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下花車之前
編輯室語
萬眾擁護是我,孑然一身也是我。
眾人呼喊著與疫情共存,觸及不了現實只得乘著網路起飛,網路平台的自由和間接感讓人們有 更多的空間舒展己見,「跟風」成為頻繁詞彙,興許是一些無傷大雅的互動問卷,或者是以跟 風之名行抱怨之實,跟著風潮走,順風的發言成為最好的保護色,即使受到質疑,也似是有所 依靠,人多的地方便自立為贏家。同時以「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嗎?」為開頭的表述日漸增多, 不想順風而急於跳下花車的人,開始產生異樣的優越感,眾人皆醉我獨醒,不怕被風吹得凌亂, 只怕自己活得不夠真實。
樂隊花車效應 Bandwagon effect 即從眾效應,「樂隊花車」意指參加者只要跳上花車,就能 輕鬆享受遊行中的歡樂,而無須思考或行走。花車代表了大眾的喜愛,而在跳下花車後,反觀 這些成為主流的事物,在成為大眾的寵兒之前,在被裝飾上絢麗的花卉和燈光前,又是什麼模 樣?人們因為什麼而跟隨?有跟隨才有潮流,在所存在時限範圍內,為之瘋狂的行為無論在遊 行中是趕上隊伍或者遠觀,各有精彩。興許眾人眼中的「風潮」並非自願,他們仍能認為自己 只是在走著一場單人遊行,走出自己的潮流或者走上大眾的潮流,是衝突還是共存,全憑踏出 的每一步是如何設想。
本期《拾幾頁》以單人遊行為題,將視野於個人和眾人之間來回轉移,沒有優勝劣敗,只為挖 掘本心。《大佛普拉斯》的導演黃信堯早在站上領獎台前,便從多部紀錄片裡一步步地踏出生 活裡存在卻不被注意的現實;忠於自己的變裝皇后 MALISA 卓邵書彥,在不平凡中成為自己 耀眼的光譜;編輯文學的《聯合文學》總編輯王聰威,透過專屬於他的「讀者」視野,來一場 編輯室裡的文學盛宴。不同領域引領著不同的隊伍,多場盛大的遊行正在展開隊列,而在得到 眾人喝采之前,他們又是如何為自身奏響序曲?
一起跳下花車吧!回到盛典的初始,五彩斑斕的寂靜也能震耳欲聾。
總編輯
1
主編
張家將
在有限的生命裡,有無限的畫要我去摹倣。
執行編輯
黃心慧
今年還是在沒有目的中沉溺, 上進的心依舊敵不過只想軟爛的形軀,
無形的法則要我遵循相同的顏色,才能有最
計畫就像是減肥掛在嘴邊,
純粹的境趣,不要用自己的骨骼製作畫框、
邊喊邊喝著珍奶,
用靈魂填補真實,虛偽的表面包裹著虛無,
沒長進的人,頗有長進的腰圍,
這就是所謂的活著。
不情願的學著如何做個大人, 擁抱那些猝不及防闖入的相識,沒有目的似 乎也不錯, 有人一起成長,焦慮不安稍稍平息。 年已過半,繼續追逐沒有目的的快樂。 發現沒有砂糖的奶茶也挺好喝的。
2
成員小語
執行編輯 張如安
你知道品茗文字是什麼嗎?
企畫編輯
黃于真
身兼學生與半個上班族,失衡的日常裡偶爾 會想起在《拾幾頁》的那些日子,混亂但單
是靈魂在不同次元中探索的味道、是自己經
純地喜歡著這件事,四年前踏入 L405 面試
過美學的痕跡、是感官在不同精神領域炸裂
的那個午後依舊清晰。
的震撼! 起始於《編輯路上》,終焉於《單人遊行》, 雜誌之於我、採訪之於我、撰文之於我是在
編輯路上或許就是一場單人遊行,與許多人
苦痛中探索著甜蜜的滋味,對一字一句的較
擦肩、共識、相知,但每個寫稿的此時彼刻,
勁、對字裡行間的執著,像是在尋找驚喜也
都如此孤寂安靜,我們提筆寫下每個在遊行
像是在創造驚喜。
裡如繁星般閃耀的故事,渴望將靈光拾起, 就此留於紙頁。
終究是要道別。踏出校園、搬離淡水,加入 那歡鬧的人群時,我會想起踏入這條路、這 場遊行的起點──「我就是笨蛋,才會一直 喜歡你。」不合時宜地,我想起這句台詞, 為這場道別笑出第一個單音。
3
企畫編輯
企畫編輯 黃雋鐑
陳韋秀
殘春不遺留在歲月裡, 奔跑在名為夏天的向日葵田。
漂泊了好久,卻不知道哪裡可以停駐。
陪某個人望遍山景,
前景耀眼,卻耀眼到有些看不清前路。
實現在海邊的第一次約會。 以上是生活在雜亂叢林之中,
總是以為人生會如魔法般一樣美好,然而轉
得出的一些念想。
身過後,卻是無盡的黑暗,或許是不想再面 對了。
我把自己鎖進房間裡,悄悄點亮只足夠照著 自己的蠟燭,不再猜測外面是否陽光明媚、 是否大雨滂沱,我只是需要小心翼翼的守 著,不再讓突如其來的風使得我的世界又再 變得黯淡。
文字編輯
黃奕瑜
人總是拖拖拉拉愛講反話, 帶著答案問問題、揣著明白裝糊塗。
4
成員小語
文字編輯
杜博弘
滿天星,而愛是唯一。
文字編輯
楊芊郁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
文字編輯
張鈺凰
在成為大人的路上, 想悄悄把長大的腳步放慢。
文字編輯
王姿閔
每天都在殺死昨天的自己, 卻把死相烙印在腦海裡。
5
拾幾頁 16
目 次 編輯室語
01
成員小語
A.
02
中文系出品
張如安
08
廖宜美
18
我是流動的光譜
張家將
26
眾視之後
陳韋秀
32
張家將
36
黃心慧
42
廖宜美
48
開啟劇場大門的文學藝術 ──黎煥雄專訪
B.
封面故事:單人遊行 生活就是唬爛三小
──黃信堯專訪 ── MALISA 卓邵書彥專訪
C.
電影專欄
D.
音樂專欄
意識織造者
搖滾台式陳釀 E.
6
漫行旅人
百分之十和無人之地
目次
F.
你說我聽
編輯文學,文學編輯
黃于真
54
──《聯合文學》總編輯王聰威專訪 G.
拾事時識
請保持社交「鬆綁」
杜博弘
60
張鈺凰
62
楊芊郁
66
黃雋鐑
68
王姿閔
70
楊芊郁
74
黃雋鐑
76
──美輪明宏之後 H.
職人手札 逆流而行 ──留存傳統的路上
I.
書評專欄 人造密網
J.
K.
故事搜集
「風」子告解室
風格小店
唱片與書的靈魂探戈
──永樂座 × 失戀排行榜
L. 失戀藥方 M.
時裝專欄
巷弄伸展台
7
中文系出品:
開啟劇場大門的 文學藝術 採訪/撰稿
——黎煥雄專訪
張如安
協編
王姿閔
攝影
梁若薇
在講究實務操作的時代下,因中文系的培養方向多是大量 文獻澆灌的學術研究,講求學生的內在涵養和自我發揮, 偏向軟實力的成長,因此在就業方向的選擇上常被刻板地 套上老師、編劇、作家等,在世紀洪流的競逐裡,定位多 少有些模糊不清。身為中文系的學子總不斷地被問到「你 為什麼讀中文系,以後要做什麼?」相較其他科系專精於 研發專業技術,中文系所學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底蘊,想要 形塑更多的可能就更需要靈活變通的思想。
本期中文系出品邀請到劇場導演兼浪漫詩人黎煥雄,曾經 就讀淡江大學中文系的黎煥雄侃侃而談人生與中文系精彩 的碰撞,以及對於文學、劇場那些慷慨傾瀉的熱情。他身 兼詩人、導演和教授,或許是受到文學和劇場藝術多年的 浸潤,黎煥雄身上有著灑脫和感性兼容的氣質,談及對中 文系的看法,他說道:「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你自己需要 什麼,這是很核心的一個關鍵,中文系就是一個對自己負 責任的地方。」
8
中文系出品
簡介|黎煥雄
曾就讀淡江大學中文系,河左岸劇團、創作社劇 團創始成員,現任人力飛行劇團藝術總監以及東 海大學專技副教授。編導多部音樂劇及現代劇 場,出版文字作品集《遺憾先生遺憾的包裹掉進 了遺憾的海》和其他劇本、散文、新詩等作品。
9
修為的所在
大眾認為的中文人大多是循規蹈矩與按部就 班的,但採訪的一開始黎煥雄就開宗明義地 表示自己是中文系肄業,對於旁人詫異的眼 光,黎煥雄神色輕鬆:「我為什麼要畢業, 肄業就肄業啊!我實際上學到的東西是超過 學業很多的。」比起執著於一張文憑,他更 追求自身是否能獲取所需,因為中文系給予 高度的自由性,使他有更多的空間和機會去 開發自己、創作新作品,在摸索過程中吸收 的養分讓黎煥雄所獲的知識多於一紙文憑。 中文系是一門作者與閱讀者相輔相成的科 系,黎煥雄認為每個科系都有自身的專業, 中文系的專業便是要學會閱讀與詮釋,運用 所提出的觀點和理念與世界接軌,因此,中 文系的核心價值是純粹的人文底蘊,將世界 當作文本來分析以建構與外界脈絡的連結, 撇除天賦與專業技術,每個人都能開展藝術 與創作,而做出被期待以及有情感共鳴的作 品是關鍵,在每個詮釋的觀點上做感官的調 度,是中文系所要培養的專業,成為一處精 神和靈魂的所在。
另外,中文系學的是「無用之用」的專業, 不論外界對事情的追求有多麼功利實際,所 有的溝通都要回到基本的人文底蘊,以文學 探究事情的本質和靈魂。世界的步調越快, 也越發多樣,但每個人的思想中卻都需兼具
10
中文系出品 文學的感性與謙卑,黎煥雄說:「所有人的 思想都需要一個中文系或者文學系,你要回 頭看,要不然的話你有錢了又怎麼樣,最終 還是很貧窮。」黎煥雄在做劇場藝術的過程 中,也是以文學包裝作品的中心思想,所以 他的眼界才能柔和而長遠,將別人想不到的 元素放進戲劇中。中文系所學的就是在古今 穿越、在讀寫間轉換,自閱讀和創作中學會 謙卑,將文學的專業構築為豐富的涵養,成 為「無用之用」。
課,老師透過課程鼓勵學生不斷寫詩,培養
遲交的文學作業
之餘還會留一些時間給學生做基礎劇場的練
問及黎煥雄是如何開啟劇場藝術的大門,他 踟躕了一陣表示,對於他而言中文系最大的 魅力是那些學識豐富的老師,在踏進劇場藝 術領域的前期,他最大的學知養分就是來自
創作能力,在學中國戲曲、讀關漢卿的作品 習,並主動協助同學租借場地,也是從這時 候起黎煥雄與一眾朋友有了自主獨立創作的 機會,在不間斷的摸索中發現做劇場多樣的 可能,開啟一段和劇場的緣分。
這些老師們。提及在大學時期遇到的兩位恩
「感覺她很像媽媽,文學上的,她永遠都不
們分別在啟蒙時期和萌芽時期給了很大的助
決定投身劇場的過渡期之間,他一方面在施
師——李元貞老師和施淑老師,黎煥雄說她 力,並且因為多元創作讓他在劇本寫作上不 斷精進,也是從那時起劇場藝術成為了他人 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在 1980 年代前期,因為表演藝術界的變革
而掀起了台北劇場和現代劇場的風潮,在這 股風潮之下,新世代的大學生也開始慢慢接 觸到新型態表演的呈現方式。黎煥雄闡述, 在那年代相較於斥資高昂的電影,劇場只要 有人及場地,成本相對低廉就能完成。黎煥
雄開始做劇場的起點是元貞老師的現代詩
會拒絕。」黎煥雄是這麼介紹施淑老師的。 老師的文學理論、小說課上持續創作,另一 方面也將所學應用在研究劇場。黎煥雄分享
到曾在某次繳交作品時只提了大綱給施老 師,因為獨到的見解拿下高分,但這份作品 經歷了二十幾年依舊沒完成,仍然欠著施老 師。施老師非常的溫柔,在文學上也和元貞 老師一樣給了他很大的鼓勵和支持,談到多 年後因為創作戲劇和恩師再相遇的緣分,黎 煥雄十分感激和慶幸,當初因為有師長以行 動回應他們的一腔熱血、認真指導他們的夢 想,才有機會在劇場藝術領域上盡情發揮。
11
在這個網路媒體發達的時代,作品中傳達的 思想理念會在大眾的眼光下被嚴密審視,黎 煥雄編導過許多經典戲劇,也多次和台灣知 名繪本作家幾米合作,他偶爾會聽見別人惡 意的批評:「我是很不想看黎煥雄的劇,但 是衝著某某某只好去看了。」對此他不以為 意地大笑:「你繼續不愛我,我還是會讓你 恨的牙癢癢,因為你愛的人愛我!」當創作 是小眾而孤獨的,那就不可避免會有很多不 被外界看好的時候,但相對這些非主流的藝 術也會有欣賞它的讀者存在,這也是為什麼 黎煥雄不在意那些惡意的批評,他的舞台和 戲劇是為了願意欣賞和理解的人而演繹。
雖然不刻意去在乎外界的評論,但黎煥雄強 調:「重視自己是好的,但不能自戀,或者 你在小圈圈的範圍內,不要最後只剩下相濡 以沫的一小群人互相吹捧,那很可怕。」他 覺得面對打擊的方法應是學會批判別人同時 也批判自己,黎煥雄在創作的過程中對於外 界評論雖然不是全盤接受,但也會吸收部分 意見去修改作品以呼應讀者。
不論劇場藝術或是文學家都是創作者的身 份,黎煥雄認為創作最核心的價值是作家和 讀者的雙向交流,創作者需要去在乎閱讀者
12
中文系出品
的感受,而非單方面將主觀填塞在作品中。 在劇場演出結束後有些人會特地向黎煥雄道 謝,感謝他能讓這麼有共感的作品在舞台上 演出,那一刻黎煥雄是幸福的,對於那些反 饋,他很欣慰有人能懂他在每個作品裡想表 達的理念。在呈現過這麼多舞台之後,黎煥 雄一直秉持著一個信念,創作本身最大的收 獲不是用作品去竄改或形塑出一個新世界, 而是要重視閱讀者的感知,挖掘人們與世界 的連結和共情然後演繹出來。創作者和讀者 真正心靈層面上的交流是以狠辣批判代替虛 偽吹捧,所以面帶微笑去拳打腳踢,適時地 走出舒適圈感受外面世界的看法和意見,才 能讓創作在客觀和主觀上取得平衡。
黎煥雄談到中文系最重要的活性理論是「創 作」,如果學會把角色在作者和閱讀者間自 由轉換,並且學會如何主導和順應,就能轉 換身份並跳脫既定框架,創作的視野也會帶 動更多人的感官,反過來去定義一個新的中 文系,這也是黎煥雄多年來一直驕傲的,面 對每個舞台他是創作者同時也是閱讀者,去 翻轉應用在表演藝術的舞台上,讓作品對於 作者或閱讀者都能夠更豐富、更有層次。
13
14
中文系出品
現今時代的競爭方式改變,隨著科技和媒體 的發達,社會型態將重心放在實務研究與開 發的硬實力上,相對而言文學家或創作者就 要看見手中握有的軟實力才不會對未來迷茫 怯步。「我常常會跟我的演員或年輕人講,
罩子放亮一點。」黎煥雄帶著肯定的語氣
相較於其他科系,中文系學子常會有更多對
因為當創作者的視野和傾聽範圍開闊之後,
文系的學生跟一個在空的舞台上正在表演中
說,要在視聽之間 Be bright 並勇敢無畏,
才看得見自己身上更多的可能,有更寬廣的 空間去施展拳腳。而那些心裡難受的糾結也 要直面處理,哪怕因為一些挫敗停滯不前十 年、二十年也沒關係,等到能夠正視自己和 外界溝通時,作者的眼光和要求就會更上一 個層次。黎煥雄也經歷過這種沉澱期,比較 晚進入正式的工作,但是面對進劇場後遇到 的艱難他沒有過退縮的念頭,因為在中文系 的那幾年給了很大的勇氣,讓他能運用所學 以不同的角度去建立新的觀點,可以更理性 客觀的去抒發感性的作品。
於未來的不安,黎煥雄說:「某種意味上中 的演員一樣,處境差不多,看起來什麼都沒 有,但事實上你什麼都擁有。」中文系學習 的知識不是以工具敲打、以程式編寫可以實 在地做出一個物件,中文系鎖定的是「無用 之用」,學習成為作者和閱讀者。有些人能 在專業中習得應對事情的技術,但是沒有閱 讀的能力在處理問題時就會觸及不到核心, 只能在表面下功夫,雙方就無法有長久舒適 的合作,所以中文系學習的是去看見、去傾 聽每件事情的靈魂,然後把這份感性和溫柔 帶到創作中,同時以作者和閱讀者的身份, 兼容客觀的敘述和主觀的感受。當世界都在 自我開發,想要超越更多人就要適當變通思 想,站在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做一個感性 的創作者和理性的閱讀者。
15
繪 / 廖宜美
17
撰稿
廖宜美
照片
黃信堯提供
協編
陳韋秀、杜博弘
簡介|黃信堯
啊堯導演,台灣紀錄片導演,居住於台南市七股 區,2010 年《沈沒(ㄕㄣ ˇ ㄇㄟ ˊ)之島》, 榮獲 2011 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及最佳紀錄 片二項大獎。第一部創作劇情短片《大佛》於 2014 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短片,並在 2017 年發展 為劇情長片《大佛普拉斯》,榮獲第 54 屆金馬 獎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新導演。以《唬爛三小》 獲金穗獎最佳紀錄片,並於 2020 年發展為電影 《同學麥娜絲》,榮獲第 57 屆金馬獎觀眾票選 最佳影片等多項獎項。
18
封面故事
——黃信堯專訪 遊行應是盛大、多人的共襄盛舉,這是遊行的結果,卻非起始。 2022 年的疫情已然可以拌著滷肉飯囫圇吞下肚,每日下午指揮
中心的直播都成了固定節目,而電影院不再是群聚限制的場所, 買張票捧著一桶爆米花,大螢幕和環繞立體音響演繹著生命百態 的可能性。而呈現到眾人視野前,一切都起始於少數人、甚至是 個人的一念之間,在他踏出遊行的起始腳步,妄論是否受到擁戴 或跟隨,獨屬於他的盛典都將展開序幕。
「大家好,我啊堯啦。」語氣起伏不大,語速不急不緩地在台語 中夾雜著國語或者台式英文,獨特的口白存在於黃信堯導演的紀 錄片和劇情長片中,從《大佛》到《大佛普拉斯》,從《唬爛三 小》到《同學麥娜絲》,黃信堯將他的幽默和敘事方式從紀錄片 發展至劇情長片,並以強烈風格一舉奪下金馬獎多項大獎。而在 一眼望之都能明確指出特點的作品中,是否存在著不同的起始, 抑或者別有用心的細節?本期封面故事人物邀請到導演黃信堯, 從他作品裡荒謬的悲劇和人間真實中,一探最初始的號角聲。
19
從人物到人類
拿起攝影機站在鏡頭後方,28 歲開始,黃
信堯成為了導演,將所見所感的每個畫面裝
進等比例的方框內,至今已度過 22 年的時 光,他笑道:「一開始就想著走走看,走一 步算一步,大不了就再去做別的,可是走到 後來,你想回頭都很難。」在大眾所熟知的 《大佛普拉斯》登上最佳改編劇本的頒獎台 前,黃信堯如同許多紀錄片創作者一樣,因 為注意到身邊的環境議題而舉起攝影機,開 始學習紀錄片創作,尋找不同面向做為切口 來探索地方,環境與人之間又存在密不可分
的關係,關注環境、探索人之於世界的議 題,從《多格威斯麵》中拍攝台灣媒體話題 人物「抗議天王」柯賜海,到《唬爛三小》 裡所記錄的台客兄弟情,黃信堯的部分作品 中從人物故事出發,反應當時的社會環境。 最早從環境議題再到人與社會,黃信堯的紀 錄片開始發散到人與整個地球的關係,以擴 散性的議題出發,去掉特定人物刻畫,轉而 將人類之於地球與其所生存的環境,以紀錄 片的形式來紀實觀察。從《雲之国》紀錄與
那國島的所見,於異鄉發現自己,因被遺棄
因感觸於八八風災的經歷和土地因人為而脆
不開孕育的土壤,記錄良田和濕地的更迭、
島國吐瓦魯,從他人的困境反觀己身。「人
而存在;《帶水雲》中將人類比做植物,離 旅人和居民不同的感觸;於《沈沒之島》中
弱,轉而記錄一個即將因地球暖化而消失的 類已經不只是個體,它應該是一個物種。」 將人類視作物種,黃信堯在生活、文化和衝 突裡,反覆著墨。
20
封面故事
驚鴻一瞥的碎片
將人物從紀錄片中抽離後,黃信堯將他們安 放到劇情片當中。提問到在創作是如何選擇 要拍誰或什麼樣的人物故事時,他毫不猶豫 地應道:「選擇?這不是選擇,這樣的創作 是唯心的,靈光一現的。」黃信堯以飲食打
談起拍攝紀錄片和劇情長片的不同之處,
同時也能很直覺在腦中浮現一句「啊我今天
完全不一樣,雖然他們都是叫『導演』但是
比方,人們可以理性分析自己想要吃什麼, 吃麵好了!」毫無理由但從於內心,更無關 選擇。也許是一次和警衛的交談,一次在麵 攤用餐時瞥見來收回收的中年人,一次雨天 同在便利商店避雨的上班族,碎片般的記憶 存在日常的瞬間,透過這些生活中的感觸或 偶然看到的現象,靈感油然而生,撿拾拼湊 起便成了大螢幕上略帶熟悉感的討喜人物。
「紀錄片導演跟劇情片導演,我認為是兩個 做的內容基本上是不同的。」黃信堯如此說 道。以他個人拍攝方式來看,紀錄片拍攝更 像是持續在思索的狀態下進行,在拍攝的同 時依照想法修正,黃信堯大部分的紀錄片都 是由自己一個人獨自拍攝,去掉眾多工作人 員,一個人一台機器,是一個默默而孤獨的 過程。反觀劇情片,開始前就必須有劇本, 在劇本開發上便會花費大量時間,而拍攝時 間則會密集在短時間內,同時有五、六十個 工作人員一同參與,黃信堯提及自己的兩部 劇情長片的拍攝時長大約落在一個月左右。 從工作模式和邏輯上兩者皆有很大差異,
「如果用水來形容兩種作品,紀錄片就像是 涓涓細流,而劇情片則是瀑布。」細流輕悄 無聲,一滴一滴的水流雖緩慢,但滴水仍可 穿石,如同紀錄片安靜而孤獨的製作過程, 在觀影後雖無聲卻能確實地在人內心某個位 置留下痕跡。瀑布壯闊響亮,從高處垂墜直 流而下,濺起的水花如同所能引起的迴響, 嘈雜而易散播,似是劇情片般引人注意,皆 能碰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們。
21
非全知全能的鏡頭
「欸!好像可以配一下旁白。」就是
非天降餡餅。無論是娛樂片或含有濃
「堯氏幽默」口白跟著肚財(《大佛
菁英文化,應使用大眾能懂的語彙才
這樣乍現的想法,讓獨屬於黃信堯的 普拉斯》角色)一起偷看過行車記錄
器,跟著添仔(《同學麥娜絲》角色) 競選市長,在和監製討論後,黃信堯 將從前拍攝紀錄片的旁白敘事方式放
入劇情片,其迴響也出乎他意料的 好,初嘗試在《大佛普拉斯》裡,黑 白電影配上相對沒有過多知名度的演 員,在正式上映前,他自己也不確定 是否能讓觀眾買單,憑著和當時的監 製鍾孟宏一致認為「先把片子拍好, 其他的再說。」從而大膽嘗試,於後 來在《同學麥娜絲》電影的最後突破 框架,由導演本人進入畫面中朝著添 仔一頓猛踹,在黃信堯的作品中導演 和觀眾從來不是全知的視角,正如同 每一個生命體驗裡,那些未能得知的 全貌。
對於電影作品的定位,黃信堯認為電 影作品終究是商品,是個資本密集的 大工程,除非能做到自己有足夠的資 金支撐起一部電影,否則不去考慮票 房是不切實際的,應將一部作品是否 賣座視為主要考量,勿將電影過度誇 大成絕對的藝術成就。「欸那個黃導 演這筆錢你拿去,你不用還。」黃信 堯形容想要百分百做自己的創作,除
22
厚美學的作品,電影並不是少數人的 能與大眾對話。對於黃信堯來說,一 部好電影,除去故事內容、橋段安
排、攝影技巧種種美學外,觀影後能 被人提起並有討論的價值,才是不可 或缺的一環。
封面故事
落土歸鄉的必然
在今年發佈的新紀錄片作品《北降
只是移動,更是帶些什麼回到家鄉做
始於 2009 年終於 2021 年,長達 12
地球共存,而與之同時開始展開實際
七》裡,黃信堯回到他的家鄉台南, 年的拍攝紀錄,將自身融入土地裡, 黃信堯認為回歸土地的情懷無論是在 哪個國家或地方,都是整個人類文明 發展到一個極致時會出現的必然現
象,無毒栽培或者孤立耕種,返鄉不
出改變,人們開始反思自己該如何與 行動,返鄉或往鄉村流動,貼近土 地,更貼近生活。
一個人、一台攝影機,走經舊時台南 縣北門、將軍、七股,在邊拍邊思考 當中,黃信堯將「自己」和「拍」放
入影片中,理應被剪輯處理掉的瑕 疵,都成了成片裡的過程,片中出現 的人物都沒有來由更無從探知未來, 就像每個人踏在土地上的每一刻,生 活就只是這樣活著。
23
「小眾」不存在的世代
「在我們年輕的那時候,那個才叫作小眾文 化。」談到近幾年的年輕人在追求潮流的同 時又講求與眾不同,崇尚自己所認為的小眾 文化,黃信堯指出他所認知的小眾,存在於 那個只有幾間電視台、幾家報社雜誌的時
代,所能接受到的資訊和選擇並不多,從而 出現絕對的大眾和極少數的小眾。回到現今 世代,網路媒體不勝枚舉,不喜歡電視台的 新聞播報或八點檔,還能依喜歡選擇不同的
網路平台,如 YouTube、Netflix 等,同時 在大數據的演算下,推送到人們面前的都經
過了分析過濾,是專屬於每個人的「分眾」。
黃信堯針對分眾做出解釋,從前說吃西餐, 盤子呈上的大抵是牛排、義大利麵,而現在 的盤子裡,法國料理、西班牙菜,義大利比 薩都要分成北義和南義,又或者人手一杯的 經典美式咖啡,從咖啡豆到烘焙方式都得
一一抉擇。分眾的出現,因為選擇變多,而 瓜分掉大眾的存在,每個人都只擇其所愛又 皆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只有眾多人同時喜歡 上一件事物時,才可能聚集成為大眾流行, 比如上半年造成廣大迴響的影集《魷魚遊
戲》。在電影產業裡,黃信堯分析到,近幾 年鬼片市場尤為龐大,除去大多成本相對較 低外,鬼片的支持者非常死忠,即使是看完 出來和朋友說一句「一點也不恐怖」也還是 會去看,對於投資人來說,投資鬼片能回收 的效益也相對大上許多,再者便是類型片,
如謀殺或推理等,皆有他們一定的客群。 「你不可能做到和所有人都不一樣,除非你 把手機丟掉。」資訊的容易取得讓人不再需 要過多思考,總想著特立獨行,才真正淪為 平凡無奇。
24
封面故事 站立於人物之間
無論是紀錄片或劇情片,創作中皆留有創作 者的溫度,可能是情緒的反饋,更是他之於 生活的總和。「你一定是先消化再吸收你的 生活,最後反芻成你的作品。」每個黃信堯 所塑造的角色裡都有著他的影子,在《大佛 普拉斯》中肚財曾在撿拾回收時遇上一位想 不開的中年男子獨自坐在廢墟之中,他向前 問了句「有困難膩?」就像是日常裡普通人 向朋友的問候,但人盡皆知,眾生皆不易, 即使對方告訴你他的困難所在,誰也幫不了 誰,這其中便存在他自我的投射,電影中此 時加入了一段旁白,黃信堯的聲音平穩地訴 說現實:「社會常常在講要公平正義,但在 他們的生活中應該沒有這四個字,畢竟光是 要捧飯碗就沒力了,哪還有力氣去講那些有 的沒的。」
「就好好生活吧。」浪潮過後只有自己,獨 立的思考才能使人挺直身板,總想著與人不 同便隨了同樣的圈套,在過度方便的時代
裡,將一查就能垂手可得的知識放下,不必 刻意觀察,只需好好生活,用心去看見每天 途經之路,和警衛問候時瞥見其姓名,和麵 攤老闆點餐時注意到他的容貌,老闆娘換了 新的髮型,又或者是斑駁牆壁上被貼上新的 傳單,在生活的路途上成為自己,無關乎是 否有人跟隨,更無意於踏上萬足所經的路, 好好生活,便是一場獨自徜徉的盛典。
25
MALISA 卓邵書彥專訪 採訪/撰稿
張家將
攝影
李翔煒
協編
2019 年台灣通過同性婚姻法,在同性權益 的保障上相對亞洲各國進步許多,然而對於 性別光譜的挪移卻相對單一,仍有不少民眾 認為性別是二元對立的。變裝皇后文化在台 灣的發展時間不長,它是由男性裝扮成女
性,並以華麗裝扮搭配對嘴與舞蹈等的表演 形式,以女性的外表彰顯內在靈魂的陰柔
美,也因此成為 LGBTQ 運動中的領頭者。 2009 年開播的〈RuPaul Andre Charles〉 深深影響了國中時的 MALISA,在鏡頭另
一端他眼露熱情,說著當時正處學舞時期, 看到變裝皇后們華麗、外放的表演,心裡被 綻放的靈魂隱隱波動。
26
楊芊郁
封面故事
簡介| MALISA
MALISA 本名卓邵書彥,現就讀於實踐大學服裝 設計系,夜晚化身 Drag Queen 於台北多處有表 演,曾獲 NYX FACE Award TAIWAN 前六名, 也曾參與 Netflix《午夜亞洲:美食・舞蹈・夢想》 舉辦的達人秀比賽,目前致力於發展更多表演風 格,不囿於一種特定形式。
27
不受侷限的魂靈
MALISA 在國中時期便常於校園表演舞蹈, 不畏懼他人對於男性氣質的既定印象,勇 於呈現他的靈魂,接觸變裝皇后也是在此
時期:「我的啟蒙對象是〈RuPaul Andre
Charles〉中的變裝皇后 Laganja Estranja 他是一個非常瘋狂的皇后,有許多劈腿、翻 滾吊鋼絲等表演方式。」他期望自己也能像 Laganja Estranja 一般,能夠在舞台上不
受拘束的彰顯自己,像一朵綻放的花,奔放 且豔麗。
國中就讀美術班,選擇高中時卻毅然決然的 選擇表演藝術系,即使當時的同學都選擇平 面設計等相關科系,但變裝皇后這項表演形 式在他內心隱隱騷動。直至高中銜接大學
時,MALISA 終於接到第一場表演:「我 會有這個契機,是因為高中的朋友也很喜歡 變裝皇后,又剛好認識,也受到推薦而有了 第一場表演。」他也分享到變裝皇后的一大 特色「家族」,這個制度讓擁有家族的皇后 們更有歸屬感也是比賽時的強大後盾,在沒 有家族的情況下他更加努力的練習舞蹈、培 養自己對服裝設計的美感,期望在演出時有 觀眾可以喊出他的名字。
大學後 MALISA 投入更多時間在表演上, 包括大學選服裝設計,也都為了運用於變裝 皇后這項表演,時常熬夜尋找曲風、表演靈
感等,問及他近期的曲風與服裝風格,他
表示之前的風格偏甜美、夢幻,近期則受 Doja cat 的星球風影響,帶有一些潮流、
28
街頭感,他希望自己不受約束,不侷限於一 種風格,在多種嘗試之間轉換不同的氣質與 內在。
「現在是每個星期都有表演,希望可以一直 持續下去,我真的很熱衷表演,想藉此提高 曝光度,讓更多人認識我。」起初演出費用 與成本難以打平,MALISA 靠著極大的熱
忱堅持表演,同時很慶幸因為自己身為學生 而能擁有一定程度的任性,不至於被現實磨 滅夢想。
封面故事 綻放自我的真實
家庭往往成為一種親密的桎梏,不少變裝皇
是戲曲的袍子去參加比賽,當下一出場大家
此問題時 MALISA 則面露開朗:「我覺得
之所以感到開心,是因為他終於將高中所學
后在面對家庭問題時都難免有些爭執,提及 家人們蠻能接受的,但他們忠告一句別花太 多錢。」他覺得原因在於國中時期就常有舞 蹈表演,加上家庭教育比較開放,父母從不 曾干涉他的選擇,以及他的表演方式,這讓 他感到幸運,能夠避免與家庭起衝突,也因
的眼神能告訴我這個表演是有震撼到的。」 到的戲曲身段結合於變裝表演,在紀錄片中 可以看見他身著歌仔戲穆桂英的戰袍,以剛 柔並濟的身段旋轉,在現代之中融合舊有的 美感。
此能就讀在他人眼中不主流的科系,並將美
在變裝的前置工作上,MALISA 認為自己
式,服裝設計系的設計與縫紉三者結合,成
受其中,也因為裝扮時長的關係,變裝皇后
術班學到的繪畫基礎,表演藝術系的表演形 就了現在的變裝皇后── MALISA。
採 訪 中 MALISA 也 分 享 他 曾 參 與 Netflix
製作的紀錄片《午夜亞洲:美食・舞蹈・夢想》 舉辦的達人秀,他第一次參與變裝皇后的比
賽,雖然第一場 runway 的分數並不理想, 但他展開笑顏說道:「第二場我穿著一身算
還算游刃有餘,雖然事前準備繁雜卻依然享 們多半是穿著全身裝扮出門,當問道:是否
曾遭遇路人的異樣眼光?他則開朗的說: 「大家看到多少會驚訝,但台灣人不太會批 評,也比較有包容心,這點真的很棒。」雖 說台灣社會不太會有批評的聲音,但仍舊難
免有對於變裝皇后無法接受的人,MALISA 認為無需理會他們的眼光,只需保有真實的 自己。
29
光譜的挪移
既 然 變 裝 是 為 了 呈 現 內 在 的 自 我, 當 與
與美術班的同儕走上不同道路,只是想嘗試
他解釋:「在陌生人面前我比較害羞內斂,
選擇都建立在自己想追尋之上,不盲目跟
MALISA 討論到變裝前後的心境是否轉變, 但變裝後的舞台上舞台下也都有差異,一 但站上舞台,我就會盡可能展現最好的自
己。」於他而言變裝後更像是自己的另外一 面,用浮誇的舞蹈以及華麗的服裝與觀眾交 流,像裹上一層藝術的語言,把不自信的一 面蛹化成蝶。
「我從不追尋大家追求的事物,反而問自己 做這件事感到快樂嗎?是自己真心想做的 嗎?」這是 MALISA 一路走來的心境,不
理會他人的評價,或者追尋某些人設定的準 則,一如當時有師長建議他不應該選擇表演 藝術,卻依舊忠於自己,他也表示並非刻意
30
不同領域的事物並盡力做到最好,他所做的 從,且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在多方的嘗試以 及相信自己之下,MALISA 才能將所學融 進變裝皇后這項表演中。
問及對未來有何期許,MALISA 說道:「我
不太給自己太大的期許,我比較樸實一點, 覺得走一步算一步,也沒有計畫要做到多有 名氣,只是盡力把握每一場演出的機會。」 他有著藝術家的精神,非常堅守自己的信
念,在摸索每一件新事物時,投入所有精神 及耐心去研究,也像是一個吟遊詩人,在找 尋自己的定調的同時,嘗試光譜上的各式色 彩,以不同裝扮折射真實的自我。
封面故事
採訪後與 MALISA 談及藝術與文學有所相
似處,都是為了呈現自我的情志,只異於媒 材的不同,而社會對於這兩者的看法,大都 以實用主義評價,認為藝術與文學並非必
要,出路也特別窄,基於現實的確沒錯,但 如採訪中所說的「忠於自己的選擇」,我們 的內心渴望被看見,所以選擇可以彰顯心靈 的表達方式,即便有靈感枯竭的時刻,卻依 舊沈浸其中。
31
撰稿
陳韋秀
默默無光的記憶深處
身處千禧時代下,生活中充斥著各種網路交 織出的平台,消息流竄之迅速,訊息不必等 待車馬,只要一個按鍵,演算法便將它呈現 在你眼前。在這之中的流量可能成就某人, 或帶給某事輿論,讓其吸引社會的目光。
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曾說:「在未來,人 人都有十五分鐘成名的機會。」可十五分鐘 後,有的成了世間永流傳的經典常留於人
心,有的在人氣瞬逝後,歸還到平凡的人海 中。在這些年間,不會有人一直備受矚目, 但總會有人被注視。出現於眾人視野後,曾 遊走於人們口中的他們都去哪了? 是被深 藏在記憶中某個生灰的盒子之中嗎?或許沒 有人知曉,因為較之更具新鮮感的事物正接 續而出。人們總是在追逐更加新奇的路上, 目光努力向前的同時,後頭被摸索殆盡的舊 事卻早已黯淡。
它們被世人遺棄時不聲不響,十五分鐘過
去,沒有能夠一直留在人們心中常青,成為 潮流中一朵朵無根的浮萍,而它們卻也各有 被遺忘的原因。
32
封面故事
瞬息的網路颱風
2015 年的夏天,記者為了製作蓮花颱風的 相關報導,訪問了在墾丁旅遊的民眾,其中 一位受訪時說著:「颱風天就是要泛舟啊! 不然要幹嘛?」他開口之前應該沒有想過, 這句話會將他推向風口浪尖,受到台灣年輕 人的矚目。
有關泛舟哥的大量梗圖與迷因充斥在網路, 新聞媒體也跟著這波大浪報導著關於他的事 蹟,正當紅時還出過書,更有各大當紅節目 邀訪,甚至還因外貌神似當時新竹市市長, 而合拍一支廣告,確確實實成為網路紅人。 當話題冷卻後,泛舟哥淡出了大眾視野。有 的人說,他是活躍時期最短的人物,有的人 問他,不再被關注了怎麼辦。他對此予以回 應:「不紅了不就本應該如此嗎?」泛舟哥 說,自己不夠英俊、沒有才藝、不會唱歌跳 舞也不懂主持,這些成了社會對他不再關注 的理由。不再受到大量注目後,現在回歸保 險本業,偶爾在粉絲專頁上分享些自己對於 生活的感想。在他之後又有許多人成為了某 年某月的網路颱風,而他們的熱度也將隨著 颱風眼的移動消散。
33
美味的社群甜品
接連的用語浪潮
近年的網路流行上自成一個社群討論領域。
舟」以及「你是在大聲甚麼啦」,成為了
從 2018 年造成旋風的髒髒包開始,食物在
每隔一陣子,手機裡的社交軟體便推送那些 美味的、引人注目的甜品,及正在流行的飲 食,然後人們將其收藏,使之成為下班休息 的安慰,留著當作假日享用的選項,又或者 分享給自己的好友,約著陽光明媚的時候品 嘗一次。
那些可人的食物,因打動味蕾、吸引目光而 被廣為宣傳,比如髒髒包的流行,來自於當
2010 年代的流行語之一。再稍微早期,像 1990 年代的「LKK」就是台語「lāu-khok-
khok」的縮寫。這十年間的流行語數不勝
數,「無言薯條,傻眼貓咪」、「藍瘦香菇」, 到「歸剛欸」、「我站在雲林」一句句都是 事件本身的精華,甚至還有一句「這句話怎 麼有聲音」正是因為集各用語的語境,使人 再次在腦中憶起。
時的韓國名人在社群媒體上的分享,引領眾
它們對當事人或者事件產生了一定流量,行
下的食品,到幾乎國內每間烘焙坊裡都會有
推波出各類新事物、新事件、新話題,這些
人走在甜食的潮流尖端。從一開始外國名店 的甜品,可謂是引起了一陣風潮,使無數民 眾都為此著迷,但隨著時間過去,又是另一 番心得。
跟風流行的熱潮過去,髒髒包開始被下架, 部份吃過的人會說過於甜膩,雙手會在飲食
走在許多人的口中與鍵盤上。可當時間海浪 網路用語會被新潮拍打在記憶的沙岸上。例 如 2019 年,來自統神的「可撥」如今較少 浮現於現今語句之中,而 2013 年的「啊不
就好棒棒」在八年後,被知名歌手持修改編 成歌曲,因此被人群想起。
的過程中沾到巧克力粉。曾經的特點,最後
流行用語曾經受到眾人追逐的眼光,被大範
眾被問起最喜歡的麵包是什麼時,它早已不
可就像南瓜馬車到了午夜十二點會消失,屬
成了無法長存的理由之一。幾年過去,當大 在了眾人的名單內,而經典如肉鬆麵包、美 乃滋麵包等會立即被想起。
34
因 新 聞 與 網 友 產 生 的「 颱 風 天 就 是 要 泛
圍討論後,它們有過屬於自己的十五分鐘, 於他們的時間一到,就會逐漸淡出人們的記 憶。就像科技會更新,將那些不再受大眾關 注的人事物,塵封在閣樓上的櫃子之中。
封面故事
安迪.沃荷的一語成讖,在過去預示著現代 巨大的數據時代,或許某年某月,生活周遭 的人們都曾生活於大眾的話題之中。媒體的 推波助瀾將資訊送達得越遠越廣,但在快速 推陳出新的世代下,又會有多少人事留存於 世人的記憶之中?新奇有趣的事物總是在前 向人們招著手,受到注視後又將被遺忘。
有的可能幸運些,會再次被眾人所想起。大 部分時候,只能靜靜等待消亡,或者再次返 於平凡日常。眾目睽睽只是一時,誰也不能 保證這一刻是瞬間還是永恆。
35
意識織造者 撰稿
張家將
插圖
廖宜美
前一期的電影專欄引領讀者闖進《盜夢偵探》的世界,與 今敏一起穿梭於夢、清醒夢、現實之間,在華麗虛幻的外 衣下正視真實的黑暗與失敗。本期的電影專欄將介紹今敏 的其它作品,在他短暫的創作生涯裡,如何以不受外界所 擾的畫筆,呈現出一幕幕既溫柔又銳利的動畫電影。
宮崎駿架構出的童話世界充斥在許多人的童年中,被那毛 茸茸的龍貓吸引,在一個個虛構的世界裡,找到與現實世 界的共性,埋藏於童話故事背後的戰爭、貪婪與愛,既適 合兒童當故事欣賞,也適合大人反思其中道理。今敏則常 將現實與虛幻交織,以近似寓言故事的方式,呈現人的複 雜與脆弱,鏡頭的切換就如同人類內心般細膩,也正因為 體現現實的陰暗與失敗,加上非線性的表現手法,使今敏 的作品難以涉及更多年齡層。兩者雖同為 1990 年代的動
畫大師,但因手法的表現而有不同受眾,即使平易近人的 童話故事吸引人,今敏依舊選擇貫徹其現實風格。
今敏懷抱著此生最大的夢想,一腳踏進日本動畫產業,曾
擔任大友克洋《老人 Z》的美術設定和分板設計的工作, 在初次執導《藍色恐懼》之後,開啟了他人生的新篇,陸 續創作多部動畫作品,直至 2010 年今敏因胰臟癌與世界
告別,在遺書裡他以此作結:「懷著對世間所有美好事物 所抱持的感謝,就讓我在此擱筆吧。我先走一步了。」也 提及他未竟的作品《夢想機械》令人惋惜,即使他先走一 步,但他所織造的影像世界將永存於世。
36
電影專欄
《藍色恐懼》 《藍色恐懼》改編自竹內義和的《Perfect Blue》同 名小說,1997 年今敏以此出道,並在當年的蒙特婁
世界電影節獲得好評。作者原先想將作品電影化,在 計畫幾經波折後找到今敏。某次採訪中今敏提及自己 未曾看過原著,且在了解原著的內容只單純呈現驚悚 元素後認為並不適合自己,但在製作人與原作者同意 今敏改編作品後,《藍色恐懼》成為了他首次執導的 作品,身為動畫電影卻不刪減其中血腥片段,以其獨 有的敘事手法為當時的動畫影史翻開新頁。
作為今敏的第一部動畫作品,同時含有心理驚悚的元 素,令許多人觀影數日後仍難以脫離恐懼,深陷其中 現實與幻想的切換,試圖分辨最後一幕鏡中女主霧越 未麻的真假。今敏作品的一大特點,常使用蒙太奇手 法、劇中劇的形式,快速切換現實與幻象,試圖讓觀 影者難以分清。
37
電影的劇情保留小說中女主角作為偶像歌手
第三幕,未麻陷入瘋狂的迴圈,經紀人留美
所見的《藍色恐懼》。電影中運用劇中劇的
歌手而非演員,開啟整部電影最長的追殺,
與被瘋狂粉絲追逐的戲碼,進而改編成現在 設定讓霧越未麻離開偶像團體後投身影視 圈,在公司的安排下逐漸擺脫偶像歌手的包 袱,甚至在劇中安排未麻出演遭受性侵的戲 碼,自此未麻開始出現多重人格,她既是電 影中的未麻也是劇中的楊子,偶爾也成為自 己的瘋狂粉絲,以各種人格殺死自己討厭的 人事物,透過不斷讓偶像歌手與演員兩個身
分對峙,呈現第一幕中的台詞:「你是誰?」 中,未麻期望自己是保有純真的偶像歌手, 現實卻逼迫她成為一名出演裸露畫面的女演 員,兩者的拉扯令未麻陷入幻想,也以此表 達對自我的迷失。
38
成為一個新的人格,不斷逼迫未麻成為偶像 直到最後留美進了精神病院,而未麻則在最 後對著鏡子說出:「我可是真的喔!」為整 部電影劃下句點。觀影後仍會嘗試分辨,未 麻到底是否有其他身分,如同人們時常在定 義自己,確保自身符合社會期待的同時亦成 為自己所想的完人,找尋定位的同時,便似 生活於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縫隙。
電影專欄 《千年女優》 接續在《藍色恐懼》之後,《千年女優》的
「那是千年長命茶,從今而後永生永世,妳
一場無盡且溫柔的追尋。雖然《藍色恐懼》
的武士電影,其運用驚艷的鏡頭切換表現時
調性顯得更加柔和,它以劇中劇的結構敘述 也運用相似的結構,但兩部作品呈現出的效 果大有不同,《千年女優》運用女主角藤原 千代子出演的電影,貫穿她此生的追尋之
旅,以較線性的方式呈現,使觀影者清晰的 看見千代子的內心轉折。
都將遭愛情烈焰焚身。」此段是千代子所演 間的轉變,千代子先是在現代的火車上奔
跑,推開門後卻化身戰國時代的公主,為了 與愛人相守而喝下長命茶,這段話卻如同詛 咒,在整部電影中呢喃,跟隨千代子從黑髮 到白頭。
今敏十分注重電影的開場,不僅止於為故事
第三幕,千代子拿起年輕的畫像時腦海又浮
場便是藤原千代子出演的電影畫面,視角從
貌,直至臨終前才終於脫口:「因為我喜歡
畫一個場面,往往隱藏這部電影的寓意。開 月球帶到她身著太空服坐上太空梭說道:
「我答應過了,說我一定會去見他。」點出 了這場追尋的目的,畫面此時又帶回現實
〈LOTUS 工作室〉的社長立花源也正觀看 這部電影,並動身前往拍攝千代子的紀錄
現這段話,此時她已然忘卻當初追尋的樣
的是追逐著那個人的自己啊!」畫面同時轉 回電影開場坐在太空梭裡的千代子。追逐者 從來都沒能知曉被追逐者的答覆,只能一再 的追求愛與理想。
片,而《千年女優》所呈現的追逐,其實不 止於藤原千代子。社長立花原也追尋千代
子,千代子追尋不知名姓的男子,男子追尋 個人理想,彼此環環相扣的追逐著,體現對 於愛與理想都將是一場無盡的追求,一如千 代子喜歡的睡蓮,潔淨而純真。
39 39
《東京教父》 既然以《東京教父》為名,就難以脫離一些
故事始於三人在回收場發現被遺棄的女嬰,
成為本作特別之處,它以風趣的敘事帶給人
取名為清子,今敏特意賦予男同志小花母
宗教色彩,並在其中夾雜著怪誕與幽默,也 希望與溫暖,猶如信仰給予人們救贖。從兩 位街友在一場聖誕夜佈道會場開始,第一個 鏡頭以耶穌誕生的畫面象徵本片的意旨── 救贖,也預示著後續出現於回收場的嬰兒,
將帶領著電影中的三位主角找回自己的歸 屬。三位主角來自不同家庭,分別為因為賭 博而離開家庭的阿仁;伴侶過世而無力生活 的變裝皇后小花;刺傷警察父親而逃家的美 由紀,在這宛如重組的臨時家庭中,儘管不 知道彼此的故事,依舊相互依偎,在偌大的 東京街頭找尋棲身之處。
小花不顧其他兩人的反對將她帶回撫養,並 職,是為將親職去性別化,呈現母親的身分 是虛擬的,身為母親不一定要是女性,當然 小花身上的確具有女性的氣質、純真的母 愛。在發現清子後整部電影的冒險於焉展
開,三人踏上為清子找尋父母的旅途,他們 第一次選擇勇敢找尋而非逃避,更在遭逢困 難時找回自己的歸屬,也為過去自己犯的過 錯感到愧歉。
電影中的三位主角雖都有自己的不幸,但他 們的不幸並非源於流浪街頭,這只是他們對 於現實遭遇的逃避而已,真正的不幸是他們 失去對生活的熱忱以及面對錯誤的勇氣而成 為流離失所的人。雖然軟弱難以避免,但人 們都終要面對這樣的現實並解決,東京這座 城市以溫柔和希望哺育著主角們,給予他們 正視自己的機會,在清子出現的聖誕夜,獲 得祝福與救贖。
40
電影專欄
《妄想代理人》 「漆黑終於現身,闇影吞噬人之業,赤紅鮮血
然而妄想代理人其實有兩名,一是少年球棒;
或金靴初生之啼,夢幻泡影之最終回。」
米。瑪洛米因為可愛的外型風靡東京都,也成
滿盈煉獄,源頭所聞哭號,是為某日永別,亦
在進入《盜夢偵探》製作前,今敏透過《妄想 代理人》確立風格──以黑色幽默呈現人類內 心的陰暗。本作為動畫影集,相較前幾部電影 其呈現手法更加晦澀,具有強烈的實驗性質, 也更難讓人分清現實與想像,因為兩者已經揉 和成團難以分割,在每一話開始前都會以一段 如解夢般的寓言暗示事件的發展,增添懸疑性
另一個則是鷺月子創作的人氣玩偶──瑪洛 為人們傾訴的對象,將生活遭遇的困難與不安 寄託於它,使其乘載許多負面能量,而瑪洛米 的產生也的確來自於愧疚感,以及月鷺子逃避
現實的心態,少年球棒也是在此時產生的妄 想,是她假想的兇嫌,在越來越多人想藉妄想 補償心靈的空虛後,漸漸具象成龐大的黑色團 塊,吞噬整座東京。
及虛無感。
妄想是人類面對生活困窘的一種逃避,雖不可
本作自知名設計師鷺月子遭受攻擊開始,妄想
們遠去,唯有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最終才能
代理人「少年球棒」也在此時出場,成為集體 恐懼的對象。此後每一話中都設定了一名受害 者,他們都有著想逃避的事物,如擔心形象破 滅的模範生、擁有多重人格的老師、為了養家
恥,但若只是深陷虛幻當中,現實並不會離我 真正和解,如同最後一幕月鷺子勇於面對瑪洛 米死去的事實,少年球棒才正式與整座城市道 別,龐大的陰影也終於迎來光亮。
而壓抑自己的警察、遭父親侵犯的女兒等,他 們都渴望能暫時脫離現實的失控,不願面對生 活的脫序,「少年球棒」也伺機生成於這些負 面空間,穿著黃金直排輪,手持歪曲鐵製球
棒,以沉重的打擊,代理了幾位主角的妄想。
41 41
搖滾 台式陳釀 撰稿
黃心慧
插圖
張如安
談及台語歌,不少年輕人腦海最先浮現的是那幾首傳唱在長輩間的經典,操著一口老式唱腔出現 在以長輩為受眾的歌唱節目,對客語歌的認知中似乎也只剩「唐山過台灣 / 沒半點錢」 等歌謠,
在地的「台語」、「客語」不知從何時起和舊與俗畫上等號,逐漸疏遠年輕世代,面臨未來消逝 的可能。本土語言似乎僅存在於小學安排的課程中,或是回到鄉下老家跟著說的那幾句問候,幼 時久居鄉下而訓練出的語言能力,已經所剩不多,偶爾看一下八點檔,又或是和街頭巷尾的長輩 幾句問候,大概聽得懂、不甚流利的聊上幾句,是不少年輕人的共通點。
不少本土樂團將在地文化以搖滾抑或是流行歌曲包裝,多年來致力於融合創新,卻鮮少進入大眾 的視野,隨著近年獨立音樂被越來越多人聽見與接受,「聽團仔」變成最潮的 Hashtag,小眾
與主流的界線模糊,玖壹壹、茄子蛋等音樂團體崛起後,在地語言作為元素的流行樂曲,一躍而 上成為聚光燈的焦點,新舊元素融合,由語言延伸,訴說島嶼上的人事物,保存本土文化,展現 多元的風味與可能,用最台的語言唱出最台的歌。
42
音樂專欄
歹勢中年 大叔呢喃的風味
愛我你會死 浪漫男人風味
「時間咧走親像風吹 希望人生海海咱相挺
「愛我你會死 青春無值錢/看抉到天光 咱
歌曲不斷呢喃著「毋知欲行去佗位」道出中
董事長樂團長期致力於本土文化的耕耘,一
社會,一腳踏入家庭,想奮力一搏卻失去無
味結合二胡,不過時的編曲仍受到青睞,經
過/我心內的話 對你啊煞講袂出來」
年人最深的無奈,不上不下的年紀一腳踏入 所顧忌的可能,在原地中進不了、退不得, 生活一天天順其自然過去,為著溫飽與安
穩,日復一日埋首於工作與家庭,無法和
攏是黑暗眠」
首〈愛我你會死〉傳唱多年,濃厚的「台」 過草屯囝仔聯合玖壹壹的改編,以些許不同 的風格唱著台灣男子漢獨有的浪漫情懷。成 熟滄桑的嗓音和婉轉淒美的二胡交織,「愛
現實奪回掌握權,「看無未來 / 揣袂著過去
我你會死 / 青春無值錢」 像是不懂得掩飾自
想念回不去的青春,那個滿懷熱情與抱負的
瞬間被拉進敘事者情緒。中年男子歷經風
啊」 過一天是一天,說不上糟,不過偶爾會 自己。〈歹勢中年〉歌詞寫出無數中年人的 心聲,時間無情,殘酷的抹去美好年華,樂 團拍謝少年以輕快的曲風包裝,詞曲間產生 微妙的對比,多了些苦中作樂的味道,像是 告訴大家,日子再苦還是得笑著過每一天。
己的情感,直白而強烈的打入聽者心底,一 霜、看破塵世,明知該放下,卻又難以放
下,只好不斷說著「愛我你會死」試圖推開 對方,兩人間的關係似是風中殘燭,面對現 實的隔閡,想說出口的解釋,來到嘴邊只剩 無奈,日子一天天過去,依然眷戀著他的氣 味、眷戀往昔回不去的青春,恨著還深愛著 他的自己,難以解脫。
43
萬千花蕊慈母悲哀 悲憤思念的風味 「共你的 記持啊 囥佇我的心內/騎你的 白馬啊 行你欲行的路/ 風吹來 花落塗 點一欉香祈求/(南無觀世音菩薩)」
從窗邊到神壇,歌曲在聲聲踱步中進入,在屋簷下來回等待心上
人,思念將房間近乎化為灰燼,高舉的旗幟最後一同心上人被擊垮 在晦暗的時代,不甘也好,憤怒也罷,所有的心情隨著木魚聲推到 最高點,化作一聲「南無觀世音菩薩」主唱夏子低低地嘶吼襯托, 將所有的怨懟交付於神明,祈求和掛念的那人再會於彼岸。珂拉琪 巧妙的將多重意象在一首歌曲中並列融合,乍看之下瑣碎的描寫, 卻能輕易的拼貼出一齣革命無果的悲劇,故事性濃厚的編曲,不斷 推進之時,驀地,老舊的收音機打開,將聽眾拉入敘事者的環境, 緊迫的木魚聲如同思念緊抓著不放,叫人難以喘息,接著在一聲槍 響後迎來最終高潮。歌曲一發行火速攻佔街聲排行,台語特有的聲 情和編曲的氛圍相互渲染,悲壯的革命故事吸引無數年輕人,聽見 台語在流行搖滾的更多可能。
44
音樂專欄
九號公路 通往桃花源的風味 「太陽花介花圃 火螢蟲在跳舞/按仰凍鬧 介風情 捱寫不出/裡條九號公路 通向另一 個國度」
神棍樂團的作品擅長在搖滾中結合嗩吶、二 胡和古琴等中國樂器,融合多元民族元素, 形成他們獨特的「乩童搖滾」。〈九號公
路〉以客語呈現,在搖滾樂曲中並不是十分 常見,加上嗩吶畫龍點睛,不失流行特色。 每至副歌以激昂響亮的嗩吶,點亮感官視
野,引領我們來到另外一個國度,為匆促繁 忙的生活感到疲倦時,還有片桃花源能接住 身心,暫時喘口氣,使兩塊截然不同的土地 在生活中牽起手,九號公路便是如此,它是 東部的一條主要幹道,連接了宜蘭花東與台
北,差異甚遠的兩個地方,有著不同的景
太子哥 金屬的家鄉風味 「我要從我的故鄉來飛去世界/我和你們的 加油作伴來/飛凌機飛上天媽祖會保庇」
樂團血肉果汁機,創作多為台灣信仰文化與 金屬搖滾融合,音樂風格兇猛強勢,穿透血 肉,直逼心臟,靈魂也不由得隨之撼動,整 個人浸泡在純粹的搖滾裡,給予強烈衝擊卻 不令人感到窒息,反而能在直接的粗暴中找 到宣洩,撕開外在包袱,人們相去無幾,剩 下血肉。歌曲太子哥是血肉果汁機以台中為
出發的創作,調侃自己故鄉台中,白天璀 璨,晚上粗殘,小心稍有不慎吃上慶記子 彈,璀璨與粗殘共存,有著異樣迷人的魅 力,這個孕育夢想、友情成長的地方,好比 片偌大的飛機場,推著他們肆意放膽飛翔。 歌曲台語和英文交叉,趣味的女聲不斷唱著
色、不同的步調,都因為九號公路縮短了距
「I love love my 故鄉/ I love love my
相互了解,你我行駛在九號公路上,共同享
誠摯邀請聽眾來到他們的故鄉台中。
離。相異的族群距離並不遙遠,敞開接納, 受彼此擁有的風景。
dream」,跟著主唱 Gigo 嘶吼,解放靈魂,
45
陷眠 夏季白日夢風味
放肆一下風味
「越頭看 看袂清 西照日 抑是無望/望西東
「拜六、拜六/聽我的音樂/拜六、拜六/
月的水 一年著過去」
六、拜六/將家己擲挕捒」
天偌高/陷眠咁是 為著眠夢∕三月的天 七
做伙落地獄/拜六、拜六/聽我放音樂/拜
來自高雄的樂團淺堤,歌曲多以華語或台語
樂團百合花的作品常結合南北管傳統樂器,
風清新,像是徐徐微風拂過,搖晃風鈴而發
有的聲調韻律,沒有特別的故事、高深的鋪
書寫,帶有詩意韻味與獨特寓意的歌詞,曲 出清脆悅耳的聲響。「陷眠」有著白日夢之 意,歌曲〈陷眠〉由不緊不慢的女聲悠悠的 哼唱,輕易的營造出悠然自得的氛圍,一不 留神跟著陷眠,搖晃在花花世界,或是找尋 理想,或是迷失,霎那間分不清現實夢境, 時間流逝,不甘於白日夢只存在於夢境,儘
管嚮往摸不著邊際,看不清方向,難以追 尋,還是會為它勒緊褲帶,動身前行。歌曲 以輕快悠揚的復古風格呈現,如同浸泡在夏 日水池中,四周染上清新明麗的藍,在濕黏 的溽暑,曬得人昏頭懶倦,陷眠之際,得以 喝上杯沁人心脾的紅茶冰,酣暢淋漓。
46
拜六
融入戲曲、歌仔戲、古調,歌曲善用台語特 陳,歌曲〈拜六〉便是如此,以重複的旋律
堆疊,不同樂音交織變化,匯聚在聽者耳 裡,形成一個聲音、一個感覺,像是保存在 記憶中的一首傳統歌謠,歌曲輕快隨性充滿 玩味,中間自然接合傳統歌仔戲曲調「江湖 調」,不落俗套耳目一新,該曲調內容多以 勸善抑惡為旨,在早期社會發揮教化功能, 不斷重複著「拜六、拜六」像是勸著人們星 期六來臨,趕緊放下一切跳進音樂,扔掉工 作、自己,褪去軀殼束縛,留下靈魂搖擺其 中,世界溺在一片音樂的汪洋,人生匆忙, 有幾回悠閒?良辰吉時,不妨喝杯小酒,在 這個理所當然放縱的星期六夜晚。
音樂專欄
不褪色的千言萬語
不大的島嶼,不同的族群在此扎根,包容著各式文化與語言, 落地生根的語言如同陳放多年的醇酒,隨時間發酵,風味更加
濃厚,如今陳酒打開,倒入搖滾的世界中,又是新的一番滋味, 以音樂作為媒介,搭起年輕人與本土語言的連結,各式文化在 其中開花結果,本土語言原有的聲情、鏗鏘有力在音樂中展現 新的生命力。
所謂流行,便是不斷更迭,從舊有的元素淬鍊,加上新的元素 昇華,新舊元素交織,這個資訊媒體發達、強調多元包容的世 代,小眾和主流的界線早已模糊,流行的浪潮自四面八方,一 波又一波打來,文化生生不息。無所謂舊與俗的語言,我們和 本土語言相隔咫尺,它們以不同形式存在於不同世代,橫跨世 代與五線譜間,道盡千言萬語,譜出多采多姿。
47
一時興起的習以為常
百分之十,人如果能活一百歲,即使只有十 年能與對的人們共度,似乎也稱不上孤單。
態,都在各自的生活裡做著一個優秀的瘋
口罩、酒精、疫苗,比起冠冕堂皇地說著與
了聯繫,聊天室卻又會在每次將近長假前開
病毒共存的信心喊話,與口罩相貼才是現實 生活的進行式,並且難以想像還需要多久、 多遠的時光。疫情大爆發後的第二年多,從 高中開始認識的一群病友們又來到了一年兩 度的出遊時間,說是病友,真正稱得上有病 在身的沒幾個,只是秉持著不瘋不成人的心
撰稿 攝影
48
廖宜美 陳咨維
子。群組裡平日不會有半點響動,就好似斷 始出現訊息,往上滑是半年前旅遊最後返家 的報平安,下一則便是半年後投票要去哪裡 出遊的提議,現代人的忙碌完全體現在與人 的交際上,將彼此當作短暫的落腳處,去一 個哪裡都好的地方,待在一起充電,然後各 奔東西。
漫行旅人 這次的投票結果和去年同樣是在南方,原本
情有可原,漂泊感在疫情底下被無限加成,
機車行也找好了,臨近出遊的前一週,疫情
想走就走的日子過了便沒了。
預計主要在高雄停留,十人的房間訂好了, 再次爆發還正好是高雄,比在酒吧射中靶心
離我們一干人等進入社會的時間同樣不多,
還準地正中目的地。經過一番討論後取消了
最後的結果是六人成行,並且在行前一天臨
沒人的地方。」在屏東上學的咨說著,距離
的草皮上,那個遛小孩、遛狗的好地方,鋪
原本訂的房間,「換去屏東吧,我帶你們去 出遊倒數五天時我們幾個人約了一場桌遊
局。「想來的人就來,你猜有多少人會來?」 那時的我看著始終沒有破冰成功的拉密桌遊 苦思,揍了一拳坐在我旁邊嘲笑我的亨,頭 也不抬地回著:「反正我會去,這件事半年 前就在計畫裡了。」作為整團人裡最不喜歡 出門的人,我的回答和意願似乎超出意料但
時約了一場野餐小聚,位於台中勤美綠園道 上一張其實不夠大的野餐墊,六個人裡有一 半是明早還會再見的,吃著披薩和旅禾的泡 芙,喝著聽說咖啡因多到會過嗨的咖啡凍奶
茶,和未到場的幾人視訊,裝作全員到齊 了,就像 2018 年秋日的第一場野餐,在陽 光正好的午後被微風和笑聲吹拂。
49 49
了不起的顛簸之路
發車前十分鐘還未見拿著車票的楷出現,習 慣出遊總在遲到中開啟,剛在群組裡標註他 一句「高鐵不會誤點啊。」就見他從大門逆 著光走向我們。從台中出發的除去我和楷, 還有上車除了看小說也開始會看股票的真, 和忙到今天早上五點直接出門的宏,搭著高 鐵來到了高雄站,趕在七分鐘內衝上正要發 車的火車,補眠的宏繼續晃回夢鄉,抵達屏 東和另外兩人會合時正好 9 點 20 分。
「抽鑰匙吧。」認識第六年的四男兩女,站 在機車行前煞有其事地抽起鑰匙,裝作聯誼 似的青春男女,本質上卻是一群同睡一張床 都無妨的老朋友。抬腳坐上導遊咨的車,在 去吃早餐的路上看見幾輛公車時他側頭告訴
在 11 點時抵達霧台谷川大橋,一座曾經被
一次讓你看到全部了。」每個地方都有自己
壁,遠處依稀可見前人開闢出的道路,手撐
我:「你們很幸運啊,公車在屏東很稀有, 生活的步調,烙印在連交通規則都說不清的 約定成俗裡,當地人總說「哪個路口號誌規 劃很莫名其妙。」地方跟著人在變動,這片 土地的行動軌跡只能是那道道不太規矩的車 痕壓出來的。早餐是兩顆一份的肉圓,肉圓 大抵是一個存在即爭議的食物,相對我們一 群中部人常吃的肉圓口感,它更加的小而
糯,夾起皮掉了肉,醬料呈現液體狀,亨口
無遮攔地邊吃邊說著:「這就是水晶餃湯。」 為了避免投往我們這桌的視線越來越多,速 戰速決地完食後便前往下一站。
50
八八風災沖垮後重建的橋樑,四周都是山
在欄杆處讓風吹撫,閒聊裡敬佩著曾經的世 代,徒步登山到這無人之地,沒有桃花源的 出現,卻堅韌不拔地在這落下根。騎車往上 到達霧台教會所在的聚落,村莊內的路邊排 滿了陶罐,牆壁上的每一幅壁畫都能讓我們 說上一個天花亂墜的故事。平日裡開得小店 並不多,午餐的落腳處是獵王小棧,一家開 在山壁上的小亭子,往外看去只有無盡的綠 幕,一人一份原住民風味的炒泡麵配著老闆 娘一直在響的電話鈴聲,品嚐著介於山林和 人煙之間的味道。
漫行旅人
持續地向上騎,逐漸習慣山路的顛簸,第一 次不是坐在車內地奔馳在山間道路上,從陰 影再到陽光下,繞過一個山頭後回望,剛剛 經過的櫻花樹變得渺小,距離山頂的路途慢 慢減少,騎進了一年只開幾個月的區域,還 未修整好的路到處都是坑洞,山壁處處是原 始的崩塌殘骸,踩點後立即折返,那片無名 之地會繼續安靜下去。下山的路途經過有名 的小米愛玉,愛玉的清涼解渴配上小米甜膩 的香氣口感,作為午後的點心正好合適,又 吃完對面店舖的小米甜甜圈,三地門的尋訪 在差點弄丟一組人的過程中,跟著落日一起 結束。
無人知曉的浪潮之境
在傍晚逛完充滿市集和文創小店的勝利新村 後,晚餐很隨意地在咨家裡解決,打完一圈 麻將買上宵夜退掉機車,我們換租一台五人 座的車開往民宿,民宿的老闆很熱情,房型 是六人的通鋪,各自洗漱完來到每次都有的 固定節目稱之為「故事時間」,大多從出遊
的第一天夜裡 11 點左右開始,依據每半年 發生多少事、到場人數的多寡來決定用時。 像是要補足無法互相參與的部分,更多的卻 是為彼此敞開心胸地吐苦水,幫各自被生活 折磨的瘡口止血,或者笑著誰和誰發生的糗 事,不存在任何大道理和人生建議,只是聽 著笑著哭著。
半夜 3 點 10 分,咨、亨及拿出電腦的宏正 在規劃前往旭海的路線。臨時更改行程十分 稀鬆平常,原本看上去排好的行程也只是條 列著等待隨時刪減,圈出幾個不錯的點,過 了八個小時後,我們站立在礁石上,海水湧 上時會經過石頭之間的縫隙,細流穿梭或浪 花拍打,又是一個無名之地,只知道是抵達 南迴公路前的一個拐彎,將車子停在沙地
上,步履艱辛地爬到一顆顆的大石子上,只 要再往前一步就踏入大海。不知道是誰先提 議要攀上那顆最大的石頭,我們一個個在傾 斜的石面上踩著唯一的落腳點,奮力一蹬伸 手一攀,依序坐上高處,午後的陽光很大, 學著古早味的拍照姿勢朝著天空一致望去。
51
抵達旭海之前途經一段小徑,遍地都是吃草 的牛隻,牠們不為所動地邊嚼著草邊看向我 們,向車後回看,牛大哥們大大咧咧地走經 馬路,這時的天空已經降下毛毛雨。「今天 的降雨機率不是只有百分之十嗎?」旭海是 位於屏東牡丹鄉,從住宿的地方出發車程耗 時兩個半小時,在近幾年才修整完畢的海
岸,算得上新的秘境地點,也可能是因為天 候不佳,遼闊的海岸只有我們,才剛下車, 雨勢就滂沱而下,豆大般地雨滴沒能阻止我 們衝向大海,在大喊大叫之中快速地拍了兩 張照片就奔回了車上,不存在乾燥的部位, 整車的人載著旭海的雨水,於霧氣瀰漫之間 折返。
再闖一次的無人之地
第二天回到屏東市區,將車子換成七人座後 終於不用四個人擠在後座,9 點左右的時間
放著擔任司機的咨在車上休息,其餘的人用 高效率逛完東港夜市,先是走一輪什麼都不 買只沿路記好要買的品項,回程的時候再依 序購買完畢。隔天一早帶著民宿給的早餐去 到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以一干台中人的 說法,就是台中都會公園和文心森林公園的 結合版,邊吃著早餐邊討論最後一天的行
程,客家園區和巧克力工廠是原訂的計畫。 「不然再去一次旭海啊,今天不會下雨了
吧。」忘了是誰提議,也忘了為什麼所有人 都附和。「真的可以,走吧。」
52
漫行旅人 是大海的魅力嗎?我們之於這片海都是陌生 的,再一次行駛過彎彎繞繞的南迴公路,再 一次遇上駕駛技術不好的小白車,再一次站 立在石子鋪成的海灘上,這一次的陽光很炙 熱,四周還是一個人都沒有,昨天在雨中堆 起的石堆還在,同樣是降雨機率百分之十的
日子,我們總歸賭中一次。脱鞋下水,每次 遇到海都要玩猜拳入海的遊戲,對手是亨, 在我們戰局僵持的時候,一大片的浪加速打 來,原本猜拳的動作瞬間變成互抓對方的
手,一邊大叫一邊朝岸上衝刺,腰部以下全 部濕透。就這麼坐在岸上曬著太陽吹著海
風,在彼此的腹部上疊起石堆,又在笑聲中 弄倒,那是一個過度平和的午後,毫無營養 的閒聊聲,偶爾的笑語,更多的沉默不言, 只是躺在一起就能為彼此於方寸間的歸屬。
「跟瘋了一樣。」想去哪就去哪才是正途, 旅行的目的可以是體驗山河壯闊,體察人文 風情,或者只是從自己活膩活累的地方,去 一個有朋友相伴的無人之地。三天的照片
裡,那場大雨下的合照笑得最開懷,彼此調 侃著我們一行人最擅長苦中作樂。百分之十 的機會讓我們遇上那場雨,萬分之一的機率 讓我們走過多年,一起遊蕩去一個無人之 地,即使是銀河倒瀉也不枉此行。
53
編輯文學,文學編輯 《聯合文學》總編輯王聰威專訪 採訪/撰稿
黃于真
協編
黃奕瑜
攝影
王崴漢
第一次見到王聰威,是在校內文學獎的決審會議,時值疫情爆發後兩日,決審會議緊急改為線上,部 分作家們仍願意來到現場當面討論,他正是其中一位。那天在收攏作家評審們回收的紙本稿件時,有 一份顯得特別突出——王聰威回繳的稿件紙面上,隨性筆記的字跡滿佈紙頁,或是寫上評語或是評價 結構或是針對某句提出看法,又或者寫下「拜託讓他喜歡她!!」這樣獨屬於「讀者」的內心大喊, 似是能從紙面上看見某種輪廓:既有編輯的精準與批判,又有作者的感性與觸動,再向內探究幾許, 在編輯與作者的身分背後就能發現,王聰威那雙熱愛文學的、獨屬於「讀者」的眼睛。
54
你說我聽
王聰威| profile 身兼小說家、雜誌人與創意人身分,現任聯經出版 創意總監暨《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鹽份地文 學》總編輯。曾任《高雄款》總編輯、台灣《明報 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 執行副總編輯、 FHM 副總編輯。FB:王聰威的日用編輯術
55 55
你願意成為一位「讀者」嗎? 「我會因為讀一首詩而被觸動,因為讀一首 詩而安靜下來,會哭會笑會讓我的心情有所 轉變,如果我可以用文字來創造,讓人讀到 我的東西也哭也笑也得到安慰,這是文學對 我的影響。」志願是成為作家,最後成了職 業編輯,機緣下也圓了作家的初衷,王聰威 與文學間的關係之糾葛難分,然而不論身為 何種角色,似乎都捨不了「閱讀」這一關鍵
要素。2003 年,王聰威、高翊峰、李崇建、
那樣往未知的前方流浪……讀者們的模樣有
同組建「小說家讀者」(隔年加入伊格言與
滲入生活的方式。
李志薔、甘耀明與許榮哲六位新銳小說家共
張耀仁),稱作 8P,感嘆於這是個小說家 沒有讀者的時代,藉著於網路上固定的徵文 與讀書會活動,發掘出更年輕的創作者。
沒有讀者的文字何其孤單,當有了讀者,創 作才有了更多可能,文學不再只是名詞,也 可能成為形容詞與動詞,因為喜歡某本書, 而決定仿效書中角色的穿著;因為喜歡書中 的某位角色,有的讀者們就也喜歡上那位角 色喜歡吃的食物;因為某位角色的誕生於地 球彼端陌生的小鎮,有些讀者收拾行囊,就
56
數千百萬種,也就有數千百萬種將文學轉化
「我會因為裡面的角色喜歡怎樣的菜而去
做,例如《白鯨記》開頭在旅館喝巧達濃湯, 文字裡有描述怎麼做,培根、鹹肉、榛子般 的蛤蜊和大量的奶油等,我也照著那個樣子 去做一道菜。」身為讀者,王聰威深深地喜 歡著文學作品,所以願意將它實踐於生活與 生涯,細細密密地將它融入血肉與基因裡。 而編輯,實際上就是一群熱愛文學、喜好閱 讀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想辦法讓自己所喜歡
你說我聽 的事物能出現在更多人的生活裡,對王聰威
二字不再疏離,轉而透過雜誌滲入更多讀
魚、插花或園藝,因為喜歡,所以好奇,在
的時代裡,就以「張愛玲學校」為題進行
而言,這件事就是文學。就像有人喜歡釣 產生樂趣的同時,也思考轉化載體的功能
性,「雜誌是要去解決某件事情,有人購買, 是因為能幫助他解決這件事情。」雜誌的可 能、文學的可能,在判斷解答之前,先要提 出對的問題。
者的生活之中。舉例而言,在仍是小開本 企畫,選擇以 3 位身著制服的女學生照
片為封面,劍走偏鋒地不直接以張愛玲為
封面,以封面宣示當代學生與祖師奶奶 之間可能的連結;改為大開本後,以 433 期尤為轟動,邀來蘇打綠樂團主唱吳青峰 擔任封面人物,以兩天一夜的訪問形式完 成約兩萬字的長篇訪談內容,也邀來青年 詩人自選青峰作品進行評析。若說青峰將 詩的語彙化為歌詞吟詠傳頌,《聯文》則 將詩與歌中的文學提煉而出,置於雜誌之 中,或深或淺的帶領文學與非文學圈的讀
向前走,別怕遇到岔路 自 2000 年始,王聰威於 《FHM 男人幫》
者一同進入《聯文》的世界——文學不是 高高在上的精品,而是任何人伸手就能觸 碰的日常。
擔任自由寫手,彼時雖是由編輯室發稿,但
開本調整、改為全彩、攝影風格改變、封
立方向、聯絡相關單位,直到稿子真正完稿
企劃感,從 2009 年開始,這些或大或小
他亦從那時起參與了編輯企劃的過程,從確 的那一瞬,「這是第一次開始接觸到雜誌這 行是什麼。」從男性雜誌入行,行經時尚雜
誌《美麗佳人》的訓練,時隔 22 年的今日, 王聰威進入《聯合文學》(後簡稱《聯文》) 已然過去 13 個年頭,他以總編輯的身分帶 領《聯文》編輯室一同為過往傳統形象的文 學雜誌,進行過數次規模不一的改版,將傳 統的文學刊物重塑成今日人們熟悉的樣貌。 然而,雖稱為改版重塑,但王聰威的編輯之 道並非完全大立大破的取捨,而是在原本以 文學為基礎的刊物上,加入現代風格的別出 心裁,使文學跳脫既有框架與限制,讓文學
面上的不斷突破、加強編排及文字內容的 的改變逐漸讓《聯文》成為今日的模樣, 身為帶領著團隊變革的總編角色,王聰威 這場名為革新的長途旅行仍未結束,「當
時和現在我的想法都不同,這路走十年 了,就應該要改變。如果不改變,文學就 是一攤死水,如今面對文學的處境已經截 然不同,雜誌行業與現在的模樣也截然不 同,我自己很難想十年後仍要以十年前的 標準來看,這是我不能接受的。」時間不 斷向前流去,經典的文字仍會留下,每
個時代確實都有各自不可抹滅的文學風
潮,但雜誌的時間感是更迅速、即時的,
57
當 30 天過去,月份轉換間,如何以編輯的
好的文學作品,更能在其中看見生活品味
物?這是王聰威不斷反覆思考的問題。
日常裡的一部份,融入食衣住行,在雜亂
技藝與眼光留下能夠回應每個「當下」的刊
的選擇,在王聰威的構想裡,文學可以是 的日常裡,提供一個落腳處,不一定安穩 但切實地與讀者的當下相互呼應。
從第 447 期始,《聯文》在設計上明顯 的變動為分水嶺,接續以「林依晨」、 「時人大稻埕」、「濱口竜介,以及《在 車上》」、「負能文學原力」及「夏洛克 ‧
文學與商業不是選擇題 雜誌,以雜為根,不單指刊物內本身的多樣 與豐富,同時也彰顯著雜誌產業的複雜性與 高度競爭。《聯文》作為以文學為本的文學 雜誌,並不單純以文學本身為賣點,在眾多
主打文青感的雜誌裡打造出獨特的品牌風 格,成為那本「和其它刊物有點不一樣的文 學刊物」,主要的差異在於《聯文》所打造 的「生活感」。
總編輯決定著每本刊物的靈魂會是什麼模 樣,也決定了整本刊物將走向何方,王聰威 想做的《聯文》與其說是單純的刊物,不如
說是一個生活概念的呈現載體:「做雜誌嘛, 就是要跟厲害的雜誌一起競爭。我們的風格 就是我訂的樣子,一個文學生活誌:『因為 喜歡文學,所以生活有點不一樣』,這就是
我們的品牌精神。」要讓讀者相信並感受 到,「喜歡文學」並不是個遙遠的口號,更 是一種生活的實踐。讀《聯文》不只是看見
58
福爾摩斯倫敦殺人觀光」為主題,從人 物、地點、影視、當代社會現象到經典文 學轉譯,《聯文》的題材之豐富與廣闊, 遠遠超出一般讀者與廣告主對於文學雜誌 的想像,單就主題,就能看見文學呈現的 無數種可能性。
你說我聽 「負能文學原力」透過編輯轉譯,不單純寫
合文學》變成一個堂堂正正在市場上具有競
出作為主軸來呈現;「夏洛克 ‧ 福爾摩斯
影響著後續的銷量與呈現,更影響著讀者對
負能文學本身,而是將文學裡的負面人物拉 倫敦殺人觀光」雖是大眾熟悉的 IP,但轉
以觀光行程的方式發想,不只做雜誌,也做 廣告與商品、辦活動、搶標案,透過不同切 角與企畫,不斷尋找屬於《聯文》與市場間 的甜蜜點,也一次又一次證明——「但文學 和商業並不衝突,困難的是:我們必須要做 到既能商業又能文學。」
雜誌既有大賣,就必然有銷量極差的時刻。
爭能力的刊物。」總編輯所下的每個決斷都 刊物品牌的信任,在以月為週期發刊的雜誌 運作流程裡所下的每個最終決定,都需要總 編的絕對負責,「雜誌有它的命運,讀者會 去決定賣得好不好,但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 是下一本,這本做的很廢,那下一本要做得 完全不一樣,必須要專注在下一本。如果這 一次賣得不好,那也要繼續做下一本。」每 本都用心以待,每本都仍是挑戰。
對於每次發刊所做的決定,王聰威是否曾感
從第一本,到第五十本,直至第一百餘本,
品牌定位間的平衡感到困擾?王聰威的語氣
程,當問及他對於《聯文》的未來有什麼樣
到糾結,又或者是否曾對《聯文》在商業與 肯定,回覆毫不遲疑:「我一開始就是這麼 想的。我希望聯合文學有生活感,但又必須 能賣,會遲疑但不太糾結。《聯合文學》並 不是只能靠補助款維生的刊物,是擺上架時 能跟其他商業刊物一樣厲害,不是靠情緒勒 索賺錢。雖然也有一天可能淪落到這樣,但 在那天以前我們還是要努力一下——讓《聯
王聰威歷經無數大大小小的改版與企畫過 的想像,他如此回應:「雜誌改版困難,是 從無到有,只要我做出來就是我最厲害,但 現在要在『有』裡做得更好。與其說改版後 的《聯文》想做什麼樣子,我更希望做出來 的是我想像不到的樣子,是與十年前不同的 模樣。」新世代的編輯與資深的編輯們在編 輯台上相遇共事,各自持有著不同的觀點或 經驗,編輯技藝、藝術風格、攝影構想、專 題切點等,彼此碰撞皆是為了成就各自所想 中「最符合當下《聯文》的模樣」,提出一 種新的可能、為了某個細節再開一場會、無 數次的重新構想專欄細節——編輯室裡,眾 人為了一本刊物而聚在一起,總編低頭看
樣,編輯們正爭論著各種版型的優缺,有人 拿起紅筆劃記,一切混亂而和諧,這是王聰 威腦中第一時間閃過、最符合《聯文》編輯 台的一瞬永恆。
59
請保持社交「鬆綁」
──美輪明宏之後
撰稿
杜博弘
插圖
廖宜美
黑與白構成的畫面裡,眼線勾勒著深而邃的大眼,玉石般稜角分明 的下顎線,輕輕抿起的唇風姿盡顯,受三島由紀夫盛讚為「來自天 間的麗人」的美輪明宏,於昭和年代的歌唱界翩翩起舞,持續活躍 至今。跨度新舊時代的事蹟依舊被一部分人們所記憶、流傳,而近 年在網路和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再度躍入萬千人的視野當中。 「你聽說了嗎?換上粉色是增強戀愛運,而金色則是金錢運……」 各式社群媒體都被他或金或粉的身影所淹沒,眾人次次的截圖和一 再的分享,彼此說著哪個朋友換桌布後有了好運發生,甚至在報章 雜誌上,也能看到各家媒體對於這汩汩而起的熱潮,爭相評論及介 紹著,在那段時間裡,幾乎是所有人都乘上了這絢爛的大型花車, 簇擁著奔湧在大街小巷間。然而,置身於其中的有多少人,對於自 己桌布上那位男性的身世和性格又知曉幾分呢?人們是真誠的欣賞 美輪明宏其人,還是一切成因僅是社交關係使然呢?
一切金光始於日本的一則都市傳說,美輪明宏的故事在日本被視為 勵志的代表,而日本以往便有「將名人照片設為手機桌布會招來好 運」這樣一種都市傳說,這次則發生在了美輪明宏身上,說是只要 將桌布換成美輪明宏,便能帶來諸多好運,而這項消息被時常關注 各類都市傳說的 IG 創作者「地表最強敗犬」所分享,爾後越來越
多的分享,使得這項消息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最終躍升出了小眾 的同溫層,在媒體、名人的推搡下成為了不可抵擋的流行大潮。
60
拾事時識
在當時紛亂的浪潮中總是能看到,許多人說著:「被某人推坑了所 以也來換一下。」、「身邊的朋友都換了,我是不是也應該換一
下?」這類的話,這般的話語讓人不禁疑惑,更換的目的是為了什 麼?似乎並非從自我出發去喜歡,而是因為人際之間的互動而做出 的行為,這或許在隱約間對人們形成禁錮,總會下意識想跟朋友們 變得更加親近,便去接觸他們的喜好,其中部分人會以極端方式在 朋友之間尋求認同,彷彿不參與這一話題便是不合群,因此在心理 上感到壓力,進而更加強烈的追求各種流行趨勢,種種的因素導致 人們以各種形式來迎合或者追逐這個世界,無論被迫或是盲目追
求,皆是人際關係施以的一種捆綁,社群媒體更是助長這一切的最 大推手。例如在《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這一部影視劇中,便講述了 媒體對於社會巨大的影響,其中人們單憑揣測而人云亦云、未審先 判的現象,險些導致另一條生命的逝去。
現今,網路全面的滲透至這個世代的生活與社交當中,其傳播之迅 速令人難以招架,讓人們都成為了偌大羊群中的一頭綿羊,甚至未 曾想過抬起頭來看看領頭的是何種樣貌的羊,只是隨著四面八方掀 起的風擺盪著,所謂的自由意志其實都隱隱受其薰染,使得你和我 都潛移默化成群眾一員,伴著漫天的煙花和碎成雪的彩帶,以七彩 的布替彼此蒙上雙眼,接著拉著彼此木質的手搖曳在高聳入雲的花 車旁,宛若提線木偶般失去自我。這樣的情形正透過網路不斷擴 散,為此大眾應該有所自覺,避免陷入社交關係的漩渦中。
網路的蓬勃發展勢必無法被遏止,因此身處於時代洪流中,應試著 避免受群眾效應的過度影響,並於五彩的流行文化中認清然後保留 自我,保有自我並非是排斥一切流行和群眾所向,追求流行亦非是 需要被厭惡和排斥的,而是說,身處在浪潮之中,應該遵循自己內 心所向,而不是為了推崇而推崇,倘若是真心喜歡,那又何妨勇敢 追尋心中所愛。
61 61
——留存傳統的路上 撰稿
插圖
廖宜美
全台第一位纏花技藝保存人 陳惠美的春仔花 ——
身處這個年代,人們都在五光十色的隊伍中被推搡著前行,潮流 變換的速度匆匆讓人難以適應,上一秒的流行也許下一秒就面臨 汰換,在眾人紛擾向前的步伐中,確立自己本心逆流而上是一件 需要勇氣的事。本次專欄將介紹兩位從事少數傳統技藝的職人, 為了少數文化的傳承,她們走向復甦傳統的路上,也許並不是主 流,不被大多數人所知,但其技藝精細以及承載的文化價值極為 珍貴,作為傳統工藝項目的保存者,她們繼承工藝技術,更結合 新元素將作品發光發熱。
傳統的枝頭開新花 「纏花」在閩南地區被稱為「春仔花」,在客家地區則稱作客家 纏花,通常為三公分見方大小的紅花,用於吉慶場合,在傳統婚 嫁中更是扮演重要的角色。「年年春、年年富、年年買大厝!」
這是在台灣婚嫁場合最常聽到的四句聯吉祥話,台語中的「春」, 為「剩」的諧音,象徵年年有餘的吉兆,而「春」又是大地新生 的開始,結婚也是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始,因此新人及雙方家人都 會配戴「春仔花」,寓意祝福。春仔花作為台灣當具特色的民俗 工藝,文化底蘊深厚,結合了剪紙、纏繞與刺繡的技藝。但隨時 代變遷,春仔花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在無人察覺這項技藝瀕臨失 傳時,一雙溫柔的手重新拾起了它,她是全台第一位纏花技藝保 存人——陳惠美。
62
張鈺凰
職人手札
原本從事皮雕創作的陳惠美,因緣際會下認識 當時高齡的謝陳愛玉阿嬤,對纏花的細緻與柔 美一見鍾情,於是央求阿嬤,想向她拜師學
藝,經過多年學習才把這項工藝傳承下來。阿 嬤過世後,陳惠美驚覺,如果當初沒有堅持向 阿嬤拜師,春仔花這項技藝可能就此失傳。
「我一定會把春仔花發揚光大,這是對她的承 諾。」秉持著對阿嬤的承諾,陳惠美義無反顧 的投入這項工藝。
早期推廣的過程不易,設立店面時業績常常不
保證技藝的水平與質量,陳惠美推出纏花技
花終於在宜蘭傳藝中心開設櫃位,也於朱銘美
化。「許多傳統之所以失傳,是因為沒有與
如預期,必須依靠皮革收入支撐,後來,春仔 術館亮相,經由宜蘭縣政府提報,獲文化部登 錄為台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美術類別,成 為全台第一位纏花工藝保存者。如今陳惠美持 續推廣春仔花,並開設課程,將技藝傳授給一 批又一批的學生,也出版了《春仔花細工:傳 遞祝福的纏花手作》。隨著學生越來越多,為
術的認證機制,力求把纏花工藝的傳承系統 時俱進。」為了讓更多人接受纏花,陳惠美 別出心裁,融合創新再紮根,開始加入現代 生活元素與創意,與不同工藝師、時尚設計 師、美妝品牌跨領域合作,嘗試複合媒材創 作,讓春仔花從原本婚嫁襯人的配角,成為 藝術殿堂的主角,也在 2019 年登錄為重要 傳統工藝項目的保存者。
春仔花作為少數傳統工藝,也許不再是這輩 人追逐的主流,但其技藝精細以及承載的文 化價值極為珍貴,這項集結庶民美學與智慧 的手工藝,不只是老一輩人的傳統,更是民 俗文化的傳承。作為傳統工藝項目的保存 者,走在時尚潮流的路上也不斷的求新求
變,結合現代元素,春仔花在傳統的枝頭上 蹦出新芽,從小眾走向主流,也能走出不同 的風潮。
63 63
《部落書寫體:針路》回鄉溯源 林秀慧 —— 64
林秀慧,卡塔文化工作室執行長,工作室是以排灣族花紋珠子的 族語正式稱法 qkata 而命名。創辦者林秀慧同時具有排灣族與
客家人的身份,但自小就在都市長大,她坦言自己是在出社會 後,對自身文化感到困惑、混亂,於是決定回鄉溯源,開啟找尋 自己民族的文化旅程。工作室自創立以來致力於保存工藝與推動 原住民文化,從事琉璃珠創作,成為「這裡 R 原味工藝聚落」
平台的一份子,推動「為孩子親手做件文化衣裳」,出版《月桃 本事》、《部落書寫體:針路》等。
親手做件文化衣裳
《部落書寫體:針路》書中詳述原住民刺繡脈絡與工序,對於沒 有文字的原住民來說,圖紋就是一種語言,蘊含著生活的智慧跟 社會規範。提起該書的出版,是因爲在「為孩子親手做件文化衣 裳」的活動推行當中,發現參與者總是容易忘記針法,抑或是不 了解圖紋背後涵義,不忍族人對祖先文化「相見不相識」,也捨 不得孩子可能再穿不到屬於自己部族文化脈絡的服飾,決定出書 記錄。經過五年多的考察,團隊從拜訪部落耆老、到博物館觀摩 前人留下的衣飾,追尋針線間的脈絡,不斷地模擬演繹,試圖從 針路中重現老衣圖紋,尋回老祖宗以針線說話的方式,以原住民 族群的邏輯思維來詮釋。
在追溯文化之際,林秀慧也利用創意重新演繹傳統,取傳統圖紋 元素再創作,發想多種作品,使部族特色與精神透過更多元的方 式輸出。結合過去商品設計的工作經驗,林秀慧認為在作品呈現 上,一定要尊重原創作者的設計理念,在不背棄設計精神的基礎
職人手札
上呈現商品。詮釋原住民圖紋文化時,林秀 慧也是抱以相同的態度「現在很多文創設計 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講話,也許可以調整一
下,如何透過美感詮釋別人的東西,讓他感 到被尊重而不是被壓迫。」以紮實的技藝和 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底,結合現代創意與設 計巧思,傳統工藝品也能成為獨樹一格的生 活美學。
一如當時工作室成立的初衷,從林秀慧這一 代開始,著手紀錄有形創作的無形智慧,因 為時間匆匆,害怕自身文化就此流逝而未能 給後代保留那些傳統,他們不斷整理文化的 知識。林秀慧引用尤瑪 ‧ 達陸老師曾勉勵
她的話:「自己的文化自己不做,還有誰會
替你做?」勉勵各位族人朋友追尋自我文 化,以身體力行,希望將民族傳統圖騰以及 編織技法重新尋回,透過反覆的習作與思考 祖先的走針思維,才能接近文化本身。回歸
部落文化,追溯傳統,以針代筆,以線代墨, 用最溫柔的方式書寫,一針一線,修復屬於 民族的文化神經。手中的針線串起部落的歷 史與傳統,更連接了未來與創新。
在快時尚當道的年代,人們講究效率快速, 需要耗費時間細細打磨的傳統工藝逐漸埋沒 在長流中,但陳惠美與林秀慧選擇逆流而
行,為了守住一份文化,同時擔起一代又一 代人的傳承。保存傳統文化的路上最初必定 是崎嶇難行且孤獨的,但隨著時間久了,有 志一同的人伴隨彼此,將小小的道路走得寬 敞,容納得下更多的人,路途也將一步一腳 印的綿延下去。
參考資料: 陳惠美的春仔花 文化銀行「跟阿嬤的約定,讓她成為全台第一位 纏花技藝保存人——陳惠美的「春仔花」傳承之 路」 林秀慧《Evoked 承誌》 文化銀行「一針一線,修復我們的文化神經:專 訪《部落書寫體 - 針路》出版人林秀慧」
65 65
人造密網
企畫整理
楊芊郁
羊群是一個鬆散的組織,只要有一頭羊站出來引領,其他羊隻便會不假思索地蜂擁而上,絲 毫未去想過跟隨他人的後果是什麼。若人們與羊群相同,未經思考便跟從眾人行動,在盲目 的追隨與崇拜下究竟會締造什麼樣的社會體制?期望讀者透過編輯的選書,一同感受主角們 在腐敗政策下的掙扎與啟發,而隨著他們的選擇,又會對社會造成什麼樣的改變。
「眼下對你們來說,這一切可能選擇有些不太正常,但過段時間,你們 就會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在世界混亂之下,激進份子在解體後的美國成立了新的國家──基列 國,國度內的法條與約束,都與國界外的世界大不相同。而故事中的主 角們──使女,是少數擁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身穿紅衣白帽、透過奇怪 的儀式,誕下了屬於國家創建者們與他們夫人的孩子。而其他男性與女 性,則各有階級安排與屬於他們的職責,在這些人裡面也有準備反抗基 書名:《使女的故事》 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 推薦人:陳韋秀
烈國領袖的組織人員。
在作者獨特新奇的觀點以及大膽的筆下,基列國與其他國家的對立思 考,主角在回到原有家庭與對抗新國度之間的抉擇,以及情節的曲直轉 折、對比都讓人不禁反思現今社會上的各種議題。
「當一場科學解剖變成惡魔獻祭,這神學謎題卻源於何處?」 中古世紀的大規模獵巫行動,正是群眾效應下的結果,當時的人們民智 未開,基於對黑死病未知的起因而產生恐懼,導致無數的女性被誣指為 巫師而被冷血的殺害。作者藉由小說的書寫,揭露當時審巫法庭之荒
謬,以及那些泯滅人性的酷刑。人們需要正義,而女主角正是努力成為 這樣一個角色而奔走在腐敗的法律之間,試圖推翻這樣的暴行。 書名:《最後的獵巫人》 作者:詹姆斯.莫羅 推薦人:杜博弘
66
在作品裡,我們可以看見盲目究竟能使人多麼麻木,再殘酷、折磨的刑 罰都能拍手叫好,如同智慧的黑暗時代,令人感受到深刻的悲哀,同時 也讓人省思保持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和對從眾行為的選擇。
書評專欄
「他們需要穿梭於瓦礫堆之間、撕下骯髒的口糧配給券、親眼見證飢餓 遊戲,才能讓戰爭的記憶永遠鮮明──遺忘會導致自滿,於是他們每年 全都得重新開始。」
前傳從史諾總統的故事出發,看一個落魄貴族是如何成為帝國獨裁者。 史諾為了能獲得獎學金好上大學,開始討好以虐人為樂的戈爾博士。在 討好博士的過程中,被迫去歌頌戰爭的好。目睹貢品中計被信賴的同伴 殺害,學生學到千萬不能相信任何人,誘導學生理出「人性本惡」,也 讓原先稍有純真的學生在這樣的薰陶下走上成為獨裁者的道路。
作者透過虛構的故事將現實世界中的狀態壓縮進這個不存在的世界裡, 在飢餓遊戲中,僅提供武器,沒有坐下來好好談的機會,在現實生活可 看作是升學、就職等無處不在的競爭。透過極端的故事,開始反思現實
書名:《飢餓遊戲前傳:鳴鳥與游蛇之歌》 作者:蘇珊.柯林斯 推薦人:黃雋鐑
社會中,所受到由上至下或是教育或是社會的壓力所帶來的影響,往往 對一個人的性情是有莫大的改變。
「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更平等。」 那些只會勞動的動物們附和著高智商的豬,他們感激豬帶來的繁榮和自 由,儘管對一些不合理有所質疑,但是在多數動物的共同崇拜下,那些 疑問和憂慮都被拋下。唯有少數的動物堅信所看見的黑暗並勇敢改革, 但這份勇氣卻也被那些愚昧的服從者們給驅逐抹煞。
《動物農莊》反映了蘇聯時期社會主義的醜陋,因為窮苦,人們搭上前 往烏托邦的小船,然而大多數的人卻因為恐懼和無知,而任由不合理的 統治蹂躪生活。他們有所懷疑,卻因多數的聲音引領他們要服從,所以 交付忠誠、勞力、信任,在烏托邦理想下構築出醜惡的社會。而那些勇 於改革的,他們的不幸不全然是極權主義的壓迫,更多的是那些盲目服
書名:《動物農莊》 作者:喬治.歐威爾∕改寫:呂相濡 推薦人:張如安
從的人們自以為正義的批判和嫌惡壓碎了黑暗裡的最後光亮。
67
「風」子告解室
企畫整理
黃雋鐑
生活中處處都有流行的痕跡,小至衣服配飾,大到家居風格、廣受討論的電影或美食, 面對更迭不止的流行,我們可能都對此付出金錢、時間,這些潮流構築生活中重要的一 部份,可能會後悔當初衝動的決定,有時也能將那份美好的回憶收藏於心。本期故事蒐 集,藉由讀者分享的故事,追憶自己曾經瘋狂的流行,再次回憶起自己喜愛的事物。
來自 Alice 的故事 有一陣子 Twitter 會不定期的流行 Hashtag 的繪畫挑戰,我也在買了 iPad 之後開始練習
電繪,才開始注意到這個風潮。那時候繪圈的 大家會分享自己在繪畫挑戰中所創造出來的作 品,這樣的分享,我覺得很有趣!因為不但可 以練習自己的畫畫技巧,在欣賞別人的作品同 時精進自己的技術,也可以在網路上和有相同 興趣的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像是在去年我曾 經參加過其中的一種挑戰,叫做「高飽和繪畫 挑戰」,透過這次的經驗讓我發現,利用高飽 和顏色繪圖真的很不容易!
來自惦惦的故事
近期以來有許多的網紅跟全家各自推出食品以及 飲品,在網路上風聲很大,所以我也跟風地去買 來吃了,尤其是其中一款全家合作的御飯糰,真 的跑了很多間才終於買到,但是吃過之後,發現
沒有原先心中所想的好吃,或許是宣傳做得很 大,討論度把期望值堆疊得很高,在太期待的心 態下,去買了這樣的聯名食品,在嚐過之後不如 預期的美味,反而感受到了失望。
68
故事搜集 故事搜集 電影專欄
記得那個時候好多明星、網紅都在發這一家的香 水,知名的味道像是鼠尾草與海鹽或是英國梨與 小蒼蘭,在購入之後,發現確實都是很好聞的味 道,一開始我也很喜歡每天都香香的自己,但慢 慢的我發現,身旁的人或是路人越來越多人都跟
我是一樣的味道,原來大家都被一樣的廣告燒
來自詹姆士的故事
我曾經買過一直到現在都很流行的香水品牌,我
到,但是我又有些不甘於和大家一樣,漸漸的就 不怎麼使用這些大家都有的香水了。
結帳時,看見前方的店員正在向前一個客人推 薦保健食品,可以美白或提神等等,各式的功 能與產品也吸引了我的注意,在看見前一個客
人買了好幾樣之後,我在店員的解說下也買 了,回家之後,想著要為了身體著想開始吃保
來自焦糖的故事
有一次我到日系的藥妝店買東西,正在排隊要
健食品,然而過去了幾週,效果其實並不明
顯,後來我才得知,保健「食品」說到底還是 食品,雖然還是多少有點效果,但其實真的不 會有特別大的作用,這樣也算是一種跟風的消 費吧!
69 69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泰順街 26 巷 4-1 號 Instagram:@heartbreakfidelityrecords Facebook:永樂座×失戀排行榜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 14:00 ~ 23:00
唱片與書的靈魂探戈
──永樂座 × 失戀排行榜
採訪/撰稿
王姿閔
協編
黃奕瑜、陳韋秀
攝影
廖宜美
平凡的夜晚與忙碌的日常有時令人感到孤寂,渴望從書中的隻字片語得到些許慰藉,伴隨幾首 歌曲的旋律輕聲呢喃,抑或隨之舞動放縱喧囂,時不時文字配咖啡、音樂搭啤酒,在隱隱於市 的泰順街感受實體的溫度,體會一場只屬於自己的遊行。
「永樂座×失戀排行榜」位於師大商圈,由永樂座獨立書店老闆娘石芳瑜與張哲修開設的失戀 排行榜唱片行合作。在複合式經營的小店裡,兩位老闆各有其獨到之處,張哲修銷售唱片像《功 夫》裡神秘乞丐傳授《如來神掌秘笈》般,連哄帶騙不失風趣,石芳瑜選書底蘊深厚,使人沉 浸其中無可自拔,強強聯手於疫情正盛的 2021 年初夏開張。
套用鐵粉的貼心使用小提醒:哲修店長是超級業務員,小心錢包失守;芳瑜老師是心靈療癒大 師,提防靈魂失神,營業時間僅供參考。
70
風格小店 嘗試未知的闆娘 × 再三確認的知音 石 芳 瑜 選 擇 將 自 己 的 二 手 書 店 取 名「 永 樂
你合作,你自己開就好啦!」兩人首次接觸
位在台北大稻埕的劇院為名,期許二手書店能
《搖滾農莊錄音趣》包場與映後座談的張哲
座」,始於與咖啡廳老闆聊天時靈光乍現,以 成為永樂座劇場般乘載本土文化的場域。「失 戀排行榜」則來自張哲修喜歡的同名小說《失
戀排行榜》(High Fidelity),他覺得實體 唱片與樂迷彼此之間的互動跟關係,體現人生 不同的時刻,這部小說對他而言就是給定或者 既存,在心裡具現的想法,立定唱片行名為 「失戀排行榜」之後,未曾有過其他選項。
提及書店與唱片行結合的契機,在 2021 年 4
月的創意市集兩人初相識。當時石芳瑜有意重 啟多年前的書店,而張哲修離開政治圈,準備 追尋多年夢想。尋求機會合作的張哲修向石芳 瑜攀談,得知他想開設的店舖規模後,石芳瑜 設想未來需有更大的空間才能舉辦活動,並開 玩笑道:「如果只開十幾坪的店,那我幹嘛跟
並未取得共識。此時在朋友鼓吹下,舉辦 修邀請石芳瑜參與,在看見樂迷們願意相濡 以沫,杯觥交錯中交換彼此熱情的石芳瑜突 然意識到,書迷可以在書店獲得交流機會, 但樂迷除了在演唱會上相聚,似乎缺少能夠 實體交流的場所,於是認真思考書店與唱片 行結合的想法。事後張哲修回想當晚似經歷 魔幻寫實的劇情,「人生劇本早已寫好,只 是不能偷看。」活動結束已是凌晨三四點, 他發現石芳瑜遺留在現場的老花眼鏡,兩人 相約隔天會面,交付物件後石芳瑜叫住他再 次確認開店的想法,最終決定合營結合唱
片行的獨立書店,選址再次回到「永樂座 1.0ver」的泰順街,然而正式簽約的隔天, 疫情便大爆發同時宣布三級警戒,兩人仍決 定在六月底逆勢營運。
71
再次拾起的書 × 未曾忘懷的夢 詢問起「永樂座×失戀排行榜」的前身永樂
行不只是信念更可能是解放與實踐,他訴求
娘與家庭主婦的生涯,從圖書館系(現資訊
是想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就這麼簡單!」
座時,石芳瑜純然想跳脫十三年來身為醫生 圖書館系)畢業後任職於公關公司,轉變全
不高蹈虛妄,純粹以分享音樂為樂,「我只
職媽媽並兼職文字工作,從未曾放下文字夢 想的她渴望體驗不同人生,在說服先生後, 火速進展二手書店事宜,於是永樂座在泰順 街咖啡廳樓下正式開業。石芳瑜回憶到,剛 起步的她不被看好、收書還須他人提點、以 及易受他人情緒影響與感動,到現今成為能 建立一套收書、估價、賣書 SOP 的成熟闆
娘。在營運過程中最令她頭疼的莫過於搬
家,起初在師大地下室經營步上正軌,因漏 水而開啟永樂座尋找家的旅程,兩年內搬了 三次家,從搬進台電大樓附近巷弄的二樓, 再到羅斯福路三段巷弄,最後定址泰順街成 為現在「永樂座×失戀排行榜」。
與石芳瑜不同,張哲修開唱片行的夢從青春 期萌芽,當他說出開唱片行很帥時,眼裡有 光,彷彿那個心中的少年未曾離去。從高中 立志開唱片行,早年在士林「搖滾萬歲」當 過店長,在經歷網路崛起、唱片行產業的沒 落後,他投入政治領域與參與網路編輯等, 即使如此他對開店的熱忱跨越世俗與時間, 遇見一群樂迷,踏上實踐夢想的道路,寧可 掙扎痛苦也不願麻木不仁。常利用閒暇時間 販售二手 CD 的他表示,擺攤不為賺錢,是
為結交四方樂友。張哲修強調,理想的唱片
72
跳脫不被選擇 × 困境創造機會
問及獨立書店存在的意義時,石芳瑜認為獨 立書店就應該找出不同的特色,甚至與當地 的社區與文化結合,發展出自己的獨特性。 談及在實體書店買書跟與網路消費的差異, 石芳瑜不同以往視角探討實體書店的人情味 或者溫度,更著重自我選擇與被選擇。她認 為在網路上會被關鍵字框限,但實體所見所 聞均是隨機,現今隨機巧遇這件事都被演算 法剝奪,喜愛獨自閱讀旅遊的她認為實際看 到整個世界的樣貌,就是選擇掌握自己人生 的感覺。多元的選擇造就人的獨特性,無須 焦慮與他人不同,即便獨身前行,終會尋得 所求景色。
風格小店
談論到時局艱難下「永樂座×失戀排行榜」 的經營,張哲修講述在唱片工業頹疲前,經
歷盜版、MP3 到現今連抓歌都不用的串流 平台,這些音樂媒介流變都曾是生活的一部 份。他認為不必放大恐懼,而應尋求如何面 對與視角切換,與其將這些挑戰與影響視做 困境,不如作為機會超越,他提出要想辦法 因應這個潮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尋求立足之地。「永樂座×失戀排行榜」在 疫情期間仍舊馬不停蹄開設各式實體講座、 市集、以及近期結束的「第一屆樂迷書友搖 滾催稿咖啡館」等活動,兩人相當重視參與 者的互動與溫度,並訴求打造獨特與傳遞人 文價值的場域,在人間這場大型遊行當中, 彼此已然決定方向前行,未有分毫的後悔。
採訪後記
首次踏入「永樂座×失戀排行榜」,可見遍 布錯落的海報、書籍與唱片及黑膠唱片機傳 出旋律,令我讚嘆這是什麼集合書迷、樂迷 黑膠迷能一次滿足的場所。爾後撞見來自各 領域的音樂同好,展開音樂與酒的交會,還 被哲修店長邀請是否來杯啤酒,在臨近打烊 反而讓人有「此時才是它營業尖峰時段」的 錯覺。興許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又或許是這 家店散發自由包容氛圍的緣故,壯了膽子的 我在鬼使神差下直問能否邀訪,採訪結束
後,從兩位店長身上帶有的氣質中,可看見 對於夢想勇於創新的毅力與執著,或許正是 如此,他們才能打造屬於自己的潮流。
73
撰稿 楊芊郁 「戀愛是一場盛大的遇見。」兩個人的戀情自初始的濃烈,誰也無法忘卻那樣的雙向奔赴,這 份愛意卻依舊在時間的洪流中逐步荒涼,或許因為距離與忙碌,又或許情感消亡,最終分開時
才肯直視先前被忽略的問題。當愛被時間消磨過後,兩人之間的間隙無法修復,人生出現空 缺、時間需要被其他事物填滿,這時應該做什麼讓自己走出低迷的情緒?常聽他人說,失戀時 應該沉浸在工作中,讓自己沒有多餘的思緒去回憶那段過去,用工作填補空白並充實自我。也 有人說可以投身在興趣之中,做著自己喜歡的事至少是快樂的,更不乏有人建議尋找下一春, 在一段新的戀情中讓過去的回憶不再那般沉重。感情方面從未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一百人眼中 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經歷與心境的不同會影響到看待事情的觀點,雖然說聽取他人的建議也很 重要,但更需要的是在調適的過程中找到悲傷與生活的平衡點。
74
失戀藥方
跟前一段感情道別並不是件輕鬆的事,可能會放聲痛哭,可能會整理生活空間,讓前伴侶的痕 跡消失在自己生活中,可能會變換造型,以全新的模樣重新振作。分手後的日子會突然發現多 出許多空白的時間可以運用,卻失去了想要分享生活點滴的對象,低落的情緒像泥淖,若是不 從這樣的狀態下走出來只會越陷越深,任由悲傷與絕望將自己掩埋。
分離僅是短短的一句話,卻好像在生活中丟下一枚震撼彈,原先的安穩平和早已不存在,盲目 用工作與聚會填補空缺好像成為失戀的人最常做的事。曾在社群媒體上看過統計,失戀後除了 流淚這個選項,也不乏有人選擇一個人去旅行,脫離現在的生活環境,出門感受世界的美好, 看遍壯麗的山河風光,開闊自己的心胸。也有人選擇結交新朋友,多接觸與自己不同的視野, 聆聽他們的意見,從中省思自己,走出傷痛的期間無須對他人感到畏懼,更不應該躲在自己的 小小世界,出門踏青、與他人談天,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找尋平衡,與此同時充實自我,因為另 一半而錯過的朋友聚會、未曾抽空閱讀的書,在這段感情收尾後終於有時間可以再次審視自己 並與之相處,生活確實多出了許多空白,不妨用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做一直想實踐的事,於忙碌 中調適生活步調,將崩塌的世界撿拾拼湊回來。
經過最初的曖昧到熱戀,在感情中彼此追逐消磨,交換喜怒哀樂,最終在愛意見底時畫下句點。 結束一段感情並不一定是件難過的事,分離後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可以去嘗試,找尋新的 興趣、碰上新的人,從潰敗的情緒中走出,努力去對待現下生活所給予的一切。
失戀後的狀態應是什麼樣的?每個曾失戀過的人們應該都有不同的體悟,有些人會後悔自己在 戀情中的作為,有些人還懷抱一絲希望想要求和,有些人沒有時間可以停下腳步只能懷抱悲傷 前進。不知道應是慶幸在風華正茂的時期碰上對方,還是感嘆談了一場過程轟轟烈烈最終卻無 疾而終的戀愛。多數人分手後最初的狀態應是悲傷且絕望,在一次次的自我懷疑中意識到這段 關係的無法挽回,最終承認並接納這個結果,慢慢重整生活及思緒,讓自己重回正軌,吸收這 段戀情中的行為,在失戀中找到前進的方法。
75 75
巷弄伸展台 撰稿 黃雋鐑
時尚作為文化藝術的一支,許多創新的設計源於前衛的想法、次文化、少數
族群的啟發,先鋒設計是如何潛移默化,影響現在的主流審美。這一專欄中, 將以三個品牌 Rick Owens、Mugler 以及 Maison Margiela,有別於傳統 一絲不苟,精緻的時裝審美,當中有展示暗黑搖滾叛逆,有以超現實手法展 現女性身體的美,或以解構主義設計、研究衣服的本質。起初不受待見,被 視為破敗、低俗、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設計,卻改變整個時尚圈,推進審美多 元的開放,逐步成為構築主流風尚時,難以忽視的一環。
閃耀在暗巷中 在 2021 年 初, 威 尼 斯 麗 都 舉 行 Rick Owens 秋 季 大 秀 首 次 曝 光 與 Converse 聯名的帆布鞋,以暗黑、龐克為設計主體,與人手一雙的帆布鞋
品牌聯名成為去年潮流圈裡最受注目的事件之一。Rick Owens 1994 年創
立同名品牌,在洛杉磯的買手店的支持下,逐漸於當地受到歡迎,設計風格
簡約,顏色多用黑色系、泥土色系,成長於天主教家庭的 Rick Owens,自 然地將宗教意象融入設計當中,從設計語言中常見到宗教的長袍、頭冠等
等,也蘊含搖滾文化中的叛逆,Rick Owens 的作品極具歌德式的美感,此 一審美架構使他所設計的衣服透露一股死亡、絕望的詭異氣息。以衣服將人 體包裹削弱本身的線條,再透過衣服廓形使人充滿野性。單品簡約著重線條 感,看似簡單在搭配過後卻富有層次,以流行的極簡風碰撞上叛逆暗黑的搖 滾風,造就其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
76
時裝專欄 看似集齊次文化的特點,與主流文化無法沾邊,但自 2001 年超模 Kate Moss 身穿 Rick Owens 經典皮夾克登上《Vogue》後,這位「次文化」
設計師開始受到注目,更在《Vogue》主編 Anna Wintour 的幫助下,於 2002 年春夏於紐約時裝周開啟品牌的第一場時裝秀,至此進入大眾的視野
裡,不僅深受次文化與潮流玩家的喜愛,之後在 2016 年更開啟與 adidas 長達四年的合作,實用且兼具品牌的暗黑解構風。後來與 Dr.martens、
Birkenstock、Converse 等大眾品牌聯名,將品牌所代表的「非主流」先 鋒文化與大眾文化相互交流,使前衛的設計不再拒人於千里之外,能更好的
與大眾接觸。Rick Owens 設計中也不乏對於公眾議題、人性、環境的探討, 看回 2021 年的兩次秀場,透過聖經故事影射疫情下的社會,過往也不乏討
論女性力量、人體本身等等的議題。Rick Owens 富有包容性,在有聖潔的 宗教的同時,也充滿野性與破敗,前衛兼容並包的思維,使其施展自己獨有 的風格,同時也能融入大眾文化,不使次文化蜷曲在陰暗的角落。
戲劇化的鋒利女性 Thierry Mugler 在 1975 年於巴黎創立同名品牌,極致美艷、超現實的裝 束,他筆下的女性彷彿不會在凡間出現。曾擔任芭蕾舞者和櫥窗設計師的經
歷,使其作品具有強烈的戲劇張力,將女性以漫畫式、具科幻感的形象示人,
Thierry Mugler 塑造的形象大致分為兩類,首先是誇張的幻想,透過皮革、 乳膠、金屬等非傳統製衣的異材質,將模特們形塑成如禽類、昆蟲、不存在 的海底生物,抑或是充斥未來色彩的女戰士、人造人等。在另一部分,性感 妖嬈的女性搖曳生姿,他的設計語言中,直白地展現戀物癖、性虐待、變裝 皇后等的議題,毫不避諱的造出一個充滿慾望的女性形象,誇張的墊肩、極 致的收腰成為品牌標誌性元素,將女性的身體曲線刻畫到極致,企圖透過勾 勒出不受世俗規範,在沒有規則的世界勇於展現自己身體曲線及力量的女
性,身處 1980 年代的 Thierry Mugler 將當時最具代表的時尚元素,繽紛
的色彩、寬肩結構、閃亮的金屬,揉合未來主義、科幻元素與情色藝術,確 立品牌的走向。
77 77
Thierry Mugler 曾在採訪中表示,傳統時尚圈認為他所設計的衣服是淫蕩、 不堪入目,無法登上秀場的,而大量出現在他設計中的材料如乳膠、塑膠等 材料,則是被認為看起來不夠「高級」,儘管如此,得益於他天馬行空的
想像力及極其精湛的製衣技術,依舊引得眾人拜服。更名為 Mugler,仍舊 深受一眾歐美巨星,如 Madonna、Beyoncé、Cardi B、Dua Lipa、Kim
Kardashian 等人的喜愛,以浮華的衣服描繪社會的少數族群,作為次文化 華麗的代表,解放慾望,為女性提供展顯自身力量的服飾,並非生搬硬套男 性的裝束,此些女星作為女權本身的實踐者,與品牌的核心價值不謀而和, 品牌與明星相互搭配的出現,向大眾展現女性自身強而有力的一面,引領風
尚的開端,Mugler 作為先鋒品牌中的佼佼者,隨著近品牌半世紀以來打破 傳統女性道德的枷鎖,與社會上女性權益的逐漸解放,兩者趨於契合,主流 的審美思潮似乎也正朝 Mugler 營造富有自身力量美的理想女性貼近。
解構主義新頁 Martin Margiela,出生於比利時的服裝設計師,畢業於以解構主義、先 鋒風格聞名的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1988 年成立自己的品牌 Maison
Martin Margiela,1998 年入駐 Hermès 擔任六年的首席設計師。作品剪
裁富有想像力,一反傳統高級時裝以完美、精緻的樣式出現在觀眾面前,首 次秀場就可見品牌的基石理念,出場模特頭髮凌亂,雙手僅抓著原為男士領
口裝飾的 Jabot 遮擋胸部,下身是一條未收邊的褲子。物品錯用、未完成的 服飾,這些現今稀鬆平常的做法,當時卻是驚世之舉。Martin Margiela 許 多實驗性的衣服中,著名如 1997 年春夏直接將製衣模型的布料作為禮服,
以及在 1998 秋冬碎盤子製的背心、2001 春夏手套拼製的上衣,其中蘊含
78
時裝專欄
Martin Margiela 探討人與衣服之間的關係,深入研究衣服本身的結構與本 質,他將原有的架構打碎、重組。有時甚至忽略作為載體的人,將蒙上模特 的臉,人之於衣服不再是主、客體的關係,不是為彰顯身份而穿,深入探究 衣服的本質,以及樣式與作用為何,一直是品牌及其創始人所探尋的。
2015 年起,更名為 Maison Margiela,此一去個人化的名稱改動,更貼近
品牌以衣服為主的價值觀,作為反抗傳統時裝的 Martin Margiela,先鋒、 解構的引領者,他將衣服拆解並重組,深入衣服最原始的意義,磨損下擺、 未完成暴露在外的縫線,展現在不同時空下衣服的樣貌,捨棄當時流行的大
墊肩,與主流審美背道而馳的設計理念,一系列前衛的設計,往後更是啟 蒙往後一眾赫赫有名的設計師們。現在於其他品牌中也能找到曾為先鋒設
計的身影,許多創新之舉一定程度影響當今的主流時尚文化,在多年精湛 設計與剪裁工藝持續累積,潛移默化更新著主流審美,使得現在的 Maison Margiela 得已位列高級時裝屋的一員。
時裝經常與「看不懂」掛鉤,先鋒設計在當下的語境不免晦澀難懂,但時代 在前進,思想也在進步,時裝在大環境下不僅作為流行的體現,更可貴的在 於從自身藝術價值出發,打破傳統的審美體系,經過時光的沈澱後,叛逆和 次文化逐漸與主流文化合流,最終成為花車上最閃耀、最不可或缺的一環。
79 79
版權頁
《拾幾頁藝文誌 16:單人遊行》 發行人:周德良
編輯顧問:殷善培 總編輯:廖宜美 主編:張家將
執行編輯:黃心慧、張如安
企畫編輯:黃于真、黃雋鐑、陳韋秀
文字編輯:王姿閔、黃奕瑜、杜博弘、楊芊郁、張鈺凰 美術編輯:廖宜美 封面設計:許曉綺
特約攝影:陳咨維、梁若薇、王崴漢
出版者: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 151 號 L514 室 電話:02 - 26215656 # 2330 傳真:02 - 26209930
信箱:somepages.tkuc5@gmail.com (歡迎讀者來信回饋)
定價:NT.75
出版日期:2022 年 5 月
《拾幾頁》facebook 粉絲專頁
80