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4 月 ISSUE 28
專訪GIS 系統專家
鄧淑明博士
推介創業天書
熱門話題文章:
贊助出版 :
•網絡公審,是網絡欺凌還是網絡正義? •卡夫卡的生存邏輯 •當增長走到盡頭時⋯⋯
閱刊 公開派發地點 >書店 三聯(中環、灣仔、 西環、九龍灣、 觀塘、紅磡、 將軍澳、荃灣、葵涌、 青衣、 元朗廣場、元朗文化生活薈) 商務印書館(尖沙嘴、銅鑼灣、沙 田、康怡、德福、城巿大學、理工 大學、科技大學、中文大學) 序言書室 春藤書坊 樂文書店(銅鑼灣 、旺角) 開益書店(旺角) 天地圖書(灣仔)
Hong Kong Special Coffee LTD.
荃灣官立中學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
Greenfield Cafe
聖嘉勒女書院
基督書院
Le Velo
英華女學校
將軍澳官立中學
Les Artistes Cafe
華英中學
聖公會呂明才中學
Artisan Cafe
民生書院
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Cafe Corridor
英皇書院
青年會書院
Cafe Je T'aime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
Rosie's Cafe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
馬錦明慈善基金馬可賓紀念中學
Jam 相惜
觀塘瑪利諾書院
麗澤中學
Homei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信義中學
花粉熱
保祿六世書院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慈幼英文學校(中學部)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
森記書局
> 大專院校
上海印書館
香港大學
國風堂
香港中文大學
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
香港浸會大學
田園書屋
香港城市大學
榆林書店
香港理工大學
城邦書店
嶺南大學
森記圖書公司
珠海學院
書得起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學習資源中心
讀書好棧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利臣山、觀塘)
精神書局(北角)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實現會社
東華學院
陳湘記書局(灣仔)
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
尚書房
青年學院(邱子文)
保良局顏寶鈴書院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 香港真光書院 聖士提反書院 嘉諾撒書院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 幼稚園 仁愛堂劉皇發幼稚園暨幼兒園 仁愛堂吳黃鳳英幼稚園暨幼兒園 仁愛堂鄧楊詠曼幼稚園 仁愛堂龐盧淑燕幼稚園
聖保祿學校(中學部)
> 其他
南亞路德會沐恩中學
香港挪亞方舟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
教協(旺角服務中心)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
伯樂音樂學院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1a 空間
迦密中學
Adecco Personnel Limited
> 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新會商會中學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拔萃女書院
瑪利曼中學
聯保醫務所(中環、尖沙嘴、九龍塘)
拔萃男書院
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
環宇醫務協會有限公司
德望學校
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
聯合醫務保健集團(中環)
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
離島婦聯
協恩中學
佛教大雄中學
仁愛堂順天培訓中心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香港培道中學
基督教協基會黃埔綜合青少年中心
香港華仁書院
寧波第二中學
平等機會委員會(香港)
香港培正中學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
新蒲崗公共圖書館
> Cafe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路德會呂祥光中學
香港健康協會
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
景嶺書院
突破
Roundavy's Kitchen
聖保祿中學
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
青木咖啡店
香港真光中學
鄧鏡波學校
TC2 cafe & workshop
聖若瑟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書院
Cafe O
聖若瑟英文中學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
Freshness Coffee
迦密柏雨中學
匯知中學
Hazel & Hershey
藍田聖保祿中學
培僑書院
新亞圖書中心 基道書樓 樂活書緣 博雅小書店 我的書房 大業公司 小息書店 世紀書樓 中華書局(油麻地 、荃灣 、將軍澳) Books & Co.
2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Content
2016/04 ISSUE 28
透過地圖,我們可以瞬間看地球!鄧淑明博士作為香港 GIS 系統的先驅,由零開始至創下一番事業,為我們打開地理資訊的 重要一頁。到今天,她肩負指導者角色,為《閱刊》讀者推介幾本對創業者特別有用的書,且看今期人物專訪〈不是孤高
MAP 〉 (P4)。 由 Startup 跳到網絡世界,在這人人都是評論員的年代,一石激起千重浪,有時候一個無心玩笑,隨時演變成網上欺凌事 件。從事電腦業的說書人 Horace Chan 提出〈網絡公審,是網絡欺凌還是網絡正義?〉 (P10),由記者 Jon Ronson 追查網絡公審現象寫成的《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值得沉淪網海的人們反思。 2016 經濟吹淡風,金融思想家 Satyajit Das 的新作《The Age of Stagnation》可謂相當應景。說書人佟若喬感嘆〈當增長
走到盡頭時⋯⋯〉 (P12),說此書或是現代啟示錄,有著警世作用。面對經濟環境的瞬息萬變,懂得審慎理財方為上 策。兒童理財專家阿哲爸爸今回在專欄中一面謙稱〈我不是兒童理財專家〉 (P31),一面推介教導孩子何謂「收入」 的兒童工具書《各行各業圖書百科》;精美的圖文介紹各行各業,透過了解各種工作賺取回報的方法,助孩子將「收入」從抽 象的概念變成具體的認知。 兒童除了要學理財,心靈健康更不容忽視。精神科醫生許龍杰撰寫〈卡夫卡的生存邏輯〉 (P24),透過卡夫卡的 《變形記》,指出現今的孩子過早被「催谷」,「異化」由成人蔓延至青少年甚至兒童。而美女說書人小書的〈最後的抉擇〉
(P20),介紹 Emmanuèle Bernheim《天堂計劃──陪父親走向安樂死的一段路》,探討對病人「安樂死」的迷思。 人類思維是多層次的結構,說書人 Mr. Grey 的〈出錯〉 (P21),介紹 Rolf Dobelli 著作《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 講述人類的認知偏差。說書人華少則仰慕作家 JT 叔叔,尤其推介《莊子基本功》一書,說〈肉類分割技術員其實可
以好型〉 (P18)。 多倫多大學教授邵頌雄,看作家李歐梵新作《人文六講》有感而發,撰文〈人文的價值〉 (P14),指「人文精神」也只 有通過跨學科的學習,把已經被分解的各門學問重新整合、受其薰陶,才可浸淫出對這種整合智慧的深切體會。而身為《倫 敦書評》撰稿人的盛韻,專欄介紹 D. J. Taylor《The Prose Factory:Literary life in England since 1918》,一談〈英國
文壇百年變遷〉 (P29)。那邊廂,猶太裔作家 Simone Weil 在生命最後歲月寫成的《The Need for Roots》,讓說書人 彭依仁感悟〈靈魂「扎根」的需要〉 (P30)。至於遠在東方的歷史「新」視角,則交由神隱才子四斗米士〈冷眼看 歷史〉 (P28)去講解。 熱愛旅遊的 90 後說書人馮紀立,以〈愛恨千字文〉 (P16)介紹 Jamaica Kincaid 的《A Small Place》,或許讓你在下 回旅途中,想到觀光以外的一點感思。愛好音樂者,勿錯過說書人謝毅的〈通往古典殿堂的金鎖匙〉 (P26)。 其他欄目: Selected
贊助出版 :
Review(P32)、New Releases(P34)
出版:Read Monthly Publishing Limited 顧問委員會: 雷鼎鳴教授、呂大樂教授、羅乃萱 女士、張灼祥先生、李偉榮先生 編輯:田佑珍 助理編輯:馮紀立 美術:梁秀華
郵政信箱:上環郵政局郵政信箱 33099 號 網址: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索取《閱刊》,請電郵至 info@readmonthly.com 香港編印 此印刷品由環保紙製成 Printed on recycled paper 此印刷品可循環再造 This product can be recycled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3
WHO'S WHO
不是 孤高 MAP 很多人在家中或辦公室會掛上一張地圖或者擺放著一個地球儀。 對你我來說, 也許那不過是提高生活品味 的布置,又或者提醒自己要「放眼世界」的工具。
訪問滿身公職及業務繁忙的鄧淑明博士(Dr. Winnie Tang)前, 已獲知會對方只能抽空兩個小時接受訪 問。 走 在 她 辦 公 室的 走 廊 上, 看 到 那 些關 於 香 港 植 被、 有關 殭 屍 等 特 定 主 題的 地圖、 酒 杯 造 型 及 清 朝 繪 製的地圖, 我和攝影師不禁被吸引。 鄧淑明有條不紊地為我們講解那些擺設背後的故事, 滿足我們的好奇 心, 而訪問亦由一個另類地圖擺設的介紹開始:「你有否留意到中國象棋棋盤中間有條河?那不只是一個棋 盤,還是一幅地圖!」
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認識鄧淑明 香 港大學理學 博士, 太平紳士(JP) ,2006 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之一,擁有20多年資訊 及通訊科技(ICT)行業發展的經驗,是Esri 中國(香 港)有限公司創辦人及主席, 公司 旗下產品及服務獲得世界各國政府部門及私 營機構廣泛應用。 積極從事寫作,以推廣有 關ICT的 知 識 和 應 用, 分 享 其 對 環 境 保 護、 樹木保育和創業等理念。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5
與大自然邂逅 GIS先驅 不少人升上中學後才接觸人生中的第一次地理 課。個子不高的鄧淑明卻由於身高的「優勢」 , 比其他人更早注意及接觸到圖書館放在低層位 置的地理書。 不過真正讓她接觸到地理的,卻緣起於她的成 長期。「因為父母工作太忙,所以我是由祖母帶 大的,而且一直都住在祖母家。」同住的還有未 婚的叔叔及姑姐,都從事教育工作,「他們常常 帶領學生及朋友到山上考察,我都會跟著一起 去,因此常接觸到地理及大自然, 多了一些探 索外面世界的機會。」 「其實無論路途幾遠, 我們都是走路去的, 過 程之中使我見到很多不同及豐富的事物, 令我 更加相信一步一足印,將來我可以透過自己的 腳及地圖看到更多不同的事物及世界。」鄧淑明 的路,似乎冥冥中早有鋪排。 得到父母的尊重, 她選讀地理, 更較同齡朋友 多了一份遠大眼光, 揀選了當時美國開始推動 及發展的學科「地理資訊系統」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簡 稱GIS) 。「 這 是 一 個 很難得的機會,那時是香港第一次開班, 即使 在東南亞亦沒多大機會接觸,而且這科又結合
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了我最愛的電腦及地理,我深信對推廣地理普 及以致深入應用一定有幫助!」 「當時 港 大 只有20 個 名額, 課 程中的實 驗 與 考 察 評 分 非 常 嚴 謹, 次 數 密 集, 為了完 成 功 課,很多時要留在學校數星期。回想起那些日 子我過得十分快樂。」鄧淑明笑著憶述。
遺傳創業基因 堅持目標 畢 業 後, 當 時 還 沒 有 所 謂 的E c o s y s t e m 存 在,所以鄧淑明去了環保團體工作,為他們提 議 及 完 成 香 港 第 一 幅 植 被 地 圖(Vegetation Map) 。這個「第一步」對她的意義相當深遠, 亦因為是次工作機會,她接觸了外面更大的世 界、更多的相關組織及政府機關。 「如果沒有製作過這幅植被地圖,你不會知道 香 港這個彈丸 之 地的植物種 類比英國還要多 呢!這令我更加深信只要善用GIS,我們一定 會在香港發掘到更多。」 言談間她多次感激理工大學及昔日大學老 師的支援;如果沒有那些,結果又會否 一樣呢? 「事實上我在計劃早段已經同
時申請了其他資助,而在我們的計 劃發展到尾段時,IBM已經同意了為 我 們 提 供 協 助。 我 想, 克 服 困 難 的 法 寶,除了是對GIS的熱衷外,或許是父親 遺傳給我的創業基因。」 鄧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於元朗第一代的冷 氣機商人。 當時他深信香港中產階層將日益擴 大,於是致力解決電路設施及沒有足夠技術員 工等問題, 於當時村屋滿街的元朗, 努力引入 冷氣機,最終成功建立一番事業。 父親積極解 決問題的態度以及對目標的堅持, 童年時代的 鄧淑明一一看在眼裡。 相信這絕對是今天的虎 爸虎媽最需要明白的身教。
11個月無糧出 不言放棄 每個創業過程必定有其背後的故事,鄧淑明也 不例外。「當時我連續11個月沒有薪金,旁人亦 質疑我的選擇:地圖為何一定要用電腦畫?用 手畫不是一樣嗎?漂亮的地圖在功用上有分別 嗎?」 不過她知道前行所需的除了堅持外,找到跟她 共同進退的夥伴同樣重要。即使已經11個月「無 糧出」 ,她還是決定聘請了公司第一名員工,並 資助她到美國學習GIS, 希望 對方回港後能夠 助自己一臂之力。 可惜世事難料, 該員工回港 後兩三個星期便癌病復發,其後與世長辭。 這 位 夥 伴 雖 然 離 開, 但 在 其 生 命 最 後 階 段 時 不 忘 告 訴 鄧 淑明,「一生 最開心 及 珍 惜的是 一 起 參與公司的誕生, 看到GIS行業 在香 港正式 發 展。」這 一 句 話 令 鄧 淑 明 更 相 信自己 的 選 擇 是 正 確 的, 而 對 方 從 美 國 為 鄧 淑 明 帶 來 的 一 本 書 ——《Building A Successful Software Business》 , 除 提 供了一 些 理 論 外, 更 重 要的
是 帶 給 她 一 份 努 力邁 向共 同目標 的 鼓 勵。「 書 中內容主要提及如何為客戶訂立真正需要的軟 件,正規軟件公司的執行模式, 是軟件公司創 辦人需要一看的書。」
《Building A Successful Software Business》 (O'Reilly Media / 1994) 作者:Dave Radin
大衞與哥利亞 完美合作 一路上跌跌撞撞, 讓鄧淑明最快樂的, 是市場 對GIS需求的正 面 改 變, 以及 辭去 大學 教 席去 創業的決定。 那些年, 她已明白到要培育更多 GIS人才、 拓 展行業及 提升香 港競 爭力最需要 的不只是 教育, 而是 令 各 行各 業都意識 到GIS 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真正的市場需求及就業機 會,又何來學生呢? 「現 在已經 有不 少 行 業 需要GIS科 技的幫助, 例 如 高 速 公 路 的 維 修 工 作、 地 產 項 目 發 展 等 等。」今 天香港GIS市場, 已由當年她一間公司 幾 乎 聘請了全 港 所 有的GIS畢 業生, 發 展 至 大 家都 面臨人才短缺的情 況。 她 對GIS行 業的貢 獻,可謂絕不簡單。 全 球 市 場 競 爭 激 烈,Google更 絕 對 是 全 球 地 圖行業的哥利亞,一般人眼中要做到生存及成 功, 除了避開對手的優勢外, 便是直接競爭, 但鄧淑明眼裡看到卻是「合作」 。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7
集合專才貢獻 成功之道 去年1月開始,Google已和鄧 淑明的公司簽 訂 全 球 性 合作 協議, 同意停止 提 供 企 業 級GIS服 務, 並把一切目前及未來的相關客戶及服務都 交由她的公司處理。 被問到這種IT合作概念的 靈感來源時,鄧淑明推薦了Walter Isaacson的 《The Innovators》 。 「這本書內除了有超過60個成功人士的故事, 最重要的訊息是科技成就與突破並非單靠個人 能力或偶然機會,而是集合很多專才的貢獻與 合作,日積月累而成。 即使有了TCP / IP還是 要有Modem的發明才能夠推行。」鄧淑明表示, 行業之間有時難免會遇到競爭, 但只要大家明 白到資源處理及運用的平衡、 競爭為自己及消 費者帶來不便後,自然會合作, 發展成今天最 好的結果。 「 如 果 年 輕 的 創 新 者, 尤 其 是 軟 件 相 關 的 Startup,我推薦他們看這本書,因為書中教導 大家如何透過以合作思維出發, 使創業意念更 快做到由構思達到落實去執行,到最後變成真 正的解決方案。 除此以外,書內更提及公司之 間甚麼應該合作甚麼不應該合作,以及需要注 意的事項,絕對能為創業者帶來一些啟發。」 說 著, 她 由Bill Gates( 微 軟 創 辦 人 )童 年 時 代 和姊姊的第一個 合作、 微 軟 創業、 跟IBM合
鄧淑明重視人才更 重 視 緣 分, 從 不 曾 因同事不達業績目 標而解僱。
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作、反收購到今天兩間公司的股價娓娓道來。 我深 信此書對 她的影響絕對不只於 其公司發 展,而是更直接地影響她的人生價值觀。
What Money Can't Buy ? 珍惜緣分 「取 之於 社 會, 用之於 社 會。」祖 母這句話, 成為鄧淑明的宗旨。當談到香港的創業情況, 她提出如果想香港新一代創業者的路走得更順 更遠,成功企業家的指導角色十分重要。所以 到了今天,她仍抽時間返大學教書、於不同的 報章寫稿並為年輕創業者擔任指導者的角式。 肩負著指導者責任,她對公司的同事也有著 非一般的建議,並為同事推薦了一本我意想 不到的書《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人與人之 間的關係正是Michael Sandel所說的 “What money can't buy” 。我從 來沒有因為公司表現不濟而辭退 任何一位員工,亦不曾因同事 不達業績目標而解僱。我 們之間遇到亦是一種緣 分,一定要珍惜。」 她說今天公司走到 20周年,人際關係及相
互信任其實十分重要, 面對公司同事、 合作夥 伴到公司客戶之間的相處亦一樣。 所以她十分 希望同事們能夠明白甚麼事情才是人生最重要 的, 不要為了錢出賣所有東西,同時不要認為 有了錢便甚麼也可購買。 Text:Ivan Wong 《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3) 作者:Michael J. Sandel
給子女的三本地理圖書 《The Amazing Pop-up Geography Book》 (Dutton Juvenile / 2000) 作者:Kate Petty 要 滿 足 小 朋 友 對 世 界 的 好 奇 心, 不 妨 為 他 們 準 備 一 些 具 互 動 性 質 的 簡 單 地 理 圖 書,《The Amazing Pop-up Geography Book》以 色 彩 豐富的Pop-up設計,讓世界各地的地理資料變 得更立體, 提高小朋友對探索世界的想像力及 好奇心。
中小 學生 可以閱讀《 藏 在 地圖裏的香 港 》及 《The State of the World Atlas》 ,兩本書分 別用上近似Infographic的概念設計, 為看地 圖的人 提 供 在 財富、 和平、 戰 爭、 環 境 等多 方面的各 地 狀況。 雖然現今資訊唾手可得, 但這兩本書傳遞訊息清晰, 必能為小讀者留 下深刻印象,並產生對認識世界的興趣。 《The State of the World Atlas》 (New Internationalist Publications Ltd. / 2013) 作者:Dan Smith
後記 與 鄧 淑 明 的 一 席 話, 讓 我 肯 定 地 圖 對她來說一定不只是一張紙或搵食 工 具, 而 是 她 人 生的 起 點、 人 與 人 之 間的 溝 通 橋 樑, 更 是 她 認 知世 界的工 具。 她 相 信 緣 分, 更 珍 惜 緣 分, 但 卻 不 輕 易隨 緣。 訪問最 後 她 分 享了其 座 右 銘「 實 事 求 事, 以 人 為 本, 一 切 從 心出發。」我想我見識了人人懷 念、 上 一代常掛嘴邊的「獅子山精神」 ,那種 老香港的堅持及不爭之爭。
《藏在地圖裡的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2013) 作者:陳瑞安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9
MEDIA
網絡公審, 是網絡欺凌 還是網絡正義? ala nc he . to fee l res po ns ibl e for the av Th e sn ow fla ke ne ve r ne ed s
俗 語 有 云:「 寧 得 罪 拉 登, 莫 得 罪 高登」 , 高 登 起 底 組, 一 個 令 人 聞 風膽喪的名字。 成為高登起底組的 目標,閣下的所作所為將被公諸於 世, 忽 然 間 從「 沒 有 人 」 ,搖身一 變 成 為「 網 絡 名 人 」 。 不但在網絡 世界受千夫所指, 現實生活亦掀起 巨大變化, 身邊的親友同事不免受 網絡資訊影響, 從此對你「另眼相 看」 。若僱主認為你有損公司聲譽, 分分鐘連工作也失掉。 最可怕的, 是網絡不會遺忘歷史, 不論時隔多 久,只要把你的名字Google一下, 即可重溫當日網絡公審的盛況。 說書人
Horace Chan
中年電腦工程師,在矽谷某老字號科 技公司混飯吃。每次回港省親,遇著 親友問做盛行,總要費一番唇舌來澄 清自己不是IT人。
10
被起底者可能很無辜,只不過在公 眾地方做了件白痴事, 不幸地被人 拍照放上網。 也有些被起底者可能 是罪有應得, 法律不能將其制裁, 只有把事件真相公諸於世, 在巨大 的群眾壓力下, 權貴亦無法包庇縱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容, 當事人終於受到應得的懲罰。 然而, 網絡公審到底是網絡欺凌還 是伸張正義? 記 者Jon Ronson花 了 兩 年 時 間, 追 蹤 調 查 網 絡 公 審 這 個 現 象, 寫 成《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 。 書中從公審的歷史說 起, 其實以侮辱作為懲罰的手段, 早 在 網 絡 出 現 前 已 存 在。 社 交 網 絡的興起, 不過解放公審的權力, 讓 每 個 人 都 有 發 聲 的 機 會 —— 可 以是消費者聯合起來公審不良企 業; 可 以 是 讓 真 相 重 見 天 日 令 壞 人罪有應得;亦可以是自以為是的 正 義 之 士, 拿 起 石 頭 扔 任 何 看 不 順 眼 的 人。 書 中 的 第 一 件 案 例 是 Jonah Lehrer, 他 曾 經 是 暢 銷 科 普書的作者, 被博客揭發他杜撰書 中 關 於Bob Dylan的 訪 問 後, 由 出 版 界 明日之 星 淪 為 過 街 老 鼠。Jon
分 別 訪 問了引 爆 者 和Jonah, 把 兩 邊的故事忠實地呈現出來。 有讀者 會 可 憐Jonah所 受 的 精 神 創 傷, 亦 有讀者對出版社想把博客滅聲感到 憤 怒。 至 於 最 後Jonah的 公 開 道 歉 是否誠懇,抑或是收錢做騷繼續欺 騙世人, 乃作者留給讀者思考的問 題——侮辱與認錯兩者有何關係。 侮辱是讓人認錯改過、 重新被社會 接納的儀式, 還是一個將他隔絕在 社會外的懲罰? 書 中 的 其 他 案 例, 讓 讀 者 不 禁 反 思, 在網絡公審的世代, 該如何自 處。 紐約公關公司的女總裁, 上飛 機去南非旅行前, 在其沒有甚麼人 氣 的Twitter寫 下 一 個 種 族 笑 話, 不知甚麼原因短短幾小時內全球瘋 傳, 她 還 未 下 飛 機 便 被 公 司 炒 魷 魚;有人更威脅要殺死她, 嚇得她 數月不敢出門, 亦不敢上網。 然而 那個女總裁根本不是種族主義者, 網民把一個失敗的笑話當真, 然後 群起而攻之, 棒打落水狗。 群眾把 邪惡的想像投射在她身上, 把她塑 造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 有如中 世紀的獵巫。 另 一 方 面, 誤 用 網 絡 公 審 也 隨 時 玩火自焚。 在一個電腦業界的會議 上, 一名黑人女子不滿後座的男人 講 性 笑 話, 拍 照 放 在 互 聯 網 公 審 他, 害他丟了工作。 其他網民看不 過眼, 認為她欺人太甚, 容不下無 傷大雅的低俗笑話, 將她「起底」 拿出來公審。 剃人頭者, 人亦剃其 頭, 最後她也丟了工作。 後來的故
事更加意味深長, 講性笑話的男人 很快找到新工作, 學懂了不再口沒 遮攔, 公審事件給了他一個教訓。 相反, 黑人女子一直找不到工作, 而她依然堅持自己所做的事正確, 說網民不應該把矛頭指向她。 發動 網絡公審的人, 必定深信正義站在 自己一方,可是若果網民不認同呢? 有時候, 網絡公審也不一定奏效。 方程式賽車主席爆出性醜聞, 與妓 女玩納粹制服誘惑群交派對, 網民 自然不會放過他。 可是對一個無恥 的人, 侮辱有效嗎?不 用說外國這 麼遠, 香港也有不少政客和藝人, 儘管天天被網民罵, 仍然自我感覺 良好。 自認是一等良民的, 倘若不幸成為 網 絡 公 審 的 對 象, 也 不 必 太 過 擔 心末日到臨。 在網絡世界中, 只要 Google頭十頁搜不出來,那項資訊 便等同不存在。 有錢能使鬼推磨, 作者跟進此書其中一宗案例, 追訪 網絡名聲維護公司, 看看如何實地 操作網絡名聲, 把網上不雅照片的 黑歷史,如同粉筆字般輕輕抹去。 這 本 書 不 是 那 些 四 平 八 穩、 各 打 五十大板的廢話文章, 說網絡公審 是雙刃刀, 網民要對自己言語的力 量負責云云。 作者沒有為讀者提供 結論, 一錘定音的說網絡公審是好 還是壞, 只展現網絡公審的不同角 度,讓讀者自行思考判斷;在下次留 言按讚瘋 傳之前, 停一停想一想, 這會否帶來你想預期的結果。 閱
作者 / Jon Ronson 作家、記者、紀錄片導演。著作有 《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The Psychopath Test》等。
《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 (Riverhead Books / 2015)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11
ECONOMICS & FINANCE
當增長 走到盡頭時 ⋯⋯ 2016 年 開 局 有 多 壞? 相 信 不 需 要 我多講, 大家看看自己股票戶口的 餘額, 便已心中有數。 懂得安慰人 的,一般都會說:「一日未沽,一日 都未輸!持貨十年一定賺!」嗯,是 真的嗎?
說書人
佟若喬
80 後財經公關,大 Deal 細 Deal 統統 做,business trip 出 不 完, 新 聞 稿 寫 不盡,但見盡銀行家、公關傳媒界的 奇怪異事。
曾 經 準 確 預 言08 金 融 海 嘯 發 生、 2014 年 被 彭 博 提 名 為 世 界50 最 具影響力的金融思想家之一的 Satyajit Das, 在 新 作《The Age of Stagnation》中指出, 大家不 應 再麻木相信經濟長遠一定會增長、 資產一定會膨脹, 全球已正步日本 後塵——進入全面滯脹時代。 作者在書中提出大量數據, 說明經 濟已進入「新常態」:增長率低,基
1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本面臨於失衡的狀態;資金氾濫, 導致龐大的債務。 他警告目前並非 可以用簡單經濟周期來解讀的世界 經濟, 若沒有一次徹 底的改變, 將 為所有人帶來悲劇。 而他最大的質 疑是, 掌權者是否有能力應對當前 的問題,避免危機重演? 對於這個質疑, 小妹抱有同感。 因 為事實上,由去年至今, 金融市場 上的黑天鵝都是由央行造成的。 先 是 去 年811中國人 民 銀 行 突 然 在 無 預警下將人民幣大幅貶值, 反轉全 球資金流。 今年初日本突然實施負 利率,日圓不 跌反升, 全球拋售風 險資產, 結果受罪的, 是你和我這 些只不過為了跑贏通脹而投資的小 股民。
你可以說作者是大淡友, 對前景看 法過分悲觀, 但決策者在金融海嘯 後黔驢技窮, 對金融市場以至經濟 無計可施, 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特 別是全球央行過分依賴貨幣政策, 明知效用日漸消退, 但興奮劑一劑 比一劑重。 試問每次有病都服用抗 生素,到大病時仍有藥可醫嗎? 以最近愈來愈多央行加入負利率陣 營為例, 其實是要全球人類一起做 白老鼠, 進行一次金融實驗。 沒有 人知道利率還可以有多低, 也沒有 人知道 是否真正能 扭 轉目前的經濟 困局;掌握者的決定,實在難以令人 心安。 投資, 無錯是靠自己的眼光, 但 在
世界經濟愈趨一體化下,因為一些 遠在千里之外的掌權者錯誤或魯 莽的決定而輸錢, 我們可以向誰投 訴,向誰問責? 要全球經濟重回秩序, 或者我們真 的需要決心再來一次經濟革命。 作 者提出了一劑苦藥方, 而這劑藥已 在08年金融海嘯當中破產的冰島見 效:徹底改革(或應是改過) ,決心 勒緊褲頭, 大幅削減債務, 讓經濟 回復其基本面貌。 這條復甦之路,痛苦而漫長,但世界 經濟要浴火重生,似乎已別無他法。 這本書或是現代啟示錄,有著警世作 用,然而能否得救,還須靠世人自身 努力。 閱
作者 /
《The Age of Stagnation: Why Perpetual Growth is Unattainable and the Global Economy is in Peril》 (Prometheus Books / 2016)
Satyajit Das 金融專家,擁有超過 35 年經驗。2014 年,彭博提名他 為世界 50 最具影響力的金融思想家之一。他曾任職花旗 集團、美林證券以及 TNT 集團,並在全球為提供銀行、 投資者、企業和中央銀行擔任顧問,也為《金融時報》和 《華爾街日報》撰寫文章,另著有《Extreme Money: The Masters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Cult Of Risk》 。此外, 曾參與製作 Charles Ferguson 的奧斯卡獲獎紀錄片《呃 錢帝國》 (2010 年)和全國廣播服務節目《金錢、權力和 華爾街》系列(2012 年)。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13
HUMANITY
人 文 的 價 值
「大家每天為賺錢而辛勞之餘,誰還會想到『人文』的問題?」 這 是 李 歐 梵 教 授 為 他 的 演 講 集《 人 文 六 講 》中第 一 講 裡 面的第 一 句話。「人 文」 在今天不值錢,確是不爭的事實。年初便 有一篇台灣的報道,說人文系畢業的學生 「工作難找、薪水不高」 ,而且難以支撐大 城 市 的 生 活。 這 情 況 不 但 見 於 台 灣、 大 陸、香港,也見於北美。加拿大去年亦公 布了一項統計,學士生畢業後兩年的平均 收入,以醫療、工程、法律等最具優勢, 而排在列表最末的,主要都是人文學科。 李教授開場白所說的,應該是全世界的趨 勢了。 即使於各地大學內,資源分配上,人文系 所分到的也是最少的。筆者工作的大學, 原來的人文系體制龐大,當中包括歷史、 藝 術、 哲 學、 宗 教、 文 學、 人 類 學、 音 樂、舞台演出、新媒體研究,以至各種語 言的學習等等。因為這些科目都同屬一個 學系,各種跨學科交流和研究的風氣也特 別濃烈。筆者由專研宗教而邁向音樂、哲
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學、電影等,跟那些年能在如此的人文氛 圍下工作,不無關係。可惜幾年前,這個 歷史悠久的人文系也因為各種原因,被一 拆為三, 連「人文」之名亦一併拆掉了。 剩下的,就只有各別的科目,而不見了貫 連它們的精神。 問 題 是: 「 人 文 」還 有 存 在 的 價 值 嗎?至 於人文系的學人,只是出於對某一科目的 興趣而報讀,還是真的受到人文精神的感 召? 李教授於《人文六講》中,即從「全球化 下的人文危機」說起, 解說「現代化」以 前的世界,「文化都是一種經由人的心智 和創造而產生的成果」 , 而所謂人文, 其 實就是「以人為本的文 化」 。 可惜的是, 在 一 切 都 商 業 化 的 今 天, 探 討「 人 文 價 值」卻被視為老生常談,人文學科也被邊 緣化,一味往實用、實際的方向進發,而 推行所謂的「通識 教學」 。 教授說「其實
說書人
邵頌雄
熱愛音樂、喜歡電影,亦好文史哲學、 宗教命理。現任教於多倫多大學。
人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知識,而是用知 識和理智性的思考,教我們如何做人和面 對社會,而思考的方式不是靠幾個簡單的 方程式和數字可以做 到的」 , 可謂一矢中 的。 現代教育體系把各門學科獨立起來, 美其名說是「專業 化」 , 實質卻是把人文 精 神 割 裂 得 支 離 破 碎, 令 學 人 都 只 見 樹 木、不見樹林。 例如哲學領域下,有「語 理分析」一門;但學人如只涉獵語理的分 析,卻漠視這門工具背後的哲學精神,即 可流為鬥嘴不饒人的小聰明。 「人文精神」也只有通過跨學科的學習, 把已經被分解的各門學問重新整合、受其 薰陶,才可浸淫出對這種整合智慧的深切
體 會。 是 故,「 人 文 」不 可 能 是 一 門 獨 立 的學科,而是融會各種學科而累積的人生 智慧。因此, 教授於書中的第二講, 便為 讀者「重 構人文學科和素養」 , 接下來並 通過小說、 文學、電影、 建築、音樂等討 論,以其幽默和博學,演示如何以人文精 神一一貫串。 「人文不 值 錢」 , 可是 這 樣的評 價, 立足 點還 是 基 於一份廉價的「實用主義」 。然 而,當世界只剩下虛幻的表象、人們都為 虛妄的物質生活營營役役,這樣一部闡釋 人文精神的普及學術專著,更顯得格外重 要。 希望讀者能藉此書的啟發,體會到一 份睿智的人生基調。 閱
作者 /
《人文六講》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12)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中 央研究院院士,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樂 評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獲哈佛大學碩 士及博士學位。曾任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 哈佛大學教授。著有《鐵屋中的吶喊:魯迅 研究》、《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1930-1945)》、 《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 、 《西潮的彼岸》 、 《我的哈佛歲月》、 《音樂札記》、 《過平常日子》 等專著。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15
T R AV E L
愛 恨 千 字 文
每個人發洩情緒的方法都不同。 有 人 做 運 動, 有 人 暴 食, 有 人 痛 哭, 有人會發送千字文的手機短訊。 當 你收到某人向你發送一段千字文 時, 你會因為這 段文字背後的非 理 性而不認真細讀嗎?
趕客導遊 《 紐 約 客 》專 欄 女 作 家Jamaica Kincaid, 於1988 年 寫 了 一 本80 多 頁 的 政 治 敍 事「 千 字 散 文 」《A Small Place》 ,以此對殖民主義和 後殖民祖國安提瓜(Antigua)表達 深 沉的控訴和哀 痛。 讀「千字文」 的感覺不好受, 腦袋與眼睛忙著把 連著的文字分 段, 同時又要消化文 字 背 後的 憤 怒, 實 在 累 極了;我 中 學時經常抱怨英文老師為何要把這 本「千 字 文 」定 為 文 學 課 程 必 修 文 本之一。 坦白說,Kincaid貴為《紐 約客》專欄作家,曾得到《紐約客》 前 總 編 輯William Shawn的 賞 識, 何以會用這種略帶粗暴的文體對讀 者那麽不 友善呢?到底該書背後有 甚麽意義或欣賞價值呢? 《A Small Place》給人的感覺較通
1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俗, 文學 地 位不高, 每 頁滿 是 對 旅 客、 殖民主義和後殖民政府的猛烈 抨擊。 不 過, 學 校課 程 重 視的不 僅 是學生對文學技 巧的認識, 還有對 文學創作背後的意義, 老師不斷提 醒我們要透過 作 者的視角, 了解文 本中的技 巧 運用與其意義。 第一篇 散文以第二人稱著墨, 諷刺作為旅 客的「你」一心只想拋開家鄉的煩惱 而 蒞臨安 提 瓜, 享受 水 清 沙 幼, 卻 不知道美景背後的黑暗與心酸。 即 使「你」只是過客,Kincaid也不放 過, 因為安提瓜的經濟命 脈以至 社 會問題都與旅遊息息相關。從「你」 降落的機場、過境、乘計程車、到達 酒店,Kincaid在每個過程都貼心地 跟 你細說背後的問題, 不過 她的貼 心「服務」絕非為了討好「你」 。「You look closely...You see that...You should not...」她運用第二人稱,猶 如控制了「你」所見所感,加上不斷 的質問,讓「你」不再是一個無知、 只管享受假期的路人甲,而是被逼正 視當地社會問題的背包客。 安 提 瓜 以 旅 遊 作 經 濟 命 脈( 佔 了 國 民 生 產 總 值 超 過60%) ,卻遇上
Kincaid這 位「 趕 客 」的「 社 態 導 遊」 。你會問,究竟安提瓜是否仍然 適 合旅 遊?到當地 旅 遊能否幫助安 提 瓜的經濟與 社 會 發 展?安提 瓜當 地有一所以總 理命名的機場, 卻沒 有一所圖書館, 沒有一條 完好的車 路, 沒 有一 位 良 心 醫生。 當你享用 美 食 後, 想 著要到海 灘暢 泳, 卻不 知道這個新殖民小國沒有廢水處理 系統;當你碰見路上滿是金燦燦的 日本名車, 卻不知道當地 政 府 在缺 乏無鉛汽 油的前提下, 大量購入這 些本應燃燒無鉛汽油的形象包裝道 具;當你以為你正 在享受當地 新鮮 食材, 卻不知道 碟上的食物由邁 亞 密空運到來⋯⋯這「一處小地方」 , 存在的問題多得跟國土大小不成 正 比。 當然, 你 仍可 選 擇到訪安 提 瓜,但你要明白,Kincaid溢於言表 地「趕客」也不無道理。 經 過 首 篇 的 植 入 思 維 式 訓 話, 讀 者終 於 擺 脫了第二人稱的魔 爪, 接 踵而來的卻是連續三篇的千字文 式 痛 罵。 某 些 段 落 橫 跨8 至12 頁, 某 些 句 子 長 達80 多 字, 單 從 觀 感 上 已 經 非 常 震 撼, 令 人 窒 息。 不 過, 當 你 代 入Kincaid的 思 維 與 角 度 細 讀 這 些 文 字 時, 你 會 發 覺, 真正令人窒息的不是那些文字表 達, 而 是 她 在 一 生 中 所 體 驗 的 殖 民 歷 史 與 後 遺 症。Kincaid兒 時 成 績 名 列 前 茅,9 歲 便 讀 畢 舊 圖 書 館 的 所 有 兒 童 書, 要 偷 用 母 親 的 圖 書 證 借 閱 成 人 書。1974 年 的 一 場 地 震, 卻 粉 碎 了Kincaid的 讀 書 夢, 舊圖書館遺址從此掛著「THIS BUILDING W A S D A M A GED IN THE E AR THQUAKE OF 1974, REPAIRS ARE PENDING」 ,一掛 便 是 十多年。 可 恨的是, 當地 富商 與政府寧願把舊址發展成旅遊娛樂 場所, 卻不正視安提瓜公民的教育 水平。 最 終, 圖書館被 搬 遷 到一 棟 殘舊瓷磚建築的上層, 書本被亂放 在紙 箱裡, 說著爛英語的年輕管理
員毫無管理圖書的知識。 圖書館落 得如此下場, 正正應驗了殖民後遺 症對安提瓜造 成的創傷。 更可悲的 是,Kincaid提到自己書中使用的語 言, 正 是 她 所 謾 罵的罪犯(殖 民 政 府)所使用的英語。要用罪犯的語言 來 解 釋其罪名是 不可能的, 因為 解 釋過 程只限 於罪犯的視角, 漠 視了 受害者的感受。Kincaid的論述自相 矛 盾, 但 她 無能 為力, 要向罪 犯 讀 出罪 狀, 叫他 反 思, 就 應 該 用他 明 白的語言。 為了超 越 這 種語言上的 限 制, 她 寫 作 時 必 須 出自冒 犯, 讓 雙方 產生敵意, 令自己不致 於 迷失 方向, 被 對 方 吞 噬。 這 種 坦 率的、 暴露的冒犯式寫作, 成為了後 殖 民 文學的典範之一。
說書人
馮紀立
深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不可 或缺。閱讀時,不限題材,但愛以了 解作者為先,會有一口氣讀畢作者所 有作品的衝動。
恨鐵不成鋼 Kincaid憎 恨 口 中 所 說 的 罪 犯, 卻 擺 脫不了其語言包 袱, 最後只能拋 棄 她 的 原 有 身 分。Kincaid原 名 是 Elaine Potter Richardson, 天 資 聰 穎而且勤奮好學, 卻因為要幫補 家計而被 逼 輟學,自從兩名胞弟出 生後, 她更長期被母親 冷落。16歲 那年, 母親 把 她送到美國紐約做幫 傭寄宿生, 希望 她能夠寄錢回鄉養 家, 她 卻 從 此 與 家 庭斷 絕來 往, 更 改名為Jamaica Kincaid,寄語自己 要 擺 脫 舊 包 袱, 做 到Elaine Potter Richardson原本做不到的事。 Kincaid在 美 國 樹 立 了 她 的 文 學 成 就與地 位, 但她仍然對祖國又愛又 恨。 她恨政府以至公民都不重視教 育, 希望下一代不要像她一樣被褫 奪 學 習的 機 會;她 恨 官商 勾結, 希 望 政府善用國家資金;她恨安提瓜 獨立後變得更不獨立, 希望國家不 再被外國勢力的陰霾籠罩。 眼見安 提瓜獨立後每況愈下,Kincaid恨鐵 不 成 鋼, 為 祖國寫出千字 文。 讀的 人固然 不 好 受, 但 你 要明白, 寫的 人背 棄了自己在 祖國的身 分, 卻 心 繫祖國又愛又恨,心裡更不好受。 閱
《A Small Place》 (Farrar, Strauss and Giroux / 2000) 作者 /
Jamaica Kincaid 1949 年生於加勒比海英 屬殖民地安提瓜,16 歲被送往美國當幫 傭寄宿生,後來結識了其時的《紐約客》 總 編 輯 William Shawn, 此 後 任 職《 紐 約客》專欄作家至 1996 年。其他作品包 括《At the Bottom of the River》 、 《Annie John》、《Lucy》等等。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17
PHILOSOPHY
肉類 分 割技術員 其實可以好型
十 多 年 前, 發 現了一 本 雜 誌《 武 剛 車紀》;表面上,它是本汽車雜誌, 但當中夾 雜 許多 教 人 大開眼 界的好 文 章, 雖 然自己 不 是 車 迷, 但 這 些 年來幾乎無間斷地每期追閱。「JT叔 叔說中醫」 ,就是其中一篇在《武剛 車紀》上轉載的奇文。 記 得 當時 初 初 接 觸JT的講 法, 有 種 驚為天人的感覺: 「原來中醫可以講 得十分淺白。」這一系列文章, 多以 講 稿 形 式出現, 相 信 是 作 者 本 著 一 物 二 用的心 態, 直 接將 課 堂 對 答 記 錄, 輯 成 文 章 刊 登。 可 惜 雜 誌 只 登 了 幾 期JT的 文 章, 便 沒 有 再 刊 登, 幸好在網上找到很多JT粉絲的轉載, 所以一直有追看他的最新動態。 後 來 發 現,JT叔 叔 最 強的不 是 教 中 醫,而是講道家的《莊子》 。 他曾經 1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講 過, 假 如 要 比 較 他 對《 莊 子 》和 中醫的熱情,《莊子》一定遠遠拋離 其他所有學問;在他眼中《莊子》不 只是 一 本 哲學 書, 更 是 一 本 修 練 秘 笈,一門幫助人們修心的功夫。 最 近JT叔 叔 把《 莊 子 基 本 功 》以 電 子 書 形 式出版, 雖 然 全 書 只有 薄 薄 的67 頁, 也 沒 有 把 整 本《 莊 子 》從 頭 到 尾 解 釋, 卻 講出了道 家 心 法 的 基 本 功, 如 果 可 以 跟 著 做 到, 可 說 是一生受用。
《莊子》的內容,像童話故事一樣: 大 鵬 鳥 飛 過 後 到小 麻 雀 飛;然 後 大 烏龜 說 他 比 較 喜 歡 在 泥巴打 滾, 不 想 去 做 官;又 有 一 位「肉 類 分 割 技 術員﹙庖丁﹚」解剖牛隻時很有型等 ⋯⋯《 莊 子 》以 象 徵 符 號 說 理,JT 叔 叔 認 為 這 種 手 法, 一來 避 免了政 治 爭鬥, 二 來 也 可以防 止 被 外 行 人 篡 改。 當然, 這 樣 會 令 人 讀 得 很 頭 痛, 但 二 千 多 年 下 來, 至 今 仍 然 讀 到這 本 經 典的原 貌, 不 似 得 其 他 派 別經典被扭曲失真。 JT叔叔承襲了《莊子》的作風,講稿 中所 列 舉的 例 子, 都 是 我 們 身 邊曾 經 發 生 過, 能 產 生 共 鳴 的 平 常 事, 看 上 去 雖 是 小 事一 樁, 但 往往 潛 藏
了大道理。 說書人 JT叔 叔 認 為, 道 家 的目標, 用一 句 話 講, 就 是 要 用靈 魂 人 的 心 態, 來 活 有 限 的 一 生。 而 要 做 到 這 點, 首 要聆聽自己的潛在意識心聲。
華少
職業雲遊四海,但求人生貴而不富, 各安天命。
但 是由於 我 們 在 成 長 過 程中, 會 有 很多別人加在我們身上的道德規 範, 未 必 適 合 我 們的 人 生, 久 而 久 之 就 建 立 了「 我 執 」 ,變成只懂得 跟 著 別人 定 立的道 德 觀 生 存的「偽 人」 ,而不是道家所追求的「真人」 。 而要 拆 解 這 些 我 執, 最 簡 單的入 門 方法是戒除「辯論」這一衝動。因為 事 實 是 不 需要 辯 論 的, 要 辯 論 的話 肯定是自己未清楚事實的真相。 閱
作者: JT 叔叔
《莊子基本功》 (智庫鯨工作室 / 2011)
原名譚傑中,JT 叔叔是他教中醫 課程時的筆名。父親是西醫的 JT 叔叔,小時候患感冒,爸爸就對他說:「藥在這 裡,吃不吃隨你,反正不吃都會好的。」長大後 他學中醫,但學成以後認為醫生是賤業,因此 只教不治。
延伸閱讀 JT 叔叔還出版了以下的書,雖然每本都不過 100 頁,卻是每看一段,都需要思考一段時間才透徹明白其中道理,宜不太專心的慢慢讀, 畢竟閱讀要輕輕鬆鬆才易入腦。
《修道病》 (Gerry Kuo / 2013) 主要是勸各位 跟 他 學 醫 的 人, 如果是抱著濟 世 為 懷 的 心 態, 只會令自己的 心 理 病 惡 化, 請盡早退學。
《五臟與情志》 (Gerry Kuo / 2012 ) 講五行符號與內 臟在中醫系統中 所代表的意思。
《調陰陽》 (Gerry Kuo / 2013) 講中醫與道家的 關係。
《經方本草助讀》 (Gerry Kuo / 2016 ) 作者對應《傷寒 論》與《 神 農 本 草經》的中醫入 門教材。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19
L I T E R AT U R E
最 後 的 抉 擇
衰老和患病——兩個生而為人無法逃避的命 運。 《 天 堂 計 劃 —— 陪 父 親 走 向 安 樂 死 的 一 段路》是一個荒唐卻又真實的故事: 89 歲 的 安 卓 • 貝 爾 南, 一 個 活 躍 於 電 影 院、 開幕式、 音樂會、 餐館和不同旅程中 的老人,他的大女兒艾曼紐 • 貝爾南是一 個已婚並育有兩名女兒的同性戀者, 也就 是此書的作者。 多年前, 安卓熬過了三重 心臟繞道手術及其後的併發症,去年則戰 勝了膝蓋手術繼續旅遊, 但這一次急性中 風卻把他完全擊倒,剝奪一切他所熱衷的 社交生活, 令一向獨立自主的他, 在病榻 上請求女兒為他作一個了斷。 在絕望使然下, 做父親的竟然自私得把女 兒置於犯罪的風險中。 我們都知道除了在 荷蘭、 比利時、 瑞士和美國某些州份等之 外,安樂死屬違法。而在法國,「見危不助 罪」足以令 艾曼 紐身陷囹圄;做女兒的竟 又受瑞士一個安樂死協會網頁上的那德文 字 句「Selbstbestimmung」( 自 決 )所 感 召, 認真地冒險安排一切, 安排父親走最 後一程。 這一切看在不少局外人的眼裡, 只會落得「不知所謂、 不孝、 離經叛道」 等評價,但在艾曼紐心中這卻是她最後能
說書人
面對生、 老、 病、 死, 我們總被教導以正 面得虛偽的樂觀心態去面對, 企圖自我催 眠, 以為不承認痛苦的存在,自己和身邊 的 人 就 會 幸 福 快 樂。《 天 》一 書 沒 有 討 論 安樂死應否合法的陳腔濫調,作者要藉此 書讓讀者思考的, 是對病者的尊重。 由父 親表達希望了結生命到他在瑞士服藥去世 以後, 艾曼紐從沒有否定父親因患病的痛 苦,更以行動證明了她對父親的尊重。 如果說此書就是艾曼紐和她妹妹的罪證, 那麼閱讀此書時的確難免有一種淪為共犯 的罪疚感, 特別是當她們兩姊妹被警察問 話的章節。 在華人社會中, 書中描述的每 一個部署幾乎都是個難以想像的禁忌;然 而往往就是這些近乎無稽的真實存在,才 能警醒營營役役、 對生活早已充滿鈍感的 都市人,促使他們反思些甚麼。 也許安樂死不是對每一個承受無比痛楚的 病者最佳的選擇,但承認疾病令病者肉體 和精神上受苦,卻是比一切安慰說話都重 要,尊重才是對病者最具力量的支持。 閱
作者 /
小書
艾曼紐.貝爾南(Emmanuèle Bernheim) 1955 年出生,法國當代劇作家。出版過五 本小說,曾以《Sa femme》 (他的女人)榮 獲梅迪西文學獎。 《天堂計劃──陪父親走 向安樂死的一段路》則是她首度以真實經歷 所創作的作品,在法國獲得廣大迴響。
曾經的英文教師。浸大 HUM、嶺 南 MCS,現為全職自由人。主力 寫作、攝影、做手作。愛書如命, 在蝸居中自設小型圖書館,與書 為伴。
《天堂計劃── 陪父親走向安樂死的一段路》 (寶瓶文化 / 黃琪雯譯 / 2015)
20
為父親做的、令他感到欣慰的事情。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MANAGEMENT
很記得前輩在Facebook裡share過他自己 的經歷:有一份大project明天要交,好可 惜當天他約了朋友看「軟硬演唱會」 。軟硬 天師是他學生時代的偶像,加上朋友的力 勸,就算大project擺在眼前,他都抽空去 看。 結果整個演唱會期間, 他都忙於用電 話遙控一眾同事工作。 直到開燈、 散場一 刻, 他才驚覺原來演唱會已經完結。 他不 禁茫然問一句: 「吓?乜完咗啦?」朋友這 時候說了一句你和我都會說的至理名言: 「算啦!放過自己放過人。兩個鐘啫,乜冇 咗你真係會死咩!」 對一般人而言, 這個故事的教訓, 應該是 「做好準備」 、「 出 嚟 玩 就 放 鬆 啲 」或 者 是 「micro-management害 死自己 害 死 人 」 。 不過我不是一般人, 我的焦點, 放在那張 演唱會門券上。 一 張 演 唱 會 門 券, 以 前 輩 當 時 的 經 濟 能 力, 就 算 買 十 張, 都 肯 定 不 會 感 到「 肉 痛」 。既然他心繫公司,而且可見的將來軟 硬都會再開演唱會,為甚麼他還堅持要看 這一場他看不看也沒所謂的演唱會呢? 我 的 問 題, 要 一 直 到 我 看 了Rolf Dobelli 的《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才明白
說書人
過來。這本書講了人類有的99個cognitive bias( 認 知 偏 差 ) 。Cognitive bias意 即 人類潛意識 會犯的錯。 其中一個bias, 叫 sunk cost fallacy(既定成本謬誤) 。
出 錯
人類對於已經失去的東西, 總有種莫名的 留戀。 例如前度男/女朋友, 早早扔掉的 童年玩具等等。 那位廣告界前輩的演唱會 門券, 就是最好的例子。 明明演唱會門券 的錢是已出之物, 看不看演唱會, 他都無 法把錢收回, 所以他買了演唱會門券, 對 他決定看不看演唱會, 應該絕無關係。 不 過 人總 是 有種「都買咗, 無謂浪費」的心 理。 結果前輩就只能忐忑地坐在紅館, 遙 控同事工作,而不能好好欣賞演唱會。 Rolf Dobelli講過的bias,你和我都肯定犯 過。不過既然開宗明義是cognitive bias, 潛意識的錯,人總是很難察覺。 能夠提醒 旁人小心犯錯, 或者自己做賽後檢討,已 算是功德無量。 做每一個決定之時,要審視自己有沒有出 錯, 肯定難上加難。 不去犯錯是一回事, 知道自己犯錯是另一回事, 知錯能改是更 高 層 次 的 事。 原 來「 過 而 能 改, 善 莫 大 焉」 ,真的好難。 閱
作者 /
Mr. Grey
Mad Man。任職本地著名 Startup, 專注 digital marketing,深信 social media 可 以 改 變 世 界, 影 響 13 億人。
《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 (Sceptre / 2014)
Rolf Dobelli 1966 年出生於瑞士琉森,主修哲學與企管。 曾任職於瑞士航空,創辦一家企業,並旅 居澳洲、香港、英國、美國等地。迄今出 版多部暢銷作品,包括小說《馬西摩• 馬里 尼》 (Massimo Marini) 、《思考的藝術》 (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與《 行 為 的 藝 術》 (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等。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21
「年輕作家創作比賽2016/17」 現正展開 讓熱愛文創的你實現出書夢 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新地)一直透過各類計劃協助不同志向的青年人發揮所長。今年, 新地新閱會再次與香港三聯書店(三聯)攜手,舉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2016/17」 ,讓有志創 作的年輕人能夠實現成為作家的夢想。
推動香港年輕人創作 新地於十年前開始與三聯合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 ,希望鼓勵青年人為自己的夢想踏出第一步。過去十年集團 為41位年輕人實現了夢想,部分得獎作家繼續寫作出版新書,也有不少投身了創作相關事業。新地期望透過這個 比賽,繼續重點扶助具潛質的年輕人,讓他們藉著文字創作,建構香港地道的閱讀文化,並鼓勵大眾通過閱讀開 拓知識領域,為個人增值。
以「未來」為題 發揮文創巧思 新一屆比賽主題為「未來」 ,讓年輕人透過作品表達理想和嚮往,歡迎香港年青一代以個人或兩人組隊參加。評 審團將從參賽者遞交的出版計劃書及約10%的作品內容中,選出約25位初選入圍者,以一對一形式指導入圍者 完成創作,最後評審將挑選約八份最優秀作品,由主辦單位在香港出版發行。 新一屆比賽現已接受報名,歡迎 有志創作的香港年輕人參加,透過作品表達理想和嚮往, 成就自己的出書夢。 有關比賽詳情請瀏覽活動網站或 Facebook專頁,截止日期為10月21日。
「年輕作家創作比賽2016/17」比賽詳情 主題
未來
文字
中文,字數不限 •不拘。 以文字(小說、 散文、 詩、 劇本)為 主, 可 輔以圖像
體裁/形式
(插畫、漫畫、攝影)或跨媒體 創作(短片、動畫、音樂) •書種不限,兒童圖書亦可
參賽資格
35 歲 或 以 下 從 未 以 個 人 身 份 出 版書籍的人士 •優勝作者將獲得出版合約乙份 及書籍版稅收益
獎項
• 初 選 入 圍者 各 獲 得 港幣2,000 元獎金 •各參賽者可獲發參賽證明書
參賽辦法 截止報名日期 22
•網上遞交 •郵遞或親自遞交 2016年10月21日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新地執行董事兼副董事總經理黃植榮先生(左五)與三聯董事、副總編輯李安(右四)與多名星級評審於 4 月 22 日主持啓動儀式,標誌新一屆比賽正式展開。
星級評審團
于逸堯 翁子光 陳慶恩 張灼祥 潘國靈
作曲家、填詞人、編曲及音樂監製 導演及編劇 香港大學音樂系教授及系主任 資深教育家、專欄作家 小說作家、文化評論人
黃照達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兼漫畫家 意 珩 新晉編劇 鄭政恆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比賽查詢 電話: (852)2511 3248(新閱會) (852)2138 7857(香港三聯) 電郵:contact@shkpreadingclub.com(新閱會) youngwriters@jointpublishing.com(香港三聯) 網址:www.shkpreadingclub.com/YoungWriters
年輕作家創作比賽
第一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優勝者
新閱會動向 新閱會 定期舉辦不同的會員活 動, 包 括 名人 嘉 賓閱讀 講 座和 文化導賞團等等,歡迎大家「讚 好 」(like) 新 閱 會Facebook 專 頁(www.facebook.com/ shkpreadingclub) ,以及登入 w w w.shkpreadingclub.com 或以智能手機掃描QR Code登 記 成 為 會 員, 費 用全 免。 齊 來 踏上喜「閱」之旅,培養輕鬆、 愉快的閱讀習慣。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23
心
Columns
靈 品 書 齋
卡夫卡的 生存邏輯 媒體最近有關自殺的評論, 舖天蓋 地。 硬 是 要 將「 自 殺 」這 個 非 理 性 的 unnecessary death, 套 入 一 個 個 理性的邏輯框架去解釋, 本身已是 一種黑色幽默。「人為甚麼要自殺? 應不 應該自殺?」 —— 這些哲理式 的理論夢囈, 對想輕生的人而言, 都像隔靴搔癢。 試設想,眼前面對著一個有血有肉 的人, 向你訴說自殺 念頭, 你 會 和 他說些甚麼? 自殺行為本身,或多或少也是一種求
2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助 行 為(Help-seeking behavior) 。 當人遇上壓力和解決不了的難題,感 覺內心痛苦,看不到出路,自殺的衝 動就像人掙脫綑綁時的大叫,為的是 引起注意、爭取認同和幫助,以求衝 出困局。 「 很 想 死 呀!」 —— 這 是 本 能 的吶 喊,人生的警鐘。 每一個自殺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故 事。 但在這個功利非人化的社會, 每個人的面孔都被模糊化成一組身 分 —— 某 學 校、 某 小 /中 /大 學、 某年級、 某學科的學生, 進入某行 業、 某 公司、 某 職 位 /專 業……最
後 連 尋 死, 都 成 為 了「自 殺 者 」 (Suicidal patient)這個群 組的其 中一員。 卡 夫 卡 的 小 說《 變 形 記 》裡 面 的 主 角 葛 雷 戈, 本 身 的 工 作 是 推 銷 員, 也 就 是 這 個 無 人 性 的 機 器 社 會 的 一 粒 小 齒 輪, 那 千 千 萬 萬 個 一 式 一 樣 的小 齒 輪 中最 無 名的一 位。 有 一日, 這 位 無 名 的 推 銷 員 一 覺 醒 來, 竟 然 發 覺自己 變 成 了 一條又大又恐怖的臭蟲! 變 成了臭 蟲 的 葛 雷 戈, 心 裡 面 想 的, 不 是 自己 為 何 會 變 成 臭 蟲, 而 是 擔 心自己 不 能 工 作, 也 就 不 能 賺 錢 養 家, 不 能 供 妹 妹 入 讀 音 樂 學 院 …… 家 人 的 反 應 也 一 樣, 只 是 將 他 關 在 房 間, 每 天 餵 他 食 物, 更 埋 怨 他 的 外 貌 恐 怖、 骯 髒、 惡 心, 將 他 排 除 和 隔 離 在 家 庭生活之外。 但 正 正 是 因 為 不 能 工 作, 變 成了 臭 蟲 的 葛 雷 戈, 卻 在 獨自禁 閉 的 靜 思 之 中, 懷 念 著 對 家 人 的關 心 和愛,尋回了真正的自我。故事中 最 諷 刺的一 幕 是, 葛 雷 戈 終 於 在 妹 妹 的 小 提 琴 演 奏 聲 中, 走 出了 房 間, 領 略 到 他 以 前 全 身 投 入 重
複 無 趣 的 推 銷 員 工 作 的唯 一「 意 義 」 —— 妹 妹 成 為 出 色 的 音 樂 家 —— 這 時, 竟 引來 房 子 中其 他 租 客 的 厭 惡目光, 最 後 發 展 至 自 身死亡的悲慘結局。
精神科醫生。嗜好品書、旅遊、 飲食、寫文章,下筆遊走於政 治、 社 會、 歷 史 和 文 化 議 題, 期 望 以 心 理 學 的 眼 睛 看 世 界, 探尋紛亂時勢的處世之道。
要 變 成 了 臭 蟲, 被 世 界 棄 絕, 才 能找回真我——這是卡夫卡在《變 形記》中,運用存在主義的藝術手 法,描繪出的一幅諷刺的圖畫。 套 用到 現 今 的 冰 冷 社 會, 孩 子 過 早 地 被 學 校 和家長引入 競 爭 激 烈 的社會機器,當「異化」(卡夫卡 的 臭 蟲 隱 喻 )由 成 人 蔓 延 至 青 少 年 甚 至 兒 童, 社 會 加 大 力 度 在 解 釋、 關 注、 輔 導 和 治 療 自 殺, 究 竟是 基 於 一 種 不安 —— 這 個 社 會 這 麼 完 善, 為 甚 麼 竟 然 有 成 員 會 提 早 離 場?是 社 會 出了 問 題, 要 被「革命」 , 還是自殺者本身有問 題, 要 被「 教 育 」? —— 還 是 真 正在關心一個一個獨特的心靈? 自殺 者 需 要 的, 是 被 視 為 一 個 獨 特 的 個 體, 被 尊 重、 被 聆 聽。 但 就 在 建 立 統 一 自 殺 理 論(Grand Unified Theory of Suicide)去 解 釋一切的同時,每一個個體的獨特 性, 也 就 在 無 聲 無 息 的 消 逝。 閱
《變形記》 (麥田出版 / 2011) 作者: 卡夫卡 (Franz Kafka / 1883-1924) 猶太人,出生於布拉格的中產家庭。1901 年於布拉格大學修讀德國文學、1904 年 開始以德語發表小說,深受表現主義影 響。他日間在保險公司任職,晚間時間則 用來寫作,曾在一夜間完成《審判》,他 所撰寫的小說著重諷刺時弊及揭露人際關 係的疏離,小說裡的主人翁亦多有奇異 恐怖的經歷。現代文學評論家大致認為 故事主人翁代表卡夫卡自己,著重表達 內心較複雜陰暗的一面。作品包括《變形 記》 (The Metamorphosis)、 《審判》 (The Trial)、《 城 堡》 (The Castle)及《 沉 思》 (Meditation)。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25
閱
Columns
讀 CROSSOVER
通往古典殿堂 的金鎖匙 入門書通常千篇一律,不值得介紹,但這 一本例外——我說的是《樂之本事》 。作 者焦元溥,跟我一樣是70後,卻比我厲 害百倍:15歲開始寫樂評,家中的藏碟量 不比大學遜色;2005年出版《經典CD縱 橫觀》三巨冊,其時才27歲,但內容之長 闊高深,那些久居象牙塔的「學者」 ,恐 怕望塵莫及。之後他環遊世界,訪問一眾 鋼琴大師,寫成了上下冊的《遊藝黑白》 , 那時還不足30歲! 是甚麼原因令這位才子紆尊降貴,寫起入 門書來呢?「就像外文經典永遠需要新翻 譯,入門書當然也是多多益善。」才子的 自白,表面含蓄,其實暗藏自信,若無本 事成一家之言,重複前人的工作,又有甚 麼意思?寫入門書不難,難在有新意,例 如classical一字,譯作「古典」是錯的, 應為「經典」才對,何解?作者不直接答 2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你, 用例 子 答 你: 「 想 當年,Coca-Cola ……」至於聽音樂會要保持安靜這個「阿 媽是女人」的常識,作者一樣可以發揮創 意,借大仲馬《基督山恩仇記》和福樓拜 《包法利夫人》的情節來重新解讀: 「音樂會裡有沒有『歐洲上流社會貴族習 氣』?答案是有,可那些『上流社會』通 常卻是最不守秩序的聽眾。 遵守音樂會 秩序確實是『階級化』 ,方向卻是往平民 而非貴族靠攏──如果那平民是喜好音 樂、專注於演出的愛樂者。」 厲害吧?香港近年注重通識教育,甚麼是 通識?不就是觸類旁通嗎?作者由古典音 樂講到可口可樂,然後筆鋒一轉,以昔日 的文學經典,引證今日已有共識的賞樂態 度,博古通今,任意縱橫,完美示範了通 識的最高境界。
當然,講到明入門書,又豈能略過音 樂史和作曲家不談?但焦元溥不愧 為才子,在有限的篇幅內,仍能用最 顯淺的文字, 把各個時期的特色和 不同作曲家之間的淵源解釋得一清 二楚。 不過, 他並無刻意偏重大作 曲家,偉大如貝多芬,也只佔半版的 位置, 反而那些知名度較低, 甚至 名不經傳的小人物,只要作品能反 映時代的面貌,也會介紹給讀者認 識。或者會有人提出疑問:如此一來 豈不是犯了入門書的大忌? 無錯, 入門理應由淺入深, 但何謂 淺深?沒有一個客觀標準。 況且鹹 魚青菜,各有所愛,跟深淺無關,純 粹個人喜好, 這就更加主觀了。 例 如焦元溥說, 他是聽了布拉姆斯的 《悲劇序曲》後,才真正愛上古典音 樂。 我夠膽講, 這首序曲永遠不可 能列入甚麼「十大金曲」或「30首永 恒經典」之中。馬勒的音樂夠「深」 了吧?但我告訴大家一件真人真事, 從前有位叫Kaplan的商人, 無意中 聽到馬勒的《復活交響曲》竟瘋狂迷 上, 不惜放下生意, 周遊列國聽盡 此曲的音樂會, 甚至拜師學藝, 再 包起一隊樂團登台過指揮癮, 傳為 樂界美談。 有錢便是任性, 但任性 得這麼有品味,我倒是第一次見! 最後, 容許我跟作者商榷一點, 他
認為聽古典音樂不難,但不及賞畫 或看雕塑般容易,因為後者一目了 然, 但聽音樂, 你要有記性, 如果 「聽到第二小節就忘了第一小節,那 你根本不可能欣賞這首樂曲。」已故 老牌樂評人鄭延益卻有另一番見解: 「 在 各 種 文 化 藝 術 中, 音 樂 是 最 玄 妙神奇的。 要欣賞不論是文學、 詩 歌、 繪畫或雕塑, 都必須要有一定 的文化水平,水平愈高就愈能理解 其意境和美;唯獨音樂例外。 它是 唯一不需要任何文化知識,不需要 理性上的理解就能直接由心靈感受 到、享受到的神奇事物。即使目不識 丁的文盲,都會喜歡音樂。」 我無意訴諸權威, 但以我的經驗, 到 美 術 館 參 觀, 事 前 若 無 做 足 功 課, 是不可能有深刻體會。 很難想 像有人因看到Edvard Munch的名作 《吶喊》而驚呼,但真的有不少人聽 過柴可夫斯基的《悲愴》而淚流;久 石讓的動畫配樂,也有一種美得令 人窒息的魔力。 這一點, 相信大家 必有同感。 古典音樂無疑是曲高, 非常高, 但 不一定和寡。 不懂音樂, 也可以欣 賞音樂, 只要有耳能聽, 用心去聽 就可以了,嚴格來說,連入門書也可 以不看, 但如果真的要看, 就看焦 元溥的吧! 閱
書蟲,主修歷史,副修心理,自 修經濟,愛音樂,好軍事;以文 會友,自得其樂;人生無所求, 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
《樂之本事》 (聯經出版 / 2014)
作者: 焦元溥 1978 年生於台北。臺灣大 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學士、 美國佛萊契爾學院法律與外交碩士、倫 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著有樂評選集 《經典 CD 縱橫觀》系列三書、《莫札特音 樂 CD 評鑑》、《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 問錄》、專欄選集《樂來樂想》與《聽見蕭 邦》。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27
春 歸 樓
Columns
冷眼 看歷史
多看幾本有關中國近代史的書,總有 「愈看愈糊塗」之感,原因人所共知。 為此,以《這才是真實の中國史》為 題,就很能引人興趣和好奇。作者宮 脇淳子既為外國人,「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 ,又曾反覆強調「史學不應該 為個人情感、 神話信仰、 道德價值 以及意識形態所左右」 ,令我對此書 深具期望。 然而,作者雖有提出許多新穎見解, 卻始終未能達到自己對「史學」的期 許。篇幅所限,姑舉作者談「旅順屠 殺」一段說明。甲午戰爭期間,日本 佔領旅順後,據說有屠殺城中軍民 之舉。作者說︰ 日清戰爭期間,關於日軍在旅順進 行大規模屠殺的報道,我認為只是 當時外國所寫的戰爭之軼事(題外 話︰我認為此詞很可能是誤譯) 。當 時美國的風潮是蔑視日本, 新聞記 者寫報道試圖毀謗日本比較常見, 所以不能相信此類報道。 旅順屠殺 的報道,或許是由北京東交民巷的 外國人從清國人處聽到的「謠言」 。 亦即外國人的電報, 是拍發清國人 的 說 法, 所 以 該 報 道 全 是 聽 憑 清 國的說法而寫成。日本並不知此說
28
法,日本比較不會寫謊言,因此還 是看日本軍史較為可信。 本來,有無屠殺之事,大可按史料和 常理推斷和討論,軍隊破城而入後大 肆劫殺也不是甚麼新奇事(不代表 我認同,只是事實如此) 。但作者單 靠指控「外國勢力敵視」 ,然後自詡 「我們比較可信」 ,將旅順屠殺輕輕 推搪過去, 就不能令人滿意。 後來 再讀到作者說︰「我所敬愛的日下公 人老師,一貫抱持著『日本文明改變 世界,如果世界日本化,美好時代將 會來臨』的主張。我也真心認為,除 此之外,別無他法。」我這才恍然︰ 作者只是為「史學」下了崇高的定義, 最後卻還是囿於一己信念,始終未 能更上一層樓,為讀者帶來更超然的 視野。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周顯說過︰「我之視政治,有如動物 學家的觀察,是只講科學,不涉主觀 感想的:究竟是獅子吃掉羊,還是羊 逃脫了獅口,獅子捱餓,甚至餓死, 動物學家作為科學家,是不涉情感, 也不會去干涉的。」政治如此,科學 如此,歷史亦當作如是觀。 閱
70 億分之一,好讀書,餘無足道。
《這才是真實の中國史》 (八旗文化 / 王章如譯 / 2015) 作者: 宮脇淳子 1952 年 生 於 日 本 和 歌 山 縣。 京 都 大 學 文 學 部 畢 業,大阪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學 術博士,專攻東洋史。就讀研究所期間 學習蒙古語、滿洲語及中國史,其後亦 習西藏語及西藏史。現為東京外國語大 學兼任講師。
Columns
英國文壇 百年變遷
文 學 博 士、《 上 海 書 評》編 輯、 《倫敦書評》撰稿人。理想生活 是每天睡懶覺看書看電影聽音 樂,順便寫寫字。
《The Prose Factory: Literary life in England since 1918》 (Chatto & Windus / 2016) 作者: D. J. Taylor 1960 年出生於諾域治,在牛 津大學主修現代歷史,其著 作《Orwell: The Life》為 他 贏 得 2003 年 的 Whitbread Biography 獎。 其 他 作 品 包 括《Derby Day》、《Kept: A Victorian Mystery》、《Ask Alice》等。現時於《每日 電訊報》、《衞報》、《獨立報》等報章撰文。
雖然都說英語,英美文化圈對八卦 的貢獻簡直天壤之別。幅員遼闊的美 國,作家見個面都不容易,打筆仗也 是一本正經, 八卦簡直少得可憐; 紐約算是文人密集了,好不容易有點 兒八卦也很快就被嚼成了「爛梗」 。 相比之下英國雖是島國,文學藝術卻 異常發達,地方小文人多,報紙多小 報也多,島民對八卦的需求量極大, 於是漸漸形成了八卦生產傳播流水 線。其實美國文壇那點兒八卦,還有 一半是跨大西洋移民的英國文人親 身貢獻的。 英國人研究八卦逸事孜孜不倦,前 有James Sutherland和John Gross 的《The Oxford Book of Literary Anecdotes》以及《The New Oxford Book of Literary Anecdotes》 ,到最 近D. J. Taylor推出新作《The Prose Factory:Literary life in England since 1918》則試圖通過剖析文學產 業的關鍵環節來回答甚麼是文學文 化、 甚麼是品味這些大問題(此書 扉頁上寫了獻給John Gross) 。寫過 George Orwell傳記的D. J. Taylor號 稱讀過過去百年中所有英國記者、編 輯、出版人的傳記、回憶錄,簡直是 個八卦簍子,他在書中討論了作家、 報紙、文學雜誌、出版人、編輯、文 學經紀人、著名書評人、學者、文學 節組織者、 文學獎主辦者等等, 可 想而知凝聚了他多年積累的八卦精 華。 有書評人看完後如此評論書中 人物的行徑:這些飽讀代表了人類想 像力精華的詩書的人們對待彼此的 惡意,簡直讓人不忍直視。
文字工廠中的生活有時歡樂有時絕 望,在「謀生」這部分裡,Taylor討 論了靠寫字生存的文人的經濟處境。 比 如1993 年2 月,Kingsley Amis花 了315鎊坐出租車, 在Garrick Club 花了432鎊,嗜酒如命的他光喝酒就 花了1,038鎊。許多作家都靠白天工 作來支持文學事業,比如T. S. Eliot 在銀行工作,William Trevor任職廣 告公司,P. H. Newby做廣播,C. P. Snow則 是 公 務 員,Anthony Powell 在TLS當過兼職編輯。當然最常見的 「第二職業」是在高校當老師或學者, 很明顯Taylor不支持這種既自己寫作 又教寫作或研究寫作的做法,好比 既當球員又當裁判。 Taylor不光擅長挖掘逸事,亦有大局 觀。 從Georgianism到Modernism, 從1930年代英國高校中盛行的馬克 思主義,到二戰後的批評理論清算, 從1950 年代的「新 人 類」到60、70 年代崛起的大眾文化,80、90年代 的「文學復興」大潮中湧現出一大批 英國和英聯邦作家……英國百年文 學史中的潮起潮落,他都沒有錯過。 21世紀對文字工廠最有威脅的,大 概是數碼化。 數碼時代的文學生態 中權威漸漸瓦解,品味日漸式微,讀 者已大幅分流。樂觀主義者認為,閱 讀回歸初心又成了社交行為(比如在 Twitter、Facebook上「 晒 讀 書 」 ) , 說不定是件好事。但Taylor明顯是老 派精英,他狠狠地描述了「熱情高漲 的網絡業餘愛好者總在抗議他們無 法『體認』某小說的主人公,還要怪 罪是小說的錯」 。閱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29
非 常 讀 者
序
Columns
靈魂 「扎根」的需要
人 書 話
重新打開法國神秘主義者薇依 (Simone Weil)在生 命 最 後歲月寫 成的《扎根》 ,令我思緒萬千。書寫 於二戰盟軍登陸諾曼第前夕,當時 作者在倫敦打算為法國抵抗運動寫 一本鼓舞法國人心的小書, 最終寫 了一本文字淺白但思路深遠的著作。 作為曲高和寡的反潮流人物, 薇依 注 定 贏 不 了 太 多 讀 者; 欲 概 括 此 書要旨也不容易,因為作者和現代 政治學者似乎站在一個對立點上 思考。 當我們訴說自由和權利被侵 犯, 她 告 訴 我 們 人 的 義 務 是 比 權 利 更 基 本 的 需 要。 在 她 那 充 滿 宗 教 靈 修 的 傳 統 視 角 中, 不 管 你 是 統治者還是百姓, 都需要服從、 守 秩序和履行義務, 她提到「需要」 (needs) , 因為 現 代 社 會 充 斥了人 的「慾望」(desires) ,但只有滿足 靈魂最基本的需要,人類社會才能 存續。 其 餘 被 稱 為「 靈 魂 基 本 需 要 」的 「根」 , 還 有自由、 平等、 榮 譽、 刑 罰等。 薇依所說的自由並非指喜歡 做 甚 麼 也 可 以, 她 以 小 朋 友 不 該 亂吃有毒食物為例, 指出自由應是 不做危害自己的事情。 另外, 在平 等 之 後, 作 者 還 討 論 了 階 層 制 度 (hierarchicalism) , 在她眼中這種 不可或缺的需要並非社會或經濟上 的階層,而是一種象徵, 簡單一點 說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
共生活需要的根,而民族主義是拔 根狀態的其中一項特徵。 作為歐陸 民族主義的始作俑者, 法國在兩次 大戰中受害於德國民族主義擴張, 故此在思考民族或民族主義的時 候, 薇依從歷史事件中總結說, 各 國追求民族光榮的時候,往往也就 毀滅了其他國家民族, 羅馬帝國的 光榮建立在地中海強權迦太基文明 的廢墟之上,而信仰天主教的中世 紀法國也摧毀了信奉異端的普羅旺 斯地區城邑,今天我們會把這些政 權或共同體稱為 「不再存在的國家」 。 法國的民族主義自法國大革命開始 萌芽,要否定它不啻於否定法國大 革命傳統及法國現代國家的信念, 民族主義者歌頌那些帶領他們打 敗敵人的英雄,但不理會那些被他 們壓迫而反抗的敵國英雄,羅馬人 不會紀念入侵高盧(古代法國)時 反抗的高盧人首領維辛格托里克斯 (Vercingetorix) , 法國人卻吹捧為 英雄。 說到底, 民族主義就是只為 自己的勝利而歡呼,只為自己的失敗 而流淚,這並不是甚麼高貴的情操。
如此理想狀態當然不存在於我們的 世界,作者亦坦言我們活在一種「拔 根」的狀 態, 遠 離了一切道 德和公 3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英國詩人艾略特在英譯序中坦言薇 依的「激 進」想 法 有其危險 之 處, 也許是因為薇依對現代人的要求太 高,而且她希望用一種「屬靈」的標 準來重建社會秩序,雖然她屬於法 國天主教的思想傳統,但她希望變 革被她視為積弊的地方(例如視天 主教的聖像為偶像崇拜) ,但在她對 於靈魂需要的執著背後, 讀者可以 看到她對回歸基本信仰的信念。 閱
遲 熟 的 70 後, 畢 業 於 浸 會 大 學,主修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 文史哲愛好者,人到中年遂立 志閱讀,為香港及國內報刊撰 寫 書 評, 間 中 創 作 文 學 作 品, 亦為序言書室之書店店員。
《The Need for Roots》 (Routledge / 2001)
作者: Simone Weil 猶太裔宗教思想家,曾赴西 班牙參加反對法西斯戰爭。 二戰時積極參加法國抵抗運 動,但因過度勞累,加上營養不良,健康 狀 況 嚴 重 惡 化, 於 1943 年 8 月 23 日 在 英國逝世,年僅 34 歲,留下了約 20 卷的 著作。
Columns
我不是 兒童理財專家 年初有幸獲得某大電台邀請, 在其 親子節目內擔任嘉賓,二話不說我 便答應了。 這麼爽快的原因不是能 與聽眾分享親子理財心得,而是可 以一睹年輕時偶像的風采。 阿哲爸爸:會計師,深信學習 理財,應該從小開始,提倡「遊 戲學理財」。
《各行各業圖書百科》 (風車圖書出版 / 2011)
作者: 趙恩珠 韓國作者,曾在大學主修經濟學,目前於 東國大學傳播研究所修讀出版與雜誌。曾 經 出 版 的 著 作 有《 成 為 有 錢 人 的 經 濟 日 記》、《敏珠家的政治日記》、《來到傳統五 日場的雅玲》、《亞奇布奇的零錢》等。
來到直播室門外, 透過玻璃看到偶 像正在主持節目, 手心不禁冒汗, 監製在旁問道待會如何介紹我,我 說: 「會計師、傳媒碩士、作家、一 個孩子的爸爸, 隨便哪個都好,唯 一不要用『親 子 理 財專家』 。」剛好 說 罷, 我 們 便 聽 到 偶 像 說 道: 「一 會兒我們請到親子理財專家為大家 ⋯⋯」兩人忍不住相視大笑。 入到直播室,偶像聽到監製解釋我 們 爆 笑 的 原 因, 好 奇 道: 「為甚麼 不要稱你為專家?」我笑說: 「很多 所謂 親 子 理 財 專 家 的 著 述 錯 謬 百 出, 故 此 專 家 兩 字 對 我 來 說 已 經 變成貶詞。」 「有沒有具體例子?」偶像問道。我 說: 「很多專家愛拋術語,3S是常見 招數,所指是Spending、Saving、 Sharing。後來的見到先機已失,大 聲疾呼SOS, 不要以為他們求救, 原 來 是 想 說Spending、Offering、 Saving。 再有畫蛇添足之輩另闢蹊 徑, 變身成為終極的SSID——儲蓄 (Saving) 、消費(Spending) 、投資 (Investment)及 捐 獻(Donation) , 這些自鑄術語的內涵實際如出一轍。
書甚少提及『收入』 ,終在某本書中 找到這兩個字,作者卻建議教導小 孩『學懂消費,下一步學懂賺錢』 , 向孩子不斷灌輸『先消費後賺錢』 的概念,難怪現今社會充斥著一群 未懂得賺錢便懂得甚至精於如何消 費、怎樣消費的小孩。 「 兒 童 學 習 理 財, 首 要 課 題 是 收 入, 而非 消費、 捐 獻、 投 資, 如果 沒有錢,更遑論學習儲蓄。」我把《各 行各業圖書百科》交給偶像,續說: 「這是一本童書,也是教導孩子何謂 『 收 入 』的 工 具。 此 書 以 精 美 的 圖 文介紹各 行各業的工作 超過300多 種, 孩子不再局限只有醫生、 律師 的世界。 書中介紹的工作以專業或 興趣作為分類, 例如在電腦專業, 或是喜歡遊戲的興趣內均可找到電 玩選手這種職業。 「孩子可以按圖索驥, 深入了解自 己有興趣的工作,例如翻至魔術師 那頁, 可看到魔術表演的種類, 成 為魔術師的條件和職業路徑,以及 工作上必然遇到的困難和艱辛, 最 重要的當然是如何賺取收入。 透過 了解各種工作賺取回報的方法,有 助孩子將『收入』從抽象的概念變 成具體的認知。」 偶像笑著說: 「剛才那番說話,開咪 之後你可以再說一次嗎?其實稱你 為專家也沒有錯,你不是專欄作家 嗎?我開始吧。歡迎大家⋯⋯」閱
「但是錢從何來?很多專家撰寫的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31
兒 童 理 財
投 稿 說
書
人
默
泉
靈感, 你的名字是飄忽? 寫 作, 是 最 常 被 浪 漫 化 的 人 類 活 動。 在很多人心目中, 作家都 是 夜 貓子, 過著放浪形駭的生活。 升起 裊裊白煙的齋啡和香煙, 散落書桌 腳邊的一團團廢紙球。 深夜, 萬籟 俱 寂, 靈感 驟 至, 奮筆疾書, 臉上 閃耀著光芒⋯⋯⋯ 這種浪漫化形象也非全然脫離現 實。 對很多寫作愛好者來說, 任憑 他在電腦前磨爛幾多張蓆, 若然那 種「突 然一 切都 貫 通了」的神奇感 覺沒浮現, 那麼字寫得再多, 最終 也只有扔進「資源回收桶」的份兒。 繆思小姐行蹤飄忽, 但她似乎喜愛 夜蒲─ ─於是自覺靈感缺缺的寫作 人惟有晚點睡覺了。 但 靈 感 真 的 難 以 觸 摸 嗎? 腦 袋 能 否爆發創意, 純然靠上天眷 顧?抑 或, 寫 作 更 像input / output, 積 累足夠生活經驗, 經過沉澱發酵, 靈感自會在沃土誕生? 長久以來, 人們愛將重點放在天分 上。倪匡便提出過「寫作配額論」 : 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配額, 配額
3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用盡便要停止, 抽煙飲 酒如是, 寫 作也如是。 靈感枯竭時, 惟有乖乖 投降, 擲筆輕嘆。 但天分論的最大 問題是忽視了一點:寫作像燃燒過 程, 需不斷添加燃料。 一流的大作 家, 往往不只靠天分, 他同時也 是 一流讀者和觀察者。 近年, 多得村 上 春 樹 公 開 其 寫 作 習 慣,「 比 起 靈 感, 寫 作 更 需 積 累 」這 種 看 法, 才 漸漸得到應有重視。 村上春樹是個嚴格遵守紀律的作 家。 他早睡早起, 每天在固定時間 (通常是清晨)寫作,從不「等靈感 到」 。 村 上 是 在 開了多 年 爵 士 酒 吧 後突然興念要寫作。 相比起天分, 他更強調專注力: 「把自己所擁有的 有限才能, 專注到必要的一點⋯⋯ 這種能力若能有效運用, 某程度可 彌補天分的不足或不均」(《關於跑 步,我說的其實是⋯⋯》) 。 在 新 作《身為 職 業 小 說家》裡, 他 引用Bill Bryson講 過 的「靈 感 小 故 事」 :Paul Valery訪 問 愛 因 斯 坦, 問他會否隨身帶著小本子記下靈 感。愛因斯坦說: 「沒有這必要。因
我很少得到靈感。」這恐怕也是村上 對靈感的看法:並非甚麼憑空出現 的神奇東西, 只是專注創作時達至 的自如狀 態。 而這自如狀 態, 需由 大量生活和閱讀經驗支撐起。 村上形容其腦袋是個擁有無數抽屜 的巨型資料庫。 他會將平日觀察所 得, 分門別類收藏好, 當寫作 進入 狀態時, 便像有無形之手從適當抽 屜取出合用素材, 寫進小說裡。 這 種寫作方法, 相信既反映其性格, 也 跟 他 是 第 六 感 型 作 家 有 關。 村 上從不預先設定故事結構(譬如寫 《1Q84》時, 最 先 想 到 的 只 有「 青 豆」和「天吾」兩名字) , 抽屜裡的 大量片段, 正好讓他的第六感有厚 重憑藉。
寫作肯定需要累積, 但要做到如村 上般「甫坐下即進入狀態」的境界, 談何容易?我想還是法國思想家盧 梭(Rousseau)的 想 法 可 親:「 當 我拿著筆, 對著書桌和紙張時, 是 從來寫不出甚麼來的。 我是在巨石 和 森 林 之 間 散 步 徘 徊 之 時, 或 夜 半無眠之際, 在腦海寫下文章的」 (《懺悔錄》) 。 盧梭喜歡於散步時獲 取靈感。事實上,假使1755年時他 沒 有 在 聖 日 耳 曼(St. Germain) 森林散步一整個星期,或許便無法 寫出那篇影響深遠的《論人類的不 平 等 的 起 源 和 基 礎 》。 他 在《 懺 悔 錄 》回 憶 道:「 我 盡 情 在 森 林 裡 探 尋, 找到原始時代的面貌。 藉著這 些面貌, 我大膽描繪出那個時代的 歷史。」在森林裡,盧梭靈光閃動, 構想出善良的原始人形象, 駁斥之 前霍布爾等哲學家對原始人的殘暴 想像。 散步時精采意念油然而生, 相信是 不少人的經驗。 以科學的觀點看, 移動中的風景, 行 進中的腳步, 令 大腦處於活躍狀態,自然更勝血液 循環緩慢的寫作姿勢了。 閱
《身為職業小說家》 (時報出版 / 賴明珠譯 / 2016)
作者: 村上春樹 1949 年 生 於 日 本 京 都, 早 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1979 年以小說《聽風的歌》獲「群像新人賞」, 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80 年代文學旗 手」。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 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1987 年推出 的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在日本 暢 銷 400 萬 冊, 廣 泛 引 起「 村 上 現 象」。 作品中譯本至今已逾 60 本,包括長篇小 說、短篇小說、散文及採訪報道等。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33
NEW RELEASES
01
《正解!中國經濟數據:破解官方統計, 掌握大陸經濟真相》
作者 / Matthew Crabbe
06
05
04
01
03
02
譯者 / 唐祖蔭
出版 / 早安財經
中國 13 億消費人口,引發全球企業的「中國夢」。對於在中國經營事業的人 來說,了解經濟數字相當重要的,不少外資在中國吃盡苦頭,正是因為誤解 了中國統計數據。此書提供了對中國經濟資訊獨到且深入的評論,分析企業 在解讀這些資訊時應認識的眉角,並舉出多個因對資訊解讀的不同而經商失 敗或成功實例,為打算在中國投資與做生意的人提供指引。
04
作者 / 狄驤
譯者 / 詹慕如
出版 / 經濟新潮
長井鞠子是日本口譯界(英日文互譯)的第一把交椅,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中曾根康弘、小泉純一郎等,都指名她擔任隨行口譯。長井認為,同步口譯 者想在講者與聽者之間順利溝通,必須經過五個步驟,包括傾聽、理解、分 析、轉換與譯出(發言)。藉由此書,可明白口譯的竅門——以清楚的邏輯與 結構,透過淺顯的詞彙和傳達的熱忱,達到超越語言的溝通。
03
《地圖上不存在的國家》
作者 / Nick Middleton
譯者 / 鄭煥昇
出版 / 行人
恐怕有許多人都不知道,有不少國家不存在於世界地圖上,而那些國家的存 在,正挑戰著我們對「國家」的定義!此書整合了 50 個精采的建國/亡國故 事,並在地圖上標出其地理位置。每個國家的形狀,都在頁面上以鏤空方式 呈現,讓我們從洞中窺見這些國家的故事,讓這些地圖上不存在的國家重新 開展你的世界觀。
3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出版 / 智言館
為甚麼有人出身貧窮卻能致富?為甚麼有人出身富貴卻會敗光家產?其實, 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只有兩個字──「習性」!具備「富習性」的人,相 信能「改寫命運」,並付諸行動,致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印鈔機」。相對的, 堅守「窮習性」的人,迷信「財富命定」,不敢「改變現狀」。其實,每個人都 具備改寫命運的權利,此書助人看清「窮習性」並移植「富習性」,造就「脫 貧致富」機會!
02 《口譯人生:在跨文化的交界,窺看世界的精采》 05 作者 / 長井鞠子
《富不是命定,而是習性使然》 (暢銷增訂版)
《Smarter Faster Better: The Secrets of Being Productive in Life and Business》
作者 / Charles Duhigg
出版 / Random Hous
本書結合了神經科學、心理學、行為經濟等方面的最新研究,以及 CEO、教 育改革者、FBI 調查員等人的經驗,以動力、訂立目標、專注、決策等八方 面,解構高效率工作背後的道理。即使不同人有不同的成功故事,但他們成 功背後的要素,不離取難不取易的志向、驅動社會創新的意志等。透過作者 對成功故事的探索與分析,讓讀者領略變得「Smarter、Faster、Better」的 好方法。
06 作者 / 李笑來
《把時間當作朋友》 出版 / 漫遊者文化
無論是誰,或許都曾面對時間無情流逝的惡性循環:要做的事情愈來愈多, 可用的時間愈來愈少。不過,時間是無法管理的,每個人的一天都是 24 個 小時,我們需要管理的其實是自己。在追求個人生涯成就或財富自由這條路 上,運用心智的能力極端重要。 《把時間當作朋友》正好告訴你:管理時間不 過是種方法論,可以視為某種實用的程式,但想要達成美好生活,升級整個 操作系統會比安裝程式來得重要得多。改變永遠都不晚,現在開始吧!
本期書目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A Small Place
Jamaica Kincaid
Farrar, Strauss and Giroux
17
Building A Successful Software Business
Dave Radin
O'Reilly Media
7
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
Jon Ronson
Riverhead Books
11
The Age of Stagnation: Why Perpetual Growth is Unattainable and the Global Economy is in Peril
Satyajit Das
Prometheus Books
13
The Amazing Pop-up Geography Book
Kate Petty
Dutton Juvenile
9
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
Rolf Dobelli
Sceptre
21
The Need for Roots
Simone Weil
Routledge
30
The Prose Factory:Literary life in England since 1918
D. J. Taylor
Chatto & Windus
29
The State of the World Atlas
Dan Smith
New Internationalist Publications Ltd.
9
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Michael J. Sandel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8
人文六講
李歐梵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5
各行各業圖書百科
趙恩珠
風車圖書出版
31
天堂計劃──陪父親走向安樂死的一段路
艾曼紐·貝爾南
寶瓶文化
20
樂之本事
焦元溥
聯經出版
27
莊子基本功
JT 叔叔
智庫鯨工作室
19
變形記
卡夫卡
麥田出版
25
身為職業小說家
村上春樹
時報出版
33
這才是真實の中國史
宮脇淳子
八旗文化
28
藏在地圖裡的香港
陳瑞安
三聯書店
9
是 都 我們 人 說書
索引頁碼
《閱刊》歡迎讀者投稿 如閣下有好書介紹,請與其他讀者分享,題材不限。 投稿字數約一千字,編輯會因應版面修改閣下文章。 來稿一經刊登,本刊將付上薄酬。 稿件請投至 info@readmonthly.com。 來稿者請註明文題、 所介紹書本資料、 作者簡介、 筆名及個人資料。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6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