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給台灣讀者的話 前言
6
1 篇在起初就有奇蹟
第
︱01︱ 禮物與讚嘆 ︱02︱ 第一個歡慶 ︱03︱ 什麼是宗教教育?
2 篇為人父母
第
︱04︱ 今日父母已大不相同
55
︱05︱ 每一種教育都有宗教的效果││無論是否可見 ︱06︱ 孩子可以說﹁不﹂,父母也可以 ︱07︱ 為什麼我們認為婚姻很重要 63
︱08︱ 很多人獨自教養孩子,而且做得很成功
︱09︱ 三種棘手的生育考慮
3 篇孩子如何想像 上帝 ?
第
︱10︱ 熨衣板邊的信仰談話 ︱11︱ 上帝的形像如何形成? ︱12︱ 原始信任與信仰
︱13︱ 我們一向用圖像和孩子談上帝 ︱14︱ 孩子需要得到誠實的答覆 ︱15︱ 粉飾困難的問題並沒有幫助 ︱16︱ 要謹慎對待恐懼
98
4 篇如何和孩子談信仰?
第
34
20 27
︺ ︱17︱ 基督信仰的中心:耶穌 ││ 上帝的代表
5 篇我們要告訴孩子關於基督信仰的什麼? 第
101
50
42 78
71 120
114
106
88
﹂
92
82
﹁
目錄
︹
︱18︱ 復活節兔子和耶穌聖嬰 ││ 什麼才是真的? ︱19︱ 儀式對孩童很重要 ︱20︱ 當家裡有人去世
6 篇如何和上帝說話?
第
︱21︱ 孩子們的禱告並不幼稚,而是很認真 ︱22︱ 如何和孩子一起禱告 ︱23︱ 好好地道﹁晚安﹂ ︱24︱ 練習進入讚嘆和寂靜 ︱25︱ 了解隔壁的伊斯蘭教家庭
7 篇依照 聖經 生活 愛聽故事的孩子的百寶箱
︱26︱︽聖經︾是我們的信仰源頭 ︱27︱︽聖經︾
︱28︱︽聖經︾裡有哪些故事適合孩童?
8 篇引領孩子走向自由
篇 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32︱ 不當行為與重新開始
︱31︱ 良心是什麼?它從何而來?
︱30︱ 設限 ││ 並讓孩子看到你的堅持
︱29︱ 目的是要養成自由、獨立且有能力去愛的人
154
148
︱33︱ 沒有人必須完美,甚至父母也不必
218 228
第
161 175 225
221 230
第
9
第
200
143 171
︱34︱ 孩子該懷有多少感恩之心? ︱35︱ 放手並信任
235
129 212
203
︾
181 194
︽
前言 給台灣讀者的話
給台灣讀者的話 翻譯:陳惠雅
歲的阿嬤︶,我與約格•辛克已經結婚
我是約格•辛克,我是一個牧師、作家,也是廣播和電視節目的製作人︵已經是 歲的阿公了!︶。
我是海蒂•辛克,以前是音樂老師︵ 年囉! 我們兩個人是四個孩子的爸媽,也是四個孫子的阿公阿嬤。
們,然後我們才能用更輕鬆、更幽默的態度,來處理一些原本看來是嚴肅的事。而到
護住,接著我們才能誠實地思考,什麼對我們的孩子是好的,怎麼樣可以繼續幫助他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先培養信任之心,相信孩子是被一雙比我們更大的手所呵
是多麼輕鬆和愉快啊!
省啊!當我們知道我們可以跟上帝一起處理一些我們可能會失敗的困難和問題時,將
給﹁他﹂。當我們可以不用獨自承擔教養孩子的責任時,肩上的擔子將會變得多麼輕
愛與憐憫對我們的幫助有多重要。它意味著,我們要將我們的小孩和他們的道路交託
尤其是,每一個嘗試過基督徒生活的人都知道,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上帝的
件事!每一個人,當他回顧自己過去所肩負的家庭責任時,都知道這種感受。
切艱辛、不怕一切碰壁的事,能捍衛住孩子對你的信任的話,將是多麼值得感恩的一
命,實在是一件既美好又困難的事。而且如果可以做到,成為孩子的好朋友,不顧一
每一個曾經努力嘗試過的人都知道,在今日要用一種好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瞭解生
年歲月,是我們用生命去思索、用經驗去淬練而來的。
並且繼續寫下去,一直寫到現在,我們的孫兒都已長大成人了。這本書歷經整整五十
當年在我們自己有小孩的時候,寫了這本書。之後我們就不斷地修正一些觀念,
60
最後,當我們對孩子提的問題想到一個答案的時候,或當我們與孩子共同對彼此相處 的日子,找到一個又好、又貼心的解決之道的時候,我們的心中將會充滿感恩。
約格•辛克
海蒂•辛克
6 7
84
87
前言
前 言
當我和內人正值四十五歲的中壯年時,我們的孩子正要離家遠去,於是我們夫妻 就一起坐下來撰寫關於這隻在天堂裡可能也有翅膀的狗狗的書。這些年來,這隻好狗 狗從商店的櫃檯、或者人手相傳,到了媽媽們或爸爸們的手中,牠已經如此走了超過 七十萬次。牠真是一隻非比尋常的勤快狗狗。過了三十多年,我們原本以為牠應該已 經夠老了,應該像我們一樣告老榮退,所以該是我們溫柔地拍拍牠的背、向牠告別的 時候了。當我們把牠叫出來再看一次時,卻發現這隻狗狗雖然依舊氣定神閒,但我們 卻感到毛髮直竪,我心想:天哪!從那時候到現在,時代的改變居然這麼大!無論在 家庭方面︵現今有許多單親家庭︶、在幼稚園、在 教養知識方面,尤其是在我們對教 育的理解中,特別是基督宗教教育方面改變之大,令人咋舌!我們心裡想,可憐的狗 狗啊,顯然,我們是該讓你退休了,安心上天堂去吧!於是我們和出版商坐下來談, 決定不再重新出版牠了。 就在作了這個決定二小時之後,電話中傳來一個清新、充滿活力的女性聲音:
﹁聽說天堂狗狗不再出版了,這是真的嗎?﹂我回答:﹁目前還有啦!但再過不久就 要停了。﹂﹁這怎麼可以呢!你可不能讓那隻﹃狗狗﹄死掉,牠可是經典之作吔!﹂ 我說:﹁是沒錯,可是那就得請別人重寫,我已經八十高齡了,不適合做這種事
格魯特 •
班萊姆女士︵ —
︶從頭到尾重新審視該 Regina Groot-Bramel
了。﹂結果,受到她那種殷切的關懷所感染,最後我們取得協定,由這位打電話的女 士,即由蕾姬娜
書的內容,並對於必須重新表達的地方進行修正。她本身是四個孩子的媽,且還收養 了二個孩子,可算是有經驗的母親與教育專家。而我們,也就是內人和我,接著就會 將我們的狗狗從頭到腳刷洗乾淨,讓牠好好飽餐一頓,然後重新送牠踏上宗教教育的 旅程。 當然,有一天牠也會變老,然後就會有人根據他自己的觀點,提出對於兒童宗教 教育的看法。我們絕對沒辦法說:宗教教育已經被研究透澈了!我們都掌握一切了! 但,我們就讓這隻變年輕的狗狗,再度在遊戲房陪孩子玩幾年吧! 不過,在這期間很多事都已經改變。在三十前年合宜的事情,現在幾乎都必須重 新思考、重新闡述、採用新的做法。那時反權威教育正風行,我們的狗狗當時的任務 是,以非常友善的吠聲來反對這種可怕的簡化。而今天許多人則呼籲對孩子的帶領方
8 9
前言
式必須明確,學前教育盛行,且知識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的狗狗可能認為,在某些 範疇裡,孩子們應該可以生活得更自由一點。由於這裡所談的是關於信仰方面的問 題,所以有些事在三十年前的宗教知識與實踐方面,被視為是普遍的先決條件,但這 些事在今天看來,都必須被解釋得更清楚、更詳細。 然而,有很多事仍然沒有改變。當年在寫這本書時,我們為我們那個市區的孩子 打造了一座兒童農場,養了馬和驢、山羊和綿羊、雞和鵝,還有一個小村落,其中蓋 了幾棟房子,有工作室和園圃,還為殘障兒童提供馬術治療。而這一切都是私底下與 幾位家長一起合作努力的成果。幾年前,我們將這個地方以及一百多位孩子,都交給 年輕一代的人接手,他們也繼續將這個農場經營得有聲有色。我們當時的想法是,在 水泥和地毯上長大的孩子,缺乏與活生生的動植物打交道的經驗,也沒有營造自己生 活空間的機會,很容易就會心靈貧瘠並逐漸枯萎;而我們有機會透過這種做法,利用 一種基本治療的方式來 處理心靈問題。這些事到現在仍然沒有改變。 然而,當時家庭中大部分的孩子都待在家裡,那些年輕的父母也視養育子女為 天經地義的事,因此我們必須特別花費心力在那些父母身上。而今天很多人到三十 歲或甚至更晚才開始規劃他們的家庭生活。當初我們希望父親們能在生活中加強與
Patchwork
孩子之間的連繫關係,這個期望在這幾年間已經看到結果了。不過在今天,除了小家 庭之外,單親家庭的族群也愈來愈大;此外,還有一種稱為﹁拼布家庭︵
︶﹂的族群,也就是父母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更換伴侶關係,而使得親戚關係一 Familie 再重新組合,形成另一種家庭型態。 另外,與三十年前的父母相比,今天的父母與教會之間的關係比較薄弱,而且也 比較不投入教會中。但若將我們的時代定義為一個沒有信仰的時代,這種看法也未必 正確,因為許多人確實比過去擁有更寬廣的道路,讓他們走出已不符自身成長需求的 信仰觀念,以獲得個人對信仰事物的信念。在許多人心裡,信仰意識已變得非常浮泛 和不確定;而且幼稚園裡能講聖經故事的老師也已經寥寥無幾了。現代人知道,自己 必須不斷學習,所以,他們也會認為,如果想要從一個模糊的宗教追尋過程中,獲得 宗教的基本知識,那麼,就必須有一個持續不斷的成長過程,才能讓想要繼續引導孩 子前進的成年人,都能找到一個他自己所持守的信仰。同樣的,當我們聽到孩子對自 己和大人們提出的問題時,我們就知道,想要找到基本且貼切的答案,我們絕對需要 某種程度的宗教知識。 從孩子與大人的對談中顯示出,我們大人所看到的,其實比孩子們認為我們所該
10 11
前言
知道的更模糊。而我們所知道的事,也遠比我們所願意承認的少太多了。我們常常隨 口把﹁上帝﹂掛在嘴邊,可是當孩子問我們上帝是誰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自己 也不是很明白。當孩子問到天堂、永生和千萬個其他關於奧祕的問題時,我們才發 現,自己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實在太少了。但這卻是個很好的反省機會:為什麼不好好 利用與孩子之間的交談,來幫助自己釐清:對我們本身而言,到底真理是什麼?我們 所信靠的到底是誰?或我們相信的是什麼? 不可否認地,我們都認為,在一個家庭中,父母之間互信互賴且關係穩定是令人 羨慕的。但在今天,這已經不是理所當然的事了。然而我們確信,不只是在基督徒的 圈子裡,而是只要在孩子踏出生命第一步的地方,這些已經﹁退流行﹂的信實觀念以 及一輩子的歸屬感,都會比其他琳瑯滿目的教育方針流傳得更久遠;此外,我們亦確 信,愛所展現出來的信賴感,正是孩子需要愛的原因。但這並不表示,單親媽媽或爸 爸就無法給予孩子可信靠的支持 ,或一個在開放和不斷變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就無 法找到自己的道路和過得幸福。但是,如果父母與孩子一家人能堅定相守在一起,一 定會來得更容易些、更有說服力、且更有幫助。 我們自己,四個孩子的父母以及四個孫子的祖父母,並不打算在此介紹一般的教
養知識。那些就交給教育專家們吧!我們要談的,是一般教養書籍常常忽略掉的那個 部分,也就是一般孩子都會察覺到的廣泛的宗教信仰問題。因為我們認為,這應該涵 蓋在一般教養之內,且應該屬於其中的一環。此外,我們也認為,所有的教育,即使 謹慎地避開了純粹宗教的範疇,不管是好或壞,有意識或無意識,也都是宗教教育。 可以討論的話題還有很多,無法在這本書中一一言明。我們只提供一些建議和提 示,讓天下的父母能互相討論並從中得到一些不錯的想法。宗教教育無法﹁照本宣
想要和您進行一場對話。如果要讓這 ──
科﹂來進行。如果我們想維持孩子對我們的信賴,那麼,每一個人都只能把自己覺得
海蒂和約格 ──
最重要的那個部分教導給孩子們。
回憶八十年前 親愛的讀者,我們兩人
場對話對您有幫助,那麼您就必須先知道我們是誰,並了解我們在此想要傳遞的經驗 及其背景是什麼。所以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我們兩人的童年,並說明當年的情形。 我,海蒂,非常幸運。我出生在一個良好、有名望的家庭,有一個弟弟。我一生 中和家人一直保持非常親密的關係,直到和我關係非常密切的父親在八十四歲時去世
12 13
前言
為止;我母親則是九十三歲時去世,她受過淵博的教育,並以此活躍於政治事務。當 然,在家庭中總是免不了有些問題、辛苦和糊塗事,我們家也不例外;但整體而言, 能屬於這個家的一份子一直是我心中十分感謝的事。父親的辦公室就在我家房子旁 邊,小時候,我每天都待在這裡幾個小時,父親工作時,我安靜地坐在父親大腿上,
他們現在都已經四十到五十歲左右 ──
1
──
以免吵到他。而在這個地方,我從父親身上得到對孩子而言無限重要的原始信任。這 些年來,我已經有四個孩子,而我們之間 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友誼關係。一切就像你所能想像的那麼正常、那麼美好。 而我,約格,我的際遇則與海蒂完全不同。我很早就失去雙親,我對父親的記憶 就只剩下兩個畫面。其中一幕是我三歲時,和哥哥們以及父親一塊兒坐在森林的草地
這種花。當我稍後聽到海因利希•封•奧夫特丁恩
上,身為園藝工人的父親指給我們看一種花。這花,若我記得沒錯,是藍色的,很可 能是歐龍牙草 為了尋找一種﹁藍色的花﹂而出走時,我總是認為他要找的就是這種在森林裡的小
,傳說中十三世紀的一位歌者,十九世紀開始成為多位德國作者的創作靈感來源 Heinrich von Ofterdingen
花。父親就在這個畫面出現的幾個星期之後去世,他給我的聯想就是這種花。對我而
言,他只是﹁走了﹂,去尋找這種﹁藍色的花﹂。他在當時的青年運動中,就像是一 隻候鳥,是一個擁有極大渴望的人。在我記憶中的第二幕畫面是,我站在垂死的父親 床邊。之後我幾乎都很少想到他,我從來就不需為了自由與他抗爭,他的形像一直保 留不變。對我而言,他一直活在他那個廣闊開放、我所熟悉的另一個世界中。 對於母親,我完全沒有任何記憶。她在父親去世的前一年就過世了。她是一位非 常喜歡思考和充滿活力的人,一生尋求正義,因為她認為這是上帝的國臨到人間的 基礎。一九一九年,父親和母親共同建立了一個很另類的莊園,一無所有的他們想與 其他一無所有的人一起生活,夢想著一個與他們才剛逃離的戰爭截然不同的未來。她 很年輕就去世了,我連一張能回憶她的照片都沒有。但即使到今天,她仍然陪伴在我 的思緒中。我偶而會夢到 她,尤其每當我要做某個重要決定時,她就會出現在我的夢 裡。在夢中,她穿著一襲灰色長裙,站在一個拱門前,光從門中透出。在這樣的夢 裡,她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話,但每當我醒來,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我根本說不出 她給我的感覺到底是慈愛、嚴厲,或是要求。但她一直給我一種信任感,且她總是在 緘默的陪伴中給我建議。 母親死後,父親再婚。婚後六個星期,父親就去世了。我就這樣跟著後母長大。
14 15
1
前言
要為四個孩子找個落腳的房子並重回職場,後母總是忙碌交加,於是我就常常被推 來推去,被送到這個或那個阿姨家是家常便飯,在很多個保育院待過,也和祖父母住 過一陣子;而每一個人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教養我。那時候,不到四歲大,我就已 經下定決心不聽任何人的話。我還記得那句話,那是我在剛開始上學那段期間為了向 自己保證自己的耐力時所說的話:﹁沒有人可以教養我!﹂我就是一個那麼難教的小 孩,在那些日子裡,無論是我的後母或任何一位老師都沒辦法跟我處得很愉快。 因此,我並不是從家庭環境或學校的基督宗教氛圍中接觸到宗教的領域,而是完 全以我個人獨特的方式開啟這扇門。在我八歲到十歲大時,我就常常孤伶伶一個人在 家鄉的森林中獨自遊蕩,在靠近施瓦本山 2的洞穴中躺在乾枯的落葉堆上過夜,或坐 在岩石上全然沉醉於觀看整個大地。對我而言,一個曾屬於我父親的絲布小帳篷,遠 比這世上任何一間房子更有家的感覺。 我 那 時 也 就 常 常 看 到 森 林 、 谷 地 的 河 川、 四 周 圍 的 屋 子 不 斷 在 我 眼 前 變 像 。 好 像 所有的東西都是用玻璃做的一樣,被強烈的光線照得清澈明亮。那是一道無比明亮、
,位於德國南部的中型山脈 Schwäbische Alb
非常溫暖的強光,是從萬物背景透出的一道光。當這道光一下子又暗下來之後,且樹 木和群山又再度出現時,我就知道:這裡的現實世界並非全部。它甚至還不算是重要 的。還有更多未知的事。有一個世界,它能夠向我開啟,且它的背景是一道強光。若 我現在談到這個世界或那個世界時,我所指的不是一個一分為二的世界,而是一個完 整世界的兩個層次。直到今天,這樣的經驗一直不斷以不同的方式伴隨著我。看來陌 生的東西,感覺上卻是那麼地接近。我所相信的,絕對是事實,就像我們在此所看到 或摸到的一切那麼真實。只要我們將自己的知覺打開,就會看到世界有多大;它既不 黑暗、也不在光明與黑暗之間搖曳閃爍,而是一道深奧奇妙的光。從與多位孩子相處 的經驗中,我現在知道,他們之中有很多人在熟悉眼前這個表面的物像世界之前,也 就是所謂的現實世界,也有過類似這樣或別的經驗,而且他們很清楚自己從這樣的經 驗中得到了什麼訊息。 十八歲的時候,我的青年時期就在進入一個充滿暴力和戰爭的黑暗世界中結束 了;在這個世界裡,我以一位年輕軍人的身分得到人被剝奪尊嚴的經驗。當時,我們 在軍中只學到三件事:即服從、殺人,和死亡。那時候一直在我心裡暗暗地支撐著我 的,就是世界深處那道隱藏的光。
16 17
2
從那時候起,我意識到一件事:做為一位老師或教育工作人員,我也絕對無法知 道一位年輕人真正在想什麼。我所學到的是,每一個孩子,無論他的思想或行為如 何,都應該受到完全的尊重,甚至比大人所需要的尊重還要多。我也學到,首先孩子 不是我們教養的對象,相反地,他們必須常常受到保護,不被我們的教養所影響,以 便他們能發展成為自己心中所嚮往的樣子。我學到的第三件事是,孩子絕不是只能向 大人學習,而是我們大人不敢接受一個事實:如果我們學習用孩子的方式接受世界、 接受現實,以及接受我們這些大人的話,我們就會從中獲益更多。或許我們會發現, 我們本身會因此更容易將所學到的這些事情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因為對我們來說,世 界已不再像童年所見那般地開闊,而我們也不會天天對自己的經歷感到如此驚嘆了。 你可以說,我的宗教社會化過程最後是成功的。但它成功的方式和其他孩子不一 樣。我從中學到的經驗是,我不能要求任何一個孩子照著某種既定程序去經歷社 會化 的過程。我學到的是,做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即使我只要用一句話就可以說出孩子可 以從我身上學到的東西,但在這之前我必須先成為一位聆聽者。雖然有時候我會刻意 強調自己的一些意見,不過這種傾聽也同樣適用於我和內人將與各位親愛的讀者在本 書所要進行的對話中。
18
1.禮物與讚嘆
出生
1 禮物與讚嘆
每一次我們將剛出生的孩子抱在手裡時,都覺得無比讚嘆。每一次都是一個新的 奇蹟。當然,在他的小腳丫上剛剛好有五個小趾頭,在兩個肩膀上掛著兩隻手臂,是 很﹁正常﹂的事。但我們猜測,每一個還對﹁不理所當然﹂的事還有感覺的人,都會 在一個健康的孩子身上看到能讓他感到讚嘆和心懷感謝的深層原因。且這讚嘆會一直 持續下去。每一句首次自孩子口中說出的話、每一個對生命感到喜悅和內心親密的新 記號、每一絲成長和發展的跡象、和每一次安然度過的危險時刻,都使我們發出新的 讚嘆。 但孩子本身也會以他自己的方式來認識這個一直讓他覺得驚奇的世界。他所看到 的第一個臉孔、母親的眼睛、雙手或嘴巴,對他而言都是新的,且與他遺傳到的反應 能力中所期望的一致。他經驗一個充滿謎團的世界,這些謎團逐一澄清與開啟,而他
那小小腦袋的構造讓它能夠儲存大量資訊。孩童的腦部是許多偉大奇蹟中的一個,它 的功能在於將孩子所體驗到眾多大大小小的奇蹟,變 成談話和行動的回應。 而父母與孩子雙方,又將這些讚嘆連結起來。父母首次與孩子一起聆聽拔浪鼓搖 出各種不同的聲音,或聽從隔壁房間傳來的音樂。他們一起觀看桌上花朵的顏色,欣 賞院子裡的暮光,並一起體驗與哥哥姐姐們的第一次接觸。在這個親子共組的小世界 中,父母和孩子不斷重新去感受一切,並對他們可以重新去體驗這麼多新的事物感到 讚嘆。這種心懷感激的讚嘆是所有理解、觀察和判斷的基礎,並不是奢侈品。能夠感 到讚嘆的人,才能夠看到和聽到更多,而且也能愛得更多。如果父母能將孩子視為奇 蹟,且一直將他們和孩子之間互相歸屬的關係也視為新的奇蹟,那麼,教養也會比較 容易成功。即使他們沒有太多如何教育小孩的知識,他們也會以完全不同、更親密、 更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一位來自中非的年輕母親曾唱過一首歌,它所描述的情形正是如此。
你將他賜給我――這個孩子, 我主,你將他賜給了我,
20 21
1.禮物與讚嘆
你希望,我和他一起玩, 把他揹在背上, 餵養他。
我主,若我背上揹的是黃金,那一點價值都沒有! 若我為自己穿上珍貴的服飾, 那也不與我相襯。 若我以最貴重的珠寶裝扮自己, 它只會像月光般失去光彩。
但我主,你將他賜給了我, 你希望,我和他一起玩,
──
把他揹在背上,餵養他。 於是我揹上孩子 腳步輕快,大步走向市集。
我主,你將他賜給了我! 我感謝你!
殘缺的生命更值得讚嘆 孩子會健康、順利和正常地成長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也許有一天你突然發 現,他沒辦法用雙腳走路;該會說話時,卻不會說;或者他常常會抽搐。也許在出生 的時候情況就已經很明顯:這孩子有缺陷,有殘疾,生病了,而且是一輩子的病。那 要怎麼辦呢?首先,我們要給你的建議是:不要責怪任何人,不要責怪自己或其他 人。有些丈夫會責怪妻子:﹁妳真沒用!生不出一個正常的孩子!﹂今天我們常常以 成就來衡量一個人︵一般人對一位母親所期待的成就,就是要她生出一個強壯、健康 的孩子︶,但卻沒有注意到,這種做法是多麼地不公平和誤謬。當然,父母也可以對 彼此說:我們兩個都失敗了。但這也是不對的。在正常的情況下,不論父親或母親都 沒有失敗,而是他們要一起接受一個任務,並共同擔負起孩子的命運。他們有了一個 孩子,而且也應該肯定這個孩子。對於一個生病或殘疾的孩子而言,這甚至是他所最 需要的:被愛與被接納,而不是被一 張無形的、充滿譴責的網羅纏繞住。
22 23
1.禮物與讚嘆
因此,如果妻子暗示,丈夫的祖父也有殘疾,所以孩子一定是從父親那邊得到這 種遺傳的,也是不可取的做法。﹁這是他從你那裡遺傳來的!﹂男人和女人一旦結 婚,他們有的不是兩個命運,而是一個共同的命運;而且也只有在一個婚姻中成為共 同體時,男人和女人才能共同承擔起這個命運。所以他們要試著接受這個﹁分派給他 們﹂的小人兒。因為他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就像每一個健康的人一樣,而且他有自己 的命運,更特別的是,他對自己的生命時常有他相當獨特的喜悅。此外,他也常常為 父母和家人的生活帶來他獨特的豐富色彩。 我們認識一些家庭,殘疾的孩子一開始就受到理所當然的愛所圍繞,這樣的孩子 因著他毫不做作的愉悅,而和兄弟姐妹之間自然地建立了緊密的連結。這時候,讓我 們覺得讚嘆的情況又出現了。我們會讚嘆,這樣的一個孩子,他對生命的喜悅和熱 愛,其活潑程度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太多了;我們也會讚嘆,我們與他連結的愛可以有 多強烈。 也許你不太願意相信,但根據 多年的經驗,我們敢說:一個殘疾孩子所能給予的 愛,以及他能夠豐富我們生命的程度,並不亞於一個所謂正常的孩子。而我們也常常 經驗到,從某些殘疾孩子身上會傳達給我們一些非常特別的訊息,那是來自一個我們
不能接近之世界的信號;透過他,一個非常獨特和充滿奧祕的恩典進入到我們的生命 當中。你現在不必相信這些,但如果你願意把與殘疾孩子生活所帶給你的經驗,視為 是一個珍貴的寶藏,是件很好的事。這是許多父母,還有許多照顧者和教育工作者, 他們在長年的工作生活中與殘疾孩子相處的切身體會。
不要被恐懼征服 教育原則就像天氣一樣瞬息萬變。自從有自己的孩子以來,如果我們要確實遵循 那些曾經流行過的教育原則的話,那些大原則至少已經徹底轉變過三次了。奇怪的 是,這些理論的壽命是那麼短,在它們出現的短暫期間又被攻擊得那麼激烈,卻沒有 任何教養原則能適用於所有的父母、所有的孩子以及所有的情況。我們的四個孩子, 每個都不一樣。對這個孩子恰當的事,對另一個孩子 可能是錯的。歸根結底,重要且 正確的是,我們要全心關注在每個孩子所帶來的獨特情況,並針對他獨特的本質予以 充滿愛的回應。 對年輕的爸爸和媽媽而言,最重要的是信任、相信大部分的事,而且是那些最重 要的事,大都能﹁自然而然﹂地出現、發展並達成其目的。他們必須相信,蘊藏在孩
24 25
2.第一個歡慶
子和父母身上的力量能自然而然對最重要的事發揮其作用。孩子出生之前,一切也都 已經自然運作。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前,最重要的也是不要干擾整個過程。這種信任能 讓父母和孩子、以及父母相互之間,即使在困難的情況中,也能凝聚在一起,互相支 持。 如果我們能給你一點建議的話,那就是:不要被恐懼征服。而是讓一開始的這些 強烈和重要的經驗開花結果!不要讓孩子為生活所帶來的喜悅被奪走,並守護他們未 來將帶來的喜悅。而且你要相信,孩子的成長只有少部分與其學習能力有關。這個生 命所需要的、以及對你的要求只是:你要尊重和愛他的獨特性,並為這小生命做那些 必要的事。為了讓你的教養能夠成功,你所必須擁有的是一顆感恩、富想像力以及無
2 第一個歡慶
條件支持孩子的心,並對所發生的奇蹟感到讚嘆。
生日 在孩子的生日宴會上,我們會許願,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地長大。我們會祝福 他,希望他以後幸福,並為他人帶來幸福;希望他是蒙上帝祝福的人,並能成為別人 的祝福。我們祝福父母能享受孩子帶來的喜悅,並願他們全家能享有穩固的平安。 蒙神祝福,這聽起來很老套嗎?也許。但我們最誠懇的盼望是,願上帝祝福這孩
或許 ──
子,也就是喚醒他身、心、靈的全部力量,讓他結出豐碩的果實;願上帝帶領這孩子 走上一條他能找到自己使命的道路,並為別人帶來祝福和喜樂。
洗禮 因此我們認為,慶祝孩子的出生也包括了將他帶到教堂中受洗的那一刻
還穿上家族代代相傳的受洗衣。我們不知道,這習俗對你而言有多重要,但我們認
26 27
2.第一個歡慶
為,往後所有的基督宗教教育都與受洗有關,且都建基於受洗的聖禮上。 首先,那些獲得一個美麗和健康孩子的父母心裡會油然生起一股感恩之情,因為 孩子和母親在生產的過程中,也很可能會發生完全不如人願的情況。因此,對整個家 庭和教父母而言,受洗表示他們將孩子帶到上帝面前,眾人在此聚集,並感受到或說 出:
這是我們的孩子。 我們感謝你。 這孩子不是我們給予自己的。 他並不屬於我們。 我們只是他的受託者而已。 我們請求你護佑他, 引領他、祝福他。 我們請求你與他同在, 在他一生當中、
在一切事上,賜福給他。
我們也可以將受洗視為一個人被上帝收養。當然這只是一種意象、一種象徵,如 果你真要這麼想的話。由於孩子透過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來到這世上,他是這對父母 的孩子,所以有權利叫他們爸爸、媽媽。但有一天,這孩子會在外在或內在的形式上 失去他的父母,到那時候,他該依靠誰?他依靠的是什麼?是人嗎?長期依舊不斷地 被愛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洗禮中,我們請求創造這孩子的上帝成為他的父親。因 為,這會完完全全改變孩子的一切。他不是恐懼地站在那裡,面對偶然或命運的威 脅;而是在別人都看不見自己前方的道路、在別人都找不到生命的 價值和意義時,他 還能充滿信任地說:我們在天上的父! 在洗禮時,水會特別讓我們知道這個儀式的根本意義是什麼。因為水象徵生命和 死亡。來到這世界的人,有一天也會在這世界裡死去。就好像落到很深的水中,如果 沒有人將他從水中救出,時間一久,他就會失去生命。更進一步地說:活在這世上的 人,如果張開眼睛的話,就會看到身邊盡是痛苦和恐懼的大海;而活得愈久,就會看 到愈多人沉入這片海中。也許他自己也沉入這片海中。到最後:來到這世上的人,沒
28 29
2.第一個歡慶
有辦法讓自己免於犯罪,而且也沒有任何方法讓自己從這種罪性中脫逃,除非有人將 他的罪債解除。 以前,這些象徵都比現在更明確。以前,孩子會全部被浸在水中,浸到一個古 老、深鑿的洗禮石池中,然後被抱起。這形如半球狀的洗禮石池就像一個被罪惡、痛 苦和死亡主宰的下半部世界一樣。但洗禮卻告訴我們,人會從死亡中被拯救而進入另 一個生命。 在我們的祖父母那個時代,人們會說:﹁我們將一個孩子從洗禮池中舉起。﹂ 這其中,﹁將之舉起﹂是最重要的。它代表的是獲救、復活。就是這種未來感和希望 才會使基督徒與教會產生連結。正因為如此,透過洗禮,孩子被接納進入教會中。 今天牧師和神父們只在孩子額頭上點幾滴水而已。媽媽們當然很開心︵誰知道孩 子在古老的大教堂裡洗個冷水澡之後會不會生病?︶。但也因此,我們才很難明白, 其實這一切基本上反映出耶穌所走過的道路。一個受洗過的人可以說:耶穌基督怎麼 生活,我也怎麼生活。死亡對我而言不是結束,也不是破 產,而是另一個完全不一樣
1 意思是讓孩子受洗。
新生命的開始。我過去所犯的罪,不會帶到新生命中。上帝會重新創造我,且我會以 一個新人的姿態重新生活,是一個被救贖的人,一個自由的人。 因著受洗,我們要表達的是,我們不像一般人所說的那樣,是一顆孤獨星球上的 ﹁赤裸猴子﹂,也不是一個生物演化過程中的偶然產物,而是一個擁有高度價值、基 本上擁有無限價值的人。受洗是信任和平安的基礎。曾經思考過洗禮的人,不需要將 自己想像成一個比原本的自己更偉大的人,而且也不需要懷疑自己。他能夠自我肯 定。如果他知道上帝肯定他的話,他又為何不肯定自己呢? 這種因受洗所帶來的平安,對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幾乎 每一位做父母的人都會經歷到那麼一天,他們可以慶幸不必再獨自承担孩子的生命和 成長的責任。當父母覺得自己的教養技巧和力量已經到達極限時,受洗對父母而言真 是一大安慰。而從以前到現在,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我們現今的時代一樣,有這麼多 父母所承受的已經徹底地到達他們的極限了。
名字 當牧師或神父為一位孩子施洗時,他會叫出孩子的全名。藉此,他要表達的是:
1
30 31
2.第一個歡慶
這不是指任何一個其他人或所有的人,而是只指著你,約翰;或只指妳,娜塔莎;或 只指你,達尼爾。你,這個小人兒,上帝創造了你,且不是為了讓你死亡,而是為了 讓你活著而創造你。 名字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許多的發展過程,爸爸們通常都沒有機會全程參與。爸 爸們既不能懷孕、也不能生產、更不能哺乳。所以我們才需要媽媽。但有些事情爸爸 們可以做得像媽媽一樣好,偶而給孩子換個尿布,用奶瓶餵他,尤其是和孩子說說 話。即使孩子還不能明白爸爸說什麼,但爸爸還是可以告訴他一些事,尤其是不斷地 呼喚孩子的名字 ,使孩子能一再從爸爸的口中聽到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是誰。總有 一天,孩子要面對自己,要肯定自己。而如果他很早就發現有人肯定他,他就會更容 易肯定自己。 有一次住在渡假屋時,我們隔壁住著一個義大利家庭,他們有一個才三個月大的 兒子,叫做喬凡尼。看到那位興奮的年輕爸爸整天把孩子抱在手上,在屋子或院子裡
喬凡尼 ──
喬凡尼!﹂剛開始時我們覺得很有趣。 ──
走來走去,不斷用各種聲音和語調,時而對 孩子細說、時而輕聲地呼喚、時而對他高 唱﹁喬凡尼 但後來,我們發現孩子在充滿愛與溫柔、親密和力量的情境中聽到自己的名字,
這實在太棒,太美妙了;而對一個孩子而言,再也沒有比這更美好的方式,在他自己 的生活中,在﹁喬凡尼﹂的生活中成長的了。 當你告訴自己的孩子他曾經受過洗時,你可以向他解釋他的姓名的兩個涵義: 你有一個名字。這就是你的名字。你就是你。你有自己的臉孔,有自己的黑色頭 髮和棕色眼睛。你是獨特的,是特別的。而在你受洗時,上帝對你說:﹁無論你長得 如何,我都可以從千萬人當中認出你,而且我會將你保護在我的手中、引領你、愛 你。﹂你有一個姓,你的爸爸、媽媽和兄弟姐妹也都有同樣的姓 2。所以我們是互相 歸屬的一家人。你的父母姓什麼,你就姓什麼。而且上帝希望,我們就這麼互相歸 屬、互相支持,並凝聚在一起。在你受洗時,上帝對你說:你屬於所有像你一樣受過 洗的人。這些人在我 們的小家庭之外,組成了一個大家庭。即使我們的父母過世,或 當你覺得沒有人支持你時,你也不必自己孤伶伶地生活。接受洗禮者的這個團體,是 你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歸屬的團體。
2 一般而言,德國女性結婚後即只冠夫姓,近年來法律修改後有同時冠夫妻兩人的姓。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