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基金會《看的方法I》試閱本

Page 1


人本教育,是教育的理想;人本教育的實現,是懷抱理想者無可 逃避的任務;人本教育基金會,是為著

一切而存在的。

然而,任何一種理想都必須深植於土地,沒有一種理想的實現可 以超越人群。我們於是吐文絲、結字網,想要在台灣的天地之間,纏 住往來不息的、行動的或心靈的同志,

就是「人本教育文庫」。

說是人本教育文庫,但其中將要或已經出版的書,卻不像聽起來 那麼地「道貌岸然」或「義正辭嚴」。我們希望呈現的,是人的感 情、人的思想、人的生命、人心的律動、人世的無盡的可能,總而言 之,就是人以及人們可以有的、本然的面貌。當我們以一個人的資 格,真正觸動了自己的以及他人的心弦,一種以人為本的、愛與尊重 的人的教育,就成為最應該、最自然、最理所當然的事了。   很多年以後,當我們都已

行過,當

地上都已長成了充分發

展了的新的人類,也許,在某一個溫暖的家,或某一個「森林」學校 的某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散落著一本殘破的書,標記著我們今天做的 一切。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很多人以為,我和史英認識很久了。其實,我是先認識了「人本 教育基金會」,然後才認識史英。在我從美國回到台灣教書、參與社 區總體營造和教育改革的那些年裡,我經常聽到人本致力於台灣教育 改革的事蹟,非常欽佩他們對台灣教育的付出;尤其,他們堅持教育 應該回歸本質,讓孩子在自然中成長,培養快樂學習的精神等等的教 育理念和我不謀而合。因為人本的關係,我和史英的接觸和認識就好 像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爾後,在教育部長任內,我和不少民間關心教育的團體與個人, 包括人本和史英,有很多深入接觸的機會。透過他們的眼睛和耳

幫助我們從民間看教育的重要性、看教改的得失,提供給我們很多教 育的創新理念。有些人為此曾批評教育部是「人本的教育部」,也有 些人覺得我們應該有所避諱,然而如果民間和官方的理念相同,為什 麼我們不能把民間的力量和創新的理念引進體制內?我們若想要在校 園內落實多元智能的概念,建立多元價

的教育內涵,就不可能固囿

於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必須要打開心胸接納民間的異見和創思。

本書裡的每一

,都是實際生活或教學現場的體驗與經驗,也

都在呈現如何讓教育回歸到學習的本身,正好與「教學創新九年一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貫」相呼應。

些故事裡的道理,講起來平凡,卻也理所當然,教學

原本就應該如此活潑自然,但為什麼當它被書寫出來反而變得新鮮, 變得特別?我們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在傳統教室裡無法做到?

是因

為以往的教學都太制式化,雖然我們的老師對教學都有熱情也很熱 心,但是缺乏專業自主權和專業精神的訓練,互相模仿(其實就是傳 統的我教你聽的模式)的結果,失去了多元化;但最主要的原因還在 於我們自己和學生都習慣了過去那套制式的教學方式,以為

才是

「常態」,把創新教學當成了異數。   再以課程改革來說,多年來,國中小學的課程銜接不

出現斷

層,內容也支離破碎。如何將所有課程有系統地前後連貫,不同學習 領域間也作有機的整合,讓學習變得有效而完整,是一件刻不容緩的 事情。而教學內容每隔數年或逐年更新,則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情。新知識不斷被創造被發現,時代一直往前進,如果我們的教學內 容不能隨著變動跟上

步,難道我們的孩子要停留原處

?所謂的萬

年講義、萬年課本早就應該被淘汰。   又如,當初社會各界要求教科書應該開放給民間,

樣編訂教材

才能活潑化、生動化。原本開放給民間的結果,就會出現多元化的情 形,為什麼當

些多元現象出現後,我們卻又抱怨版本太多,學生讀

不完?很多方向正確的教育政策、理念,在落實的過程中遭遇困難, 往往是因為大多數人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想法。當社會改革和教育改革 無法同步或相互拉抬提昇,經常是相互傾軋、責備,以至於 看的方法

步顛 潑墨書房


簸、事倍功半。   我很希望藉由類似《看的方法》等書籍的出版,能

觸動更多人

對於教學創新的重新思考。一件事情的解決之道,除非有制式的條 約,否則每個人一定各自尋求解決方式。「尋找」本身,就是創造力 的基礎。創新、覺識、對事情不全然接受,以及具有批判性的精神, 就是教育改革下學生不一樣的精神面貌,也就是教育改革最主要的 目標。   教育一定要反映自然的環境,以自然作為檢驗教學成效的標準。 唯有在教師的本性自然、學生的本性自然,課程的本性也自然的三者 間找到自然的搭配,我們的教改才能

看的方法

落實。

潑墨書房


小時候學媽媽看報,總是坐在小板 十足了,但並不保證報紙沒有拿反。

上,翹著短小的

;架勢是

樣裝模作樣的次數多了,就得

了一個評語,是:狗看星星一片明!   我一直不知道

個朝代的古話,尤其不確定狗眼中的星星到

底是什麼樣子;但對於看不懂門道、只看見「一片明」的熱鬧的事 情,是早有警覺的。後來讀到卡爾‧波普的主張,說知識不是源自於經 驗和觀察,而是起自對於經驗和觀察所得之猜想,就深有所感,不但 發諸言論,還極力推行於教與學的哲學。

麼一來,對於現在流行的「新教育」,我就很有一點不同的意

見:每當人們勞師動

地要把學生帶到「現場」,或

費周章地架起

多媒體、要把教室變成電影院的時候,我總是唯一的一個「不合時 宜」的人,說是看看資料,或坐著談談,不也一樣?很有一些人和我 爭辯

事,說跳過實地的經驗和觀察,只關在屋子裡皓首窮經,怎麼

會得到真正的知識?他們尤其不能理解的是:你不是倡導森林小學的 ?怎麼反倒更像個學究?   其實,我向來就不相信森林只能在山上,也不認為非把教室都拆 了不可。重要的不是人在 麼,而是如何 看的方法

兒,而是心裡想著什麼;不是眼睛看見什

釋所看見的東西。所謂「猜想」,就是

釋的初步嘗 潑墨書房


試;唯有進入「何以如此」的質問階段,才算是知識形成的發端。經 驗與觀察,是任何具備感官的生物都能有的,唯有人才能在匯集

的大腦裡進行猜想。   然而,

不表示經驗與觀察不重要,而是說它們必須從屬於人

的心智活動;人應該是一個主動的經驗者,而不是一個被動的觀察 者。

兒所謂主動與被動,並不

是指出自個人意願或被他人所

迫;而是指心中是否有一個想要回答的問題。同樣都是熱烈地而「主 動」地去賞鳥,別人因而「被動」地記得許多鳥的名字和類別,只有 費曼(寫《別鬧了,費曼先生》的那個物理學家)和父親討論起飛的 原理,我相信那是每個孩子都為之心動的事情,而

就是我要強的重

要的差別。   所以,我一點也不反對走出教室或運用多媒體;問題是,在

前,人的心動了沒有?在之後的活動裡,有沒有呼應人的心動?或 曰,之所以強調經驗和觀察,正是為了讓學生有所體會,而引發令人 心動的問題啊?

當然也是一說,但如果真是

樣的話,我就要追

問:那種經驗和觀察是怎麼安排的?   也就是說,走馬觀花式的體驗,是很容易落入「一片明」之中 的;為了讓人真正認識

個世界,我們必須要講求「看的方法」。只

有眼睛,未必能看見;只是看見,未必能看出一個名堂。   收在 法為名的諸

個集子裡的,是我從各個角度所提供的「看法」;不以看

看的方法

,也都呼應了以上的談論。總之,就是倡導一種「愛智 潑墨書房


的生活」,希望「夫子入太 一下今天

看的方法

個資

而每事問」的古典精神,能

稍稍平衡

時代裡的「一片明」的傾向。

潑墨書房


蹲在那兒的未來的教育家,當然也熱中於火光和熱焰,   但他寧可把那聚集的能量,先從層層的包裹裡解放出來,   並妥當地安排引線的位置。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一九九三年一月

所謂人生,據說,不過是一連串不得已的抉擇̶​̶除了最後的那 一次;撒不撒手,是連抉擇都沒有的,有的只是單純的不得已。   到達「最後」之前,我們就是

樣一天挨過一天的。每一個抉

擇,都要付出代價;要是無需付出代價,也就算不得是一種抉擇;每 做一次抉擇,就得面對一次的不得已;要是沒有不得已,幹嘛還抉了 半天的擇?   「不得已」,乃是「抉擇」之本性。   有一個人想買一樣東西,貨比三家之後,高高興興地抱著他的 「精挑細選」,自覺買得 說

算;走來另一個人,卻有另外一種高見,

個雖然便宜,但那個更為耐用呀;說

更多呀;總而言之,他

個雖然耐用,但那個功能

個得意的買賣,原來不過是個不得已的抉

擇。   既然是已經做出的抉擇,不是當然地評估過利弊 估過利弊,不是當然地利多於弊

之比,也要算是明智的抉擇。當然,

?既然已經評

怕只有五十五與四十五的得失 是只就抉擇者個人判斷而言

的,如果來了一位更有學問的人,硬是要以其學問另做判斷,或者更 可能的是,用他的學問緊緊 看的方法

著那明顯的四十五的「失」,而不能體 潑墨書房


會抉擇者好不容易才估算出來的五十五的「得」,那就只好把

抉擇

稱之為「痛苦的不得已」。   然而,真正痛苦的是,自我們懂事以來,身邊從來就不缺乏「有 學問」的人,不是偉大的父母,就是萬世的師表,在他們龐大的身影 籠罩之下,我們蒼白地長大。更不幸的是,在我們好不容易長得 高,而終於

得了自己的陽光的時候,那「有學問」的人竟已「內

化」為自己的一部分,而長駐心頭終身相隨了。   凡是抉擇,當然都有其不得已;但心中一再地

記著種種的不得

已,卻可能根本沒有了抉擇。   每一道是非題,都是一道選擇題,總有人選擇「不答」;每一道 選擇題,都有隱藏的選項,就是「以上皆非」。   我們的人生,不只是一連串不得已的抉擇,還有更多不自覺的 「不抉擇」。不做抉擇,不

是無所得,其實失掉的更多,失掉了機

會,失掉了自主性,失掉了生之意趣!   「一連串不得已的抉擇」,是就活著的人而言的;即死者並無抉 擇,

有萬分的不得已。

人家說「苟且

看的方法

是生與死的對比,是生命與木石的界限;

生」,那還真要算是敦厚的評語。

潑墨書房


一九九三年二月

過年了,到處都聽到爆竹聲,走在街上,突然砰的一聲,嚇人一 跳。   順手撿起路邊的「爆竹的殘身」,開腸破肚的,有些難看,聞著 還有一點火藥的餘味。然而,在那電光火石的

那之前,

紅紅的,

小小的柱形,像根粉蠟筆似的,曾是多麼地安詳。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放炮。就在那轉角的廊簷下,一個小孩 蹲在那兒,非常專注地剝著爆竹的外衣,把裡面的火藥倒在水泥地 上,掃成一條彎彎曲曲的脊稜,像一條黑色的小蛇,然後在一端安上 一根拆下來的引線。   我站在一旁看,他也站起來端詳著他的成品。我說,你要點火 ?他說,再等一下;我說,等什麼?他說,要想想看引線放在 比較好。引線又被

到了小蛇的中腰,顯然,他想看火焰奔向不同的

兩極。   也許是一個寂寞的孩子吧。我

了開去,想著他、以及他獨自一

個的遊戲。或是厭煩了年節的喧囂,或是本來就無意於瞬間的激情, 然而我自以為,他的將來,可以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家。   現在所謂的教育家,反倒都像那些愛放炮的孩子,急急地領了壓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歲錢,急急地買來爆竹,再迫不急待地放掉它,而又總是成群結隊地 奔走。他們喜歡熱鬧,喜歡跟著做那些別人早就玩過千百遍的遊戲。 他們手上拿著可以發光發熱的東西,但並不想打開看看它的內容。   蹲在那兒的未來的教育家,當然也熱中於火光和熱焰,但他寧可 把那聚集的能量,先從層層的包裹裡解放出來,並妥當地安排引線的 位置。每一個生命,應該都是一種能量的聚集,教育應該能

點燃

它,讓它發出自有的火光和熱焰,照亮世間的景色,溫暖周遭的人 群,但在

之前,總要經過廊簷下寂寞的工作。

在層層的束縛之中,潛藏的能量只能是潛藏的危機;如何強烈的 炸藥,在開放的空間裡,也不致引起毀滅爆炸。我懷疑,

正是青少

年問題的根源。像一只爆竹,人們只是抱怨它引起了災難,卻從不過 問,是誰把它緊緊地

紮起來,而又為什麼總不肯及早把它釋放開

來?   過年了,到處都是爆竹聲,順手撿起路邊的爆竹的殘身,想著所 有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將來;在教育之前,他們曾是何等地安詳!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一九九五年四月

現在流行一種主張,要讓孩子多觀察;拿著望遠鏡觀察鳥,拿著 放大鏡觀察蟲子,拿著筆記錄雨量、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所謂田園教 學、自然教學或活潑教學,大概就是 課本,做作業,

麼一回事了。比起只教小孩背

當然要好得多。

那一天我拍國中數學教學帶,為了和現場的學生討論一個幾何問 題,黑板上已經畫了不知多少線條,標了不知幾個角度,不要說學 生,連我自己都看得「迷迷茂茂」。一個好的辦法,是把那些不需要 的擦掉,但是我想,應該還有更好的辦法。我就退了幾步,做出遠眺 黑板的樣子,一面跟他們說:「如果什麼都看見,就等於什麼都看不 見,我們要試著去看該看的,而把不該看的自動忽視掉,

就是『透

視』和『洞識』」。

種「用自己的眼(而不用板擦)去蕪存菁」的主張,不但引起

學生很大的興趣,負責拍攝的全景工作室的朋友好像更有所感。那幾 天大家一見面,大人小孩打招呼的詞兒都是「什麼都看見,就是什麼 都看不見」。   一般的看法,都認為科學起源於觀察,或說我們感官對客觀世界 的「感知」,以致引出現象論和實在論的爭議。然而,人是心中先有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了某一種問題,才會進行有意義的觀察;不是先做了種種觀察,心裡 才突然發生了問題。科學哲學家波普(Karl R, Popper)曾論及知識 的起源:「你們都熟悉

樣一種觀念:如果不通過我們的感官注入,

我們的理智中就什麼東西都沒有;但是我現在要反對的正是

個古老

而神聖的觀念。我認為所有動物都生來就有期望或預測,它可以做為 假說、做為一種假設性知識提出來……

些天賦知識和期望受到挫

折,就產生了『問題』……,為了觀察,我們心中必定有我們可能通 過觀察來確定的一定的問題。」(

一)

是非常典型的「人本主義」的觀點:在

紛紜的世界裡,人不

是被動的承受者,而是一個有著內在驅力的,充滿主動性的存在。是 種主動性,讓人可以看見他應該看見的,而不必被那些不須看到的 迷濛了他有限的眼睛。   許多人覺得奇怪,為什麼官方號稱的教育改革,總是避談「教育 現場」真正發生的問題,諸如教師的態度,學校的運作等等

?一百

多年前達爾文曾寫道:「多麼奇怪,竟有人不明白,所有觀察必定是 贊成或反對一些觀點的……」。(

二)

就解釋了為什麼官方看到的教育問題和我們不一樣,然而,又

很難說官方沒有看到「教育現場」的問題,所以,他們正是「什麼都 看到了,等於什麼都沒看到」。

(本文同時收錄於《從森林小徑到椰林大道》,天下文化出版,一九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九八)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其實,我向來就不相信森林只能在山上,   也不認為非把教室都拆了不可。重要的不是人在

兒,

而是心裡想著什麼;不是眼睛看見什麼,   而是如何

看的方法

釋所看見的東西。

潑墨書房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平常,都是太陽看我們;那一天,卻是我們看太陽的日子。   早在幾天之前,報上就說了,可以透過用廢了的底片來觀看,以 免強光刺傷了眼睛。早上十一點的下課時間,就真有三三兩兩的學 生,拿底片遮著眼睛仰著頭。我也湊過去,不錯,果然好看!像個月 似的。   不記得小時候是怎麼看日

的,也許用

板,或是其他什麼東

西,但總不至於是用底片。那個年頭,誰能有用廢了的底片 的孩子應該也有

?現在

板,不過報上說是底片,那就全國上下都用底片

罷!   看了一會兒,大家又進去上第四節課,也沒有人再提 就看了,還有

好說的

經過草地和走廊,

?中午下了課,我走回教員休息室放茶杯,

呀,真是奇景啊!透過樹葉灑了滿地的光點,竟

都是一個一個的小月 候,小月

件事。看

!尤其是在走廊的磨石子地面上,風過的時

們都飛舞起來了。

我急急地趕到會裏去,一路上想著,怎麼樣才能在高樓上製造樹 影

?一進辦公室,我就

著要硬紙板;有人說,硬紙板看不見,要

用底片(當然囉,報上說的嘛)。我也不吭氣,拿起硬紙板就扎洞;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又有人說,洞雖然小,恐怕還是會傷眼睛吧( ?)我還是不吭氣,拔

就往樓頂

,不用底片怎麼行

。還不錯,一大堆人都跟了上

來。   不幸的是,剛好來了一

半白不烏的雲,陽光被遮得半陰不暗,

我的「針孔」硬是在地上成不了「像」;又有人說了,你在地上找什 麼?我還是不吭氣,只是

地等。一會兒,雲終於過去了,但是透

過紙板上小洞的光點還是不明顯;把洞再弄大一點,又把紙板拿高拿 低地試驗,仍然看不出什麼。大家於是說,人家是看太陽,你是看太 陽的影子啊,不過,至少沒有人再提底片的事了。   我想,也許是因為沒有用打洞機,硬戳出來的洞形狀太不規則 了,就把兩手交疊起來,留個小洞讓陽光透過,說也奇怪, 然成功了。但是,還有人說,地上光點的月 上洞的形狀而已,

一回居

形狀,只是反應了我手

不肯承認它和天上的太陽有什麼關係。

時,已經沒有人肯看我轉動手的方向(以表明月

並不隨著轉

動)了。每一個人都忙著用各種方法「製造」各自的「針孔」去了; 有人折起裙角,有人讓兩手的手指交成網,有人把頂上「烏雲」散開 (烏雲遮日?),也有兩人相擁做交頸狀(以便在兩個身體間留一個 「針孔」)……,信不信由你,還有人

著自己的耳

,想要利用拆

下耳環之後的耳洞!   一位義工在樓頂的廢物堆裏發現了一個東西,是電鍋裏蒸饅頭用 的

製的隔板,上面布滿了排成幅射狀的小圓洞。義工問:「

看的方法

個行 潑墨書房


不行?」我一把搶了過來,等大家圍

了,把

個寶貝平放在陽光

下,提到約半人高。突然,大家異口同聲地爆出了尖叫,因為,地面 上整整齊齊地呈現了好多同形的月

事驚動了全會,下下上上的「人潮」,使通向樓頂陽台的窄梯

擠得「塞人」了。不一會兒,就看到一位同仁舉著一把鐵椅從窄梯擠 了上來。大家正在奇怪,日 不料,

都快結束了,難道還需要坐著細看

位老兄不但不把椅子打開,還把它用兩手平平地端著。原

來,那椅子的坐板上有許多圓洞,而地上日影,也規規矩矩地出現了 如數的月

不用說,每一個人都在追問, 之後,我們就上了一堂課。 說『月

到底是怎麼回事啊?所以,日

堂課上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家都

』是不對的,因為,月

從來不會是那個形狀!」

(本文同時收錄於《從森林小徑到椰林大道》,天下文化出版,一九 九八)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每月出版《人本教育札記》月刊   ‧出版「快樂新父母」親子有聲書系列   ‧出版「家裡的森林小學」有聲書系列   ‧出版「朱朱的心情小故事」有聲書系列   ‧出版「數學想想」輔助教材   ‧出版「人本教育文庫」系列叢書   ‧舉辦各式教改活動   ‧舉辦各種親子講座及討論會、演講

‧設立教育申訴專線:02-23670151#111   ‧進行「國會遊說」工作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進行教育政策研究   ‧發展人本教學法   ‧研擬教改對策

‧開辦父母、教師、青少年等成長班,及森小師培、人本教育學 程、數想師培及支點計晝義工老師培訓   ‧舉辦寒、暑假森林小學、親子營、見識營、銜接營及森林育系列 活動

‧成立森林小學   ‧設立「三重青少年基地」   ‧設立「數學想想國」   ‧推動「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社會運動

‧人即目的,不是工具──但人必須活在他的土地上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改變,要從教育開始;教育,使人成為他自己!   ‧人本,有一種「人的文化」

‧話說從頭   ‧台灣土地上的人本足跡──會務工作(1987年─2001 年)   ‧人本教育基金會足跡──組織架構   ‧經費,從

裡來?

‧走向未來?   ‧台灣與人本大事紀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1‧ATM轉帳 聯邦銀行(代號803) 帳號:10021+捐款人的手機後9碼(共14碼)

2‧郵政劃撥 戶名: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帳號:13385805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作  者:史英

出  版:潑墨書房      地址:106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二五三號六樓之一      電話:(02)2365 7755      網址:http://puomo.tw      信箱:info@puomo.com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puomo.pub

總編輯:吳麗芬 主  編:林青藍 執行編輯:盧玲穎 封面設計:童童工作室 美術編輯:徐孟真、賴奕實 發行人:朱台翔 出版者: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地址:106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27號9樓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電話:(02)2367 0151      傳真:(02)2362 5015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2013年1月 數位初版

看的方法

潑墨書房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