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難買少年貧
校長 游文聰
年輕時讀到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總感到特別親切。
我成長的階段正是台灣經濟開始逐步起飛的階段,一般家庭的環境已日漸改善,台灣業已實施9 年國教,國小升學惡補的風氣已消彌。我家世代務農,屬於三代同堂的典型農村家庭,正如台灣一般小農,耕地面積都不大,耕種所得供自己三餐勉強無虞,如要以務農為生,則無以為繼。所以農忙時期父親會留在家中幫忙祖父,農閒階段則外出打工。當時台灣還在大量砍伐森林,所以父親受雇到太平山、大元山等四處伐木,賺取家中的日常開銷所需。我們家有4 個小孩,3 男1 女,母親除了操持家務外,也都會到處打工,做些除草、摘果、施藥等田間雜務,賺取工資來幫忙家中的開銷,這是一個台灣50 年代很典型的農村家庭生活模式。小孩則在田間玩耍奔跑,雖沒有豐沛的物質享受,但也過得安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當時我家附近的50 溪正在築堤,媽媽也去打工,那時妹妹還小,尚未斷奶,每到餵奶的時間到了,我就跟著二哥背著妹妹去工地,讓媽媽餵母奶。我們兄弟很喜歡這樣的「工作」,因為每次去工地找媽媽都有點心可吃,無論包子、饅頭,都是家中平時難得一吃的「美食」。這種平穩的生活在我上國小時有了變化,小一時,負責家中農務的爺爺中風往生,爺爺對這些孫子非常慈祥和藹,我們兄弟晚上都是跟著爺爺睡覺的,爺爺突然撒手,除了讓我們無限悲痛外,對一向拮据的家道無疑是雪上加霜,因為爸爸不能長期出外賺取額外工資來貼補家用。爸爸個性嚴肅,讀書年紀時還是日據時代,遭逢美軍空襲,所以並沒有上學,加上生活壓力,不苟言笑,我們家的小孩都很怕他。爺爺過世後,農暇時間,爸爸無法遠赴外地工作賺錢,但一家子生活仍要過下去,尤其四個小孩都要上學,爸爸只好挪出一些原本種稻的農地,改種些可賣錢的作物:如番茄、辣椒、小黃
瓜、四季豆等,待收成時拿到市場賣些現金貼補家用;他也在住家旁與山上的果園,種些橘子、金棗、蕃石榴、楊桃、蓮霧等水果,好換些現金, 讓孩子可以上學讀書。這樣的日子雖然辛苦,但爸爸媽媽都沒有受教育,工廠也不普遍,就業機會少,別無專長,只能以認真的態度,憑藉自己的體力來維持家計,當時的台灣社會普遍貧困,大部分的農家都過著這種認真努力踏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