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期《半半人間》

Page 1

編輯室語

巡遊的終點

二零二一年初,編輯們忙碌的規劃著採訪對象、邀訪時間、美術設計、攝影邀約及後續宣傳事 宜,然世界在五月迅速變動,不過一個禮拜,雙北恍若空城,在一陣慌亂中,《拾幾頁》終究 迎來了出刊。《拾幾頁》作為大學編輯的作品,盡可能以青澀粗糙的筆刻畫出幹練而精細的文 字,無數次翻閱市面上前輩們的作品,在模仿與學習、校稿與退稿之中,慢慢學會什麼是編輯 刊物,內容中隱約可見努力的痕跡,一字一句間都潛藏著編輯們想推廣的人事物。

本期《拾幾頁》以半半人間為題,討論取捨與追求的問題。在這個命題下,預先假設了每個人 在一開始都並不完整。我們在生活裡巡遊、在生命的浪潮下與人群不斷碰撞,受各種事物改變 與形塑,在過程中重新審視或微調自己,努力的相信並去實踐自己想像中的願景,於其中或許 能找到或發現自己所缺失的部分。欲得以成「圓」、得以不再僅有「半」,是我們共同的念想, 而決定留下兩個「半」,是因相信人們最終都需要保留一些「自己」,它會是起點與終點,陪 伴你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選擇。

《未來媽媽》的編劇劉中薇一生經歷許多困境,自由的心如今安棲在家庭之中,一路走來, 「愛」始終是她不變的選擇;居家防疫宅生活,追劇滲透日常,電影專欄將影視作品中的的選 擇放大,帶領讀者深入作品體會角色們的內心掙扎與最終選擇;作家謝旺霖出版作品《轉山》 與《走河》,帶領讀者與他一同流浪,對他而言,流浪是否是他所尋到使他完整的缺角?溫室 雜草自街聲發跡,玩團的路上人群來往沓雜,「樂團」是否是他們會願意安身的夢想?

在尋找著缺失一角的同時,我們不斷向前滾動,在旅途中經歷過許多抉擇、放下過許多選項, 或許曾感到後悔,又或許對前進的道路感到遲疑,透過本期刊物,你可以稍微緩下腳步,以第 三者的角度參與他人的選擇。缺失的一角並不代表欠缺,而代表期望自己更好的心情。

在闔上書本、再次直面生命的選擇之時,願你我都能謹慎而勇敢地面對每個選擇。

總編輯 1


主編

黃奕瑜

執行編輯

廖宜美

時間走得越發快了,轉眼又是夏天,是適合

急躁跟頹廢並存,急躁著一無所有,頹廢得

揮灑青春的季節,但自己好似已經不在那個

一無所謂。

狀態,怕熱又怕曬,怕意識隨著熱氣蒸發。 也許該蓋一座溫室,裡頭全天候溫控與澆

清醒奔跑,再睡去,今天是充實也是毫無長

灌,或者擁有一個冰箱,把自己放進去冷

進。

藏。 怕自己到頭一場空,那便讓它空下去。 試圖讓自己慢下來,畢竟焦慮不會減。常以

糖、音樂,還有孤勇的浪漫,一天又平安地

咖啡續命,餘香繚繞心緒,附在因碰倒而留

度過。

漬的桌巾和一張張慌張掩蓋祕密的面紙。指 尖在鍵盤上敲打,寫點不知所云,常想已經 過了輕易吐露心事的年華,沒事就在字裡行 間藏些關鍵字,暗藏一點期待或呢喃。

2


成員小語

企畫編輯

黃博英

自知不是一個特別喜歡易動的人,卻總是不

企畫編輯

劉亦真

總是想要在迷茫裡尋找一片出口。

間斷地找尋努力的目標,以便搭上熱烈的尾 聲車,短暫為某個時段贏得某些應得的讚

抉擇於我來說,是焦慮,是迷茫,是截止線

許。到頭來總會發現,那好似都不過是如同

迫近卻無力做些什麼的慌張與絕望。然而

在炎夏擁抱炭火的某種虛張聲勢的幸福。

「人生是迷茫的,探索是摸不出方向的。但 你只要記得,你是足夠優秀讓路出現在你面

回家突然就變成了一件需要羞赧的事情,

前的人。」我願意這樣相信著。

「只因你過份自由,卻又有條件追求奢侈。」 短暫幾年的時光像是離了婚隱忍,幾年後回

如同我願當隻長頸鹿,或者當隻狸貓。

家的棄子,無從對誰說起,而也亦沒有人是 能夠接住自己的例外。

仍舊不間斷地在尋找,一個足以浪漫到就可 以就這麼死去的日子,然後帶著這份美好繼 續活著。

3


企畫編輯

廖宜軒

我還在尋找屬於我的未來。

文字編輯

張家將

詩,是可以編織出人的一語言。我寫詩,一 如我呼吸、行走、坐臥,這樣自然,而在詩 裡我可以是風、是雨、是海、是有人愛的、 愛人的。

企畫編輯

顏良宇

想寫點廢話,卻寫不出來。 索性就這樣。

迷惘的靈魂啊,安靜地運轉吧。

文字編輯

王姿閔

細胞大多七到十年更新一次,每逢七的倍 數,期待體會重生的感覺,歲月緩慢風化、 鏽蝕、龜裂、剝離、落土、化塵最後散佚, 它們帶走昨日的既視感,徒留隱隱作痛的後 遺症。生命必然的裂縫,我總感覺進來的不 是光,而是癢,且肆無忌憚。

4


成員小語

文字編輯

林芷筠

完成一本雜誌,如同吃完一道美食,滿足卻 又悲傷。希望正在看的你能感受到《拾幾 頁》用心的一字一頁。

文字編輯

黃心慧

在生活間拉扯自我,取得平衡。 添了年歲,不願長大。

文字編輯

李沁穎

總是在矛盾的夾縫中徘徊,厭惡城市的喧囂 粉塵,卻又害怕安靜下來的空城。厭惡世俗 的價值觀,卻還是時常以這樣的方式來看待 世界。人,或許就是這樣矛盾的生物吧。

文字編輯

張鈺凰

生有熱烈,藏與俗常。

5


拾幾頁 14

目 次 編輯室語

01

成員小語

A. 中文系出品

兜兜轉轉的自媒體之路 ——許伯專訪

B. 封面故事:半半人間

愛是選擇,是不會浪費人生的事

——劉中薇專訪

——紀展兒專訪

尋到夢想的彼方 人間小人物

C. 電影專欄

如果,你只能有一個願望

D. 音樂專欄

浪漫矛盾的雜草

02

黃奕瑜

08

黃于真

18

劉亦真

28

黃奕瑜

32

黃于真

36

廖宜美

42

黃博英

48

——專訪溫室雜草

E. 漫行旅人

冬日裡的魚湯正在沸騰

6


目次

F. 你說我聽

思想礦脈底下的開拓者

黃博英

54

黃于真

58

顏良宇

60

劉亦真

62

王姿閔

64

顏良宇

66

黃奕瑜

70

——作家謝旺霖專訪 G. 拾事時識

The wrong generation ——Z世代抗議

H. 攝影專欄 You are what you photograph I. 書評專欄

人生交叉口

J. 故事搜集

選擇症候群

K. 風格小店

一間影像黃金屋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 L. 淡水詩篇

詩寫淡水

7


中文系出品 ——

兜兜 轉轉 的 自媒體之路

撰稿 黃奕瑜 協編 黃心慧、李沁穎 攝影 黃于真

許伯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中文所畢業,現為全職 Youtuber, 與 妻 子 簡 芝 共 同 經 營 頻 道「 許 伯 & 簡 芝 ── 倉 鼠 人 」, 2016 年以家中萌寵為主題開始經營頻道,拍攝「從零開始 養」系列影片爆紅,也多方嘗試各種風格,頻道訂閱數達 62.1 萬(截至 2021.05)。

8


中文系出品

許伯專訪 —— 9


在快速變動的世代,任何事物都是快的,它突 然出現,下個瞬間也可能消失在資訊的浪潮 中。許多產業沒落,新興產業興起。幾年前民 眾對於媒體的選擇逐漸轉移到網路上,在各大 平台上,以文字或影音等形式,傳遞文化和資 訊的方式有了更多元的載體,也有人開始經營 自己,開創「自媒體」產業。

自媒體的門檻不高,只要有心經營,打造個人 風格,透過人格魅力和平台演算法就能被推 廣到大眾眼中,例如全球前幾大的影音平台 YouTube,頻道就像獨立的電視台,搞笑綜 藝、電影解說、說書、街訪、社會實驗等等題 材,整個自媒體產業的蓬勃發展,也讓許多人 趨之若鶩,進而跟上這股風潮。

本 期 中 文 系 出 品 邀 請 到 頻 道「 許 伯 & 簡 芝 ──倉鼠人」,於文化大學中文系及中文所畢 業的許伯,分享他於中文系畢業後兜兜轉轉的 人生。許伯自考研究所並兼任教職、回鄉做水 果批發,而後與妻子一同做婚攝,到現今成為 全職 Youtuber,在多個領域轉換之下,心境 上有許多轉變。在世代洪流的浪尖中,對於學 子的迷茫,許伯在採訪最後說道:「每件事都 多嘗試吧!不要太脫離這個時代,膽子變大就 什麼都敢做了。」 10


中文系出品

探尋與重拾間的徘徊

與許多前來就讀中文系的學生一樣,許伯 因為喜歡閱讀小說,對於創作有所憧憬, 懷著作家夢而報名中文系。然而進入中文 系之後,許伯發現與想像中的中文系全然 不同,在學業上,中文系所學之於許伯, 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啟發,印象深刻的是有 一次課程,老師要求學生以戲劇作為報告 的表達方式,那次經驗也許也在不知不 覺中使許伯發現「被拍攝者」的樂趣, 以及以影像表達和記錄的過程,是作為 Youtuber 一開始的初衷。

大學生活對於許伯來說,是多了許多自己 時間,要學會安排自己生活的階段。喜歡 閱讀的許伯在大學時期經常待在圖書館瀏 覽各種題材的小說,他坦言,自己在畢業 後每每想起,都覺得也許當初可以再多嘗 試一些,也許修不同領域的課程或參加各 種不同的社團,甚至從當時就開始經營 YouTube,畢竟中文系就是一個必須要 主動去探索事物和規劃目標的科系。

畢業之後,原本與同學一同報考公職,但面對 複雜的法條,加上當年研究所名額增加,許伯 放下無聊的法條,決定報考文化中文所。「當 時也沒有想很多,就是覺得還年輕,什麼都試

試看。」笑談當時報考研究所重拾學術的過 程,在大學四年的學術薰陶下又繼續往中文學 術走,當時的許伯仍然有些迷茫,但也是他在 人生路上摸索下的選擇。

11


於生存中善待生活的設想 在談到職場經驗時,許伯侃侃而談他在職場

越多,利潤也從中一層一層被剝削,對於那些

的經驗走跳,從水果批發和教職,一直到與

攤商來說,或許工作只求溫飽,但如今這個世

妻子一起從事攝影相關行業,最後成為全職

代的人們目標並不止於生存,而是往更遠的路

Youtuber,對他而言,人生就是多嘗試、多

邁進,許伯同樣不想止步於此,他渴望觸及更

看看。

多不同領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許伯曾任教職,碩士期間學長介紹他到某間私

說起接觸攝影領域的部分,許伯說最一開始對

立高職夜間部做兼任教師教國文,即便是接觸

攝影有興趣的其實是妻子簡芝,自己則對於研

他喜愛的文學,到後來因認為不適合自己,以

究器材其實更感興趣。他與簡芝一起從事公司

及兼任教師不穩定的現實層面顧慮而再次轉換

聚會、婚禮攝錄的相關行業,從一開始的助

跑道。畢業後許伯曾回到家鄉一陣子,協助家

手,幫忙扛器材開始,到後來經過友人建議,

裡做水果批發買賣。從小看著父母辛勤忙碌的

開始學習攝影技術,開啟人生全新的嘗試。在

背影,他曾想過就接下父親的生意,一輩子從

職場上的多方嘗試也為許伯後來經營頻道的風

事水果批發,「以前父母靠水果的買賣把我養

格走向奠基,Youtuber 是一門需要新鮮感的

大,在一開始也是穩定的一份收入來源,但

行業,除了不同領域在過程中玩出興致,亦能

近幾年真的常常聽到生意越來越難做的抱怨

收獲許多從未體驗過的事物。

了。」時代的演進,許多物品的銷售通路越來

12


中文系出品

從零開始練習 說起開始經營頻道這段路,為了練習手動對焦

材,逐步嘗試搞笑、生活及手作等主題,也為

以及剪接技術以精進相關技能,想到家中飼養

後來頻道的風格多樣打下基礎。

的小倉鼠便是最好練習的對象,用影像為萌寵 紀錄生活,也透過簡單的劇本和剪輯特效,讓

頻道內最出名的系列莫過於富含教育意義的

影片內容更生動有趣,放上 YouTube 除了希

「從零開始養」系列,因為家中飼養鼠類,希

望被看見,另一方面是有個地方保存這些回

望題材方向與鼠類有相關,陸續採訪了倉鼠、

憶,從此頻道「倉鼠人」誕生,開啟了兩人一

天竺鼠及龍貓的飼主,也從他們口中聽到鼠類

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相關協會在救援這些萌寵時的所見,也許是飼 養環境不當導致寵物受傷、死亡,或是因為不

頻道一開始紀錄小倉鼠的生活,配合道具讓

瞭解寵物習性,沒有做好分籠而導致過度繁

小倉鼠「擬人」演出,可愛的模樣吸引眾多

殖,以及生存空間狹窄導致照料不周造成的髒

觀眾點閱,後來又有被棄養的小鵪鶉進入了

亂和疾病等不堪的景象,許伯深有感觸,提出

許伯一家的生活,也為頻道帶來不一樣的色

他的想法:「當時感覺學校,甚至社會對於生

彩,在頻道逐漸走向穩定經營的狀況下,頻道

命教育這一塊好像並不是太注重。一個生命以

也稍微改變了經營路線,2018 年更名為如今

品種和價格這樣奇怪的方式衡量。即便學校沒

的「許伯 & 簡芝 ── 倉鼠人」正式成為全職

有教,我們能不能夠做點什麼,如果觀看我們

Youtuber,頻道內加入更多以人為出發的題

影片的人們也因此從中改變了什麼,也許這些

13


聽來可怕的事情就不會發生,或許整個情況就

的頻道和充實豐富的內容,以及粉絲在留言處

可能會改善。」抱著這樣的想法,「從零開始

的回饋和感想。

養」系列的雛形逐漸生成,後來頻道的影片也 能看見許伯訪問各種不同動物的照養員,體驗 飼養那些動物的方式,瞭解動物習性,希冀能

適時保持幽默

對於現今中文系學子的徬徨,當時的許伯也走

透過這樣的方式,讓許多常常「衝動飼養」的

過,跟多數迷惘的學生一樣,大學時期的他只

飼主們,多了個管道瞭解並斟酌。

有按部就班的讀書,並維持著閱讀的興趣,沒 有特殊專長或能力,畢業後他選擇一次次的嘗

14

談及將自媒體經營擴張為主業,許伯坦言,

試,找到「可以吃飯的興趣」。許伯認為,人

剛 起 步 時 多 少 有 些 緊 張, 但 夫 妻 倆 都 覺 得

其實有很大的潛能和天賦,只是我們都很少去

Youtuber 這個行業非常的有趣,極大的變動

挖掘它,也因此他透過多方嘗試,在各個領

性會不斷遇到新的人事物,是很有挑戰性的職

域接觸中找到現在的道路。現在的自媒體經

業。「在我們頻道還沒有什麼收入的時候就決

營,因為變動性大,許伯的特質正好適合從事

定要衝衝看,很多行業都有不確定性,可能因

Youtuber 這類型的職業,提到嚮往從事自媒

為外來的衝擊或其他因素,忽然就沒有了工

體經營的學子,許伯也建議,當今是鼓勵人們

作。就覺得,現在有這個機會,也做好準備了,

展現個人色彩和魅力的時代,保持一定的熱情

那為什麼不去試試看?」當時滿腔熱血的想法

和新鮮感,展現鮮明特色才是在這個行業長久

和實踐,現如今也得到成果,我們能看到多元

經營的訣竅。


中文系出品

關於許伯從業後的心境轉變,他說道:「我覺

的工作,可能有天就突然沒有了。所以我覺得

得這並不是單一的事件或者是短暫的過程。在

無論什麼工作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大變化,即

經歷這麼多事情後,跟五年前的自己相比,我

便自身的實力不夠,但若能夠持續精進專業技

覺得自己變得好像更積極主動一點。很多以前

能,多挖掘自己的天賦,就會有更多的橄欖枝

不敢做的事情,現在會想說好像試試看也可

拋向你,就有辦法從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甚

以。」踏入 Youtuber 圈子後,許伯不只漸漸

至可以活得還不錯。所以想方設法精進你拿手

習慣上鏡主持,他接過演講、媒體採訪,向民

的那個東西,去抓出任何可能的機會,那你就

眾傳達那些頻道中的核心價值,以及自己的人

有機會去開創更好的一片新天地。」

生故事。那些他以前不習慣的,後來逐漸勇於 跨出舒適圈去前行。許伯不只希望頻道越來越

其實在探索未來的路上也與 Youtuber 經營有

多元豐富,也期待自己成為更有趣的人。他認

所類似,我們並沒有太多閒暇時刻可以回顧過

為每種行業都有所謂的生命週期,能做的僅是

往,只能於短時間內得出總結,又投入下一段

觀察社會,求新求變,以及對於人生適度的保

旅程。許伯的人生也是大多數人所走過的路,

持幽默感,它會成為人的抗壓能力,笑著度過

在不斷的試探摸索,適度浪費光陰並賣力拼

艱難和迷惘的階段。

搏,用時間和熱情燃燒自己,並以敏銳的目光 持續觀察世界,游移於這個時代,不被世代的

面對大環境的不容易,許伯一次次闖過,對此

浪潮淹沒,人生沒有最正確的選擇,僅有願意

他也深有感觸,「現在回想當時我覺得很穩定

走下去的路,以及還持續努力的自己。

15


16


繪/廖宜美

17


愛是選擇, 是不會浪費人生的事 ——劉中薇專訪 撰稿 黃于真 協編 廖宜軒 攝影 張育瑄

2021 年上半,台灣疫情彷若獨立於世界之外,隨著全世界串流網路平台發展,台灣也跟上 了線上看劇的世界潮流,在家防疫的日子裡「追劇」成了常見的選擇,而在這其中,今年 於台灣爆紅的影視作品《未來媽媽》以女性所面臨的家庭問題為主軸,觀看受眾涵蓋老中 青,一時無出其右。 以溫柔而又犀利的筆法揭露現代社會中關於家庭與生育的各種現象與問題,生兒育女是否 是女性唯一且必然的選擇?「女人的未來,一定是媽媽嗎?」一句,擊中了多少曾經歷過 如劇中那般掙扎的家庭。我們不禁好奇,在影視作品背後,《未來媽媽》編劇劉中薇,是 如何看待家庭?她一路以來曾經歷過哪些取捨?

18


封面故事 簡介︱劉中薇 政治大學廣電研究所畢業。 作家、編劇、大學兼任講師、企業講師。 影視作品有《星願》、《清秀家人》、《幸福的起點》、 《女王不下班》、《檸檬初上》、《涼生,我們可不可 以不憂傷》、《未來媽媽》。動畫腳本作品《Choobies 超毛星》,曾入圍第 47 屆金鐘獎動畫節目獎。 個人出版作品有《戀的芬多精》、《星願》、《不是你 離開我,是愛情離開了我們》、《幸福從自己的窩開 始》、《愛在世界開始的地方:墨西哥漂流記》、《今 天天氣晴》、《暖活:愛得還不錯的那些故事》、《把 全世界的溫暖都給你:劉中薇短篇故事集》。

採訪當日下起大雨,晨時滂沱的雨水落下,幾近乾枯的大地獲得滋 潤。彼時台灣正於缺水的邊緣徘徊,那日落下的正是場及時雨。與劉 中薇聯絡的過程極快,簡明果斷地答應了我們的邀約後訂定時間,信 件往來間,盡顯其節奏明快、率直而認真的風格,採訪那日,劉中薇 踏著細跟鞋信步出現在編輯們的視野中,臉上的笑容沁涼而細膩,正 如晨時所見的雨。

19


溫暖地活著

劉中薇的家庭背景多元,在成長過程中,有過三 位母親與兩位父親。家庭對於成長中的孩子而 言,或多或少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當問及家庭對 她的影響時,她以「開闊」作答。對她而言,教 會她愛為何物的人,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叔叔。 「我的叔叔算是把我帶大的人,我在他身上學到 了什麼是愛、什麼是『愛的寬廣』。我結婚後也 想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家人。」結婚後親密的家庭 關係變為兩倍,需要承擔的責任亦是兩倍,但對 劉中薇而言,所收獲的「愛」也將以倍數成長。

二零一四年,劉中薇出版以《暖活:愛得還不錯 的那些故事》為名的作品,其中收錄許多生活中 觀察並記錄下的細碎時光,關於「愛」,雖難以 具體感受或觸及,但劉中薇總能以獨到的眼光感 受並將之以文字雋永留下。「叔叔一直都是很支 持我的人,不管我有什麼瘋狂的舉動,他都會讓 我去試試看。」劉中薇與我們分享,在年紀尚輕 時她於紐約流浪,當時接受了淡江大學的邀約, 預計將於來年二月回到母校教書,那時偶然看到 一場非洲鼓的表演並深受懾服。「它在呼喚我的 靈魂。」她形容道。悸動之下與叔叔分享想去學 打鼓的想法,大多數的父母聽到這裡總會開始止 不住的擔憂,不穩定、沒收入、不切實際,但叔 叔並未提及這些,他認真地回覆並提出建議,詢 問她是否需要通知淡江取消授課並開始規劃學習 非洲鼓。或許是出自這無條件的支持與信任,在 劉中薇生命的許多重大決定中,皆能看見叔叔參 與的痕跡。

國三時劉中薇生了場大病,因而少去學校,後來 聯考進兩所出路迥異的校系,母親認為她應選擇 商科學校,畢業後順理成章成為會計,若能遇到 好對象亦可就直接踏入婚姻殿堂,但叔叔卻建議 她,若繼續升學念完高中,將來能有更多選擇與 20


封面故事 發展的機會,因著叔叔的建議,如今我們才得 以看見劉中薇的眾多作品,並因其故事中種種 溫暖細膩之處而深受感動。在與我們談到當時 母親的建議時,劉中薇笑著說道:「我總覺 得不服氣,覺得我可以再做更多不一樣的事 情。」或許就是這股不服輸的信念,又或許是 因為當時叔叔的支持,如今的劉中薇才能帶著 自信的笑容,與我們暢談這段因愛而得以於記 憶中佔據一席之地的重要抉擇。

無設限且寬廣的愛

「愛就是相處起來舒服、不計較,願意彼此包容與付出。」將愛視為信仰並發展出「暖活」 的生活方針,劉中薇與我們談及她生命中一場重要的旅行。

憑著對墨西哥的好奇與憧憬,劉中薇曾毅然決然辭去工作前往墨西哥流浪。身處與家鄉距離 遙遠且語言不通的陌生地域,在旅程中多以肢體語言溝通取代言語對話。若是迷路,僅需打 開地圖指向欲前往的地點,就會有人願意帶你前往,在那裡,無須言語就能感受到當地民族 真誠的歡迎。

「我那時突然覺得,他們怎麼能這樣毫無保留?」身處亞洲國家的我們,在教育與文化的影 響下,往往對陌生人存有較大戒心,害怕受到欺騙或傷害而縮緊自己不斷後退,忽略了向前 踏出一步的可能。在旅程中,劉中薇曾在搭公車時遇見一位自椅子間的縫隙偷看她的女孩, 在女孩下車時,她上前來遞給她一包餅乾,因當時身上並無太多的物品,劉中薇於是將包包 中的觀世音護身符贈予對方。「我在那趟旅程感受到太多世界的溫暖,那種溫暖沒有利益性、

21


沒有地域性、沒有國際性,而是回到人類最初

隨著生命不斷向前,會有美好的時光,也必然

人性本善的狀態。」也是自此開始,她漸漸嘗

存在低潮的時刻。劉中薇提及在生完孩子後曾

試以相同的溫暖去對待他人。

經歷四個月的產後憂鬱,後來在某次授課中得 知班上有位女學生多次嘗試試管皆未成功,遲

對劉中薇而言,向外探索世界就是在探索自

遲盼不到孩子到來,「我震驚於我擁有了別人

己,在旅程中有大把時間能與自己對話,透過

求之不得的事物卻還在憂鬱,同時震驚為什麼

獨處的時間更加了解自己。她曾於某次旅行途

生孩子與生不出孩子都一樣這麼地痛苦。」社

中收到朋友自殺的消息,相約下次見面的畫面

會從來不曾告訴我們結婚生子對人生會產生如

仍歷歷在目,未曾想過前一次的見面竟是今生

何劇烈的影響,無論你成績如何、地位多高、

最後一次的相聚。「在旅行途中經過加拿大,

能力多好,都有可能在「生孩子」這件事上毫

我才發現一棵楓樹可以有這麼多楓紅顏色,黃

無辦法的一敗塗地。《未來媽媽》即是在不斷

的、灰的、金的,沒有人說哪個顏色最美,只

思考這個問題後創作出的作品,不僅寫夫妻關

要它綻放得開心就好。」人生可能有很多不同

係與親子關係,也談愛的選擇及生命的詮釋,

的活法,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要活下去,

「其實只要有愛孩子的心,不管是不是親生的

或許終有一日也能感受到這些細碎但閃亮的瞬

都會愛他。」透過《未來媽媽》,劉中薇像在

間,無須刻意將人生定調於某種特定的路線之

悄聲告訴觀眾——真正的愛,是越愛越寬廣。

上,只要繼續前行,終能尋到出路。

因有缺角,才得以成圓

「我不害怕死亡,但我不想浪費我的人生。」國三那年的大病讓劉中薇開始重新看待人 生,「如果我因為這場大病而死掉,等於我什麼事情都還沒做就走了。」當時不過十五 歲的年紀,痊癒後的她似重獲新生,對想做的事不再拖沓,想到就做、發現不喜歡就立 刻調整或放棄,秉持著嘗試過後再調整的想法而不斷前行,將有限的時間分配至不同的 事情中,雖極為忙碌,但正因知曉時間與生命的難得,而更加努力使所做的事情都有意 義。

大家是否曾想過,自己願意為什麼事情奉獻人生?對劉中薇而言,答案是創作。隨著時 間變換,需要考量的因素也隨之增減,在許多事情上都需要經過取捨才能取得平衡。自 墨西哥回來後她曾想過至外商公司就職,但在要去報到前接到電話詢問她是否願意寫一 檔戲,人生的轉捩點就於此處開展。「創作能讓我十幾個小時都不會累,因為對我來說 創作是有意義的,能帶給社會與世界善良的影響力。」在外商公司與說故事兩項選擇之 中,外商公司雖起薪較高,但並不是非她不可,但在說故事上,沒有人能說出跟他人完 全相同的故事。

22


封面故事

回憶起當時的抉擇,劉中薇笑說覺得那是上天給她 的考驗,若她有勇氣放棄極具吸引力的工作與薪 資,走上孤獨的創作路,那她就真正具備以故事來 溫暖世界的決心。這條路並不好走,無論是作家或 編劇都並非可以穩定進帳的工作,但如今回首過 往,劉中薇以坦然而堅決的眼神告訴我們,她不後 悔選擇這條艱困的道路。

愛人,而被愛

大家是否猜想過自己婚姻的模樣?在個體

他為什麼不告訴他?」愛幾乎成為是她的

與個體組建成新的家庭以後,戀愛變為生

口頭禪,無論是對待孩子或家人,讓彼此

活,許多事情不再能僅以「兩個人」的視

能互相說「愛」,知曉彼此被愛,才能同

角看待,而需轉換為「兩個家庭」之間的

時愛人。家人是她不能或缺的一塊,既是

互動,當人與人的關係交織,無論你是否

責任,卻也因這份責任而得以感受到甜蜜

已準備好迎接它帶來的改變,它都將帶來

與幸福,對她而言,在家庭生活中所感受

許多未知的挑戰。

到的情感,都是不可或缺且萬分珍視的連 結。

「嫁給我老公,也許是我經過多年累積識 人的能力,在最關鍵的時間做出最正確的

人們結婚的原因眾多,或許是因為愛,又

選擇。」結婚多年、育有兩子,劉中薇在

或許是因為剛好適合,在結婚的夫妻中也

採訪時仍笑著回答我們關於成家的提問,

不乏湊合著過日子的可能。「女人結婚就

從笑容裡彷彿能觸及滿溢的幸福感。婚姻

是第二次投胎,有沒有嫁對老公差很多。」

是讓飄盪的心定下來的居所,然而有得必

作為過來人,劉中薇以朋友的經驗舉例,

有失,過程中仍需取捨,她笑說慶幸自己

友人與先生在外吃飯,先生從頭到尾都將

三十五歲才結婚,年輕時已去過足夠多的

視線固定於手機螢幕之上,不去照看孩

地方,看夠世界的模樣,如今的她已甘願

子,亦不關心髮妻,獨留妻子一人被孩子

定下。

鬧得團團轉,夫妻間完全沒有交集。

劉中薇坦言自己在心理上是依賴他人的

婚姻也是人生中的一場選擇,有些時候覺

人,但在生活上又極為獨立。在家中是照

得結婚像是尋到了失落的缺角,但也有些

顧者,無論大小事都由她料理,生活中的

時候太遲才發現拾起的缺角與自己所缺的

獨立與情感上的依賴兩者同時並存。「愛

那塊並不相符。在選擇的當下,必定會選

23


家庭生活難免有些摩擦,孩子鬧脾氣或哭泣 仍時有發生,劉中薇以極為清醒的眼光看待 此事。鬧脾氣僅會累到自己,且對事情沒有 任何幫助,無論是憤怒或眼淚都僅是情緒的 抒發,對事情並沒有正向幫助。「我已經不 是那樣的年紀了,如果到我這樣的年紀,還 這麼想不開也太悲慘了吧?」言語間的坦然 是時間遺落的痕跡,唯有經歷無數次的重新 審視,才能以如此冷靜的眼光看待世界。

相「半」人間,獨自完整

取心中認為最適合自己的選項,然得失未定, 並非每每都能迎來完美結局,「如果有,也 一定是你上輩子燒了很多好香。」劉中薇語 重心長地向我們道。在關係的抉擇中,最重 要的是在選擇當中讓自己感到幸福,不將幸 福視為他人的責任,只有自己可以創造屬於 自己的幸福,選擇要嫁的對象,沒有人可以 保證嫁給誰會比較幸福,也沒有人能將婚姻 化為一張完美的損益分析。「真愛一定要經 過一段累積,在走過風風雨雨之後,這段感 情才能叫做真愛。」不要急於尋找真愛,真 愛猶如玉石拋光,不能急於一時,而是需要 經歷時間細細打磨,才能呈現出光彩照人的 模樣。

「我不會後悔自己做的決定。」當我們詢問是 否有想修改的人生節點時,得到了出乎意料的 答案。

「在人生每個階段,我很慶幸我出國、很慶幸 我選擇繼續念書,很慶幸我有經歷過某些事 情,如果沒有經歷過那些事情,我寫出來的戲 不會讓人印象這麼深刻,我也很慶幸我把自己 搞得這麼慘,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會是我的信 念跟我的想法。」對生命中的每個選擇都無比 認真,對劉中薇而言,生命中的每個片刻都是 無可取代的經歷,都具有各自獨特的意義。

一生中必定會經歷許多挫折,隨著時間流逝, 獲得與失去都不斷發生,成功與失敗亦接踵而 至,對挫折釋懷絕非一蹴可及,重要的是在人 生的每一次挫折中反思,自己現在的人生是否 開心?「人都是要追求快樂的,沒有人生來就 要追求痛苦。」以快樂作為出發點,遇見挫折 也更有動力克服,有想完成的事,就應大步朝 想要的彼方而去。

24


封面故事 「能夠為決定負責、為人生與夢想承擔,才能

待,不忽視生命中微小的美好,亦不因生命中

說自己完整,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都是。」若

巨大的苦難而怪罪他人。

覺得犧牲自己以成就他人,心中自然會升起對 其發展的期待,倘若對方不符期待時,就容易

「人一天的時間也不過二十四小時,我也常常

產生怨念或怪罪,至此,彼此的相處將僅餘下

半夜起來寫稿寫到天亮,天亮就帶孩子,很長

無盡的壓力。劉中薇與我們分享她的教育理

一段時間都是這樣,不管颳風下雨、甚至在零

念,「我會讓小孩子知道我是快樂的媽媽,他

度的天氣。我覺得就是要很努力,才能兼顧雙

們不需要為我的快樂負責。我有我自己的快

重身分,努力是值得的,我可以是好媽媽好妻

樂,無論小孩在不在身邊我都很快樂。孩子是

子,我也可以是我自己。」

快樂的泉源,但不是快樂唯一的來源。」若孩 子未來有想追求的目標,就放手讓孩子去飛,

期待自己得以完整,得以從半成圓,在自我與

不要在往前飛的同時還顧慮媽媽,要讓孩子知

他人之間取得平衡,過程中勢必需要經歷各種

道,媽媽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

取捨與分割,但在捨棄的同時,又何嘗不是獲 得,人間由人類組成,在這個社會裡,我們難

當關係伴隨著犧牲,就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以僅依靠自己去面對所有挑戰,人與人之間的

劉中薇與我們談及在婚姻當中兼顧創作並不容

距離難以掌握,亦非可以絕對的數據去分析判

易,但不想在年歲已高後才抱怨因結了婚而放

斷,有時候付出與不付出都是正確的選擇,雖

棄成為編劇。「我不要這樣的懊悔,也不想把

然有時會感到懼怕而退縮,但在這個半半人間

事情的錯轉嫁給別人。」自己的人生為自己負

裡,伸出手來,知曉自己擁有的一半,去尋找

責,為了不留有遺憾而加倍努力度過每一個日

相對應的缺角,互相依靠著成長,也是一種生

昇月落,在遇見每個選擇時都慎重而仔細的對

存方式。

25


26


繪/廖宜美

繪/ ZAKA 27


尋到夢想的彼方── 紀展兒專訪 撰稿 劉亦真 協編 張鈺凰 攝影 黃于真

簡介

格言:「生如夏花燦爛,死若秋葉靜美。」 於 2012 年出版首部作品,現為悅閱小說駐站耽美作家,同時另一職業為職能治療師。出版作 品:建國高校戀曲系列之一《我不要考試》、之二《冬瓜與茶》、之三《南極熱帶魚》,《強 依醫生》,即將出版:《用秦至深》。

因為熱愛寫作而執筆,因為生在塵世而工作。人生在世,總有或多或少必須選擇,或將自 身分割成兩半的時刻。是在人生旅途中找尋自己的缺角,又或者一點一滴、一筆一劃,把 自己磨成沒有稜角的圓?在這一期封面故事裡,我們邀請到身兼網路耽美作家與職能治療 師雙重身份的紀展兒,一窺她在寫作與工作間的半半人生。

此次採訪地點位在士林捷運站,附近的商街熱鬧非凡,坐落著不少咖啡廳,供人休閒、聊 天,或許也有如我們一般預約採訪的客人。晚間六點,紀展兒乘著徐徐晚風來到位於二樓 的咖啡店內。掛著一抹溫婉的微笑,她先是詢問我們吃過晚飯了沒?而後我們談論著紀展 兒的周邊商品,拉開了這場訪談的序幕。

28


封面故事

一切的起始

談起何時開始寫作,紀展兒表示自求學時期便開始創 作,不過因為從小家教嚴厲,直到大學她才得以不間 斷地自由寫作,並推出以基測時代為背景的第一本作 品《我不要考試》。而職能治療一途則屬於誤打誤撞, 因為表弟恰巧受過相關訓練,父母也期望她唸醫療相 關科系,日後她便順勢進入職能治療系就讀。人生旅 途就此出現鮮明的分岔軌道,一方通往搖擺不定,卻 是她一生摯愛的夢想;另一方則是能填飽肚子,且符 合家人期待的穩定工作。「作家是一個夢想的代表, 是我一直放在心裡面的事。職能治療有點像是他人與 社會的期待。」於她自身而言,終究還是做喜歡的事 情最開心。

提起大多數人較為陌生的職能治療師工作內容,紀展 兒介紹到:「它就像是醫院的復健科,如果我們車禍 或是燒燙傷,醫生診斷完後就會給予治療,可能是使 用藥物或是透過復健訓練,我們就是做復健訓練的治 療師。」其中大致分成三個領域:生理、小兒、精 神,紀展兒的工作單位則屬於較特殊的精神及生理合 併,服務對象包含成人的腦性麻痺、智能障礙以及自 閉症,多數為住院已十多年的院生。紀展兒提到,安 定的工作會讓她失去得到靈感的契機,「靈感它會在 不同的起伏、不同的時間點出現,如果你一直都是處 於安定的人生,靈感就會越來越少。」除了接觸人物 固定以外,院生的認知能力並不像成年人一般,相反 的,會有點像小朋友的童言童語,因此很難與院生有 深入的對談機會,也鮮少有讓她促進思考的時機。

29


既定的現實,治癒的創作

相較於穩定的正式工作,紀展兒在實習階段曾遇到許多不同的病人,給予她相當豐富 的靈感。透過與病人對話,自身也得到許多啟發。「他們背後的故事多半是悲傷或淒 美的,一定會有一些人生歷程才造就他們後來的症狀。病人不像外界所想像的那麼奇 怪,也需要大家去理解他們。」紀展兒便把工作範圍內的事物化為文字,期望讀者能 身歷其境,或因為故事主角們的好結局而得到治癒。

比如《病院的左手香》一文,便是結合園藝治療及當時接觸到的日間照護病患,由病 人「走不出醫院的無力感」建構出整體的故事氛圍。而另一長篇小說《強依醫生》主 角所遭遇的強迫症,則體現紀展兒對患者的長期觀察,除了重複洗手、過度重視清潔 等常人所看到的表面行為,最令患者困擾的卻是自身的強迫思想與意念,不只束縛身 體也鎖住靈魂。

長期與受傷的靈魂為伴,自身也須將情感注入到作品中。紀展兒回憶寫作印象最深刻 的時期,便是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關的《南極熱帶魚》完結後,自身有一股靈魂被 抽離的感覺。然而故事終有結束的一天,現實中的病人卻不見得能看到盡頭。精神疾 病是條漫漫長路,患者於這條路上載浮載沉,更需要旁人的陪伴與關懷。

以時間為代價

談到職能治療與寫作兩者間的得與失,除了步入正式工作後逐漸失去靈感來源外, 「互相衝突最大的地方就是時間吧。」大部分的時間都得用來處理正事,寫作則必須 運用僅有的零碎時段才能從事。創作必須花費巨大的力氣,紀展兒過去就曾因長時間 創作而罹患腕隧道症候群,若過度使用手腕仍會舊疾復發。

以前出實體書時,紀展兒總會親自操持大半工作。找繪師、洽談、排版都親力親為, 縱使疲累卻也十分享受親手製作一本書的成就感。工作後卻沒有多餘的心力,只能委 託簽約網站處理,雖然輕鬆卻也喪失了主動權。「這個就是衝突的地方吧,我沒有辦 法把我喜歡的事情做到百分之百,只能做到六十分。」

細究起來,紀展兒仍舊覺得比起失去,她獲得的更多。在創作領域裡所獲得的事物她 以前從沒想像過:獲得一群背後支持她的人,更甚出版了書籍,是她人生至今最大的 成就之一。「到目前為止我覺得人生最大的成就,第一個就是寫作出書,第二個就是 減肥成功。」紀展兒這樣笑說著,她並不覺得創作帶給她失去,雖然時間分配因此較

30


封面故事 為緊湊,卻也因此收獲一大禮物。而職能治療 師的身份則是一體兩面,給予她安穩的生活, 卻也令她失去經歷起伏、體驗靈感的其他可能

「講故事,

性。「獲得,當然就是一個安穩的職業;失去, 我覺得會漏失比較豐富、活潑的人生。」安穩 帶給她平淡的平凡生活,卻也成為她近期較少 提筆寫作的原因之一。

有限之時

是我存在的意義。」

講故事始終是埋藏在紀展兒心底亙久不變的 一塊缺角。如果每個人都是有缺陷的圓,寫 故事就是能夠把缺塊填滿的瞬間。「我自己

「因為時間不夠,必須在夢想與現實間取捨,

也會覺得,生來好像就是要講故事的。很久

我常常想一天有四十八小時就好了。」紀展兒

以前就覺得這是存在的意義,如果我沒有去

曾經這麼感嘆著。而當我們問起若真有四十八

想這些故事的話,我就會很不像自己。」

小時,她想如何分配時,她答道如果多了那 二十四小時,大概會把它用來將只能做到六十 分的事做到一百分。「完成一本書,我覺得這 應該就佔了一半的時間,那剩下這十二個小時 就會去做自己真的想做且休閒的事吧!」

提起小時候講到夢想就會激動哭泣的時刻, 她心中仍舊殘留著這份波濤洶湧。「當你想 起它會讓你心情很澎湃,那才叫做夢想。」 彷彿印證這句話般,寫作成為了她人生極為 重要且必須完成的部分,即使久沒動筆,提 起創作,她的眼眸依舊閃閃發光。當有朝一

如果不是增多,而是減少到十二小時,陪伴親

日重新去提起、將「夢想」一詞從心底拿出

友的比重就會變多,餘下時間才會留給諸如看

來檢視之時,她便又會重新發現:「夢想一

小說、漫畫等興趣。紀展兒坦言,自己是比較

直在我身上,它並沒有不見。」

注重周圍的人,朋友於她而言十分重要,而將 寫作放在自身、朋友之上的首要之位,她同意: 人生是有任務必須要完成的。於她而言,這個 任務就是──講故事。

這或許正是紀展兒將人生分成有創作與沒創 作,即有靈感與沒靈感兩個大區塊的原因之 一。一方追逐夢想,一方也尋求溫飽,即使 安定是把雙面刃,做下的決定卻也不輕言後 悔兩字。儘管生活是零零落落的碎片,除了 工作與夢想外還有家人、朋友、戀人等等存 在,並非能完整的切割,感受到的情緒也並 非時時刻刻都是開心的。然而就像紀展兒喜 愛的故事基調一般,有點笑料,但又有點深 度,讓幽默掩蓋悲傷的成分,悲喜兩者交織 在一起,註定無法分開。儘管有時悲傷、有 時不順,卻仍希望用幽默的角度看待,這便 是人生。

31


人 間 小 人 物

撰稿 黃奕瑜 插圖 廖宜美 日文於「人」的用法有數種不同的涵義,例如「人(ひ と)」表示個人、單體的單位,「人類(じんるい)」 作為學術名詞,主要用於文章中,也代表著生物的分 類,而人間(にんげん)的涵義中,常以表示社會性 質,或是某種特定狀態或性質的群體,有時間空間的 特質。

當人間作為一種社會狀態的形容,從過往至今時,世 代的精神常牽動著社會的脈動和模樣。近年許多的影 視作品都以小人物作為刻畫,將其作為主視角向外擴 展,將整體社會面貌以該主角的日常生活,瑣碎而真 實的呈現。

消極的反動,從墮落邁向希望

當越來越多探討社會價值的相關作品問世,從社會面貌、邊緣族群,到女性價值及性 別平權的作品,以各個視角切入細膩觀察社會。文學、藝術、影視等作為思想的載體, 勢必反映出世代的訴求或投射,例如台灣近年的「厭世」思想,正是對應社會青年們 對於未來的徬徨無助,傾慕黃金的八、九零年代,復古成了風潮,美好的年代已然過 去,迷茫的人們尋求心靈的慰藉。於音樂,反動的獨立音樂逐漸成了主流,他們控訴、 自嘲生活的苦難,仍要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而非顧影自憐,於文學,流行起療癒的傷 痛文學,網路世界的每個人都相互舔舐著彼此的傷口,因迷茫造成人們的漂浮感,衍 生出許多不一樣的社會生態。

事實上,人們生出之於時代脈動的飄泊感所造成的不安也正化作無形卻強大的力量, 在疏離那些束縛的同時,以批判和衝突為基,迸發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煙花,在各種形 式的革命下,透過有形的遊行與社會運動,或無形的文藝行為,那些深藏或被遺忘的 精神終將歸來,持續成為推進時代的潮流。

32


封面故事

荒誕的求生叢林

台灣的模樣是什麼樣的?那些我們看不見的世 界又是什麼顏色?社會是深淵,卻又無可避免 的踏入,因為無法逃脫,只能力爭上游,因為 害怕成為被踐踏於社會底層的人。

2017 年上映的《大佛普拉斯》便講述了那些 無法翻身的底層社會之人的人生。電影從一間 佛像工廠開始,夜間警衛菜脯的日常便是每天 幫老闆開門,以及空閒時間找朋友肚財看電 視、聊天,直到有天警衛室的電視故障,兩人 打開了老闆的行車紀錄器當消遣,卻意外陷入

電影以極具草根性的手法展現,從語言到場景

一場政商勾結凶殺案,看遍上流社會的情慾流

都富有臺灣味,使得共鳴感非常強烈,片中角

動,以及為利而不擇手段的凶狠面貌,他們害

色台詞甚少,許多背景交代都以旁白講述,且

怕卻無力求援,膽顫心驚度過接下來的日子,

本片於拍攝手法上富有巧思,電影中在上層社

有天肚財突然被無聲無息的處理掉,無人在

會的光景是色彩斑爛,酒池肉林,底層社會反

意,甚至不被記得。

之,是黑白的世界,總伴隨著雜亂的環境。電 影點出了台灣社會的醜態,官僚貪腐、政治操 弄、媒體亂象、資源不均等,控訴著對於社會 的不滿和無能為力。電影結尾在一場盛大的法 會中進行,佛在民眾心中是莊嚴而神聖,並給 予信徒安定心神的存在,但在電影中的佛卻像 個旁觀者,甚至是上層人士操弄社會的道具, 有地方有力人士與老闆的利益分配,又成為凶 殺案的藏屍處。電影的最後佛像的內部發出了 敲擊聲,留下懸疑的結尾,是被害者未死,抑 或大佛的警示。

整部電影諷刺的寫盡台灣社會的模樣,一如未 知而危險的叢林,無論是哪個階層的人都拼命 的在其中求生,將無力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呈 現,頗具喜劇性,然而看到最後卻笑不出來, 它是社會的悲哀和沉重。

33


夢想家的黑色童話

隨著年歲增長,「夢想」與「妄想」的分際似

的保險業務員、找份工作度日的公務機關派遣

乎越發模糊,好聽一點叫天真,更直接一點叫

員,以及個性害羞內向,患嚴重口吃,渴望愛

愚蠢,夢想承擔了我們的疼痛,讓我們得以繼

的紙糊店老闆,四人固定在泡沫紅茶店聚會,

續投入徒勞無功的嘗試,當年歲漸長,人們逐

相互傾訴生活的苦悶與無奈。

漸認清多數的夢想無法讓人感到幸福,為面對 現實的殘酷,早已忘了當初的憧憬,懷抱夢想

整部電影基調沉悶,滿溢負能量,諷刺社會權

變成奢侈的事,「夢想家」這個稱呼逐漸變成

勢者蠶食基層社會,全片貼近現實生活的劇

自嘲,逐夢也成為少數掌握雄厚資本之人的權

情,展現出導演對小人物的社會觀察。諸如上

利,僅是一般人的我們,如何逐夢?

班族被老闆壓榨,只能忍氣吞聲,或是做著不 是自己專業或是有興趣的工作,或可能毫無目

《同學麥娜斯》給出了解答,當 2020 年國片

標,整日遊手好閒。我們都曾經想要改變世

發展達到高峰,導演黃信堯憑著這部電影在競

界,卻沒想到世界的遊戲規則先改變了我們,

爭者無數的電影界殺出重圍,與前作《大佛普

逐夢變成了上位者的遊戲,基層人民被當作棋

拉斯》的風格相去甚遠,雖仍以黑色幽默的手

子操控,圓夢是遙不可及的路程,電影以平實

法呈現,但本片賦予了角色更完整的生命樣

而犀利的口吻點出了現實。另外,這部電影也

貌,若說《大佛普拉斯》的觀者是局外人,那

相當符合台灣人的個性,吃苦當吃補的概念充

麼《同學麥娜斯》的角色就是我們。

斥著整部電影,等待機會上門,卻不敢想如何 改變困境。電影的最後,即使每位角色的結局

34

電影內容記錄了四位中年好友,有懷抱電影

都不盡美好,但另一方面來說,他們都完成了

夢,卻只能拍廉價膏藥廣告的導演、任勞任怨

逐夢的旅程。


荒誕的樂觀基因

封面故事

世代精神是一代承一代的脈動,現如今的社 會,看似安穩平靜,實則許多人都還處在載浮 載沉的迷茫狀態,電影荒謬而悲壯的基調確實 存於生活中,或許我們見過,或甚至經歷過。

《大佛普拉斯》刻畫對於權威的反思及底層社 會的無力,《同學麥娜斯》則呈現出中年人對 於夢想和現實的無奈和苦悶。兩部電影都以幽 默的方式呈現,卻更凸顯小人物的悲哀。社 會隨時代進步,也間接導致不少社會問題,M 型化社會之下基層人民的苦悶,都市的繁華中 隱藏著無盡黑暗的深淵,一雙雙手試圖向上攀 爬,有人成功,更多人跌落。

面對人生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活著如一團爛 泥,僅能自嘲並期許未來會好起來的,一種莫 名的樂觀基因,使我們還堅強的站立於世間, 當現實投放到電影螢幕上,我們笑著並同時暗 自流淚,為生活的委屈和壓力,將痛苦化作養 分,直至有天開出一片花海。

35


如果, 你只能有一個願望

撰稿 黃于真 插圖 劉彥佳

電影的特別之處在它與現實之間存在的奇妙界線,若有似無,電影既像是將你的生活投映在 大螢幕上,讓一張完全不同的臉訴說你的故事,又像你潛藏在他人的意識中,透過鏡頭、透 過對白,體驗截然不同的人生。 踏進電影院就像踏進一場催眠實驗,你會為了與你不相關的、甚至你一開始就知道是「虛假」 的事情而哭泣、大笑、憤怒,或抑鬱難平。人們透過「觀看」故事,將自己放置於主角與全 知的視角之中,其中複雜的心理活動能簡化成兩個簡單的字——「期待」,期待受到感動、 期待體驗世界,電影就像是平行時空,它可能如現實一般平凡,亦可能充斥著更加極端的醜 惡與良善。 隨著日子一天天的流逝,「日常」因太過頻繁的發生而被忽視,喪失了「期待」後,一切都 變得無趣乏味。如果有一天,老天決定收回一切,你被挑選為最後的倖存者,你會選擇留下 什麼?是否能坦然說對一切都無所留戀?也許就在本期電影專欄所介紹的五部電影中,主角 所認定的「最終選擇」,就有你也正尋尋覓覓的——失落的一角。

「生命所有的完整,都是失而復得。」

36


電影專欄

你所在的地方,

就是我埋根之處

《終極追殺令》

You're not going to lose me. You've given me a taste for life. I wanna be happy. Sleep in a bed, have roots. And you'll never be alone again, Mathilda.

人們大多都看過這部電影的劇照,但並非人

物不多,一切簡單,或許等來某一日能瀟灑

人都看過這部傳奇電影。由盧貝松所導,於

說出江湖再見,又或是來生再見。Mathilda

1994 年上映的《終極追殺令》創造了影史

是鄰居家的女兒,唯一的追求就是努力活下

上一對不可抹滅的身影,高挑的 Leon 提著

來復仇,而 Leon 成為了她的稻草,更成為

袋子,身邊大步跟上的短髮少女 Mathilda

了她的依靠。

正抱著一株翠綠的盆栽,兩人並著肩,人們

Leon 習慣了與世隔絕,在年歲裡日復一日

不自覺地看向他們,只因他們是如此衝突卻

地只是活著,遇見 Mathilda 後他終於學會

和諧。與盧貝松其他作品不同,《終極追殺

好好入睡,身邊伴著他喜歡的盆栽與那個鬼

令》作為盧貝松進軍好萊塢的首部電影,相

靈精怪的女孩。Leon 遇見了 Mathilda,在

較後來問世的《露西》或更早出現的《第五

橫越一條條繁忙的道路之際,他終於不再孤

元素》,片中沒有刻意營造出的壯闊場面,

身一人;Mathilda 遇見了 Leon,所以在荒

而僅以單純的兩個孤單靈魂為主軸,以眼

蕪的年歲裡,得以出現除了悲傷之外的顏

神、動作、話語鋪陳,沒有太多爆破或動作

色。

場面,更多的是兩人沈默地直視著彼此眼睛

或許曾經有些事情在生命中曇花一現,快速

的畫面,像是能透過那樣確定彼此的靈魂是

地出現、極快地消失,而那短暫的回憶不斷

否相契,進而證明自己是否不再孤獨。

在你腦中播映著,告訴你一些你時常忘記的

《終極追殺令》講述孤單的人相遇的故事,

事情,像是你值得被愛、又或是會有人愛

對獨自一人生存於世間的 Leon 而言,生活

你。

一如既往的無趣,能夠讓自己用心對待的事 37


無法放棄的

只有一件事情 《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人類總是從自己選擇的人生, 看向自己沒有選擇的另一種人生, 感到羨慕, 感到後悔。

日本電影大多給人溫馨的感受,《如果這世

面對生死、面對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每個人

界貓消失了》在廣大的溫馨片中仍有特別之

都有不同的一套方式與看法,在廣袤的世界

處。改編自川村元氣所著的同名小說,《如

之中存在著連數字都無法精確計算出的物

果這世界貓消失了》講述因病將死的男主角

品,但更重要的是,那些物品中都存在著獨

(佐藤健飾演)遇見一個延長壽命的機會:

特的故事,或許是贈與朋友的道別信、母親

取消世界上一件事物的存在,換取他多一天

出嫁時的嫁妝、上段感情結束時從彼此那拿

的壽命。隨著劇情逐漸推進,你我所熟知的

到的最後一個禮物,這些物件一點一滴的累

物件逐漸消失在世界上,而因著那些物件所

積至今,在人們的腦中蒙塵,默默等待被再

引發的相遇或故事,也一一在記憶中消失。

次拾起,並憶起那段閃閃發亮的故事。

生命很多時候並不完美,就像晴雨不斷變

從小到大曾經擁有過的事物眾多,丟棄的事

換,心情也陰晴不定,親情、友情、愛情,

物也是,所有人事物都得來不易,唯有失去

你是否曾經回憶過這些關係最初始是因為些

時才懂得加倍珍惜,因為這些細小事物的堆

什麼才發生?相遇的瞬間,以及在相遇之後

疊,你才得以逐漸長成現在的模樣。

所出現如煙火般燦爛的回憶,是否能夠捨 棄?

38


電影專欄

因為你,

我相信我自己

《完美搭檔》

「自己會想死, 但如果有想幫助的人就會想辦法不死。」 「只有弱者,才懂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改編自真人真事,韓國出品,由李光洙及李

或許你曾感受過背叛,體驗過被人拋棄,又

絮兩人所主演的電影《完美搭檔》可以說是

或者如劇中描述的那樣——遇見過毫無血緣

近幾年來最傑出的溫馨喜劇電影之一。對於

但親如家人的朋友,是否曾經想過,在這些

生活在福利機構的孩子而言,領養可是一大

得來不易的情感之中,最重要的究竟是什

冀望,但大部分家庭通常會避免領養「不完

麼?《完美搭檔》中,毫無血緣的兩兄弟互

美」的孩子。本片的主角就是各自有著肢體

相扶持彼此,經歷笑鬧與爭執,在彼此的陪

及智力障礙的兩個孩子,他們形影不離,在

伴下跨過陰影與痛苦,相較血緣,更加無法

彼此成長的道路上幫助,成為對方的腦袋或

取代的正是這不離不棄的深刻情感。

身體,但隨著掌管機構的神父逝世,想辦法

我們常會覺得家人之間的衝突令人厭煩,總

繼續生存的重擔瞬間成為他們心頭巨大的壓

感覺像掙不開的束縛,知曉那是因為愛,但

力。提到親情,人們大多會想到血濃於水的

總疑惑愛是否總令人感到窒息?愛的確常令

親人,但對身處福利院的孩子而言,他們在

人感到窒息,但就算是缺氧的時刻亦難以想

那裡所遇見的神父與朋友,或許就是他們的

像心臟不再跳動的模樣,正因難以恰到好

父親與兄弟。親情的價值是否只源於血緣?

處,所以才需要溝通,才有可能逐漸恰當的

互相關照著彼此,無論多辛苦都願意幫助彼

愛著彼此。

此,如此是否足以被稱之為「家人」?

39


沒能說出口的愛你

《水底情深》

When he looks at me, the way he looks at me. He does not know what I lack or how I am incomplete. He sees me for what I am, as I am.

你是否曾幻想過可以獲得一段「真正」的愛

人們出生於世間必然是孤獨的,但對無法與

情,希望對方能忽視你所有不足並接納你的

他人溝通的 Elisa 而言更是如此,在冷漠的

優秀與遺憾?《水底情深》是一部於 2017

社會裡,一位無人聞問、無法出聲的女清潔

上映,由 Guillermo del Toro 所導的科幻愛

工,甚至沒有能確定自己是否存在的依據,

情電影,並獲得了第九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最

更多時候她像是一抹影子,只是游移在這個

佳影片的肯定,導演運用科幻與愛情的故事

令她無法呼吸的世界之中,類人生物的到來

隱喻對性別及階級文化的歧視,透過電影重

令她雀躍,兩個無法與他人交流的靈魂得以

新探究人性與愛的意義。

相互陪伴,對他們而言,彼此彷彿是他們在

天生無法說話的 Elisa 在冷漠疏離的移動軍

世界上的另一抹倒影,擁抱著彼此的同時,

事科學研究建築擔任清潔工,日日穿著灰暗

仿若也擁抱著自己。

的服裝從與他人合租的小房間中移動到另一

愛情就像是虛構的故事一樣,雖無法保證結

棟更灰暗的建築中,恰巧她發現受困於實驗

局是否皆大歡喜,但唯有一次又一次的嘗

室中的類人生物,在工作的空隙中,她開始

試,一次又一次的擁抱彼此,才有可能在巨

與如她一般無法說話的對象相處,雖無法以

大的宇宙裡找到那個能夠直視著「真正的

言語交流,但兩人之間卻得以透過肢體動作

你」的眼眸。

建立一套自己的語言。

40


電影專欄

旅行不是為了逃離,

而是為了尋找 《囧媽的極地任務》

If you’re lost you can look and you will find me. Time after time. If you fall I will catch you I’ll be waiting. Time after time.

在家庭中,母親的角色通常是非常繁忙的,

也找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個性中的瘋狂與

要扮演媳婦、妻子及孩子的好母親,三個角

執著隨著壓力再次被喚醒,她決定拋下一

色都同樣艱鉅且不由閃失,但孩子會慢慢長

切,一個人踏上前往南極的旅程。

大,當二十年過去,母親能否重新成為自

為了工作、為了學習、為了家庭,感到受困

己,不再是孩子的媽或是丈夫的妻子,重新

於生活的時刻絕不匱乏,看著手機相簿裡截

為了自己而活?本片於 2019 年上映,由《愛

圖的住宿優惠或是景點的推薦文章,大多時

在黎明破曉時》的 Richard Linklater 編導,

候我們只是嘴上嚷嚷著要不顧一切地離開,

Cate Blanchett 主演。這次 Cate Blanchett

隔日起床後卻依舊守時地出現在工作地點。

不再如同《魔戒》裡的精靈女王,亦不像《雷

但當你不再有工作、不再被人需要,甚至感

神:諸神黃昏》中的冥后海拉,這次,她是

覺一切都恍如隔世的時候,你是否有勇氣一

放棄建築界的大好未來,一頭栽進婚後家庭

如主角般毅然決然地踏上旅行的道路,隻身

生活的母親。

前往那個被放在手機相簿已久的地方?

她無法與鄰居和睦相處,生活處處仰賴手機

當不知道該如何踏出下一步時,倒不如換條

裡的遠端助理協助,日子一天天過去,她只

路前行,旅行或許是最好的放鬆,仍會感到

覺得逐漸被侵蝕,與周遭格格不入卻束手無

害怕或畏懼,但終有一日回頭再看,將會發

策,丈夫不理解她、鄰居處處挖苦她,她再

現自己原先無法察覺的風景。

41


浪漫矛盾的雜草 ——專訪溫室雜草

「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台上的樂聲不斷,台下的樂 迷跟唱著,像是吶喊出所有的不滿與情緒,在傍晚的華山文 創園區,街燈亮起之前,台上的鎂光燈閃耀著。 來自台中的樂團溫室雜草,由主唱兼吉他手劉偉頡、貝斯手 李正約和鼓手康訓瑋三人組成,在 2019 年以〈那天我們看著 星夜〉獲得「H.O.T. 原創音樂大賽」亞軍,屬於溫室雜草的 音樂在時間打磨下逐漸成形,成為街聲音樂平台榜單上的常 客,在各大音樂祭裡唱出他們的樂聲。 「溫室雜草本身就是矛盾的感覺。」當矛盾四處發芽,而雜 草隨處而生,什麼樣的音樂能讓當代青年產生共鳴?喊著快 樂與否,樂團人的矛盾感無處安放,溫室裡的雜草有著他們 自我的主張。

42

撰稿 廖宜美 協編 張家將 攝影 顏良宇


音樂專欄 溫室裡的矛盾

於 2018 年 10 月,那時候的團員並非今日的三

「我現在是怎麼生長的,就做我應該要做的事

歷過時間與人員的變動,一直到 2020 年 2 月,

情。」普世認知裡的溫室該是什麼樣子?脆弱

他們才成為如今的模樣,開啟既矛盾又自我的

的花草、精緻的蔬果、適中的氣溫、把控得當

旅程。

人,樂曲的風格也和此時的概念大相逕庭,經

的溼度和被規劃好的日照。雜草並不會被注 意,也不應該出現在溫室裡被保護,如果一切

創作者輸出後總有種矛盾,希望能確實傳達出

精緻的事物被放到溫室之外,而雜草被溫室籠

自己的理念,卻又不想被曲解。「我們是什麼

罩,它們又會成為什麼模樣?定名為「溫室雜

樣的人就說什麼樣的話。」康訓瑋身為後來加

草」的樂團,以此作為出發,尋找一個無解的

入的團員,他感覺到的溫室雜草並無明確的主

答案。

張,比如一些眾所周知的台語樂團,帶著復興 傳統文化的使命感,或者有明確社會的憧憬,

樂團之間人力的來往隨興而至,這邊需要鼓

溫室雜草更像是將自己的年紀和狀態,丟入時

手,而你正好有時間,臨時的排練、演出都未

代的框架之中,對看到什麼、感悟到什麼,透

嘗不可,想玩新的樂風、新的概念,找一群志

過樂曲表達而出。「沒有非要讓更多人都懂,

同道合的同伴、創一個新的團名,不能說橫空

讓懂的人去思考就好了。」不去沉醉人生理想

出世,但新的音樂會在某年某日的某個夜晚,

或者生命意義,現實一點的去思考,當下才能

流淌在 Live House 之間。「一開始不叫溫室

盡興享受。

雜草,叫中二部落。」提及最初的創立,約莫

43


不浪漫的浪漫 「在這個年代,我們不浪漫。」一個旋律和簡

表面的浪漫不是浪漫,一句快樂的陳述句,訴

單的訴說,霸榜街聲音樂平台上的即時熱門榜

說當代的隨波逐流,笑罵著生活裡的角色扮

單首位,長時間的高播放量使這首樂曲在樂迷

演,穿上古著也無法複製曾經浪漫的年代,只

的耳邊不斷傳唱。〈在這個年代我們不浪漫〉

會讓人再次沉淪於自我欺瞞。對於這首歌的爆

適合在深夜裡播放,配上一點啤酒,與好友兩

紅,他們自己也感到意外,受益於網路的便利

三個,蹲在街邊的路燈下,跟著旋律輕哼。朗

而輕易地傳唱開來後,作為一首略帶批判性的

朗上口的歌詞,「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歌,標誌性的用詞或許會引起部分人的反感,

的吶喊,或許是嘻笑調侃,或是對人間不值得

但一個玩樂團的人,能被看見並留下自己的足

的控訴,宣洩的管道成為樂譜上的重拍,雷鳴

跡,欣喜也是必然的。有些歌曲背後的真實理

似的敲擊。

念成了無言的啞巴,各自解讀下,也是一種浪 漫。

「看大家都很興奮的跟唱,我很好奇多少人知 道這首歌是在罵人。」劉偉頡挑著眉提及創作 理念。某一次和朋友在工作室外聊天喝酒時, 對方提出一個假設,倘若現在突然有戰爭,眾 人的生活也許會更浪漫一點,因為人的離散或 消失都隨時可能發生,在這樣的狀況下,人們 就會更珍惜現在。「但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 追逐以前的浪漫好像是大家都在做的事。」目 前正流行的事物稱之為復古 Vintage,他在創 作〈浪漫〉一曲時,將自己從未做過的事寫入 歌詞,比如從未穿過古著和老爹鞋、沒聽過多 少王菲的歌,他以大眾的記憶為基礎,營造出 追逐上世紀潮流的狀態。「其實就只是去脈絡 化的古典主義而已,當去掉這個脈絡化之後, 要去思考它是否還具有意義。」李正約補充, 他們以復古的流行現象去延伸,有些事對此刻 的自己十分重要,但若天災降臨,重要性將潰 不成軍。

44


音樂專欄

星星般的擁擠和疏遠

「我們就像星星一般擁擠,卻像星星一般疏遠。」漫天星空的夜裡,星星匯流成河,而實際 上它們彼此之間可能差了數萬光年。〈那天我們看著星夜〉是溫室雜草問世的第一首歌,它 適合在忙碌一天終於返家時的夜晚裡感受,無論是一片廣闊的天空或者被大廈叢林切割出的 天際,樂曲舒緩地訴說著人海裡每個人不同卻相似的故事。

作為劉偉頡第一首完整寫完的歌曲,〈星星〉一曲有另一層意義。他分享著自己重考的經驗, 那時候聽到一首講述星星之間的歌曲,看似密集卻要用光年計算它們的距離,好比兩個住得 近的朋友一起出來吃飯,看似親密但有時並非如此。「他沒有那麼討厭我,但也沒有多喜歡 我。」有些被稱為「要好」的行為,只是「剛好」,剛好不討厭,剛好算舒適,維持著這樣 狀態的人們不再過分執著於情感聯繫。「漸漸的習慣那些冷漠的臉,冷漠的臉。」冷漠是常 態,社會打滾下冷漠的臉有千百種,就好似遙遠的星空,看著都是一個個微小的光點。 「而你說你懂了,原來幾條街和幾光年,沒有分別。」歌曲最後直接地傳達出這首歌的概念, 幾條街不算長、幾光年不算短,介於人與人之間,遠如星星般,知道彼此還在閃爍,距離如 何,交集與否,其實也並無所謂。

45


春天的第一步

「忘了春天有腳,才抬腳尋找。」溫室雜草迎 來第二個春天,釋出首張 EP 的消息,EP《春 天有腳》收錄同名歌曲和〈浪漫〉及〈你迎面 走來,再面無表情地離開〉,迷你專輯為後續 的專輯打前哨,將符合概念的 demo 歌曲再次 完善後收錄,讓樂迷聽著溫室雜草的音樂迎接 春天的到來。

〈春天有腳〉一曲帶著春季的慵懶,適合晴時 多雲的午後,午覺睡過頭後驚醒,頂著凌亂的 頭髮在雜亂的房間裡搖晃,「一起離開吧,一 起離開吧,那些該去的地方。」呼喊似地唱著, 春天除了萬物復甦,更多的是不安定,春天有 腳,一溜煙便沒了影,但也不必去追。

雜草

雜草隨地而生

「不想談夢想,因為感覺蠻智障的。」談及樂 團自身的矛盾感,劉偉頡直率地說,引來眾人 發笑。他和李正約分別作為牙醫科和中醫科的 在讀學生,在本身專業能力和喜愛的生活之間 做出思考,「今天有一個你喜歡做的事情和你 很會做的事情,當你期待生活成為什麼模樣

「有時會意識到,對於每天的日常開始感到麻 木。」劉偉頡認為在製作這張 EP 時,終於找 到了溫室雜草喜歡的風格和定位,人們都在生 活中突然找到對自己重要的節點,過分地在意

後,不同的選擇會造成不同的結果。」談到再 過幾年畢業後將面臨的實習壓力,劉偉頡表示 自己有繼續玩團的想法,有些事情錯過不再, 把握當下不能淪為隨口說說。

此刻,但若放到未來回看,也不過一瞬,就像 四季輪迴,春天再次來臨,去年春天曾在意的

溫室

瑣事已然忘去,而把握現在、離開過去才是真 正「該去的地方」。

46

玩樂團的過程中有太多碰撞,團員間、理念 間、 生 活 與 興 趣 間, 他 們 將 自 己 切 成 好 幾 「半」,偶爾切掉放鬆的機會去鞏固自己的工 作學業,偶爾切掉部分的活動換取時間得以專 注於自己熱愛的音樂,每一刀切下後,殘缺只 是一時,像個雕塑,盼望打磨過後的模樣,不 必完美,卻必須是「自己」。


不想談夢想, 因 為 感 覺 滿 智 障 的 。

音樂專欄

47


冬日裡的魚湯正在沸騰 第一章 沒有絕對目的, 亦不問歸期

撰稿 黃博英 攝影/插圖 黃于真

二零二一年的疫情升溫迅速,使人們沒有足夠

若真要為這趟旅行硬塞下一個開頭,那麼一切

的安全感為下次國外旅遊籌備,至此搭飛機已

都要從我向他們吵著要喝魚湯開始說起。自從

是一個離大部分人足夠遙遠的詞彙,頂多空暇

一九年的夏日偕同友人到基隆找國中同學,幾

時到郊區閒晃,過過旅遊的乾癮。這場未見消

個人守著排隊人潮大汗淋漓,等來一個小時才

停的疫情始於萬象更新的春天,而今年的冬日

有的一碗深夜旗魚湯,正悄悄在我的念想中作

並不因為疫情而有放過人類的跡象,一波波凜

祟。那晚友人說冬天來味道更好,便一直有冬

冽的寒流接踵而至,人們紛紛拉上口罩,不僅

天到基隆的願望。

為了躲避疾病的干擾,同時也是抵禦寒冷的嚴 冬。

在這個念想悄悄爬上我心頭後,火速決定了這 趟旅行的所有選擇。友人 L、Y 因我在群組的

在疫情降臨前,旅行於我而言是一次以時間為

一句「欸要不要去基隆喝魚湯」而慷慨赴約、

代幣所消費的娛樂,要是慢下來的話,成本就

上網訂了一間旅店,至於接下來的行程,一致

不符合預期。而疫情致使每一次的旅行都必須

通過決定到當地在想。匆忙所做出的選擇,一

謹慎思量,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快樂,故

來是不希望未來的自己後悔,二來更是在這波

選擇就變得十分重要。

嚴重疫情下對旅行概念的打破。至於這些選擇 會對這趟旅行造成什麼影響,我們從未設想

「在嚴寒的冬日,氣象預報警示會有寒流如期 而至,一個選擇是前往一年降雨日數高達三百 多天的雨都基隆,而另一個選擇則是蝸居在淡 水的租屋處,你會怎麼選擇呢?」或許這個選 項對大部分人來說過於極端了些,但深受疫情 及學業禁錮的我們,這個能出去透口氣的大好 機會絕對不能錯過。感性及理性的拉扯下,最 終我們還是搭上了漫漫的長途夜車,以沒有絕 對目的心態緩緩駛向基隆,連歸期的車票也未 訂,一派純然的隨性。

48

過,也不覺得必須先設想。


漫行旅人

第二章 大雨滂沱能掩蓋 生而為人的氣息

長途末班車如同即將斷氣的鼻息,慢慢地拖著

雜沓地湧向出口,隨即車站的燈也暗了下來,

長長的影子,在到達每一站時緩緩吐氣,傾軋

表示不再待客。基隆的座標定位並不準確,我

在軌道上的聲音顯得格外慎重。我與 L 在台

們研究良久,才緩慢跨出步伐,深怕在這詭譎

北車站上車,Y 則在松山與我們會合。火車上

迷人的城市中迷了路。一路上大雨滂沱,路燈

的乘客很是稀少,因市區與基隆相互銜接的路

昏黃,遠處亦有幾條狗正在嚎叫,此時鼻子內

上經過科學園區的緣故,多數可見工作一整天

吸入的空氣與大台北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

而疲乏,不顧倦容倚臥欄杆上補眠的工程師。

台北街上較多汽機車廢氣,混雜著各式各樣女

他們大多對生活沒有選擇的餘地,至少在例假

人的胭脂香水味,還有不夜城的宵夜;基隆相

日前,必須將自己的身體靈魂出賣給冰冷的機

反,濕氣佔據了大多數鼻腔內的位置,其次是

器,而換得片刻的賦閒,想到這不禁對仍保有

淡淡的魚腥味。

選擇,處於學生身分的我們暗自感到慶幸。 曾看過一些古老的日本神怪小說,據說某些鬼 「下一站,三坑。」距離不遠,很快就聽見女

神在現形時,通常會以濃霧或大雨掩蓋自己的

人廣播傳來提醒下車的聲響。三坑車站是小

氣味或行蹤,不曉得當晚是否有鬼神降臨,但

站,平日經過的班次極少,故在外頭工作的人

基隆長時間都在下雨,這個想法馬上就被大腦

們,常趕著末班車的尾巴。車門一開啟,人群

否決了。我們沿著不算特別準確的導航拐進一 處處的巷子,目的地終於出現在我們眼前。抵 達目的地之前,因出於好奇而上網查詢,據說 此處是基隆重大命案之一的相關地點,三人懷 著惴惴不安的心態踏入,迎接我們的是櫃台阿 姨,不熟稔地操作 Y 的郵局金融卡,十分驚 異其能夠刷過機器。

49


電梯門一開,映入眼簾是記憶中舊式旅社的基 本陳設。印象中舊式八、九零年代的旅社內, 每層樓都會有一個環形櫃台接待人客,從幾處 痕跡錯落,可見這家旅社昔日的繁華,只嘆如 今逐漸沒落,櫃台仍在,只是不再有服務生。 走到櫃檯告知的房門前,事前「打招呼」都做 足了,卻因緊張而打不開房門,氣氛頓時古怪 了起來,好在另一位好心的房務奶奶上來協 助,這些從未消停的驚嚇才終於安頓下來。

床上擺著的是鮮少看見的棉被花,亦即將棉被 捲成如花的形狀。三人稍作休整後,隨即又再 度出門,為的是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魚湯。 在出門前櫃台阿姨邊笑說我們熱血,邊面帶善 意提醒我們「記得回來喔。」。這句話乍聽之

俞家清魚湯

基隆市中山區仁安街 131 號 (仙洞國小旁) 週一、二公休

下帶有善意,但許是因為那時趨近午夜,伴隨

的美感。等了好久又再次與它相見,仍舊愛

著外頭寒流來襲風的呼嘯聲,聽著格外寒顫。

其天候惡劣及詭譎迷人。

車子在城市穿梭時,我們三人開始討論起對雨

那碗魚湯於深夜的一點半開始營業,賣完為

都的印象,比起這座城他們更愛花東的廣袤,

止。內用座位不多,無論天氣好壞總得等上

我卻在那年夏日就深刻愛上基隆,只因它微渺

好一陣子。在冷風吹襲下,因受不了而向老

且避世,距離城市不遠不近,但足夠拉出空間

闆娘提出在外頭依著小雨喝湯的要求被應允 了。三人就著一張小桌,嗦著大麵炒及旗魚 湯,旗魚肉緊實,配著薑絲下肚十分暖胃。 這家魚湯店據說是為了港口深夜返歸的漁民 而開設的宵夜,或滿載而歸而於此犒賞自 己,抑或出海前吃飽後再上路。夜晚的選擇 不多,能快速果腹經濟實惠的組合,真非這 家魚湯莫屬。少了早上基隆的喧鬧,晚上的 基隆更像是凝神屏氣的諦聽,在向大自然挑 戰過後,必然肅起的敬畏心態,如此慎重。

50


漫行旅人 廟口,走到一處離市區不遠的周家豆漿吃餅。 三五人群圍成一桌,緊縮著喝熱騰騰的豆漿, 配著蛋會流心的蔥油餅,堪稱人生一大享受。

我想基隆人是存在著某種神聖儀式感的,包括 食物的選擇與時日的推移,在這裡不緊逼著旅 人快速下決定,也許繞過幾個街口,轉眼間又 會出現不同且嶄新的選項,而這使得整趟旅程 處處充滿著驚奇之感,以致不覺枯燥。這些蹤 跡,大至昔日風華絕代的歌舞廳矗立於市中心 隱匿其盛世,小至路邊俱樂部招牌,上頭寫著 翌日,基隆成了全台最冷的地區,僅僅十度的 低溫,我們正思索著下一餐的選擇。閒晃於基

「謝絕六十歲以下的人們進入」,種種之顯現, 足以見基隆人之於選擇的處世哲學。

隆市區,建築上都蒙上一股陳舊的氣息,卻不 令人生厭。在基隆最繁榮之一的廟口前,雖是 接近晌午的時段,仍可見攤販前冉冉上升的白 煙。螃蟹羹、鼎邊銼,幾乎是白鐵鑄成的一輛 輛推車,散逸在大街各處,蒸騰的食物氣息緩

周家豆漿

基隆市中正區信二路 309 號 週一公休

緩上升,勾引著旅人的味蕾。

這裡的白天與黑夜是全然不同的光景,在上一 次旅途中並未在此多作停留,那時正是凌晨三 點夜深的時刻,友人驅車駛過廟口時,原以為 會漆黑一片的街巷,出乎意料竟明亮如晝。魚 販趕著將新鮮出海所獲的魚隻卸下,趁還跳動 時丟進冰塊中,或取內臟、或放血,整條街甚 或比白天還更加熱鬧。當時內心的悸動無法言 喻,像是誤闖神明的聖地,周圍由紅色與白色 的光交織,彷若上天應許且餵予人類豐沛,而 人們則以夜晚的燈火通明及漁貨等值祭祀。

白天的基隆,比起夜晚少了那股煙火氣息,卻 多了更多人們所留下的痕跡。我們最後遠離了

51


第三章 山雨欲來前 的共時性

午飯過後,三人提議到基 隆知名景點潮境公園看 海,可能因本出身於中文 系,對天候惡劣並不至於 感到掃興,反而因能看到海 而覺得浪漫。這個決定並未拖 著我們太久,在路旁找到可隨停 隨租的汽車便驅車出發。一路上看 著灰撲撲的基隆港,對岸山頭仿好萊塢 隨至的白色字體「KEELUNG」亦隨之黯淡 不少,海鳥在港口中盤旋、停泊,和著陣陣細 雨如絲,別有一番陰鬱的氣息。

車子很快抵達潮境公園,若基隆市區僅止十 度,那麼潮境公園約只剩六、七度。這個地方 靠近海岸邊界,不時會有大浪拍打上岸,捲起 兩、三層樓的高度。當天幾乎沒有遊客,只有 我們三人與其它兩個男大學生,我們在岸上駐 足觀望了許久,拍打上來的浪變成了一縷縷的 白色泡沫,並轉而隱匿於海裡。今天的海上沒 有一艘漁船,故整片海看起來十分空曠。Y 說 看著海捲上來的樣子很療癒,真是再同意不 過,就好似我們已置身於危險的山雨裡,但真 正的風暴還沒有來,而卻正使我們有了寧靜觀 望的藉口。

最終我們仍不敵低溫的侵擾,轉而躲回車內, 連鮮少感到手涼的我掌心也失溫了好一陣子。 即便如此,即便內心渴望在附近簡餐店邊喝熱 咖啡及吃火鍋,但為了不在這個短暫的旅途中 丟失任何一次熱血的機會,休息一陣子過後, 仍愉快地決定前往位於山腰的忘憂谷。 52


漫行旅人

忘憂谷,又稱望幽谷,端看旅人遊歷至此的心態 是什麼而定。對我來說,當天的日子比較像是作 「望幽」解釋。忘憂谷乃是一處位於山腰的谷地, 而谷地又連通著兩座山,往左走會到八斗子漁 港,而往右的步道則通往紀念公園。當天我們將 車子停在停車場,到了谷地後往左邊的步道走, 右邊一望下去便是幽深的海洋,需要集中精神才 不會被洶湧的浪所影響。

說也奇怪,即便叫忘憂,這個地方卻讓我經歷兩 次的共時性。一次是第一次來基隆,猛然想起自 己曾經做過在忘憂谷裡,縱身往海平面方向跳的 夢;而這次的共時性與 Y 一同經歷,在走上石 階時,突然看著對方驚叫自己曾夢見我們三人一 起前來旅行,對於兩人此時此刻不約而同的夢, 都讓我更加深信忘憂谷是真有魔力的地方。面對 山雨欲來的共時性,除了更懾服於基隆的神祕, 同時也起了巨大的敬畏之心。這趟旅行就在奇妙 的共時性中,短暫地畫下了句點。

在短暫的旅程中,許多事情未發生前,常被拆散 成兩個決定。而在這幾千個日子裡,最能代表你 自己的選擇是什麼?抑或是請選擇一個詞彙,用 以概括這些年所作的成千上萬個抉擇後最後的 你?曾聽聞一知名作家的演講,「你們都還好年 輕,年輕到即便錯了幾個選擇也不至於置於死 地。」無論當下所作的決定多麼倉促,一件事情 倏忽被拆散成兩半,但回過頭後,仍是一個完整 的圓,我想這就是年歲的意義吧。

53


作家謝旺霖專訪 —— 思想礦脈底下的開拓者

撰稿 黃博英 攝影 顏良宇

距 離 零 四 年 謝 旺 霖 剛 獲「 雲 門 流 浪 者 計 畫」,拋下身後一切而奔赴西藏至今,已整 整歷經了十七年的歲月。在這段時間裡,他 除了將旅途中所見紀錄成書出版外,一方面 也不斷踏上了追尋自我的旅途。流浪對他而 言不再是件生澀的事,換句話說流浪已逐漸 變成一種依歸、渴望,甚至是必要。每一段 旅程中,無論是短暫上山,從自然中汲取能

謝旺霖 1980 年生。東吳大學政治、法律系雙 學士,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目前 為文字工作者,著有《轉山》、《走 河》。曾獲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贊 助。《轉山》為誠品年度華文創作排行 榜第 2 名,金石堂年度十大最具影響力 書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 入圍;《走河》獲 2018 年台灣文學獎 圖書類散文金典獎。《轉山》、《走河》 另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發行簡體版。《轉 山》於 2011 年改編為同名電影在中國 大陸上映。

54

量替匱乏的自己充電,或是到一處遙遠到無 人熟識的地方,找尋自身缺乏的內在,這些 過程皆使他更能與自我和諧相處。

而今流浪未曾停下,未知的旅途也仍在繼 續。二零年《轉山》榮獲《文訊》主辦的 「21 世紀上升星座:1970 後台灣作家作品 評選」,在上萬本的作品中,被選為二十年 來影響台灣文學最重要的散文之一,廣受讀 者迴響的《轉山》亦發行了經典版。在這段


你說我聽 年歲中,謝旺霖經歷過數度徬徨、無助、瀕死, 但可貴的是,他依然以他的文字證明其仍行在 流浪這條大路上。 起初我是先接觸《走河》,體會過旺霖老師行 於恆河旁間的恐懼,才開始輾轉閱讀西藏壯麗 的《轉山》。讀《走河》那時碰巧遭逢人生中 的低潮,原以為會是本描述自然的散文集,但 閱讀後有股說不上的力量全湧了上來,人物間 的形象鮮明頓挫,足夠讓我感受到他對大自然 的崇敬與捨求。

採訪那天與旺霖老師相約於華山中的青鳥書 店,見了他本人之後,更能肯定其作品中謙遜 的態度是從何而來。「走得慢只是我的一種狀 態,但我還在繼續走。」採訪過程中並不緊張 嚴肅,反而就著老師的回答,而使得在場人對 生命有了全然不同的詮釋。

「轉」出漫「山」遍野的困惑 《轉山》自序中首句,謝旺霖即以一句大三

中看見謝旺霖以「你」為代稱,其實這些更

那年結束的失戀作為開頭,出走到西藏並非

像是輕聲在對當下的自己呢喃。

是他第一次流浪,流浪一詞在他生命階段一 直是存在的,端看旅程實際的大小。

未到西藏前,他經常習慣盤算自己的未來, 以求踏實過每一天。因為對自己的前景毫無

從新疆至西藏,歷經兩個多月的時間,他除了

設想,於是這成了一探索生命的漫長旅程。

挑戰極限之外,也在種種挑戰下懂得照顧自

啟程前他給了自己兩個目標,一是好好經歷

己。他提及年輕時常與別人協商,導致忽略了

孤獨感、二是挑戰貧窮極限,《轉山》安靜、

自己的需求,但流浪是自己的事,從山尖大

沈重、難過,他生來不喜簡單,甚至有些自

霧中,必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以及將重心

虐心態,不斷驗證恐懼的來源,除了習慣恐

置回自己身上。過程中逐漸積攢了許多回憶,

懼,幸運的話自己還能夠適應恐懼。

並尋回象徵初衷的火苗。「有時候不知道是 我在記錄旅程,抑或是旅程在鐫刻我。」《轉

許多關於人生未解的答案,似是隱匿充塞於

山》對他而言像是生命的整頓安放,許多片

廣闊無垠的宇宙之間。對於初入一個未知的

段來不及在當下被置放,於是透過書寫細節、

領域中探尋時,總會偶遇當地某些信仰或宗

談話,重新審慎凝視並加以提醒,讀者在書

教習慣,或是討論神的存在。關於信仰,他 55


提到與其說自己相信神的形 象,倒不如說他敬畏自然中 某種力量,且這股力量強大 到令人著迷,而使得他有了 一次次的啟程。種種因流浪 向自然索求而得、能夠承載 著時光重量的經驗,足以使 他一次次跳脫人生的問題。

行「走」於山「河」中的勇氣 從《轉山》到《走河》,對於謝旺霖來說是

諸到文字上,而能使讀者有溫柔且具想像的

一次不算短的過渡。他形容這好似打毛線一

空間。另外逐漸不依賴影像,某部份原因也

樣,閒置過長,即便後來繼續銜接上,仍然

是因為不想等待某一刻場景而有的顧忌感,

不覺其是同一件事物。因為文風已與以往不

「真正精彩不是在規劃之內,冒險也總常存

一,致使他不能再欺瞞自己,與其坐以待斃

於意外之中。」因隨時準備好挑戰不一樣的

無法前進,倒不如好好與過往割捨,以便繼

事物,謝旺霖才得以時刻都保有好奇心。

續前行。「那些因逝去而忘記,或因忘記而 逝去的,也許都是不重要的吧。」從印度此

對他而言,若一件吸引他的事件沒有立即性

趟旅程開始,他學到最多的事情便是降低物

死亡的可能,那麼終究是值得一試的。他笑

欲,藉由不斷丟失太多流浪中用不上的東西,

道,生命中存在的變數太多,如果人終究會

才能使自己保有生命的獨特性。

死,那麼不去挑戰、流浪可能確實相對安逸, 但許多對生活的嚮往,並不是停留原處,等

眼尖的讀者興許會發現,《走河》比起《轉

待旁觀者給出答案,他認為將年少時所遇的

山》,是以全然的文字在記述著行走於恆河

困難攜上,留待旅途中去思索解決,才是他

旁,並不多添一幀照片,對於此他進一步作

的依歸。也正因花了大把時間與自己獨處、

解釋,提及影像往往暴力且直接,與其透過

辯證,而使他有了一次次出發的理由與勇氣。

照片了解到部分事實,倒不如將自我期許放 56


你說我聽 不同的世界。他書寫的內容並不為誰而寫, 更非為了尋求出名。因把寫作放置前位,對 於寫作有一定的要求,他也盡量讓工作的影 響降到最低,除了有更多餘裕做自己喜愛的 事物,更能看出其對待作品的認真態度。 年輕時的他,曾耽溺於《蒙馬特遺書》中的 字句,久久無法忘懷自己。其書作者於成書 後自殺,致使謝旺霖重新思考了許久。望著 突如其來的死網,他隨即領悟到其一生該如 此終結於絢爛,而他更應在最好的時刻尋回 自己的意義。 「在無數的誘惑、痛苦數度折磨之下,你仍 然想去做的事情,才是最愛的事情。」他以 此詰問每個階段有過徬徨的自己,發現無論 歷經多少險峻,其仍然對寫作與流浪保有熱 切的感情,試圖於大自然中找尋專注及忘我, 而每次的回應皆促使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思想礦脈中的深掘

也時常領著自己帶有熱情地去探尋未知的自 我。

都是偏文藝類的興趣,舉凡文學、電影、古

後記

典音樂皆為他所愛,可他卻曾經於人生方向

無可否認,每一個人皆有必須獨自面對的恐

抉擇間迷失過。一方面是師長皆認為適合他

懼。初讀旺霖老師作品時,對裡頭數度驚險

的法政體系,而另一面則是自己喜愛的文學,

起了無數次的膽戰心驚,彷彿隨著他的腳步,

他選擇給自己一個期限:若在十年內沒有一

一塊飛向遙遠的彼岸似的漂泊著。於他而言,

番作為,就代表我可能不是這塊料,到時候

不斷驗證恐懼來源,如此反覆之下,總有一

再選擇放棄也不算虧欠了自己。

天能夠適應黑暗,甚至能與之好好相處。

雖然創作是他的喜好,但他毫不猶豫地肯定

此時選擇將會變得極為重要,停留原地不作

創作同時也是他的最大壓力來源。創作之於

更動、或是迎然而戰,每個人皆必須有這麼

他就像挖礦,大部分時光竭盡心思卻苦無所

一次拋下一切所擁有,轉而踏入未知旅途。

獲,於是只得不斷深掘思想礦脈,挖掘到自

無論是否為旅程,抑或是面對自己的人生,

己想要的內容。書寫通常是治癒自我最直接

這是我在他身上所學到最多的東西。

提起自己的愛好,謝旺霖坦言所喜愛的幾乎

的過程,再者才能進一步跨度到現實層面中 是否有體認,向外推演後才能期許讀者亦能 感同身受,或更甚能賦予其擴大視野,經歷 57


撰稿 黃于真 插圖 高秝淳

而是在時間推移後,慢慢發酵。 議 題 不 會 不 見, 58

「抗議」這個詞對於台灣青年並不陌生,幾年前台灣發生過的太陽花學運與曾在 社會課本上讀過的百合花學運,或電視新聞報導的同志遊行、大埔事件時居民對 政府拆遷的強烈抗議等。對約莫二三十歲的這代人而言,「抗議」是激烈的表達 手段,是被壓抑的聲音不願再受到忽視,選擇破土而出不再蟄伏的一種可能。

世界各地近年發生眾多抗議事件,較受台灣關注的主要為中國及美國的部分抗爭 活動,因著科技與網路而成為「世界村」的現在,卻同時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使現 實與網路之間形成巨大的隔閡,現實裡的我們生活在台灣,戴緊口罩避免受到疾 病的侵襲,而在網路上我們同時能看見,在各個抗爭場合的民眾正以單薄的身軀 面對催淚彈或強力水柱的鎮壓,更甚是掠奪生命的侵害。

2019 年香港為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而爆發並延燒至今的反送中抗議運動 2019 年底玻利維亞因大選爭議引發的民眾示威 2020 年泰國以政治民主為訴求引發的青年學運,被稱為近年泰國最大示威活動 2020 年美國喬治佛洛伊德事件所引發以 Black Lives Matter 為訴求的活動 2020 年底智利及玻利維亞因皆有民眾對社福措施感到不滿而引發抗爭,巴西因 黑人與某企業店員產生糾紛致死而引發抗爭 2021 年緬甸亦爆發為反軍事政變奪權而引發的抗議 2021 年初美國大選結果出爐之際,因不滿選舉結果而衝向華府抗議的民眾引發 了國際的高度關注 而在上述事件發生的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同時侵蝕著全世界的經濟與醫療體系。


拾事時識 人類的軀體弱小,但為了目標所願意付出的決 絕卻是難以想像的強烈。從前年開始,世界各 地抗議事件頻傳,透過網路的快速發酵,人們 頻繁的接觸到各種因不同訴求而產生的抗議事 件,也知曉各地政府對於不同聲音的應對措 施。

「抗議」是來自於什麼?是憤怒、是不滿、是 失望,抑或還包含一些勇敢?抗議或許與對 「自由」二字的追求有關,為了新聞自由、為 了政治自由、為了追求人應生來就有自由;抑 或那些與我們緊緊繫連的土地有關,為了過度 開採、為了樹木砍伐、為了地球環境而做的抗 爭。

身處於台灣,不論是對於新冠肺炎的疫情或是

在抗議繁起的這個世代,回過頭看時我們才會

世界今年遍地開花的民眾示威,我們彷彿身在

發現,Z世代的厭世或迷惘只是結果,原由正

不同的世代、身處不同的時空,但無論是否曾

是「剝奪感」,從出生起大多事情就已經定

踏上過那些正發生流血衝突的土地,那些已

案,我們無法改變地球暖化與資源分配問題,

經、或正在發生的抗爭事件,大多都是充斥著

亦無法改變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教育體制或家庭

痛苦的。踏上抗議的道路不如在網路上表示贊

關係,而這些無力感透過網路而面臨改變,網

同般輕鬆,舉起布條、吶喊口號、踏上街頭,

路串連起革命、抗爭、連署、關懷,在網路上

我們或許難以想像那樣的決心,但在那其中有

形成的虛擬同盟就是Z世代最大的力量。

很大一部份是與我們一同被稱為Z世代(出生 於 1997-2012)的青年。

今年年初,緬甸抗議現場透過網路在全世界逐 漸受到關注,與歷史裡眾多抗議不同的是——

Z世代常被與厭世迷惘聯繫在一起,但從香港

這次全人民都有力量透過錄影上傳,成為記

反 送 中 時 的 Fight For Freedom, Stand With

錄下歷史的人。緬甸的抗議者們高喊著 You

Hong Kong 再到喬治佛洛伊德事件後的 Black

messed up with the wrong generation 決心讓

Lives Matter,吶喊著這些口號的人們中絕不

世界聽到他們的聲音,就算發生流血衝突、政

乏這群被稱為Z世代的青年身影。在這兩年裡

府以軍事鎮壓對待,他們仍堅決起身反抗,所

「抗議」與我們距離縮短,不僅是因為鄰近國

有抗爭都不確定是否會獲得成功,亦無法估算

家相關事件頻傳,更因意識到身處世界之下必

將失去多少才能取得勝利,但在追求目標的路

會受到影響,我們有能力對世界的變動做出相

途上他們並不畏懼,只因他們知曉自己正往何

對的回應。

處前行。 59


You are what you photograph 企畫/撰稿/攝影 顏良宇

至今為止我們拍攝的每個畫面,傳達自身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對於人間有著什麼樣的喜好。 有人說,藉由一個人喜歡聽的音樂能知曉對方的狀態,攝影亦是如此。對於喜歡、有趣的 畫面或是某個在這趟人間旅程中舉足輕重的時刻,總會不自覺得想按下快門,促使按下快 門的念頭,源於自身。

該用攝影拍出什麼?

熟不生巧,只生習慣

究竟一張好的照片定義是什麼?是參

攝影發展初期,當時的人們認為相比於傳統藝

數的設定、光源的運用,還是取材的

術,攝影更加民主,不論何種階級,都可以使

特別?不同的曝光數值決定了畫面的

用相機拍攝。當代人手一支的手機,器材的選

亮暗,但回歸影像本身,最直接影響

擇已不局限於相機,相機與手機之間的差異性

的終究是我們選擇拍攝的內容,以及

逐漸被科技給補足,現在透過手機的濾鏡就能

自己是否喜歡才是真正重要的,常有

複製所謂的底片感,甚至能製造出更多不同的

人迷失於他人所給予的按讚數,卻忘

氛圍,小體積與便利性給使用者非常大的發

記最重要的是能夠感動自己。我們不

揮空間。商業攝影師 Chase Jarvis 說:「The

需要拍出被世人讚揚的畫面,而是該

best camera is the one that is with you。」(最

為自己的作品而感動。每個人在這個

好的相機是當下手邊的那一台)。

人間或多或少都有想永久保存的一

但在手機攝影如此進步的時代,卻不乏許多攝

刻,那一刻對你而言會是怎麼樣的畫

影者依然喜歡用相機拍攝,客觀來說相機的專

面?

業性與影像的細節程度、後製能調整的範圍都 是手機所不及的。在攝影的世界裡相機依舊存 在著獨特的魅力,曾有攝影師說:「當眼睛貼 著觀景窗時,世界彷彿是無聲靜止的,會全神 貫注的等待決定性的瞬間。」

60


攝影專欄 視線所及皆是景 ISO640 F2.8 快門 1/8 焦段 24MM 攝於淡水老街 19:10。魔幻時刻的淡水擁有 豐富的色調,路燈點綴了遊客的臉龐,在街上 每一個元素都能成為你鏡頭捕捉的重點。 ISO640 F6.3 快門 1/250 焦段 200MM 架腳架,攝於老地方觀景台 16:55。若是喜 歡拍攝地景、風景,嘗試在清晨或黃昏的時候 拍攝,運用日昇、日落時的天光變化對影像會 更加分! ISO160 F2.8 快門 1/160 焦段 42MM 左方打一道光,用菸增強光感。光線的營造能 改變被攝者的質感,給予照片另一層的戲劇 感。若有製造光源的器具,不妨嘗試用光源製 造效果。 ISO400 F6.3 快門 1/8 焦段 35MM 攝於捷運中山站。每張照片皆收藏著不同的故 事或回憶,每個人對同一張照片的感受與解讀 皆不相同,你會如何解讀這張照片呢?

61


人生交叉口

企畫整理 劉亦真

人生總會面臨許多必須做出取捨的時刻,或許你曾為此獨自懊悔,或許你正茫然不知所措。 面對這必經的課題,我們總想看岔路另一方的風景,彷彿如此才能知曉,怎麼樣的選擇才算 最好?才能不留遺憾?本次書評專欄的選書一探眾多選擇的可能性,是得到或失去?是快樂 或難過?期望讀者透過此次編輯的選書中尋回選擇的初衷,而後得以背負行囊繼續前行。

《午夜圖書館》

《人》

作者:麥特.海格/推薦人:王姿閔

作者:小野寺史宜/推薦人:黃心慧

三十五歲的諾拉認為她的人生充斥懊惱與 後悔,在她即將終結的生命旅程裡,有了 能重新選擇的機會。

柏木聖輔在短短三年內經歷父母相繼辭世 的 劇 變, 突 然 被 現 實 推 入 社 會, 捨 棄 對 二十歲青年來說再正常不過的大學生活, 成為孓然一身的青年。他的人生必須做出 選擇,是拖著形軀消沉度日,還是振作起 來?看似失去平穩的道路,卻也因此有更 多空間抉擇新的方向,開創新的人生。

假設我們能閱覽「人生所有可能性」後才 做選擇,是否就會獲得幸福?沒有那些後 悔遺憾,是否仍算是活過?在每個人生交 叉口上所留下的,另一個未被選擇的遺憾, 我們無法逃離遺憾所帶來的窒息感,但可 以直面後悔,並與自己和解,學會放下、 接受自己的選擇,繼續向前,活出自己。

你還有勇氣繼續前進嗎?」 「當悲傷的事再三降臨,

你只需要活在其中。」

「你不需要瞭解人生, 62

作者細膩地勾勒發生在我們周遭的平凡故 事,日常而細碎的選擇堆疊出自身模樣, 我們如何選擇生活?怎麼對待工作?是否 要約心儀的對象吃飯?選擇與失去間,沒 有絕對的好壞,一次次從中領受,期許自 己往理想的模樣不斷邁進。


書評專欄

作者:村上春樹/推薦人:李沁穎

作者:黃恭敏 Nero /推薦人:張鈺凰

《第一人稱單數》是村上春樹睽違六年的 短篇小說集。八篇故事的視角皆以不同階 段的「我」來開始,藉八種不一樣的視角 講述不一樣的「我」。生而為人,來路漫漫, 雖同為人,但也都是獨特的自己,生命的 經驗亦如此。八篇短篇小說以第一人稱視 角回顧過去,愛、恨、死亡、出生、青春、 年老、親情、友情,將人生切開成篇,各 自造就不同的光景,而短篇小說便是留住 那刻的紀錄。或許我們會暗自懊悔為什麼 不選擇其他選項?為什麼與愛人分開?為 什麼和親人吵架?但即使選擇了,又是否 能確定人生會按照期望發展?分成片段倒 帶回看,後悔的選擇也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難以適應台灣的教育體制,困惑人與人之 間界線存在的意義,這世界在 Nero 心中出 現一道裂痕。為了追尋真實與自我,高中 畢業後他浪跡天涯,旅程中面對過生死交 戰,也曾邂逅異鄉少女。他提筆寫下一路 上的掙扎與荒蕪,將那些故事攤開,也許 是等著被理解,也許是治癒那些閱讀的人。 書中常出現「裂痕」一詞,在個人與世界 之間出現的裂痕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在旅 途中,也時常會面臨一些我們從未想過的 選擇,不知前方為何,但依舊要下決定, 而這些選擇又將我們帶向另一個彼方。選 擇的兩端都各有取捨,明知無法兩全,還 是要做出心中最好的選擇。

亦不是心靈上的分歧,而是因為這世界自由的裂痕。」 「人孤獨的本質並非肇因於肉體上的孤獨,

可是映現在這鏡中的究竟是誰?」

《旅記:世界裂痕處等你》

只要稍微選了一個不同的方向,這裡想必就不會有這個我。 「在這裡,有這樣第一人稱單數的我存在。

《第一人稱單數》

63


選擇症候群

企畫整理 王姿閔

「擇你所愛、愛你所擇」與「與你愛的人抑或愛你的人交往」等困擾人們已久的命題,在小 時候聽到總以為是繞口令的語句,長大後日漸明白,有時所愛與所選並非是非黑即白。 人類的生命有限,「取捨」往往是必經的掙扎,我們常分割時間並賦予不同的用途,如學習 工作娛樂等不同類別,以名為時間的籌碼換取意義與價值。 本期故事收集專欄希望能藉此搜集讀者對於「擇所愛」與「愛所擇」之間抉擇的小故事,分 享給正在分岔路上的你我,不同選項的參考。

來自三馨的故事: 我是個中文系的學生。入學的過程沒有和家人產生什麼戲劇化的 衝突,不喜歡理工商科外文的我,很單純的因為喜歡,喜歡到只 選擇中文系。進入中文系後我很快發現自己樣樣不如別人。論創 作,我並不出挑,我的文思詞藻和多數人相比,乾涸如沙漠;論 學術,也沒抱持太多想鑽研的想法。一度萌生轉系的念頭,但回 首初衷並捫心自問:「我在中文系會很痛苦嗎?」「沒有!」大 學是我就學生涯中最快樂的階段,自己選擇現在的生活,我喜歡 自己做出的決定。選擇之於我,像是得到一片天,在這片天下盡 情忘我地奔跑探索。

來自服裝設計系阿歆的故事: 讀了半年的服裝設計後,有時會懷疑自己做的選擇對嗎?是不是 該放棄,但想到是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從我手中的墨水激盪交織, 平面具象成立體的那個瞬間的感動,就是我夢想實現的燃料,對 於喜歡的事物沒有分正確或錯誤,即使痛苦掙扎,因為喜歡我才 能堅持下去,不辜負我的初衷。

64


故事搜集

來自筠的故事: 於我而言,我會「擇所愛」,正因為選擇你所愛的,才能愛你所選。 如果選擇不愛的,那當然不會愛你所選的啊!就像我選大學科系 時一樣,首要當然是選擇我所喜愛的科目,如果選擇我不愛的, 那也會讀得很痛苦,也就不會愛我所選的了。我目前的科系是我 喜歡的,所以現在讀得很快樂,會遇到一些困難,可能導致事情 延宕了幾天,不過最後也都迎刃而解了。

來自白白的故事: 我們總是花大把時間在追尋自己所愛的,夢想也好,愛人也罷。 像人會特別跑到北極去看極光,即使我們要面對很多不確定性, 畢竟極光不是說出現就都會出現,但為了那瞬間的絢爛,我們跋 山涉水。也許在我們追尋這種不確定性時,有些家人或朋友一直 默默陪伴在我們身邊,為了我們的理想,為了我們所愛的,他們 給予最大的支持,在旁邊默默陪伴著我們。我覺得在追尋極光的 同時,也要回過頭給那些愛我們、支持我們的朋友或家人,滿滿 的愛。

65


撰稿 顏良宇 攝影 陳嘉妤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269 巷 19 號/ Tue-Sat 13:00-20:00 若想看一本以影像為主的書籍,你第一個會想到哪裡呢?一般人想到的可能是 圖書館、獨立或連鎖書店,而對有在關注攝影領域的人來說,需要參考攝影作 品或是找尋歷史影像時,想到的會是專門在販售攝影集的 moom bookshop 以 及隱身於溫羅汀街區以「free to all」方式經營的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 從捷運台電大樓站二號出口而上,穿越車潮,彎進溫羅汀街區的巷弄,舊式公 寓整齊排列,少了附近商圈的喧囂,一間明亮、溫暖,由外就能清楚知曉內部 的屋子坐落於此,傍晚時刻顯得格外耀眼。不同於周遭住宅散發的氣息,卻又 自然地融入這個靜謐的社區。 在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成立之前,台灣並沒有專門保存影像的地方,一般圖 書館藏書主要以文字書為主,影像類書籍不如文字書來得齊全且散落於各地、 學習資源匱乏、並無能讓大眾交流攝影的地方等。有鑑於此,影像工作者曹良 賓與他的夥伴們決定創辦一個能持續累積影像藏書、大眾自由閱讀、社群交流 討論的地方,因此在 2016 年成立了「Lightbox 攝影圖書室」。 Lightbox 原意為燈箱,透過箱子內部聚散的光來觀看底片,在底片時代與影 像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以下簡稱 Lightbox)取 用燈箱與影像之間的連結來為攝影圖書室命名,期望能以這個空間為基點彙整 屬於台灣的影像、保存、整理並共享給所有人。

66


共構共享的開放空間

風格小店

在 這 裡 絕 大 部 分 的 書 籍 都 是 捐 贈 的, 從 2016 年開辦到現在目前在館藏內約有 5000 多本的影像相關書籍。現職 Lightbox 專案 管理與活動企劃的魏蘭懿(以下簡稱阿蘭) 分享:「創辦初期時,政大郭力昕教授很欣 賞 Lightbox 創辦理念,於是捐贈多達八百 本的書,收集藏書的過程中,也有人是專門 購買新書贈 Lightbox 或是買自己喜歡的攝 影集來存放於此。」他們原本想像收集來 的書籍可能多半是大家看過或是家裡沒有 空間收藏,所以很感謝郭力昕教授的大力 相挺以及每一位捐贈的讀者。這樣共構共 享的精神,由眾人的光凝聚成燈,建構出 Lightbox。

Lightbox 原 位 於 古 亭 金 門 街, 遷 址 後 的 Lightbox 解除了空間的限制,不僅能收納 更多的藏書,位於一樓的便利性與無障礙坡 道的設置,使得之前礙於環境問題的朋友得 以來此閱讀,也有家長會帶著孩子共同翻閱 台灣歷史照片或各地景色的書籍。阿蘭笑 說:「每一次演講前都會請台下聽眾自我介 紹,曾經有位聽眾說他只是路過看到有演講 就進來聽聽看。」

首次去 Lightbox 前儘管對這個地方有所聽 聞,但從未實際走訪過所以對此空間依然 抱有些許不安,就像進入未知洞穴探索。 尋著網路地圖穿梭溫羅汀巷弄到 Lightbox 門口,無障礙坡道印著斗大的「FREE TO ALL」,從外便能一目了然內部的樣貌,

67


開放的環境與歡迎入內閱讀的字樣,讓人沒有 過多的擔心便往裡頭走去。踏入後右手邊是一 整面的連儂牆,記載著香港反送中事件的新聞 與讀者們的聲援,那是一面永遠不會被清潔的 連儂牆,Lightbox 用他們的方式保存著這段 歷史。整體空間上分成室內藏書閱讀區、戶外 活動休憩區兩部分。戶外提供給喜歡室外閱讀 或是想呼吸新鮮空氣的讀者,在舉辦活動時亦 能當作臨時接待區,室內簡約明亮、原木桌椅 帶給讀者營造溫暖的氛圍,按照國家、地區分 類的影像書籍清楚陳列,亦有每期的主題式書 展架,同時設有攝影集寄售專區,讓台灣的影 像工作者有平台可以販售,整個空間不但能免 費閱讀各類的影像書籍,也能自由地與其他讀 者討論,有別於一般圖書館只能安靜閱讀的空 間。

影像是最直白的記憶 影像的價值在於能保存回憶、保存歷史,就算 沒有文字去書寫它,依舊能有所體會。不同國 籍的人們不需要語言交流也能透過畫面傳遞想 說的話。談論到影像對於每個人的意義時,阿 蘭舉例:「電影《淺田家》裡有一段內容是日 本一位叫做淺田政治的攝影家,在 311 的核 災後到福島當志工,他發現有人專門在撿拾相 本,並把照片都撿回去清洗、晾乾,放在避難 所,分門別類。而當災民們看到那些照片時, 能保存對家鄉最美好的回憶。」對遭遇重大災 難的人們來說,留有實體影像是非常珍貴的事 情,而對於我們來說一張與自身有連結的照片 也會勾起許多回憶。

68


風格小店 而 Lightbox 的存在就是建構在保存台灣所有 影像上,現在或是未來的台灣人也能透過直白 的照片方式,知曉我們的家鄉曾經是什麼樣的 樣貌,並用影像記錄著這片土地的變遷。曾經 有繪畫師為了創作來 Lightbox 尋找 1950 年代 楊梅地區的街景做參考,有人在 Lightbox 找 到父親的攝影集,內容裡有著當年父親鏡頭下 的他,更有外國人特地來看關於 228 事件的影 像,儘管他們看不懂中文字但透過影像就能理 解當時台灣的白色恐怖事件。阿蘭分享覺得特 別有意義的一本攝影集《反轉戰爭之眼》,內 容收錄的是美軍航拍照,以前的台灣是日軍的 殖民地,二戰末期美軍為了轟炸,會派軍機來 拍照,這是一種侵略性行為,拍得到的影像就 代表炸得到,但到了現在這些影像反而保存了 當時台灣的地景樣貌,對於研究河道的改變、 城市的發展等,相當有幫助,這是攝影意想不 到的一面。因為時代的轉換,當時的航拍照被 賦予新的意義,所以將這本書取名《反轉戰爭 之眼》。如果只有文字而沒有影像,我們無法 實際知道 1950 年代的台灣街道、地景是什麼 樣貌,後人更無法直接與歷史對視。

有朝一日台灣人將不用再為了找尋一張照片而 四處奔波,他們只需要來到 Lightbox 即可, 目前 Lightbox 提供實體的空間供大家閱讀以 外,在他們的網站上有許多由他們舉辦的講座 直播、展覽資訊等,他們最終目標是成為台灣 的攝影資訊中心,你的任何支持將直接成為台 灣攝影文化的重要推力,期待他們能繼續保 存、推廣台灣的影像。

69


詩寫淡水

企畫 黃奕瑜 撰稿 張家將、林芷筠、陳唐琳 攝影 顏良宇

70


淡水詩篇

本期專欄配合「淡北人文 e 網通」之「新詩顯影老淡水」子計畫,以現代詩出發,在富含人 文風情的淡水,評析與此地相關的八首詩作,並將本次特輯命名為〈淡水詩篇〉。

充滿濃厚人文風情的淡水,誕生過許多知名的詩人及詩作,其中多位都是淡江校友,名單可 以參見楊宗翰編《淡江詩派的誕生》一書。亦有以淡水為書名一部分的個人現代詩集,如楊 淇竹《淡水 Tamsui》、陳秀珍《淡水詩情》等,以詩筆探索此地之豐美。

現代詩重視音韻感、抒情性與敘事手法,在解析詩的過程中,本輯各篇作者盼能從此三者出 發,結合在中文系所學及文學底蘊,嘗試解讀詩人眼中或者喜悅、或者陰鬱的淡水,並讓文 字及影像兩相結合,以饗讀者。

71


全詩分成三段,詩以第一人稱視角書寫,隨著詩 人的目光看盡漁人碼頭之景,以及全詩情感的游 移。

第一段以詩中的主角和「你」坐在碼頭邊觀測水

撰文 黃奕瑜 收錄於詩集《可能的花蜜》

林婉瑜〈垂釣漁人碼頭〉

面的波動,隨浪改變的海面又有海鳥輕巧掠過, 盪開水紋。整段點出時間於夕陽西下的時段,海 面橘黃而溫暖,詩中主角與「你」相倚漫步,形 象化的將詩中主角對於愛情長久的嚮往以木棧道 的無限延伸作為比喻。 本段情感忽然轉折,從「但我的倒影已孤 接著看到第二段: 但我的倒影已孤獨

陪襯泡沫、幾株漂游水草 你放棄淡水河右岸喧囂 擇左岸靜寂而住

放棄兩人路途行往 未知

獨」一句可看出,前段所述是過去對於戀 情的回憶和盼望,在本段以哀傷的筆調道 出。於本段末四句讀來有一種音樂性及畫 面感,是詩中主角和戀人的分別,兩人終 究分道揚鑣,各自行往未知。

末段「天空由絳紫轉黑/船隻紛紛回碼頭 停泊」可看出漁人碼頭當下的天氣狀況和 時間,或是說詩中主角的情緒變化,既哀 傷又平靜。詩中的「我」與河面對面,僅 有河水承接和知曉「我」的心事,身後都 市、遊客喧囂作伴,以及還未放下的感 情,又凸顯出「我」的孤寂感。

全詩雖淺白但不失凝練,詩以真實的的情 懷,將人們都經歷過的失戀情傷以浪漫而 詩意的筆調道出,詩收錄於《可能的花 蜜》一書,是詩人於台北生活的甜與苦, 也是對於那些過往的回應與收穫。

72


淡水詩篇

楊淇竹《淡水 Tamsui》詩集以詩人獨特目光書 寫淡水之景與情,作品皆以短詩為主,後半部亦 有英語版本之雙語詩集。本詩篇幅稍短並分作三

山在雨天的美。

》 Tamsui

段,透過詩人獨特的目光與淺白的口吻道出觀音

撰文 黃奕瑜 收錄於詩集《淡水

楊淇竹〈觀音山〉

首先看到第一段: 山色倒影 水波蕩漾

世俗者妄想收藏 蓋起棟棟高樓 觀音絕美

段落以依山傍水之美景作為開頭,觀音

供奉

在詩人眼中有神祇之美,並見到人們為

框鎖在窗

既是神祇,亦是山的名字,淡水觀音山

將觀音山之美保留於眼中,蓋起高樓並 居住於此,以窗為框,將這般美景如神 祇一般供奉,有聖潔之感,亦讀出宗教 色彩。

次段和末段各為二句、三句之極短句 式,第二段接續上段生出疑問,在時間 的流逝下,高樓大廈逐漸蓋起,或多或 少影響了原生環境,觀音是否也為此流 淚?末段夏秋之際雨多,是否是神祇的 眼淚,在此也給出了解答。

近年土地的過度開發,淡水地區雖日漸 繁榮,但也影響到原生態環境,詩人以 獨到的眼光,將觀音山化作神祇,既書 寫她的美麗,也感慨環境的破壞。

73


全詩以稍短的篇幅,書寫詩人在碼頭上所見之景 是如何與詩意交纏。全詩可分兩個部分,一是先 寫碼頭的平靜之感,二是寫碼頭之景成為一種詩

詩的第一部分第一段:

》 Tamsui

意自筆尖流瀉。

撰文 張家將 收錄於詩集《淡水

楊淇竹〈漁人碼頭〉

碼頭上

沒有漁人 船靠岸

詩的第二部分第一段: 此段寫出碼頭的寧靜,因為沒有漁人、船靠岸, 凸顯出碼頭尚在休息,營造一種水面與之同樣平 靜的感覺,其第二段亦以描繪景色為主,皆為使 畫面有種靜謐之感。

碼頭上

來了詩人 船啟動

此段以「來了詩人」來顯現時間感,前一 段像是詩人的眼睛看見景色,詩人的心卻 是隨後而來。「船啟動」則水面有了波 動,象徵詩人萌生詩心,第二部分,也是 全詩末段寫出雲和夕陽與整個碼頭交織在 一起,揉合出濃濃的詩意。

淡水是極具詩意的城市,尤其碼頭邊,平 靜的水面映照觀音山,顯得其沉穩、莊 重,藍天深的像海,白雲相依與河彼此相 映。詩人楊淇竹將在碼頭所見,停泊的 船、河、觀音山、雲、夕陽,種種的景色 被腦海記錄,以文字書寫成一幀照片。

74


淡水詩篇

本詩將淡水河形容成一道淚痕,詩人巧妙的將河 所映照的一切濃縮進這條淚痕,無論聲音、情 緒、樓房,都被這條河帶進海中,人的傾訴、城 市的變動亦像這條河,終有盡頭。 你流過這巨大的城市 帶著汙檅與泥沙 帶著罪惡與哀傷

撰文 張家將 收錄於詩集《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

蔣勳〈寫給淡水河〉

帶著大樓的倒影 帶著霓虹的繽紛

帶著一切的歡樂與喧嘩

慢慢地流

上面所引是詩的中段,淡水河流淌過大地,它聽

你是大地上

見歡樂喧囂,看見土地的物換星移,從荒涼到繁

靜靜地流

一道深深的淚痕

華,承接著河岸上的人哭泣、笑鬧,它所承受的 是一座巨大的城市的一切,內在沉重、哀傷。

淡水河緩慢地流淌,慢慢流入大地。在 此詩中河像一深諳世事的人,它知道它 流淌過的地域暗藏著多少心事和過往, 它流在時間的鴻溝中,見證大廈是如何 成為大地的負擔,承載多少歡喜和傷 悲,所以詩人稱其是大地的淚痕。

詩人運用淚痕,來呈現自然環境的處 境。我們可以看見淡水河岸,綠地的面 積逐漸與水泥融合,在這個自然逐漸人 工化的年代,我們都早已習慣看大地的 淚痕,卻不知道它所承載的哀傷。

75


「隱題詩」是將詩題嵌入詩中,而這首詩的詩題 隱藏在每一行的第一字,由前至後唸第一字即為 詩題〈淡水河是一條超現實的舌頭〉。

筆者將詩拆成三個部分來解讀,首先看到第一部 分,詩人以第三視角書寫,點出了當下的天色為

撰文 陳唐琳 收錄於詩集《隱題詩》

洛夫〈淡水河是一條超現實的舌頭〉

陰鬱的下午,將水抽象的模樣,或者詩人的情 緒,以具象的水面波動訴說,拍向岸邊的水花成 為了首首悲戚的哀歌,讓本該有著金色落日的淡 水河散發出沉重低迷的氛圍。

看到第二部分 :

最後看到第三部分 :

一種形而上的無聲之嘮叨 , 赤赤

實際上淡水河是那一門子

超越他那剝了皮脫了脂的

舌苔發綠

條條地大放其形骸之浪 , 而後試圖 現代靈魂

的哲學那一門子的主意連自己都不清楚 頭在一堆沮喪的泡沫中浮沉

詩人以磅礡抽象的詞彙嘶吼出淡水河無聲的吶

在這段中確切提到了地點「淡水河」,詩

喊,淡水河存在久遠,隨著時代的變遷至今沒有

人將自己帶入淡水河中,表明出對自己的

了昔日的清澈,「剝了皮拖了脂的/現代靈魂」

迷惘,發綠的舌苔暗示出對於淡水河遭汙

暗示出淡水河失去了最初的模樣,而不願如此的

染破壞的痛心,並在最後詩人隨著淡水河

河水試圖做出掙扎。

一起沮喪地在泡沫中浮沉。

崇尚超現實主義的洛夫善用意象,「水」 竟能訴說其的「尷尬」、「河」竟能唱出 「愀然的哀歌」,隨著河水的流動狀態表 現出沉悶氛圍的動態。詩人靠兩個意象的 引導,藉其中一個意象的動態生發出另一 個意象,手法十分了得。

76


淡水詩篇

詩人就淡水河景作成一首溫柔的詩,全詩共三 段,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做分析,首先看到第一部 分也是第一段: 渡船頭的渡船

依舊在柔柔的波濤上往返 依舊從彼岸載回滿船晚霞 把小鎮的霓虹燈點燃

詩人溫婉地寫出黃昏時的淡水河綺麗的模樣, 「柔柔的波濤」一句精準地描繪出黃昏時平靜的 河面在夕陽照射下,柔和如畫的模樣,並將晚霞 形象化以渡船載回,點出詩中時間點,淡水店家 的霓虹燈隨之亮起。

撰文 陳唐琳 收錄於詩集《淡水馳情》

張朗〈淡水黃昏〉

接著是詩的第二部分,同時為詩的第二 段,詩人藉著夕陽回眸的眼看向河邊相 互依偎的情侶,想起了當年詩人與愛人 熱戀的回憶。在此段的末句為詩人情緒 的轉折點,前段敘述的美好景色讓詩人 陷入回憶中,情緒波動在此展顯出起 伏。

接續第二部分看到詩的末段: 只有悠悠流水

宛如我們的年華一去不復返 只有蒼茫暮色

宛如我的相思漸冷漸暗 詩在此段揭曉,詩人在情意濃烈的淡水 黃昏裡回憶起自己曾經熱烈的感情,並 在暮色降臨後的蒼茫中感慨起他漸冷的 相思和逝去的青春。夕陽落下,傍晚時 分的天色昏暗,宛如作者的相思之情漸 冷漸暗。全詩情緒哀傷,詩人以景抒 情,感慨年華逝去和物是人非,詩中筆 調和情感頗有古典之感。

77


全詩分為三段,分別是七句、六句、七句的句式, 第一段及最後一段皆以淡水小鎮開頭,形成前後 呼應,詩人在充滿詩意的淡水寫下具有豐富意象 的詩,整首詩充滿淡水獨有的美感。

首段以「淡水小鎮/河濱老店」開頭,點出作者 與友人相約於午後的淡水河濱海鮮餐館,道出十 年相思顯示兩人認識多年且許久未見。 隔一張雙人小餐桌 相對而坐

我打開酒瓶

你打開話匣子 同時傾出

陳年的香醇 第二段將相思情化為陳年香醇的酒,並開啟兩人 談話,相隔著時間與小餐桌,暗喻友情和回憶久 放的滋味。

第三段視角轉到黃昏的淡水小鎮,友人在喝完酒 的微醺下,伴隨海鷗及彩霞,揮手互道離別,在 黃昏渡船頭的淡水河邊結束會面。詩人於末段連 用四組疊字,時間從午後至黃昏,顯示相聚時間 的短暫,詩以分段描述會面過程,從相聚到用 餐、小酌和談話,整個相聚雖短暫而簡單,但多 年好友的相會總是情濃而深刻,可見詩人在寫作 時的情感豐沛。

78

撰文 林芷筠 收錄於詩集《淡水馳情》

張朗〈共飲〉


淡水詩篇

全詩以淺白的文字堆疊,富含意象,詩共分四 段,在拆解下又可分為兩個部分,我們能由淺至 深走進詩中世界。

於第一部分可以看出詩以第二人稱書寫,點出詩

撰文 黃奕瑜 收錄於詩集《無盡之歌》

陳義芝〈你住紅樹林〉

中的人物所居住的地點,書寫淡水河與海的鄰 近,河潮與浪兩者不斷碰撞、融合,時間流逝但 從未停歇。在第二段,也是第一部分的末段,詩 寫紅樹林附近的景色,詩中的「你」住在紅樹林 與河海相依,遙望與自己同樣生活於紅樹林的芒 草花、雜草、鵪鶉。詩人在段落末留下一點心事 「藏不住身也藏不住心」,詩人究竟想藏住什麼, 在本段落並未點出。

你說你住紅樹林 早晚都是白霧

關起窗子是小屋

打開小屋是迎風的路 上段引用的第三段與第一段是類似的格式, 讀來會有一種音樂性的韻律感,再次重複的 樣式更像是一種呢喃,全詩的樣貌在本段逐 漸展開。本詩可能是當時詩人的心境狀態, 詩人於 2015 年遷居至紅樹林,可知詩中的 「你」便是詩人本人。「早晚都是白霧」的 朦朧,點出時間點和當下的天氣,或是說詩 人的心理狀態,「關起窗子是小屋/打開小 屋是迎風的路」,暗示著詩人在心境上由封 閉到開放的轉換。

詩的末段為詩人心境的感受作結,「沒人來 訪也沒人經過」整段,暗示著無人理解詩人 內心深處,末兩句「不想遇見誰/也從沒遇 見誰」詩末兩句看似有些賭氣的口吻,或許 也是詩人心裡期待被了解的渴望。

79


版權頁

《拾幾頁藝文誌 14:半半人間》 發行人:周德良

編輯顧問:楊宗翰 總編輯:黃于真 主編:黃奕瑜

執行編輯:廖宜美

企畫編輯:黃博英、劉亦真、廖宜軒、顏良宇

文字編輯:李沁穎、張家將、王姿閔、林芷筠、黃心慧、張鈺凰 美術編輯:黃于真 封面設計:劉彥佳

特約攝影:陳嘉妤、張育瑄 特約美術:劉彥佳、高秝淳 出版者: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 151 號 L514 室 電話:02 - 26215656 # 2330 傳真:02 - 26209930

信箱:somepages.tkuc5@gmail.com (歡迎讀者來信回饋)

定價:NT.75

出版日期:2021 年 6 月

《拾幾頁》facebook 粉絲專頁 8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