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類型的歷史商

前⾝為「⾞路墘製糖所」,1909年由⽇資「臺灣製糖株式會 社」創⽴。此園區位於台南市郊處,共有22座⽇治時代所建築之 舊倉庫,2005年由⼗⿎接⼿重新規劃,以活化閒置空間的概 念,賦予百年歷史的糖廠⾵華重現,融⼊⼗⿎獨創之台灣特⾊⿎ 樂,化⾝為亞洲第⼀座⿎樂主題國際藝術村。
構築⽅式以⾓鋼及鉚釘鋼構施⼯法,所有的機具都是鋼製品。
整個園區尚保留當年的⼯業機械⾵貌。
位於⾼雄市橋頭區的⼀座現代化的製糖⼯廠及設施群,建於1902
年,是台灣的第⼀座新式現代化製糖廠,也是標⽰台灣進⼊現代 ⼯業化時代的代表設施群。2001年,由橋仔頭⽂史協會與⼀群藝
術家展開第⼀期的「橋仔頭糖廠藝術村」之藝術家駐村計畫。
製糖⼯場、⽇式⽊屋、防空洞、紅磚⽔塔等昔⽇古物保存完好;社宅 事務所與俱樂部為⽇本⼈模仿荷蘭在東南亞殖⺠地的建築。除了架⾼ 的地基外,迴廊設計與圓拱⾨仿⾃歐洲建築⾵格。
俱樂部 整體外觀同以採⾼結構、迴廊 及連續拱⾨造型互相串連,使 建築物的空間感具有變化性。
結構採⽤西洋式的磚⽯構造。
架⾼結構以利通⾵,拱形迴廊、 柱頭、柱腳、樓梯及窗框,可⾒
仿巴洛克⾵格的繁複裝飾。
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簡稱中製廠,為國營電影製⽚廠,前⾝是 1933年成⽴的南昌⾏營政訓處電影股,在1937年改名為「中國 電影製⽚廠」。1949年隨中華⺠國國軍遷⾄台灣,1995年停⽌ 電影拍攝。該廠是中國抗⽇戰爭時期中國最重要的製⽚和抗⽇宣 傳機構,遷台後主要負責製作軍事相關影⽚。
錄⾳室
錄⾳室興建於⺠國48年,是⽬前廠
區內年代最久的建築,內部有⼤挑 空,內牆以⽊製吸⾳板包覆,正⽴
⾯呈現漂亮細⻑⽐,⼆樓⽴⾯中央
具有⽩⾊洞洞窗,體現當時代的建 築材料與特⾊。
以兩跨圓弧⼒霸鋼架屋頂創造出⼤ 跨距空間,牆⾯以RC加強磚造為 主,棚內仍保有貓道,具備當時代 的電影產業⽂化之空間特性與⾵格 特⾊。
建於1929,⼀家成⽴於新⽵縣關西鎮的製茶企業,為昔⽇台灣⼗ ⼤貿易公司之⼀,其總部已被登錄為新⽵縣歷史建築。2004年成 ⽴台灣紅茶⽂化館,展⽰⽼茶廠中的⽂物,⾒證台灣茶業⽂化興
茶廠的主建物保留了⽇治時代半⽊造半磚造的紅磚廠房建築、四
⾯鋪滿亞鉛⽚的防潮倉庫、⼆樓三⾓衍架的⽊屋頂及四季通⾵乾 燥的⽊倉庫。
位在新北市鶯歌區⽂化路213巷內的烘爐窯,始建於1929年。於 第⼆次世界⼤戰期間燒製烘爐產品,⽽也反映市⺠使⽤炊具之變 遷,戰後先改製陶器⽽後改燒製碗盤等,燃料亦由煤炭改為⽡ 斯,⾒證鶯歌陶瓷產業的歷史變遷。
烘爐窯⽬前留存磚造窯的空間及磚造建築,為不同階段空
間需求的累積,有窯體及住家,建物層次分明。
這棟⼆層樓的磚造建築,不僅結合製造與窯燒的空間應 ⽤,更是⼀棟少⾒同時使⽤⿊磚⽡、紅磚⽡的建築,完整
結合當時鶯歌所⽣產的建材種類。
⺠國55年,美軍在台中清⽔海⾵、東⼭、吳厝與楊厝等⾥,興建 7座佔地約16公頃的儲油槽,俗稱⼤楊油庫。然⽽隨著美軍退出 越戰與臺美斷交,油庫也正式廢棄停⽤。⽬前僅存之油庫,為地 ⽅⼈⼠與⽂史團體出資購⼊保存。
為60年代冷戰時期具代表意義的證物,並⾒證臺灣戰後中美協防臺灣 與亞洲這⼀段特殊的歷史。原共興建七座油庫,現僅存其中⼀座,具 歷史⽂化價值。
⼤楊油庫內部設置浮頂,為盤
型構造。能防⽌蒸氣散發外, 同時能避免⾬⽔混⼊儲藏槽。
槽體外環有66級圓周階梯, 以供通往槽頂。
位於台南市北⾨區,該鹽⽥在清朝是稱為「瀨東場」,不過已經 是第三代的鹽場,其在2000年廢曬時有182年歷史,為臺灣現存 歷史最悠久的鹽⽥。
井仔腳鹽⽥⾯積約有80公頃,屬於⽡盤鹽⽥
位於井仔腳⽡盤鹽⽥附近的牡蠣養殖場
每⽇⼣陽照射在⽡盤鹽⽥上倒映天空的美麗光彩 ⽡盤鹽⽥曬鹽、收鹽。
企業家渡邊熊四郎於明治時代(1869年)開創「⾦森洋物店」,並於 1887年購買了函館港不要的倉庫,將其做為「⾦森紅磚倉庫」,開 始發展貿易相關的倉庫事業。倉庫上⾓尺造型圖案搭配森字屋號, 是保留開業當時的設計。
其紅磚外牆與兩⾯斜屋頂的⾵格設計與以下兩個位於台灣的歷史建 築案例可互相對照。
建於1973年,過去儲放⿂粉與砂糖,隨著產業轉型,⼀度遭遺忘 閒置;直到2000年⾼雄市政府因尋找國慶煙⽕施放地點的機緣 下,才讓這些舊倉庫起死回⽣、開創新⽣命,⾒證⾼雄港的繁 華、沒落、再起與轉型。
駁⼆藝術特區,包含⼤勇、蓬萊與⼤義三⼤倉庫群,倉庫群的命名取⾃ 周邊街道名稱,三園區由⽇⼈過去所築之鐵路西臨港線串接,即今⽇部 分輕軌路線,成為全台獨樹⼀格之特⾊藝術特區。
蓬萊倉庫群位於⾼雄港蓬萊路旁,
沿著舊西臨港線的軌跡,過去這裡
是個被⾼聳牆⾯圍起的神秘場域。
⼤義區的六棟倉庫整⿑排列,倉庫 屋頂不像其他兩區的斜頂倉庫,是 挑⾼更⾼、⾯積更⼤的平頂倉庫。
⼤勇倉庫群的三棟倉庫是駁⼆藝術特區的起家厝。
1900年代,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台北總部與倉庫原設於⼤稻埕河 岸,⾄1910年代時皆遷往北⾨町。⼆戰結束後,交由臺灣省政府 物資局管理,精省後,2002年由臺鐵接管,短暫出租商⽤後,即 荒廢多年。直到2011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此建築設計為四柱三間連續拱間,寄棟式屋頂,主樑⽊桁架跨距
遠,建物中央正背⽴⾯均設⼭牆。
⼀樓外觀三道拱圈構成;⼆樓外觀有三座垂直⻑條窗。
2018年實施重建⼯程,舊倉庫裡頭雜草叢⽣,所有⽊頭梁柱、梯 ⼦全部倒塌,還有流浪漢丟垃圾進來。舊屋⽡能保留的約5%,
⽊頭則25%到30%,磚頭多數堪⽤,舊屋⽡全數鋪在倉庫正⾯。
修建於1937年,原本是英國軍駐屯地,1937年⼤英⼯部總署在這 塊曾是英國軍隊進駐的地⽅建設英國總領事公邸。整棟住宅有2層 樓另加1個地下室。1樓是招待室、飯廳等。2樓有寢室和更⾐室 等,現在展⽰著英國歷史等資料。地下室有葡萄酒儲存室。由設 計可以看出橫濱市英國館以近代主義為基礎的合理性,但也不只 是踏襲摩登主義,另外還有加上傳統、
穏重的英國⾵格。
領事館建於1879年,位於⾼雄港(清打狗港)⼝北岸的哨船頭碼 頭,是清治時期英國政府於打狗掌理領事業務⼯作的重要據點。 也是臺灣⽬前現存的西式建築中最為久遠者之⼀。古蹟群由領事 館、領事官邸及⼀條登⼭古道構成打狗英國領事館⽂化園區。
造型式樣受到上海殖⺠地
為明顯的屋頂、屋⾝、基 座的三段式作法。
嘉義市⽴美術館建築可分為古蹟棟及本館兩個區域。古蹟棟為⽇ 治時期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之市定古蹟,原為菸酒公賣局嘉義分 局,其前⾝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嘉義⽀局之辦公廳舍,建於1936 年,為三層樓之鋼筋混凝⼟建築,由時任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技師 的梅澤捨次郎設計。
外牆轉⾓為弧形,基座抬⾼, 開窗與窗楣呈⽔平帶狀,是古
典建築⾵格蛻變為現代主義建 築⾵格歷史⾒證。
嘉義市⽴美術館使⽤近年很 受矚⽬的CLT建築⼯法,以 集成材樑柱取代鋼⾻結構,
也就是利⽤多層次實⽊,作 為建築的結構,並以挑⾼的 ⽊構建築⼯法,將過去有 「⽊材之都」、「畫都」美 名的嘉義完美呈現。
位於嘉義市東區,1912年阿⾥⼭森林鐵路全線通⾞後,嘉義市成 為林場⽊材的集散地,因⽊材產業興盛,⽣活機能⼗分完備,⽊ 材的供給充⾜且價格低廉,因此出現⼤量⽊構造建築,並設⽴出 張所辦公區、原嘉義製材所、貯⽊池與臺灣總督府營林所職員宿 舍等設施。
建築臺基為紅磚砌構造,外
部屋⾝之構造為「⼤壁造」
「⼩舞壁」與「⽊摺壁」並
外覆南京下⾒板張 (⾬淋 板),轉⾓以⾦屬板包覆。
屋頂為「寄棟屋根」與「切
妻屋根」混合。屋架型式為 和⼩屋組(⽇式屋架)及洋
⼩屋組(西式屋架)。
⽇治時期之⽊構建築, 全區為⽅形配置,整體 配置為ㄇ字型。
位於南投縣集集鎮,現址留存的建築多為⽇治昭和9年⾄17年
(1934-1942)間所移築、新建完成之建築。昭和9年總督府將台灣 製腦株式會社解散,臺中⽀局「專賣局集集出張所」成⽴後,徵
收原臺灣製腦株式會社集集出張所舊址的⼟地與房舍做為使⽤。
戰後⾄2007年間,經歷不同時期及單位的使⽤,除了原⾏政、倉
庫空間,更新增了RC構造宿舍建築。
⽇治時期之建物仍維持⽇式之
⿊⾊⽔泥⽡,編⽵夾泥牆及⾬ 淋板之⽊構建築。包含新建的 RC構造宿舍建築,具有時代意 義及藝術價值、建築史及技術 史之價值及地區性建造物類型 之特⾊。
共10棟完整建築,建築群分為三部 份,右側辦公廳舍、左側宿舍與廳 舍,為傳統⽊造⽇式建築。正⾨⼊ ⼝對稱⽽簡潔,⼊⼝⾨廊「⾬ 庇」,為亭式⼊⼝建築,採⽊造屋 頂雙柱建築,⼤⾨為雙開式⼤⾨。
左側宿舍為和式⾵格廳舍,建築皆 可相互通連、串接,形成注重室內 外空間連接的⽇式⾵格建築。
位於基隆市中正區,建於1935年,過去名為基隆漁港⽔產館,為 ⽇治時期⼋尺⾨地區發展⽔產事業的核⼼,是基隆少數保存完整 的⽇本時代漁業產業建築,在漁業⽂化的傳承和象徵上的獨特 性、稀有性及對漁業⽂化的歷史紀念性。
外牆飾材以貼附⿈褐⾊之⼗三
溝⾯磚為主,下緣以洗⽯⼦仿
⽯塊疊砌表現建築之厚重感,
四周則配置迴廊,有著良好採
光、通⾵及空間使⽤性的功
能,並在細部點綴傳達漁業產
業意象的造型或裝飾,⽽側牆
留有與⽇治時期基隆漁市場棚
架搭接之遺痕。
廳舍為⼆層樓,呈回字形平⾯的 鋼筋混凝⼟造建築,外觀則是採 ⽤了現代主義及流線型裝飾作⽴ ⾯設計,強調垂直、⽔平線條的 ⽴⾯造型。
位於嘉義中央噴⽔圓環。其歷史可追溯⾄⽇治時期的嘉義銀⾏。 1923年台灣商⼯銀⾏收購嘉義銀⾏和新⾼銀⾏,並將台灣商⼯銀 ⾏嘉義分⾏設於嘉義銀⾏原址。戰後,台灣商⼯銀⾏改名為台灣 ⼯商銀⾏、台灣第⼀商業銀⾏等名,卻仍維持不遷址,深具歷史 意義,⾒證嘉義市⾦融體系的發展。
1958年所建之RC建築,其歷經
多次部分整修,但外觀⽴⾯仍
完整保留當時原設計的洗⽯⼦
材質、⽴⾯切割及⼤多數的鐵
花窗等元素,其內部空間因配
合⼟地形狀,⼀樓挑⾼、樑柱
⽃型,建築內部六根⼤型圓形
⽴柱、天花線⾓與⾓型櫃台,
充分反映出時代技術特⾊。且
該建物與周遭椰⼦樹、圓環形
成的⼈⽂景觀,亦為嘉義市⺠
熟悉的建築記憶。
六根⼤型圓形⽴柱與⾓型櫃台
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年(1420 年)落成,是中國明清兩朝⼆⼗四位皇帝的皇宮,現為北京故宮博 物院。包含近⼀萬間房間及其中的家具⼯藝、眾多殿堂及花園景 觀,是明清兩朝代中華⽂明的無價紀念。建築裝飾華麗,體現了皇 室的榮華與氣派。
雖然招待賓客並⾮紫禁城的主要⽤途,但其華麗氣派的中國宮殿⾵ 格建築與以下案例同樣富含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價值,可進⾏對照。
圓⼭⼤飯店的位置原是⽇治時期的臺灣神社。1945年中華⺠國接 收臺灣後,苦於臺灣沒有豪華的國家迎賓設施可以接待外國貴 賓,所以拆除當時台灣神社,並原地改為台灣⼤飯店。1963年飯 店的基礎設施全部建設完畢,⽬前所⾒的中國宮殿⾵格建築是在 1973年新建⽽成。
地處的劍潭⼭⼭頭,突出於台北盆地之上,在⾵⽔位置極佳。飯店屋頂是 歇⼭式屋頂;建築中採⽤相當多的⿓形雕刻,故有⼈稱此飯店為「⿓
宮」;此外亦有⽯獅、梅花等中國建築常⽤的圖案。中國宮殿⾵格建築⼗ 分華麗。
東、西兩條密道位於地下⼆樓,除 了考量總統蔣中正的安全外,當時
圓⼭飯店出⼊的都是達官顯要,萬 ⼀發⽣空襲,貴賓可就近⾄地下⼆
樓防空避難室躲避;⼀旦發⽣威⼒ 更⼤的核彈空襲,即可迅速進⼊防 空避難通道。
在查找這50個台灣名建築時,我們發現許多建築或街區其實並⾮ 近代建造或刻意規劃⽽成的,⽽是在幾⼗年前,甚⾄上個世紀就已建 成、形成⽣活圈,因此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或完整或殘缺的建築和街區 看⾒台灣商業歷史改變的進程。
同時,我們也發現幾個問題。⾸先是許多建築因年代久遠或地區 較偏遠⽽有著保存及修復的困難,台中⽂創園區及西⾨紅樓屬於少數 年代久遠仍被完整保存、修整的建築,但也有許多建築沒有得到這樣
的資⾦和技術;另外,台灣有許多值得認識及保存的歷史建築因為資 源有限及認知不及,也有部分建築缺乏完整的歷史資料,特別是台灣 曾經歷過多次政權更迭和戰爭,有些資料可能已經遺失或未被完整保 存下來;再者,有些歷史建築物位於現代城市中⼼或發展區域,可能 與城市發展產⽣衝突。
值得慶幸的是,在這50個案例中仍有許多名建築受到良好的保 存;歷史資料及其機能、外觀演變被完整記錄下來;我們也⾒到許多 於城市規劃和發展的過程中,成功在保護歷史建築與滿⾜現代社會的 需求中取得平衡的例⼦,例如華⼭及駁⼆的倉庫群。
這些訴說著台灣商業故事的建築雖然分別⾯對著不同的問題,但 透過積極地保存和研究,我們仍能了解這些建築的故事,並將之傳 承,使其中⽂化價值和所乘載的歷史意義不會隨著時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