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熾《日本史》試閱本

Page 1


目錄

1. 2. 3. 4. 5. 6.

封面 目錄 扉頁 版權頁 序 第一章 原始時代的日本

1. 第一節 從世界史看日本的原始時代 2. 第二節 繩文式文化的形成與特色 3. 第三節 彌生文化的形成與特質 7. 第二章 古代國家的形成及其特色 1. 第一節 日本古代國家的形成 2. 第二節 從古事記與日本書紀看日本古代國家之形成 3. 第三節 倭五王與大王(天皇制)國家 4. 第四節 日本古代國家形成期的文化 8. 第三章 日本古代國家的發展:律令體制之形成及其文化 1. 第一節 蘇我氏的興亡與律令體制的形成 2. 第二節 大化革新的與律令體制 3. 第三節 遣唐使與中國精神文化的吸取 4. 第四節 日本佛教藝術之興隆與傳統文化之開展 9. 第四章 律令體制的崩潰與貴族社會的文化 1. 第一節 奈良政府的動搖與遷都平安 2. 第二節 律令制度的崩解與莊園的興起 3. 第三節 攝關政治與院政 4. 第四節 平安時代的貴族文化 10. 第五章 封建制度的形成及封建社會初期的文化 日本史

潑墨書房


1. 第一節 源賴朝之創設幕府與封建國家的成立 2. 第二節 封建社會初期的社會與經濟 3. 第三節 農村共同體的變遷與 倉幕府的滅亡 4. 第四節 武士道德的形成與武家文學 5. 第五節 新佛教的成立與理論著作的出現 6. 第六節 貴族文化的傳統與女性觀的變化 11. 第六章 封建制度的發展與室町戰國時期的文化 1. 第一節 南北朝的對立與室町幕府的成立 2. 第二節 室町幕府統治下守護權力的興衰與土一揆的發生 3. 第三節 室町幕府的式微與戰國大名的割據 4. 第四節 產業的發展與自由都市的萌芽 5. 第五節 公家文化的沒落與民 文化的成長 6. 第六節 宗教的世俗化與新文化的開展 7. 第七節 室町時代的日常生活與當時的女性 12. 第七章 封建制度的確立與封建社會完成期的文化 1. 第一節 戰國時代的結束與豐臣秀吉的統一日本 2. 第二節 武將豪商的藝術與西方文化的傳入 3. 第三節 德川江戶幕府的成立及其鎖國禁教政策 4. 第四節 江戶幕府的職制與藩體制的確立 5. 第五節 江戶初期的儒學與武士道 6. 第六節 江戶初期村與町的生活 7. 第七節 學術的興盛與町人藝術的成長 13. 第八章 封建社會的矛盾及其文化特質 1. 2. 3. 4. 5. 6. 7. 8. 日本史

第一節 封建矛盾的激烈化與享保改革 第二節 田沼政治與藩政改革 第三節  政改革與天保改革 第四節 町人藝術的絢爛與江戶小說的成立 第五節 十八世紀的合理主義與無政府思想 第六節 肯定商業的思想與生產的思想 第七節 「國學」與蘭學 第八節 日本近代化的生成條件 潑墨書房


文史叢書① 李永熾 著

日本史

日本史

潑墨書房


日本史

印刷版編製/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著者:李永熾 發行人:彭誠晃 地址:106 台北市金山南路一段135號4樓之1 電話:02-2321-0757 傳真:02-2321-7119 電子信箱:buffalo2@ms35.hinet.net 網址:http://www.bufbook.com.tw

數位版編製/潑墨書房 網址:puomo.tw 地址:106 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號3樓之1 電話:02-2365-7755

日本史

潑墨書房


服務信箱:info@puomo.com Facebook Page:潑墨書房 | Puomo Digital Publishing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數位初版

日本史

潑墨書房


每個國家都有其歷史與文化,亦有其歷史與文化的特色。日本自 不例外。但日本與中國

鄰,在文化上受中國文化之影響既夥且鉅,

因而中日兩國彼此間常有同文同種之稱。但中日兩國稱彼此為同文同 種的背景却有所不同。日本於明治時代稱同文同種者,蓋欲建立亞洲 共同體。所以在中日甲午戰爭前後,日本為推展對中國的貿易,而倡 言中日同文同種,藉以博取中國人的好感。中日甲午戰後,日本還是 提倡同文同種,

是想建立亞洲同盟。民國成立後,尤其在日本意圖

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時候,同文同種的呼聲更是高入雲霄。總 之,日本之提倡同文同種,有其欲將侵略中國予以合理化的趨向,他 們將侵略中國,認為是拯救中國以超拔列強壓迫。二次大戰前,

觀念在日本普遍存在。 至於中國之倡言同文同種,以我觀之,亦有其背景。在心理背景 上,中國自甲午戰爭之後,一直受日本壓迫,而且日本的近代化遠比 中國成功,因此,我們無以自解,遂以日本自大化革新後,一直受中 國文化影響,成為中國文化之一支,而自雄。因此,中國之倡言同文 同種,似有藉此以涵蓋日本文化的趨向。在政治背景上,中國自清末 以來,一直面臨列強瓜分的危機,同時也受到日本不斷的壓迫。中國 之倡中日同文同種,一方面似有期望日本扶助中國以對抗歐美列強的 日本史

潑墨書房


性向,孫中山先生的「大亞洲主義」似即基此意向而生;另一方面似 乎也有藉同文同種以緩和日本侵略的意識。 如果研究日本史而受

些心理與政治因素的影響,對日本的發展

過程勢難作系統的了解。本書為避免

些痼癖,儘量不強調日本受中

國文化影響的深廣度,而擬以日本的進展過程作主體,以了解日本歷 史的獨特發展形式及其文化特徵。 在日本發展過程中,有幾點

得提出討論:

⑴日本的發展,和中國、歐洲的形式不同。日本沒有種族的大融 合,但其文化的融合却是極其明顯的。日本也沒有激烈到足以影響社 會大變化的革命。所以在社會、文化上,從原始到近代,其發展始終 持續未嘗間斷。

從日本天皇的「萬世一系」可約見一斑。

⑵日本文明的發展是以先進文明為典範而進化的。易言之,即以 模倣先進文明為日本文明進展的主體,先模倣中國文明,後模倣西方 文明。而其模倣主體是統治階級,而後由統治階級將模倣所得的物 質、精神文明向下傳達給民

。大化革新前後的模倣中國是如此;明

治維新後的模倣西方文明亦如此。但不能因此斷定日本沒有文化。因 為日本習得的先進文明亦漸與日本本有的文化相融合,而匯成日本的 新文化。 ⑶日本的文明是混合融化而成的,因此文明的形成階段常有重疊

日本史

潑墨書房


性,譬如新石器時代的日本社會,農業技術和鐵器文明均已傳入,而 與石器混合使用,但依然以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鐵器只是貴族的財 富。 本書敘述以社會、文化發展為主體,由原始社會起,以至封建社 會沒落止。在時代的區分上,將日本歷史分為原始社會、古代社會與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又分為形成期、發展期、確立期與沒落期(內部 矛盾時期)。在敘述上,每一時期,政治、社會與文化各層面交錯並 行,藉以顯示該一時期的精神氣氛與特徵,但時代越早,敘述越簡 潔,而以德川時期(即封建確立期與矛盾期)最為詳盡,約占全書的 三分之一強。主要理由是筆者專研日本近代史,為明日本近代化的前 提條件,不得不對德川時期著意予以深化、釐清。 因筆者研究的重點在於日本近代,對日本近代前期的發展過程, 不能說了解得很深刻,所以參考的文獻概以成書為主,不及於論文, 些成書包括:⑴井上清『日本歷史』(上)(中);⑵家永三郎 『日本文化史』;⑶北島正元『江戶時代』;⑷中村吉志『武家的歷 史』;⑸北上茂夫『大化革新』;⑹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 究』;⑺吉田光等編『近代日本社會思想史』;⑻坂本太郎編『日本 史』;⑼井上清『日本女性史』;⑽井上光貞『日本國家的起源』。 等等。 本書係筆者為了解日本的傳統淵源而編

日本史

的,並曾在政治大學與

潑墨書房


輔仁大學歷史系講授。據筆者所悉,專研日本近代前期史的蘇振申先 生,不久之後,將會發表其研究的成果。我非常渴望讀到他的大著, 相信一定會得到許多

示,解決我的若干疑點。

最後謝謝我的太太方瑜,如果沒有

的幫忙,

本書必難以孕生

下來。 李永熾 一九七二年五月八日於臺大歷史系

日本史

潑墨書房


第一章 原始時代的日本

第一節 從世界史看日本的原始時代 在亞洲,洪積世初期(四十萬∼五十萬年前),已有人類活動, 如周口店所發現的北京猿人與爪哇島所發現的直立猿人。洪積世時, 日本有一部分與大陸連接,今日的日本海是當時的內海。北京猿人等 活動區域內的動物,也曾於現在日本島上出現。北京猿人等或許也到 過日本,但沒有確鑿的證據。此外,在日本島上,也曾發現二十四 萬∼十五萬年前地層上的石器,顯然當時已有人在日本活動。 洪積世末期(三萬∼五萬年前),從北海道到九州各地都有擊打 製成的石器(舊石器)出現。

時,北海道已與九州分離,但本州與

四國、本州與九州均仍有陸地相連,日本與朝鮮之間,似亦有陸橋連 接,大陸上的人似乎也曾由此渡日。 一九四九年,在群馬縣岩宿地方發現打製石器以後,已證實日本 曾有過舊石器時代。其文化與歐亞大陸同一地層的石器非常相似,可 見洪古時期,世界人類本為一家。 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係過著輾轉遷移求食的生活,未嘗發現弓 矢,也沒有土器。不久,地球歷史已從洪積世到沖積世(約一萬年

日本史

潑墨書房


前)。地球上,舊石器時代大致已結束,新石器文化逐漸形成。石器 是磨過的。也開始製作土器。土器是用粘土燃燒製成,可見已知用 火,人類歷史已往前邁進一步。此時,日本也開始使用、製造石器與 土器。

時期的日本,已和大陸失去連繫,四面為海所包圍。當時,

交通工具粗鄙簡陋,日本列島與大陸的來往,顯然非常困難。總之, 從一萬年前開始,日本人已在孤島上過著他們孤獨的生活。當時日本 的地形、氣候、與動植物,大致與現在的日本相同。

第二節 繩文式文化的形成與特色 日本自與大陸斷

關係之後,即以獨自的步伐逐步推展他們的文

化。在紀元前三∼二世紀的時候,日本人已開始製造土器,

些土器

的形式,在表面上有相當明顯的繩狀浮雕,且富於變化。形狀有深 鉢、淺鉢、皿、土瓶狀、香爐狀等,其文化已達相當高的程度。

有繩狀浮雕的土器,在日本史上稱為繩文式土器。繩文式土器的文 化,由其出土情形,大致可分為早、前、中、後、 早期的日人已有弓

五期。

,在狩獵方面,已比舊石器時代更進一步。

前期結束時,已知乘船入海捕魚,其住居則為豎穴,亦即在地面上 下六、七平方公尺的方型或圓型,於其中心立一支柱,四周架草木屋 頂,以供居住。早期的群居規模甚小,在同一地方住居的時間也很短 暫,但到前期時,豎穴大都位於近海的丘陵上,已有小規模的村落, 似乎也使用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爐子,住居一處的時間也延長了。

日本史

潑墨書房


中期時,村落已由海岸移至內地,也知以物易物的交換形式。從 後期到

段期間,日人已從內地的丘陵移向平原,村落規模越來

越大,從當時住居的遺址與貝塚中已發現許多土器、石器和骨角等生 產工具,顯然文化已相當進步。 在繩文式文化逐漸向前推展的過程中,最後,日本文明終於進入 了農耕與畜牧的時代。當時人所豢養的唯一家畜是狗,從中期以後的 遺蹟,也發現了搗穀的石皿與大型的打製石器。由此推斷,當時似已 栽培青芋等作物。雖然如此,

仍非當時的主要產物。人們大都還依

靠漁獵採集為生。 就當時社會狀況而言,當時並無社會階級之分,亦無分工現象。 全村落人員均需共同工作。住居在形式上無優劣之分,人死之後均同 葬於共同之墳地,陪葬品完全一樣。弓

、舟、網等主要工具,均由

整個社會人員共同合作製造,也為社會所共有。由此觀之,當時並無 貧富之差異,是個純粹的原始共產制。就社會組織而言,當時是一母 系的氏族社會,

從當時的土偶可知。中期、後期的繩文式土器中,

有人類形狀的土偶,

些土偶大都為女性,和呪術信仰似乎也有關

聯。司掌呪術之權者大都為女性,故在原始社會中,具有統御集團的 權力。

種現象直到古代國家成立時方告終止。

第三節 彌生文化的形成與特質 在日本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的時候,世界的先進地區已進入農耕、 日本史

潑墨書房


畜牧與鐵器生產的時代,同時也發明了文字。譬如中國在殷商時,青 銅器已普遍使用,也創造了文字。到紀元前六∼五世紀的周朝末期, 已開始生產鐵器,運用文字的技巧也相當成熟。紀元前三世紀時,中 國社會的生產力與文化更急速發展,影響周邊地區甚大。其影響力甚 至還透過朝鮮半島,越過海洋而及於日本。本來孤立的日本遂被

漢朝的影響下。 紀元前三∼二世紀,南韓地區與九州北部的海岸地帶,已有和繩 文式土器不同系統,而用較高技術製造的土器,而且還由中國傳來農 耕法與鐵器等。

些和繩文式土器不同的新土器,日本史上稱為彌生

式土器(因其最早發現的地區在東京文京區彌生町,故名之)。彌生 式土器,式樣簡單,紋路呈直線形,和複雜多彩的繩紋式土器完全不 同。有人認為

是從海外輸入的。彌生文化大約在一個世紀之間,即

從九州北部經山陰、山陽,擴展至近畿地區,再由此延伸到伊勢灣地 帶,到紀元一世紀後半期,則已普及於關東地區。 彌生式文化的前期,在農業方面,大多以木製或石製的鋤頭翻耕 陽光充足的濕地,然後播種。收成時,則用石製

刀收割稻穗,並用

木臼與木杵搗穀。中期(紀元前後)的時候,九州北部的某些地方與 近畿的大和盆地,農業早已成為最重要的生產業務,還知道灌

的方

法。到中期末,後期初,日本人已經知道把土地瓜分,引水入田,用 草作肥,可耕地激增,收穫量亦相對增加,生活較前穩定。於是,人 口增加,村落擴大,雖然仍舊住在豎穴,但已知在高地營建倉庫,貯 日本史

潑墨書房


存穀類。 如前所述,農耕器具是石鋤、石 類。製造

些器具的則是鐵製的刃物、

、木臼、木杵等石器與木器 頭等。

些東西在彌生式文

化初期似乎已有。到中期已相當多,不過,鐵製農具仍然很少。

鐵器似乎不是日本列島所生產的。大概要到彌生式文化後期,日人才 開始製造鐵器類用具。 彌生式文化時期,不

有鐵器,也有青銅器,在一般先進文明

中,大致而言,文明進化階段相當清晰,其過程必為銅器→青銅器→ 鐵器。在鐵器時代,石器大都已非主要工具。但在日本,却同時使用 青銅器與鐵器,石器依然有其重要地位。

種新舊共存的現象,實為

日本文化的特色之一——重疊性。 日本最初使用的青銅器,是由中國輸入的劍和戟。它們並非用來 作戰,而是祭祀或儀式時使用的器具。到中期,日人已將輸入的青銅 器熔化,另鑄其他青銅器。從其自製的青銅器分布狀況言之,可以岡 山和廣島為界線,將日本分為兩個文化圈,一是西部的北九州文化 圈,一是東部以大和為中心的近畿文化圈。前者大都將輸入的戟、劍 熔化,改鑄成大型的戟、劍。後者則將輸入的劍、戟熔化,改鑄為銅 鐸,此一文化圈後來逐漸傳播到關東地方。銅鐸似乎也是當作祭祀器 具使用。就其鑄造技術言,銅鐸似比劍戟為高。銅鐸方面,已用幼稚 線條刻成狩獵,農業以及其他生產勞動的畫面。不

日本史

鑄造技術,就是

潑墨書房


農耕方面,近畿也比北九州(九州北部)高明。 時日本群島的文明進展,已比繩文時代快速。以前,花果多貯 存於土器,現在則將稻穀

放倉庫。石器亦逐漸為鐵器或用鐵器製造

的木器所取代。土器依然是主要的生活器具,而且因其用途之不同, 製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有缸、鉢、碗、皿、高

杯、蒸罐等式樣,且

大量製造。製造過程比前繁複。因此,在氏族共同體中,已有專業製 造土器者,鐵器、木器亦然,逐漸趨於專業化,氏族內部,分工現象 漸次形成,生產力亦逐步提高。 隨著生產力之提高,社會也開始有貧富貴賤之差,氏族共同體 中,有族長出現,國家的形式逐漸萌芽。到一世紀後半,中國後漢書 中載云:「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

是有關

日本史實的最早文獻記載。

裡所謂的「百餘國」,似乎是指北九州

族長們所統治的社會集團。

些集團每年均遣使赴中國,致力於新文

化的輸入。

日本史

潑墨書房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