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樓台經緯–文獻與檔案主題成果》數位出版品

Page 1


建築史書:先⺠民建築特⾊色

1.1因地制宜的臺灣建築 ─ 從數位典藏看臺灣建築的多樣性 1.2臺灣原住⺠民建築 1.3阿美族的家與屋 1.4為台灣保存⾼高砂族的建築記憶─千千岩助太郎


建築典藏內容數位化影⽚片 2


因地制宜的臺灣建築 ─ 從數位典藏看臺灣建築的多樣性

〈 痕跡〉。圖⽚片提供者:LaLa彰。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文

/ 褚如君

⼀一個國家,從城市到聚落,縱向來看,會因為時空背景 ⽽而有不⼀一樣的發展,橫向來看,會因為地理位置、環境 氣候等因素⽽而有不同的區域特⾊色,⽽而建築就是其中呈現 的要素之⼀一。 3


建築體是由多⼈人與多種素材所組成的,例如我們看左 邊這張《番社采⾵風圖》中的〈乘屋〉,圖中可以看到 臺灣早年平埔族「編⽵竹⽚片做墻壁,結茅草為屋頂,合 眾⼈人之⼒力抬上屋頂。前廊舖設⽵竹或⽉⽊木的架梯,以供上 下出⼊入,屋內不隔間,開兩⾨門或四⾨門,前後疏通,⾨門 上塗畫彩⾊色。」1

臺灣建築受⾃自然環境及住⺠民背後複雜的⼈人⽂文因素等影 響,產⽣生了特殊且多樣的⾯面貌。以就地取材的觀點來 看,所使⽤用的材料包含⽉⽊木材、⽵竹材、藤材、茅材、粘 ⼟土材、紅磚⽡瓦、⽯石灰、⽯石材與⽔水泥等,編⽵竹製牆做柵 欄、結茅草為屋頂,這種就地取材的建築即是早期⼈人 ⺠民⽣生存的特⾊色之⼀一。

建築是⼈人⺠民透過與環境學習所累積經驗智慧的表現, 反映了⼈人⺠民的精神特質,無論建地選擇、地基形式、 平⾯面格局、建築材料、建構⽅方法等,都展現住⺠民對環 境的豐厚智慧與⽣生存哲學。從蘭嶼原住⺠民以半⽳穴居來 適應當地的環境、⼜又如⽯石版屋冬暖夏涼的特性,皆是 順應⾃自然所衍⽣生的居住案例,可了解因地制宜所展現 的不同智慧。如下我們要看的就是臺灣⼈人⺠民回應⼟土地 〈番社采⾵風圖─乘屋〉,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 站名稱: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營造計畫⽂文物圖象研究室資料庫。

固有條件存在⽽而衍⽣生出多樣的⽣生活⽅方式。 4


⽴立柱及地⾯面所使⽤用的⽯石版都不同,有時為找可蓋 房⼦子的⽯石材,村⺠民可能得在河床繞上幾週。這種 順應⾃自然資源所建造的房⼦子,通⾵風散熱、冬暖夏 涼,環保⼜又減碳,與地⽅方⾃自然適切的結合在⼀一 起。

關於原住⺠民建築珍貴的資料,由臺北科技⼤大學所 執⾏行的「千千岩助太郎台灣原住⺠民建築調查測繪 圖稿全集數位典藏計畫」,針對臺灣⽇日治時期建 築教育家千千岩助太郎的臺灣原住⺠民建築調查測 繪圖稿全集,做了數位典藏計畫,史料遍及各 族。典藏計有測繪⼿手稿450⾴頁、照⽚片1035禎、⼤大 〈排灣族⽯石板屋〉,張才攝。圖⽚片提供者: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 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圖數幅,其中也包括了⽯石版屋的建築圖。千千岩 助太郎是第⼀一批投⼊入臺灣原住⺠民建築研究的⼈人,

他是建築多樣性的信仰者,他從⼈人類學的⾓角度去了解每⼀一 ⼀一、⽯石:版岩、⾴頁岩 ⽯石版屋是臺灣原住⺠民智慧結晶,是⼀一種取⾃自版岩、⾴頁岩等 ⿊黑⾊色⽯石材的建築。⾴頁岩屬於沉積岩,主要分布在南部地 區,版岩則是由⾴頁岩變質⽽而來,容易被⾵風化成⼀一⽚片⽚片⽯石

棟建築背後的智慧,這在當時是很新鮮的概念。他爬⼭山涉 ⽔水⾛走遍全臺灣,記錄了臺灣珍貴的原住⺠民建築⾯面貌,更重 要的是留有許多建築圖稿與影像紀錄的⽐比對,讓我們可以 看到許多先民與大自然共存的智慧。

版,主要範圍在中央⼭山脈的兩側,利⽤用地緣取材建造⽯石版 屋在排灣、魯凱、布農族裡都可看到。⽯石版屋不論在⼒力學 構造、因應⽣生活習慣及實⽤用特性衍⽣生的⽂文化因素都顯其珍 貴,單在採集⽯石材上就是個⼤大學問,屋頂、側壁、前壁、 5


⼆二、⽯石:觀⾳音⽯石 建築與環境的連結,不論哪⼀一個時代 都是重要的課題,上述我們看到的是 利⽤用⽯石頭建構的⽯石版屋,是⽐比較直接 的使⽤用⽅方式,同樣的材料會因不同族 群的發展⽽而呈現不同的⾯面貌。

右邊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利⽤用⽯石塊做 更精緻呈現的運⽤用。由臺灣⼤大學地質 科學系的「臺灣岩⽯石與地質史料典藏 數位化計畫」的加值影⽚片,⽚片前介紹 的是關於觀⾳音⼭山的地質與⽯石塊⽣生成的 原因,影⽚片後⾯面則將⽯石頭的運⽤用達到 最精湛的呈現介紹。⽯石塊在閩南式建 築裡被⼤大量使⽤用,除了做柱基牆⾯面 外,雕梁畫棟⼀一向是閩南式建築的⾵風 格特⾊色,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 ⽯石材從最原始的⾯面貌到經過雕刻琢磨

〈⾛走尋觀⾳音⼭山〉,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網站名稱:臺灣地質影⾳音數位化平 台建置與應⽤用加值推廣計畫。

後,成為⽀支撐建築的重要結構,也成 為常⺠民⽣生活信仰的表徵。

6


三、⽯石:咾咕⽯石 ⽯石材因其堅硬的特質在建築體上運⽤用廣泛,在台灣外島也 各有不同的建築特⾊色,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所執⾏行「澎 湖花宅傳統聚落之空間建築數位典藏計畫」2,以典藏澎湖 花宅地區傳統聚落之珍貴建築史料為主,在傳統建築裡也 可看到常運⽤用⽯石塊來當原料,尤其是以當地盛產的咾咕⽯石

填上混有⼟土、⽯石灰、⿊黑糖⽔水、糯⽶米漿的材料來堆砌成圍 牆,不僅堅固且冬暖夏涼具通⾵風性。澎湖以前建材較缺 乏,就地取材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咾咕⽯石這種在地化的運 ⽤用,就連建築裝飾上也可以看到,澎湖天后宮的裝飾⽔水⾞車 堵的位置,⼤大部分以灰泥塑造來與主題搭配,但在澎湖這 裡也可以看到咾咕⽯石的運⽤用。

砌牆。咾咕⽯石是堆積在海底的珊瑚⾻骨骼,經過幾億年的地 殼變動後從海底隆起所形成的化⽯石,因具有多孔隙、質地 輕的特性,砌牆時利⽤用它的多孔性互相嵌合,在其縫隙中

四、⾙貝殼 究竟⾙貝殼⼜又怎樣跟我們的建築產⽣生關係呢?⾙貝類除了實⽤用 價值外,它也與我們的⼈人⽂文⽣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古錢幣

〈澎湖湖⻄西鄉果葉村的古厝 〉,年份:2010。圖⽚片提供者:亮晶 晶,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貝類運⽤用於建築材料〉。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名稱:⾙貝類⼈人⽂文資料庫。 7


的運⽤用、裝飾⾐衣服的⾙貝珠、現代建築的設計概念等,都將

藏極獨特⽽而超凡的邏輯思維,依結構⼤大體可分為抬梁式、

⾙貝殼做了充分的運⽤用,⽽而除此之外,⾙貝殼也是重要的建築

穿⽃斗式、疊⽃斗式等,深具整體性和結構性,各繁複的卡榫

材之⼀一。在⼀一些古厝、洋樓,還可看到各種⾙貝殼,如螺、

架接充分發揮⽉⽊木材使⽤用的智慧,⽽而⽉⽊木屋建造更是常⾒見。

牡蠣等,加⼊入紅⼟土、⽔水泥等不同⽐比例混合成建材,做為基

柱或外牆等,以此為基底堅固萬分,且這種建物發⽣生壁癌 機率也相對較低。

數位典藏計畫中,典藏了⼀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構 件,⿅鹿港⻯⿓龍⼭山寺因九⼆二⼀一⼤大地震後,損壞的部分進⾏行整 修,⼯工程中拆卸了⼤大部的⽉⽊木作構件,這過程透過數位典藏

使⽤用⾙貝殼、牡蠣殼燒成⽯石灰在傳統建築裝飾上

計畫得以⼀一窺構件之間組合的關鍵。另外,由屏東科技⼤大

的運⽤用也⾮非常廣泛,像是彩繪壁畫,就是以牡 蠣灰打底,這種⽯石灰搭配礦物性顏料所呈現出 來的⾊色澤,與化學性油漆所呈現出來的⾊色澤, 有很⼤大的差別。⺫⽬目前這種產業因為⽐比較⾟辛苦⼜又 有代替性的材料出現,從事的⼈人越來越少,也 使古蹟修護⾯面臨很多挑戰。

五、⽉⽊木材 東⽅方建築裡⾯面,⽉⽊木頭的使⽤用是最普遍、最成熟 的應⽤用,早在距今7,000年前,位於今中國浙江 寧波、餘姚的河姆渡遺址上已經使⽤用了⽉⽊木榫卯 連接的干欄式建築形式,⽉⽊木構建築約在春秋時 期已具有完備的形式並廣泛被採⽤用,到了漢代 發展更為成熟⽽而得以延續。⽉⽊木頭的使⽤用背後隱

〈⿅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網站〉。圖⽚片提供者:東海⼤大學建築系。網站名 稱:⻯⿓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 8


學所執⾏行的農村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研究3,將屏東新惠宮

隨著時代進步,建築⽤用材也⼤大量改變,保護⼈人們脆弱軀殼

整棟建築拆解搬運到屏科⼤大作保存,也將拆卸的過程做數

的建築逐漸變得更堅固、更⾼高聳的結構,然⽽而我們若不能

位紀錄並利⽤用3D flash展⽰示結構的組合,可更清楚知道每

順應⾃自然,RC結構的建築隨著洪⽔水傾倒淹沒的畫⾯面還會再

個卡榫間完美的結合。在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木材

重演。從臺灣各式的建築資料裡,讓我們了解的不僅在於

使⽤用到極致的表現,早期材料的選擇,⼤大都是樟⽉⽊木、檜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形式,更在於與⼤大⾃自然和睦相處之

⽉⽊木、肖楠、杉⽉⽊木等,皆為頂級珍貴樹種,⽽而材料的選擇也

道,如何運⽤用⼤大⾃自然所給予的,並達到平衡的共存,成為

突顯了地⽅方的產業特⾊色。

⼈人們要努⼒力的重要課題。

六、其他 就地取材的建築可以看出每個區域的不同特 ⾊色。臺灣早期在⻄西部平原上還有以黏⼟土、泥⼟土、⽯石 灰、稻草等材質混合建造的⼟土埆厝,因為⼟土質怕⾵風 吹⾬雨淋因此會在屋頂加上茅草使不直接淋到⾬雨,牆 ⾯面也有外塗⽯石灰,使其更美觀堅固。 容易取得的建材還有⽵竹⼦子,如刺⽵竹、桂⽵竹等, 是先⽤用⽵竹⽚片編串為牆內襯,⽤用紅泥巴攪和著蚵殼 粉、粗糠等製作牆⾯面兩側,建材唾⼿手可得,加上夏 ⽇日通⾵風涼爽特性,曾在農村地區隨處可⾒見。 上述幾個例⼦子,因臺灣各地不同環境⽽而產⽣生出 的建築形式,背後都連結了⼀一個⽂文化樣式,希望透 過數位典藏的計畫,讓我們更深⼊入認識臺灣建築的 多樣⾯面貌。

〈苗栗縣苑⾥里鎮-⼟土埆厝〉,楊益昇攝,年份:2011。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9


〈撒奇拉雅⽕火神祭〉。圖⽚片提供者:社團法⼈人台北縣原住⺠民⽂文化教育協會。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臺灣原住⺠民建築 文 / 關華山

根據考古學與語言學的研究,大體上已可確認臺灣原住民

約以珠江三角洲為甚,以致往外擴張,航向海洋,到達臺

的祖先即為「古南島語族」。他們是距今6、7000年前居

灣、菲律賓、婆羅洲、越南…等地,千年來逐步順赤道洋

住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剛邁入新石器時代的一批住

流遠赴太平洋的紐西蘭、夏威夷、復活島,以及西去達非

民。他們種稻作、養家畜、興建干欄式住屋,並以狩獵及

洲馬達加斯加的廣大區域,構成了現代語言學家所稱的

一些近海採集、漁撈活動為生,孕育了

「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多人口。其中大

10


偏處太平洋一角的臺灣南島語族,直 到4、500年前才進入西方歷史,以至 中國歷史。換言之,近代歷史所知的 臺灣原住民各族群是古南島語族分化 於臺灣多變地理環境的結果,除了由 其移出的人口之外,移入的人口可知 的也只有由巴丹島回流的雅美族,這 大約發生在700年前。

近代所辨識的臺灣南島語族分化的族 群,包括漢人稱呼的平埔族(熟 〈臺灣原住⺠民的歌聲與南島語族⽂文化圈的定位〉,作者:許常惠,典藏地:國史館、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5、6000年前來到臺灣的古南島語族大約也採取了干欄 式住屋及集居方式營生。如南部南關里東遺址出土的諸 多柱洞,是屬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之大坌坑文化。而 今我們知道鄒族與泰雅族的語言是臺灣南島語族中最古 老的二群,顯示他們大約是最早進入高山的族群。相對 而言,隨著中國大陸中原文化侵入至南方百越地區,東 南沿海的古南島語族也就被同化,語言也消失了。

蕃),約分十族;至於「生蕃」則分 九族;由北到南有泰雅、賽夏、布

農、鄒、排灣、魯凱、阿美、卑南、雅美;而邵族是為 「化蕃」。平埔族的居住文化基本上為平地園圃型生產 方式孕育的母系社會之集居聚落。早期應為隨游耕移動 之中型聚落,

期才愈趨定居,形成大聚落。家屋、公

廨建築則為干欄式或土台式。其型態應承傳自古南島語 族,甚至上承大陸浙江河姆渡遺址之干欄式建築。基本 格局為二坡頂、三行柱列、山牆入口。淇武蘭遺址的噶 瑪蘭人高架住屋以及邵族住屋亦同,但後者直接著地。 11


而居於東部平原、縱谷的

堅固石版屋,以利一勞永逸。

阿美族住屋,亦有二坡

而南布農、東及南排灣、雅美

頂、山牆入口的地面住

族則仍使用木料及茅草頂為

屋,但也有長邊入口的。

主。

卑南族、泰雅、賽夏族的 住屋基本型即如後一型, 由長邊開口。鄒族住屋比

東、南排灣的住屋平面及構造

較特別,橢圓平面以兩端

形式,採前後二室包庇的方式

出入,分出前後門,頂除

設法防颱。而雅美族卻將上述

了兩坡之外,前後也有二

格局的主屋置於緩坡

半圓錐茅草頂,與平埔族

地內,室內並分出三階段木地

前門入口類似。

板空間,這也是為抗颱。除此

下的基

之外,族人還憑其聰明智慧, 創發設計出半高架之高屋供日 排灣、魯凱、布農與雅美 族的住屋與上述的對稱兩 坡基本型住屋不同。四族

〈雅美族地下屋與曬⿂魚架〉,任先⺠民攝,拍攝年份:1957。圖⽚片提供 者: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 錄。

常工作之用,以及供休憩之高 架涼臺,因應了熱帶海島特殊 的氣候。

住屋均以後坡短、前坡 長、前簷入口為基本型, 只是北布農、北、中排灣及魯凱,使用大量石版、只有大

公共建築方面,並不是所有的族群均有。泰雅、雅美族因

、小柱及門扇用木料。這應該是有鑑於茅草竹木住屋經

為社會平等而缺乏公共建築。賽夏族、邵族因有矮靈祭與

不起每年颱風,需每年修補,而就地取材(版岩),建出

祖靈祭,而有臨時性祖靈屋。排灣、魯凱族的頭目、貴族 12


之老家屋久遠了,即成為部落的祖靈屋,其前庭成為屬民

總上所述,可見臺灣南島語族各族住屋、公共建築空間形

主要祭儀場所。唯獨東魯凱族的大南社有會所,供作訓練

式雖有二基本型,但亦演變出諸多變化。至於所形成的聚

青年男子之處所。這應是受阿美、卑南族年齡階級之成年

落型態也有相當差異。若再關連到各族不同的宗教祭儀、

集會所的影響而出現。比較特別的是卑南族尚有少年會

語言、社會組成(階級與平頭、頭目長老社會)、居住區

所。南王社的少年會所呈高架3、4公尺,圓形平面、二坡

位、家庭親屬制度(父系、母系、雙系家屋社會),所演

加二半圓錐之屋頂,形式最特出。其屋頂形式接近鄒族男

生的不同宇宙觀、人觀、空間觀,我們可知各族住屋與公

子會所,但屋架結構各異,後者雖然也是高架,但只及一

共建築、聚落的功能或許大同小異,但被賦予之文化、社

個人高,平面卻為矩形,專供訓練青年男子,以及頭目、

會意義卻有相當

異性。

長老集會之用。 以臺灣如此小的島嶼竟然產生如此多樣的族群,各具不同 就聚落而言,僅布農族因位居高山,為遷就高海拔耕地與

的居住文化,著實令人訝異!究竟原因為何?以筆者之看

資源而呈散居,泰雅族、鄒族則處於較低海拔呈中小聚落

法,主要是古南島語族來到臺灣之後,偏處美麗島,以新

集居。排灣、魯凱族則以階級社會,聚落偏中、大型。而

石器時代之部落社會進入鐵器時代,卻仍僅以出草及向後

邵族人口本來即少,亦以小、中型聚落,居於日月潭附近

山、高山甚或出海往南開拓新地,而未發展出以暴力立基

地區。至於卑南、阿美、平埔族居於平原,又以農作園圃

的如日本的邦國領主社會。只以多部落、氏族、血緣構成

生產方式及母系社會構成大聚落。換言之,各族群聚落型

社會文化相同我們稱之為「族群」的鬆散人群。再加上各

態反映了各族所處自然區位之差異,以及隨之所產生的文

族群居處於臺灣多變的地理、氣候環境,從高山的寒、溫

化適應,與相關文化社會因素相互牽引下而定型。

帶到丘陵、平地、海島的亞熱、熱帶,以及多地震、颱 風、水患風災,必須順應之亦對抗之。彼此以部落區隔,

採相對和平的出草方式,彼此尊重傳統領域。因而產生多

樣的族群社會、文化,以致多樣的建築及居住文化,獨具 創意。

13


1960年代的阿美族家屋。〈家屋〉,凌曼⽴立攝, 攝影年份:1955。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阿美族的家與屋 文 / 藍姆路‧卡造 阿美族是臺灣14個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族群,阿美

體中人們能夠共同持有財產。而「屋」則是這個基本群體

族人喜歡群居,也以家族為共同居住的單位,阿美族人所

所共同生活的空間場域。因此本文希望就此兩方向來探究

搭建的家屋必須能夠容納相當多的家族成員,因為對阿美

「家屋」在精神上的需要與溫飽生計的物質支持間,成為

族人來說「家」是最基本的群體單位,在這個社會文化實

最足以標示阿美族個人或一群人的單位。 14


木板相接為大門板的情況。木料運回家後並不能馬上使

搭建家屋的首要工作:收集材料 過去沒有所謂的工程公司能夠幫忙搭建家屋,家屋建造全 都要由家族人員共同協力來搭建。阿美族搭建家屋過程分 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收集材料,第二階段搭建。族人蓋

用,還需要浸泡於長期流動的溪底或水圳裡約一年左右, 讓木料有防

、防腐的效果,因此部落須要花一至兩年的

時間籌備築屋。

家屋的材料取之於大自然,除了需要花費時間尋找,也要 具備相當的傳統生態知識才能挑選出最適合的建材與木

木材在已浸泡差不多時日後,要搭蓋家屋的主人家會選擇

料。家屋結構裡最重要的是「

茅草生長的季節搭建房子,在預計搭建的前一個月,這個

」與「柱」,因此選材上

必須找到相當堅硬的木材,耆老表示通常會找青鋼粟、黑 樹、烏心石、

木、二葉松等樹種,這些也是海岸山脈

家族的成員會從自家的田或土地上

取適量的茅草,

後於家前廣場中曬乾,同時也開始採藤、箭竹及竹子等具

上常見的樹種。主人家到山上找尋較長且直的合適樹木

後,會先預設

是將藤截成所需長度泡水拉直作為床舖、地板及隔間使

柱的長度,將每一

木料後,再以十根為單位

樹鋸成長度差不多的

在一起準備運送下山。

性的植物,以便能在建造家屋時用來連接及

綁,或

用。在選擇竹子時,要特別找竹幹已黃的竹子,以確保它 在建築過程夠堅硬不易裂開,而這些取之自然的材料,也

要將龐大的木料從山上運至山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了 省去搬運的困難,族人會將整

是大部份南島語族群在生活中常使用的自然材。

木頭透過斷崖往山下扔,

或是讓木料順著河水流到山下,為了防止樹木在運送時受 到嚴重的撞裂,族人會將木料前端削尖,以降低撞擊的傷

搭建家屋的人力來源:換工

害;不過十根中往往只有五、六根沒有斷裂,未斷裂的木

隨著家屋主人家的準備工作日漸密集,部落族人會在閒聊

料自然就被用來做為

,其餘斷裂的就拿來

中打聽此家預計何時搭建,而這也就攸關著家屋興建的第

做其他的用途,例如在阿美族傳統家屋中就常看到將數片

二個重要階段「搭建」。在準備建屋的當天,該家屋的主

柱等重要支

15


人不用透過任何的廣播系

分家的行為。當原

統,早已打聽到該屋何時

有的部落土地不足

要搭建的族人一早就會主

以供養太多人時,

動前往幫忙,並聽從家主

阿美族人會直接搬

人分配工作,這是阿美族

到外地重新拓荒,

重要的社會制度-「換工

但據耆老口述,雖

(mipapaliu)」。

然表面上族人會讓 分家到外地的人自 己完成建屋,但暗

換工是一種集體互助的行

中仍會協助收集材

為,當一家要搭建房屋或

料並伸出援手,由

是有農作要採收時,部落

於分家出去的家屋

的人們就會集結起來,你

不需要搭成多數人

幫我、我幫你的互助交

居住的大規模房

流。透過換工,主人通常

舍,相對地也比較

只要花上兩三天便將房子 築好。換工的互助方式唯 有家族成員想要分家出去

在搭建房屋時,除了家屋主⼈人會收集所需建材,家族成員也會協助砍取⽤用來鋪於 屋頂上⽅方的茅草。〈建築家屋〉,陳清清攝,攝影年份:1959。圖⽚片提供者: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時,得不到家族親友和部

易完成。阿美族人 在搭建家屋時,在 兩端柱子直立插於 地基時,會先請家

落族人協助;因為分家意味著有能力自己築出一個家,所

主人進行告知祖靈的儀式,但開工儀式最重要的部分是在

以部落的其他人就不會前來幫忙,只有自己家庭的人員會

為此忙碌,這也表示過去需要大量勞力的年代,並不鼓勵

部落有名望的人來進行,少數會請部落的祭司,以告知祖

前時的開始儀式。這個儀式往往會請家中最年長或是

16


阿美族家屋的形制特色

靈屋社將要搭蓋,懇請工 作順利及未來家族興旺。 上

阿美族的屋社多為長方型、傾

後會開始立柱、搭屋

斜式屋頂的樣式,主

頂及上牆面等工作,牆面

為房屋

之長度,大門有的位於長邊的

是用竹子或茅草編織而

牆面,有的則是開在短邊的牆

成,先將每一面牆都編成

面上,也有些阿美族部落的家

一大片,並在平面中預留

屋會在同一面開兩扇門以作為

窗戶空間,再用組合的方

空間之區隔。阿美族的房屋型

式拼貼四面牆與屋頂相

態很重視大門與屋外的交界

接。

處,會將前廊(hangaluan) 訂於高於外面的地面,除了能

後來受到其他族群與漢人

夠防止屋外的水或塵土吹入,

的影響也開始使用較為堅

同時在意義上也區隔了家與外

固的木板作為牆面。傳統

的場域。耆老們對於家屋的大

上家屋的蓋頂、築壁及編

門位置有幾種說法和解釋,面

床等工作都是由部落的男

向東方處表示我們的祖先從東

子組進行,安門的工作則 在搭建房屋時,除了家屋主⼈人會收集所需建材,家族成員也會協助砍取

邊過來,東方也是進行儀式時

是請家主的長老們負責,

所面對的方向。另外也有一個

⽤用來鋪於屋頂上⽅方的茅草。〈建築家屋〉,陳清清攝,攝影年份: 1959。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族人搭建完成的新居,也

說法是依山勢選擇面山或座山

要在舉行落成儀式後才能

觀河。雖然兩個說法的出發點

搬入居住。

並不相同,但推測很有可能是 17


依居住地形所形成的多樣風向,讓居民選擇不一樣的大門 方位,而信仰因素也往往與此相呼應,獲得相互解釋的空 間。

阿美族的部落與家屋 過去尚未有行政區域的劃分時,阿美族的部落空間是以 山、海、河川、地形等大自然的天然屏障來界定,而部落 內的聚落空間則是以家族為聯繫單位,通常是以最早定居

家人(palonoloma)是一個家重要的元素,其中最重要

的始祖家為一個血親家族的起始繁衍點,再由此家逐漸繁

的是當家(maroaytoloma)也就是主掌家裡的人,因為

衍其同血緣的家族群。舉例來說,筆者的全名為藍姆路‧卡

阿美族為是母系社會,家屋通常是家裡的祖母或外祖母主

造‧法利斯‧巴吉辣司,藍姆路是筆者的名字,卡造是筆者

掌,直到過世後才會轉交給其中一個女兒。其他女兒不一

的父親,是法利斯家族的人,而法利斯家族則是來自巴吉

定要分家,可以一直留在主家,並在主家周圍繼續加蓋房

辣司這個氏族。同樣地,原住民電視台有位阿美族女主播

社,直到家族人口

名字為「阿洛.卡力亭.巴奇辣」,阿洛是

多造成空間不足或大家庭不和睦的情

況才會搬離。另一個組成家的重要元素是廚房

力亭是母親的名字,巴奇辣即為家族名,表示

(kofaw),阿美族以是否共用同一個爐具吃飯,來界定

辣家族。

的名字,卡 來自巴奇

是否為同家人,廚房(kofaw)指的是用石頭堆成煮食與 共餐的空間,有些部落會設於主屋裡,有的會用箭竹或藤 條再另外隔出一個空間。後來阿美族人開始以黏土壓成爐 ,製作廚具的技術進步之後,相對也就需要更大的空間

在傳統部落裡,阿美族人會用竹子、樹木或石頭等自然的 材料在家屋周圍種竹墻,用以界定一個家的家園領域範

進行煮食,就會於主屋左側另蓋相鄰的建築,而廚房的阿

圍,而在部落中,公共建築(如聚會所)通常都會位於各

美語也漸漸從kofaw轉變化cawka,近於閩南語「

戶家園領域空間所共同圍塑的中間位置,以便每戶家屋的

的發音,顯示著族群互動的相互學習影響。

人在舉行公共性活動或祭儀時,皆可容易到達,阿美族的 部落與家園,主要便是由公共建築及各戶的家屋所共同建 造而成的簇群式集合體。 18


千千岩助太郎建築測攝影記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提供)

尋回家的記憶 千千岩助太郎與台灣原住⺠民

文 / 呂怡屏

科技大學)建築科教諭及校長的千千岩助太郎。這批將近一個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蒐藏了一批台灣原住民家屋與建物的繪測資

世紀前留下的資料,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具有什麼重要性?又如

料,這批資料源自日治時期曾任職台北工業學校(現國立台北

何落

於北科大

? 19


千千岩助太郎與台灣

千千岩助太郎於1925年以建築科教師的身分踏上台灣的土 地,自此便開始長達22年的台灣踏查與記錄活動,直至第二 次世界大戰後的1947年,才舉家返回日本。任教期間有教無 類,無論是台灣人學生或日本人學生,優秀者均予以拔擢,亦 和台灣原住民真情往來。千千岩助太郎帶領台北工業學校建築 科向前發展,並且創設台南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科(今國立成功 大學建築學系)。同時,他還主持赤

樓修護工作、勘察全台

漢人傳統建築和廟宇。

在建築的田野調查之外,四十歲之後的千千岩助太郎也一 頭栽進登山的世界,曾七登玉山,五訪他最喜愛的南湖大山。 某次攀登大武山的過程中,他看見排灣族部落生活景象,為其 純真樸實感動,因而決心記錄下原住民家屋樣貌,試圖在理蕃 政策、集團移住、改良蕃屋政策、現代化生活改造的多重影響 下,戮力保存逐漸消失的傳統住家樣式。 千千岩助太郎

20


千千岩助太郎製做

流轉遷徙還復來

之台灣原住民族住

1947年千千岩助太郎

家調查繪測、圖稿

返回日本時一併將他

和照片,全數捐贈

多年間繪測的建築物

國立台北科技大

手稿帶回研究,整理

學。對於這個過

後於1960年由丸善株

程,黃志弘感性地

式會社出版《台灣高

說:「我覺得這是

砂族の住家》。該書

冥冥中安排好的,

收錄台灣原住民各族

這批與台灣息息相

介紹、繪測村社介

關的資料,最後又

紹、家屋平面、立 面、剖面圖,以及珍

回到台灣來了」。

千千岩特展海報

貴的部落生活黑白照片。 翻山越嶺描繪建築的身影 這批資料是如何被北科大所收藏?談起捐贈過程,可說是由一

台灣地理環境複雜,山多平原少,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分布廣

連串緣分牽起的故事。計畫主持人黃志弘回想,第一次與千千

泛,有活躍於高山的泰雅族、鄒族、布農族等,有居住於平原

岩助太郎長公子千千岩力先生

地區的阿美族和卑南族,也有靠海維生的達悟族。日治時期曾

面,是在北科大建築系的系

館。2004年的某天,黃志弘在系館遇見一位穿著西裝的老

有不少學者進行台灣原住民文化調查,留下民俗、物質文化、

者,老先生說:「我的父親曾在這兒教書,今天我是想回來看

考古等研究,發表於《南方土俗》或《科學の台灣》等刊物

看那個他任教多年的地方。」因為這一句話,重新連結北科大

中。其中雖然也有繪圖的記錄,但有組織、有系統地以建築學

建築系的過去與現在。隨著雙方往來交流,千千岩家族決定將 21


珍貴的民族學與建築學記錄

知識為基礎,踏查、繪製 原住民家屋建築圖,千千

在1930年代台灣總督府推動

岩助太郎堪稱其中翹楚。

改良蕃屋政策、皇民化政策的

早年位於山區的原住民部

時候,千千岩助太郎就預見了

落抵達不易,一

踏查,

這些文化可能會變遷、消失的

須有總督府或台灣建築會

狀況,因而主張保存原住民住

的資金贊助,警察則陪同

家,以落實其傳統生活習俗,

並負責後勤、聯繫,同時

並開始規劃通盤的調查和研究

雇用原住民嚮導,使研究

工作。千千岩助太郎的手繪稿

人員能接觸較深入的文化

中,包含原住民家屋的平面、

面貌。由北科大計畫團隊

立面、剖面圖,重要結構圖

整理出來的踏查資料可

說、生活器物,還有建築內外

知,千千岩助太郎的足跡

空間配置的記錄照片。

遍及全台,1935年至 1944年這十年間,共計 踏查十七

黃志弘說,雖然原住民建

、一百零一

築在現代空間研究中不算顯

社,含括泰雅族、布農 族、鄒族、賽夏族、排灣

澎湖新城踏查記錄

學,不過仍有一批人默默的進

族、達悟族、阿美族等七

行研究,試圖以現代技術審視

族,並留下測繪手稿448

舊有傳統建築型態和性能表

頁、照片1035禎和大圖

現。千千岩助太郎以現代技法

數幅。其中以排灣族和泰雅族的相關建築形式記錄最為豐富。

記錄下來的資料和《台灣建築會誌》便成為研究台灣原住民族 22


住家的研究者必須回顧的重量級史料,因此,整理、出版這批

族、達悟族等資料的數位化。這些資料我們都可以在「千千岩

基礎資料刻不容緩。

助太郎數位博物館」或北科大圖書館網頁檢索。

數位化工作與展望

今年黃志弘的團隊運用千千岩助太郎的測繪手稿及照片,結合

千千岩家族捐贈的第一批史料手稿於2006年運抵北科大,其 後陸續寄送來台,總計共有八大箱資料,分為:台灣原住民家 屋測繪、台灣山嶽、台灣寺廟等類別。這些測繪手稿大多保存 狀況良好,手稿上有許多繪製時的註記與測量數字,比起 1960年重新謄抄出版的《台灣高砂族の住家》保存了更豐富 的訊息。

地理資訊系統的定位功能,以3D建模復原台灣原住民舊部落 與周邊地景的樣貌。正在製作中的阿里山達邦部落以及梨山沙 拉茅部落地景復原,期望藉此呈現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儀式空 間、獵場規劃、生態條件等,最終希望能揭開過去人們的生活 史,活化人類學、地理學、歷史學、建築學等學科的研究。黃 志弘認為,跨學科的整合仍有許多可發展的面向;例如,聚落 空間和建築空間如何跟原住民的傳統習俗、祭儀、生活方式勾 連?原住民文化相關的各資料庫如何進行整合?且讓我們從千

雖然資料保存狀況大抵良好,不過因為年代久遠,為預防資料

千岩助太郎數位博物館出發,透過資料所描述的種種,由雲端

於清點時受到汙染或破壞,工作人員持拿必須小心翼翼,全程

踏入這片充滿生命力的土地。

配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避免紙張接觸手上的油脂或其他 物質而酸化;將無酸紙夾在照片之間,預防照片受潮黏著,並 將原始資料收置於防潮櫃,確保防潮、防蟲。 ◎歷年報導 從2008年以來啟動第一批資料的數位化,北科大建築系工作 團隊陸續完成泰雅族、布農族、鄒族、賽夏族、排灣族、阿美

高砂族的建築記憶─關於千千岩助太郎/ 《時︱光》成果專刊成果專刊,數位島嶼電子報第59期

23


移⺠民⾜足跡:閩南式建築 2.1探臺灣客家建築 2.2尋幽訪勝逛臺灣園林 2

2.3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典藏三級古蹟樂成宮 2.4觀鑿花,知匠⼼心──追憶澎湖安宅周⺩王廟


探臺灣客家建築 文 / 彭啟

〈 ⼟土⽜牛客家⽂文物館〉。圖⽚片提供者:奎哥。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一、臺灣客家建築在地化 「在地化」是一個很有趣的名詞,尤其在人與土地的關係 中,受到地形、氣候、土質、水文、交通、族群關係等影 響而在不知不覺中產生。

大約三百多年前,客家人開始從中國移民到了臺灣,最 早期是在臺灣的南部地區開發,臺灣北部則移民的時間較 。下文就以人文及移民歷史背景的角度,來比較臺灣的 客家建築與中國客家建築產生了

些變化? 25


將⾃自⼰己的房⼦子蓋在⾃自⼰己的⼟土地上,以節省來往耕地的時間,就是所謂的散村 ⺠民居。〈桃園⺠民居〉。圖⽚片提供者:彭啟原。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二、新竹、桃園的散村夥房 (一)陸豐的情況:
 桃園、新竹的海陸客家人是來自廣東的陸豐地區。陸豐地 區是屬於單姓集村的聚落形式,相同血緣的一群人同住在 一起,以祀奉「開基祖」的祖堂為中心,向兩旁慢慢分 房。例如筆者來臺祖,原鄉廣東陸河東坑,整個聚落都是 姓彭的人家,因為住在一起方便互相照顧。

新⽵竹六家地區的六張犁庄林屋防衛型的單姓集村。〈新⽵竹六張犁庄林屋〉。圖⽚片提供者:彭啟原。網 站名稱:數位島嶼。

(二)桃、竹地區散村的形成:
 客家人來到新竹、桃園開發後,因與「福

人」、「原住

民」之間的族群關係較不緊張,而且除了竹塹城與沿海一 帶,新竹、桃園一帶大多是客家人,因此客家人和福

以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了不少土地。因少了安全上的顧 慮,當地人將田開墾出來之後,就將房子蓋在那裡,成為 田園中獨棟的農家。這種獨棟的農家,本身就建構成了一 個「能量再生」、「能自我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態體系。 26


這種田園中獨 棟的農家,構 成了北臺灣特 有的「散村」 聚落形式。 (三)北部客 家的內廊式 房:
 為了因應冬天 又濕又冷的氣 候,北部地區 的老

房屋,

以正廳為中 心,不論增加 多少房間,內 部都是相通 的,即使兄弟 分家了,仍然

台中客家⼈人集中在東勢地區,因為地處⼭山區⼜又有⼭山城之稱,散佈於⽥田野間的傳統建築,也因為安全的因素⽽而形成封閉性的環形 圍⻯⿓龍屋。〈台中⼭山城〉。圖⽚片提供者:彭啟原。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通聯。這種內 部相通的獨棟

房,我們稱為「內廊式」

客家相比較,南部的客家

房。臺灣南北

房是屬於內部不相通的「外廊

式」

房,臺灣北部這種「內廊式」

房,在中國原鄉地

區就沒有出現,以建築的角度來看,內廊式建築應該是為 了適應臺灣北部冬天濕冷的氣候所發展出來的。 27


三、新竹六家的單姓集村 新竹縣客家人比例相當的高,除了來自廣東陸豐地區,其 中也夾雜一些饒平與四縣的客家人。其中講「饒平」客家 話的代表就是六家的林姓家族。六家地區的六張犁庄林 屋,是新竹境內少有的一個單姓集村。林屋的來臺祖,是 來自大陸廣東省饒平縣饒洋鎮的林先坤。當林先坤與來自 饒洋的族人,來到了

廣東省大埔縣與梅縣相距不遠,而且與福建的永定縣只有 一山之隔,因此兩地的建築特色在這裡交雜著。大埔縣圍 龍屋較多,圓樓較少。大埔客家人移民來到東勢後,沿著 大甲溪流域建築山城。在九二一大地震以前,從空中鳥 瞰,從臺中的石岡開始,一直到東勢地區,可見到許多圍 龍屋林立,彷彿成為圍龍屋建築群,可說是臺灣圍龍屋最 多的地區。

新竹的犁頭山下,見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決定定居開 墾的時候,對於安全的考量相對的會比其他的人高,於是 在林先坤的帶領之下,建構了一個具有防禦功能的聚落。 他們先在屋後開鑿溝渠當作「護城河」,房子四周再種上 刺竹,並圍上木柵,平時還派人看守站崗,以備不時之 需。

(二)東勢開發背景:建築重防禦 東勢地區因為安全的顧慮,建築就特別重視防禦功能。就 以東勢地區的「匠寮巷」來說,原先是一處木匠的落 地,為保護這些伐木的工匠,將路設計成

僅一米半,且

呈「丁字形」的小巷道,像迷宮一樣的小巷道,具有「易 守難攻」的防禦功能,外人很難進入。(匠寮巷因九二一

四、東勢山城建圍龍

地震毀損嚴重,現已拆除,非常可惜)。

(一)來自廣東大埔的東勢客家 臺中東勢地區的客家人,祖先大多來自廣東省的大埔地 區,因此東勢、新社所使用的叫做「大埔腔」客家話,在 臺灣的客家話中,自成一個系統。

順著大甲溪往上游,東勢地區有叫做「上城」、「下 城」、「大茅埔城」的地方,「城」指的是設有隘門的聚 落。以「下城」為例,昔日的「下城」設有「日昇」、 「月恆」兩個進出的隘門,隘門由壯丁輪流看守,日出開 28


門讓庄民外出工作,日落時關門上栓,保護庄內的安全。 目前東勢僅剩下「月恆」門

五、雲林詔安客的西螺七 (一)詔安的圓樓建築

被保留著,門上還有當時用 來射擊的槍孔,可見當時開

中國的詔安地區,位處

發的艱辛。

於福建省西南邊,是客家人 與福

人混合居住的地區,

生活方式、居住空間、語言 (三)東勢圍龍屋群的出現

腔調都與廣東的客家人有相 當大的差異。因此在移民到

除了以城的聚落形式出

臺灣的過程中,詔安客家人

現,東勢也出現「圍龍屋」

選擇同屬漳州府的福

建築。拿中國圍龍屋來比

人為

伴,共同入墾雲嘉平原。

較,中國的圍龍屋是屬於開 放式的,沒有圍牆,屋前的

閩西地區的建築形式,

塘(半月池)很大。而東

是屬於圓樓和圍龍屋混合的

勢地區的圍龍屋因為基於安

地區,有的是圓樓、有的是

全防禦的考量,而將整個

圍龍屋,但以圓樓建築佔大

房圍起來、不僅後面圍,連

〈雲林詔安客〉。圖⽚片提供者:彭啟原。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多數。圓樓的建造,除了講

前面也圍。出入只有一個

究「八卦」的風水觀念外,

門,只要關上大門,整座圍

還具備有防禦的功能,這是

龍屋就像一座安全的堡壘。

圓樓很特殊的地方。大陸的 圓樓建築頗為壯觀(標準圓 29


樓樓高四層),但出入僅靠一個大門,頂多再開一個小

移民人數較少,因為來自原住民的生存競爭,以及與福

門。遇到危急狀況,只要將所有的門關上,就易守難攻。

人處於一種緊張狀態的族群關係,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 下,由不同姓氏的人家,在同一個地方一起開發、生活, 集合興建屋舍,聚集成村。更在聚落的周圍建城牆,以柵

(二)雲林詔安客:捨圓樓、成集村、練武保庄

門為共同進出聚落的大門,一方面資源共享,一方面求取

建築具防禦風格的詔安客,移民到了臺灣雲林後,並沒有

安全,因此六堆地區還保留有許多柵門。

發展成圓樓的建築形式,若以建築的觀點來分析:第一, 詔安客來到臺灣後建築的技術可能不足。第二,蓋圓樓需 用質地特殊的黃泥土,雲林當地的土質可能不適合當圓樓 的建材。 詔安客在臺灣雲林,大部分的房子都是蓋成ㄇ字形,ㄇ字

(二)中國四縣地區的圍龍屋 若以歷史背景來看,「六堆」客家人在中國大陸的原鄉並 不完全都是「集村」的模式。

形的房子中間也是正廳,同一祖先的人都住在兩側的橫屋

從中國四縣地區上方俯瞰,會發現當地建築呈現一個以單

裡。但是當時的雲林地區,面臨了「閩客械鬥」的問題,

層或數層半圓環繞一座「日」字型的建築,這種建築稱為

為了安全而重視個人的習武。將圓樓的建築防禦轉化成為

「圍龍屋」,圍龍屋有兩個天井,分成下堂、中堂、上

以人的武力防禦。當時每個庄頭都設有武館,農人閒暇之

堂,在上堂裡,放置有祖先牌位(阿公阿婆牌)。在建築

時,大家會聚在一起練武。

物的最後面,還有一個被半圓形建築環繞的隆起小

六、南部六堆客家的多姓集村

,稱

之為化胎(花台),以風水的角度來說,象徵著綿延不 的意思。化胎也是客家人安「龍神」的地方。漢人很重視

(一)六堆的形成與集村聚落:

風水,客家人也不例外。客家人認為,房子在動土建造

臺灣南部地區的客家人(高雄美濃、屏東客家人),祖先

時,一定會驚擾到風水中的五方五土龍神。因此,新屋在

大多數是來自於梅縣、蕉嶺。清朝前期,來到臺灣的客家 30


落成時,一定要「安定」受到驚擾到的龍神,如此才有利

中、北部地區的客家建築裡,化胎普遍較為隨便,北部地

於子孫、家業的發展。

區甚至只有伯公廟(土地公廟)才見得到較完整的化胎, 在一般的民宅中較少見到。

(三)六堆建築特色簡介:「阿公婆牌位」、「龍神」、 「化胎」、「棟對」

南部客家建築還出現了棟梁底下的「棟對」,這在南部客

在臺灣南部的六堆客家建築裡,圍龍屋的後圍就很少發展 成三至四圍,因為土地不夠大,但保留了幾個基本元素:

家建築裡非常興盛。「棟對」分成上、下兩聯,各聯長約 二十餘字,書寫在正廳(廳下)兩側的牆面上,內容多為 祖先移民遷徙的過程,也有書寫忠、孝、義等祖訓的詞

「阿公婆牌位」、「龍神」、「化胎」等。

句,主要目的是提醒後世子孫不要背祖忘祖,這些大都是

南部客家建築的重點。 六堆客家夥房中的正廳,是祭祀的空間,阿公阿婆牌位 (祖先神位)放置於正聽,客家人有句俗諺:「神在廟, 祖在廳」,也就是神明是供奉在廟裡祭祀,而祖先牌位是 放在自家的正廳裡祀奉。所以六堆夥房的正廳不設神像, 以祭祖為主。南部客家的龍神設有神龕,小小的神龕被安 置在神

底下,有正式的香案,兩旁還貼上對聯(北部客

家的龍神僅設有簡單的香案),客家人早

將土地龍神與

祖先牌位一起敬拜。

七、結論 客家人來到臺灣後,面臨到了與大陸原鄉截然不同的地理 環境與人文環境,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臺灣的客家人 發展出自己的文化模式。基於歷史發展背景的因素,雖然 臺灣客家人仍保有部分原鄉的特色,然而大體說來,都已 經隨著臺灣社會文化的變遷而改變,也形成了各異其趣的 客家建築。

在南部傳統的客家建築裡普遍看得到化胎(正廳屋後隆起 的小

),這是南部客家特殊的地方。相較之下,臺灣 31


尋幽訪勝逛臺灣園林

文 / 張運宗

32


名,難覓原蹤。惟有法華寺尚可追憶李茂春夢蝶園曾有的 文人風華。

1664年,

經奉迎寧靖王渡臺,進士李茂春以七十高齡

築草廬禮佛,經歷代修建,至臺灣首任知府蔣毓英擴建更 名「法華寺」。三座殿宇相續相連,

迴折轉,每繞一彎

就生一景,一景就是一幅人文圖像。

走入古樹參天的大 位於台南市桶盤棧的法華寺是三級古蹟。古雅⼤大度的法華寺⼊入⼝口, 牆⾯面壁畫皆為潘麗⽔水⼿手筆;園林柱壁的詩書畫是藝術展現與⽂文化底 蘊的⼊入⾨門途徑。〈法華寺〉。圖⽚片提供者:張運宗。網站名稱:數 位島嶼。

,就能進入正中央一座古雅的三進寺

院,第一進天王殿的門神,出自民族藝師潘麗水之手,鬚 髮飄逸,服飾精緻,眼神隨觀者流轉。左側月門

過關帝

殿、福德正神殿,就進入一條歷史長廊。長牆置放多座石 碑,如「進士李先生墓」、「重修法華寺碑記」,以及陳 永華欽慕其人其景乃

文「夢蝶園記」。寺院右側環圍小

池的是聚賢堂、南極殿和祖堂。18世紀中葉,知府蔣允焄 成功渡台,帶來遺民與文士,也帶來中華文化的縮影: 園林。 隨著時空移轉,明式園林若非任其荒蕪,猶如陳永華之陳 園,否則就藉宗教祭祀轉型,如寧靖王府的一元子園與 經的北園別館分別化身大天后宮、開元寺,卻也徒具其

在此開濬「南湖」、興建學舍和講堂,命為「南湖書 院」;日治時期,南臺灣四大詩社之一「南社」遷入「聚 賢堂」,門上對聯「出入有僧皆佛印,往來無客不東 坡」,不難窺見當世文風,文人兩大傳統:書院和結社, 就在時代更迭過程中,託寄裊裊香火綿延存續。 33


從拓墾到商貿、從自強建設到世界體系的全本戲 碼:板橋林家。 1840年代,林家在大溪拓墾有成後,就在板橋興建 「弼益館」,一舉控制淡水河最大支流大漢溪的入 口與終端。1850年代才舉族搬到板橋,興建了三落 大

。1860年代為了根本平息族群械鬥,以漳州人

開墾大屯山、泉州人開墾觀音山為名,林家設立文 人聚會的大觀學社,後來更擴充為大觀義學致力教 育。1870年代,臺灣進入開山撫番時期,林家完成 新三落大

,隨即擴建為五落大

至新竹的鐵路完工時,豔

。1893年,臺北

全臺的林家花園竣成。

初入眼,林家花園最大的特色是多量多樣的假山, 所謂的「假」是自然造物的揣摩,更是「物情所 ,自寄心期」,借心而有物情,借物而讓心有所

板橋林家環圍榕蔭⼤大池的假⼭山,以峰巒相疊的形象託寄遊⼭山玩⽔水的情懷。〈榕蔭 ⼤大池的假⼭山〉。圖⽚片提供者:張運宗。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寄。若再能靜下心,細細流賞,不難發現,把每個 宅第當作一個點,再以牆、廊為線連成一個面,私 中有公,公中有私,傳統宅第的空間配置,才是 座園林的精髓所在。例如,以拱橋「橫虹臥月」切

觀稼樓的宴會場所,藉由廊柱洩景、牆窗漏景,再加上屋

分出南北兩區,南邊以屋閣為主,可類比為私人後花園:

和池的高低差,以簡單的線條充分呈現「借景」的豐富變

古書屋藏書、方鑑齋讀書,來青閣更有繡樓之稱。北區 以榕蔭大池形成的公共空間:香玉

的小花圃,定靜堂、

化。1895年林家遷往鼓浪嶼,林家花園仍是臺灣唯一留 存的清代園林。 34


1895年後臺灣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的百年觀景:霧

承,回眺萊園全景,乃知「雖由人作,宛似天開」的園林

峰林家。

真意。

18世紀中葉,霧峰林家先祖渡臺,直至1850年代太平天

臺灣園林的特色不

國勢盛,林文察爬升閩臺最高軍事指揮官,因追諡太子少

建築風格,更具涵四百年累積的深厚文化意涵。

保,所以他興建的宅第被稱公保第,

是今日的第三進,

也成為霧峰林家日後發展龐大建築體的軸心。1860年

展現於中華、日本與西洋文化

撞的

1950年代以後,中部東海大學以「遊」作為創校理念的 設計藍圖,南園則以閩南建築展現多層次的園林空間配

代,景薰樓看盡林家衝折於械鬥、民變與地方官府的爭鬥 中。1870至1880年代,面對牡丹社事件、中法戰爭等國 際紛爭,宮保第一、二進以及林家推動教育的起點蓉鏡齋 先後建成。

置;南部臺南藝術大學重現江南水鎮風情;北部故宮至善 園在流觴曲水間融入行書之寫意;東北部明池富春園以黃 公望〈富春山居圖〉為創作靈感。諸此,臺灣園林運用產 官學界的豐厚資源,在營造理念與文化素材間,尋求深度

1890年代,全臺第一戲臺大花廳首演林家聲望顛峰,緊

與廣度兼具的主題發展。

接著,林文欽中舉,林家由武風轉文治,並興建中臺灣第 一園林:萊園,也孕育櫟社的茁長。1921年會員超過千 人的臺灣文化協會於大花廳召開第一次理事會,1924年 萊園開辦夏季學校,臺灣的民族自決、漢學教育之自覺精 神逐步萌芽。 萊園位居宮保第左方山坡一隅,取江南水文之意象,以搗 衣澗引山泉順地勢蜿蜒入小習池,昔時尚可登舟往返

島的飛觴醉月亭,品賦風雅;今日戲臺早毀,改以虹橋連 接。上岸過洋和式五桂樓,走入梁啟超視作「依稀風景似 揚州」的千步磴攀抵望月峰,登高借景九九連峰,氣脈相

⽅方鑑齋是書齋,亦是騷⼈人墨客吟詠唱和之處,齋前⼀一伸出的亭台與戲台 遙遙相望,因封閉⽔水院的關係,餘⾳音繚繞效果極佳。〈⽅方鑑齋 ─ 戲 台〉。圖⽚片提供者:中國科技⼤大學⽂文化資產技術研發中⼼心。網站名稱: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35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典藏三級古蹟樂成宮 ⽂文/周明

建構傳統建築知識網 綜觀臺灣寺廟建築發展過程,初始建廟匠師與建材均來 ⾃自唐⼭山原鄉,建築⾵風格也⼤大都承襲⺟母鄉的結構原型,其 中最典型如⿅鹿港⻯⿓龍⼭山寺「歇⼭山重簷」式屋頂、學甲慈濟 宮與淡⽔水鄞⼭山寺將頭肩⼀一體的三川殿脊加⾼高,成為中港 ⾨門上的⻄西施脊等等。其後臺灣建築史上有名的⼤大⽉⽊木作匠 師——⼈人稱「彬司」、「⽼老彬司」(司為早期臺灣對懷 有特殊匠藝者的尊稱)的陳應彬,將歇⼭山重簷簡化,應 ⽤用在三川殿上,讓中港間的屋頂升⾼高⼀一層,與⼩小港間屋 脊斷開,稱為「升庵」,臺灣匠師後來將此形式稱為 「斷簷升箭⼝口」(或稱「升庵假四垂」)。此⼀一⾵風格影 響臺灣後期廟宇建築建造形式甚鉅,也可說是台灣傳統 寺廟建築本⼟土化的原型。 36


因此本計畫特

最尊貴的敬意;⽽而五

擇定「彬司」

⾨門則有五福臨⾨門的吉

代表作「臺中

祥寓意),屋頂則為

市樂成宮」作

「升庵假四垂」。其

為典藏標的,

後左右過⽔水廊屋頂為

以呈現臺灣傳

「捲棚式」連接三川

統建築本⼟土化

殿與第⼆二進之正殿,

原型之意義,

正殿屋頂為「歇⼭山重

希望能透過此

簷式」。第三進為後

代表臺灣鄉⼟土

殿,左右⼆二邊護⻯⿓龍連

⽂文化特⾊色的鑑

接第⼀一進及第三進,

賞知識,豐富

便形成樂成宮四合院

國家型計畫中

〈 臺中樂成宮三川殿〉。圖⽚片提供者:周明。

回字型⼤大廟的格局。

建築主題類型 的典藏知識庫,為未來建構臺灣傳統建築藝術鑑賞知識網 提供更多元豐富之內容材料。

「升庵假四垂」這樣的建築形式,屋頂極富變化,屋脊 多,剪粘與泥塑的裝飾⾃自然也多;在三川殿,步⼝口⻯⿓龍⻁虎邊 ⼆二邊之員光更為匠師⿈黃⻱⿔龜理依「內枝外葉」⼯工法所親作。

典藏三級古蹟樂成宮 臺中市樂成宮於1985年由內政部公告,成為台閩地區第三級 古蹟,列為古蹟的範圍是:三川殿、⻯⿓龍⻁虎殿、過⽔水廊與正

⿈黃⻱⿔龜理為「彬司」的徒弟,曾榮獲1985年「⺠民族藝術薪傳 獎」及1988年第⼀一屆「國家級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獎」的肯 定,是⾮非常傑出的⼩小⽉⽊木作匠師。

殿部份。其建築格局為九間起,第⼀一進含三川殿及⻯⿓龍⻁虎

⿈黃⻱⿔龜理先⽣生⼀一⽣生雕刻過的作品散⾒見於台灣南北各地廟宇,

殿,共九開間,開有五⾨門(此有九五⾄至尊之意,是對神明

可以說件件精采,樂成宮這⼀一對員光就是「內枝外葉」⼯工 37


法的典型之作。堵頭左

⾯面。如此獲得廟⽅方全⼒力的⽀支

右各團以螭⻯⿓龍對稱,

持,⼯工作起來可說是如⻁虎添

松、柳、梧桐、⼭山⽯石作

翼,本計畫因此⼗十分感謝樂

為鋪⾯面,讓整體畫⾯面呈

成宮的認同與信任,讓所有

現出三個以上的層次;

的數位影像都能展現出典藏

⼈人物姿態或⼸弓箭或丁

品最美好的⼀一⾯面。

字、或曲膝或扭腰、或

午後時分,虔誠上⾹香稟告媽

正⾯面或側⾝身,掌旗者甚

祖,樂成宮暫時讓我們關起

有⾦金雞獨⽴立之姿,武將

了廟⾨門,只為進⾏行三川殿全

穿靠帶騎、座騎奔騰、

景的數位典藏拍攝。俗諺

旗勢飄動,顯現武場劇

道:「旱溪媽祖蔭外庄」,

⼒力萬鈞的張⼒力,正應了

但旱溪媽祖不僅蔭外庄,也

⼤大師⽣生前「⽂文⽣生重觀

蔭佑「台中市樂成宮廟宇建

⺫⽬目,武⽣生重架構。」的 創作⼝口訣。

圖庫 2.1 臺中樂成宮裝飾藝術 臺中樂成宮三川全景

廟⽅方⽀支持,保留匠師藝 術作品

築藝術數位典藏計畫」。還 記得拍攝進度執⾏行到三川殿 後步⼝口的位置時,由於當時 幾⽇日斷續的陣⾬雨,樂成宮廟 ⽅方為體貼來上⾹香的信眾不被 ⾬雨⽔水淋濕,在正殿與三川殿

廟⽅方為我們集結了四、五位志⼯工,在無雲晴空的⾼高溫烈陽

天井的位置架上遮⾬雨棚,信眾更舒適了,但專業無接縫的

下,逐⼀一旋開積塵的螺栓,拆開了為防竊盜與破壞⽽而將步

施⼯工卻也擋住了我們欲數位化的後步⼝口典藏品!正當計畫

⼝口⻯⿓龍柱圍起的鐵籠,只為讓我們拍出這對以觀⾳音⼭山⽯石為

團隊煩惱該怎麼拍攝那隻被擋住的花籃吊筒時,只⾒見廟⽅方

材、⾼高級圓雕⼯工法來表現的祥⻯⿓龍其俐落、飽含威武的⼀一

總幹事林安樂先⽣生⾛走過來,緩緩的說:「我們先請⼈人來把 38


遮⾬雨棚拆下來,等你們拍完後再架上去。」語未畢,陰霾

詮釋,傳統廟宇不只是⽣生硬的建築,更是對常⺠民百姓們⼀一

的天空竟也依稀露出⼀一點陽光,計畫團隊忍住激動的情

種最真誠的祝福。

緒,真摰的向廟⽅方道謝,也在深深感謝端坐在正殿裡的旱 溪媽祖如此慈愛的庇祐。 秉持著回饋樂成宮的⼼心與對媽祖的虔敬,我們對於影像品 質更加嚴格要求,希望能將樂成宮精緻絕倫之美永續保 存,我們相信藉著數位典藏精神的實踐,將能保留這座結 合各⼤大匠師⼼心⾎血的藝術殿堂、帶動台灣傳統建築藝術鑑賞 的⾵風氣,把台灣鄉⼟土⽂文化的特⾊色分享給社會,讓下⼀一代⼈人 有機會瞭解歷史的軌跡,進⽽而愛護⽂文化資產、達成維護古 蹟的效益。

編註 ⼀一、「⻄西施脊」:⻄西施脊是指脊上加脊,上⽅方的脊可添加裝飾品如交趾 陶、剪粘等。 ⼆二、「中港間」:指建築物內中央寬闊的開間,廟宇中通常在此處供奉正 神,住宅則為廳。 三、「⼩小港間」:⼩小港間是指中港間左右兩邊的開間,或稱邊間,通常是 輩分較低的成員居住。 四、「九間起」:指的是傳統三合院的規模,九間起便是由九間組成。 五、「過⽔水廊」:過⽔水廊指連接正廳與廂房的廊道,有時候稱過⽔水亭、騎

其圖必有意,其意必吉祥 樂成宮不僅是台中市東區的信仰中⼼心、更是⼀一座精彩絕倫 的戲劇舞台;處處可⾒見匠師們透過熟練的技法,將忠、 孝、廉、節的歷史故事巧妙融⼊入建築裝飾藝術中,潛移默 化,教化⼈人⼼心。本計畫希望將樂成宮的美透過成果網站呈 現出來,並且讓瀏覽者認識,⼀一座廟宇從技法習俗牽分⾦金 線定⽅方向開始,⾄至各個⽉⽊木雕、⽯石雕、彩繪、交趾陶、剪 黏、泥塑、⽂文字篆體裝飾等,都有吉祥、祈福之意。所謂 「其圖必有意,其意必吉祥」,正是對於傳統建築最好的

⾺馬廊。 六、「步⼝口」:步⼝口指的是屋外仍有屋頂的廊道。 七、「⻯⿓龍⻁虎邊」:中國⾵風⽔水多以四獸來指稱房屋的前後左右情勢,「左⻘青 ⻯⿓龍、右⽩白⻁虎、後⽞玄武、前朱雀」是⼀一個基本的判斷法則。 ⼋八、「員光」:在較短的樑下的⻑⾧長型略彎⽉⽊木構件,可施作雕刻表現,其功 能為穩定樑柱之交⾓角,河洛語原稱為「彎躬」或「彎拱」,後以其諧⾳音記 載稱「員光」。 九、「牽分⾦金線」:在堪輿上,⽤用來決定厝屋⽅方向、配置格局、尺⼨寸⼤大⼩小 及建築型態的基本參考線,教作「牽分⾦金線」,主要⺫⽬目的是定出吉利的⽅方 位。

39


澎湖安宅周⺩王廟舊照

觀鑿花,知匠⼼心─追憶澎湖安宅周⺩王廟 文 / 李明儒

台灣人對宮

的信仰十分

方不大但其

宇密度卻相當高,因此為了宗教需求所演繹出的

誠,位處海島的澎湖更是如此,地

技藝,便成為澎湖經典特色之一。

些結合了鑿花木構、

剪黏泥塑、彩繪石雕等工藝技術的寺

建築,風格雖然因為年

代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作品所傳達的意象與質感,卻都一樣細 膩豐富。

40


大木司阜葉根壯,構築精

到相當惋惜;因為在那個文化保存觀念

采周王

仍很淡薄的年代中,信

安宅周王

建造

自清朝乾隆年間

恭奉,「拆舊

便已存在,中間歷經過許多 次整修。其中最大規模的重建工程,是由澎湖著名大木作司阜 葉根壯於1967間設計興建,至1969年正式完工。建造年 間,葉根壯同時主持包含周王 到周王

在內的四座

宇工程,且因受

烈,葉師耗費心血建造的周王

除。建築雖已不在,但幸運的是

、建新

能展現對神明的 」的風氣因此

即因此於2001年被拆

批文物最終由澎湖縣政府文

化局買下,置放於庫房典藏。

方的賞識與信

任,建設該

時並未繪製大

型工程圖,

以「篙尺」及隨

身筆記

盛大華麗,就

普遍都認為宮

明尺寸。然周王

工匠技藝超群,展現澎湖在地特色 周王

在外

的建築依循傳統,以木材為主要建造

形、格局和尺寸方面,均與同年興建

材料,壁牆則以當地珊瑚礁(硓 石)建

的東衛天后宮相仿(現也已拆除重

造,

建),

落如意頭、前落三山燕脊剪黏堆花則以水泥

內部裝飾略有差異;二間

宇外觀、屋頂造型、後落八卦頭、中

宇目前均已拆除改建,但仍可由當初東

理想

瓦再蓋上玻璃瓦硐建造而成。雖然格局

衛天后宮的手繪設計圖以及隨身筆記中,窺見當

形制不

時的建築規模。

師王保原、彩繪名師宮牧山等司阜參與,更由出身安宅當地、

大,但工、藝均

人稱「水

師」的蔡

為可觀。不

有剪黏名

協同其子蔡有忠、姪蔡耀琪以及顏正

騰、黃阿祥等匠師擔任助手,完成鑿花雕刻;其餘水泥工程則 葉根壯司阜技藝精湛,全心投注於 退而不休,仍持續關注澎湖宮

宇建築,今年80歲的他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他畢生參

與設計與建造的作品接近百座,談起已拆除的周王

時仍然感

由該

當時主任委員趙福成與其

謝寶昆完成。集合多位名匠

工藝搭配台灣上等檜木及樟木材料,使得周王 件格外精采,相關構圖

之鑿花裝飾構

局更是匠心獨運。 41


早期的宮

建築多用木作架構,除支

建築的大型結構體

外,其中最大特色即為各式木製的裝飾雕刻,傳統上通稱 項工藝為「鑿花」。鑿花呈現常與結構、裝修融合並兼具功 能性與裝飾性。本計畫典藏標的澎湖安宅周王

是被喻為

「澎湖鑿花始祖」的匠師黃良,在澎湖親自教授的第一代門 徒蔡

所作,其鑿花木雕構件精采豐富,實為當地難能可貴

的宮

鑿花作品。

「鑿花」是傳統宮

建築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其囊括的範圍

廣泛,整體而論,若是依結構位置與形式作用可分為「彎 枋」、「斗座」、「雀替」、「楣橢」、「斗栱」、「豎 材」、「雞舌」等項目。而作品題材則多以「花鳥」、「蔬 果」、「水族」、「瑞獸」、「人物」、「圖紋」等型態表 現,主要取其富麗高雅、吉祥富貴之意,或者取其諧音聯想 之象徵來進行創作。澎湖鑿花題材除了傳統歷史情節以外, 也經常可見水族、漁撈等庶民生活內涵的雕刻,不

呈現海

洋色彩、見證常民生活,更形成澎湖獨樹一格的宮

特色。 安宅周⺩王廟施⼯工筆記

數位典藏,保留宮 澎湖的傳統木構造宮

之美 建築起源於1946年馬公北極殿(東甲

宮),直至1979年沙港廣聖殿翻修後,全澎已再無新建之木 42


構造宮

,全面改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俗稱R.C.架構)。爾後

承與學術研究之目的;同時,民

不但得以一窺文物之原貌,

澎湖各個大師級的作品陸續遭到拆除改建,許多蘊涵珍貴歷史

獲得更完整的知識,脆弱的珍貴原件也不需一再被提閱,得以

價值的

妥善保存。本計畫希望能藉由網路數位技術,結合傳統與新科

鑿花

宇消失,許多很好的作品都來不及搶救,相當可惜。 項技藝因後期

宇建築型態轉變,導致匠師紛紛轉業或

投入古蹟維修的行列,目前

技,拋磚引玉,為台灣宮

文化資產的傳承盡份心力。

項技藝的發展幾乎已經停擺了;

此外,現有匠師逐漸凋零、新生代又少有人投入學習,導致後 繼無人,傳承中斷。

就是目前澎湖傳統鑿花工藝最大的隱憂

與困境,若再不集結各方力量加以保存推廣,恐將面臨失傳命

一、葉根壯,1931年出生於澎湖馬公的大木之家,曾祖父、叔父和祖父都

運。

是大木司阜,父親則是小木司阜。業界尊稱他為「壯師」,是澎湖地區著 名的大木司阜,兼司小木、鑿花。 二、「篙尺」:篙尺係用檜木製作的量尺,上面

澎湖地區擁有的文化資產與文化出版品數量均名列前茅,但截 至目前為止,仍少有機關團體執行相關古建築裝飾物之數位典 藏計畫研究。數位典藏集合攝影、資料建置、資料庫及網路等 科技之大成,本計畫

一年來開發資料庫應用系統,將數位科

技的技術帶進文化資產領域,把原本零散的澎湖安宅周王 料進行有系統的分類與整合,建立傳統宮

「鑿花藝術」文物

之典藏資料庫,連貫並且整合文物資料之傳統歷史考據與文化 藝術保存,重現多元宮

之美。

標示建

所需各種構件

的刻度,大木司阜則利用該刻度精確複製各種構件,目前熟悉篙尺的使用 者,寥若晨星。 三、「後落」:合院式布局縱深方向與正身平行的橫列房屋為「落」,故 有前落、中落、後落。 四、「三山燕脊」:一種常在寺

三川殿的屋頂,脊身分成三段,明間較

高,左右次間略低,形成中高旁低之屋脊,出現四個燕尾,外觀更為華 麗。 五、「理想瓦」:理想瓦是舊時常用的水泥製瓦片,瓦片上有一層黑色的 塗料,具有防水功能。 六、「瓦硐」:在古代,凡是官家及富戶,居家建築屋頂都蓋弧形琉璃瓦

本計畫團隊

一年來總共完成391件鑿花木構件的靜態影像與

片,

種瓦片閩南話叫做「瓦硐」。

3D環物影像,透過數位化的轉換整合跨學科的資料,達到傳 43


百年傳承千年智慧 ──傳統⼤大⽉⽊木司⾩阜
 許漢珍

文 / 褚如君

44


大木司阜:建築背後的靈魂推手   建築體,是城市的意象,我們知道紫禁城與北京的對 應關係,也知道清真寺在 阿拉伯各城市中的建築意 義;建築結構,是地域的 特色,可使人從中了解風 土民情,更可以感受各地 獨有的生活模式;建築裝

建築師需要兼備藝術家的審美眼光和工程師的力學知識, 還要了解地理環境與社會文化,此外,建物的材料、特 性、市場供應與趨勢,也是實現建築之前的重要考量。東 方傳統建築以木架構為主要 形式,每一個工事都聯合不 同領域的匠藝共同完成,其 中負責統籌各類技師的即是 執篙的大木司阜。

飾,是建物無聲的語言, 我們可以從不同圖像中看 見文化的意涵,更可透過 圖像符號來解讀各民族的 精神信仰。營造者,是由 一個龐大團隊所組成,各 路工班施展

學,是成就

建築最重要的實踐者;建 築設計師,由各種知識與 人文要素所養成的專業人

執篙的大木司阜就像現今所 稱的建築設計師,負責設計 符合地理環境、風水、生活 習俗、結構力學與外貌風格 的建物,尤其寺廟佛堂是地 方精神中心,負擔有重要的 傳承責任,更是需要一位技 術專精、能領導

人的大木

司阜。正因為大木司阜火車

員,是附加理想和價值在 關帝殿上⼤大樑時之影像,以布條將沈重的樑柱懸吊上去,國⽴立成功⼤大學 傳統 頭般的重要性,所以在上大 ⼤大⽉⽊木匠師許漢珍技藝暨作品典藏計畫 提供 建築體上的靈魂推手。 祭典時,他們也是儀式的 主祭者之一。 45


傳統大木司阜 ──許漢珍   興建過六 十七座廟宇的 許漢珍,民國 十八年(西元 1929年)出 生於台南市的 後甲,父親許 銅爐承自泉州 溪底派的張 鈍,從事寺廟與

元和宮修建⼯工程藍圖

屋營建的工作。許漢珍從小耳濡目染,

「柔弱勝剛強」於此表露無遺;以藝術的價值來看,瓜

十七歲正式跟隨父親學習大木作技藝,在建築現場的觀察

筒、斗栱、雀替、垂花等構件,透過卡

彼此交接營構,

與實作裡體會大木的內涵,學習的是父親所教授的建造技

形成了複雜有序的群組,構成了東方建築結構上的美學。

術,承傳的卻是閩南式建築千年來的智慧。 傳統大木作的學習是複雜知識的累積過程,需要許多毅力 閩南傳統建築以木構造為主,其中分工多元,主要可分為

與耐力作為基礎,因為看似簡易的堆積木原理,卻包含了

大木作與小木作,小木作係指建築裝飾的雕鑿,而大木作

結構力學、外觀美學、民俗倫理等多重複雜的元素。另一

則是建築的骨架。大木作以

方面,對於劃場與圖面繪製的掌握十分困難,更是只有少

、柱、斗拱等構件運用卡

架接結構體,其形式繁複而多樣,以實用性來看,卡

數學徒能達成。

的彈性空間有效傳出外力並吸收力量的衝擊,老子所謂的 46


許漢珍在傳統的學習體制下完成了基礎專業的培養,又跟 隨父親增加了許多工作經驗,雖然於民國四十二年 (1953年),在環境改變、大木營造工作逐漸減少的情 況下,許漢珍轉而從事木結構車體工作。然而,知識很多 時候是相互映證與激發的,就在民國四十七年(1958 年),三十歲的許漢珍重回寺廟營建,將木結構車體工作

傳統建築與數位保存的結合 建築本身是

默的,它不說話,卻陪伴著人們的生活,道

盡歷史的更迭,記錄歲月的流逝。要欣賞它,可以從空間 聚落、建築風格或人文涵養等方面著手;要了解它,可以 從時代背景、社會機能與建造團隊等深入,但若是想典 藏、推廣它

運用到大木的建構上,相輔相成,藉由發包制度,許漢珍 有了與其他設計者交流建築設計圖的機會,並在配合現代

在面對老司阜凋零、傳統建築技藝失傳的當下,該如何創

RC營造需求下,以作為一個傳統大木匠師的特質,尋找在

造永續,是許多文化保存者憂心的問題。日本「經綱組」

社會中的自我定位。

創立於公元578年,以寺廟建築為主業傳承至今,建築環 境與用料已多有革新,但精神卻未曾改變。相對之下,在 台灣有許多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工作者,常在缺乏經費支

大木司阜的更上一層即是執篙的司阜,「畫線準、下鋸

持的情況下默默以自己有限的資源執行保存工作,就這

聖、丈竿一落如聖旨」,丈篙為傳統建築衡量的工具,是

樣,在進度緩慢的時間中,建築物依然承受著風吹日曬,

傳統大木結構從設計到營建的重要關鍵,而此營造口訣也

老匠快速凋零、技術漸漸失傳。有鑑於此,田野訪查及技

說明丈篙在營建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落篙技術及大木技藝

藝的紀錄就成為保存工作的當務之急了。

兩者相輔相成,可衍生了解司阜的設計思維、用料習慣與 營建知識等,許漢珍經過了多年經驗的累積與磨練後,民 國五十四年(1965年)第一次執篙,自此就未曾放下這 個重責大任。

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徐明福教授所主持的研究團隊,進 行「傳統大木司阜許漢珍技藝暨作品典藏計畫」,將許司 阜親繪的手稿、丈篙、圖面等資料415筆全數典藏,其中 更以3D環場掃描進行如保甲關帝廳等代表性建物的典藏保 存。同時,因顧慮到大木建築中包含有許多的經驗法則、 47


歷史影像,若沒有經過老司阜進一步的口傳說明,恐怕只

大木作這樣的工藝技術支

能令人瞭解表象,因此在網站中也搭配口述史料之影音與

傳統、族群包容等多層面的價值,我們也在聆聽許司阜的

影像的數位紀錄,全面保存台灣戰後大木司阜珍貴的第一

講解之後,才知道,原來開啟這扇大木之門,還有一個奧

手史料,呈現日治時期至近代,大木司阜空間設計思維與

妙的世界。從他溫和又欣喜的臉上,古老技藝傳承的道路

台灣廟宇建築

似乎漸漸浮現出來。

型的基礎史料,對於廟宇建築的營建發展

歷程、學術研究及未來3D數位模擬導覽加值應用,深具積

著地方文化、社會認同、宗教

極的貢獻。

2010年春末的午後,關帝廟

前的

榕樹下,許漢珍司阜和我們這群只懂 得用電腦打字的年輕人說明傳統大木

參考文獻

建築的建造過程,在一連串詳細的說

林宜君,《以

明後,許司阜還是客氣的問我們:

數位方法再現

「今仔日按奈講,汝有了解沒?」許

臺灣傳統大木

司阜已屆該含飴弄孫的八十高齡,但

構架丈篙之可

仍然關心大木建築的傳承與發展,看

行性研究》,

著自己的作品透過3D雷射掃描得以

國立成功大學

透視結構體,許司阜大聲讚歎時代的

建築學系博士

進步,對於親手繪製的建築圖、丈篙

學位論文,

等資料能透過數位科技傳承下去更是

2009年7月。

樂觀其成。 48


⽇日治的史跡 3.1⽇日治時期的⽇日式住宅 3.2⽇日治時期的佛寺建築 3

3.3臺灣貴賓館


〈苗栗縣苑⾥里鎮 ⼭山腳國⼩小〉,作者:Zhenaray,年份:2012。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日治時期的⽇日式住宅 文 / 王惠君

日治之初,日本政府為讓來臺擔任公職的日本人有適當的

建的住宅。

些住宅與原來臺灣住宅的形式截然不同,不

住所,隨即開始興建適合日本人生活習慣的官舍。同時,

但在都市中,形成特別的景觀,戰後日本人離開後,日式

也有民間人士跟著政府一起來臺灣開拓事業。因此,除了

住宅多數成為公務員的宿舍,繼續被沿用了數十年。

官舍之外,還有政府興建的公營住宅、以及日本人個人興

50


官舍的等級與設計圖

由四戶連棟改為雙併,坪數由18坪增至20坪,丙種由六

日式住宅中,數量最多的是官舍。總督府為縮短各機關申 請宿舍興建許可的時間,1902年頒

判任官以下的官舍

四種標準圖,讓各機關可視基地的條件選擇合適者使用。

戶連棟改為雙併,坪數由13坪增至15坪,丁種由六戶連 棟改為四戶連棟,坪數不變。同時,也頒

新的圖面。

1922年在大規模的行政改制之後,重新頒布「臺灣總督 府官舍建築標準」,雖然沒有提出新的設計圖,但規定高

1904年將官舍分為五等,規定各自 之配屬設備。1905 年頒

『判任

官以下官舍設計標準』,對判任官 官舍使用者的資格、建築總坪數、 以及建築空間內容訂出具體規定, 分為甲種、乙種、丙種、丁種一 號、丁種二號等。還有附件之施工 說明書(「仕樣書」)與圖面,包 括平面圖、基礎圖、木地板平面 圖、屋架圖、立面圖、剖面圖、門 窗扇細部大樣圖等。 1917年總督又頒布「判任官官舍標 準改正」,仍將官舍分為甲、乙、 丙、丁四種等級,其中甲種同樣為 獨棟,坪數由22坪增至25坪,乙種 圖庫 3.1 Lorem Ipsum dolor amet, consectetur 〈⻁虎尾郡役所官邸〉,作者:Zhenanray,年份:2012。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51


等官官舍與判任官官舍之規模,各級別的判任官官舍坪數

較大的官舍則還有西式裝修的「應接室」。側面或後面為

多維持不變,高等官舍則有33坪、46坪、55坪與100坪

「炊事場」、浴室以及「緣側」,開有後門,通往後院;

以內等四種。同時,除了建築坪數之外,還規定基地坪

廁所則設在底端。

數。高等官舍之基地坪數依等級高低,最高者為建築坪數 之七倍,最低者為四倍;判任官舍則為建築坪數之三倍至 四倍。

上述官舍中經常出現的日式空間與裝修特色,本來是貴族 宅邸使用之「書院造」建築特色,在江戶時代開始逐漸普

也就是說,隨著職務等級之高低,官舍 有相應之建築與基地大小的規定。同時,階 級較低的判任官舍有標準圖可依循,所以在 實際的案例中,可看出各地的官舍雖不盡相 同,但多數的設計仍相當類似。

日式住宅之空間特色 在歷次頒

的判任官官舍標準圖與文獻

中所出現的實際設計圖中,可以知道為滿足 一家生活基本需求的官舍,通常主入口 六尺,設有

鞋進入的「踏込」,以及抬高

地坪,鋪有木地板的「玄關」,接著有「座 敷」與「居間」。「座敷」設有「床之間」 與「違棚」,「居間」設有「押入」。規模 〈⽣生活と圖畫〉,作者:⽂文部省,年份:1943。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52


及至一般民間住宅,成為日本人的生活空間中不可或缺的

家人和客人開始抽煙談話時,女性家人、女性客人和小孩

一部分,甚至到今天也可以說是日式住宅的特色。

可以到相鄰的房間放鬆心情的地方。現在逐漸演變成家人 可以輕鬆共聚的空間,就是離玄關較遠,客人來時也不受 影響的房間。相對於「座敷」指的是可以招待客人的對外

「踏込」與「玄關」是指進入住宅的出入口空間。「踏

空間,「居間」指的是專屬家人的空間,

込」指的是

寢的空間。

鞋進入室內後,在此脫鞋以正式登入抬高地

上就是家人就

坪的室內空間的地方。而「玄關」一語則來自「進入玄妙 之道的關門」,本來是日本禪宗建築出 入口的名稱,後來成為「書院造」建築 中的出入口空間,逐漸普及至一般民間 住宅。

「座敷」本來指的是鋪在地板上的座 ,後來隨著「書院造」建築的普及, 日式住宅中將通風採光等條件最好的房 間,鋪設榻榻米並且裝設「床之間」等 表現家宅身分與地位之裝修,作為接待 客人與舉行婚喪儀式等之重要空間,因 此有時也稱為「客間」。夜間

裡也成

為招待客人住宿或主人住宿的空間。 「居間」本來是指正式的用

後,男性

〈臺灣總督官邸〉,作者:月出皓。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53


「應接室」常採西式裝修,有時設有呈L形配置的「出

擺設,是表現日本文化重要的部分。「押入」指的是收放

窗」,有充分採光,地面鋪木地板而非榻榻米,放置座椅

推拉紙門(稱為「

子,通常是男主人招待重要客人的空間,同時也兼為

、棉被、衣物等的收藏空間,外有貼多層不透光紙的 」)。「座敷」與「居間」之間,也

書齋使用。

常以「

「緣側」是日式住宅中特有的空間,是附屬於主要建築,

「棚」指的是放置物品的櫃子,而「戶棚」指的是有裝門

鋪有木地板的廊道,也是連通庭園等戶外空間的中介空

扇的櫃子,可以收放雜物等。「棚」與「戶棚」常設在房

間,通常設在建築後側。與室內房間以「障子」門相隔;

間與房間之間的角落,提供適當的

「障子」門是貼紙的木格門,使光線可以進入,但視線則

間」相鄰,有時設有「違棚」,是有高低不同的展示架,

不至看

可放置文物古董等表現主人身分地位的展示品。

。為防止下雨天時雨水打

地板,以及考慮夜間

」為隔間,必要時可以打開成為一個大空間。

物空間。與「床之

的防禦作用,在「緣側」外設有木板製的「雨戶」,「雨 戶」,若在白天時可以收進「戶袋」中,呈現完全開敞的 空間。

此外,從前述1922年的官舍規定與實際案例中,還可看 出日本政府對於建築庭園空間的重視;即使規模最小12坪 的官舍,也要有三倍大的基地,以提供前院與後院的空

「床之間」是「書院造」建築中,表現宅邸主人身分與品

間。從相關文獻中,可以知道

味,具有重要象徵性意義的空間。「床之間」包括有「床

候,必須有較大的戶外空地,提供建築通風的條件,並能

柱」與抬高的「床」,「床柱」雖然沒有結構上的作用,

種樹、設水池,減緩夏季溫度的高升。

是因為因應臺灣熱濕的氣

但是常選用特別或珍貴的木材,「床」所選用的鋪面板材 亦然。「床」上所放置的插花,壁面所掛的書畫卷軸,可 以隨著季節的變換,與主人的心情、招待的客人,來選擇 54


日式住宅的發展與變化 從官舍的設計中,可以知道日式住宅內部空間主要以紙門 隔間,具有彈性與多功能使用之特色。然而,隨著西化的 步,日治時期日本人對於住宅的看法也逐漸有所改變。

因此,建築外牆下方為使地板下能通風,在其中設有通風 口,並以鑄鐵或水泥透空磚或鐵棒加鐵網的方式來隔

動物從通風口進入。外牆上方為雨淋板,牆壁內使用細竹

特別是在沒有標準圖的高等官舍,以及經濟條件較好的私

材綁成垂直水平交

的骨架(「竹小舞」),其上敷以加

人住宅中,部分空間使用西洋風格的外觀與室內裝修,成

入纖維性材料的黏土,最外層以白灰粉刷。

為「和洋折衷」式的住宅。主要是如前所述接待重要客人 的「應接室」,或主人讀書的「書齋」。有的是考慮用 時容易有食物掉落,而設計西式「食堂」,也有的是為培

和式房間主要的門窗包括有可採光的「障子」門、隔間的

養小孩獨立習慣的兒童房。

擺設

些空間則都不設榻榻米,而

椅,開始有專用空間的設計。

」門與「出窗」,有時在下方另設可推拉的通風口。

西式房間則有推開窗與推拉窗。

此外,在空間規劃上,在規模大的宅邸更設有兩個玄關,

屋頂有幾種形式,包括「切妻」(常做成懸山的作法)、

避免訪客影響家人的生活。同時,為保有各房間的私密

「寄棟」(類似廡殿)、「入母屋」(類似歇山)與「半

性,另設中間走廊,連接上述的各個西式空間與和式空

切妻」等方式。材料以日本文化瓦(「棧瓦」)為主,

間。

1940年代以後則常用水泥瓦。此外,在簷廊的位置,為 考慮雨水的入侵,會另做較低的一層屋頂,材料上常用鐵

日式住宅之建築構造特色 通常日式住宅除「炊事場」、浴室與廁所外,其他空間皆 為以木柱或磚柱支

皮包覆,呈現強調水平與輕盈的外觀。入口亦是另一個屋 頂產生變化的位置,常做成雙斜山牆面入口的方式。

之抬高式木地板,並在日式主要空間

舖設榻榻米。 55


〈臺灣別院新築本堂〉,作者:⼤大橋捨三郎,年份:1935。圖⽚片提供者:國⽴立臺南⼤大學。網站名稱:台灣多樣性知識網。

⽇日治時期的佛寺建築

文 / 王惠君 
 日本在明治時期極力推動西化的潮流中,對佛教採取壓抑

並發展佛教的影響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臺灣日治時期即

的立場,也就是所謂的「廢佛毀釋」,因此佛教宗派只有

有日本佛教八宗十四派來臺傳教,並在臺灣各地興建佛寺

採取與維新派同樣西化的

與布教所。這些日本佛教建築有的仍然留存至今,成為重

步,派遣僧侶為留學生到西方

學習,並學西方宗教積極到美洲和亞洲各國傳教,以延續

要的歷史見證。 56


由總督府的統計資料中,可以知道日本佛教宗派中,當時

到1942年時,他們興建有16座佛寺,布教所30所。主要

在臺灣,信徒人數最多的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其次為曹

佛寺包括有基隆的光尊寺、臺中寺、嘉義寺、新竹寺,規

洞宗、臨濟宗妙心寺派,之後依次為淨土真宗大谷派、淨

模最大的臺北別院則先於1901年完成臨時本堂等必要建

土宗,以及真言宗高野派等。他們最早是派遣從軍布教使

築,又繼續向南側購地,在今天西門南側的406號廣場所

跟著軍隊來到臺灣,後來繼續分往臺灣各地展開傳教工

在地,興建完成御廟所、鐘樓與樹心會館(1922年),

作。抵臺後第二(1896)年,淨土宗與淨土真宗本願寺

本堂(1931年),庫裡與山門(1934年),形成完整的

派、大谷派、曹洞宗、真言宗以及日蓮宗在臺布教使,共

寺院。

同發起成立「大日本台灣佛教會」,獲得日本政府同意他 們在臺灣活動。

同屬淨土真宗的大谷派從軍布教使則是稍遲於本願寺派, 在1897年開始正式布教。他們先是以吸收臺灣原有寺廟 作為大谷派「末寺」的方式,同時吸收臺灣人信徒,但是

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與大谷派

畢竟淨土真宗與臺灣佛教有所隔

,並未能持續。1911

年以後,亦轉以日本人為布教對象。 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在1895年跟隨日軍抵達澎湖後,展開 布教,接著進入臺灣本島,先到臺北、臺中、臺南,接著 到基隆、鹿港,隨後進入新竹、苗栗、二林、嘉義等地設

到1942年時,他們興建有5座佛寺,布教所13所。其

立布教所。然而,1904年開始臺灣人信徒開始減少,他

中,最早於1910年在宜蘭設立布教所,後於1921年建成

們只好改變布教路線,到日本人的新開拓地,包括東部移

蘭陽寺。其他還有金瓜石寺、高雄寺、臺中寺,臺北則於

民村、金瓜石礦區與太平山林業區等,以日本人為主要傳

1926年才開始興建本堂與庫裡,二年後完成,但二年後

教對象,因此最終信徒還是以日本人較多。 57


即因火災而被燒毀,再於1931年重建,1932年完成庫

樣式或興建時間都令人感受到兩派之間競爭的氣氛。

裡,到1936年完成本堂。 曹洞宗與臨濟宗妙心寺派 在建築形式上來說,淨土真宗兩派初期皆有沿用臺灣原有 佛寺或興建成臺灣樣式的案例,但多數仍為日人比較熟悉

屬於禪宗的曹洞宗布教工作也是隨軍抵臺後就展開,次 (1896)年即在臺北設立曹洞宗宗務支局,訂定「臺灣

的日本木造建築。然而,由於臺灣氣候風土上與日 本本土的差異,在第二次興建正式的佛寺建築時, 即使用新的鋼筋混凝土構造,地坪材料上也在「外 陣」鋪地磚,放置椅子,而非全鋪榻榻米。

大谷派臺北別院本堂是以鋼筋混凝土構造,建成印 度式的建築。其中的原因,應是擔任設計的松井社 長是東京大學教授伊東忠太的學生,曾多次擔任繪 圖工作,對伊東所帶入日本的印度樣式也很熟悉, 所以提出日式與印度式兩案給業主,結果大谷派選 擇了印度式。當時本願寺派在東京興建的印度式本 堂剛完工,正聲名大噪,同時前述本願寺派臺北的 日式本堂亦建成,皆由日本松井組施作,無論建築 〈新⽵竹⽵竹壽寺〉,作者:⼤大橋捨三郎,年份:1935。圖⽚片提供者:國⽴立 58 臺南⼤大學。網站名稱:台灣多樣性知識網。


島布教規程」,分別在臺北、臺中、臺南進行傳教,隨後

同屬禪宗的臨濟宗妙心寺派來臺布教較遲,1898年才開

又增加到淡水、嘉義、基隆、鳳山、打狗、新竹、彰化、

始,但由於得到有力的支持者,以及兒玉總督的資助,在

鹿港等地發展。到1920年代中期,又深入到宜蘭、竹

圓山公園預定地西側建寺。先建精舍,正式的本堂、庫裡

山、大溪、豐原、員林等地發展。由於曹洞宗積極對臺灣

與鐘樓門等則於1908年開工,兩年後建築完工。他們初

人布教,同時與臺灣佛教同屬禪宗,比較容易獲得臺灣人

期並沒有到臺灣各地布教,直到1930年代才開始重視與

的理解,因此擁有最多的臺灣人信徒。

臺灣本土寺廟的聯繫,並在各地設立布教據點,後來也獲 得許多臺灣人信徒,到1942年時,他們興建有16座佛 寺,布教所30所。包括有澎湖妙廣寺、花蓮港東台寺、臺

到1942年時,他們興建有14座佛寺,布教所33所。主要

中寶覺寺等。

佛寺包括有臺中寺、臺南禪寺、基隆興國山久寶寺與靈泉 寺、新竹寺、中

圓光寺、豐原

盧寺、中和圓通寺、阿

里山寺、高雄南禪寺、屏東護國院等。而規模最大的臺北

曹洞宗與臨濟宗妙心寺派皆為禪宗,因此在建築形式上也

別院則在1910年完成日式木造的本堂與庫裡,但兩年後

有許多類似之處。禪宗建築之規制實起源於中國,宋代傳

就遭颱風吹倒,1923年才又完成鋼筋混凝土造的日式本

到日本後,形成日本禪宗寺院之規制。但到近代之後,在

堂,1930年完成留存至今的鋼筋混凝土造鐘樓門。另一

各地所興建的禪宗別院則不像本山般具備佛殿、法堂等建

方面,在臺北別院內,還有早在1915年就完工,供臺灣

築,而以方丈來兼具佛殿與法堂之功能,之後演變成本

人禮佛的觀音禪堂。

堂。另外,再加上滿足生活機能之庫裡、分隔內外之山 門,以及有實際需求之鐘樓,就成為地方禪宗別院之主要 建築。

59


日本人在臺興建之曹洞宗與臨濟宗妙心寺派禪寺,即承繼

四所與教會所20所;包括基隆明照寺、嘉義高明寺與法隆

日本近世禪宗地方別院,以本堂和庫裡為主要建築,同時

寺、花蓮淨光寺、西螺教會所等。

在有限的經費中,將鐘樓與山門合而為一,建為鐘 樓門,包括曹洞宗臺北別院與臨濟護國禪寺皆然。 內部空間亦與日本當時的禪寺建築類似,有「來迎 柱」,在內部設須彌壇。 不過,由於兩者都積極吸收臺灣人,由臺灣人所興 建的禪寺則以臺灣寺廟的形式為主,只有在空間名 稱,或部分使用機能上可看到日本的影響。例如留 存至今之曹洞宗臺北別院中的觀音禪堂就是一例, 或妙心寺派之臺中寶覺寺亦帶有臺灣建築特色。

淨土宗 淨土宗布教使在1895年就進入臺北,最早於1896 年在臺北圓山公園內設立忠魂堂。後在樺山町新建 臺北別院,陸續於1927年完成會館與庫裡,次年

〈臺中中尊寺〉,作者:⼤大橋捨三郎,年份:1935。圖⽚片提供者:國⽴立臺南⼤大 學。網站名稱:台灣多樣性知識網。

興建寺門,1930年完成本堂,戰後成為今天的善 導寺。淨土宗到1942年共建有佛寺八座,布教所 60


臺北別院的會館外觀有西式拱窗,內部空間有舞台、講廳

二次大戰結束後,戰爭中被強制拆除的新興宮,將暫置於

與日式空間的準備室。本堂則為鋼骨與鋼筋混凝土造之日

龍山寺的媽祖神像請至弘法寺,改名為天后宮。只是民國

式建築,內部以「結界」分隔為「內陣」與「外陣」,外

42年底,發生火災被燒毀。目前弘法大師像仍供奉於左側

陣鋪有榻榻米,內陣設有須彌壇。這樣的平面是受到密教

殿,庭園還留有弘法大師立像,以及日治時期造的銅鐘。

本堂之影響,但日治時期在臺灣興建的淨土宗本堂「外 陣」面積較大,「結界」與日本成凸形不同,是呈直線, 並且在「外陣」留有一部份可穿鞋進入的「土間」,與日 本之本堂形式不完全相同。

另外,1916年開始,逐步興建的花蓮港布教所則是仿高 野山金剛峰寺御影堂興建,為「寶型」屋頂,與庫裡以廊 道相連,入口處有「向拜」,周圍有高架簷廊,內部還有 「外陣」與「內陣」。 由於真言宗弘法大師曾在日本四國,遍巡八十八所寺院修

密教真言宗 真言宗來臺布教的有高野派與醍醐派,高野派來臺時間很 早,1899年就在臺北新起橫街設立布教所,次年在西門

行,因此真言宗寺院常在庭院供奉八十八所寺院的佛像, 以讓不易到四國的信徒,也能參拜。目前在花蓮慶修院即 保留有部分的石佛。

町興建弘法寺。弘法寺本堂為重簷歇山頂,唐破風門廊, 是純粹的日式木造建築,庫裡亦為日式木造建築。1920 年又興建鐘樓。日治時期在臺灣設有十八處弘法機構,分 別在臺北、臺南、臺中、基隆、新竹、嘉義、高雄、花蓮 等地。

真言宗與淨土宗雖屬於不同的宗派,但由於在日本的兩宗 派本堂本來就相當相似,因此在臺灣興建的本堂,從平面 與建築外觀來看也不易分辨。尤其淨土宗的特徵沒有完全 被呈現,使得臺灣的真言宗與淨土宗本堂平面更顯相似。

61


〈⾓角板⼭山貴賓館〉。圖⽚片提供者:賴貫⼀一,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臺灣貴賓館 文 / 林一宏

貴賓館是一種特殊的建築類型,指在日本時代專供日本帝

官邸(已不存)、臺南知事官邸(今臺南市定古蹟)等3

國皇室(天皇家族)與宮家(親王家族)成員御用的招待

處。

所。

精確地說,由官方出資興建管理,專供皇室宮家使用的招

廣義上,凡有招待過日本皇室宮家的旅館或招待所,都稱

待所才能稱為貴賓館,全台

為貴賓館,

2.高雄山貴賓館(壽山館);3.草山貴賓館;4.澎湖廳貴

些貴族最常利用地方行政長官的官邸充當行

館,包括總督官邸(今國定古蹟臺北賓館)、臺中知事

有四處:1.角板山貴賓館;

賓館。 62


日治時期日本皇族成員,包括1923年東宮太子裕仁的 「臺灣行啟」在內共計有34人次先後訪臺,滯臺時間少則 1日、多則1個餘月,各地曾供日本皇室宮家住宿之建築物 有15處,包括3處官邸、4處貴賓館、3處地方招待所、2 處私人園邸、3處私營旅館。

二、壽山館(高雄山貴賓館) 位於阿緱廳打狗山(今高雄市鼓山區壽山山腰,中山大學 內),始建於1914(大正3)年,1923(大正12)年3 月因應裕仁皇太子訪臺而加以增、改建,因適

裕仁生日

(4月29日),故改名為「壽山館」。由於座落在訪臺必

考量宿泊的舒適性及管理與維安等因素,總督府當局在安

到的南臺灣重鎮高雄,皇族成員宿泊於壽山館的次數幾乎

排日本皇室宮家成員訪臺行程時,除了各地官邸外,係以

與總督官邸、臺中臺南知事官邸並駕齊驅,居4處貴賓館

4處貴賓館為住宿地點。4處貴賓館簡介如下:

之首。 壽山館依山勢而建,可眺望高雄港區,景觀極為優美。其 建築物有2棟,亦為一洋一和的配置,洋館之造型與草山

一、角板山貴賓館

貴賓館洋館神似;日本館為日式入母屋造(歇山頂)屋頂 位於桃園廳蕃地角板山(今桃園縣復興鄉角板山公園內、

型式、日式雨淋板外牆的一層樓木造建築物。壽山館現已

復興青年活動中心旁),1914(大正3)年5月落成,為

不存,原址現已改建為中山大學教職員宿舍B棟,

全臺第一處皇族招待所,也是唯一坐落於蕃地的貴賓館。

時的木麻黃倖存

本體為檜木造一層樓洋風建築物,屋頂坡度急

有當

今。

,外牆為

德式雨淋板構造,洋館右側另建有和館一棟。 角板山貴賓館在戰後曾充當蔣介石總統行館,一直到

三、草山貴賓館

1960(民國49)年角板山行館新建落成後,貴賓館才閒

位於臺北州七星郡草山

置,改隸救國團復興山莊管理,和館更改為女生寢室。一

號,陽明山中山樓東側稜線山腰),原名草山御休憩所,

說因電線走火,1992(民國81)年9月4日貴賓館在猛烈

係專為裕仁太子來臺「行啟」所興建之招待所,共有3棟

的大火中焚燬,現今

建築物,主建築「洋館」於

餘臺基、磚柱等殘跡。

溪內(今臺北市士林區新園街1

63


1923(大正12)年

四、澎湖廳貴

3月18日落成。翌年

賓館

(1924)7月31日

澎湖廳貴賓館

「日本家」落成後,

又稱為馬公貴

方能提供皇族所需之

賓館,其實指

住宿空間。館內有溫

先後落成、座

泉浴室,有廣達

落地點不同的

2,450坪餘的自然風

兩間招待所,

味庭園。

前者為 1928(昭和 3)年的松島紀

戰後草山貴賓館改名

念館,後者為

陽明山第一賓館,一

落成於

度成為國府黨政軍高

1942(昭和

層使用的非正式場 所,蔣介石總統伉儷

〈⾼高雄壽⼭山館〉。圖⽚片提供者:⾼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網站名稱:⾼高雄⽼老照⽚片數位博物館。

經常駕臨此地泡湯。

17)年的貴賓 館。

至1965(民國54)年10月,充當考試院長孫科官邸。因

1908(明治41)年4月30日凌晨4時8分,停泊於馬公港

年久失修窳陋破損而不堪居住,孫家於1997(民國86)

內之軍艦松島號因火藥庫爆炸而沈沒,艦上官兵死難者達

年遷出。1998年(87年)7月22日指定臺北市定古蹟

223人。為了紀念罹難者,1911(明治44)年10月9日

「草山御賓館」。目前閒置中。

先設立紀念碑,1912(大正元)年再利用建築紀念碑基 金之餘款,增建松島紀念館。1928(昭和3)年3月再耗 64


資日幣1萬5千圓增建紀 念館附設「貴賓館」 (又稱迎賓館),即第 一代的澎湖貴賓館。 受戰爭影響鋼材短缺, 1938(昭和13)年松 島紀念碑遭拆除,記念 館及貴賓館因年久失修 且遭白蟻侵害,不久亦 拆除。1941(昭和 16)年另擇址於媽宮城 外(今馬公市中興里介 壽路之觀音亭海濱風景 區)再興建「貴賓 館」,於翌年 (1942)竣工,即第 二代澎湖貴賓館。 〈草⼭山溫泉貴賓館〉。圖⽚片提供者:賴貫⼀一。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戰後貴賓館改名第一賓館,充作總統行館使用,八二三砲 戰時曾做為戰時指揮所,復於左側增建第一賓館新館。

修,並於1998(民國87)年9月13日指定澎湖縣定古蹟 「第一賓館」。

1993(民國82)年因颱風受損,由澎防部官兵緊急搶 65


和洋折衷式的貴賓館建築

三、一洋一和的主建築配置

日本明治時期的接待所建築,開始出現在日式空間中使用

除了澎湖貴賓館以外,其餘3處貴賓館主要建築物都有2

西式家具與窗

棟,一為「洋館」、一為「日本館」或「日本家」,也就

的風潮,

些建築被稱為「和洋折衷式」

建築。臺灣的貴賓館建築,大致上也以和洋折衷式建築為 主,然而臺灣的貴賓館亦有因地制宜的臺灣特色,可歸納 為以下六點:

是一棟洋式建築與一棟日式建築。 洋館通常作為接待、起居、進 慣不需脫鞋,使用窗

的空間,室內沿用洋人習

、壁紙、地毯、亞麻地毯、拼花木

一、座落於風景名勝地

地板等洋式裝修建材。

貴賓來臺,多數都以「巡視」為名,行觀光遊覽之實。因

日本館則作為住宿、休息的空間,室內必須脫鞋,室內以

此貴賓館必設於山光水媚之風景名勝地點。

(厚紙門)、障子門、疊席等日式建材裝修。 另外依需要設置台所(廚房)、番人詰所(管理員室)、

二、南國風情的自然式庭園

風呂(浴室)、便所等服務設施,以及高爾夫球練習場、 網球場等休閒運動設施。

貴賓館建築必設有庭園,且而多採自然式、類似英國鄉村 風格的庭園,而非極精緻化的日式園景。位於「常夏的臺 灣」的貴賓館,其庭園植栽亦反映了亞熱帶的特色,例如 草山貴賓館的筆筒樹、芭蕉,壽山館的大王椰子、木麻黃 都帶有濃濃的南國風情。

四、洋館建築外形營造休閒氣氛 貴賓館的外牆多採用源自溫寒帶歐洲、跨越北大西洋傳至 北美殖民地、再跨越太平洋傳入日本的雨淋板(Weather Board)構法,角板山貴賓館採用德式雨淋板,配合急 的屋坡與老虎窗,散發著濃郁的雪國風情;草山貴賓館洋

66


館則採用垂直拼板與半圓木下見板,以營造如北美殖民地

壁紙,門窗以高級檜木製造,窗戶設有流蘇的落地窗

森林中的井幹式小屋般輕鬆的休閒氣氛。

照明燈具造型也很簡單,室內裝修與當時一般洋式住宅大 致雷同。

五、洋館和館均採日制「尺間法」設計 日本館為傳統日式建築,其尺寸模矩均採用「尺間法」為 設計尺寸之模矩。1尺(日尺)即為1台尺(30.3cm), 6尺為1間(182cm)。其尺寸設計之模矩為半間見方之 方格系統,即3尺、約91公分。雖然洋館的外形、室內裝

在家具方面,則具有南國特色,必擺置藤

藤椅、鋪設藺

草蓆,並陳列臺灣蘇鐵、八角蓮、蘭花等臺灣特有植物盆 栽,配合庭園裡原生的筆筒樹,營造出南島的、亞熱帶的 風情,滿足北國皇族的南方情懷。

修與使用習慣上屬於西洋式,但據實測尺寸數據得知,草

四處貴賓館中,以壽山館使用機會最高,澎湖貴賓館使用

山貴賓館洋館與二代澎湖貴賓館亦採用尺間法設計,可謂

率最低。但平均起來,一年內

洋皮和骨。

使用機會極低,大部分時候貴賓館都閒置著養蚊子,平日

有貴賓住宿一日的紀錄,

不開放參觀,日常更需派駐人員管理修繕;若以效益而 論,實在相當浪費。但貴賓館所代表的皇族高貴風華、所 六、南國風情的室內裝修與家具

象徵的日本帝國國威,其濃厚的統治政治意涵自非效益一

若說貴賓館室內裝潢必定十分奢華,其實也不盡然。以草

詞可評判。

山貴賓館為例,洋館室內採用格子天花板,地板一部分鋪 設當時很普遍的亞麻油毯、一部分為拼花木地板,牆壁貼

67


近代建築的樣貌 4 4.1建構和歷史對話的開放式虛擬場景 ──典藏府城總爺⽼老街 4.2光前裕後的建築實踐


建構和歷史對話的開 放式虛擬場景─典藏 府城總爺⽼老街

文/曾憲嫻、蔡依珊 69

總爺⽼老街虛擬模型


台南府城是歷史悠久的

數位典藏:重現總

文化古都,現仍存有許

府城歷經漢人移入、荷西、明

多蘊涵著各式各樣文化 資源的老街,

老街

、清朝、日治時期之發展,

些老街

產生了多元化的民族生活習性

如何能夠有系統地被理

以及街道聚落形式,在時代更

解,得以成為未來都市

迭推演之下,街道擁有了不同

規畫的基礎,是本計畫

的組成元素,無論是清代的合

的初始發想。本計畫以

院建築,抑或是日治時期的街

兩年餘的社區營造與普

屋,都形構了饒富不同趣味之

查經驗為基礎,進行建

風格語彙。

築物測繪工作,建立老 街、建築物等層次的分 類系統,同時將老街定

嘉慶⼗十⼆二年城池圖

老街區一帶,自從清朝時

位在古地圖正確的位置

起就是駐軍官員必經之路,從

上,並進行古地圖矯

當時的街道測繪圖中可看出其

正,構築老街的數位虛

與府城十字街道之間的重要連

擬模型;另一方面,本計畫也進行產業文化的深度訪談,

結,因此總

試圖補充地方歷史與文化故事。

本計畫從2010年開始,以「人地關係」為出發點,採取

老街所孕育的文化資產非常豐富而且珍貴。

數位典藏的方式來保存都市歷史街道與生活空間,希望能 70


讓總

老街豐富的文化資產長久

留存。 本計畫的主要工作為記錄、蒐集 台南府城古地圖,

些古地圖記

載了當時的街道紋理、空間脈 絡、建物型態,甚至是職業類 別。如此珍貴之資

若只利用圖

面進行複製、翻修,仍難以呈現 當時當地之歷史軌跡;本計畫因 此針對數位化掃描後的古地圖進 行典藏、矯正,也前往該區進行 實地調查,利用訪談、測繪資 料、古地圖和舊文獻來建立街道

李宅內埕空間虛擬模型

3D虛擬模型,完整呈現老街歷史 場域。 將其具真實性之完整豐富面向傳給後代」,本研究將實境 數位化之街區空間元素以國科會研究成果〈歷史街區數位 為加強建築空間本身的建構,本計畫特別重視「分類」原 則,為依循〈威尼斯憲章〉所提及之「文化資產的保存能

典藏展示元素之研究〉所歸納之「歷史街區構成元素表」 作為基本分類標準,並建立系統性的繪圖概念。 71


深入常民生活圈,記錄老街舊風貌 總

多潛在性的危險,團隊經過幾番考量、嘗試,最終只好忍

老街特色之一在於歷史悠久且常民生活、相關產業仍

痛放棄。

持續在運作之中。也正因為如此,居住環境的空間已順應 現代生活需求而發生改變,尤其以室內空間改建最多,好 幾次當計畫團隊入內記錄時,猛然發現室內環境早已被大 刀闊

地現代化改建過了,難以表現出原有的樣貌;每當

遇見

樣的狀況,就必須訪談熟知此戶建築之當地耆老,

藉由耆老的口述資料來重現建物原始風貌。

此外,總

老街內享譽府城的老字號

店「連得堂」,由

於生意鼎盛加上店面空間狹窄,不利於費時的影像記錄作 業,致使計畫團隊每拍一張照片都必須等待一段很長的時 間,才得以繼續取景拍攝;另一方面,計畫團隊工作時也 會影響到店家營業,在多次協調以及老

宏的包容之

下,我們才得以順利完成拍攝與測繪工作。 計畫團隊除了嚴格要求繪圖技術外,在進行實地調查與記 錄時,也有諸多難題需要克服。比方說,在田野調查的過 程中無可避免地必須進入他人的私人領域進行記錄,一般 民

通常會對外來人士有些許戒心,尤其見到攜帶著攝影

器材的團隊成員,更是情緒緊張,索性阻 拍攝,

團隊成員進入

樣的狀況若沒有經過妥善的溝通,往往會因此而

失去記錄的機會。此外,團隊也曾經遇到一戶歷史性的重

經過半年的資料整合,團隊為了更加完善的呈現,再度走 進總

老街,訪談做粿人家的生命故事。猶記得春天的某

個早晨,我們前往做粿人家拜訪,老 第一句便熱情地問道:「你們早 粿,很好吃

娘見到我們來訪,

吃了沒?要不要吃我的

!」於是,訪談便在老

古早味的鹹粿香氣

中,愉悅地進行著。

要建築,雖獲准進入,然由於建築物久未人居,室內雜草 叢生,屋頂與

柱損壞嚴重,隨時都可能崩壞,隱藏著諸

一年來,我們擁有許多美好難忘的故事。建置實境數位化 街區的前置調查過程,雖因常民之生活及產業空間可能因 72


為運作中而存在探索的障礙,但透過持續真切的溝通,亦

方記憶、產業發展與文化特質,

能得到居民的體諒,計畫團隊也懷著感謝之情完成工作。

作,因為老房子被迫拆除的事件,而顯得更加刻不容緩。

歷史資料是未來都市規畫的參考元素 2011年初,調查過的兩棟老房子被拆除,改建為停車 場,

讓計畫團隊倍感惋惜。透過3D街屋及歷史圖資疊

圖,以視覺模擬畫面讓民

得以身歷其境認識老街的紋

理、特色、建物格局與環境氛圍,同時透過訪談來傳達地

一連串的數位典藏工

一年來,計畫團隊在圖面、虛擬模型中的討論過程以及 採訪所累積的經驗,讓身在都市規畫領域的我們更能掌握 在地生活圈的整體文化,也瞭解到都市發展對街區動態的 影響其實才是規畫者未來應該面對的挑戰;因此,我們在 此計畫中建立了開放式的虛擬建構模式(利用虛擬的開放 式的學習空間,以自學為基礎的經驗下,能夠自由吸收想 了解的知識),企圖將老街重新「蓋回去」,未來要進 行更新時便可以參考此模型,進行部分立面、空間的拆 除,而不致於影響到整個街區系統,同時計畫團隊更試 圖找回流逝的歷史故事,作為硬體建設中豐富的軟體內 涵。 本團隊以多方位典藏的觀點來進行數位化工作,希望能 將總

老街的豐富文化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瞭解台南府

城除了孔

、赤

樓、五條港之外,還有

人文特色及歷史記憶的總

麼一個富有

老街。

總爺⽼老街⽴立體虛擬模型 73


光前裕後的建築實踐:⾦金⾨門洋樓   文 / 江柏 金門位於閩南,鄰近廈門、泉州港,17世紀中葉以前

法國、荷蘭、美國等國殖民地的東南亞相對於中國本土,

已有僑民南渡東南亞。1842年廈門正式開港、1860年華

商業發達、治安良好、工作機會多,吸引大批金門男性出

工出洋合法化,青壯人口遠渡海外謀生,包括東南亞各

洋。根據人口統計,191年至1929年間,短短14年內,

埠、日本長崎及神戶等。1912至1929年間,做為英國、

金門人口減少41.45%,向外移民是主要原因。 74


歐洋鐘遠於1916年興建,是⾦金⾨門第⼀一棟獨棟洋樓。歐陽鐘遠是第⼀一位赴⾺馬來⻄西亞⻯⿓龍引發展的華⼈人,後以⾺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間的貨品買賣賺得⼤大筆財 富,創⽴立〈⾦金成發〉商號。⼜又被稱為歐厝⼤大樓。〈歐厝歐陽鐘遠洋樓〉。圖⽚片提供者:江柏煒。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75


許多例子顯示,同鄉或同族僑居於同一地點,如烈嶼人多

或自己將來落葉歸根時居住之現象,十分普遍。而

往汶萊、古寧頭李氏集中於新加坡與馬來半島的巴生埠

1920-30年代是僑匯資金返鄉置產、建屋的高峰,主要原

(Klang, Selan - gor)、珠山薛氏僑居菲律賓依里岸(Ili-

因是當時發生世界經濟危機,為避免在僑居國受到破產衝

gan, La - nao)、安

擊,許多華人企業結束經營,再加上當時白銀跌價、美元

村人至泰國曼谷、水頭村人赴印尼

峇里巴板(Balikpapan, Borneo)等。甚至,他們還從

高漲,有利資金匯回國。除了個人、家族利益外,華僑經

事相同或類似的行業,如新加坡的九八行(貿易商號)及

常關心公共事務,如教育、醫療、公共衛生、風俗改良、

板業、巴生的木材業等。 migration)機制不

種「連鎖式移民」(chain

協助新客適應異地生活,也促成於

海外建立以奉祀原鄉神

治安維持等,

有華僑的影響。是故,華僑及其僑匯經濟

仍是金門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推手。

及聯絡鄉誼為宗旨的鄉團、會館

的社會基礎,對在移植與重建鄉土文化扮演了關

的作 值得進

用。

一步說明的是,民國以前,華僑返鄉建屋仍以 傳統閩南式合院為主,但1910年代以

些出洋客就是我們所通稱的「華僑」。僑,其實是暫 居的意思。正如王賡武教授指出的,一開始他們

的本

質是「僑居社群」(sojourning communiti-

後,出現了混雜了西方殖民建築特徵 及風格之 洋樓 (又稱 番仔樓 、 番客 樓 等)。一開始,其形式是以正

es)而非「定居社群」(settling communities)。 在異鄉,他們多數勤儉工作,將

蓄所得匯回

家鄉贍養族人。僑匯除了日常生活的支出 外,如有盈餘,受到傳統價值觀的影響,在 鄉建業(興建住宅或購置田產)供族人居住 76


多寡(如瓊林蔡氏旅外富商亦

面加築西式山頭一樓 番仔

多,但洋樓

或合院局部二樓化為

有2棟),而是

主,前者如1910年代水頭

種文化形式在部分聚落或宗族形

的黃順圖番仔

成一種風氣,海外僑商或本地商

,後者的

代表作為1915年後浦南門

人競相追逐所致。事實上,

的許允選洋樓。1916年,

影響延續到1949年至1970年

金門出現第一幢獨棟洋樓

代初期,根據普查仍有高達69

─歐

棟的仿洋樓建築出現。

歐陽鐘遠洋樓,旋

即成為風潮。

儘管金門洋樓民居建築類型 十分多樣,名稱有所不同,二層 或三層樓的建築物有 五

根據田野調查,1949

基 (單面外廊的建築類

年以前的金門洋樓總數有

型)、 三

161棟,集中分布於56個

個次間向外突出外廊的建築類

城鎮與村落(金門計有4個

型)、 出龜 (明間外廊向外突

城鎮及156個村落),其

出的建築類型);單層建築物

中後浦居冠,達19棟;水

有 番仔

頭有14棟,沙美、浦邊各 有11棟。洋樓集中的現 象,不一定是僑商數量的

岫 (明間旁配置兩

洋樓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當時旅居國外的華僑,在南洋看到了英、法 等殖⺠民者在當地興建的建築物,輾轉將設計藍圖、繪畫或照⽚片帶回⾦金 ⾨門,並加⼊入⾃自⼰己的想法,融合當地特⾊色,營建了洋樓建築。〈⾦金⾨門洋 樓的建築類型〉。圖⽚片提供者:江柏煒。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築有西式山頭的一

樓合院建築類型)等。 洋樓在文化形式上的表現,一方 77


面受南洋殖民文化的影響,一方面也承襲原鄉建築的在地

維持傳統的合院平面格局與組織關係---「四房合一廳」,

知識而發展。洋樓既然是出洋者炫耀於鄉里之地標,建築

中間為祖先廳、兩側為對稱房間的做法。外廊只是加築在

立面自然成為最重要的表現特徵。一般來說,屋主要求匠

外的一組構造。不同的是,外廊的出現取代了原本的天井

師將象徵傳統中國的吉祥語彙混雜著西方殖民建築的裝飾

空間,成為家務勞動及休息的場所;以及二樓化之後的結

元素,以展現一種異國情調的文化混雜體。一般來說,山

果,祖先廳移往二樓,使得民居建築的一樓出現比較接近

頭上常用的主題有中式的堂號(某某衍派)、興建年代、

西方住宅生活起居間。

對聯、書卷、麒麟、彩球、孔雀開屏、花草(竹、南瓜 等)、螃蟹(科甲)、蝙蝠、壽桃、青天白日

等。南洋

殖民建築裝飾則包括:西洋古典柱式(order)、雙獅環 球、盾

、老鷹、天使、神獸、時鐘、山頭花飾

致。以

大多數洋樓與傳統民居並無二

劍 (祖先龕經由門廳往外望,不可看到捧檐,

否則即如口啣劍般)、 露齒 (祖先龕經由門廳往外望, 看到桷仔則稱為「露齒」) 的禁忌及 見白 (確保祖先龕

(tympanum,如葡萄、麥穗等)、伊斯蘭的星月符號、 印度人偶等,甚至還會將屋主的羅馬拼音或英文

建造風水禁忌上,

語雕塑

於上。

能夠看見天空)的要求來說,即使是洋樓也需要遵守。 些禁忌及要求

在強調祖先龕的神聖性,以此控制不同空

間或各構件的尺度。其社會文化意義無非是在空間尺度上

換言之,僑鄉洋樓不只是形式移植,更是一種在地化及文

確立前落(或攑頭)必須臣服於後落(大

身),創造出

化混雜的過程。一般來說,金門洋樓的興建是華僑自南洋

建築物的主從尊卑空間關係,並以此再現倫理輩分的社會

攜帶照片或圖紙交給本地匠師施工,或是鼓浪嶼租界的洋

關係。

人住宅成了他們仿效的範本。本地匠師根據他們原本熟悉 的營造論述與技術,盡可能地模仿

些外來形式,使之融

入傳統空間體系。舉例來說,以住宅用途為主的洋樓,仍

洋樓是近代僑鄉珍貴的物質文明遺產,其存在固然是 一種新的文化形式,但在空間體制上仍受到傳統文化的強 大制約。 78


特殊建築各具⾵風貌 5.1窺探閾外之地──⾛走進嘉義舊監獄 5.2「地下⾦金⾨門」:冷戰空間遺產


窺探閾外之地─⾛走進 嘉義舊監獄

文/王珮瑜 監獄制度(Prison System)又稱矯正制度(Correctional System)、獄政制度(Prison Administration System)或行刑制度(Penal System),無論名稱如 何變化,目的都在使受刑人悔改向上,以適應社會生 活,進而維持一個自由、安定與和平的社會。監獄,是 一個具有隔離、懲罰和規訓功能的綜合性場所,它的發 展也隨著人類文明漸次演進,從最初恫嚇、病敗、濫雜 一路走向剝奪權利與感化教育之途。

80


一座制度完善的監獄不但能真正落實刑法的精神,也足以

理解監獄存在的功能,但對於它的面目,卻總是感到模糊

發揮刑罰的積極意義;當今我國制定有《監獄行刑法》,

與陌生。

內容對監獄執行刑法判決的各個實務層面都有明文規定, 對於監獄的管理,相關部門近年來也多有政策調整。 2011年,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徐慧民主持之 「百年歷史印記−數位典藏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計畫, 對一般人而言,監獄卻是個極度神祕的世界。監獄強調隔

將嘉義舊監獄的建築與歷史數位化,開放於網站當中,讓

離與拘禁的本質使它無法成為公共化的領域,它既存在於

我們得以用最便利的方式,窺探「監獄」這個閾外之地。

社會之中,卻又獨立於社會之外;它是社會對特定對象所 採取的排斥機制,卻又與常民生活並存,因此多數人雖能

81


嘉義市東,台斗坑209番號 台灣的拘禁制度開始於清領時期,但第一座拘禁人犯的監 獄,卻直到日治時期才興建完成。日人領台初期雖曾頒布 《台灣監獄令》及《監獄假規則》,但在台灣人民頑強抵 抗、政局尚未安定的情況下,實無法徹底執行上述兩項法 則,僅以警察署、憲兵隊的留置場作為臨時獄舍,暫時緩 解人犯收容問題。1895年11月,日人在嘉義城內提標巷 街(約於今嘉義市中山路)一處民房設置「嘉義監獄 署」,將部分屋舍改裝成拘禁犯人的場所,名為「台南監 獄嘉義出張所」。

影⽚片 5.1 嘉義舊監獄內容影⽚片介紹

用途的空間,總佔地面積也從原本的1201坪增加至1482 1906年,台灣發生梅山大地震,這場規模芮氏7.2級的強 震讓嘉義市街受到嚴重傷害,出張所亦無法倖免,幾乎全

坪,與現在新式監獄的規模相較雖不算大,但功能卻非常 完整。

毀。於是,日本政府採用阿里山的檜木作為建材,在嘉義 市東邊台斗坑209番號一址重新建造「台南刑務所嘉義支 所」,於1922年竣工;1947年,國民政府將該所先後改

民國以後受刑人人數逐漸增加至五百多人,這對於法定收

名為「台灣第三監獄第一分監」與「台灣嘉義監獄」,並

容人數僅328人、監舍數量僅176間的嘉義舊監獄來說,

陸續擴建,其中包含了監舍、工場、禮堂、辦公室等不同

已是人滿為患;於是在1994年時,當局決策搬遷至鹿草 82


鄉新址,原址的舊監獄因此得以

目前世界上僅存

卸下了

兩座保留完整的

重的任務與包袱,正式

退休,並於2005年公告為國定

賓夕法尼亞式監

古蹟,由法務部直接管轄。

獄,一是台灣嘉 義舊監獄,另一 則是日本北海道

環景拍攝,透視建築的骨幹

的網走監獄。網 走監獄在日本官

177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Pennsylvania)的憲法主張以

嘉義舊監獄

方的規畫下,已

拘禁代替肉體刑罰,強調日夜嚴

經成為享譽全球

格的獨居制度,將受刑人分房隔

的獄政博物館,

離,避免受刑人之間的接觸與訊

而嘉義舊監獄也

息傳遞。這種模式凸顯反省的精

在新聞局、法務

神,歷史上相當有名的美國費城

部及地方政府的

胡桃城監獄(Walnut Street Jail)與英國倫敦的本頓維爾監

奔走之下得以被

獄(Pentonville Prison),都

保留下來,並取

是為了落實此種精神所建造的監

得整修經費,往

獄形式;這種形式特別強調獨居 房,監舍呈現放射狀,便於以最

嘉義舊監獄2012時的⾯面貌

獄政博物館之路 邁進。徐慧民老

少人力達到嚴密監控之目的。 83


師憑藉他建築與古蹟修復之

部構造的數位典藏工作。而技術方面,

專長,嗅出嘉義舊監獄數位

共同主持人曾永

典藏的重要性,提出了「百

吊攝影手臂,讓攝影鏡頭避開人影,以

年歷史印記−數位典藏國定

固定角度旋轉拍攝,使得每個建築構造

古蹟嘉義舊監獄」計畫並獲

都順利完成360度的記錄。

老師則設計了一套懸

得國科會補助,得以把握整 修機會,進行建築結構的數 談到數位典藏工作所遭遇的挑戰時,徐

位保存。

慧民指著竹編粘土牆面,笑著說:「這 徐慧民表示:「嘉義舊監獄

是透視建築骨幹的機會。不把牆壁打

在建築形式上有日式木構

開,怎麼看得到這些?」但負責技術的

造、RC構造、木構造RC混

共同主持人曾永

合、磚木構造和加強磚構造 等幾種,這些差異就是不同

嘉義舊監獄屋頂結構

時代興建、整修的痕跡。在 建築領域上,數位典藏除了 保留資料之外,更重要的使命是定期記錄建築物的樣貌, 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它的內涵,然後擴及到整體城市的發

對於「把牆壁打開」

卻有點頭痛:「拍攝時間要配合工程, 他們修到

裡我們只好就拍到

裡,而

且拍攝時無法完全避開修繕工事,影響 了畫面的美觀,也增加修圖的工作 量。」儘管記錄整修中的建築物十分困難,但既然要記 錄,就要做到完整,秉持著這樣的信念,計畫團隊堅持拍

展。」團隊成員在徐慧民帶領下,逐點進行嘉義舊監獄內

84


攝建築物的每個細節,加上必須配合工程進度,因此付出

數典團隊這一年來針對嘉義舊監獄的建築體,共完成了超

了相當多的時間。

過一百筆的全景互動式影像與十多筆3D建築結構動畫。這 些數位化

案透過妥善的校色、重製、編輯之後,都呈現

於網站中。網站以虛擬實境的導覽方式,加入音效、多視 虛擬實境,回歸場所的精神 威建築學者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

角和縮放功能,使用者在觀賞時除了擁有臨場感之外,對 於部分高處或複雜的構造也看得更加清晰。此外,多媒體

《場所精神》書中提到,場所「是由具有物質的本質、型

素材的豐富變化有利於形塑環境氣氛,跟著滑鼠移動時,

態、質感及顏色的具體的物所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物的

電腦螢幕頓時化身為任意門,帶領我們直達嘉義舊監獄,

總和決定了一種環境的特性,亦即場所的本質。」他認為

在百年歲月的印記中,體驗勇舍牢房的狹窄與陰暗、中央

場所是一個整體的現象,不能夠約簡其任何的特質。此一

台的緊張與嚴肅、第二工場

觀念在建築類的數位典藏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尤其是如

令人屏息的氣勢。

默中的汗水,還有監獄高牆

嘉義舊監獄這樣用途特殊且歷史悠久的建築空間。 數位典藏打開了嘉義舊監獄的大門,這個過去被社會大 「保存建築物不能只是保存它的空架子,除了結構和工法

普遍避諱的場所,如今卻是裝載知識與歷史的空間;透過

之外,人文、歷史、制度變革等面向都要同時被保存;比

網站,蘊含於監獄中的各項文化資產及建築特色得以傳

方說文物的典藏,或者利用虛擬方式重建某一個空間的氣

播,數位記錄

氛。」徐慧民和曾永

重要參考。隨著數位典藏的進行與獄政博物館的規劃,嘉

都認為保存必須是「全面」的,也

案更是未來古蹟保存、整修和都市規畫的

就是除了典藏建築結構體之外,還要使「場所精神」得以

義舊監獄百年來令人卻步的閾外本質在2011年轉型,正

存續。

式對外開放,成為大

得以親近的公共空間。 85


「地下⾦金⾨門」:冷戰 空間遺產

文 / 江柏煒

金門,舊稱浯洲、浯江、浯島、滄浯等,由金門本島、 烈嶼諸島組成。位處福建東南近海,內捍漳廈,外制臺 澎,因「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而得名。

86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千戶所及巡檢司,築城禦

於是在10月24日夜發動金門戰爭,動員二萬八千人強行

敵;嘉靖年間的名將俞大猷在此練兵防倭,明鄭據此抗清

登陸古寧頭,歷經56小時的激戰後共軍遭擊潰,初步確立

驅荷,說明了金門在歷史上海防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了兩岸對峙、分治的局勢。而金門自此壟罩於戰爭的陰霾 下。

1946-49年間的國共內戰,國民政府自中國大陸節節敗 退,然在1949年金門古寧頭關鍵戰役中獲得少有的勝

1950年6月的韓戰(Korean War)爆發,東西陣營的衝

利,暫時阻止中共武力解放臺灣的可能性。是年中共囊取

突使得美國決心協防臺灣、堅守金馬。接著從1950年7月

廈門、大嶝島後,試圖進一步「拿下金門,進攻臺澎」,

的「大膽戰役」、1954年的「九三戰役」、1958年的 87


「八二三砲戰」、1960年「六一七砲戰、六一九砲戰」

在長達43年的軍管體制期間,金門壟罩在戰爭的陰霾

等,金門多次面臨戰爭的直接威脅。「八二三砲戰」之後

下。為了保衛臺海的安全,金門防衛司令部大量興建各式

的「單打雙不打」砲擊,則持續到1978年12月15日美國

戰鬥、防禦、運補、政治作戰等工事,其中包括提供作戰

與中共建交前夕才停止戰火,期間長達二十餘年。然而,

指揮的地下坑道、戰管情資的觀測所、雷逹站、戰鬥訓練

軍事統治體制並未隨著戰火的停熄而結束,直至1992年

的教練場、集會使用的集會廳、補給掩蔽的小艇坑道、救

11月7日,金門才正式解除「戰地政務」,戒嚴期間長達

傷醫護的坑道醫院、心戰喊話的播音站、反登陸的軌條

43年之久。

砦、軍事碉堡與營舍、紀念教化場所、乃至於聚落民宅外 牆的精神標語等,類型之廣、數量之多、密度之高,舉世 少見。

然而,冷戰不只是國際局勢的衝突,也影響一個地方社 會的發展。在軍事治理下,金門被改造為「三民主義模範 縣」,在所謂「管、教、養、衛」的四大建設下,亦即於

其中,不同功能與目的的地下坑道及其設施是最受矚目的

政治、教化、經濟與軍事等層面創造了一種 軍事化的烏

遺產。1956年起,軍方在金門開鑿各式坑道,將各類設

托邦現代主義 (a militarized utopian modernism)。

施與軍事據點地下化,成就了「地下金門」之稱號。首先

亦即,將軍事動員、社會控制、經濟建設、意識形態教化

是名聞遐邇的中央坑道及擎天廳。

包裝於一種自我宣稱為理想性的、實驗性的現代性政治計 畫之中,對內抗衡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威脅,對內壓抑反對 聲音、減少政治阻力,以便有效掌控戰地等。

88


中央坑道貫穿金門第一高峰太武山的南北 兩側,

度足供坦克通行,戰情指揮中

心、軍事要塞也都分布其中,有幾個不同 的開口,至今仍是管制區,是金門這艘不 的航空母艦之中樞系統。擎天廳開鑿於 1962年,由當時陸軍六十九師師長顏子 濬將軍奉蔣中正總統的指示動工,在當時 成功大學工學院院長羅雲平提供工程技術 指導下,千餘名官兵採三班制不分晝夜地 趕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成長50公 尺、

18公尺、高11公尺,可容納千餘

人的大型空間。即使以今日的工程技術來 看,中央坑道與擎天廳於堅硬花崗石的地 下岩盤開鑿,仍是鬼斧神工、令人讚嘆之 作。 〈花崗⽯石醫院有地下醫院之譽〉,典藏地:⾦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典藏單位:典藏⾦金⾨門戰地 ⽂文化-坑道3D數位化與展⽰示計畫。圖⽚片提供者:江柏煒。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此外,做為運輸補給的小艇坑道亦為金 門戰地遺產的代表作之一。目前開放有二 座。金門島西南的翟山坑道位於古崗湖東 89


南方,開鑿於1963年,耗時3年才完成,全長共458公

城、賢

尺,其中坑道長101公尺,水道長357公尺,為A字形設

美、斗門、陽翟、內洋重要戰鬥村實施工事整建。戰鬥村

計,可容納小艇42艘,原為海軍小艇隊所有。1986年由

計畫是戰地政務委員會參考了越南戰爭的經驗,擬定了

於坑道嚴重淤積而閒置,1997年移交金門國家公園管理

「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揮火力於地上」之策略;兩年後,

處經營。在國家公園的規劃下,現已成為金門著名觀光景

也就是1978年開始

點,每年的坑道音樂節吸引

要的兩座城市---金城及沙美,以及島中部戰略要地的聚

多愛好者慕名而來。

、頂堡、安

落---瓊林,分別

、昔果山、后湖、瓊林、成功、沙

築地下坑道;其中金門東西半島重

築了2,315公尺、1,010公尺與1,350

公尺的地下坑道,連接到聚落內部各主要公共建築物及路   九宮坑道又稱四維坑道,位於烈嶼九宮碼頭與羅

之間,開鑿於1961年,全長790公尺,高11.5公尺,最

口,建構了綿密的地下防禦網絡。金城及瓊林民防坑道已 完成整修,可供遊客體驗。

處15公尺,包含5個副坑道以及4個出入口,規模略大 於翟山坑道。1998年移交金門國家公園,歷經3年多整 建,2001年底正式對外開放,內部陳設了工兵蠟像,呈 現當年開鑿坑道的情境。

當然,目前金門已開放的地下或半地下軍事設施, 尚有大金門東北角的馬山觀測所、獅山砲陣地、西北角的 慈湖三角堡、中部的乳山故壘,以及烈嶼的將軍堡、鐵漢 堡、勇士堡及湖井頭戰史館;還有,當年救護傷患的花崗

戰鬥村的地下坑道,再現了戰地的庶民生活史。1968 年9月,金門全縣155個自然村,依戰術需要,視人口、 地形面積、指揮掌握等狀況,併編73個戰鬥村,並採

石醫院、供應軍民之需的太武發電廠、烈嶼麒麟發電廠、 對中國大陸廣播的金門廣播電台(塔後坑道)等,

為地

下金門的傑作。

「軍、政、警、民」合一體制,並從1976年起,選定金 90


6

城市的容顏

6.1⽺羊⽪皮紙下的城市發展 6.2百年來臺灣現代建築的歷程 6.3漫遊城市記憶 ─ 跨越時空的都市地景


⽺羊⽪皮紙上的城市發展

文 / 葉高華 原臺北府城周遭的街道順著城牆,以北偏東13度的⾛走向展開。〈1920年 臺北市地圖〉。圖⽚片提供者:葉⾼高華。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92


十二世紀時,一本抄錄阿基米德遺稿的羊皮書被神職人員

很多人都知道臺北、臺南各有個府城。但是知道臺中有個

一頁頁擦掉,重新寫上祈禱文。直到八百年後,祈禱文背

省城的人恐怕不多,因為

後模糊的痕跡才被人發現是阿基米德的著作。2005年,

灣建省時,劉銘傳選定現在的臺中做為省會,並推動在當

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利用同步輻射光照射

地興建省城。然而,省城蓋到一半時,政府財政已無力負

本羊皮書,終

個城並沒有完成。1887年臺

於使阿基米德遺稿的內容重現天日。以往,人們 普遍認為微積分是十七世紀時發明的。但

些曾

經被擦掉的文字顯示,早在西元前三世紀時,阿 基米德已經擁有微積分的概念了。

羊皮紙就是

樣一種可以重複使用的東西。當人

們認為羊皮紙上的文字不再需要時,就會將其擦 掉,然後寫上新的文字。不過,羊皮紙並不是那 麼容易擦乾淨,往往會留下一些舊文字的痕跡, 隱藏在新文字的背後。地表也像是一張羊皮紙。 人們在地表上修馬路、蓋房子,也得「擦掉」一 些舊的東西,才能夠「寫上」新的東西。有時 候,舊的景觀看似消失了,然而其形狀、紋理卻 筆者根據1895年地形圖,將省城範圍套疊在Google地圖上。〈臺灣省城範圍〉,作 隱藏在新的景觀裡。臺灣省城就是

樣的例子。 者:葉⾼高華。圖⽚片提供者:葉⾼高華。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93


擔。1891年,隨著劉銘傳去職,省城興建工程也陷入停

圖書館的地形圖,清楚描繪省城的形狀與位置。省城共有

頓。由於當時臺灣巡撫在臺北辦公,索性將省會正式遷往

八個城門,其中大北門是通往新竹以至於臺北的孔道;大

臺北。日本統治臺灣後,利用原省城的地基發展新城市,

西門是通往彰化以至於臺南的孔道。1900年發布的「臺

遂將未完成的城牆夷平。在1904年測繪的《臺灣堡圖》

中市區改正計畫」以一條幹道貫

上,已不見省城的蹤跡了。

現45度的走向。

個城雖然在地表上被「擦

兩個重要的城門,呈

條幹道就是今日的自由路。幹道的走向

掉」了,其紋理卻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隱藏於今日的臺

確定之後,其餘街道順著幹道展開,也呈現45度的走向。

中市街道中。

由此可見,日本統治者並不是在一張空白紙上規劃臺中市 街,而是遷就於既有交通路徑的紋理。臺灣省城雖然已經 被「擦掉」了,但是連接大北門與大西門的走向依然被刻

攤開地圖,我們可以發現臺中市中區的街道呈現45度的走 向。對於

畫在今日臺中市中區的街道中。

樣的走向,一個頗為通行的解釋是衛生考量。

早期臺灣的衛生條件不佳,導致傳染病肆虐,於是日本統 治者將臺中的街道開闢成45度走向,讓太陽可直射每一個

同樣的情形,臺北府城雖然被「擦掉」了,其紋理依然被

角落,以抑制細菌的滋生。

刻劃在今日臺北市的街道中。

個說法聽起來相當理性,卻

所周知,忠孝西路、中山

是去脈絡化的。想要瞭解臺中市街道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脈

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一段就是在城牆的地基上修建

絡中形成,不能不看看古地圖。

的。不

如此,臺北府城周遭的街道也順著城牆,以北偏

東13度的走向展開。

個走向原先為了是讓臺北府城在風

水上背對著「祖山」:七星山。後來,臺北府城不復存在 1895年,臨時測圖部的人員跟隨日軍進駐臺中,隨即測 繪臺中附近的二萬分之一地形圖。

了,但風水考量的走向卻由現代化的都市計畫繼承下來。

批目前藏於日本國會 94


在臺北市區的另一側,民生社區附近的東西向街道則以逆

城市的發展就是

時針方向轉了5度。何以如此?攤開1945年美軍繪製的地

地擦掉舊的景觀,寫上新的景觀。然而,舊景觀的紋理常

圖,我們可以發現松山有兩個平行的飛行場,都呈現85度

會留下一些痕跡,被刻劃在新的景觀裡。城市的面貌,如

方位角的走向。其中,北邊的飛行場即為今日的松山機

同羊皮紙上新舊交雜的筆跡。想要瞭解城市的發展,不能

場,南邊的飛行場今日已發展為住宅區。為了讓飛機順利

只看最表層的景觀。我們最好擁有歷史的思維,透視今日

起降,飛行場

的城市面貌是在什麼樣的脈絡下一步一步演變出來。

道必須順應盛行風方向,而85度方位角正

樣一種反覆擦掉重寫的過程。人們不斷

是臺北的盛行風方向。目前,松山機場南邊的飛行場已經 被「擦掉」了,但是重新「寫上」的住宅區依然順著飛行 場的走向展開。

95


〈華視⼤大樓預鑄遮陽板牆〉,作者:⾼高⽽而潘。年份:1982。圖⽚片提供者:徐明松。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百年來臺灣現代建築的歷程 文 / 徐明松

百年來臺灣建築的現代化歷程顯得獨特且多元,不同文化藉由

清末,1885年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推行了全臺多項基礎設

各種方式在此交會,編織出一個奇特、不具連續性、沒有積累

施,鋪設最初的臺灣鐵路(初期

的文化現象,但掌握權力者粉墨登場,竭盡全力,為自己認同

車)、福州和滬尾(今臺北縣淡水鎮)間的海底電纜,辦理電

的價值奮力而為。

報、煤務、郵務……等;此外清丈全省田賦等,以期就地為防

大稻

到錫口段完工通

96


務及新政開拓財源,可

建築全由日籍建築師掌控

惜功敗垂成,只有少數

設計,明顯跟

現代化新政得以持續。

聯結微弱。因此日人據

塊土地的

就是中國在列強入侵

臺,給了一次臺灣城市基

後,一系列「局部」的

礎建設與營建制度全面翻

振作,但畢竟改革無力

新的機會,但建立的只是

翻轉既有制度,因此才

現代性的骨架,表徵性的

有日後推翻滿清的革

語言仍是移植與強加的。

命。

1949年則是臺灣另一次

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

根本的斷裂,戰後經過幾

本,提前了現代性的開

年的經濟蕭條、通貨膨

端,也造成文化上的第

脹,1950年代以後重新

一次斷裂。日人據臺

啟動的臺灣現代建築,多

後,以明治維新的經驗

元且

治理臺灣,師法歐洲並 移植了所謂的「拼湊」

〈台⼤大農業陳列館透視圖〉,有巢與張肇康設計,《建築雙月刊》1962年6月 號。圖⽚片提供者:徐明松。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勃,儘管日本已為

臺灣打下現代性的根基, 但戰後在新的「民族文

式帝國主義建築,治末

化」認同與國際潮流接軌

雖有新藝術(Art

下放棄了前階段的形式操

Nouvou)或二十世紀二、三零年代歐洲的前衛建築的多元實

作,也就是說王大

驗,但模仿與妥協性太強,失去了作品的原創性,再加上重要

上幾乎直接在歐洲前衛主義的傳統上思考自己的建築,創作出

、張肇康那一代建築師在建築語言的表達

97


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另外則是少數接受日 式教育的建築師,像陳仁和、高而潘…,也 基本上是日本戰後建築經驗的中介,繼承另 一個前衛主義柯比意的傳統,因此日治五十 年對戰後建築文化只提供了營建的技術支 援,而非形式的遞延。當一個威權取代另一 個威權,背後又是不同的國族文化,形式的 重起爐

將成為必然。

七零年代臺灣建築又經歷了資本主義市場商 品化的深刻洗禮,以致前二十年積累的文化 慘遭擲棄。

一次斷裂是無形無色,透過經

濟的控制,文化的滲透所造成,就像水煮青 蛙般不易自覺。多數建築師在新市場機制底 下,為求生存,逐漸向市場靠 習以為常地接受

為由現代主義派,以⽂文教、公共建築為主要作品的⾙貝⾀聿銘、中⻄西合璧的張肇康以及美術建築師 陳其寬共同設計。〈東海⼤大學教堂〉,作者:Rocky。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久了也就

新職業常態。更不幸的

是,七、八零年代以後接受該氛圍養成的學 生,如今已活躍在舞台上,求學過程,多數都去了美國,又沒

受美國影響「悲劇性」是歷史原因,1950年韓戰爆發,

像王大

到「偉大」的年代,他們當時正值「紐

1951年美援開始,就注定了臺灣與美國的依存關係,那股由

約五人」發燒,後現代建築逐漸抬頭的衰頹年代,在美國,建

美國主導的經濟力量,資本主義市場制度快速移動到七 零年

築已成為媒體控制的商品,文化正在走下坡。

代全面爆發,淹沒或取代了五零到七零年代那曾有、 但微弱

、張肇康還

98


的人文積蓄。儘管公部門曾零星出現少數具品質的好 建築,

改變,但

且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當時也不過四、五十歲,也就是說,王大

多數建築仍跟住宅有關,再加上公部門經常將都市改造想像為

在七零年代末都仍有佳作,高而潘的華視大樓、 台北市立

除舊

仍只限於少數有為地方政府的作為,因為無論城鄉

新或妝點,導致體質無法改變。二、三十年來

美術館也在八零年代初陸續完成,但畢竟經濟的快速發展,城

成的空間又回頭「給養」

鄉移動所造成的需求,讓商業市場的辦公、住屋都供不應求,

俗般的大

再加上國宅機制從不扮演文化引領、只在解決需求的狀況下,

的。

最後商品房攻佔市場,臺灣居住文化就逐漸淪為媚俗的「廉

塊土地的老百姓,

種提前而來媚

文化影響了所有的層面,人文創作應該是受害最深

「創作是身體而不是知識」,

價」商品。

個被造

句話正足以說明臺灣當代建築

到的困境,我們的創作失去了感覺,特別是那微妙的歷史

感,歸根究底自然跟前述所提的斷裂有關,譬如說我們生活周 全面商品化所帶來的媒體操弄、廣告不實,如前所述,回頭侵 了社會,

也是為什麼王大

、高而潘、蔡柏鋒等人在此刻

逐漸退出建築舞台,當商品銷售主導一切,作者的意志力將不 再或無法貫徹,所有

一切在資本主義市場的洗禮下,開始影

響了今天六十歲以下的建築從業或教育人員的養成觀點, 就是我們今天憂心忡忡的建築文化問題。

幾十年來我們看到

臺灣多元、開放,在一個素質不怎麼穩定的市民文化底下,一 方面私部門在都市快速成長下,藉資本主義商品運作,媚俗文 化充斥市場,另一方面公部門官僚體制缺乏再教育的機制,成 為只是陞遷、照章辦事的封閉系統,導致他們主導的公共建築 品味盡失,

種狀況在八零年代初終於在局部政治更替下有所

遭可以召喚歷史的城市空間越來越模糊,因為執政者總是有意 無意地以建設之名斬斷或

除那歷史記憶,因此我們成長學習

的環境越來越蒼白,可以給養人或帶給人詩意的真實空間就更 顯貧乏。出國旅遊儘管可以拓

視野,不過走馬看花、驚鴻一

,短時間不易消化並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的創作只 在乎你說的故事,觀照性的空間思維則付之闕如,

是臺灣建

築創作危機所在。如今臺灣社會更為自由而開放,建築也不再 像過去迷亂在房地產狂飆的年代,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審視自己 的過去,同時

取周邊的資源,地理與文化的中國、日本、美

國、歐洲,包括其它不同的文化區塊,都將是我們真實空間的 給養處所。 99


〈⾼高雄的忘憂島 旗津〉,作者:Will,攝影年份:2009。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漫遊城市記憶─跨越時空的都市地景

⽂文 / 江沛航

城市是⼈人們匯集交流的場域,關於城市的論述與想像我們 可以輕易的從關鍵字搜尋或是無數篇的專書論⽂文發現不同的提 案與回應,⽽而「拼貼」、「多元」、「混和」,甚⾄至「雜亂」 則是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1從發掘「城市多樣性」的⾓角 度出發,城市形象不單局限於現下所⾒見景物,過往的歷史記 憶,或是腦海中曾經⾒見過的⾵風景都影響著⼈人們對城市的印象。

⼈人群在公園中的漫遊,從新公園⾛走到⼆二⼆二⼋八公園,再早⼀一點是 臺灣博覽會以及在廣場上所舉辦的運動會,銘刻於城市地景上 的記憶仍在,但隨著時代轉動,建物拆遷後卻難以再循痕跡。 朱天⼼心曾於《古都》中描寫⼥女主⾓角嘗試拾起舊⽇日情景卻無法企 及的刻⾻骨銘⼼心,當記憶中的影像不復存在,透過不同系列的城 市描述影像,讓我們得以看到過去的「當下」,對照今⽇日景 象,更能⼀一覽跨越今昔的都市⾵風貌。 100


漫遊街道城市 如果說短⼩小的街廓、不同⽤用途的混合使⽤用、新舊並存的 建築物、密集的⼈人⼝口和住宅是城市多樣性的四個充要條 件,那麼⾝身處臺灣的我們可說是⾮非常幸福地天天從這幾種 要件中汲取⽣生活養分。從早期的⿊黑⽩白照⽚片⾄至今天的城市⾵風 貌,漫遊在流動的街道城市中,這幾種元素隨處可⾒見,⼈人 們也透過攝影、畫作⾃自由地展現對城市⽣生活的感受。 1950年代的衡陽路和桃源街交叉⼝口,可⾒見原「臺北信

〈華燈初上〉,作者:楊啟東(1906),創作年份:1971。圖⽚片提供者:臺北市 ⽴立美術館。網站名稱:台灣多樣性知識網。

⽤用組合」的⾝身影,⽇日治時期屬於⽇日⼈人活動範圍的街道也在光復 後出現⾝身穿旗袍的婦⼥女。現今的桃源街上雖看不⾒見⼈人⼒力⾞車的蹤 影,卻⼀一樣有著熙嚷的⼈人群與⾞車輛,新舊並存的建築物本⾝身就 是⼀一篇篇城市發展的故事。

〈現實的遺跡─臺北衡陽路 桃源街⼝口〉,作者:鄧南光(1907 1971),攝影年份:1950。圖⽚片提供者:鄧世光。網站名稱:數 位島嶼。

1960~1970年代,中華商場可說是許多年輕學⼦子的夢想天 堂,除了《孽⼦子》⼀一書有著中華商場內上演的故事〈隱形之國 的⻘青春⿃鳥〉,名導演侯孝賢也這麼說著:「週末到中華商場買 進⼝口古典唱⽚片,可說是⾼高中記憶中最為難忘的美麗敘事」。漫 步於今⽇日的中華路上,中華商場已在⼀一⽚片爭議聲中拆除,幸好 我們還能透過網路影像,追憶年少時的魂牽夢縈。 101


不同於⽩白天的忙碌急促,楊啟東於1971年完成的〈華燈初 上〉,表現出⾬雨中的夜晚街道活⼒力,多了⼀一絲絲神祕感,卻 ⼜又有著溫暖燈光⾜足以照亮路⼈人的⼼心。這也許是⽣生活在臺灣都 市的另⼀一個幸福之處-即使是夜幕來臨,路旁⼆二側的店家仍 紛紛點亮招牌繼續營業,讓都市⽣生活的夜晚絲毫不⽐比⽩白晝遜 ⾊色,甚⾄至更加絢麗。 1980年代的臺灣城市有著劇烈變動,⾼高聳⼊入雲的現代化⾼高 樓落成,寬闊的⾺馬路⼀一條條開闢,主要街道空間已由汽⾞車所 佔據。如陳映真⼩小說裡的描述「⼀一⼤大早,無數的⼈人們騎摩托 ⾞車、擠公共汽⾞車、⾛走路……趕著到這個⼤大機器中去找到⾃自⼰己 的⼀一個⼩小⼩小的位置。⼋八⼩小時、⼗十⼩小時以後,⼜又復精疲⼒力竭地 回到那個叫做『家』的地⽅方。」2⼆二⼗十世紀末的城市已經充滿 忙碌與疏離,⽽而⾞車⽔水⾺馬⻯⿓龍的⺠民⽣生東路⼝口,跪倒著⼀一位⺠民眾, 對⽐比往來⾞車輛不曾停駐的忙碌,更顯現⼩小⼈人物在現代城市中 求⽣生存的掙扎⼼心情。

再現橋梁建築 不同於街道景象,城市中的建築往往做為某⼀一地區的指標印 象,甚⾄至因為建築的獨特性代表著城市意象。⽽而橋梁除了是 兩地之間的連結,也常因其巨⼤大的結構體及獨特的造型成為 城市居⺠民的驕傲,使得橋梁景觀能夠成為城市形象的窗⼝口之 ⼀一。這些城市建物都是「發展中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洗 禮,有的或許難逃拆遷的命運,有幸留下的即為我們披露 「曾經存在的痕跡」。3 〈臺北⺠民⽣生東路〉,作者:劉振祥(1963),創作年份:1988。圖⽚片提 供者:臺北市⽴立美術館。網站名稱:台灣多樣性知識網。

102


⽇日治時期稱作明治橋的「它」,記憶停留在前往臺灣神社參拜 的⼈人群⼼心裡,1946年更名中⼭山橋後的景象,也曾是蔣介⽯石先⽣生 每天交通往返望的⾞車窗⾵風景,直到2002年因治⽔水考量拆遷之 前,它是孩童們前往兒童樂園的歡快橋梁、是進城與出城間的 重要道路,這座橋承載著都市⼈人們的過往回憶,也讓⼈人不禁期 待重建後的美麗⾝身影。

〈博物館〉,編者:池上清德,出版者:台灣教育資料研究會,出版年 份:1936。圖⽚片提供者:國⽴立臺中圖書館。網站名稱:台灣多樣性知識 網。

博物館、法院、教堂等特定類型紀念建築往往代表著城市的 「權威空間」,富麗堂皇的建築令⼈人印象深刻,隱隱散發出 難以對抗的秩序感。1915年落成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是⽇日治時期⾄至今唯⼀一仍在原址持續營運的博物館,從殖⺠民統 治的威權象徵到現今努⼒力擁抱群眾的博物館⾏行銷,不變的是 透過此空間記錄的臺灣⾃自然⼈人⽂文點滴印象,讓觀者飽覽臺灣 地質、⼈人⽂文、動物及植物發展的軌跡和⾯面貌。

〈臺北‧明治橋〉,《臺灣の⾵風光》,作者:⼭山崎鋆⼀一郎,出版者:⼤大正寫眞 ⼯工藝所。出版地:和歌⼭山市,出版年份:1946。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臺 灣史研究所。網站名稱:⽇日治時期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103


⾞車站因其位於交通的樞紐,在臺灣城市中常常發展成為最繁華 的商業中⼼心,畫中四⼗十多年前的臺中⾞車站周圍景觀,與現在相 ⽐比已有很⼤大的改變。⼆二級古蹟的⾞車站容顏變化,在此留下了紀 錄,唯有⼩小吃攤和⾞車站附近相約等待的⼈人潮,是不變的⾵風景。

當越來越多的汽⾞車湧 ⼊入城市,⼈人們轉向期 望透過快速道路、⾼高 架橋緩解過於壅塞的 交通狀況,不同於過 往橋梁是通⾏行兩岸的 需求,⾼高架橋更多的 是便捷、快速的想 像。然⽽而透過⾼高架橋 進⼊入城市的速度愈 快,也讓⼈人離開愈 快,對城市的⽂文化經 驗也就愈加陌⽣生和疏 離,甚⾄至也為附近住 ⼾戶帶來了空氣汙染與 噪⾳音。

現今許多國家紛紛開 始省思⾼高架橋所帶來 的都市問題並將其拆

除,我們在此也應認真思考,如何透過有效的規劃治理,讓我 們的城市能更舒適、更有魅⼒力。 從⽇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到今⽇日的總統府,這棟具歷史⽂文化紀憶的 建築⼀一直是臺灣政治的符號,畫作中的臺灣地圖、紅⽑毛城、當

〈總統府〉,作者:楊成愿 (1947),創作年份:2001。圖⽚片提 供者:臺北市⽴立美術館。網站

〈總統府〉,作者:楊成愿(1947),創作年份:2001。圖⽚片提供者:臺北市⽴立美術館。網站名稱:台灣多樣性知識網。 104


代藝術館、歷史博物館、捷運地圖、101⼤大樓、藍鵲、⼀一葉 蘭、百合花及排灣族的⼟土壺等,象徵著臺灣的多樣與多元,當 這些元素與政治建築出現在同⼀一個畫⾯面時,則⼜又顯現城市建築 與治理性的連結。

摩天⼤大樓⼀一直是現代城市的表徵,矗⽴立於畫⾯面中的⾼高雄都市地 景-「⼋八五⼤大樓」展現了現 代、摩登的意象。⼀一同⼊入鏡的 湛藍⽔水⾯面,在此顯露了港都的 海洋意象,南臺灣熱情的蔚藍 天空、港⼝口都令⼈人⼊入迷,⽽而這 些豐富的城市元素,再再告訴 我們臺灣城市的多樣性與魅 ⼒力,也讓我們在為之深深著迷 的同時,更思考如何經營城 市,讓這些美麗的景象能永遠 延續。

如同這些攝影及繪畫作品,古 往今來,⼈人們透過各種不同的 城市描述影像,表達其對城市 的感受。這些拍攝或繪製的影 像,以某個特定的觀點或⾓角 度,展現創作者觀看城市的⽅方 法,向我們揭露創作者眼中的

城市意象。透過網路平台的彙整統合,各種不同的景像雜揉交 織,⼀一系列或新或舊的影像如同禁衛軍,捍衛著城市在某個特 定時刻的觀察樣貌,並透過檢索互動功能讓我們得以在此細細 分類,嘗試漫遊於城市某個特定的時空環境中。當我們透過網 路平台上各式影像瀰拼居住城市意象,不得不讚嘆,「她」是 如此千嬌百媚的同時,不啻是珍藏城市記憶、再現不同時空都 市地景的良⽅方。

〈藍⾊色城市〉,⾚赤⻤⿁鬼六攝,攝影年份:2008。網站名稱:數位島嶼。 105


成果⼩小遊戲 7


第 1 題(共 5 題)

如圖的房屋主要是屬於

一種建材 ?

A. ⽉⽊木板 B. ⽯石版 C. 磁磚 D. ⽔水泥 107 核對答案


8

成果網站與資料庫


109


資料庫介紹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大型歷史建築文物數位保存-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數位保存 http://140.109.23.235/ndap/2003/BOAN/index.asp 以大龍峒保安宮為例,使用3D長距離雷射掃 器紀錄歷史建築文物外觀及量體,將點雲 據以轉換成3D電腦模型、剖面圖、外觀線 圖。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 http://163.13.140.253/ 呈現淡水地區之具有歷史與人文價值之古蹟、歷史建築與文化遺址等資料,並有3D動態 導覽。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 臺北縣古蹟建築數位典藏計畫 http://192.192.82.80/Second/welcome.htm 以臺北縣境內的古蹟建築共52處為對象,就建築外觀屋脊、外部屋簷、外牆細部等整體 掃 ,建立數位資料,並以後端資料處理達到紀錄典藏目的。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 http://www.lungshan.com.tw/ 以保存「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構件之實際立體構造為目標,並以影像及影片方式將其數位 化,繼而建置網路互動平台及網站,以及各構件之文字及多媒體資料庫。 110


9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建築數位化技術介紹影⽚片

112


地圖圖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目

壹、 引⾔言 貳、 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參、 前置作業 肆、 物件數位化程序 伍、 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陸、 地圖圖資數位典藏學術合作介紹 柒、 數位化內容保護技術與應⽤用服務 捌、 設備成本分析 玖、 效益與建議 拾、 結語 參考書⺫⽬目 附件⼀一、中央研究院計算機中⼼心地圖掃描 設備 113

content.teldap.tw/index/?p=999


超廉潔

建築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引⾔言
 壹、建築範疇定義
 貳、數位化⼯工作流程
 參、後設資料建置
 肆、數位影像擷取與呈現
 伍、測量與數位模型建置 
 陸、數位資源展⽰示
 柒、數位成果加值與運⽤用 捌、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114


10

歷年參與計畫


歷年參與計畫與成員 ■ 地圖與建築主題小組召集人 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 林峰田 院長
 ■ 建築主題工作組召集人 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 林峰田 院長
 ■ 地圖主題工作組召集人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范毅軍 研究員 ■ 歷任主題小組與工作組召集人 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管理組 周明主任 
 ■ 參與計畫: 機構子計畫
 ● 中央研究院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100年度 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
 百年歷史印記−數位典藏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
 金門風獅爺辟邪文化之典藏與展示
 由千千岩助太郎台灣原住民建築測繪圖復原模擬日治時期泰雅族、鄒族部落數位典藏計畫 
 99年 公開徵選計畫台南總爺老街數位典藏計畫
 澎湖花宅傳統聚落生命史典藏計畫̶清末至1950年代
 由千千岩助太郎台灣原住民建築測繪圖復原模擬日治時期泰雅族、鄒族部落數位典藏計畫
 116


重現澎湖匠師宮廟鑿花之美−安宅周王廟(1969-2001)數位典藏計畫
 典藏金門戰地文化-坑道3D數位化與展示
 百年歷史印記−數位典藏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
 戰後台灣空間規劃史料-省府時期 數位典藏計畫
 台中市樂成宮廟宇建築藝術數位典藏計畫
 98年 公開徵選計畫傳統大木司阜許漢珍技藝暨作品典藏計畫
 千千岩助太郎台灣原住民建築調查測繪圖稿全集數位典藏暨互動多媒體平台規劃
 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IIII) 97年 公開徵選計畫澎湖花宅傳統聚落之空間建築數位典藏計畫
 花蓮地方文化數位典藏:走入林田山
 日治時期臺北工業學校千千岩助太郎校長台灣原住民建築調查測繪圖稿全集數位典藏計畫 
 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
 台北縣古蹟建築數位典藏計畫 96年 公開徵選計畫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台北縣古蹟建築數位典藏計畫
 東海大學建築系−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
 興國管理學院文教事業學系−台南古蹟數位典藏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研究 117


⼩小組歷年事蹟 11


歷年⼯工作坊與會議

2012古蹟暨歷史建築數位化與應用研討會 2012年數位文化資產保存國際研討會 2011【環景影像攝影技術與應用工作坊】 2011古蹟暨歷史建築數位與應用研討會 2010建築數位化技術工作坊-3D雷射掃 2010環景攝影與測繪建模數位化技術工作坊 地圖與建築小組會議暨建築後設資料共通欄位專家討論會議 「臺灣建築多樣性資源調查暨數位典藏綱要指導計畫」專家討論會議
 歷年小組會議

119


12

致謝


版權⾴頁 地圖與建築 -- 數位典藏主題成果集 指導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發 行 人:林富士 總 編 輯:禇如君 發行單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電話:886-2-2782-9555轉288 傳真:886-2-2786-8834 網址:http://content.teldap.tw Email:content@gate.sinica.edu.t

12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