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文价值的遗产与景观的佛罗伦萨宣言 2014 年 11 月 14 日 关于文化遗产与景观对促进和平民主社会建设的价值的准则与建议
序言 来自 94 个国家的 1650 余名代表参加了 2014 年 11 月 9-14 日在佛罗伦萨召开的 第 18 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 全体大会。1300 项技术提案和遗产专家 交流的意见汇集成了以下关于文化遗产与景观对促进和平民主社会建设价值的 准则与建议的本《宣言》。从人权上看,所有个人和团体都享有从文化遗产与景 观中受益的权利,并承担与之相对的保护其真实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义务。本 《宣言》鼓励对遗产管理道德和实践的深刻反思,以应对现在和未来所面临的 挑战。ICOMOS 从和谐发展的整体愿景以及文化遗产促进和平与团结的潜力出 发,对这一过程进行指导。 2014 年,ICOMOS 召开了第 18 届全体大会暨“作为人文价值的文化遗产与景 观”科学论坛。本《宣言》体现了 ICOMOS 的目标,展现了 ICOMOS 与 UNESCO 合作评估世界遗产的物质与非物质价值的工作,同时也是汇聚该组织专业技术 的机遇。佛罗伦萨论坛的其他讨论中提出建议,认为世界遗产的评估应被视为 保护和尊重人类“价值”的道德使命,其目的是保护场所精神<1>和人的尊严, 进而提高其生活水平。 本次大会还是 ICOMOS 纪念《威尼斯宪章》颁布 50 周年、《奈良文件》颁布 20 周年的特殊时刻。在此我们纪念这两份 ICOMOS 的基本文件并将其发扬光大, 它们也是通过多次关于真实性的科学性与哲学性的讨论后形成的关键文件<2>, 是它们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表达<2>。面对今天的挑战,2014 论坛的主要目的 是推动来自不同文化的民族与群体的融合,进一步形成准则、策略、标准和实 践,为促进认可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共同发展必要 的组织框架和技能做出贡献<4>。这些原则在以往的国际文件<5>,以及保护人 权与文化遗产的基本宪章<6>中都已得到充分体现。 ICOMOS 在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景下审视本次论坛的 主题,弥补因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未考虑文化因素而可能丧失的发展机 遇。UNESCO 于 2014 年 10 月发布了佛罗伦萨的“后 2015 发展议程”<7>,从 而向这一目标迈进。ICOMOS 与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组织、跨政府组织及非政府 组织就上述议题进行讨论,并在论坛上展示了相关成果。
论坛宣言 ICOMOS 2014《佛罗伦萨宣言》展开的广泛讨论,使 ICOMOS 能够为促进可持 续、和谐的、跨文化的发展提供见解,在这些关于文化的讨论中,以人为核 心,文化多样性通过遗产和景观的价值得以展现。
我们认识到自己推动文化与社会相融合的责任,认识到有必要共享那些能够将 ICOMOS 的道德使命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手段。我们认识到 ICOMOS 成员有责任在 推动相关决议、文件和公约方面开展积极合作,从而通过管理世界的文化遗产 提高生活水平,创造共享的技术资源,为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做出贡献。 我们认为景观是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它既是往世的活态记忆,又能为 后世提供物质与非物质的联系。文化遗产与景观是社区特色的根本,应该通过 传统实践与知识传承对其进行保护,在此过程中地方的生物多样性也能够得以 保护。 今天,景观面临着未曾预见的威胁,这就需要通过分享实践经验,用保护文化 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关系的新的途径对这些威胁进行管理。这个新途径建立在 保护人权、丰富传统知识与新知识、加强地方管理的基础上。 第 18 届 ICOMOS 全体大会的代表向各跨政府组织、国家和地方当局,以及各相 关组织和专家发表本《宣言》,并提出以下行动建议: 1、通过旅游和阐释分享和体验社区特色 1.1 分享社区特色:为社区与游客赋力的机遇 a. 社区特色很少一成不变,而是一个立足于过去与现代的持续互动、在当前地理 政治环境中不断发展的活态概念。纵观全球,对于那些试图通过旅游业的经济、 社会和文化效益获益的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而言,不同的、甚至经常自相矛盾的 社区特色正是通过它们提供的各类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呈现的(并可能受到这些 旅游活动与服务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b. 社区参与旅游业,通过提供服务、开办企业、文化产品和志愿者活动,能够促 进社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辅以社区培训,积极营造居住社区的多元特色。 c. 社区的传统——节日、舞蹈和传统厨艺——在与游客的分享中缓慢地变化,这 会给居民和游客带来同样不良的体验。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并能甄别自身文化 价值独特性的社区,才具有能力保护其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d. 在遭受灾害与冲突的文化遗产地,社区参与给恢复与和解提供了机遇。在背 负着痛苦的记忆重建生活环境的过程中,社区在记载着“反人类罪”带来的心理 创伤或夺去生命的灾害的景观中保留或创造他们的纪念物。随后,这些纪念物及 纪念性景观作为旅游点,又为丰富多样的社区阐释和不断的与游客之间的对话创 造了机会。 e. 对于东道主社区以及游客,不断增多的遗产地的知识、不断提高的文化自觉, 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都在培育有意义的跨文化对话,培养个人对文化差 异的尊重,提高游客体验的质量,并与求知性的旅游概念相关联。这正是和平共 存的基础。 1.2 文化互动与交流:通过体验产生知识并改变观念 a. 对于地方旅游,可持续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能依靠对文化自觉的培 养,对自身社区遗产的价值和多样化影响的深入认识和理解的培养,正是这些文 化自觉、认识与理解共同创造了、并将持续创造社区的独特文化。 b. 在地方社区成员中进行跨代(特别是青年)能力建设,支持他们参与管理和阐 释遗产、并有效地向游客传达,既能提高游客体验、又能强化其自尊心和归属感。
c. 游客与社区之间的双向交流也能激发求知欲, (在可能的情况下)允许对遗产 进行不同阐释,使东道主能够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 d. 基于社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在应对日益增长的希望更个性化、具有更丰富生命 体验的旅游需求。合作性的、不违背道德的地方旅游网络是专业旅游的推动力, 在专业旅游中游客主要以文化互动的方式进行参与。 e. 文化遗产真实、完整的沉浸体验是依托旅游的跨文化对话的关键因素,也是社 区的外迁移民以游客身份重归历史的重要因素。 f. 对于很多社区,文化活动是致力于吸引旅游业的战略手段。在精心设计的、游 客参与的地方仪式(不论宗教的或民俗的)或文化节庆中,分享共同的知识、痛 苦或欢乐的体验,提高与节庆娱乐之间的平衡,通过良好的管理,将逐步实现地 区的整体提升。 1.3 文化场所:为文化遗产发展寻求框架 a. 物质环境的创造性规划方案将通过对游客和社区均有意义的场所实现二者之 间更深的共生关系。例如,文化廊道能通过对传统线路的细致修复突出历史研究 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b. 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遗产场所需要多层次的规划和阐释才能被理解。专门的阐 释性规划和质量保证机制能够协调文化遗产场所的物质环境、知识、情感与经济 诉求。 c. 创意空间(不论虚拟或现实)取决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交错的相互关 系。短暂的记忆本身确实是游客体验的一部分,但也应该寻找一些新的方法,能 够面向未来更长久地保存它们。 d. 由社区引导的文化旅游整体发展策略依赖于对场所与文化传统之间重要关联 的认识。 e. 与旅游点内文化遗产地的安防、保护和管理有关的管理需要完整的规划、政 策、规定和实践,包括但超越保护规划的内容。 f. 系统性的空间和旅游规划能够:提升社区地位;为共同创造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和文化遗产体验制定计划;在全球旅游和遗产相关产业变化的大背景下,支持创 新,积极应对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发展重点,并借此强化社区特色。 2、作为文化生境的景观 2.1 基于社区的方法 a. 景观的概念(不论城市还是乡村)愈发成为和谐发展的新范式,它提供了一种 整合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进程的方法。 b. 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关联,包括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发 展进程,以及人民福祉。 c. 地方社区的参与及其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尊重,以及创新和传统的实践都有 利于对多功能景观的更有效的管理,并能提高其适应性。 2.2 融合文化与自然的景观 a. 文化景观不能仅仅理解为保护区,而更应该是能够成功实施可持续策略的地 方。 b. 对于很多景观, “自然”和“文化”等概念已失去大部分含义,取而代之的是 从生物文化视角的理解,由人类选择并保护的不仅是聚落和农业,还有物种及其
栖息生存的生境。 c. 消除保护与创新之间人为分隔的时代已经来临。从新经济发展模式、应对气候 变化、风险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提高人类福祉的角度来认识与学习文化景 观。 2.3 推动增长的景观 a.为了更好地从景观的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 对人类生存和福祉的影响,需要更深入的跨学科研究。 b. 应克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主要学科差别,通过各学科的 广泛合作建立景观规划、管理和保护的新手段。 c.必要的公众意识与政治行动有助于有效地履行与文化景观有关的国家和国际 承诺。 3、以传统知识实现可持续性 3.1 传统知识带来的日常生活特征 a. b. c. d. e.
应加强研究和认识早先文明传承下来的传统知识体系对于发展的作用。 应承认传统知识对于特色、社会融合、社区参与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性。 需进一步研究与传统技术和工艺有关的涵义、象征和仪式。 应认同社区在提升福祉、养育水平和生活方式方面所继承的传统体系。 应支持地方社区的权力以及掌握着本地传统知识和管理体系的当地人的权力。
3.2 传统知识与实践的价值是统筹技术、创新发展计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a. 应积累关于传统体系的知识,推动创造新的技术范式。 b. 应建立传统知识的类型识别系统,以及案例研究和最佳实践的数据库。 c. 应以整体的、非侵入的、可持续的方式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综合利用。 3.3 尊重遗产地以及保护社区和人的决策过程 a. 应评估由个人、社区以及传统工艺的传播者和创新者参与实施的对传统知识 的保护方法。 b. 应提高传统工艺的适用性以推广其在各国的应用,以面对气候变化、自然灾 害、移民和贫穷等全球性的问题和风险,尤其是推动适用性的技术与传统知识的 应用,以实现节能减排。 c. 应鼓励积极的集体应急和集体参与行动来预防灾害,从而更好地保护面临着 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遗产地和遗产。 d. 应在学习体系和立法的支持下,通过交流和阐释建立可持续的政策和计划。 4、社区推动的保护与地方赋力 4.1 社区参与下的遗产提升 a. 应承认社区与其遗产之间的联系,尊重社区挖掘其遗产中所包含的价值和知 识体系的权利。遗产地或是景观,都会在与之有关的不同社区中表现出不同的价 值,挖掘价值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个群体。 b. 应在多重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各级合作网络,以处理遗产相关问题,并通过 协作创新性地建立新的价值链。 c. 应通过动态、灵活、包容和整体的过程参与评估遗产保护计划的长期社会影响。
4.2 自下而上的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a. 应在正式规划/管理系统中让社区发挥积极的作用,使社区在保护的决策过程 中发表意见。 b. 遗产专家的作用应是在社区引导的保护行动中提供技术建议,并弥合社区与 遗产之间割裂的关系。 c. 应重申发展中“人”的因素是自下而上的创新途径的基础。 4.3 连接遗产保护与地方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 a. 遗产保护应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b. 应推广(基于可测依据的)相关的优秀实践,展现遗产对福祉、社会融合及可 持续经济发展的贡献。 c. 应采用创新方法和手段(如众筹) ,发挥社区网络的主动作用,使未来愿景变 成现实。 5、保护实践的新兴手段 5.1 文化遗产事业应着眼于促生新兴手段,并巩固文化遗产的中心地位 a. 新工具和技术应成为支持保护过程各步骤的手段,而非目的,通过它们促进文 化遗产的中心地位。 b. 应针对理论和方法的目标以及应用建立导则和网络,并加以分享,以保证保 护实践过程中遗产的真实性。 c. 应合作为跨学科研究制定导则(包括与资金政策有关的导则),以弥补技术专 家与遗产工作者之间,信息管理者与用户之间,在技术上以及更重要的文化方面 的差距。 5.2 为遗产事业的发展推广普及新技术 a. 应尊重地方传统知识,以保证文化、知识、材料、传统和创新技术之间公平而 有利的平衡。 b. 应承认非政府组织在战略合作中的关键作用,以提升保护的成效。 c. 应强化和分享传播知识的平台和工具,以克服文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d. 应通过专业团体的讨论为交流保护程序的最佳实践做出积极贡献,并避免重 复工作。 5.3 合作推动工艺和工具的标准化和简化 a. 应制作国际认可的工具,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证性,并保证对比 分析在地理和时间上的可能性。 b. 应优先发展用户友好的低成本技术,保证所选的工具能用于文化遗产的记录、 保护和监测,并成为良性循环的一部分。 c. 应优先开发在线工具包和开源平台,以民主的方式为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 标准和程序。 d. 应保证文化遗产的技术应用目标明确,避免只推动技术的进步,而忽视对保 护实践的提升。 2014 年 11 月 14 日,佛罗伦萨
编译:尚晋,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审校:霍晓卫,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尾注: <1> ICOMOS《场所精神宣言》(魁北克,2008) <2> ICOMOS《奈良+20:论遗产实践、文化价值与真实性的概念》(2014) <3> UNESCO《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巴黎,2005) <4> ICOMOS《遗产作为发展的驱动力》(《巴黎宣言》,2011) <5> 《杭州宣言——将文化置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中心》(2013);UNESCO《城 市历史景观建议》(2011);《巴巴多斯宣言——全球小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 大会》(1994) <6> 《欧洲委员会关于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框架公约》(2005)即《法鲁宣言》。 它承认 UNESCO《世界人权宣言》中的观点“与文化遗产有关的权利是文化生活 的内在权利”。 <7> UNESCO《佛罗伦萨宣言——文化、创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创新、机遇》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