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 - An Lai Third year project , Feng Chia University Project advisor : Tzu - yuan Tsai March 2018
何謂都市? 不平衡的平衡 都市是動力與制約力的平衡 Compromised and imperfect realiztion
CONTENTS
00 INFO 關於時間 、空間的論述 01 ISSUE 關於都市的平衡與代謝 02 FACTORS 關於都市的檢討與規劃 03 STRATEGY 關於都市的更新與再生 04 PROCESS 關於都市的空間與記憶 05 CONCLUSION
00
INFO
都市
空間
人
空間尺度
邊界 防禦
年
生存本能
制定法律
檢討 規劃
都市計畫法
十年
權利 政策 利益
都市再生
病理階段 都市更新作用期
都市更新
生理階段 都市計畫主導期
世紀
意志
時間
衰亡
神性
存在
0
時間與空間
人因為生存的本能,及防禦外在條件,如氣 候、猛獸等 , 在山洞中發現了,除了身體以 外的最小邊界。 史前文明開始有被規劃的空間出現,和初 期的聚落形式產生,然而早期的聚落多半 依附自然條件,自然蔓延。所以在缺乏完整 的規劃,使聚落的衰弱非常迅速。 當聚落形成過程開始展現決策者的意念時 , 標誌性的空間便出現在聚落中。標誌性空 間證明著聚落的盛與衰於是空間與都市的 第一次交點產生。 聚落在長期運作之下 , 面臨著更新與代謝 .... 時間、空間、人間的平衡與不平衡
01
ISSUE
日治時期
中華民國時期
1895
1945
都市醞釀期
2000 都市高度發展期
都市穩定期 1919
1933 包浩斯創立
1915 無方針主義
500
1974 十大建設
1960
第二次工業革命
後現代主義
雅典憲章
1937 內地延長主義
300
星期制
皇民化主義
工業日本 農業台灣 100
戰後都市計劃區數
初期擴大計劃
1899 臺中市區計畫 街道改正計劃
1945
1969 個別都市計畫時期 1979 區域計畫時期
後期發展
1990 綜合開發計畫時期
1
平衡與代謝
中區 / 小京都 日治時期的中區改正計劃,讓中區躍上台 灣一線的城市,藍帶綠帶的規劃更是有意 識的模仿日本京都,然而隨著時間的進行, 人口、交通、產業形態轉型,挑戰著中區的 規劃是否符合使用,最後中區衰敗了,正 當面臨轉型時,恰逢台中市區後期土地大 量開發,然而中區便成為了政治人物們不 願意面對的真相,消極的解決中區面臨的 總總議題,最後中區徹底衰亡。 / 新興的社會運動,一再提醒著政府,中區 是台中最重要的文化資產,進而開啟了中 區更新與再生的議題,平衡不平衡?
商業區 市場用地 機關用地 文教用地 鐵路用地 綠帶 藍帶
1-5 6-10 11-15 16-20 30�
透過土地使用分區現況檢討,及樓層高度 的分析,應証了時間及政策的失誤,導致 中區的裹足不前。然而中區許多土地淪為 政府的獎勵政策,使土地的使用被限制, 亦是導致中區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大量 的商業區規劃,使中區的房價始終居高不 下。 / 中區內多半的建築物樓層集中在 15 層樓 以下,是對過去建築技術的展現,及當代 的建築潮流,並可檢驗規劃的法規是否符 合該地區的使用,及未來衰退後面臨的問 題。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鐵路 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巷弄 中區
混亂的街景,新舊並立的立面,在棋盤式 的街道規劃裡,意象上卻是整齊的,路徑 的感知影響著視覺感知。這些對中區浪漫 的思考,總是與現實政策不斷的拉扯。中 區的老宅,面臨著轉型或是更新的時期, 許多中區的政策,正是對這些老宅不友善 的存在,透過中區再生基地的推動,即社 運人士的推動,默默守護著被禁錮的中區。 / 然而建築人如何將中區這些面臨轉型的 老宅,用最恰當的形式,延續其中的價值 觀,正是本次設計的重點
02
FACTORS
交通擁塞程度分析
交通擁塞程度
交通流暢所需的時間
=
塞車而增加的時間
世界交通擁塞程度排行
都市 墨西哥城 曼谷 雅加達 重慶 布加勒斯特
9 20 24 36 80
台南 高雄 臺北 台中 桃園
墨西哥 泰國 印尼 中國 羅馬尼亞
66% 61% 58% 52% 50%
...
1 2 3 4 5
國家
台灣 台灣 台灣 台灣 台灣
46% 41% 40% 38% 30%
台中 Congestion Level
Road Network Length
Extra Travel Time
38%
Morning Peak Evening Peak Highways Non - Highways
Extra Travel Time
44% 71% 43% 40%
35 min
Total
Per Day
7125 km
Highways 107 km Non-Highways 7018 km
135 hr Per Year
Total Vehicle Distance 55666260 km
Most Congested Day Wedensday , 28 Dec 2016
Morning Peak
Evening Peak
Extra travel time
Extra travel time
Congestion Level History Extra travel time
100%
100%
60% 60% 20% 0% Mon
Tue
Wed
Thur
Fri
Mon
Tue
Wed
Thur
Fri
20% 0% 2015
2016
2
檢討與規劃
透過道路交通路況分析,試著理解路徑與 時間的關係,單行道的存在使空間秩序整 齊,為使用者提供非常明確的方向,卻為 週邊的雙向道造成負擔,如:台中公園旁 的公園路貫穿中區的台灣大道,在路況熱 力圖中常常呈現橘色的擁擠。 / 分析之後,試著思考如何讓空間規劃,能 夠減少雙向到的交通負擔,又能有效控制 中區內單行道的運作。
Monday
Tuesday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Friday
Saturday
17:00
9:00 壅塞
壅塞
擁擠
Sunday
暢通
擁擠
Sunday
暢通
規劃道路 商業區 市場用地 機關用地 文教用地 鐵路用地 藍帶
道路現況 建築違建
都市規劃後,需要直接的面臨著使用者的 日常生活,中區整齊的棋盤格街道,見證 中區的興盛與衰弱,然而都市中的後巷空 間,記載市民日常的作息。公共空間到私 空間的過渡,日文中以“緣側”描述建築有 意識規劃的中介空間,在台灣法規的規範 下產生這種對生活直接卻沒有完整規劃 的中介空間,成為了發展的制約力如 , 疾 病溫床、治安、安全死角。 / 都市後巷,記載著時間的流動,卻未在規 劃中受到重視,中區的再生,透過對居民 日常的記載,連結中區的脈絡。
03
STRATEGY
3
更新與再生
首爾 / 避馬胡同 避馬巷是韓國著名的後巷空間,一條因為 庶民存在而產生的後巷空間,是對繁雜禮 制的反抗,時間流轉,後巷演化成為都市 中重要的休息空間,在繁雜交通狀態,提 供都市人喘息,也成為首爾最具生命力的 巷道,更成為著名的後巷。雖然在首爾都 市更新過程中,部分的後馬巷被犧牲了, 但強大的生命力,依舊承載著都市的能量。 / 與中區後巷相反的形成過程,卻發展出不 一樣的生活形態,及都市最具生命的空間。
避馬巷 鍾路
清溪川
避馬巷依附著主要幹道自然蔓延,雖然在 地圖上不被標記,卻成為韓國人的空間記 憶。 該空間雖然是庶民文化對都市規劃的體 現,卻又整齊地守護著屬於都市的紋理與 命脈,然而面臨都市的開發與更新時,卻 成為標地。 都市的開發試圖將不平衡的狀態達到平 衡,卻讓原本平衡的狀態邁相不平衡。 / 本次設計透過對後巷空間的記錄與再設 計,找出中區整齊棋盤格街道外的不期而 遇,及老台中人對中區最具生命力的回憶
1 2 3
4 5
6
7
規劃道路
A
B
C
D
E
F
G
道路現況
商業區
建築違建
市場用地
暢通
機關用地
侵占
文教用地
後巷
鐵路用地 藍帶
將都市計劃圖與現況建築圖疊合,標註出 不符合現況之街廓,並進行現況調查,藉 以找出地圖之外的巷道。 / 分類其空間型態與都市中的機能,在此定 義此類型空間為後巷 /Back Alley。 / 散佈在中區的各類型後巷作為本次設計 操作之基地,並以公與私兩種空間型態轉 換作為操作手法,達到計畫書所提出的何 謂都市的平衡與不平衡?
iv
iv
iii
iv
F
G
E
A
B
C
D
i
iii
iv
ii
iv
iv
i
iv
iii
iv
後巷機能型態
後巷空間型態
i
防火
死巷
ii
水利
崎嶇道路
iii
產權不明
聯絡道
iv
替代道路
後巷A為計劃道路與現況道路不符,進而 演變成後巷的死巷空間。 / 後巷 F 為基地私設巷道,作為後方住宅的 出入口。 / 後巷 B 為計劃道路被完全侵占後,作為停 車場使用,連接出來的後巷空間。 / 後巷 D 是柳川古道,經過整治過的後巷空 間。 / 後巷 G 為基地私設巷道,三段不同寬度的 道路包圍著一棟鐵皮屋。 / 後巷 C 為基地為私設道路,原計劃道路被 侵占後,規劃出來連接柳川的私設巷道。 / 後巷E 基地內私設道路,作為第二市場的 後巷,明確的規劃意圖和使用。
TYPE 1 . 死巷
死巷在人類路徑感知中,能夠明確讓使用 者感受到路徑的端點及時間停滯。空間氛 圍中,則像廣場般,人群是有意識地在這 樣的空間內集體活動。 / 若以都市界面分析此類型後巷空間,可感 受到其在不同都市界面上的不連續性,及 斷裂感。
後巷 A
0
Crowd 12
0
0
Vehicle
Space type
12
12
後巷 F
0
0
0
Crowd
Vehicle
Space type
12
12
12
TYPE 2 . 崎嶇防火巷
崎嶇的防火巷道,在路徑感之中,提供使 用者不間斷的期待感,時間感受,具有連 續、間奏的變化。 / 空間氛圍中,崎嶇的巷道多半是住宅的夾 縫空間,在空間的過渡上由公空間轉換為 私空間,行為類型則是私到公。
後巷 B
0
Crowd 12
0
0
Vehicle
Space type
12
12
後巷 G
0
Crowd
0
Vehicle
0
Space type
12
12
12
後巷 D
0
0
0
Crowd
Vehicle
Space type
12
12
12
TYPE 3 . 聯通道
明確規劃的後巷,可以在人感受 到後巷被賦予的意義及歷史背 景,更是記錄都市發展的時間軸。 / 因為明確的規劃導致此類型後巷 空間,多半成為都市更新的標地。 如韓國的避馬胡同。
後巷 C
0
0
0
Crowd
Vehicle
Space type
12
12
12
後巷 E
0
0
Crowd
Vehicle
Space type
12
12
0
12
04
PROCESS
4
空間與記憶
透過對選定之後巷進行各種型態的分析, 明確歸類出各後巷在都市中扮演的角色, 與人在後巷路經中的感知經驗,以此目標 進行分析與設計。
B A
C’ B’
E
C
A’ D
台灣大道 E’
三民路
D’
中華路
民權路
Section A - A’
Section B - B’
Section C - C’
Section D - D’
Section E - E’
TYPE A . 防火巷道
都市中的後巷空間 矛盾的空間 最初有意識的規劃 卻無意識地記載了都市的命脈 / 公與私之間的空間型態過度 快與慢的都市界面變換 防火巷道保障居住者的安全 卻封閉了與戶外空間的連結 將建築空間劃分 連接後巷的半戶外空間
INFO
Site
防火巷道屬於被規定之劃設空間 有意識創造的防火空間 卻無意識的因日常生活 而連結成都市中的後巷空間 如微血管般滲透每一個街廓 但卻與建築的空間關係微弱 導致其使用趨於簡化
E D C B A A
Location
E’
C D’ B
C’ B’ A’
0
Crowd
Space type
死巷 崎嶇巷道 聯絡道
4
Vehicle
12
12
0
0
0
8
12
12
16
20
24
Facade
Function
Street Section
6 4 2
SECTION A-A’
6
Building A
Building A
4 2
SECTION B-B’
12 10 8 6 4 2
SECTION C-C’
Building B
Building B
CASINO RESIDENCE
12 10 8 6 4 2
SECTION D-D’
12 10 8 6 4 2
Building C
SECTION E-E’
TYPE 1
14F
9F
8F
6F 7F
5F
4F
3F
2F
1F
3*3 3D Grid
Experiment 1 (Fail Process)- Form Finding
Beam Size 50cm * 50 cm
Prototype Seed 3
Front Facade 6 2 Unit : Meter
Side Facade
12 1
Unit : Meter
Back Facade
6 3
Unit : Meter
Seed 5
Seed 8
Space Concept
Operation
防火巷道與建築物之關係封閉/ 屬於平面式規劃
將防火空間反向置入建築量體/ 增加建築與巷道之連結
退縮空間做為半開放空間/ 形成公空間與私空間之過渡
將規劃空間放置二樓以上/ 保持防火巷道一樓之通透性
Unit Detail
115 60
285
80
300 268
Explode Diagram
Retreat Space/ Structure system/ Aluminum Pipe
Retreat Space/ Floor system/ Concrete
Retreat Space/ Beam system/ Concrete
Original Building/ Beam system/ Concrete
Site/ Central Destrict
Plan
Section
A’
556.8
A
300.5
536.0
268.0
7 FL. 2100
598.1
268.0
6 FL. 1800
5 FL. 1500 1772.6 301.5
4 FL. 900
3 FL. 600
572.5
2 FL. 300 98.8
322.2
TYPE C . 產權不明
都市中的後巷空間 充斥矛盾的空間 最初有意識的規劃 卻無意識地記載了都市的命脈 都市中的違章空間 是居民對日常生活與空間的佔據 有意識地將公私空間轉換的過渡 以日常生活的形式延伸
INFO
Site
產權不明的空間 起因於人對都市空間的佔有及渴望 進而圍塑出其崎嶇之空間特性及路徑感知 有意識地將其空間型態 進行公與私的轉換 保留其路徑感知 及提升在都市中的使用率
A
B
C D E F
B C
Location
A E A’
B’
D
C’ D’ E’ F’
0
Crowd
Space type
死巷 崎嶇巷道 聯絡道
4
Vehicle 12
12
12
0
0
0
8
12
16
20
24
Facade
Function
Street Section 12 10 8 6 4 2
SECTION A-A’ 12 10 8
Building A
6
Building A
4 2
SECTION B-B’
12 10 8
Building B
6
Building B
4 2
SECTION C-C’
12 10
Building C
8
Building C
6 4 2
SECTION D-D’
Building D
12 10 8 6 4 2
Building D SECTION E-E’
12 10
Building E
8 6 4 2
Building E
HOTEL RESIDENCE ASSOCIATION
SECTION F-F’
TYPE 2
9F
8F
6F 7F
5F
4F
3F
2F
1F
3*3 3D Grid
Experiment 2 (Fail Process) - Form Finding
Number 3 , Seed 7
Beam Size 50cm * 50 cm
Prototype
Front Facade
Side Facade
Back Facade
Space Concept
Operation
巷道創造了崎嶇的路徑感知
崎嶇的路徑感知由周圍建築圍塑/ 間接造成空間由牆區隔
後巷為多數日常生活邊界之延伸/ 將空間退退縮製造半戶外空間
樑柱系統/ 後巷中多是裸露的建築結構
結構系統/ 產生路徑中的方向干擾及感知延續
Explode Diagram
Original Building/ Beam system/ Concrete
New Element/ Column system/ Concrete
Original Building/ Floor system/ Concrete
Original Building/ Concrete
Site/ Central Destrict
Plan
Section
318.8
A’ 422.8
SCALE 1:500
802.7
A
190.8
4 FL. 900
3 FL. 600
2 FL. 300 253.1
184.9 187.2 SCALE 1:100
TYPE D . 替代道路
都市中的後巷空間 充斥矛盾的空間 最初有意識的規劃 卻無意識地記載了都市的命脈 公與私之間的空間型態過度 快與慢的都市界面變換 透過步道的分流解決街道壓力 透過垂直的系統 將使用者與後巷關係垂直化
INFO
Site
替代道路 為都市空間創造捷徑 有效率的連結不同層次的道路系統 在中區的單行道系統中 作為紓解其交通壓力 在中區的棋盤格街道中 創造地圖之外的不期而遇
A’
B’ B A
C’ D’
A
D
C E’
B
Location
F’ C E D
F E
F
0
0 死巷 崎嶇巷道 聯絡道
0
0
Space type
Crowd
Vehicle
12
12
12
4
8
12
16
20
24
Facade
Function
Street Section 6 4 2
SECTION A-A’
6 4
Building A
2
Building A
SECTION B-B’ 12
Building B
10 8 6 4 2
Building B SECTION C-C’
Building C
12 10 8 6 4 2
Building D
SECTION D-D’
Building E 12 10 8 6 4 2
Building E
SECTION E-E’
12 10 8 6 4 2
Building F
Building F
HOTEL RESIDENCE BUSINESS
SECTION F-F’
Prototype
Front Facade
1M
Side Facade
2M
Back Facade
4M
Space Concept
Operation
建築對後巷之開放性弱/ 明確的區隔不同空間型態
垂直化的路徑系統/ 加強其在都市中設定之機能
路徑中的垂直動線
1M 2M 4M
不同寬度限制人在路徑中的行為
Explode Diagram
New Element/ Structure system/ Aluminum Pipe
New Element/ Ciculation/ Concrete
Original Building/ Concrete
Site/ Central Destrict
Plan
Section
200 120.1
79.7
100
350
UP
DN
DN
A A’
DN
UP
DN
3 FL. 700
DN
2 FL. 350 UP
DN
52.9
268.5
81.4
195.8
05 CONCLUSION
5
人與空間
建築設計者,之於空間 誠實的面對各種議題及可能性, 直接的面對人與空間的對話及可能性。 / 關於中區棋盤格街道以外 那些地圖上未被標註的空間 正交道路系統外的後巷空間 脫離秩序的路徑感知 / 感知是由空間及場所經驗 所歸納出屬於人對空間的意識
人與都市
建築設計者,之於都市 誠實的面對各種議題及可能性, 以 zoom in 的方式, 層次的解決都市議題, 最後回到人與空間的對話 / 關於中區後巷空間 如首爾避馬胡同,承載著都市的命脈 及其被賦予的機能 有意識地被市民創造 在不平衡的機制下 試圖達成都市的平衡 / 防火巷道 法規規範下的空間 , 保障市民的安全,及街廓中的通透 在都市之中多半閒置未被使用 透過規劃增加其在都市的使用率 及打開建築空間與後巷之連結
都市與後巷
防火巷道 法規規範下的空間 , 保障市民的安全,及街廓中的通透 在都市之中多半閒置未被使用 透過規劃增加其在都市的使用率 及打開建築空間與後巷之連結 / 產權不明巷道 有意識的都市規劃之下 沒有意識的被創造的空間 街廓中的夾縫 創造都市中的治安死角 透過規劃打開周遭建築與巷道之連結 類似騎樓的規劃,增加巷道內的使用 試圖填補其在街廓中創造的裂縫 / 替代道路巷道 中區單行道的道路系統中 這類型後巷在都市中創造了捷徑 更有效分流單行道的交通壓力 垂直分流的手法 使後巷與建築空間進行垂直性的整合
人與後巷
防火巷道 工整的後巷空間 透過對建築的反向退縮 將私空間轉換為半戶外空間 與相對封閉的後巷空間進行空間過渡 / 產權不明巷道 其破碎、獨特的路徑感知 居民日常生活的延伸 以後巷常見裸露的結構系統進行操作 樑柱框架圍塑的虛空間 作為日常生活延伸的公私空間過渡 / 替代道路巷道 方向性明確的空間 透過垂直向度的整合 達到後巷系統中的分流
何謂都市? 不平衡的平衡 將看似平衡的機制重新檢視 尋找都市不同系統下 試圖解決不平衡的平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