、武威山茶的正式發表 1918年已進入日治時代,當時任職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 課的佐佐木舜一在高雄州潮州郡來社(舊來義)與古樓舊社之間的 武威山,發現一種山茶,1922年任職於來社金雞納園的山本精氏 亦採到該山茶的標本。經過研究比對,佐佐木舜一認為

植物是新

的種類,而於1931年在「臺灣博物學會會報」第21卷發表了武威 山茶(學名為Camellia buisanensis),和名為武威山茶樹「ぶ ゐさんちやのき」或「南蠻茶樹」,是臺灣的特有種,同時引證上 述的兩份標本為模式標本。3 所謂「模式標本」是新種發表時除了形態特徵的描述外,必須 指定的證據標本。任何物種均有模式標本,存放於世界的某一標本 館中,作為比對之用。

就好像電腦的主機板,任何型號均有其原 61


始模板,模板的結構一變,型號也隨著改變,因此模式

誌、植物誌、植物名錄等均加以列入,但採用的名稱莫

標本需永久保存,為避免損毀及遺失,目前是各生物種

衷一是。就因為沒人見過,也無標本,只能由各作者憑

類數位化的首要對象。

藉著佐佐木舜一的文字描寫加以猜測,於是有併入別的

不幸的是

兩份模式標本在新種發表之後不久即告

遺失,由於武威山茶屬稀有物種,之後就無人在野外見 過或採過,於是變成了疑問種。但無論如何,山茶究竟 是重要的物種,因此後來出版的各類文獻如臺灣樹木

武威山茶的真面貌,採自海 拔1,166 公尺屏東縣瑪家郷 真笠山。

62

樹種的,如尾葉山茶、臺灣山茶,也有維持武威山茶 的。 1995年第二版「臺灣植物誌」第二卷出版前一 年,為修訂

寫臺灣的山茶科植物,筆者一行人特別至


屏東縣的來義鄉武威山、萬金等處找尋武威山茶的蹤 跡,但由於低海拔森林經過近一世紀的破壞,幾乎沒有 原生林的存在,所以武威山茶可說已經不存在了。 1991年廣東中山大學的張宏達在美國華盛頓特區 國家標本館竟然看到了亨利第123號標本的副份(由英 國皇家植物園贈送),由於他是山茶科的專家,馬上察 覺到是新的種類,於是將它命名為臺灣石筆木 (Tutcheria taiwaniae Chang & Ren),當作另一屬

武威山茶的花及花苞

「石筆木」的新物種,發表在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版。由於該刊物流通性低,因此臺灣的分類界並未發 現。 直到1998年「中國植物誌」49(3)卷有關中國的 山茶科出版後,我們才知道曾有臺灣茶科的新物種發 表。於是請人自美國國家標本館傳回該模式標本影像, 一見之下,即斷定那份標本應該是武威山茶。臺灣石筆 木與武威山茶原來是屬於同一物種,但名稱不同而已。 由於生物的命名有優先權的規定,如屬於同一種植物, 則需採用最先發表的名稱,即武威山茶,臺灣石筆木變 成了異名。 武威山茶的果實 63


動,進行枝椏扦插及育種工作,目前業已復育出不少的

三、武威山茶的再度發現 2003年7月有登山客在萬金村附近的真笠山發現一

植株。

種未知的山茶科植物,2004年元月屏東科技大學森林

四、武威山茶的再度發現與數位典藏

系師生再度前往該山,採集到有花的標本,送到臺灣大

前述武威山茶的發現經過可歸納為:

學標本館,經筆者詳細比對佐佐木舜一的文獻及亨利的 123號標本後,正式宣布找到活的「武威山茶」了,但 是現地的株數極少( 自此原來被認為 出來。

餘兩

高約6、7公尺的茶樹),

樣的武威山茶,很幸運的再度被發掘

離亨利的初次發現已歷經漫長的108年,距佐

1. 奧古斯汀亨利在1896年代首先採集到標本,但他鑑 定不出是何種山茶,當做未定種。 2. 佐佐木舜一在1918年採到同樣的植物,他發現是新 的種類,因此在1931年正式發表為「武威山茶」, 但他的證據標本全部遺失,後人無法知曉武威山茶為

佐木舜一的採集也有86年的光景。

何物。 在重新研究之後,武威山茶被更名為武威山烏皮茶 (Pyrenaria buisanensis),而於2004年的Taiwania 49卷期刊上發表。烏皮茶屬是後來才從山茶屬中 細分出來的,但依照優先權的規定,種名仍採用佐佐木 舜一所使用的「buisanensis」。由於佐佐木舜一的模 式標本已遺失,亨利的標本沒有花不完整,因此重新選 取真笠山帶花的標本指定為模式標本。 武威山茶被發現之後,為顧及保育的迫切性,林務 局、科博館、及屏科大隨即發起

危特有種的保育行

3. 張宏達1991年在美國國家植物標本館看到了亨利的 標本,他因為沒看到佐佐木舜一發表的文獻,因此重 複發表了「臺灣石筆木」的無效新種名稱。 4. 歷經一世紀多,2003年在屏東真笠山重新找到武威 山茶,證實了該種的存在。 武威山茶發現的過程讓我們瞭解到: 1. 臺灣散佚海外標本數位化的重要性,特別是清朝及日 治時代的模式標本或是其他珍貴古老標本,多保存在

64


國外(以英國皇家植物園、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及 美國費城自然科學院標本館居多)。 2. 新種證據標本的數位化同樣的重要。如果當年佐佐 木舜一能留下任何武威山茶的照片,或是該標本影 像能上網提供瀏覽,即使標本遺失或損毀,後人也 能加以比對研究。 3. 新種發表的文獻如果能及早數位化,張宏達即可輕 易獲得佐佐木舜一發表的武威山茶的資料,就不會 再另行發表「臺灣石筆木」的新種。新種即使發表 在流通性低的刊物,也可藉由數位化上網,提高國 際能見度及使用率。 為有效整合在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之支持下逐步 完成的「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典藏數位化計畫」、 「臺灣大學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臺灣散佚海外博物珍品數位化計畫」等三項計畫的 執行成果,落實數位典藏資

的知識化、社會化及國

際化。臺大植物標本館在第二期數典計畫,進行建置 「臺灣植物資

整合查詢系統」該系統銜接海內外臺

灣植物標本(含模式標本)的影像及採集資

、植物

學電子書、植物名彙及物種名稱對照、形態及分

「臺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所呈現的武威山烏皮茶(武 威山茶)的頁面。內容包括所有學名、異名、俗名、發表文 獻、模式標本、特徵描述、生態照片、其他標本等,均可進 一步點閱及下載。http://tai2.ntu.edu.tw/index.php 65


本資

、物種照片等資

本影像瀏覽、物種分

。提供多重的查詢途徑,標 圖檢視、文獻全文檢索及下載

等功能。

1. 奧古斯汀亨利1896年發表在日本亞細亞學會會刊上的臺灣 植物目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 Henry,

由於數位化的結果,資

流通快速,昆明植物研

究所的山茶科專家在看到Taiwania期刊有關武威烏皮 茶的報導後,分別於2005年及2007年

文,認為福

建、廣東及海南島也有相同的植物。至於是否如此, 則有待進一步比對探討。

1896),總共有118頁。 2. 奧古斯汀亨利「臺灣植物目錄」的第20頁記載四種山茶, 前三種均採自萬金庄Bankinsing。第84種為

整合查詢系統」系

統中所收集的植物名稱已包括學名5,108筆、異名 6,866筆;中英文、日文、原住民所使用的名稱(俗 些名稱銜接119,366筆國內

外模式標本及一般標本的影像、標本後設資料、及十

種為尾葉山茶、第87種為栽植於北部的中國茶、第86種為 不知名的山茶 (以sp. 表示,此種即為後來的武威山茶; 號)。 3. 發表於1931年臺灣博物學會會報第21卷的「Camellia buisanensis」,即武威山茶。文中 sp. nov. 為新種,之後為 形態描述;Nom. Jap.為日本名稱。 Hab.為生育地:

餘種期刊文書,以供國內外人士瀏覽下載之用。但因

Mt. Buwi為武威

各項素材的繁雜及數量的龐大,十年來數位典藏一、

山,屬高雄州;

二期計畫的執行過程是以素材的重要性及珍貴性依序

括弧中為佐佐木

處理,仍有未完成之部份、遺漏或新發現之材料,均

舜一及山本精的

有待未來持續努力。

葉茶、第85

Bankinsing為萬金庄;Henry 123, 503, 832為標本編

到目前為止,「臺灣植物資

名)計18,394筆資料。

標本採集日期。 Distrib.為分

Endemic為特有。 武威山烏皮茶模式標本 66


2 玉山國家公園的高山植相與常見植物 文/張雅慈 前言

於海中的小島。位於北回歸線的臺灣,屬於亞熱帶氣

想認識臺灣的高山植物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臺灣的 生態環境。是什麼樣的環境能孕育出 植物生態

麼多樣且豐富的

候,高溫多濕的環境,使原本比較適應寒冷氣候的

冰河時期留下的動、植物,只好從平地慢慢搬到高山上 生活,因此在高山上有許多溫帶地區才可見到的物種。

臺灣是個由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而抬升上

剛剛提到臺灣變成海上的孤島後,經過時間的推

樣的擠壓十分劇烈,且臺灣在地質年

移,原本和大陸地區相同的物種,會為了適應當地的環

代上屬於相當年輕的陸地,經過風化的時間還不算太

境而漸漸演化,變得和大陸地區的物種有些差異,就形

久,因此全島有非常多高聳的山地,臺灣的第一高峰是

成了所謂的「亞種」;或者是在其他地區也都找不到相

玉山,標高是3952公尺,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也

同的物種了,只剩下存在臺灣島嶼的「特有種」。因此

有兩百餘座。依據高度每上升1000公尺氣溫會下降6度

如果在名稱上看到冠以臺灣或是地名的生物,都是稀少

來計算,高山上的氣溫比起平地可是非常酷寒呀!

又特別的

來的小島,因為

在冰河時期,動、植物資源的種類與歐亞板塊是比 較容易互通有無的,冰河消退後,臺灣才變成一個孓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雅慈/⽟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企劃經理課技⼠士

知道我們擁有

麼豐富的生態資源雖然是值得慶賀

的事,但是自然生態所遭受的威脅卻一直存在。因為人

67


類的科技發展迅速,經濟掛帥下對於土地的需求遽增, 總是不斷地壓縮自然生態的存活空間。交通發達,飛 機、輪船在各大洲間往來頻繁,人們有意或是無意的引 進外來種,也侵害了原生種有限的生存空間。加上對化 石能源的依賴,導致二氧化

高度排放,造成全球氣候

暖化現象,也讓許多生物面臨存活的重要關頭(雖然前 面有提到生物是會隨環境演化的,但那需要長時間的漸 進,現在人類把環境改變的速度調快了)。 所幸我們還有國家公園,對於一般的遊客來說,國 家公園也許只是一個可以休閒娛樂、親近大自然的場 域。但是對於其他生物而言,劃設出一塊完整的區域, 讓各種生物們生存於其中,保存完整的生態系是非常重

玉山佛甲草,景天科佛甲草屬,常見於道路兩側陽光強烈之岩屑地,亦 見於略陰 之河床地或山壁,對環境之適應性尚佳

高山植相生態

要的。 臺灣中部山區的森林帶依樹木的形相及主要的優勢 玉山國家公園位於臺灣中部山區,園區內峰巒高 聳,群壑縱橫,加上氣候多變,植物種類豐富。從低海

種,配合溫度推算,區分成五大植群帶,分別為高山植 群帶、冷杉林帶、鐵杉雲杉林帶、櫟林帶、楠櫧林帶。

拔的闊葉林,到高海拔的針葉林、寒原,依序變化明顯 可見。經調查園區內植物種類,單子葉植物426種、雙

一、高山植群帶

子葉植物1469種、裸子植物28種、蕨類437種、苔蘚

本植群帶主要分布在高度3600公尺以上,因植物

177種、菌類147種,顯示出園區因不同的森林群系孕

組成及環境因子之不同,可分為寒原植群型及玉山圓柏

育出複雜而豐富的植物相。

林型等。 68


玉山圓柏,常見於玉山山頂附 近,是最高大的常綠針葉樹

(一)寒原植群型: 主要分布在海拔3700公尺以上,即林木界線以上(林木界線就是高山上受限 於氣候環境可以生長林木的最後界限,超過此線就無樹木了)。地形上多屬岩 崩壞之稜脊,土壤發育不良,加上天寒風勁,阻礙樹木生長,植物一般多矮小而 成匍匐狀叢生。草本植物多生長岩石裂縫,以禾本科及莎草科為主,而高山沙 參、玉山佛甲草等亦頗為優勢。偶見玉山杜鵑、玉山小蘗、川上氏忍冬等小灌 木,會因風勢而呈現低伏的姿態。裸露之岩石及地面常覆有大量之蘚苔而呈地毯 狀,形成寒原帶特殊的植物景觀。 69


玉山箭竹為根莖匍匐的多年生宿根性植物,族群分 甚為密集,能在鬱閉的林蔭中或 全日照的各種環境中生長,為高山上最為優勢的禾本科植物。其密 的根系緊抓住土 壤,對高海拔地區的水土保持有相當大的助益;而與冷杉、鐵杉、雲杉等林木混生 時,株高可達4公尺以上,植株高度變異極大。

(二)玉山圓柏林型 玉山圓柏是臺灣分布海拔最 高的樹種,大部分生長在森林與 高山寒原的推移帶,小部分生長 於高山森林界線之上緣(森林界 線是高山上林木可以成林的最後 界線,超過此線其環境已不適合 長成高大的森林,就只剩下零星 的樹木)。玉山國家公園區內的 圓柏灌叢出現之最下限約為海拔

不同的樹型。在玉山群峰、秀姑 坪、達芬尖山一帶接近山脊頂部 的衝風地,由於強勁風勢,造成 幹形

曲,成為匍匐狀之矮盤灌

叢,是許多攝影師爭相拍攝的蒼 勁風情;然而在玉山北鞍東側凹 谷,因環境避風且土壤發育較 佳,生長成

立之喬木。

便是

同一種植物為了適應環境而展現 出來的多樣面貌。

3400至3500公尺間,組成單 二、冷杉林帶 純,

玉山圓柏為單一優勢種,

分布在海拔3100至3600

依生育地的位置、土壤發育程度 公尺之間,在高山植群帶下方。 及濕度等環境因子差異而呈現出 因近山脊頂部,太陽輻射極強。 70


冷杉林帶之林型,在較高海拔處常混入玉山圓柏,而較

性樹,是演替初期之先驅樹種,其生育地海拔幅度極大

低處則有鐵杉。典型之冷杉純林,幹形

(海拔1500至3000公尺間),因此也會在此地出現。

雲,間雜枯立的之白木林,下層有玉山

拔,高聳入 竹鋪底,非常

優美。

四、櫟林帶 分布在海拔1500至2500公尺之間,由於雲霧經常

三、鐵杉−雲杉林帶

瀰漫,或位於陰濕坡面,是喜好漫射光之林型,其中有

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至3100公尺之間,代表林型

以樟科及殼斗科所組成之常綠闊葉林。

為鐵杉林及雲杉林,此二林型向下可分布至海拔2300

另外臺灣特有之檜木林也出現在此雲霧盛行帶,因

公尺處,但常混有多量之闊葉樹種。本林帶尚有其他林

此也會組合成針闊混淆林,此外向陽坡面及演替早期更

型,為演替階段之林型,如臺灣赤楊及臺灣二葉松等。

有許多特殊林型,形成了複雜的鑲嵌體。

鐵杉為喜好直射光之針葉樹,對地形、土壤之選擇 並不嚴苛,因而性喜向陽、乾旱排水良好之生育地,常 形成大面積之純林,下層多密生玉山 臺灣並不多見,

竹。雲杉純林在

雲杉較占優勢而多混有其他針、闊葉

樹,其生育地多為陰濕且土層肥厚之坡面,故林下植生 豐富且複雜,競爭強烈。 而高山松林係指發生於2000公尺以上之松類植物

(一)針闊葉混淆林型 分布於海拔1800公尺至2500公尺之間,上層之針 葉樹主要為檜木,但由於臺灣的檜木林早年多有伐採, 故目前發現之檜木林大多非純林。 紅檜幼苗為喜愛太陽,故經過大型干擾後的裸露地, 且位於雲霧帶者皆有可能形成檜木林,中小徑級之檜木 常與臺灣紅豆杉、臺灣赤楊及臺灣紅

槭等混生,而大

群落,雖然本區代表示鐵杉及雲杉,但是常有以臺灣二

徑級者(胸徑達100至200公分)則多呈單株散生,與

葉松為主的大面積林地,因為臺灣二葉松屬極顯著之陽

之混生的有長尾柯、鬼櫟等殼斗科植物,俟上層檜木老

71


黃杞全株具毒性,但亦可作為藥用,樹皮 部分能理氣化濕,治脾胃濕滯、濕熱泄 瀉;葉則能清熱止痛,治疝氣腹痛,感冒 發熱。

朽或伐採後,下層闊葉林已經歷

主。但是在土壤化育不良的溪谷

多次更新,呈現常綠闊葉林之極

山壁或人為干擾之生育地就會出

盛相。

現多種落葉林型,屬於次生植 被,陽性樹種群落亦多,主要有

(二)常綠闊葉林型

臺灣赤楊林、臺灣紅 分

於海拔1500公尺至2000

槭林、褐

毛柳林等。

公尺之間,上層樹冠主要為樟科 及殼斗科等植物所組成,

異度

五、楠櫧林帶

高,無顯著優勢種。殼斗科植物

楠櫧林帶約自1500公尺向下

有長尾柯、大葉校櫟、狹葉櫟;

延伸至500公尺處,其主要的代

樟科之植物則有假長葉楠、長葉

表林型有兩種,一為櫧木林型,

木薑子;另外與烏心石、

豆、

位於稜脊下部延伸而出之支稜

木荷等樹種共同組成上層之優勢

上,屬喜好直射光之闊葉林;另

林型樹種。

一種是在山坡下側及溪谷之楠木

(三)落葉林型

林型,偏好散射光之闊葉林。主 要組成冠層樹種為瓊楠、紅楠、

臺灣中部山地氣候條件,無論

烏心石、大葉校櫟、黃杞等。

針、闊葉林,均以常綠樹林為 72


二、臺灣二葉松與臺灣華山松

高山常見植物解說 高山上常見的大喬木多為裸子植物,也就是一般所稱

兩種松樹都是屬於松科中的松亞科,臺灣二葉松也

的針葉樹。當我們說到針葉樹的時候,很自然的都會聯

是臺灣特有種。在山林中走在松林針葉上,除了聽風吹

想到像松針一般的樹葉。但實際並非如此單純,像是雲

過的松濤聲,足下厚實的觸感也讓人難忘。

杉、鐵杉的樹葉就是短小的披針形,而臺灣杉、巒大杉

富含松脂的枯枝落葉,也是在天乾物燥時,容易引發及

的狹披針形葉還會螺旋狀排列在枝條上,檜木類的葉子

蔓延森林火災的原料。所以松樹的樹皮會加厚,幼葉芽

則呈鱗片狀。其實

會有鱗片保護,甚至是毬果因火燒而迸裂有助於帶翅的

些有別於闊葉樹的樹葉形態,是藏

有其適應生存環境的訣竅

!因為冷溫帶地區的降雨量

比較少,因此細小且硬質的葉可以減少水分的蒸散;遇

種子傳播等機制,都顯現出它們火災適存樹種的特性。 名稱及特色

到寒冷的下雪時節,也不會因為葉面上積壓太多的雪, 臺灣二葉松

導致樹木雪折的問題。 一、臺灣雲杉與臺灣鐵杉

臺灣華山松

臺灣雲杉和鐵杉都是松科的常綠喬木,為臺灣特有 種。兩者生長的海拔相當,但是雲杉的枝幹通直,枝條 平展或略微下傾,會形成優美的圓錐形樹冠;而鐵杉的 枝椏分岔較多,枝幹形狀隨地形而多變,樹冠如同

些乾燥而

針葉 兩針一束,長8-11公 分 五針一束,長8-15公 分

木質毬果

樹皮

5-8公分

龜甲狀,灰褐色

10-20公分

光滑

三、玉山杜鵑 臺灣特有種,為杜鵑花科的常綠灌木,生長在海拔 3200 3900公尺處,是臺灣分布最高的杜鵑花。葉片

的大傘,因此兩者遠觀就可區辨出來。溫帶國家雲杉的

邊緣反

木材質地、紋理細緻,常取其來作為建材、家具,甚至

苞開始發育,留在枝條上經過半年才趨成熟,於翌年的

是可以發出悠揚樂音的提琴

春天綻放出花團錦簇的花海美景。花色從淡黃白色到粉

,表面蠟質為其重要特徵。每年入秋之後,花

73


紅色,廣鐘形,長3 4公分,為10 20 花序。通常生長在高山岩

密集排列而成的繖形

地,與圓柏形成高山矮盤灌叢,開

花時的嬌媚模樣,更襯托出其堅忍不拔的姿態。 四、玉山假沙梨 薔薇科小喬木,常見於中高海拔地區,是臺灣特有種。葉 色變化豐富,落葉前會轉紅色。白色的細小花為圓錐形叢聚於 頂端,串串果實8 12月由黃綠色轉為鮮紅色,不但在視覺景 觀上非常賞心悅目;同時也吸引野生動物歡喜前來覓食。 五、臺灣馬醉木

為臺灣特有種之常綠灌木、喬木,亦稱為森氏杜鵑、紅星杜鵑。

杜鵑花科常綠小灌木,其枝葉有毒,馬食之會昏醉不醒而 得名。葉硬革質,春天盛開白色壺形的小花,十分嬌俏可愛。 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性喜陽光,常見於火災後的跡地或草 生地,屬於演替的先鋒樹種。 六、草本植物 高山上的生存的環境比較嚴苛,而柔柔弱弱的草本植物就 發展出其特殊的生存策略,像是個子嬌小可以躲在岩縫中避 風;葉子厚革質、披上細毛可以減少水分蒸散;還有些雖然是 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卻在冬天的時候莖葉就枯萎了,等到春天 到來重新長出嫩芽。而

些植物們最期待的便是春夏的到來,

玉山杜鵑近照 74


因此會在

時節綻放美麗的花

希望可以把握

,為的就是招蜂引蝶,

短短的時間,授粉並結果將生命生生不

息地延續下去。 (一)玉山金絲桃

絲桃呀! (二) 玉山沙蔘及高山沙蔘 桔

科的沙蔘,紫藍色的鐘狀花型很容易就讓人聯

想要看到屬於臺灣特有種嬌美可愛的金絲桃,可得

想起成串的風鈴。一樣也是冬枯宿根多年生草本,雖然

挑對時間來到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每年的6 9

是臺灣特有種,但只要選在夏 秋季節上到高山,便很

月迎風搖曳的金黃色花瓣,搭配可多達50枚以上的金黃

容易可以看到它迷人的風采。玉山沙蔘跟高山沙蔘仍有

玉山金絲桃為臺灣原生種,多生 於高海拔之針葉林區或岩屑地, 對土壤需求低

75

色細長雄蕊花絲及淺綠色桃型果實,真是燦爛奪目的金


略微的不同,玉山沙蔘的分布海拔較低,為 2200 3200公尺,同一支花軸上可以綻放多

的花。

而高山沙蔘的分布就比較高,為3500 3900公尺,而 且枝椏的頂端只開一

花。

(三)玉山蓼 蓼科為一年生草本,分布在2400 3400公尺的岩 或林下遮蔭處,群聚叢生。莖柔在地面上匍匐斜走, 玉山薊

葉片略成三角形。花

白色或粉紅色,夏天6 8月盛

花。 (四)玉山薊 菊科多年生大形草本,生長在日照充足的中、高海 拔開闊地。為臺灣特有種,全株葉片長滿尖銳的硬刺, 若不慎

觸會遭刺傷。但仔細觀察其花

10 20

頭狀花排列成總狀花序,是否就和中央銀行發

行的一千元紙鈔上的花

,為紫紅色

一樣吶!

(五)玉山黃菀 菊科多年生草本,為臺灣高山特有種,分布在 2600 3000公尺間,數量稀少。葉為一回羽狀複葉, 夏天盛開黃色的花 玉山黃菀

,為典型菊科植物的外觀。 76


(六)臺灣澤蘭 菊科,多年生冬枯性大型草本植物,因為適應環境之能力強,廣 泛常見於中、高海拔山區,繁花為白色略帶粉紅色,花季長從8月至 11月。菊科的特色便是繁花可產生大量種子,而種子輕可隨風飄送 傳播。困擾臺灣中低海拔山林的小花蔓澤蘭,就是靠此特性,成為 入侵性強的外來種。 (七)毛地黃 每年春夏,高山上的草坡會豎立起成串的風鈴模樣花 色、粉紅色、紫紅色等,

,有白

搶眼的外形不只吸引路過的人們,同樣

連蜜蜂都難抗拒其嬌豔的外貌。而

嬌客可是原產於歐洲,1910年

才由日本人引進臺灣,分布在海拔2000 2800公尺。全株有毒, 可做為強心劑之原料,但需注意誤食可能導致喪命。

結語 雖然臺灣只是個小小的島嶼,卻因為其多樣的地形及氣候環境, 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寶藏! 飄來了海濱植物的果實在

!具有熱帶風情的墾丁海邊,不就

落地生根;陽明山夢幻湖裡的水韭還是

全球分布的最南界;而高山上則可見到許多在溫帶地區國家常見的 毛地黃

溫帶樹種。

是臺灣的獨特之美,希望大家可以走出戶外,前來認

識高山的植物,並且共同守護美麗寶島上的生態資源! 77


3 記寫島嶼蓊鬱:林業試驗所日治時期林業文獻數位典藏 文/林定立

78


臺灣1895年至194年,是臺灣

園、深入四大林場的鐵道變成了觀

被日本管轄的時期。日治時期的臺

光火車、糖廠紙廠現在則成為了藝

灣經濟是相當典型的殖民地經濟,

術展館。

即以臺灣自然資源與人力,來培植 宗主統治國的整體發展。因此,農 林畜產等自然資源的調查與開發便 成為當時臺灣總督府的重點策略, 也是臺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資 源勘查。

林業試驗所經過日治時期的臺 北苗圃、殖產局林業試驗場、中央

物質上的建設透過轉化保留了

研究所林業部及總督府林業試驗所

下來,但更多、更重要的部分,則

樣一路發展,體制的轉變雖使單

是當時

些調查研究成果的保存與

位職屬多次更換,然也因其職責所

應用。現今臺灣許多的生物物種研

及,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文獻、典籍

究,其參考根據便是沿自

及圖鑑,許多研究文獻,至今仍屬

日治時期以來的

此舉一方面補足日本熱帶林木

報告,尤其島

研究的缺乏,一方面則是將臺灣視

嶼歷經政權轉

為大日本產業鏈重要環節的基礎作

移,各項開

業。

些勘查成果,成為日治時期

發接踵而

乃至於國民政府接收後臺灣開發的

來,生態

重要基礎。

與城鄉環境

今日

近代臺灣自然生態重要的記錄。

些林木政策的影響仍存

留在臺灣各地,許多建設以不同面 貌駐足於臺灣民

的生活之中。例

如當時的實驗苗圃成為今日的植物

丕變,因 此從自然史 的角度來看, 日人的調查可說是

《櫻花圖譜》插圖:南天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定⽴立/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劃專任助理 79


全臺唯一的資料。深入閱讀

些文獻資料的記錄,彷如劃

開時與人的屏障,重新見得臺灣的原始自然。 林試所著力於日治時期文獻的數位典藏已有兩年時 間,完成林業文獻資料庫及多部圖譜的展示系統,內容包 含《本草圖譜》、《有用植物圖說》、《櫻花圖譜》等多 部圖譜,以及《臺灣博物學學會會報》等多本文件的數位 化。今年則完成《A Voyage to China and the East Indies》、《重修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學雜誌》、 《臺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報告》等刊物與重要典籍的數位 化保存。

發現之旅 ̶ 臺灣植物的調查記錄 1988年,臺灣尚未進入日治時期之時,因牡丹社事 件而隨日本軍隊來臺的植物學家栗田萬次郎,以〈臺灣南 部植物腊葉目錄〉之名

寫報告,發表於《植物學雜

誌》,

有關臺灣產植物的報告。自此

是日人發表的首

以至日治時期,陸續有學者被派遣來臺採集,以東京帝國 大學為主,採集標本均送回東京研究,保存於大學植物標 《Voyage》插圖:BARTERIA CRISTATA。

80


《重修植物名實圖考》插圖:山西胡麻。

本館。而臺灣植物的調查研究 科、臺灣產摩蘿科及高山植物 報 告 , 也 逐 漸 在 《 植 物 學 雜 等臺灣特有物種的研究報告。 誌 》 、 《 臺 灣 博 物 學 學 會 會 另以產業計畫為目標而產出的 報》等刊物上擴增

幅。

閱覽林試所已完成之《植 物學雜誌》數位化線上成果, 可發現內容除了日本本土的植 物研究之外,相當的

幅與殖

民策略有相當的連結,東南亞

臺灣有用植物、茶樹、森林 帶、針葉林、檜木調查報告, 還有今日蔚為話題的紅麴菌, 在《植物學雜誌》中都早已有 相關記載。 《臺灣博物學學會會報》

各地皆為其勘查範疇,然臺灣 可說是臺灣物種研究之大全, 物種的研究報告是當中數量較 自1911(明治44)年3月創 為可觀的部分,其中植物學家 刊到1945(昭和20)年2月 大渡忠太郎以記遊方式所

寫 停刊,總計發行34卷252號,

的〈臺灣植物探險紀行〉,對 文章約為二千餘 臺灣風土及常見植物分

,其中動、

作了 植物的研究佔了八成以上,地

概略性描述;此外,還收錄有 質 礦 物 為 一 成 , 其 他 如 人 類 臺灣產油點草屬、臺灣產木犀 學、氣象學、考古及雜記類等

81


約佔一成。其所累積下來珍貴而詳盡的博物資料,是認

詞彙及分類報告,更有植育、經營、利用、保護等產業

識臺灣

與生態持衡的探討。將

美麗島嶼的重要索引,其中不乏現在學界所熟

知、重視的物種,其命名與分類,可依據此會報追溯至 日治時期。

料庫供民

樣的資料數位化並建置線上資

檢索,更是一項重要典藏知識的釋出。

除了大量研究報告文獻外,林試所因本身的任務執

除了上述內容之外,尚有針對林木研究而編輯的

掌保存了許多重要典籍。《植物名實圖考》是1848年

《臺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報告》。1939年,總督府中

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濬所編,結合歷代文獻與巡察採集之

央研究所林業部改組,獨立為「林業試驗所」,《臺灣

成果編

總督府林業試驗所報告》結集此時期林業經營及森林資

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

源之調查研究成果,在此刊物中可見基礎的木材解剖、

果、木等12類。

而成,記載植物1714種,分成穀、蔬、山 是一部專門記載植物之生物學特性的

專著,其中附有1800多幅圖畫,比歷代本草著作中的 圖都還要精確。在《植物名實圖考》出版之前,日本已 有以西方林奈二十四綱分類

述而成的植物學專書,如

《植學啟原》,當時日人以西方科學方法記述植物的風 氣已成,但中國本草醫藥知識對其建立完整植物學體系 的目標仍為重要範疇,因此有諸多「重修」、「校正」 本草典籍的專書出版。《重修植物名實圖考》正是 1884年日人小野職

予以重修、集成的成果。

另外,《A Voyage to China and the East Indies》(《東印度暨中國之旅》)是瑞典生物學家Peter 《本草圖譜》插圖:芍藥。

Osbeck所著述,林試所完成此書之英文版本的數位工 82


作,英文版是以德文版為翻譯底本(譯者為德國當時著

在此書中更有許多動植物的記錄為當時首見,甚至

名的遊記作家Johann Reinhold Forster,曾伴隨英國

由 作 者 加 以 命 定 , 例 如 中 華 白 海 豚 便 是 P e t e r O s-

Cook船長的第二次世界航行),於19世紀印行之版

beck於1765年根據在廣東省珠江中採得的標本命名。

本,目前已屬罕見之典籍。書中內容著重於中國動植物 的記錄,詳載各類動植物的學名及特徵,並包含許多經

自然史資料之建立與整合 林試所自2007年起執行典籍文獻的數位化工作,

濟與貿易情況,為18世紀的中國社會與植物像提供了一

成果陸續彙整於「林業試驗所日治時期林業文獻資料

手資料。

「林業試驗所日治時期林業文獻資料庫」網站 http://literature.tfri.gov.tw/atlas/atlas.html

!

83


庫」中。日治時期文獻記錄的數位化典藏,因其在歷史上 的特殊性,能夠提供應用的部分將遠超過我們目前所預期 的範疇,例如近來「民族植物學」領域,研究範圍涉及臺 灣原住民過去生活的各層面,

些都是與自然資源相互依

存的面向,也是民族人類學家急欲探究根源的部分。 在現今原住民生活型態轉變與環境變異的狀況下,實 難提供此一研究領域予有效力的佐證,於是日治時期的研 究記錄在此處便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臺灣目前有數個擁有日治時期植物文獻的 單位,但林試所圖書館因其機構屬性使然, 館藏獨特且豐富,數位化工作不但有助於 臺灣自然史資料建置完備,更期望與臺灣大 學、農業試驗所及中央研究院等機構橫向 串連,建立一四方發達、枝葉茂盛的自 然史資料庫,為臺灣生物研究提供有 力的知識系統。

《本草圖譜》插圖:牡丹。

84


4 檢索機會的資料庫, 裝載希望的保險箱 國家作物種原保存中心與果 樹種原數位典藏計畫 文/王珮瑜

蕨類度過冰雪、深海魚無懼壓力、昆蟲

越饑

荒、哺乳類走過疾病,億萬年嚴酷的演化旅途中,留 下來的生物們用自己的存在,證明了自己的強悍。充 滿變異可能的基因,是生命最強大的後盾,帶領各種 生物戰勝環境的壓迫,進而適應生活條件的改變。 身處十九世紀的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在完成貝格爾號 (Beagle,海軍探勘船船名。達爾文搭乘此船進行 探勘活動)旅行之後,就已深切體認「生物界充滿著 變異性」 一現象,當時的達爾文,連坐在馬車上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珮瑜/⽂文字⼯工作者 85


熟成的水蜜桃

在想著:「什麼力量和條件,決定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位年

輕的生物學家用《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來探討

個問題,並呼應了往後一個世紀的人們對基因的

重視。

種原保存,全球共識 在達爾文之後的一百五十多年之間,全球人口快速膨脹,許多 植物原生地遭到破壞,文明帶來污染,許多物種正以高於以往七十 倍的速度走向滅亡。另一方面,原本在野地生長的糧食作物長期被 馴化,部分有助於人類生活慾望的品種被大量培養,也間接導致了 野生種的滅失。

或許是文明發展的必然,但人類得為

樣的必然

種原中所蘊藏的每一種基因特性,都有可能成為

境中的繩

負起責任。

索、災難中的解答。因此,半個世紀以來,種原保存已經是國際之 間普遍的共識,

樣的一份工作應該超越國家利益與意識型態,透

過跨國合作,來確保人類的未來。除了世界各國自行成立的種原保 存庫之外,在西元2000年,英國政府執行了「千禧年種子銀行」計 畫(Millennium Seed Bank Project),120個合作機構遍

界各地五十多個國家,成功保存全球約10%的物種,為種原保存的 86


農試所試驗外觀、香氛均不同的芭樂

香拔

跨國合作,踏出一個相當重要的

步;八年後,

威在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支持下啟用「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 (Svalbard International Seed Vault),在

威本土

臺灣的

步,國家作物種原中心 種子中所蘊含的,不只是未來的希望,也是

眼前的機會。種原保存除了留下遺傳基質,也是當代品

以北六百公里的斯瓦爾巴群島上建築全世界最大的種子

種改良最基礎的材料。為了延續作物遺傳的

異性、進

庫,蒐集來自世界各國的糧食種子,讓北極圈的永凍層

而推動育種改良與技術研究,臺灣在十多年之前就已經

成為確保種原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

開始進行種原保存工作。1993年,隸屬於行政院農委 87


會的「國家作物種原中心」於該年八 月正式啟用,整個種原中心包含了種 子貯存庫、田間保存園、檢疫溫網室 等許多部分。其中,種子貯存庫位於 臺中市霧峰區的農業試驗所院區內, 包含了三個階段的種子保存設備,種 子的保存適用於一般穀類、蔬菜等作 物,根據保存目的之差異,分別存放 在不同的貯存庫中。短期貯存庫維持 在10℃,存放經常取用的育種材 料;中期貯存庫維持在1℃,存放提 供交換與繁殖的材料;長期貯存庫則 溫英杰博士與助理張靜誼一邊吃水蜜桃,一邊寫下測試記錄

可達到零下12℃,以使種原能永續 保存為最終目的。三個部分合計共可 存放約七十萬份種原,是臺灣極為重 要的「種子保險箱」。 要長期保存種子,除了溫濕度控 制設備的穩定性之外,也要防範各種 意外災害所帶來的損害。農試所作物 種原組技佐魏趨開告訴我們:「921

水蜜桃測試記錄

剛採下的水蜜桃

大地震時

裡安然無恙,算是通過第 88


種原庫裡藏有豐富的資料

一次的考驗。許多次的風災水

重責大任,還必須兼顧現階段農

災,也都證明了

民的生計。

裡的安全

性。」

作物種原組組長溫英杰說:

除了地理環境的選擇,硬體

「種原保存另一個重要的意義,

設備也經過層層把關,確保電力

在於應用。」因此農試所每年都

中斷後仍能如常運作,使種子依

進行改良與選拔,挑選出更優秀

舊處於可以發芽的狀態。此外,

的品種,舉凡味道、抗病能力、

種原中心在不同海拔的地區設立

成熟速度、外型、大小等等,都

了七個田間保存園,保存無性繁

會列入考量,分出高下。

殖的種原,各類果樹、甘

或藥

用植物等等,則分別按照生活條 件的需求,妥善種植於不同的園 區中。

應用與改良,提昇競爭力 農試所作為臺灣農業的領導 單位,除了必須扛起種原保存的

過去萬中選一的品種,可能 下一年就出現更優秀的,如此逐 年進步,臺灣的水果競爭力也隨 之

高。

在多年的研究生涯裡,溫英 杰嚐過無數個水果,桃子、柿 子、藍莓、紅毛丹、

枝龍眼 89


等,都必須透過他的味覺做出判斷。因此,對於許多水果在不 同時期所產生的變化,他有很深的體悟:「你現在還記得小時 候吃芭樂的感覺

?以前的芭樂比較軟,外表不太好看,但是

很香。現在的芭樂脆脆的,沒什麼芭樂的味道,但是賣相很 好。」同樣足以說明品種改良影響力的例子,也發生在炙手可 熱的奇異果身上。 奇異果在中國地區原本被稱為獼猴桃(因為獼猴愛吃而得 名),生長在長江流域,臺灣中部山區也有四、五種野生獼猴 桃,只是體型較小,不如紐西蘭進口的美觀大方。但受限於 「後熟」的特性,採摘下來後需存放一點時間才能食用,因此 市售的奇異果通常偏酸,引人皺眉。溫英杰說,其實臺灣的獼 猴桃味道很不錯,沒有了長途運送的壓力,也能等待成熟後再 採摘上市,是很值得探究保存的一種果樹;可惜的是,進口的 奇異果在商業上具有很大的優勢,人們因此總誤以為它是「外 來的水果」,常常忘記它曾經大量地和我們共存於同一片土地 上。 市場決定一切,要有人買,才有人願意種,

是鐵則,也

是農試所必須為農民設想的基本問題。溫英杰和他的研究團隊 站在第一線,為改良出更符合市場機制的作物努力不懈,他們 熱心且詳細為我們解說水蜜桃的溫英杰博士 90


同時擁有最銳利的眼光,一眼就能分辨出樹種的價值。

化之後,查閱品種資料就很方便,外界也會利用網路跟

「有時候走在路上,偶然看到人家院子裡有一

桃子

我們交流。」溫英杰一邊聊著資料庫建置後的收穫,一

樹,是已經很久沒出現的品種,比方說鶯歌桃,那我們

邊跟大夥兒分享今年剛出爐的桃樹目錄。翻開印刷精美

就會想辦法去要來保存,現在園區裡面都已經有了。我

的目錄,美麗飽滿的果實栩栩如生,高解析度的照片忠

們也會跟國外交換,讓臺灣的種原多樣性

實呈現出每一個品種之間細微的差異,從葉片到枝幹、

富。」他認為,從收集、評估、保存、利用,甚至後續

從外觀到特性,都有完整的圖文紀錄,提供臺灣各個研

的分贈與資料彙整,都是種原保存的重要環節,不應只

究單位或改良場留存參閱。典藏級

限在某一個部分,或只強調某些需求。

溝通雙向,資

的使用者,並催生了

案服務數位資料庫

份目錄,無疑讓數位化工作有了

另外一項成果。

分享

有了種原中心作為基地,讓溫英杰對於臺灣的種原 保存工作更有信心,進一步思考數位化的可能性。終於 在2009年時,受到農試所動物組同仁陳淑佩的鼓舞, 讓他決定投入國科會旗下的數位典藏行列,將多年累積 的大量幻燈片與照片進行數位化,並建置果樹種原資料 庫。

從幻燈片到數位

錄,我們不難發現,果樹種原的保存和數位典藏工作之 間,存在著許多異曲同工之處。除了重視保存、講究細 節、確認資料正確等基本功夫之外,更重視各種「應 用」與「交流」的可能性。計畫團隊重視不同載具所發 揮的功能,不輕易捨棄任何一個媒介,於是乎,溝通成 為雙向,資

第一年,計畫團隊先從高需冷性的蘋果、桃、梨開

案,從數位資料庫再回到紙本目

可以分享,

正是數位時代中最珍貴的精

神。

始,接著逐步完成梅、柿子、李以及熱帶亞熱帶水果, 三年過去,已完成將近六百筆的果樹種原資料,提供社 會大

隨時檢索瀏覽。「以前我們

些研究人員多半都

要倚賴目錄,好一點的話就是國外出版的圖鑑。但數位 91


我的家̶臺北市民生社區,初早建地110多公頃,隨著時日 地域略有擴展,居民也增到八萬多人。房高路濶人多,究竟是 些綠色草木在與居住之人一同呼吸

社區建設之始曾刻意將零星野生老樹保留,大量種植公園樹 及路樹,樹木至今約三、五十歲年紀,量最多的是茄冬、菩提、 榕、白千層、小葉欖仁、楓香……

些樹大多由青少年開始便遷

入社區,一年一年颱風

扎著生長,雖然總有折損,

最後卻也都昂然

狠,伊們

立,長到四、五層樓高。時間久了,同種族的

樹和不同種族的樹橫過街

的天空,高高地在人們的頭頂牽起手

來。有時也鬧點小意氣吧,或是望著地面上人們的行徑不以為 然,風拂來,聽得到伊們

呀呀地好似批派別人的不是,也為

自己解說著理,很是有趣。

5 家門之樹 茄冬樹葉標本。茄冬是臺灣原產本種,樹冠為傘形,是優 良的行道樹。 茄冬的平均壽命很長,常可生成巨樹,民間 又稱「重陽木」。茄冬每個 葉柄延伸出三片葉子,屬三出 複葉。

文/愛亞

1981年我到印度旅行,那時對佛教還沒有什麼概念,站在 鹿野苑的大樹下導遊叫我們抬頭,介紹原名畢 認識。說釋

羅的菩提給我們

牟尼在那種樹下悟道,像睡覺忽然醒了有一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愛亞/作家

92


然、頓悟、得著智慧,從此人們就把名字有「覺悟」意 思的菩提當成佛教聖樹。 我們仰瞻的那

菩提樹之下相傳是釋

牟尼為人們

講道弘法的地方,我心中生出榮寵,彎身在地上撿拾了 一些落葉,壓夾在書冊裡,那些美麗的心形葉,葉尾長 長地長成一條線般的尖尖,那其實是熱帶植物利於排水 的特徵。回臺灣後我把葉片分寄給親友,祈祝他們有佛 的保佑,身體健康。 佛的樹

!我在臺灣卻只在植物園見過,過了幾

年,家門窄

外增種了一些路樹,枝幹禿禿樹皮淡白不

知所以,日久發出嫩

杈,竟是菩提。

菩提樹在社區算新住民,可是十分爭氣地在短時間 內努力加

飯,把自己照料得又高又壯,在樹種中菩提

屬生長迅速,現下民生社區的菩提樹全都有粗壯幹圍, 枝條也厚實有勁,葉片都有長長葉柄,風來時枝與葉搖 身擺動唱作一片,

作響,

是熱鬧。熱帶地方菩提

樹會結子在枝,子的內裡曬乾後凹凸美麗如天然彫刻,

楓香樹葉標本。楓香是落葉性喬木,葉子 互生(交互生長),成掌狀 裂。每到冬日 葉面轉紅,別有一番風味。 93


在印度都用來做佛珠佛鍊,不過北臺灣的菩提不怎樣 結子哩。 菩提樹1901年引進臺灣,大量種植是後來的 事,

種落葉大喬木並非冬季落葉,它是每年春初全

樹老葉落盡,在地面鋪上一層葉毯之後,四月春末突 然像小細人兒般許多嫩葉苞齊齊站立枝

,一、二日

沒見,葉苞將月芽形托葉擠脫落地,於是滿樹少女薔 薇頰,粉紅嫩亮的幼潤小葉片拉著長柄

著細尾尖,

各各在枝頭跳著約

!那時我心

史特勞斯的春之聲

中已無聖樹,但覺那是如家人似的我家的樹,他長得 那樣好,我喜歡,我放心。 菩提竟然是桑科榕屬,那麼,榕自己是怎樣的 在民生社區榕是數量最多的植物。 家

邊小公園裡有幾

種在花壇的榕,一向被修

剪成圓頂傘狀抑制生長能力,雖然有那麼點木訥美, 畢竟不夠天然。身份是路樹的榕可不一樣了,枝幹左 伸右橫

樣長那樣長,颱風來前切

也能讓它

手繪榕樹葉。榕樹是常綠喬木,是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普 遍栽植的樹 種。榕樹的鬚根素有「植物氣象臺」之稱,當末 端成乳白色表示多雲會 下雨,若呈黑褐色且乾 狀,就表示 會出大太陽。 94


小葉欖仁原產於非洲,臺灣 於民國55年引進。小葉欖仁 的樹高遠大於樹冠幅,呈長 尖塔層形狀,是小葉欖仁的 辨識重點。

95


速速又長得青鬱

茂,連氣根都營養飽滿。一回看一

對中學生情侶在0東公車站

候公車,兩人口中說著

話,兩雙眼睛水般流動著情意,四隻手無意識地將身 旁榕樹公公的

玩,順著理圈著繞,不一會綁出

了蝴蝶結,他們自己也覺有趣,乘上公車之前竟綁出 三、四個美麗氣根蝴蝶結來。 過了些年,0東公車站

雨如膏」就變成和口

了!那聲音有些兒BB響,讓人驚詫音律如何拿揑?我 是怎樣努力都只能發出呼呼,呼呼。 早年大家對樹認識不足,樹常種在屋牆邊,以致 樹成巨木後枝幹都威脅到房子結構,以榕來說根長又 曲生,在泥土下如蛇蟒之亂竄,曾經把社區一樓廁所

由富錦街遷走了,我卻又

的馬桶給硬生擠破了!人行道地磚也給擠翹起,榕樹

見一對小情人在為榕樹公公綁蝴蝶結,會是那一對中

是再也不可隨意種

學生長大了回來?當然不可能,是另一對

種捨不得啊。

人在

有一點像又不一樣的樂音出來

乎乎浪漫

,不過,榕樹樹形樹相都美,不

乎乎戀愛罷了。現在的榕樹已高大成巨,榕樹

早早便聽說社區中增添了一種樹名雨傘骨,我在

氣根有的垂鑽入地生成了根,有的高高在天,再怎樣

寒凍裡抱著手臂先在西松國小人行道看那一長排,看

都觸不到囉!蝴蝶結的浪漫已進入歷史。

了吃吃笑,因為確實像傘布袪除之後的雨傘骨架,主

榕在臺灣鄉村城市四處生長,大約也是許多臺灣

,左右左右一根根平直的傘骨

稱和諧

地四下裡伸展,漸高漸短。樹幹光禿樹葉少見,難怪

人最早認識的樹。 我讀初中時很喜歡在放學的路途中看我的女同學

名字叫「骨」。

一兩片樹葉,葉面朝裡,

春來,人的身體習慣地要向戶外、野地、山裡

樣一折、一折,小小的橢圓形樹葉變成小小的折

走,便去探看雨傘骨,想知道它對春天有什麼意見。

做葉笛, 就

幹居中直又

們路經榕樹,

疊物,再放在唇邊,「青青校樹,萋萋庭草,欣沾化

96


家門之樹

啊,雨傘骨春裡模樣變了,像老農夫錯將嫩色綠秧苗栽種在枝骨上,既錯落又整齊地,小幼芽葉直

昂頭站立樹

上,精神抖擻像無數默立的小標兵! 過了兩三日,在社區圓環也看到那樹,它全身突地青綠

亮鮮嫣起來,小標兵變胖軍服顏色也變深了,一

長出千千萬萬細細碎碎倒橢圓形的小葉子。又幾日,葉子大了點,葉片正面黑綠油光,背後則泛銀灰, 可是樹典裡沒有「雨傘骨」

是好看。

樣的名字。問名很重要啊,終於有人說了,它的名字頗有趣:「小葉的男人」。

小葉的男人呵!小葉的男人!社區裡私人小院落窄隘的泥土區,愛 那兒一兩

樹的人死心

地將它種植,

兒一兩

,有的小少年清俊腼靦巧巧地揑著衣角站立,有的卻巳三、四層樓高巍巍然大丈夫派頭了。可樹典仍然

查不到,倒是查出了一種樹名「小葉欖仁」。 我很

忡了那麼一回,我,怎麼浪漫至此!把人家的名字誤聽相差那樣多。但我篤定地認為:冬日它的模樣就

是我的雨傘骨,春日、夏與秋它才是大家的小葉欖仁,以及,小葉的男人。 97


3 黑潮的贈禮


1 滾滾黑潮 文/江偉全、陳淑穎、劉燈城

99


因地球自轉從東太平洋往西而來

經,是海上的「高速公路」,一路暢

的北赤道洋流,受地形及科氏力等因

行經沖繩北上至日本,因為黑潮是把

素之影響,沿菲律賓東岸轉向北流,

來自於赤道的海流向北推送,所以水

此處稱為黑潮之始(The beginning

溫都比當地的海水來得溫暖,因此被

of Kuroshio)。

稱作「暖流」,水溫較高、鹽度較

黑潮主流通過臺灣東部海域繼續 北上,至蘇澳外海受到宜蘭海脊地形 阻

,黑潮主流會偏向東北方向,往

日本琉球島弧海域。黑潮為日本語 「Kuroshio」之中文譯名,意即英 文「Black Stream」,主要原因來 自於其水體相對比周遭純淨,光線不 易被散射,致使肉眼所見之水體呈現 深藍色。臺灣東部就經濟地理學而言

黑潮流動路線圖

濃、海水密度亦較大。古海洋的學者 尋找臺灣東岸黑潮的誕生與歷史,利 用海底的岩心探索古氣候的變化,發 現臺灣東岸約在一萬八千年前海水的 溫度就漸漸在上升,到了八千年前海 洋的溫度就比較穩定了,暗示

條在

臺灣東岸外海的黑潮早在數千年前就 已開通。 黑潮流幅

約一百餘公里,平均

屬於臺灣的後山,長期交通不便,北

流速每秒約一公尺,影響範圍在水深

宜高速公路自1991年雪山隧道開

一千公尺。黑潮主軸距離臺灣東岸約

至2006年終通車,為臺灣首條橫跨

四十公里,夏季與西南季風產生輻

東西部的高速公路,但蘇花高速公路

合,流勢較強;冬季與強勁的東北季

及花東高速公路尚屬計畫中,仍具爭

風流向相抵,流勢較緩。對大洋性魚

議而未定案。然而在外海卻有黑潮流

類而言,

條海洋高速公路成為南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群為臺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傳承數位化計劃團隊

100


綠島漁民的曳繩的漁撈作業

北往洄游的重要通道。黑潮海流的推動力,可以節省

地勢高出海平面約三十公尺的隆起珊瑚礁海階臺地,

大洋性魚類游動必須耗費的能量,又能無國境到各個

像人隆起的鼻子一樣,臺地上有大草原,素來有綠島

地毯之稱,外海即黑潮主軸流經綠島的衝擊點。

場去尋求生存的動力。 此外,黑潮從太平洋低緯度傳輸大量的熱與水氣

清代曾有西洋大型帆船擱淺,船觸礁

沒於此,

至高緯度地區,在全球氣候系統緯度溫鹽平衡中,扮

因此原名槓破番船,又名番船鼻,海面上像水煮開至

演著重要角色;黑潮的流量與路徑的變化,在不同的

沸點般,波濤洶湧,「滾水鼻」的名字因而由來。

時間尺度上,均與氣候系統的變化息息相關。 綠島四周環海,海底地形險峻,離岸二十公里即

滾水鼻水下是世界著名的潛點,尤其在冬季受東 北季風的影響,黑潮衝擊滾水鼻的強度更大,成群的

達四千公尺水深,海洋位置被涵蓋於黑潮主流流幅

ㄚ髻

中。東南角−帆船鼻地形上是一個三面環海的海岬,

周邊海域唯一觀看的地點,因此每年總是吸引大批潛

101

頭鯊)或黑鮪經常在此

徊出沒,是臺灣


水客至此處賞魚。在此潛水一分鐘以內,要快速下潛至

人一起當船員的恆春漁民傳授鈎取肉鰮魚體的部位,以

三十公尺,而且上升流和下降流時常無預警地突然出

獲得最大的誘引性,因而創造了綠島活

現,本身要有很好的技術、自救能力,且必須攀附在海

至今,相當於現在日本著名釣黑鮪魚漁法之一本釣。

底礁岩上,以免被黑潮海流帶走。對潛水客而言,潛過 滾水鼻,一般潛點的風與浪皆已不足道。

漁民出海前將肉鰮活

曳繩釣,沿用

放入活魚艙後駛往「滾滾黑

潮」的漁場,抵達漁場之後,以低速(相當於黑潮的流

由於地形關係有湧升流、下降流及北上的洋流,因

速)頂著黑潮,一條釣線,釣鈎上結附肉鰮,釣鈎貫

而此處在海面上是白浪滔滔,經常有鮪、旗魚類等大洋

肉鰮鼻孔部位,漁夫直接手持釣線,漁獲對象以大洋性

魚種聚集在此,跳躍、追逐及索

,「滾滾黑潮」的海

魚種,例如鮪魚、鰹魚、鬼頭刀及旗魚,釣獲時間以黎

域就是漁場的所在。而曳繩釣漁法為綠島傳統的漁業方

明時段較佳。漁夫利用本身的手感,感覺肉鰮被追逐時

式,明治41年(1908年)琉球(被日本統治後稱沖

的顫抖與動感,適時的前後拉動,以誘釣魚類追逐,在

繩,Okinawa)漁民在綠島居留並進行曳繩釣漁撈作

魚類上鈎之後,漁繩繼續放長,並透過漁繩適時收放與

業,當時以帆船依靠風力及人力為動力,作業漁場即在

魚類搏鬥。

「滾滾黑潮」海域。 曳繩釣漁撈作業的關

一年四季都是作業漁期,在夏季要能忍受烈日的 在於釣鈎及擬

民捕魚回來之後,均將釣鈎及自製的擬

,但琉球漁 裝在木盒內,

熬,冬季更須在東北季風冷冽寒風與滔天巨浪下,開 船、附

及漁獲處理皆由漁夫一人獨力操作。釣線的一

無法輕易眼見。直到綠島漁民偶然拾獲琉球漁民遺漏的

端在「滾滾黑潮」裡,是受肉鰮引誘來魚類的生命;釣

一對釣鈎及活

,經試用後漁獲效果不錯,遂開始大量

線的一端在漁夫手中,是黑潮子民的生計。漁船時而進

流傳此種釣法。綠島人學習得曳繩釣作業後,眼見綠島

時而退在浪潮中載浮,進行一場人與魚之間情感的命運

沿岸肉鰮(頜圓鰺)資源豐厚,肉眼即可見肉鰮在沿岸

礁岩縫群游,就開始試用活

代相傳。

釣的方法,在曾經與琉球

,綠島活

曳繩釣漁業技術也在「滾滾黑潮」中代

102


在漁港邊玩

的小孩

備日本與臺灣間漁業傳承的歷史意義。水產試驗所執行

漁業資源豐富,日本又是水產業發達的國家,因此殖民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臺灣東部海域黑潮漁業文化

地水產業的開發自然是重要政策之一。日本將漁撈技術

數位典藏」,持續將百年來黑潮原有的相關漁撈技術與

與漁業文化傳遞至臺灣東部沿岸,臺灣光復之後,漁民

漁業文化傳承按漁法別做全系列數位化典藏,不

承襲了日本人的捕撈技術,亦不斷改良與精進,發展出

不同面向的漁業文化歷史,更加豐富黑潮漁業文化的意

各式各樣的地區性漁業特色,育養了東部漁村數代的子

涵和生命。

自日治時期,日本即發現臺灣東部沿海漁場遍

重構

民,更帶動了地方經濟活絡,進而形塑了漁村組織與多 樣化的漁村習俗文化。黑潮將海洋及居民關連在一起, 黑潮漁業發展除含有臺灣東部的歷史與保存價值,且兼 103


2 金黃色的季節:黑潮漁業 文/陳淑穎、江偉全、劉燈城 清明節後,漁夫們開始摩拳擦掌,準備攻下屬於自 己漁船今年的第一桶金̶​̶鬼頭刀的季節來了! 農曆年後,魚市場裡的漁獲開始逐漸變化了起來。 原本由旗魚劃分成棋盤式走道的市集,年後旗魚走道逐 漸崩落,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又一座金黃色小山丘,頂端 貼著手掌般大的白紙,上頭寫著山丘型魚體的總重 量。此時想走到魚市場的另一端,除了要在

些蠻橫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群為臺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傳承數位化計劃團隊

據魚市場的山丘縫

中找條路來,更需要閃避飛落山丘

魚士兵們的攻擊。看著眼前不斷堆積的金黃色漁獲,駐 足的

步隨著心底的好奇心,慢慢移向一旁卸魚的船

家。 在

市場進行標本採集,我們原是以研究者的身份

前來,但是大多時候卻與一般的遊客無異,總在天馬行 空的想像海上的生活之後,對於漁夫生活生出更多的問 104


號:航行在大海的漁夫們如何度過每天的24小時?他們

kùn)。一般投400鈎約需一個半小時,每籠延繩釣釣

如何工作?我們懷想漁夫的心情,以及婦人在岸邊凝望

具約200鈎,一天可放出6到8籠的延繩釣。

牽掛的背影。若不是那漁期的交替變化、若不是那一堆

目魚活

又一堆泛著金黃色的漁獲挑起我們極大的好奇心,大概 也無法與漁夫們暢談那在海上迷惑人的搖曳漁火。

什麼魚啊?

魚為主。汪洋大海,魚群從

兒來?現在發達的科技,還是比不上經驗老道的船 長,他們望著水流方向,聞著風的氣息,憑著經驗來決

「阿伯請問一下,之前那些旗魚與鯊魚怎麼都不見 了,換成

、冷凍秋刀魚或

料則以虱

麼多怎麼抓的?」忙著卸漁獲

的漁夫,夾雜著討海人的臺語口音,道述著屬於臺灣東

定放延繩釣的位置!船長為了取得好位置,總早早出海 排列整齊佔領海域,也就是漁夫所稱「排拌」(pâibán)。夜

沿著東部海岸行旅的車子,便可望見海上

排列整齊燈火,慣常行走平路的人們總不解飄搖的燈火

部海域金黃色季節的海上故事。

為何?那一叢叢搖曳的小亮點是 黑潮流經臺灣東部海域,形成各種洄游性魚類的漁

個季節屬於東部的海

上夜景,是每個家庭溫飽的寄託!

場,為東部漁業資源帶來豐沛的魚群,不同季節有不同 魚種。備受矚目的旗魚是決定討海人家庭可否過個豐收 年的象徵,年後船隻上的鏢旗魚鏢

便卸下,船上多了

許多一籠一籠的延繩釣漁具,在清明到端午之間,準備 捕獲游經的鬼頭刀魚群。一年的開頭若是幸運的

上那

魚群,便可不用再擔心經濟問題,於是海人們拼勁十足 的往海上追尋那金黃色鬼頭刀的蹤跡。 捕抓鬼頭刀的方式主要以延繩釣(俗稱「放棍」, pàng-kùn)漁法為主,投鈎、投繩、投浮標旗,揚繩 及起鈎,

樣一整個作業流程稱為「一勞棍」(tsi ̍t-lo̍h

漁夫出海前先行切取

魚餌料 105


駛離港口的漁船,在航行的途中,

漁夫簡單的填飽肚子,待船隻抵達定點,便 開始準備魚

及整理釣繩。此時船的四周早

已是一片漆黑,與星空的距離似乎更貼近了 些,聲音顯得格外的清晰,風聲、引擎聲、 海浪拍擊船身的浪聲將夜裡被

限的視野擴

展開了。然而,此起彼落處理魚 聲,似乎才是

的菜刀

夜裡直擊海人心裡的奏樂。

海的盡頭微微的露出金黃色的光線,已 是清晨四點,漁夫們準備就緒開始進行延繩 釣作業。為確保漁船之間的作業流暢,船與 上鉤的金黃色鬼頭刀

船之間必須以大於2海浬(3.7公里)的間 距作業,而前方漁船進行延繩釣作業的速度 必須快於後方漁船,以防漁繩相互糾纏。在 船的行進間,以手動方式一個鈎子一個鈎子 放

,船行駛的速度必須搭配放

節奏,若

是船速過快,海裡的漁繩被海流拉的更緊 繃,船上

端也必須加快拋放漁繩的速度,

否則來不及丟放漁繩的手隨即就會被上頭的 魚鈎劃破。漁夫說,看著鮮血直冒的雙手也 只能加快放 船艙內的漁獲先卸至甲板上後再卸至岸上秤重

糶手拍賣鬼頭刀漁獲

速度,因為船的引擎聲會淹沒 106


呼喊船長放慢船速的咒罵聲,在船長放慢速度之前,不

到七天為限,作業海域較廣泛,涵蓋綠島、蘭嶼、大武

是漁繩打結,就是手上再多幾個自己手

等周邊海域。

遲鈍的傷痕

了。

魚販們將鬼頭刀按魚體大小區分為三個等級,分別 海面上的延繩釣與海流成垂直方向

線,待全部放

為5kg以上的「大万」(tuā-bān)、3kg至5kg的「中

完六籠的魚鈎,漁船已行走約20海浬,休息片刻便開始

万」(tiong-bān),以及3kg以下的「小万」(sió-

回收延繩。漁繩甩擺,中鈎的鬼頭刀即刻翻騰出海面,

bān)。當然,在拍賣中價錢有著極大的差異,價錢由

帶著浪花不停地在甲板上翻跳,黃金耀眼。握在手裡彷

魚販喊價決定。成功漁港於每日下午進行漁獲拍賣,一

彿失控的疆繩,與漁夫們上演著拉鋸戰,日積月累,刻

座一座鬼頭刀山丘擠滿魚市場,好不壯觀。山丘上寫著

畫長滿厚繭的雙手。「一勞棍」在情況良好時,可收獲

船名及重量,也代表著討海人的另一份榮耀。「來

上千公斤的鬼頭刀,漁獲先經冰水保持鮮度,然後再冰

至船艙,直到船艙堆滿為止。上千斤的漁獲如何經由兩

「八角」,喊價開始!人潮圍住魚販,大家拉長脖子爭

三個人合力處理完成,可想而知,

是對體力的一大挑

相聽取價錢,一來一往激烈的競標,討海人的心也跟著

個挑戰不斷刻磨在討海人黝黑的

起伏不定。一角的差異看似微小,然而背後代表的數字

戰!一年又一年的, 身形裡!

金黃色鬼頭刀的季節,漁船作業通常分為「現流 仔」(hiān-lâu-á)和「放流」兩種方式。「現流仔」

堆大万!」,「七十五」、「七十五六角」、

卻極龐大。價格高低也代表著魚販對於討海人維持漁獲 鮮度的肯定! 漁港安檢

前等待的婦孺,望向老遠駛回的漁船,

表示作業時間為當天來回,作業區域從新港出發,以北

經由漁船的吃水線,便可判斷此

至長濱,以南至富岡,由於其漁獲為當天捕抓當天拍

著吃水頗深的船,海人迫不及待跳下船,綁好纜繩,飽

賣,因此價格可比「放流」貴上幾塊錢。「放流」作業

經風霜刻

方式為了顧及漁獲鮮度及來往漁場航行時間,通常為五

作業是否滿載。駕駛

的臉上泛著燦爛的笑容,興高采烈的說著此

作業如何豐收,好不威風敘述著自己對於海象專業的 107


黑潮的記憶:鬼頭刀延繩釣

判斷!海岸山脈透出的夕陽餘暉映在海面上,新港的黃

拍賣員),有幫忙張羅船隻卸貨的婦人,有時也有捧著

昏道盡討海人滿載的雀躍。

專業相機不斷擷取畫面的遊客。望著那一個又一個在海

執行「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期 間,因採集魚類標本的需求,我們每天都必須到魚市場 來。長期接觸 市集裡,支

環境,才發現除了漁獲之外,其實在 一切的便是漁夫汗流浹背卸魚的身影,以

及從他們衍生出的整個市集的活絡:有檢視漁獲品、同

上忙碌的厚實黝黑身影,該如何用著淺顯易懂的文字、 影片或照片勾勒出身歷其境的海人生活,不

替漁業

做科學紀錄,同時分享環環相扣的庶民文化,以及其背 後各種動人的故事,或許

將是數位典藏更需要記錄保

存的漁業文化!

時盤算著如何出價的魚販,有敏銳觀察魚客出價、搭配 著宏亮

門來主導現場買賣節奏的糶手(thiò-tshiú, 108


3 戴著頭架的漁船 文/江偉全、劉燈城

臺灣東部海岸受到黑潮主流通過的影響,鮪旗 魚、鰹魚及鯊魚等表層洄游性魚種資源量豐富。有鑑 於此,自1926年起日本殖民地政府便於黑潮流經之 宜蘭蘇澳、臺東新港(成功鎮)以及花蓮安置大規模 的官營漁業移民,當時在日本招募的漁業移民對象, 以生活環境海域有黑潮流域及海洋環境相同的地域漁 民為主,計有來自沖繩縣、鹿兒島縣,神奈川縣、和 歌山縣、千葉縣等多達15個縣漁業移民,可謂盛況 空前。1932年新港漁港竣港,移民所東部海洋生物 研究中心附近,1933年所建立之移民指導所即為目 前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所在的位置。來自日本各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群為臺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傳承數位化計劃團隊 109


漁業漁民各有所擅,但到臺灣之後漁撈也面臨實際作 業問題,經營型態亦逐漸調整,其中以千葉縣及和歌 山縣漁業之移民利用小型動力漁船,在每年冬季於新 港海域進來臺東新港的日本漁民,由當時的臺灣總督 府所招募,漁業移民所住的場所稱為「移民村」,位 於現今的水產試驗行鏢旗魚作業,因漁場近、不需 料且漁獲新鮮,獲得最佳的成效。但鏢旗魚需要有相 當成熟的技巧及較多的人力,因而提供了當地阿美族 人及漢人(來自恆春及綠島)成為鏢旗魚船成員的機 會。臺灣光復後,日本漁業漁民陸續撤離臺灣,但也 有很多漁業漁民滯留臺灣,其留用名義以中華民國政 府徵用,被稱為「日僑」。其中沖繩出身之「琉 僑」,則擔負起傳授漁撈知識給臺灣漁民,鏢旗魚漁 法因而傳承沿用至今。 現任職於日本女子大學助理教授西村一之博士, 自1993年起進行「臺灣東部漁人社會的民族研究− 近海鏢旗魚漁業傳入與發展及漁民之間的關係」之人 文社會學研究,研究對象期間經常長期居在臺東新 港,進行深入訪查。研究成果曾陸續於臺灣文獻期刊 雙人大鏢魚

準備就緒

發表「但願捕魚成功:由臺灣東部鏢旗魚觀其民俗」 及「臺灣東部的漁撈技術的傳承與『日本』−於近海 110


鏢旗魚盛衰之間」等論文,為臺灣近海鏢旗魚漁業重要 之紀實文史。 臺灣東部海域由於特殊的海洋環境,大洋性魚種洄 游至東部海域具有明顯之季節性差異,漁船作業型態則 配合著漁期而改變,因此多元性的作業方式是本地漁業 的主要特徵。其中又以在狹長型的船身、船頭獨特延伸 所配置的鏢魚

(臺語:頭架thâu kè)及露天甲板操

作舵把是臺灣東部的漁船特徵之一。漁船一年四季都配 載鏢魚

與鏢刺用具,鏢魚

延伸出船頭約1至2公

尺,距離海面的高度達一層樓高度,能站上鏢魚

鏢刺

旗魚的鏢手,才是真正的「討海人」。春夏鬼頭刀或鮪 魚漁獲季節進行延繩釣作業時,旗魚不是主要標的魚 種,裝置小鏢魚

(小頭架),

可供一位鏢手站立,

航行或下鈎期間偶見旗魚等大型表層洄游性魚種亦可及 時鏢刺漁獲。當鬼頭刀漁季結束,進入雨傘旗魚盛漁期 (6∼9月)期間,則將延繩釣釣具收起,減低船身的 重量,利於追逐及鏢刺雨傘旗魚。進入冬季(10月之 後)白肉旗魚季節,則更換大鏢魚 漁船更換頭架之流程: 上架場等待維修與養護之漁船與膠筏

(大頭架),可供

2位鏢手站立,全方位與旗魚搏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換頭架」是進入旗魚 季節的指標,經驗老道的船長除了選取優秀的船員組成 111


鏢旗魚團隊之外,更必須掌握節氣變化,在最佳時刻將

續航力乘風破浪,追逐旗魚蹤跡。而每一次的下架,皆

小鏢魚

需依照習俗感謝祭拜土地公與船神,再次重回大海搏鬥

更換成大鏢魚

,讓船隻擁有最佳效能進行鏢

獵及追逐旗魚。選擇吉日良辰,更換大鏢魚

時鏢旗魚

團隊成員亦必須到位同心協力組裝,以前完全須靠船員 及親友幫忙扛架,現在有吊車協助精簡了人力。大鏢魚 經重新整修木板,才能經得起東北季風時期的風浪的 衝擊,重新裝置支 利,鏢魚

鏢手全身重量的

套、上新漆討吉

緊鎖於船頭之上,成為船身的一部分,船員

們家庭的溫飽都靠鏢手在鏢臺上的鏢刺表現。裝置完 成,船長緊接祭拜船神,祈求

旗魚。 水產試驗所執行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臺灣東部 海域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對於現今鏢旗魚漁業現況 及漁撈作業紀實有詳細的數位化紀錄

案,未來將與西

村一之博士共同合作,結合人類學與漁業科學研究的範 疇,針對鏢旗魚漁法引進臺灣東部海域八十餘年來的歷 史與傳承進行詳實完整記錄。

個旗魚季節航行平安及

滿載而歸,上香焚紙錢後,旗魚季節正式開始。 漁船的保養廠俗稱上架場,「上架」(臺語:就架 tsiūnn kè)故名思義就是將漁船上架養護船體。上架 場有許多二條成對的鐵軌航道,漁船對準鐵軌航道之後 放下架

,由水下潛水工作人員在水中對準船位,漁船

開上架

,利用絞車將漁船拉上上架場進行保養與維

修,經常可見一排船隻由小至大排列。船底的附著性海 洋生物包括藻類、藤壺及管蟲等等,皆會影響船隻航行 順利,因此船隻船定期性的上架歲修之外,其中鏢旗魚 的船隻更是依漁期空

,上架清除附著性海洋生物,並

塗上防附著漆減低附著性海洋生物著生,漁船有最佳的 112

日籍人類學家西村一之博士記錄及專訪新港漁船上架祭拜儀式及鏢旗魚 漁法傳承


4 風戰浪的鏢魚手:臺東新港鏢旗魚 攝影·文字/許焜山

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臺灣,承襲了日本人鏢旗魚的 技術,從日治時期開始,夏天時以捕獵雨傘旗魚為主, 冬天一到,就紛紛換上大型頭架,準備趁著東北季風 起大浪的時刻,射捕沿著黑潮向北游動、價格極好的白 肉旗魚與紅肉旗魚。

仍豐富滿盈,更希望,漁民的文化和氣概,能成為島嶼 永不褪色的

章。

眼看著「鏢旗魚」的技術後繼無人,經驗豐富的鏢 魚高手們心中有無限的感慨。社會變遷,新一代的年輕 人對「討海」沒有興趣也缺乏感情,加上定置網(俗稱

曾經,鏢旗魚改善了臺灣漁村的生活。然而,經歷

「掃綾」)奪攬漁業資源,更讓鏢旗魚失去競爭力,比

了五、六十年產業的變動、漁業資源日漸枯竭和定置網

起往年,鏢旗魚的漁獲量大概只剩下三分之一,漁夫們

的濫用,

的收入已大不如前。

項特殊的漁業技術漸漸地走入歷史。過去漁

獲鼎盛的八斗子、和平島、南方澳等海港,早已不見鏢 旗魚船的蹤影。走遍臺灣海岸線,只剩下臺東縣新港 (成功鎮)的鏢旗魚船還在海上航行,而老漁夫們也只 能用渾身的本領繼續拼搏,在風浪中抓緊最後的希望: 希望

記錄鏢旗魚影像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如何讓擁 有高度傳統技術的鏢旗魚技法不致全然斷層、消失?如 何傳承臺灣如此獨特的海洋文化?

樣的問號不只存在

漁民們的心中,更值得我們深入去了解與探討。

項獨特的鏢旗魚技術不要消失、希望我們的海洋 113


臺東新港(成功鎮)是目前臺灣海域還保有傳統鏢旗魚技術的漁港,停泊在港邊的鏢旗魚船像是雄赳赳、氣昂昂的軍隊,列陣排開、蓄勢待發,等 候合適天氣一到來,就隨時啟航出發,前往沿岸海域鏢獵旗魚。

114


4 看見·遺留的時光


可見的語言 多數人可能不知道,魚類也有自己的語言。魚類雖然沒有

1 典藏可見的語言

聲帶而無法說話,卻能夠藉由身體的其他部位以振動或摩擦等 方式發出聲響,彼此互通聲息,只是人類的耳

文/涂沛宗

了。值得慶幸的是,有些魚類的耳 訴出另一種「可見的語言」,

代替了

很難聽見罷

們的嘴,綿密傾

些可見的語言彷彿一粒粒的問

路石,引領我們一步步往前回溯,從頭開始,拼湊出一隻魚、 乃至一整片海洋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涂沛宗/⽂文字⼯工作者 116


所謂「可見的語言」,其實 是指硬骨魚

的「耳

石」,也就是一種協 調運動平衡及聽覺的 霰石結晶體,由 酸

與水中各種有

機質相互

積而成。

耳石藏於魚耳的三 半規管內,每隻魚共有三對。由於

結構物不易腐

、毀壞,儘管歷經長時間的環境變異,仍能夠保持完 整形貌,

個特性使得耳石成為魚類最強硬的語言,也

成為人們研究魚類的有力線索。

我,與

獨立生活的痕跡,沒有任何一

隻魚的耳石是另一隻魚的複製品,正如同人類的指紋, 天底下

不可能有兩者相同,是屬於自己的獨特標記。

耳石的結構恰似洋

,一瓣裹著一瓣,由核心層層

向外增大。依據輪紋結構的特性,研究者可以藉由計算 輪紋數目來推知魚體的日齡或年齡,或者藉由觀察輪紋 上的諸種細微記號,解讀魚體的生活史中事件發生的時 機。至於輪紋輻度的

窄,則是

魚體成長變化過程最忠實 詳盡的記錄。耳石儼然 展示魚體生活史

魚類耳石的形態具有「種的專一性」,指的是每種 石必定不盡相同。

每隻魚的耳石都留存了

表示

是另一種日記,向外

不同

硬骨魚都擁有與

外,耳石會隨著魚體的成長與生活而發生變化,

不同的耳石,種類相異的硬骨魚其耳 些不同種魚類耳石之間或明顯或細

微的差異,不啻是一道道獨特的標記,成為魚種的鑑定 依據,對系統分類之應用裨益匪淺。 耳石是觀察魚體的重要資

多在場證明。

數位典藏的契機 計畫主持人張 至維博士指出,全世

來源,一顆耳石即可判

別出左耳、右耳、以及在魚體裡的相對位置等

與生命變化的諸

息。此

界的魚類共達二萬六千餘 種,在臺灣水域的魚

總數即超過三 117


千種,「物種多樣性」的比例極高。就學理基礎而言,魚類耳石能夠迅速且有效地幫助研究者判別魚種,故而進行 臺灣水域魚類耳石的研究與數位典藏,建置魚類耳石的形態學,是刻不容緩的龐大工程。 張至維也說明,研究團隊先前的研究重心集中在魚類的環境探勘與生態調查,因此在採集魚類研究樣本、建立 魚類相方面,原已累積部分成果;本年度則加入「化石耳石」的數位化工作,

項工作得力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李匡悌研究員與臺灣考古界前輩薛文吉先生,他們窮盡心力,從全臺各地開

、蒐羅出的千餘件耳石,

得來不易的珍貴資產,應當藉由數位化工作,達到妥適保存、善加利用,以彰顯其獨特價值。

從圖鑑出發,游向另一片汪洋 張至維表示,臺灣魚

的總數超過三千

種,而本計畫逐年建置的臺灣水域魚

耳石

典藏資料庫,截至目前為止,已典藏了八百 餘種魚類 耳 石 ; 即 將 出 版 的 魚 類 耳 石 圖 鑑 中,則典藏一千種以上的耳石資料̶​̶

數量,在全球耳石圖鑑出版品中位居亞軍! 如此豐碩的成果,對魚種的鑑定和分類、漁 業研究、生物攝食生態的考察、環境氣候的 推測以及古生物的鑽研等等,勢必產生極大 的助益,研究價值不可限量。從典藏工作到 出版圖鑑,微小的耳石藉由數位化工作

跳板,縱身躍入網路資料庫,在深邃的知識 汪洋中,奠定舉足輕重的地位。 118

《臺灣魚類耳石圖鑑》封面)


2 走進化石的故郷     西元1931年的臺南菜寮溪,有了不一樣的發現:

石館。2011年,

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教授早坂一郎博士在

石館」。

裡發現化石,開啟菜寮溪嶄新的面貌。四十三年後 (1974年),臺南左鎮鄉光榮國小的師生及一些業餘 化石的研究收藏者,公開展示歷年來蒐集的千餘件化 石,引發各界關注。 西元1981年6月,時任省主席的林洋港先生、楊寶 發縣長及當地有識之士的重視與推動下,興建、營運化

文/蕭貴

座化石館正式定名為「臺南菜寮化

化石到底是什麼

?化石通常指的是生物的石質

化 , 廣 義 而 言 , 可 分 為 實 體 化 石 ( B o d y F o ssil)和遺跡化石(Trace Fossil)兩種。實體化石多為 動物或植物的遺體,如骨頭、

齒,或如生物印在岩石

上的形狀,可提供各種生物的細部研究資

。遺跡不包

含動、植物本身,而是其存在過的證據跡象,如動物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蕭貴徽/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劃專任助理 119


印和其

穴痕跡,以便研究者了解當時的生態背景環境

在菜寮曾

掘出早坂犀牛骨架(即中國早坂犀牛),可

和生物的習性。每種化石的出現都有一定的機緣,相對

說是最早在臺灣本土具有代表性的化石

於臺灣東部,西部的地質狀況較為穩定,方便土壤堆

當時的一些日本學者了解

積,也較易產生化石保存的場域,一旦經地層隆起或河

當局的注意。也因此,化石館即因應而生,其成立對臺

流沖刷,即有可能在山壁等地區出現。菜寮因鄰近新化

灣化石研究很有意義。」對於臺南菜寮化石館的時代意

丘陵,經下雨或溪水沖刷、切割後,容易在溪邊發現散

涵,計畫主持人張鈞翔博士如此說。

落的化石。此外,因菜寮溪的地理位置相較於其他深山 產地易於前往,也是鄰近的國小學生喜愛遊玩、採集的 地方,使得菜寮溪所發現的化石數量較其他地區豐富。 「然而,當時在菜寮溪化石被發現之初,一般臺灣 人對化石還不甚了解,化石的相關研究也相對較冷門。

掘工作,

裡的特色,也引起臺灣政府

本身從事大象化石研究的張鈞翔,自學生時代起即 和臺南菜寮化石館有深遠的淵源。原先是因為

寫論文

研究的緣故,和菜寮化石館有初步的接觸,後來也因參 與相關化石研究以及其專業背景,曾經擔任臺南菜寮化 石館的顧問,與館方有密切的聯繫。 「過去化石館經常進行整修,但每次搬動都有發生 標本與標籤對不起來的狀況。透過引薦自然科學博物館 『標本

位』和『數位典藏』的觀念,化石館開始建立

典藏管理機制。」張鈞翔表示,透過「化石的原鄉─臺 南市菜寮化石館數位典藏計畫」,可協助館方建立系統 化的典藏管理模式,以改善化石標籤與標本無法對位和 標籤因年久失修無法齊全的問題。同時,相較於過去大 多只能倚靠地方耆老牽線,藉由館藏數位典藏資料庫的 水牛骨頭,出土地點:菜寮溪三

山,地質年代:更新世中期。 120


建置與管理,有助於拓展與其他國家進行

化石的專業知識,可協助館內化石標本的

研究資

分類與鑑定工作。搭配圖鑑的比對以及與

交流的機會。

計畫的工作內容,包含建立菜寮化石 館的標本基本鑑定資料、標本的修整與維 護、標本 早坂中國西左側下頷骨(左側與右 側),出土地點:新化丘陵/ 菜寮溪,地質年代:更新世中期。

科博館同仁的意見交流,有助於增進標本 鑑定的正確性。

位的建立與電腦化管理、化石

執行團隊每個月會至臺南菜寮化石館

標本照片拍攝、將老照片及舊資料進行數

一至兩次,以進行館內標本數位化、記錄

位化、至野外產地進行化石拍攝以及後設

化的工作,其他時間會留在自然科學博物

資料的建置與管理等項目。由於張鈞翔對

館內進行影像處理、後製和數位資料庫的

121


標記化石

標記化石

化石尺寸測量

建置。目前館內的數位化館藏標本共2,007件,包含

除了計畫既有的數位典藏工作外,化石館館方也

哺乳動物、爬蟲動物、魚類、海相化石、陸相化石、

會和地方政府或地方單位合作,舉辦教育推廣的相關

生痕化石、國外化石、現生標本和化石模型等類型,

活動,數典計畫團隊進行數位化工作之餘,也會幫忙

亦有臺南市菜寮化石館展場影像與歷史照片共105

館方活動的進行。張鈞翔笑說:「過去在菜寮化石館

張。將數位

案配合後設資料的管理與編制,上傳至

進行的研究有助於我博士論文、其他相關的學術發

臺南菜寮化石館網站的後端資料庫,以完成數位典藏

表,執行數典計畫或協助活動算是個回饋。有時候舉

博物館的建立。透過此方式,不

能讓對化石有興趣

辦一些科普推廣活動時,看見小朋友因為科學實驗的

,也能使國內外的研究學者能

趣味而展現的笑容,就覺得值得了!」言談中,在在

的民

查詢相關的資

夠獲取研究資料,增進學術交流。

都能感受到張鈞翔和臺南菜寮化石館間的深厚情感。 122


化石採集工具

談起執行計畫期間的甘苦 生物的多樣性,並十分鼓勵有 以及計畫的未來,張鈞翔說: 興趣的學生

寫論文或做延伸

「萬事起頭難。化石涵蓋的範 的研究。以數位典藏計畫的成 圍很廣,有時憑我一己之力, 果為基礎,隨著臺南菜寮化石 很難鑑定得完整。但將相關制 館往後更佳的借閱、審核和典 度建立好之後,後續可讓相關 藏管理的機制發展,相信未來 領域的人才繼續研究。」在進 將持續為當地與我國化石研究 行 鑑 定 與 數 位 化 工 作 的 過 程 發光發熱。 中,常會不經意發現特別的種 類,使張鈞翔深刻感受到臺灣 123


5 珍愛自然、呵護美麗島


1 快速蛻變的臺灣

\

文/汪中和

甫經歷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災難最多的2010

使得臺灣的氣候一直有著複雜的變化型態。從歷史紀錄

年,世界各地在2011年的前半,又發生了各樣不尋常

回顧:臺灣過去極端氣候發生的次數不多,災害的尺

的災禍。從北半球的暴風雪、龍

度、規模也較小,但隨著全球氣候不斷暖化的

風,到南半球的大洪

災,加上日本、紐西蘭的強烈地震,顯示今後地球環境 不會風平浪靜,我們應更提高警覺。 臺灣位在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交界的北回歸線處,獨 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季風、颱風及周圍海流的交互影響,

步,如

今情況已全然改觀。 自1897年以後,臺灣即開始制度化地進行氣象觀 測,

今已累積了114年的珍貴記錄。我們可以從

百年尺度的紀錄,擺脫過去定性的描述,開始用數量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125


的數據檢視臺灣氣候暖化的歷程。過去一百年臺灣的 年均溫自1900年代初期相對較低的溫度(攝氏22.7 度),上升到1990年代的相對較暖溫度(攝氏23.8 度),提高了攝氏1度以上,此現象和全球的溫度上升 趨勢是一致的。暖化現象如此明顯,清朝時期平地會 降雪的情景將不再復見。尤其自1980年以來,年均溫 暖化更呈現加速現象,約為過去百年平均速率的3倍。 暖化的主要原因來自地球溫室效應,以及臺灣本地人 為開發的交互影響。 整體而言,臺灣在二十世紀前半期(暖化前)處於一 個氣溫緩慢上升且降雨變化相對穩定的時期,大致可 說是風調雨順。然而自1950年代暖化程度跨越百年平 均溫度的門檻後,臺灣的夏季首先發生改變,一下子 從一個相對涼爽的夏天迅速躍變為高溫

熱的型態;

如今在臺灣都會區,夏季沒有空調是令人難以忍受的

1950年之前,降雨趨勢與溫度變化大致同 步,呈現緩步上升,沒有激烈地起伏變化。圖 為昭和17年(1942) 出版《新制臺灣地理 概說改訂版》中收錄的《臺灣的降雨量與型 態》圖表。 126


折磨。接著1980年代是第二個關卡,臺灣自此邁入暖

少,同時相對濕度也快速降低。

冬期,並且不再回頭。季節的改變(夏季增長增溫、冬季

的生產、植物的生長及病蟲害的防治,都有極大的負面

縮短變暖)是暖化在臺灣呈現的第一個重要表徵。

影響。

另一個與暖化相關的現象是日夜溫差的減少。臺灣

個現象,對糧食作物

伴隨暖化趨勢的發展,臺灣的降雨型態也呈現截然

在1900年代的日夜溫差幅度平均約為攝氏8度,最近十

不同的面貌,

年來已縮減到攝氏6度。由於夜間溫度不斷上升,1980

前,降雨趨勢與溫度變化大致同步,呈現緩步上升,沒

年代以後臺灣發生大雪、結霜、起霧的日數大幅度減

有激烈地起伏變化。1950年後,不但上升幅度逐漸增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臺 灣,嘉義一名擔心災情的村 民在八掌溪堤防上看水勢。

127

方面的影響更為深遠。在1950年之


為了彌補地表水的不足,地下水開始 被超限汲取,自1990年以來超限的 比重即居高不下,淡水養殖漁業是大 量抽用地下水的產業之一。

大,乾旱期增多,降雨強度更自1980年代以後急遽增

快速升高,特別是1990年代以後,平均降雨強度為

高。此現象基本上與地表的升溫趨勢有密切的相關性,

1970年代的一倍以上。

全球各地也都有同樣的趨勢。 觀察臺灣自暖化後,在水文及降雨型態變化上表現

自1990年以來,降雨強度的突然躍升,是暖化發 展過程中對臺灣生態環境的重創時期。

段期間裡,臺

出的主要特點有:(1) 降雨量的變化趨向兩極,南北降

灣降雨的兩極化發展日趨嚴重,有如社會上貧富不均更

雨量的差距也日益擴大,是水資源管理最大的隱憂;(2)

趨惡化的現象。一方面由於乾旱期拉長,有高達三成的

降雨日數全島性地全面降低,不但影響農業的生產,更

月份降雨量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超大豪雨卻不斷發

進一步惡化水資源調配管理的彈性;(3) 各地降雨強度

生,像一波波的巨浪反覆來襲,不但衝擊越來越強,頻

128


水庫淤積量節節升高,所耗費的人力物資也相當龐大。據臺灣省 議會公報紀錄,石門水庫竣工後僅四年,即因水庫淤積導致水庫 壽命減短約21年,需再投入臺幣約七億元經費,分20年四期工 程進行防治工作。(〈臺灣省議會公報第19卷第14期〉。

率也越來越快。例如2001年的納莉颱風、2009年莫 拉克颱風所帶來破紀錄的雨量,都是臺灣歷史上從未 發生過的。 過去半世紀以來的地表升溫及負面的降雨趨勢變 化,已經對臺灣水資源運用產生下列幾方面的衝擊: (1) 地表水的引用量因降雨極端性升高而日漸降低, 也就是說,自1980年以後,平均每年地表水的供應 量會減少1億噸;(2) 地下水為了彌補地表水的不足而 開始超限

取,自1990年以來超限的比重不足即居

高不下,且超限使用的地區恰集中在降雨量逐漸減少 的中南部平原地區,也是臺灣的重要糧倉。當然,地 下水長期透支,已經產生地下水位下降、沿海地區地 層下陷、海水入侵、地下水質惡化等問題;(3) 水庫 的淤積因山區水土侵

作用大幅度增強而快速升高,

臺灣水庫的淤積量已經高達三成,未來折壽的比率還 會增高。 129


聯合國不斷的提醒世界各國,面對全球暖化,

屏東的西南沿海平原低地,

些地區大多也正是發

每個國家一定要在能源、糧食、公共衛生、水資源

生地層下陷的主要區域,本來就容易淹水,未來海

等方面特別加強注意因應。顯然,臺灣在

平面不斷升高,形勢更趨危險。因此對臺灣衍生的

面,所面臨的挑戰可說是特別

幾方

重。

展望未來,除了氣候將繼續加速暖化,帶來更

衝擊

對不能輕忽,長期的國土規劃是臺灣要面對

的另一項艱難課題。

極端的天氣變化外,海平面上升更是跨越百年以上

未來數個世紀人類都將對抗全球氣候暖化的衝

的持久威脅。2009年三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國

擊,臺灣當然無法置身事外。我們正處在環境快速

際氣候變化科學大會中,有關2100年之前海平面上

變遷的關

升的預估,已經從2007年的最高50公分,大幅度

利情勢的緊迫發展,我們已經沒有耽延的時間,必

上修到至少1公尺,等於是比二十世紀增加了至少五

須在生態環境保護、國土及水資源管理規劃、各項

倍以上。

防災避災的策略上,以更積極的態度去大刀闊

近年的衛星測高分析顯示,臺灣沿岸驗潮站的

時刻,已經無法回頭,面對

些外在不

因應。臺灣的未來,其實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海平面上升率已達5.7mm/yr,遠超過聯合國公布 的全球平均值(3.1 mm/yr)。未來海平面上升的危 機將影響臺灣的蘭陽平原、臺北盆地以及自彰化到

130


2 臺灣天災

文/柳中明

天災必須積極應對 2005年世界銀行出版「天然災害熱點:全球 風險分析」報告,將天然災害定義為地震、颱風、 洪水、乾旱等四種。該報告指出:20年來,全球天 然災害死亡超過150萬人,經濟損失平均一年 6,599億美元,劇增5倍。約35個國家(

占全球

人口5%)出現過三種災害,而臺灣則是約90%的 人口居住在二種以上災害可能衝擊的地區,約73% 的人口居住在三種以上災害可能衝擊的地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中明/中華⺠民國低碳學會理事⻑⾧長、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退休 131 教授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政府及學者專家認為霧峰鄉 光復國中基地中的斷層錯動、校舍倒 、河床隆 起等地貌,在幾個候選地點中條件最好震後地貌 保存完整。 便於光復國中現址,規劃改建「地震 紀念博物館」;線面虛實的設計有保護之意。


2010年國際性楓園公司出版

資風險角度觀察,所以雖然我國

全球「2010自然災難風險指數」

會出現三種以上天災,但因為基

報告,指出:自1970年代末到

礎設施佳、防災意識高與防救災

2000年代間,全球每年出現國家

措施良好,對於國際投資者而

等級的災難次數持續增加,約由

言,風險為相對低。

每年50次,上升到每年400次上 下。其中,氣象災難(包括洪災、 暴風雨雪、乾旱、熱浪等)的發生 次數,約是地震與火山發生次數 的10倍。

估報告,前者是注意到災難發生 的頻度與強度,後者則注意到天 災發生後實際出現的傷亡與財物 損失。

就是臺灣實際面臨的狀

2010年因為海地地震而死亡

況:天災頻繁,但我們積極面

22萬人,但卻遠小於巴基斯坦洪

對,期以降低損失。問題是:天

災間接受影響的人數,後者約是

災是否

前者的八千五百倍。該報告列出

還能夠抑制未來災難的損失

的高危險國家,集中在開發中或 低度開發或是人口多的國家,分

臺灣位處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 撞的交界帶 上,板塊間相互擠壓,造成頻繁的地震與火山地形

上述二份不同的天災風險評

趨頻繁與嚴重,而我們 ?

災難不斷破記錄

別為孟加拉、印尼、伊朗、巴基

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芮

斯坦、衣索比亞等。臺灣未被分

氏規模7.3,持續102秒,臺灣全

析到,是因為我國不是聯合國會

島均感受到嚴重搖晃,共約二千

員國,但是我國也不會被列為高

多人因此死亡,上萬人受傷與上

風險國家,因為此份報告是由投

萬棟房舍倒

次破記錄的災 132


1999年9月21日發生芮氏規模7.3的集 集大地震,上萬棟房屋倒榻,圖中位於南 投縣的一間房舍左半部化為一堆碎瓦礫。

難後,世界各地又接續出現多起

風險高的國家。事實上,每年颱

破記錄震災,顯示著全球地殼活

風與豪雨造成洪災個案次數,在

躍,板塊相接地區,非常可能出

1980年之後,明顯出現上升趨

現更強烈地震。臺灣位處菲律賓

勢。尤其是在2000年之後,致

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

撞的交界

災颱風個案大幅增加,其中以

帶上,板塊間相互擠壓,頻繁的

2004年發生9個致災颱風個案

地震,使得地震防範成為每位國

為最高,此與中央氣象局統計過

民必備生存之道。

去一百年每年平均侵臺颱風次數

2009年8月7∼9日,莫拉 克颱風侵襲臺灣,正值八七水災 後50年,阿里山連續二日降下 近2320毫米的雨量,同時中南 部多處地區出現破紀錄豪大雨,

為3.6次有明顯差異。未來,幾 乎所有人都相信會再出現比莫拉 克更嚴重的颱風風災,但是沒有 專家可以預測何時會發生。 2010年9月19日凡那比颱

風在高雄降下近千毫米雨量,

經濟損失慘重。我國因此在德國

10月21日梅姬颱風外圍環流在

觀察團體的「2011全球氣候風

蘇澳也降下近千毫米雨量。若定

險指數」中,排名全球第二氣候

義每年所有日降雨量中,大於當

近千人死亡,橋

、房舍倒

133


臺中市石岡區石岡大壩在九二一地震中嚴重損毀(上圖)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是臺灣氣象史上傷亡最慘 重的侵臺颱風,圖為高雄市甲仙區小林村完全遭到土石 掩埋,國軍特種部隊深入災區搜救的情形(下圖)

年的95百分位數者,為極端豪大雨。然後計算所有極端 豪大雨的總量,並計算此總量占年總雨量的百分比。資料 顯示:極端豪大雨約貢獻每年總降雨量中的23%∼ 31%,而且是自1950年以來,呈現貢獻比例持續增加的 現象。所以每年只要出現數次極端豪大雨,就已提供全年 相當數量的總降雨量。然而每一次的豪大雨都伴隨著嚴重 災情,也因為如此,政府才會提出「八年八百億」的治水 方案,期以降低洪災損失。 在以上天災不斷發生之時,臺灣地區的氣溫在過去百 年以來,上升約1.1∼1.6 C,最近30年內更是增溫快速 (約0.23∼0.40 C/10年),破紀錄高溫也頻繁出現。 134


整理臺灣24個擁有至少50年氣候資料的測站資 料,並找出各站前五次最高溫出現的日期,然後統計 120個日期落在每一個不同年代的次數,結果發現 2000∼2010年內出現次數最高,次為1990年代與 1980年代,顯示著氣溫不斷破記錄,已是一種常態。 其所伴隨的現象,就是降雨日數持續減少,或是 無降雨日數在持續增加,特別是在南部和東部地區。 恆春減少幅度可達10.95日/10年,而臺北減少幅度 亦有3.49日/10年。此趨勢在近30年內,更為明 顯,例如恆春為13.77日/10年,而臺北為5.47日/ 10年。

1991年嘉南平原地區發生旱災,農民

地望著農地發愁

不斷出現的破記錄洪災與高溫熱浪,使得臺灣雖 然每年雨量豐沛,但因為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極不

尤其2002年後發生頻率更加頻繁,例如民國91年、

,所以每年十月到翌年四月是為枯水期,特別是

93年、95年、98年與100年,皆發生嚴重乾旱事

在中南部地區,降雨量約只占全年雨量的10%左右。

件,此種旱災發生頻率增加之現象,實需儘早提出相

因此,若當年乾梅或沒有颱風帶來足量的雨水時,就

應之對策。

將普遍出現缺水乾旱現象。 根據統計,臺灣地區過去平均每十二年左右就會

在以上所述的臺灣地震、颱風、洪水、乾旱等四 種天災中,每一項都呈現頻度與強度

嚴重的狀

有一次較大規模的乾旱,平均每二年發生小旱一次。

態,臺灣將需更嚴肅與認真面對,期以降低民

但是自1984年以來,乾旱發生頻率較過去更為密集,

慮與實際的損失。

135

的憂


3 臺灣水文:水資源的挑戰 文/吳瑞賢

臺灣是海島型國家,水資源的取用所幸不受其他國家箝 制,也無與下游鄰國分享的問題,幾乎是近似封閉、自給自 足的系統。臺灣位處於亞熱帶,因季風的影響降雨豐沛,臺 灣年降雨量若以2500公厘來計,約是世界各國平均降雨量 的2.6倍,且由於基礎建設的普及與公共衛生的成功,加之 相對便宜的水價,若非面臨非常時期,一般民

在民生用水

上其實很少遭遇到匱乏的感受,但,如果就此推論臺灣沒有 水資源的問題, 恐怕大錯特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吳瑞賢/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水資源組教授 136


首先,臺灣降雨量雖多,但同時也擁有大約兩千三 百萬人,若將年雨量平均分配給所有的人,那麼臺灣每 人每年所分得的平均降雨量大約 個數值

4000立方公尺,

為世界平均值的五分之一,其貧乏程度已經可

以歸類為世界上缺水的地區之一,如此一來,仰賴降雨 獲得水源的臺灣地區,必須盡可能的將落在土地上的雨 水加以蓄留。 然而臺灣的地理環境卻使得

項任務異常艱鉅,為

了增加降雨蓄留量,雨水能夠停留在地面或集水區的時 間越長越好,在地理環境上,臺灣南北狹長,東西 約140公里,在

莫拉克風災帶來龐大雨量,圖為屏東東港的受災情形

短短的距離內卻經歷平原、丘陵乃至

3000多公尺的高山,因此臺灣的河川多存在「坡度 、水流急、泥砂多」的特性,像是農夫的斗笠,雨水 降到地面後,入滲時間短,水也很快便嘩

的成為河

川逕流,直接流入大海,無法為人們所利用。因此,為

其蓄滿與需求比

9.2%,加上地質年輕、水流快速沖

刷,泥砂淤積必然減損水庫壽命,該比值未來將會更 低,所以雖然降雨量高,但臺灣在水管理上卻存有相當 高的風險。

水的設

面對如此不安定的因素,為達到水資源的供需平

施蓄水,例如水庫,用以調節水量、蓄洪救枯,據統計

衡,除了採取開源節流、加強管理等「自助」手段外,

資料顯示,鄰國日本目前水庫一次蓄滿量與需求量之比

很大的一部分還是得仰賴老天

大約為30%,意即當所有的水庫都裝滿的時候,該總量

以下在該下的時間、該下的地點、適合的雨量。臺灣的

即可應付全日本近三分之一的用水量,因此雖然日本年

雨量主要來自春季的梅雨、夏秋的颱風,以及冬季盛行

雨量約1800公厘,但是管理風險卻很低,反觀臺灣,

的東北季風,就月份又可將一年區分為五至十月的濕季

了能夠讓

137

些水不致白白浪費,我們使用各類

的「天助」,期望雨可


(或雨季)及十一月至隔年四月的乾季,臺灣乾濕兩季的 雨量差異明顯,而且降雨比例南北大不同,其乾

比從

北部的6:4、中部8:2,乃至南部已經到了極為懸殊 的9:1,由此可見,不均

降雨時空分布的水文環境,

使得水資源更加難以掌控。 全球氣候變遷效應影響,使得洪旱災害發生頻率提 高,各地破歷史紀錄的消息屢傳不鮮,聯合國秘書長潘 基文(Ban Ki-moon)更表示短期氣候變遷無突破。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重創南臺灣,阿里山站累積雨量 莫拉克風災帶來龐大雨量,圖為屏東東港的受災情形

(2884mm)已超越賀伯颱風紀錄,歷年颱風單日最大降 雨量前10名中有9名全部在本次改寫,其中,24及48 小時降雨量甚至

面對水資源的戰爭,臺灣也有屬於自己的挑戰,根

近世界降雨量極值(分別為1825mm

據水利署統計,臺灣年用水總量大約需要190億立方公

及2467mm),當時如此大的降雨幾乎讓四分之三個南

尺,另以石門水庫為例,其一年的運用次數甚至高達四

臺灣鄉鎮市列為水災災區,然而諷刺的是,就在颱風來

至五次才能滿足該區域的供給需求,供需風險很高。臺

襲的前兩天,水利單位正面對夏季因連月乾旱,宣布抗

灣擁有很多降雨的優勢,但也存在著太多嚴苛水文條件

旱工作各階段對應的限水措施。雖然氣候變遷對區域性

的劣勢,如此可知,水並非取用不竭的資源,每一滴水

影響的好壞尚無定論,但像莫拉克前後

都取之不易,當為所有生活在

樣截然不同的

片土地上的人們所應有

氣候轉變,多少說明了氣候變遷之於極端氣候發生的頻

的認知,並通力合作、避免水資源的浪費,共同面對維

率及幅度,在臺灣是會起到的增幅的作用,

水資源風險更為雪上加霜。

138

無疑是讓

賴以生存資源的重要課題。


根據聯合國預測,2011年底前世界人口將會 突破70億,到2050年可能會增加到90億。由於 氣候暖化導致的降雨極端性升高,地球上現有水

4 困境與創意:二峰圳的啓發

資源分布更不均

,將難以滿足日益增加的人口

文/汪中和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國家;因為我們四圍環海,沒有與其他國家接

需求,因此21世紀將是個「搶水」的世紀。 臺灣在未來世界性的水戰爭中,算是相對幸運的 壤,所有降在島上的雨水都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 寶貴資產,不用與他國分享。雖然臺灣與世界各 國一樣,在暖化的環境中,面臨水文極端性升高 的難題,但是平均每年900億噸的降雨,仍是 大部分國家非常羨慕的天上之水。例如,位在中 東以色列的年雨量就只有我們的1/12,也就是大 約我們1個月的降雨量而已。 臺灣水資源在1980年以後,因為氣候暖化造 成的水文極端性,已經在中南部衍生出地表水供 應不足,並且地下水嚴重超抽的問題。未來氣候 變化更趨極端,降雨量的掌握更形困難,怎麼 辦?答案就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 139


臺灣有1/3的面積屬於海拔高於1千公尺的山區 地形,縱貫南北的脊梁山脈是臺灣天然的綠色水庫, 也是寶貴水資源的蘊藏地。在豐水期的季節,

個綠

色水庫就默默的

藏在

蓄雨水;在枯水期的時候,

綠色水庫的地下水就透過地形的梯度,以及重力的導 引,緩慢地釋放出來,滋潤乾渴的河川與大地。 當臺灣中南部平原地區的地下水由於人為的

呈現透支的情況,地表水又無法提升供應量的時候, 山區地下水就是臺灣未來的救命水,也是可以永續經 營的地下水資源寶庫。 二十世紀初期,日本人在屏東種植甘蔗以經營糖 業的時候也遇到同樣的困境。當時在林邊溪附近的萬 隆農場,每遇豐水期就氾濫成災,河水混濁,難以運 用;到了枯水期卻又河床枯竭,無水可用。日本臺灣 糖業株式會社工程師鳥居信平為解決

個問題,先進

縱貫南北的脊梁山脈是臺 灣天然的綠色水庫

140


1947年,省議員林壁輝提案修補林 邊溪萬隆堤防,提案書中言明:查高 雄縣林邊溪上流萬隆堤防⋯⋯於民國 三十五年雨期被洪水沖壞數處⋯⋯。

行數年的基本水文調查,然後提出「地下堤堰取水工

渠、拱形導水隧道、集水塔等建物,將經過河床砂礫石

程」的方案。

層天然過濾的伏流水

個有創意的方案是在林邊溪上游,也就是現在來

截收集,經過輸水系統,送到下

游的萬隆農場。

開河床,在垂直河流的方

林邊溪地下堰堤是在1921年1月開工,至1923年

取伏流水的梯形結構物,一般稱

5月完成了堰堤主體及導水系統,後來就稱作二峰圳。

作「地下堰堤」,或是「集水廊道」,再加上半圓形集水暗

完工初期,豐水期(6到11月)每日的出水量可達25萬噸

義大橋上游約100公尺處, 向,興建可以

141

水和


(相當於目前興建中的湖山水庫),枯水 期每日的出水量平均也有6萬多噸,可 說是非常理想,一下子就解決了萬隆 農場的問題。 由於地下堤堰收集的是過濾的伏 流水,即使在暴雨和颱風季節,林邊 溪河水十分混濁時,二峰圳流出的水 依然非常清澈。 二次大戰期間,人力物力短缺, 維護困難,加上河床及地下水位下 降,堰堤主體局部出露,被河水沖刷 損壞,以致出水量大減。最近南部雨 季時,颱風豪雨連連肆虐,二峰圳又 遭沖毀破壞,情況更不佳,極待有關 單位採取適當措施,來保護

近年由於河水沖刷,橫跨河床的

水梯形結構物已經出露,需要整修保護。

個有意

義的水利建設。 即使是如此,目前二峰圳每日的平均出水量仍達8萬多噸(最枯的三月,每天可供應2萬多噸;最豐的八月,每 日可取水13萬噸),也就是每年可供水3千萬噸,功能相當於一個小型的水庫,持續提供臺糖公司萬隆農場灌

以及附近村落的生活用水。更重要的是,二峰圳過濾的水質甚佳,不需要再經過昂貴的處理費用,就可直接引用。

142


從二峰圳的案例可以看出,地下堰堤相較於地表的 水壩有幾個優點:(1)以地層為天然水庫,沒有淹沒區, 對環境衝擊非常小;(2)不用構築壩體蓄水,沒有潰壩的 風險;(3)伏流水經過河床地層過濾,水質優良穩定; (4)埋設於河床下,無需大壩、後池堰、淹沒區等大面積 的用地需求;(5)使用面積小,不易受洪水、淤沙及人為 破壞,又可以藉重力傳輸到下游地區。因此,地下堰堤 的興建成本大幅低於傳統的地表水庫。 再以林邊溪集水區面積來說,只有約122平方公 里,岩磐又遍

地表,河床堆積層狹窄,從傳統角度來

看,蓄水能力十分不良,不是築壩蓄水的優良場址。然 大地飲水機

而,二峰圳的開設,打破了過去的迷思,為臺灣的水資 源運用開啟了另一個方向。也就是利用山區源源不

伏流水,作為乾季與雨季二個極端間的有效調蓄工具。 臺灣150條大小河川中,許多都比林邊溪集水區的 條件優越。面對當前旱季無水,雨季河水濁度高居不下 的窘境,二峰圳的巧思與創意是我們因應水資源不足急 需要推廣的概念。我們實在不需要動輒花費數百億來建 設大型的地表水庫,只要善用河床下面的伏流水,等於

夠、豐水期濁度太高的困難,還可以利用雨季豐沛的水 量,對平原地區超限已久的地下含水層進行地下水人工 補注,將過去所透支的地下水逐漸補回來,進而解決困 擾我們數十年的地層下陷

痾。

面對未來水資源的挑戰,臺灣缺的不是水,缺的是 完善的管理制度及豐富多彩的創意巧思,

需要我們大

家一起努力去突破。

增加了無數的地下水庫,不但可以解決枯水期地表水不 143


5 從無心到有意:一條與自然共存的綠色高速公路之誕生 無心插柳柳成蔭─臺中交流道鷺

每年3月當大地換上一襲嫩綠的春裝,車行經過中山高速公路臺中交流道 時,很難不被環道綠地裏滿

樹梢的白鷺

車輛川流不息的地方,怎麼會出現鷺 臺中交流道鷺

林?

所吸引,所有的人都在問:「在 些白鷺

會不會被車子撞死?」

林最早在1992年就有鳥友在此進行觀測調查,它的成因

說紛紜。據生態學者推測最可能的原因是由於鄰近地區開發後破壞了白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鈴淵/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中區⼯工程處⼯工程司

黃頭鷺(換羽中)二 隻,攝影地點:苗栗 竹南 內。 144


〈小白鷺〉,攝影地點:苗栗竹南紅樹林河口。

原有的棲地,而臺中交流道中的綠地為一隔絶區域,不

的鷺科鳥類主要有小白鷺、黃頭鷺和夜鷺3種,繁殖季

易受人為干擾,且不遠處的筏子溪有豐富的蛙類、魚蝦

節為3-8月,另外亦可觀察到其他十數種留鳥或候鳥在

貝類和昆蟲可作為覓食的地點,陰錯陽差之下白鷺

交流道內繁殖和棲息。

擇了

車水馬龍之處作為新的繁殖地。 白鷺

繁殖期時,鷺科鳥類在臺中交流道遭車輛撞擊致死

為大白鷺、中白鷺和小白鷺等鷺科鳥類的通

的新聞時有所聞。由於鷺科鳥類的體形大,發生路死事

稱,其中大白鷺和中白鷺屬於冬候鳥,和蒼鷺一樣會在

件時除直接影響行車安全外,在撞擊的那一刻可能會造

冬季時由北方國家南飛到臺中交流道渡冬。在此處繁殖

成用路人心理上的衝擊和恐懼。為了降低臺中交流道鷺 145


科鳥類道路致死事件的發生並保護

剛亮時出去覓食,直到黃昏才飛回林中

林,交通部

棲息;鷺科鳥類在築巢時喜歡選擇枝葉

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以下簡稱高公

茂密的高大樹木,對樹種的選擇並無特

局)自97年下半年起委託生態公司進行

別的偏好;而鷺科鳥類的排泄物當大量

為期2年的生態調查研究工作,工作內

累積在地面且氣候長期乾旱時可能會使

容針對臺中交流道常見的鷺科鳥類進行

土壤的酸鹼值降低而影響植物的生長。

都市叢林中難得一見的鷺

生活習性、繁 殖行為、築 巢偏好以及排 泄物對植被影響 和易發生路死事件的 地點及原因等課題進行研 究,並提出鷺 端紫斑蝶

策略及防範鷺

林的未來保育 道路致死事件發

生的可行方案。

臺中交流道鷺科鳥類的道路致死主 要發生在亞成鳥,當亞成 鳥仍不會飛或還在學習 飛行階段時,常會 過矮灌叢間空

入匝環道而遭車輛 輾斃;另外,當鷺 選擇太靠近主線 或匝環道的枝條築

經2年的研究結果瞭解臺中交流道

巢時,常在覓食

的鷺科鳥類約1千隻,在繁殖季時雌、

完畢低飛歸巢時

雄鳥會輪流進行育雛及出外覓食的行

遭車輛撞擊致死。

為,因此整天皆可在鷺

為了避免亞成鳥

林中看見鷺

活動;非繁殖季時鷺科鳥類則在清晨天

匝環道,高公局在護欄旁特 小紫斑蝶 146


別架設防止鷺

通過的防護網並補植植株,且針對靠

近道路的樹木進行修剪以減少鷺

調查時發現林內路段里程251k附近由於高速公路的線

築巢位置過於靠近

型為東西走向與紫斑蝶春季北返的路線發生衝突,紫

匝環道;另外在匝環道的適當位置設置「當心候鳥」

斑蝶必須飛越高速公路才能繼續北返的旅程。由於高

標誌

速公路車行速度快,若紫斑蝶的飛行高度不足,

的道路致死數量,達到生態

則易被車輛高速行駛所產生的氣流干擾或遭車輛

面,用以提醒用路人減速慢行。期能透過

防護和警告設施降低鷺

保育和維護行車安全的雙贏局面。

撞撃致死。

飛往回家的路─國道讓蝶道

自96年起高公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描寫的是清

局即積極投入紫斑

明前後多雨的氣候和人們來回奔波表達對先人慎終追

蝶的保育工作,針

遠之愁

對車流對紫斑蝶飛行

緒的季節,此時也正是一些經過一季 休養生息的動物開始展開長途飛 行的時間,

們急著踏上北返的

的影響進行試驗及設置 減輕影響措施,經過數年的

旅程回到出生地繁衍下一代。而

現場試驗與實地觀察和實驗室流體力

臺語俗稱「清明蛾仔」的紫斑蝶

學之流場數值模擬實驗,已初步奠定在

也在此時啟程,開始

們一年一度

高速公路外側護欄設置防護網並於紫斑蝶飛越 量大時封閉外側車道為減輕車流對紫斑蝶飛行產生影

的返鄉之旅。 身為南北運輸大動脈的高速公路和

響的最有效模式。

不上關係,但在第

由於飛行高度為決定紫斑蝶是否受車流影響的關

二條南北高速公路國道3號全線通車後,

因素,因此每年3月上旬高公局會在橋梁段外側護欄

民國93-94年間蝶會在進行紫斑蝶遷移路線

架設防護網以提升紫斑蝶飛行高度,依據流場數值模

北返的紫斑蝶原本應

147


圓翅紫斑蝶

擬實驗結果,防護網的高度至少需4公尺以上

讓蝶道」的舉動引起國內外媒體廣泛報導與迴

才能有效減輕車流對紫斑蝶飛行的影響。而在

響,大大提升臺灣在國際生態保育上的正面形

路堤段邊坡空缺處則補植當地適生的喬灌木,

象,也掀起國內一股紫斑蝶保育熱潮,使國人

利用植栽導引紫斑蝶飛越高速公路,在植栽成

長期間仍搭配設置防護網以彌補植栽高度不足

認識。

和枝葉不夠茂密的問題。

一條綠色的高速公路

臺灣獨特、美麗而珍貴的生態資源有更多

在尊重生命的理念下,兼顧用路人權益和

高速公路為臺灣西部走廊交通運輸網的大

降低對紫斑蝶遷移的衝擊,當蝶流量達到每分

動脈。國道1號中山高速公路是珢珢上口的十

鐘飛越300集以上時會封閉高速公路北上

大建設之一,在缺乏環境保護觀念、一切以促

251k-253k外側車道,以減輕車流對紫斑蝶

進經濟發展為要的1970年代,最初規劃設計

飛行的影響。透過

些防護措施有效將紫斑蝶

理念是以功能需求為導向、經濟安全為主要考

飛越國道的道路致死率由96年的百分之3降至

量。在自然界生存法則下無意間造就出令人驚

目前的千分之3。

豔的臺中交流道鷺

林。

除設置保護紫斑蝶過馬路的防護措施外,

到了90年代第二條南北高速公路國道3號

紫斑蝶遷移期間於飛越現場高架橋下廣場現場

的設計則加入景觀美化的思維,重視選線與環

工作人員會對前來賞蝶的民

進行紫斑蝶保育

境的融合,整合功能、環境、景觀及管理等面

工作教育解說,並在高速公路服務區設置紫斑

向,並在和生態保育發生衝突時以開闊的胸襟

蝶專區以加強對用路人行車安全的宣導,提醒

創造出國際囑目的「國道讓蝶道」舉動,讓紫

用路人遇到紫斑蝶飛越高速公路時不可驟然停

斑蝶有一條可以安全回家的返鄉之路,

車或減速觀賞,以維護自身行車安全。「國道

灣「蝴蝶王國」的美譽。

復臺

148


中華民國97年紫斑蝶越冬情形

梭在群山綠水間的第三代高速公路國道6號在設

公路建設是提供人類交通運輸方便的必要之惡,但

計規劃之初即加入生態觀念,並以當地文化特色為考

在追求速度的同時我們也要慢下

步以同等的眼光看待

量,具備永續經營管理的理念,全線百分之八十是以對

周遭和我們生存息息相關的動植物,為它們多保留一處

環境較友善的橋梁和隧道方式施工,並迴避九九峰等地

不受干擾可繁衍生息之地,不要讓我們的方便之路成為

質敏感區域。另外,為了減輕工程影響及補償當地原有

阻斷它們生存的死亡之道。

白筍田及稻田濕地環境,特別於愛蘭及東草屯交流道 內之綠地設置生態池以營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環境,並 設置生物廊道和動物逃生通道,

也是國內第一個緊鄰

公路設置生態池的創舉。 149


6 永續美麗島:談臺灣自然保育 文/林俊全

一、前言 臺灣是一個位於西太平洋的一個小島,由於板塊運動的擠 壓,造成了臺灣地區特殊的地質與地形。比之於全世界,地形的 多樣性與珍貴性,也毫不 臟

色。說明了

個小島,麻雀雖小,五

全的地形特色。基本上,臺灣的自然生態景觀區域,大致分

成下列幾個類型: (1)山岳型:包括了臺灣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與一千至二千公尺 的中級山。至於一千公尺上下的山丘中,尤其是北部的七星、大 屯火山,又是另一種景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俊全/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150


(2)海岸型:包括了臺灣北、中、南、東部的不同海

(4)地質型:包括因為岩性所造成的景觀,例如泥岩

岸類型外,更包括幾個主要離島。海岸地形變化複

所造成的惡地地形、礫岩所造成的火炎山地形、岩漿

雜,不但具有遊憩欣賞價值,同時亦有許多資源可供

所造成的錐狀火山地形與玄武岩方山地形、泥岩岩漿

利用。西部的堆積性海岸或泥質潮汐

噴出所形成的泥火山地形。

地與濕地、潟

湖都是具有高生產力的海岸,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5)作用型:包括各類型地形作用所造成的地形,例

(3)河岸型:包括主、次要河川與支流和小溪。河川

如溶

的上游、中游、下游的景觀類型皆不相同,形成截然

地形地貌差異,便造成了臺灣地形景觀的乃至於生態

不同的景點。

的多樣性。

停在樹葉上的兩隻珠光鳳蝶 151

作用所造成的石灰岩地形。如此豐富且多元的


二、生態特性 在上述的地形區中,臺灣地區因為氣候、地質、 地形等多重條件的影響,形成了豐富而多樣的棲地類 型,也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相。臺灣地區的生物多 樣性高,主要原因是緯度與地理位置的關係。受到季 風氣候以及亞熱帶氣候區的影響,造成生物的多樣特 徵。已鑑定及命名的生物共有36,880種,其中動物有 25,126種,植物有11,754種。整體來說共有458種 目前被列為保育類(行政院主計處,1999c)。陸域 動物中以昆蟲類種數最豐富,約有17,600種,水域動 物則以魚類(2,800)、貝類(3,000)等種數較為豐 富;植物方面,以真菌(4,800)、維管束植物 (4,238)、及被子植物(3,600)的種數較高。

三、地景特色 由地表地殼的擠壓與特殊的岩石,及地表的明顯 的侵

力量,造成了臺灣多樣的地形,同時

地形特色,由於地表的侵

多樣的

七星山小油坑火山口

力量與旺盛的搬運、堆積

力量,造成了地表地形景觀呈現動態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在

個小島上,處處留下了地殼擠壓的證據,從近乎

4000公尺的高山到海岸的海階,都說明臺灣受到地殼擠壓的結果。而海岸沖積平原的生成,也說明了地表的侵

152


、搬運與堆積作用,仍然持續進 行著。

些作用雖然塑造出多樣的

地景,然而也告訴我們,在

塊土

地的開發上,也有些限制。 同時臺灣是個島嶼,島嶼生態 系本身就相對的脆弱,又由於臺灣 地區人口集中,都市化的成長,土 地開發需求高,許多諸如山坡地、 海埔地與河川地等邊際土地的開 發,均造成土地開發的壓力,也造 成許多生態破壞,地景無法回復。

四、臺灣地區保育相關的法規

農委會為該法中自然文化景觀 之主管機關,負責自然文化景觀之 維護、保育、宣揚及管理機構之監 督等事項,目前已依該法指定公告 有二十處自然保留區,其中以特殊 地質/地形景觀為主要保護對象有 苗栗三義火炎山、澎湖柱狀玄武岩 (包括雞善嶼、小白沙嶼、錠鉤嶼 等三島嶼)、烏山頂泥火山等三處 自然保留區。 此外﹐依臺灣的國家公園法第 六條國家公園之選定標準中明示具 有特殊自然景觀、地形、地物、化

大理石峽谷以及變質岩等地景,依 法受到嚴格之保護。 而依據發展觀光條例的第三章 經營管理的第十六條明示具有大自 然之優美景觀資源,應規劃設為觀 光地區。名勝、古蹟及特殊動植物 生態地區,各主管機關應嚴加維 護,禁止破壞。風景特定區管理規 則的風景特定區評鑑標準中,評鑑 要項及評鑑因素可大致分為:1.地 形與地質、水體、氣象、動物、植 物、古蹟文化、整體景觀的歷史 性、2.稀有性、3.完整性、4.觀賞 性、5.體驗性與6.獨特性。

目前,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

石及未經人工培育自然演進生長之

法」及其施行細則中規定具有特殊

野生或孑遺動植物,足以代表國家

由上述的相關措施而言,獨特

地形、地質意義之地區為自然文化

自然遺產者,可以劃定為國家公

性、稀有性、觀光性、防災性乃至

景觀之一部分,得依法劃設為「自

園。墾丁國家公園之珊瑚礁海岸地

於公共安全之法考量,均是在臺灣

然保留區」加以保護。依第五十二

景、玉山及雪霸國家公園之高山溪

的保育相關法規及辦法中所明示

條生態保育區與自然保留區,禁止

谷地景、陽明山國家公園之火山地

者。臺灣地景保育工作的推動,自

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

景、太魯閣國家公園之高山溪谷、

然應有法規的制訂著手,但是目前 153


亦可看出保育的相關法規仍散

於各個相關部會中。各

和自然遺產。

一項決議案也確認了世界各國政府應有

單位因任務的考量,保育的業務,常因優先順序不同。

保護該國境內傑出的自然及文化資產的責任。

目前國內許多的新觀念也正在形成。尤其是隨著野生動

植物法的推動,就景觀保護的角度而言,重要地景點的

殊的意義,毫無疑問的應當是屬於全人類的襲產。因此

選取與評選等級,國際上與臺灣地區均已慢慢發展出一

就臺灣的自然生態與地景的多樣性與特色而言,更有保

套方法。像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保護區系統下

育的意義與責任。

設國家公園及保護區委員會(CNPPA),負責推展國家公 園及其它為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而劃設的各種保護區, 並提供經營維護方面的協助與指導。而經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UNESCO)在1972年的年度大會上決議推動全球 性的自然襲產和文化襲產保護運動。並推動了保護世界

些資產

具有獨特的價值,對全世界的人類而言,更具有特

我們可以發現

個兩千一百萬人賴以立命安生的地

方,處處充滿著生機。由多樣的地形,動態的變化中, 人們學習著與大自然相處。地景隨著時空在變化,然而 為了在

個小島能永續發展,如何瞭解

塊生態與地形

的種種特色,藉以趨吉避凶,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共同保護具有傑出和價值的文化 154


6 數位化工作流程


1 數位實驗室:特色工作範例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甲殼類標本典藏數位化工作流程 ✤計畫簡介: 1. 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 2. 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管理組林俊聰助理研究員 3. 計畫名稱: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甲殼類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4. 計畫簡介:

國立臺灣博物館甲殼類標本典藏數位化工作流程 影片

國立臺灣博物館甲殼類標本的收藏始於日據時期,歷史久遠,因此保存許多早期日本時代及光復初期所採集的 重要標本。為了讓更多的研究者知道並更有效地利用

些標本,此計畫分年完成館藏甲殼類標本影像及資料數位化

工作,並將所有資料有系統地納入「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數位化系統」,做為未來學術研究、學術資料查詢、標本 資料交流、生物多樣性教育及大

自然保育教育之資

來源。此計畫自民國98年開始執行,第一年主要數位化

700隻大型與乾燥類標本,第二年再依分類順序依序數位化乾燥類與浸液類標本700隻,預計第三(100)年度將完 成館內剩餘所有甲殼類標本約1300隻的數位化工作。未來希望的工作項目尚包括標本新增與補充、博物館館藏系 統之擴充、網站之改進與維護等項目,並評估將甲殼生態照片與標本照做比對之可能性,透過標本數位化的呈現來 提升外界對

些標本的認識,並增加使用率。 156


✤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圖

甲殼類標本後設資料表單

✤數位化拍攝與轉換 1.整理館藏標本資料 在進行甲殼類館藏標本數位化的第一步驟是清點館 藏標本,並建置後設資料欄位。後設資料除了館內藏品 的基本後設資料欄位外,亦參考Darwin Code與Species 2000相關的後設資料標準,並配合聯合目錄之要 157


求新增欄位。此外,由於分類學常有變動,故在進行甲殼類標本的辨識上參考相關書籍,以便於清點館藏與後設資 料建

過程中對欄位進行更詳盡的

釋,並同時進行錯誤資料勘誤,將變動之名稱修正為最新名稱,且在後設資料

更動時一併更換標本標籤。 2. 標本挑選(整理、記錄情況與尺寸) 在標本清點完成後,於數位化工作進行前會先整理、清潔與測量標本。測量標本主要是測量殼面長

以做為研

究上的資料,並因應展覽需要測量標本本身所佔空間,以利未來展出標本時可提供策展單位參考並運用。

多種樣式的刷具組 白色棉線

等待數位化的乾製標本

鑽孔機

游標尺

標本整理工具

標本與標籤 158


3. 拍攝環境與設備

4. 標本影像拍攝

整理完標本後則開始進行拍攝。首先,先依照標本

設置好拍攝空間,在拍攝標本前會先將標本身上的

體積大小設置適當的拍攝環境,若拍攝乾燥類標本則直

舊標籤剪掉,於拍攝完成後再換上新標籤。新標籤更換

接放在平台上拍攝、拍攝浸液類標本則置於倒入酒精的

為較軟的材料,以避免標籤在標本瓶長久存放過程中會

容器中拍攝,拍攝大型標本則移至另一較大攝影空間進

傷害到標本。以下便以甲殻類浸液類標本為例說明拍攝

行拍攝。拍小型標本時特別採用升降平台輔助,配合標

之流程。

本大小調整拍攝高度。拍攝平台兩側則架設閃燈以補強 光線。

1) 進行浸液類標本拍攝時,先依標本大小選擇適當的 容器,並倒入酒精,將標本置入容器後再視情況添 加酒精至剛好覆蓋標本的深度,以避免因拍攝過程 太久使標本乾掉而造成標本組織萎縮。

小型標本攝影環境

倒入酒精

159


2) 在拍攝時以壓克力三角塊

高標本以取得良好的拍

3) 拍攝時相機直接與電腦連接,在電腦上以camera

攝角度,採用透明壓克力材質可以降低顏色重疊現

control pro2同步檢視影像。拍攝時設定相機自動

象,讓未來修片上處理較為方便。此外在拍攝標本

對焦,採光圈先決模式以取得最大景深,ISO值設

時,同時將標籤放置在容器內標本旁,並於容器下

定為100,並用補光來調整快門速度。若因標本結

方放入特製的小型對色片輔助拍攝。標本基本位置

構較複雜而無法對焦成功時則改用手動對焦。拍攝

擺放完成後再以大頭針調整標本姿勢。此外,由於

完畢即直接於電腦上檢視影像,每一標本至少拍三

酒精會使標本脫水、組織變得較硬,從原標本瓶中

張照片,分別拍攝背部、腹部與前額三個部位,若

取出姿勢較為複雜之標本時,會先將標本泡水,讓

標本有其他特別的特徵(如:發聲器)則再加拍特徵

標本變軟後,調整姿勢再進行拍攝。

部位。

透明壓克力三角塊

電腦檢視拍攝影像

160


5. 標本數位化影像後製處理 標本拍攝完成後,如果該標本資

✤數位內容產出與展示 有更新,則於收

藏之前以 P-Touch Editor 軟體製作貼於標本瓶上之新 標籤。待一批數位

案拍攝完成後再統一以Adobe

Photoshop軟體進行影像後製,修除標本以外非必要之 影像,並依典藏級、網路瀏覽、及預覽用等不同用途, 設定不同像素大小

存。在資料備分方面,除了計畫內

存一份、交給國科會一份外,亦在館內資料室 份、標本管理員一份、臺博館典藏組的磁

存一

陣列備分一

份。計畫完成後再依盤點計畫的表格進行盤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數位化計劃網站 http://irs.ntm.gov.tw

臺博館館藏甲殼類標本計畫於每一年標本數位化影 像完成後,統一交由合作廠商將數位化圖片與 metadata匯入至「臺灣博物館典藏資源檢索系統」、 「臺灣博物館典藏數位化計畫網站」,提供外界查詢利 用。因臺博館為標本重要的典藏單位,該網站將臺博館 所有類型的數位化資料一起整合呈現,以方便外界查詢 與利用。在未來加值應用方面,目前臺博館雖不從事加 值產品製作,但採開放態度,凡有興趣的單位皆可主動 P-Touch Editor標籤製作軟體

聯絡,進行更多元的加值合作。 161


162


2 數位圖書室: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163


164


7 人物誌


1 十年數典計畫對生物多樣 性資料整合的貢獻 文/邵廣昭 數典國家型科技計畫雖是由國科會人文處所支助,

物多樣性資

入口網(TaiBIF) 的建置計畫,但每個計劃

但卻對生命科學中的生物多樣性資料之收集、整合與公

的經費均有限,實不足以去維持一個既要蒐集內容、建

開分享扮演了最重要的關

置及維護網站、教育推廣、又要兼顧資

角色。數典計畫正式起始於

技術研發、處

理智財權問題,以及與國際合作接軌的團隊。所幸有數

構(GBIF),及行政院啟動「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的一

典計畫可鼓勵不同動植物類群的分類或生態的學者,從

年,必需先建構及整合國內的生物多樣性資料才能與國

不同的研究機構或大學來申請及執行計畫,並在計畫結

際接軌及交換資料。

束後必須繳交資料給聯合目錄或TaiBIF來做整合及公

2002年,當年也正是臺灣加入全球生物多樣性資

如果沒有數典計畫長年穩定的經費來提供足夠的人 力及物力,

種屬於學術服務性質的工作就很少人會去

作,資料就可能永遠無法整合。雖然國科會生物處及農 委會林務局自2003年起也陸續提供一些經費給中研院

開。也因此從數典計畫所蒐集的資料筆數,

個單位、40個資料庫、162萬筆以上的資料。特別是數 典計畫已幾乎將全國所有已典藏在各館所之動植物標本 資

生命條碼(TaiBOL)、生命大百科(TaiEOL) 、及臺灣生

,共約40萬筆,均已完成數位化及整合。 資料庫整合的成功,除了可用發表期刊及研討會論文

來建置物種名錄(TaiCOL=TaiBNET)、冷凍遺傳物質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

今已有18

數,及網站被點閱的次數等可量化的指標來評量 166


外,無形的貢獻與價值還包括提昇

長,但到最後還是能成功地整合及

分類學研究之能力建設、生物多樣

公開了不少資料,並成為國內外其

性資

他資料庫整合的範例,著實令人欣

學的推動、資

人才的培

育、參與國際組織及活動、與國際 的合作交流,提升我國學術地位及 形象,及在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研 究、教育、保育及資源管理利用等 等,難以追蹤及量化的成果。若以 其中的「臺灣魚類資料庫」為例, 今每個月已有突破百萬人次之點 閱率(含搜索引擎之機器點閱),相 信對國家社會服務及應用之價值, 應高於個人多發表幾

SCI的學術

研究報告。

生物與自然主題小組召集人 邵廣昭老師

慰。 最後在此還要特別感謝曾規 劃、推動及領導數典計畫的歷任計 畫總主持人及共同主持人,拓展內 容及國際合作分項的主持人,以及 所有數典計畫辦公室及個別子計畫 的老師及助理、學生等,過去十年 來大家在數典計畫上的共同打拼與 貢獻。人生沒有幾個十年,我們有 幸在十年內因數典計畫而結緣。人 活在世上的意義及價值應不只是遺

當然我們在資料的整合與公開的

留財產給自己的兒女,而應是留給

過程中的確也遭遇不少的困難與挑

我們下一代一個永續發展的環境、

戰,特別是在催繳資料,資料整合

資源及生態。因此除了「立德」、

的內容與格式、以及在達成資料公

「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

開的共識方面,歷經了許多的溝通

外,值此資

協調,甚至於是靠個人的交情或道

能「立庫」。感謝數典計畫給了我

德勸說等。多年來雖然辛苦而漫

們大家

化的時代,最好還要

個建立資料庫的機會。 167


2 海洋人生:海哥與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執行團隊 文/林慧菁

臺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傳承計畫(下稱東部漁業)是由位於基隆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下 稱水試所)申請,並由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下稱東部中心,位於臺東縣成功鎮)執行,至2012年已邁 入第七年。東部漁業計畫最初的任務是將東部魚類標本數位化,2007年開始著重黑潮文化資料的數位典藏; 2009年起,為使典藏內容更豐富,還加入漁民口述歷史,希望藉此機會瞭解漁業文化的另一個面貌。目前,計畫 團隊蒐集整理了臺東成功鏢旗魚、綠島鰹竿釣、蘭嶼鬼頭刀等三種漁法的文史資料,期望能為東部漁業的「活文 化」進行完整記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慧菁/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劃專任助理 168


海哥手持PTT-100彈脫型衛星紀錄標簽器,裝置於單叉旗魚鏢桿上

東部漁業計畫由基隆的水試所與臺東的東部中心兩個團隊合作進 行,多年來運作順利,關

在於兩位人物:一位是計畫主持人水試所

劉燈城主任秘書,另一位是計畫的主要執行者──東部中心特聘研究 員江偉全博士,人稱「海哥」。劉燈城是計畫的催生者,東部中心的 魚類標本蒐藏庫,更是劉燈城任職中心主任時,一手建立起來的。劉 燈城與海哥,帶領工作團隊,為東部漁業文化資產寫下重要的一頁。

細說從頭,與海結緣 日治時期,海哥的祖父聽聞當時日本人建造的新港(今臺東縣成 功鎮)漁業非常發達,謀生容易,便從桃園舉家遷徙至新港定居。海 哥的父親任職新港漁會,母親則在漁港邊賣涼水,海哥可以說是在漁 港邊長大的。或許因為

層背景,小學時,同學便以「阿海」稱呼

他。隨著年紀漸長,當年的阿海,變成了現在人人口中的海哥。 海哥就讀屏東農專水產養殖科時,因所學與童年生活環境相關, 備覺親切,但當時並不瞭解海洋生物研究領域的課題。直到考上海洋 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受教於邵廣昭教授,才漸漸明白

個廣博的研 169


究領域。研究所畢業後,海哥本想回鄉擔任高職水產 養殖科教師。但在邵廣昭教授與孫志陸教授鼓勵下, 海哥決定進入博士班深造,深入研究旗魚。爾後,孫 老師更鼓勵他:「你在臺東長大,應該回臺東服 務!」種種機緣使然,海哥取得博士學位後,便返鄉 任職於東部漁業中心。

重新學習,從漁港開始 到東部中心工作後,海哥才驚覺學校所學與實際 工作情形有所落差。以前唸書時,每天的例行公事就 是到漁港採樣、回研究室寫報告、做研究,倒也不覺 得怎樣特別。怎知回到臺東,漁民每次問到關於魚的 問題,身為博士的海哥卻不一定答得出來。因此,常 有漁民開玩笑跟他說:「阿

不會,是咩做瞎

士啊!」或是:「漁船都沒上過,怎麼研究魚啊?」 對於

段回憶,海哥有感而發地說:「回到臺東工

作,才真正覺得研究魚類是件有趣的工作。」尤其, 鎮上的漁民對自小在港邊長大的海哥都很親切,海哥 夏天是鏢旗魚船鏢獵雨傘旗魚的好季 節,鏢手站在鏢臺舉著重約20公斤 的鏢桿,而比魚仔手拿著蝦餌在一旁 指揮旗魚的游向給舵手 170


對漁業有任何不瞭解的地方, 漁民都會熱心地說:「沒關 係,我帶你上船去看看。」海 哥也藉此累積了在海上做研究 的經驗。 鏢旗魚船是高度團隊合作的傳統漁 法,從找魚、鏢手、比魚仔(指 揮)、船駕,環節相扣缺一不可

漸漸的,海哥在成功鎮民心目 中,已經像是正式的船員。 為了研究,海哥幾乎跟過 所有成功鎮的漁船出海。科學 方法常有針對洋流與海底地形 進行研究,再歸納出海上漁場 的位置。親自上過船之後,更 能瞭解船長怎麼選擇漁場,有 可能是既有魚獲量較高的處 所,也可能根據船長自己的經 驗法則推斷的新捕撈區。從漁 民的視野看大海,也更能體會 並發現文字記載與科學研究的

鏢旗魚是健康有選擇性的傳統漁法

清明至端午是東部鬼頭刀的黃金季節

不足之處。 171


與時間賽

,留下珍貴資料

海哥的恩師邵廣昭原本就是數位典藏計畫的 成員,他認為東部漁業有其特殊性,若有機會將 相關資料進行數位化,可以豐富國家型科技計畫 典藏的內容,便鼓勵海哥嘗試數位典藏的工作。 於是,東部漁業計畫開始運作:除了劉燈城主持 人與海哥之外,還有優秀的工作團隊:陳佳香、 許紅虹、洪曉敏等人。計畫成員談到旗魚、蒐集 標本拍照、出海作業、訪談耆老等任務,話匣子 一開就停不了,言談之間,知道他們都深深愛 份工作。佳香擅長質性研究,對於口述歷史比較 在行,因此負責訪談研究部分。紅虹主要負責標 本拍照的工作,曉敏擅長攝影,主要協助計畫側 拍記錄,也和紅虹一起負責拍攝魚類標本。

東部水試所協同公共電視於三仙台定置漁網拍攝雨傘旗魚水下游泳的珍貴畫面

談到拍攝標本,紅虹說:「有時到漁港找 魚,遇到稀有的魚類就先買回來,因為不知道下次什麼時候才會遇到

種魚。買到的魚都要『趁新鮮』、當天要拍

完,顏色才最正確,就怕泡到標本罐裡就會褪色。」 本年度,計畫以訪談資深漁民、地方耆老為主。為什麼在標本與黑潮資料數位化之後,還要納入口述歷史

海哥舉了一個令人擔憂的例子:「魚越來越少,鏢旗魚的技術又高,所以會擔心鏢旗魚的技術無法被傳承,現在用

172


水試所東部中心江偉全博士 (左)與日本長崎大學古川誠 志郎博士(右)及研究生渡邊 峻(中),於東部外海搭乘延 繩釣漁船利用電子式衛星標識 器(electronic satellite tag)成功標識一尾雨傘旗 魚,並於三日後於花蓮外海順 利將標識器拾回

指頭數一數都可以知道還有誰在鏢旗魚。大概再十來年吧,只怕是現役的 批漁民退役,技術就會遇到斷層。」有鑑於此,計畫展開訪談作業。 佳香提到一次令

印象深刻的訪談:「旗魚船上的輪機長是很重要的

角色,我們依照海哥擬定的名單,去訪談洪福全輪機長。拜訪第一天,洪 福全相當感動,一直掉眼淚。到了第二次訪談,洪福全才展開笑顏,跟我 們談天說地。他的家屬也認同我們的做法,趕忙把輪機長的一些收藏拿出 來,給我們做數位化。」 173


利用傳統鏢旗魚漁法所捕獲的白肉 旗魚,重達312公斤(前為陳永福 船長,是計劃訪談的耆老之一)

負責工作側記的曉敏也補充 讓世界看見臺灣的漁業文化 說:「洪

日前已經過世,我

們有幸在他在世時,搶先訪談他 的經歷與心路歷程,留下些許記 錄。否則,

些珍貴的記憶可能

就此消失不見。」

份訪談記

錄,已由計畫團隊整理,以〈鏢 旗魚船上靜默不

的輪機長−洪

福全先生專訪〉為題,發表於 《水試專

》第31期,同時也納

海哥提到,鏢旗魚的漁法和 水試所進行的旗魚科學研究正好 結合在一起,此科學研究又跟國 際組織有所連結。因此,他常利 用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與國外 學者交流,介紹他所主持的臺東 旗魚研究。 海哥實在太愛海,甚至用阿

入計畫團隊的數位化內容。計畫 美族語「Riyar」作為自己的外文 團隊持續與時間賽

,希望留下 名字。Riyar的意思就是「海」,

更多口述歷史等珍貴資料,讓社 成 功 鎮 有 許 多 阿 美 族 住 民 , 因 會大

藉此對漁業文化有更深入 此,從阿美族語找出「Riyar」

的瞭解。

個字,是源自土壤與大海的感 174


念。由於Riyar

個字的讀法太特殊,海哥參加國際會議

時,常需要向國外學者解釋他

名字的緣由。看起來似乎有

點費事,但也因此,外國學者只要見到

臺灣每年冬季伴隨著東北季風的到來,臺東新港魚市場裡的新 鮮漁獲總大排長龍,東部旗魚在黑潮的孕育下,其豐富的油脂 是饕家的最愛

個名字,就知道是

來自臺東成功的海哥。 2009年,東部中心辦理「鮪旗魚鏢識放流國際研討 會」時,日本長崎大學河邊玲與古川誠志郎兩位學者來臺參 加研討會並發表論文,2011年河邊玲帶領學生到臺東成 功,指導水試所關於鬼頭刀標示、野放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相關成果則由雙方共同發表。也由於

個背景,水試所在

2012年6月8日與日本長崎大學正式簽署學術與教育合作備 忘錄,目前已有日本學生到成功來跟海哥到船上學習,此一 合作案亦開啟了水試所在國際學術交流的里程碑。 因研究的名聲逐漸展開,公視還曾經與東部中心合作, 拍攝「黑潮三部曲」,影片發表後大受好評。2012年初, 公視與東部中心合作開拍以旗魚為主題的紀錄片,拍攝內容 利用了許多數位化成果。將來除了在國內播映,預計也將於 BBC、NHK等國際知名電視臺播放,讓世界各地的觀

能看見成功鎮特殊的漁業文化,跟著劉燈城、跟著海哥、跟 著計畫團隊的海海人生,一起探究、呼吸

獨一無二的海洋

氣息。 175


3 帶著線條去生活:陳桂珠與

筆下的科學插畫

文/林巧

保存自然的此時此刻   座落於南投縣集集鎮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下稱特生中心),自1992年 7月成立至今,持續進行臺灣地區生物資源的調查研究與資料庫建立工作,並針對稀 有及

危物種進行種原蒐集及復育研究,堪稱維護臺灣自然資源的翹楚。

2008年,特生中心加入數位典藏的行列,針對特生中心所存放之各 行數位化工作,

自然景觀及生態影像正片進

案記錄了臺灣不同時期的自然景觀變化、生態環境及棲地生物相,在變動

不斷的環境裡,為

座島嶼保存每一個階段中無可取代的「此時此刻」。

植物的記憶 特生中心龐大的數位化工作須仰賴整個團隊的齊心協力,當我們細數一個個不可或 缺的執行人員,「陳桂珠」

個名字引發了好奇。 176


義大利藏書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陳桂珠大學讀的是護理系,畢業後進入醫院急診室

1932-)認為「書」就是「植物的記憶」,許久之前,

服務,在醫療體系的最前線工作。然而,

人們書寫於植物製成的紙頁,意念因紙頁而具體,其後

結下的緣分,其實早前已埋下種子。自小喜愛大自然的

成為書,書中所記

陳桂珠,本來就習慣拿起畫筆,隨意塗

是時代縮影。而在臺灣的集集小

鎮,特生中心有陳桂珠,

用畫筆留存植物的記憶,畫

出一幅幅科學插畫,為典藏標本留下筆的印記。

繪製「亞洲黑熊保育國 際研討會」宣傳品圖稿 177

後,

與特生中心 。上大學之

理所當然地在琳琅滿目的社團活動中,選擇加入

保育社,更因此參加特生中心第一屆大專生志工訓練,


成為特生中心的生力軍。婚後,

插畫可以補充模糊不清的文字敘

離開原來居住的城市,辭去護理工

述,讓圖像超越語言的限制;相較

作,來到集集生活。因緣際會之

於照片,科學插畫不是照單全收、

下,

記錄所有細節,而是選擇性的描述

讀到一則廣告:「你想成為

下一個幾米

主題,在識別分類特徵時可提供更

?」

準確的觀察焦點。

句廣告詞勾引了蠢蠢欲動的 心,

簡單的最難

想起自己之前在時間不固定

的急診室工作之餘,還曾不辭辛苦

「完成一幅作品所需時間不太

的去上素描課。現在機會來了,在

一定,要看手感,有時候一天就可

先生的鼓勵下,陳桂珠開始有系統

以畫完一張,有時候即使是一個禮

的學習插畫,並接觸電腦繪圖。有

拜也畫不出來。」學術性較高的科

一回,聽聞特生中心緊急需要專人 協助描繪蕨類插畫,

學插畫,與一般所見的插畫不同,

臨危受命畫

的幾份圖稿獲得肯定,自此開始了 在特生中心繪製科學插畫的工 作。

科學插畫必須針對生物特徵去描 臺灣叢苔目苔蘚植物明信片套組,同樣是陳桂 珠的繪畫作品

繪,如何有技巧的「如實呈現」, 就是其中的難題。陳桂珠談到,當

科學插畫的初期,陳桂珠

麼說。

進行植物插畫時,有時是一邊看

「剛開始畫蕨類的時候,總是

如同其他靈長類,人類是著重視覺

顯微鏡,一邊作畫;有時是運用數

想把看到的所有細節都畫出來,什

的動物,為了要準確傳達科學資

位化團隊的掃描成果,將圖片

麼都想表現,結果最後整張圖黑黑

,除了文字敘述之外,須以插畫

大、仔細觀察,思考表現方法,再

的,反而看不到重點。」談起接觸

強調複雜結構中的主要特徵。科學

選擇合適的工具下筆。「很專心的

178


時候,我不停地點出標本的層次,幾乎停不下來, 等我意識到的時候,已經點好一大片了。」提到作 陳桂珠手繪圖稿

畫的情況,

繼續說,「但是,過度的打點,其實

會讓整張圖顯得密密麻麻,反而干擾使用者的視 覺。」為了突顯細微的特徵,陳桂珠參考國內外專 家的插畫作品後,選擇以改變線條的粗細、虛線來 表現立體感。 經手過的諸多物件中,「細鱗蘚」是陳桂珠認 為相當有挑戰性的一項。對

來說,形體簡單的物

件,看似可以輕而易舉完成插畫,但實際上畫的時 候,由於必須考量到使用者的需求,反而會為表現 的方式感到苦惱。以前若遇到「撞牆期」,常會感 到很焦慮;隨著繪圖經驗的累積,現在的 似的狀況時,

到類

會選擇靜下心來、等待感覺。如同

之前協助「亞洲黑熊保育國際研討會」繪製宣傳 品,就是利用不斷地觀賞黑熊生態影片、照片,一 直看、一直看,所思所想都是臺灣黑熊,看到自己 有感覺的那一瞬間,才開始作畫。「不只是想要畫 小西氏石櫟

得像而已,我想追求的是,我畫的事物好像還活在 畫面裡,讓畫面說故事,我一直朝

個方向努

力。」 179


創造新的語言 畫圖,對陳桂珠來說,最重要的是 要有「好奇心」,對於所繪事物產生好 奇、跟它作朋友,熟悉感便隨之而來。 科學插畫其實沒有固定形式,表現手法 因人而異。在嚴謹的科學研究之外,繪 圖者的企圖心可以讓科學插畫成為科學 藝術。德籍畫家保羅.克利(Paul Klee,1879-1940)曾說「藝術創作 不是再現可視,而是使之可視。」若將 樣的原則應用在科學插畫的領域,作 示範手繪圖稿

品將可以透過繪者思考過後的具體化呈 現,超越文字的描述,創造出新的語 言,成為科學鑑定、傳播的有力工具。 工作之外,畫圖也是陳桂珠生活中 的美好斷面。因為特生中心的地利之 便,常常接觸大自然的

,透過對生活

環境的觀察、體會,畫出所見所思。出 門的時候,隨身攜帶小本子和筆袋、相 陳桂珠隨身攜帶的畫具

機,也成為例行公事。陳桂珠提到, 180


十分景仰臺灣畫壇的老頑童──劉其偉,他的作品透 過最原始的元素、色彩的力量,呈現豐沛的生命力。 畫圖如同

的日常掃描,即便在成為母親之後,陳桂

珠仍時常在兒女睡著了之後,開始 程」,

的「繪畫行

些透過畫筆留下的吉光片羽,都將是無法被

取代的生命歷程。 從一個沒有特別去學畫、自小就喜歡隨手塗

女孩,唸大學時參加的保育營隊,到離開護理職場, 放下針筒,拿起畫筆,人生的種種經歷就像是筆下的 那些點,當一個點、一個點陸續完成的時候,或虛 線、或實線,就匯聚為我們眼前那個對科學插畫充滿 熱忱的陳桂珠。 181


4 紀錄․生態

生態紀錄屬於紀錄片重要的一支,相對於人類社 會、民族學誌、藝術文化的主題,生態紀錄的多變、 隱

、難以預測、畫面不易捕捉、設備需求高等特

性,讓生態紀錄的挑戰更高。曾經拍攝名為「藍鵲飛 過」的保育紀錄片,使藍鵲聲名大噪的生態攝影學家 劉燕明先生,在過去三十年來,以一己之力不間斷地 從事生態紀錄拍攝,長年獨自一人置身荒山野嶺,其 間面臨的危險與困難令人難以想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世明/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講師 182

劉燕明工作照片


因為他的努力不懈,完成一次次重要的保育紀錄, 多年來獲得國內外大小獎項的肯定,包括:「臺灣彌 猴」(Formosan Macague)獲1991年第十四屆美國 蒙大拿州國際野生動物電影展最佳攝影獎,「藍鵲飛 過」(A Family of Formosan Blue Magpies)獲 1992年第十五屆美國蒙大拿州國際野生動物電影展最 佳藝術概念獎,「臺灣野鳥百年紀」(A Century of Taiwan Wild Birds)入圍金馬獎、東京國際環境影 展,「臺灣的燕鷗」入圍金馬獎、獲1995年第十八屆 美國蒙大拿州動物電影節環境主題優等獎,「臺北樹 蛙」(Phacophorus Taipeianus)獲1995 年美國休 士頓影展銅

獎、第四十屆亞太影展最佳紀錄片攝影

獎,「吳海音的彌猴世界」(Hai-Yin and Her World of Taiwan Macaques)入圍金馬獎。豐富的得獎紀 錄,足證劉燕明是臺灣少數躍上世界舞台的生態攝影專

山麻雀(Passer rutilans),俗名黃雀。海拔分布從500至1800公 尺,多棲息在中低海拔山區的原住民部落中,也會於茶園、果園、菜園 及小米田出現。目前族群數量已經低於1000隻,被列入第一級瀕臨 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家。可惜,國內過去生態保育的觀念淡薄,劉燕明的作 品並未廣受重視,一般觀

無緣接觸到

些本土珍貴的

生態影音。

教育民

隨著全球變遷,生態系產生巨大變化,臺灣本土也 有許多動物

臨生存危機。現今的臺灣,動物保育的意

識逐漸抬頭,劉燕明長期累積的影音紀錄,對於推廣、

保育觀念,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可惜的是,劉

燕明多年來都以電影底片拍攝,在播放平台上有極大的 限制,成為推廣教育的難題;而臺灣氣候潮濕,劉燕明 無力負擔底片保存的專業技術與設備,使得

些珍貴素 183


材岌岌可危。有鑑於此,將劉燕明拍攝的 生態影音資料數位化、加以典藏成為刻不 容緩的工作。 「生態攝影學家劉燕明生態影音資料 庫數位典藏計畫」係為期兩年的研究計 畫,旨將劉燕明近三十年來以電影底片拍 攝的珍貴鳥類影片數位化,再利用數位影 音編輯技術,將聲音、畫面同步後輸出數 位影音

案,並透過網路影音資料庫供大

瀏覽隨選視

(Video On Demand,

VOD)。藉由最新數位科技與無遠弗屆的

劉燕明工作照片

網際網路,本計畫希望能協助民間生態記 錄工作者保存珍貴類比影音資料,提供大 更多的生態紀錄資料,從影像紀錄出 發,關心生態,關心

片大地。

184


本書承蒙以下單位、計畫或個人提供圖 等,深表謝忱。

8 誌謝

、影音、網頁截圖

機構/單位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數位典藏計畫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 TaiBNET臺灣物種名錄 國立臺灣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網站 農委會林務局NGIS生態資源資料庫網站 農委會特生中心臺灣野生動物資料庫查詢系統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網站 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網站 國家作物種原保存中心與果樹種原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