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藝術家族系列
遊藝翰墨 ── 滿清愛新覺羅家族書畫藝術
作 者 王淑珍 書系主編 余 輝 執行編輯 蘇玲怡 美 術設計 曾瓊慧 出 版 者 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發 行 人 龐慎予 社 長 陳 德 副總編輯 黃文玲 陳美璇 會 計行政 洪加霖 行 銷業務 登 記 證 行政院新聞局局版台業字第4666號 地 址 106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34號9樓 電 話 02-27012775(代表號) 傳 真 02-27012252 rockintl21@seed.net.tw 電子信箱 郵政劃撥 1437912-5 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製版印刷 鴻柏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6月 初版 出 版日期 定 價 新台幣 360 元 ISBN 978-986-6660-20-7 有著 作 權 翻印必究
Copyright © Rock Publishing International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9F., No. 34, Section 2, Dunhua S. Road, Da’an District, Taipei 106, Taiwan Tel 886-2-27012775 Fax 886-2-27012252 Price NT$ 360 Printed in Taiwan
導言
努爾哈赤以武起家,懾服女真諸部;皇太極以武興邦,聯絡蒙古族, 威逼明朝;順治皇帝以武入關,八旗兵金戈鐵馬,入主中原。愛新覺羅家 族入關前,書畫藝術對他們來說還是一塊尚待開拓的藝術空間;入關後, 愛新覺羅氏成員是如何掌握書畫藝術的呢? 依據清初內國史院官方滿文檔案和《清太宗實錄》等記載,後金天聰 九年(1635)八月初八日,清太宗皇太極因兩位漢族畫工奉旨完成《太祖 實錄圖》而對其予以賞賜:
天聰汗(皇太極)命畫匠張儉、張應魁二人恭繪先代英明汗(努爾 哈赤)實錄圖,至是繪成,賞張儉人一對、牛一(頭),張應魁人
一對。1 這則簡單的史實,反映出在後金(清)建國時期,愛新覺羅氏成員已對漢 族書畫藝術予以接受,並且相當重視。可以說,在清朝創始階段,愛新覺 羅氏成員首先是透過漢族書畫匠人來認知中國傳統書畫。 從史料來看,清兵歷次入關擄掠返回後,其呈貢皇太極的物品雖未明 確記載有書畫,但與書畫相近的珍玩、寶物、甚至文房用具已有所見。可 以肯定,隨著當時清軍入關攻掠次數的增多,及其打敗、洗劫的官私府宅
導言 31
越來越多,那些未能轉移和未在戰火中毀壞的書畫珍品,將會更多地與金 銀珠寶、手工藝品一道被帶出關外,成為清初滿族王公貴族的私有財產; 而這些來自「天朝大國」的書畫真蹟,對愛新覺羅家族書畫藝術的萌生, 自然有著不可估量的啟蒙作用。 清王朝興起時期,愛新覺羅氏統治者深感本族文化之落後,故十分推 崇漢民族的優秀思想文化,他們在制定統治政策時,經常借鑑甚至直接引 用漢族的典制。按清制,努爾哈赤的父親 ── 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孫稱 「宗室」,以繫黃帶子為標誌,又稱「黃帶子」;而塔克世的父親共有兄弟 六人,俗稱「六祖」,他們的子孫,除塔克世一支外,均稱「覺羅」,以繫 紅帶子為標誌,又稱「紅帶子」。宗室、覺羅,或稱黃帶子、紅帶子,便構 成了愛新覺羅大家族的成員。為了維護愛新覺羅家族的長久統治,入關後 的清朝統治者十分注重對其子弟的系統教育與培養,順治九年(1652)即 開始在滿洲八旗內各設「宗學」一所,專門招納愛新覺羅家族近支子弟入 學,延請師傅教習滿、蒙、漢文,兼習騎射。雍正二年(1724)以後,宗 學又按八旗左、右兩翼合併為兩所,改稱「學堂」,一直延續至清末。為團 結、維繫其家族遠支(即「覺羅」子弟),雍正七年(1729)又於八旗滿洲 各設覺羅學校一所,課業內容與宗室學堂相同;嘉慶六年(1801)更明訂 宗室、覺羅的學生可與官學生同應歲、科考及鄉、會試,並考用中書、筆 帖式。這一改制對愛新覺羅家族成員、尤其是覺羅子弟的學習,起了刺激 與激勵作用,對普遍提高愛新覺羅家族成員的文化修養實具有重要意義。 愛新覺羅家族書畫藝術的發展大致經過以下四個階段: (一)清朝入關前後,愛新覺羅氏少數族人開始接觸書畫藝術,對此有 了初步的理解和喜好,但其藝術水準尚處於模仿起步階段。 (二)清朝早期至清朝中期,因於漢族傳統思想文化中浸潤日深,故該 家族成員中學習並掌握書畫技藝的人日益增多,特別是宮廷內府、王府和 富貴之家,已大量藏有歷代傳世名家真蹟,大批愛新覺羅氏成員因而得以 長期接觸、臨習這些作品,從中感悟書畫藝術的真諦,使眾多書畫家脫穎 而出,步入家族書畫藝術發展的高峰期。 (三)清朝後期至民國年間,愛新覺羅氏成員因國難當頭、家族衰敗及
32 遊藝翰墨
個人生活窘迫等緣故,絕大多數皇室成員巳無暇顧及書畫藝事,該家族書 畫藝術遂處於停滯、衰落階段。 (四)民國時期,隨著清王朝統治結束,多數愛新覺羅氏成員失去了高 貴特權和豐厚物質待遇,書畫家們為求生存,必須更加致力於書畫創作; 另一方面,一些愛新覺羅氏書畫家由於受到西方思想、藝術體系的影響, 開始嘗試運用新的風格及技法創作傳統書畫,終使其書畫藝術有新發展。 通過對愛新覺羅氏書畫遺存及史料之分析,可以歸納出如下特色: 在書法方面,愛新覺羅氏楷、行、草皆工,尤以楷、行體為其主要面 貌;他們取法諸賢,集合眾美,法古創新,自成一體。其中,順治皇帝書 法學鐘繇、王羲之,筆力雄健,頗見天趣;康熙皇帝則專仿董其昌,其行 草古淡瀟灑,追求逸趣;雍正皇帝所作書法重自娛而輕規矩,筆勢凌厲 硬朗,特色自生;乾隆皇帝學趙孟頫,筆法圓活,字體秀美;而嘉、道以 後的帝王書法則多擬唐代書家歐陽詢,字體結構嚴謹,渾厚沉靜,清秀勁 健。至於后妃的書法,多為檗窠大字,秀美、古樸、稚拙。而清宗室活動 於皇帝周圍,故其書風自然也追隨帝王之審美標準,其中幾乎看不到草 書、隸書、章草諸體寫成的作品。 在繪畫方面,愛新覺羅氏的創作題材多為山水,其風格上追倪瓚、黃 公望,下仿王時敏,筆墨淡遠,清幽超逸;亦有梅、蘭、竹、菊、松、 荷、鞍馬、白衣大士、瓊娥圖等花卉鳥獸及人物畫類,風格追求工整、富 麗。值得注意的是,帝后書畫有的供自娛自樂,這部分多為御筆墨寶;有 的則用以賞賜近臣,這部分時而為代筆之作,也就是請宮廷畫師等他人代 作書畫,而後署上自己的名款印記。如乾隆皇帝政務繁忙時,多由張照、 錢維城代筆;慈禧太后有時則由繆嘉蕙代筆等。 就身分而言,清代宗室書畫家包含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 將軍等,由載入史料的宗室作品觀之,以親王的作品居多,其次是郡王。 在流傳於世的宗室作品中,永瑆書法頗豐,偶有繪畫;弘
、永瑢繪畫少
量傳世,偶有書法;至於其他宗室,有的書畫作品傳世較少,有的書畫事 蹟則僅見於文獻記載。此外,清代女性宗室書畫家的創作亦呈現空前繁榮 的景況,其繪畫題材多為花卉、梅等;她們的出現與時代經濟、文化、教育
壹、引子 導言 33
背景等細微變化是分不開的。 在藝術活動上,滿族宗室書畫家成員亦走在與漢族文士交往熱潮的前 列。如康熙朝的多羅勤郡王蘊端,不求功名,禮賢下士,與漢族名士王士 禎、姜宸英等交往甚密;輔國將軍博爾都,淡泊名利,與漢族文人屈大 均、施閏章、王翬、石濤等來往密切;慎郡王允禧,虛心待士,與漢族文 人鄭板橋、沈德潛等經常詩酒往來。 總而觀之,清代帝王親躬翰墨,宗室成員追仿其藝,形成具有皇家特 色的書畫風格。他們均有廣博的文化修養,善詩詞,詞意深遠,富於情 趣;他們輕視世祿,嚮往自然,筆墨雖融文人書畫儒雅清逸的筆韻,卻無 文人書畫隱表情懷的「野逸」;他們的創作不必像工匠畫那樣講究寫實、追 求技術的精湛,也不必像宮廷畫師的作品那般迎合帝王的審美意趣。其裝 潢形式、材質極盡瑰麗奢華,在藝術性與工藝性的完美結合方面,是文人 畫、工匠畫及宮廷畫家之作所無法比擬的。
34 遊藝翰墨
壹、引子
康熙四十一年(1702)十月,康熙皇帝浩浩蕩蕩的第四次南巡隊伍剛 剛到達德州(今屬山東),便不得不停了下來。也許是因為勞累顛簸吧,時 年二十九歲的皇太子胤礽在隨駕出巡的路途上忽然病倒,康熙皇帝愛子心 切,便下令暫止行程,於德州行宮駐蹕。 原名為「山姜書屋」的行宮,殿宇宏麗,深庭清幽,頗得康熙皇帝喜 歡,另為其取了個頗具詩意的堂號「寒綠堂」,且親賜匾額。行宮內有二畝 花園,園內鑿池引水,疊石為山,名曰「尊水園」。聲勢浩大的南巡隊伍 意外阻滯在這裡,所有人只好一起耐心等待太子養病;精力旺盛的皇帝, 於每日處理政事之餘,也只得與隨駕的皇子、大臣們在寒綠堂、尊水園等 處,以賦詩吟詞、游心書畫打發時光。行宮畢竟不像紫禁城那樣深邃威 嚴,在遠離帝都的這個地方,上下尊卑的隔閡似乎也不再那麼拘束,君臣 之間難得出現了些許輕鬆的氣氛,得以分享對於藝術與文化的真誠傾心。 話說這天上午,康熙皇帝看望過太子後,回到正殿傳旨召見翰林院侍 讀學士陳元龍、侍講學士納蘭揆敘、侍讀宋大業、諭德查昇、編修汪士 鋐、陳壯履、庶吉士勵廷議等,舉行了一次有趣的「書法雅集」。 應詔的儒臣們來到正殿之後,只見細綾、筆墨均已備好,康熙皇帝興 致勃勃地諭令諸臣各呈書藝。領旨在身,陳元龍等人無不抖擻精神,筆走 龍蛇,然後將各自所書一一呈上。康熙皇帝先向群臣賞恩賜坐,營造宛如
壹、引子 35
現今「座談會」的平和氣氛,然後,這位威嚴雄武的帝王居然像個評論家 似地開始對作品一一點評,興之所至,甚至開始縱論古今書法,廣談學書 之道。康熙皇帝對書法藝術有極高的修養,這緣於他的悉心體悟:
學書須臨古人法帖,其用筆時,輕重 密、或疾或徐,各有體勢。 宮中古法帖甚多,朕皆臨閱,有李北海書《華山寺碑》,字極大, 臨摹雖難,朕不憚勞,必臨摹而後已。朕素性好此,久歷年所,毫 無間斷也。2 點評再繼續,九五之尊以同道的語氣暢談對於書道的心得見解和不輟 的學習歷程,這對下屬來說也是頗為新鮮的體驗。眾臣恭聆已畢,紛紛表 示由衷欽佩皇上睿智透闢的宏論,接著,大家似乎看出皇帝也有些技癢, 便不無湊趣地一起提出希望能瞻仰御書的請求。康熙皇帝也許就等著這話 頭吧,便欣然離座來到書案前。而實際上,由於他一向對書法甚為重視, 即使在旅途上,他也總是尋餘暇之機習練書藝,不曾停輟。此刻,在諸臣 期待的目光中,皇帝欣然揮筆親書大字對聯,諸臣觀後奏曰:「御書洵如
龍飛鳳舞,岳峙淵停(渟)!」讚聲不絕於耳。隨後,康熙皇帝又令內侍將 諸臣引至陳設素雅、擺滿書籍的左廂房中。 原來,皇四子、皇十三子正在左廂房裡課學呢。此次南巡,除太子之 外,還有二十五歲的四阿哥胤禛以及十七歲的十三阿哥胤祥蒙恩隨駕。對 於仍在青春之年的太子與阿哥們來說,宮廷生活不免過於沉悶,因此一路 上市井街區的繁華景象和鄉村田野的自然風光著實讓他們耳目一新,胸襟 豁朗。南巡隊伍所經之路,黃篷林立,張燈結綵,搭台演戲。乘輿經過的 地方,文官知縣以上、武官守備以上,均於道右百步外列跪迎送;百里以 內,地方官率鄉紳士民於十里之外開始迎接聖駕。康熙皇帝每到一處,總 會乘興揮筆灑墨,御賜匾額、御題詩文。這一切,都讓皇子們見識到天子 俯臨萬民的無上至尊地位,也見識到帝國社會經濟力量的雄厚。對伴君南 巡的太子、皇子們而言,此行無疑是一次與社會的親密接觸,一次難得的 實踐。
36 遊藝翰墨
不過,在路上,皇子們也不曾荒廢課業。此刻身居行宮,四皇子與 十三皇子更是延續了宮中養成的規矩,日日讀書、習字。見以文名才學著 稱的諸位大臣來到房內,兩位皇子十分高興,與既是臣子又是前輩的陳元 龍等人談起了詩賦、書法。言至極歡,胤禛與胤祥也索性執筆揮灑,當場 向諸臣進行書法學習的「彙報表演」。很快地,一幅幅靈動飄逸、氣韻貫 通的對聯躍然綾上,「諸臣環立諦視,無不歡躍欽服。」3 卻說康熙皇帝下令讓陳元龍等人離去後,本想獨自靜靜讀一會兒書, 然而,想到太子的病情,卻不免因掛念而難以專注。看看轉眼已近中午, 左廂房中似乎笑語隱隱,頗為熱鬧,皇帝索性放下書卷,起身離開正殿, 來到皇子與諸臣正在熱烈交流書畫藝事的左廂房。他的忽然到來讓大家又 驚又喜,胤禛隨即恭敬地呈上自己書寫的對聯。在讀書、寫字上,康熙皇 帝一向是皇子們的楷模,他自幼便學習書法,頗見功力;在他的親身示範 與嚴格督導之下,皇子們的書法亦日趨成熟,特別是皇四子胤禛的書法, 在皇子裡面是數一數二的。這位四阿哥還有個特點,就是非常善於模仿康 熙皇帝的筆法,因此頗得父皇的賞識。胤禛每年都要在近百餘成扇上題 書,但不落款,以便日後供康熙皇帝作為御筆之作賞賜近臣;也就是說, 未來的雍正皇帝,在青年時期曾經充當父親的「代筆」。 康熙皇帝見到兒子們書法精熟,大有作父親的得意之感,覺得兩位皇 兒為自己在群臣面前掙足了面子,不免愉快地誇獎一番。然而,因為仍記 掛著太子的病體,他隨即話鋒一轉,叮囑皇子與諸臣要保重身體,認為堅 持練習書法也不失為一種保健的方法。康熙皇帝本就十分注重養生,並且 注意到堅持書畫的學習與創作,是一條宜於身心的護生之道:
人果專心於一藝一技,則心不外馳,於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與我 國之耆舊善於書法者,俱壽考而身強健。復有能畫漢人或造器物匠 役,其巧絕於人者,皆壽至七八十,身體強健,畫作如常。由是觀 之,凡人之心志有所專,即是養身之道。4 在德州行宮停留了十多天,太子病體仍未康復,康熙皇帝只好起駕返
壹、引子 37
回紫禁城。因此,這是一次中斷了的南巡。不過,此次康熙皇帝與皇子、 群臣在行宮中的「書法雅集」,卻為中斷的旅程留下了一抹亮色的回憶,也 在文獻記載中成為一段佳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似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 小事,卻很好地顯示出清代帝王對於正統文化的孜孜學習。須知吸收漢文 化經典及推崇書畫藝事,既是清代帝王的養生之道,也是清代帝王的治國 之需。
38 遊藝翰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