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類型的歷史商
第 二 組 朱 丞 亞 邱 新 雅 王 澄 音 蘇 容 萱 台灣名建築50選 業 建 築 ( 上 ) 商店/工廠/倉庫/管理機關/旅館
三、案例介紹 四、案例分布圖 五、團隊成員⼼得
⼀、前⾔ ⼆、台灣建築的觀察
⽬ 錄
認識建築的切⼊點有許多種,像是建築歷 史,瞭解建築歷史可以幫助理解不同時期和地區 的建築⾵格、技術和設計原則。從古代⽂明到現 代建築運動,建築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靈感 來源,並幫助我們理解建築的演變和⽂化背景;
也可以從建築設計的⾓度出發,這包括對空間、 功能、美學、結構和材料的考慮。建築師考慮到 使⽤者的需求、場所的環境條件以及⽂化和社會
因素,設計出能夠實現功能並與周圍環境相融合 的建築;同時,建築物在社會⽂化中扮演著重要 的⾓⾊,建築可以反映社會價值觀、歷史和⽂化
特徵,並成為社區⾝份和認同的象徵,因此我們
也能從社會⽂化的觀點切⼊。
⼀、前⾔
⼆、台灣建築的觀察
我們認為商業⾏為可以串起不同地區的連 結,也能使沒落的地區、閒置的建築受到振興。
同時,不同的商業⾏為、不同的⾏業也可能使建 築的外觀及設計有所不同,因此我們紀錄的50個 台灣知名的商業建築、建築群,並認識其背後的 歷史發展過程,由這50座商業建築勾勒出台灣這 ⽚⼟地上商業的發展脈絡。
德記洋⾏ 東興洋⾏ ⼤稻埕 波麗路餐廳 有記茶⾏ 周進春茶⾏ ⼤溪建成商⾏ ⾦義合⾏ ⿅港⽇茂⾏ 北竿鄉五間排 剝⽪寮歷史街區 圓⼭別莊 林百貨 ⿅港⽟珍齋 廣恆發商號和溫家古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稇源商店六⿔⽀店
商店
16.員林街消費市場 17.西螺東市場 18.新富市場 19.松⼭市場 20.彰化北⽃紅磚市場 21.西⾨紅樓 22.善化⽼街 23.淡⽔⽼街 24.⿅港⽼街 25.台南神農街 26.南國運送店 27.
28.光復鄉⼤華村古厝(益壽堂) 29.⼤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店 30.鶴棲別墅
三、案例介紹
⼯廠 31.華⼭1914⽂化創意產業園區 32.松⼭⽂創園區(松菸) 33.⾦⽠⽯選煉廠建築群 34.台中⽂創園區 35.⼗⿎⽂創園區 36.橋頭仔糖廠 37.中國電影製⽚廠 38.關西台灣紅茶公司 39.鶯歌烘爐窯 40.清⽔⼤楊美軍油庫設施 41.北⾨井仔腳⽡盤鹽⽥ 倉庫 42.⾼雄鹽埕埔倉庫群(駁⼆) 43.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管理機關 44.打狗英國領事館 45.嘉義市⽴美術館 46.嘉義林區管理處辦公區內⽊構造建築群 47.集集樟腦出張所建築群 48.漁會正濱⼤樓 49.台灣第⼀商業銀⾏嘉義分⾏ 旅館 50.圓⼭飯店
商店
|德記洋⾏|東興洋⾏|⼤稻埕|波麗路餐廳|有記茶⾏|周進春茶⾏|⼤溪建成商⾏|⾦ 義合⾏|⿅港⽇茂⾏|北竿鄉五間排|剝⽪寮歷史街區|圓⼭別莊|林百貨|⿅港⽟珍齋 |廣恆發商號和溫家古厝|員林街消費市場|西螺東市場|新富市場|松⼭市場|彰化北 ⽃紅磚市場|西⾨紅樓|善化⽼街|淡⽔⽼街|⿅港⽼街|台南神農街|南國運送店| 稇 源商店六⿔⽀店|光復鄉⼤華村古厝(益壽堂)|⼤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店|鶴棲別墅|
對應外國歷史建築
上海外灘建築群
在1843年以前,這裡還是⿈浦江邊的⼀⽚泥灘,⾄1846年上海闢 為商埠以後,許多外國的銀⾏、商⾏、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 集。後來,外灘成為西⽅列強在上海的政治、⾦融、商務和⽂化 中⼼,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多集中與此。由於外灘建築名稱和使 ⽤者更迭頻繁,⽽⾨牌號碼卻⻑期相對穩定,因此上海市⺠通常 ⽤⾨牌號碼來稱呼這些⼤樓。
德記洋⾏
1845年,英國蘇格蘭商⼈於福建廈⾨創⽴德記洋⾏,隸屬於英國 東印度公司。1867年安平港正式開港,德記洋⾏率先在台南安平 設⽴分⾏,作為在台貿易的第⼀個根據地,從事砂糖、樟腦出 ⼝,為當時台灣五⼤洋⾏之⼀。現今已失去商業的功能,改規劃 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以蠟像展出台灣早期⽣活樣貌。
1 . 1 .
廊以綠釉瓶飾欄杆並刷上⽩⾊ 的粉牆,鮮豔的顏⾊不同於安 平傳統的建築。具正⾯主樓 梯、三⾯拱廊、⽊桁架及舖⽡ ⼆層。
洋⾏建築後⾯是平房倉庫,經 百餘年歲⽉滄桑後,倉庫牆⾯ 滿佈榕樹盤據的氣根,形成 「安平樹屋」。
內部規劃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 館,呈現台灣早期⽣活樣貌。
東興洋⾏
在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安平港成為通商⼝岸後,德國商⼈來到安 平開設洋⾏。該洋⾏的主要業務是經營糖與樟腦的出⼝,也代理 輪船運輸的業務。德商東興洋⾏位於臺南市安平區,是直轄市定 古蹟、安平五洋⾏之⼀。現在該建築是「安平外商貿易紀念 館」,展⽰安平港昔⽇外貿的歷史與⼀些與德國相關的事物,前 庭設有露天餐廳。
2 . 2 .
東興洋⾏座東朝西,其⾯寬有七 開間,中間的五開間為磚造的拱 圈,⽽最外⾯的兩開間則是開有 兩扇⻑窗的⽩牆。
地板為⽊質,屋頂使⽤傳統的 閩南紅板⽡。整體來說東興洋 ⾏可以說是以本⼟建材來營造 西⽅空間的⼀個佳例。
19世紀開港來台的洋⾏海關 ⼈員或本地⼈所拍攝的影像
拱廊的欄杆使⽤綠釉 花瓶飾,是中國陶藝 與西⽅花瓶欄杆形式 的結合。
咾咕⽯所砌的基座,並開有通⾵⼝防潮。
⼤稻埕
是臺北市⼤同區西南部的⼀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曬稻穀 的空地⽽得名。咸豐⼗年淡⽔開港後,⼤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 物資集散中⼼,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進⼊⽇治時期後⽇商
抵制洋⾏勢⼒,轉⽽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稻埕因 淡⽔河淤積逐漸失去河港功能。
3 . 3 .
南京西路237號暨迪化街1段
2、4、6號店屋
⽴⾯保存原貌,表⾯由洗⽯⼦
其中迪化街1段6號的⼆樓開
千秋街店屋
千秋街是台北最早的洋樓街, 千秋街店屋屬於簡約型態的磚
造式街屋,⼆樓部份採⾼窗設 計,外牆的清⽔磚⾄今仍完好
保存;地基刻意加⾼構築,防 ⽌淡⽔河的淹⽔問題。
材質搭配幾何圖形;結構則為 承重磚牆與擱檁式樓板及屋架 所構成。
窗處有圓拱造型,⼥兒牆由簡 單幾何元素構成,並鑲有琉璃 花磚。
波麗路餐廳
位於台北市⼤同區,是台灣第⼀家西餐廳,成⽴於1934年。創辦 ⼈廖⽔來熱愛藝術、⾳樂,因此餐廳以法國名作曲家拉威爾的⼀ ⾸圓舞曲「BOLERO」作為店名,同時擁有台灣第⼀流的⾳樂設 備、播放進⼝古典⾳樂,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來波麗路「聽⾳ 樂、論時事」成為當時台北⼈的流⾏指標之⼀。
4 . 4 .
波麗路承租後改裝,表⾯改貼附⾺賽 克,現有⾺賽克⽴⾯應為1953年後再 次改貼,⽽⽴⾯隱匿處仍留有⼩粒洗 ⽯⼦等痕跡,推測原始⽴⾯應有⽇治 時期常⾒的堆花泥塑。
通往⼆、三樓之混擬⼟樓梯應是1947年 室內裝修後的成果,以懸壁⽅式固定於 牆體,形成特殊的透空效果。
有記茶⾏
位於有記茶⾏有記茶⾏台北市⼤同區,創⽴於1890年,早期精製 外銷台茶,1997年起精製茶廠逐步轉型為⽂化產業後,開放讓⺠ 眾參觀傳統製茶⼯廠,保留古⽼炭焙間,可了解傳統台灣茶⽂ 化,體驗百年⽼茶廠的技術與堅持。⼤稻埕早期是茶葉重鎮,曾 經有兩百多家茶⾏,如今剩不到⼗家,有記名茶就是其中⼀間。
5 . 5 .
建築內部前後棟銜接處
有記茶⾏建築由前後⼆棟構成。前棟(⼀樓:茶⾏店⾯使⽤、⼆ 樓:住家及倉儲空間)為⼤稻埕常⾒的傳統磚構造形式,建物現況 仍舊良好,應是1922年創建時的原貌;後棟(⼀樓:精製茶⼯場, 焙籠間及焙茶窟、⼆樓:倉儲空間)建物建於何時並無資料可證, 應是⽇治後期或光復初期興建⽽成。
有記名茶⾛過百年,⽬前仍保有許多傳統設備機器。
周進春茶⾏
位於台北市⼤同區,原周⽒「進春茶⾏」創辦⼈周卯先⽣來臺 後,於1918年創設「進春製茶⼯場」,成功將臺灣茶(烏⿓茶、 包種茶)⾏銷⾄世界等地。戰後因隨產業變遷⽽逐漸沒落。
6 . 6 .
西寧北路79-1號:建物外觀、室內空間及細部仍保存良好,⽴⾯以清 洗、防護及修補等⽅式修護。
迪化街⼀段72巷25號:清⽔紅磚造製茶⼯場因後期頹圮倒塌,以原貌復 原⽅式修護並補強結構。
製茶⼯廠開⼝為平拱構造
製茶⼯廠內保留之搖頭氣窗
洋⾵棧房舊有室內保存完整
⼤溪建成商⾏
1921年落成的建成商⾏屋主簡阿⽜是⽇治期間桃園市⼤溪地區 的樟腦業與煤礦業鉅⼦,產業遍佈北臺灣。興建的建成商⾏則是 當年⼤溪⽼街最豪華的街屋。然⽽建築缺乏維護管理,屋⾝已崩 倒,僅剩牌樓仍屹⽴在街⾯上。
7 . 7 .
建成商⾏建築有翼塔,雙柱式三開間格局相當氣派雄偉;串珠、算盤珠等
圖樣象徵做⽣意,圓頂⽡⽚實為⿊⽡,當時表⾯塗⾦屬效果的材質,⾵格 華貴,在臺灣街屋中⾮常少⾒。⼀般街屋臨街⾯都不寬,但建成商⾏的臨
左右兩側各四顆圓珠圖樣為算盤珠
⼦,彰顯商業⾝分
街⾯有3個店⾯的寬度,凸顯了屋主的⾝分地位。
⽇本菊花
⾦義合⾏
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為⽇治時期陳⽒家族所創⽴家族事業所在 地,經歷不同時期整併,經營油燈、玻璃、瓷器、味素等⺠⽣⼯ 業,後期再發展化⼯、塑膠等事業,為近代綜合商⾏代表案例。
8 . 8 .
1936年增建之左坎⼆樓半店屋。
為四開間洋式樓房,主體為為三層樓三坎式店屋,1927年建,
⽴⾯磚砌,貼覆不同花⾊⾺賽克磚,內部保留公媽廳、辦公室及 原有⼤⾨。後院花園以雙層迴廊圍繖⽔池造景的⽅式設計,設置 旋轉梯連通上下層,主要的建材採⽤⾦⼭萬⾥所採集的咾咕⽯。
⿅港⽇茂⾏
⽇茂⾏創辦⼈林振嵩於乾隆三⼗年(1765年)時來到⿅港,最初 販鹽致富,後來改從事貿易,創辦「⽇茂⾏」。林振嵩可能於乾 隆四⼗九年(1784年)⿅港成為正⼝時建設⽇茂⾏。道光六年 (1826年),由其五⼦林廷璋繼承⽇茂⾏,然⽽此時⿅港已經因 為港⼝淤塞逐漸沒落,⽇茂⾏也由於⿅港失去航運功能⽽衰微。
9 . 9 .
後兩進,均⾯寬三開間,旁邊有⼀⼩合院。
旁邊的⼩合院 戲台⽯
⽇茂⾏為磚⽊建築,原有三進,但第⼀進部分已經不存,今只餘
⾨廳前有⼀⼤埕,擺有許多磉⽯,是過去郊商往來所⽤的旗杆座 及酬神時演戲⽤的戲臺⽯。
北竿鄉五間排
位於連江縣北竿鄉,約在⺠國初年落成,由來⾺祖經商的王家⼈ 所居住,當中左半邊為王宣猶⼀家所⽤,右半邊為堂兄弟王⽔⽔ 所住,兩兄弟合夥開設⿂獲加⼯。空間曾於1950年代作為軍⽅之 彈藥庫與糧倉,後借予兩棲偵查連暫住,同時為「永豐」漁業加 ⼯廠,現仍保存⼀樓深三公尺的⿂窖(鹽池),來保存漁獲⽤。
1 0 . 1 0 .
2019年進⾏整修⼯程
五間排為閩東⾵格的建築,也是 住家和營業場所的複合式建築, 是北竿唯⼀⼋扇⼤量體的建築, 屋前設有⽯敢當避邪,⾨楣上運 ⽤⽯砌造出蓮花紋樣的牆⾯裝 飾,建材上有⽯砌、⼟磚、灰 磚、夯⼟、⽊構、編⽵泥牆等多 元素材、多層次的運⽤。
剝⽪寮歷史街區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為臺北市今⽇碩果僅存的清代 街道之⼀,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3⽉29⽇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清治時期的剝⽪寮已有店屋的型態,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 道。⽇治時期開闢道路使清治時期的重要街道,變為隱⾝聚落中 的巷弄。現今修復後由教育局⾏政委託⽂化局經營,規劃為藝⽂ 特區,亦是知名電影《艋舺》的取景地。
1 1 . 1 1 .
清治時期傳統店⾯--街屋(店屋)
街屋為⼀種狹⻑式商店住宅,左右兩⼾共⽤壁體,進深很⻑。因應臨街的商
業活動,發展出「前舖後居」(臨街前廳為作⽣意之處,後邊則為住家)、 「下舖上居」(⼀樓作為商家使⽤,⼆樓以上為居住空間)的空間格局。
壽樑
⽕庫起:建築物多將店⾨後移⼀個步 架,留設出「亭仔腳」,提供⾏⼈遮⾵ 蔽⾬的⾏⾛空間,也是店舖空間的延 伸,現在多稱為「騎樓」。屋⾝並以層 層出挑的疊澀磚來⽀撐屋簷。
壽樑:傳統店屋在前柱頂端出挑的部 分,⼾⼾以圓形杉⽊的壽梁連貫,將沿 街的騎樓緊結為⼀體,以增強對地震的 抗震⼒。
軟樓:天花板底層以軟底構築 軟樓 ⽕庫起
凹壽
牌樓厝
剝⽪寮歷史街區內的牌樓厝,由於⽴⾯建造時間的不同或是經過改建,裝修 的材料包括清⽔磚、洗⽯⼦、⾯磚、⽔粉粉光等,時間不同使⽤不同材料拼 接出的街⾯,呈現了時間演變的痕跡。
牌樓厝⽴⾯裝飾較無繁複裝飾,僅部分建築利⽤鏤 空綠釉花磚裝點⽴⾯,或利⽤不同材料構成變化, 或在簷⼝線腳以及窗臺下有泥塑浮雕裝飾。
花臺:依附於腰牆,多在開窗下部,添增造型豐富的 ⽴⾯變化。臨康定路上的幾棟建築可⾒三段式造型的 花臺,其鏤空及凹凸的變化,使⽴⾯更為精緻。
拱圈騎樓:
牌樓厝多有騎樓,⼾⼾之間以拱圈相 隔,但多數拱圈已毀損改為平梁,僅有幾棟仍然保 留拱圈的騎樓。
從騎樓直接通往⼆樓的樓梯,區隔 樓店⾯ 空間與⼆樓⾃宅空間。
⽇治時代都市計畫道路開闢後,部分建築將空間格局以⼀牆之隔分為前 後⼆個店⾯,中間以天井相連,形成⼀個⾯向廣州街、⼀個⾯向⽼街的
有趣形式。
原本彎曲的⽼街,因⽇治時代「市區改正」改為⽅格筆直道路,將建築 超出道路的部份拆除,店⾯轉為斜向,形成廣州街的特殊街⾯。
兩⾯店
斜⾯店
圓⼭別莊
是位於臺北市中⼭區圓⼭基隆河東南岸畔的都鐸式半⽊構造建 築,1913年,茶商陳朝駿建造以招待貴賓,⽽戰後時期輾轉為前 ⽴法院院⻑⿈國書經營藝品館,在政府徵購後作⽂藝場所。
1 2 . 1 2 .
建築整體仿諾⽿曼莊園主宅邸, 屋架為⼗九世紀新古典主義發揚 的都鐸式建築。⼀樓使⽤臺灣煉 ⽡磚與撒⽊⽿煉⽡會社磚作為承 重牆,⼆樓外牆採⿈、⽩、紅三 對⽐⾊系,梁柱裸露在牆外,並 刻意變化作成樹枝狀。閣樓上有 綠、⿈、紅三⾊彩繪玻璃。
四⼗五度的斜屋頂以菱 形銅板⽡⽚層層搭扣, 隨氧化程度顏⾊漸進。 塔樓採⽤平鋪⼯法以銅 板包覆,堪稱台灣⾦屬 屋頂的代表作。
昔⽇前後皆具庭院 從中⼭橋眺望圓⼭別館之⽼照⽚
林百貨
林百貨,俗稱五層樓仔,是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的⽂創百貨,於⽇ 治中期的1932年12⽉5⽇開幕,為南臺灣第⼀間百貨公司,也是 臺灣唯⼀設有神社的百貨公司。林百貨在落成當時是臺南第⼀⾼ 樓,且配有電梯、鐵捲⾨等當時少⾒的現代化設備,是⽇治時期 臺南末廣町繁榮的象徵。
1 3 . 1 3 .
位於騎樓的柱⼦帶有紋樣裝飾,⽽室內柱⼦則有裝飾藝術⾵格。
林百貨店俗稱「五層樓仔」,
但其實內有⾯積較⼩的6樓,
為「折衷樣式」鋼筋混凝⼟建 築。建築⽴⾯貼溝⾯磚,最上
層⼥兒牆以位於轉⾓的中央處
最⾼,牆線以階梯狀順序滑落
連接兩翼。⽽在中央部分與兩
翼相接處,於⼆到五樓開了圓
孔窗,六樓則開了⽅孔窗,兩
翼則設⼤⾯窗及⾬庇、陽台。
頂樓的神社
⿅港⽟珍齋
⽟珍齋是⿅港,最有名的傳統糕餅店,聞名全臺灣。根據⽟珍 齋官⽅網站資料,其是創⽴於清光緒3年(西元1877年),當 時⿅港已是⽂⾵⿍盛,⿅港當地富商⼈⿈錦,為了顯出獨特的 ⾵雅品味,從泉州聘請⼿藝絕佳的糕餅師傅前來⿅港製作各式 茶⾷糕點,由於⼝感與眾不同、味道獨特,備受讚譽,便在朋
友建議之下開設⼀家餅舖,此乃⽟珍齋之濫觴。
1 4 . 1 4 .
⼀樓有亭仔腳,店舖斜⾯前⽴⼆ 根圓柱,柱深周圍刻有直線凹 槽,柱頭上裝飾以葉飾;⼆、三 樓⽴⾯三向均有突出陽臺⽔平帶 狀圍繞成為⼀⽴⾯飾帶,欄杆均 為洗⽯⼦,底部兩側承有托座。
建築物⽴⾯作法及細部語彙為⽇ 治時期(30年代)建築特⾊,具 ⽇治時期市街改正之歷史⾒證。
⽟珍齋是⼀棟裝飾主義⾵格的建 築,⼀樓⽴⾯書有「⽟珍齋」及 「登錄」、「商號」,是⿅港書 法家陳浚源的墨跡。
廣恆發商號和溫家古厝
屏東內埔客籍⼈⼠溫泰坤於⽇治初期1910年代時在臺東縣成功 鎮興建「廣恒發」商號,洋樓式街屋建築堪稱⾸屈⼀指。廣恒 發商號是東海岸第⼀家⼤店舖,批發兼零售。商號的左側,就
是溫家宅院。1932年新港漁港竣⼯啟⽤,政經中⼼隨之轉移。
新港漁港逐漸取代了成廣澳港的功能,成廣澳也逐漸沒落。溫
家後代陸續往外地發展,⼦孫也陸續他遷。廣恒發商號與溫家 宅院逐漸荒廢,甚⾄湮沒在荒煙蔓草之間。
1 5 . 1 5 .
廣恆發商號為巴洛克三拱式牌樓街屋建築,⾨柱、雕飾及式樣都是 後⼭⾸⾒。
建築樣式為「巴洛克」式的三拱式牌樓以及磚拱騎樓式的「亭仔 腳」,均以⽯材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