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家庭生活是一趟旅程 ── 在這路上有不同的 組合:有年輕無兒無女的夫妻、有養兒育女的夫婦、 有單親家庭、也有退休的老夫老妻、甚至還有鰥寡之 身。為了讓這趟攜手同行的旅程能夠成功,我們需要 一些可以作為依據和不斷練習的基本態度。其中,知 道自己「從哪裡來」── 即家庭的根 ── 是非常重 要的。當然,還有其他事情也同樣重要,例如:如何 在「互相支持」和「互相給予對方自由空間」之間保 持平衡,如何互相聆聽,以及和好的藝術⋯⋯等等。
19
我從哪裡來? ── 尋找自己生命的根
■古倫神父
最近,位於明德海姆(Mindelheim)的家庭協會邀請我 在他們的「家庭日」活動中演講,主題是「在艱困的時刻給 人一個根」。之所以選這樣的主題,是因為現今社會上有太 多沒有根的人。樹若沒有根,就不能生長,也不能提供綠蔭 予人乘涼。那些在原生家庭和信仰中都無法找到自己可以賴 以生存、彼此歸屬、互相扶持的「根」的人,就會對於「建 立家庭」這件任務過於苛求。因為他們會認為,家庭應該提 供他們一些自己原本缺乏的東西。這些人在家庭中會緊緊地 圈住別人,並要求對方給他絕對的支持和保護。然而,除了 上帝以外,沒有任何人能夠給予對方絕對的保證。因此,這 些期望只是對伴侶的過度要求。沒有根的人渴望有一個家 庭,一個給他安全呵護的處所,一個讓他可以歸屬的地方; 家庭應該取代他們到目前為止被剝奪的東西。但是,如果個 人沒有根,那麼他們就不可能與他人共結連理的根。 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中體驗到自己的「根」。 即便父母沒有辦法如我們預期般付出那麼多,但他們還是盡 其所能的做。因此我們應該心存感謝地接受。我們每一個人
20
1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從父親和母親那裡所得到的「根」,就是他們用來包容我 們、呵護照顧我們的那一份愛。他們投入時間和心血,全心 關懷我們、照顧我們、陪伴我們、給我們支持和安全保護。 除此之外,我們從父母那裡所得到的「根」還包含他們做為 終身依據的生活哲學。如果我們問自己的父母,碰到困難時 他們最常講的一句話是什麼,就可以了解他們的生活哲學是 什麼。有一位年輕人告訴我,他父親在碰到問題時都會說: 「靠上帝的名!」他非常欽佩父親的這一點,因為他碰到困 難時並沒有退縮,而是依靠著對上帝的信心去克服它。我們 的前任院長伍茲(Burkard Utz)在第三帝國時期以及戰後那 段時間帶領我們這個修道院(譯註:明斯特史瓦札赫修道 院,Abtei Münsterschwarzach),他遇到困難時,一點都不 會抱怨,而會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從父母那裡 所聽到的這些話給他力量,讓他在碰到困難時不會逃避,而 是面對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發現父母的生活策略,而這些 生活策略無形中影響了我們。就是這些「根」一直支撐著我 們。所以,如果我們能進一步思索自己的父母和他們的行 為,這實在是件很好的事:支撐著他們的是什麼?他們賴以 生活的「根」是什麼?他們有什麼渴望?他們如何做自己生 活的主人? 我們的「根」不只源自父母。我們生活在社會和宗教場
21
域裡。在從事心靈輔導的生涯中,有許多人告訴我,他們在 神職人員的身份中找到自己的「根」,找到被庇護的感覺。 我也遇到一些人,他們因為當彌撒輔祭、教會長執或主日學 老師而在教會中找到歸屬感,這更加鞏固了他們靈性上的 「根」。又有一些人在學校班級中找到「根」,因為在那裡 有一些老師能讓他們有清晰的思路,給予他們關懷,惦記他 們,並給他們人生旅途上隨身可用的生活哲學。在這些人的 周遭都有一些扮演著父親或母親角色的人,在他們的生活中 種下健康的根。
「根」的療效 德語中「根」(Wurzel)和「香味濃郁」(würzig)這兩 個字意思相關。通常調味料都是從植物的根部取得。具有健 康的根,人們的生活就會充滿樂趣。但這不是單調貧乏的味 道,而是一種令人愉悅的味道,並在周圍散發出美好怡人的 芬芳。這種健康的根部讓我們所建立的家庭擁有一種特殊的 味道,並讓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喜歡待在這個家庭。因為這 味道一點都不無聊,而且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那種氣味,而是 每一個人都喜歡的、特別的、家庭的味道。 植物的根部也常常可以用來製作各種藥膏,例如有抑制 發炎和治皮膚病的藥膏,也有止痛的藥膏,而家庭所倚靠的
22
1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健康根部對父母和孩子都有治療的效果。因此,若家人時常 思索家庭的「根」的意涵,這對家庭非常有益。根部本來就 有治療的功效,因此源自根部的經驗,例如,生活哲學、家 庭的支持,連結在家庭的關係中等等,這些都能夠治癒我們 彼此造成的傷口。
生命傳承的根 聖經上的「根」是耶西(Jesse,即大衛王的父親)。在中 古時期,耶西被當作耶穌族譜的根,而族譜是每個家庭重要 的根。家庭也傳承了祖先克服困難的策略。祖父母不只在照 顧孫兒女和給予家庭支持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也可 以讓子孫後代看到整個家族的過去,看到自己的族譜,看到 這個家庭所倚靠的根基和力量的來源。一位出身貴族家庭的 女士告訴我,雖然子女都已成年許久,但在聖誕節時她會和 他們舉行一個在家族中傳承了好幾個世紀的傳統儀式。這個 儀式讓她現在的家庭看到過去世代所擁有的信心和力量,看 到以前不同性別在艱困時期用以克服困難的互相信賴,感受 到他們彼此擔代的渴望。對於現今的小家庭而言,探尋到整 個家庭史最深的根源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他們會因此而感 到自己的生活受到先祖們健康和強勁根部豐富的滋養。
23
繼續向前>> ・偶而撥出一個小時,去問問自己的父母或自己生命經驗 中重要的人:支撐著他們的是什麼?他們生活所依賴的 根是什麼?他們的渴望是什麼?他們如何做自己生活的 主人? ・然後再問自己:這些人在我身上留下了什麼「蹤跡」? 我如何從這根源中建立我的家庭關係和我的生命經驗? 他們對我的影響是什麼?
24
1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當孩子該自立時 ── 呵護和放手
■伯格納女士
家庭,是一個我們歸屬的地方,是一個我們可以做自 己,覺得有安全感的地方。家庭,是一個由人所組成的團 體,在這個團體中,大家互相信賴、互相扶持、互相鼓勵。 但是,家庭有時候也是一個會讓我們覺得彼此很陌生,感到 自己很孤獨的地方,而且也可能是一個彼此傷害最深的生活 團體。不管在哪一個發展階段,「家庭」也是成員在此密集 活動的緊張地帶:他們想互相呵護,但又必須互相放手;他 們想受到保護,卻又渴望得到自由。
彥恩和茱莉亞分別是二十三和二十五歲, 雖然都已經到達獨立自主的年齡,但仍然和父 母住在一起。徜徉在家庭的這一張網中,他 們覺得很舒適。獨棟的房子有寬敞的空間,足 夠容納他們。父母親讓他們自由安排自己的生 活,同時也分担許多家務事,而家庭中的每一 個人都能享受到這些好處:冬天時,暖氣把整 個房子變得暖烘烘的;夏天時,悉心整理的花
25
園讓大家能夠乘涼休憩和從事戶外活動;家裡 的冰箱似乎隨時都會「自動」補貨;乾淨的衣 物隨時會出現在衣櫥裡,就好像是童話中的小 矮人送來的一樣! 彥恩在中小型的手工業工廠裡有一份很好 的工作,也有一位女友。他的休閒時間大多和 女朋友一起度過 —— 當然不在父母家。茱莉亞 也有一位相知相惜的男朋友,但因為對方還在 求學,所以目前還沒有想到要結婚,加上經濟 方面的因素,所以他們也不考慮一起搬出來租 房子住。 不久前,原本行動不便且已經八十一歲 高齡的外婆跌倒了,結果大腿骨折。即使出院 了,她也無法照顧自己,因此,媽媽就把外婆 接到家裡來住。從此,他們就開始過著三代同 堂的生活,他們互相扶持、互相照顧。但家庭 中有二個人的負擔特別重:母親瑪莉安娜和父 親彼得。對於這二位年近六十的夫妻而言,這 些負擔是理所當然的。可是,接下來他們卻發 現有愈來愈多問題產生;也就是,他們根本沒 有時間和心力顧及彼此的需求,顧及夫妻之間
26
1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的感情和個別的健康狀態。當這些問題日趨嚴 重時,瑪莉安娜向家庭諮商機構尋求協助。在 諮商會談的過程當中,三代同堂所帶來的緊張 關係逐漸浮出檯面。造成這些緊張關係的原因 是,他們一方面想要對信賴自己的人(孩子及 年老的母親)給予保護和照顧;另一方面又必 須對他們放手,讓他們獨立自主,或讓他們能 保持獨立自主的情形。
根據Shell石油公司於2006年委託學者針對青少年所進行 的研究報告《 Shell-Jugendstudie 2006 》指出,年輕人特別重 視家庭。由此看來,只要是人都有尋求與人接觸和社會生活 的渴望。而且,此研究發現,現今年輕人尋求支持和安全感 的需求比前幾年都來得明顯。當然,對未來充滿不安定感以 及現今職場對專業能力的要求較高,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之一。此研究指出:72%的年輕人認為幸福的生活必須有家 庭做後盾。而且他們向原生家庭尋找情感支持和必要協助的 情形比以前更多,時間亦比以前更長。(73%的18至21歲, 以及34%的22至25歲的年輕人仍和父母同住)此外,近年來 組織家庭的年輕人(無論是否透過正式的結婚手續)也愈來 愈少了。
27
在家庭中學放手 除了互相給予呵護照顧和歸屬感外,「放手」是家庭生 活中的另一項大挑戰。「學會放手」是在家庭各個階段中, 父母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只要對與孩子共居的情形道別,還 包括讓孩子獨立自主去過自己的生活。在嬰兒出生時,父母 就必須面對「放手」的第一道考驗:母親必須經歷痛苦的過 程才能結束母子共棲一體的情形,將孩子生出來。 儘管方式不同,但在往後的日子當中,孩子仍然必須依 賴他人的保護才能生存,不過,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 就得面對各種(大大小小的)放手情形,有時候這些情形會 讓父母覺得很難過。但這時如果想到,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起我們就必須放手,那種特別經驗是很有幫助的,因為那會 讓我們看到,放手和擁有是一體兩面、緊密連結的。 孩子上幼稚園或托兒所的第一天就是一個「學會放手」 的情形。有些母親會非常捨不得,因為這表示她必須把目前 為止只受自己照顧的孩子「託付」給另外一個人,而這個人 從現在開始會對自己的孩子產生很大影響,又因為這樣的客 觀因素,這個人和孩子一起經歷的會比自己多很多。孩子第 一天上學時,也是一個父母必須放手的關卡。有些父母會嘗 試用很多禮物和各種慶祝活動來掩飾他們的恐懼,他們不敢 放手讓孩子進到一個充滿要求和成就的世界裡。
28
1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發現孩子交的第一個男朋友或女朋友,他們突然比身 為父母的人有更多機會進到孩子的內心世界時,這也會讓父 母感到恐懼不安,因為他們必須對孩子放手,讓孩子朝向自 主獨立邁進一步。因此,有些父母會開始趁孩子不在時去翻 他們的抽屜、日記或櫥櫃,希望能夠知道孩子最重視的是什 麼。但是他們是否知道,這種做法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傷害? 因為孩子真的需要保有自己的隱私,才能獨立自主成長並對自 己負責。 有些家長對於孩子外出特別不放心,因此,「放手」對 他們而言是格外嚴峻的挑戰。例如,他們會擔心孩子週末和 朋友去跳舞、在上班的路上、或參加團體旅遊時會不會發生 什麼事。有些家長甚至會擔心到整夜不能成眠,滿心憂慮地 守在電話旁等著孩子打電話回家。 尤其當孩子所走的路不符合父母的期望時,有些父母可 能會不經考慮就做出一些不當的反應,例如,對孩子大發雷 霆 ── 最糟的情形是,這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永久性傷害。 若父母能夠依著孩子的年齡適當地放手,那麼他們不只 讓兒童或青少年能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也更能夠發現自己的 孩子將成為自己的互補者、對手或伙伴。若父母不再拿孩子 當成填補每日空缺的角色,他們就會發現夫妻之間的感情又 呈現新的面貌。但許多為人父母者卻沒有辦法勉力接受和營
29
造這個新的生命階段。還有很多父母,即使兒女已經成年都 還死抓著他們不放,但這樣做只會扼殺了自己和孩子的所有 成長和發展機會。
放手就是把孩子交給上帝 對我而言,放手不是放任孩子讓他跌倒,而是把我們所 愛的人雙手捧到上帝面前,把我不必、也無法再掌控的事交 給他,並信任他。當我無法照顧他時,上帝可以;當我不能 再保護他時,他的天使可以。多年以前,我曾經看到一則禱 詞,在對孩子放手的路上,這一則禱詞給了我很多幫助。因 此,對於許多還在擔心自己成年的孩子,或無法信任孩子、 不能對孩子放手的父母,我都推薦他們唸這一則禱詞,讓他 們能從中找到新的方向。
給我成年孩子的天使 我對我那已成年孩子的天使說, 你還伴著他,還把他的願望捧在手中嗎? 你知道他的孤單痛苦嗎? 如果他拒絕你、拒絕生活, 你會離他而去並對他大發雷霆嗎? 他現在很需要你,比他以前小時候還需要!
30
1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他現在真的非常需要你! 因為成年的確是一個艱難的時期, 每一件事都得自己來, 每一件事都必須自己想清楚, 必須找到自己的路, 而且又不想和任何天使打交道。 我那成年孩子的天使! 做為母親,我已經不能再插手 —— 但是你可以! 做為母親,我已經不能再建議 —— 但是你可以! 而且你的智慧來自上帝。 親愛的天使,請你伴著我那成年的孩子! 幫助他在叢林中前行,並找到正直的路, 找到他自己的路! (作者不詳)
呵護和放手間的緊張地帶,不只存在於父母對孩子的 態度,同樣也存在於孩子面對父母的關係裡。年輕人必須面 對的挑戰是,他們必須離開備受呵護照顧的「巢」。愈來愈 多的年輕人雖然翅膀已長硬了,但卻錯過起飛的時間,還一
31
直蹲在父母家中,因為那裡比較溫暖。有時候,家長必須輕 輕推成年的孩子一把,幫助他們跳到獨立的生活中。在此之 前,一直都有人替他們負擔日常生活,但年輕人必須學會安 排和照料自己每日的生活,學會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 包括 購物、洗衣、打掃房屋等等。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真正的成 長。在父母家中備受呵護的氣氛,是童年成長過程中不可或 缺的因素,但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所需要的照顧形式也會跟 著改變。
照料父母時的「放手」與「呵護」 為人子女所面臨的另一項挑戰是是必須對年老的雙親放 手。這對許多婦女而言特別重要,因為她們內心常懷有一種 過高的理想,認為若自己娘家的父母無法自我照料時,自己 必須為他們負起一切責任。當年老的父母身心方面都已無法 自立時,能夠依靠子女的協助,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這 種情形應該有個極限,也就是不應對子女的生活造成傷害。 因此,在這種張力中,找到呵護和放手之間的平衡點是非常 重要的,以便讓所有相關的人都能夠承擔且不被苛求。所以 有時候,和年老的雙親分別不是等到他們臨終時,而是必須 提早一點:也就是說,如果子女發現照料父母的工作已超出自 己的能力範圍時,他們必須放心地將這工作交給專業人士。
32
1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夫妻間的放手 當然,夫妻關係中也有相互呵護和學著放手的緊張問題。
漢娜長久以來一直很熱心地在地區的安寧 協會服務,並投入許多時間和心力陪伴垂死的 病人以及他們的家屬。由於她經驗豐富且思慮 周到,因此獲選擔任此協會的負責人。她在這 方面非常有天份,這個職位就好像是為她量身 訂做的一樣。 當漢娜和丈夫赫伯商量這件事時,出乎 意料地居然遭到激烈的反對。赫伯自己最近也 才接下運動協會負責人一職,但對於自己的妻 子,他卻期待她必須全力支持、照料自己,讓 自己能專心服務職場內外的各種榮譽頭銜,毫 無後顧之憂。至於妻子為其他機構服務這件 事,他認為只有在她繼續做好忠實的家庭主 婦,依照他的期望對家庭照顧得無微不至的條 件下才有可能。對漢娜放手,並讓她投入她所 願意從事的活動,這對他而言不只難以接受, 甚至還必須阻止。 然而,在和一位好友談到這事之後,赫伯
33
才發現,自己對妻子這種根深蒂固的看法不只 限制了她的發展,還把她綁得死死的。他經過 很漫長的過程才漸漸學會,漢娜接手協會負責 人的角色,可以為他們之間的關係帶來豐富的 內容。因為如此一來,他們可以針對管理領導 方面的各種成敗經驗互相溝通,交換意見。除 此之外他還發現,不只漢娜務實的領導方式比 自己更勝一籌,她陪伴安寧病人方面的經驗常 常可以在自己碰到困難時提供很好的建議。
兩個人之間的愛一直都會受到兩個要素的影響:必須要 互相保護,但也必須給予彼此自由。人們同時需要這兩者, 才能夠充滿信心地步上這條攜手同行的生命旅程。讓雙方各 自保有自己的特色、彼此欣然接受對方的成長和追尋,並以 滿滿的愛互相照料、互相擔待,這股張力決定了人與人之間 的相處。每一個家庭中都必須容忍並克服這股張力。
34
1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繼續向前>> ・即使是成長中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隱私,必須受到尊重。 信件與日記都屬於他們個人的隱私範圍。身為父母的 你,若有很充份的理由擔心他們生活中有哪些不對勁, 可以嘗試用語言溝通,試著在談話中發現他們有什麼問 題。 ・在家庭中,有時候我們無法放手,是因為我們潛意識會 害怕空虛,或害怕橫亙在眼前的新事物和不確定性。當 衝突出現時,請先自問,是否我們因為害怕面對改變而 死抓著對方(另一半,孩子,父母)不放。 ・每一份關係都必須依靠雙方給予對方自由的空間才能持 久。只有在每個人自己經驗到另一種生命關連性時,這 份婚姻或伴侶關係才會有活力。試試看,每天或每星期 固定為你們自己保留一段彼此交換經驗心得的時間:一 起喝個下午茶、一起去散個步、或享受一頓只有兩個人 的晚餐,你們將發現伴侶的新面貌。
35
發自內心的真誠行為 ── 家人相處的靈性基礎
■古倫神父
上帝國的象徵:新的人際關係 在早期的教會中,上帝國來臨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 「用新的方式與人相處」。猶太人和希臘人、男人和女人、 主人和奴隸、年輕人和老人共處一堂,互相肯定,並一起舉 行彌撒聖祭。這對早期教會而言,象徵著因為基督的降臨使 得人與人的關係得以重新定位。 因此,家庭的靈性基礎不只是家人是否一起參與各種宗 教活動 ── 一起祈禱、一起上教堂、一些慶祝教會節期等, 更重要的是在於家人之間如何相處:也就是說,他們的相處 是否彰顯出耶穌的精神,彌撒禮拜和教會節慶的光輝是否照 射到日常生活當中。
言語決定相處的關係 人與人之間是否能好好相處首先取決於我們使用的語 言。從一對夫妻互相說話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他們是互相尊重 還是互相輕視,也可以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暖意或寒氣。只有 不帶任何評價與評判的語言,才能使人長久共處。因此,我
36
1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們需要的是一種和好的語言:一種喚醒生命,鼓舞與強化人 心的語言。 但在互相交談之前,我們首先必須互相聆聽。我必須仔 細聆聽對方的需求和渴望,以及對方想要訴說的一切。相處 之道還需要各種表情和姿態。一開始就是注視他人的眼光。 我可以用溫和關懷的眼光看著對方,也可以用嚴竣輕蔑的眼 光鄙視對方。此外,我們還需要溫柔的手勢和肢體的接觸。 沒有溫柔的氛圍,我們就不可能在婚姻和家庭中好好相處。
家庭的靈性化基礎從「認識自我」和「面對衝突」開始 事實上,與人相處是深入認識自己的最好機會。靈性最 基本的面向就是自我認識。一位十分重要的僧侶作家庭彭迪 谷(Evagrius Ponticus,公元345—399)曾說過:「你若要認 識上帝,必須先認識自己。」僧侶或教士最主要是在獨處中 認識自己,觀察自己的思想和情緒。而在婚姻中,夫妻主要 在相處中認識自己。有時候,有一方會受不了另一方某些話 語或行為,例如,他吃東西的姿勢,或擤鼻涕的方式等等。 而這些敏感反應都顯示出我們內心還對什麼事情不能和解, 我們還不認識自己某些地方,以及我們內心還隱藏著某些問 題。有些夫妻每天都有磨擦,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愈來愈難 過。這通常起因於個人過於崇高的理想假設,認為愛裡面是
37
沒有衝突的,所以必須要用很強烈的愛來克服衝突。但事實 上,衝突和磨擦是認識自我的好機會。因為在衝突中我們可 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模式、發現自己的弱點、面對自己固有的 創傷。也因此,衝突可說是不斷認識自己和對方、並讓我們 一起成長的好機會。 有一位婦人對我說,她常常覺得丈夫不重視她。每天傍 晚他下班回家總會問,今天家裡發生了什麼事,她都做了些 什麼等等。每次聽到這些話,她都覺得自己受到監控。但事 實上,這位丈夫只是出於關心的詢問,他只是想關心太太, 讓她述說有關自己的事,而不要一回到家就報告自己的工作 並把她淹沒掉。 這位太太的反應顯示,她小時候不被父母重視,而且她 自己也不重視自己。丈夫的這些話揭開了這個舊傷口。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式,就是面對自己的創傷並與 之和好。如此一來,就可以解決不斷互相磨擦的惡性循環: 太太不再指責先生不重視自己,而先生也不會覺得常常莫名 其妙地(從他的觀點出發)受到攻擊。他不必再為太太「歇 斯底里」或「常常反應過度」而為自己辯護或採取反擊。 爭執、吵架只會將傷疤愈挖愈深,而不是治療它。若一 味爭吵,到最後只會弄得大家遍體鱗傷,並覺得和對方在一 起實在很辛苦。
38
1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在「衝突」中發現自我 許多情況的發生通常都取決於,我們對於意見分歧、情 緒敏感和衝突抱持甚麼觀點。若我把它們當作自我認識的基 礎,那麼我就會在此成長。因此,我會心懷感激,因為這讓 我保持活力,能更深入認識自己和他人生命經驗中的奧祕, 而我也能藉此感受到自己的心靈成長。那麼,我就會逐漸遠 離那個只會自我辯護和自以為是的自私自我。我就可以接觸 到真正的自我,就會讓耶穌的靈進入內心。在衝突中為上帝 打開自己的心,這就是人際關係的靈性任務。 我常常聽到夫妻之間抱怨,做丈夫或太太的總會傷害 另一半。別名「金口若望」的屈梭多模(譯註:Johannes Chrysostomus, 公元 349/344—407,康士坦丁市大主教,教 會史上偉大的宣道者之一)曾經在一場關於「把房子建在磐 石上的聰明人」(馬太福音七章24節)這個比喻的講道中, 用基督教角度來詮釋禁慾派的觀點:「除了你自己,沒有人 能夠傷害你。」他認為,傷害我們的不是外在的人、事、 物,而是我們對這些人、事、物的看法,即我們自己的教條 (dogmata)。 有一位婦人告訴我,她有天興沖沖地將家裡的走廊重新 油漆,又掛上許多新的畫作。完成後,整個走廊煥然一新。 傍晚時,她等著丈夫回來,想驕傲地讓他看看自己辛苦一天
39
的成果。她認為,丈夫應該自己會發現她的傑作並讚美她。 但丈夫回到家時,滿腦子都還是工作的事,根本就沒注 意到走廊的新面貌。於是,這位太太就覺得受傷了。然而, 是誰傷害了她?是她的丈夫嗎?他可一點都沒有要傷害她的 意思,而且他也沒有說任何傷人的話。傷害了這位太太的是 她自己的想法 ── 即先生應該要自己注意到她的傑作 ──, 因為這個願望沒有實現。 我常發現,人們受到他人的傷害都跟自己對他人的想法 有關:例如:我先生應該要注意到我已經受不了了,我已經 太累了,他應該要照顧小孩,讓我休息一下;或者是,太太 應該要明白,我下班回來已經累得要命,根本沒有力氣照顧 小孩。我們常常以為,別人應該知道我們需要什麼,我們過 得好不好等等。可是我們自己卻不開口告訴對方,對方當然 就無從知道!然後我們又覺得受傷。事實上,讓我們受傷的 是我們自己的想法,不是我們的另一半。 因此,許多傷害都是認識對方的好機會,如此一來,我 們就不再將一些固有的想法強加到對方身上。除此之外,還 有其他的傷害,例如:丈夫在童年時期受到傷害,結果他現 在又把這種傷害轉嫁到妻子身上;或反之,太太將小時候的 傷害轉投到丈夫身上。或者我們覺得受到對方傷害,為了報 復,我們就有意識地去傷害自己。為此,我們必須和自己過
40
1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去的傷口和好,這是心理學的基本原則;否則,我們不是會 傷害自己,就是會傷害別人,而傷己傷人的惡性循環就是這 樣開始的。
靈性化的親子關係 靈性化的人際關係不只涉及夫妻雙方,還攸關與孩子 的互動。對父母而言,與孩子和諧相處也是一項靈性化的挑 戰。許多媽媽告訴我,她們常常因為覺得很煩而對孩子大 吼,雖然事後覺得很後悔,可是她們就是無法跳脫出這樣的 惡性循環。靈性化的意思不是禁止我自己對孩子大吼,因為 光靠意志力,我們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行為。如果身為一位 媽媽,卻常常覺得孩子很煩,那麼我必須做的靈性操練就 是:首先,我必須撥出時間仔細觀察這種情況。到底是怎麼 了?孩子的哪些行為會讓我受不了?什麼情況會讓我怒火上 升?當時的情況如何?什麼事情觸動了我的內心?什麼事情 引爆我的情緒?這些問題不是要評斷自己,而是要分析自 己,看看自己和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也許在這種事後追 蹤的過程中,我會發現當時自己是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受不 了。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必須學著為自己設定界線,我必須 放掉一些工作或是放棄某些工作上的期望。又或許,我之所 以對孩子發怒是因為我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黑暗面。親子關
41
係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好源頭,因為我們常常可以在自己孩子 的身上發現自己的黑暗面。 第二步則是想辦法專注在自己身上。我們可以進行一種 晨間儀式,讓自己全神貫注。我愈能夠把持住自己,就愈不 會受孩子的影響。如果常常覺得別人很煩,這也是壓力過大 的一種癥兆。若是這樣的話,我就必須得好好為自己設定界 線。這不只是指對外在事務的設限,例如:工作或社團活動 的職務,還包含內心的設限。也許我必須揮別那個完美無瑕 和永遠體貼入微的母親形像,我必須接受自己以及自己的有 限性,並與之和平共處。 為了能對孩子(同時也適用於另一半或父母)做出適 當的反應,你可以試試下面的練習。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 來,心裡想著:現在我全神貫注在自己身上,並和我自己和 平共處。如果這時候,孩子到我面前吵鬧不休或心懷不滿, 我會如何反應?若我能全心專注自己、掌控自己的話,我不 會接受孩子指派給我的角色,而立時責備和大聲叫罵;相反 地,我會保持清醒的頭腦,並看孩子有什麼問題。如此一 來,我才比較容易看得出來孩子需要什麼。我不會把自己繃 得緊緊的,然後又覺得別人很煩,而是去接觸自己內心的泉 源。從這道泉源可湧出有創意的解決方式,讓我知道該如何 和孩子相處。在和孩子相處時,重點不在於靠著意志力去
42
1
並肩同行
家庭生活的靈性基礎
設定新的規則,想要藉此讓自己更友善、更鎮靜和更體貼。 意志力常常都會來得太遲。這是一個必須徹底剖析自己的情 況。因此對我而言,日常生活中的靈性操練是我不斷要和自 己的內心有所接觸,我必須找到自我,並從自己的內心去反 應。這不是每次都會成功,而且和孩子相處是一項持續不斷 的靈性挑戰。 父母親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到家,常常滿腦子都還 是工作的事,都還沒辦法將自己「關機」。因此,對於孩子 的吵鬧就會覺得心煩,而對他們大吼。可是這樣做只會讓孩 子愈來愈疏遠父母,或對父母感到懼怕。因此,父母需要有 一套方法,讓自己將工作上或在社團活動中的問題暫時拋在 腦後,需要有一套方法關上工作的門,並打開回家的門。例 如,可以試著在回家的路上慢慢的把工作拋在腦後。當一回 到家,打開大門時,就可以對自己說:現在我把工作放在外 面,我要刻意以喜悅的心情迎接我的家庭和孩子,並試著全 心陪伴他們。這套程序可以幫助我們把心全部放在家庭上, 讓我們準備好面對孩子,如此一來,我就會很高興和孩子在 一起。和孩子玩耍不再是下班後的苦差事,而是一種享受。 當你能全心投入孩子身上時,孩子就可以幫助你把工作拋在 腦後,並發現自己新的一面。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