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從生活常規做起
文/ 徐國樹 校長
壹、品德教育的重要
品德是人的第二生命;品德高尚的人,贏得別人的信任與尊重;品德不佳的人,處處讓人懷疑,不得人緣。品德教育是實踐教育本質的基礎,在於兼顧知善、好善與行善之全人教育,是對當前社會文化持恆思辨與反思回饋之動態歷程。故於此刻,如何循由教育管道,強化具
有時代意義的品德教育,藉以促進家庭、學校、社會、組織、群體等良性互動與人際循環,的確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
貳、學校實施品德教育的原則品德的形塑,在於潛移默化的歷程中,
經由體察被仰慕者的特質或特定行為而產生認同感,再逐漸內化成為
個人行為準則。在家庭,父母親是他們效法的對象;在學校,老師
無疑是推動品德教育的主要推手;家庭教育容或出現不才子弟,進到
學校則是他們導正錯誤的最佳時機,也是大多數人建立良好品德的最好環境,學校實施品德教育的原則如下:
一、樹立典範:每位老師應以成為學生學習標竿為目標,以身作則樹立學生的道德典範。
二、民主參與:展現現代公民社會精神,從遵守校規、明辨是非、注重倫理、友善校園、愛惜公物、整潔環保⋯等著手,凝聚學生核心價值。
三、多元互動:設立多元及民主的論述管道,鼓勵學者、專家、社區、家長、學生,與學校、老師對話,形成緊密互信互動之合作關係。
四、隨機融入:品德教育宜融合入於學校正式、非正式、潛在課程中;透過故事講述、典章制度、集會儀式,以彰顯品德核心價值,並結合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等資源,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