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類型的歷史商

位於彰化縣員林市,⽇治時期的燕霧下堡員林街於1902年設員 林市場,當時總督府財源尚未穩定,然因基於環境衛⽣改良, 急於設置排⽔系統與整治街道衛⽣,便將清代就已存在的露天 式攤販市集集中,選擇空屋或⽅便取得之⽤地,由地⽅⼠紳集 資建造簡易構造家屋形式之市場。後在1910年因市場建物⽼舊 ⽽開始就舊址擴充改建,由⽟⽥⽒包辦重建⼯程,翌年完成。
本館主體為紅磚建築,⼊⼝正⽴⾯為芒形的拱形直⽴窗,洗⽯ ⼦,建築平⾯呈「回」⽅形,中央有天井,屋頂以鋼桁架搭建,
並以洋式切妻屋頂形式作為屋頂表現,⽽通⾵設備則裝置於屋根
上並以等距設置吸氣筒,此外員林街市場在四個轉⾓處的出⼊⼝
⽞關空間上⽅也設置了吸氣筒,除了通⾵外,還有效地調節了室 內市場內各種⾷物的氣味。
上層窗⼾主要把熱空氣與溼氣導引
出去,下層窗⼾主要採光,中間設 計⽔泥⾬披。
位於雲林縣西螺鎮,1937年西螺街實施市區改正計畫後,商業 發達、⼈⼝聚集,東市場與西螺戲院遂成為西螺最繁華的市中 ⼼,⾷⾐住⾏育樂應有盡有,⽣活機能健全,是西螺各⽂化之
發展源頭,更為當時台灣中部富有盛名之街區。
外表融合了台灣與⽇本⾵格的舊⽊料建築,代表象徵是其正⾯牌 樓⼥兒牆,牌⾯背後為天溝,在各磚造⽴柱內埋設陶管,呈現其 牌樓厝⾵格。
市場地形略呈梯型,前棟建物為磚⽊造店鋪,後棟是後來公共造
產的R.C攤販,中間為廣場空地,空地上近年來有違建的⾥辦公 室。所有建築均為⼀層,較之周邊⼆、三樓鄰房顯得低矮。
1935年,台北市萬華區新富市場動⼯興建,除市場本體外,也配 置了事務所、管理員宿舍、腳踏⾞停⾞場、垃圾場及公廁;館內 則有30多個攤位。新市場開幕後不久便受到附近流動攤販的影 響,雖然政府1937年時將外部攤販收容⾄市場內部統⼀管理,暫 緩凋零問題,但⼆次世界⼤戰爆發後,新富市場的運作在時局的 影響下陷⼊停頓。戰後,市場重新開放營業,攤商們再度聚集到 新富市場以及⼀旁的三⽔街。
市場內的建物涵蓋了當時期的各種建 材。⾺蹄形的市場主建物平屋頂由鋼 筋混凝⼟樑⽀撐,牆體為加強磚造。
另外,附屬建築物有⽊造的⽇式宿舍 與磚造公廁,象徵當時市場現代化的 過程,可惜在時間推移間並沒有完整 保留下來。獨特的中央天井,也同時 滿⾜了市場內部通⾵與採光的需求。
整修前市場舊照
基地東北⾓重建過後的獨棟⽊造⽇式建 築,當時作管理員的辦公及宿舍空間,
雖然⼀棟建築結合兩種功能,但公私兩 種空間的動線,被清楚地切分開來。
設於1909年,松⼭市場位於台北市松⼭區⼋德路上,後⽅緊鄰著 饒河街,起初只是⼀處豬隻屠宰集散場,隨著時間的發展,各類 攤販聚集逐漸成型,攤位擺設延⾄饒河街全街,聲名遠播繁榮⼀ 時。直到⺠國65年隨⼋德路拓寬、興建南松市場、市場部分遷移 及市⺠消費習慣改變,松⼭市場才逐漸轉變為⽬前的市場型態。
北⽃市場創建於⽇治時期1935年,戰後被稱為北⽃零售市場,沿
⽤數⼗年,曾經是北⽃區內最熱鬧的市場;2003年因電線⾛⽕造 成⽕災,屋頂與室內裝修付之⼀炬,僅紅磚外牆倖存。有感於北
⽃市場伴隨地⽅發展⼀甲⼦,擁有重要的⽂化資產保存價值,在 地⽅各界的努⼒爭取下,由經濟部補助修復,於2004年6⽉整建 完成,增建店舖19間,兼具商業休憩與⽂化觀光機能,⽽改稱為 「北⽃紅磚市場」。
整體平⾯為對稱的「回」字形,四個⾓落為出⼊⼝,⾨⾯上為簡 化式⼭牆,增添建築物的藝術感。2003年市場慘遭祝融之災,災 後北⽃鎮公所依原貌重修,隔年完⼯,同時將零售市場更稱為 「紅磚市場」。
配合空間及通⾵、採光環境機
能需求,採偶柱式⼤跨度⽊屋
架;原構法仍完整保存,為現
存員林市⽇治時期⼤型公共建 築物,全臺類似之⽇治時期市
場建築已不多。
位在臺北市萬華區,建於1908年的西⾨紅樓,是台灣第⼀座官⽅ 興建的公營市場,亦是全台所保存最古⽼完整的古蹟市場建築 物。歷經市場、電影院、劇場、電影院的⾓⾊變換,後⾃2008年 起,⽂化局交由⽂基會以⽂創平台推廣形式,達成振興西⾨町街 區發展⽬標,歷經多年經營,已逐步累積⽂創能量,形塑成現今 臺北市甚⾄是台灣指標性的⽂創據點。
由⼋⾓樓與⼗字樓組成,其中⼋⾓樓的「⼋卦造型」取其⼋⽅雲 集之意作為⼊⼝、⼗字樓的「⼗字架造型」作為主體的特⾊,另 外加上緊鄰兩旁的南北廣場統稱為「西⾨紅樓」。
⼗字樓內部⾛道主軸 東西向⻑、南北向 短,⽽這兩條主軸⾛ 道交叉之處並不在對 稱的中點,⽽是較靠 西⾯。屋頂有有太⼦ 樓作為通氣。屋架配 置如拉丁⼗字形。
位於台南市善化區,昔稱「灣裡街」,全⻑約400公尺,街廓以 南北向⻑街型態為主。⽬前街道仍可⾒⽼街地貌的部分,當屬中 ⼭路⼀帶的舊式洋樓,街上各式商家林⽴,⼗分熱鬧,三級古蹟 慶安宮則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
⼗九世紀末開港通商,淡⽔港成為臺灣進出⼝的第⼀⼤港。1864 年⾄1894年,出⼝⼤宗為茶、糖、樟腦。淡⽔⽼街亦稱滬尾街, 位於淡⽔港旁邊,是船隻⼊港後船員接觸到的第⼀塊的陸地,從 荷蘭時期便是淡⽔的經濟命脈。⽇治時期,淡⽔港積沙淤淺,貿 易活動受到影響,將港務重⼼轉移⾄基隆港。戰後政府改建滬尾 街,以淡⽔美景及⽼街為其亮點,將淡⽔⽼街發展為觀光勝地。
淡⽔關稅務司官邸(⼩⽩宮)
以英國殖⺠⾵格設計,因有 著⽩⾊牆體⽽被當地居⺠稱
為「⼩⽩宮」,有⼤⾯積的 「涼台(Verandah:類似迴 廊)」,外觀有數個拱圈及
落地⾨窗,建築採光性及通
⾵性良好;地基⽤紅磚及⽯
材砌成基座,屋頂則是四坡 式斜屋頂,兼具排⽔功能。
周圍有官邸創建時留下的⿊ 磚⽃⼦砌圍牆遺跡。
⼆尺厚磚牆做為內部隔間承 重牆,磚材為閩南扁平⽅ 磚。窗台、⾨框架使⽤泉州 隴⽯(花崗岩),窗台於屋內 側有向內對開的傳統⽊製⾨ 與⽊⾨栓,外側有厚實的鐵
窗。屋頂架構為⼤跨距⽊桁 架,樑下有⽯板柱頭的⽅形 磚柱承重。
⿅港⽼街位於彰化縣⿅港鎮,廣義的「⿅港⽼街」⼀詞,範圍包 含整個⿅港鎮的歷史古蹟街區,狹義則主要由瑤林街與埔頭街連 結⽽成,⿅港過往曾因商業的發展⽽繁榮,發展歷史甚早,1934
年臺灣⽇治時期,⿅港實施市區改正,⿅港不⾒天⽼街被拓寬為 ⼤路,兩側的房屋陸續改建為混凝⼟現代建築,⽽與中⼭路平⾏
的瑤林、埔頭⽼街,則仍保存著⿅港⽼街的格局。
⿅港繁盛時碼頭區的主幹 舊 街,即今之埔頭、瑤林、⼤有三
街上多為傳統的閩南式建築 ⿅港⽼街半邊井
條街道,曲折的紅磚巷道兩旁林 ⽴著重新整修過的舊式店屋,其
奧妙的內部格局和舊式外觀耐⼈ 尋味,在此可找到若⼲⽼⿅港的 ⾵貌。
街道特別彎曲,有時甚⾄成直⾓連 串轉彎,所以會如此是先⺠智慧的 展現與適應⽣活的艱⾟,
神農街舊稱北勢街,是臺灣府城街道之⼀。神農街昔因座落於五 條港中央、南勢港北側,遂被稱為北勢街,今⽇神農街之名,則 得名於路尾的藥王廟,神農街上密佈古蹟、廟宇、⽼⾏業,⾃成 ⼀格的古味盎然,吸引遊客來訪。17世紀中期,台江內海盡是⼀ ⽚汪洋,直到清朝年間,台江內海⽇漸淤塞,逐漸形成安海港、 南河港、北勢港、佛頭港及新港墘港等五條港,清初,成為臺灣 對外連結的⾨⼾。
隨著時代的進程與發展,五條港區 的淤積導致周遭區域連帶沒落,許 多港區屋舍陸續拆除,神農街這⼀ 段,房屋迄今仍維持2層樓的鋪⽡ 街屋形式,街屋⽴⾯夾雜清朝、⽇ 治等不同年代更迭⾵貌,才使我們 得以⾒證歷史演進過程。
位於嘉義市西區,相關⽂獻推測,北興街35號可能為⽇治時期所 建,最早命名為「南國運送店」,後改名為「丸嘉運送店」,是 當時運輸同業組合裡⼀家名為「南國公司」的運送店。從「嘉義 合同運送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商登記資料及⽂物可推測為⽇ 治時期1930、1940年代所建造之辦公事務⽤建築,該店⾯位於 嘉義市台鐵、林鐵、糖鐵交會之處,是集客運、貨運、糖運、材 運等四鐵共構的絕佳地點。
110年慘遭祝融,此⽇治時期⽊構造建築⾒證了⽇治時期嘉義市 「運送店」的歷史,雖經⽕災毀損,但其具⼊⺟式屋頂與西式屋 架,且⽊窗框線腳修飾典雅。
稇源商店為洪⾒濤創設,本店位於⾼雄市旗⼭市街,1912年於六 ⿔設⽴⽀店。六⿔為⾼雄進⼊中央⼭脈的⼭城,閩、客、原住⺠ 等族群交流共融。1914年取得許可,進⾏原住⺠的⼭產、藤、蓪 草、⼩⽶等及⽇常⽤品、⾷鹽、⽕柴、紡織品、飾品等物品買賣 流通,⾒證原、漢於⽇治時期產業交流歷史。
建築採⽤紅磚⾯⼟牆,紅
磚組砌⼥兒牆,轉⾓處以
灰泥粉刷,⾯上以泥塑書
寫「洪稇源」。建築為⾼
雄僅存的「蕃產交換 所」,深具⽇治時期原漢
交流的時代價值。
建築本體作為商店及原漢
交易所使⽤,空間利⽤結
合店鋪、倉庫、起居空
間,外緣以亭仔腳(騎樓)
連接,騎樓作為各使⽤空
間之中介,上⽅平頂露
台,可供五穀雜糧等農作
⽇曬加⼯,空間變化多 樣,使⽤機能豐富。
益壽堂藥房為桃園⿓潭客家⼈張枝明攜眷到⾺太鞍⾏醫時所開 設,張枝明早年本是四處奔⾛、靠打拳賣膏藥維⽣,後來舉家遷 居⾄光復,租店⾯開始經營,後來事業有成買下這棟店⾯。這是
當時光復街最新式豪華的洋樓。現在為私有建築,為西藥藥房。
外觀仿⽂藝復興式的兩層洋樓建築,樓梯及天花板所使⽤的均是質材 堅硬的茄苳⽊,建築外觀的洗⽯牆⾯仿西式洋樓建築,可說是⾮常富 麗堂皇,且是頗具和⾵的洋樓。在當時物資缺乏的年代,即能興建如 此的西式洋房,可看出屋主的⾝分與地位。
⽴窗間的柱⼦部分寫有對聯
位於臺北市忠孝西路⼀段及懷寧街⼝,最初興建⽬的為⼤阪商船 的分⽀辦公室,1937年啟⽤,具有興亞式建築⾵格。臺灣省公路 局(公路總局前⾝)1958年進駐,於1968年在東側興建9層樓新
⼤樓,且將本建物增建為4樓、改外牆為⿈褐⾊磁磚,使⽤迄 今。2014年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並做為國家攝影⽂化中⼼臺北 館使⽤。
⼤阪商船株式會社時期(1937~1945)
臺航及臺灣省公路局時期(1946~2014)
國家攝影⽂化中⼼臺北館(2014~)
外觀是⽇治時期常⾒、融合東西⽅建築特⾊的「和洋兼併」建築 物。西式的的建築⽴⾯、希臘羅⾺式的廊道⽴柱與具東⽅⾊彩的琉 璃⽡斜屋頂和「興亞式」塔樓。
位於彰化縣⿅港鎮後⾞巷的閩南式及西洋式混合⾵格宅第,始建 於清朝末年,為王煌經營⾦融信託業之場所,並以「三泰⾏」商 號與⼤陸貿易。2016年鶴棲別墅整修完⼯,開始對外開放參觀。
2018年2⽉17⽇改建為郊⾏博物館。2019年8⽉正式掛牌「⼯藝 展覽館」,藉由展覽呈現地⽅傑出⼯藝。
第⼀進為西洋式半圓柱洋樓,⽴⾯為閩洋折衷⾵格,院⾨中央 為圓拱⾨型式,兩旁飾有西洋式柱⼦,左右間各⼀圓拱窗。
|華⼭1914⽂化創意產業園區|松⼭⽂創園區(松菸)|⾦⽠⽯選煉廠建築 群|台中⽂創園區|⼗⿎⽂創園區|橋頭仔糖廠|中國電影製⽚廠|關西台 灣紅茶公司|鶯歌烘爐窯|清⽔⼤楊美軍油庫設施|北⾨井仔腳⽡盤鹽⽥|
位於群⾺縣富岡市的富岡製絲廠建於1872年,是由⽇本政府出資、 法國⼈參與設計的第⼀座現代化絲綢⼯廠。這座百年⼯廠不只優雅 的外觀讓⼈讚嘆,廠內保存的古典⼤型⾃動化設備也相當壯觀。相 關遺址分為四個廠區,各⾃展⽰絲綢製造的每⼀個階段。造訪富岡 製絲廠(四處遺址之⼀),可以認識這個在⽇本19世紀時亟欲成 為⼯業⼤國時,促使⽇本急速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推⼿。
位於臺北市中正區的複合式⽂化展演園區。前⾝為「台北酒 廠」,為臺北市市定古蹟;經多年閒置,在1999年起成為提供給 藝⽂界、⾮營利組織及個⼈使⽤的藝術展覽、⾳樂表演等⽂化活 動場地,成為臺北市中⼼重要的藝⽂展演場所。
建於1920年,最早是做為釀造⽶酒的 空間,整區樓⾼起伏錯落有致,搭配 局部⽊桁架及斜屋頂,呈現不同時代 的⼯法及建材特性。 ⾼塔部分的正
洗細⽯,搭配多扇直⽴⽊窗及⽊構弧
烏梅劇院
建於1931年,獨棟式廠房建築,⻑
廊式空間,建築物的開窗設有窗
柵,控制光線射⼊。混凝⼟框架的
斜撐樑、與屋架相接的托樑⽯,⼤
跨距的鐵⾻屋架,⾒證1930年代台
灣⼯業建築的技術⽔準。裸露的柱 樑架設上槽鋼桁架,以橫向列柱鏤
空的視覺穿越感,牆⾯四周氣窗和
⽴窗使光線射⼊。
⾯、平⾯都有嚴謹的對稱性,牆⾯為
拱窗,構成極具特⾊的建築⾵貌。
位於臺北市信義區的複合式⽂化展演園區。前⾝為建於⽇治時代 1937年的「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菸草⼯場」,1947年⼜更名為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松⼭菸廠」,1998年停⽌⽣產。2001年由台 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並於2010年正式轉型及定為現名。
製菸⼯廠
製菸⼯廠⼀樓的建築結構為多 廊柱設計,⽀撐起⼆樓沈重的 製菸機器與整個無廊柱的通透 空間。
鍋爐房燃燒重油產⽣動能,是菸 廠的⼼臟,也是當時臺北的代表 性地標之ㄧ。
中庭為巴洛克式花園。
建築⾵格⽅⾯屬於「⽇本初現代主義」:
強調⽔平視線,形式簡潔典雅且做⼯精 細,是當時⼯業廠房的建築典範。
松⼭菸廠在戰後種植⼤量植栽,停產後已 經成為台北市東區最⼤的綠地。
⼜稱為⼗三層遺址,是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選煉廠遺址,興建於 1933年(昭和8年),過去是處理⾦⽠⽯礦砂⽣產粗銅的選礦煉 製場,因具地⽅歷史之學術意義及⽂化價值,在2007年登錄為歷 史建築,現建築群為台灣電⼒公司所有。
選煉廠建築群座落在⼭坡上,依照興建年代能夠分類成選煉廠(⽇治時
期興建)、煉銅廠(臺⾦時期興建)等系統群。
1935年完⼯,其設施則包含
試驗⼯場、碎礦⼯場、氰化
⼯場、浮選⼯場等4個單
位,實際共有18個樓層。
煉銅廠
共設有三座脫硫洗滌塔、 銅去⽪⼯場、貯⽔池、變
電所等設施。
倚⼭⽽建的選煉廠
廠區最早可追溯⾄⽇治⼤正5年「⼤正製酒株式會社臺中⼯ 場」;1922年因酒類納⼊政府專賣⽽將⼯場徵收。1926年改稱 「專賣局臺中⽀局」及其「臺中酒⼯場」所在,並開始⼤量擴建
各設施建築,為全臺少數保存良好之菸酒產業建築聚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