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7 • 8 月合併號 ISSUE 30
教 的 育 愛 推介文章: 贊助出版 :
•老虎 • 大象 • 直升機 •被遺忘的家教 •玩的定義 •讓閱讀成為救贖
Content 不經不覺,《閱刊》已發行第三十期了,與一眾愛看書的讀者共同度過了兩年半的時間。創刊人利世民在 Writer's Blog 發表 感言〈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P4),創辦人之一的黃式,亦回顧創業艱辛,悟出〈要成功,還看堅持〉
(P5)的道理。 成功追到女神的說書人柯景騰,早前小登科,蜜月後重出江湖,在這盛暑寫下〈The
Art of
the Deal 帶你回到特朗普未狂時〉 (P6),介紹惹火人物——美國總統候選人特朗普 (Donald J. Trump)早年的著作《The Art of the Deal》,看看這位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狂人另一面 以及其致富之道。
身處數碼年代,人人想藉著「大數據」賺大錢,說書人佟若喬卻思量〈小數據•大趨勢〉 (P8), 介 紹 品 牌 專 家 Martin Lindstrom 新 出 版 的《Small Data: The Tiny Clues That Uncover Huge Trends》;此書獲《福布斯》雜誌評為其中一本 2016 年必看商業書。書中不少有趣案例,看如何以見 微知著的小數據,令企業起死回生。
誠然,經濟影響民生,牽扯國家興衰。說書人華少迷上《中國金融史 3000 年》一書,看作者詳細參考歷代的考古及文獻,憑 貨幣、稅收、人均生產總值等記錄,以金融經濟角度看歷史,從中吸取〈歷史的教訓〉 (P10);如果人們能悟出箇中 道理,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那邊廂,同樣是看歷史,神隱才子四斗米士〈眾人皆醉我獨醒〉 (P32),拆解《世界陰 謀全史》,讓讀者們「思考一下閱讀的品味」。
閱讀品味應從小培養,但時下不少家長過猶不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邵頌雄教授撰文〈老虎.
大象.直升機〉 (P14),推介耶魯大學法律系教授蔡美兒的著作《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為這位虎媽平反。因不少人望題生義,以為該書內容一味教人做嚴厲媽媽,其實作者目
各位親愛的讀者: 很抱歉,今期為《閱刊》的最後一期,衷心感謝讀者的愛戴及支持!新鴻基地產新閱會現正籌備一個以年輕人為主要對象的多媒體閱讀平台,新的平台將會兼備印 刷和數碼媒體,以全新面貌推動年輕人愉快閱讀體驗。期望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時代下,新平台可以更有效和適時地推動年輕人閱讀風氣。 請讀者繼續關注新閱會最新動向以及新閱讀平台最新進展,密切留意網站 www.shkpreadingclub.com 或 Facebook 專頁 www.facebook.com/shkpreadingclub 有 關公布和貼文。謹祝各位讀者生活愉快!
2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2016/07 - 08 ISSUE 30 標在於培育孩子勤奮、自律、不言放棄、勇於負責以及懂得感恩的精神。愛研究歷史看古書的說書人 謝毅,則緬懷〈被遺忘了的家教〉 (P30),身為家長的他,力推身教胎教始祖顏之推的古書 《顏氏家訓》。
至於兒童理財專家阿哲爸爸,強調親子之間〈玩也要定義〉 (P33),讀者不妨一看《Children's Play and Learning: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從中了解如何有效運用遊戲教育。曾經當過教師的美 女說書人小書,也十分關注孩子的教育,推介 Neil Postman 的《童年的消逝》 (英文原版: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探討美國傳播媒介急遽發展對兒童的影響;要在資訊洪流中讓 小孩保持純真,惟有〈讓閱讀成為救贖〉 (P16)。
博覽群書的說書人 Horace Chan,今回介紹曾奪科幻小說最高榮譽雨果大獎(Hugo Award)的《三 《三體》作者劉慈欣的過人之處,是在科幻 體》三部曲,認為是〈中國科幻里程碑〉 (P12)。 題材之中交織出一個涉及政治、倫理、人性、人生意義的故事。
愛看小說的人,大抵心底裡有一絲浪漫基因。今期人物專訪對象是「公職王」陳智思,年逾五十、保養 得宜、做事運籌帷幄的他,原來曾是愛情小說作家亦舒的粉絲,宛如〈家明的化身〉 (P24)。
返回紛亂的現實世界,精神科醫生許龍杰的〈相對主義的最後答案〉 (P28),透過李天命的著作《從思考到思考之 上》,解釋極端相對主義的弊處。90 後說書人馮紀立亦有感世道不靖, 〈謊言變方言,愚民變娛民?〉 (P18),藉 著陶傑的《語言的偽術》一書,或許我們能為「真相」多加一點注腳。專欄說書人彭依仁則關心〈日本
年輕一代的未來〉 (P34 ),推介山田昌弘的《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並指出這不獨是日 本才有的現象,一洋之隔的中港台,其實也面對類似情況,值得我們反思。
其他欄目: Selected
贊助出版 :
Review(P35)、New Releases(P21)
出版:Read Monthly Publishing Limited 顧問委員會: 雷鼎鳴教授、呂大樂教授、羅乃萱 女士、張灼祥先生、李偉榮先生 編輯:田佑珍 助理編輯:馮紀立 美術:梁秀華
郵政信箱:上環郵政局郵政信箱 33099 號 網址: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索取《閱刊》,請電郵至 info@readmonthly.com 香港編印 此印刷品由環保紙製成 Printed on recycled paper 此印刷品可循環再造 This product can be recycled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3
WRITER’S BLOG
休 息是 ,為 了 走 更 遠 的 路 說書人
利世民
工作和興趣,都是以經解經。
2012年初秋的一個傍晚,我如常地 完 成了每 天的專欄寫作。 將稿件用 電郵送 交 編輯 之後, 我忽然問自己 一句: 「究竟怎樣才可以和讀者建立 更深厚的關係?」 當 時, 經 營 專 欄 已 經 不 再 是 我 最 主要的工 作。 每 天的寫作, 漸 漸 變 成了一 種 習慣。 讀 者和我的日常溝 通, 也 早已由報章雜誌 轉到我在臉 書的個人專頁。在「自媒體」的生態 圈中, 作 者 有 更 大的創作 空間和自 由, 文 字 也 不 是 我 們唯一的 選 擇, 而我也意識到, 在前面有兩條 路可 以走:一、 透 過 社 交平台擴 大 接觸 面, 尋 找 更 多 讀 者 和 觀 眾。 二、 反 其 道 而 行, 由網 上 世 界回到 現 實, 直接與讀者觀眾建立關係。 兩 個 方 向 都 重 要, 但 事 情 總 有 輕 重 之 分, 結 果 愛 以 逆 思 維 操 作 的 我, 選 擇 寧 願 與 讀 者 建 立 更 深 入 的 關 係。 由2011 年 底, 我 組 織 了 讀書會, 每個月推介一本經典的經 濟 金融書籍, 由奧地 利學派入門首 選Murray Rothbard的《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 , 到貨幣供應學派鼻祖佛利民的 《Money Mischief》 ,再到傾向新 凱 恩 斯 的 經 濟 歷 史 學 家Charles Kindleberger所 主 編 的《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 之後的分 享, 我也 介紹了行為經濟學代表人 物Daniel Kahneman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和 對 沖 基 金 經 理 Ray Dalio的長文《Principles》 。每 次讀書會聚會, 都有二三十位朋友 出席;而 每 一 本 書, 我 都 盡 量安 排 多幾 場分享會, 希望每個參與的朋 友都有機會提出見解。 不 過, 有 參 加讀 書 會 成員表 示, 要 每個月定時定刻在公 餘出席聚會, 對他們來講甚為吃力。 也有朋友表
4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示, 他 們不 想 錯失每個月出席的機 會;一 旦 有一 個月未 能 參 與, 再 下 一個月的聚 會, 恐 怕會 跟 不 上。 我 赫然發 覺, 或許我令閱讀和學習變 得 太 沉 重。 事 實上, 由我以一人 之 力去選書和分享,負擔亦不輕。 因緣際遇之下, 我認識 到對推動閱 讀 不 遺 餘 力 的 新 鴻 基 地 產「 新 閱 會」 ,而「新閱會」的朋友也支持我 繼續推廣財經歷史等經典讀本的構 想。 一拍即合之下, 我 們共同促 成 了大家手上的這本《閱刊》 。最初, 由我獨力負責每個月的選書和推 介, 到 愈 來 愈 多「 說 書 人 」陸 續 加 入,《閱刊》也漸漸成為一個開放平 台,讓讀者由受眾變成分享者。 《閱刊 》的 使 命 是「 我 們 都 是 說 書 人」 ;過去兩年多的收穫,實在遠超 我原本所想像。 在此我要感謝新鴻 基 地 產「 新 閱 會 」和 各 位 說 書 人。 與 此同時, 我 也 不 斷 反 問自己, 究 竟怎樣才可以做得更加完善。 但正 如一輛正 在 行駛的火車, 難以同時 進行升級工程;《閱刊》也是一樣, 運 作當中自然 產生 慣 性。 量變的出 現, 可以簡單 地 透過 增加內容和印 量, 但 要 有 真 正 的質 變, 就 只有回 到最初的根本構想。 我們是否可以 更有效利用社交媒體來擴大接觸 面?讀者及 說書人又是否可以有更 深厚的關係?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跟「新閱 會」的朋友商討之後,我們都認為現 在是合適的時機,整合資源並思考路 向。推廣閱讀,絕對值得繼續下去, 問題是以甚麼模式去進行。我相信, 只有透過不斷實驗,才有可能尋找最 佳的方 法。 無 論 是 作 為「說書人」 抑或是讀者,我都期待在不久將來在 「新閱會」的平台, 跟各位愛學習的 朋友有緣再遇。 閱
要成功, 還看堅持 如無意外,這是我最後一次在《閱刊》與讀者分享閱讀 之樂。作為聯合創辦人的我,此時此刻真的百感交集。 由《閱刊》的第一篇稿用上筆名緩桓到今天的黃式;由 第一期A5的設計版本演進到今天A4大小;由開始時只 有贊助商旗下的派發點再發展到今天全港大部分書局 都看到《閱刊》;由沒有人訪到加入人訪、再發展到親 自落場找嘉賓並參與訪問。一路走來,感覺猶像昨天。 反思《閱刊》能否成功推動閱讀風氣之際,觸動了我的 另一個閱讀動機; 「我們究竟是否已經在有限的資源下, 盡了最大最大的努力並獲得最大的成果。」於是這數星 期,我不斷查找關於企業管理、初創及市場推廣的書或 文章,回顧一下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結果找到了一個 社長已經強調及介紹已久的名詞「成長駭客」(Growth Hacking) 。 在閱讀多本關於此字的書刊及文章後,我對此字的解讀 大意是:在有限的資源情況之下,無所不用其極地用盡 各種方法,借助(Leverage)不同的免費資源(Open Platform / Open Source)或使用最少金錢,透過不同 可量化的方法及調整,持續的使企業或產品成長。 「成長駭客」看來相當有趣或有意思吧!相信無論你是 企業管理層,或一般打工仔,如果能夠掌握其心態或方 法一二,對你的事業必定有十分正面的影響。 由於篇幅有限並證明我已掌握其精髓,就推介幾個較便 宜或免費的閱讀方法給大家: 免費入門版《Small Business Guide to Growth》 可在Kindle免費下載, 此作不同於 坊間一般只針 對IT或 Maketing行業的Growth Hacking書,書中內容由IT行業到 時裝行業都有涉及,並且透過不同的業界領袖分享,使大 家對Growth Hacking有更深入及快捷的理解。雖然內容較 空泛,但由於是免費的,不妨用作入門參考。
說書人
黃式
曾擔任傳媒中層管理人,現為創業初哥。 個人facebook網頁: https://www.facebook.com/YellowWoon/ 個人電郵:woonwong@readmonthly.com
此 書 的出 版 公 司Fast Company是Media機 構(http:// www.fastcompany.com/) , 主 腦 是 兩 位 前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編輯Alan Webber及Bill Taylor。 在Amazon免 費出書 作 宣 傳 都 想 得 到, 此 書 質 素 應 該 不 會 太 差 吧!(Amazon下 載 連 結: https://goo.gl/ STcxJn ) 名師導入版《Startup Growth Engines: Case Studies of How Today's Most Successful Startups Unlock Extraordinary Growth》 一本書道盡 地 球 最知名初創(Startup)的成長方案, 分析個案包括Snapchat、Uber、Yelp及LinkedIn等。 全書重點是教導企業創辦人及管理人如何由小地區及 針對性問題著手,慢慢地以此為企業或產品成長核心。 由於此書描述的部分企業過於知名,可能部分內容你已 看過,這或會略減你的閱讀趣味。但如果你喜歡看名人 傳記、 企業分析、 未曾接觸過以上網站而又對Growth Hacking題 目 有 興 趣, 此 書 你 會 喜 歡 的。( 只 售$US 2.99,可惜同樣只提供Kindle下載版。Amazon下載連 結:https://goo.gl/VBqlON) 實戰執行版《100 Days of Growth》 只能在其官方網(http://100daysofgrowth.com/)透過 PayPal付款及下載, 此書內容結構極精簡, 每個建議 方案都附有連結,包括各知名企業的實戰參考個案、執 行建議及工具。而且建議方法不會過於IT化,由電郵下 款 設 定、 印 公 司T-shirt到Sales Pitch Demo Video都 有涉及,對非IT人及講求速食的今天,絕對是好選擇。 如果怕買錯, 官方網站有提供一份免費下載的26頁版 本,真係唔買都睇下。 由於這幾年正身處創業階段,所以介紹的書一直都以創 業或起步為主。看得愈多,經歷愈多,我愈覺人生或產 品要成功,重點還是「順勢」及「對解決問題的核心價 值堅持」 。共勉之! 閱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5
BUSINESS
The Art of the Deal 帶你回到特朗普未狂時 「最壞的時候通常製造最好的交易。」 (The worst of times often create the best opportunities to make good deals.)
6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說書人
《Trump: The Art of the Deal》 Ballantine Books / 2004 年(1987 初版) 作者 /
柯景騰
追女神,可以令你傾家蕩產;追股神, 跟風落注,可以興家創業。作者細時 追女神,大時追股神,無黨無派,不 信 圖, 又 忌 fundamental, 炒 股 彷 彿 回到那些年,一起追過的股神。
Donald J. Trump with Tony Schwartz 特朗普 1946 年生於美國紐約市皇后 區,The Trump Organization 董事長 及總裁,在全球經營房地產、賭場和 飯店。2016 年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 總統,出位言論成為焦點。
美國總統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J. Trump) 近年藉激 進言論 搶得極高曝光率, 柯某無意 評 論 他 的言 行, 不 過, 以 書 論 書, 特 朗普 於 87年曾出版過一本名為《Trump: The Art of the Deal》(中譯:做 生 意的藝 術)的書 籍, 當年特 朗普41歲。 書中內容若然 屬實, 特 朗 普當年可說是個以大 膽手段包 裝自己的精明 商人。 這本《The Art of the Deal》為特朗普個人撰 寫的生 意 經。 柯 某 讀 書, 讀 到自傳或 個人 經 歷的書籍總帶三分懷疑, 始終世上很少人會 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完全暴露於人前,部分內容 少不免自吹自擂。即使如此,這本書仍可視作 故事書般去讀。 說此書跟 股 票 無關又非完全正 確, 因為內裡 牽涉較多做買賣(按:香港人稱為做Deal)的 內容,多於經營,或者特朗普做買賣較其經營 更強。 其中一例,是特朗普賣掉假日酒店後,賺得巨 額資金(他沒有透露金額) ,便向另一間製造 彈珠機等賭場工具的Bally Manufacturing埋 手, 直至特朗普買到9.9%的股權,Bally視之 為敵意收購,雙方開始互告對方。 Bally後來想出解決方法,就是以當時天價5億 美元收 購阿特蘭大的金塊賭場, 因為阿特蘭 大 法例規定, 沒有公司能 持有超過三間以上 的賭場,而特朗普當年已持有三間。
結 果,Bally同 意 以 溢 價 回 購 特 朗 普 持 有 的 9.9%股 份, 投 資 收 益 超 過2,000 萬 美 元, 但 他名下三間賭場的估值, 因Bally的天價買賭 場而水漲船高,可說是現代版「圍魏救趙」 。 特朗普將 他的生意心得簡化 成一條 方程式: 低 買高賣, 其實跟買賣 股 票一樣。 但 世 上 做 到的人不多,被稱為「地產大亨」的特朗普在 書中解 釋, 當遇到心 水物業 但銀 碼不 合心意 時, 他 會 走開, 然 後 找 最 好的人 才商 量 重 大 交易,「我有簡單的管理規則,就是從競爭對 手手中,聘請他們最好的員工,高薪挖角再附 加花紅及 按表現分紅, 這令管理者有一級的 營運(First-class operation)」 。 此狂人當年 不狂,反而道出一套管理心得。 至於其他生意人要有的特質,他歸納出以下: 冷靜,即見到好的收購對象,也要預留時間調 查;耐性,特朗普的項目一般以年計,部分甚 至 執 行多年才開始, 他認為今日做 成本會 更 貴,一定可以等到更佳的機會;靈活,不要將 所有蛋放在同一籃子內。 書中最後一點,相信是最知易行難的——他強 調做生意最重要是正直(integrity) ,他認為, 要尊重身邊的人,有信用,對於有好表現及忠 誠的人要給予良好的回報,「若你在背後捅人 一刀,長遠會令你損失更多,多過你短期得到 的好處」 ;若得到壞聲譽,人們會拒絕跟你交 易,甚至有一天他們會在背後捅你一刀,因為 他們覺得你會出賣別人,所以先發制人。 閱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7
BUSINESS
小數據‧大趨勢 自從2012年《紐約時報》提出「大數據時 代 」(The Age of Big Data)來 臨 後, 全 球都對大數據為之著迷,大企業不惜大灑 金錢研究,探討大數據的書亦如雨後春筍 般 充 斥 市 場。 從Facebook statistics到 Google analytics, 企 業 有一系列的工具 去量度消費行為,但我們的消費行為真的 都能用「大數據」解釋?當全世界只著眼 「大」的時候,品牌專家Martin Lindstrom 反過來專注「小」 。他運用多年來專業的觀 察及實戰分析,提供了故事的另一面── 小數據。 他最新出版的《Small Data: The Tiny Clues That Uncover Huge Trends》( 小 數 據: 揭 示大趨勢的小線索)獲《福布斯》雜誌評 為其中一本2016年必看商業書。 「小數據」 雖然名為「小」 ,但殊不簡單。作者透過觀 察用家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從而尋找為 品牌起死回生的重要線索,構思新出路。 Martin形 容 自 己 是 市 場 業 界 的「 福 爾 摩 斯」 ,因為他花了300天到訪陌生人的家, 耐心觀察他們生活日常的每一個細節,揭 8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示他們隱藏的慾望,再從中尋到線索,這 就是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小數據」 。 當「大數據」被吹捧成市場營銷的金科玉 律,大家都忽略了其盲點。首先,大數據 很「離地」 。 因為企業主要是透過分析海 量的網絡數據來掌握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及 喜好,從而定出營銷策略,但大數據忽略 了重要的一點:絕大部分人類行為都是非 理性的,所以單憑數據過分理性地解讀消 費行為,再從過去的消費模式推測未來的 消費選擇,未必準確。 作者提出的「小數 據」正好填補這些缺口,因為「小數據」 提供了「以人為本」的另一個選擇。 與其 大費周章鑽研一大堆數據,倒不如花時間 研究消費者在真實環境中的行為。「你要 了解動物的生態,你不會跑去動物園,而 是 走 進 森 林。」這 簡 單 顯 淺 的 道 理, 似 乎 大家都忘記了。 身為品牌專家,Lindstrom為 世 界 各 地的 大企業把脈,也到很多用戶的家中拜訪, 所以在書中提供了不少有趣案例。 其中,
說書人
佟若喬
80 後財經公關,大 Deal 細 Deal 統統 做,business trip 出 不 完, 新 聞 稿 寫 不盡,但見盡銀行家、公關傳媒界的 奇怪異事。
冰箱磁石貼就是一個見微知著的例子。沙 特阿拉伯人經常把冰箱的磁石貼放在最高 處,讓小孩碰不到;相反,在西伯利亞, 冰箱磁石貼卻放得很低,小孩子可以手到 拿來。他發現沙特阿拉伯家庭買的玩具比 西伯利亞多,因此聯想到西伯利亞的冰箱 磁石貼其實是故意放得低,當作兒童的玩 具。 從這個研究結果,他協助創辦了一間 新的俄羅斯玩具公司。 案例中一個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應該是丹 麥 玩 具品牌 龍 頭 大 哥Lego的逆 境 重 生 故 事。2002 年正 值Lego生 意 走 下 坡, 公司 研究發現,顧客對產品的專注力下降,於 是推出了大塊積木,這個變相加快遊戲速 度的方法,卻反令生意更差。 為了救亡, 「小 數 據」發 揮 其 神奇 作 用。 研 究 人員到 訪 一 個11 歲 德 國 小 男 孩 的 家, 單 憑 他 家 中 層 架 上 又 殘 又 舊 的 溜 冰 鞋, 便 得 到 啟 發 —— 那 裡 每 一 對 破 舊 的 溜 冰 鞋, 都 是 小男孩成為城中溜冰高手的象徵。這令團 隊意識到,即使現今孩子甚麼都可以隨手
可得,但他們還是願意把時間用在自己感 興趣的事情上,尤其是他們可以自己「話 事」的事情。Lego遂改變策略,再推出細 小的積木,而且從小孩子角度出發,推出 Lego大電影,令品牌起死回生。 可能你對作者從「小數據」找到企業「大 趨 勢 」仍 是 半 信 半 疑, 但 撇 除 營 銷 的 角 度,這本書其實也有其他的提醒。Martin Lindstrom提 到, 今 時 今日生 活 不 再「 無 聊」 , 因為 每 當我 們閒著 無 聊時, 便自然 地玩起手機來,把時間填得滿滿。 但問題 是, 沒有了那些「無聊放空」的時間, 我 們也變得沒有創意。這也不無道理,事實 上靈感大多是在無聊的時候突然鑽出來, 因為我們需要時間、空間去觀察身邊的事 物,這也是作者所講「Being present」活 在 當 下 的 重 要 性。 不 過, 正 如Lindstrom 所說,現代人要戒手機如戒毒,是極其艱 辛的過程。 然而,當你放下手機,用心感 受觀察身邊微不足道的事物時,也許下一 個發現「小數據」的正是你。 閱
作者 /
Martin Lindstrom
《Small Data: The Tiny Clues That Uncover Huge Trends》 (St. Martin's Press / 2016)
著名的品牌專家,入行超過 25 年,為麥當勞、P&G 及微軟等國際品牌、政府以及名人出任品牌顧問。 他也是暢銷作者,曾出版六本關於品牌營銷及消費 行為的暢銷書,其中《Buyology》登上了《紐約時 報》及《華爾街日報》暢銷書排行榜,更獲《今日美 國》選為「年度之選」。他創立了 Buyology Inc. 專為 公司品牌提供專業意見,並於 2009 年登上美國《時 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百大榜。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9
HISTORY
歷史的教訓 在家中的書櫃找《中國金融史3000 年》下冊,找了幾天找不到,以為一 定是不小心把書本丟棄了, 本著放 棄的心 態, 打 算 到書 局買回下 冊: 一問之 下, 原來 世 上 沒 有下 冊, 害 我白忙一場。 當然, 上 冊由齊國講 到 盛 唐, 中冊 講 宋元明, 如果 照 這 樣 發 展 下 去, 下冊必然提到清朝及以後的時空。 筆者在交稿之時亦未見所謂下冊 的出現, 畢竟中國文 化講究蓋 棺定 論,過早評論確是有失公允。 話 說 整 套 書 上、 中兩 冊, 是 半 年前 由 社 長 贈 送 的。 當 時 社 長 極 力 推
薦。 中國歷史觀 都不 外乎「天下大 勢,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正史承 繼 著司馬光的《 資 治 通 鑑 》重 視 戰 爭, 史 書 往 往 把 朝 代的 更 替原因, 總結為某英明的開國君主戰勝了前 朝的昏君, 鮮有說明貨幣政策在一 朝一代興衰 所起的作用。 本書用金 融經濟角度看 歷史, 詳細參 考了歷 代的考古及 文 獻中, 關於 貨 幣、 稅 收、人均生產總值等記錄。 正如作者所說「中國正史編纂者有 一 種 傾向, 歷 史 人 物非 黑 即白, 忠 臣就如聖人 般完美;奸臣就十惡不 赦,一生無惡不作。」事實我們沒有 親 歷其境, 現 實經 驗 卻告訴 我 們,
說書人
華少
職業雲遊四海,但求人生貴而不富, 各安天命。
10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人類的行為並不像電影般的角色忠 奸分明, 但 是每個人就一定 會為自 己的利益著想。 正史編纂者往往是 後一朝的士大 夫階層, 在當朝的政 治氣氛影響下, 編寫角度往往有所 偏頗。 例如 作 者 筆 下的宋 朝, 明明 是震古鑠今的經濟強國, 宋太祖定 下的政策, 就是我們現代社會夢寐 以 求 的「 小 政 府 大 市 場 」古 代 版。 宋朝沒有禁止人民從商, 人民就可 依靠創造力經過十幾代人的民間積 累, 宋 代 在 文 化、 農 業、 工 業、 商 業的發展也達到世界頂峰。 但是現今 教學制度下, 我們所認識 的宋朝是積貧積弱之國。 據作者所 說, 宋朝的第一手資料 大多在戰火
中消失了,而且寫《宋史》的人是元 末的脫 脫, 在 他眼中積貧積弱的是 官僚, 不 如 他 們的強 勢, 可 對 民 眾 為所欲為;卻就是因為元朝罔顧民 生,造就一個短命王朝。 封 建中國興衰的關鍵, 就 是 皇 權只 有借助官僚才能統 治 整個帝國。 但 官員本身就 是一個強勢分利集團, 土 地 兼 併 則 是 最 強 大 的 手 段。 當 官僚借制度之便, 插手商業與民爭 利, 整 個制度就 離 滅 亡不 遠了。 歷 史 進程 就 在 這 大亂、 開放 市 場、 官 商 合一、 流 賊四起, 這一循 環 不斷 重 複。 可能就真的如德國哲學家黑 格爾所說, 人類總 是要犯同樣的錯 誤吧。 閱
作者 /
陳雨露 廣東澄海人。現為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曾為中國人民大學 校長。
楊棟 中國金融史 3000 年 (野人文化 / 2015)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博士、管理學博士後研究。中國國家自然 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青年發展研究基金獲得者。副研究 員,有多年金融從業經驗。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11
SCIENCE FICTION
中 國 里 科 程 幻 碑 12
近 年 中 國 作 家 揚 威 海 外, 先 有 莫 言 於2012 年 榮 獲 諾 貝 爾 文 學 獎, 去 年 劉 慈 欣 憑《 三 體 》摘 下 科 幻 小 說 最 高 榮 譽 的 雨 果 大 獎(Hugo Award) 。 外 星 人 侵 略 地 球, 自H. G. Wells的《War of Worlds》以來, 一直是科幻小說歷久不衰的題材。 可惜荷里活的科幻電影, 把這個題 材拍濫拍爛了, 讓一般人一聽見外 星人, 便自動歸類為只講求觀感刺 激, 不必深究故事內容。 劉慈欣的 《三體》回歸硬科幻小說的傳統,以 紮實的科學理論為基礎, 展開一段 橫跨400年的史詩故事。 抬頭望向漆黑的夜空, 天上無數星 光閃爍, 人類是否宇宙中孤單的存 在?自從人類 進入 太空時代, 我們 不停尋找外太空生命的線索, 可惜 一直徒勞無功。 到底是宇宙中真的 沒 有 外 星 人, 還 是 外 星 人 都 躲 起 來不被發現呢?著名物理學家霍金 (Stephen Hawking)曾作出警告, 人類對外太空作出廣播是一件非常 危險的事情,因為我們不能保證所 有外星人都是善良。《三體》的故事 正是從一個發射訊號開始, 天真大 意地暴露了地球的位置, 招來四光
閱刊 Read Monthly •JUL-AUG 2016
年外三體文明入侵地球。 書名取材自經典天體物理學難題。 學校物理課教過萬有引力, 用來解 釋月球為甚麼圍繞地球轉,而地球 又圍繞著太陽轉。 當一個星系中有 三個太陽, 它們的引力互動混亂渾 沌, 數 學 上 無 法 計 算 出 三 者 軌 道 的規律, 物理學界稱之為「三體難 題」 。距離地球四光年的三體文明, 便是誕生於這樣的一個星系。 環境 決定進化的方向, 在一個與地球截 然不同沒有四季規律、 浩劫隨太陽 遠近隨時出現的世界, 當中生物的 思維模式是怎樣?當地球文明遇上 三 體 文 明, 在 長 達400 年 的 生 存 博 奕中, 人類如何運用獨有的思維優 勢, 彌補科技落後上的差距, 抵抗 入侵者,守護地球呢? 正如很多經典科幻小說都寫成三部 曲, 「三體三部曲」分別由《三體》 、 《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三本小 說組 成。 四光年以外的三體星人, 乘坐光速百分之一的殖民艦隊, 將 於400 年 後 抵 達 太 陽 系。 在 實 體 到 來太陽系之前, 先派出微觀量子機 器, 監聽人類所有通訊, 並封殺人
說書人
Horace Chan
中年電腦工程師,在矽谷某老字號科 技公司混飯吃。每次回港省親,遇著 親友問做盛行,總要費一番唇舌來澄 清自己不是IT人。
類量子物理學的基礎研究,防止在 這段時間內人類科技反超前。 面對 400 年 後的 滅 絕 危 機, 不同人 採 取 不同的態度。 最正路當然是誓死抵 抗, 在絕境中掙扎求存;有人寧為 玉碎, 不為瓦全, 想引爆太陽與三 體星人同歸於盡;有人選擇逃亡, 但又可以逃去哪裡;有人把三體星 人奉為神明, 迎接他們降臨地球, 祈求他們解決人類的內部問題;有 些人大愛宣揚包容, 歡迎外星新移 民。 可是三體星人願意與人類共存 嗎?就算三體星人不把人類趕盡殺 絕, 也可能重演當年歐洲移民如何 對待澳洲土著, 把人類趕進保留區 內自生自滅, 又或者只把少許人類 困在動物園裡作觀賞用。 最激進的 一群認為人類是地球的癌細胞, 三 體星人清洗人類正好求仁得仁。 劉慈欣的過人之處, 便是把這種種 反應的可能性, 描寫得絲絲入扣, 以不同組織不同人物的互動, 交織 出一個涉及 政治、 倫理、 人性、 人 生 意 義 的 故 事。 故 事 發 展 峰 迴 路
轉, 針對三體星人對地球所有資訊 全知的「面壁人計劃」;動用全人類 的資源, 把一個冷藏人腦送去三體 艦隊當木馬的「階梯計劃」 ;利用「黑 暗森 林 定律」建立同歸於盡的威懾 博奕。 人類的反抗曲折離奇精采萬 分, 結局發展完全出乎意料。 推介 小說有一個難題, 我只能空泛地說 很好看, 但無法舉出例子來說服讀 者, 一不小心劇透了, 便破壞讀者 閱讀時的驚喜。 若果你喜歡科幻小 說, 喜歡宏觀的敍事, 這套小說不 容錯過。 《三體》第一部電影已拍 攝完 成, 正在進行後期製作,將於今年稍後 上映。 雖然是大陸電影, 但我仍然 十分期待, 單是看聯合國部隊在巴 拿馬運河截擊人類叛徒三體組織的 移動基地貨船那一場戲, 便已值回 票價了。 我可以告訢你, 沒有公式 化的火爆動作連場, 只有非常科學 很現實的納米材料應用, 與賣電腦 特技的外星人電影, 完全不是同一 個層次。 閱
作者 /
劉慈欣 中國科幻小說作家,正職電腦 工 程 師, 業 餘 出 版 13 部 科 幻 小說。去年於中國作家版稅收 入排行第 11 位,被譽為「中國 科幻第一人」。
《三體三部曲》 (重慶出版社 / 2012)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13
E D U C AT I O N
老虎. 大象. 直升機 耶魯大學法律系教授蔡美兒(Amy Chua)五年前出版的一部《虎媽的 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不但全球風行,連「tiger mom」也成為流行用詞。 「 虎 媽」旋 即 成 為「中國式 育兒」 的 代 名 詞, 標 誌 著 嚴 厲、 絕 不 放 縱、 期許極高、 全天候監管的教育 策略, 而受教的子女, 則是絕對服 從, 爭 分 奪 秒 地 完 成 校 內 作 業、 準備樂器考試或比賽、 三文兩語、 運動競技等, 不剩一丁點的私人空 間。 既 然 有「耶 魯 大 學 教 授 」著 書 推 廣, 一 眾「 虎 媽 」自然 更 加 起 勁 去嚴厲督促。 可是,她們真的讀過這部《戰歌》 , 還 是 望 文生 義地 把「虎媽」一詞按 照一己所欲來無限發揮? 此書初版推出之前,出版社特別節 錄書中一些引人爭議的章節,於《華 爾 街日報 》刊 登, 且 冠 以「 何 以 中 14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國 媽 媽 更 為 優 越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的 惹 火 標 題。 出版商計算精準, 文章甫一刊 出, 即引來熾 熱的兩極討論, 成功 為 此 書 締 造 驕 人 銷 量。 文 中 提 到 她如何用盡一切強硬手段來迫令 女兒彈好一首鋼琴樂曲、 校內功課 只許甲等成績、 不許到朋友家過夜 之類, 都觸動了美國人的神經。 對 於這個崇尚自由發展、 創意思維的 文化國度, 居然有人「大言不慚」 地大談父母無上權威式的高壓教 育 更 為「 優 越 」 , 當 然 匪 夷 所 思。 但這個時代, 傳媒最注重的, 無非 是sound bite, 一 時 的口 誅 筆 伐, 不但無損此書流通, 反而更令「虎 媽 」一 詞 愈 益 深 入 民 心; 不 贊 同 者,甚至自詡為「象母」(elephant mom)而自豪, 認 為 教 育的 真 義, 應如大象照料小象般護持、 鼓勵、 培育。 其實此書可視為蔡教授記錄如何教 育兩名女兒的一段心路歷程, 也可
說書人
邵頌雄
熱愛音樂、喜歡電影,亦好文史哲學、 宗教命理。現任教於多倫多大學。
當作她對這類極端化儒家教育的反 思,但偏偏就不是「虎媽特訓班」的 攻略秘笈。 若認為可以此作為無情 鞭撻式教育理念的權威參考書籍, 則肯 定 大失所 望。 細讀此書, 不 難 覺察刊於《華盛頓日報》的文章,只 是 作 者 對自己 採 取 所 謂「 虎 媽 」教 導的戲謔式自嘲。書體為「戰歌」 , 意謂教育子女為長期作 戰, 而戰場 卻 是 美 國 流 行 的「 放 任 文 化 」 :給 予孩子過多選擇權、 用以鼓勵他們 的是無休止的物質引誘、 課 餘則縱 容他們於電視節目中浸泡。「虎媽」 策略, 只是逆此文化洪流而行的非 常 手 段, 雖 屬 矯 枉 過 正, 但目標 在 於 培育出孩 子 勤 奮、 自律、 不 言 放 棄、勇於負責以及懂得感恩的精神。 作 者 坦 言, 若「 戰 場 」換 為 思 想 封 閉、 但求符合考試範疇的填鴨式制 度, 則 反 而 會 以開 放自由、 啟 發 創 意思維的教育方式以作 抗衡。 事實 上, 書中亦已明言,「虎媽」式的管 教, 僅於女兒步入青春期反叛性格 出現 之 前 管 用, 若 勉 強 繼 續, 則只 會釀成反彈效果。
筆者始終認為沒有一套教育理念可 以人皆合用, 不是所有孩童都能於 「虎媽」威嚴下得益。 如何能根據每 個孩子的性 情來善加培育, 實在很 考家長的耐 性 和智慧。 當日抨擊蔡 教 授的輿 論, 甚至說她 這 種「虐兒 式 」教 育, 只 會 為 兩 個 女 兒 造 成 永 久傷害、 心理陰影。 今 天 她 們一 位 在耶魯大學念法律、 另一位於哈佛 讀 藝 術 史, 都 是 溫文有 禮、 深富教 養的尖子。如果說蔡教授的教法「優 越」 , 那 麼 重 點 應 放 在 她 的目標 清 晰, 而 不 在 於 採 取 的 形 式。 否 則, 只 懂 東 施 效 顰 地 擺 起「 虎 媽 」款, 卻無 清晰目標導 航;強迫 子女看書 聽古典 樂,自己卻只追 韓 劇聽流 行 曲;只顧催迫孩子通宵達旦準備考 試, 卻對學習的意義和趣味毫無認 知, 如此 種 種, 充 其量只是 支配 慾 極強的「直 升 機家長」(helicopter parents)而已──他們用以追蹤孩 子、 便利隨時聯絡而強迫 他們隨身 攜帶的手機, 便被喬治亞州大學的 教授譏為「世上最長的臍帶」 。 利益申明:筆者是「虎爸」 。閱
作者 /
Amy Chua 蔡美兒,耶魯大學法學院法學教授。處女作 《World on Fire: How Exporting Free Market Democracy Breeds Ethnic Hatred and Global Instability》被《經濟學人》及英國《衞 報》選為 2003 年年度好書。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更讓她聲名大噪。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Penguin Group / 2011)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15
M EDIA E COLOGY
讓閱讀成為救贖
說書人
小書
曾 經 的 英 文 教 師。 浸 大 HUM、 嶺 南 MCS,現為全職自由人。主力寫作、 攝影、做手作。愛書如命,在蝸居中 自設小型圖書館,與書為伴。
最喜歡那些能舊文新 讀的書, 就像
紀的活字印刷術如何造就出一個全新
《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的符號世界,令知識不再如中世紀時
of Childhood) , 儘管原作初版面世
單憑口耳相傳,未成年人只有透過學
已是34年前,現在每一頁讀起來卻是
校建立羞恥觀、讀書識字、訓練邏輯
熟悉得令我毛骨聳然。作為世界著名
思維等才能從書本中獲得成人世界的
媒體文化研究者,作者波茲曼(Neil
入場券,「童年」的概念由此而生。
Postman)傾盡一生批評傳播科技與 媒體的高度發展,向大眾預示了當時
1850至1950年是被波茲曼視為美國
新媒體發展對社會影響,讓今天的我
傳播媒介急遽發展的時期,相機、留
們能夠鑑古推今。
聲機、收音機和電視相繼出現,完全 脫離了人類以往透過印製書本及閱讀
《童》前半部分著墨說明發明於15世 16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去細思慢想的思維體驗,更將人們帶
入一個前所未有、瞬間性的世界。作
時至今日,愈來愈多父母以將年幼子
者在後半部分力陳為禍最烈的電視
女塑造成微型成人為樂,也不乏以幼
如何荼毒觀眾、尤其是兒童的腦袋:
稚化為傲的成人(如Kidult現象) ,也
講求快速多變的電視節目為保持新鮮
許電視的影響力早已殆盡,也許不再
感,不惜以各種兒童的禁忌如性、暴
有人關心童年仍否存在,但波茲曼在
力等滲入節目,而且憑24小時不停播
書中對新媒體批判的聲音卻愈見清脆
放之勢攻克了美國家庭,兒童因而無
響亮。如果說電視種下人類喪失思考
可避免地觸及以往只有成年後才被
能力的禍端,現今盛行的各類型互聯
允許知道的事情,從而引出全書的主
網社交媒體更是滅絕人類思考原動力
旨——電視摧毀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界
的兇手——如鬼魅般滲透大眾生活
線,「童年」勢將消失。
每一個角落的網絡媒體,務求以最精 采、最滑稽、最簡化、最具挑釁性的
藉著《童》一書,波茲曼對童年行將
畫面、設計對白和說明文字,秒速地
消失發出預警,並引用當時流行的電
煽動大眾,成功地馴服出一群自以為
視節目為例,告誡大眾過分相信、依
手握豐富資訊、無事不曉的網民。
賴以至膜拜圖像訊息的毀滅性結果。 以某天的電視新聞為例,記錄各項事
那麼只重圖像傳訊的新媒體對人類社
件被報道時間之短促,記錄不同畫面
會的破壞可被逆轉嗎?其實波茲曼早
之間的轉換,從戰爭轉到體育再到暴
在書的開端埋下伏線——閱讀是我們
亂到娛樂,各項支離破碎的事件被收
唯一的救贖;也許網絡世界缺乏思考
入看似完整的新聞節目中,觀眾接收
的弊端也能從中找到出路。
到數量豐富的資訊,卻在不自覺間被 這種完全不鼓勵思考、只顧當下,不
我不敢說閱讀能醫百病,但具質素的
重視歷史及將來的模式催眠,墮入喪
閱讀確能給我們靜觀自省的機會,願
失思考能力的境地。
好書與各位讀者常在。
閱
作者 /
Neil Postman (1931-2003) 美國作家。在紐約大學任教超 過 40 年時間,研究方向是文化傳播和媒體理 論,並開創了名為「媒體生態學」的新領域。 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 1982 出版的《童年的消 逝》和 1985 年的《娛樂至死》。
《童年的消逝》 (遠流 / 2007)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17
L I T E R AT U R E
謊言變方言, 愚民變娛民?
「 語 言 偽 術 」是 香 港 政 界 近 年 最
詞, 是 讓 政 客「soften the hard
普 遍 的 加 密 技 術, 不 少 學 者、 政
truth」 、 渾 水 摸 魚 的 搵 食 工 具。
客 等 率 先 變 身 政 界Alan Turing,
18
為 香 港 市 民 解 碼。 一 個 政 治 氣 氛
思想與語言本來都是簡潔清澈, 但
渾 濁 的 地 方, 語 言 詞 彙 也 難 免 矯
正如陶傑所說,「語言捨簡單而就繁
揉 浮 飾, 這 種 環 境 造 就 了「 語 言
瑣,必有圖謀」 。 坦白說,無論是政
偽 術 」(Verbal Camouflage) 一
治 或學 術, 都 是「語言 捨 簡單而就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繁 瑣 」的。 還 記 得 當 年 考SAT( 俗
言 偽術 來 遮 醜。 比如說, 希 拉 莉 在
稱「美國高考」)時, 我最擔心英語
2008 年 美 國 總 統 大 選 期 間, 聲 稱
文 法 部 分中詞 彙 測試的分 數, 因自
自 己 於1996 年 在 波 斯 尼 亞 步 出 客
己沒有內地學生背誦數以千計詞彙
機 時 遇 到 狙 擊 手 偷 襲, 後 來 被 記
的 耐 力。SAT於 今 年 春 季 推 出 新 版
者識 穿了造 假, 希 拉 莉 頓時說自己
之前, 仍然需要考生判斷 運用一些
「mis-speak」了, 而 不 是「lie」!
一生都不會再用的晦澀詞彙。 我每 當遇到帶有負面意思的句子, 便 在
不過, 即使我們活在一個充滿政治
心 裡唸出可以選擇的詞彙, 看看哪
醜聞與語言偽術的世 界, 別以為 政
一個聽上去比較沉重或帶有貶義。
壇總是充滿語言偽術的失敗例子。
上 到大學, 英語 老師 分享自己寫 碩
陶 傑《 語 言 的 偽 術 》一 書, 其 中一
士 論 文 的 好 幫 手 ——thesaurus、
篇文章分享了英國首相府一個無傷
p a s s i v e v o i c e、 t e r m i n o l o g y、
大 雅 的 小 謊 言 ——2010 年8 月的 一
reference等等,當中以terminology
個周六早上, 卡 梅 倫與中學同學 兼
與thesaurus為主導。 由此可見, 學
好 友布魯士正在打網球, 布魯士先
術 的「 專 業 形 象 」某 時 候 也 要 靠 艱
勝 一 局, 首 相 追回一 局, 然 後 有 人
深晦澀的專業術語和同義詞建立。
提 醒首相要接奧巴馬的電話。 當布 魯士以為這場比賽要被 腰斬之際,
語言層面上,學術論文講求「專業」 ,
首相卻說: 「我想我們還有時間打第
要有thesaurus,還有terminology,
三 局, 告 訴 奧巴 馬先 生, 我 一 會 兒
飄 著 一 陣 高 高 在 上 的「 學 者 」味
回 電 給 他。」最 終 布 魯 士 以2-1 局 數
道, 方 便 相關的專 業 人 士 神 交。 如
擊敗首相之餘, 還替首相製 造 花邊
要硬把專業術語譯 成凡語, 便需要
新聞, 在 法 庭 上(當時 布魯 士 被 捲
長篇大論的解釋, 不 論專業人士或
入《世界新聞報》的電話竊聽醜聞)
一 般 讀 者都 不 會 想看。 另一邊 廂,
公開首相為了打網球而不 接電話一
政 治 語 言 要「 專 業 」 ,thesaurus與
事。 事 後, 首 相 府 翻 查 紀 錄, 反 駁
專業學術術語都派不上用場。 學術
指兩人打球時沒有收到奧巴馬的來
論 文 的 對 象 是「 學 者 」與「 專 家 」
電。 難道這又是一場羅生門的政治
等小圈子, 政治語言的對 象卻是普
鬧劇?前一任首相布朗的傳媒顧問在
羅大 眾, 理 應愈 簡單 直 接愈 好。 不
Twitter來了個政治解碼: 「我估計奧
過, 政 治 本 身 是 一門遮 醜的藝 術,
巴馬當時真的沒 有來電, 而幕 僚 稱
同義詞不能滿足政客的需要。 政治
『奧巴馬來電』只是要暗示這場會面
語 言 要「 專 業 」 , 得靠委婉的用字
已進 行一個小時, 這 是 慣常 做 法。
技 巧, 英 文 叫 做euphemism, 但
當年, 幕僚要向布朗進行類似 提 醒
這 種 技 巧容易被一眼看穿, 因為當
時, 會 在 布 朗身上 貼上一張空白的
政 客 被 公 開「 身 有 屎 」時 才 要 用語
告事 貼, 如果 他 要 繼 續 會 面的話,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19
他 會 視 而 不 見, 否 則 他 會 回 應 說: 『內塔 尼亞胡?現 在?』」這 位前首相 顧問一來為公眾釋除疑慮,二來暗指 布朗在這些會面細節比卡梅倫做得 好,避免令無知兼無辜的賓客產生誤
說書人
馮紀立
深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不可 或缺。閱讀時,不限題材,但愛以了 解作者為先,會有一口氣讀畢作者所 有作品的衝動。
會,一石二鳥,可見英倫政治之妙。 不 過, 假 設 卡 梅 倫 真 的 沒 有 繼 續 球 賽,趕去接「奧巴馬的來電」 ,那名賓 客也會明白首相公務要緊,走得心安 理得。 這種謊言,說出來無傷大雅。 時代過去,謊言漸漸變成政治方言, 政客愚民不果,隨即變成娛民的冷面 笑匠。 假如你喜歡咬文嚼字的話,你 會發現單是語言偽術滿足不了你,而 世上值得給你深究的實在太多,觸及 的層面也非常廣。 才子以身作則,跳 出框框,比如透過英譯中的字詞,比 較兩地文化,或者就著表面上近義的 詞語進行嚴謹的分析,玩味十足,保 持一貫瀟灑的筆風。可惜,世上有多 少個清醒的才子呢?一個非常「專業」 的政客,或會有把謊言變成社會方言 的 能 力。 舉 例 說,「friendly fire」 ,一 點也 不「friendly」 , 這詞彙比「at this juncture of maturation」( 可 簡 化 成 「now」) 、「due to the fact that」( 可 簡 化 成「because」)等 僭 建 式 語 言 還 要恐怖得多, 卻被軍隊、 傳媒等廣泛
《語言的偽術》 (皇冠出版社 / 2015)
使用。自問一句,當槍殺同伴竟然可 以被視為「friendly」時,難道雞蛋裡 沒有骨頭讓我們挑嗎?民眾與政客較 量的,是咬文嚼字的邏輯思維,沒有 thesaurus, 沒 有絕 對的terminology, 競 技 者 惟 有 自 求 多 福, 保 持 清 醒, 多 加 訓 練 自 己 對 文 字 的 敏 感 度。
20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閱
作者 /
陶傑 旅 居 英 國 多 年, 穿 梭 中 西 文 化, 筆 下 文 字, 情 理 並 茂, 自成一家。其離開倫敦前之心影錄 《泰晤士河畔》獲「第三屆香港中文文 學雙年獎」散文組獎。
NEW RELEASES
01
01
《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
作者 / 李怡
出版 / 升出版有限公司
李怡剛度過 80 歲生日,讀友為他辦了一個小型生日會──他 80 年來第一場 以自己為主角的宴會。 「一個喪妻的老人真的是幸而還有寫作,寫作是『讓我得以活下去的首要與必 要條件』。寫作人不怕孤獨,因為在寫作和閱讀的時候正需要獨處。」生日前 後,他寫下所感所思,匯集成書,同時收錄其時評文章,貫串其理念、經歷 和人生觀。
作者 / Oriana Fallaci
06
05
04
02
03
02
《寫給未出生的孩子》 譯者 / 朱浩一
出版 / 愛米粒
04
《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
作者 / Peter F. Drucker
譯者 / 廖月娟
出版 / 天下文化
此書觸及的人、事、物,幾乎涵蓋 20 世紀的歷史。杜拉克自謙為「旁觀者」, 細膩描繪一生遇到的極具特殊意義與特質的人物。他們成就了想像不到的時 代故事,也開啟了杜拉克思想和洞察力,成為「當代管理界不朽的思想家」。 杜拉克最關心的是人:如何適應新的社會形態;面對動蕩不安環境時,又如 何保持尊嚴並發揮創造力。身處詭譎多變的時代,此書或可引領你「走出迷 霧,找到方向」。
05
《我的父親袁殊——還原五面間諜的真實樣貌》
作者 / 曾龍
出版 / 獨立作家
出生於意大利的 Oriana Fallaci,被稱為世界第一女記者,與全球 60 多位 國家政要的激烈交鋒,全球矚目。她的記者生涯被譽為「採訪藝術的輝煌典 範」,是 20 世紀最「強悍」的女性之一。不過,這位「即使面對上帝也從不妥 協的女人」,也有柔情一面。此書是她意外懷孕後的自白,一本真實與虛構 交錯的情感經歷。透過與腹中孩子的對話,展現作者對生與死、愛與恨的深 刻懷疑與思索。
袁殊本是文化人,因緣際會於 1930 年代化身中共間諜,打入國民黨中統局, 替兩方勢力做情報工作。1940 年,袁殊在軍統局的安排下偽裝成日本情報 員,竊取到日本「即將南進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情報。該情報後來轉到蘇聯 史達林手上,致蘇「抽調遠東兵力以抵擋納粹德國」決定。太平洋戰爭爆發, 袁殊轉往汪精衛政府,暗地營救抗日人士⋯⋯。此書由其長子曾龍親撰,完 整還原袁殊這位五面間諜的真實樣貌。
03
06
《巴拿馬文件》
作者 / Bastian Obermayer、Frederik Obermaier 譯者 / 竇強翻譯工作小組 出版 / 商周出版 史 上 最 大 文 件 解 密 起 源 於 某 天 晚 上 的 匿 名 留 言,《 南 德 日 報》調 查 記 者 Bastian Obermayer 馬上回覆,得到的情報令他與同事 Frederik Obermaier 非常震驚。他們從數十萬信箱公司的檔案裡發現一個對外封閉的平行世界, 那裡有數十億經營、隱藏、轉移的資產,涉及大企業集團、王公貴族、超級 富豪、歐洲國家的總理、全球的獨裁者,還包括黑手黨、毒梟、FIFA 幹部 等。兩人決定協請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合作,花近一年時間調查,於今 年春天公布「巴拿馬文件」。此書交代了調查的精采過程與機密內容。
《妙法花木》
作者 / 環護教育基金會
出版 / 環護教育基金會
有沒有想過閱讀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靜?環護教育基金推出的《妙法花 木》,特別挑選了妙法寺園林內的 16 種花木,介紹它們的形態、特別功用, 以及與佛家的淵源,翻閱時令人恍如置身大自然之中,從平日繁忙的生活中 得到舒緩。除實體書,亦同時推出了電子書,方便閱讀。另環護教育基金早 前利用 Web 2.0 和創新科技地理資訊系統,推出保育社區樹木的「樹印 2.0」 項目,人們可在「樹印 2.0」網站(treeprint.hk)選出最喜愛的樹木。一起來 「賞樹」、「惜樹」和「愛樹」吧!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21
新閱會「開啟創作世界」講座系列 「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評審與得獎者暢談閱讀及創作心得 成為作家,擁有一本著作是不少人的夢想!由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新地)新閱會與香港三聯書店合辦的「年 輕作家創作比賽2016/17」 ,現正招募參賽作品,並且舉辦一系列「開啟創作世界」講座,每次皆有不同主題,邀 請不同專長的優秀創作人對談,拉闊創意思維及想像空間。
跨越媒體界限 突破創作框架 「開啟創作世界」講座系列多場講座已經舉行,第一講「跨媒體創作談」由評審于逸堯和陳慶恩,與第四屆優勝 者黎偉傑對談。于逸堯身兼作曲人、填詞人、編曲人及音樂監製,亦有撰寫飲食文化專欄及推出相關著作;陳慶 恩是香港大學音樂系教授及系主任,創作以擅於糅合中西特色見稱;黎偉傑的得獎作品《69° N 51° W》利用文 字、插畫及音樂記述他遊歷冰島和格陵蘭的見聞及想法。三位創作人分享了創作的多樣面貌,並示範如何將不同 媒介、不同素材融入創作中,使作品的風格獨一無二;以及如何在創作道路上不斷尋求突破。
于逸堯(右二)、陳慶恩(左二)與黎偉傑(右一)於「跨媒體創作談」中,與年輕人分享沒有框框的多元創作。
22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漫畫藝術 x 文字創作 至於第二講「腦起動」則由評審黃照達 與第三屆優 勝者高聲對 談。 黃照達 是 漫畫家及媒體藝術家,2008年加入香 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任教漫畫及插 圖 藝 術, 同時 為 專 欄 作 家;高 聲 的 得 獎漫畫作品《富中作樂》風格強烈、笑 中有 淚, 記 述 他 在 華富 邨 獨自作 樂的 生 活。 兩 位 漫 畫家分享了他 們的創作 緣 起, 以 及 個 人 創 作 心 得, 務 求 刺 激 現 場 觀 眾 腦袋的活動, 一起 從生 活探 索靈感,投入創作。
繪本作家黃照達(中)和高聲(左)分享了他們的創作緣起及心得,務求刺激現場觀眾腦袋的活動。
細膩筆觸 演繹誠摯 踏入暑假,「開啟創作世界」講座系列走入大型商場,與大眾作近距離接觸。於沙田新城市廣場舉行的第三場講座 以「創.作.力」為主題,請來評審意珩及第二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優勝者妍宇,兩位女作家分享了她們如何 將生活中的經歷,轉化成創作的原動力,以敏銳的心思與細膩的筆觸,演繹出誠摯的作品。 第四場講座則於8月 21日在觀塘apm舉行,講者包括資深教育家張灼祥及第五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優勝者關嘉利,娓娓道出自己 的寫作喜與樂。
今屆比賽評審意珩(左)及 第二屆比賽優勝者妍宇(右) 第三場講座於沙田新城市廣場舉行。
「年輕作家創作比賽2016/17」已經展開,作品遞交截止日期為10月21日。今屆比賽主題為「未來」 ,歡迎35歲或 以下的香港年輕一代以個人或兩人組隊參加。有關比賽及講座詳情,請瀏覽網站(www.shkpreadingclub.com/ YoungWriters)或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YoungWriters.hk) 。
新閱會動向 新閱會定期舉辦不同的會員活動, 包括名人嘉賓閱讀講座和文化導賞團等等, 歡迎大 家「讚好」新閱會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shkpreadingclub) ,以及登入 www.shkpreadingclub.com登記 成為會員, 費用全免;您亦可下載新閱會手機app, 輕鬆掌握我們的最新資訊。齊來踏上喜「閱」之旅,培養輕鬆、愉快的閱讀習慣。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23
WHO'S WHO
24
閱刊 Read Monthly •JUL-AUG 2016
text: Mary
家 明 的 陳化 智身 思
photo: Ken
若說陳智思的「package」好,大抵沒有 女 士 會 反 對, 出 生 銀 行 世 家, 曾 是 最 年 輕立法會議員及行會成員,有「公 職 王」 美譽,年逾 50,卻沒有中年發福,頭髮 黑 得 發 亮。 風 光 外 表 下, 卻 是 與 時 間 競 賽 的 身 驅, 年 少 已 進 行 三 次 心 臟 搭 橋 手 術, 如 今 腎 臟 只 餘 一 半 功 能, 但 他 卻 一 臉自在說:「我接受,this is my life !」
陳智思(Bernard)每次現身, 總被記者追問參選 特首與否的問題,當事人曾說「十年內不參選」 , 你說他耍太極?其實對他來說,卻是「今朝唔知明 日事」 , 只因他的體內, 藏著一個計時炸彈, 隨時 跟 世界說再 見! 18歲 那年, 剛於 美國升 讀 大學, 便患上罕有血管病「高安氏動脈炎」 ,每次手術後, 皆需臥床兩個月。Bernard坦言,愛上閱讀只因養 病太無聊, 金庸、 梁羽生是最愛,「仲有一類, 你 估都估唔到!」其實,筆者訪問前也好奇著,這位 商 人 兼公 職 王, 到 底 會 否看 愛 情 小 說, 以為 他 定 必 不 屑一 顧, 沒 料 到Bernard坦 承,「 我 睇亦 舒, 乜嘢家明呀玫瑰呀,差不多全部都睇過!」亦舒筆 下,女主角總是堅強自主,相反男主角卻是溫柔被 動,散發淡淡哀愁,少年十五二十時,總愛將自己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25
代入成文藝悲劇中人,Bernard亦不諱言, 「 當 時 病 緊, 覺 得 嗰 點 點 哀 愁, 同自己 幾 似!」那是否代入成追女秘笈?「梗係唔得 啦!」是因為當時沒女友?「我都18歲,當 然有!」 根據網上資料,陳智思於香港完成初中課 程, 便赴美升學, 大學主修藝術,副修經 濟。 好一個富家公子, 不理父母反對, 毅 然尋找理想的故事, 誰知答案很反高潮, 「揀藝術,因為唔使上堂!」Year 1入學, 原本打算選修經濟,沒料到才開學數星期 便患病,18歲至20歲這三年,動了三次心 臟 搭 橋 手 術, 上 課日子 寥 寥 可 數,「 讀 一 個學期, 病一個學期,阿爸話唔讀都冇所 謂。」為人父者,再多的證書跟光環,也不 及 兒 子 生 命 重 要, 惟Bernard堅 持 繼 續 學 業, 於是急謀對策, 選修藝術「揭勻成本 學校課程,得呢科唔使成日返學。」結果, 他還是花了四年, 比同學遲了一年畢業。 這個藝術學位, 最初為他帶來的, 不但沒 有光環,更多的是白眼,「𠵱家會話我多才 多藝囉, 當年如果我咁坦白, 人哋話我二 世祖啦!」懶得費唇舌解釋,就讓這誤會一 直存在至今。「我話喺LA讀書(UCLA ?)
26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係!(讀Econ ?)係囉!冇人會花20分鐘 聽我解釋,費事講咁多。」
33歲入議會發揮政治智慧 陳 智 思33 歲 進 入 立 法 會, 為 當 時 最 年 輕 議員, 零政治經驗, 甫加入, 便接獲時任 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指派的首個「政治任 務」——為立法會設計標誌。「范太話:陳 智思, 咁多位議員入面, 得你讀藝術, 咁 就 交畀 你啦!但 係呢個唔係 優 差嚟㗎!」 Bernard明白, 要同時 取 得 建 制 及 民 主 派 議員支持, 標誌的用色、 風格必要平衡、 中立,「建制鍾意紅色、民主派鍾意藍色, 即係呢兩種色都唔用得啦,中式或者西式 嘅,亦都唔得。」最終,設計師呈上的多幅 作品,Bernard只選了兩幅交立法會表決, 「其中一張我知大家一定唔會 選。」最終, 脫穎而出的,如今刻於立法會大樓外。 筆 者說他耍心理,他辯解: 「喂!你畀咁多幅 大 家 揀, 最 終 都 唔 會 有 共 識!」被 看 扁的 藝 術 學 位, 卻 於 政 壇 派 上 用 場,Bernard 的內心鬱結總算稍為舒了,「咪睇小我個藝 術degree啊!」不應該看輕的, 還有33歲 便具備的政治智慧吧!
陳智思推介好書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作者 / Gary Chapman 出版 / Northfield Publishing / 1995 陳智思與太太參與教會課程時接觸此書,內容 指每個人在表達愛時所使用的「愛的語言」都 可以歸在這五種:肯定的言語、精心的時刻、 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學習另 一半的「愛的語言」 , 溝通才會見效。 陳智思 愛的語言為「肯定的語言」 , 笑言「點解我做 乜老婆都唔讚我!」
接納這不完美的自己 陳智思的個人網頁中顯示, 他的職務、 公 職,合共14項,亦經常為不同報章撰稿, 惟他跟大家一樣,每天只有24小時,是熱 愛工作達強迫症級別嗎?「我要同時間爭 取。 我曾將50歲設定為一個目標,過到就 好開心!」去 年才剛過50 歲, 說 這 句話, 似 乎 有點「大 吉利是」 。 年少時 於 鬼門關 前徘徊, 即使今天,體內有五條假血管, 每天吃五種藥,腎功能只剩一半,每三個 月覆診, 每半年照一次磁力共振。 因此, 時間 對Bernard來 說, 格 外 珍 貴, 不 容 浪 擲, 「每做一樣嘢,都會諗『做嚟做乜?』」 30 年過 去,Bernard回首當初, 也曾怨 天 尤人,「覺得全世界欠咗我。」整整花了十 年,才接納這不完美的自己,「你哋只係睇 到我好嗰面,但唔知我條路曾經幾難行, 但呢啲經歷又幫到今日嘅我。」 正因為時間不容虛度,陳智思的日程總是 排 得 滿 滿, 訪問於Bernard中環 辦公室 進 行個多小時,主人翁便急急腳離開。 他強 調,家人永遠排第一,陳家多年來不聘傭 人, 所有家務皆共同分擔,一般而言,兩 名兒 子 負責 煮 食,Bernard負責 清 潔。 難 以想像他完成所有工作,拖著疲乏身軀回 家,還要入廚房洗碗,「𠵱家唔煮中餐,多 嘢洗,碟頭飯算啦!哈哈!」閱
《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作者 / Mitch Albom 出版 / Hyperion Books / 2003 主角Eddie意外身亡後,於天堂遇見曾經出現 在 他生 命中的人, 逐一讓 他明白生前所 作的 對與錯, 才發 現世上所有事環環相扣。 此書 讓陳智思憶起年少時於長期臥病在床的時光。
《The B Corp Handbook: How to Use Business as a Force for Good》 作者 / Ryan Honeyman 出版 / Berrett-Koehler / 2014 陳智思推介此書予創業人士。B型企業是一世 界性社企認證機構,要成為B型企業必須經過 認證,目前已有逾千家企業加入。B型企業的 三大特徵:重視員工、服務社區、照顧環境, 是「以人為本」的一種經營哲學和理念,把原 來的「利潤」 、「股東」至上理論,轉向「長期 共享價值」 。
《The Value of Money》 作者 / Susan McCarthy 出版 / Tarcher / 2008 作者提出她從工作中觀察到的「金錢形態」 , 並從人生重大事務中深入了解自己對於金錢 的情 感關係, 例如:結婚時, 你擔 心 收 入要 對 分, 還 是 高興費用減 半?退 休時, 你高興 終獲自由?還是煩惱「錢存得不夠多?」陳智 思推介此書給兩名兒子, 希望他們了解金錢 的真正意義,建立正確價值觀。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27
心
Columns
靈 品 書 齋
相對主義 的最後答案
潮 流 時 興「 抽 水 」 ,甚麼社會時事熱 話, 一時間眾說紛紜, 總是「公說公 有理,婆說婆有理」 ,令人莫衷一是。 爭辯的各方, 通常都只援引支持己方 立場的資訊, 在網絡上各自表述、 互 相批判一番就了事。 爾後反思究竟所 謂何事?議題的爭論,究竟有沒有「最 後答案」? 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需要找尋「最後答 案」 ,更有人認為,這個世界根本沒有 終極真理,只有一時一地的看法和意 見(如很多後現代學者所言) 。李天命 在他的著作《從思考到思考之上》中, 稱此種流行態度為「極端相對主義」 。 極端相對主義者認為,每個人都可以 有他自己的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沒有 高下之分, 見仁見智, 我們不應該把 自己的價值判斷加諸別人身上。 李天命認為, 這種極端相對主義, 有 兩大弊病: (1)思 想 上自我 推 翻:所 謂「 我 們 不 應 該把自己的價 值判斷加諸 別人身 上」此命題中所講的「應該 / 不應該」 之 類 的 規 範, 本 身 就 是 一 種 價 值 判 斷, 希望要加諸別人身上, 所以這說 法其實是自打嘴巴。
28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曾聽見一位精神科護士分享如何 照顧一位年輕女病人,當中的經歷 便 是 一 個 好 例 子。 話 說 那 位 女 病 人患了思覺失調,因為誤交損友而 吸 食 毒 品, 更 被 利 誘 到 色 情 場 所 工 作 去 賺 取 金 錢。 家 人 和 護 士 都 很擔心而極力勸阻,可是其中一位 照 顧 這 女 病 人 的 社 工, 竟 然 批 評 那位護士不應歧視病人進行性工 作,理由是作為專業的醫護人員, 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判斷加諸病人 身 上。 但 我 在 想, 這 位 社 工 一 方 面批評別人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判 斷加諸病人身上,另一方面就正正 在將其對性工作的價值判斷加諸 其他醫護人員身上,這不是自打嘴 巴嗎? (2)實踐上此路不通:事實上在日 常生活中,沒有人可以憑著極端相 對主義而生活,因為社會上的教育 和 法 治 系 統, 都 是 根 據 一 些 社 會 上共通的價值觀念來運作的。 李 天 命 舉 了 一 個 很 有 趣 的 例 子。 比 方 說 你 想 教 小 孩 子 有 禮 貌, 對 他說: 「要有禮貌些, 吃東西時不 要 發出像 豬 吃飼料的聲 音。」但 他 卻回應說: 「豬吃飼料的聲音好不 好 聽, 是 一 種 價 值 判 斷, 我 就 是
喜歡這種聲音!怎麼樣?」要是真 的 奉 行 極 端 相 對 主 義, 你 便 不 知 怎樣去教導這位「小學雞」了。又 例如之前那位女病人的例子,只要 醫生一教導病人如何擺脫負面思 想,便無形中判斷了負面思想是不 好的,並將此價值判斷加諸病人身 上,假如真的要按那位社工所說的 去 做, 我 想 所 有 輔 導 工 作 都 不 能 進行下去。
精神科醫生。嗜好品書、旅遊、 飲食、寫文章,下筆遊走於政 治、 社 會、 歷 史 和 文 化 議 題, 期 望 以 心 理 學 的 眼 睛 看 世 界, 探尋紛亂時勢的處世之道。
既 然 相 對 主 義 此 路 不 通, 那 麼 人 類究竟如何可以達致真理?真理是 否愈辯愈明? 根 據 科 學 哲 學 家 卡 爾 波 普(Karl Popper)的 理 論, 我 們 未 必 能 確 切 證 明(Verify)一 個 理 論 為 真, 但卻可以肯定地用事實去否證 (Falsify)一 個 理 論 為 假。 每 一 個 準 科 學 理 論, 都 要 面 對 被 新 發 現 的 科 學 事 實 所 否 證 的 挑 戰, 而 通 過 此 一 步 步 的 理 性 批 判 過 程, 人 類 便 可 以 逐 步 達 至 真 理。 卡 爾 波 普這種「批判理性主義」(Critical Rationalism) ,便是人找尋真理 的 一 個 很 重 要 的 理 論 依 據。 看 來,毛主席所說的「破字當頭,立 在其中」 , 應用在做學問上, 也不 無道理。 閱
《從思考到思考之上》 (明報出版 / 2009) 作者: 李天命 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講授 數理邏輯,因能言善辯,詞鋒犀利而被稱 「小李飛刀」。著作包括《李天命的思考 藝術》、《破惘》、《從思考到思考之上》、 《殺悶思維》、《存在與反思》、《思考 與人生》等。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29
閱
Columns
讀 CROSSOVER
被遺忘了的家教 期。 作 者 生 於 亂 世, 眼 見 禮 崩 樂 壞, 道 德 淪 亡, 有 識 之 士 更 要 做 好榜樣, 垂範後世, 故立下家訓, 涵蓋教子、 治家、 倫理、 勉學、 為 人、 處事、 養生等多個範疇, 訓示 子孫必須遵行,故顏氏一門俊傑, 各有所成。
兩年前,中央電視台有一個特備節 目《家風是甚麼》 ,記者四出採訪, 問人意見, 成為一時熱話。 家風是 甚 麼?先要問, 家 教 是 甚 麼?家 風 源 於 家 教, 無 家 教, 家 風 也 就 無 從說起。 社會上男盜女娼, 歸根究 柢,是家教不興之過。 那甚麼是家教呢?今期為大家介紹 一 本 萬 世 流 芳 的 教 家 經 典《 顏 氏 家 訓 》。 作 者 顏 之 推 生 於 南 朝, 距 今 約1500 年。 南 北 朝 與 後 來 的 五 代十國, 是中國歷史上兩大黑暗時
30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千 百 年 前 的 家 訓, 有 甚 麼 參 考 價 值?不要輕視古人的智慧, 我們現 在耳熟能詳的胎教和身教,可不是 甚麼育兒專家、 社工或兒童心理學 家發明的,古人一早就知道了: 「古 者, 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 出居別宮,目不 邪 視, 耳不 妄聽, 音 聲 滋 味, 以 禮 節 之。」「 夫 風 化 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 於後者也。 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 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 矣。」而今日的怪獸家長,古亦有之: 「 吾 見 世 間, 無 教 而 有 愛, 每 不 能 然;飲食運為, 恣其所欲, 宜誡翻 獎,應訶反笑。」
既然道理是古今相通,那讀今人著 作不就夠了嗎?何苦還要看古人的 書, 硬啃晦澀難明的文言文?原因
好 簡單, 因為「無得 揀」!在書店 能買到的,來來去去都是千篇一律 的育嬰書、 親子書,以及教你贏在 起跑線的必勝天書,你很難找到像 《顏氏家訓》這類的現代家教書。何 解?或許是市場問題吧, 家教是長 線投資, 不僅是讀書識字, 還要學 習與人相處, 是處世哲學,而哲學 從來不值錢,學懂了, 也不會令你 的孩子在名校面試時技驚四座,故 容易被人忽略, 也難怪今日有那麼 多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的 「港孩」 了。 古人認為, 要戒除自我, 先要學分 尊卑。顏之推說: 「凡親屬名稱,皆 須粉墨, 不可濫也……凡與人言, 稱 彼 祖 父 母、 世 父 母、 父 母 及 長 姑, 皆加尊字,自叔 父母已下, 則 加賢字,尊卑之差也。」時移世易, 像 令 尊、 令 慈、 賢 喬 梓、 賢 伉 儷 等尊稱,只見於舊式尺牘, 漸被淘 汰,而親屬稱謂亦可省則省, 現在 人人都叫uncle、auntie,幾至叔伯 不分, 姨媽姑姐糾纏不清。 例如犬 兒見長輩, 皆直呼其名(尤其英文 名) ,完全省略了應有的稱謂。我最 初也覺得無傷大雅,但想深一層又 覺不妥,如果人仔細細已經「無大 無細」 ,長大後還得了?於是不厭其 煩, 每次糾正, 讓他知尊卑, 懂分 寸,將來處事才會成熟有體面, 不 會令謝家蒙羞。
古 人 重 情 義, 視 朋 友 如 至 親, 彼 此均致力維繫友誼, 絕不輕忽, 否 則 必 遭 孤 立, 終 身 難 以 交 友。 顏 之 推 說: 「 江 南 凡 遭 重 喪, 若 相 知 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弔則絕之。」 太誇張?看看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 (Rudy Giuliani)怎 麼 說? 他 在 自 傳《決策時刻》中引述父親的教導: 「婚禮是錦上添花,可以不去;喪禮 是雪中送炭,非去不可。」這就是家 教了!弔唁只需半天的時間, 給 友 人一句慰問、 一個擁抱, 只是舉手 之勞,如果連這麼簡單的事也不願 做, 還奢談甚麼肝膽相照,生死與 共?所謂患難見真情, 帶孩子出席 喪禮, 並非門面工夫,而是上一堂 實實在在的人生課。 《顏氏家訓》博大精深,廣受稱頌, 但畢竟是千百年前的著作,部分內 容難免過時,而書中所載之例子, 今日讀之亦難有共鳴, 故讀此書, 必須去蕪存菁,我給大家介紹三民 書局出版的《新譯顏氏家訓》 ,內有 原文、 注釋、 語譯(白話文直譯) 及文話(白話文意譯)四個版本,方 便讀者互相對照,同時收錄多篇附 錄,包括顏之推傳、 年譜及後人評 論等, 可作延伸閱讀, 加深認識。 各 位父母, 為自己、 為社會、 為將 來, 好好教育自己的子女, 使之成 為有用的人,共勉之。 閱
書蟲,主修歷史,副修心理,自 修經濟,愛音樂,好軍事;以文 會友,自得其樂;人生無所求, 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
《新譯顏氏家訓》 (三民書局 / 1993)
作者: 顏之推(531-591) 結合自小的家庭教育和親身經歷,寫成 《顏氏家訓》。他主張早教,認為小孩的精 神專一,長大後卻思想分散不易學習。周 作人對《顏氏家訓》極為推崇,在著作《夜 讀抄》中寫了〈顏氏家訓〉的讀書筆記。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31
春 歸 樓
Columns
眾人皆醉 我獨醒
將書定名為《世界陰謀全史》 ,野心 未免太大。有人,就有盤算,就有猜 度,這是自我保護的本能,而有紀錄 的人類歷史達數千年之久,形形色 色的陰謀又怎可能在一本書中寫完? 細看之下,原來所謂的「陰謀」應是 「陰謀論」 。書中提到大家耳熟能詳的 組織,先從共濟會(Freemasonry) 說 起, 次 及 光 明 會(Illuminati) 、 Rothschild家族和Rockefeller家族等 等。 此外, 也有各類事件背後的陰 謀論, 如甘迺迪遇刺、 克林頓的性 醜聞、 馬丁路德金之死以至外星人 在羅茲威爾的太空船。 作 者 認 為, 民 眾 普 遍 對 政 府 愈 來 愈不信任, 令陰謀論更易出現和傳 播。 其實, 互聯網的流行及社交媒 體的出現, 才是居功至偉。 荀子說 「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 ,但 資訊氾濫之下,就算知者也不可能 全知無誤。按一次「分享」或「讚」 , 話也不用多說一句,想法已可轉發 到地球的另一角落。從前電視、報紙 等媒體在發布消息前,還得盡可能 考證真偽,現在人手一機,再無此要 求,陰謀論自然愈傳愈遠,更易令民 眾對政府及公眾人物生疑。 32
當然,陰謀論不一定為錯,事實也可 能像經典電視劇《The X-Files》中的 情節般,原來政府果然收藏了外星人 的殖民計劃。然而,我卻難於相信︰ 地球上有個體或團體可以精準計劃一 切,並成功控制千千萬萬位知情者閉 口不語,容讓NASA製造登月騙局或 美國特工一手策劃911襲擊,卻又留 下了一道道線索讓有心人發現,而且 更沒有在東窗事發之前先殺人滅口。 《戰國策》有「曾參殺人」的故事。 曾參是有名的賢人,某天有同名同姓 者殺人。 有人跟賢人曾參的母親說 ︰你的兒子殺人了。曾母不理,繼續 安坐家中織布。 可是再來兩個報信 者後,曾母也動搖了, 於是逾牆逃 跑。 即使有乖事實, 錯話說著說著 就有人相信。 編造他人故事, 還可 能被控誹謗;推論政府或組織的陰 謀,卻近乎零風險,因為無論FBI抑 或Rothschild家族,都不會輕易為了 網上流言而跑出來澄清。 眼看書店充 斥以「陰謀」為書名的 著作,當知陰謀論不會有「全史」 , 只會繼續蔓延下去,讓讀者好好享 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沾 沾自喜 感覺。 閱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70 億分之一,好讀書,餘無足道。
《世界陰謀全史》 (好優文化 / 2015)
作者: 海野弘 日本著名作家、美術評論 家, 畢 業 於 早 稻 田 大 學。 曾在出版社擔任主編,目 前從事美術、電影、音樂、 城 市 論、 花 道、 小 說 等 多 個領域的創作人。
Columns
兒 童 理
遊戲 學理財 哥頓問: 「如果孩子學習理財應從三 歲開始,但是他們年紀這麼小,可以 怎樣教導他們?」 阿哲爸爸:會計師,深信學習 理財,應該從小開始,提倡「遊 戲學理財」。
「遊戲,用遊戲來學理財。」我肯定 地回答。哥頓十分驚訝: 「玩?」 「就是玩, 遊戲學理財的概念來自 遊戲教育。 以色列心理學家史密蘭 斯基(Sara Smilansky)參照皮亞傑 (Jean Piaget)的分類方法,將孩子 的認知遊戲重新修訂分類,主要用 作評估孩子的認知發 展(cognitive development) , 例如兩歲的孩子應 能掌握一些熟習身體機能的肢體動 作遊戲。
《Children's Play and Learning: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 1990) 作者: Sara Smilansky (1922-2006) 兒童心理學專家,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教 授,專注研究有關遊戲訓練對兒童的影 響。對於兒童遊樂與學習的互動、離婚及 死亡對兒童的影響、雙胞胎的發展等有多 本著作。
「 除 了 評 估 的 功 能 外, 他 們 認 為 遊 戲 也 可 促 進 孩 子 的 認 知 發 展。 史密蘭斯基與眾多專家在美國及 以 色 列 兩 地 進 行 連 串 實 驗, 並 將 成 果 收 錄 為《Children's Play and Learning: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一書, 總 結 遊 戲 如何 幫助孩子成長。時至今日,此書已是 研究教育的經典, 被引用次數多不 勝數。 史密蘭斯基等學者透過實驗 和研究展示遊戲教育的效益,藉此 游說教育界的決策人和執行者,推 動他們在三至八歲的課程內加入遊 戲元素。 一般讀者大可跳過驗證部 分,直接閱讀分析和建議,從中了解 如何有效運用遊戲教育。 例如史密 蘭斯基指出兒童在遊戲時,如有成
人置身其中,不論他的角色是主持、 玩家或是從旁提點的觀察者,效益 相比孩子單獨玩耍更加顯著。 書中 還有其他章節值得參考,例如遊戲 與兒童的藝術發展、 遊戲治療等, 還有各種遊戲理論,以及詳細討論 遊戲的定義。」 哥 頓: 「 玩 也 有 定 義?」我 說: 「有 位家長聽我說過遊戲教育,認為概 念不錯,打算用來提升兒子的運算 能力。 幾天之後這位家長卻跟我抱 怨,說他的兒子拒絕再玩,原來他撕 去超級市場收據的總結金額,叫兒 子重新計算一次。」 哥頓捧腹大笑: 「那麼他們真的要去 看看遊戲的定義,這不是玩,只是一 份無聊的數學家課。」他笑罷再問: 「這 書只是證明遊戲教育的功效,並非針 對學習理財,加上沒有專家的驗證支 持,會否擔心日後再有家長跟你說遊 戲學理財無用?」 我說: 「孩子所需學習的理財知識, 實際上已經涵蓋在認知的範圍內,由 此推論,遊戲應能提升孩子在理財 方面的認知。假如最壞的情況出現, 例如家長花了一個小時和孩子玩遊 戲,即使學不到任何理財知識也不 要緊,因為現今的孩子壓力繁重,如 果他們能夠因此獲得多點玩耍時間, 得到一點喘息空間,也可說是達成了 我推廣遊戲學理財的最終目標。」閱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33
財
序
Columns
人 書 話
日本年輕一代的未來 現今香港不少年輕人哈日,有一些透 過日本動漫及歌曲電影而知日,也有 不少論者如湯禎兆,孜孜討論日本社 會文化現象。 如果你有點社會學或 經濟學的底子,打開山田昌弘的《社 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 ,也許更 感獲益良多。 前陣子見到報章上提及此書,不禁 拿來閱讀,一讀,便被作者那豐富的 社會分析所吸引。正如書名所示,日 本從來就不是一個鼓勵年輕一代的 社會。 受惠於二戰後的經濟成長, 以及從中發展出來的福利、企業和教 育制度,日本即使在90年代遇上衰 退,但仍是經濟強國。 可是這些制度的受惠者大多是長期 受僱以至退休的老一輩人。由於社 會老齡化、 少子化, 他們在各機構 中身居要職,也可以投票影響政黨意 向,故此整個社會都向著他們傾斜。 然而作為未來主人翁的年輕一代,則 飽受邊緣化,有些在劇烈競爭中落 敗,淪為御宅族、繭居者、啃老族, 或對異性毫無興趣的草食者。 即使 他們找到工作也未必是正式僱員, 一向被年輕女性視為理想伴侶的中 產男士愈來愈少,依靠上一代供養 的年輕人邁向中高年齡,加上日本社 會的少子化趨勢,令人覺得有調查 說幾十年後日本人將會滅絕的預言, 並非危言聳聽。 可有趣的是,吸引亞洲以至世界各地 34
留學生赴日升學的流行文化,恰好來 自不被社會照顧的年輕世代,而日本 未來的經濟及社會前途亦端賴他們 的境況。日本的教育制度造就一個激 烈的競爭環境,那些在「新型司法考 試」等公開考試中被「三振」出局的 人,還有畢業後得不到大機構聘用 的人,都成為不同程度的失敗者,作 者注意到,學歷、工作和婚姻(應加 上生育和家庭生活)三者在日本社會 可說有極強的因果關係,這幾方面的 社會趨勢對幾十年後日本社會的發 展,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日本女性最理想的人生似乎就是尋 找條件優裕的丈夫, 成為相夫教子 的大和撫子,組織模範家庭,在作者 看來,西方現代女性恰好是選擇多 了,可是日本女性的選擇卻只得這一 項。 然而很多時候往往事與願違, 於是就出現了女方回娘家,或者能賺 錢的年輕一代乾脆追尋「小確幸」一 類的個人生活,迴避家庭的重擔。 這不獨是日本才有的現象, 單就啃 老、繭居現象而言,其實在中港台社 會也有,只是日本社會家庭觀念更 傳統,問題也更嚴重。對作者來說, 年輕一代是未來的希望所在, 應該 讓年輕在職者享有更多社會福利和 保障,也應該向他們推廣彈性就業 的概念, 建立比較包容不同職業和 年輕人的社會。 這方面雖說更值得 日本社會深思,但對同受儒家傳統影 響的我們也有意義。 閱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遲 熟 的 70 後, 畢 業 於 浸 會 大 學,主修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 文史哲愛好者,人到中年遂立 志閱讀,為香港及國內報刊撰 寫 書 評, 間 中 創 作 文 學 作 品, 亦為序言書室之書店店員。
《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 (立緒 / 2016)
作者: 山田昌弘 知 名 的 日 本 社 會 學 家, 學 術專攻家族社會學、感情社會學和性別理 論。他曾任東京學藝大學文學部教授,現 為中央大學文學部教授。
投 稿 說
書
人
鼛
鼓
自私行為 源自基因? 在這城市裡,我們每天營營役役,感覺身邊總是充斥著明爭暗鬥,爾虞我 詐。走進書店,看到《自私的基因》一書,心中暗喜,單純地認為可從書中領 略到各種自私行為的因由或心理狀況,從而學習自我保護,避免受到暗箭所 傷。二話不說,把書買回家細閱。 當看過序及開首的章節後,才察覺此書並不是有關解讀心理的「工具書」 。我 第一眼看到此書時,把重點落在「自私」一詞;然而,書中的重點卻是「基 因」 ,並不涉及自私的道德標準及價值判斷。這是一本切切實實的生物學書 籍,內容以基因的進化論解釋生物之間的各種自私或利他行為。而所謂的自 私行為,是生物如何利用各種有利的條件,讓自己可以繼續繁殖下一代。 筆者對「基因」 、 「繁殖」 、 「遺傳」等詞彙從來一知半解,生物學像是遙不可及, 莫說閱讀有關進化論的書籍會有點吃力,要理解分子及原子的概念亦相當困 惑。幸好作者對遺傳學的基本原理作了通俗的講解,運用大量有趣的動物行 為作例證,妙趣橫生地引述不同的理論。 事實上,基因並不是具有意識或由自私的動機所控制,其行為只是一個概 念,看似自私而已。作者反覆申明,他在書中所討論的基因複製、變異和淘
《自私的基因》 (天下文化 / 2009)
汰過程只限於生物學的領域,而基因經歷世代的演變及進化,對各生物產生 深遠影響。引用書中一個例子:螳螂準備交配時,雄螳螂會小心翼翼爬到雌 螳螂的背上交配,但雌螳螂卻一有機會就把雄螳螂的頭咬掉。雄螳螂失掉腦 袋後,並不阻礙身體繼續交配,雌螳螂則在交配完畢把雄螳螂吃掉,飽餐一 頓。 螳螂有思考嗎?大概沒有吧!如果大家只按照自然界中的強者生存法則處
作者: Clinton Richard Dawkins 在牛津大學取得動物學博 士學位,是英國最重要的 科學作家之一,亦是著名 演化理論學者,經常在各 大媒體討論、評論科學的 各個面向。
事,身為人類的我們,豈不是基因的生存機器,浪費了我們的智慧與良知? 透過明瞭各種生物為保存其後代而做出種種看似自私,甚至殘酷的行為,或 許讓我們對生命多一點反思,而不只停留在思索道德價值的標準上。 閱
閱刊 Read Monthly • JUL-AUG 2016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